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嗜吃垃圾食物如同吸毒成癮

更新日期:2010/03/29 09:35 何世煌

(法新社巴黎28日電) 今天公布的研究指出,令人用藥成癮及令人飲食過度導致肥胖的分子路徑都是一樣的。



這篇報告的作者表示,這項根據實驗室動物做成的研究支持科學家長久以來的揣測,也就是沉溺於快樂的感覺源自於過度刺激腦部中的重要回饋機制。



美國佛羅里達州斯克里普斯研究所(ScrippsResearch Inst itute)的科學家將這篇研究刊登在「自然神經科學雜誌」(Nature Neuroscience)期刊網路版上,他們表示餵食老鼠高脂肪、高卡路里的食物─培根、香腸、起司蛋糕等等─並觀察到這些老鼠急劇變胖。



食用垃圾食物的老鼠,它們吃下去的熱量是正常飲食的「控制組」老鼠的兩倍。



副教授肯尼(Paul Kenny)說:「我們停止垃圾食物並嘗試讓它們食用營養豐富的食物時,也就是我們所謂的『沙拉吧選項』,它們根本就是拒吃。」



肯尼表示,這項飲食偏好改變之大,它們把自己餓了2週,才戒斷垃圾食物。



即使科學家以電擊威脅老鼠,它們依然持續過度飲食,這是失控行為的明顯表現。



肯尼及研究所學生強生(Paul Johnson)將研究重點放在神經元表面的接受器上。這些神經元會結合名為多巴胺的「快樂」腦部化學物質。



腦部會因為性、食物及迷幻藥帶來的愉悅體驗而釋放多巴胺。



之前的研究發現,吸食古柯鹼者,腦部會大量分泌多巴胺,同時過度刺激所謂的多巴胺2型接受器(dopamine 2 receptors,D2Rs)。



這項過度刺激的過程會減少D2Rs的活躍程度,讓身體進行調適。



因此,「回饋反應」或這種給予腦細胞快樂的化學物質吸收程度會逐漸惡化。



吸食古柯鹼者愈來愈常需要這種藥物的刺激,以避免一直進入負向的回饋狀態,換句話說,他很快地就會陷入危險境地,從偶爾吸食變成強迫性吸毒。



研究發現,沉溺於大吃大喝的實驗老鼠,它們的D2Rs 也有類似的改變。



肯尼表示,這些發現證實他們與其他人的懷疑,也就是過度攝食這些能帶來高度快樂的食物,在腦部回饋迴路引發成癮般的神經系統適應反應,形成強迫性攝食行為。



肯尼表示,因此肥胖與藥物成癮的機制可能是一樣的。



這項研究尚未在人體進行試驗,但是去年10月在研討會上發表時,肥胖者都點頭認同這些研究結果。(譯者:賴秀如)



多巴胺是愉悅與獎勵的神經傳導物質,也負責於悅與專注,可以激勵我們投入生活,與多巴胺有關的是腎上腺(Epinephrine)素與正腎上腺素(Norepinephrine),這都是由酪胺酸(Tyrosine)轉化而來的。在體內相關的合成與轉化請參閱下圖:



酪胺酸來自於食物中苯丙胺酸的攝取,因此在飲食中補充這兩類胺基酸有助於改善心情、活力與注意力,豆類、堅果、種籽、家禽瘦肉、魚或蛋等等都是可以考慮的來源。


上癮的人、精神萎靡的沮喪以及疑似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的人,都可能是多巴胺含量過低所導致,在治療過動的藥物甲基芬尼特(如利他能或專司達等等)等中樞神經性份記都是為了要模擬多巴胺的效果,因此患者常被開立這類藥物來治療,古柯鹼、安非他命或者一杯咖啡,也能模擬多巴胺的效果,然而長期服用這些藥物(含利他能),會剝奪身體自行製造多巴胺(當然也包含腎上腺素與正腎上腺素的合成)的能力,有些學者不建議以藥物來長期治療,著眼點之一即在於此。巴金森氏症的患者多巴胺也過低,呆板遲鈍的外表示因為無法製造足量的多巴胺。


除了多巴胺本身,多巴胺的受體(細胞的接受器)若無法善於聆聽訊息,那麼只要稍微一點點壓力或者重金屬過量(例如汞中毒)等等,就會出問題,因為毒素會干擾細胞受體的聽取訊息的能力,根據臨床研究,自閉症與ADHD的患者被發現有多巴胺受器基因變異的情況,有興趣的人可以參閱:


