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鮪魚含汞傷胎 孕婦少吃


罐頭或生魚片都別碰 可吃蝦蛤蜊

2010年12月09日蘋果日報


【許佳惠、蔡文英╱綜合報導】外電報導,美國《消費者報導》雜誌在紐約與網路購買四十二個鮪魚罐頭進行檢測,發現全都含汞,而白鮪魚(長鰭鮪魚、鱗網帶鯖鮪魚)比鰹魚等淡鮪魚含更多汞。國內醫師認為,不論是罐頭或生魚片,鮪魚都有含汞疑慮,建議孕婦與哺乳中婦女少吃,以免危害孩子的腦細胞發育。



國外研究


報導指出,這四十二件鮪魚罐頭送檢發現,白鮪魚平均含汞量達零點四二七ppm(parts per million,百萬分之一濃度),高於鰹魚等淡鮪魚,因此建議孕婦、哺乳中婦女、幼童少吃白鮪魚,可改吃淡鮪魚或其他含汞量低的海鮮,如蛤蜊、蝦等,但也不宜過量。



體型越大含汞越多


台大海洋研究所教授許建宗昨表示,台灣鮪魚罐頭有部分是用長鰭鮪魚製成,但製罐頭鮪魚通常體型較小、做生魚片鮪魚較大,而人們食入含汞魚肉後,具有蓄積性,因此若基於維護健康,建議少吃鮪魚罐頭,更應少吃鮪魚生魚片。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主任林杰樑也認為,生魚片所用鮪魚較大,理論上比罐頭鮪魚含汞量更高,國外建議成人每周汞含量容許值應在一百五十微克以下,換算成鮪魚罐頭,一周應在十兩(三百七十五公克)以下。



選含魚油的小型魚


林杰樑表示,生魚片如黑鮪魚,一周不能超過五兩(約一百八十八公克)。其建議攝取量與美國《消費者報導》的建議相若。而孕婦則最好不要吃。民眾可改吃小型魚類,如竹莢魚、香魚、秋刀魚、鯖魚或野生鮭魚等,富含魚油又少汞的魚類,一周吃兩次含魚油的小型魚,可降低心血管疾病。



避免汞中毒 鮪魚一周食用量


●20公斤以下孩童約113公克淡鮪魚或43公克白鮪魚 ●20公斤以上孩童視體重,約113至354公克淡鮪魚或43至113公克白鮪魚 ●孕婦為求謹慎,避吃罐頭鮪魚,改吃含汞量低的海鮮 ●生育年齡婦女約354公克淡鮪魚或113公克白鮪魚 ●男性和上年紀婦女約411公克淡鮪魚或142公克白鮪魚,應盡量吃含汞量低的魚註:含汞量低的海鮮包括蛤蜊、阿拉斯加鮭魚、蝦、鯛、蚵等資料來源:美國《消費者報導》雜誌





 

根據三年前的研究調查:罐頭鮪魚與新鮮鮪魚含有同等豐富的脂肪酸,同樣有助於預防心臟病與中風。該研究也發現:鮪魚在製罐過程中並不會失去  Omega - 3  脂肪酸,而且跟相同重量的鱈魚相比,Omega-3含量是兩倍,且多於魚肝油膠囊的含量。

其研究的主持人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海洋基金計劃的克里夫頓說:「許多人認為鮪魚製罐後,Omega-3脂肪酸含量會減到微不足道的程度,但事實不然。」研究人員相信,Omega-3脂肪酸可避免動脈壁積存脂肪物,不會使動脈變窄,血小板因而不會阻塞動脈,而達到預防心臟病與中風的效果。


吃鮪魚可以補充好油,預防心血管疾病,然而這樣的建議卻潛藏一項背後的危機,最近美國的消費者雜誌針對42種白鮪魚罐頭做含汞量的抽查,結果發現平均濃度高達0.427ppm,高於鰹魚等淡鮪魚,因此呼籲消費者,孕婦、哺乳中的婦女及幼童,應該儘量避免食用,而生魚片應該含量更高,也應該一併避免。海產被污染的汞屬於甲機汞,對排汞有困難(缺乏排汞基因)的人來說,一旦把這些重金屬吃下去,長期下來,累積過量甚至中毒的狀況實難以避免。建議大家不妨在魚類補充上面,可以考慮鮭魚、鯖魚等等魚類,其Omega-3含量不比鮪魚少,且體型較鮪魚小,重金屬的累積相對來說也比較少。


汞累積過多,對大腦有諸多負面影響,諸如:失眠、頭暈、疲勞、體虛、憂鬱、記憶喪失、口腔有金屬味、牙齒鬆動、氣喘、過敏、掉頭髮、及皮膚炎。同時,孩童汞過量也會導致行為改變,抑鬱、煩躁及過度好動之狀況。兩年前國內一項針對108位發展遲緩兒做頭髮鉛汞含量的調查,結果發現高達八成三的患者其髮鉛及髮汞都高於正常值,顯見重金屬累積過量的情形在發展遲緩兒的身上非常容易出現。


想知道體內是否累積過量的重金屬,其實有非常簡便的頭髮檢測可以知道實際狀況到底如何,如果發現過高,也有相關療法可以協助處理,當然預防勝於治療,所以建議大家,對鮪魚這些大型魚類應該嚴格限制使用,一週大約不要攝取超過340-375公克。黑鮪魚體型更大,食用量最好在188公克(五兩)以下。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美研究:抗菌香皂含三氯沙 愛乾淨卻易生病


NOWnews 更新日期:2010/12/08 00:14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以往用肥皀洗手被視為預防疾病的最佳運動,據美國《每日科學》雜誌近日報導,抗菌香皂中含有一種名為「三氯生(又稱三氯沙)」的化學物質,過度使用反增青少年過敏的機率,損害成人免疫系統,換句話說,太愛乾淨,反而能更容易生病。



據報導,美國密歇根大學(University of Michigan)公共衛生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三氯生廣泛應用於抗菌香皂、牙膏、鋼筆、尿布、醫療設備等產品,它和存在於塑膠和食品容器的密封條中的「雙酚A(BPA)」都屬於一種「內分泌干擾劑」的環境毒物,醫學界已經確認這類毒物會干擾激素的作用,損害人體健康。



在2003至2006年的美國國家衛生和營養調查中,密歇根大學的研究人員抽樣對比了美國成年人和6歲以上兒童的尿中巨細胞病毒(CMV)抗體的含量水準,以及花粉熱的發病率,這兩項的發病率被視為人體免疫水準的兩個指標。



結果發現,年齡在18歲以上的重度雙酚A接觸者體內CMV抗體的水準更高,說明他們的細胞介導免疫系統功能可能會出現異常;18歲及以下的高度三氯生接觸者罹患過敏症或花粉熱的風險則比較高。



密歇根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副教授艾洛(Allison Aiello)表示,這項研究支援了一個衛生假設理論,認為生活在非常清潔衛生的環境中,減少了接觸微生物的機會,而這可能會影響人體免疫系統的正常發育。研究人員指出,這是探討雙酚A和三氯生干預人體免疫功能的第一次,以往的研究是著重於動物。



過去研究調查發現,公共衛生越先進的國家,過敏的盛行率也就越高,像是英國、澳洲、加拿大、美國、德國及法國等都是名列前茅的國家,為何如此呢?一般除了歸咎可能是生活環境的污染、飲食習慣改變等等,另外還有一項值得大家注意的:公共衛生越完善的國家,感染或傳染性疾病愈少,導致當地人們的免疫系統紊亂,因此反而容易過度反應而產生過敏。因此不少細心的醫師在臨床上經常看到:越愛乾淨或者父母要求越乾淨的小孩,比較沒有機會接觸微生物,免疫系統無法得到適當及應有的刺激,因此難以發展完全,故而容易衍生免疫系統功能之混亂與異常。


以臨床學理而言,人在出生以後,免疫系統的路徑主要有兩條,一為Th1,另一為Th2,這兩條路進必須平衡發展(請參考下圖)。如果Th2發展太活躍,就會過敏。嬰兒時期。免疫系統以Th2為主,故大部分有過敏體質的人,在小的時候,過敏會比較明顯。在成長過程中,慢慢受到微生物的污染或者刺激,才會慢慢健全Th1這條免疫力路徑,當然如果沒有適當的刺激,過敏容易產生。


