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荷爾蒙增 人易一意孤行

法新社 – 2012年2月1日 下午1:35





(法新社巴黎1日電) 根據今天發表的1項研究,男性荷爾蒙睪固酮會令人做出偏頗的判斷,就算實際情況是需要合作,仍誤以為自己一個人做決定最好。


倫敦大學(University of London)賴特(Nicolas Wright)領導的科學家團隊在實驗中發現,接受1劑睪固酮的女性,就算與他人合作符合自身利益,仍比較不願合作。


為了解睪固酮影響,賴特和研究團隊進行一系列試驗,對象為17組女性志願者,2人1組,試驗進行2天,間隔1週,每組試驗對象彼此並不認識。


在實驗的其中1天,給予每對受試者睪固酮補充劑,另1天則給予相似的安慰劑。


試驗中,每組受試者坐在相同房間,但使用不同的電腦螢幕。


她們看到的圖像都一樣,研究人員要求受試者選出另1幅不容易辨識的高反差圖像,若兩人意見相同,遊戲就結束;若意見分歧,則須協商做成共同決定。


研究人員發現,服用安慰劑的1組女性,明顯比服用睪固酮的女性更能成功找出正確答案。


賴特在聲明中表示:「體內睪固酮濃度較高會導致個人一意孤行,也會讓個人甚至在選擇錯誤的情況下,仍堅持己見。」(譯者:中央社陳怡君)


鄭醫師補充:


1.上述研究引用來源為:


doi: 10.1098/rspb.2011.2523 Proc. R. Soc. B


研究全文請參閱:http://rspb.royalsocietypublishing.org/content/early/2012/01/27/rspb.2011.2523.full


2.我在門診也看過女性患者,有一段時間出現情緒起伏大、與家人爭執不斷,家人的意見除了不聽,也容易曲解,對自己的想法非常固執,剛開始被懷疑有躁鬱症,後來作體檢發現男性荷爾蒙過高,足見荷爾蒙若是失衡也會影響當事人的思考、判斷甚至是情緒反應。因此被懷疑有精神疾病,務必透過完整的身體功能檢測,針對營養、荷爾蒙、消化道功能、發炎、毒素負擔、能量代謝以及壓力評估,找出原因針對根源來改善。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根據美國密西根大學研究的社會學學者發表於社會科學及醫學研究期刊( journal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的研究發現:


離婚年齡早的人對健康的危害遠大於離婚晚的人。研究人員提醒對於早年離婚的人,最好給予更多的社會及家庭支持,包含透過離婚諮詢協助當事人處理壓力,或者透過婚姻諮詢或者預防性的計劃來維持婚姻的滿意度。


研究人員分析1282位參與者,長期追蹤15年,探討出生世代、離婚年齡與健康的關聯,結果發現在35-41歲離婚的人比44-50歲離婚的人有更多健康的困擾與問題,至於出生世代則與健康程度無關。研究也發現在研究期間結婚又離婚的人比那些一直維持婚姻狀態的人健康下滑較明顯,但如果在研究過程中一直是離婚狀態的人和一直沒離婚的人相比則沒有差別。


上述研究來源可以參閱:


Hui Liu. Marital dissolution and self-rated health: Age trajectories and birth cohort variations.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28 January 2012 DOI: 10.1016/j.socscimed.2011.11.037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根據英國醫學期刊(British Medical Journal)發表的最新澳洲研究指出:孕婦服用Omega-3脂肪酸補充品,小孩日後罹患皮膚乾燥的比例降低三分之一,在他們滿周歲之前,對蛋製品不耐的比例降低50%。


澳洲科學家相信Omega-3脂肪酸可以通過胎盤影響未出生嬰兒的免疫力而讓寶寶日後免於濕疹的困擾,研究人員找了有過敏家族史的706位懷孕婦女作研究,半數研究對象從懷孕21週開始便給予一天三次的魚油補充直到出生,另一組則給予蔬菜油,目前需更多的分析來證實魚油是否能避免氣喘及花粉熱,至於魚肉補充,政府主管當局則建議不要超過四份的魚,主要考量海產的重金屬污染對小寶寶的危險性。


建議大家不僅吃魚要小心,連魚油製品最好也選擇有獨立檢驗室的純度認證背書,重金屬及農藥都不超標的安全食品。


上述研究的引用來源為:


 BMJ 2012;344:e184


研究全文:


http://www.bmj.com/content/344/bmj.e184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兩臂量血壓 有助揭心臟病風險

