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晚上我在診所和一些來賓討論六星期大腦健康計畫的內容。其中有一部份,是關於食物如何引發身體壓力的內容:




我們所吃的壓力食物不只造成身體的壓力,也引發了基因的改變,導致更多的壓力。


 


美國臨床營養學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ian Nutrition)有一份引人矚目的研究,發現以精製碳水化合物為主食的人,體內的壓力基因、發炎基因與胰島素抗性基因都被啟動了。24


 


研究檢視二組都有胰島素抗性的人員。他們所吃的二份飲食是完全一樣的:相同的熱量、等量的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肪與纖維。


 


唯一的差異是一組的碳水化合物來源是小麥、燕麥與馬鈴薯,另一組是裸麥。裸麥含有不同的訊息分子,被分解與吸收的速度,遠遠落後於小麥、燕麥與馬鈴薯。 


 



實驗的結果具有革命性的意涵。


 


在十二星期之後,採取脂肪切片,並測量基因表現的改變。體重沒有變化,但是基因表現的差異卻是十分驚人。


 


在小麥、燕麥與馬鈴薯組,有62種引起發炎、產生壓力分子與荷爾蒙,提高胰島素抗性與肥胖的基因被啟動。在裸麥組,有71種改善胰島素功能與避免細胞死亡的基因被啟動。


 


由以上的研究結果,我們可以清楚知道精製食物對於身體的影響負面多於正面,目前市面上的甜點、速食、零食都是精製食物為主的來源。以營養學的觀點,應該儘量食用全穀類來源,也就是讓食物的訊息分子被消化及吸收的速度越慢越好。這不禁讓我想到之前曾有一位會計師和我分享他的養生之道,他描述之前因為白髮開始增多,聽從朋友的勸告,把早餐全部改成全穀類的來源經過半年,頭髮全部變黑,完全不需要染髮,對照上述的研究結果,的確有其道理。


因此,對自己健康注重的人,應該儘量減少精製食物的來源,多食用消化及分解速度慢的全穀類來源。


這是裸麥也叫黑麥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

血液中同半胱胺酸濃度高 20歲失聰男 1年中風3次


自由 更新日期:2011/07/28 04:11







記者何宗翰/苗栗報導



苗栗縣一名20歲的年輕男子,最近一年已發生2次頭暈及臉部麻痺,他日前騎單車時跌倒,第3度出現右側臉麻、嘴歪、右側肢體無力等症狀,送醫後發現罹患急性腦中風,血液中的「同半胱胺酸」濃度偏高,治療後已出院,並持續復健中。



苗栗縣頭份鎮為恭醫院神經內科主任林日暉表示,這名年輕患者的左側腦部內囊有血管梗塞,右側腦部內囊和丘腦分別有2個舊的梗塞病灶,抽血發現「同半胱胺酸」濃度偏高,即「高同半胱胺酸血症」。



林日暉指出,「高同半胱胺酸血症」在台灣的發生率約50萬分之1,大多發生在中、老年人或長期茹素者身上,因為飲食缺乏維他命B12或葉酸攝取不足而病發,腎功能不良、糖尿病、內分泌失調者也是高危險群。



林日暉表示,患者父親在36歲就因心血管疾病猝死,患者也有失聰及智能較差情形,推測病發原因可能和遺傳造成的氨基酸代謝異常有關,已補充葉酸、維他命B12改善。



他說,高量「同半胱胺酸」會造成血管內壁功能障礙,易形成血塊,導致腦中風、心肌梗塞等疾病,許多健檢已列入檢測項目。



長期服用某些藥物,會導致B群流失,包含阿司匹靈、雌激素(包含避孕藥與類固醇)、利尿劑、抗癲癇藥物(傳統抗癲癇藥物如tegretol與Depakote)、普洛芬等消炎藥以及巴金森氏症的控制藥物Simet等。B群流失與動脈硬化有關,其原兇即是同半胱氨酸,這是一種不健康的化合物,透過氧化損傷血管壁,導致動脈硬化的危險,當然也包含腦血管)。有些人年紀輕輕就有心臟病(約佔10%,算是遺傳性疾病)、高血壓及高膽固醇的問題,若去相關的基因檢測,就會發現他們常常在葉酸、B12及B6的代謝有先天的缺損。下面圖示中可看到,左側是葉酸的代謝循環,藉由葉酸及B12的幫助,同半胱氨酸(homocysteine)才能轉化為蛋氨酸(methionine,又稱甲硫氨酸),而B6可以幫助同半胱氨酸轉化為其他物質而減少累積。想預防及減緩解決這樣的問題,可藉由多補充葉酸、B12、B6及甜菜根萃取物(TMG)等等的營養來源或者補充品來預防:


Coen DA Stehouwer, Coen van Guldener (2001). "Homocysteine-lowering treatment: an overview". Expert Opinion on Pharmacotherapy 2 (9): 1449–1460. doi:10.1517/14656566.2.9.1449. PMID 11585023.


Legal note: Metabolite Laboratories is defending a patent as of March 2006 that may cover the mere mention or consider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of vitamin B12 and homocysteine levels. See Crichton, Michael (March 19, 2006). "This Essay Breaks the Law". The New York Times (The New York Times Company). http://www.nytimes.com/2006/03/19/opinion/19crichton.html?ei=5088&en=9addb806498d2739&ex=1300424400. Retrieved 2006-03-20.


除了心血管的風險之外,同半胱胺酸濃度太高,也會讓年長者骨質脆弱,增加骨折的風險,因此,透過營養補充來降低同半胱胺酸的濃度,除了降低心血管疾病、中風的風險之外,也可以減少骨折的風險:


Sato Y, Honda Y, Iwamoto J, Kanoko T, Satoh K (March 2005). "Effect of folate and mecobalamin on hip fractures in patients with stroke: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JAMA 293 (9): 1082–8. doi:10.1001/jama.293.9.1082. PMID 15741530.