相對於過去,研究發現現在小朋友接觸的微生物是祖父母那一代的六千分之一。尤其在父母的細心呵護下,小朋友更難接觸到細菌或者微生物的刺激。俗語有一句「垃圾吃,垃圾大」,自有其道理,以前小孩滿地爬,反而過敏不常見。在治療過敏上,一般都是以抗組織胺或者類固醇來抑制發炎反應,但這只是控制過敏症狀,並沒有解決免疫系統的根本問題。有長期服藥控制過敏的人都知道,最後只要一停藥,過敏往往又復發,根本不知何時可以停藥。


究竟要如何才能根本解決過敏的問題呢?有些父母常會問我,是不是可以吃這些過敏的食物來刺激免疫系統,達到不過敏的狀態,我建議大家,適當的作法,應該先讓免疫系統休息,以慢性食物過敏原來說,我們的建議是以輪替飲食來讓混亂的免疫系統不要一直對特定的過敏原產生過敏反應,過了適當的調整期以後,偶爾吃吃過敏原來適當地刺激免疫系統,發展原本發展為健全的Th1路徑,同時,配合益菌的攝取,如此往往在六到八週,甚至更快的時間,當事人的過敏反應將能大有改善,有些專家認為,吃益菌就像是讓身體接觸微生物的感染,應把益生菌的服用視為無害的微生物刺激,幫助免疫系統發展Th1路徑。


談到飲食調整,我們不能不知道過敏的種類及來源。一般熟知的過敏反應來源為急性過敏,其中最為人耳熟能詳的就是塵蟎、霉菌、花粉、動物毛及蟑螂等等,但很多醫師並不喜歡作這類檢測,因為檢出率不高,以一般人來說,有急性過敏困擾的比例不到2%。大部分是慢性食物過敏原引發,這方面是大家比較會忽略但往往又是經常接觸的來源,像是奶、蛋、麥類甚至是黃豆、花生及堅果等等,有過敏困擾的人,慢性過敏來源其實都不盡相同,若能藉由詳細的功能性醫學檢測,將能更清楚到底過敏的來源為何,我們要作飲食建議與調整時,也比較有方向而不至於亂槍打鳥。運動也能適當刺激免疫系統,抑制身體發炎,不想一直靠藥來抑制症狀,也可以考慮採用適度的運動來改善過敏。


最近美國密西根大學的環境荷爾蒙研究再次驗證類似的結論,研究人員發現青少年(18歲以下)若太愛乾淨,常接觸抗菌肥皂中的成分三氯沙(強效滅菌的環境荷爾蒙,一般抗菌肥皂、牙膏、尿布、鋼筆及醫療設備或耗材都找得到),將導致免疫系統大幅減少免疫系統接觸外來的維生素,導致免疫系統失調,進而產生過敏症及花粉熱的機率大為提高。另外雙酚A過去的研究大多著重於內分泌系統的影響,此次研究發現,重度接觸雙酚A的18歲以上成人,其免疫系統失調指標(CMV,巨細胞病毒抗體)更高,過去環境荷爾蒙的研究以動物研究為主,最新出爐的研究,是少數針對人體的實驗結果,值得我們多加關注。


去年美國的研究人員針對3327名個案作追蹤研究(他們的母親都是菲律賓人),研究結果發現,兒時居家環境有豬、狗等家畜亂跑的人,其免疫系統在長大後,跟那些從小居家環境乾淨的研究對象作比較,他們會遭感染的機率降低了80%,再一次驗證了上面的說法,在此一併提供給大家作參考。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上次我提到一些對身體容易產生傷害的重金屬,這次我想討論微量元素與我們健康的關係。說到微量元素,有人喜歡稱為必要元素,主要是因為(Essential Elements)身體的架構性組織與新陳代謝作用皆需要這些元素,尤其是酵素反應更需要它們。舉例來說:


˙缺乏傷口不易癒合、體重問題、性慾低落、掉髮及性無能等問題有關。


˙不足與心血管問題、鬱悶、焦慮有關。


˙缺乏關節疼痛、膽固醇上升、貧血及防止受感染的能力降低等問題有關。


˙缺乏背和關節問題、血糖過低、過敏等有關。


造成上述不均衡的原因可能是毒素、飲食不恰當、遺傳性體質、消化不良或對食物吸收不良、壓力過大,或是營養補充品不均衡等等。


何種症狀或疾病與元素不平衡有關?


˙疲倦   ˙頭痛    ˙骨質疏鬆  ˙營養不良 ˙抑鬱


˙血糖過低 ˙癌症    ˙攻擊性行為 ˙過敏   ˙關節疼痛


˙糖尿病  ˙消化性疾病 ˙學習障礙  ˙注意力不集中疾病


˙自閉症  ˙甲狀腺機能低下


在我們的社會中普遍存在著營養元素不足的現象,許多官方的問卷調查均顯示高比例的參與者都有多數礦物質不足的問題。例如,研究顯示超過三分之一的美國人消費少於相對於足夠100% RDA的鈣質。


(Zinc)


頭髮中鋅的含量與生理的狀況之間有一些有趣的關連,例如:在肺癌的病人身上就檢出偏低的鋅含量,另一項有關癌症的研究顯示,當患有惡性腫瘤的兒童病情較為減輕時,其鋅銅的含量與鋅/銅的比例均保持在一定值;而兒童惡性腫瘤病情沒有減輕者,其毛髮中鋅、銅的含量有降低, 並且其鋅/銅的比例會有上升的現象。另外,科學家發現:生下神經管缺陷嬰兒婦女的頭髮中,鋅的含量偏低;而患有異常偏食、厭食症,或生長遲緩兒童的毛髮中,鋅的含量也有偏低的趨勢。此外一些被診斷有過動及注意力缺乏的孩童身上,發現鋅在他們體內含量都特別低。


(Calcium)


在毛髮中此一具有營養價值的礦物質已被廣泛地研究。科學家所得到最有用的結論是其與心血管疾病之間的關連。在過去的研究中發現,毛髮中高濃度的鈣與大主動脈中鈣的缺乏有關;而髮中鈣濃度的低落,也顯示了與心肌梗塞及其他心血管系統疾病及慢性肺病的關連。


骨質疏鬆症也與毛髮中鈣含量之低落有關。經過證實,抗氧化劑的補充,加上維他命D的配合,能增加毛髮中鈣的量。其與心血管疾病之間的相反關係,為將來更進一步探討病患心血管健康情形,提供了一個有力的觀察項目。


(Magnesium)


關於此一大量存在毛髮中之營養元素的研究已有很多,其含量即使在低劑量的補充下,也確實有增加。在一項 針對年長人口的研究報告中發現,毛髮中高含量的鎂元素,與腦中局部高血流的症狀有關。而毛髮中偏低的鎂元素也被發現與低血糖,或某些情況下,與精神分裂症 有關。由這些對於鈣、鎂這元素的研究結果,可支持一項論點,就是適當的鈣/鎂比例,與鈣的補充,對於骨質疏鬆症的預防是同等重要的。


在國外也發現被診斷有過動及注意力缺乏的孩童身上,鈣鎂的缺乏特別明顯,甚至還有小兒科醫師建議用鈣鎂來舒緩過動之狀況。


        在螫合治療裏,也會補充微量元素及鋅,所以一方面去除重金屬的影響,另一方面也處理微量元素的缺乏,所以對過動及注意力缺乏的孩童,是很有幫助的。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悲傷過度 竟然心碎了


自由 更新日期:2010/12/07 04:11



記者李信宏/苗栗報導



心碎了!它不只是形容難過的心情而已,更是一種罕見的疾病,全國僅約10例。



苗栗縣1名73歲的比丘尼在清掃階梯時突然胸悶、疼痛,到苗栗大千醫院接受心臟超音波檢查,發現罹患罕見疾病「章魚壺心肌症」,俗稱「心碎症候群」,這名比丘尼手術後住院1週,已康復出院。



