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痛藥恐傷肝 FDA限制劑量


路透 更新日期:2011/01/14 14:15



(路透華盛頓13日電)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有意限制含有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成分的處方用藥,以減少肝功能損害的風險。



FDA今天宣布,含有乙醯胺酚的止痛劑如Percocet以及Vicodin,將限制其單一藥劑含量在325毫克以下,並要求附上可能造成肝衰竭的警語,目標是限制這類複合式用藥的劑量。



FDA指出,含乙醯胺酚的藥物是美國最常使用的藥物之一,長期以來已知如果病患用藥過量,會造成肝功能損壞。服用過多乙醯胺酚藥物造成每年將近460人死亡、好幾萬人進急診室及住院。中央社(翻譯)



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的是普拿疼(panadol)的學名,記得之前曾有廠商請藥師來拍廣告,宣傳普拿疼對身體不會造成負擔,因為吃進去24小時以後,尿液就測不到代謝物了,也不會對身體造成殘留,然而真的如此嗎?


最近FDA針對廠商製造任何含有普拿疼成分的藥物,劑量必須在325毫克以下(這是兒童普拿疼的劑量),理由很間單,吃普拿疼容易傷肝,造成肝臟負擔,然而在市面上常見的劑量醫科幾乎都是500毫克,因此,以FDA的標準來看,目前市面上通行含普拿疼的藥物,其實都是過量的。


在急診室,急診的醫師比較不怕安眠藥物過量,反之,如果遇到服用普拿疼過量的個案,這會讓急診的醫師更加提高警覺,主要就是因為安眠藥物的毒性還遠不如過量的普拿疼對肝臟的直接傷害,至於普拿疼如何傷肝,請參考以下的資料:



普拿疼的代謝物NAPQI和穀胱甘肽(GSH)結合作用,讓穀胱甘肽失去作用。普拿疼促使穀胱甘肽流失的速度遠遠超過其他藥物。


補充資料:穀光甘肽是體內對抗毒素、發炎與自由基的最後防線。

人體製造與維持大量穀光甘肽的能力,幾乎是從所有慢性疾病中復原所必要的,也是預防疾病與維持最佳身心狀態的根本。沒有穀光甘肽,肝臟作用就無從發揮。太多的普拿疼進入身體,讓穀光甘肽大量消耗,如同人為造成的肝衰竭。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科技》兒童玩電動 有助改善過動症 【1/12 19:45】


〔本報訊〕許多家長都會管制小孩子玩電動遊戲,但根據一項發表於《兒童與青少年心理學》的研究顯示,玩電動有助於改善「兒童注意力不集中過動症」(ADHD,又稱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或許可以提供給家長們適度修正一下管教方式。

 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研究人員,找來一群7歲到17歲的兒童、青少年,讓他們每天玩30到40分鐘的電動遊戲,結果發現玩遊戲者,有效改善「注意力不集中」、「工作記憶衰退」等「ADHD」症狀。

 研究人員漢森(Christine Hanson)表示,工作中的記憶能力,在兒童時期非常難以養成,但是藉由遊戲的方式,讓孩子們能夠嘗試集中注意力,投入一項事情,並讓孩子們學習挑戰,皆能改善「ADHD」症狀。

 


 

 


 

很多人並不瞭解過動兒的表現,甚至有些家長會感到不解,因為他們的小孩在上課或者寫功課時無法專心,但在看電視或者玩電動時,卻異常專心,且非常安靜。其實有過動或者注意力不足(ADHD)的小孩,並非做任何事都不專心,因此也有些學者認為ADHD現象只是發生在某些讓當事人覺得變化不夠多、無法吸引他們注意力的情境(像上課、寫功課等等),因此有另一種名詞叫部分注意力缺損(不足)。

因此過動的小孩玩電動會專心,這在一般過動兒的家長觀察中已經司空見慣,而最近美國的研究,給7-17歲的過動兒每天玩電動30-40分鐘,小孩注意力變得比較好一點、工作記憶力衰退也改善,然而對許多衝動控制不佳的小朋友,一天只玩3、40分鐘,是完全無法滿足他們的需求,因此想藉由電玩來改善過動兒的專注力,我認為還是要看本人是否能更有所節制,否則電動打太久,反而會耽誤原本應該完成的功課。

其實去年也有其他報告顯示小孩看太多電視或是玩太多電玩,可能是導致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原因,不過,換個角度來看,應該是他們本身的過動情況,讓他們比較喜歡靠看電視及打電玩來讓自己安靜,或者,這是一部份家長讓過動兒安靜的方式。

最後提醒大家,注意力不足過動症,都只是現象的結合所成立的診斷,真正原因在醫學上仍未確定,但在功能性醫學的角度上,許多身體功能的失衡,確實會導致大腦功能不穩定,藉由功能性醫學的評估與檢測,找初步穩定的因素,透過飲食、營養甚至排毒的方式來改善,改善的幅度往往讓人驚喜。在許多過動症甚至是自閉症的小孩身上,都能看到,有興趣瞭解的人可以參考我部落格的相關文章:

 


 


更多內容可以參閱六星期大腦健康計畫這本書的內容。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雖然已經是老生常談了,但是多動、避免長時間久坐,仍是健康長壽的重要關鍵,且能明顯降血壓,進而減少心臟病發的風險,讓我們參考澳洲及蘇格蘭的最新研究:







「美國心臟病學會」(American Collegeof Cardiology)期刊的這項報告表示:


每天花兩小時以上休閒時間看電視或坐在螢幕前,罹患心臟病致死機率高出一倍。



研究人員表示,這結果和運動多寡無關,這顯示我們下班後所選擇的休閒活動對整體健康有很大影響。


每天坐在螢幕前休閒娛樂少於兩小時者,和那些每天花四小時以上盯著螢幕者相較,兩者死亡率都高出四十八%。



而那些每天在工作後僅花兩小時以上坐在螢幕前的人,他們發生心臟病等心血管疾病機率更高出一二五%。


另一項刊登在「歐洲心臟期刊」(EuropeanHeart Journal)的研究發現:每天站立時間加起來超過2小時的人,腰圍較小、血壓也比較低。



這項報告對4757名成人的習慣,進行為期1週的研究。最常休息的那些人腰圍比久坐不動的人小了4公分。腰圍是目前代謝症候群的重要基本指標,腰圍過大,往往合併代謝異常,導致三高、相關慢性疾病的發生。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美研究:大學生愛成就感 自尊最重要


台灣立報 更新日期:2011/01/11 00:07 李威撰



【編譯李威撰綜合報導】據《今日美國》報導,由俄亥俄州立大學教授布希曼(Brad Bushman)所主持的一項研究調查發現,大學生對於獲得稱讚的渴望,高於對性愛、酒精及金錢等的需求,這些需求皆無法與自尊心(譬如獲得高分或得到稱讚)所帶來的強烈感受相提並論。這項研究將公布於未來最新一期的《人格期刊》(Journal of Personality)上。



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及俄亥俄州的研究者們使用包含自戀性格量表的問卷,在2份不同的調查中,測量282名大學生對自尊心的評價。