法新社 – 2012年1月31日 上午12:35





(法新社巴黎30日電) 根據今天發表的研究,測量兩隻手臂的血壓,比起僅測量一隻手臂,更能揭露罹患臟疾病或甚至死於這類疾病的升高風險。


英國艾克斯特大學(University of Exeter)研究人員檢視醫療資料發現,兩隻手臂間的收縮壓差距,可能是發現心臟毛病的有用指標。


過往研究顯示,高血壓患者罹患心臟疾病、中風、腎臟疾病及失智症的風險較高。


世界衛生組織(WHO)將高血壓定義成血壓在140╱90毫米水銀柱以上。


第1個數字是測量心臟的最高血壓值(收縮壓),第2個數字則測量心臟舒張期間的血壓值(舒張壓)。


研究人員指出,這份刊登在英國醫學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的研究結果顯示,測量兩手臂血壓應該成為標準程序。


研究人員檢視針對兩手臂收縮壓差距的28項研究後認定,差距在15毫米水銀柱或以上,與供應腿部的動脈狹窄和硬化的風險升高有關。


此外,它也與既有腦血管疾病有關,有可能助長失智症。且超過前述限值,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可能會升高。(譯者:中央社張雅亭)


鄭醫師補充:


1.失智症的風險之一為血管性破裂引發,因此血壓監控對於失智症預防有助益。


2.上述研究引用來源請見:


The Lancet, Early Online Publication, 30 January 2012

doi:10.1016/S0140-6736(11)61710-8

研究內容請連結參閱:


3..早在醫學院上課的時候,某位心臟科的資深醫師在課堂上就提醒量血壓最好量兩臂,如果兩臂的血壓差別過大,應該小心某些動脈硬化以及心臟病的風險,主要原因之一是從心臟主動脈弓通往雙臂的血管並不相同,如果動脈狹窄只出現在一側的動脈,另一側動脈並沒有狹窄,只量一側手臂血壓正常,就可能錯過另一側動脈狹窄引起的高血壓。有興趣的人請參考下面圖示: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兒童肺炎病菌進化 疫苗無法擋

中央社 – 2012年1月30日 下午10:20






(中央社巴黎29日法新電)根據今天發表的研究,引發兒童肺炎的病菌已經進化,能藉由與其他細菌交換少許基因組,躲避疫苗。


這份刊登在「自然遺傳學」期刊(NatureGenetics)的研究結果顯示,這些致命的病原體能迅速以借來的基因誘餌偽裝自己,藥物很難找到它們。


肺炎鏈球菌引發的疾病,據信每年在世界各地奪走逾100萬名幼童的性命。


防範所謂肺炎雙球菌感染的這類疫苗,是研發來辨別多醣細菌細胞表面的1種物質。


在超過90種、也就是90個「血清型」的細菌中,每種細菌的多醣表層皆不同。


2000年,美國引進1種針對7個血清型細菌的疫苗,經證實極為有效。這種疫苗也獲英國採用,還能防止兒童傳染病菌給成人。


然而,久而久之這種疫苗功效變得較差,因此由英國牛津大學的包登(Rory Bowden)領導的研究團隊著手找尋原因。


他們結合先進基因分析與流行病學發現,致命病原體透過與其他些微不同的細菌交換基因,躲過疫苗的偵察。研究人員運用流行病學來檢驗疾病傳播方式。


令人矚目的是,交換而來的基因物質正好來自負責製造細胞表層的基因組,而細胞表層是疫苗的攻擊目標。


換句話說,這種細菌保留本身的完整毒性,但改變了外觀。


包登解釋:「想像每株肺炎雙球菌是同校學童,全穿著學校制服。」


「如果1個男孩從街頭小店偷東西,警察,也就是疫苗,能輕易由他的制服認出他讀那間學校。」


他說,但是如果這個男孩與別間學校的朋友交換制服穿,警察將不知道從何查起,而小偷就會像細菌一樣逃脫。(譯者:中央社張雅亭)


鄭醫師補充:


1.任何防治細菌的疫苗,永遠潛在一種風險:細胞變性。以肺炎雙球菌來說,日前國內有公衛專家提到以預防疾病觀點來看,打流感疫苗不如打肺炎雙球菌疫苗來得有實際效果,現在最新的研究證實連肺炎雙球菌的疫苗也會失效。所以在疾病預防觀念上,千萬不要認為打了疫苗就萬無一失,真正能預防傳染疾病的關鍵,還是從提升每個人自我的免疫力來做起。


2.上述英國的研究引用出處為:


Nature Genetics Year published:(2012)
             DOI:doi:10.1038/ng.1072
原文請見:
http://www.nature.com/ng/journal/vaop/ncurrent/full/ng.1072.html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和一般人普遍認為能夠補充精力的雞蛋比起來,雜糧更有助於改善男性的勃起功能障礙,因為雜糧內含有豐富的維生素B3。根據香港中文大學的研究,每天只要補充維生素B3 2至3次,每次500毫克,只要持續12周,就可有效改善男性勃起功能障礙。


