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不夠 影響腦細胞

記者:編譯陳世欽/報導

英國廣播公司(BBC)十日報導,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研究人員發現,長時間不睡覺,可能使大腦停止生出新細胞。


研究人員在「美國國家科學院期刊」發表的報告中指出,他們以老鼠為實驗觀察對象,發現缺乏睡眠會使皮質酮濃度增高,從而影響職司形成記憶的腦部海馬迴。


研究人員比對被剝奪睡眠七十二小時的動物和睡眠正常的動物後發現,前者的皮質酮濃度高於後者,海馬迴區的新生腦細胞數量也大幅減少;如果皮質酮濃度保持不變,細胞增生的功能會受到影響。這意味因缺乏睡眠而導致皮質酮濃度提高,可能是成熟大腦的新細胞生成量減少的原因。


研究人員指出,儘管神經細胞生成在成熟大腦內扮演的角色仍然有待探討,「但與長時期剝奪睡眠有關的認知功能受損,可能就是因為成熟神經細胞受到壓抑」。


 


 


  


很多醫師會強調睡不著,會導致很多的問題,這篇普林斯頓大學的研究是以皮質酮濃度對腦部海馬迴(記憶的中樞,會將短期記憶轉變為長期記憶。自身的經驗也會儲存在這裏)的新生細胞的抑制來提醒大家睡眠很重要。

    在提及健康的道理,有人試圖一語道盡:「吃得下,排得出,睡得著。」來表示。其實,如果您真正健康,這些都不是問題,但是您如果不是,一定是那裏有狀況,我們才看不到這些健康的「現象」。


    「睡不著」不只是影響腦細胞的新生,之前研究還顯示早期的睡眠剝奪還會導致腦細胞的死亡,造成不可逆的傷害。所以小朋友睡不飽,除了白天不穩定造成過動或注意力缺乏的現象,甚至長大以後,腦細胞的死亡也難以恢復。當然,學習、免疫力等也都和睡眠是有關的。


    有些醫師會因「一定要睡得著」而強調藥物的使用,甚至專業人員亦長期藉藥來助眠。但是造成睡不著的原因,我在部落格也多次提及像是:呼吸道問題、藥物影響、內分泌、腸道功能不佳、飲食不當、過敏、脊椎、困惑造成的心理壓力或者其他心理健康問題等等都會造成睡眠品質不佳,短期不得已,找助眠的藥物作一時控制無可厚非,但長期下來如果須依賴這些安眠藥物,則衍生的問題,會像滾雪球一般愈來愈複雜。


    而以「過渡時期」的作法而言,除了安眠藥物,其他營養方面,多注意鈣、鎂的補充,適時的補充褪黑激素,或是助眠的草藥,都有明顯的效果,而近十幾年來研發的新產品,從牛奶中提煉出來胜肽由於可以和腦中的GABA,也就是助眠的細胞受體結合,在臨床的應用上效果不錯,鼓勵大家盡量使用一些「Do no harm」,也就是沒有傷害性的作法來解決問題。當然,如果是心靈的問題還是得藉有效的技術來處理。


祝大家天天都能一眠到天亮。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英雷射近視開刀 後遺症案例增

中央社 – 2012年2月15日 上午9:36






(中央社記者黃貞貞倫敦14日專電)眼科名醫蔡瑞芳以近視雷射手術恐有併發症,宣布停止進行。英國自1989年進行第1起近視雷射手術,十分普遍,但因技術良莠不齊,病人術後出現後遺症案例增加。


英國每年約有10萬人進行準分子雷射層狀角膜成型術(LASIK)治療近視,提供近視雷射手術的眼科診所很多,大約每10名眼科醫師就有6個人進行這類手術,廣告聲稱近視雷射手術輕鬆簡單,數分鐘的手術就可以讓近視族擺脫眼鏡或隱形眼鏡,令四眼族趨之若鶩。


近視雷射手術的費用因診所不同而有異,價格在1500到3000英鎊。


皇家醫學院指出,至少75%接受近視雷射手術的病人視力應能恢復正常,但約有1/3的人手術後仍需要戴眼鏡,而即使視力被成功矯正,有些病人仍會有併發症,包括乾眼、夜視力下降、飛蚊症,還有人眼皮發炎、散光、視力模糊等。


總體來說,皇家醫學院認為,病人在近視雷射手術後出現併發症的風險不到5%,失明的機率更低於0.2%,不過部分私人診所出現高達40%的病患術後有併發症。


退休驗光師戴夫林(Dominic Devlin)表示,很多人以為動過近視雷射手術後就可以一勞永逸,這輩子不需要再戴眼鏡,事實並不然,有些病患晚上仍需要戴眼鏡。


不僅如此,手術過程可能很痛,復原的時間也比一般人所認知的更久。


戴夫林發現,很多醫生在動手術前並沒有花很多時間,向病人說明近視雷射手術可能造成的併發症,使病人沒有做好準備,而且一旦開刀出了問題,是完全沒有扭轉的機會。


令人驚訝的是,由於在英國取得雷射手術執照並不難,有些眼科專家甚至僅接受幾個月的訓練就執刀。


1位57歲的插畫家看到電視廣告,以為近視雷射手術像是午休時就可以做好的簡單手術,為了擺脫惱人的眼鏡,決定在曼徹斯特住家附近的私人診所動手術。


手術前醫生僅做了20分鐘說明就動刀,過程中不僅十分痛苦,無法動彈,手術後在床上躺了3天,接下來2週也無法出門,現在雖然視力有好轉,但是醫生說他將永遠會有乾眼問題。