研究者們羅列學生所喜愛的各種事物,包括性愛、飲酒、獲取薪津、吃最愛的食物或遇見好友,但這些都無法與自尊心的需要相比,布希曼說:「我們調查大學生所有喜愛的事物,發現他們最愛的是自尊。」



研究者根據受訪者的自我認定,分析「喜愛」及「需求」的差異。研究者表示,一般說來,當喜愛程度大於需求程度時是健康的。在所有羅列的各種事物中,自尊心在喜愛與需求間的差異是最小的。布希曼指出,根據成癮研究(addiction research)指出,一個人對於某物的需求程度大於真實的喜愛程度時,該人就是成癮者。而布希曼表示,如果我們注意到自尊心的在喜愛與需求間的差距是最小時,最接近成癮狀態的正是自尊。



在另一項測量中,受試者被告知要測量智力。後來被告他們是否願意多等10分鐘,他們的分數將會以另一種方式重新計算,而該方式通常會得出較好的結果。研究者發現,看重自尊心的學生為了得到較高分數,通常較願意花時間等候。



印第安那大學的社會學者考塞羅(Bill Corsaro)雖未看過這份報告,但對於研究結果不感驚訝。他說:「越來越多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被賦予高度期望。」他認為,孩童在非常早的階段就開始歷經社會化,他們被要求好表現,這會創造出一種權利意識(sense of entitlement)。所以在他們看來,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獲得成就以及因成就所帶來的稱讚。



布希曼表示,自從1965年發展出廣泛採用的自尊心標準標準後,發現對自尊心的看重程度有增無減。



美國國家自尊協會(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Self-Esteem)創辦人理遜納(Robert Reasone)研究自尊已長達40年,他認為自尊被誤解了,他認為自尊是人類的基本需求,他說:「所有人都需要擁有正面的情緒感受。」他認為自尊是面對人生挑戰時,對自己處理問題能力的一種信心;也是一種個人價值的感受,而不能被概括成稱讚與報償。


但布希曼對於自己的研究成果感到憂心,他說:「我不希望自尊勝過其它一切……總的來說,即使自尊讓個體獲得良好感受,但我認為自尊對社會而言是有害的,特別是它成為首位,並且變成一種自戀時。」



談到自尊,讓我們先瞭解它的原義到底是什麼?


自尊,英文就是self-esteem,self是自己,esteem指的是尊敬、尊崇,如果是動詞,還可以用於給予…高評價。這是從古老的法文estimer來的,而法文這個字又是從拉丁字aestimare來的,意思是對……的評價。


一般心理學家會很容易把自尊與自戀混在一起,因為接受諮詢的人也往往有類似的問題。我在門診經常聽到這樣的描述;我自尊心很高但自信心低落。現在流行一個名詞叫自我感覺良好,只要被貼上這個標籤的人,大多感到不高興,因為知道這是在罵人的。那麼,什麼是自我感覺良好?讓我們參考一下國內學者的討論與定義:


「安於現狀、自我滿足」的意思,經常被用於負面形容。自我主觀的評價和客觀事實的評價產生落差,
是很常見的現實考驗。除非不參加任何比賽,關起門來自爽,事實上就是無法接受任何可能使自我評價出現動搖的挑戰,才能維持自我評價的一致性和安全感。或許更精確的來說,所謂的自我感覺良好,
不妨直接代換成「自我評價的拒絕挑戰」。


如果自尊,是作給別人看的面具,自尊可能是負面的,因為自尊往往會成為捍衛「擔心別人對自己的負面評價」的解讀,如果說自我感覺良好的人有高自尊(表面的),其實就是在闡述這件事。但這樣的自尊基礎是建立在完全的不安,也就是只要聽到別人的負面評價,就等於在說自己不好、很糟,這是當事人無法完全面對的狀況,只因為在他們的心中,藏有一個「我不夠好」的未爆彈。為了不讓別人來觸及或者點燃這個未爆彈,因此只能拼命捍衛自己沒問題或者不需要改變,這就是自我感覺良好的背後緣由。上面提到的高自尊及低自信,也就是在說這樣的狀況。


真正的自尊,我認為完全是自我的評價,這評價並非要捍衛別人對自己的批評或者質疑,而是基於自我接納、自我包容及自我賞識所形成。前幾天,我看到網球巨星阿格西(Andre Agassi )接受專訪時,談到他在網壇的心路歷程,就是很好的例子:他提到他自己會的東西不多(只會網球),所以他表面上能讓他驕傲的好像只有網球,因此他更怕離開網球,這種心理,讓網球變成祇是他表面的自尊,甚至是一直必須背負的負擔。私底下,他恨網球,一點也不喜歡網球,因此他的網球生涯一度面臨告終。直到後來,他開始瞭解自我,接納自我、對自己寬容,網球對他來說,才有了另一層的新意,他也才能開始真正喜歡甚至享受網球、開始用網球去幫助自己及別人,網球比賽的成績才又重返顛峰,這實在是很好的例子。真正有自尊及自信的人,並不怕自己所犯的錯誤,因為犯錯祇是我做錯,並不代表自己不好。犯錯,願意承認,並為自己所犯的錯負起責任,這一點都不會損及自己很好的事實與感覺。


最近美國心理學家對大學生做調查研究,結果發現大家對自尊的需求高於其他,諸如性愛、酒精、食物甚至是朋友的重要性,這就說明了自我認同對每一個人的重要性高於一般外在事物的吸引力。如果不是扭曲的自尊(作給別人看的,沒有自信當基礎),那麼就不會有問題。不過不管是自信或者自尊,必須有自我接納當基礎,真正尊重自己感覺的人,並不會去膨脹自我,也不會惹人生厭,並且也會尊重別人感受。最後讓我們參考美國國家自尊協會(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Self-Esteem)創辦人理遜納(Robert Reasone)對自尊研究超過四十年的解讀,大家會更明白,自尊完全是來自所謂的自決力(接納自我之後能夠決定及行動的能力):


他認為自尊被誤解了,他認為自尊是人類的基本需求,他說:「所有人都需要擁有正面的情緒感受。」他認為自尊是面對人生挑戰時,對自己處理問題能力的一種信心;也是一種個人價值的感受,而不能被概括成稱讚與報償。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老人吃藥易混亂 醫師籲整合


中央社 更新日期:2011/01/11 12:21



(中央社記者楊思瑞台南11日電)罹患慢性病的老人家,可能因多重用藥導致身體的不良反應。醫師建議,可請老年醫學科的醫師與藥師協助整合藥物,以達到最佳治療效果。



奇美醫學中心老年醫學科主治醫師蔡岡廷今天表示,根據國內醫界的統計資料,65歲以上的老年人,每年平均要到4.1家不同的醫療院所就診、看7.7個不同的醫生。有照護需求的老人中,31%長期使用5種以上藥物。



蔡岡廷表示,很多老人除了慢性病用藥之外,還經常服用胃腸藥、止痛藥、安眠藥等各種治療症狀的藥;且可能看1次醫生就拿1次藥,藥多到搞不清楚怎麼吃,容易造成用藥混亂,也有用藥過量的危險。



