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心理健康手冊 沒病稱有病

路透社 – 2012年2月10日星期五下午4:54





(路透倫敦9日電)專家今天表示,根據新版的國際心理健康診斷手冊,數以百萬計健康民眾,包括害羞或性格反叛的兒童、沉浸喪親之痛或對某事物執著迷戀的人,都有可能被錯誤歸類於心理疾病。


「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修訂版即將付梓,然而心理學家、精神科醫師與其他專家在分析此書時表示,書中指出的心理疾病新分類,說好聽是「愚昧」,說難聽是「令人憂心且危險」。


英國利物浦大學(Liverpool University)心理學研究所所長金德曼(Peter Kinderman),在倫敦1場簡報上提到這本手冊引發廣泛關切。


他說:「許多性格害羞、古怪、沉浸喪親之痛或是感情關係非傳統的人,會赫然發現自己被貼上心理疾病的標籤。」


「這不僅不符人情、不科學,也無助判定患者需要什麼協助。」


美國精神醫學會(APA)出版的DSM內有精神疾病症狀與其他診斷指標,在全球廣為使用,被視為心理健康醫學的診斷「聖經」。


1萬1000多名健康專家已連署要求第5版手冊先暫停出版,並重新深思。


美國精神醫學會尚未對此做出回應。


專家表示,某些診斷像是「對立反抗性疾患」(oppsitional defiant disorder)或是「淡漠症候群」(apathy syndrome),有降低心理疾病嚴肅性與行為醫療化的風險,因為大部分人認為這類症狀正常或僅是輕微古怪。中央社(翻譯)


鄭醫師補充:


1.我曾和一位家醫科專科醫師討論過精神科診斷這回事,事實上他在剛畢業時曾有一段時間(大約是一年左右)在精神科療養院接受過訓練,他告訴我,把精神科診斷隨便往自己身上貼是一件恐怖的是,第一是精神科診斷對於一個人狀況不好時,隨便就能找到好幾個符合的診斷,有的精神科醫師甚至開玩笑地說,如果要認真診斷,一個患者可以同時出現20個符合的診斷,六星期大腦健康計畫的作者馬克‧希曼醫師在精神出狀況時,也一次同時出現三個精神科診斷,他選擇利用功能性醫學找出自己身體功能失衡的真正原因,根本解決問題,沒有靠精神科藥物長期控制。對患者治療,若只是把焦點擺在精神科診斷上,對於患者的根本改善,效果有限,關鍵是這些精神狀況或者身心狀況不穩定為何會出現,原因何在?沒有處理根源,只是針對症狀開藥,接下來恐怕就是長期的藥物依賴。這位家醫科醫師會這樣說是有原因的,因為他自己也曾短暫地精神出現狀況,然而後來完全痊癒,不須任何藥物治療。


2.最近本地的精神醫學會的通訊一直在宣導新版「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第五版有什麼變革,每一版的變革除了一些精神疾病定義有些微修改外,疾病的種類一定是新版比舊版多上不少,新版第五版也不例外。


3.到底什麼是正常?這是許多人看診或者是私底下常常會詢問我的問題,之前我還在住院醫師訓練時,曾聽過一位前輩為正常下了一個實質的定義,他是這麼說的:「所謂正常包含三個部分,第一是work,能夠穩定地工作,第二是fun,能夠找到自己的興趣或嗜好去從事,第三是love,能夠愛人以及被愛,換句話說是人際關係穩定,且有實際的感情交流。建議大家要檢視自己是否正常,可以參考這些指標。


4.對「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有趣了解的人可以找一片DVD紀錄片看看:DSM診斷與統計手冊。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美國知名文學家馬克吐溫曾說:「戒菸是世界上最容易的事,我了解是因為我已經做了好幾千次了。」菸槍當然知道菸不好戒,其中重要的原因可以參考最新發表於生物精神醫學期刊 Biological Psychiatry的研究,原來戒菸者的體內多巴胺濃度較低,往往導致戒菸時的不適反應以及戒菸失敗的結果。


多巴胺是大腦主管獎賞及動機最重要的神經傳導物質,過去研究發現多巴胺的中心角色是讓大腦尋求某種事物愉悅訊息傳遞,的確多巴胺在許多獎賞經驗過程中被釋放,包含服藥、吸菸以及吃東西等。


因為在吸菸過程中多巴胺被釋放,當大腦習慣靠吸菸來增加多巴胺,因此戒菸時,大腦產生多巴胺便會降低言之成理,研究人員以此理論用動物實驗來驗證,首先讓老鼠服用尼古丁幾週,這是菸草中的活性成分。之後研究人員把尼古丁停下來,測量老鼠在戒斷期間多巴胺濃度的變化,結果發現尼古丁戒斷期老鼠體內的多巴胺濃度產生不足的狀況比一般平均值低下,若是再次曝露尼古丁,多巴胺濃度低下可以回復。


