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pofol靜脈麻醉 麥可濫用助眠

自由時報 – 2011年12月20日 上午4:34






國泰醫院汐止分院院長簡志誠指出,「Propofol」是一種麻醉藥,一般當作靜脈麻醉或是麻醉誘導使用,從外觀看,確實就像牛奶或豆漿,所以天王麥可傑克森稱他為牛奶;它可以讓患者很快睡著,但因為代謝快,只要停止灌注,也會很快清醒。


簡志誠說,由於這種藥用了之後保證會睡著,有些濫用者用該藥來助眠,但非常危險,因為「Propofol是麻醉藥、不是安眠藥」,它是一種強力的中樞抑制劑,可以讓患者迅速入睡,但由於過度強力、連腦皮質系統也會遭到抑制,因此病人自主呼吸道維持功能也可能受到影響,甚至會暫時停止自主呼吸,尤其是一些有睡眠呼吸中止症、肥胖等狀況的患者,可能一不注意,舌頭就會塞住呼吸道。


所以,臨床使用時,醫療團隊都會注意維持患者呼吸道暢通,尤其不能在醫院以外的地方使用。 (記者洪素卿)




Propofol 異丙酚是一種短效的、靜脈注射鎮靜性藥物,通常是拿來做為成人及全身麻醉的誘導物質,或者是在插管、作檢查時,預防患者躁動不安時可能會使用的藥物,在短暫的手術如整形外科、牙科手術等也可能被用上。經過異丙酚來幫助麻醉的患者,清醒時通常很快,也比較不會難醒。由於異丙酚可能同時有鎮靜與安眠的效果,一些麻醉科醫師會把它和一些鴉片類像是FANTANYL的藥物加在一起讓患者使用,獸醫手術也常用此類藥物。


此藥最常見的副作用,就是低血壓(主要是造成血管擴張)以及暫時性的呼吸停止,此外,在小一點的靜脈注射此藥時,容易引發疼痛,所以有些醫師在注射之前,會先用一些局部麻醉劑像是LIDCAINE來預防。接受此藥注射時,每個人反應不盡相同,有時很少的劑量也會讓患者進入深沈麻醉的狀態。比較少但嚴重的副作用是肌肉張力異常(Dystonia)。這是一種持續性的肌肉收縮,常會導致肢體的扭曲或肌肉重複的動作,病患肌肉無法隨意放鬆,常造成生硬或異常的姿勢。一開始是先從單一肌肉或一群肌肉開始,最後可能進展到全身。病患起先在休息狀態是沒有症兆的,只有在運動隨意肌時會有症狀產生,隨著時間的進展,可能連休息狀態,肌肉也會有顫動的現象或異常的姿勢出現。此外,輕微的肌痙攣現象還蠻常見的。 


另一個少見但嚴重的副作用是異丙酚注射症候群,這可能會致命的藥物代謝異常的狀況,常發生在一些病危的患者,他們除了長期接受高劑量的異丙酚注射,還合併兒茶酚胺(catecholamine)及(或者)類固醇的注射。已逝的巨星麥可傑克森長期注射合併其他藥物的依賴與濫用,可能引發體內藥物的代謝異常,而容易發生類似異丙酚注射症候群的致命危險。相關研究期刊,可以參考:

http://www.springerlink.com/content/0lnxw81k92ahbv99/ 

由於注射此藥,容易產生輕微的欣快感、性幻覺及去抑制作用(如同酒精會把平常的壓抑拿掉),所以有些人會拿來做為當毒品濫用取樂,不過這種藥物對一般人來說,並不容易取得。


對一個長期依賴各種藥物的人來說,最後使用的藥物(若沒有過量),我認為往往只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而已,尤其是長期藥物的使用,這些藥物是會累積於體內(大部分是脂肪組織),造成身體狀況不穩而導致身心不適,一般人及醫師往往再尋求藥物來抑制,惡性循環般的下降螺旋就產生了。這是現代醫療容易產生的狀況,提醒大家注意。根本解決之道,我認為最好避免長期以多重藥物的使用來穩定身體狀況,同時配合有效的排毒程式,有效去除累積於身體殘留的藥物及其他毒素殘留,幫助身體恢復原本機能與功能,才是根本健康之道。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在精神科門診的用藥準則中,如果開一種藥治療,不管有沒有效,都必須至少觀察兩週以上,對於那些沒有療效的患者而言,除了要忍受病情沒有改善之外,還得承受藥物副作用的風險,嚴重者,甚至有人會因此想不開而輕生,這在FDA的公告中都有明確的警語來告知。以糖尿病來說,吃了降血糖藥物,可以透過血糖監控來了解藥物療效是否OK,但是精神科藥物治療長期以來易遭人質疑及詬病之處,就是沒有數據可以監控成效是否良好,因此往往容易淪為都是開藥的醫師說了算,至於症狀改善或者實際功能恢復的程度只有接受治療的人自己去感受,無法藉由實驗室數據來客觀呈現。現在這部分的困境總算有改變的契機。


根據外電翻譯報導:美國羅耀拉大學醫學中心研究發現,憂鬱症患者用藥後若病情好轉,血液中的「血管內皮生長因子」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簡稱VEGF)濃度會比較高。反之,「血管內皮生長因子」濃度低的患者中,只有不到百分之十對藥物有反應。


在臨床上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在血液腫瘤科的研究比較常出現,這是腫瘤細胞的分裂生長需要大量養分,因而腫瘤部位會有大量不規則新血管生成。正常人體內促血管內皮細胞生長因子和抗血管內皮細胞生長因子數量相對平衡,在有腫瘤生長的情況下,多種致癌因素觸發致使促血管內皮細胞生長因子的數量激增,遠遠超過抗血管內皮細胞生長因子的作用,以血管為主的脈管大量生長,為腫瘤提供了優越的生長環境。


