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欣賞豔照 腦筋轉得快



2011年 11月23日



【蔡筱雯╱綜合報導】芬蘭學者發現,欣賞性感豔照會刺激腦部反應,男性看到異性裸照,腦波活動反應會較快,這也難怪市面上的廣告喜歡用清涼美女照來刺激消費者。


女性反應沒差別


英國《太陽報》等媒體報導,芬蘭坦佩雷大學學者海特南(Jari K. Hietanen)與努曼瑪薩(Lauri Nummenmaa)請實驗者觀賞各種照片,並用核磁共振(MRI)掃描監測其腦部電流,結果發現腦部在看裸照時反應最迅速,只需不到零點二秒即可處理接收影像,看泳裝照的反應次之,看服裝整齊的照片,反應最慢。
學者推論,這可能源於老祖宗求偶本能,看到裸體就聯想到可求偶,證明腦部處理裸體影像的部位與性慾反應區塊相同,至於異性相吸在實驗中只對了一半,男性看到裸女,遠比看見裸男的反應強烈,女性實驗者對裸男、裸女的反應則不因性別有太大差異。


鄭醫師補充:


1.這篇芬蘭研究的標題為赤裸真相(The Naked Truth),原本是要探討神經科學家的大腦分區N170對於臉部及身體影像反應是否有別,過去的研究一直認為N170這個位於枕顳交界附近的區域是人類主要臉孔辨識的腦部區域,研究人員考慮到人類演化把衣服穿上身,隱藏身體原本會引發性對象的選擇及性慾的部位,因此想了解N170對於裸體影像反應是否會大於穿衣服影像的刺激,在兩項實驗中,研究人員測量受試者的N170對於裸體、泳裝、穿一般衣服、臉以及車子(控制組)的接收反應。結果發現,裸體照反應相對於穿衣服照片反差最大,換句話說看到裸體照,N170反應最快速,甚至比起臉孔辨識速度,裸體照的速度更快。最後也發現不管是有沒有穿衣服,對人反應速度都大於車子,換句話說美人魅力大於香車。


2.研究人員推測這與性的本能可能有關,不過這個研究進一步證實N170不只是臉孔辨識而已,在足以引發反應的裸體照N170的反應速度更快。最後,我也來瞎子摸象一下,與專注力有關的神經傳導物質主要是多巴胺,多巴胺同時也負責愉悅感覺的傳遞,其中包含性的衝動與滿足,因此裸體照的視覺刺激,N170反應最快,同時都符合多巴胺的作用範疇,大家可以參考一下,當然,我不認為多巴胺主導一切,畢竟它只是中間傳遞的工具而已。


3.上述研究引用出處為:


 Hietanen JK, Nummenmaa L (2011) The Naked Truth: The Face and Body Sensitive N170 Response Is Enhanced for Nude Bodies. PLoS ONE 6(11): e24408. doi:10.1371/journal.pone.0024408


研究全文可連結:


http://www.plosone.org/article/info:doi/10.1371/journal.pone.0024408


下面圖示為外電報導圖片,來源為:http://www.scienceagogo.com/news/20111017174703data_trunc_sys.shtml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城市居民在資源及資訊取得包含醫療照護的獲取都較非城市居民來的方便,但是居住城市小孩卻往往不像非城市小孩來的健康,原因何在?


根據外電整理報導,整理這幾年的一些相關研究發現每天接觸城市汙染,影響城市居民健康甚鉅,這個效應是從娘胎開始,導致在相關疾病罹患率上,跟非城市的居民相比明顯高出一截。


有研究人員直接比較居住城市母親與非成是母親的臍帶血,發現居住城市的母親有較高濃度的環境賀爾蒙(XENOESTROGENS,XENO是外來的意思,ESTROGENS是女性荷爾蒙的動情激素),這也容易讓未出生的寶寶直接受影響。這種物質在數不清的人為汙染物中,像是汽油燃燒冒的煙等等,在城市或者工業區遠比鄉村多更多。


胎兒期就接觸環境荷爾蒙就會導致胎兒過度生長而過重,日後的肥胖、過敏、性早熟、生殖問題、以及癌症,例如肺癌、乳癌以及前列腺等的風險就會增加。


西班牙的GRANADA大學的研究人員就發現儘管居住城市的母親生產時年齡較長而且體重也較輕,但跟非城市母親相較,生出來的寶寶明顯大上一號。


這個研究的領導者MARIA MARCOS博士提到這類環境荷爾蒙對於未生出的寶寶在生長發育上有明顯的影響,阻礙寶寶未來身體的正常發展。但影響不止於此,去年美國OHIO州立大學的研究發現城市汙染物會導致孩在學走路的孩童代謝的變化,讓他們血糖升高,胰島素阻抗增加,碳水化合物代謝困難,這是目前大家俗稱的三高,代謝症候群的主要致病原因。這個研究的領導人QINGHUA SUN博士觀察到接觸這類污染物將會導致日後糖尿病的發生:


這些微細化學歷子直接導致身體發炎及脂肪細胞的病變,兩者都增加糖尿病罹患的風險。只要在城市環境出生的寶寶,早年都難以避免這些對健康影響巨大的汙染曝露。


此外,過敏也是值得我們留意的健康議題,近來有研究指出居住城市的母親甚至會把過敏反應傳給腹中的胎兒。根據最近發表於實驗醫學期刊(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的研究指出,於環境充滿農家庭院微生物環境的媽媽,生出的後代比較不會過敏,這對居住城市的媽媽來說不會發生。近來有研究指出居住城市的母親甚至會把過敏反應傳給腹中的胎兒。


過去曾一度以為這些普遍的惱人健康問題來自於居住環境壓力導致生長發育的變化,但研究證據告訴我們因為居住城市的小孩不玩泥巴(含幫助人體的微生物),因此更容易發生過敏及氣喘。


