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我到網球場去運動,運動完淋浴,有一位熱心的球友盯著我瞧,接著提醒我:我看你的身材比例跟我相近,小心日後有椎間盤突出的困擾。當下我著實嚇了一跳,因為當時我的右小腿靠近腳踝部分已經開始出現一些麻木感,擔心自己慢慢會出現椎間盤移位的困擾,因此馬上反問他為何能如此未卜先知?

 

原來這位仁兄之前有過切膚之痛,愛打網球的他向來樂觀,當他開始出現初期症狀,自己也完全不留意平時應該如何保養,直到有一次他返家,在地下室不慎掉落鑰匙,彎身撿拾,結果腰身傳來一陣劇痛,全身痠軟無力,花了半小時才回到家。

 

後來經過醫師朋友的轉介做了核磁共振掃描(MRI),去找一位神經外科名醫看診,醫師看完片子馬上直言判斷這是椎間盤突出,必須開刀,這位球友當場嚇得雙腿發軟,但不死心的他馬上追問:「主任,我是您的好朋友某某醫師介紹來的,您可以告訴我實話,到底要不要開刀?」

 

看診醫師聽到馬上回應:「是自己人,可以不用開刀!」於是安排球友做復健,儘管疼痛有改善,但仍然無法打球,有一次戴著護腰,在網球場旁邊觀戰,被他的球友看到力邀他下場,但他翻出護腰表示自己目前仍在做椎間盤復健,無法上場,幸運地,這位球友本人就是物理治療師,對於椎間盤突出的自我復健有一整套的方法,除了要十分留意身體的姿勢,包含幫重物甚至是刷牙洗臉等等,也都不能彎腰,刷牙甚至得跪著,睡覺時保持側睡弓腿,減少腰椎壓力,自己在家購置簡單的拉腰器材,最重要的核心復健便是腰部腹肌以及腰背肌肉的強化與鍛鍊,不到三個月,他原本的椎間盤突出的症狀完全消失,回到球場輕鬆愉快地繼續享受打球的樂趣。

 

這些方法有沒有效?我親身實踐,的確有實際效果,不過平時得每天花點時間(不到十分鐘)持續保養,這也給我們一些啟示:

 

1.最好有自己熟識可以信任的醫師朋友或者類似家庭醫師做醫療顧問,即便那位醫師不清楚的領域也可以透過專業的溝通幫助我們的健康狀況做出最妥善的改善建議。遇到醫師的治療或者檢查建議,若自己感到不清楚或者疑惑,也可以透過第二位甚至第三位專業醫師的評估意見來確認。

 

2.椎間盤突出可以透過正確的復健方式來幫助痊癒。

 

最近我收到一位網友的健康資訊也在強調類似的概念,以下引用給大家參閱:

 

每天堅持做50次小燕飛一輩子不得椎間盤病

 

 

小燕飛”,就是模擬燕子飛行姿勢,可以充分鍛煉腰背部的肌肉和韌帶,保護椎間盤使之不突出。
 
  生病要吃藥,可明明有病,大夫卻不開藥。在鄭州市中心醫院,記者就遇到了這樣的事兒。

椎間盤突出患者 遇到不開藥的大夫
   4月28日上午,周口的劉先生趕到鄭州市中心醫院。劉先生說,他腰部疼痛5個多月了,症狀越來越重,這次到鄭州求醫,他下定決心:一定查出病因,聽大夫的話,讓吃啥藥就吃啥藥。 X片和核磁共振檢查的結果出來了,放射科副主任醫師王海波告訴劉先生,他患的是椎間盤膨出。“那我吃點啥藥好?”劉先生問。王海波說:“回去堅持做‘小燕 飛’,比吃藥管用。”

治療椎間盤病 “小燕飛”比吃藥效果好
  鄭州市中心醫院骨 病副主任醫師朱智說,脊椎的節與節之間的“軟墊”叫椎間盤,它柔軟有彈性,在人體活動時起緩衝外力的作用。椎間盤的周圍是肌肉和韌帶,它們像軟盾牌一樣, 保護著椎間盤。時間久了,椎間盤周圍的肌肉和韌帶在外力作用下變得越來越脆弱,正所謂唇亡齒寒,椎間盤就會老化、破裂。我們可以把此時的腰椎間盤想像成軟糖,當它受到擠壓時,就會鼓起來,醫生管它叫椎間盤膨出。

  椎間盤膨出是椎間盤病中較輕的一種,即使這樣,試圖通過吃藥,就能讓膨出 的椎間盤回到原位也是妄想。最好的辦法是鍛煉椎間盤周圍的肌肉和韌帶,從而讓椎間盤逐漸回復原位。王海波說,遺憾的是,人們常做的跑步、舉重、騎車等健身 運動,只能使四肢強壯,而腰背、頸部的肌肉和韌帶很難得到鍛煉。而“小燕飛”,既可鍛煉腰背,又可鍛煉頸部,可謂一舉多得。

小燕飛” 有站姿和俯臥式兩種
   王海波副主任醫師之所以如此肯定“小燕飛”的效果,緣於他在臨床中觀察到的病例。1年多前,他的一個朋友因腰痛找他看病,從片子上看,這位朋友的兩個腰椎間盤有問題,一個膨出,一個突出。他建議這位朋友堅持做“小燕飛”。2個月過去了,朋友感覺大好,3個月過去了,腰痛的症狀消失了,又過了9個月,再拍片子,發現原來的突出和膨出的椎間盤回到了原位,症狀沒了,影像學檢查也正常了,而這全是“小燕飛”的功勞。

  王海波說,“小燕飛”作為鍛煉頸椎和腰椎的重要方法,勝於吃藥。“小燕飛”動作分兩種,一種是站立姿勢下的“小燕飛”,一種是俯臥在床上做的“小燕飛”

  1.站姿小燕飛 站立姿勢,肩向後平移,雙臂輕輕向後,雙手掌平伸,掌心相對或向後,模擬燕子俯衝時收起翅膀的動作。以腰底部為中心輕輕向前,從側面看略有點“挺肚子”的感覺。每天早晚各一次,每次50下。