維他命B3治陽痿一石二鳥



男士生殖器無法正常勃起,可造成嚴重精神困擾,香港中文大學最新研究發現,麥皮、麥包等麥類食品中所含的「菸鹼酸」,即維他命B3,有助改善陰莖血流及使血管擴張,可令患有勃起功能障礙的男士「重振雄風」。然而有效劑量相當於日吃近六百塊麥餅,故只可透過服維他命補充劑才能達治療效果。


中大醫學院泌尿科與藥劑學院於最新一期《性醫學期刊》發表研究成果,研究人員邀請了一百六十一名患有不同程度勃起功能障礙的男性,隨機分成兩組,其中一組每日服用二至三粒五百毫克菸鹼酸補充劑,即每日攝取量約一千五百毫克,持續十二個星期,另一組人則只服用安慰劑。


研究人員其後以勃起功能國際指數問卷,評估參加者的勃起功能,結果發現患有中度至嚴重勃起功能障礙的男士,服用菸鹼酸補充劑後,勃起功能較服用安慰劑的男性有更明顯的提升;但對於只有輕微勃起障礙的男士,則服菸鹼酸或安慰劑均無明顯差別。


亦改善膽固醇水平


菸鹼酸即維他命B3,用於將食物轉化為能量,及保持神經及消化系統健康。由於菸鹼酸無法長期儲存於體內,故必須每日攝取,男性每日最少應攝入十七毫克,相當於兩件中等大小的雞胸肉,女性每日應攝取十三毫克,相等於五塊麥餅。報告指出,過往已有研究顯示勃起功能障礙與血管阻塞有關,菸鹼酸具有降膽固醇功能,有助防止斑塊於骨盆血管內積聚,亦可令血管擴張,增加陰莖血流及使血液流動得更暢順,從而改善陰莖勃起功能。


負責研究的中大外科學系泌尿科教授吳志輝解釋,約三分之一陽痿求診個案,同時有膽固醇過高及血管問題,而菸鹼酸現時已應用於增加「好膽固醇」,從而改善整體膽固醇水平。研究顯示,同時有膽固醇高及性功能障礙問題的男士,若選用含菸鹼酸的降膽固醇藥物,或可收「一石二鳥」之效。


日常飲食供應不足


這次研究使用的菸鹼酸屬極高劑量,相當於每人每日進食五百八十塊麥餅,故基本上沒可能透過日常飲食攝取有效劑量,必須服用維他命補充劑才可達有關效果。因菸鹼酸可促進血液循環,三分之一參加者投訴有面紅及皮膚搔癢等副作用。吳志輝強調,現屬初步研究階段,市民切勿胡亂購買菸鹼酸服用。


鄭醫師補充:


1.高劑量菸鹼酸會導致熱、潮紅以及刺癢,建議可以選擇有效的菸鹼酸取代品,六菸鹼酸肌醇,不但有效,而且高劑量服用也沒有那些讓人煩擾的不適反應。一般而言服用菸鹼酸想達到降膽固醇以及降脂質的效果,劑量不足,沒有療效。1500毫克是一般研究常見的建議使用量。


2.上述研究引用來源:


DOI: 10.1111/j.1743-6109.2011.02414.x



The Journal of Sexual Medicine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辯證行為治療法 可降低精神疾患自殺次數


 



記者鍾麗華/台北報導



邊緣性人格患者經常自殺、自傷,甚至有病患一天自殺3次,台北馬偕醫院兩年多前引進「辯證行為治療法」,大幅降低自殺、自傷次數,甚至有患者治療後,一年都不用藥物控制。



自殺已連續7年進入國人十大死因,去年奪走4406條人命。馬偕自殺防治中心統計,去年該院追蹤管理的自殺危險個案高達1671人,比95年的910人,成長了83%。而馬偕今年3月以來,承接台北縣自殺防治個案,1天就通報29人。



一名24歲女大學生因父母離異,無法得到良好照顧,極度沒有安全感,只要朋友稍不關心就以自殺威脅,手腕已傷痕累累,甚至連韌帶都被割斷。還有被丈夫要求離婚的女子割腕、刺腹、服藥通通來,一個星期3次拿水果刀自戕腹部;甚至有極端病患同一天自殺3次,被送往台大、馬偕、亞東醫院急診。



馬偕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吳書儀表示,邊緣性格人格疾患有7成到7成5至少有一次自殺行為,且多在成年早期就會發病,在所有自殺人口當中,有7%到38%診斷符合邊緣性人格症狀。而患者往往要看到6個醫師之後才會找到固定就醫對象。


患者經過辯證行為治療後,貝克憂鬱量表分數從90分降為50分,貝克焦慮量表分數從52分降為42.5分,每月自殺、自傷送急診2次減少為0.1次,企圖自殺行為從一次降為0.2次。