很難想像,精神健康問題也會扯上關係,根據英國研究學者GLYN LEWIS醫師研究調查發現:


在城市居住長大的男性其罹患精神分裂症的比例是非城市居住長大男性的兩倍。


此外若是稱是居民,罹患情感性疾患(例如憂鬱症及躁鬱症)的比例高出39%,焦慮性疾患(例如像恐慌發作、畏懼症及強迫症等)高出21%,年輕居住於城市的女性,根據英國精神病學期刊的十年研究發現罹患暴食症的機率高達五倍。


根據德國的大腦影像學研究也發現,出生於城市的人的大腦其運作模式跟鄉村出生的人不一樣。尤其是杏仁核AMYGDALA以及扣帶皮質CINGULA CORTEX這兩部分(主管情緒及壓力調節)城市居住者在面臨壓力時,這些區域都呈現過度反應的現象,鄉村居住者的反應就緩和許多。這項研究的領導人,德國海德堡大學的ANDRES MEYER-LINDENBERG教授說到:我們都知道杏仁核是大腦危險訊號的感應體,跟焦慮與憂鬱有關,扣帶皮質是控制情緒及處理環境周遭困境的區域。


發表於知名期刊一般精神醫學檔案( journal 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的研究發現居住於城市的小孩比較容易出現過動及注意力缺損問題。我們不需要成為一個科學家才會知道鄉村環境如何撫慰人類的大腦,有一項理論,叫biophilia生物趨向性,經數千年演化,我們的基因演化出當我們面臨焦慮想要去除時,我們就會對綠色環境有自然的親和力,美國伊利諾大學的研究人員 Frances Kuo支持這樣的理論,它主導一個研究計畫,就是把過動的孩子帶出城市,花些時間接觸鄉村環境,他的研究觀察發現只要20分鐘的散步就能提升專注力,效果不亞於利它能,可惜大部分的城市居住者都太忙而無法透過這種自然的環境接觸來改善。相關研究出處: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 (2009, February 17). Science Suggests Access To Nature Is Essential To Human Health. ScienceDaily. Retrieved November 22, 2011, from http://www.sciencedaily.com­ /releases/2009/02/090217092758.htm

部落格相關文章可以參考對照: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18370&prev=19001&next=18330&l=f&fid=28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21306&prev=21340&next=20817&l=f&fid=28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胎兒早產的原因有很多,如果母親在懷孕期間出現跟情緒有關的焦慮與憂鬱症狀,的確容易發生早產:


Goldenberg RL, Culhane JF, Iams JD, Romero R (2008). "Epidemiology and causes of preterm birth". The Lancet 371 (9606): 75–84. doi:10.1016/S0140-6736(08)60074-4. PMID 18177778.


 


根據外電報導,甫於這個月初發表於《睡眠期刊》的研究指出: 孕婦睡不好,可能是造成早產因素之一。睡眠差使體內發炎物質增加,而提高早產風險。研究人員檢視166名孕婦睡眠狀況,在控制各項變數後發現,在懷孕前期與後期睡眠品質不佳提高早產風險,尤其是前期的影響最大;但研究人員不了解為何懷孕中期的睡眠品質影響較小。這項研究引用來源為: Okun ML; Schetter CD; Glynn LM. Poor sleep quality is associated with preterm birth. SLEEP 2011;34(11):1493-1498.


對研究摘要有興趣的人可以連結參閱: http://www.journalsleep.org/ViewAbstract.aspx?pid=28329


 


如果孕婦睡不好,建議先諮詢醫師,別隨意自行服用安眠藥物。2010年九月,國內研究團隊刊登於知名學書期刊《臨床藥理學與療法,Clinical Pharmacology & Therapeutics 》的研究,他們分析94年全台產子女性的就醫紀錄,發現有2497人曾就醫取得安眠藥物使蒂諾斯(原廠商品名為STILNOX,學名為ZOPILDEM),跟未服用該藥物的12485名孕婦相較,孕期有用藥的產婦出現剖腹產、早產及嬰兒體重過輕的風險分別提高74%49%39%。該項研究人員提醒,使蒂諾斯會使子宮周遭血管收縮,可能因此降低子宮血流而影響胎兒營養的吸收。這項研究引用來源為:


Clinical Pharmacology & Therapeutics 88, 369-374 (September 2010) | doi:10.1038/clpt.2010.97


 


相關資料可以連結參閱:


http://www.nature.com/clpt/journal/v88/n3/full/clpt201097a.html


 


儘管使蒂諾斯這種藥物目前尚無致畸胎的臨床報告,不少專業醫師會因此開使蒂諾斯幫助失眠的孕婦改善失眠,但對胎兒來說還是可能會造成某種程度的風險,提醒大家留意。如果想改善懷孕期間的憂鬱、焦慮或者失眠症狀,最好透過完整的身體功能及心理壓力評估,針對根源,儘量藉由非藥物治療方式來幫助改善,減少胎兒畸胎發生率及周產期的健康風險,這是我在臨床上比較建議的治療方向。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母乳含幹細胞 可抗癌


中央社 – 2011年11月18日 下午10:53







(中央社記者黃貞貞倫敦18日專電)根據1項最新醫學研究,母乳含有幹細胞有助抗癌並能預防罹患失智症,新生兒喝母乳,可以從小奠定良好的健康基礎。


西澳洲大學(University of Western Australia)研究人員哈修圖(Foteini Hassiotou)指出,母乳提供研究人員1個以幹細胞治病的新機會。


