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我曾建議想要做重量訓練的人可以在運動前吃香蕉,訓練後吃起司,主要是裡面含有支鏈胺基酸,可以提供肌肉細胞最直接的來源,在2011年六月發表的新研究有另一項自然來源可以幫助肌力強化,進而預防肌肉萎縮。肌力退化以及萎縮常常伴隨即並以及年紀漸長同時出現,這往往也會使住院患者延緩復原,增加住院時間而目前在醫療上也沒有比較好的處理方式可以協助改善。


美國IOWA大學的研究人員有鑑於此,透過人體以及老鼠的試驗,嘗試用超過1300種生化活性分子來測試哪些物質對於對抗肌力衰退以及萎縮有幫助,結果發現在蘋果皮中富含的熊果酸(Ursolic acid)效果最佳,研究人員在研究過程讓因為禁食而肌肉萎縮的老鼠餵食熊果酸,結果發現熊果酸能對抗肌肉萎縮,同時若是讓一般老鼠餵食熊果酸,幾週後再觀察發現老鼠的肌肉明顯生長。這種效應主要來自於雄果酸本身放大了胰島素在肌肉細胞的訊號,把肌肉萎縮的基因表現調整回來。


動物實驗也發現熊果酸能讓牠們變瘦,降低血糖、膽固醇以及三酸甘油酯,因此研究人員建議健康飲食中最好不要忽略這項來源,看來一天一蘋果,醫師遠離我,指的是包含皮的完整蘋果。相關研究請參閱:


Steven D. Kunkel, Manish Suneja, Scott M. Ebert, Kale S. Bongers, Daniel K. Fox, Sharon E. Malmberg, Fariborz Alipour, Richard K. Shields, Christopher M. Adams. mRNA Expression Signatures of Human Skeletal Muscle Atrophy Identify a Natural Compound that Increases Muscle Mass. Cell Metabolism, 2011; 13 (6): 627-638 DOI: 10.1016/j.cmet.2011.03.020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發展遲緩兒早期療育 減少障礙可能或程度

作者: 【記者簡麗春/基隆報導】 | 台灣新生報 – 2012年2月21日 上午12:08






林小弟一歲半,由媽媽陪同到基隆市仁愛區衛生所施打預防注射,護理人員上前打招呼,但林小弟出現畏縮,予以碰觸即發生尖叫,媽媽回答林小弟從小就怕陌生人,予以做發展檢核評估有兩項篩檢未通過,協助轉介醫療院所做早期療育,現林小弟兩歲半,到衛生所看到護理人員已不再畏縮尖叫。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兒童發展遲緩的發生率約百分之六至八;六歲前是治療黃金期,三歲前的療效是三歲後的十倍。


基隆市仁愛區衛生所表示,每個孩子都是父母心目中的寶貝,養育兒女的過程中,除了照顧孩子的身體健康外,父母也會注意到孩子的各項能力同時在快速發展中。「發展篩檢」-正如定期做健康檢查、預防注射一樣,讓您了解孩子的發展情形-包括:粗大動作、精細動作、語言溝通、認知學習、社會適應、情緒及視覺、聽覺能力…等,這些都是孩子將人格形成的重要基礎,若自嬰兒時期即做「發展篩檢」,可及早評估是否有發長遲緩問題,盡早處理,並可預防或減輕日後發展影響。



鄭醫師補充:


這類發展遲緩篩檢,健保局網站上面都有資料可以自己幫小孩做初步篩檢,每個年齡層都有一些清楚的能力指標:


http://campaign.babyhome.com.tw/2009/health99/child_development.htm


有出現異常狀況建議儘早到早療門診做專業評估,確認是否真有問題,如果有,早期療育早期治療是發展遲緩目前的治療主軸。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胃潰瘍氫離子幫浦抑制劑 增下痢風險

作者: 【記者黃文彥/台北報導】 | 台灣新生報 – 2012年2月21日 上午12:08

治療胃食道逆流、腸胃潰瘍的氫離子幫浦抑制劑,可能增加病患下痢風險。衛生署去年十一月公告,氫離子幫浦抑制劑具導致低血鎂風險,應在各類藥品仿單加註警語。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今年二月又發布資訊警示。


根據美國藥品不良反應通報資料,氫離子幫浦抑制劑可能使病人發生腹痛、拉肚子,發燒等嚴重腸道症狀,該症狀主要由「困難梭狀芽孢桿菌」所引起。


據疾病管制局資料,「困難梭狀芽孢桿菌」為人體腸道中正常菌叢,有其他腸道菌的競爭壓抑才不易致病;一旦其他正常菌叢減少,這種菌便大量繁殖發病。


目前國內核准上市含此成分的藥品超過五十種,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依據九十九年健保資料推估,國內使用該類藥物的住院病患約有二十二萬人次,門診病患約有六十五萬人次。


食品藥物管理局簡任技正戴雪詠指出,目前國內雖有二十六例服藥後產生腹瀉的案例,但與「困難梭狀芽孢桿菌」無關。


 


鄭醫師補充:


氫離子幫浦抑制劑是一般腸胃科醫師在做完胃鏡時發現有胃潰瘍或者胃食道逆流常會開立的腸胃科用藥。比氫離子幫浦抑制劑更高價的質子幫浦抑制劑在臨床上也常會使用,這種以抑制胃酸為主的治療方式潛藏一些可能的副作用,底下謹提供質子幫浦抑制劑的臨床副作用給大家參考:


一般而言,質子幫浦抑制劑在臨床上使用若出現副作用最常見的就是頭痛,臨床試驗的比例為5.5%:


http://www.natap.org/2009/HIV/070409_02.htm


噁心、腹瀉、腹痛、疲倦以及頭暈也不少見:


 Rossi S, editor. Australian Medicines Handbook 2006. Adelaide: Australian Medicines Handbook; 2006. ISBN 0-9757919-2-3


長期使用容易出現鎂低下:


 Rossi S, editor. Australian Medicines Handbook 2006. Adelaide: Australian Medicines Handbook; 2006. ISBN 0-9757919-2-3


2011年三月FDA公告提醒長期服用(大部分為一年以上的使用者)質子幫浦抑制劑將會導致血鎂低下:


http://www.drugs.com/fda/proton-pump-inhibitor-ppis-safety-communication-low-magnesium-levels-can-associated-long-term-12913.html


因為身體吸收維生素B12需要使用到胃酸,長期使用將會影響B12的吸收導致維生素B12缺乏:


 Melinda Beck (January 18, 2011). "Sluggish? Confused? Vitamin B12 May Be Low". Wall Street Journal. http://online.wsj.com/article/SB10001424052748703396604576087890340653656.html?mod=googlenews_wsj.