這位插畫家說,早知手術如此痛苦,他就不開了,更讓他生氣的是,醫生在開刀前都沒有告知相關的風險和併發症。


由於近視雷射手術的糾紛增加,保險業者也開始提高對提供雷射手術醫生及專家的保費,以支付病人的求償。


戴夫林呼籲近視族開刀前,除了要三思可能面臨的風險,同時一定要慎選合格醫師。1010214


以下擷取中時電子報相關報導內容給大家參考:


雷射近視手術正夯,但雷射近視矯正手術名醫、國內最早進行「準分子雷射層狀角膜成型術」(LASIK)人體試驗成功的蔡瑞芳考量手術可能帶來後遺症,宣布不再做雷射近視手術,已「停機」半年,引發外界質疑手術安全性。


蔡瑞芳昨下午舉行記者會,說明雷射近視手術安全性無虞,他決定不開刀是想對病患「負責」,「我不會跟其他患者說絕對不能雷射手術,但希望眼科醫師開刀前,主動告知日後可能的併發症、後遺症,讓患者知道風險」。


蔡瑞芳說,他發現手術患者十、廿年後,視力出現減退、模糊,甚至影響日常生活作息。但病患沒有白內障、黃斑部病變等症狀,懷疑可能與雷射後角膜瓣發炎有關。


他說,雷射近視手術後角膜瓣永久無法癒合,若慢性發炎,發炎細胞累積在角膜辦裡,就可能造成後遺症;雷射近視手術可能會帶來眩光、眼睛乾澀與夜間視力減退等不可回復的併發症。


鄭醫師個人意見:


近視要不要作「準分子雷射層狀角膜成型術」(LASIK)這項手術,最好參考一個數字:調查一下國內有多少眼科醫師有近視,接受「準分子雷射層狀角膜成型術」(LASIK)比例有多少?如果比例高,那麼就是這位名醫個人的擔心,如果比例很低,那麼他的宣布就有潛在值得探討的原因,提醒大家留意。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研究:用抗生素治療鼻竇炎效果有限

作者: NewTalk 新頭殼 | 新頭殼 – 2012年2月15日 下午12:29






新頭殼newtalk 2012.02.15 林金玉/編譯報導


抗生素常被醫生用來作為治療上呼吸道感染竇管炎的處方藥物,但美國醫學研究表示,大多毫無幫助。


該項研究已在美國醫學會期刊發表,研究員發現抗生素無法舒緩病患的症狀,在讓病患回復日常工作上也沒有比安慰藥劑來得有效。


抗生素以引發病菌抗藥性而為人詬病,專家也越來越擔憂抗生素被過度濫用。


這項發現對於竇管炎治療特別重要,因為醫生無法判別病症是由細菌還是病毒引發,若為病毒感染的話,抗生素就沒有效果了。


任職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的研究計畫主持人加爾伯特(Jane Garbutt)指出:「與其讓每個人都使用抗生素治療,期待病患是細菌感染,我們的研究發現建議,最好謹慎使用抗生素,並保持警惕地觀察等待。」


竇管感染又名急性鼻竇炎,病患會出現長期嚴重感冒症狀,例如流鼻水以及眼睛、鼻子或前額周圍出現疼痛感。加爾伯特說,這也是醫生常常會開抗生素給病患舒緩不適的緣故。


這項研究隨機挑選166位成年病患,區分成服用安慰劑組或以阿莫西林(Amoxicillin)抗生素進行10天療程組。


經過7天治療,抗生素組出現好轉現象,但效果有限且最後3天藥效消失。10天之後,78%抗生素組與80%安慰劑組病患表示病況好轉或是不再有症狀。


感染醫學專家指出,細菌型竇管感染比例不到2%。


 


鄭醫師補充:


1.在耳鼻喉科或者內兒科,鼻竇炎患者經常被開立抗生素治療,由最新出爐的研究證實與安慰劑效果相仿,意義不大。


2.提醒大家經常使用抗生素容易讓病菌產生抗藥性,最後無藥可用。而且濫用抗生素還導致腸道菌叢失衡,進一步弱化腸道免疫能力。


3.上述研究出處為:


JAMA. 2012;307(7):685-692. doi: 10.1001/jama.2012.138


原文研究摘要:http://jama.ama-assn.org/content/307/7/685.abstract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接觸重金屬快洗手 降低對肝臟危害