Shaw, P.,et al. 2007.Polymorphisms of Dopamine D4 receptor,clinical outcome,and cortical structure in attention 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Arch Gen Psychiatry 64(8);921-31


因此,即使多巴胺濃度夠,接受器也無法正常運作,因而容易發生ADHD、自閉症與情緒障礙等等。


功能性醫學以適當的營養素、營養補充品(尤其是葉酸、B6與B12)來改善這些接受器的功能,不只可以加強細胞聆聽的能力,還可以製造更多神經傳導物質,相關研究請參考:


Sharma,A.,et al 1994 D4 receptor-mediated phospholipid methylation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mental illness such as schizophrenia. Mol Psychiatry 4 (3):235-46


事實上,營養素的功效經常優於傳統的藥物,而且無副作用,因為那些營養本來就是大腦運作的所需的原料。以下是關於多巴胺檢測的問卷,大家不妨自我檢視一下:


1.我經常覺得心情低落或沮喪,沒有體力也不想作任何事情。


2.我在生理與心理方面都是屬於活力不足的人。


3.我需要努力掙扎才能逼自己運動。


4.我難以持續專注力或者注意力。


5.我老想多睡一下或者白天想睡的困擾(即使前一天晚上睡眠時間充足)


6.我會經常使用讓自己清醒的物品,例如咖啡因、巧克力、減肥要甚至是毒品(例如安非他命、搖頭丸或者古柯鹼)


1-2項為輕度,3-4項為中度,5項以上可能為明顯的多巴胺不足。


更詳盡的資料,建議大家不妨參閱六星期大腦健康計畫這本書。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女子狂掉髮 卵巢出問題


華視 更新日期:2010/03/26 16:46







女性朋友如果一直掉頭髮,可能是卵巢出了問題,高雄一名三十歲小姐頭髮突然開始越掉越多,頭髮稀疏都看得到頭皮,但奇怪的是手毛變長,連肚子也長出汗毛,去醫院檢查才知道是罹患多囊性卵巢症候群,醫師提醒掉髮嚴重,可能就是卵巢出問題的警訊。



每天早上江小姐用梳子梳一頭長髮,沒有用力、一大撮頭髮就跟頭皮說掰掰,這讓愛漂亮的江小姐非常沮喪,原本濃密的頭髮,沿著中分線往旁邊掉,像是多了一條頭皮海溝,這對女人來說是多嚴重的打擊,江小姐最怕朋友問她頭髮的事,才三十歲就擔心會禿頭,怪的是頭髮少了、手毛卻越來越長,連肚子也長出像男人的胸毛,本來擔心自己得什麼怪病,就醫診斷才知道是卵巢出了問題。



兩邊卵巢長出許多小囊泡,就像葡萄串一樣,不只影響卵巢正常受孕,還會刺激雄性荷爾蒙分泌增加、造成禿頭的症狀,醫師提醒,如果發現自己的頭髮原本兩天洗一次就好,卻突然變得一天不洗就好油膩、頭髮越來越細猛掉髮,就要趕快就醫,其實卵巢治好了,頭髮就能又長出來了。




在影響婦女不孕的原因之中,多囊性卵巢症是蠻常見的原因之一,以下是一般多囊性卵巢症的相關臨床表現及資料,我稍作整理給大家參考:


多囊性卵巢症容易影響生育,其發生率佔婦女生育年齡的6%,也就是生育年齡的婦女每20個會有一個罹患多囊性卵巢症。要發現多囊性卵巢症,最簡單的方式是透過超音波檢查,患者兩邊卵巢長出許多小囊(內含有卵子),小囊大小約2~ 8m m,小囊數目每邊卵巢約10個以上,這即為多囊性卵巢。時間愈久,小囊會只分布在卵巢周圍的外側,中間則為實心的間質所佔據(間質是由退化的小囊壓縮而成的)。小囊同時會分泌雄性荷爾蒙進入血液中,使女性患者引起一些症狀,如:月經不順(月經稀發或無月經症)、肥胖、多毛、長青春痘、禿頭等症狀。這些症狀有輕有重,或具有多囊性卵巢者不一定有症狀出現,有症狀發生時才稱為多囊性卵巢症。有些腦下垂體及腎上腺的疾病會產生和多囊性卵巢症同樣的卵巢變化及臨床症狀。在診斷多囊性卵巢症時,必須先作排除。