研究發現,母乳含有豐富的幹細胞,由於幹細胞具有修復身體細胞的功能,包括癌症、失明、糖尿病、失智症、巴金森氏症,乃至癱瘓等健康問題,都可能因此而治癒。


過去科學家要取得幹細胞,必須從胎兒獲取,可能因此造成死亡,現在母乳內含幹細胞,對尋求利用幹細胞開發更多醫療研究,是一大福音。


部分英國科學家對於這個研究發現持保留態度,認為有進一步研究的必要。


不過紐卡索大學(Newcastle University)幹細胞科學家阿姆斯壯(Lyle Armstrong)表示,即使母乳的療效沒有那麼好,女性仍可將自己的母乳保存起來,日後如果罹患糖尿病等疾病,就可以拿來治療使用。1001118


鄭醫師補充:


早在2007年研究人員已提出這樣的概念,但取得及分離的相關研究直到今年才有比較大的進展。這項得獎的研究將在明年四月於歐洲奧地利維也納舉行的第七屆梅德拉國際母乳哺餵及泌乳研討會( Medela’s 7th International Breastfeeding and Lactation Symposium )提出。相對於過去取得幹細胞的來源上,這是一項令人欣喜的突破研究。對這項研究及報導有興趣的人可以參閱:


http://www.medela.com/IW/en/breastfeeding/about-medela/media/global-press-releases/medela-stemcells.html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出生時,臍帶應該立刻剪或者晚一點剪,這幾年在醫學期刊上有幾篇研究引起醫學界的留意。我看過一些資料建議晚一點剪臍帶,不僅不會影響新生兒的呼吸,而且還可以利用剪臍帶之前的時間讓媽媽抱一下寶寶,減少新生兒在生產時的不適以及在第一時間增進母子之間的親密感。在醫療上,贊成晚一點剪臍帶的人發現有一些優點,最近有一項追蹤六年的研究證實晚剪臍帶的嬰兒,沒有任何不良後果:





Examination of the Newborn & Neonatal Health: A Multidimensional Approach, p. 116-117


在2007年就有刊登於知名研究期刊的研究證實至少晚2分鐘剪臍帶的人對於新生兒提高血比容及鐵質有幫助,降低貧血的風險,唯一要留意的真性紅血球增生的發生機率狀況可能會增加,但這是不難處理的良性症狀:


Hutton EK, Hassan ES (March 2007). "Late vs early clamping of the umbilical cord in full-term neonates: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controlled trials". JAMA 297 (11): 1241–52. doi:10.1001/jama.297.11.1241. PMID 17374818.


這種效果可以持續多久?至少維持兩個月,不會超過六個月:


 "Effect of timing of umbilical cord clamping of term infants on maternal and neonatal outcomes."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2008; (2):CD004074



在2011年11月15日發表於知名研究期刊BMJ(英國醫學期刊)的研究,瑞典研究團隊對4百名足月出生的嬰兒進行研究,有些嬰兒出生後至少3分鐘才剪臍帶,其餘的在10秒內剪臍帶,4個月後追蹤,發現晚剪臍帶的寶寶,體內鐵質含量較高,貧血病例較少,而且每20名中,有一名可以避免鐵質缺乏。缺鐵性貧血可能造成寶寶神經發育不良,發展遲緩,對這項研究內容欲深究的人可以參閱研究全文:


http://www.bmj.com/content/343/bmj.d7157


這項研究引用出處為:


 BMJ 2011;343:bmj.d7157



當然如果專業人員發現有新生兒呼吸窘迫的狀況,當然應該立即剪臍帶方便相關醫療狀況的處理,不過新生兒是否有呼吸窘迫,至少也要觀察幾分鐘,因此如果可以的話,不妨跟接生的醫療人員事先溝通,儘量晚一點剪臍帶。以一般大醫院的醫療流程來說,除非醫師本身對於這樣的做法了解且願意支持,否則難度不小。一般婦產科診所的醫師若經溝通,我認為執行的機會較大。對於居家生產而言,這應該是最容易辦到的,因為只要生產前和協助生產的專業人員詳細溝通,專業人員都會盡量滿足媽媽期望的生產方式及流程。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根據這個月的外電報導,美國的研究發現年輕的憂鬱症(或者有自殺史)患者(不到四十歲),尤其是年輕女性,日後死於心臟疾病的風險明顯升高。


這篇研究在2011年11月11日刊登於知名的學術期刊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上,研究人員告訴媒體:這是第一篇探討憂鬱症可能是心臟疾病風險(尤其是年輕人)的文章。我們發現在年輕人身上,憂鬱症是心臟病明顯的危險因子,影響不亞於抽煙、高血壓、肥胖及糖尿病(在年輕女性身上比較不常見)。


研究人員分析了7641位年約17-39歲的參與者,結果發現有憂鬱症病史或者自殺嘗試記錄的女性,其死於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高達三倍,死於急性心肌梗塞的風險更高達14倍。許多過去的關於年長者的研究都發現憂鬱症患者與其心血管負擔及風險較高,這項研究提醒憂鬱症的年輕女性患者更須留意這方面的風險。


至於使用抗憂鬱劑是否提高相關風險,這個研究無從證實,因為研究對象使用抗憂鬱劑的比例不到6%。研究人員同時也考慮是否有生活形態(例如抽菸)或者飲食缺乏影響,透過相關研究數字的排除,憂鬱症及自殺記錄仍是主要的影響關鍵。


此外研究人員也提醒憂鬱症患者通常腎上腺皮質醇的體內濃度會升高,心跳變異率會減少(心臟功能較差)以及發炎也容易產生,這都是導致心血管疾病風險的直接因素。這也是我在一些憂鬱症患者門診評估時,一併會建議患者最好透過相關檢測來了解身體功能失衡,針對身體功能失衡來改善,憂鬱症或其他精神症狀的改善會更直接且有效率。


上述研究引用出處:


Arch Gen Psychiatry. 2011;68(11):1135-1142. doi:10.1001/archgenpsychiatry.2011.125


研究摘要請連結:


http://archpsyc.ama-assn.org/cgi/content/short/68/11/1135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腦部掃描證實 確實有化療腦