 



在精神科的診斷中,也有被歸類精神科癌症的診斷,一般的人格疾患或人格異常(PERSONALITY DISORDER),就是精神科醫師口中難以治療的精神癌症。PERSONALITY的字源是從面具來的,從前的戲劇是演員戴上面具進行表演,人們從面具的表情及顏色,就能判斷他扮演的角色的屬性。而人格,是我們每個人,對外應對進退的一種綜合的反應與結果,也就是每個人有其先天的氣質,加上後天的薰陶及好壞事件的影響,形成當事人對不同事物的看法及反應。如果他的行為及情緒反應持續或者經常造成別人及自己痛苦,我們都可稱為人格違常或者人格異常。但這樣的定義及歸類,不過方便疾病的分類,由於被歸類有人格異常的人,本身比較缺乏改善動機,不是依然故我,不然就是把自己的不舒服反應,全部歸咎為別人的過錯,因此,在治療方面,不管藥物或者心理治療,治療中斷及復發屢見不鮮,所以才會被稱為精神癌症PSYCHIATRIC CANCER。


在精神異常中,大家最耳熟能詳的,莫過於邊緣性人格違常,以前有一部電影:致命的吸引力,就是在描述這種狀況,有興趣的人可以找來看看。邊緣性人格違常的名稱來源,是因為這類個案的表現,常介於精神病及精神官能症之間,也就是一旦發作,他們的症狀會像精神病發作一樣難以控制。一般而言,這都是源自於他們極度的缺乏安全感與自信,很怕別人拒絕或者拋棄他們,如果他們身上背了TNT(黃色炸藥),引信就是拒絕或拋棄他們。這種拒絕或拋棄,不一定是實質的,只要是他們感覺到或想到,也可能會引發一連串的激烈反應,一般以激烈的情緒(翻臉像翻書一般)、自殺威脅、自殘的行為來表現,更激烈的人有可能與對方同歸於盡,一些社會新聞不時會有類似的報導可供印證。


邊緣性人格違常經常處於危機狀態,經常有情緒波動、經常一下子好辯、激動; 轉眼間又憂鬱、哭泣;一會兒可能感覺不到自己的感覺。因為他們既依賴又充滿敵意,希望被愛又不相信自己能夠擁有,故其依賴感無法被滿足的時候,即表現強烈的憤怒,結果當然就是難以與人維持深度的親密關係。由於他們極怕被依賴的對象所背叛,往往先激起對象的生氣、憤怒、或者率先背叛對方,以測試對象的容忍度,當對象果真離開他們以後,他們則陷入極度的情緒混亂中,並再度強化無人可信任、自己的空虛及孤獨存在的意念。他們可能隨意與人發生關係或者以自傷自殘的方式,來排解自己的空虛無望感。由於人際關係不穩定、生活模式混亂、社會職業功能受到極大影響,他們的成就與表現通常低於能力。


根據研究調查,具邊緣性人格異常的人,過去通常遭受兒虐、性侵或者被拋棄或者與至親分離等等的創傷,所以內心深處常充滿不安。根據統計,邊緣性人格異常的盛行率約0.7%到2%,男女比例約1:2或1:3,75%的人會出現自我傷害的行為,10%的人會自殺成功。


辯證行為療法,一般被視為邊緣性人格違常的重要治療,這是由心理學家MARSHA LINEHAN所發展出來的療法,基本上,是由認知行為療法再加上辯證哲學及禪宗的修行概念融合而成的心理治療。這項治療,強調接受與改變的平衡,整體目標不止在幫助活下去,還要找到值得活下去的生活意義。治療一般區分為四階段:第一優先處理的是自傷及其他危急生命的議題或事件。第二階段,鼓勵當事人去經歷他們一直不想面對的痛苦情緒。第三階段,找出生活中的問題(例如職場或者婚姻等等)。最後階段,著重在幫助當事人感覺完整(自我),減少空虛感。 這樣的治療,若能完整的完成療程,我們可以看到一些統計數字的改善,然而邊緣性人格違常的人在治療期間容易中斷、放棄治療,因此真正能完成療程的比例比較低。完成後,長期來看(超過一年)復發率也高,所有的相關研究都誠實的說出:目前對於邊緣性人格違常,仍無特定治療證實確實有效。包含藥物也是一樣,大多只是症狀控制,談不上根本的改善。


如果,當事人想改善,關於過去創傷的修復,其實有非常直接的心靈技術(非心理治療)來幫忙,然而,如果當事人只是要一再證明自己是很糟的,不值得改善,每個人到最後一定會離開他們,都是別人對不起他們的話,那麼談真正的改善仍太遙遠。治療者除非能夠完全的接納,讓當事人感覺到安全,改變才可能發生,但到底到何種程度才算安全,恐怕還是因人而異。總之,接納、安全之後,當事人才有機會去檢視哪裡有問題,治療者本人除了需極大的面對能力以外,當事人真正想改善的動機仍是關鍵。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