他說,曾有病患拿了1大袋的藥品到門診詢問,包含醫師處方藥、及病患自行購買的藥品、保健食品,光看清楚就需20、30分鐘。



蔡岡廷指出,有些民眾認為老人喜歡買藥吃,但有更多老人因一天到晚要吃藥,覺得很困擾。經過醫師的協助整合後,多數病患的用藥種類都能減少,對改善生活品質也有一定的幫助。1000111





在大醫院的精神科會診中,常會接到的老年人的申請病例,例如突然表現出不喜歡說話、話變少、一直睡覺、甚至出現幻覺等等狀況,照顧的醫師懷疑患者出現憂鬱症或者精神有狀況,因此想讓精神科看看發生什麼事,有經驗的醫師一般會先透過例行性的身體檢查、實驗室檢查及精神狀態檢查來先排除是否為生理因素引發?如果是,建議床位醫師先從生理的異常因素來調整,如果是,那麼患者在找到原因後的處理,精神狀態很快便會恢復或者改善,不過這當中,常會出現的就是多重用藥的問題。多重用藥若出現精神的狀況,以譫妄(delirium)的狀況較多,一般人以為譫妄祇是急性精神狀況混亂、幻覺或者出現妄想等等,但其實有不少譫妄個案,表現其實就像憂鬱症般沒表情(看起來像情緒低落)、話少、體力差等等。


在一般門診,上了年紀的老年人,有些常會在不同科別看診,看診時,身體不適的主述大多都會跟醫師說,因此該科的醫師救患者的主述不適來開藥,由於台灣健保的生態,讓許多醫師忙碌不已,看診時間有限,因此大部分的醫師不會去詳細詢問來看診的患者,原本在哪些看診,已經開了哪些藥物,以此做為該診次開藥的依據,因此,往往容易造成重複用藥,或者因為多重用藥,有些藥物彼此之間的藥物之間的副作用(主要與不同藥物競爭肝臟同樣的分解沒,導致藥物在體內代謝分解變慢,在體內停留時間變多)。當然,有些人是服藥後忘了,又再次服藥,造成劑量超過,這在服用安眠藥的患者身上常常看到。住院的病例,則是缺乏經驗的醫師,把各科不管是原本用藥,或是看完會診的用藥,完全照單全收,開到治療記錄上,導致多重及重複用藥產生。此外,老年人本身代謝藥物的速度原本就比較慢,因此一旦用藥較多,藥物分解較慢的情形便容易出現。


因此,不管老年人是否因為多重用藥而出現精神或其他狀況,最好透過有經驗的醫師(不一定要老年醫學醫師)或者請社區藥師先做個用藥評估,如果有重複用藥或者有些非主要用藥,最好儘快先停下來,簡化藥物,不但減少肝腎負擔,也能避免精神出狀況,這對老年人的健康維護的重要性,實在很重要。換句話說,對在不同科別就診的老年人來說,簡化整合藥物、減少用藥後更能幫助健康。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兩天,媒體出現百憂解治療中風的醫療報導,讓一些網友想跟我討論百憂解的相關研究資料。所以我把百憂解過去相關的副作用及後遺症的研究及報導整理一下,讓大家有更清楚的概念。在國內這類藥物的資訊,一般開這種藥物的醫師通常都不會告知患者。

眾所周知,百憂解(學名為Fluoxetine,國內有許多同成分藥物)是讓選擇性的血清素回收抑制劑(SSRI)這類藥物廣為人知的開路先鋒,舉凡憂鬱症、恐慌症、強迫症甚至暴食症,都是這類藥物的治療適應症。儘管以SSRI來說,它並非是第一個。根據原廠的建議,有服用單胺氧化酶抑制劑(另一類抗憂鬱劑)及其他傳統抗精神藥物如pimozide(商品名orap)或thiorodazine(商品名mellaril)的人不建議合併使用,因為這將導致肝功能異常,同時和止痛藥物Ibuprofen合併使用一段時間的話,將明顯地增加腸胃道出血的風險。

此外,跟服用安慰劑相比,百憂解服用經常會出現的副作用為噁心(22%:9%)、失眠(19%:10%)、嗜睡(12%:5%)、厭食(10%:3%)、焦慮(12%:6%)、神經質(13%:8%)、肌肉無力(11%:6%)、以及顫抖(9%:2%),此外,性功能障礙,包含無法達到高潮以及沒有性慾等等,有興趣深究的人請參閱2004年的研究報告:

NTP_CERHR Expert Panel Report on Reproductive and Developmental Toxicity of fluoxetine. Center for the Evaluation of Risks to Human Reproduction. April 2004. http://cerhr.niehs.nih.gov/chemicals/fluoxetine/fluoxetine_final.pdf.

在臨床試驗上約有7%會出現皮膚反應(如紅疹或者蕁麻疹),有些甚至演變成血管炎及類似狼瘡症後群,因此而導致死亡病例也曾出現,想深入瞭解請參閱原廠在2007年提供的資訊:

 "Prozac prescribing information" (PDF). Eli Lilly. 2007-06-21. http://pi.lilly.com/us/prozac.pdf. Retrieved 2008-01-09.

許多人以為服用抗精神藥物常會導致坐立不安,像百憂解這類抗憂鬱劑就不會,其實這是錯誤的認知(但很多專業人員都有此種迷思),因此往往服藥的人抱怨會坐立不安、持續跺步、腿部無目的地抖動以及明顯出現焦慮感時,都會被開藥的醫師斥為心理作用,然而這卻是服用百憂解經常出現的副作用:

Lipinski JF, Mallya G, Zimmerman P, Pope HG (1989). "Fluoxetine-induced akathisia: clinical and theoretical implications". J Clin Psychiatry 50 (9): 339–42. PMID 2549018.

Review:Leo RJ (1996). "Movement disorders associated with the serotonin selective reuptake inhibitors". The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iatry 57 (10): 449–54. doi:10.4088/JCP.v57n1002. MID 8909330.

曾有幾個研究報告提到這類副作用與自殺的風險是有直接相關的:

Rothschild AJ, Locke CA (1991). "Reexposure to fluoxetine after serious suicide attempts by three patients: the role of akathisia". J Clin Psychiatry 52 (12): 491–3. PMID 1752848.

此外,孕婦若服用百憂解,將會增加新生兒難以調適的機率,而根據臨床研究發現,百憂解會出現在服用的母親的乳汁中,因此正在服用百憂解的母親,也不建議哺乳:

 NTP_CERHR Expert Panel Report on Reproductive and Developmental Toxicity of fluoxetine. Center for the Evaluation of Risks to Human Reproduction. April 2004. ttp://cerhr.niehs.nih.gov/chemicals/fluoxetine/fluoxetine_final.pdf.

Prozac Medication Insert. Eli Lilly and Company Indianapolis, IN 46285, USA Literature revised December 4, 2006

已經在服用百憂解的人想減藥,務必在專業的協助下慢慢減量,否則容易出現戒斷症狀,儘管百憂解跟其他的抗憂鬱劑相較,半衰期較長,但根據相關的臨床報告結果,仍可能會出現:

 Blum D, Maldonado J, Meyer E, Lansberg M (2008). "Delirium following abrupt discontinuation of fluoxetine". Clin Neurol Neurosurg 110 (1): 69–70. doi:10.1016/j.clineuro.2007.08.016. ID 17913343. For the earlier case reports see the references cited therein.