附帶一提,B12的建議用量,年長者若從食物來源補充不足,可能一天必須額外補充100微克(mcg)或者從肌肉注射來改善預防。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經痛與許多原因引發,這是許多女性經歷過的身體不適,一般人會藉由甜食或者止痛藥來抒解,但少數的經痛可能潛藏女性器官的或者荷爾蒙失調的失調或者疾病,最好藉由專業的評估及檢查來確認是否需進一步處理,一直靠止痛藥,的確不是根本解決之道。


在營養品的考量上,我們不妨考慮必須脂肪酸的補充,在臨床上不少醫師都會推薦Omega-6的補充來源,例如月見草油,這種含有γ-亞麻脂酸(gamma-linolenic acid)的補充品。一般臨床研究發現,月見草是一種藥用植物的在氣喘性的咳嗽、腸道疾病、哮喘以及止痛上有幫助,此外,月見草油對於經痛、經前症候群甚至是乳癌的預防都有明顯的幫助:


"Plant oil 'acts like cancer drug'". BBC News. 2005-11-02. http://news.bbc.co.uk/2/hi/health/4395826.stm.  (describing work by Dr Javier Menendez and colleagues at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and published in 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根據臨床研究也發現,嚴重荷爾蒙失調的女性經常缺乏鎂,因此鎂也常用來抒解經前症候群的不適,在1984年的一項研究發現鎂的補充可以降低女性94%的經前乳房刺激(如漲痛等)、95%的體重增加(通常是水腫)以及89%的神經緊張。另一向研究也發現對於緩解經前症候群中的情緒起伏不定效果佳,主要可能原因,來自於鎂可以幫助調節壓力荷爾蒙的活性,減少升高情緒的神經傳導物質對腦部的刺激。



在印度的研究發現治療女性經痛的藥物可能是維他命B1,舉例來說,有一項針對556名12-21歲換有中度到重度經痛的婦女,每天服用100毫克B1與服用安慰劑的對照組相較,服用B1這組有87%的人報告已經不再為經痛所惱,8%有顯著改善,只有5%顯示沒有效果。接受B1治療的女性即便結束治療後的兩個月,儘管沒有持續服用,但也沒有惱人的經痛再犯。


土耳其讓25名孕婦在六個月試驗期中的四星期,每天服用250毫克的B6及B1個250毫克,結果能有效改善其腿部的痙攣,其中有10名病患所有症狀均獲抒解,14名有明顯改善,只有一名病患對治療無反應,懷孕婦女體內的B1與B6會大量的損耗,研究人員建議應補充足量。


一般食物來源可以考慮麥芽、啤酒酵母、扁豆、豌豆、全穀類、米糠、瘦豬肉、大豆粉、堅果、雞蛋、魚肉、梅乾、葡萄乾、甘藍、菜花、玉米、萵苣及芥蘭菜等等,建議大家於日常飲食中可以多留意。


其他相關內容還可以參考我部落格的相關文章: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19858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般而言,中風的危險因素包括高齡、高血壓、中風病史、暫時性腦缺血(TIA)、糖尿病、高膽固醇、抽煙、心房震顫。高血壓是公認中風最重要的危險因素變數。在預防上透過適當飲食與營養,特別是地中海式的飲食,使中風風險人口減少一半以上:




Spence JD (September 2006). "Nutrition and stroke prevention". Stroke 37 (9): 2430–5. doi:10.1161/01.STR.0000236633.40160.ee. PMID 16873712.


同半胱氨酸過高,是血管硬化患者經常會被發現的現象,用葉酸和其他補充劑降低同型半胱氨酸與可減少中風的風險以往的實驗的分析發現,用葉酸和其他補充劑降低同型半胱氨酸與可減少中風的風險:


Wang X, Qin X, Demirtas H, et al (2007). "Efficacy of folic acid supplementation in stroke prevention: a meta-analysis". Lancet 369 (9576): 1876–82. doi:10.1016/S0140-6736(07)60854-X. PMID 17544768.



吸煙 是不能忽視的危險因子:根據世界醫學權威雜誌《刺胳針》指出:男士吸煙是同女士一樣能導致中風,如及早戒煙可更進一步預防或治療中風所引發之危機。


最近發表於醫學學術期刊「中風」的美國研究:


針對6044位沒有中風病史的研究對象作分析,追蹤兩年之後,有88人不幸中風,調整抽煙、喝酒、婚姻、慢性病、心理疾病及活動量的變數之後,結果發現:樂觀的個性有助於降低中風的風險。


另外有一項荷蘭的研究也發現:悲觀程度越低,中風的風險也會跟著降低。顯見對事物的看法,的確會影響中風的機率。


要樂觀,先要恢復一個人大腦的活力程式,建議大家不妨參閱「健康腦,身心沒煩惱」這本書的實際作法,以下是我幫這本書寫序的部分內容:


大腦皮質接受外在輸入資訊,往主管情緒反應的邊緣系統傳遞,邊緣系統會直接轉傳給間腦,啟動活力或者疲憊指令,大腦皮質認定為正面或者負面訊息,在邊緣系統會加入情緒訊息給間腦。情緒好,則活力程式啟動,反之情緒不好,疲憊程式也隨之開啟。身體老是處於接收大腦疲憊程式的人,容易對身體造成諸多負面效應,例如肥胖、便秘、頭痛、倦怠、記憶力減退等等症狀,想要根本改善,唯有利用自我接納、恢復感官能力等等方式,將大腦的疲憊程式轉換為活力程式,進而讓身體的各系統接受正面的指令,身體的自癒能力自能源源不絕,就像作者強調的大腦皮層的餘欲很多,自然沒有身心方面的困擾及相關疾病產生。壓抑,只會讓一個人的大腦皮質不斷轉傳負面訊息啟動疲憊程式而已,唯有真實面對自己的感受,誠實以對,並根據真實的感受來決定自己的行動,大腦的活力程式才能源源不絕地運轉,確保身體及心理的健康,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上週五有一位國際人道主義工作者從越南來台,我有幸聆聽她為我做她目前在越南進行的工作簡報,其中,影片有些內容讓我印象深刻,在此提出來跟大家分享與討論。






她之所以會到越南,是因為在2006年左右,她知道了許多越南當地的居民仍生活在越戰的陰影下,這裡指的不是心靈的創傷而已,而是直接反應在身體健康的危象及許多下一代年紀輕輕就猝死或者出生就嚴重畸形的個案。這些現象的原凶就是越戰當時,美軍使用了大量的落葉劑成分即是已知毒性物質最強之一的戴奧辛。過去,我在演講排毒的重要性時,都會把越南當地因為遭受過落葉劑污染的母親所生的畸形兒的照片放出來,並強調不是電腦特效,而這次的簡報中,我看到的不只是照片,而是影片,看到嚴重畸形的小朋友在影片中活動,令人更加鼻酸。同時,也看到人類若是濫用污染物質,影響的層面難以想像,尤其是戴奧辛這種毒素會在土壤與人體中長期累積,有興趣深究的人請參閱: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656&prev=797&next=468&l=f&fid=17


 


中國是目前經濟發展及經濟成長的區域之一,但也常難以避免環境污染的代價,最近刊登在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中國的研究清楚地呈現孕婦體內污染毒素濃度高,易生畸形兒的研究:


 