研究顯示,有些憂鬱症患者服用抗憂鬱藥物,「血管內皮生長因子」濃度會上升,這群患者有八成五憂鬱症症狀獲得緩解。也有一些患者服藥後「血管內皮生長因子」濃度偏低,這類患者只有不到一成症狀有改善。


研究人員指出,大約有六成憂鬱症患者第一次用藥對藥物沒有反應。結果,醫師就得不斷換藥,直到找到有效的藥為止。若患者用藥後先驗血,就可預測藥物療效,這樣用藥較有效率,對患者也比較好。


羅耀拉大學研究顯示,原本大腦細胞不太活躍,但藥物會讓腦細胞活化,經過連串作用,「血管內皮生長因子」濃度上升,在「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刺激下,血管開始重新生長,大腦細胞就會變得比較健康、有活力。因此患者血液中的「血管內皮生長因子」濃度增加,代表大腦細胞開始生長,進而改善憂鬱症症狀,反之,患者血液中的「血管內皮生長因子」濃度偏低,表示大腦細胞生長不夠旺盛病情改善程度便不太理想。


相關研究報導來源:


Loyola University Health System (2011, December 15). Blood test might predict how well a depressed patient responds to antidepressants. ScienceDaily. Retrieved December 19, 2011, from http://www.sciencedaily.com­ /releases/2011/12/111215135853.htm


比較可惜的是這項研究並沒有提到使用抗憂鬱劑到底有多少成患者得到反應,過去的研究也顯示使用安慰劑的憂鬱症患者高達四成以上可以改善,如果進一步臨床試驗能夠針對這部分來作探討,應該會很有趣!以國內來說,血管內皮生長因子檢測目前健保並不提供,就我所知,專門領域的實驗室才會作相關檢測,因此在健保醫療中想靠血管內皮生長因子檢測來確認自己服用的抗憂鬱劑是否有療效,可行性極低,此外,這種檢測技能檢測藥物反應是否良好,應該也能檢測非藥物治療憂鬱症甚至是其他精神疾病治療反應是否良好,因為血管內皮生長因子濃度增加代表的是當事人腦細胞開始生長,憂鬱症狀改善,因此任何對憂鬱症治療有效的治療方式,應該都可以在這項檢測上得到確認,而非藥物治療而已,提醒大家留意。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註明跑步時間 可減少飲料購買


中央社 – 2011年12月18日 下午10:50







(中央社記者顏伶如波特蘭17日專電)最新一期「美國公共衛生雜誌」報導,醫學研究發現,食品標籤若加註「需跑步幾分鐘才能消耗熱量」,而非只寫卡路里,將可達到讓青少年減少購買含糖飲料的效果。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彭博公共衛生學院Bloomberg School of PublicHealth)的醫療政策管理副教授布萊許(Sara Bleich)主持的最新醫學研究發現,一般民眾其實不太容易準確地估計食物當中到底含有多少卡路里,如果提供民眾簡單易懂的資訊,將可有效降低吃下肚的卡路里。


這項研究發表於15日出刊的最新一期美國公共衛生雜誌(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研究人員是以巴爾的摩西區學校附近的商店做為研究地點,觀察非洲裔青少年消費者對於有著不同營養標籤食品的購買意願。


有些食品的營養標籤只註明有多少卡路里,有的食品標籤則註明需要跑步幾分鐘才能消耗掉這份食物所含的卡路里。


統計結果顯示,寫著需要跑步幾分鐘才能把卡路里消耗掉的標示,最能有效降低青少年購買含糖飲料的意願。


布萊許表示,選擇非洲裔青少年做為研究對象,是因為這個族群的肥胖症問題最嚴重,而且對於健康常識也最缺乏。她表示,未來將繼續把研究對象擴大到西班牙族裔。


布萊許也指出,雖然這項研究只針對非洲裔青少年,但從研究結果可以看出這種將訊息簡單呈現,方便民眾清楚了解的方式,可能在其他年齡或族裔也能獲得良好效果。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大腸激躁症患者通常在兒童時期即出現,而且往往會持續到成年,發炎性大腸炎以及克隆氏症等腸道及病患者日後癌症風險也增加,根據臨床研究發現,在大腸發生的慢性發炎會導致小腸的免疫失調反應,兩者的發炎反應都與T細胞功能失控而導致腸道組織受損。過去二十年的大腸激躁症的藥物研究都把重心擺在抑制T細胞活化,至於發炎性大腸疾病的治療只能儘量做到症狀控制,但效果也非盡如人意,患者常常疾病復發,藥物除了本身副作用外,潛藏的癌症及死亡風險常讓人更憂心。藥物作用範圍太廣,所以如雙面刃般背後的身體承受的毒性也難以避免。因此如何找到對身體具有抑制發炎調控作用但無副作用或者毒性的物質來幫助身體改善腸道發炎疾病,這具有相當大的臨床意義,以上專業評述觀點引用出處為:


doi: 10.1189/jlb.0511262 December 2011 Journal of Leukocyte Biology vol. 90 no. 6 1037-1038


http://www.jleukbio.org/content/90/6/1037


很多人吃蘋果要先削皮,但這樣做反而減少身體吸收抗發炎物質的好機會,根據美國的動物研究發現:蘋果皮含抗發炎的多酚物質,老鼠吃了會抑制免疫系統的T細胞活化,進而抑制結腸發炎。研究人員希望這項研究結果未來可以應用於腸道發炎的疾病,例如潰瘍性結腸炎以及克隆氏症等疾病。