   2.俯臥式小燕飛 在硬床上,取俯臥位,臉部朝下,雙臂以肩關節為支撐點,輕輕抬起,手臂向上的同時輕輕抬頭,雙肩向後向上收起(肩胛骨收縮)。與此同時,雙腳輕輕抬起,腰 底部肌肉收縮,儘量讓肋骨和腹部支撐身體,持續3~5秒,然後放鬆肌肉,四肢和頭部回歸原位休息3~5秒再做。每天可做30~50下。剛開始時,可先做 10~20下,逐漸增加。

睡前在床上做“小燕飛” 不怕你沒有時間
  “小燕飛”效果好,貴在堅持。北京的一名老中醫,他的祖上是在宮廷治病的太醫,他曾經說過,在沒有椎間盤病時,就每天堅持做“小燕飛”30下,一輩子不會得椎間盤病;如果得了輕微的椎間盤病,堅持做“小燕飛”,症狀也會消失。

  做“小燕飛”不難,難在“堅持”二字,很多人有頭無尾。王海波給人們出了個注意,可以睡前在床上做,再忙,總得睡覺吧。在床上做“小燕飛”,不做不睡覺,久之養成習慣,不做“小燕飛”反倒睡不著了。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日本研究-番茄有助燃燒脂肪 預防成人病

作者: 黃菁菁╱東京報導 | 中時電子報 – 2012年3月5日 上午5:30






中國時報【黃菁菁╱東京報導】


以京都大學研究所教授河田照雄為首的研究小組在老鼠實驗中發現,番茄中含有一種可抑止血液中中性脂肪量增加的新成分,有提高肝臟中負責燃燒脂肪的蛋白質之作用,將來可望有助於預防成人病。


這項研究成果是發表在日前出刊的《公共科學圖書館期刊》(PLoS ONE)。河野等人精密分析番茄和番茄汁的成分後,發現了可幫助燃燒脂肪的成分,將其經過化學合成後,加入實驗老鼠的餌食中。


4周後發現,吃了餌食的老鼠其血液及肝臟裡的中性脂肪量比沒有吃的老鼠減少約30%,而且與燃燒脂肪有關的蛋白質增加了,新陳代謝也提高,血糖值也下降了。


河田表示,人類每一餐若喝一杯約200cc的番茄汁,也會有同樣的效果。不過,不是叫大家當成營養劑來吃,而是希望能了解,大量攝取番茄等新鮮蔬果是很重要的。


鄭醫師補充:


1.這項研究據說讓日本的番茄賣到缺貨,不過因為是動物實驗,期望早日看到人體實驗也有類似的效果。目前研究小組提醒「必須進一步實驗才能證明減肥效果」及「換算為人類的話,必須每天喝3次番茄汁、1次200公克」。


2.番茄中含有13-oxo-ODA的成分,能燃燒脂肪,抑制三酸甘油脂,降低血糖。


3.相關研究引用來及原文請參閱:


Kim Y-i, Hirai S, Goto T, Ohyane C, Takahashi H, et al. (2012) Potent PPARα Activator Derived from Tomato Juice, 13-oxo-9,11-Octadecadienoic Acid, Decreases Plasma and Hepatic Triglyceride in Obese Diabetic Mice. PLoS ONE 7(2): e31317. doi:10.1371/journal.pone.0031317


http://www.plosone.org/article/info%3Adoi%2F10.1371%2Fjournal.pone.0031317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使用不當 普通藥品危害老人


中央社 – 2012年3月5日 上午7:49








(中央社記者顏伶如波特蘭4日專電)美國老年醫學會指出,荷爾蒙貼片、阿斯匹靈、普羅芬(ibuprofen)等53種藥品,若未經醫師審慎評估開藥,不當使用恐將危害老年人身體健康。


美國老年醫學會(American Geriatrics Society,簡稱AGS)2日公布了可能對65歲以上老年人健康安全造成影響的53種藥品名單,並將提供給醫師做為參考,避免老年人因為不當用藥而發生藥物不良事件(adverse drug events)。


這份對老年人可能存有風險的藥品名單,是由老人醫學專家與藥學專家彙整最新醫學研究之後整理而出。


以阿斯匹靈為例,如果80歲以上老人服用阿斯匹靈的主要目的是想避免心臟疾病,在這份藥品名單上則列為「風險可能高過益處」。


如果讓患有失智症的老人服用抗精神病藥物(Antipsychotics),患者發生中風的機率也將相對提高,因此在這份名單上列為「服用之後可能讓老年人的某些疾病變得惡化,或者提高發病風險」。


美國老年醫學會研究報告發現,65歲以上老年人當中,超過40%日常服用的藥品超過5種,這些老年人當中平均每年有1/3會發生1次藥物不良事件。


美國老年醫學會執行長韓森(Jennie Chin Hansen)發表聲明表示,老年人發生藥物不良事件的風險特別高,原因在於隨著年齡增長的生理改變以及多種健康問題,讓他們在面臨藥物不良反應時變得更為脆弱。


鄭醫師補充:


這篇報導請參閱美國老年醫學會的官方網站資料:


http://www.americangeriatrics.org/press/id:2887


這份建議被老年醫學會稱之為 AGS Beers Criteria ,最初1991年由美國Mark H. Beers醫師提出,他也是權威教科書The Merck Manuals and The Merck Manual of Geriatrics的編者之一,精神科常用的安眠藥物、抗精神病藥物、抗憂鬱劑、抗癲癇藥物甚至是抗膽鹼藥物(抗副作用藥物)都有相關風險的提醒,有興趣了解最新改版的資料的人不妨連結參閱:


http://www.americangeriatrics.org/files/documents/beers/2012BeersCriteria_JAGS.pdf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根據美國賓州研究人員的調查發現,若施以無麵筋(麥膠蛋白,小麥來源)以及無酪蛋白(乳製品來源)的飲食方式,可以幫助自閉症患者的行為以及生理症狀改善。



過去已經發表的研究發現自閉症患者通常有腸胃症狀,而研究人員手頭的患者資料亦顯示在自病症孩童身上大部分都有明顯的過敏症狀,有些專家提醒麥膠蛋白(小麥的麵筋成分)以及酪蛋白的胜肽衍生物是引發自病症患童的免疫失調主因,其他專家更直言這些胜肽就是引發腸胃症狀以及行為問題的元凶。