比較少見的包含紅疹、癢、腹脹、便秘、焦慮甚至是憂鬱等等,而其他像多形性紅斑、胰臟炎、史蒂文斯–強生症候群(可能引發致命性危險性的自體免疫反應)、急性間質性腎炎等等在臨床案例討論上都曾被提出過:


Simpson, I. J. (2006). "Proton pump inhibitors and acute interstitial nephritis: Report and analysis of 15 cases". Nephrology 11: 381–385. doi:10.1111/j.1440-1797.2006.00651.x


不管氫離子幫浦抑制劑或是質子幫浦抑制劑都曾發生非住院性肺炎的病例,原因在於胃酸抑制,無法殺死或者抑制病原導致感染機會提高:


 Laheij RJF, Sturkenboom MCJM, Hassing R-J, Dieleman J, Stricker BHC, Jansen JBMJ. Risk of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 and use of gastric acid-suppressive drugs. JAMA 2004;292(16): 1955-60. PMID 15507580


困難梭狀芽孢桿菌的感染與劑量使用有關,一天一次與一天使用兩次分別增加1.7以及2.4倍的危險性:


 Laheij RJF, Sturkenboom MCJM, Hassing R-J, Dieleman J, Stricker BHC, Jansen JBMJ. Risk of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 and use of gastric acid-suppressive drugs. JAMA 2004;292(16): 1955-60. PMID 15507580


Deshpande A, Pant C, Pasupuleti V (2011). "Association between Proton Pump Inhibitor therapy and Clostridium difficile infection in a Meta-Analysis". Clin. Gastroenterol. Hepatol.. doi:10.1016/j.cgh.2011.09.030. PMID 22019794.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542356511010780.


必要時才短期使用可以降低相關風險:


Hanrahan, C (Sept 04 2009). "Gut Reactions". Medical Observer: 23–25.


長期使用增加骨折風險,目前醫藥界的機轉解釋在於胃酸降低,也減少鈣質溶解在胃酸裡面或者質子幫浦抑制劑干擾破骨細胞的酸製造,進而影響骨質正常的破壞與新生:


Seppa, Nathan (January 7 2007). "Bad to the Bone: Acid stoppers appear to have a downside". Science News 171 (1): 3. doi:10.1002/scin.2007.5591710102.


此外維生素12吸收降低也會增加同半胱胺酸的濃度讓骨質變得比較脆弱,2012年1月31日發表於英國醫學期刊(BMJ)線上版,研究者Hamed Khalili醫師表示,有些患者需要短期使用「氫離子幫浦抑制劑」來治療,但若要長期使用時,醫師必須仔細評估並且持續監控此類藥物的影響,尤其是已停經又有抽菸史的婦女。研究發現,年長女性長期服用「氫離子幫浦抑制劑」(PPIs)這類治療胃潰瘍、胃食道逆流的藥物,可能會增加臀部骨折風險。研究人員也發現,有抽菸習慣,或曾經抽菸者,發生臀部骨折的機率更高。



研究團隊收集近八萬名更年期婦女的健康資料,追蹤了八年時間,其中有近九百名女性發生臀部髖關節骨折;統計資料顯示,長期服用「氫離子幫浦抑制劑」的婦女,髖關節骨折風險比未服用者增加三成五;如果又有抽菸習慣,則髖關節骨折風險更高,增加到五成之多:


http://www.bmj.com/content/344/bmj.e372



Khalili醫師說,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於2010年決定修訂「氫離子幫浦抑制劑」藥物仿單,要求加入可能增加骨折風險這項警告,而這項研究結果也支持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的決定。


早在2007年美國FDA於8月收到藥廠檢送之omeprazole與esomeprazole成分藥品之臨床研究資料,這二個臨床研究均於歐洲進行,當時發現有部分病患使用氫離子幫浦抑制劑(Proton pump inhibitors, PPI;包括omeprazole與esomeprazole成分藥品)治療,導致心臟衰竭或其他心臟方面的不良反應。


至於心律不整的風險幾乎達到四倍,研究者認為鈣質吸收降低影響心臟細胞的正常傳導,有興趣的人可以參閱2010年的研究:


Marcus, GM, Smith LM et al (2010). "Proton Pump Inhibitors are Associated with Focal Arrhythmias". The Journal of Innovations in Cardiac Rhythm Management 1 (4): 85–89. http://www.innovationscrm.com/showarticle.aspx?id=79. Retrieved 6 June 2011.


提醒大家,氫離子幫浦抑制劑已由醫師處方藥物慢慢轉變成坊間藥局就能自行購買取得的藥物,這類號稱抑制胃酸的特效藥背後其實有不少值得留意的健康風險,然而一般社會大眾在藥物取得的同時無法被充分告知,一旦發生副作用就怕為時已晚,以此把相關資料找出來給大家參考。若以功能性醫學的觀點,不管胃潰瘍或者胃食道逆流,背後腸道功能失衡、飲食以及壓力等等狀況最好都可以透過相關檢測評估來一併改善,只是倚賴這類強力抑制胃酸藥物來控制症狀,往往淪為長期依賴而導致更多的負作用及健康危害,請大家留心!


最後補充質子幫浦抑制劑的藥物學名以及商品名:


  • Omeprazole (商品名: Losec, Prilosec, Zegerid, ocid, Lomac, Omepral, Omez)
  • Lansoprazole(商品名: Prevacid, Zoton, Monolitum, Inhibitol, Levant, Lupizole)
  • Dexlansoprazole (商品名: Kapidex, Dexilant)
  • Esomeprazole(商品名: Nexium, Esotrex)
  • Pantoprazole (商品名: Protonix, Somac, Pantoloc, Pantozol, Zurcal, Zentro, Pan, Controloc)
  • Rabeprazole (商品名: Zechin, Rabecid, Nzole-D, AcipHex, Pariet, Rabeloc. Dorafem: combination with domperidone)

市面上氫離子幫浦抑制劑的藥物學名為cimetidine, ranitidine, famotidine及nizatidine四種。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研究發現:檢測自閉症新技術可適用半歲嬰孩



01:04 2012-02-18


通常孩子到了一歲可確定是否有自閉症。但是研究人員發現6個月大的自閉症嬰兒大腦發育存在異常,比父母觀察到嬰孩的疾病症狀早了幾個月。


研究發現,被診斷為自閉症譜系障礙(ASD)的兒童,大腦“白質(white matter)”發育畸形。通常神經纖維充滿著“白質”,是大腦不同區域信息傳播的通道。


研究人員對6個月、1歲及2歲的不同年齡段的92名自閉症高風險嬰幼兒進行大腦磁共振成像掃描,使用的是一種稱為擴散張量(diffusion tensor )成像的新技術,能夠創建每位嬰孩不同時間段大腦“白質”變化的三維圖像。