在臨床上調查發現許多罹患結腸炎的患者除了接受正規療法治療,經常會尋求非藥物改善方式,包含健康食品及營養補充品,但多數並無直接的臨床研究了解相關作用機制以及為何有效。這項研究並發現果皮中的天然成分或可抑制免疫疾病引起的腸道發炎。研究人員將結腸炎病鼠分兩組,一組吃安慰劑,另一組則吃蘋果多酚,兩組都是每天吃。結果發現,老鼠食用蘋果多酚後,蘋果多酚似乎可以保護結腸。研究結果發現,食用蘋果多酚的老鼠,T細胞活性較小。如果老鼠體內沒有T細胞,蘋果多酚就無法發揮作用。這項研究的引用出處為:


December 2011 Journal of Leukocyte Biology vol. 90 no. 6 1043-1054


http://www.jleukbio.org/content/90/6/1043.abstract


結論:治療發炎性腸道疾病,透過自然抗氧化物質可以協助調控免疫系統,避免過度活化的治療比藥物的藥效過廣,同時造成身體毒性負擔(甚至有罹癌及死亡風險)的治療作法應該多採用。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受孕期父抽菸 子女易白血病

作者: 【中央社紐約十五日路透電】 | 台灣新生報 – 2011年12月16日 上午12:37






根據澳洲研究,父親在受孕期間抽菸的兒童,罹患一種最普遍的兒童癌症│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的風險至少增加十五%。


儘管這項研究將兒童罹患急性淋巴性白血病(ALL)歸因於多重因素,但這項研究結果和其他已發現會增加風險的研究結果一致。


這項研究發表在「美國流行病學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由泰勒松兒童健康研究所(TelethonI nstitute for Child Health Research)米爾恩(Elizabeth Milne)領導的研究團隊在報告中寫道:「研究結果顯示,受孕期間暴露於父親重度菸害,是兒童罹患ALL的風險因子。」


研究人員調查近三百個罹患ALL兒童的家庭,詢問雙親是否有抽菸習慣,並和八百多名類似年紀、但沒有白血病的兒童家庭做比較。


研究人員發現,母親抽菸行為對於兒童罹患這種癌症的風險並無影響,但是父親在整個受孕期間抽菸卻可能增加十五%白血病風險;而父親在這段期間每天至少抽廿根菸的兒童,罹患白血病的風險增加四十四%。


研究人員拿此前九項研究和目前研究做比較,發現有六項研究指出風險會因此增加。


米爾恩指出:「有DNA缺損的精子一樣能到達卵子成功受精,不過卻可能導致後代產生疾病問題。」


鄭醫師補充:


1.這篇文章的研究給吸菸的父親一個強力的戒煙理由:幫助小孩更健康,遠離白血病威脅。研究引用來源為:


Am. J. Epidemiol. (2011) doi: 10.1093/aje/kwr275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您知道當我們切一片蘋果放置在空氣中,蘋果會變棕色,如果擠一些檸檬汁上去,變色的速度會變慢,這就是最簡單氧化及抗氧化反應的示範。邁入高齡化的社會,失智症的預防及照護是目前及未來醫療無從躲避的領域,最新發表的研究再度證實減少氧化壓力,保護甚至是提高粒線體功能是失智症的剋星。一項由美國喬治亞大學藥學系的研究發現,抗氧化物質能夠延緩失智症的發病時間,包含認知功能退化。


研究人員針對粒腺體的作用機轉,調配能夠保護粒腺體的抗氧化複合處方,名為MitoQ給那些基因設計成會發病成失智症的老鼠,結果發現可以有效提升記憶力,這項研究於2011年11月2日發表於神經科學期刊上。


研究人員利用基因工程技術,將帶有三個家族性阿茲海默症基因的老鼠分成實驗及對照兩組,利用老鼠動物實驗常用的 Morris Water Maze(莫里斯‧華特迷宮)試驗老鼠的記憶力,研究觀察發現每天喝MitoQ的老鼠表現比那些沒喝的老鼠表現高出甚多,更重要的這些喝MitoQ的老鼠,也測不出有氧化壓力、類澱粉蛋白(amyloid)負擔、神經細胞死亡或者是間隙流失這些阿斯海默症經常出現的臨床現象,相關研究請參閱:


M. J. McManus, M. P. Murphy, J. L. Franklin. The Mitochondria-Targeted Antioxidant MitoQ Prevents Loss of Spatial Memory Retention and Early Neuropathology in a Transgenic Mouse Model of Alzheimer's Diseas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2011; 31 (44): 15703 DOI: 10.1523/JNEUROSCI.0552-11.2011


在2009年有另一篇研究提到高抗氧化能力的蔬果具有提高認知功能、預防中樞神經退化的效果:


Polidori MC, Pratico D, Mangialasche F, Mariani E, Aust O, Anlasik T, Mang N, Pientka L, Stahl W, Sies H, Nelles G. High fruit and vegetable intake i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antioxidant status and cognitive performance in healthy subjects. J Alzheimers Dis, 17:4 (August 2009)


此外,在六星期大腦健康計畫這本書中其中有一部分講述細胞能量代謝章節,特別提出粒線體功能及氧化壓力對於大腦功能及身心健康的重要性,有興趣深入了解的人可以參考對照。想了解粒線體的能量代謝功能是否良好或者有缺陷?氧化壓力(自由基)是否過多?皆有客觀的功能性醫學檢測可以協助了解,針對有問題的環節做直接調整與改善,才是根本解決之道。


延伸閱讀文章: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20539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根據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的研究證實教導年幼的自閉症患者模仿他人可能幫助提升他們的社交技巧。過去幾年,研究人員都希望對於自閉症的行為及症狀能夠提早偵測,以便提早診斷及提早介入治療。研究人員發現還在學走路及學齡前的自病症兒童若是被教導模仿技巧之後,能夠使他們有更大的企圖透過手勢及眼光接觸去獲取檢查人員對某些物體的注意力,缺乏表達的手勢及雀乏目光接觸是自閉症患者普遍存在的缺陷。