大千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林智偉昨天說明「章魚壺心肌症」為罕見疾病,全世界目前僅發現約100個病例,台灣則有10例左右。



林智偉說,罹患這種罕見疾病的患者,約有7成是因為突然的情緒悲傷,例如家庭突逢變故、親人猝死、愛人遠離或經歷災難性的重大打擊等,造成心臟左下方的「心尖部」無法正常收縮;另有3成的致病原因不明,這名比丘尼已出家多年,青燈古佛的生活「心如止水」,她在發病前及發病時並沒有特別的悲傷情緒,屬於「3成的致病原因不明」。



林智偉說,「章魚壺心肌症」最早是在1990年由日本心臟科醫師SATO發現,由於患者發病時的左心室形似章魚壺狀而命名;美國心臟名醫沙克利曾說,「心碎症候群」好比心臟的腦震盪,主要是因為壓力情緒引發的心臟病,並非血管阻塞。



林智偉表示,「章魚壺心肌症」的症狀與心肌梗塞相似,但兩者最大差別在於,「章魚壺心肌症」的冠狀動脈是正常的,不像心肌梗塞有血管堵塞現象。



「章魚壺心肌症」好發於60歲以上的女性,醫界對此還沒有確切解釋,這種因巨大壓力產生的非缺血性心肌病變,未及時就醫恐會造成心臟衰竭,及時就醫則死亡率並不高。



「章魚壺心肌症」與心臟病也無明顯的直接關係,在所有心臟病患中只佔1%到2%,在女性心臟病患也只佔6%,罹病後的復發率約2%到10%,保持樂觀、良好的情緒,是預防「章魚壺心肌症」上身的不二法門。



這兩天,國內有心臟科醫師發現臨床上罕見的心碎症候群案例,在此我把過去的文章再整理一下提供給大家參考:


經歷過心碎的感覺嗎?這在醫學上是可以觀察及診斷的。早在十幾年前,最早被提出來的名稱就是Takotsubo cardiomyopathy,章魚壺心肌症,主要是這種情形發作時,左心室會像日本傳統用來捕捉章魚的壺的形狀,讓我們看看章魚壺到底長什麼樣:



A是心碎症候群發作時的心臟左心室的變化,B是一般正常的狀況。


這種因巨大壓力產生的非缺血性心肌病變,發生率約在33%到100%之間,大多是當事人因為情緒性的重大壓力(例如所愛的的人過世)導致的心臟肌肉暫時變虛弱所引發,當然,重大的身體壓力也可能會發生。有興趣深究的人可參考:


Eshtehardi P, Koestner SC, Adorjan P, Windecker S, Meier B, Hess OM, Wahl A, Cook S (July 2009). "Transient apical ballooning syndrome--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ballooning pattern, and long-term follow-up in a Swiss population". Int. J. Cardiol. 135 (3): 370-5.


造成心碎症候群的主要生理變化,是因為人體內,當事人因為心理壓力承受過大,讓體內的兒茶酚胺(Catecholamine)濃度急速上昇(大部分是腎上腺素及正腎上腺素),一般而言,這類的心肌病變在兩個月之內就會完全恢復。以發生機率而言,在停經的婦女身上比較多,相關資料可以參照:


Azzarelli S, Galassi AR, Amico F, Giacoppo M, Argentino V, Tomasello SD, Tamburino C, Fiscella A. (2006). "Clinical features of transient left ventricular apical ballooning". Am J Cardiol. 98 (9): 1273–6.


雖然,對大部分的人來說,很少會造成當場死亡,當事人也能在幾天或者接下來的幾星期內恢復,不過,有出現心碎症候群的人,也不要忽略了這其實對身體是一種警訊,在2008年三月有一項觀察研究發現:當所愛的去世接下來的一年,遭逢變故的婦女死亡率是一般人的兩倍,而男性是一般人的六倍。所愛的配偶死亡對所有的人壓力很是很大的再一次得到證明,以上的研究分析資料可參閱:


http://www.actuaries.org.uk/__data/assets/pdf_file/0006/128832/Spreeuw_modelling.pdf


大部分的人發生心碎症候群時,除非嚴重到身體非常不適,否則並不會去找心臟科醫師來做檢查及做診斷,因此被診斷出來的機率並不高。儘管這種狀況與心肌梗塞感覺有點像,但並不會影響冠狀動脈(供給心肌本身血液及氧氣的血管),因此大部分來說會慢慢恢復,即使出現類似心臟衰竭,也通常是過渡現象。


被發現的七成左右心碎症候群,是典型的身心性反應,是心理壓力導致身體發生問題的連鎖反應,在精神科門診中,甚至是其他內外科門診,身心性疾患其實還蠻常見的,建議大家若意識到自己是身心性疾病,在健康的處理上,最好不要只是一直處理身體的問題,而忽略了心理壓力的影響。在身心性疾患上,不要忘了,心理是因,身體的症狀是果,要徹底改善,除了身體的穩定外,一定要針對心理的壓力作根本的處理,一昧以藥物來控制,完全忽略心理根源的處理,如此下來在真正健康的恢復上恐怕會越偏越遠!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抗憂鬱劑 恐增心臟病風險


台灣新生報 更新日期:2010/12/02 00:07 【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



常用抗憂鬱劑,會增加心臟病風險?英國最新研究發現,三環素類抗憂鬱劑可能增加罹患心臟病的機率,研究顯示,服用三環素類抗憂鬱劑的男女民眾,出現心臟病、中風等心臟問題的風險增加35%。



另外,服用三環素抗憂鬱劑者和服用其他種類抗憂鬱劑的人相比,較常接受血管繞道手術或一些心臟科手術。



根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三環素類藥物除了治療憂鬱症外,有時也會用來治療偏頭痛、強迫症、神經痛或恐慌症。



倫敦大學學院研究人員追蹤15000人8年時間,這些人都曾服用三環素類藥物,結果顯示,服藥者承受較大心臟病風險,三環素類藥物也有其他副作用,如血壓升高、體重增加、糖尿病等,這些也都是心血管疾病危險因子。



研究人員馬克‧哈默醫師(Mark Hamer)將這項研究發表於「歐洲心臟期刊」(European Heart Journal),他在研究中強調,一般人千萬不要自行服用這些類憂鬱藥物,若有問題,就要和醫師多討論,以免增加健康風險。此外,許多民眾服用抗憂鬱劑好像抽菸一樣,這樣做對身體沒有好處,反而可能對心臟造成傷害。




早在1950年代,三環抗憂鬱劑就已經被開發出來,最早這類藥物並不是為了要治療憂鬱症,而在人體藥物實驗中,發現有些人會因為服用此藥而產生躁症的狀況,另外一種說法,就是這種藥物,最早本來藥廠想用來治療肺結核,結果研究人員到了肺結核的療養院所,評估這類藥物對肺結核完全沒有治療效果,反而看到有些肺結核病患吃了這種藥物而很快樂地在院中唱歌歡笑,這與一般肺結核治療沒改善的患者實在差太多了,因而藥廠開始把這類藥物轉為治療憂鬱。


三環抗憂鬱劑的結構是以三個環(含兩個苯環)為主體,因此以此做命名依據,此類藥物是最早開發出來的抗憂鬱藥物,過去對憂鬱症治療的理論,主要是依照此藥物推論出來的。儘管對於引起憂鬱的病因仍不清楚,藥理作用也不明確,根據推測可能是影響兩種傳導物質(即血清素及正腎上腺素),只是不同的藥物作用比例不同。在臨床使用上,三環抗憂鬱劑也被使用在慢性疼痛或是癌症病患身上,主要是可以提高對疼痛感覺的耐受性。另外,焦慮症也可能開立這類藥物來解除焦慮及一些身心症狀。在小兒科的門診中,也有醫師會開立(例如imipramine)使用於孩童的夜尿症狀之控制。



三環抗憂鬱劑之作用並不專一,當其作用於全身的許多神經突觸接受器,許多副作用難以避免,例如:作用在抗膽鹼接受器,會產生口乾、鼻腔乾、腸胃蠕動變慢、便秘、視力模糊、體溫增加、排尿困難等;作用在抗組織胺接受器,便產生嗜睡等情形,同時也會影響記憶力,影響認知功能。


以上是一般醫師比較熟悉的副作用,其實不只如此,其他副作用,諸如焦慮、情緒淡漠、坐立不安、頭暈、靜坐不能、過度敏感、食慾及體重改變、流汗、性功能障礙、肌肉抽搐、虛弱、噁心及嘔吐、低血壓、心跳過快甚至心律不整等等。甚至過去還有因為服用此類藥物而產生嚴重的橫紋肌溶解狀況,請參考:


Chabria SB (2006). "Rhabdomyolysis: a manifestation of cyclobenzaprine toxicity". J Occup Med Toxicol 1: 16. doi:10.1186/1745-6673-1-16. PMID 16846511. 