研究人員邀集387位自閉症患童的父母或者主要照顧者完成90項線上問卷來調查患童的腸胃症狀以及過敏症狀,研究結果發表在最新的營養神經科學期刊上( Nutritional Neuroscience)。結果顯示飲食中去除麵筋及酪蛋白的自閉症合併出現過敏及腸胃症狀的病童不管是行為、生理症狀以及社交行為的改善跟那些沒有這些症狀的病童相比,改善更有成效。更特別的是父母注意到若遵循限制麵筋及酪蛋白飲食一段時間,腸胃症狀的改善也反映到到病童社交行為的增加,例如交談的言語、眼睛接觸、接洽、注意力、以及請求行為和社交回應等等。研究人員提醒大家自閉症不只是神經性疾病,也同時和腸胃道以及免疫系統有直接相關。


目前已有許多研究證實免疫系統與大腦的有密切相關,這可以由許多的生理症狀來推斷,許多身體的痛覺接受體位於腸道內,因此恪遵無麵筋以及酪蛋白飲食將會減少發炎以及腸道的不適,更進一步調整大腦的功能,使身體對自閉症自治療更能見效。根據患童的父母發現將所有麵筋以及以及酪蛋白從飲食中剔除後,絕大部分的孩子的自閉症行為、生理症狀以及社交行為跟那些飲食無限制的病童相比較改善非常明顯,研究團隊也發現父母若是執行這種飲食六個月(或者少於半年),對自閉症患童的自閉症行為降低的效果不佳的報告比較不會出現。


研究人員有些父母只是把麵筋或者酪蛋白從飲食中剔除,但效果都不如把這兩種飲食來源剔除的病童效果來得好。雖然需要更進一步的研究來深入探討,但研究人員衷心建議對某些自閉症病童來說,無麵筋以及酪蛋白飲食是蠻有幫助的,除了這兩項食物來源之外,其他食物蛋白也可能是禍源,例如像黃豆也可能引發不良反應(真要確認最好經由完整的過敏原檢測,尤其是慢性過敏原檢測)。研究人員之所以從這兩項食物來源,因為它們是最常見的飲食禍害。


相關研究來源:


Pennesi Christine M.; Klein Laura Cousino. Effectiveness of the gluten-free, casein-free diet for children diagnosed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Based on parental report. Nutritional Neuroscience, 2012 DOI: 10.1179/1476830512Y.0000000003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一聲我愛妳 亡妻活過來

〔編譯張沛元/綜合報導〕英國一名因嚴重心臟病發被宣告死亡的婦女,竟在老公於病榻旁深情低喃「我愛妳」後,奇蹟般地起死回生,令原本哀痛的家屬與醫護人員既驚又喜。


英國每日郵報25日報導,已經當阿嬤的49歲婦女蘿娜.貝利,日前心臟病發,醫療人員足足搶救了3小時,後來醫生宣告,目前靠腎上腺素、電擊與CPR等人工方式維持生命的蘿娜,其實「技術上已經死亡」,家屬聞訊哀痛至極,聚集在病榻旁向她告別。


45分鐘後,蘿娜的老公約翰在1子3女陪伴下,對著病床上的愛妻喃喃低語「我愛妳」,卻竟發現蘿娜的氣色逐漸好轉。當時也在病房內的一名護士向家屬表示,這只是長時間急救的正常副作用;但當蘿娜的眼皮開始跳動,而且明顯捏握長女黎安的手後,該護士依然堅稱,這種「非自主運動」屬於正常現象。


但這回家屬不肯買帳,要求護士找醫生過來,結果醫生發現蘿娜仍有脈搏,於是趕緊將她送入加護病房。2週後,來自蘇格蘭東勞辛普勒斯頓潘斯的蘿娜,甚至恢復到能在病床上坐起來跟人擊掌,並和家人溝通。


蘿娜的長女黎安表示,她曾詢問該護士,母親捏她的手又張開眼睛是否正常,結果對方居然說正常。黎安說,他們一家人感情融洽,絕不輕言放棄,因此在病榻旁一直呼喚母親要堅強,「我一直跟她說:『回來吧!媽,回來吧!』當我爸說:『蘿娜回來吧!我愛妳!』然後她就回來了。」


蘿娜是在當地時間本月10日午後4時30分於自家心臟病發,當日晚間8時45分送抵醫院,期間醫療人員一直忙著搶救,結果到院後就被醫生宣告死亡。黎安說,醫生表示她母親技術上已經死亡,但得等到她停止呼吸才能宣告她在醫學上已經死亡。


儘管蘿娜奇蹟般地起死回生,但醫護人員對她的存活率並不樂觀,因為蘿娜腎臟衰竭並陷入重度昏迷;但蘿娜的病情持續好轉,上週已離開加護病房,MRI掃描也沒有發現腦部有明顯損傷。


鄭醫師補充:


1.愛,真的能起死回生,上述的報導就是最好的例證,從社會新聞我們也常看到某些人因為卻乏愛或者對愛失望而尋短的案例,愛真的是人生的重大課題。什麼是最大的愛?日前剛過世的惠妮休士頓的成名曲Greatest love of all裡面提到的:


Because the greatest love of all is happening to me
只因為我得到了最偉大的愛
I've found the greatest love of all inside of me
我找到了心中至高無上的愛
The greatest love of all is easy to achieve
至高無上的愛很容易做到
Learning to love yourself
學著愛你自己
It is the greatest love of all
那就是最偉大的愛


2.這位藝人唱紅了這首歌,但在內心底層卻仍充滿不安,讓我們參閱日前的媒體報導內容,這是凱文科斯納在巨星告別式的感性分享:



凱文科斯納回憶:「我們也可以考慮其他歌手,有這種建議。譬如說某位白人歌手。沒有人明說,但提出這種問題不能說不對。」


他說:「我告訴大家,我知道惠妮是黑人。但是唯一的問題在於,我認為她就是我們要找的完美角色。」


「當製作團隊知道惠妮將展開巡迴無法配合電影開拍時程,大家似乎都鬆了一口氣。但我說,我們應該延遲開拍,等個1年,又讓大家焦慮了起來。」


他說:「試鏡那天,當惠妮完成妝髮後,我到化妝室去找她。惠妮非常驚慌。這位全球超級流行音樂天后顯然不確定自己夠不夠好。」


凱文科斯納說:「她覺得自己看起來不夠好。大概有1000件事讓她覺得不對勁。我握著她的手告訴她,她看起來美呆了。我告訴她,我會在每個過程中陪著她。」


第1次試鏡時,惠妮休斯頓甚至在說了幾句台詞後放棄回到休息室,恢復鎮定後才又再度重回鏡頭前。


他說:「半小時後,惠妮重新試鏡,她迷倒整個劇組。」


他說:「我所知道的惠妮是儘管享譽國際,她還是會想『我夠好嗎?我夠漂亮嗎?他們會喜歡我嗎?』這種包袱成就她的美好,也是讓她踉蹌以終的部份原因。」


3.在「90%的病自己會好2」一書中提到愛自己的實踐方式:


如何與壓力相處,關鍵詞就是「不」(NO)、「想要」(WANT)及「勉強及格」(SOSO)的生活態度。


遇到討厭的是知道說「NO」:基本上討厭的事情都不要去做,更重要的是在事前就要開口說不。遇到討厭的事情還不懂拒絕,心不甘情不願地去做,對你的身心一點好處都沒有,只會徒增壓力。


沒有人想被討厭,每個人都希望給別人留下好印象。可是面對別人什麼要求都說好,這種人就算耐著性子小心配合別人,最後也只是隨著時間的流逝,讓自己的壓力越來越沈重。作爛好人勉強自己始終和顏悅色,只會耗盡自己的肝腎自癒力,這代價可是相當昂貴的。


作你「想要」、而非「必須」做的事


自己的時間要用在自己身上,自己的人生要為自己而活,試著像這樣轉變想法,你的心情不就變得輕鬆許多嗎?想要獲得就必須付出代價,這是理所當然的。如果獲得的比較多,那就乾脆一點、捨棄一些又有何不可?(有捨才有得,重點是不要失去自己)


第三項是勉強及格,意思是差不多的意思。也就是說,生活方式過於嚴格、一絲不苟,只會傷害到自己。即使知道沒有錯,但落實在生活中卻非常困難。突然改變生活方式,是很困難的。雖然心理知道該怎麼作,可是真要行動時,卻會開始妥協,不自覺地開始在意他人的眼光……很多人都是這樣。這時候只要捫心自問究竟什麼才是自己重要的東西就沒問題了。


先改變想法,才能改變壓力生活!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研究:同儕壓力影響厭食症

路透社 – 2012年3月2日 上午9:28




(路透倫敦1日電)倫敦政經學院(LSE)的最新研究指出,厭食症是1種透過社交傳染的疾病,在法國等女性體重低於平均的國家更為盛行。


研究以近3000名歐洲女性為樣本,發現同儕壓力是影響自我形象和厭食症發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這份研究以「經濟分析」方式進行,發表時間正值秋冬巴黎時裝週尾聲。


這項研究是由LSE經濟學家柯斯塔方特(JoanCosta-Font)和倫敦城市大學(City University)的喬佛律博內特(Mireia Jofre-Bonet)共同進行。研究顯示,外表標準對人類來說相當重要,且是影響人類行為的強烈刺激因素,特別是在健康和飲食方面。這種現象越來越明顯。


柯斯塔方特在給路透社的電郵指出:「我們發現,透過同儕形象的社會壓力是解釋厭食症和自我體型知覺扭曲的決定性因素。


柯斯塔方特也說:「飲食疾患女性的自我知覺扭曲和其要性,或是同儕影響,可能會促使政府採取行動,影響女性榜樣,並對那些想在理想體重和健康間取得平衡的女性提供社會補償。」中央社(翻譯)

 

鄭醫師補充:

1.在門診的厭食症患者,尤其是年輕女性,其自我體型概念的形成,受同儕影響的確明顯,許多國中或者是高中女性便會比瘦,無疑地這也是厭食症推波助瀾的背後原因之一。

2.這篇研究的原文摘要請見:


引用來源:Joan Costa-Font,Mireia Jofre-Bonet Article first published online: 23 JAN 2012


DOI: 10.1111/j.1468-0335.2011.00912.x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多吃魚 讓大腦更年輕

優活健康網 – 2012年2月29日 下午4:40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又旻/編譯)日前有調查發現,台灣人最怕大腦老化,根據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的報導指出,想要避免大腦老化,就要多吃魚油。美國加州大學(University of California)的Zaldy Tan博士表示,魚油當中含有豐富的DHA,可以預防大腦萎縮,降低腦部的慢性發炎,防止老人癡呆症的發生。


主持這項研究的Zaldy Tan博士表示,研究人員招募了1575位平均年齡67歲的老人家,調查他們的飲食情況後,進行血液分析跟腦部斷層掃描,結果發現到血中DHA含量較少的老人家,腦部萎縮的程度較大;至於那些DHA含量較多的老人家,腦部較不容易萎縮老化。


Zaldy Tan博士指出,過去研究發現到魚油當中的不飽和脂肪酸DHA、EPA可以減緩腦部的發炎速度,還可以防止視力衰老,甚至可以幫助神經細胞再生,因此能幫助大腦預防老化,讓腦袋更年輕。透過這次的研究,更可以確定魚油預防腦部老化的功效。


Zaldy Tan博士表示,DHA的最佳來源是魚類,特別是脂肪較多的魚類,像是沙丁魚、鯡魚、鯖魚、鮭魚等,至於鱈魚雖然是遠洋魚類,也有豐富的脂肪,但是DHA的含量卻比較少。



鄭醫師補充:


1.老年人吃魚可以直接攝取DHA,一般市售的魚油產品則是以EPA為主,年長者來說服用的助益較差,除魚油之外,素食者可以考慮從海藻萃取出來的DHA的相關製品。若想以魚類攝取作為DHA的來源,考慮到重金屬殘留因素,對大型魚類的攝取量必須有所節制,想要補充DHA又不想要有重金屬負擔,可以考慮有獨立檢驗室認證,純度證明背書的產品。


2.上述研究原文摘要:


http://www.neurology.org/content/78/9/658.abstract


研究文章出處為:


doi: 10.1212/WNL.0b013e318249f6a9 Neurology February 28, 2012 vol. 78 no. 9 658-664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維生素D3 或可減緩經痛

作者: 【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 | 台灣新生報 – 2012年3月1日 上午12:05