結果發現,28名有自閉症傾向嬰孩的15個腦部通道的12個通道白質發育異常,即使6個月大的有自閉症傾向的嬰孩其白質纖維束也不同於正常嬰孩。


研究人員表示,白質發育“放慢”是自閉症兒童神經性的區別。這一發現為疾病的早檢查早治療提供依據。


自閉症病情嚴重程度和症狀大不相同,往往初期輕度影響的兒童不易被發覺,直到兩歲左右,孩子出現了自閉症行為和語言上的症狀,才能進行診斷。


自閉症無特效藥治療,但調查人員表示盡早的治療可以預防疾病或減輕病情。這一新的發現可以為嬰兒出現自閉症行為之前進行早期識別帶來希望。


研究的作者,發育障礙研究所Chapel Hill大學的喬·派文表示,該腦成像技術是否能識別早期嬰孩的自閉症風險還沒有最終結論,但是這或將能引導開發出預測孩童自閉症更好的技術,並且檢測早期幹預治療是否能改善腦結構。


自閉症是一種發育障礙,影響社交和溝通技能的正常發展。雖然這種疾病的確切原因還不明確,研究人員認為基因,飲食,消化道的變化,汞中毒等綜合性因素可能導致該疾病的發生。


研究人員估計,美國每110名兒童中有一名是自閉症兒童,在過去20年裏自閉症患者增加了6倍。


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CDCP)報告稱,自閉症及相關疾病比之前認為的更加普遍,該衛生機構表示目前還沒弄清楚自閉症的發展趨勢是由於發病率增加還是由於診斷能力的提高


據衛生研究院表示男孩發病率比女孩高出三到四倍,家庭收入,教育以及生活方式似乎並不能影響自閉症風險。


該研究發現發表在美國精神病學刊物(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上。


報導來源:http://chinese.medicaldaily.com/news-5670/自閉症-asd-cdcp-自閉症治療-自閉症兒童


鄭醫師補充:


1.自閉症的發生率越來越高,對於自閉症的認識以及預防,是為人父母不能忽略的一環,目前自閉症的發現只能仰賴父母觀察發現小孩的認知功能發展以及人際互動有異,之後透過早療評估來確認,目前治療研究偏向只能早期發現早期介入治療,如果早在症狀出現的一年能夠發現小孩有自閉症的傾向,最好能更早留意飲食、消化、營養、重金屬以及慢性發炎等等的影響,這些都是功能性醫學處理範疇以及方向。


2.上述的研究全文可以連結參閱:


http://ajp.psychiatryonline.org/data/Journals/AJP/PAP/appi.ajp.2011.11091447.pdf


引用來源:



Am J Psychiatry 2012;:. 10.1176/appi.ajp.2011.11091447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在此提醒大家,我不是在此推廣所謂精神科診斷的標籤,也不鼓勵大家隨意把這些病名往自己或別人身上貼,主要目的是要大家更清楚在精神科診斷背後,診斷參考資料以及可能的治療為何,我們若不具備這些精神科診斷及治療的具備基本認知,往往一個診斷貼上來時,就會手足無措。許多先進國家的人看病,都是先做完功課再跟專業醫師討論的。反觀國內健保普遍的程度,反而造成看診時間普遍不足,許多人常帶著許多困惑與不解離開診間。為了解決這個狀況,我覺得我有責任提供大家基本的疾病相關資訊。


 


        厭食症,英文名為ANOREXIANERVOSA,一般被冠上這個診斷的人的主要關鍵在於當事人對身體形象和體重過度關切。伴隨這種想法,當事人會出現的常見狀況:月經停止、全身無力、暈倒和腸胃症狀。最嚴重的狀況就是發生惡行體質而死亡(知名的歌手Mary Chapin Carpenter就是一例),在時尚界的某些MODEL因而身亡也時有所聞,所以時尚界也開始注意到這個問題,對於紙片MODEL開始採取一些作法來預防。


        厭食的人通常也會有催吐、使用利尿劑或者灌腸等等清除行為,一般醫師的診斷重點,在於當事人對身體形象的知覺異常,體重過度減輕、極端怕胖、及月經停止等等,換句話說,有這些現象的人很容易被診斷有厭食症。


很多人以為厭食的人不想吃東西,其實大部分並非如此,相反的有些個案還對食物相當感興趣,他們常會為他人準備豐富的食物,自己卻只挑少量卡路里的食物來吃,食物也會咀嚼多次才會下嚥,有些人在看別人吃他們準備的食物時,會有另一種補償的滿足感,有些個案並不喜歡和別人一起用餐,厭食的人通常也會儲藏食物(這些都告訴我們他們並非對食物沒興趣)。一般控制的方法都是以節食、瀉劑、利尿劑、浣腸劑或其他藥物(因此常導致藥物濫用)、過度運動來嚴格控制體重。


        在流行病學方面,美國做過一些統計,大約有0.5%到1%的青少女有此狀況,比較不嚴重但有出現類似狀況的年輕女性大約有5%會出現,其中9095%都是女性。一般而言,芭蕾舞星、模特兒和具高度競爭壓力的工作者比較容易出現。


        目前儘管有多種假說,但都無法真正解釋原因到底為何,建議被診斷有厭食的人,至少在相關的內分泌像是甲狀腺、生者激素、腎上腺皮質素(壓力荷爾蒙)及女性荷爾蒙等等,都應該作檢查。至於神經傳導物質方面,曾有一些研究發表,但無法清楚的說明其中關連性,更何況一般醫師的診斷也不是以此作為診斷標準。


        治療方面,一般精神科醫師還是以藥物治療為主,雖然有些行為治療或者放鬆訓練可能會被建議,但成效有限。藥物治療,一般醫師都會建議使用抗憂鬱劑,治療效果不佳時,其他更重的藥物諸如抗癲癇藥物、鋰鹽甚至抗精神藥物都可能被開立。由於藥物的副作用發生情形蠻常見的,我建議當您的醫師在建議您使用任何一種藥物來治療時,您有權要求醫師解釋藥物本身可能會有的效果及相關副作用,甚可以請醫師解釋後續的相關治療效果如何監控或追蹤,您再決定要不要接受接受該藥物療法或其他療法。目前在美國已立法通過這項法案,希望國內醫療也能早日落實。至於一些精神科藥物的資訊與副作用,歡迎大家參考我部落個其他跟精神科藥物有關的文章或者直接和我討論。真的想服用一些東西來改善,也有一些自然的營養品可以選擇用來幫助心情提升,減少及預防藥物方面的副作用。


        預後來說(以後恢復的好壞),死亡率約在5-18%,有四分之三的人體重可以恢復到大於原來體重的75%。超過一半以上的人月經可以恢復來潮。


 


        被診斷有厭食的人,大部分的人的根源來自於自我的不接納,也就是自我觀感不佳,其根源常來自於心靈累積的負荷所導致的自我的不接納,厭食的關鍵不就是SELF IMAGE DISTORTION(自我形象扭曲)嗎?在處理上,若能針對這個部分,使用有效的心靈技術來處理,去除心靈的發生原因,我認為厭食的恢復與根本解決應該不難。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頸椎復健-脊椎矯正+運動 緩解頸痛效果佳