如果用於有癲癇症的病患也要小心,因為此種藥物會增加癲癇發作的機會,因此有癲癇病史的人最好不要使用此藥。


從心臟血管方面來看,三環抗憂鬱劑其藥理作用與抗心律不整藥類似,這種藥長期服用或者劑量過多,對心臟而言,結果就是毒性反應。最近英國最新研究,八年間針對15000名服用三環抗憂鬱劑的患者作分析,結果發現:服用三環素類抗憂鬱劑的男女民眾,其出現心臟病、中風等心臟問題的風險較沒有服用的人增加35%。因此,三環抗憂鬱劑長期服用,的確會讓心血管系統及中風的相關風險大為提高。


最後提醒大家:已經在服用此類藥物的人,不能貿然自行停藥,否則容易產生戒斷反應,想要減藥甚至停藥,務必在有經驗的專業人員之監督及建議下,慢慢減量來進行才是妥當的作法。而憂鬱是表面現象,背後可能存在的身體功能失衡及心理困擾,最好能藉由專業人員協助下找出來並直接處理,單憑藥物想要來治療所謂的憂鬱症,不僅無法治本,還必須承受藥物副作用帶來的風險及藥物依賴的後果,結果反而得不償失,請大家對精神科藥物治療的建議務必保守謹慎!



兩種最常用的三環抗憂鬱劑的化學結構式。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含辛抗寧成分止痛藥可能增加服用者自殺念頭


台灣新生報 更新日期:2010/12/06 00:07 【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



止痛藥容易讓人想自殺?德國魯爾大學研究發現,含辛抗寧(Ziconotide)成份的止痛藥可能讓服藥患者自殺念頭增多,尤其是本來就飽受精神病、身心疾病困擾的患者更受影響。



辛抗寧是一種合成芋螺毒素,研究發現,這種成分不但會抑制疼痛刺激傳輸,也會讓患者心情變差,患者更加無法控制焦慮情緒,變得更衝動,如果心理狀態很脆弱的人,容易出現自殺念頭。建議精神、身心疾病患者使用這類藥物時,家屬與醫療人員一定要多注意、關心患者心理狀態,慎防患者自殺。



這項研究發表於「疼痛」醫學期刊(Pain)。研究計畫主持人疼痛醫學教授克裡斯多福‧梅爾(ChristophMaier)舉例,一位39歲女性患者因背痛接受疼痛治療,治療時間達14年,20年前曾罹患憂鬱症,懷孕後曾企圖自殺。



這位女性背痛患者接受辛抗寧療法兩個月後,一直抱怨自己越來越想自殺,且出現幻覺、心思混亂和局部失憶等精神疾病副作用,這些精神症狀還引起兩次嚴重車禍,患者可能意圖自殺。



醫師讓患者停止使用這類藥物,兩周後,患者的幻覺症狀、自殺念頭逐漸消失。



研究人員建議,有精神疾病病史,或心理狀態不穩定的患者如果需要接受辛抗寧療法,醫療人員要多追蹤、觀察患者心情、精神起伏,以避免發生自殺悲劇。



辛抗寧(Ziconotide)是一種合成芋螺毒素,在醫療上被歸納為非鴉片及非類固醇類的止痛劑,用於治療嚴重及慢性的疼痛。由於這種藥物不只用於口服,而且還有靜脈及脊椎內注射使用,這種既昂貴又具有侵入性的治療方式,在臨床上缺乏相對的臨床安全評估,因此也常引起相關醫療專業人士的質疑與擔心:


 "Medscape". http://www.medscape.com/viewarticle/510621_7. Retrieved 2007-12-21. 


而在處理難治型的疼痛和慢性疼痛時,這種藥物往往與嗎啡一起並用,這不僅違反疼痛治療原則,也往往增加了藥物依賴的危險性:


Klotz U (2006). "Ziconotide--a novel neuron-specific calcium channel blocker for the intrathecal treatment of severe chronic pain--a short review". Int J Clin Pharmacol Ther 44 (10): 478–83. PMID 17063978. 


在臨床上使用常見的副作用包含頭暈、噁心、意識模糊及頭痛等現象,其他像虛弱無力、肌肉張力過高、肌肉失張、視力異常、厭食、嗜睡、站立不穩及記憶力問題都是曾出現的臨床使用現象。其他較少但是更嚴重的副作用,包含幻覺及自殺的想法、憂鬱、腦膜炎及癲癇,在使用的臨床案例上都曾出現過。因此,過去曾被診斷有精神病、精神分裂症、憂鬱或者躁鬱症的人,都不建議使用此藥。即使沒有以上精神疾病的病史,辛抗寧使用還是必須謹慎,因為憂鬱及自殺的風險仍然存在:


Maier C, Gockel HH, Gruhn K, Krumova EK, Edel MA (October 2010). "Increased risk of suicide under intrathecal ziconotide treatment? - A warning". Pain. doi:10.1016/j.pain.2010.10.007. PMID 21041028. 


在德國研究人員的研究資料中,也提出他們臨床個案的觀察與發現:


一位39歲女性患者因背痛接受疼痛治療,治療時間達14年,20年前曾罹患憂鬱症,懷孕後曾企圖自殺。這位女性背痛患者接受辛抗寧療法兩個月後,一直抱怨自己越來越想自殺,且出現幻覺、心思混亂和局部失憶等精神疾病副作用,這些精神症狀還引起兩次嚴重車禍,患者可能意圖自殺。醫師讓患者停止使用這類藥物,兩周後,患者的幻覺症狀、自殺念頭逐漸消失。


因此研究人員建議:


有精神疾病病史,或心理狀態不穩定的患者如果需要接受辛抗寧療法,醫療人員要多追蹤、觀察患者心情、精神起伏,以避免發生自殺悲劇。



辛抗寧成分最早就是從上圖這種生物萃取出來的。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在讀彼得‧巴菲特所寫的「做你自己」,恰巧又翻閱到另一本書相關內容,覺得很有意思,所以擷取一些內容給大家分享:


人們常常忘了自己。他們活了一輩子卻不記得自己是誰。他們認識每一個人,但他就是忘了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事就是知道你是誰,那麼你的一切就會開始安定下來,朝向正確的方向發展。


每個人生下來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但是當他逐漸長大之後,就變成一群人的合體。你的頭腦裡充滿


了許多聲音,它們來自你的祖父、祖母、父親、母親、神父、老師、朋友……。所有的聲音混雜在一起,你幾乎不可能找到自己的聲音。如果你想成為一個獨立的個體,想擺脫內在不斷的衝突混亂,就必須向這些聲音道別,找到自己。


以上是印度靈修大師奧修在「改變」這本書的智慧洞見。


知名的哲人喬瑟夫‧坎伯曾說過:人一生最大的福氣,就是能作自己。


彼得‧巴菲特的最大福氣,並不是他當了股神巴菲特的兒子,而是股神巴菲特鼓勵他的小孩:瞭解自己是誰,成為他自己。也因為如此,股神的兒子在出生時含的金湯匙,永遠不會變成插在自己背上的匕首。如同彼得‧巴菲特自己所說的:


重點不是你的人生從哪裡開始,而是你後來到了哪裡。


祝大家都有這樣的幸運與幸福:做你自己!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9) 人氣()

噴嚏打不停! 一秒鐘止住


華視 更新日期:2010/12/03 21:36







當你在面試,或是吃飯突然想打噴嚏怎麼辦?有一個超有效的方式讓你馬上止住打噴嚏!就是把手指伸到人中用力按壓,只要一秒鐘,真的就不會想打噴嚏了。



季節交替越來越多人開始噴嚏打不停,打出噴嚏鼻子舒暢真痛快。但如果在面試或是吃飯等正式場合,想要打噴嚏卻只能一個字,忍,可真是痛苦。其實這困擾,只要一根手指就能輕鬆解決囉,如果發現鼻子癢癢,噴嚏就要忍不住,只要施展一陽指,這樣用力按住人中,一秒鐘,馬上讓你不哈啾。真的有這麼厲害嗎?