這項刊登於自閉症及發展疾患( Journal of Autism and Developmental Disorders)的研究分析了27位年紀從27到47個月大的自閉症兒童的狀況所得到的結論。


過去自閉症一般被診斷出來的年齡約在2-3歲之間,最近發表於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期刊的研究發現可以早在周歲左右就發現。


研究人員期待藉由相關的研究能夠幫助自閉症兒童更早透過適當行為引導及介入,達到預防自閉症的效果。上述研究的來源為:


Brooke Ingersoll. Brief Report: Effect of a Focused Imitation Intervention on Social Functioning in Children with Autism. Journal of Autism and Developmental Disorders, 2011; DOI: 10.1007/s10803-011-1423-6


網路資源的相關影片可以參考:


http://www.youtube.com/watch?v=sRqO7ity3VE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小孩常請假 恐罹慢性疲勞症

作者: 【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 | 台灣新生報 – 2011年12月14日 上午12:06






小孩子、青少年常請假,不見得是偷懶。英國研究發現,小孩、青少年若常抱怨太累、無法上學,很可能是慢性疲勞症候群引起,最好到醫院接受進一步檢查。


研究發現,有些青少年因慢性疲勞症候群而無法上課,請假次數甚至超過學期五分之一。每一百名兒童中,就有一人罹患慢性疲勞症候群。研究指出,有三分之二慢性疲勞症候群病童在經過診斷、治療之後,病情復原狀況神速,一下就回歸正常校園生活。


慢性疲勞症候群症狀很像流感,患者會感覺極度疲累,並出現嗜睡,這種疾病可能是病毒感染引起。小孩五歲時就可能得病。這項研究已發表於英國醫學期刊,研究表示,當小孩因不明原因缺課,很可能是慢性疲勞症候群在作怪。


英國布里斯托大學、布里斯托兒童與青少年健康中心共同進行研究。共有兩千八百五十五名學童、青少年參與研究,年齡介於十一到十六歲。其中有四百六十一人缺課時數超過全學期百分之二十。有三百一十五人有標示請假原因,包括三人罹患慢性疲勞症候群。另有一百四十六人無故缺課。經醫師檢查發現,有二十三人罹患慢性疲勞症候群。


研究人員表示,這些無故缺課的學童雖然發現患有慢性疲勞症候群,但疲勞、相關症狀較輕微,所以沒有被發現。


 


鄭醫師補充:


1.以上研究的引用出處為:


BMJ Open 2011;1:e000252 doi:10.1136/bmjopen-2011-000252


研究全文可以連結參閱:http://bmjopen.bmj.com/content/1/2/e000252.full.pdf


2.慢性疲勞只是症狀,原因何在?單單只是給小孩貼上慢性疲勞的診斷標籤,無助於根本改善,目前對於慢性疲勞症候群在醫療上並無根本有效的治療方式。兒童若出現慢性疲勞症候群的狀況,其原因除了可能是病毒感染後的狀況,根本而積極的處理最好從身體功能失衡的問題來了解及處理,功能性醫學可以透過營養、身體發炎、毒素(含排毒功能)、腸道功能以及能量代謝等方面來作評估,針對失衡的部分來作處理。


3.關於慢性疲勞症候群的相關資料還可以參閱部落格的相關文章: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22617&prev=22952&next=22307&l=f&fid=30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13513&prev=14082&next=13244&l=f&fid=27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臨床上,我不時會遇到有不到四十歲年輕男性(有的甚至只有30歲左右)因性功能障礙來求診,絕大多數這些患者都會先看過泌尿科,一般泌尿科的檢查及評估方向大抵是先排除有其他身體問題引發(這部分也會用常規的檢查來確認),接下來就是驗男性荷爾蒙(睪固酮)及腦下垂體的刺激荷爾蒙是否有問題。固然有些患者會出現男性荷爾蒙低下的問題,但是有些人數值OK,仍為性功能障礙所苦。男性荷爾蒙低下一般的典型症狀包含容易疲勞、注意力不集中、抑鬱、焦慮、失眠、潮紅、盜汗、心跳加速、便秘、皮膚萎縮,以及性欲減低或性功能障礙等,即屬男性更年期症候群。





在治療建議上,除了疾病控制外,一般來說泌尿科治療就是補充男性荷爾蒙,不然就是使用第5 型磷酸二酯酶抑制,像威而鋼這類藥物。然而不管男性賀爾蒙是否足夠,有些即便補充了男性賀爾蒙或者服用藥物,讓人失望地性功能障礙仍揮之不去或者改善有限,這時候患者通常會被告知這就是心因性陽痿,應該找精神科來處理。在診斷上,許多專業人士很清楚,這是一個診斷的資源回收桶,也就是找不到原因,全都歸因於心理因素所引發。


值得留意地,其實導致性功能障礙的原因中,不少來自於藥物引發, 在精神科常用的抗憂鬱劑SSRI(選擇性血清素回收抑制劑,諸如百憂解、克憂果及樂復等等藥物)以及尼古丁(吸菸)都容易引發性功能障礙。其他像是會導致中樞神經退化,影響性功能的狀況像是老化、等等疾病像是中風、巴金森或者是失智症等等,也容易出現,但非年輕患者的病因。少數患者因為手術而傷害神經引發,像是直腸、前列腺或者膀胱手術等等。一般慢性患者是慢性糖尿病患者或者服用高血壓藥物的人也經常會出現性功能障礙。


在治療建議中運動是被證實可以改善性功能障礙的選項,但比較不建議長時間騎自行車。2002年有研究發現長時間騎自行車導致局部循環不良,可能進一步影響性功能:


 Schrader S, Breitenstein M, Clark J, Lowe B, Turner T (1 November–December 2002). "Nocturnal penile tumescence and rigidity testing in bicycling patrol officers". J Androl 23 (6): 927–34. PMID 12399541. http://www.andrologyjournal.org/cgi/content/full/23/6/927.