作者: 黃文正╱綜合報導 | 中時電子報 – 2012年2月17日 上午11:17





中國時報【黃文正╱綜合報導】


美國最新一項研究指出,想要緩解頸部疼痛 ,接受脊椎矯正師(chiropractor)治療或多進行頸部運動,會比服用止痛藥更具療效。據統計,約4分之3的美國人深受頸部疼痛之苦。


這篇發表於《內科醫學年鑑》的論文,係由美國明尼蘇達州西北健康科學大學布朗佛特(Gert Bronfort)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所提出。布朗佛特的研究團隊共計招募272名志願者,他們都是深受頸部疼痛之苦,但又不知確切病因的成年人。這些參與者被分成3組,接受為期3個月的追蹤研究。


第1組在3個月時間內,接受15次為時20分鐘的脊椎矯正治療。第2組服用諸如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之類的止痛藥,或是醫師開出的麻醉藥和肌肉鬆弛劑。第3組接受物理治療師兩個療程,教導他們在家中進行簡單的頸部運動。


3個月後,相對於接受藥物治療的小組,其它兩組的頸部疼痛症狀顯著減輕。接受脊椎矯正師治療的小組,約57%的頸部疼痛至少減輕75%,相較之下,進行頸部運動的小組約48%,接受藥物治療的小組只有33%。


一年之後,研究人員再次詢問這些參與者的狀況。結果顯示,接受脊椎矯正治療和頸部運動的兩組,仍有約53%的人感覺頸部疼痛至少減輕75%,相較之下,接受藥物治療的小組只有38%。更重要的是,接受藥物治療者必須持續服藥,很容易產生嚴重副作用。


 


鄭醫師補充:


脊椎是我們中樞神經的重要通過管道,如果有錯位(即便非常輕微),也會影響到相關肌肉及神經的控制進而造成局部僵硬及不適,一般治療只是止痛或者放鬆局部肌肉,如果是脊骨神經造成的,無法根本療癒,如能透過專業的整脊療法來幫助脊骨神經復位,局部疼痛的改善長期的效果必然比一般藥物(例如止痛藥或者肌肉鬆弛劑)效果要好。上述的研究就提供清楚的說明。


這篇研究的標題為:


Spinal Manipulation, Medication, or Home Exercise With Advice for Acute and Subacute Neck Pain: A Randomized Trial


引用來源:


Ann Intern Med January 3, 2012 156:1-10;


研究全文可以連結參考:


http://annals.org/content/156/1_Part_1/1.full.pdf+html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豪小子的父母 才真不簡單!

作者: 王道維 | 中時電子報 – 2012年2月15日 上午10:33






中國時報【王道維】


這幾天的體育版新聞無不圍繞著華人之光林書豪,他在世界籃球殿堂NBA的傑出表現。身為台灣人,能夠看到子弟在海外有這樣的成就當然會讓我們覺得與有榮焉。但是仔細想想,就會發現這背後的意義並不是那樣簡單的。


在進入紐約尼克隊之前,林書豪曾被所有的NBA球隊都拒絕簽約,連坐板凳球員都在去年連續被兩支球隊踢走。更別提當初因為沒有一個NCAA的學校願意提供他獎學金就讀,以至於他不得不選擇進入那個並非以運動著名的長春藤名校,哈佛大學。在得到當前的榮耀之前,他所曾經過的這些彎曲挫折,卻正是我們一般台灣學生或父母所避之惟恐不及的。這樣的林書豪,似乎才是我們在「與有榮焉」時所應深思的一面。


試想一下,如果我們是林書豪的父母,當時難道不會覺得讓這樣會念書的孩子去打球太可惜了嗎?那不是只有「不會讀書的孩子」才作的事嗎?不能進入籃球傳統名校不就表示一種挫敗嗎?後來能在哈佛大學經濟系畢業,不就表示他應該走進華爾街才對嗎?若早知道要去NBA打球,那些高額的學費豈不就白白浪費了?又為何非要去挑戰那幾乎沒有亞洲人可以生存的地方,經歷這麼多失敗、冷落、與屈辱?如果走一般人的路,作爸媽可能還可以用關係拉你一把呢!


這些話聽起來都很熟悉?只是並非發生在林書豪身上,而是在台灣土生土長的孩子身上,反應出許多台灣中產階級父母對子女生涯規劃的一種「強迫性焦慮」。嘴巴上說是為了子女好,但更多時候是因為我們「自己害怕」未來的「不確定」:所以我們很少在乎孩子的興趣,只想培養他們才藝;我們不鼓勵他們尋求人生的夢想,只想讓他們走在一條我們放心的道路:與別人一樣拼明星學校、選熱門科系與作別人羨慕的職業。這樣的想法雖是出自於父母親的「善意」,但卻根深蒂固於我們社會,成為台灣教育改革始終無法成功的根本原因。事實上,這也是正是林書豪的家庭教育(而非學校教育)與我們最大的不同之處。


在去年十月份,林書豪與其母親吳信信接受台灣好消息電視台的專訪,讓我們有機會更了解是甚麼樣的家庭教育幫助了林書豪經歷這一段尋求夢想、忍受挫折、然後逐夢踏實的過程。因為信仰的關係,林書豪的父母在孩子打籃球的這件事上學會放手,讓他追尋上帝在自己身上的特殊計畫。他們明智地注重品格培養而非最後的成果,使得林書豪不會在輸贏的壓力下患得患失,反而更能謙遜感恩地享受籃球的樂趣,發揮出更大的潛能。


雖然我們大多數人並未有這樣的信仰思維,但我們還是可以從林書豪與其家庭的例子,學習到如何幫助孩子及早尋得自己生命的價值,引導合適的道路,接納他們的跌倒與失敗,並繼續鼓勵他們完成自己的夢想。這可能會是一條與他人不一樣的路,無法馬上有清楚的結果可以期待,但我們卻可以與孩子一起經歷生命中真實的歡笑與淚水。


(作者為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


鄭醫師補充:


真是一篇好文章,值得為人父母借鏡與深思,其中關鍵是父母對於小孩的天賦、興趣甚至是個性,都最好有深切的了解以及尊重,讓小孩對自己的人生有足夠的自主選擇權,遇到困難也不容易放棄,當然信仰也是當事人的堅實後盾,有興趣的人也可以對照參閱相關文章: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24909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11983&prev=12642&next=11944&l=f&fid=26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空氣差 中風機率高

作者: 【中央社紐約十四日路透電】 | 台灣新生報 – 2012年2月15日 上午12:09






兩項美國研究指出,住在空氣品質低劣的擁擠城市或繁忙公路附近,可能升高中風或失憶風險。


兩項研究皆刊登於「內科醫學檔案」(Archives of Internal Medicine)。其中一項研究發現,當波士頓地區連日來空氣品質維持「普通」而非「良好」時,當地居民中風風險較高,特別是交通相關汙染較嚴重時。