曾有人形容「經痛就跟男人下體被高跟鞋踢到一樣痛」。美國一項小研究發現,維生素D3或可幫助舒緩經痛,不過維生素D3攝取過量也可能對身體造成傷害。


美國醫學專家認為,研究中並沒有提及長期服用高劑量維生素D3可能帶來什麼風險。而這是一場小型研究,目前要下定論還稍嫌過早。


這項研究近日已發表於「內科檔案」醫學期刊。共有四十位義大利女性參與研究,總共分為兩組,一組在月經來前五天攝取三十萬國際單位維生素D3,另一組則吃安慰劑。經過兩個月後發現,攝取高量維生素D3的女性經痛程度平均減少百分之四十一,而安慰劑那組則差別不大。


研究也顯示,攝取維生素D3的女性在這兩個月期間多半不需要再服用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而吃安慰劑女性則有約百分之四十的人需要用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止痛。


經痛多出現在月經經期頭幾天,經痛有時會持續一段時間。醫學專家表示,女性體內的荷爾蒙「前列腺素」會控制肌肉、血管收縮、放鬆,可能這種荷爾蒙引起經痛問痛。


美國長島猶太醫學中心婦產科主任吉爾‧羅賓表示,維生素D可能有抗發炎效果,從研究結果來看,維生素D3似乎能改善經痛現象。實驗中使用的維生素D3劑量遠超過每天建議攝取量六百國際單位。這份研究並沒有提到一件事:如果長期攝取高劑量維生素D3,會不會對身體造成毒性?因此醫界對這份研究報告持保留態度。


研究人員坦承,未來需要進行更大規模的研究,才能了解維生素D3是否真能舒緩經痛。


鄭醫師補充:


1.鈣質、B1、B6、鎂以及月見草油補充對於經痛改善都有臨床上的研究證實,不想靠止痛劑來緩解經痛的人可以考慮補充: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25221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25221


2.上述研究的D3補充劑量的確很高,一般臨床上不長出現這樣的建議,即便在高劑量補充也比30萬國際單位低很多。想知道自己補充是否過量可以透過實驗室檢測來監控。這項研究研究的原文研究摘要可以參閱:


http://archinte.ama-assn.org/cgi/content/extract/172/4/367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服史他汀藥 恐記憶混亂…

作者: 【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 | 台灣新生報 – 2012年3月1日 上午12:05






「史他汀」(Statins)是常見降血脂藥物。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近日修改「史他汀」藥物仿單,將失憶症、記憶混亂、血糖上升、糖化血紅蛋白濃度上升等藥物相關副作用也加入仿單當中。


高血脂患者除了要控制飲食、規律運動,可能也需要服用「史他汀」類藥物減少低密度脂蛋白濃度,低密度脂蛋白又被稱為壞膽固醇。


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表示,仿單主要有四點變動,第一,原本建議服用史他汀類藥物患者需要定期檢測肝臟酵素數值,現在要求用藥前就得先檢測肝臟酵素數值,以數值高低作為用藥門檻。


第二,史他汀藥物與某些藥物併用,可能增加肌肉損傷風險,因此醫師開藥時一定要注意劑量與藥物交叉作用。


第三,有些五十歲以上患者服用史他汀類藥物後,出現非嚴重、可逆性記憶損傷,當停藥後,患這記憶力就會恢復正常。藥物與阿茲海默症等退化性失智症沒有關聯。


第四,史他汀藥物可能引起失憶症、記憶混亂等認知障礙,但症狀大多不嚴重,且症狀可逆。有些研究報告指出,史他汀藥物可能讓血糖上升,增加糖化血紅蛋白濃度,這些藥物副作用這次也全都納入了藥物仿單。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表示,總體來說,利大於弊。



鄭醫師補充:


知名statin類藥物商品名包括立普妥(Lipitor)、冠脂妥(Crestor)、素果(Zocor)等等,詳細的原廠藥物商品名及學名(盡量以學名來查)如下:



  • Altoprev (lovastatin extended-release)
  • Crestor (rosuvastatin)
  • Lescol (fluvastatin)
  • Lipitor (atorvastatin)
  • Livalo (pitavastatin)
  • Mevacor (lovastatin)
  • Pravachol (pravastatin)
  • Zocor (simvastatin).

複方藥:


  • Advicor (lovastatin/niacin extended-release)
  • Simcor (simvastatin/niacin extended-release)
  • Vytorin (simvastatin/ezetimibe).

 


這份最新發表的警語的來源資料請見:


http://www.fda.gov/ForConsumers/ConsumerUpdates/ucm293330.htm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新生兒、青少年 維他命D日攝取量400單位

目前建議攝取量的兩倍


〔編譯魏國金、記者洪素卿、王昶閔/綜合報導〕美國小兒科學會指出,鑒於證據顯示,維他命D能有效預防癌症等嚴重疾病的罹患,因此從新生兒到十來歲的青少年,應該每天攝取高達四百單位的維他命D。


美國當局目前建議的每日維他命D攝取量是兩百單位,新的建議量兩倍於目前的標準。我國當前則是建議未滿一歲的嬰兒攝取四百單位的維生素D,兒童及青少年攝取兩百單位的維生素D。


為了達到這樣的吸收目標,該單位指出,數百萬名美國兒童,包括餵食母乳的嬰兒與很少喝或不喝牛奶的青少年,必須每天服用維他命D補充品。


嬰兒奶粉都有添加維生素D,因此喝奶粉的嬰幼兒不需再另行補充。不過,母乳中維生素D含量不足,哺育母乳再佐以一些嬰兒配方的寶寶,仍應補充維他命D。


發表相關報告的葛瑞爾醫師也指出,市售牛奶大部分都添加維他命D,但是大部分兒童與青少年每天喝下的牛奶無法達到四百單位(每天四杯牛奶)的新要求。


上述建議是依據越來越多的研究顯示,維他命D不僅能強壯骨骼,還有降低癌症、糖尿病與心臟病的罹患率。


美國現行的攝取量建議是於二○○三年發布,建議兒童與五十歲以下成人為兩百單位,五十一歲至七十歲者為四百單位,七十一歲以上則為六百單位。設定飲食標準的美國政府諮詢單位「美國醫學研究所」發言人史坦索指出,該單位正與聯邦當局討論是否更新建議標準。