實地做個實驗,這個小姐聞聞胡椒粉,唉呀要打噴嚏了。ㄟㄟ,居然忍住了耶。另一個搔搔鼻子,感覺來了,馬上施展手指魔法,哇。真的有效耶。超神情的一指神功,還不只用在打噴嚏上。另一個尷尬場景,也只要伸出手指,按住手掌心,馬上就不打嗝摟。



醫生說啊,打噴嚏和打嗝,其實都是副交感神經受到刺激,產生的生理反應,所以只要按壓人中,就可以抑制副交感神經敏感,能止住打噴嚏,使勁按壓手掌心,就可以抑制迷走神經,馬上不打嗝。但是醫生說啊這種小撇步只限於突發性,如果你是過敏性打噴嚏,或是長期打嗝,代表你身體真體出問題啦,千萬別鐵齒,趕快找醫生最要緊。



在我還很小的時候,曾經看過一個新聞報導:有人抽筋時,在旁急救的方式,竟然是很快按壓抽筋的人的人中,而抽筋往往在很短的時間可以消失,這個方法的發現,據傳是有一個經常不明原因抽筋的患者,有一次當他抽筋又發作了,一時之間感到極度的痛苦,但發現自己什麼也不能做,只好跪下來禱告,祈求上蒼憐憫他,正當他在禱告的過程時,自己的手不自主地往自己人中按壓下去,結果困擾自己的抽筋竟然在半分鐘之外馬上消失,這種抽筋馬上消失的舒暢感讓他直呼神蹟出現,因此,從此以後,只要有人抽筋,他就會建議不妨抓抓人中(要稍微用力),抽筋很快會消失。連打噴嚏及打嗝,也可以利用利用這樣的手法馬上止住(當然這是治標的暫時之策)。


一直到我習醫以後,我才知道這些都與副交感神經受到刺激有關,按壓人中或者按壓手掌心,都能抑制迷走神經,馬上產生效果,在神經科的癲癇治療上,針對一些頑固型的癲癇,也有抑制迷走神經進而控制癲癇的相關療法,採用的都是類似的原理。


下次,抽筋的時候,或者一時不方便噴嚏甚至打嗝的場合,不妨利用按壓人中或者手掌心的方式來暫時抑制迷走神經,當然,老是打噴嚏、打嗝或者抽筋的人,都代表身體潛在可能有過敏、腸道功能失衡、營養缺失或者其他相關問題,應該找專業人員討論可能的根源,針對根源來處理才是治本之道,功能性醫學在這些原因的瞭解及處理上,往往能提供直接的資訊及應用相關治療,如此正本清源,幫助會更大!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


清潔用品含三氯沙 恐傷胎兒腦部


自由 更新日期:2010/12/02 04:11



牙膏乳液肥皂常用成分



〔編譯管淑平/綜合報導〕美國一份新研究指出,家庭清潔用品中廣泛使用的抗菌成分「三氯沙」(Triclosan),有可能傷害懷孕婦女腹中的胎兒腦部發育,呼籲有關單位針對三氯沙對胎兒的危害程度進行調查。



三氯沙普遍用於牙膏、乳液到肥皂等家庭清潔用品,提供抑制細菌生長的抗菌作用,但是這份十一月初由「天然資源保護委員會」(NRDC)發出的研究報告指出,研究人員在綿羊身上所做測試顯示,三氯沙會干擾「雌激素硫酸轉移酶」(estrogen sulfotransferase),這種酵素的作用是代謝雌激素、同時協助雌激素循環經過胎盤,到達正在發育中的胎兒。



干擾雌激素硫酸轉移酶



雌激素攸關胎兒腦細胞和基因發育,由於雌激素也有助含氧血液經動脈循環到胎兒體內,如果太少,血氧量和重要營養素供應就會不足,也可能讓胎兒無法正常發育。



研究負責人佛羅里達大學藥學化學系主任詹姆斯教授說:「如果足夠量的三氯沙進入胎盤,影響這種酵素,我們懷疑這種物質對懷孕有害。」



美專家籲速查危害程度



但是目前還無法了解多少的接觸量對孕婦來說是有害的,包括這次的研究在內,目前為止有關三氯沙產品對懷孕影響的研究都是在動物身上進行。



詹姆斯說:「我們知道這是個問題,只是不知道是個多大的問題。」參與這份研究人士呼籲緊急調查三氯沙對胎兒的危險性,也認為有鑑於三氯沙用於今日家庭用品的普遍性,有必要做更多人體研究了解。



之前三氯沙也曾挑起致癌疑慮,今年四月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便宣布要對其安全性進行大型評估。英國核可的三氯沙含量上限是○.三%。每日郵報報導,葛蘭素史克藥廠的「家護」(Aquafresh)、「舒酸定」(Sensodyne)牙膏和Corsodyl漱口水產品已逐步淘汰使用三氯沙,但「高露潔Total(Colgate Total)」這個品牌牙膏仍在使用。



環保遊說團體ChemTrust負責人索特—葛琳呼籲懷孕婦女:「應該絕對避免使用任何成分中標出三氯沙的產品。」



環境荷爾蒙種類非常多,這些物質部分化學結構類似動物或者人類賀爾蒙的化學結構類似,因此進入身體後,往往成為外來不自然的荷爾蒙調控作用,導致身體荷爾蒙作用失衡、影響發育甚至是罹癌等等不良嚴重後果。根據研究,環境荷爾蒙影響細胞的運作,並不一定要經過荷爾蒙的受體,所以環境荷爾蒙對身體的影響,我們可以用無孔不入一詞來形容也不為過。


較少被提出來討論的環境荷爾蒙三氯沙,在美國十一月初由「天然資源保護委員會」(NRDC)發出的研究報告指出,在綿羊身上所做測試顯示,三氯沙會干擾「雌激素硫酸轉移酶」(estrogen sulfotransferase),這種酵素的作用是代謝雌激素、同時協助雌激素循環經過胎盤,到達正在發育中的胎兒。雌激素攸關胎兒腦細胞和基因發育,由於雌激素也有助含氧血液經動脈循環到胎兒體內,如果太少,血氧量和重要營養素供應就會不足,也可能讓胎兒無法正常發育。研究負責人佛羅里達大學藥學化學系主任詹姆斯教授說:「如果足夠量的三氯沙進入胎盤,影響這種酵素,我們懷疑這種物質對懷孕有害。」


在平時經常使用的清潔、潔牙甚至美容用途的清潔用品中,三氯沙是經常使用的抑菌添加物,例如牙膏、洗碗精、濕紙巾、洗手乳等等之外,廠商的標示除了Triclosan之外,其他常見的五種名稱分別是Aquasept,Gamophen,Irgasan,Sapoderm以及Ster-Zac等等名稱。三氯沙本身因為有香味及抑菌功能,因此在清潔用品中常被添加。


三氯沙本身的抑菌能力非常強,水中只要加入0.03ppm(ppm是百萬分之一)濃度的三氯沙,水中生物就無法生長,但一般大眾不知道,市售的清潔用品有些甚至含三氯沙達千分之三的濃度,是殺菌濃度的一千萬倍。如此高濃度的三氯沙進入人體,好壞菌全會被殲滅。美國環保署已將三氯撒註冊為殺蟲劑成分,其結構類似一些高毒性的化學毒素,例如戴奧辛、氯苯、氯酚等等,而相關研究發現,含三氯沙產品與含氯的自來水使用可能有致癌的風險。