另一項研究調查數千名女性,發現長期來看,住在美國汙染較嚴重地區的女性思考和記憶能力衰退較快。


兩項研究都無法證實汙染物是中風或記憶問題的元凶,不過汙染對心臟和血管造成負面影響的論點已獲得先前研究支持。


羅德島州普羅維登斯(Providence)布朗大學(Brown University)學者魏倫紐斯(Gregory Wellenius)領導這項中風研究。他說:「重點是,美國環境保護署(EPA)認為大體上安全等級的空氣品質,我們卻發現會對健康產生重大影響。


魏倫紐斯和同事調查一九九九年至二○○八年波士頓貝斯以色列女執事醫療中心(BIDMC)一千七百名中風病患的醫療紀錄,得出這項結果。


鄭醫師補充:


以上兩篇研究,跟中風有關的研究來源為:


Arch Intern Med. 2012;172(3):229-234. doi:10.1001/archinternmed.2011.732


http://archinte.ama-assn.org/cgi/content/abstract/172/3/229


另一篇影響認知功能研究的來源為:


Arch Intern Med. 2012;172(3):219-227. doi:10.1001/archinternmed.2011.683


http://archinte.ama-assn.org/cgi/content/short/172/3/219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睡不夠 影響腦細胞

記者:編譯陳世欽/報導

英國廣播公司(BBC)十日報導,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研究人員發現,長時間不睡覺,可能使大腦停止生出新細胞。


研究人員在「美國國家科學院期刊」發表的報告中指出,他們以老鼠為實驗觀察對象,發現缺乏睡眠會使皮質酮濃度增高,從而影響職司形成記憶的腦部海馬迴。


研究人員比對被剝奪睡眠七十二小時的動物和睡眠正常的動物後發現,前者的皮質酮濃度高於後者,海馬迴區的新生腦細胞數量也大幅減少;如果皮質酮濃度保持不變,細胞增生的功能會受到影響。這意味因缺乏睡眠而導致皮質酮濃度提高,可能是成熟大腦的新細胞生成量減少的原因。


研究人員指出,儘管神經細胞生成在成熟大腦內扮演的角色仍然有待探討,「但與長時期剝奪睡眠有關的認知功能受損,可能就是因為成熟神經細胞受到壓抑」。


 


 


  


很多醫師會強調睡不著,會導致很多的問題,這篇普林斯頓大學的研究是以皮質酮濃度對腦部海馬迴(記憶的中樞,會將短期記憶轉變為長期記憶。自身的經驗也會儲存在這裏)的新生細胞的抑制來提醒大家睡眠很重要。

    在提及健康的道理,有人試圖一語道盡:「吃得下,排得出,睡得著。」來表示。其實,如果您真正健康,這些都不是問題,但是您如果不是,一定是那裏有狀況,我們才看不到這些健康的「現象」。


    「睡不著」不只是影響腦細胞的新生,之前研究還顯示早期的睡眠剝奪還會導致腦細胞的死亡,造成不可逆的傷害。所以小朋友睡不飽,除了白天不穩定造成過動或注意力缺乏的現象,甚至長大以後,腦細胞的死亡也難以恢復。當然,學習、免疫力等也都和睡眠是有關的。


    有些醫師會因「一定要睡得著」而強調藥物的使用,甚至專業人員亦長期藉藥來助眠。但是造成睡不著的原因,我在部落格也多次提及像是:呼吸道問題、藥物影響、內分泌、腸道功能不佳、飲食不當、過敏、脊椎、困惑造成的心理壓力或者其他心理健康問題等等都會造成睡眠品質不佳,短期不得已,找助眠的藥物作一時控制無可厚非,但長期下來如果須依賴這些安眠藥物,則衍生的問題,會像滾雪球一般愈來愈複雜。


    而以「過渡時期」的作法而言,除了安眠藥物,其他營養方面,多注意鈣、鎂的補充,適時的補充褪黑激素,或是助眠的草藥,都有明顯的效果,而近十幾年來研發的新產品,從牛奶中提煉出來胜肽由於可以和腦中的GABA,也就是助眠的細胞受體結合,在臨床的應用上效果不錯,鼓勵大家盡量使用一些「Do no harm」,也就是沒有傷害性的作法來解決問題。當然,如果是心靈的問題還是得藉有效的技術來處理。


祝大家天天都能一眠到天亮。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英雷射近視開刀 後遺症案例增

中央社 – 2012年2月15日 上午9:36






(中央社記者黃貞貞倫敦14日專電)眼科名醫蔡瑞芳以近視雷射手術恐有併發症,宣布停止進行。英國自1989年進行第1起近視雷射手術,十分普遍,但因技術良莠不齊,病人術後出現後遺症案例增加。


英國每年約有10萬人進行準分子雷射層狀角膜成型術(LASIK)治療近視,提供近視雷射手術的眼科診所很多,大約每10名眼科醫師就有6個人進行這類手術,廣告聲稱近視雷射手術輕鬆簡單,數分鐘的手術就可以讓近視族擺脫眼鏡或隱形眼鏡,令四眼族趨之若鶩。


近視雷射手術的費用因診所不同而有異,價格在1500到3000英鎊。


皇家醫學院指出,至少75%接受近視雷射手術的病人視力應能恢復正常,但約有1/3的人手術後仍需要戴眼鏡,而即使視力被成功矯正,有些病人仍會有併發症,包括乾眼、夜視力下降、飛蚊症,還有人眼皮發炎、散光、視力模糊等。


總體來說,皇家醫學院認為,病人在近視雷射手術後出現併發症的風險不到5%,失明的機率更低於0.2%,不過部分私人診所出現高達40%的病患術後有併發症。


退休驗光師戴夫林(Dominic Devlin)表示,很多人以為動過近視雷射手術後就可以一勞永逸,這輩子不需要再戴眼鏡,事實並不然,有些病患晚上仍需要戴眼鏡。


不僅如此,手術過程可能很痛,復原的時間也比一般人所認知的更久。


戴夫林發現,很多醫生在動手術前並沒有花很多時間,向病人說明近視雷射手術可能造成的併發症,使病人沒有做好準備,而且一旦開刀出了問題,是完全沒有扭轉的機會。


令人驚訝的是,由於在英國取得雷射手術執照並不難,有些眼科專家甚至僅接受幾個月的訓練就執刀。


1位57歲的插畫家看到電視廣告,以為近視雷射手術像是午休時就可以做好的簡單手術,為了擺脫惱人的眼鏡,決定在曼徹斯特住家附近的私人診所動手術。


手術前醫生僅做了20分鐘說明就動刀,過程中不僅十分痛苦,無法動彈,手術後在床上躺了3天,接下來2週也無法出門,現在雖然視力有好轉,但是醫生說他將永遠會有乾眼問題。