衛生署:應從日曬、副食品攝取


衛生署國健局副局長趙坤郁表示,這項報導還需要查證。他認為,美國小兒科學會不太可能說配方奶維他命D充足,而建議喝母乳的孩子得需要額外補充維他命D。他表示,就算寶寶要額外補充維他命D,也應是從日曬與副食品攝取。


台灣母乳哺育聯合學會理事長、台中榮總新生兒科主任陳昭惠表示,維生素D攝取量的建議必須因地制宜,維生素D理論上應該是靠日曬,而不是靠飲食取得,但美國因皮膚癌盛行率比台灣高出許多,美國人懼怕皮膚癌以致過度防曬的結果,導致必須從飲食中補充維生素D,美國的建議,台灣恐怕不見得適用。


馬偕醫院營養課課長趙強提醒,想要讓孩子鈣質吸收好,一定要讓他們充分運動,尤其是戶外運動,可以曬太陽促進維他命D產生,又能讓身體發出想要鈣質的訊號。


董氏基金會營養組主任許惠玉說,碳酸飲料與可樂中添加的磷酸,以及吃太鹹、吃太多動物性蛋白,也就是肉吃太多、吃高脂肪飲食,也都會使得尿中鈣質的排泄增加、影響鈣質吸收。所以,替孩子補鈣的同時,也要調整飲食。


 


無疑地,維生素D非常重要,除了報導提到的益處外,在此作一些補充:維生素D本身可以幫助維生素A, 加速鈣與磷的吸收,強化骨骼與牙齒,同時也能促進應幼兒正常成長。一般而言,維生素缺乏會有偏頭痛、肌肉僵硬、骨頭變形、脊椎受傷(與骨質疏鬆有關)、嚴 重的蛀牙、經前症候群、動作不靈活及腰酸背痛等等當然若副假狀分泌過量也會影響。


一般魚肝油富含維生素A和D,其餘像鮭魚、沙丁魚、鰹魚或鯡魚也含量不少,鯖魚、鮪魚、小魚乾或者秋 刀魚都可以考慮。茹素的人或者素食來源可以考慮燕麥、苜蓿、蕃薯、或者香菇等等,當然有些其他像蛋奶或者奶油也含,只不過容易過敏,建議優先考慮前面的來 源,脫脂奶粉不含維生素D,也提醒大家。當然,最便宜的就是曬太陽,主要在體內是經皮膚轉化,曬不到太陽或者怕曬太陽的人要多攝取,以免不足。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月2次 安眠藥 害人罹癌早死

作者: 江靜玲╱倫敦廿八日電 | 中時電子報 – 2012年2月29日 上午5:30






中國時報【江靜玲╱倫敦廿八日電】


根據《英國醫學月刊》發表的一項最新研究報告,使用安眠藥會增加提早死亡及罹患癌症的機率。每月服用安眠藥兩次,提早死亡的機率,比一般未服用安眠藥者,平均增加四倍;罹患癌症的機率則比未服用者,平均高出三五%。這項研究再次喚起安眠藥泛濫和服用問題。


這項發表在英國醫學刊物《British Medical Journal Open》的報告指出,美國加州的一家睡眠醫療中心以一萬五百名服用不同種類安眠藥,及二萬三千五百名未服用安眠藥的成人進行追蹤調查後,顯示習慣服用高劑量安眠藥Temazepam的人,未來兩年半內,提前死亡的機率是一般人的六倍。


Temazepam屬於較早一代的安眠藥,需要經由醫生開處方簽,才能購買。另外兩種比較新一代的處方安眠藥Zolpidem和Zopiclone,也包含在這項調查研究中。報告指出,經常服用前者的提早死亡機率,是一般人的五點七倍;後者是英格蘭地區目前使用最廣泛的安眠藥,二○一○年紀錄顯示,醫生共開出了五百三十萬張Zopcilone的處方簽。而在台灣,迄至二○○六年,Zolpidem,則是最普遍的安眠藥,佔台灣安眠藥處方簽的半數以上。


這項研究調查,安眠藥劑量愈高,危險性愈大。一年服用十八顆安眠藥提早死亡機率是未服用者的三點六倍;服用十八顆到一百三十二顆提前死亡機率為四點四倍;一百三十二顆以上者,提前死亡機率為未用藥者的五點三倍。


至於服用安眠藥的致癌機率,這項調查顯示,服用安眠藥者罹患癌症的機率平均比未服用者,高出三十五%。其中使用Temazepam者患癌症的機率為未服用者的六點六倍; Zolpidem則為五點七倍。


根據英國國家健康服務(NHS)服藥準則,低劑量的Zolpidem,最多只能服用四個星期;Zopiclone則為兩星期。


針對這項研究報告,英國藥劑學會發言人表示,這項報告足以提高公眾對安眠藥的警惕。


此間醫學和心理專家呼籲大眾多運動,保持身心平衡,並選擇以心理咨詢和行為認知療法,取代服用、依賴安眠藥的習慣。




有靠安眠藥助眠習慣的人的人請留意,根據美國Scripps Clinic 研究人員研究發現有安眠藥依賴的人跟沒有服用安眠藥的人相比較,其死亡率高出4.6倍,包含癌症的罹患風險也明顯增加。研究人員提醒安眠藥物之所以增加死亡率的原因,主要也是因為癌症以及心臟病等其他疾病會一起存在,增加健康風險。


即便一年之內只有被開立1-18顆安眠藥物,死亡率仍比那些從未服用安眠藥物者增加3.6倍,這項研究的參與者都大於18歲,研究顯示安眠藥物服用增加的健康風險存在於所有的年齡層。


在癌症風險方面,每年被開立超過132顆安眠藥的人比那些未服用者的癌症罹患風險增加35%,上述研究數字的統計的研究分析對象超過40000人,其中10531人有安眠藥物使用平均使用時間為2.5年,23674人則屬未用安眠藥物的控制組。


研究人員建議失眠患者最好透過藥物以外的替代療法來幫助睡眠,減少健康風險,有些患者如果產生憂鬱症狀導致失眠,醫療人員應該針對憂鬱的來源來處理而非直接開上安眠藥物,因為直接開立安眠藥物已被證實是有害的。遺憾地,大部分的醫療系統會先開立安眠藥物來控制失眠,沒有處理失眠的根源往往淪為長期安眠藥物依賴。我常提醒失眠只是現象,治療失眠應該找出失眠的根源,建議大家最好透過有經驗的專業協助,找出失眠的真正原因,正本清源才是真正的保健之道!