所以找個時間檢查一下家中的清潔用品,如果含三氯沙過高,儘量不要使用,尤其是懷孕的婦女應該要更小心防範,專家建議最好都不要接觸,如此才能對胎兒發育多一層保障。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多走路 延緩阿茲海默症惡化

更新日期:2010/11/30 00:07 【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

阿茲海默症患者最好多走路、多散步,幫助延緩疾病惡化。美國匹茲堡大學研究建議,每周步行距離總計5英哩,相當於8公里,或可幫助減緩阿茲海默症惡化程度。



記憶力開始減退常被視為早期阿茲海默症徵兆,研究顯示,走路可以延遲記憶衰退速度,減少大腦萎縮程度。這項研究發表於「北美放射醫學會」(RSNA)年度學術研討會。



匹茲堡大學研究人員追蹤299位健康民眾,以及127位認知能力中度退化的阿茲海默症患者,認知能力中度退化可被當成阿茲海默症指標,估計出現這種現象的患者罹患阿茲海默症的時間大約10年左右。



該大學放射醫學系賽勒斯‧拉茲醫師(CyrusRaji)表示,目前阿茲海默症還是無藥可醫,希望可以找到方法減緩病程惡化,好幫助那些已經出現認知功能缺損的患者。研究研究人員以核磁共振攝影(MRI)掃描、測量受試者腦部大小。



結果發現,常走路,一周走路運動量較大的人大腦也比較大,認知功能受損患者若一周走路距離總計達5英哩,便可幫助維持大腦體積,讓大腦比較不會萎縮,大腦體積維持時間達10年之久。



根據英國「每日電訊報」報導,研究數據顯示,走路較多的患者,記憶力衰退速度也比較慢,五年期間,記憶測試分數只掉了1分,而走路較少的患者五年內記憶力測試分數減少了5分。研究人員建議,健康的人更要常走路、常散步,最好每周走6英哩,相當於9.6公里,這樣大腦較不會萎縮,有助維持認知功能。



醫院的醫療專業人員在看大腦的電腦斷層掃瞄時,如果看到大腦萎縮,通常會作為判斷大腦是否有退化的直接指標。上次我們看到一項針對健康人的步行研究,研究發現只要一週步行距離超過9.6公里,大腦便比較不會萎縮退化。而美國匹茲堡大學的最新研究,針對已經被診斷有中度失智的患者,仍能透過走路散步來延緩大腦功能的退化,研究發現 :


常走路,一周走路運動量較大的人大腦也比較大,認知功能受損患者若一周走路距離總計達5英哩(換算為八公里),便可幫助維持大腦體積,讓大腦比較不會萎縮,大腦體積維持時間達10年之久。


透過走路來延緩失智症患者的大腦萎縮,其效果絕對不亞於藥物,甚至有過之無不及,因此疑似或者已經被確診有失智症的患者,應該多利用規律的步行及散步來減緩大腦萎縮。


原文參考資料:


http://www.webmd.com/alzheimers/news/20101128/walking-may-cut-alzheimers-risk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治國週記總統邀哈佛醫生談運動與大腦活化關係


央廣 更新日期:2010/11/27 11:26 蔣靜君



馬英九總統最新治國週記,邀請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的John Ratey醫生對談運動與大腦活化的關係,John Ratey認為運動有益健康還能活化大腦;馬總統則呼籲國人養成規律運動習慣,把台灣打造成樂活運動島。



喜歡運動的馬英九總統最新一期治國週記以「全民運動要規律,活化大腦更創新」為題,邀請「革命性的運動科學與大腦的關係」作者,哈佛大學醫學院副教授John Ratey一起慢跑並對談運動與大腦活化的關係。



John Ratey舉美國奧運游泳金牌得主麥可.菲爾普斯(Michael Fred Phelps II)為例,說明運動會釋放許多化學物質,協助調節動作,提升大腦的成長和健康,讓罹患「注意力缺失症」的菲爾普斯,順利擺脫藥物。Ratey也認為台灣教育太重視考試成績,忽視健康與運動會錯失孩子充分發展腦部功能的機會。



馬總統表示,教育部正考慮增加學生體育時間,也呼籲民眾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他說:「(原音)我發現台灣人現在運動風氣比過去更為蓬勃,但是規律運動的人口只有24%左右,所謂規律運動就是一個禮拜至少運動3次、每次運動超過30分鐘、每次心跳達到130下,這種規律運動還是不夠,還需要再加強。」



馬總統說,過去我們認為運動的人往往是「四肢發達、頭腦簡單」,Ratey醫生證明這種說法是不正確的,Ratey醫生以「台灣動起來,成為世界典範」相勉,總統也回應希望能夠把台灣打造成一個樂活運動島。



John Ratey醫師十幾年前的研究幾乎都擺在藥物,但近幾年,他把焦點放在運動上,結果發現運動幫助大腦改善功能的效果,往往是藥物所不能及的,而且以長遠的眼光看起來,對當事人的身心健康維持更好。以游泳名匠菲爾普斯來說,他曾一度被診斷為注意力缺失過動症(ADHD),但藉由游泳的訓練,幫助大腦適當釋放神經傳導物質,讓動作更協調,大幅提昇大腦的成長與健康,順利擺脫藥物(而非有些醫師誤導菲爾普斯是因為藥物輔助而改善),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有趣的是,當菲爾普斯在游泳池大放異彩時,還曾有人質疑他是否用了禁藥,否則怎會像外星人一般在泳池中無人能敵(事實上,他經過多次藥檢,完全沒有問題)讓我們更深入探討這其中可能的關連何在。


大腦的報償中心在各種狀況下會有不同的活動,與報償中心有關的是一群由多巴胺神經元組成的的伏殼核(nucleus accumbens),伏殼核會將愉悅或者滿足的訊號傳遞給前額皮質區,讓大腦獲取專注所需的動機或者驅力。對一般人來說,不需太大的刺激,就能啟動大腦的報償中心,然而對ADHD的人來說,我們可能需要更大的刺激,例如激烈的運動才能達到同樣的效果。因此,當我們聽到菲爾普斯在激烈的游泳競賽或者嚴格訓練時,反而會讓他感到平靜與專注,就不足為奇了。


因此,有些專家建議可以讓這些ADHD的小孩,在消耗體力過程中,合併運用複雜的動作技巧會更好,例如武術、跆拳道、空手道、芭蕾舞、花式溜冰、攀岩、越野單車甚至是滑板等等,腦力結合體力比光做有氧運動有效地多。美國的Hofstra大學的研究發現:每週讓8-11歲的ADHD男孩練習兩次武術,在多項評估中比那些只做典型的有氧運動的受試者要好很多,上述兩組什麼運動都沒作的控制組都有明顯的改善。他們完成的家庭作業較多,上課較有準備、成績較好、較守規矩,當然也比較坐得住,換句話說,就是專心許多。這些需要動腦的運動,涉及平衡趕、時機感、排序、後果評估、轉換、修正錯誤、小肌肉協調、抑制、當然也需要專注的腦部活動,有人比喻像是訓練自己面臨生死存亡的時刻,此時大腦需要高度警戒,動機及專注力自然產生。


以藥物作用調控伏殼核的多巴胺不足,可能會讓服藥的人日後自行分泌多巴胺的功能不足,有興趣瞭解的人不妨參閱「浮萍男孩」這本書。以科學的角度來解釋,運動能緩解及改善ADHD症狀的原理在於它能增加這些傳導物質的含量,而且是立即見效,有了規律運動,我們就能藉由刺激某些腦部區域的神經心生,提升多巴胺及正腎上腺素的基準值。


運動對於ADHD應該是更自然及根本的改善方式,對藥物使用有疑慮的人,應該多瞭解這方面的科學研究,同若能配合當飲食調整與營養補充,改善會更快更明顯。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經常不吃早餐 容易得心臟病