這位插畫家說,早知手術如此痛苦,他就不開了,更讓他生氣的是,醫生在開刀前都沒有告知相關的風險和併發症。


由於近視雷射手術的糾紛增加,保險業者也開始提高對提供雷射手術醫生及專家的保費,以支付病人的求償。


戴夫林呼籲近視族開刀前,除了要三思可能面臨的風險,同時一定要慎選合格醫師。1010214


以下擷取中時電子報相關報導內容給大家參考:


雷射近視手術正夯,但雷射近視矯正手術名醫、國內最早進行「準分子雷射層狀角膜成型術」(LASIK)人體試驗成功的蔡瑞芳考量手術可能帶來後遺症,宣布不再做雷射近視手術,已「停機」半年,引發外界質疑手術安全性。


蔡瑞芳昨下午舉行記者會,說明雷射近視手術安全性無虞,他決定不開刀是想對病患「負責」,「我不會跟其他患者說絕對不能雷射手術,但希望眼科醫師開刀前,主動告知日後可能的併發症、後遺症,讓患者知道風險」。


蔡瑞芳說,他發現手術患者十、廿年後,視力出現減退、模糊,甚至影響日常生活作息。但病患沒有白內障、黃斑部病變等症狀,懷疑可能與雷射後角膜瓣發炎有關。


他說,雷射近視手術後角膜瓣永久無法癒合,若慢性發炎,發炎細胞累積在角膜辦裡,就可能造成後遺症;雷射近視手術可能會帶來眩光、眼睛乾澀與夜間視力減退等不可回復的併發症。


鄭醫師個人意見:


近視要不要作「準分子雷射層狀角膜成型術」(LASIK)這項手術,最好參考一個數字:調查一下國內有多少眼科醫師有近視,接受「準分子雷射層狀角膜成型術」(LASIK)比例有多少?如果比例高,那麼就是這位名醫個人的擔心,如果比例很低,那麼他的宣布就有潛在值得探討的原因,提醒大家留意。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研究:用抗生素治療鼻竇炎效果有限

作者: NewTalk 新頭殼 | 新頭殼 – 2012年2月15日 下午12:29






新頭殼newtalk 2012.02.15 林金玉/編譯報導


抗生素常被醫生用來作為治療上呼吸道感染竇管炎的處方藥物,但美國醫學研究表示,大多毫無幫助。


該項研究已在美國醫學會期刊發表,研究員發現抗生素無法舒緩病患的症狀,在讓病患回復日常工作上也沒有比安慰藥劑來得有效。


抗生素以引發病菌抗藥性而為人詬病,專家也越來越擔憂抗生素被過度濫用。


這項發現對於竇管炎治療特別重要,因為醫生無法判別病症是由細菌還是病毒引發,若為病毒感染的話,抗生素就沒有效果了。


任職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的研究計畫主持人加爾伯特(Jane Garbutt)指出:「與其讓每個人都使用抗生素治療,期待病患是細菌感染,我們的研究發現建議,最好謹慎使用抗生素,並保持警惕地觀察等待。」


竇管感染又名急性鼻竇炎,病患會出現長期嚴重感冒症狀,例如流鼻水以及眼睛、鼻子或前額周圍出現疼痛感。加爾伯特說,這也是醫生常常會開抗生素給病患舒緩不適的緣故。


這項研究隨機挑選166位成年病患,區分成服用安慰劑組或以阿莫西林(Amoxicillin)抗生素進行10天療程組。


經過7天治療,抗生素組出現好轉現象,但效果有限且最後3天藥效消失。10天之後,78%抗生素組與80%安慰劑組病患表示病況好轉或是不再有症狀。


感染醫學專家指出,細菌型竇管感染比例不到2%。


 


鄭醫師補充:


1.在耳鼻喉科或者內兒科,鼻竇炎患者經常被開立抗生素治療,由最新出爐的研究證實與安慰劑效果相仿,意義不大。


2.提醒大家經常使用抗生素容易讓病菌產生抗藥性,最後無藥可用。而且濫用抗生素還導致腸道菌叢失衡,進一步弱化腸道免疫能力。


3.上述研究出處為:


JAMA. 2012;307(7):685-692. doi: 10.1001/jama.2012.138


原文研究摘要:http://jama.ama-assn.org/content/307/7/685.abstract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接觸重金屬快洗手 降低對肝臟危害

作者: 【記者李叔霖/台北報導】 | 台灣新生報 – 2012年2月14日 上午12:02






重金屬會透過呼吸、飲食或接觸等方式侵入人體,結果就直接危害到人體健康。


彰化基督教醫院肝膽腸胃科主治醫師施凱倫表示,以廣為使用的重金屬鉛、汞為例,這兩種重金屬相當地常見,所產生的汙染物往往會危害到肝功能,不管是鉛中毒或是汞中毒皆是,最好的防範之道就是避免接觸,若不慎接觸就趕快洗手。


施凱倫醫師指出,鉛是工業產品中經常使用的重金屬,鉛中毒的途徑大多數都是經由呼吸道、腸胃道進入人體內,根據動物實驗發現,過多的鉛會改變肝臟某個酵素的活性,同時影響到肝臟的代謝功能,鉛中毒也會干擾肝細胞DNA的合成,促使肝細胞異常增生,甚至出現結節化而有潛在的致癌風險。


施凱倫醫師進一步指出,汞又稱為水銀,在生活用品中也相當常見含有汞的用品,然而,根據動物實驗發現,暴露在過多的汞污染環境下,容易過度堆積肝脂肪,以及產生脂質過氧化物、粒線體出現退化等,其中,據了解,最主要的機制可能是汞會結合各種酵素的氫硫根,以致抑制到人體內各種酵素的活性。



重金屬的排除,肝臟排毒扮演重要的角色,因此若是接觸過量,排除有問題,肝細胞的粒腺體功能首當其衝,肝功能異常甚至癌變的風險自然大幅提昇。


汞從何處來?在此先為大家說明:牙科用的汞、海產食物的污染、飲水、痔瘡處理過程、皮膚光澤劑、溫度計、電池、燃料、紙漿及金礦工廠及疫苗含的汞。也有人會問,這些來源一般人也會接觸,為何只有少數人會出問題,關鍵還是每個人自己排重金屬的能力到底好不好。有些患者經過醫療的解毒或螯合治療,汞的量下降很多甚至沒有,很顯然這些病人體內無法排除汞,導致汞促使內生性去毒反應無法執行。以下擷取六星期大腦健康計畫這本書的內容給大家參考:


當我們的腦部無法將汞排出時,汞就會終生累積下來。這些汞可能來自於許多不同的源頭,包括鑲牙汞齊的蒸發、或攝取鮪魚、或空氣污染。5 這種中毒的影響可能相當深遠。


 