路透社 – 2011年11月15日 下午10:44






(路透芝加哥14日電)美國研究人員今天表示,乳癌婦女接受化學治療後,倖存之餘可能還需面對注意力、記憶以及計畫能力受損的挑戰。


研究人員表示,相較於未接受化療的乳癌病患,曾接受化療的乳癌婦女,大腦負責執行功能性任務的部分,活動顯著較少。


研究也發現,在接受化療的婦女中,抱怨有記憶力及思考技能問題者,與大腦這些區域的實際缺損,具有強大關連。


這項研究可能有助於解釋何以許多乳癌病患主訴「化療腦」-這個詞彙用來描述接受化療後的思考模糊與記憶缺損問題。


加州史丹佛大學醫學院(Stanford UniversitySchool of Medicine)的凱斯樂(Shelli Kesler)說,傳統思維認為化療藥物不能穿越保護大腦免於毒素入侵的「血腦障壁」,因此醫師排除婦女的抱怨為化療後的大腦缺損,通常記錄為誇大以及癌症相關壓力所致。


凱斯樂說:「這顯示,當病患訴說她正為這類問題苦惱時,大腦發生變化的機率就很高。」


研究發表在「神經學檔案」(Archives ofNeurology)期刊。中央社(翻譯)

 


我在門診曾看過許多乳癌患者,她們接受化療之後,開始出現情緒困擾,注意力、記憶力及判斷能力,甚至很多原本能正常執行的功能明顯大不如前,有些醫師會以「化療腦」來描述化療後的思考模糊、記憶力缺損甚至是情緒困擾。在過去,專業醫師都認為化療藥物不會穿越保護大腦的血腦屏障,因此都被誤以為是患者本身誇張以及罹癌的巨大壓力所致。但最近發表的美國研究,以精密的腦部影像學檢查來證實化療的確會造成大腦功能缺損:

 

由加州史丹佛大學醫學院(Stanford UniversitySchool of Medicine)的凱斯樂(Shelli Kesler)所領導的研究團隊,透過分析25位接受過化療的乳癌患者,18位未接受過化療的乳癌患者,25位健康的控制組。研究分析發現接受過化療的乳癌患者,其大腦與負責執行記憶力、專注力及執行能力的區域明顯較差,尤其是 left caudal lateral prefrontal region (左側尾外側前額區),影響專注力'記憶力及執行能力甚為明顯。

 

相關研究可以參考:


研究引用出處:


Arch Neurol. 2011;68(11):1447-1453. doi:10.1001/archneurol.2011.245


以臨床處理經驗來說,功能性醫學的評估與處理,還是能有效改善這部分的症狀,主要是針對當事人的細胞營養、神經傳導代謝等評估,透過客製化營養來直接改善,有這方面困擾的人建議可以多留意功能性醫學的觀念及處理方式。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久看電視不運動 憂鬱症恐上門

路透社 – 2011年11月14日 下午4:39






路透紐約14日電)美國研究今天指出,運動較多、看電視時間較少的年紀較長婦女,最不可能被診斷出憂鬱症。研究對象是數萬名女性,研究發現體能活動影響最大。


研究人員發現,和幾乎不運動的女性相比,近年來運動量最大的婦女罹患憂鬱症的風險少了20%。研究發表在「美國流行病學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Epidemiology)。


另一方面每週看電視的時數愈長,罹患憂鬱症的風險也隨之上升。


研究作者、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 (HarvardSchool of Public Health)的魯卡斯(Michel Lucas)寫道:「高度體能活動能降低憂鬱症風險。」


魯卡斯說,儘管研究無法直接證明長時間看電視及沒有運動會導致憂鬱症,但花更多時間運動確實可能會提升自尊以及女性控制感,也同時增加血液中的腦內啡。


研究對象包含近5萬名婦女,他們每隔幾年就填寫一次調查作為美國護理師健康研究(U.S. Nurses'Health Study)的一部分,涵蓋年份為1992年到2006年。中央社(翻譯)

 

鄭醫師補充:

不管愛運動,看電視少的人比較不會罹患憂鬱症,或者是因為去運動,減少看電視的時間而改善憂鬱,這樣的調查結果都告訴我們,多動少坐,憂鬱難上身。

相關研究引用出處為:

Am. J. Epidemiol. (2011) 174 (9): 1017-1027. doi: 10.1093/aje/kwr218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精神疾病強制住院 需衛署審查

中央社 – 2011年11月14日 下午12:51





(中央社記者龍瑞雲台北14日電)行政院衛生署醫事處長石崇良今天表示,依新版精神衛生法規定,需經精神專科醫師評估,還要送到衛生署審查會審查通過後,才能強制精神病人住院。


媒體報導,11日台東某專科學校校慶活動,1名女學生坐在表演台前階梯抗議,台東市警消人員獲報趕到現場,勸離不成,最後仍被強制帶走送往台東榮民醫院勝利院區(身心病房)治療。


石崇良表示,依新版精神衛生法規定,類似台東女專科生的案例,需經2名精神專科醫師評估,是否符合住院條件,還要在72小時內送到衛生署精神疾病強制鑑定、強制社區治療審查會審查,經多數決通過後,才能強制住院。


石崇良表示,精神衛生法在修法前每年約4000名患者,在民國96年修法後,去年降到1800名,新法新增審查制度,審查會成員包括專科醫師、護理師、職能治療師、心理師、社會工作師、病人權益促進團體代表、法律專家及其他相關專業人士。



我在部落格或者門診,不時會有人詢問我強制住院的相關問題,有些人是詢問如何幫助疑似有嚴重精神困擾的家人就醫,有些則是問要如何保護自己,避免冤枉住院等等問題。在此我把96年7月4日通過的新版精神衛生法的相關條文找出來,讓大家知道萬一遇到被家人或者法定代理人強制就醫(但事實上病情並不嚴重)時,該如何主張自己的權利以及如何保護自己。