研究結果提醒我們為何有人戒癮(包含毒癮)如此困難,因此要幫助一個人戒癮,最好能透過提升當事人體內的多巴胺,這樣的治療比較容易成功,避免復發。上述研究來源為:


Lifen Zhang, Yu Dong, William M. Doyon, John A. Dani. Withdrawal from Chronic Nicotine Exposure Alters Dopamine Signaling Dynamics in the Nucleus Accumbens. Biological Psychiatry, 2012; 71 (3): 184 DOI: 10.1016/j.biopsych.2011.07.024


運動已證實可以提高多巴胺,對戒菸到底有沒有助益?已經發表的研究告訴我們其實行得通:


Janse Van Rensburg et al. Acute exercise modulates cigarette cravings and brain activation in response to smoking-related images: an fMRI study. Psychopharmacology, 2008; DOI: 10.1007/s00213-008-1405-3


非藥物改善上,過去研究已證實透過有氧運動來提升多巴胺,對於大麻斷癮以及預防再度濫用有直接效果:


Maciej S. Buchowski, Natalie N. Meade, Evonne Charboneau, Sohee Park, Mary S. Dietrich, Ronald L. Cowan, Peter R. Martin. Aerobic Exercise Training Reduces Cannabis Craving and Use in Non-Treatment Seeking Cannabis-Dependent Adults. PLoS ONE, 2011; 6 (3): e17465 DOI: 10.1371/journal.pone.0017465


美國知名人道主義者羅恩‧賀伯特先生研發的排毒程式,除了烤箱、營養補充之外,有一項重要的環節便是運動,這是有趣的共同之處,對排毒程式有興趣的人可以參閱清新身體‧清新心靈這本書。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國內常用失智症的早篩量表:


AD8極早期失智症篩檢量表


1.判斷力上的困難: 例如落入圈套或騙局、財務上不好的決定、買了對受禮者不合宜的禮物。


2.對活動和嗜好的興趣降低。


3.重複相同的問題、故事和陳述。


4.在學習如何使用工具、設備、和小器具上有困難。例如: 電視、音響、冷氣機、洗衣機、熱水爐()、微波爐、遙控器。


5.忘記正確的月份和年份。


6.處理複雜的財務上有困難。例如:個人或家庭的收支平衡、所得稅、繳費單。


7.記住約會的時間有困難。


8.有持續的思考和記憶方面的問題。


填表說明:若你以前無下列問題,但在過去幾年中有以下的改變,請填是,有改變」。若無,請填「是,沒有改變」;若不確定,請填「不知道」。


總得分超過兩分,表示有失智傾向。


 


國外有更詳細的21題量表,根據臨床研究統計,篩檢率高達九成:


1 - 記憶力比較差嗎(相對而言)?


是-1分 否-0分 

2 - 如果是,記憶力差是從幾年前就開始的嗎?


是-1分 否-0分

3 - 同一天會重複同樣的問題、陳述或者故事?

是-2分 否-0分 

4 - 對於安排活動或者約會需旁人提醒,自己會忘記?


是-1分 否-0分 


5 -一個月超過一次出現東西亂放找不到?


是-1分 否-0分 

6 - 因為找不到東西而怪別人藏起來或是說被偷了?


是-1分 否-0分 


7 -對年、月、日的記憶有困難或者每天不止一次地去查?


是-2分 否-0分 

8.在不熟悉的地方會迷路嗎?


是-1分 否-0分 

9 - 離家或者去旅行時會變得更混亂嗎?


是-1分 否-0分


10 -除非體力限制,否則對給小費或者找零這類處理錢的事情有困難嗎?


是-1分 否-0分 


11 -付帳單或者處理金融事務有困難嗎?


是-2分 否-0分 

Yes: 2 - No: 0

12 - 忘記吃藥或者忘記何時該吃藥?


是-1分 否-0分

13 - 駕車有困難或者旁人會替你開車這件事擔心?


是-1分 否-0分 

14 - 對電器使用有問題,像是瓦斯爐、電話、遙控器或者微波爐等等?


是-1分 否-0分 

15 - 除非體力限制,否則對於簡單家庭修理或者家事完成有困難?


是-1分 否-0分 

16 -除非體力限制,否則對於自己的運動嗜好像是高爾夫、舞蹈或者自己的手藝減少活動量甚至不去作?


是-1分 否-0分 

17 -在熟悉的地方也會迷路,像是住家附近?


是-2分 否-0分 

18 -方向感正在衰退?


是-1分 否-0分 

19 - 表達有困難?


是-1分 否-0分 

20 - 家人名字或者朋友名字會搞混?