曝露在煤煙及殺蟲劑環境中的孕婦,產下嚴重先天缺陷嬰兒的機率高達一般孕婦的4倍。


科學家研究了腦部和脊髓有缺陷的80名新生嬰和流產胎兒,結果發現,和其他健康嬰兒相比,他們母親的胎盤中的化學物質明顯高出許多。


 


研究人員發現這些先天缺陷嬰兒的母親,因吸入煤煙和接觸殺蟲劑,胎盤中含有高濃度的多環芳香族碳氫化合物(Polycyclic AromaticHydrocarbons, PAHs),以及諸如DDT、六氯環己烷(HCH)和安殺番(Endosulfan)等合成殺蟲劑。


研究報告主要執筆者、北京大學環境模擬與污染控制國家重點聯合實驗室(State Key Joint Laboratoryof Environmental Simulation and PollutionControl)教授朱彤(Tong Zhu)在電郵中告訴路透社,「除營養素和氧以外,污染物也能輕易越過胎盤形成前結構,影響胚胎的發育。」


 


那位人道主義工作者目前透過訓練當地的醫護人員學習排毒程式,直接幫助當地曾受落葉劑之害的人民走出長期健康狀況不佳的陰影,其中有一位越南的退伍軍人提到當他做完排毒程式,戰爭才真正結束,因為戰爭的落葉劑暴露讓他長期以來,都無法幫助家裡,一天只睡不到兩個小時,這幾十年來,整天都非常疲累,程式結束後,他一天可以睡六到七個小時,而且是熟睡,白天精神自然比以前好很多。


 


母親體內的污染物質過高,直接影響到下一代的健康與畸形機率增加,以優生的觀點,可以在懷孕前先透過功能性醫學的檢測,確認母親體內的毒素是否過高,如果有,也可以透過高效率的排毒程式或相關營養補充來增加身體排毒的效率,大幅減少下一代的健康威脅及畸形發生風險。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浸會大學 鉤藤可治巴金森氏症


法新社 更新日期:2011/07/21 23:35 郭中翰







(法新社香港21日電) 香港浸會大學科學家研究顯示,中藥鉤藤能有效治療治巴金森氏症某些症狀,同時緩解服用西藥所造成的副作用。



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副教授李敏領導的研究群指出,常用於治療高血壓的中藥材鉤藤,能幫助巴金森氏症病人提高溝通能力、改善抑鬱、焦慮、睡眠障礙等症狀。1位浸會大學發言人今天告訴法新社:「巴金森氏症至今無法治癒,但是這項研究顯示中藥對治療此症有所幫助。」



巴金森氏症使得人的運動神經系統失調日益嚴重,病患通常在50歲以上、也有年紀輕些的。患者通常表現出身體顫抖、僵硬、失去平衡等嚴重症狀。用於此症的西藥是左旋多巴,腦部會將它轉化為多巴胺以緩解這些症狀。但是此藥也會造成噁心嘔吐與產生幻覺。



李敏的研究發現,同時服用左旋多巴和鉤藤的病患出現的副作用較少,而且溝通能力明顯改進。她表示,研究發現也能提高中醫藥的水平。李敏說:「研究結果令人鼓舞,不但為鉤藤在巴金森氏症的治療提供了現代藥理學依據,更讓世界醫學界對中醫藥的效用和安全性有更深入的認識。」



研究團隊已經向美國申請專利。李敏告訴「南華早報」(South China Morning Post),她預期在這項研究第2階段完成後的2013年,鉤藤將上市用於巴金森氏症的治療。(譯者:中央社郭中翰)1



勾藤屬(Uncaria)裡面有許多藥用植物,最為人所知的藥用植物有一種U. tomentosa,俗稱貓爪草(Cat  claw),其配醣體的成份已被確認具有抗發炎的效果,而生物鹼的成份會促進淋巴球的反應,對於病毒入侵有更好的抵抗能力。


在巴金森氏症的藥物治療選項中,原本就有MAO-B抑制劑,例如Seligiline(Parkryl)或者Rasagiline等藥物,通常是在發病初期使用。在勾藤的種類中對中樞神經作用的種類應該是U. rhynchophylla ,這是一種強力的單胺氧化酶B(MAO-B)的強力抑制劑,對於神經退化疾病的幫助:


Lin RD, Hou WC, Yen KY, Lee MH (November 2003). "Inhibition of monoamine oxidase B (MAO-B) by Chinese herbal medicines". Phytomedicine 10 (8): 650–6. PMID 14692725.


最近香港的學者研究:中藥鉤藤能有效治療治巴金森氏症某些症狀,同時緩解服用西藥所造成的副作用。根據臨床觀察發現,勾藤屬幫助巴金森氏症病人提高溝通能力、改善抑鬱、焦慮、睡眠障礙等症狀。


巴金森氏症的標準治療藥物為是左旋多巴(L-dopa),腦部會將它轉化為多巴胺以緩解這些症狀。但是此藥也會造成噁心嘔吐與產生幻覺,甚至是性慾高漲,病態性賭博等行為會出現。患者產生幻覺症狀後,開藥的醫師只能再把精神科常用的抗精神藥物來抑制幻覺,結果就是用藥越來越複雜,抗精神藥物本身也有副作用,因此長期下來,患者本身為了要改善正必須付出的代價及承受的折磨,令人難以想像。


在藥物及手術治療之外,還是有些研究證實可以改善,透過這些改善,減少對原本藥物的使用劑量,副作用的發生機會相對降低,主要原因還是因為藥物副作用與使用劑量有關。有興趣深究的人不妨參閱我部落格的其他資料: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6668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13137


對巴金森氏症來說,最好的治療就是預防,功能性醫學提供了完整的預防之道: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23510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許多研究顯示體內的硒的量過低與心血管疾病有關,硒是很重要的微量元素,同時是肝臟抗氧化物質Glutathione Peroxidase的重要元素,有機硒同時能和汞有效結合,使汞不至於危害身體,硒也可以活化甲狀腺素T3,所以有些甲狀腺功能低下者顯示有硒的缺乏現象(Nature,348:438-440.1991),因此,有甲狀腺功能低下的人,務必確認是否有汞中毒導致硒不足而無法順利製造甲狀腺素。研究報導也顯示硒與心臟病、癌症、氣喘有明顯的相關性。


硒的缺乏一般原因有:硒本身有機攝取不足、維他命E攝取不夠、暴露於有毒金屬、殺蟲劑、殺蟲劑及化學溶劑。硒的缺乏症狀與維生素E的缺乏類似,包含肌肉疼痛、增加發炎的現象、體重下降、肌肉退化、生長遲緩及免疫功能下降。