更新日期:2010/11/26 11:35

澳洲一項研究顯示,經常不吃早餐會增加發生致命性心臟病的風險。



過去已有研究證實,吃早餐對心臟有益,而澳洲塔斯馬尼亞大學這項研究,則是首次提出不常吃早餐會對心臟健康造成會長期的危害。



這一研究是針對2184名志願參與實驗者進行了20多年的追蹤研究。研究結果發現,經常不吃早餐更容易導致肥胖、腹部脂肪堆積和高膽固醇,而這些都是導致心臟病的危險因素。



  此外,不吃早餐還易導致血液中胰島素水準更高,進而會導致糖尿病



研究還發現,從兒童時期就經常不吃早餐的人到成年後,如果仍不常吃早餐,罹患心臟病的機率就會更大。



早餐,英文是breakfast,把字拆開,就是break 和fast, fast在英文中有進食的意思,因此兩個字合起來就是打破禁食的一餐,如果一個人正常時間吃三餐,那麼距離前一餐,已經將近十二個小時沒吃飯了, 因此,身體在開始一天的活動前,亟需營養補充來做為身體的後盾。沒有吃早餐,身體沒有適當的資源來幫助各部系統運作正常,因此長期下來,身體容易出狀況。因此之前研究及報導都提醒我們,不吃早餐容易有專注力下降、影響身體代謝及體重控制:


"Why is breakfast the most important meal of the day?". Mayo Clinic. http://www.mayoclinic.com/health/food-and-nutrition/AN01119. Retrieved 2009-06-03. 


"Breakfast is 'most important meal'". BBC. 7 March 2003. http://news.bbc.co.uk/2/hi/health/2824987.stm. Retrieved 2009-06-03. 


現代人不吃早餐,無非是太晚睡、早上時間太趕、睡不好因此睡到接近中午時分或者嗜睡等等原因,這些都是不健康的徵兆,最近澳洲發表一項關於早餐的最新研究,結果發現,經常不吃早餐的人,會增加致命性心臟病的風險,因此建議,要保養心臟健康,一定要吃早餐。研究主要是針對2184個志願參與者,歷經20年的追蹤研究發現,這些經常不吃早餐的人,容易導致肥胖、腹部脂肪堆積和高膽固醇,甚至是胰島素功能下降(血中胰島素濃度升高),血糖難以控制等等,當然這都是代謝症候群常見的狀況,也是心臟病的危險因子。如果孩童時就不常吃早餐,長大罹患心臟病的機率會更大。


對學齡兒童而言,有沒有吃早餐以及早餐的內容都會影響他們體重控制及學校的表現,身體在該進食的時候沒有進食,其實反而會恐慌性地囤積脂肪作戰備預防,最近國內的調查研究也發現,四成的國中生對自己體重控制不滿意,其中有一定比例都是經常沒有吃早餐的關係,相關研究也可以參閱國外的報告:


Rampersaud G.C., Pereira M.A., Girard B.L., Adams J. and Metzl J.D.; Breakfast habits, nutritional status, body weight, and academic performance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J. Am. Diet. Assoc., May; 105(5):743-60, 2005. Abstract in PubMed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好「孕」綿「眠」 孕婦睡眠品質關乎胎兒健康


更新日期:2009/03/25 12:05



有研究顯示,婦女在懷孕時期,出現睡眠障礙的比例高達七成,尤其是懷孕最後三個月;嘉南療養院葉怡寧醫師表示,孕婦在懷孕第三期若睡眠品質不好,將會造成生產過程時數拉長、或增加剖腹產的機率。


(劉怡伶報導)


懷孕期間胎盤大量分泌動情激素、黃體素、泌乳激素等,造成基礎體溫升高、出現躁熱,讓孕婦難以入睡.再加上頻尿、腰酸背痛的症狀,讓孕期後期的產婦飽受失眠而苦。


嘉南療養院一般精神科葉怡寧醫師說,對於有睡眠障礙的孕婦,建議先嘗試以非藥物的方式來治療,畢竟用藥越少對胎兒的影響就越小。但若還是無法自然入睡,必需進一步靠藥物輔助時,務必與醫師充份討論再決定是否使用,以確保母親及胎兒的安全。


至於非藥物治療應該注意睡姿,以右側臥較好,可選擇人體工學的背墊,減輕懷孕中腰酸背痛的症狀,睡前不要做強度的活動,不要喝濃茶或咖啡等,睡前勿進食尤其是油膩的食品,易引起多夢、說夢話,還有要定時上床,定時起床,不要在床上看書看電視,多食用牛奶、鮪魚、黃豆、蛋等,養成良好運動習慣。


對於有睡眠問題的孕婦,建議可多補充富含色胺酸、維生素B群和鈣鎂等營養素的食物,色胺酸是屬必須胺基酸(人體無法自行合成),食物包括牛奶、優酪乳、乳酪、五榖雜糧(糙米、麥片、大豆、堅果類)、蛋、肉類、海藻、香蕉等食物,含量都很豐富。



的確,許多孕婦在懷孕時,常為失眠所擾,由於懷孕時服用安眠藥,可能會導致胎兒唇顎裂的機會增加,因此在幫助睡眠上,宜採用非藥物的改善療法。


在營養補充方面,建議不妨考慮鈣鎂之類的食物或者營養品。一般牛奶含鈣,又有色氨酸,對於牛奶沒有過敏的人可以考慮。奇異果含豐富的鈣鎂,睡前兩顆也有助眠的效果。若是鈣鎂的營養品,建議儘量採用有弱酸會將鈣鎂水解成離子型態的鈣鎂液(比例2:1),吸收效果比較好,不然食物狀態的鈣鎂或者天然氨基酸螯合的營養品也可以。


此外,色胺酸可以幫助心情穩定,因為在體內會轉成血清素及褪黑激素,一般來說,除了蛋奶類,火雞肉、雞肉、酸乳酪及芭樂含量都不少。發芽的玄米因為含豐富的GABA,也有穩定神經幫助放鬆的效果。關於GABA方面的營養品,還有仿照嬰兒消化型態所萃取出來的氨基酸,這種物質十分容易進入大腦與GABA受體結合,幫助放鬆與安眠,也是安全的助眠營養品。


最後,適當的散步也能幫助睡眠。也有些簡單的器材利用大自然瀑布的原理,幫助放鬆,據德國的研究發現也能助眠。照光治療也是一個可以考量的輔助療法。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晝夜節律不尋常 腦可能產生錯亂


台灣新生報 更新日期:2010/11/26 00:27 【中央社華盛頓24日法新電】



美國一項研究今天表示,國際航空常客在恢復作息長達1個月後,仍可能還會感覺到疲憊和健忘,那是因為時差造成腦中產生長期變化。



研究表示,時常更換早晚班或上班時間非比尋常者,腦部也可能產生類似錯亂症狀。這項研究是大腦解剖學中,研究錯亂生活作息對人體長期影響的先驅。



加州柏克萊大學心理系副教授科斯弗德(LanceKriegsfeld)表示:「這代表不論是空服人員、住院醫師或輪班人員,一再攪亂晝夜節律,將對自身的認知行為和功能產生長期的影響。」



研究生吉布生(ErinGibson)表示:「我們的研究直接顯示,時差會減低腦中海馬體的神經形成。」海馬體負責人體記憶部份功能



研究指出,「研究結果對輪班人員及時常長途旅行者的意義可能更大,他們當中許多人深受『反應變慢、較易患有糖尿病、心臟疾病、高血壓、癌症,以及生育力下降』之苦」。



若要減緩症狀,副教授科斯弗德建議,每經歷1小時時區轉換就休息1天。值晚班者應在漆黑、安靜的房間入眠,讓身體適應時程改變。



此項研究報告發表於「公共科學圖書館期刊」(PLOSOne)。



不只是動物,其實連植物都有生理時鐘,哺乳類的生理時鐘,是位於下視丘的視交叉上核(suprachiasmatic nucleus簡稱SCN),動物實驗發現:SCN被破壞後,醒與睡的規律的睡眠規律就會完全被破壞。在眼底的視網膜不只含有一般的感光細胞,還有特殊的神經節細胞,這部份專門負責光感應,與SCN有神經徑路相連,生理時鐘知己上與光感應的刺激息息相關,如果這類細胞被破壞,外在的光刺激對生理時鐘的影響也會消失。SCN得到視網膜的神經節細胞光刺激的訊號解讀後再傳給松果腺,松果腺本身會分泌褪黑激素(夜晚或者光刺激變弱時),褪黑激素在晚上濃度上升因為光刺激變弱之故。決定人類的生理時鐘除了褪黑激素之外,還有兩個重要的影響因子,及核心體溫及體內cortisol(壓力荷爾蒙)的濃度,請參閱相關研究資料:


Benloucif S, Guico MJ, Reid KJ, Wolfe LF, L'hermite-Balériaux M, Zee PC (April 2005). "Stability of melatonin and temperature as circadian phase markers and their relation to sleep times in humans". Journal of Biological Rhythms 20 (2): 178–88. doi:10.1177/0748730404273983. PMID 15834114. 