第 十五條 精神疾病強制住院、強制社區治療有關事項,由中央主管機關精神疾病強制鑑定、
強制社區治療審查會(以下簡稱審查會)審查。
前項審查會成員,應包括專科醫師、護理師、職能治療師、心理師、社會工作師、
病人權益促進團體代表、法律專家及其他相關專業人士。
審查會召開審查會議,得通知審查案件之當事人或利害關係人到場說明,或主動派
員訪查當事人或利害關係人。


補充說明:


即便召開審查會,要不要請患者(當事人)或者是利害關係人到場說明,仍為審查會決定,法律並沒有規定一定要當事人到場說明,因此,一旦被強制入院,建議不要用激烈行為表現抗拒住院,否則容易被貼上標籤。在下面41條規定必須由兩位以上專科醫師進行鑑定,因此,如果當時看診的醫師認為有強制住院的必要,當事人可以要求另一位專科醫師來做鑑定,確定後才能進行第一階段的強行安置住院,第二位專科醫師鑑定必須在二日內完成。


第二十八條 病人或其保護人,認為精神照護機構及其工作人員,有侵害病人權益時,得以書面
向精神照護機構所在地之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申訴。
前項申訴案件,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應就其申訴內容加以調查、處理,並將
辦理情形通知申訴人。


補充說明:對住院或者安置,認為有侵害病人權益,可以向當地主管衛生局提出申訴,不過除非事實過於離譜,否則大概影響不大。因此,最重要的是在強制程序啟動之初,就要知道如何保護自己。


第四十一條 嚴重病人傷害他人或自己或有傷害之虞,經專科醫師診斷有全日住院治療之必要者
,其保護人應協助嚴重病人,前往精神醫療機構辦理住院。
前項嚴重病人拒絕接受全日住院治療者,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得指定精神醫
療機構予以緊急安置,並交由二位以上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指定之專科醫師進
行強制鑑定。
但於離島地區,強制鑑定得僅由一位專科醫師實施。

前項強制鑑定結果,仍有全日住院治療必要,經詢問嚴重病人意見,仍拒絕接受或
無法表達時,應即填具強制住院基本資料表及通報表,並檢附嚴重病人及其保護人之
意見及相關診斷證明文件,向審查會申請許可強制住院;強制住院可否之決定,應送
達嚴重病人及其保護人。
第二項之緊急安置及前項之申請強制住院許可,由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委託
指定精神醫療機構辦理之;緊急安置、申請強制住院之程序、應備文件及其他應遵行
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補充說明:在兩位專科醫師仍然認為須強制住院時,但患者本人拒絕時,接下來是醫院必須填具強制住院通報表向慎查會申請強制住院的許可,因此當事人若確定醫院沒有得到許可(須通知當事人),強制安置必須結束,否則就是違法,最長五天。



第四十二條 緊急安置期間,不得逾五日,並應注意嚴重病人權益之保護及進行必要之治療;強
制鑑定,應自緊急安置之日起二日內完成。經鑑定無強制住院必要或未於前開五日期
間內取得強制住院許可時,應即停止緊急安置。


經緊急安置或強制住院之嚴重病人或其保護人,得向法院聲請裁定停止緊急安置或
強制住院。
嚴重病人或保護人對於法院裁定有不服者,得於裁定送達後十日內提起抗
告,對於抗告法院之裁定不得再抗告。聲請及抗告期間,對嚴重病人得繼續緊急安置
或強制住院。
前項之聲請及抗告期間,法院認有保障嚴重病人利益之必要時,得依聲請以裁定先
為一定之緊急處置。對於緊急處置之裁定不得聲明不服。
經中央主管機關認可之病人權益促進相關公益團體,得就強制治療、緊急安置進行
個案監督及查核;其發現不妥情事時,應即通知各該主管機關採取改善措施,並得基
於嚴重病人最佳利益之考量,準用第三項規定,向法院聲請裁定停止緊急安置或強制
住院。


補充說明:即便審查會通過,當事人或者保護人仍得以向法院聲請停止緊急安置或強制住院。至於病人權益促進的相關組織若知悉可能侵害當事人的權益,也得以通知主管機關採取改善措施,甚至請向法院聲請停止緊急安置或強制住院。目前國內這樣的合法設立的團體還十分缺乏。


第四十七條 教學醫院為治療精神疾病之需要,經擬訂計畫,提經有關醫療科技人員、法律專家
及社會工作人員會同審查通過後,得施行下列特殊治療方式:
一、精神外科手術。
二、其他經中央主管機關公告之特殊治療方式。


第四十八條 教學醫院於施行前條所定之特殊治療方式期間,應向中央主管機關提出治療情形報
告;中央主管機關認有安全之虞者,教學醫院應即停止該項治療方式。
第四十九條 精神醫療機構因病人病情急迫,經一位專科醫師認有必要,並依第五十條之規定取
得同意後,得施行下列治療方式:
一、電痙攣治療。
二、其他經中央主管機關公告之治療方式。
第 五十條 施行第四十七條及前條治療方式之精神醫療機構,應善盡醫療上必要之注意,經說
明並應依下列規定取得書面同意後,始得為之:
一、病人為成年人,應經本人同意。但於嚴重病人,得僅經其保護人同意。
二、病人為未滿七歲之未成年人,應經其法定代理人同意。
三、病人為滿七歲之未成年人,應經其本人及其法定代理人之同意。但於嚴重病人
,得僅經其法定代理人同意。


補充說明:


強制住院其中還可能遭受電痙攣或者是精神外科手術的侵入性治療,因此,當事人最好能在前面就能保護自己免於強制住院。提醒大家,非醫療人員對於醫療處置的了解極為有限,因此往往最後都是以醫療人員的意見為主。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1) 人氣()