是-2分 否-0分 

21 -認不得家人或者有困難?


是-2分 否-0分 
 


0-4表示無徵兆,5-14可能是阿茲海默症的初期症狀,15以上可能已經發病一段時日。


相關原文報導可以參閱:


http://www.dailymail.co.uk/health/article-2095705/Alzheimers-questionnaire-Test-reveal-YOU-risk.html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帕金森氏症練太極拳 狀況可改善

作者: 潘勛╱綜合報導 | 中時電子報 – 2012年2月10日 上午9:57





中國時報【潘勛╱綜合報導】


美國醫學界最新研究指出,帕金森氏症患者學習中國傳統武術太極拳之後,能夠改善平衡的能力,降低跌倒的風險,成效比起做伸展運動、肌力訓練都來得好。


這項研究係由「奧立岡研究所」李福忠(Fuzhong Li)博士主持,邀請一百九十五位中度到輕度帕金森氏症患者參加。受測者自由參加太極拳、伸展運動及肌力訓練三組,一周兩次,每次六十分鐘。


李福忠本人精研太極拳,並開班傳授其他教練,他表示本研究中的太極拳,是特別為帕金森氏患者量身設計,專注在「晃動及搖擺」動作,以及重心的轉移。


實驗六個月之後,太極拳組經測驗在平衡、控制、走路等方面,明顯要比伸展運動組來得好。相形肌力訓練組,太極拳組在平衡、控制及大步走時做得更好,其他方面則約略相同。


學者們另指出,就減少跌倒而言,太極拳組要比伸展運動組來得好,與肌力訓練組則旗鼓相當;太極拳組的改善效應在實驗結束三個月後續追蹤期當中都保持不退。研究的成果發表在九日出刊的《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JM)。


這項研究係由美國「國立神經病症及中風研究院」資注,研究的強項之一在學者們可以直接測量結果,不必仰賴病人的自我報告。李福忠指出,研究顯示太極拳很安全,容易學習,而且不需要特殊設備。醫生們經常建議帕金森氏症患者做運動,太極拳可以成為另種選擇。


鄭醫師補充:


上述研究引用來源:


N Engl J Med 2012; 366:511-519


研究原文可以連結參閱:


http://www.nejm.org/doi/full/10.1056/NEJMoa1107911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美女在身旁 男人變乖又大方

作者: 莊瑞萌 | 台灣醒報 – 2012年2月8日 下午12:40






【台灣醒報記者莊瑞萌綜合報導】男人果真是「視覺」取勝!英國與荷蘭研究人員研究發現,當男性遇到外表美麗的美女時,不僅會表現得較乖,也較願意幫助他人;但研究也指出,同樣結果並不適用在女性身上。


英國與荷蘭研究人員在一項研究中,邀請130位男女一起玩電玩遊戲,在電玩遊戲過程還邀請使用者參與捐款。過程中,一組人被安排獨立使用電腦,另一組人則被刻意安排帥哥或美女比鄰而坐一起玩電玩遊戲。


結果發現,論到捐款,一旁有女性的男性使用者,其捐款金額竟較純粹只有同性的人增加28%,女性身旁不管是坐誰,其捐款行為並不會受到影響。


第二項研究則發現,在團體中,當有女性在身旁時,男性較願意進行公開捐款,而且同性間還會出現相互競爭表現自我的現象。不過一旦團體中全是男性時,男生捐款的意願並不會明顯提高。


執行研究的雪菲爾哈倫大學研究人員愛爾黛爾表示,「男性認為行善,例如參與慈善工作,比送女性一部昂貴汽車,能較快擄獲女性芳心。針對研究結果,研究團隊分析,這是男性想取悅女性的本能。


本次研究結果刊登在《 The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期刊。


鄭醫師補充:


一般而言,異性相吸在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小男生吸引小女孩注意力,常用出醜、滑稽或者捉弄得方式來吸引對方的注意力,長大了,這些方式比較不管用,取而代之是行為舉止變的比較有禮貌以及願意幫助他人,甚至是捐款,男性若有美女在旁,捐款金額比起只有一群男性在一起的對照組足足多出28%。 。研究人員把這些行為調整比喻為孔雀開屏,意指男性藉以吸引欣賞異性的注意力。這些研究也提醒我們在男性場合募款,找漂亮的美女來可以達到更好的效果。


相關研究引用來源:


Van Vugt, M. and Iredale, W. (2012), Men behaving nicely: Public goods as peacock tails.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 doi: 10.1111/j.2044-8295.2011.02093.x