寶寶罹患自閉症? 半歲大腦波可能告訴你

作者: NewTalk 新頭殼 | 新頭殼 – 2012年1月27日 上午9:57





新頭殼newtalk 2012.01.27洪聖斐/編譯報導


《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期刊26日刊登倫敦大學伯貝克學院心理科學教授詹森(Mark Johnson)的最新研究,顯示6個月大嬰兒腦波就可能已經會對他人的注視或離開產生腦波信號。研究者認為這項研究成果將可能有助於檢視嬰兒在1歲時是否會罹患自閉症;目前醫學只能對2歲以上的幼兒進行檢測。


詹森教授指出,嬰兒在1歲前的腦部運作與他們後來是否會發展出自閉症病徵有關連。


這項研究針對1群6到10個月大、哥哥姊姊有自閉症困擾的嬰兒進行研究。研究人員檢測在人們注視他們,以及離開他們時,這些孩子的腦波變化。


以往的研究顯示,腦波活動會影響人們在社交活動時的眼神,有自閉症的孩子在注視人時,以及需要注視人的社交活動中,會有不正常的反應。


這項研究則發現,具有罹患自閉症風險的嬰兒,在接觸社交信息時,就已經會產生不同於一般嬰兒的腦波反應。


詹森教授說,在這個年齡,還不會出現自閉症病徵,因此腦波檢測可能是比較敏感的指標。


然而,研究者也指出,不是每個出現腦波異常的嬰兒後來都會罹患自閉症,也不是每個腦波正常的嬰兒後來都沒有自閉症。腦波測量的儀器還需要做更精密的校正,並且還需要引用其他的方法,才能進行更精密的預測。


鄭醫師補充:


1.自閉症越早發現,越早發現越能提早介入與處理。


2.上述研究的引用來源為:


Infant Neural Sensitivity to Dynamic Eye Gaze Is Associated with Later Emerging Autism

Mayada Elsabbagh, Evelyne Mercure, Kristelle Hudry, Susie Chandler, Greg Pasco, Tony Charman, Andrew Pickles, Simon Baron-Cohen, Patrick Bolton, Mark H. Johnson

Current Biology - 26 January 2012


原文研究內容請見: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960982211014692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某些基因變異的體質的孩童,若是服用第二代抗精神藥物,罹患代謝症候群的危險性增加六倍,代謝症候群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一般熟知的血壓上升、空腹血糖過高等等,這都是糖尿病的先期症狀,這份研究報告發表於醫學期刊 Translational Psychiatry。


這是第一次有醫學報告直接把第二代抗精神病藥物服用給小孩會產生副作用的體質直接說清楚,這項研究值得我們注意主要是因為許多孩童被診斷有慢性精神疾病,尤其像是妥瑞症等等,有一項在美國British Columbia大學附設醫院的調查發現在大約5500位被診斷有精神病、情感及焦慮性疾患、注意力不足過動症、自閉症、適應性疾患以及物質濫用的孩童以及青少年,這些患者最常被開立的第二代抗精神病藥物是思樂康以及理斯必妥兩種藥物,而這項研究評估了在2008-2011期間在British Columbia大學附設兒童醫院的住院患者,平均十三歲,其中有105位孩童被開立了第二代抗精神病藥物,另外112位患者並未使用。DNA分析呈現大概有8%的患者(不管有無服用第二代抗精神病藥物)呈現在MTHFR基因的C677T變異,研究分析發現這些基因變異者若是服用第二代抗精神病藥物罹患代謝症候群的危險性提高六倍。


研究人員之所以會針對MTHFR C677T基因變異,主要是因為過去研究發現罹患精神分裂症的成人若是有這種基因變異,包含沒有罹患精神疾病的心血管疾病患者都有這種基因變異。過去研究發現成年人若是罹患精神疾病會增加19%的死亡率,大多都是因為心血管疾病的危險性。


MTHFR基因主要與B群的葉酸代謝有關,對於孩童最好透過客觀檢測來看當事人是否B群足夠以及相關飲食來源攝取是否足夠,研究人員進一步想針對這部分做了解。


相關研究全文可以連結:


http://www.nature.com/tp/journal/v2/n1/full/tp201168a.html 


研究引用出處:


Translational Psychiatry (2012) 2, e71; doi:10.1038/tp.2011.68
Published online 24 January 2012