今天在媒體上(中央社)看到一則令人印象深刻的報導,以下我摘錄報導的部分內容給大家參考:


憂鬱症患者接受非藥物治療,6週後,憂鬱程度改善,輕生念頭變少,腦部影像檢驗的證據更顯示,患者連腦子的功能都好轉。


台北慈濟醫院針對不想使用藥物的憂鬱症患者進行非藥物治療,發現在治療6週後,患者的憂鬱情況明顯改善,憂鬱指數從28降到11,不想自殺,而且願意找工作,想積極改善自己的人生。


透過腦部核磁共振發現,治療後的腦容量增加0.12%,主要是腦中的灰質增加了,間接顯示患者可能藉由腦部灰質的增加,而改善憂鬱的症狀。


這顯示心理治療或營養補充品等非藥物的方式治療憂鬱症,確實有效。這個初步結果已被精神醫學排行前3%的國際期刊接受,即將發表,希望這些發現及證據可提供憂鬱症患者另一種治療的信心。


 


就我所知,會做影像學研究的醫師幾乎都是生物精神醫學的信徒,他們認為精神疾病或者憂鬱症的原因都是神經傳導物質失衡導致腦部功能不彰而產生精神症狀,因此治療時大都強調非藥不可。很高興國內有醫師可以透過腦部影像醫學的研究來證實非藥物療法的確對憂鬱症能改善。這對於某些擔心藥物副作用,不想依賴藥物來改善的憂鬱症患者來說無疑是一劑信心的強心針。


在門診,尤其是憂鬱症患者,我發現傾向不願意靠精神科藥物來改善的人,往往可以不必靠藥物來改善,換句話說,不想依賴藥物的信念,的確比較容易讓當事人從憂鬱症的陰影走出來。六週就是一般藥物研究的時間,如果有憂鬱困擾的人想尋求根本改善,其實可以優先考慮營養療法及會談來改善,這項國內的研究除了可以給大家治療的信心之外,同時也提醒大家不妨把藥物治療的選項放後面,藉由專業的協助,找出身體功能失衡及心理壓力的根源,針對根源來處理,那麼藥物治療處理的可能性將能降至最低。


大部分以藥物治療為優先考量的醫師(這是最方便的治療建議),對於非藥物改善的完整評估及改善方式並無完整的概念及相關的臨床經驗。因此,就算知道這項研究結果的醫師,在治療建議上也幾乎是開藥比較多。此外藥物背後潛在的依賴風險、相關副作用甚至是自殺風險,大概沒有開藥的醫師會事先告知。因此,想藉由非藥物方式來治療憂鬱症的人,最好找那些在非藥物治療上比較有概念及實務經驗的醫師來協助改善比較妥當。


相關文章還可以參閱: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189&prev=443&next=171&l=f&fid=27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13513&prev=14082&next=13244&l=f&fid=27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23652&prev=23733&next=23616&l=f&fid=27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年7月14日發表於PoLS遺傳學的研究發現,不寧腿症候群患者的基因有兩處呈現變異。不寧腿症候群的患者在睡覺時,腿部容易發生不舒服的感覺,例如癢、刺及麻木感等感覺,患者為了減輕不適,必須去挪動、抖動甚至是走動身體來調整,因而導致睡眠更加惡化,嚴重的話甚至會導致憂鬱症。


這項跨國研究,蒐集了4867位患者與超過7000位非患者進行基因比對,研究人員發現,在染色體的兩個新區域擔任重要的角色,其中一個是控制大腦活動,稱之為TOX3基因。


TOX3主要負責腦細胞的保護,但為何和不寧腿症候群有關,目前還不清楚。這樣的研究結果對於未來治療方向應該可以提供一些新的治療處理方式。


以上研究引用出處:


Winkelmann J, Czamara D, Schormair B, Knauf F, Schulte EC, et al. (2011) 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Identifies Novel Restless Legs Syndrome Susceptibility Loci on 2p14 and 16q12.1. PLoS Genet 7(7): e1002171. doi:10.1371/journal.pgen.1002171


對研究有興趣深究的人可以連結原文網址:


http://tw.search.yahoo.com/search;_ylt=A8tUwY1B8b1Oey4AyTtr1gt.?ei=UTF-8&rd=r1&fr=yfp&p=%2BPLoS&fr2=sp-qrw-orig-top&norw=1


臨床上統計,其罹患率會隨年齡而增加,年逾65歲的罹患率高達十分之一,不過仍有機會在年輕族群出現。這個疾病是在1945年由瑞典的神經學專家Karl-Axel Ekbom所提出。目前主要的治療都是針對多巴胺不足來調整,一部份患者與鐵甚至是鎂的缺乏有關:


Hornyak M, Voderholzer U, Hohagen F, Berger M, Riemann D (1998). "Magnesium therapy for periodic leg movements-related insomnia and restless legs syndrome: an open pilot study". Sleep 21 (5): 501–5. PMID 9703590.