作者: 【記者李叔霖/台北報導】 | 台灣新生報 – 2012年2月14日 上午12:02






重金屬會透過呼吸、飲食或接觸等方式侵入人體,結果就直接危害到人體健康。


彰化基督教醫院肝膽腸胃科主治醫師施凱倫表示,以廣為使用的重金屬鉛、汞為例,這兩種重金屬相當地常見,所產生的汙染物往往會危害到肝功能,不管是鉛中毒或是汞中毒皆是,最好的防範之道就是避免接觸,若不慎接觸就趕快洗手。


施凱倫醫師指出,鉛是工業產品中經常使用的重金屬,鉛中毒的途徑大多數都是經由呼吸道、腸胃道進入人體內,根據動物實驗發現,過多的鉛會改變肝臟某個酵素的活性,同時影響到肝臟的代謝功能,鉛中毒也會干擾肝細胞DNA的合成,促使肝細胞異常增生,甚至出現結節化而有潛在的致癌風險。


施凱倫醫師進一步指出,汞又稱為水銀,在生活用品中也相當常見含有汞的用品,然而,根據動物實驗發現,暴露在過多的汞污染環境下,容易過度堆積肝脂肪,以及產生脂質過氧化物、粒線體出現退化等,其中,據了解,最主要的機制可能是汞會結合各種酵素的氫硫根,以致抑制到人體內各種酵素的活性。



重金屬的排除,肝臟排毒扮演重要的角色,因此若是接觸過量,排除有問題,肝細胞的粒腺體功能首當其衝,肝功能異常甚至癌變的風險自然大幅提昇。


汞從何處來?在此先為大家說明:牙科用的汞、海產食物的污染、飲水、痔瘡處理過程、皮膚光澤劑、溫度計、電池、燃料、紙漿及金礦工廠及疫苗含的汞。也有人會問,這些來源一般人也會接觸,為何只有少數人會出問題,關鍵還是每個人自己排重金屬的能力到底好不好。有些患者經過醫療的解毒或螯合治療,汞的量下降很多甚至沒有,很顯然這些病人體內無法排除汞,導致汞促使內生性去毒反應無法執行。以下擷取六星期大腦健康計畫這本書的內容給大家參考:


當我們的腦部無法將汞排出時,汞就會終生累積下來。這些汞可能來自於許多不同的源頭,包括鑲牙汞齊的蒸發、或攝取鮪魚、或空氣污染。5 這種中毒的影響可能相當深遠。


 


在一份針對465名汞中毒患者的研究當中,32%有嚴重的疲勞問題, 88 %記憶力喪失,以及將近30%的人有沮喪的問題。具有apo E4基因的人,約佔總人口的20%,出現這些症狀與汞中毒的情況更為普遍。



這份研究所提出的好消息是移除鑲牙汞齊與結合汞排毒計畫,可以大幅減輕上述的症狀。6


 



鉛過量會導致的身體反應或症狀,這些狀況會隨著暴露於鉛污染的環境、累積的程度及時間長短等等,有不同的症狀表現,但要強調這邊提到只是常見症狀,臨床表現常不限於此:


嗜睡疲累、腹痛及頭痛,視一般最常見的狀況,腸胃症狀包含便秘、腹瀉、噁心、噁吐、食慾不振及體重下降,這些是急性中毒常見的症狀。


神經毒性方面包含肌肉疼痛、無力、顫抖、抽筋或者緊繃等等。


在嚴重污染的環境,甚至會引發腦病變,像是腦壓升高、癲癇、昏迷甚至死亡等等。


腎毒性的發生主因是因為泌尿系統是身體把鉛移除的主要途徑,急性中毒會引發腎臟的近端腎小管的病變,造成腎臟過濾及回收功能失衡。慢性中毒則會造成進行性的腎炎。這方面也可能會繼而引發高血壓及糖尿病。


在小朋友的行為變化方面,容易導致無法集中注意力、過動、易怒、攻擊行為、情緒起伏大及失眠等等。此外學習的認知功能失調像是記憶力不佳,也常見。


其他還有口中有金屬味覺、胸痛、貧血、陽痿及生殖功能障礙等等。


鉛還可能造成孩童永久性的智能受損,而這部分的影響,不像汞過量一般,必須有最低劑量才能引發,有興趣深究的人,不妨參考:N Engl J Med. 1990 Jan 11;322 (2):83–8 (P,S,G,E,B) The long-term effects of exposure to low doses of lead in childhood. An 11-year follow-up report. 這篇研究,研究的摘要可以看以下的連結: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2294437


由於鉛對於中樞及周圍神經都會產生病變,故周圍神經病變病不少見,有一種特別的無痛性手腕使不上力的狀況也經常被看到。通常這是在暴露後的好幾週後才會形成。



早期的鉛暴露導致學習障礙,已經被許多研究機構證實其中的關連非常明顯。在2000年五月,美國著名的經濟學顧問Rick Nevin曾提出美國的暴力犯罪的65%-90%的人,都與鉛過量有關。有興趣可以參考:


Nevin, Rick (May 2000). "How Lead Exposure Relates to Temporal Changes in IQ, Violent Crime, and Unwed Pregnancy". Environmental Research 83 (1): 1–22.