在本地沒有醫師在開立第二代抗精神病藥物會是先做基因篩檢,也沒有醫師會關心B群及葉酸代謝的營養來源是否充足。提醒大家對於第二代抗精神病藥物最容易發生的副作用代謝症候群萬萬不可輕忽,因為背後即是糖尿病、高血壓、肥胖、心血管疾病以及死亡危險性增加的威脅。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最新刊登於權威醫學期刊,小兒科期刊的研究顯示許多兒時被診斷有自閉症的患者,長大後他們的症狀可能會消失,這個比例高達三分之一。對於研究結果,原因到底是誤診或者是它們的大腦產生變化目前尚無定論。

這項由美國麻州總醫院的Andrew Zimmerman醫師領導的研究,研究人員電訪調查92000個父母,他們的小孩在2007-2008年期間,年齡都不超過17歲,統計發現總共有1366個人提到他們的小孩過去或者當時被診斷自閉症,其中有453的個案是小時候曾被診斷成自閉症但長大後症狀不復存在。


研究人員也發現有學習缺陷或者發展遲緩的孩童,之後持續被診斷自閉症的機率較高,這些孩童大一點也容易有癲癇及焦慮的狀況。弱勢小孩或者青少年的患者有聽力障礙,長大後比較不會被診斷有自閉症。


研究團隊也發現自閉症患者容易合併出現其他精神及行為問題。 他們推估這樣可能會讓自閉症患者的診斷更複雜,或者延緩一旦被診斷自閉症時可以得到早期得到的治療。研究人員對於這些被診斷有自閉症的小孩,樂觀地表示早期療育能夠改善這些小孩子。


相關原文研究摘要:


http://pediatrics.aappublications.org/content/early/2012/01/18/peds.2011-1717


研究引用來源為:


(doi: 10.1542/peds.2011-1717)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根據研究發現,在療養院的老年失智症患者若是服用抗憂鬱劑(SSRI,例如百憂解、樂復得或者克憂果這類藥物),跌倒受傷的危險性提升三倍。跌倒是超過六十五歲失智症患者的死亡主因,因此研究人員建議最好透過其他替代療法來處理這些精神症狀,減少相關風險。



這項研究的領導人Professor Clive Ballard,他提到:三分之二在養老院的人有失智症,給失智症患者開SSRI這類常用的抗憂鬱劑將導致跌倒風險增加。未來需要更多的研究來了解對失智症患者為何會增加跌倒受傷的風險以及尋求其他方式的治療來處理這項危機。


這項研究追蹤248位在安養院的長者用藥紀錄長達兩年,受試者平均年齡為82歲,結果他們當中有152個人總共跌倒了683次,導致他們髖骨碎裂、扭傷、瘀傷以及腫脹,甚至有一例死亡,結果發現被開了抗憂鬱劑SSRI這類藥物的失智症患者,跌倒受傷的危險性增加三倍,若是同時開立安眠藥物,危險性更高,熟悉內情的人都知道這兩種藥物經常會一起開出來。這項研究刊登於英國臨床藥理學期刊,研究人員建議除了應該發展更安全有效的治療方式,同時醫師把SSRI抗憂鬱劑開給失智症患者時也應該事先知會相關危險性,即便是低劑量也一樣。研究摘要請參閱: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j.1365-2125.2012.04124.x/abstract


研究全文可以連結參考: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j.1365-2125.2012.04124.x/pdf


研究引用來源為:


DOI: 10.1111/j.1365-2125.2012.04124.x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團圓飯健康吃》豐富蔬菜、魚 地中海飲食活更久

作者: ◎記者蘇湘雲/專題報導 | 台灣新生報 – 2012年1月21日 上午12:02





瑞典哥德堡大學薩爾葛蘭斯卡研究院(Sahlgrenska Academy)進行一項研究發現,地中海飲食含有豐富蔬菜、魚類,可以讓人活更久。


地中海飲食包括大量魚類、蔬菜,餐桌上肉類、牛奶等畜牧產品則比較少,從一九五○年代開始,就有許多研究認為地中海飲食有益身體健康。


這項瑞典研究分析了一千兩百位年長者的飲食習慣,追蹤時間超過四十年。結果顯示,七十歲年長者若採用地中海飲食,壽命平均比食用大量肉類、畜牧類產品者更長,八年後依然健在的比率增加了百分之二十。


瑞典哥德堡大學薩爾葛蘭斯卡研究院科學家吉安盧卡‧托葛農表示,這代表年長者採用地中海飲食方式,估計會比未採用地中海飲食者多出兩、三年壽命。


不只這項研究證明地中海飲食對健康有好處,還有三項未發表研究也證實地中海飲食很有養生效果。


吉安盧卡‧托葛農指出,「我們從這些研究可以得到結論,那就是地中海飲食的確有益健康,不只對年長者如此,對年輕人也不錯。」這項研究已經發表於「高齡」醫學期刊。


 


鄭醫師補充:


上述研究來源:


Gianluca Tognon, Elisabet Rothenberg, Gabriele Eiben, Valter Sundh, Anna Winkvist, Lauren Lissner. Does the Mediterranean diet predict longevity in the elderly? A Swedish perspective. Age, 2010; 33 (3): 439 DOI: 10.1007/s11357-010-9193-1


相關報導:


University of Gothenburg (2011, December 20). Mediterranean diet gives longer life, Swedish study suggests. ScienceDaily. Retrieved January 21, 2012, from http://www.sciencedaily.com­ /releases/2011/12/111220154122.htm

現在過敏兒越來越多,在2008年有一項研究,針對468對母親與小孩的,從母親懷孕開始追蹤6.5年,證實孕婦若能用地中海飲食,小孩日後罹患氣喘及過敏機率明顯降低。而紅肉攝取量較多的小孩,過敏危險性也提高。研究來源:


 Mediterranean diet in pregnancy is protective for wheeze and atopy in childhood Online First Thorax 2008; doi: 10.1136/thx.2007.081745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英研究發現 維他命D可降童憂鬱風險

作者: NewTalk 新頭殼 | 新頭殼 – 2012年1月21日 上午11:36





新頭殼newtalk 2012.1.21 洪聖斐/編譯報導


英國布里斯托大學(University of Bristol)的「90後孩童研究計畫」發現,大量攝取維他命D的孩子們罹患憂鬱症的風險比攝取不足者少10%。


這項研究針對2千7百名孩童進行研究,在他們9歲和13歲時分別檢測他們的維他命D攝取量。結果發現,攝取維他命D太少者,比較可能出現憂鬱症的病徵;攝取較多維他命D者,在青少年時期的憂鬱症病徵也會減少。


維他命D主要是靠曬太陽來獲得,也可以藉由富含油脂的魚類(例如鮪魚)來加以補充。


這項研究還針對維他命D2和D3加以調查,結果發現維他命D3與抗憂鬱症的相關性最大。


 


鄭醫師補充:


1.日前我把維他命D與成年人的甚至是老年人憂鬱症的相關研究PO出來給大家參閱,如今最新發表於去年底的研究也顯示維他命D對於兒童憂鬱有明顯的幫助,上述研究引用來源為:


The association of serum 25-hydroxyvitamin D3 and D2 with depressive symptoms in childhood –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Anna-Maija Tolppanen, Adrian Sayers, William D. Fraser, Glyn Lewis, Stanley Zammit and Debbie A. Lawlor


Article first published online: 29 DEC 2011 | DOI: 10.1111/j.1469-7610.2011.02518.x


論文研究摘要可以連結參閱: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j.1469-7610.2011.02518.x/abstract


2.所以多曬太陽或者補充富含維他命D的食物來源非常重要。相關文章請參考: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28534&prev=28757&next=27834&l=f&fid=27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孕婦用藥 生下氣喘兒機率增3.7倍

自由時報 – 2012年1月20日 上午4:28






〔自由時報記者林相美/台北報導〕台灣孩童氣喘盛行率逐年上升,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台大公衛學院研究發現,媽媽懷孕時吃藥,孩子氣喘比例是一般孩子的三.七三倍,不論西藥、中草藥都會提高生下氣喘兒的機率。不過,過敏免疫專科醫師認為,上述推論仍未有醫學實證,孕婦若有不適,還是要治療。


中興院區家醫科主治醫師陳揚卿昨天表示,研究團隊於全台北南東十四個社區三百六十九位氣喘兒中,電訪其中一百九十三位氣喘兒的媽媽,了解她們懷孕期間、孩子周歲前暴露環境及五歲居家狀況,並找到同年齡、性別的非氣喘兒加以比對,研究結果已發表於國際期刊「臨床發展及免疫」。


哺育母乳有保護作用


陳揚卿表示,研究發現,媽媽懷孕期間用藥、生產時使用真空吸引器、孩童一歲內反覆呼吸道感染、孩童三歲前送去幼稚園,均增加罹患氣喘的危險;媽媽哺育母乳對孩子則是保護因子。


陳揚卿舉例,媽媽懷孕服用感冒藥,產下氣喘兒的機率為四.三五倍。許多孕婦習慣於孕期以中藥補身,但調查發現,孩子罹患氣喘的機率也達三.六三倍;她呼籲,懷孕期間盡量避免服用中草藥,雖然中草藥為天然成分,但畢竟是藥物,若含不明成分,作用也不明。


鄭醫師補充:


1.誠然,這樣的臨床研究結果無法證實小孩氣喘或過敏是否直接由媽媽使用的藥物引發,但是懷孕期間孕婦的藥物使用最好還是保守一點比較好。


2.小孩的氣喘或者過敏體質,與父母的過敏體質有關,因此懷孕期還必須用藥的孕婦,代表身體並不好,或者因為孕婦本身也是過敏體質,身體發炎以及免疫力也不是很理想的狀況而必須服藥,因此要減少寶寶在懷孕時期的母親身體過敏發炎反應的刺激,建議最好透過完整的急性及慢性過敏原分析來作完整的環境調整、飲食規劃及控制。中草藥儘管可以幫助過敏體質調整,但在中藥材無法落實全面的污染管控(例如重金屬含量)之前,長期服用仍然有潛在的風險。對功能性醫學有概念的醫師都知道重金屬累積量高也會導致腸道的腸漏現象加劇,進而讓過敏更嚴重。


3.總之,懷孕期間母親有身體狀況,儘量透過自然飲食調整的營養補充來幫助身體穩定,藥物(包含中藥)使用最好保守謹慎,減少小孩日後氣喘及過敏的發生。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研究:受創後好好睡覺 可加深記憶

作者: 莊瑞萌 | 台灣醒報 – 2012年1月19日 下午5:51






【台灣醒報記者莊瑞萌綜合報導】充分休息往往可以讓大腦得以重新出發,面對新的挑戰。不過,最新研究發現,睡覺前如果曾經情緒大幅變化而產生劇烈的情緒波動不穩,雖然經過一夜休息,這些慘痛的記憶恐怕會揮之不去。


美國麻薩諸塞大學研究人員進行一項研究,邀請一百位民眾觀看不同的怵目驚心圖片,然後分成二組,其中一組可以充分的睡覺休息12小時,另一組則沒有給到充分休息。之後,請兩組人再看一次之前的圖片。


結果那些得到充分睡眠的人,看到圖片後的情緒變化,居然遠比睡眠不足者更為劇烈。研究人員認為這種反應跟「睡覺」狀態具有極大關聯。


研究人員史賓賽表示,「睡覺不僅保護人們的記憶,也保護了情緒反應,」他進一步表示,「在進行重大決定之前,俗諺說『睡一覺再做出決定』固然是較慎重的做法,不過,如果經歷重大事件後,保持清醒或許是更佳的做法。」


一般民眾在經歷重大事件後,通常會產生輾轉難眠現象,類似創傷後的壓力症候群(PTSD),對此,史賓賽認為,這是身體自動讓這些不好的記憶或情緒,不要累積在腦裡的自然反應機制。


另外,埃默瑞大學研究人員海曼則表示,「學界目前對睡眠與記憶的關係,進行的研究多,這次的成果,可以促使這類主題當作開路先鋒。」


本次研究結果刊登在《 Th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期刊。


 


鄭醫師補充:


上述研究的引用出處為:


Th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18 January 2012, 32(3): 759-760; doi: 10.1523/JNEUROSCI.5357-11.2012


所以遭逢巨大天災人禍,人類的自我保護機制就是失眠,一來是怕再次重演,要隨時警戒,二來也藉由睡眠剝奪來淡化駭人事件當時的記憶。不過在事件過後,睡得好還是很重要,因為許多身體健康的維護與優質睡眠息息相關,擔心睡得好,事件當時的記憶圖像會一直來困擾的話,其實透過有效的心靈處理技術可以完全解決,不須擔心: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17582


根據過去許多臨床研究,睡眠與記憶力有非常密切的關係,像是作業記憶力(working memory)與睡眠剝奪有關,作業記憶力對高級認知功能相當重要,像是作決定以及邏輯思考等等都必須仰賴它,有一項研究讓22位男性及26位女性讓他們連續四個晚上只睡26分鐘,研究人員比較前後認知功能測驗的表現,結果發現睡眠剝奪之後跟控制組相比,認知測驗的表現跌了38%:


Turner, T.H.; Drummond, S.P.A.; Salamat, J.S.; Brown, G.G. (2007). "Effects of 42 hr sleep deprivation on component processes of verbal working memory". Neuropsychology 21 (6): 787–795. doi:10.1037/0894-4105.21.6.787. PMID 17983292.


不管最近大學入學考試及高中入學考試相繼舉行,二月開始又是各大研究所入學考試的舉行時間,奉勸各位考生,準備考試要加強記憶力,務必要有優質以及充裕的睡眠,否則記憶力無法持久,有些考生在考試前因壓力太大而無法入睡,想藉助安眠藥來幫助入眠,在此提醒大家務必小心,因為安眠藥物的副作用之一就是會影響記憶力,小心得不償失。建議可以藉由自然的營養補充品來幫助入睡及提升睡眠品質,避免安眠藥物減損記憶力的後遺症。同時每天撥空到外面散步,利用外觀的方式來幫助自己放鬆,都是幫助睡眠更安全的作法: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23395


祝各位考生夜夜好眠,考試順利!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