上述研究的引用來源為:


Kripke DF, Langer RD, Kline LE. Hypnotics’ association with mortality or cancer: a matched cohort study. BMJ Open, 2012;2:e000850 DOI: 10.1136/bmjopen-2012-000850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今天我看到有網友把一篇網路報導轉寄給我,內容主要是提到一個失智症患者藉由椰子油明顯改善失智症的過程及相關機轉報導,我翻閱了已經出版的臨床研究,目前的確還沒有這方面的研究報告提出來,若是一般醫學報告,可以用個案研究來發表,以下我把椰子油以及這項報導的相關背景資料提出來給大家參閱:


提出這種治療方式的人是小兒科的新生兒專科醫師Mary Newport,當她知道自己的先生被診斷為阿茲海默症的時候,她搜尋大量的醫學期刊研究發現能根本改善的治療方式幾乎不存在,最後找到美國NIH(國家衛生研究院)的研究學者Dr. Richard Veech 對於中鏈三酸甘油脂( medium-chain triglycerides ,簡寫為MCTs)以及酮體(ketone bodies )用於阿茲海默症治療的研究。


早在90年代以及2000年初期, Dr. Veech 的研究就發現酮體能夠對抗阿茲海默症以及巴金森氏症患者能量產生的破壞,在2001年他把這項研究發表在 International Union of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期刊上。椰子油是世界少數也是最佳的MCTs來源,事實上椰子油是由65%的MCTs構成,椰子油也是酮體的最佳來源,理由是MCTs可以代謝成酮體,因此對巴金森氏症、糖尿病、藥物無法控制的難治型癲癇患者,甚至像目前無具體治療的神經退化性疾病例如ALS (Lou Gehrig’s disease)以及Huntington’s disease(舞蹈症)都可以提供改善的契機。


抱著姑且一試的心理,她決定讓先生一天吃下四茶匙的椰子油,出乎其意料之外,先生在幾個小時之內就有反應,而且這樣的成效一直持續,當先生回診時,醫師也確認先生的認知功能的確大幅改善,接下來的60天,先生的認知功能改善仍然持續,她把這項成果跟 Dr. Veech 分享, Dr. Veech 並不感到意外,因為這證實他之前的研究結論方向正確,只是 Dr. Veech 驚訝的是椰子油的使用量如此低以及治療反應時間如此快速,遠超乎他的預期及想像。


以食物本身觀點(包含過去研究)來看,椰子本來就是富含纖維、維他命及礦物質的健康食物,已經發表的研究發現可以幫助膽固醇的控制(提升高密度膽固醇,HDL,好的膽固醇):


 Mensink RP, Zock PL, Kester ADM, Katan MB (May 2003). "Effects of dietary fatty acids and carbohydrates on the ratio of serum total to HDL cholesterol and on serum lipids and apolipoproteins: a meta-analysis of 60 controlled trials".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77 (5): 1146–1155. ISSN 0002-9165. PMID 12716665. http://www.ajcn.org/content/77/5/1146.full?ijkey=846a72387ebc0d82545acd5442a0c3a9e9fc3566.


預防動脈硬化及心血管疾病:


Thijssen, M.A. and R.P. Mensink. (2005). Fatty Acids and Atherosclerotic Risk. In Arnold von Eckardstein (Ed.) Atherosclerosis: Diet and Drugs. Springer. pp. 171–172. ISBN 9783540225690.


甚至增加代謝、控制食欲以及加強免疫系統功能:


Ouattar B, Simard RE, Piett G, Bégin A, Holley RA (2000). "Inhibition of surface spoilage bacteria in processed meats by application of antimicrobial films prepared with chitosan". Int. J. Food Microbiol. 62 (1–2): 139–48. doi:10.1016/S0168-1605(00)00407-4. PMID 11139014.



稀有的脂肪酸如何保護失智症患者的大腦免於退化?答案在於胰島素,我們的身體利用胰島素把攝取食物的葡萄糖轉為可用的能量,對糖尿病患者而言,身體降低對胰島素的反應(胰島素抗性),使得能量製造減緩,沒有胰島素正常作用,能量轉換效率差,大腦就沒有電,身體就跟著關閉。有些研究發現大腦實際上能製造自己的胰島素,使用胰島素來補捉葡萄醣並滿足自己能量製造所需。


大腦局部的能量轉換過程與身體其他部分相同,假使大腦因為糖尿病問題把胰島素製造的門關上,那麼也不允許葡萄糖進入大腦轉換成可用的大腦能量,沒有足夠的燃料,可以想見大腦細胞接下來準備餓死,這也可以解釋糖尿病患者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高出一般人的65%。


幸運地是,大腦除了葡萄糖之外還有其他選項,也就是酮體,對禁食或者挨餓的人來說,酮體是大腦的能源替代品,椰子油的MCTs轉換的酮體便是大腦的絕佳食物。Dr. Veech和他的研究團隊發現大腦代謝MCTs時也同時製造一種特殊的酮體Beta-hydroxybutyrate,這種物質能夠保護神經細胞並轉換成能量,有趣地是,身體代謝酮體時,大腦血流也會增加(自然保護機制),這些機制配合最後產生的結果就是防止大腦退化以及讓大腦變得更強健。


以上資料提供給需要的人做參考。


有興趣的人也可以連結參閱這份報導:


http://www.cbn.com/media/player/index.aspx?s=/mp4/LJO190v1_WS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哈佛發現/年輕女性卵巢有造卵幹細胞

自由時報 – 2012年2月28日 上午4:31






〔編譯管淑平/綜合報導〕六十年來醫界一直認為,女性一輩子能產生的所有卵子,在她出生時就已存於其體內且數量固定,不過,這個論點現在受到哈佛大學一份新研究挑戰這份研究發現,年輕成年女性的卵巢擁有罕見的造卵幹細胞能製造卵子,意味著女性卵子數量能持續補充;這項研究若獲得證實,對於因疾病或年紀導致卵巢失去功能而不孕,卻仍想生育的婦女來說,將是一大福音。