在一份針對465名汞中毒患者的研究當中,32%有嚴重的疲勞問題, 88 %記憶力喪失,以及將近30%的人有沮喪的問題。具有apo E4基因的人,約佔總人口的20%,出現這些症狀與汞中毒的情況更為普遍。



這份研究所提出的好消息是移除鑲牙汞齊與結合汞排毒計畫,可以大幅減輕上述的症狀。6


 



鉛過量會導致的身體反應或症狀,這些狀況會隨著暴露於鉛污染的環境、累積的程度及時間長短等等,有不同的症狀表現,但要強調這邊提到只是常見症狀,臨床表現常不限於此:


嗜睡疲累、腹痛及頭痛,視一般最常見的狀況,腸胃症狀包含便秘、腹瀉、噁心、噁吐、食慾不振及體重下降,這些是急性中毒常見的症狀。


神經毒性方面包含肌肉疼痛、無力、顫抖、抽筋或者緊繃等等。


在嚴重污染的環境,甚至會引發腦病變,像是腦壓升高、癲癇、昏迷甚至死亡等等。


腎毒性的發生主因是因為泌尿系統是身體把鉛移除的主要途徑,急性中毒會引發腎臟的近端腎小管的病變,造成腎臟過濾及回收功能失衡。慢性中毒則會造成進行性的腎炎。這方面也可能會繼而引發高血壓及糖尿病。


在小朋友的行為變化方面,容易導致無法集中注意力、過動、易怒、攻擊行為、情緒起伏大及失眠等等。此外學習的認知功能失調像是記憶力不佳,也常見。


其他還有口中有金屬味覺、胸痛、貧血、陽痿及生殖功能障礙等等。


鉛還可能造成孩童永久性的智能受損,而這部分的影響,不像汞過量一般,必須有最低劑量才能引發,有興趣深究的人,不妨參考:N Engl J Med. 1990 Jan 11;322 (2):83–8 (P,S,G,E,B) The long-term effects of exposure to low doses of lead in childhood. An 11-year follow-up report. 這篇研究,研究的摘要可以看以下的連結: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2294437


由於鉛對於中樞及周圍神經都會產生病變,故周圍神經病變病不少見,有一種特別的無痛性手腕使不上力的狀況也經常被看到。通常這是在暴露後的好幾週後才會形成。



早期的鉛暴露導致學習障礙,已經被許多研究機構證實其中的關連非常明顯。在2000年五月,美國著名的經濟學顧問Rick Nevin曾提出美國的暴力犯罪的65%-90%的人,都與鉛過量有關。有興趣可以參考:


Nevin, Rick (May 2000). "How Lead Exposure Relates to Temporal Changes in IQ, Violent Crime, and Unwed Pregnancy". Environmental Research 83 (1): 1–22.


Nevin, Rick (July 2007). "Understanding international crime trends: The legacy of preschool lead exposure". Environmental Research 104 (3): 315–336.


一般而言,血液鉛的含量若介於20-40μg/dL ,研究發現以會減少神經認知功能,在韓國曾針對在無機鉛的工作人員做研究,其體內血鉛濃度介於20-50μg/dL ,結果也發現會導致神經認知功能的缺陷。有一篇研究亦直接證實,高濃度血鉛濃度,導致神經認知功能退化導致學校表現不佳有關,研究文章來源如下:


http://www.pubmedcentral.nih.gov/articlerender.fcgi?tool=pubmed&pubmedid=17431500


不管鉛或者汞,想了解體內累積是否過量,最好透過客觀的檢測來了解最直接。一般醫療院所提供的重金屬檢測對於急性中毒的判斷比較有幫助,如果是慢性累積,最好透過功能性醫學實驗室的檢測來了解,不管是頭髮樣本的篩檢或者是透過螯合療法之後重金屬排除的確認都有完備的檢測可以提供。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9) 人氣()


新版心理健康手冊 沒病稱有病

路透社 – 2012年2月10日星期五下午4:54





(路透倫敦9日電)專家今天表示,根據新版的國際心理健康診斷手冊,數以百萬計健康民眾,包括害羞或性格反叛的兒童、沉浸喪親之痛或對某事物執著迷戀的人,都有可能被錯誤歸類於心理疾病。


「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修訂版即將付梓,然而心理學家、精神科醫師與其他專家在分析此書時表示,書中指出的心理疾病新分類,說好聽是「愚昧」,說難聽是「令人憂心且危險」。


英國利物浦大學(Liverpool University)心理學研究所所長金德曼(Peter Kinderman),在倫敦1場簡報上提到這本手冊引發廣泛關切。


他說:「許多性格害羞、古怪、沉浸喪親之痛或是感情關係非傳統的人,會赫然發現自己被貼上心理疾病的標籤。」


「這不僅不符人情、不科學,也無助判定患者需要什麼協助。」


美國精神醫學會(APA)出版的DSM內有精神疾病症狀與其他診斷指標,在全球廣為使用,被視為心理健康醫學的診斷「聖經」。


1萬1000多名健康專家已連署要求第5版手冊先暫停出版,並重新深思。


美國精神醫學會尚未對此做出回應。


專家表示,某些診斷像是「對立反抗性疾患」(oppsitional defiant disorder)或是「淡漠症候群」(apathy syndrome),有降低心理疾病嚴肅性與行為醫療化的風險,因為大部分人認為這類症狀正常或僅是輕微古怪。中央社(翻譯)


鄭醫師補充:


1.我曾和一位家醫科專科醫師討論過精神科診斷這回事,事實上他在剛畢業時曾有一段時間(大約是一年左右)在精神科療養院接受過訓練,他告訴我,把精神科診斷隨便往自己身上貼是一件恐怖的是,第一是精神科診斷對於一個人狀況不好時,隨便就能找到好幾個符合的診斷,有的精神科醫師甚至開玩笑地說,如果要認真診斷,一個患者可以同時出現20個符合的診斷,六星期大腦健康計畫的作者馬克‧希曼醫師在精神出狀況時,也一次同時出現三個精神科診斷,他選擇利用功能性醫學找出自己身體功能失衡的真正原因,根本解決問題,沒有靠精神科藥物長期控制。對患者治療,若只是把焦點擺在精神科診斷上,對於患者的根本改善,效果有限,關鍵是這些精神狀況或者身心狀況不穩定為何會出現,原因何在?沒有處理根源,只是針對症狀開藥,接下來恐怕就是長期的藥物依賴。這位家醫科醫師會這樣說是有原因的,因為他自己也曾短暫地精神出現狀況,然而後來完全痊癒,不須任何藥物治療。


2.最近本地的精神醫學會的通訊一直在宣導新版「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第五版有什麼變革,每一版的變革除了一些精神疾病定義有些微修改外,疾病的種類一定是新版比舊版多上不少,新版第五版也不例外。