目前尚無研究直接證實病因,根據研究可能與胰島素的抗性有關。由於身體細胞對胰島素的利用較差,故胰臟細胞代償性的分泌更多的胰島素,造成血中胰島素量比正常人高。胰島素會作用在卵子周圍的細胞(濾泡細胞),使濾泡細胞分泌更多的雄性荷爾蒙。這種病人的卵巢濾泡細胞對胰島素也特別敏感。並且血中胰島素增加也會使肝臟分泌性荷爾蒙結合蛋白減少,也相對的使血液中活性的雄性荷爾蒙增加。雄性荷爾蒙的增加會使濾泡(卵泡)不能長大排卵,這些濾泡還是以小囊的型式存在卵巢內,積少成多,故稱為多囊性卵巢。


根據統計,年輕婦女罹患多囊性卵巢症患者,其葡萄糖耐受性試驗不正常佔35%,發生成人型糖尿病佔10%,為正常婦女相同體重的三倍。多囊性卵巢症患者,尤其是肥胖者,易罹患成人型糖尿病。多囊性卵巢症併肥胖症患者易有高血酯症及高血壓症,罹患心臟血管疾病也比一班人高。這些患者調適生活習慣、減輕體重是很重要的。對多囊性卵巢症併發肥胖症患者,定期抽血檢查看血中膽固醇、三酸甘油脂及飯前血糖濃度是必須的。多囊性卵巢症患者不懷孕主要是不排卵引起。對於肥胖的多囊性卵巢症患者,減輕體重是很重要的。有時體重減輕可使卵巢自動恢復排卵而懷孕,減輕體重也可減少排卵藥的用量。一般婦產科專科醫師針對多囊性卵巢患者有相關的藥物或者針劑治療,不想靠藥物來處理的患者,不妨參考以下的資料:



根據美國維吉尼亞Commonwealth大學Nestler醫師的研究,肌醇(Inositol)可以有效協助多囊性卵巢症患者身體利用胰島素,改善排卵狀況。Nestler醫生認為:多囊性卵巢症候群不只是一個不孕症的問題,同時更可能對身體的健康造成長遠的影響。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的患者常因為高血壓,血中過多的胰島素與三酸甘油酯,使得發生糖尿病與心臟病的機率大增。


目前用於治療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的藥物常僅能治療症狀,而肌醇可以直接解決多囊性卵巢的致病原因。根據本篇研究,在二十二位肥胖型的多囊性卵巢患者,每日服用1200毫克的肌醇六至八週後,有百分之八十六的患者能夠排卵,相對於使用安慰劑的對照組,僅有百分二十七能夠自行排卵。


此外,食用肌醇的實驗組,其血液中胰島素,三酸甘油酯與男性賀爾蒙的濃度有明顯的下降,血壓也呈現有意義地降低,然而這種現象並未出現於對照組。肌醇最大的優點在於沒有副作用,其他一些藥物如:Metformin(Glucophage)Troglitazone(Rezulin)雖然也對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有效,但也有不小的副作用。


2007年義大利米蘭San Raffaele醫院Papaleo醫師,發表的的研究報告證實,做試管嬰兒前每天食用肌醇(2公克),可改善卵子品質並提高成功率,Papaleo醫師在2008年生育醫學期刊(Fertility & Steriliy)的研究報告證實,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的病人,讓他們食用肌醇半年,25位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的病人,有11個成功懷孕活產。


參考文獻:


Ovulatory and Metabolic Effects of d-Chiro-Inositol in the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Volume 340:1314-1320 April 29, 1999/  


Myo-inositol may improve oocyte quality in 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 cycles. A prospective, controlled, randomized trial Fertility and Sterility, Volume 91, Issue 5, Pages 1750-1754.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老人連吞15種藥 署投「藥」建檔


自由 更新日期:2010/03/25 04:11







院方調查平均每次服6.67種



〔記者謝介裕/南投報導〕據署立南投醫院抽樣調查,發現縣內65歲以上老人用藥觀念普遍不正確,約有50%的老人至少罹患3種慢性病,平均就醫醫院家數1.14家,1次服用藥品種類達6.67種,甚至極少數老人多達15種,令人匪夷所思。院方研判,可能與「有病醫病,沒病強身」觀念有關,未來將透過電腦建立用藥檔案,為老人健康做好把關。



「醫生,幫我看一下,現在要吃那一種藥?」,在社區醫療關懷計畫下,南投醫院醫護人員定期前往獨居老人等弱勢老人住家或安置機構進行關懷,經常看到老人住所有一堆藥,有人甚至有把藥當飯吃之虞,院方訪視、調查用藥情形,結果令人非常吃驚。