這幾年的研究發現慢性牙周病與性功能障礙也可能有關,慢性牙周病患者往往出現冠狀動脈疾病及心血管疾病的比例明顯增加,身體發炎的處理對性功能障礙患者來說輕忽不得:


 Zadik Y, Bechor R, Galor S, Justo D, Heruti RJ (April 2009). "Erectile dysfunction might be associated with chronic periodontal disease: two ends of the cardiovascular spectrum". J Sex Med 6 (4): 1111–6. doi:10.1111/j.1743-6109.2008.01141.x. PMID 19170861.


Friedewald VE, Kornman KS, Beck JD et al. (July 2009).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ardiology and Journal of Periodontology Editors' Consensus: periodontitis and 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m J Cardiol 104 (1): 59–68. doi:10.1016/j.amjcard.2009.05.002. PMID 19576322. http://www.ajconline.org/article/S0002-9149(09)01025-X/abstract. 


 Khader YS, Albashaireh ZS, Alomari MA (August 2004). "Periodontal diseases and the risk of coronary heart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a meta-analysis". J Periodontol 75 (8): 1046–53. doi:10.1902/jop.2004.75.8.1046. PMID 15455730.


在2011年二月,有研究發現男性若是一周使用三次以上的非類固醇止痛藥(NSAIDs)超過三個月,性功能障礙比例增加22%,但是否不用止痛藥即能避免性功能障礙?我認為沒有那麼簡單,需要經常使用止痛藥的男性,通常是其他生理或者心理問題引發,最好幫助當事人找到止痛藥使用的原因,才是根本解決之道:


 "Most Popular E-mail Newsletter". USA Today. http://yourlife.usatoday.com/health/story/2011/03/New-study-links-pain-relievers-to-erectile-dysfunction/44363996/1?csp=34news&utm_source=feedburner&utm_medium=feed&utm_campaign=Feed%3A+usatoday-NewsTopStories+%28News+-+Top+Stories%29.


最後提醒大家,心因性陽痿的背後,仍須探討真正成因,我在臨床上經常看到當事人往往自我要求高或者因為某些事件及人際壓力導致相關問題,適當的會談引導減少當事人的心理壓力的確有幫助。有經驗的泌尿科醫師會常會藉助心跳變異率檢測來偵測是否有自律神經失調引發。針對異常的結果來調整,往往會讓患者改善出現令人驚艷的進展。功能性醫學的相關檢測也提供身體功能失衡改善的重要線索,建議能夠一起評估及處理,改善效果更佳。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常有網友或者門診患者會提出這樣的問題,為何用抗憂鬱劑來治療憂鬱症,結果覺得更不舒服,原因何在?最近刊登於Archivesof General Psychiatry的研究報告多少解釋了部分原因:

根據外電報導最近美國研究發現接受某些藥物治療的憂鬱症患者,可能最多有1/5的人病況會比服用安慰劑的患者差。

研究者彙整的7份研究中,將病患隨機分成3種用藥情形:服用美國禮來製藥廠(Eli Lilly)的「千憂解」(Cymbalta)、其他抗憂鬱藥物,或無藥性藥片。實驗為期兩個月,參與患者為重度憂鬱症病患,約2500人。

服用安慰劑病患偏向通報其憂鬱症狀逐漸出現些微改善。但服用千憂解或是其他抗憂鬱藥物的病患有為數可觀的患者情況完全沒有改善。對「無反應者」來說,病情反而比安慰劑患者還嚴重。 對這項研究有興趣的人請參閱:





 


憂鬱症患者如果服用安慰劑仍有不少人會改善,而且比較安全,有專家學者建議不妨先服用安慰劑來治療,沒有效果再作打算。下面我把相關的研究一併整理提供給大家參考:


1998年有一項對照的臨床試驗發現:服用安慰劑治療憂鬱的效果,比藥物本身的效果還要好:


Kirsch, I. Sapirstein, G. (1998) Listening to Prozac but hearing placebo: A meta-analysis of antidepressant medication. Prevention & Treatment. 1, ArtID 2a abstract


2008年一項對照實驗發現近八成(79%)的憂鬱症患者接受安慰劑的治療反應良好(12週療程,6-8週觀察證實是否有療效),真正藥物治療反應良好的只多了14%:


Khan A, Redding N, Brown WA (2008). "The persistence of the placebo response in antidepressant clinical trials". Journal of Psychiatric Research 42 (10): 791–796. doi:10.1016/j.jpsychires.2007.10.004. PMID 18036616.



臨床的藥物治療試驗發現有三成甚至高達五成的人的憂鬱症狀對藥物完全沒有反應:


Baghai TC, Möller HJ, Rupprecht R (2006). "Recent progress in pharmacological and non-pharmacological treatment options of major depression". Curr. Pharm. Des. 12 (4): 503–15. doi:10.2174/138161206775474422. PMID 16472142.


 Ruhé HG, Huyser J, Swinkels JA, Schene AH (December 2006). "Switching antidepressants after a first 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 in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a systematic review". J Clin Psychiatry 67 (12): 1836–55. doi:10.4088/JCP.v67n1203. PMID 17194261.