研究負責人、哈佛大學麻州綜合醫院生殖生物科主任強納森‧提里說,「我們現今對於卵巢老化的見解並不完整,女性卵子並非只是從一批固定數量中越用越少」。


醫界向來認為,所有雌性哺乳動物一出生就帶有固定數量的卵子細胞,由這些卵子細胞形成卵子,就像存有固定金額的銀行帳戶,卵子數量會逐漸減少,約在中年就會用罄。提里二○○四年首度挑戰此論點,提出成年老鼠卵巢內發現存有造卵幹細胞,而美、中等實驗室的研究也有同樣發現。這份廿六日於「自然醫學」期刊發表的最新研究,即在探索人類是否也有造卵幹細胞。


提里的研究,使用由日本埼玉醫科大學提供的冷凍人類卵巢,是由二十多歲健康女性因接受變性手術而捐出供研究使用。研究團隊透過只存於造卵幹細胞表面的蛋白質DDX4,從人類卵巢中找出這種幹細胞,然後予以螢光標記、方便確認其所製造出的卵子。這些幹細胞注入人類卵巢組織切片,再把組織切片移植到老鼠皮膚下,以便供應血液營養,結果,兩週內就發展出帶有螢光綠的卵子細胞。研究人員對老鼠進行相同實驗顯示,造卵幹細胞產生的卵子能受精、形成胚胎。


不過,提里認為,利用造卵幹細胞在實驗室中培養卵子,開啟未來人類擁有源源不絕卵子可用的可能性,「將徹底改寫人工協助生殖技術」。


鄭醫師補充:


1.以前有句俗諺:「阿婆仔生子,甲拼耶!」意思是過了生育年齡之後,女性想要生小孩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這也與醫界長期以來的認定相符:醫界一直認為,女性一輩子能產生的所有卵子,在她出生時就已存於其體內且數量固定,所有雌性哺乳動物一出生就帶有固定數量的卵子細胞,由這些卵子細胞形成卵子,就像存有固定金額的銀行帳戶,卵子數量會逐漸減少,約在中年就會用罄。


但這樣的論點即將被美國哈佛醫學院麻州總醫院最近發表的臨床研究結果所推翻,這是生殖醫學的突破性發現,對不孕或者年紀較大仍想生育的婦女絕對是一項福音,除了期待這項研究發現早日在臨床上能廣為應用,造福更多想生育但有困難的家庭之外,也提醒我們幹細胞醫學是未來醫學的績優潛力股。


2.上述研究研究摘要請參閱:


http://www.nature.com/nm/journal/vaop/ncurrent/full/nm.2669.html


引用來源為:


Nature Medicine:(2012) DOI:doi:10.1038/nm.2669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餵奶的母親請留意,如果小孩出現不好睡的狀況,每天喝咖啡的量請小心控制在一杯的量以內,也就是不要超過300毫克的咖啡因,因為咖啡因會透過母奶讓小孩吸收,相關研究請連結參閱刊登於咖啡因研究期刊(Journal of Caffeine Research)研究的原文全文:


http://online.liebertpub.com/doi/pdfplus/10.1089/jcr.2011.1212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美國研究:魚翅羹含毒

中央社 – 2012年2月24日 下午10:43






中央社台北24日電)為了製作魚翅羹而屠宰鯊魚,已經讓許多鯊魚的野生種類瀕臨絕種。現在,新的研究顯示,魚翅不僅昂貴,而且可能對人體有害。


科學家針對佛羅里達州海域的鯊魚鰭進行分析後發現,鯊魚含有高濃度的β-甲氨基-L-丙氨酸(β-N-methylamino-L-alanine),這是一種與阿茲海默症葛雷克氏症(Lou Gehrig's)有關的神經毒素。


這項發現讓專家擔心,食用鯊魚肉與鯊魚軟骨,可能會危害食用者。


主管邁阿密大學(University of Miami)大腦捐贈銀行(Brain Endowment Bank)的研究共同作者馬許(Deborah Mash)發表聲明說:「樣本中的BMAA濃度,是令人擔憂的原因,不只是在魚翅羹,也在人類攝取的飲食補給品等型式中。」


研究人員為了做研究,測試了7種鯊魚種類:黑吻真鯊(blacknose)、黑鰭礁鯊(blacktip)、窄頭雙髻鯊(bonnethead)、牛鯊(bull)、大雙髻鯊(great hammerhead)、檸檬鯊(lemon shark)與護士鯊(nurse shark)。科學家從活生生的鯊魚身上取出小型魚鰭樣本,以免傷害他們的實驗品。


作者發現BMAA的濃度為每毫克144到1838奈米克。馬許表示,這樣的濃度跟在阿茲海默症和葛雷克氏症患者腦中發現的濃度相當。之前的研究認為食用富含BMAA的關島食果蝙蝠與大腦退化性疾病有關,認為將這種神經毒素吃下肚,可能會影響人類健康。這項研究發表於「海洋藥物」(Marine Drugs)期刊。


研究人員希望這項研究結果能有助於勸阻割除鯊魚鰭的行為。每年有多達7000萬隻鯊魚的魚鰭遭到割除,然後扔回海裡死亡。(譯者:中央社張曉雯)1010224


鄭醫師補充:


1.之前我在門診曾接觸一位先生,他本人喜歡吃黑鮪魚,只要遇到黑鮪魚季節,他都會先要請魚商留一大塊,冰在冷凍庫讓廚師在接下來幾個月每個禮拜都有黑鮪魚生魚片可以食用,聽完我的講解之後,他當機立斷馬上送驗,結果顯示汞含量超標,這也可以解釋他體內的重金屬超標導致他罹患神經退化疾病的原因之一。


2.海洋生態的汙染,因食物鏈的關係,大魚往往容易累積更多殘留毒素殘留,如果人類常吃大魚,累積劑量必然比大魚還多,除了重金屬之外,現在美國研究又發現沙魚本身含高劑量的β-甲氨基-L-丙氨酸(β-N-methylamino-L-alanine),這是一種與阿茲海默症葛雷克氏症(Lou Gehrig's)有關的神經毒素。喜歡吃魚翅,鯊魚肉以及關節保養常會加入的鯊魚軟骨,研究人員建議都應該小心。


3.上述研究的引用來源為:


http://www.mdpi.com/1660-3397/10/2/509/


Mar. Drugs 2012, 10(2), 509-520; doi:10.3390/md10020509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