至於自殺風險的提升,美國的FDA已經要求所有抗憂鬱劑的製造廠商必須標註最嚴重的黑框警語,尤其是對低於25歲的人來說尤其要小心,根據過去大規模的研究顯示,18歲以下的人服用百憂解這類抗憂鬱劑,跟服用安慰劑的人比較,自殺風險倍增,至於18-24歲的人若服用,自殺風險也增為1.5倍。過去我也曾專文討論這個部分: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17914

關於暴力方面,也有一些臨床研究探討,我在臨床上也曾目睹過實際案例: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443&prev=1009&next=189&l=f&fid=27

而最為人所知的就是1989年的美國的47歲男子 Joseph T. Wesbecker持槍衝到前雇主的工作場所槍殺8人,12人受傷,最後自殺身亡的的案例。當事人在犯案前,已經服用四週的百憂解,而後來也引發受害家屬對製藥公司的訴訟賠償官司:

Healy D (2004) Let them eat Prozac.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pp 124–148.

 Antidepressants and Violence: Problems at the Interface of Medicine and Law, David Healy, Andrew Herxheimer, and David B. Menkes, PLoS Med 3(9): e372 doi:10.1371/journal.pmed.0030372, 2006

不想藉由藥物改善憂鬱症的人,應該透過完整的身體功能檢查,找出身體功能失衡的真正原因,針對根源來處理,才是一勞永逸,根本解決之道。心靈方面的困擾,透過適當心靈技術的引導或者生活改善技術的協助,也能幫助當事人更快從憂鬱的情緒中恢復。身體功能失衡可能引發憂鬱,對此部分有興趣的人不妨參閱六星期大腦健康計畫這本書的內容,透過作者馬克‧希曼醫師的現身說法以及功能性醫學的概念作法解說,我們對身體功能失衡引發衰弱大腦的來龍去脈,會有更清晰的概念。

寫這些文章不是叫大家不要看精神科或服用精神科藥物⋯而是提供您一些除了吃藥以外的其它各種方式,讓你可以改善你的健康。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2) 人氣()

聽音樂心情好 都因腦部多巴胺


法新社 更新日期:2011/01/10 10:05 戴雅真







(法新社巴黎9日電) 1份不尋常的報告表示,聽音樂讓人心情愉悅,是因為腦部釋放了化學物質多巴胺(dopamine),這種物質在獲得食物、精神藥物和金錢時也會產生。



加拿大蒙特婁馬吉爾大學(McGill University)學者貼出廣告,招募聽到音樂會感到「顫慄」(愉悅的極致表現)、年齡19到24歲的志願者,再從回應廣告的217人中選出8人。



仔細挑選後的志願者接受正子斷層造影(PET),這種檢查能夠觀察特定化學物質雷氯必利(Raclopride),這種物質在腦細胞裡扮演多巴胺受體的功能。



受試者被接上感應設備,監測心跳、呼吸、體溫和皮膚電傳導情形。



聽到最喜愛的音樂時,志願者會有身體動作的衝動,腦部紋狀體(Striatum)也開始釋放多巴胺,但是在聽自己沒什麼感覺的音樂時就不會如此。(譯者:中央社戴雅真)



聽自己喜歡的音樂為何會產生愉快的感覺?根據加拿大的學者研究,是因為大腦在聽音樂的過程中釋放了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這種物質,透過正子斷層攝影(PET)觀察特定化學物質雷氯必利(Raclopride),這種物質在腦細胞裡扮演多巴胺受體的功能的影像表現,結果發現:


聽到最喜愛的音樂時,志願者會有身體動作的衝動,腦部紋狀體(Striatum)也開始釋放多巴胺,但是在聽自己沒什麼感覺的音樂時就不會如此。因此想要幫助自己抒壓,不妨透過聆聽自己喜歡的音樂,也可以達到提升大腦多巴胺的活性,增加愉悅感與專注能力。


不過這是觀察到的現象,到底是什麼原因啟動大腦釋放更多的多巴胺?研究結論中並未提及,大家也可以再思考一下,我們也許可以從PET這類檢查去看到一些腦細胞甚至是神經傳導物質的活動,然而導致腦細胞的神經傳導物質失衡的原因何在?這是我們在探討腦部活動甚至是精神疾病時,應該要留意的部分。換句話說,神經傳導物質失衡到底是精神疾病的根本原因?還是只是結果?如果不是原因,真正的原因何在?如果神經傳導物質失衡是真正原因,那麼能左右神經傳導物質作用的精神科藥物治療,應該可以根治目前的精神疾病才是,為何我們看到經過藥物治療的精神病患,常常變成慢性長期的精神病患而無法根治?種種問題都值得大家檢視及思考。功能性醫學為何可以幫助精神疾病改善?身體功能失衡會導致衰弱的大腦,經由功能性醫學的臨床實證發現:精神有狀況的人,往往合併有明顯的或者未發現的身體功能失衡,改善身體功能失衡往往幫助衰弱的大腦恢復健康,因此神經傳導物質失衡到底是原因還是結果,答案呼之欲出。對於被懷疑有精神疾病,想要根本改善的人,建議多瞭解功能性醫學相關的觀念及作法,相信會有很大的幫助。


最後補充:


多巴胺是愉悅及獎勵的神經傳導物質,負責注意力與專注,可以激勵我們投入生活。上癮的人、精神萎靡的的沮喪類型,可能都有多巴胺作用不足的情形,如果想要提升多巴胺,可以藉由一些特殊氨基酸的補充,例如酪胺酸及苯丙胺酸等等,有助於改善心情、活力與注意力。食物來源可以多考慮豆類、堅果、種籽、家禽瘦肉、魚或蛋等等。對多巴胺想要更瞭解的話,還可以參閱我部落格的相關文章: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16963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17507


至於Raclopride ,這是一種合成性的物質,對大腦的第二型多巴胺受體(D2)而言就是一種擷抗劑,藉由C11這種同位素的輻射標記,可以利用PET去掃瞄多巴胺與D2受體結合的程度,察看特定大腦的腦細胞與神經傳導物質的互動情形。相關資料請參閱:


 C. Kohler, H. Hall, S. O. Ogren, L. Gawell (July 1985). "Specific in vitro and in vivo binding of 3H-raclopride. A potent substituted benzamide drug with high affinity for dopamine D-2 receptors in the rat brain". Biochemical Pharmacology 34 (13): 2251–2259. doi:10.1016/0006-2952(85)90778-6. PMID 4015674.