即便有治療反應,明顯的持續憂鬱及功能不彰還是常見,服藥患者的憂鬱症復發率仍高出三到六倍:


 Tranter R, O'Donovan C, Chandarana P, Kennedy S (July 2002). "Prevalence and outcome of partial remission in depression". J Psychiatry Neurosci 27 (4): 241–7. PMC 161658. PMID 12174733.


而且,常常治療在療程中就失去療效:


Byrne SE, Rothschild AJ (June 1998). "Loss of antidepressant efficacy during maintenance therapy: possible mechanisms and treatments". J Clin Psychiatry 59 (6): 279–88. doi:10.4088/JCP.v59n0602. PMID 9671339.



好幾個臨床藥物研究都發現,抗憂鬱劑的療效跟安慰劑的療效相比,其差別幾乎可以忽略:


 Kirsch, I; Moore, Thomas J.; Scoboria, Alan; Nicholls, Sarah S. (July 2002). "The emperor's new drugs: An analysis of antidepressant medication data submitted to the 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Prevention & Treatment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5 (1). doi:10.1037/1522-3736.5.1.523a.


曾有兩個心理學家綜合了FDA核准的六種抗憂鬱劑在1987-1999所做的臨床藥物試驗的47個研究結果,整體而言,抗憂鬱劑只比安慰劑的效果高不到兩成(18%):


 "Study: Antidepressant barely better than placebo". Usatoday.com. 2002-07-07 - Updated 11:47 PM ET. http://www.usatoday.com/news/health/drugs/2002-07-08-antidepressants.htm. Retrieved 2008-11-06.


後來,另外一個心理學家的研究也證實對輕度到中度的憂鬱症患者而言,抗憂鬱劑的效果與安慰劑完全沒有差異:


Langreth, Robert (2010-01-05). "Study Undermines Case for Antidepressants". Forbes. http://www.forbes.com/2010/01/05/antidepressant-paxil-placebo-business-healthcare-depression.html. Retrieved 2010-07-01.



提醒大家拿到醫師開的藥,都最好把藥物的作用及副作用等資訊查清楚,因為絕大部分的開藥醫師並不會事先知會服藥的患者完整的藥物資訊,尤其是精神科藥物更是如此,很遺憾地,大部分的健保門診因為看診時間短促,沒有告知的狀況更普遍。最好不要等到藥物副作用發生才來探究到底是藥物本身引起還是自己的病情加重,因為對當事人而言,常會把副作用與病情加重混淆而持續用藥,可以想見之後的狀況可能越來越難控制而得不償失。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根據外電報導,澳洲研究發現年輕人一週兩次的速食外帶足夠讓糖尿病及心臟病風險增加,尤其是女性的風險比男性更明顯。這項研究分析1896位年齡從26-36歲的男女進行分析研究,根據分析,有40%的男性及20%的女性每週至少出現兩次速食外帶的狀況,研究人員對這些自願受試者進行一些相關的醫學檢查,包含血糖及胰島素數值,兩者測出來都高的話代表正在朝第二型糖尿病邁進。


結果發現女性若是每週至少有兩次以上的速食外帶,血糖值明顯高於那些每週只有一次或者是更少速食外帶的女性。這些人的胰島素質也更高(代表胰島素抗性,這是糖尿病的前兆)研究人員在男性身上也看到類似的傷害,但嚴重性遠遠不及女性。 


研究人員難以說出到底是不當飲食習慣以及缺乏運動導致肥胖或者是速食導致這樣的狀況。研究人員還補充,不知道為何一次速食外帶跟二次速食外帶差別如此大,但根據研究結果仍然顯示心血管疾病及糖尿病疾病的風險。這項研究刊登於歐洲臨床營養期刊,研究引用來源為: doi:10.1038/ejcn.2011.202,原文研究摘要可以連結參閱:


http://www.nature.com/ejcn/journal/vaop/ncurrent/full/ejcn2011202a.html


在2008年一項研究發現單單一次的速食外帶就有23.2克的飽和脂肪酸,這遠遠超過一個女性每天攝取的容許量。總之女性對速食最好敬而遠之,以減少糖尿病及心臟病的相關風險。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在我部落格的問題詢問中,不時有網友會提出類似這樣的問題:


我個性害羞,不善交際,跟人害怕說話也容易緊張害怕,沒有自信,請問鄭醫師有沒有改善的方法?


根據最新發表於精神藥理學期刊,加拿大研究發現吸入性的催產素能夠有效提升人們處於社交場合的自我感受,催產素這是人類在生產時會自然釋放的賀爾蒙或社交連結時會釋放會自然釋放的賀爾蒙,近幾年的研究都是著眼於社交行為的影響。


這項研究的作者之一Mark Ellenbogen提到:「我們的研究顯示催產素能夠改變人們如何看自己的方式,催產素能夠能夠使人變得更能交際,在催產素的作用下,人們能覺察自己更外向、對新觀點更開放以及更加信任。」


研究對象是介於18-35歲的男性及女性,為了讓實驗結果更準確,參與者不能服用任何藥物,過去及現在都不能精神疾病記錄或狀況,也不能使用毒品甚至是抽菸。


研究的第一作者Christopher Cardoso提到研究結果:「參與者吸入催產素後的九十分鐘後,接著讓他們完成研究問卷,看他們感覺如何,問卷內容包含神經質、外向、對新經驗的開放性、討人喜歡以及謹慎等各面向評估。結果發現使用過催產素的參與者對於外向以及新經驗的開放性明顯高於使用安慰劑的人。使用催產素特別能強化像是溫暖、信任、利他及開放等人格特質。」


研究來源為:


Christopher Cardoso, Mark A. Ellenbogen, Anne-Marie Linnen. Acute intranasal oxytocin improves positive self-perceptions of personality. Psychopharmacology, 2011; DOI: 10.1007/s00213-011-2527-6