原文研究摘要: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化療兼禁食 抗癌效佳

法新社 – 2012年2月9日 上午10:05





法新社華盛頓8日電) 科學家今天表示,老鼠早期實驗發現,節食會弱化腫瘤,有助提升化學治療效果。


儘管研究人員尚不清楚相同方法是否適用於人類,甚至其安全性也未知,但他們表示,這項發現為提升癌症治療反應研究開啟樂觀新途。


資深研究作者龍戈(Valter Longo)表示,在老鼠試驗中,「禁食循環結合化療,會比單一化療更有效,甚至效果遠勝」。龍戈為南加州大學(USC)老年病學與生物科學教授。


龍戈和研究同事早在2008年發表1篇研究,指出在化療過程中,禁食有助保護正常細胞。這項試驗是以單一腫瘤與單一化療藥物做為研究。


這份最新研究擴大前研究,對老鼠進行各種癌症試驗,包括乳癌、皮膚癌、膠質瘤以及人類神經母細胞瘤等,試驗顯示禁食會讓癌細胞更為脆弱。


在這些癌症試驗中發現,化療結合禁食會提高存活率,減緩腫瘤生長速度,以及/或是限制癌細胞轉移。


研究發表在「科學轉譯醫學」(ScienceTranslational Medicine)期刊。


龍戈說:「我們尚不清楚用在人類臨床上效果是否相同。」他補充表示,儘管癌患能詢問醫師這項治療的可能性,但現階段癌患仍「禁止」禁食。(譯者:中央社陳怡君)


 


鄭醫師補充:


個人觀點:直觀來看,透過適當禁食,身體會把資源留給正常細胞,癌細胞分配不到資源,難以繼續轉移及作怪另外,也提醒我們身體不要亂補,否則癌細胞有可能得到更多資源而更肆虐!


上述研究引用來源為:


 C. M. Lovly, W. Pao, Escaping ALK Inhibition: Mechanisms of and Strategies to Overcome Resistance. Sci. Transl. Med. 4, 120ps2 (2012).


研究摘要請連結參閱:


http://stm.sciencemag.org/content/4/120/120ps2.abstract?sid=56586f19-c3a5-47f3-95cb-b31961701842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根據加拿大研究,小孩不聽話時,父母管教如果用打的,小孩長大會變得更有攻擊性。這項長達二十年的最終研究發現當小孩頑皮、行為不端,大人若是常以打屁股、呼巴掌或者吼叫來管教,那麼小孩長大以後,也容易對家人(包含父母及兄弟姊妹)、配偶以及同儕出現類似的行為。


最新一項研究針對500個家庭來探討結果發現當父母停止體罰,小孩之後比較不會去挑臖大人。研究人員提到許多研究顯示管教小孩時把手舉起來,會增加小孩日後衍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危險性,例如憂鬱症等等。神經影像學研究也證實打小孩會改變大腦跟IQ表現有關的區域,影響智力的發揮,研究者提醒這樣的研究改變了體罰奏效的觀念。相關研究引用來源:


CMAJ February 6, 2012 cmaj.101314


有一位美國的哲學家說過一句話:你沒有辦法面對的的部分,會成為你的一部份。對照上述研究結果,言之成理。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有人詢問我高壓氧治療對於自閉症患者行為改善是否有幫助?以下提供兩項研究給大家參考:


在2009年有一項小規模的雙盲研究,給自閉症孩童在1.3大氣壓,24%氧氣的濃度四十個小時的治療,研究人員觀察在治療之後,實驗組的行為有明顯的改善:


Rossignol DA, Rossignol LW, Smith S et al (2009). "Hyperbaric treatment for children with autism: a multicenter, randomized, double-blind, controlled trial" (PDF). BMC Pediatrics 9: 21. doi:10.1186/1471-2431-9-21. PMC 2662857. PMID 19284641. http://www.biomedcentral.com/content/pdf/1471-2431-9-21.pdf.


不過由自閉症及相關疾病協會(Center for Autism and Related Disorder)以同樣條件作同樣的研究卻未發現同樣的結果,也就是高壓氧無法無法改善自閉症:


Doreen Granpeesheh, Jonathan Tarbox, Dennis R. Dixon, Arthur E. Wilke, Michael S. Allen (2009). "Randomized Trial of Hyperbaric Oxygen Therapy for Children with Autism". Research in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http://www.centerforautism.com/autism_publications/default.asp.