當然硒的攝取也不能過量,長期攝取過量,很可能損害大腦發育,肝腎、神經功能也會受影響,特別是18歲以下兒童、青少年,1天攝取量最好不要超過20微克;成人男性1天建議攝取量為45微克,女性為40微克。


硒主要存在於土壤,蔬菜、水果就會有硒元素,特別是大蒜、根莖類植物,均衡攝取這些蔬菜、水果,硒元素便不致匱乏。現代的農業經常有農藥及化學肥料甚至是污染的問題,因此天然食物來源容易造成硒的攝取不足。


單單問診,沒有任何專業人員能夠直接確認當事人是否有某些營養素礦物質缺乏或者過量的問題,最直接的方式,就是透過功能性醫學的實驗室檢測,透過血液或者其他檢體來確認體內濃度是否足夠,談到硒的缺乏與否的關鍵,除了本身濃度不足之外,維生素E及身體暴露過多有毒物質過度暴露以及排毒功能不佳,都可能導致。最好補充方式就是針對功能性醫學檢測的相關結果,透過專業評估來建議,其中也包含客製化的營養配方補充,如此才能讓營養補充不至於過量或者不足。補充一段時間以後,也能透過追蹤檢測來確認是否補充足夠,這才是最科學的補充方式。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健康生活可防阿茲海默症


央廣 更新日期:2011/07/19 17:15 黃啟霖



美國學者最新的研究顯示,「照顧好你的身體可能拯救你的心靈」;如果能夠避免高血壓、抽菸、肥胖以及缺少運動等不利因素,也許可以防止全球數百萬人免於罹患阿茲海默症,也就是老人失智症。



美國加州大學精神醫學系副教授巴尼斯(Deborah Barnes)領導的研究指出,在全世界3,500萬個阿茲海默症病例中,半數以上跟7種條件或行為有關,既然這種會奪走人類心靈的疾病無藥可醫,不妨從預防下手。



這份研究是今天(19日)在法國舉行的阿茲海默症協會國際會議(Alzheimer's Associatio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上發表;同時也將刊登在英國醫學期刊「刺胳針神經學(Lancet Neurology)」的網路上。



研究中指出,在全球阿茲海默症病例中,最大的衝擊來自「低教育水平」,就像營養不良一樣,會對心靈造成傷害,妨害腦力的發展。



其次是抽菸,第三是運動不足或根本不動。巴尼斯特別指出,美國有三分之一人口都有久坐的現象,並且因為動得太少而引發問題。



第四是沮喪,如果不加以治療或治療不足,會升高發展成阿茲海默症的風險。第五是高血壓。接著是肥胖,以及又抽菸又有高血壓。



如果能把這些因素減少25%,就可能在全球各地減少300萬人罹患阿茲海默症,其中在美國就可以減少50萬人。如果只能減少10%,也可以讓110萬人免於罹患阿茲海默症。



根據估計,在2050年以前,全世界的阿茲海默症患者會增加為目前的3倍,大約是1億零600萬人。



減緩阿茲海默症 貼的有效


中時 更新日期:2011/07/21 03:01 黃菁菁/東京廿日電



中國時報【黃菁菁/東京廿日電】



日本國內首度發售可抑止阿茲海默症症狀加重的貼布,也可以給吞嚥不易的病患使用,有助減輕患者及看護人員的負擔。



以往日本國內只有一種阿茲海默症治療藥,但受到高齡化影響,阿茲海默症患者增加,今年陸續有兩種相關新藥上市,小野藥品工業十九日推出日本首見的貼布型藥劑。



有些阿茲海默症病患不喜歡吃藥,痴呆症狀日漸加劇,也造成看護人員負擔。這種用貼的新藥只要貼在患者背部、手腕或胸部,一天只要換貼一次即可。



高瀨義昌醫師說,有些患者吃藥後會含在口中,等家人不在便吐出來,病患家屬也很難確認患者是否按時吃藥。用貼布使家人方便確認,因此期待會有更好的療效。



失智症藥物的貼片劑型並不是新藥,然而跟口服的劑型比起,比較沒有嘔吐的副作用,目前國內已經上市,健保給付必須先經完整的檢查及事先送審,審核通過後才能使用。唯一要留意的是國外曾發生失智症患者未將舊的貼片撕下,又貼上新貼片,以致藥物劑量加重,造成嘔吐、腹瀉、抽搐、呼吸困難等,因此健保局規定領貼片就不能拿口服用藥,每天一片為限。提醒大家藥物並無法根本治療失智的惡化,只能延緩部分患者失智的速度,以醫療照顧來說,就是把戰線拉長。真正要預防及處理失智症,建議可以參考功能性醫學的觀點及作法,這也是目前醫學界強調的根本預防處理之道,最新的英國醫學期刊Lancet提到的營養、抽煙(氧化壓力有關)、運動,之前我多次引用相關資料跟大家提醒過,至於沮喪,何以和失智症有關,到頭來還是身體功能失衡的影響,就是身體功能失衡會導致衰弱的大腦,其中也包含失智與沮喪等狀況,相關資料可以參閱: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23652&prev=23733&next=23616&l=f&fid=27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23616&prev=23652&next=23454&l=f&fid=27


阿茲海默症本身並無直接的診斷工具來確立診斷,因此看待阿茲海默症,最好視其為身體功能退化,導致大腦細胞跟著退化所產生的結果,身體功能的退化與否取決於七個關鍵:分別是營養、荷爾蒙、發炎反應、消化系統的功能健全、毒素、能量的新陳代謝及心靈的健康,以營養而言,根據巴爾的摩老化長期研究發現:研究對象有35%缺乏葉酸而他們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提高了60%,另一項針對有記憶力減退的老年患者,以雙盲安慰劑的對照研究中,每天提供葉酸的補充,證實對記憶力大有改善。這個狀況同樣也發生在B12的補充上,美國臨床營養學期刊研究發現:65歲以上的人缺乏B12的情況伴隨著更快速的認知功能衰退。因此,老年人有記憶力退化的問題,應該優先考慮補充B12及葉酸之類的營養來源或補充品。


另外我們摘錄六星期大腦健康計畫的相關內容,在第八章有提到緩解發炎對治療阿茲海默症的重要性,更多詳細的資料請參考六星期大腦健康計畫的原文。以下為部分內容的摘錄:


阿茲海默症: 著火的大腦


當我們檢視阿茲海默症大腦時,所看到的是著火的大腦。想想看,成長最快速的人口區塊是80歲以上的老人(而其中有一半以上罹患阿茲海默症),我們必須把焦點放在於找出根本原因。好消息是我們對於問題的真相已經有愈來愈深入的瞭解。


 