南投醫院指出,受訪對象社福機構有150人、獨居老人15人,結果顯示,有50%的老人至少罹患3種慢性病,以高血壓、退化性關節炎及糖尿病居多,平均用藥種類達6.67種,原因在於老人就醫醫院不止1家,同樣症狀可能看了2、3家。



節儉、丟掉可惜觀念不足取



醫院認為,老人家「貨比三家」的作法並無不妥,有助於儘速找出病因,但問題在於老人家可能基於節儉或藥拿了不吃丟掉可惜等觀念,以致未能對症用藥,而是將所有醫院開出的藥一次吃,不但有礙本身健康,也可能浪費醫療資源。



為改善前述現象,南投醫院將為每位老人用藥資料建檔,避免老人重複用藥,並作為老人用藥查詢平台,用藥流程、常識也將作為未來輔導重點,培養老人正確用藥觀念。



之前在區域醫院及醫學中心工作時,常會接到一些年長者的會診病例,或者在急診甚至門診也看得到,大部分是意識改變或者情緒低落甚至精神突然失控,這些長者過去並無精神病史,不過其共通點在於他們都有超過一種以上的慢性疾病,看病的科別或者會診的科別往往有兩三個,每個醫師根據老人家描述的症狀,給予控制症狀或者疾病的藥物,除了藥物可能會造成重複之外,年長者本身肝臟代謝藥物的能力原本就比較慢,加上有些藥物在體內必須靠同樣的分解酶來分解,就像僧多粥少一般,分解酶的清除速度太慢,造成體內藥物濃度太高,因而造成患者本人的肝、腎負擔增加,同時還容易引發精神狀態的改變,醫院中常見的譫妄(精神狀態急遽的改變),不只是一些妄想幻覺的出現而已,有些人呈現的是類似憂鬱般的現象,解決之道,並非開上精神科藥物來持續治療,相反的,該把藥物簡化,減少不必要的藥物使用,狀況很快會獲得改善。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幼童走路易跌倒 可能是扁平足造成

更新日期:2010/03/23 13:35

一名五歲的陳小妹妹,從會走路開始就容易跌倒,父母以為是正常的,並不以為意,直到今年二月,小妹妹感冒到醫院看診,護理人員發現小妹妹走路「內八」且容易跌倒,建議父母帶小妹妹到復健科看診,才發現陳小妹妹是「扁平足」,使用矯正鞋墊之後,小妹妹步態明顯獲得改善。



(張文祿報導)



童綜合復健科主治醫師吳坤霖安排陳小妹妹接受下肢生物力學評估,發現她是「扁平足」,吳坤霖醫師說,所謂「扁平足」俗稱「鴨母蹄」,是指舟狀骨向下移位,造成內縱足弓的塌陷,因而在踏地荷重時,內縱足弓消失。從出生到2歲的幼兒,腳底脂肪比較多,這個階段的足弓並不明顯。在滿2歲到8歲之間,隨著孩童運動量逐漸增加,足底壓力也跟著增加,肌肉力量會慢慢成熟,足底筋膜慢慢地呈現彎曲,形成所謂的「足弓」。



復建科陳昱景醫師說,扁平足的症狀,在兒童時期可能有鞋跟內側比外側磨損快、走路內八字、走路容易跌倒等;在青少年時期可能有腳痛、膝痛、姆指外翻、走路跑步耐力差等。不對稱的扁平足,在站立時容易導致長短腳,造成骨盆不正,進而會惡化成為脊椎側彎。



醫師說,扁平足的治療,2歲以前觀察為主,不需要做特別的治療,多赤腳走路、穿鞋的時間要儘量減少;2到8歲,此時正值足弓發育的時期,可使用矯正鞋墊,誘導足弓的發育。



聽說美國最賺錢的醫師有兩種:一為整脊醫師,另一為足科醫師。不管是前者或者後者,這都是提醒我們身體結構對我們健康的重要性。結構影響的是神經的傳遞,身體傳遞的兩大系統,一為神經系統,另一為內分泌系統,神經系統的傳遞相當快速,身體若某些區域出現狀況,訊息傳遞若受阻,自然會影響身體的修復。


足科醫師常會幫客戶作足印分析,足印分析最直接的是可以評估一個人的三個腳弓(即內側弓、外側弓及橫弓)是否平衡,足弓不平衡的觀察相當容易,看看自己的鞋子是否為不平均的磨損,如果是,就是明顯的腳弓不平衡。腳弓不平衡,容易造成關節旋轉輕微,但進一步影響的是全身的結構支撐點,骨盆當然也是其一,但對一般學齡兒童來說,還會影響發育,其實足印分析不只是看腳弓而已,其他身體的問題也能大略瞭解。我常在門診看到客戶的足印,根據足印分析的確能推知其身體大概狀況到底如何。