Raclopride的化學結構式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對付脂肪酸代謝異常防血管疾病番茄能提供一定助力


台灣新生報 更新日期:2011/01/10 00:07 【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



番茄是一種很普遍的水果,日本最新研究發現,番茄中的營養成分有助預防血管疾病。



日本京都大學河田照雄博士研究團隊從番茄中萃取出一種營養成分,稱為「9-含氧-十八碳二烯酸甲基酯酸」(9-oxo-octadecadienoicAcid),這種成分可幫助預防血管疾病,減緩脂肪酸代謝異常等問題。



上述研究成果已發表於「分子營養與食品研究」期刊(MolecularNutrition&FoodResearch)。



研究計畫主持人是京都大學的河田照雄博士,研究人員想了解哪些營養成分可以對付脂肪酸代謝異常。脂肪酸代謝異常的患者血脂濃度往往不太正常,血液中的膽固醇、脂肪容易異常堆積。



河田照雄博士解釋,脂肪酸代謝異常通常不會引起明顯症狀,但脂肪酸代謝異常卻會導致一些血管疾病,如動脈硬化、肝硬化等。這些血管疾病很可能就會產生症狀。想預防這類血管疾病,最重要的,就是要避免血脂囤積於血管。



研究指出,醫界很早就發現,番茄含有很多化合物,而這些化合物都對健康很有幫助。這次研究團隊分析「9-含氧-十八碳二烯酸甲基酯酸」成分,結果顯示,這種成分也許可以抑制脂肪酸代謝異常。這種化合物會加強脂肪酸氧化,有助調節肝臟脂肪代謝。



河田照雄博士認為,從實驗結果來看,這種化合物有助預防肥胖相關慢性病。這表示民眾若想以簡單方式處理血脂異常問題,可考慮在飲食中適量攝取番茄,這樣做多少可提供一點幫助。



當我們談到蕃茄,最為人所知的抗氧化成分就是類胡蘿蔔素與茄紅素,過去研究發現對於預防攝護腺癌症,肺癌、消化道癌症(例如結腸癌、直腸癌、食道癌、口腔癌等等),甚至是抑制黃斑退化以及抑制尼古丁與酒精作用,都有相關研究證實是有幫助的。


 在心血管健康上,歐洲曾有一項針對1379名男性做的研究發現:從飲食攝取大量茄紅素的人,心臟病猝發機會是少量攝取的人的一半。最近日本也有學者針對蕃茄的另一種營養成分來做研究:


「9-含氧-十八碳二烯酸甲基酯酸」(9-oxo-octadecadienoicAcid),這種成分可幫助預防血管疾病,減緩脂肪酸代謝異常等問題。脂肪酸代謝是心血管疾患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血脂肪代謝正常,心血管疾並的發生率將有效降低。


德國的研究發現,加熱處理過的蕃茄較生吃來的更容易吸收到茄紅素及相關營養,故大家可以多藉由熟食來吸收。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治腸躁症抗生素 在美上市


台灣新生報 更新日期:2011/01/07 00:27 【中央社華盛頓5日法新電】



今天公布的研究指出,一種抗生素有助紓解部分惱人的腸道症候群,受此困擾的3000萬美國人,很可能首次出現救星。



腸躁症會引發脹氣、腹痛、腹瀉或便秘,公布於「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的新發現,似乎證實過去10年來研究,即這是由腸道細菌所引起。



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已核准利福昔明(rifaximin)上市。主導這項實驗的皮曼德爾(Mark Pimentel)表示,部分病患停止服用這種抗生素後,長達數周都沒有出現疼痛。



重量級醫學期刊,美國醫學協會期刊(Journal of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曾刊出一篇由Henry Lin醫師所寫的論文,他提出關於腸躁症的新思維,以及腸躁症患者所出現的心理症狀。他排除眾議提出的觀點如下:


小腸的細菌作怪(細菌從大腸進入原本無菌狀態的小腸),觸發了免疫與神經系統反應,傳遞訊息回到大腦(腸胃功能不佳會影響中樞神經系統的穩定)造成病態性的行為、失眠、焦慮沮喪以及認知功能障礙。腸道免疫系統告訴大腦,傳遞發炎的訊息,激發了下視丘大量分泌刺激腎上腺分泌的因子CRF,提高皮質醇等壓力荷爾蒙,改變了神經傳導物質的平衡。腸道其實一職與大腦有聯繫,在這些細菌的干擾之下,造成溝通不良,結果就是腸道過度生長的不良細菌(或稱潛在致病菌)觸發了一連串的免疫與神經事件,阻礙了大腦的正常功能,這是腸道傳遞不良健康訊息給大腦的主要方式之一。


最近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的新發現,證實福昔明(rifaximin)這種不會進入血液循環的抗生素,有助紓解部分惱人的腸道症候群,腸躁症會引發脹氣、腹痛、腹瀉或便秘,過去10年來的研究發現,這往往由腸道細菌所引起。相關原文研究內容請參閱:


http://www.nejm.org/doi/full/10.1056/NEJMoa1004409#t=articleBackground


但福昔明(Rifaximin)並非新藥,早在1998年FDA就已核准這種半合成,幾乎不會穿越腸壁的藥物,口服用於治療旅行者腹瀉及肝腦病變(肝功能急速衰退,腸道產生的毒素無法由肝臟分解,導致毒素往中樞跑,影響患者的意識狀態)。福昔明本身副作用少,不像其他抗生素容易產生抗藥性,因此使用它並不會導致日後抗生素的使用問題:


DuPont, H (2007). "Therapy for and Prevention of Traveler's Diarrhea".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45 (45 (Suppl 1)): S78–S84. doi:10.1086/518155. PMID 17582576.


2006年也有一篇研究證實,對腸躁症患者常出現的腹脹及脹氣,以福昔明來治療效果明顯:


 Sharara A, Aoun E, Abdul-Baki H, Mounzer R, Sidani S, ElHajj I. (2006). "A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 of rifaximin in patients with abdominal bloating and flatulence". Am J Gastroenterol 101 (2): 326. doi:10.1111/j.1572-0241.2006.00458.x. PMID 16454838.


此外,對於有酒糟鼻的人而言,小腸的細菌過度生長極可能是一項重要的病因,福昔明用於酒糟鼻的治療,療效可見:


 Small intestinal bacterial overgrowth in rosacea: clinical effectiveness of its eradication. Parodi A, Paolino S, Greco A, Drago F, Mansi C, Rebora A, Parodi A, Savarino V.


近來有一項臨床研究發現,有酒糟鼻的人在做氫氣呼吸測試(Hydrogen breath test)的反應,出現異常的比例跟一般人相較,明顯偏高(47% v. 5%),這是小腸細菌過度生長時會被檢測出來的結果,也就是有酒糟鼻的人,往往有小腸細菌過度生長的情形,經過滅菌治療,酒糟鼻亦隨之完全改善,比例有多高,是驚人的96%,療效可長達超過九個月。剩下的4%,經過分析,仍是小腸細菌過度生長又再度發生了,因此有酒糟鼻困擾的患者,若要根本處理與治療,務必從腸道健康來著手:


 Parodi A,Paolino S,Greco A,Drago F,Mansi C,Rebora A,Parodi AU,Savarino V (May 2008). "Small Intestinal Bacterial Overgrowth in Rosacea: Clinical Effectiveness of Its Eradication". Clin Gastroenterol Hepatol. 6 (7): 759. doi:10.1016/j.cgh.2008.02.054. PMID 18456568.