在2008年有另一篇報告提到催產素除了能增加社交活躍之外,也能夠降低皮質醇(壓力賀爾蒙),減輕壓力:


Ditzen et al. Intranasal Oxytocin Increases Positive Communication and Reduces Cortisol Levels During Couple Conflict. Biological Psychiatry, 2008; DOI: 10.1016/j.biopsych.2008.10.011


部落格延伸閱讀請參閱: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23439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林瑞雄:健保應增加費基

中央社 – 2011年12月10日 下午4:08





(中央社記者葉素萍台北10日電)親民黨副總統參選人林瑞雄今天指出,健保設計的費率「大家都一樣」,這是不應該的,健保設計沒有想到「人性是自私的」,另外,他也認為,健保增加費基比增加費率更重要。


公共電視、中央通訊社、中國時報、自由時報、聯合報及蘋果日報共同主辦的「2012總統大選電視辯論:副總統電視辯論」,今天下午2時在公共電視登場。


對於具有醫師背景的林瑞雄,聯合晚報總編輯游美月提問,如何解決健保問題?是否贊成健保漲價?


林瑞雄說,健保因為政治考量,1995年沒有完全準備好,就倉促上路,健保設計缺點是「費率大家都一樣」,這是不應該的,原來的健保設計沒有鼓勵民眾節省,沒有誘因,大家「不用白不用」,健保沒有想到「人性是自私的」;他認為,增加費基比增加費率更重要。1001210


 


鄭醫師補充:


我對政治沒有特別立場,也不是醫療政策方面的專家,但是健保支出年年成長與增加,醫療專業人員的辛勤工作付出,換來卻是健保支付點數折扣越來越大,申報剔退費用越來越多。民眾每幾年還必須面對健保費的調漲,醫療專業人員對健保不合理的給付也怨聲載道,到頭來兩方面都不討好,健保的出路到底何在?


很高興看到這位公衛學者對於健保最大的困境提出可行的解決辦法,第一絕非增加健保費率,而是增加費基。第二,健保的設計當初沒有鼓勵大家珍惜健保資源的使用,因此許多人抱著不用白不用的心理,自然使健保支出成長難以控制。有些先進國家的醫療保險制度是保大病,不保小病,使用者的部分負擔成數甚至高達五成。這都是幫助民眾慎用國家醫療保險資源的重要關鍵。期待有一天,有遠見的為政者能夠針對目前健保施行缺陷的政策,擬定永續經營的方式,不但能保障民眾就醫的權益,也能讓醫療專業人員的專業付出能夠獲得對等的尊重,保障這得之不易的珍貴健保制度。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修女服用避孕丸 降低罹癌機率

路透社 – 2011年12月8日 下午10:36




(路透社倫敦8日電)澳洲兩位醫師今天指出,服用避孕丸能降低修女罹患癌症的風險,因此基於健康考量,教會應該提供避孕丸。


未曾生育的婦女比較容易罹患乳癌、卵巢癌和子宮類癌症。全世界9萬5000名天主教修女因為許下守貞誓約而增加罹患這幾種癌症的機率。


這個問題為人察覺已歷數百年。義大利外科醫師拉馬齊尼(Bernadino Ramazzini)於1713年指出,修女罹患乳癌這種「被詛咒的瘟疫」機率極高。


兩位作者摩納希大學(Monash University)的布里特(Kara Brit)和墨爾本大學(University ofMelbourne)的蕭特(Roger Short)主張,服用現代的避孕丸可以是個解決方法。兩人的研究刊在英國醫學雜誌「刺胳針」(The Lancet)上。


因為未經歷懷孕與哺乳,所以未生育婦女經歷比較多的月經周期,這會增加罹癌機率。在懷過孕的婦女中,年輕就懷頭胎、懷孕數次、或餵母乳的婦女,則罹癌機率更低。


作者表示,服用避孕丸的婦女平均死亡率,比從未服用過的低12%;而罹患卵巢癌或子宮內膜癌的機率則降低50%到60%。


兩位醫師說:「如果天主教會能免費提供口服避孕丸給所有修女,則將降低其罹患乳癌、卵巢癌和子宮類癌症的風險。」中央社(翻譯)

 

 

鄭醫師補充:

 

熟知女性荷爾蒙功能運作的人都知道,女性體內的荷爾蒙主要是雌激素與黃體素,兩者會相互擷抗以及相互平衡,雌激素過多,黃體素就會比較少,反之,黃體素提高,雌激素也會降低。月經來的次數較多,的確會讓雌激素分泌及刺激女性身體的機會增加,因此生產次數較少,一直是女性癌症風險的因子之一。我認為除了藉由減少月經次數來減少雌激素對身體組織不當的刺激之外,平時若能幫助雌激素代謝正常,也就是直接把雌激素濃度過高的狀況控制下來,這才是最根本及自然的解決之道。許多女性癌症的發生與雌激素佔優勢有關,之前我曾撰文介紹:


有些避孕藥可以提高黃體素的濃度,達到抑制雌雞素的效果,至於功能性醫學的作法是幫助雌激素代謝,而非另外服用一些製劑來增加黃體素濃度而抑制雌激素。

 

上述這篇澳洲學者的學術論述的重要依據為兩篇研究文章,其結果提到女性服用避孕藥本身並無增加乳癌的風險而且也讓子宮及卵巢癌症罹患率降低:

 

Hannaford PC, Iversen L, Macfarlane TV. Mortality among contraceptive
pill users: cohort evidence from Royal College of General Practitioners’
Oral Contraception Study. BMJ 2010; 340: 927–35.