女性在懷孕的最後幾週容易出現相關症狀(可能是懷孕壓迫腿部循環有關),孩童若出現,容易和生長痛混淆,其症狀通常隨年紀而惡化。飲食建議上,建議建議少喝咖啡及酒精,睡前適當的緩和運動能夠伸展肌肉,舒緩症狀。


不寧腿患者常合併有性功能障礙,請參考部落格的討論文章: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37134&prev=37134&l=a&fid=29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植物人有知覺 腦波透露心聲

法新社 – 2011年11月10日 下午10:31






法新社巴黎10日電) 「刺胳針」(The Lancet)醫學期刊今天指出,腦電波儀(EEG)幫助醫師發現,數名被診斷為永久植物人狀態的病患,事實上仍有知覺。


研究作者表示,這項技術能發展成輕便且便宜的診斷方法,有助醫師更精確診斷這些動彈不得但仍有意識的病患,進而建立聯繫。


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學(University of WesternOntario)的歐文(Andrian Owen)與克魯斯(DamianCruse)領導這項試驗,對象是16名腦損傷的植物人病患與作為對照組的12名健康民眾。


腦電波儀為在病患頭皮上放置感應器,記錄腦細胞活動所產生的電子訊號。


研究報告指出,當被問及想像右手與腳趾的運動時,16名病患中有3人確實且持續顯示明顯的腦波。


當病患被要求執行這些動作時,雖然身體無法動作,但他們頭皮頂端傳出的電子訊號與對照組吻合。


研究人員表示:「儘管經過嚴格的臨床評估,許多處於植物人狀態的病患仍受到誤診。」


研究人員說:「我們研發的腦波方法要價不高、輕便、取得管道廣泛且客觀,能適用所有植物人病患,進而根本上改變他們的床邊評估。」(譯者:中央社陳怡君)



植物人到底有沒有知覺?答案是沒有人知道,我們只能說對外界的刺激好像都沒有反應,但實際上植物人是否仍有知覺?能否溝通?其實並不清楚,最近發表於刺胳針」(The Lancet)醫學期刊指出:


腦電波儀(EEG)幫助醫師發現,數名被診斷為永久植物人狀態的病患,事實上仍有知覺。


透過詢問問題觀看植物人的腦波反應,有些人仍會呈現和正常人的腦波一樣的反應,這樣的研究結果提醒我們,植物人並不如如我們一般想像那般的無知覺,其腦波反應仍存在。因此研究人員提醒許多被診斷為植物人可能是誤診,對這項研究有興趣深究的人可以連結參閱:


http://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cet/article/PIIS0140-6736(11)61224-5/fulltext


文章引用出處:The Lancet, Early Online Publication, 10 November 2011

doi:10.1016/S0140-6736(11)61224-5

大約在十年前,我接觸到一種有趣的助人技巧,名為援助法,其中也包含一種無意識者援助法,我建議陷入無意識患者的家屬學習應用來幫助重度昏迷患者,有些患者在醫師無法解釋的短期間恢復意識,因此對於陷入昏迷的患者而言這是值得一試的方法,以下我僅摘錄一位藥師投稿在中華日報的文章的部分內容給大家參考:



「美國人道主義者L  .羅恩  賀伯特先生曾寫下一種援助法,可以協助一個人從無意識中甦醒,你不妨試一試這個援-助-法,看看它能夠發揮多大的效果。」


 在此簡單介紹這個援助法,它的名稱是「無意識者援助法」,其執行步驟如下:

 一、握著此人的手並告訴他:「我將要幫助你復原」。

 二、下這個指令「感覺那個─物體」,輕輕移動此人的手去觸摸物體,例如床單、枕頭、床等等,讓他感覺一下子。不必等他的回應,但確定要給他時間去感覺那個物體(不要誤信「無意識」的人無法思考或察覺)一個靈魂個體不論身體機能是否在活動,很少會沒有意識的。

 三、給他示意。

 四、給他下一個指令,然後移動他的手去觸摸一個物體。例如「感覺那張床單」。(提供援助法的人把無意識者的手放在床單上)(在此停頓一下)「謝謝。」「感覺那個枕頭。」(提供援助法的人把無意識者的手放到枕頭上)(在此停頓一下)「謝謝。」依此類推。

 五、繼續下指令,然後將他的手移到下一個物體上,並給予他示意。

 六、當此人恢復意識後,就告訴他:「援-助-法結束」來作結束。

 

對這個方法有興趣了解及鑽研的人可以和我討論,也可以參閱「疾病與受傷之援助法」這本書。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目前對於ADHD的成因還不是很清楚,推測基因可能佔了將近七成,但是仍有三成的患者無法找出原因,根據進幾年的研究發現,這三成患者可能與環境污染影響有關,2010年一月發表的一篇臨床研究就證實這樣的懷疑。


鉛是一種神經性毒素,一般常見的污染來源包含汽車廢氣及油漆等等,但生活周遭仍有許多污染來源,像是劣質的玩具、文具甚至是有顏色的吸管,對於現代人來說,重金屬暴露幾乎是無可避免的是,以美國研究觀察,幾乎每個人身上至少低程度的重金屬污染,孩童身上幾乎都測得到鉛的殘留,學者懷疑鉛的污染暴露,極可能是ADHD的誘發原因。


根據美國奧瑞岡健康與科學大學(Oregon Health & Science University)的學者Joel Nigg把相關研究觀察提出來驗證這樣的可能性:


第一個研究比較被診斷ADHD跟控制組的患者比較,ADHD這組的鉛的血液濃度較控制組些微升高,第一個研究發現過動及衝動控制症狀的患者比較符合這樣的觀察,注意力不足的患者比較看不出來。


第二個研究請老師及雙親給懷疑ADHD的患者症狀評分,結果顯示不管是衝動控制、過動或者是注意力缺乏的症狀跟控制組相比,鉛的濃度跟健康的控制組相比,的確呈現明顯的相關,也就是ADHD的患者,檢測出來的鉛都比較高。


Joel Nigg推測鉛會進入腦部的紋狀體及前額皮質,鉛會影響該區域大腦基因無法正常發動或者停止,進而影響其專注力及衝動控制等等,相關研究原文可以參閱: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10, January 28). Lead may be the culprit in ADHD. ScienceDaily. Retrieved November 10, 2011, from http://www.sciencedaily.com­ /releases/2010/01/100128130227.htm