此外,有酒糟鼻困擾的人,對碳水化合物的攝取也應該節制,其他研究也發現減少碳水化合物(尤其是精緻的糖等製品)的攝取,能減少壞菌的繁殖(壞菌喜歡甜食),進而改善症狀:


 http://www.bmj.com/cgi/pdf_extract/1/5485/459


以功能性醫學而言,要改善腸道菌叢失衡,除了滅壞菌,也要儘量補充高劑量的益菌,不管對腸躁症或者酒糟鼻患者而言,滅壞菌與補好菌應該雙管齊下,效果會快更明顯復發率也會更低。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英調查:對病人好一點 病人好得快一點


中廣 更新日期:2011/01/06 14:35



英國研究發現,醫院對病人好一點,病人就會康復得快一點。



英國健保局的研究發現,醫護人員對病人好一點,病人就可以早一點出院。健保局說,不論是減輕病人的疼痛、降低聲響、維護病人的隱私,甚至跟病人聊聊天都能讓病人提早康復。



依照調查,有人傾聽,覺得舒服的病人比較不會出現併發症。



當然,對健保制度來說也有好處。病人早出院可以減輕病床不夠的壓力,也可以減少一些花費。



之前我剛畢業時,回老家跟家人談到一位在老家開業的學長,他的診所看診的人很多,有人分析他的秘訣,就是願意聽患者說話。國內也有教授級精神科醫師談到他看診的秘訣,就是利用短短五分鐘的時間,儘量讓患者說話,而他唯一做的只是點頭示意,待五分鐘時間到,他在結束時,還會非常慎重的詢問患者:下次什麼時間再過來看診,你說好不好?這些動作的原理在於這些患者,可能在家裡,沒有人有耐心從頭到尾聽他說五分鐘的話,因此醫師的傾聽會讓他覺得很舒服,同時,要不要再看病,也是醫師徵詢他的意思,表示醫師有尊重他的意願。


最近英國的健保局調查發現:醫護人員對患者好點,病人好得快,包含減輕患者疼痛、降低聲響、維護患者隱私甚至跟患者聊聊天,都人讓病人提早出院,而且有人傾聽,覺得舒服的患者比較不會出現併發症,以上這些例子,其實可以用過去我提到的安全模式與危險模式來解釋:


以危險模式來說,就是自律神經的交感神經的作用使然,交感神經是幫助人們應付壓力,專注甚至是戰鬥或者是逃命用的,當一個人處於危險模式,他所有的身體資源都會拿去對付壓力,因此沒有餘裕來做身體的重整與修復,在生病時,身體很不舒服了,還被醫護人員大呼小叫而感到緊張的話,身體當然就是處於危險模式,疾病當然好得慢。相反地,若是醫護人員耐心傾聽,放低音量,讓患者感覺安全且舒適,那麼就是打開安全模式,身體自然會進行重整與復原,病當然好得快。


我們在睡覺時,神經方面就是靠副交感系統的作用,才能讓身體進行修復,因此有人說負交感神經是身體的充電系統。


對於身心的調整方面,應該幫助身體儘量處於安全模式,也就是讓身體處於放鬆狀態,不需一直警備的狀態。當然,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常常讓身體處於自然的環境,所以,人喜歡到有清新空氣、森林、瀑布,大片土地、青草樹木很多的自然環境,對細胞的DNA而言,這就是一種安全模式。當身體接觸這些自然環境,開啟安全模式時,身體的修復功能就會打開,喚醒自癒力,各種身體的失衡自然容易回復。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車禍嗎啡止痛上癮 立委轟慈濟醫院


中時 更新日期:2011/01/04 03:01 朱真楷/台北報導



中國時報【朱真楷/台北報導】



醫院成為癮君子的另類來源?國民黨立委羅淑蕾爆料,一名年輕男子日前因車禍外傷前往新店慈濟醫院就診,結果院方長期為他施打嗎啡、配西汀止痛,造成他藥物上癮。她透露,光是去年就到慈濟報到五四九次,甚至還曾在一天內注射一百毫克的嗎啡止痛,質疑醫院已變成罪犯的溫床。



對此,衛生署副署長陳再晉表示,如果真有這種案例,衛生署絕對不會寬待,因為這「完全不可以原諒」。



昨日上午,羅淑蕾在立院質詢時指出,日前接獲當事人家屬陳情表示,這名卅多歲的男子並非罹患重大疾病,只因在民國九十二年車禍傷及右髖骨,事後轉往新店慈濟醫院治療。近年來,院方卻持續給予大量嗎啡、配西汀等止痛藥,造成男子藥物上癮,只要一天不施打嗎啡,情緒就會失控。因此,即便家人不忍他上癮,卻也只能順著他繼續到醫院「止痛」。



羅淑蕾說,沒想到問題越來越嚴重,以去年為例,這名男子至少到新店慈濟醫院五百四十九次,幾乎每次都是讓醫生施打嗎啡,甚至還曾在一天內施打一百毫克,「骨折脫臼、胃穿孔,都只需要十毫克,為什麼醫生可以默許這個人打一百毫克!」



她進一步說,以去年十二月為例,男子短短一個月就前往慈濟報到五十九次,「難道醫生還認為這種狀況是正常的嗎?難道醫院還沒發覺他已經上癮了嗎?」



消息傳出後,陳再晉立刻表示會嚴格查辦,衛生署管制藥品組也在昨日下午與新店慈濟醫院聯繫,試圖盡快釐清真相。



但羅淑蕾強調,攤開近年管制藥品稽查結果,違規比例最高的就是醫院,但衛生署對於藥癮病患的管制規範卻相當鬆散,一旦有業者違規登載管制藥品用量,幾乎都僅被處罰鍰六萬,連刻意銷毀用藥紀錄也僅罰三萬,根本是不痛不癢。所以,這起案件絕非個案,而是全台灣醫療院所的通案。



記得剛畢業時到外島服務,有一次閒聊,跟護理人員談到她生產的經驗:因為生產是剖腹,第一天麻醉藥退了感覺傷口很痛,無法闔眼休息,因此要求住院的護理人員請醫師評估是否可以打一針止痛,結果醫師直接開配西汀這種藥物給她,注射之後,疼痛全無,感覺非常舒服,當然很快就入睡了。第二天,到了同樣時間,她感覺又睡不太著,雖然疼痛不嚴重,但心裡一直浮現一種想法:再打一針。因為身體懷念前一天打藥後的舒服感,這時她猛然發現,如果再打下去,自己可能會成癮,因為才打一針,身體已經開始喜歡那種舒適感,因此接下來,她只要自覺疼痛不嚴重,絕不要求打止痛針。許多醫師在面臨患者疼痛的主述時,在開立止痛藥物時,通常會特別當心,儘量以非類固醇類的止痛藥(NSAID)來協助止痛,嗎啡及配西汀這類容易成癮的止痛藥,盡量不開。


最近國內有民意代表透過媒體指出,有患者一年到同一家醫院就診近五百五十次,甚至一天施打嗎啡的劑量是一般人身體嚴重疼痛時每天施打劑量的的十倍。家人對該患者藥物依賴之行徑,想阻止也沒有辦法,因為他只要癮頭上來沒有施打藥物,就會情緒激憤甚至暴躁,因此完全無可奈何。