發炎的情況不斷出現於所有的疾病,而對老化與大腦的深遠影響,也不遑多讓。這是為什麼糖份、反式脂肪、飽和脂肪、壓力、感染、缺乏運動、 自體免疫疾病、肥胖、糖尿病、維他命缺乏症、腹腔疾病(來自於小麥與麩質的飲食) 以及結腸炎,這些都是發炎性的消化系統疾病,全部都會提高失智症與阿茲海默症等神經退化性疾病的風險15這些都會刺激發炎的情況,這是為什麼像Advil這類的消炎藥可以降低失智症風險的原因,但是自己不要為了降低風險救亂服消炎藥。這些消炎藥物造成每年有十幾萬人因此住院,每年有16千人因為內出血而死亡。


每個人都在找尋造成像阿茲海默症等疾病的一個原因。但是,原因不會只有一個。 我們的生活習慣與環境等多重因素,與體內基因之間的交錯互動,產生了問題。我們必須要處理所有的因子,才能協助大腦恢復健康。


就像自閉症一樣,如果著手處理所有的原因,許多失智症與阿茲海默症的病情可以延緩惡化,甚至逆轉復原。大腦有卓越的療癒能力,如果我們提供適當的條件,就有機會可以復原。但是解決之道絕對不會是服用阿司匹靈或是Advil! 我們必須要處理疾病的根本原因,像發炎這類的根本原因。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逼你的打鼾床伴吹喇叭吧,這可能救他一命


台灣立報 更新日期:2011/07/19 00:07 PanSci 泛科學網



作者:鄭國威(PanSci泛科學網主編)



在他因為打鼾打到睡眠中止死掉、或是你的睡眠因為他鼾聲太大而中止而想要他死掉之前,送他一根「迪吉里杜管」(Didgeridoo)吧!



打鼾可不是可以等閒視之的小事情,有些人打鼾的原因是因為患了睡眠呼吸中止症(Sleep Apnea),患者會因此在睡眠中發生無呼吸或是低呼吸的情形,嚴重可能致死。



這種疾病多半的患者是中年人,患者的喉嚨的軟組織因為鬆弛而阻塞上呼吸道,而由於肥胖會讓軟組織增加,所以體重過重的患者身上更容易發生這種問題。



某些嚴重的患者會因此血液中含氧量不足,醫生會建議使用連續式陽壓呼吸器(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CPAP),好以氣壓衝開上呼吸管道,但是對於那些還沒有那麼嚴重的患者該怎麼辦呢?答對了,就是吹迪吉里杜管!



這裡又得介紹一下什麼是迪吉里杜管了。這種樂器是澳洲北部的原住民在起碼1500年前發明出來的,就像是天然的木頭小喇叭,現在在澳洲還有世界上許多地方也都有人演奏;製作者通常會在長長的管子上頭作畫,現在常常在一些民族風演奏場合看見。



因為吹奏迪吉里杜管需要學會循環呼吸法(一種樂器吹奏者一邊靠鼻子吸氣,一邊用嘴巴吐氣的呼吸法,可以讓樂器發出長音,並鍛鍊呼吸道的肌肉,保持暢通),研究者將迪吉里杜管分發給一群志願者,提供免費課程,並要求他們每週起碼練習五天,每天起碼練習20分鐘,結果真的「奏效」了!學會循環呼吸法的受試者睡眠情形顯著改善,枕邊人的睡眠當然也是。



研究者的結論認為這些患者的上呼吸道肌肉受到強化,因此不會鬆弛,阻塞住呼吸道。但這只是假設,畢竟還沒有真的透過外科手術來檢查這些人的肌肉是否真的變結實。不管怎樣,的確是個可喜的發現。



根據這個發現,基本上,只要學會循環呼吸,並且長期固定這麼做,就可以鍛鍊肌肉,讓睡眠時的呼吸道暢通,是否可以換成別的吹奏型樂器呢?如果家裡頭不想擺上那麼一大根迪吉里杜管,小喇叭、長笛或是黑管應該也行。為了彼此的睡眠品質,甚至是性命著想,這應該是個不錯的投資。



資料來源:Friday Weird Science REPOST: Curing your snoring problem with



quick and easy digeridoo lessons!



過去討論到睡眠呼吸中止或者打鼾的治療,都是屬於被動的改善,也就是藉由外力的方式來改變呼吸道在睡眠時因為氣道週邊組織鬆弛而堵塞的狀況。不管手術、止鼾牙套或者是連續正壓呼吸器都一樣。


有一些研究指出藉由訓練呼吸道的肌肉,這種透過主動強化呼吸道肌肉的治療可以改善打鼾的療法,在2006年首度被提出相關的臨床研究報告證實有效,這就是藉由吹奏迪吉里杜管吹奏訓練來改善的正式研究文獻:


Puhan MA, Suarez A, Lo Cascio C, Zahn A, Heitz M, Braendli O (February 2006). "Didgeridoo playing as alternative treatment for obstructive sleep apnoea syndrome: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BMJ 332 (7536): 266–70. doi:10.1136/bmj.38705.470590.55. PMC 1360393. PMID 16377643.


在2009年也有類似的療法被提出來,透過語言治療強化口咽部的運動,也可以有效改善輕度到中度的睡眠呼吸中止的症狀:


 Kátia C. Guimarães, Luciano F. Drager, Pedro R. Genta, Bianca F. Marcondes and Geraldo Lorenzi-Filho Effects of Oropharyngeal Exercises on Patients with Moderate Obstru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e American Journal of Respiratory and Critical Care Medicine Vol 179. pp. 962-966, (2009)


以下摘錄今天報導的部分內容給大家參考:


吹奏迪吉里杜管需要學會循環呼吸法(一種樂器吹奏者一邊靠鼻子吸氣,一邊用嘴巴吐氣的呼吸法,可以讓樂器發出長音,並鍛鍊呼吸道的肌肉,保持暢通)來強化呼吸道肌肉,研究者將迪吉里杜管分發給一群志願者,提供免費課程,並要求他們每週起碼練習五天,每天起碼練習20分鐘,結果真的「奏效」了!學會循環呼吸法的受試者睡眠情形顯著改善,枕邊人的睡眠當然也是。


基本上,只要學會循環呼吸,並且長期固定這麼做,就可以鍛鍊肌肉,讓睡眠時的呼吸道暢通,是否可以換成別的吹奏型樂器呢?如果家裡頭不想擺上那麼一大根迪吉里杜管,小喇叭、長笛或是黑管應該也行。為了彼此的睡眠品質,甚至是性命著想,這應該是個不錯的投資。


今天順便上網查了一下,國內也有販售這種樂器,有興趣的人不妨連結點閱:


http://tw.page.bid.yahoo.com/tw/auction/b62798169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天早上我接受國內某報刊的電話訪問,詢問到有一位開車到雪隧的駕駛人,在隧道中引發過度換氣的症狀,被診斷有幽閉恐懼症,記者想了解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還有這位當事人過去也曾開車經過,為何以前不會,這次發生了?