Nevin, Rick (July 2007). "Understanding international crime trends: The legacy of preschool lead exposure". Environmental Research 104 (3): 315–336.


一般而言,血液鉛的含量若介於20-40μg/dL ,研究發現以會減少神經認知功能,在韓國曾針對在無機鉛的工作人員做研究,其體內血鉛濃度介於20-50μg/dL ,結果也發現會導致神經認知功能的缺陷。有一篇研究亦直接證實,高濃度血鉛濃度,導致神經認知功能退化導致學校表現不佳有關,研究文章來源如下:


http://www.pubmedcentral.nih.gov/articlerender.fcgi?tool=pubmed&pubmedid=17431500


不管鉛或者汞,想了解體內累積是否過量,最好透過客觀的檢測來了解最直接。一般醫療院所提供的重金屬檢測對於急性中毒的判斷比較有幫助,如果是慢性累積,最好透過功能性醫學實驗室的檢測來了解,不管是頭髮樣本的篩檢或者是透過螯合療法之後重金屬排除的確認都有完備的檢測可以提供。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9) 人氣()


新版心理健康手冊 沒病稱有病

路透社 – 2012年2月10日星期五下午4:54





(路透倫敦9日電)專家今天表示,根據新版的國際心理健康診斷手冊,數以百萬計健康民眾,包括害羞或性格反叛的兒童、沉浸喪親之痛或對某事物執著迷戀的人,都有可能被錯誤歸類於心理疾病。


「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修訂版即將付梓,然而心理學家、精神科醫師與其他專家在分析此書時表示,書中指出的心理疾病新分類,說好聽是「愚昧」,說難聽是「令人憂心且危險」。


英國利物浦大學(Liverpool University)心理學研究所所長金德曼(Peter Kinderman),在倫敦1場簡報上提到這本手冊引發廣泛關切。


他說:「許多性格害羞、古怪、沉浸喪親之痛或是感情關係非傳統的人,會赫然發現自己被貼上心理疾病的標籤。」


「這不僅不符人情、不科學,也無助判定患者需要什麼協助。」


美國精神醫學會(APA)出版的DSM內有精神疾病症狀與其他診斷指標,在全球廣為使用,被視為心理健康醫學的診斷「聖經」。


1萬1000多名健康專家已連署要求第5版手冊先暫停出版,並重新深思。


美國精神醫學會尚未對此做出回應。


專家表示,某些診斷像是「對立反抗性疾患」(oppsitional defiant disorder)或是「淡漠症候群」(apathy syndrome),有降低心理疾病嚴肅性與行為醫療化的風險,因為大部分人認為這類症狀正常或僅是輕微古怪。中央社(翻譯)


鄭醫師補充:


1.我曾和一位家醫科專科醫師討論過精神科診斷這回事,事實上他在剛畢業時曾有一段時間(大約是一年左右)在精神科療養院接受過訓練,他告訴我,把精神科診斷隨便往自己身上貼是一件恐怖的是,第一是精神科診斷對於一個人狀況不好時,隨便就能找到好幾個符合的診斷,有的精神科醫師甚至開玩笑地說,如果要認真診斷,一個患者可以同時出現20個符合的診斷,六星期大腦健康計畫的作者馬克‧希曼醫師在精神出狀況時,也一次同時出現三個精神科診斷,他選擇利用功能性醫學找出自己身體功能失衡的真正原因,根本解決問題,沒有靠精神科藥物長期控制。對患者治療,若只是把焦點擺在精神科診斷上,對於患者的根本改善,效果有限,關鍵是這些精神狀況或者身心狀況不穩定為何會出現,原因何在?沒有處理根源,只是針對症狀開藥,接下來恐怕就是長期的藥物依賴。這位家醫科醫師會這樣說是有原因的,因為他自己也曾短暫地精神出現狀況,然而後來完全痊癒,不須任何藥物治療。


2.最近本地的精神醫學會的通訊一直在宣導新版「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第五版有什麼變革,每一版的變革除了一些精神疾病定義有些微修改外,疾病的種類一定是新版比舊版多上不少,新版第五版也不例外。


3.到底什麼是正常?這是許多人看診或者是私底下常常會詢問我的問題,之前我還在住院醫師訓練時,曾聽過一位前輩為正常下了一個實質的定義,他是這麼說的:「所謂正常包含三個部分,第一是work,能夠穩定地工作,第二是fun,能夠找到自己的興趣或嗜好去從事,第三是love,能夠愛人以及被愛,換句話說是人際關係穩定,且有實際的感情交流。建議大家要檢視自己是否正常,可以參考這些指標。


4.對「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有趣了解的人可以找一片DVD紀錄片看看:DSM診斷與統計手冊。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美國知名文學家馬克吐溫曾說:「戒菸是世界上最容易的事,我了解是因為我已經做了好幾千次了。」菸槍當然知道菸不好戒,其中重要的原因可以參考最新發表於生物精神醫學期刊 Biological Psychiatry的研究,原來戒菸者的體內多巴胺濃度較低,往往導致戒菸時的不適反應以及戒菸失敗的結果。


