白鮪魚含汞傷胎 孕婦少吃
罐頭或生魚片都別碰 可吃蝦蛤蜊
2010年12月09日蘋果日報
【許佳惠、蔡文英╱綜合報導】外電報導,美國《消費者報導》雜誌在紐約與網路購買四十二個鮪魚罐頭進行檢測,發現全都含汞,而白鮪魚(長鰭鮪魚、鱗網帶鯖鮪魚)比鰹魚等淡鮪魚含更多汞。國內醫師認為,不論是罐頭或生魚片,鮪魚都有含汞疑慮,建議孕婦與哺乳中婦女少吃,以免危害孩子的腦細胞發育。
國外研究
報導指出,這四十二件鮪魚罐頭送檢發現,白鮪魚平均含汞量達零點四二七ppm(parts per million,百萬分之一濃度),高於鰹魚等淡鮪魚,因此建議孕婦、哺乳中婦女、幼童少吃白鮪魚,可改吃淡鮪魚或其他含汞量低的海鮮,如蛤蜊、蝦等,但也不宜過量。
體型越大含汞越多
台大海洋研究所教授許建宗昨表示,台灣鮪魚罐頭有部分是用長鰭鮪魚製成,但製罐頭鮪魚通常體型較小、做生魚片鮪魚較大,而人們食入含汞魚肉後,具有蓄積性,因此若基於維護健康,建議少吃鮪魚罐頭,更應少吃鮪魚生魚片。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主任林杰樑也認為,生魚片所用鮪魚較大,理論上比罐頭鮪魚含汞量更高,國外建議成人每周汞含量容許值應在一百五十微克以下,換算成鮪魚罐頭,一周應在十兩(三百七十五公克)以下。
選含魚油的小型魚
林杰樑表示,生魚片如黑鮪魚,一周不能超過五兩(約一百八十八公克)。其建議攝取量與美國《消費者報導》的建議相若。而孕婦則最好不要吃。民眾可改吃小型魚類,如竹莢魚、香魚、秋刀魚、鯖魚或野生鮭魚等,富含魚油又少汞的魚類,一周吃兩次含魚油的小型魚,可降低心血管疾病。
避免汞中毒 鮪魚一周食用量
●20公斤以下孩童約113公克淡鮪魚或43公克白鮪魚 ●20公斤以上孩童視體重,約113至354公克淡鮪魚或43至113公克白鮪魚 ●孕婦為求謹慎,避吃罐頭鮪魚,改吃含汞量低的海鮮 ●生育年齡婦女約354公克淡鮪魚或113公克白鮪魚 ●男性和上年紀婦女約411公克淡鮪魚或142公克白鮪魚,應盡量吃含汞量低的魚註:含汞量低的海鮮包括蛤蜊、阿拉斯加鮭魚、蝦、鯛、蚵等資料來源:美國《消費者報導》雜誌
其研究的主持人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海洋基金計劃的克里夫頓說:「許多人認為鮪魚製罐後,Omega-3脂肪酸含量會減到微不足道的程度,但事實不然。」研究人員相信,Omega-3脂肪酸可避免動脈壁積存脂肪物,不會使動脈變窄,血小板因而不會阻塞動脈,而達到預防心臟病與中風的效果。
吃鮪魚可以補充好油,預防心血管疾病,然而這樣的建議卻潛藏一項背後的危機,最近美國的消費者雜誌針對42種白鮪魚罐頭做含汞量的抽查,結果發現平均濃度高達0.427ppm,高於鰹魚等淡鮪魚,因此呼籲消費者,孕婦、哺乳中的婦女及幼童,應該儘量避免食用,而生魚片應該含量更高,也應該一併避免。海產被污染的汞屬於甲機汞,對排汞有困難(缺乏排汞基因)的人來說,一旦把這些重金屬吃下去,長期下來,累積過量甚至中毒的狀況實難以避免。建議大家不妨在魚類補充上面,可以考慮鮭魚、鯖魚等等魚類,其Omega-3含量不比鮪魚少,且體型較鮪魚小,重金屬的累積相對來說也比較少。
汞累積過多,對大腦有諸多負面影響,諸如:失眠、頭暈、疲勞、體虛、憂鬱、記憶喪失、口腔有金屬味、牙齒鬆動、氣喘、過敏、掉頭髮、及皮膚炎。同時,孩童汞過量也會導致行為改變,抑鬱、煩躁及過度好動之狀況。兩年前國內一項針對108位發展遲緩兒做頭髮鉛汞含量的調查,結果發現高達八成三的患者其髮鉛及髮汞都高於正常值,顯見重金屬累積過量的情形在發展遲緩兒的身上非常容易出現。
想知道體內是否累積過量的重金屬,其實有非常簡便的頭髮檢測可以知道實際狀況到底如何,如果發現過高,也有相關療法可以協助處理,當然預防勝於治療,所以建議大家,對鮪魚這些大型魚類應該嚴格限制使用,一週大約不要攝取超過340-375公克。黑鮪魚體型更大,食用量最好在188公克(五兩)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