要了解鉛是否過高以及如何處理,功能性醫學檢測提供完整的檢測及處理甚至是後續的排除確認檢測,因此一旦孩童被診斷有ADHD傾向,重金屬的評估及處理最好可以介入及協助處理,幫助患者減少用藥機會以及根本改善症狀。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我曾和復健科專科醫師討論過一個值得思考的現象:在復健科看背痛的門診,有不少患者其實是心理壓力造成,如果單單給予止痛藥,藥效過後,背痛很快就復發,若不從心理層面作處理,反覆發作將難以避免,這也是許多慢性背痛患者的潛在病因。


在去年二月,於知名的研究期刊LANCET線上發表一篇報告,令人印象深刻,研究人員讓468位患者接受認知行為療法六次,另外233位背痛患者則沒有作為控制組,之後追蹤發現,疼痛及失能指數下降跟控制組相比,指數下降幅度高出一倍,效果不亞於止痛藥。認知行為治療主要是幫助當事人如何克服負面或者災難性思考,轉換思考角度,幫助一個人以正向思考來面對生活,這項研究的出處為:


The Lancet, Volume 375, Issue 9718, Pages 916 - 923, 13 March 2010

doi:10.1016/S0140-6736(09)62164-4

研究原文可以參閱:


 

對於長期背痛或者不時有背痛困擾的人來說,背痛是典型的身心性疾病,身心性疾病就是典型的心理讓身體生病的身體不適,任何身心性疾病若能針對源頭來處理,也就是透過有效的心靈技術來處理,協助患者面對問題根源,免於持續的負面思考給自己的壓力,那麼疾病疼痛的不適將很快消失。

身心性疾病影響的身體系統非常多,心血管系統之外免疫系統也是經常研究及提出討論的領域,一項加拿大的研究就提供最好的示範說明:


加拿大蒙特利爾康哥迪亞大學科學家要求104名不同年齡段的成年人完成一項關於“自己最懊悔的事”的調查,內容包括從“陪伴家人時間太少”到 “嫁(娶)錯了人”等各種情況。而後,參試者比較自己的懊悔與同齡人的懊悔在程度上的區別。科學家發現,經常想到“還有更多人不如自己”的人,更健康。反之,那些愛和成功人士攀比的人,免疫力更低,感冒發病率更高。研究人員表示經常懊悔導致的情感痛苦會引發荷爾蒙失衡和免疫系統混亂,免疫力下降,感冒病毒更容易趁虛而入。接納自己肯定自己,不跟旁人作比較,有助於提昇自己的情緒穩定,進而提升免疫力,減少感冒的機會。

 

有些專業人員視懊悔為憂鬱的預警徵兆,一些常見的健康問題像是腹瀉、便秘及偏頭痛等健康問題,兩者相關密切,對年長者而言,也經常導致睡眠混亂,曾刊登於Psychology and Aging專業期刊的一篇研究顯示,根本原因在於壓力荷爾蒙(CORTISOL)分泌失調,這是經常性的負面認知思考引發常有的現象。

關於壓力荷爾蒙如何影響身心健康以及如何檢測與處理,之前在部落格也曾撰文討論,有興趣的人可以參閱相關文章: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根據最新發表的英國研究建議:有失眠的困擾的人不妨睡前來杯櫻桃汁,幫助增加睡意及提升睡眠品質。根據英國東北的Northumbria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在睡前喝櫻桃汁,可以增加褪黑激素的濃度,提升睡眠品質。這項研究發現對於因輪班工作或者是長途飛行引發的入睡困難都有幫助。


這項研究的領導人Glyn Howatson博士讓20個志願受試者每天喝兩次30CC的櫻桃汁,以及不含櫻桃汁的安慰劑一週,所有受試者在研究前及研究後都收集尿液來測量褪黑激素的濃度,眾所周知,褪黑激素是影響生理時鐘及左右睡眠品質最關鍵的荷爾蒙。


同時受試者在戴上特製的研究監控儀器actigraphy watch sensor,直接監控他們睡眠及清醒的週期,並記錄他們每天睡眠的型態。


分析發現受試者喝了一週的櫻桃汁,跟安慰組相比,尿液測到褪黑激素濃度增加15-16%。


用actigraphy的紀錄也發現喝櫻桃汁的受試者增加15分鐘的睡眠,總睡眠時數增加25分鐘,睡眠效率提升5-6%,喝櫻桃汁受試者跟控制組相比,報告他們在白天打瞌睡時間比受測前減少,根據研究人員表示這是第一個研究顯示,補充濃縮的櫻桃汁可以提升褪黑激素,幫助健康者睡眠品質提升。


研究小組原本是研究櫻桃汁對於重量訓練運動後的恢復的研究有興趣,但後來卻發現櫻桃汁可以幫助健康成人睡眠提升,幫助失眠、因輪班或者長途飛行所造成睡眠干擾的大眾都可改善睡眠,受益的不只運動員而已,由此也提醒我們,我們睡得如何跟我們吃什麼是有直接相關的。


這個研究刊登於歐洲營養期刊European Journal of Nutrition,有興趣的人也可以參閱原文報導:


 http://www.northumbria.ac.uk/browse/ne/uninews/cherryjuice


原文研究內容可以連結參閱:http://www.springerlink.com/content/7754280q80247g61/fulltext.pdf


其實早在2010年已有另一個研究,針對15個年長者以櫻桃汁來提升睡眠品質的改善,證實櫻桃汁對睡眠品質提升明顯是有幫助的。引用出處為:


Pigeon WR, Carr M, Gorman C, Perlis ML. Effects of tart cherry juice beverage on the sleep of older adults with insomnia: a pilot study. Journal of Medicinal Food. 2010;13:579-583.


此外痛風患者也可以考慮喝櫻桃汁來幫助尿酸降低及痛風關節炎改善:


Jacob, Robert A., et al. June, 2003 Consumption of Cherries Lowers Plasma Urate in Healthy Women. Journal of Nutrition 133, pp 1826 1829.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