因此,高壓氧治療對於自閉症患者的改善目前仍無定論,是否有療效還是看個案本人反應狀況,以上資料謹提供給需要的人作參考。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不正常性行為多! 染愛滋病比率大增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根據行政院衛生署統計,台灣到97年12月,已通報感染罹患愛滋病人數達16748人,其中因毒癮感染佔6007人,同性戀者5228人,異性間性行為不正常者4035人,危險因子仍以男同性戀及雙性戀為最多;隨著性觀念開放,不正常性行為所佔的比率愈來愈大,為防治愛滋病,疾病管制局委託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實施匿名篩選並做衛教宣導。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感染科李原地醫師表示,該院自97年起是行政院衛生署指定愛滋病匿名篩檢醫院,提供免費匿名篩檢(不用掛號、不需要留下真實姓名等資料、不需要健保卡、查詢結果可用匿名、有檢查獨立空間、篩檢時會與別人錯開、不通報,確實做到個人隱私)。


李原地醫師指出,在去年匿名篩檢個案發現,經由不安全性行為(未使用保險套性行為)並有多重性伴侶居感染者多。愛滋病毒傳染途徑有不正常性行為、輸血、共用針筒、母子垂直感染等。


李原地表示,在去年篩檢個案發現,在匿名篩檢呈陽性個案中,經由不安全性行為(未使用保險套性行為)並有多重性伴侶居感染者多。李原地提醒大家,透過疾病管制局倡導愛滋病防治三步驟,第一是節制,不濫交。第二是忠實,單一性伴侶(不要有一夜情、轟趴等)。第三是全程正確使用保險套。有效減少經由性行為傳染愛滋病,如果第一、二項做不到,那只好做到正確使用保險套,才能保護自己。


現今醫療發達,愛滋病已經如同高血壓或糖尿病等可控制的慢性病,需要定期追蹤、持續治療就會大幅降低危險,罹患的中年人若按時服藥,將有75%的人有20年到25年存活期。然而有許多患者因沒有按時服藥,服藥順從性不高,進而造成治療失敗的主要原因;李原地醫師呼籲,愛滋病不是絕症,遵照醫囑就有好的治療效果。


 


愛滋病的新增個案仍以不正當的性行為為主要的傳播對象,當然,在毒品的施用新增個案上,極有可能被低估,不管如何,潔身自愛除了保護自己,也是愛護家人的第一步。


我在門診,也遇到有些客戶,因為曾有婚外的性行為而未做保護措施,一旦察覺或擔心自己可能感染了愛滋 病毒的恐慌與不安,很多人不適他們不願意接受治療,而是一旦接受治療等於告訴大家自己得愛滋病的事實,除少數是因輸血引發的感染案例以外,其他大多是吸毒 共用針頭或者不正當的性行為或者男同性戀的性行為所引發。對這些隱瞞行為,當事人最難面對的不是愛滋病,而是別人即將發現他們做過的越軌行為,對他們來 說,那些越軌行為被發現的打擊比染上愛滋病這件事要嚴重許多。


無論如何,一旦確定有罹患愛滋病,一定要尋求正常的醫療管道接受治療,若對於自己的相關行為可能會遭人發現而無法面對的時候,可以藉由有效的心靈技術,增加自己面對的能力以及回復對類似事件的責任感,有興趣的人歡迎和我交流討論!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美國知名的梅約醫學中心最近調查研究發現,跟從沒接受過全身麻醉的孩童相比,三歲之前接受過全身麻醉兩次以上,之後罹患ADHD的危險性明顯增加一倍以上,研究人員調查發現三歲之前沒有接受過全身麻醉藥的人發生ADHD的比例為7.3%,若是三歲以前因為手術原因接受兩次甚至更多次麻醉的人,罹患ADHD的機率高達17.9%,儘管這是一個觀察發現,無法證實就是麻醉藥引發ADHD,但是這樣的研究結果仍然提醒我們對於小孩曝露過麻醉藥也會提高ADHD的機率。在環境因子的影響方面,過去的研究主要以農藥、重金屬等汙染為主,麻醉劑暴露與ADHD的發生率調查研究比較少。


這項研究的全文可以連結參閱:


http://www.mayoclinicproceedings.org/article/S0025-6196(11)00072-3/fulltext


Mayo Clinic Proceedings
Volume 87, Issue 2 , Pages 120-129, February 2012


引用來源為:


doi:10.1016/j.mayocp.2011.11.008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高齡產婦產爸 易生自閉兒

中廣新聞網 – 2012年2月5日 下午2:33






自閉兒發生的原因至今未明,不過丹麥研究人員說,可能跟精子或卵子老化有關,但也只是很粗糙的研判。


丹麥研究人員分析了一九八零到二零零三,十四年間,丹麥一百三十萬個新生兒的病例以後發現,不只是高齡產婦會增加生下自閉兒的機會,實際上,父親年齡大,也有可能生下自閉兒。


科學家還沒辦法確實知道自閉兒的成因。目前,他們認為可能是卵子或是精子老化造成的。以往,大家以為只有高齡產婦容易生下自閉兒。


研究人員說,除了年齡以外,感染、藥物或是不孕症治療也都可能是造成自閉兒的原因。


鄭醫師補充:


現代人晚婚,這也是自閉症的危險因子之一,建議大家若有生育計劃務必趁年輕,減少相關風險。


研究摘要請見:


http://www.annalsofepidemiology.org/article/S1047-2797(12)00005-1/abstract


引用來源:


doi:10.1016/j.annepidem.2011.12.006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社論》處方浮濫 醫生有責

台灣新生報 – 2012年2月4日 下午11:52






健保資源不足,國內醫政主管單位及醫療機構對藥品管制卻不嚴格,民眾就診,常會取得超量藥物,更嚴重的是連列入管制的藥品,也可以輕易獲得;藥物管理的把關者在醫生,醫生開藥時有責任檢視患者的用藥歷史,作為處方參考,而主管單位也有必要加強規範藥物管理。


本報記者春節前報導實地至醫院就診取藥過程,發現患者可以在不同的診所重覆領藥,而且管制藥品也可以很容易取得,記者僅以口頭敘述病情,竟拿到有「強姦藥片」之稱的FM2,並重複於不同地點的聯合診所就診,可取得雙倍劑量;記者就診費用三百元,可是健保局卻要支付二千元過量處方的藥費帳單。


醫藥主管單位對於藥品管制一向鬆散,最近媒體報導有位住在台東的大陸配偶,返鄉伴手禮竟是看病取得的藥品,她在一個月內到縣內各大小醫院掛號求診,看遍內科、腸胃科到婦產科,領取大批藥品返鄉,理由是大陸看病拿藥價格很高,台灣隨手可得治療各種疾病的藥品,返鄉後成了親友的最愛。


現象顯示,國內醫生開方給藥太浮濫,患者視看病拿藥為理所當然,至於到手的藥品要不要吃下肚,醫生與患者都不太在乎;患者大病小病都要拿藥,醫生處方也十分大方,病人看診付出的代價不高,可是藥價差額卻全民買單。


據衛生署統計,去年全國各醫療院所及藥局總共回收二億五千萬元藥物,這還不包括被民眾丟棄或是囤積的藥物,估計國人每年浪費的藥物超過十億元;民眾隨意丟棄浪費的藥物不僅是一般藥物,其中也包括價格昂貴的胰島素針劑、失智症藥物或是氣喘吸入劑等;可見藥物取得太容易了,就不會被珍惜。


民眾拿到過量藥品,被丟棄造成浪費,若被囤積延後服用則可能有後遺症,要是有如前述陸配拿來當禮品送人,就是慷健保之慨,把全民當冤大頭。


可是管制藥品也可以輕易取得,情況就大為不同,如FM2這種三級管制藥品,藥物成癮或是別有居心的求診者,取得過量管制藥,不論自用、送人、轉賣或惡意濫用,都可能造成社會問題,浪費的不只是健保資源,而是整個社會資源。


部分國人愛看病,去年就醫次數最高者達一千零七十八次,每年看病超過一百次的則有三萬三千人;健保局表示會對就醫次數逾一百次者予以輔導、若輔導無效,從去年十一月一日起,健保局將限制這些患者未來一年最多只可到四家院所就醫;這也許不是制止「逛醫院族」最好的方式,但是健保局至少採取了行動。


藥品泛濫也不是不能管制,管理的機制就在那張健保卡與醫生的態度,健保卡上的磁條,有患者的就診用藥紀錄,病人得了什麼病,醫生處了什麼方子,一目了然;以拿藥品當禮品的陸配為例,她在短短的一個月內跑遍各醫院各科就診,所拿的大量藥品,必定會有重複,也會有不宜同時服用的藥物,如果醫生仍然投藥,就是不負責任。若是遇到管制藥品,重複開方的後果嚴重,醫生的警覺性應該更高,否則就是醫德不足。


國內醫生看診時間極短,許多名醫看病時間更是以「秒」計,這種看診方式,要醫生在開方時先審視患者在其他醫院的病歷及處方,無異緣木求魚;因此如要醫生對患者就醫過程把關,主管單位必得祭出強力手段,如能達到效果,對醫生、病人、健保資源及社會安全,都將是功德。


 


鄭醫師意見:


藥物開立掌握在醫師手上,現在健保卡上的晶片都可以把診斷、檢查及藥物處方寫上去,方便後續看診醫師的治療參考,不管寫卡或是讀卡,這對醫師來說只是隨手之勞,為何做不到?是醫師看診時間太短,無法做這兩個動作?或者是藥物本身就有藥價差,不開藥對醫院及醫師來說是種無形的損失?但長期下來,醫療費用給付不斷增加,健保為求存續,勢必苛扣原本的藥價、檢查、開刀以及治療費用,受害的是誰?