首先,我們要清楚的是,許多精神狀況的發作,當時的情境只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之前必然有一些導致患者本人的身體穩定性下降的身體功能失衡,以一般來說,可能當事人之前沒吃飽、已經有好幾天沒睡飽或者精神壓力大等等,導致過去潛意識的情境引發當事人產生自律神經失衡而產生狀況。對功能性醫學來說,可以探討的更多,包含營養失衡、荷爾蒙失調、身體發炎、腸道功能失衡、排毒功能不佳、能量代謝失調及心理壓力等等,總之,導致幽閉恐懼症的原因並非單一因素引發。


幽閉恐懼症是指一個人身處密閉空間所產生的極度焦慮反應,跟一般恐慌症反應相同,但觸發條件不太一樣,因此在疾病分類上,都算在懼曠症裡面。英文中懼曠症(Agoraphobia)這個字是來自希臘文agoraαγορά)和phobosφόβος)組合而成。這個字在現代希臘文中被翻譯成「懼曠症」。一般人容易把懼曠症症是恐懼一些公開的地方,但其實通常患有這個病的人不是怕這些地方的本身(即不是怕多人的本質),而是怕一些與這些地方有關聯的公眾場合或處境。


懼曠症患者會害怕人群擁擠的情況,尤其是在封閉的空間當中,而且通常會引發恐慌症狀。因此,懼曠症患者通常待在家裡面,對外出則感到困難。懼曠症還包括畏懼身處公共場所、害怕萬一發生什麼事情而無法逃脫;所以亦導致害怕出門,因此,懼曠症實際上是出門畏懼症。


一般藥物治療不外乎是抗焦慮及抗憂鬱劑等來試圖控制症狀,透過放鬆技巧協助及認知行為治療,也能舒緩部分症狀,但談到根本的解決,建議大家可以深入了解能根本針對潛意識來處理的心靈技術,我曾協助一位懼曠症的年輕女性患者來根除其疾病根源:


她只要在人擠人的場合,就會覺得緊張、恐慌,難以呼吸等等。經過有效的心靈技術處理,當事人復返到她出生的時刻,她發現根源是來自於幫她接生的婦產科醫師的話語:怎麼都擠在一起了,與她出生時的難過(寶寶出生時,身體是很難過的)作連結,以致於她只要人多擠在一起,她便開始覺得胸口悶,難以呼吸。當她真正了解這個源頭,懼曠症的症狀便消失無形,不再發作。對這種高效率心靈處理技術有興趣的人歡迎跟我討論,其實不難,而且人人可學。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2) 人氣()




疼痛在生理上,固然有痛覺接受器、對應的神經徑路以及大腦的痛定痛覺區域,但在醫學研究對疼痛的研究仍無法藉由客觀的儀器或是檢查來量化,所有關於疼痛的研究其程度的增減,都是當事人主觀的感受來做比較。






能夠左右疼痛感受強弱的因子,心理因素佔了不少,根據已經出爐的研究發現:癌症患者若有更多的社會支持,會經歷較少的疼痛、需要服用止痛藥量降低,生產的孕婦也一樣,用到無痛分娩機率降低,甚至是接受過冠狀動脈繞道手術的患者,也比較不會有胸痛不適發生:


Eisenberger, NI; Lieberman (2005). "Why it hurts to be left out: The neurocognitive overlap between physical and social pain" In Williams, KD; Forgas, JP; von Hippel, W. The social outcast: Ostracism, social exclusion, rejection, and bullying.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 109–127. ISBN 1-84169-424-X.


之前提過的安慰劑效應,也是一個清楚的例子,大約35%的疼痛患者即便被施打的是生理食鹽水,止痛的效果不會比嗎啡差。一般會說這類患者的疼痛感來自於患者本人的焦慮,一旦焦慮獲得控制,疼痛亦隨之下來,這類焦慮感引發的疼痛一般都比較強烈,若以同樣的方式反覆處理,效果會變弱:


Melzack, R; Wall, PD (1996). The challenge of pain (2 ed.). London: Penguin. pp. 26–28. ISBN 978-0-14-025670-3


對許多慢性疼動的患者來說,藉由一些外在活動或者娛樂,疼痛感會大大減少甚至不復存在:


Melzack, R; Wall, PD (1996). The challenge of pain (2 ed.). London: Penguin. pp. 22–23. ISBN 978-0-14-025670-3.


近日已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公報」(PNAS)的美國研究發現:當有刺痛感覺時,凝視愛人、伴侶的照片,可幫助減輕疼痛。這項研究共有十七位女性參與,她們都有固定感情伴侶,且感情都很穩定、關係都很長久。研究發現,看伴侶的照片,似乎有止痛效果。反之,如果看的是蜘蛛、一般物體,或陌生人照片,反會更加不舒服。


研究首席作者娜奧米‧艾森柏格(Naomi Eisenberger)接受加拿大多倫多星報訪問時表示,這意味當一個人正飽受疼痛折磨,或正要接受一些疼痛考驗,有愛人相伴,或帶著愛人照片,或可舒緩疼痛。當女性看伴侶照片時,疼痛分數最低。研究人員也發現,大腦正中前額葉皮層活動與安全感大有關係。而大腦背側前扣帶迴則負責壓力反應,當女性看著伴侶照片,這區域的活動最少。


綜合上述的研究結果,心理因素左右疼痛感受的力量非常大,過去我也曾看到一則關於一位印度的靈修大師晚年罹患癌症接受檢查,檢查人員第一次用檢查儀器接觸到他的喉嚨,他感到一陣劇烈的疼痛感,把他嚇了一跳,於是他請檢查人員給他三分鐘調整,接下來不用到麻醉,順利做完檢查,因此疼痛可以藉由心念的轉移來大幅減少,這位大師作了最好的示範。


心情不好的人,容易焦慮,不時出現的疼痛常會被視為是憂鬱的症狀之一,關於這方面的原因及根本處理,有興趣的人不妨參閱我部落格的相關文章: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20284&next=20220&l=f&fid=16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19969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18733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醫病關係好 效果不輸真給藥


路透 更新日期:2011/07/15 15:09



(路透紐約15日電)吸入性沙丁胺醇(albuterol)有助氣喘病患肺部功能,不過美國研究今天指出,給予氣喘病患安慰劑吸入劑、或施以假針灸(phony acupuncture),效果相較並不遜色。