因為接受醫療協助而對藥物上癮,對有經驗的醫療專業來說並不少見,讓我們先瞭解這位患者為何一天施打一般人十倍的劑量,也不會身體有問題,這種醫療上稱之為耐受性(一般人所認為的抗藥性)主要是因為身體的嗎啡受體,在經過一段時間刺激之後,會自動產生向下調節的變化,也就是透過細胞接受體的增加,來減少該物質對身體的作用,這其實是許多吸毒者常見的現象。此外,大腦也有所謂的成癮徑路,對某些人而言,這個徑路的作用及反應比一般人強,因此許多使用毒品上癮的人,都會感到不解:為何我的朋友使用毒品的頻率及劑量跟我相仿,他們沒上癮,我卻上癮?這就是毒品無法預估的潛在性傷害。為何我會一再強調不要碰毒品,也不要有軟性毒品的觀念,因為我們都不知道自己大腦的成癮徑路是否脆弱,毒品上癮的代價不祇是賠上個人的健康及經濟損失而已,家人所承受的精神煎熬以及社會必須付出的社會成本,是任何吸毒者在吸毒之前無法想像的。


在門診我也曾遇過因為身體曾經受傷,在醫院接受的治療無法讓身體的不舒服緩解,慢慢開始往止痛的方向來走,結果就是止痛藥的使用種類不可避免地往嗎啡類藥物的方向,到頭來,身體疼痛不但沒解決,每次的不舒服其實就是藥物的戒斷反應。透過合法的管道到後來已經無法滿足所需了,必須透過非法的管道來取得,每天的生活只為了想辦法取得嗎啡,甚至將口服的藥物研磨成粉來自己施打(在此強調這是非常危險的行徑),有少數的毒品成癮者,其實最早也是從醫院產生的。


身為醫療人員,必須認知到麻醉藥物可能造成的危害,因此面臨治療決策時,盡量要以最大的利益及最少的傷害來協助病患,否則原本想幫助改善的美意,反而會成為該患者日後揮之不卻的夢魘。毒品問題是可以處理的,透過有效率的身體排毒及相關生活改善技術,其實可以幫助有意願的人,擺脫對毒品的依賴與危害,對毒品成癮的改善有任何的問題,也歡迎大家和我討論。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音樂催情?女性對男性心防降低


中廣 更新日期:2011/01/03 15:35



音樂可以打動女人。法國研究發現,聽過浪漫的音樂以後,女人很容易就接受陌生男子的邀請。



法國心理學家找了一百多個女學生做實驗。結果發現,聽過浪漫的音樂以後,有五成二的女生跟一個長相普通的男子交談五分鐘以後就願意把自己的電話號碼告訴對方。沒聽浪漫音樂的一組只有兩成六願意提供電話號碼。



至於男生部分,並沒有對應的實驗,不過心理學家研判,不論有沒有音樂催情,男生都不介意讓女生知道自己的電話號碼。



男追女隔座山,現在有一種方式可以簡單些,最近法國的研究人員發現:聽過浪漫的音樂以後,女人很容易就接受陌生男子的邀請。



研究人員找了一百多個女學生做實驗。結果發現:


聽過浪漫的音樂以後,有五成二的女生跟一個長相普通的男子交談五分鐘以後,就願意把自己的電話號碼告訴對方。沒聽浪漫音樂的一組只有兩成六願意提供電話號碼。整整差了一倍,因此男士遇到心儀的女性想要有進展,不妨多利用浪漫的音樂來幫忙,電影的情節也經常如此,不是嗎?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女比男更易背、頸痛


台灣新生報 更新日期:2011/01/03 00:07 【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



許多女性不但要工作,還要操煩家務,過著「蠟燭兩頭燒」的生活。瑞典哥德堡大學研究發現,女性比男性承受更大壓力,因此比男性更容易出現背痛、頸痛等壓力症狀,即使生理疾病因素消失,許多女性還是飽受背痛、頸痛之苦。



瑞典哥德堡大學研究人員邀請該校六二七位女學生、五七三位男學生,以及八七○位女性、八三四位男性電腦工作人員填寫問卷。經四年追蹤研究發現,不管是學生族還是上班族,女性皆比男性顯現更多壓力症狀。



研究顯示,女學生頸部疼痛比率比男學生高,而女性上班族的背痛、頸痛發生率也都高於男性上班族。



研究人員接受英國媒體訪問時表示,一些需要耗費體力、頻繁抬舉手臂的工作特別容易造成頸部疼痛,但研究顯示,有些頸痛、背痛似乎不是生理因素造成。從研究問卷結果看來,不管哪種職業,女性都比較容易出現頸部、上背疼痛。研究人員補充,女學生往往比男學生承受較大壓力,需要扮演許多角色,可能因為這樣較容易發生頸痛困擾。



英國蘭開斯特大學心理學家凱瑞‧古柏教授(CaryCooper)表示,許多研究早發現,壓力會引起頸部、背部疼痛,常有患者明明身體沒問題、結構組織都很正常,卻出現背痛、頸痛症狀。只要身處壓力,全身就會緊繃,進而造成頸部問題。許多女性需要工作、學習,在家裡也扮演「主要」角色,在蠟燭兩頭燒的環境下,面臨雙重壓力,所以更容易產生壓力症狀。



就男性與女性來比較,女性對於情緒的察覺與表達,一般來說都比男性來的敏銳,女性的情緒困擾的出現及求診改善的意願,一般也比男性來的高,最近瑞典研究發現:女學生的頸部疼痛機率比男性高,女性上班族的背痛與頸部疼痛也都高於男性上班族。如果以耗費體力或者一些身體負重的姿勢來說,女性並不比男性來的更多,因此研究學者認為這與情緒累積的壓力感有關。之前也有相關的研究報告,有興趣深究的人不妨可以參考相關的研究資料:


Hurwitz EL, Morgenstern H, Yu F (2003). "Cross-sectional and longitudinal associations of low-back pain and related disability with psychological distress among patients enrolled in the UCLA Low-Back Pain Study". Journal of clinical epidemiology 56 (5): 463–71. doi:10.1016/S0895-4356(03)00010-6. PMID 12812821.


Carragee EJ, Alamin TF, Miller JL, Carragee JM (2005). "Discographic, MRI and psychosocial determinants of low back pain disability and remission: a prospective study in subjects with benign persistent back pain". The spine journal :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North American Spine Society 5 (1): 24–35. doi:10.1016/j.spinee.2004.05.250. PMID 15653082.