之前國內公衛界的大老曾指出健保資源的樂費難以遏止的最大原因是人性的自私,但是這方面的漏洞是健保制度本身造成的,也就是健保既不是社會福利也非保險,社會福利提供及取得基於國家預算來支付,自有相關嚴謹的規範來確保運作及維持,而醫療保險制度的基本概念是風險分散及使用者必須支付一定比例的費用,這在目前健保制度只有風險分散但在使用者支付一定比例費用上並都無相關規範。我認為健保最好是保大病, 小病上的看診費用支付,當事人必須支付較高的成數,目前健保的提 小病上的看診費用支付,當事人必須支付較高的成數,目前健保醫療容易流於浮濫最大原因在此。


此外,部分民眾的健康觀念有待提升,對於醫療提供的藥物、檢查甚至是手術,自己若無相關醫療常識,容易父子騎驢、莫衷一是,現在網路雖然方便,但是資訊來源的求證也是一大課題,建議大家在看診時,如果對醫師建議的治療感到憂心或者疑慮,可以請教第二甚至第三個專業意見,此外利用家醫的概念,找跟自己健康理念的一致的專業醫師,培養長期的關係,也就是有任何醫療上的問題可以先請教自己信任的醫師,如果遇到不熟悉相關領域,醫師也會轉介他們認為值得信賴的專業醫師來做進一步處理,更重要的自己信任的醫師還可以和轉介醫師討論接下來醫療處置的方向以及背後緣由,相對於自己的單打獨鬥,優劣互見。


這兩天有朋友轉寄資料給我,跟上述議題有直接相關,有興趣的人可以去找相關資料來參考對照:


http://www.epochtimes.com/b5/10/10/18/n3057397.htm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人生第1憾事:沒勇氣去追夢

中央社 – 2012年2月3日 下午2:22





(中央社記者黃貞貞倫敦2日專電)你的人生有讓你遺憾的事嗎?1位照顧垂死病患多年的澳洲護士整理他們臨終對生命的回顧,發現即將往生者的遺憾重覆性高,第1憾事莫過於後悔自己未勇於追求夢想。


魏爾(Bronnie Ware)專門在安寧病房照顧不久於人世的病患,她將自己對病患的觀察與心得記錄在部落格,受到矚目,並集結出書,名為「垂死者的5大人生憾事」。


魏爾說,許多病人被問到一生最遺憾的事,很多答案都很雷同,其中最多的憾事是後悔沒有勇氣忠於自己去追夢,而活在別人的期望裡,許多人甚至連一半的夢想都沒有達成就離開人世。


對健康問題,很少人了解它的重要性,直到自己病了才明白。


第2大遺憾是後悔自己花太多的時間工作,幾乎所有的男病患都有同樣的遺憾,後悔自己為了工作錯過小孩成長,沒有陪伴另一半。


第3個最普遍的遺憾,是後悔自己沒有勇氣表達內心的情感。


魏爾發現,很多人為了和別人和平相處抑制自己的感情,無法成為真正的自己,內心長期痛苦使他們罹患慢性疾病。


第4個最常被提到的遺憾,則是後悔自己沒有和老朋友保持連絡。很多人在病逝前懷念起自己的老友,卻因為沒有常保持連絡而無法再見面,悔恨沒有把握機會和他們相處。


排名第5的人生憾事,是後悔自己沒有快樂些。魏爾說,這個答案的普遍性令她感到驚訝,許多人直到將踏上人生最後一程,才明白自己一生陷在習慣的模式裡,擔心改變而欺騙自己與他人,佯裝快樂,悔不當初。1010202


 


鄭醫師補充:


1.實不相瞞,這五大憾事,是我在診間經常和看診的人討論的話題,如何認識自己、忠於自己的感覺以及表達自己、撥時間陪家人讓一家和樂以及善待自己,讓自己快樂,其實都是心理檢康的重要關鍵!


2.讓我們參考印度成道大師奧修對人生遺憾的看法:


人在臨死前,這一生從出生開始所有的一切都像電影一樣快速閃現出來。在這一章結束之前,他回憶起所有的經歷、未實現的欲望、失望、挫折、痛苦、快樂——每一樣東西。


大部分人死的時候很執著、很痛苦。他們不想死,但可悲的是他們只有到死的時候才會認識到這個事實:他們還沒有真正活過。以往的生活就象是一個夢,但死亡已經來敲門了,沒有時間去彌補了,後悔已經來不及了。


3.有時間還可以看看這部電影,一路玩到掛(The Bucket List):


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8%80%E8%B7%AF%E7%8E%A9%E5%88%B0%E6%8E%9B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研究:阿茲海默症如傳染般擴散

法新社 – 2012年2月3日 上午1:05





(法新社華盛頓2日電) 最新美國研究發現,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是由腦的1個區域擴散到另1區域,就如傳染一樣。這項發現可能有助研發相關療法,以減緩該病擴展。