Vessey M, Yeates D, Flynn S. Factors aff ecting mortality in a large cohort
study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oral contraceptive use. Contraception 2010;
82: 221–29.

 

這篇發表於LANCET期刊論述的引用來源為:

doi:10.1016/S0140-6736(11)61746-7


 

避孕藥的服用還是有副作用的,在此補充避孕藥服用常見的副作用給大家參考:

頭痛、頭暈、月經過多或不規則、噁心、嘔吐、水腫、子宮頸粘液增加、子宮頸肥大、食慾增加、體重增加、皮膚癢、青春痘、疲倦、沮喪、潮紅、感覺虛弱、乳房脹痛、念珠菌感染增加等等。

 

長期服用的風險如下:

高血壓:可能有5%使用避孕藥的人血壓會微幅增加,高劑量的影響比較大。

血脂肪:現在的第三代避孕藥所使用的黃體素對於血脂肪已經沒有不利的影響,不過以前所使用的較高劑量黃體素確實可能造成問題。

血糖:低劑量避孕藥對於胰島素及血糖的影響雖非完全沒有,但一般被視為沒有臨床意義,而且不會增加罹患糖尿病的機率,在停止服用後影響也會消失。

 

一些服藥時間較長的女性的臉頰部可能出現像懷孕時那樣的蝴蝶斑,這是雌激素引起的色素沉著。妊娠期已有色素沉著的人用避孕藥後容易發生,並且與日光照射有關。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止吐藥恐引發痙攣 少服用

作者: 邱俐穎╱台北報導 | 中時電子報 – 2011年12月9日 上午5:30






中國時報【邱俐穎╱台北報導】


國內去年有廿九萬處方次數、含metoclopramid成分的止吐藥,瑞士衛生部門日前做出一歲以下禁用、一到十八歲不建議使用的警告,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提醒,目前國內藥品仿單已註明十四歲以下兒童使用須嚴密監控,但將再蒐集資料評估風險,決定是否變動仿單警語。


metoclopramide成分藥目前在國內約有一百多張藥物許可證、用來止吐、預防逆流性消化性食道炎,可能會引起頭肩頸肌肉痙攣、不自覺抽動的「錐體外症候群」副作用,提醒兒童、青少年小心使用。


食品藥物管理局簡任技正戴雪詠指出,分析去年健保資料庫,國內約有廿九萬處方次數,另分析十八歲以下使用情形,一到十八歲兒童、青少年處方次數約有二萬一千多次,一歲以下嬰幼兒沒有處方紀錄。


新光醫院藥劑部主任王春玉指出,metoclopramide成分藥品臨床使用頻率高,尤其癌症接受化療產生嘔吐副作用的病人,幾乎百分百都會開立注射,胃腸科病人有腹脹、嘔吐情形也會開立,兒童服用劑量較低。


服用metoclopramide成分藥品較擔心會出現如帕金森氏症般身體肌肉不自主抖動、僵直等副作用,小朋友嘔吐多有其他疾病成因如感冒發燒,metoclopramide成分藥品只是減緩嘔吐症狀,不能治本,且目前還有其他止吐藥可選擇。


台北市立聯醫忠孝院區小兒科主任邱婷芳表示,小朋友腸炎、腹脹引發嘔吐症狀時,臨床上會開立metoclopramide成分藥,但因考量有錐體外症候群副作用,若是住院病人則會多加觀察他的身體反應,或在回診詢問身體是否有不適症狀,若發生錐體外症候群時目前也有解毒劑應急。



大約十五年前我在外島服役,某天晚上,有家長急急忙忙抱了他的小孩回來複診,因為小孩前一天因為腸胃不適來看診服用某位醫官開的藥物之後,開始出現眼睛上吊、嘴斜,不自主抽動的狀況,看診的醫官很擔心,判斷可能是中風或者是其他中樞神經病變,因此想要緊急啟動後送,但經過跟當地資深的醫師討論及諮詢以後,判定是使用止吐針引發的錐體外症候群,因此以解副作用的針劑處理即可。這種臨床常用的止吐藥metoclopramid在門診常用,原廠商品名為primperan,對任何專業人員來說是一點都不陌生的常用藥。


metoclopramid常見的副作用包含坐立不安、嗜睡、頭暈、疲累以及局部的肌肉張力失調,較少見的副作用包含血壓過高、低血壓、泌乳激素過高導致泌乳、便秘、憂鬱、頭痛、以及眼睛上吊類似錐體外症候群的症狀:


Rossi S., ed (2006). Australian Medicines Handbook. Adelaide: Australian Medicines Handbook. ISBN 0-9757919-2-3.


二十歲以下的人若以高劑量延長使用,容易引發錐體外症候群:


 "Maxolon (Australian Approved Product Information)". Valeant Pharmaceuticals. 2000. http://www.mydr.com.au/medicines/cmis/maxolon-tablets.


最近的研究發現metoclopramid是引發動作疾患(例如錐體外症候群)最常見藥物,有些人服用超過三個月甚至會發生不可逆的遲發性運動不能tardive dyskinesia類似長期使用抗精神病藥物的嚴重後遺症 因此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要求廠商以黑框警語來提醒此藥不能長期使用,最好不要超過12週:


"FDA requires boxed warning and risk mitigation strategy for metoclopramide-containing drugs" (Press release). 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2009-02-26. http://www.fda.gov/NewsEvents/Newsroom/PressAnnouncements/ucm149533.htm. Retrieved 2009-06-11.  "Lay summary–WebMD". http://www.webmd.com/digestive-disorders/news/20090227/metoclopramide-drugs-get-black-box-warning.


要改善噁心嘔吐,藥物之外,其實有更好的選擇,有興趣了解的人不妨參閱部落格的相關文章: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26569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