多巴胺是大腦主管獎賞及動機最重要的神經傳導物質,過去研究發現多巴胺的中心角色是讓大腦尋求某種事物愉悅訊息傳遞,的確多巴胺在許多獎賞經驗過程中被釋放,包含服藥、吸菸以及吃東西等。


因為在吸菸過程中多巴胺被釋放,當大腦習慣靠吸菸來增加多巴胺,因此戒菸時,大腦產生多巴胺便會降低言之成理,研究人員以此理論用動物實驗來驗證,首先讓老鼠服用尼古丁幾週,這是菸草中的活性成分。之後研究人員把尼古丁停下來,測量老鼠在戒斷期間多巴胺濃度的變化,結果發現尼古丁戒斷期老鼠體內的多巴胺濃度產生不足的狀況比一般平均值低下,若是再次曝露尼古丁,多巴胺濃度低下可以回復。


研究結果提醒我們為何有人戒癮(包含毒癮)如此困難,因此要幫助一個人戒癮,最好能透過提升當事人體內的多巴胺,這樣的治療比較容易成功,避免復發。上述研究來源為:


Lifen Zhang, Yu Dong, William M. Doyon, John A. Dani. Withdrawal from Chronic Nicotine Exposure Alters Dopamine Signaling Dynamics in the Nucleus Accumbens. Biological Psychiatry, 2012; 71 (3): 184 DOI: 10.1016/j.biopsych.2011.07.024


運動已證實可以提高多巴胺,對戒菸到底有沒有助益?已經發表的研究告訴我們其實行得通:


Janse Van Rensburg et al. Acute exercise modulates cigarette cravings and brain activation in response to smoking-related images: an fMRI study. Psychopharmacology, 2008; DOI: 10.1007/s00213-008-1405-3


非藥物改善上,過去研究已證實透過有氧運動來提升多巴胺,對於大麻斷癮以及預防再度濫用有直接效果:


Maciej S. Buchowski, Natalie N. Meade, Evonne Charboneau, Sohee Park, Mary S. Dietrich, Ronald L. Cowan, Peter R. Martin. Aerobic Exercise Training Reduces Cannabis Craving and Use in Non-Treatment Seeking Cannabis-Dependent Adults. PLoS ONE, 2011; 6 (3): e17465 DOI: 10.1371/journal.pone.0017465


美國知名人道主義者羅恩‧賀伯特先生研發的排毒程式,除了烤箱、營養補充之外,有一項重要的環節便是運動,這是有趣的共同之處,對排毒程式有興趣的人可以參閱清新身體‧清新心靈這本書。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國內常用失智症的早篩量表:


AD8極早期失智症篩檢量表


1.判斷力上的困難: 例如落入圈套或騙局、財務上不好的決定、買了對受禮者不合宜的禮物。


2.對活動和嗜好的興趣降低。


3.重複相同的問題、故事和陳述。


4.在學習如何使用工具、設備、和小器具上有困難。例如: 電視、音響、冷氣機、洗衣機、熱水爐()、微波爐、遙控器。


5.忘記正確的月份和年份。


6.處理複雜的財務上有困難。例如:個人或家庭的收支平衡、所得稅、繳費單。


7.記住約會的時間有困難。


8.有持續的思考和記憶方面的問題。


填表說明:若你以前無下列問題,但在過去幾年中有以下的改變,請填是,有改變」。若無,請填「是,沒有改變」;若不確定,請填「不知道」。


總得分超過兩分,表示有失智傾向。


 


國外有更詳細的21題量表,根據臨床研究統計,篩檢率高達九成:


1 - 記憶力比較差嗎(相對而言)?


是-1分 否-0分 

2 - 如果是,記憶力差是從幾年前就開始的嗎?


是-1分 否-0分

3 - 同一天會重複同樣的問題、陳述或者故事?

是-2分 否-0分 

4 - 對於安排活動或者約會需旁人提醒,自己會忘記?


是-1分 否-0分 


5 -一個月超過一次出現東西亂放找不到?


是-1分 否-0分 

6 - 因為找不到東西而怪別人藏起來或是說被偷了?


是-1分 否-0分 


7 -對年、月、日的記憶有困難或者每天不止一次地去查?


是-2分 否-0分 

8.在不熟悉的地方會迷路嗎?


是-1分 否-0分 

9 - 離家或者去旅行時會變得更混亂嗎?


是-1分 否-0分


10 -除非體力限制,否則對給小費或者找零這類處理錢的事情有困難嗎?


是-1分 否-0分 


11 -付帳單或者處理金融事務有困難嗎?


是-2分 否-0分 

Yes: 2 - No: 0

12 - 忘記吃藥或者忘記何時該吃藥?


是-1分 否-0分

13 - 駕車有困難或者旁人會替你開車這件事擔心?


是-1分 否-0分 

14 - 對電器使用有問題,像是瓦斯爐、電話、遙控器或者微波爐等等?