Klerman, Elizabeth B.; Hayley B. Gershengorn, Jeanne F. Duffy, Richard E. Kronauer (April 2002). "Comparisons of the Variability of Three Markers of the Human Circadian Pacemaker". J Biol Rhythms (SagePub) 17 (2): 181-193. doi:10.1177/074873002129002474. http://jbr.sagepub.com/content/17/2/181.abstract.


人類體溫大概到清晨五點是最低的時候,因此體溫也會隨著生理時鐘而有所變化,甚至互為影響。壓力荷爾蒙的不平衡也會干擾生理時鐘,長期處在過度壓力下導致壓力荷爾蒙失調,節律失調引發的睡眠障礙(包含睡不著、嗜睡、太累起不來等等)非常易見。



過去也有研究發現,透過醫療介入來調整生理時鐘,會幫助心血管系統,降低血壓及幫助左心室功能更為提升。很多晚上睡不好的人,擔心白天小睡,反而會讓晚上更睡不著,其實根據研究:適當的小睡(power-nap,不進入深度睡眠,平均15-30分鐘) 不但不會影響正常的睡眠,還能減輕壓力,增加生產力:


Pilcher JJ, Michalowski KR, Carrigan RD (2001). "The prevalence of daytime napping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nighttime sleep". Behavioral Medicine 27 (2): 71–6. doi:10.1080/08964280109595773. PMID 11763827. 


 Emily Rolston, Judy R. Sandlin, Michael Sandlin, and Rosanne Keathley (2007). "Power-Napping: Effects on Cognitive Ability and Stress Levels Among College Students". Power-Napping: Effects on Cognitive Ability and Stress Levels Among College Students. Liberty University. http://aahperd.confex.com/aahperd/2007/finalprogram/paper_10353.htm. Retrieved 2008-11-11. 


 在生理時鐘失調的狀況下,容易產生情緒、睡眠甚至影響到白天起床及專注力等等問題,諸如季節性憂鬱症(seasonal affective disorder,簡稱SAD)、睡眠相位後移症(delayed sleep phase syndrome)甚至是其他節律失調疾患(circadian rhythm disorder),在治療上,透過適當的照光治療可以把混亂的生理時鐘調整回來,幫助情緒、睡眠甚至是白天的專注力作大幅的提升與改善。


最近美國發表的研究讓生理時鐘混亂對身體的負面影響更加清楚,研究發現:


國際航空常客在恢復作息長達1個月後,仍可能還會感覺到疲憊和健忘,那是因為時差造成腦中產生長期變化。時常更換早晚班或上班時間非比尋常者,腦部也可能產生類似錯亂症狀。




不論是空服人員、住院醫師或輪班人員,一再攪亂晝夜節律,將對自身的認知行為和功能產生長期的影響。研究直接顯示,時差會減低腦中海馬體的神經形成,海馬體負責人體記憶部份功能。

我在門診也經常會遇到經常輪班或者長期夜班的工作者會產生上述的狀況,甚至是類似慢性疲勞群的症狀,其根本原因與生理時鐘的混亂有直接相關。


相關研究也可以參閱:


http://aeromedical.org/Articles/Pilot_Fatigue.html Pilot Fatigue Study


所以節律失調會衍生許多生理及心理狀況,不過調整並不難,適當照光治療可以在兩到三週的時間幫助患者恢復生理時鐘的規律性,這是不用藥物最經濟的改善之道。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是今天我在網路上看到網友對股神巴菲特的音樂家兒子彼得‧巴菲特的問答內容,我覺得很值得大家參考與省思,特別摘錄下來給大家參考:


《父母唯一要我做的,就是真誠地面對自已》




網友「學承賴」問:彼得先生你好,我的問題很簡單,我想知道,你怎麼知道要做自己?


彼得: 從我很小的時候,我父母就一直讓我覺得,自己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人(我們所有人皆如此!),還有我應該做自己──不論自己是什麼樣的人。




我父母完全不認為我應該成為他們希望的樣子,他們唯一要的,就是我應該真誠地面對自我。




我們都有某種特別的東西,足以帶到這世上。人生的一個目標,應該就是瞭解自己有什麼特殊的天賦,然後跟著天賦走。



網友「Jacob-Lin」問:請問你,你覺得你成功了嗎?大家對你的認知是彼得巴菲特,還是你是股神巴菲特的兒子呢 ?彼得: 是的,我相信自己成功了。成功對我而言,就是每天都很期待起床後的事。




我享受生活中所做的──每一天對我來說,都是嶄新且有意思的日子。這個世界以兩種身分認識(定義)我:彼得‧巴菲特跟華倫‧巴菲特的兒子。




不過沒關係,我個人完成了許多事情,我也非常以父親為榮,所以我想,同時有這兩種認知是最棒的!


文章來源:http://tw.topic.yahoo.com/hottopic/article/tw-features.yahookimo.com.tw/twfeaturesyahookimocomtw_201011241823



這是我在門診常會遇到的問題:我不知道我以後要做什麼?我做什麼會對自己比較好?近日,我也遇到一位客戶,父母的經濟能力讓他毫不須擔心自己的工作是否有著落,然而也正因如此,他的人生方向讓他有更多的困惑。有個美國知名教育學者曾經說過:如果你要害一個人,你就讓他一直不需要為錢擔心,但他必須什麼事都不能做。這其實也是我這位客戶年紀輕輕就開始失眠的部分原因。這位客戶最近遇到生活規劃的兩個問題,他不知應該選擇家人幫他規劃的餐飲業(當然是當老闆)或者是父母的好友在證券業的建議他作的營業員。他問我:如果是你,你會怎麼選擇?我的回答很間單,重點不是我,而是你自己對這兩樣工作的產品,自己是否會感到高興甚至是興奮?你自己喜歡這兩項工作的內容嗎?


在希臘神殿柱子上,有一個對教育目的的精闢註解:教育就是幫助一個人瞭解他自己。無疑地,這就是股神巴非特奉行的教養原則,股神讓小孩覺得自己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人,也就是每個人在某些領域上,都有其無法取代的位置。誠實地面對自己,瞭解自己的專長與興趣,就如同彼得‧巴菲特所提到的:


我們都有某種特別的東西,足以帶到這世上。人生的一個目標,應該就是瞭解自己有什麼特殊的天賦,然後跟著天賦走。


我記得有一位台大知名的數學系教授,曾戲謔地開過一個玩笑:我要把台大醫學院給拆了,因為那裡埋沒了許許多多的數學天才。過去我也曾在一位國文老師的課堂上聽過:我一定會尊重小孩自己想做什麼,例如一個小孩如果他很有哲學天分,但是你硬逼他學醫,結果會是什麼?結果就是這世界少了一個一流哲學家,多了一個三流醫師。父母可以給小孩的最大禮物到底是什麼?巴菲特做到了。這與他是不是股神沒有關係,他之所以成為成功的父母的關鍵之一,就是他允許小孩「成為他自己」。


類似的觀念在「讓天賦自由」這本書有更多的闡述及說明,有興趣的人也不妨參考我部落格的相關介紹文章: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11983


299.png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