3.到底什麼是正常?這是許多人看診或者是私底下常常會詢問我的問題,之前我還在住院醫師訓練時,曾聽過一位前輩為正常下了一個實質的定義,他是這麼說的:「所謂正常包含三個部分,第一是work,能夠穩定地工作,第二是fun,能夠找到自己的興趣或嗜好去從事,第三是love,能夠愛人以及被愛,換句話說是人際關係穩定,且有實際的感情交流。建議大家要檢視自己是否正常,可以參考這些指標。


4.對「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有趣了解的人可以找一片DVD紀錄片看看:DSM診斷與統計手冊。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美國知名文學家馬克吐溫曾說:「戒菸是世界上最容易的事,我了解是因為我已經做了好幾千次了。」菸槍當然知道菸不好戒,其中重要的原因可以參考最新發表於生物精神醫學期刊 Biological Psychiatry的研究,原來戒菸者的體內多巴胺濃度較低,往往導致戒菸時的不適反應以及戒菸失敗的結果。


多巴胺是大腦主管獎賞及動機最重要的神經傳導物質,過去研究發現多巴胺的中心角色是讓大腦尋求某種事物愉悅訊息傳遞,的確多巴胺在許多獎賞經驗過程中被釋放,包含服藥、吸菸以及吃東西等。


因為在吸菸過程中多巴胺被釋放,當大腦習慣靠吸菸來增加多巴胺,因此戒菸時,大腦產生多巴胺便會降低言之成理,研究人員以此理論用動物實驗來驗證,首先讓老鼠服用尼古丁幾週,這是菸草中的活性成分。之後研究人員把尼古丁停下來,測量老鼠在戒斷期間多巴胺濃度的變化,結果發現尼古丁戒斷期老鼠體內的多巴胺濃度產生不足的狀況比一般平均值低下,若是再次曝露尼古丁,多巴胺濃度低下可以回復。


研究結果提醒我們為何有人戒癮(包含毒癮)如此困難,因此要幫助一個人戒癮,最好能透過提升當事人體內的多巴胺,這樣的治療比較容易成功,避免復發。上述研究來源為:


Lifen Zhang, Yu Dong, William M. Doyon, John A. Dani. Withdrawal from Chronic Nicotine Exposure Alters Dopamine Signaling Dynamics in the Nucleus Accumbens. Biological Psychiatry, 2012; 71 (3): 184 DOI: 10.1016/j.biopsych.2011.07.024


運動已證實可以提高多巴胺,對戒菸到底有沒有助益?已經發表的研究告訴我們其實行得通:


Janse Van Rensburg et al. Acute exercise modulates cigarette cravings and brain activation in response to smoking-related images: an fMRI study. Psychopharmacology, 2008; DOI: 10.1007/s00213-008-1405-3


非藥物改善上,過去研究已證實透過有氧運動來提升多巴胺,對於大麻斷癮以及預防再度濫用有直接效果:


Maciej S. Buchowski, Natalie N. Meade, Evonne Charboneau, Sohee Park, Mary S. Dietrich, Ronald L. Cowan, Peter R. Martin. Aerobic Exercise Training Reduces Cannabis Craving and Use in Non-Treatment Seeking Cannabis-Dependent Adults. PLoS ONE, 2011; 6 (3): e17465 DOI: 10.1371/journal.pone.0017465


美國知名人道主義者羅恩‧賀伯特先生研發的排毒程式,除了烤箱、營養補充之外,有一項重要的環節便是運動,這是有趣的共同之處,對排毒程式有興趣的人可以參閱清新身體‧清新心靈這本書。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國內常用失智症的早篩量表:


AD8極早期失智症篩檢量表


1.判斷力上的困難: 例如落入圈套或騙局、財務上不好的決定、買了對受禮者不合宜的禮物。


2.對活動和嗜好的興趣降低。


3.重複相同的問題、故事和陳述。


4.在學習如何使用工具、設備、和小器具上有困難。例如: 電視、音響、冷氣機、洗衣機、熱水爐()、微波爐、遙控器。


5.忘記正確的月份和年份。


6.處理複雜的財務上有困難。例如:個人或家庭的收支平衡、所得稅、繳費單。


7.記住約會的時間有困難。


8.有持續的思考和記憶方面的問題。


填表說明:若你以前無下列問題,但在過去幾年中有以下的改變,請填是,有改變」。若無,請填「是,沒有改變」;若不確定,請填「不知道」。


總得分超過兩分,表示有失智傾向。


 


國外有更詳細的21題量表,根據臨床研究統計,篩檢率高達九成:


1 - 記憶力比較差嗎(相對而言)?


是-1分 否-0分 

2 - 如果是,記憶力差是從幾年前就開始的嗎?


是-1分 否-0分

3 - 同一天會重複同樣的問題、陳述或者故事?

是-2分 否-0分 

4 - 對於安排活動或者約會需旁人提醒,自己會忘記?


是-1分 否-0分 


5 -一個月超過一次出現東西亂放找不到?


是-1分 否-0分 

6 - 因為找不到東西而怪別人藏起來或是說被偷了?


是-1分 否-0分 


7 -對年、月、日的記憶有困難或者每天不止一次地去查?


是-2分 否-0分 

8.在不熟悉的地方會迷路嗎?


是-1分 否-0分 

9 - 離家或者去旅行時會變得更混亂嗎?


是-1分 否-0分


10 -除非體力限制,否則對給小費或者找零這類處理錢的事情有困難嗎?


是-1分 否-0分 


11 -付帳單或者處理金融事務有困難嗎?


是-2分 否-0分 

Yes: 2 - No: 0

12 - 忘記吃藥或者忘記何時該吃藥?


是-1分 否-0分

13 - 駕車有困難或者旁人會替你開車這件事擔心?


是-1分 否-0分 

14 - 對電器使用有問題,像是瓦斯爐、電話、遙控器或者微波爐等等?


是-1分 否-0分 

15 - 除非體力限制,否則對於簡單家庭修理或者家事完成有困難?


是-1分 否-0分 

16 -除非體力限制,否則對於自己的運動嗜好像是高爾夫、舞蹈或者自己的手藝減少活動量甚至不去作?


是-1分 否-0分 

17 -在熟悉的地方也會迷路,像是住家附近?


是-2分 否-0分 

18 -方向感正在衰退?


是-1分 否-0分 

19 - 表達有困難?


是-1分 否-0分 

20 - 家人名字或者朋友名字會搞混?


是-2分 否-0分 

21 -認不得家人或者有困難?


是-2分 否-0分 
 


0-4表示無徵兆,5-14可能是阿茲海默症的初期症狀,15以上可能已經發病一段時日。


相關原文報導可以參閱:


http://www.dailymail.co.uk/health/article-2095705/Alzheimers-questionnaire-Test-reveal-YOU-risk.html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