研究共同作者、哈佛大學醫學院(HarvardMedical School)的凱普特查克(Ted Kaptchuk)表示,研究結果顯示,照顧病患並非僅是給予藥物治療。



研究同時顯示所謂「安慰劑效應」(Placeboeffect),即在臨床試驗中,受試對象被給予假「治療」,如糖藥丸、食鹽水等的影響。



凱普特查克告訴路透社:「說真的,許多藥物憑藉的還是醫病關係。」



「但是許多醫師並不明白這點,他們認為是藥物的影響;我們的研究顯示,醫病關係是健康照護1個非常重要的因素。」



這項研究刊登在「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w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中央社(翻譯)



在臨床試驗上,安慰劑與藥物的比對實驗是證實藥物是否真正有效的重要關鍵,所謂安慰劑效應就是讓患者服用外表看起來跟真藥沒有兩樣,但裡面完全不含藥物成分來治療,患者服用時不知自己服用的其實不是藥物,但臨床觀察記錄發現仍有療效。過去,我也曾聽過一個耳鼻喉科醫師和我聊到安慰劑的效應。他說現在局部治療,門診都不太敢用藥物來噴,主要原因就是萬一發生藥物過敏反而會更麻煩,所以許多耳鼻喉科的醫師現在在門診的局部治療所用的其實都是生理食鹽水,這樣不僅安全,而且患者也反應不錯,這是典型的安慰劑效應。


在安慰劑的臨床試驗中,抗憂鬱劑是常被提出來討論的,在1998年有一項對照的臨床試驗發現:服用安慰劑治療憂鬱的效果,比藥物本身的效果還要好:


Kirsch, I. Sapirstein, G. (1998) Listening to Prozac but hearing placebo: A meta-analysis of antidepressant medication. Prevention & Treatment. 1, ArtID 2a abstract


在2008年有另一項對照實驗發現近八成(79%)的憂鬱症患者接受安慰劑的治療反應良好(12週療程,6-8週觀察證實是否有療效),真正藥物治療反應良好的只多了14%:


Khan A, Redding N, Brown WA (2008). "The persistence of the placebo response in antidepressant clinical trials". Journal of Psychiatric Research 42 (10): 791–796. doi:10.1016/j.jpsychires.2007.10.004. PMID 18036616.


在2002年的另一項對照試驗也發現,服用安慰劑的患者能有效減少30%的自殺率(包含自殺嘗試),跟真正藥物比起來只有10%的差別而已:


Khan A, Warner HA, and Brown WA. 2000. Symptom reduction and suicide risk in patients treated with placebo in antidepressant clinical trials: an analysis of the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database. Arch Gen Psychiatry 57:311–317. PubMed


因此有人戲稱,應該比對耳鼻喉科醫師的作法,治療憂鬱症應該先用安慰劑,因為臨床反應效果不差,且沒有藥物潛在的副作用風險。由此,我們也可以省思對憂鬱症而言,抗憂鬱劑的治療使用必要性到底有多少?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英國食品標準局曾經發表一篇研究指出,部分食用色素和防腐劑,可能和兒童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有關,如果孩子已經有過動症狀時,父母應該別再讓孩子繼續攝取此類食物。



該研究針對153個3歲的幼兒,和144個8歲的兒童為實驗對象,使用含有食用色素黃色4號和5號、紅色40號,和防腐劑苯甲酸鈉的糖果和冰淇淋為主。



發現每天都吃這些物質混合物的孩子,會明顯的出現過動現象,讓3歲的幼兒無法專心玩一個玩具,8歲的兒童無法專心玩電腦15分鐘。所以英國食物標準局也提出相關警告,請家長在選購飲料時,務必把含有這些色素及添加物的產品排除在外,以免造成小朋友過動: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5613992



英國知名的學府南安普敦大學在2004及2007發表兩篇研究報告,主要是針對孩童從果汁飲料中吃到人工色素及食物添加物的影響,這些報告把六種常用於飲料的色素及食物添加物苯甲酸鈉(常用的防腐劑),拿來做研究比對發現,的確容易造成過動的狀況,有興趣的人不妨參考:


Donna McCann et al. (2007). "Food additives and hyperactive behaviour in 3-year-old and 8/9-year-old children in the community: a randomised, double-blinde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 The Lancet in press. 


在飲料中經常添加的防腐劑之一,就是苯甲酸,因為這是合法的添加物,不過經常食用仍然潛藏風險,提醒大家留意。


根據今天的新聞報導: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在海關抽驗發現,由可口可樂公司台灣分公司進口、上海可口可樂飲料公司出口的兩公斤「可口可樂ZERO Pm原液主劑飲料配料」中,有不得添加於碳酸飲料的「對羥基苯甲酸甲酯」防腐劑,衛生署已禁止該批可樂原液進口。經檢驗,原料中除了含有防腐劑苯甲酸(濃度○.八六二g/kg)、己二烯酸(一.五九五g/kg)之外,還驗出不能添加於碳酸飲料內的「對羥基苯甲酸甲酯」(二.○六二 g/kg)。

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科長吳宗熹指出,這是該公司第一次驗出違規,其中,苯甲酸、己二烯酸是合法可添加於碳酸飲料的食品添加物,雖然這次在原液中的檢出量超過標準,不過,只要所製作的終端產品沒有超標,並不會因此拒絕入境。主要是因為原液中檢出「對羥基苯甲酸甲酯」,該防腐劑雖是合法食品添加物,但是我國所公告的合法添加項目並不包括碳酸飲料。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根據同卵雙生的個案研究,大約有一到兩成的ADHD患者與環境污染有關,在環境污染中,懷孕期母親喝酒、吸煙及鉛的暴露影響的研究最為人所知:


 Braun JM, Kahn RS, Froehlich T, Auinger P, Lanphear BP (2006). "Exposures to environmental toxicants and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in U.S. children". Environ. Health Perspect. 114 (12): 1904–9. doi:10.1289/ehp.10274. PMC 1764142. PMID 17185283.


孕婦吸煙,血液中的尼古丁會導致胎兒腦部缺氧,進而導致ADHD:


 "Bad behaviour 'linked to smoking'". BBC. 31 July 2005. http://news.bbc.co.uk/1/hi/health/4727197.stm. Retrieved 2008-12-30.


此外,罹患ADHD的女性也往往有較高的比例會抽煙,不管基因或者是抽煙影響,這也更容易造成她們的小孩出現ADHD的機會提高:


 "Ability To Quit Smoking May Depend On ADHD Symptoms, Researchers Find". Science Daily. 24 November 2008. http://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08/11/081121125602.htm. Retrieved 2008-12-30.