是-1分 否-0分 

15 - 除非體力限制,否則對於簡單家庭修理或者家事完成有困難?


是-1分 否-0分 

16 -除非體力限制,否則對於自己的運動嗜好像是高爾夫、舞蹈或者自己的手藝減少活動量甚至不去作?


是-1分 否-0分 

17 -在熟悉的地方也會迷路,像是住家附近?


是-2分 否-0分 

18 -方向感正在衰退?


是-1分 否-0分 

19 - 表達有困難?


是-1分 否-0分 

20 - 家人名字或者朋友名字會搞混?


是-2分 否-0分 

21 -認不得家人或者有困難?


是-2分 否-0分 
 


0-4表示無徵兆,5-14可能是阿茲海默症的初期症狀,15以上可能已經發病一段時日。


相關原文報導可以參閱:


http://www.dailymail.co.uk/health/article-2095705/Alzheimers-questionnaire-Test-reveal-YOU-risk.html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帕金森氏症練太極拳 狀況可改善

作者: 潘勛╱綜合報導 | 中時電子報 – 2012年2月10日 上午9:57





中國時報【潘勛╱綜合報導】


美國醫學界最新研究指出,帕金森氏症患者學習中國傳統武術太極拳之後,能夠改善平衡的能力,降低跌倒的風險,成效比起做伸展運動、肌力訓練都來得好。


這項研究係由「奧立岡研究所」李福忠(Fuzhong Li)博士主持,邀請一百九十五位中度到輕度帕金森氏症患者參加。受測者自由參加太極拳、伸展運動及肌力訓練三組,一周兩次,每次六十分鐘。


李福忠本人精研太極拳,並開班傳授其他教練,他表示本研究中的太極拳,是特別為帕金森氏患者量身設計,專注在「晃動及搖擺」動作,以及重心的轉移。


實驗六個月之後,太極拳組經測驗在平衡、控制、走路等方面,明顯要比伸展運動組來得好。相形肌力訓練組,太極拳組在平衡、控制及大步走時做得更好,其他方面則約略相同。


學者們另指出,就減少跌倒而言,太極拳組要比伸展運動組來得好,與肌力訓練組則旗鼓相當;太極拳組的改善效應在實驗結束三個月後續追蹤期當中都保持不退。研究的成果發表在九日出刊的《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JM)。


這項研究係由美國「國立神經病症及中風研究院」資注,研究的強項之一在學者們可以直接測量結果,不必仰賴病人的自我報告。李福忠指出,研究顯示太極拳很安全,容易學習,而且不需要特殊設備。醫生們經常建議帕金森氏症患者做運動,太極拳可以成為另種選擇。


鄭醫師補充:


上述研究引用來源:


N Engl J Med 2012; 366:511-519


研究原文可以連結參閱:


http://www.nejm.org/doi/full/10.1056/NEJMoa1107911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美女在身旁 男人變乖又大方

作者: 莊瑞萌 | 台灣醒報 – 2012年2月8日 下午12:40






【台灣醒報記者莊瑞萌綜合報導】男人果真是「視覺」取勝!英國與荷蘭研究人員研究發現,當男性遇到外表美麗的美女時,不僅會表現得較乖,也較願意幫助他人;但研究也指出,同樣結果並不適用在女性身上。


英國與荷蘭研究人員在一項研究中,邀請130位男女一起玩電玩遊戲,在電玩遊戲過程還邀請使用者參與捐款。過程中,一組人被安排獨立使用電腦,另一組人則被刻意安排帥哥或美女比鄰而坐一起玩電玩遊戲。


結果發現,論到捐款,一旁有女性的男性使用者,其捐款金額竟較純粹只有同性的人增加28%,女性身旁不管是坐誰,其捐款行為並不會受到影響。


第二項研究則發現,在團體中,當有女性在身旁時,男性較願意進行公開捐款,而且同性間還會出現相互競爭表現自我的現象。不過一旦團體中全是男性時,男生捐款的意願並不會明顯提高。


執行研究的雪菲爾哈倫大學研究人員愛爾黛爾表示,「男性認為行善,例如參與慈善工作,比送女性一部昂貴汽車,能較快擄獲女性芳心。針對研究結果,研究團隊分析,這是男性想取悅女性的本能。


本次研究結果刊登在《 The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期刊。


鄭醫師補充:


一般而言,異性相吸在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小男生吸引小女孩注意力,常用出醜、滑稽或者捉弄得方式來吸引對方的注意力,長大了,這些方式比較不管用,取而代之是行為舉止變的比較有禮貌以及願意幫助他人,甚至是捐款,男性若有美女在旁,捐款金額比起只有一群男性在一起的對照組足足多出28%。 。研究人員把這些行為調整比喻為孔雀開屏,意指男性藉以吸引欣賞異性的注意力。這些研究也提醒我們在男性場合募款,找漂亮的美女來可以達到更好的效果。


相關研究引用來源:


Van Vugt, M. and Iredale, W. (2012), Men behaving nicely: Public goods as peacock tails.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 doi: 10.1111/j.2044-8295.2011.02093.x


原文研究摘要: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化療兼禁食 抗癌效佳

法新社 – 2012年2月9日 上午10:05





法新社華盛頓8日電) 科學家今天表示,老鼠早期實驗發現,節食會弱化腫瘤,有助提升化學治療效果。


儘管研究人員尚不清楚相同方法是否適用於人類,甚至其安全性也未知,但他們表示,這項發現為提升癌症治療反應研究開啟樂觀新途。


資深研究作者龍戈(Valter Longo)表示,在老鼠試驗中,「禁食循環結合化療,會比單一化療更有效,甚至效果遠勝」。龍戈為南加州大學(USC)老年病學與生物科學教授。


龍戈和研究同事早在2008年發表1篇研究,指出在化療過程中,禁食有助保護正常細胞。這項試驗是以單一腫瘤與單一化療藥物做為研究。


這份最新研究擴大前研究,對老鼠進行各種癌症試驗,包括乳癌、皮膚癌、膠質瘤以及人類神經母細胞瘤等,試驗顯示禁食會讓癌細胞更為脆弱。


在這些癌症試驗中發現,化療結合禁食會提高存活率,減緩腫瘤生長速度,以及/或是限制癌細胞轉移。


研究發表在「科學轉譯醫學」(ScienceTranslational Medicine)期刊。


龍戈說:「我們尚不清楚用在人類臨床上效果是否相同。」他補充表示,儘管癌患能詢問醫師這項治療的可能性,但現階段癌患仍「禁止」禁食。(譯者:中央社陳怡君)


 


鄭醫師補充:


個人觀點:直觀來看,透過適當禁食,身體會把資源留給正常細胞,癌細胞分配不到資源,難以繼續轉移及作怪另外,也提醒我們身體不要亂補,否則癌細胞有可能得到更多資源而更肆虐!


上述研究引用來源為:


 C. M. Lovly, W. Pao, Escaping ALK Inhibition: Mechanisms of and Strategies to Overcome Resistance. Sci. Transl. Med. 4, 120ps2 (2012).


研究摘要請連結參閱:


http://stm.sciencemag.org/content/4/120/120ps2.abstract?sid=56586f19-c3a5-47f3-95cb-b31961701842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根據加拿大研究,小孩不聽話時,父母管教如果用打的,小孩長大會變得更有攻擊性。這項長達二十年的最終研究發現當小孩頑皮、行為不端,大人若是常以打屁股、呼巴掌或者吼叫來管教,那麼小孩長大以後,也容易對家人(包含父母及兄弟姊妹)、配偶以及同儕出現類似的行為。


最新一項研究針對500個家庭來探討結果發現當父母停止體罰,小孩之後比較不會去挑臖大人。研究人員提到許多研究顯示管教小孩時把手舉起來,會增加小孩日後衍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危險性,例如憂鬱症等等。神經影像學研究也證實打小孩會改變大腦跟IQ表現有關的區域,影響智力的發揮,研究者提醒這樣的研究改變了體罰奏效的觀念。相關研究引用來源:


CMAJ February 6, 2012 cmaj.101314


有一位美國的哲學家說過一句話:你沒有辦法面對的的部分,會成為你的一部份。對照上述研究結果,言之成理。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有人詢問我高壓氧治療對於自閉症患者行為改善是否有幫助?以下提供兩項研究給大家參考:


在2009年有一項小規模的雙盲研究,給自閉症孩童在1.3大氣壓,24%氧氣的濃度四十個小時的治療,研究人員觀察在治療之後,實驗組的行為有明顯的改善:


Rossignol DA, Rossignol LW, Smith S et al (2009). "Hyperbaric treatment for children with autism: a multicenter, randomized, double-blind, controlled trial" (PDF). BMC Pediatrics 9: 21. doi:10.1186/1471-2431-9-21. PMC 2662857. PMID 19284641. http://www.biomedcentral.com/content/pdf/1471-2431-9-21.pdf.


不過由自閉症及相關疾病協會(Center for Autism and Related Disorder)以同樣條件作同樣的研究卻未發現同樣的結果,也就是高壓氧無法無法改善自閉症:


Doreen Granpeesheh, Jonathan Tarbox, Dennis R. Dixon, Arthur E. Wilke, Michael S. Allen (2009). "Randomized Trial of Hyperbaric Oxygen Therapy for Children with Autism". Research in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http://www.centerforautism.com/autism_publications/default.asp.