哥倫比亞大學醫學中心(Columbia UniversityMedical Center)研究基因改造鼠發現,與這種疾病有關的1種變異蛋白質tau,會沿著大腦電路行進,從1個神經細胞「跳到」另1個神經細胞。


這項昨天發表於線上期刊「公共科學圖書館期刊」(PLoS One)的研究,將來可能有助研究人員研發相關療法,以減緩或中止這種疾病的擴展。阿茲海默症會使癡呆日益嚴重。


研究共同撰寫人、神經學教授史莫爾(ScottSmall)表示:「治療阿茲海默症最有效的方法可能和治療癌症方式一樣,也就是在疾病有機會擴散之前,早期發現及治療。」


「治療阿茲海默症最好的方法,也許是在初期就發現並展開治療,以中止疾病擴展。疾病在早期時最能受到治療控制。」(譯者:中央社張雅亭)


鄭醫師補充:


1.上述研究的來源: Liu L, Drouet V, Wu JW, Witter MP, Small SA, et al. (2012) Trans-Synaptic Spread of Tau Pathology In Vivo. PLoS ONE 7(2): e31302. doi:10.1371/journal.pone.0031302


2.研究全文:http://www.plosone.org/article/info%3Adoi%2F10.1371%2Fjournal.pone.0031302


3.早在阿滋海默症的症狀出現之前,腦細胞其實已經開始退化了,在2006年,刊登於Neural Transm Suppl醫學研究期刊上有一篇關於巴金森氏症的研究:Maker for a preclinical diagnosis of Parkinson's disease as a basis for a neuroprotection,其中提到巴金森氏症的症狀出現之前的數十年,就可以從PET(正子攝影掃瞄)看到大腦功能改變了,「前驅症狀」通常在醫師確診的前幾年,其實就已經出現了,例如沮喪、認知功能不佳與睡眠障礙等等。而在做出臨床診斷時,關於動作的神經元(位於大腦的黑質體,是大腦控制行動的重要部分),檢查發現60%以上神經細胞已經退化了!


相關內容請參閱: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23510&prev=25121&next=23035&l=f&fid=38


4.我認為早期發現早期發現失智症的症狀還不夠,如能更早把危及大腦功能的危險因子找出來,例如功能性醫學一直非常強調的氧化壓力、身體發炎、營養失衡、細胞能量代謝甚至重金屬及環境毒素影響(對細胞正常運作有害)找出來,針對根源來預防腦細胞功能退化,這才是最根本的預防處理之道。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男性荷爾蒙增 人易一意孤行

法新社 – 2012年2月1日 下午1:35





(法新社巴黎1日電) 根據今天發表的1項研究,男性荷爾蒙睪固酮會令人做出偏頗的判斷,就算實際情況是需要合作,仍誤以為自己一個人做決定最好。


倫敦大學(University of London)賴特(Nicolas Wright)領導的科學家團隊在實驗中發現,接受1劑睪固酮的女性,就算與他人合作符合自身利益,仍比較不願合作。


為了解睪固酮影響,賴特和研究團隊進行一系列試驗,對象為17組女性志願者,2人1組,試驗進行2天,間隔1週,每組試驗對象彼此並不認識。


在實驗的其中1天,給予每對受試者睪固酮補充劑,另1天則給予相似的安慰劑。


試驗中,每組受試者坐在相同房間,但使用不同的電腦螢幕。


她們看到的圖像都一樣,研究人員要求受試者選出另1幅不容易辨識的高反差圖像,若兩人意見相同,遊戲就結束;若意見分歧,則須協商做成共同決定。


研究人員發現,服用安慰劑的1組女性,明顯比服用睪固酮的女性更能成功找出正確答案。


賴特在聲明中表示:「體內睪固酮濃度較高會導致個人一意孤行,也會讓個人甚至在選擇錯誤的情況下,仍堅持己見。」(譯者:中央社陳怡君)


鄭醫師補充:


1.上述研究引用來源為:


doi: 10.1098/rspb.2011.2523 Proc. R. Soc. B


研究全文請參閱:http://rspb.royalsocietypublishing.org/content/early/2012/01/27/rspb.2011.2523.full


2.我在門診也看過女性患者,有一段時間出現情緒起伏大、與家人爭執不斷,家人的意見除了不聽,也容易曲解,對自己的想法非常固執,剛開始被懷疑有躁鬱症,後來作體檢發現男性荷爾蒙過高,足見荷爾蒙若是失衡也會影響當事人的思考、判斷甚至是情緒反應。因此被懷疑有精神疾病,務必透過完整的身體功能檢測,針對營養、荷爾蒙、消化道功能、發炎、毒素負擔、能量代謝以及壓力評估,找出原因針對根源來改善。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