權威醫學期刊「小兒科」期刊(Pediatrics)最近發表的研究顯示:孩童在家中暴露於二手菸的環境下,可能更容易出現學習困難與行為問題。這項研究指出,在逾5萬5000名12歲以下的美國兒童中,其中6%家中有人吸菸;而比起家中無人吸菸的孩童,這些二手菸兒童更容易出現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原文報導請參閱:


http://www.medpagetoday.com/Pediatrics/ADHD-ADD/27483


不管是懷孕期直接從胎盤吸收的一手煙或者是出生後二手煙,已經都有研究提醒可能會增加過動的風險,所以為了小孩學習專注及身心健康,最好還是戒煙為上。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降血脂藥 健保核刪太嚴苛?



記者魏怡嘉/台北報導


降血脂藥,健保核刪太嚴苛,回到治療目標的病患被迫自費,引發病患不滿!


降到治療標準 病患被迫自費


醫師表示,目前健保給付規定,血脂病患的血脂值降到治療目標後,要考慮減少降血脂藥的用量。只是醫師依規定減量開藥給病患時,卻又被健保局核刪給付。問題是,病患一停藥,沒多久血脂又高了起來,有些醫師被刪到受不了,只能請病患到外面藥局自費買藥。


50歲的林先生有高血脂的問題,醫師開給他降血脂藥服用,一路下來,血脂控制得相當不錯,日前降到治療標準,但醫師卻猶豫要不要繼續開藥給他。


林先生一問之下,原來醫師顧慮健保核刪的問題,只好教他到外面的藥局自費買藥。但是他覺得很奇怪,病患血脂降到治療目標不是很好嗎?健保局應該鼓勵病患把血脂控制好,一旦血脂控制不好,造成心血管疾病,不是反而要花健保更多的錢嗎?健保局的作法根本是捨本逐末。


新光醫院心臟科主任洪惠風表示,健保局對血脂藥的核刪給付已經到了影響標準化治療的地步了。醫師也反映過很多次,但健保局都說是審查醫師的問題,讓醫師花很多時間在申復程序上。有醫師被刪到受不了,卻又因為降血脂藥有健保給付,醫院不能讓病患在醫院內自費,但又不能停藥,只能權宜請病患到外面藥局自費買藥,或是請病患停藥一、二星期,等到血脂又高了起來,再到醫院看病開藥。


但這就是健保局要的結果嗎?


若病患停藥 血脂恐又高起來


根據亞洲一項血脂控制調查指出,台灣的血脂控制率平均只有24%,比中國的58%還低,在亞洲敬陪末座。近年來,國內心臟疾病死亡率由90年的每10萬人口49.2人,至97年上升至每10萬人口68.4人,死亡率的攀升,與血脂控制不佳有關。


中華民國血脂及動脈硬化學會名譽理事陳肇文表示,健保局要求開降血脂藥的同時,要附上病患的相關檢驗報告,但有些病患最初的檢查在南部醫院,一旦北上工作,到北部醫院開藥,就不通過審查,很不合理。


臨床觀察發現,有心血管疾病的病患,一旦停藥,不到3個月病人的血脂全都會高起來,事實上,血脂只要降低20mg/dl,就能降低一半以上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去年健保局藥事審查小組討論通過要降低血脂用藥標準,但迄今都無下文。


健保局:作息、運動也能降血脂


對此,健保局醫審及藥材組專門委員施如亮表示,健保局並沒有嚴苛核刪降血脂藥,近來是有加強審核一些降血脂藥,但主要是針對例如病患治療劑量為20毫克,但有些醫師會開10毫克兩顆,由於其事涉藥價差,所以審核得較嚴。


至於降低血脂用藥標準,因會議結論需做「量價協議」,健保局粗估一旦降低給付標準,健保將多20億的支出,支出太過龐大,因而打住;根據健保局統計,99年血脂用藥支出為59億元,降血脂不能只靠藥物,作息及運動也很有幫助,能不吃藥最好。



根據醫學臨床的研究,有害的脂質降低,可以有效預防原發及次發的冠狀動脈硬化疾病發作,並降低死亡率:



  1. McGovern ME (2005). "Taking aim at HDL-C. Raising levels to reduce cardiovascular risk". Postgrad Med 117 (4): 29–30, 33–5, 39 passim. PMID 15842130. 

脂蛋白A(Apoproteine A)會與雙硫鍵結合而形成低密度脂蛋白,這是脂肪氧化堆積在動脈中的主要原因。臨床醫師Antonio Gotto Jr.的臨床報告發現,服用數克的菸鹼酸(維生素B3)就可以顯著地增加高密度膽固醇,降低低密度膽固醇、三酸甘油脂(血脂肪)及脂蛋白A的濃度。菸鹼酸是目前所知最具經濟效益的降脂質物質,也是第一個被發現具有預防冠狀動脈疾病特性的營養素。1970年代的冠狀動脈藥物計畫(Coronary Drug Project),菸鹼酸的長期治療,能讓男性心肌梗塞的復發率降低27%。在15年的追蹤調查之後,煙鹼酸治療組的死亡率,顯著地降低了11%。其他相關研究也可以參閱:



  1. ^ Canner PL, Berge KG, Wenger NK, et al. (1986). "Fifteen year mortality in Coronary Drug Project patients: long-term benefit with niacin". J. Am. Coll. Cardiol. 8 (6): 1245–55. doi:10.1016/S0735-1097(86)80293-5. PMID 3782631.

美國西南醫學中心(Southwestern Medical Center)針對HDL膽固醇不足40mg/dl男性進行一項研究。這項研究分為三個階段:首先,採用30%脂肪的餐飲;其次,受試者每顛補充1.5克(1500毫克)的菸鹼酸;第三階段,每天補充三克的菸鹼酸。結果發現,每天補充1.5克的階段菸鹼酸讓高密度膽固醇增加了20%,同時三酸甘油脂也有顯著地降低,因此說菸鹼酸是最佳的降脂質藥物,一點都不為過。


一般市售B群的產品其中B3含量最多不過是50-100毫克,想用B群來協助降脂質,困難度很高。單方製劑,建議避開會引發潮紅、刺、癢的Niacin成分,其他有效的成分例如六菸鹼酸肌醇(Inositol hexaniacinate),不但有效且沒有副作用,許多醫療專業建議的菸鹼酸補充常會採用:


Kruse W, Kruse W, Raetzer H, Heuck CC, Oster P, Schellenberg B, Schlierf G (1979). "Nocturnal inhibition of lipolysis in man by nicotinic acid and derivatives". European Journal of Clinical Pharmacology 16 (1): 11–15. doi:10.1007/BF00644960. PMID 499296.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