因此,高壓氧治療對於自閉症患者的改善目前仍無定論,是否有療效還是看個案本人反應狀況,以上資料謹提供給需要的人作參考。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不正常性行為多! 染愛滋病比率大增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根據行政院衛生署統計,台灣到97年12月,已通報感染罹患愛滋病人數達16748人,其中因毒癮感染佔6007人,同性戀者5228人,異性間性行為不正常者4035人,危險因子仍以男同性戀及雙性戀為最多;隨著性觀念開放,不正常性行為所佔的比率愈來愈大,為防治愛滋病,疾病管制局委託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實施匿名篩選並做衛教宣導。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感染科李原地醫師表示,該院自97年起是行政院衛生署指定愛滋病匿名篩檢醫院,提供免費匿名篩檢(不用掛號、不需要留下真實姓名等資料、不需要健保卡、查詢結果可用匿名、有檢查獨立空間、篩檢時會與別人錯開、不通報,確實做到個人隱私)。


李原地醫師指出,在去年匿名篩檢個案發現,經由不安全性行為(未使用保險套性行為)並有多重性伴侶居感染者多。愛滋病毒傳染途徑有不正常性行為、輸血、共用針筒、母子垂直感染等。


李原地表示,在去年篩檢個案發現,在匿名篩檢呈陽性個案中,經由不安全性行為(未使用保險套性行為)並有多重性伴侶居感染者多。李原地提醒大家,透過疾病管制局倡導愛滋病防治三步驟,第一是節制,不濫交。第二是忠實,單一性伴侶(不要有一夜情、轟趴等)。第三是全程正確使用保險套。有效減少經由性行為傳染愛滋病,如果第一、二項做不到,那只好做到正確使用保險套,才能保護自己。


現今醫療發達,愛滋病已經如同高血壓或糖尿病等可控制的慢性病,需要定期追蹤、持續治療就會大幅降低危險,罹患的中年人若按時服藥,將有75%的人有20年到25年存活期。然而有許多患者因沒有按時服藥,服藥順從性不高,進而造成治療失敗的主要原因;李原地醫師呼籲,愛滋病不是絕症,遵照醫囑就有好的治療效果。


 


愛滋病的新增個案仍以不正當的性行為為主要的傳播對象,當然,在毒品的施用新增個案上,極有可能被低估,不管如何,潔身自愛除了保護自己,也是愛護家人的第一步。


我在門診,也遇到有些客戶,因為曾有婚外的性行為而未做保護措施,一旦察覺或擔心自己可能感染了愛滋 病毒的恐慌與不安,很多人不適他們不願意接受治療,而是一旦接受治療等於告訴大家自己得愛滋病的事實,除少數是因輸血引發的感染案例以外,其他大多是吸毒 共用針頭或者不正當的性行為或者男同性戀的性行為所引發。對這些隱瞞行為,當事人最難面對的不是愛滋病,而是別人即將發現他們做過的越軌行為,對他們來 說,那些越軌行為被發現的打擊比染上愛滋病這件事要嚴重許多。


無論如何,一旦確定有罹患愛滋病,一定要尋求正常的醫療管道接受治療,若對於自己的相關行為可能會遭人發現而無法面對的時候,可以藉由有效的心靈技術,增加自己面對的能力以及回復對類似事件的責任感,有興趣的人歡迎和我交流討論!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美國知名的梅約醫學中心最近調查研究發現,跟從沒接受過全身麻醉的孩童相比,三歲之前接受過全身麻醉兩次以上,之後罹患ADHD的危險性明顯增加一倍以上,研究人員調查發現三歲之前沒有接受過全身麻醉藥的人發生ADHD的比例為7.3%,若是三歲以前因為手術原因接受兩次甚至更多次麻醉的人,罹患ADHD的機率高達17.9%,儘管這是一個觀察發現,無法證實就是麻醉藥引發ADHD,但是這樣的研究結果仍然提醒我們對於小孩曝露過麻醉藥也會提高ADHD的機率。在環境因子的影響方面,過去的研究主要以農藥、重金屬等汙染為主,麻醉劑暴露與ADHD的發生率調查研究比較少。


這項研究的全文可以連結參閱:


http://www.mayoclinicproceedings.org/article/S0025-6196(11)00072-3/fulltext


Mayo Clinic Proceedings
Volume 87, Issue 2 , Pages 120-129, February 2012


引用來源為:


doi:10.1016/j.mayocp.2011.11.008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高齡產婦產爸 易生自閉兒

中廣新聞網 – 2012年2月5日 下午2:33






自閉兒發生的原因至今未明,不過丹麥研究人員說,可能跟精子或卵子老化有關,但也只是很粗糙的研判。


丹麥研究人員分析了一九八零到二零零三,十四年間,丹麥一百三十萬個新生兒的病例以後發現,不只是高齡產婦會增加生下自閉兒的機會,實際上,父親年齡大,也有可能生下自閉兒。


科學家還沒辦法確實知道自閉兒的成因。目前,他們認為可能是卵子或是精子老化造成的。以往,大家以為只有高齡產婦容易生下自閉兒。


研究人員說,除了年齡以外,感染、藥物或是不孕症治療也都可能是造成自閉兒的原因。


鄭醫師補充:


現代人晚婚,這也是自閉症的危險因子之一,建議大家若有生育計劃務必趁年輕,減少相關風險。


研究摘要請見:


http://www.annalsofepidemiology.org/article/S1047-2797(12)00005-1/abstract


引用來源:


doi:10.1016/j.annepidem.2011.12.006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