過去,我也曾遇到過一位有慢性背痛的女性,雖然她常會把自己的背痛歸咎於是自己每天須花許多時間寫作的緣故,然而對於她之前曾因好友車禍驟逝給她的衝擊,她一直難以平復其實是大有關係的。


當然處於壓力之下,身體會自動作一些生理調整,大家最熟知的壓力賀爾蒙(即腎上腺皮質醇,cortisol)為了幫助身體加強對抗或者逃走的反應,可能會增加壓力賀爾蒙的分泌,長期下來不是過多就是不足,身體容易產生一些症狀,諸如:


衰弱與疲憊:這是腎上腺分泌不平衡導致身體血糖代謝異常,過多的腎上腺皮質醇會讓身體難以放鬆,因此即使是一覺醒來,仍感疲憊不堪,在憂鬱症的人身上常容易看得到。


肌肉與關節酸痛:存在血液中過量的腎上腺皮質醇會使身體加速損壞並失去自我修復的功能,導致肌肉與關節的傷害,並造成慢性疼痛。


肥胖:腎上腺皮質醇不平衡會刺激身體各部分儲存脂肪,造成脂肪堆積在軀幹、頸部和臉等部位。


皮膚粗糙:高量的類固醇會降低皮膚再生能力,使皮膚看起來很不健康,而且還會影響免疫功能、提早老化、焦慮、沮喪及心臟疾病都可能與腎上腺分泌不平衡有關。


建議經常有情緒壓力的且經常有肩頸酸痛或者背痛的人,最好透過功能性醫學的腎上腺皮質壓力分析確認是否有這方面內分泌不平衡的問題,透過營養品調整以及對壓力源的調適,壓力造成的長期肩頸酸痛及背痛才能根本解決。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3D傷眼 任天堂警告兒童不宜

更新日期:2010/12/30 20:05 張曉雯

(法新社東京30日電) 日本任天堂(Nintendo)針對即將推出的遊戲機發布健康警告,建議6歲以下兒童別玩,以免傷害眼睛。



任天堂表示,明年1月於東京附近的促銷活動期間,「我們只會提供2D遊戲給6歲以下兒童,因為長期持續觀看3D影像可能會對他們的眼睛有負面影響」。



新一代的DS遊戲機可以讓使用者透過特殊眼鏡玩3D遊戲,這款遊戲錯過耶誕假期的推出時間,不過2月26日將在日本發行,3月在美國、歐洲與澳洲推出。



任天堂1月8日起將在東京東邊的千葉舉行3天免費入場活動,在推出前讓玩家試玩這款新遊戲機。



總部設在京都的任天堂公司在網站上,向打算試玩3DS遊戲機的民眾發布警告。



任天堂指出,專家說,不只是任天堂的3DS,電影與電視上的3D影像,都可能會影響兒童視力發展。(譯者:中央社張曉雯)



自從去年一部3D電影大賣座,掀起3D的風潮,現在不僅電影要3D,連電玩也強調要3D,不過最近掌上型遊戲機的大廠在推出3D的新機型時,特別提出警告六歲以下兒童若長期持續看3D影像,可能會影響他們的視力發展,因此,不建議六歲以下的兒童接觸這類掌上型的3D遊戲機。所已有家長若想給小孩添購掌上型電玩,務必避開3D的機種。


其實觀看3D影片的可能後遺症,最多的就是動暈症(motion sickness,或稱暈動症),這是當人眼所見到的運動與內耳朵平衡器官感覺到的運動不相符時,就會有眩暈、噁心、嘔吐、食慾減退等癥狀出現。嚴重者會嘔吐。相關資料請參閱:


 "Science's health concerns over 3D films - Phone News". PC Authority. 2010-04-20. http://www.pcauthority.com.au/News/172370,sciences-health-concerns-over-3d-films.aspx. Retrieved 2010-10-14.


許多人看了3D影片想睡,甚至情緒改變持續一段時間,可能也與動暈症有關,因為動暈症的相關症狀還包含倦怠感,有專家稱此為Sopite 症候群,Sopite是從拉丁文Sopire這個字來的,意思是躺下來休息或者去睡覺,相關資料可參考:


 Lawson, B. D., & Mead, A. M. (1998). The sopite syndrome revisited: Drowsiness and mood changes during real or apparent motion. Acta Astronautica, 43(3-6), 181-192.


除了眩暈發作,有些癲癇患者看了3D影片也會導致癲癇發作,過去國內有一些零星的病例報告,我在部落格也談過,有興趣的人可以參考: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16830


不管如何,有癲癇或者眩暈症甚至是偏頭痛病史的人,看3D影片還是最好小心。小孩最好不要長期盯著螢幕看3D影像,否則日後一旦視力的負面影響浮出檯面,只會讓父母心疼與自責,提醒大家!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新生兒維生素D過低 呼吸道易感染


台灣新生報 更新日期:2010/12/29 01:17 【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



美國麻省綜合醫院最新研究發現,新生兒體內沒有足夠維生素D,容易出現呼吸道感染,幼兒時期也容易出現哮喘,不過值得慶幸的是,維生素D不夠並不會增加氣喘風險。這項研究發表於明年一月號「小兒科」期刊(Pe-diatrics)。



美國麻省綜合醫院卡洛斯‧卡馬戈(CarlosCamargo)博士為研究首席作者,他表示,研究結果發現,兒童體內維生素D濃度和哮喘症狀大有關係,許多呼吸道疾病都會出現哮喘症狀。而急性呼吸道感染是兒童常見疾病,像支氣管炎多半是病毒感染引起,常造成哮喘等嚴重症狀,有時病童甚至需要住院。



過去認為維生素D可以幫助強健骨骼,越來越多證據顯示,維生素D也影響免疫系統。身體接受陽光照射,就會產生維生素D,若沒有接觸陽光,就比較無法吸取足夠維生素D。以前研究也發現,孕婦若攝取維生素D補充劑,小孩出生後比較不容易出現哮喘問題。



研究人員分析紐西蘭氣喘過敏研究數據,研究包含一千名以上兒童,研究人員分析新生兒臍帶血中的維生素D濃度,研究人員再以問卷詢問母親孩子的健康狀況,孩子長到3個月、15個月,直到5歲,研究人員都持續追蹤。研究結果顯示,新生兒臍帶血中的維生素D偏低,比較容易出現呼吸道感染。



知名的小兒科(Pediatrics)期刊最近發表一篇美國麻省綜合醫院的研究:新生兒體內沒有足夠維生素D,容易出現呼吸道感染,幼兒時期也容易出現哮喘。這個研究主要是分析紐西蘭的過敏研究,研究對象超過1000名兒童,研究人員分析新生兒的臍帶血中的維生素D的濃度,再以問卷詢問母親孩子的健康狀況,分別在小孩3個月、15個月直到五歲持續追蹤,結果顯示臍帶寫中的維生素D偏低的人,的確比較容易出現呼吸道的感染,至於氣喘的發作則與維生素D則無明顯相關。


根據上述研究,建議懷孕的母親應該透過曬太陽或者補充維生素D來設法提高嬰兒臍帶血的維生素D的濃度,就是嬰兒未出生之前,母親便可藉由自己的生活形態或者營養補充來幫助寶貝提高免疫能力,東方的女性普遍都不喜歡曬太陽,主要原因是怕曬出斑來不好看,因此在食物來源甚至是額外補充維生素D的補充品的作法便要積極一些,否則嬰兒無法從母親得到足夠的維生素D,早早便埋下免疫力缺損的危機,日後照顧也勢必多花許多心力,因此對寶寶的預防醫學,若能在懷孕時就開始做,生下來以後的照顧,將會輕鬆許多,事半功倍,我認為這已經算是一種嬰兒的預防醫學,更重要的是孕婦要提高維生素D在體內的濃度方法並不難。相關研究全文可以參閱:


http://pediatrics.aappublications.org/content/127/1/e180.full


對維生素D幫助免疫能力的資料有興趣的人也可以參閱我之前部落格的文章分享: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16659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