足弓不平衡,調整的方式是以量身訂作的足弓鞋墊穿戴來調整,經過調整後,當事人的結構支撐點會恢復到自然的支撐點,也會改善無法久站或者走路容易疲累的狀況,現代人的退化性關節炎越來越多,其實與關節旋轉造成膝關節的支點改變,磨損增加有關。所以不只是成長發育的小朋友需要足弓墊來平衡,許多成年人最好也能透過這樣的方式來改善結構健康及幫助膝關節的支撐更穩固。


有興趣的人不妨透過足印分析來關心自己的身體結構與腳弓是否健康。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恢復本性?結婚使人肥


中廣 更新日期:2010/03/21 17:35



希臘研究人員說,婚姻是讓人肥胖的一個原因。



希臘兩所大學研究人員訪談了一萬七千對男女。根據統計,這些男女裡有婚姻關係的比只維持同居關係的肥胖。研究人員說,進一步分析又發現,已婚男女運動的時間比較少,作愛的次數也比較少。



希臘薩隆卡大學和伊歐尼娜大學訪談了這一萬多對二十到七十歲的男女。根據統計,在已婚的男女裡,多半肚子都很大。



研究人員解釋,好逸惡勞是天性。結婚以前,為了吸引異性,大家都會運動,維持像樣的身材。結婚以後,不急著交異性朋友了,當然,就恢復了本性。成天好吃懶做,自然就肥了。



研究也發現,要是夫妻當中有一個開始節食,多做運動,另一個多半也會跟進。所以,他們鼓勵夫妻兩個最起碼有一個要先減肥,帶動家庭減肥的風氣,過一個健康的生活。



小時候猜過這樣的燈謎,有些地理老師也會拿這個謎語來加強教學的記憶,謎題:胖夫妻,猜大陸一個省會。


答案是「合肥」。


最近希臘的研究人員透過一萬多對夫妻的訪談調查發現:婚後的男女比同居的男女更肥胖,其原因可能是婚後不再需要維持身材來吸引異性,自然容易肥。但是如有一方願意首先發難健身節食來減重,另一半也會跟進,的確,許多公園及運動場,看到的都是夫妻檔,不僅健身還可聊天增進感情,一舉數得。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常墮胎 難「好孕臨門」


自由 更新日期:2010/03/20 04:11



記者蔡文正/彰化報導



彰化縣一名婦人在念大學時,曾做過5次人工流產,導致子宮內膜受傷、纖維化,造成婚後胚胎難著床懷孕,最後是做試管嬰兒,才順利得子。



彰化市博元婦產科醫院醫師蔡鋒博昨天指出,這種把墮胎當避孕的做法,不僅太誇張,也很容易導致不孕,希望婦女要多加珍惜自己的身體。



蔡鋒博表示,日前替一名曾做過兩次試管嬰兒失敗的婦人做檢查時發現,她的子宮腔有沾黏、纖維化及硬化情況,經探詢後才得知,她在就讀大學時,曾墮胎5次,形成習慣性流產,最後是經荷爾蒙調理後才順利得子。



蔡鋒博強調,婦女只要年輕時曾墮胎,結婚後,無法受孕的機會隨著墮胎次數成正比,每逢情人節過後,總有婦女因意外懷孕而想要墮胎,但人工流產的後遺症很多,希望年輕婦女要珍惜自己的身體及生命,可別輕易流失了自己的生育機會。



流產的方法,有分手術及藥物服用兩大類,手術方面,當事人的子宮若做過多次人工流產的手術,的確容易導致子宮內膜受傷、纖維化甚至造成日後難懷孕等狀況。藥物中止懷孕,對當事人的身體也會造成一些衝擊,十年前有一位媽媽跟我描述他女兒的狀況,她提到女兒到了大學後段時間,有一段時間身體非常糟,但一直查不出原因,最後她才知道女兒曾經因為兩次懷孕而作人工流產,之後身體便變得很糟。除了身體方面的影響,許多當事人也會遭受許多心理壓力及煎熬,這是我在門診不時會接觸的實際案例,有些研究的結果,無法證實有絕對相關,但基於關心婦女同胞的立場,底下也讓我們參考之前發表的臨床研究結果,也請男士們多關心及瞭解:


墮胎後的婦女本身容易經歷哀傷感或者壓力,也就是說對多數婦女來說,墮胎為明顯的生活壓力事件,原文研究請參閱:


Adler NE, David HP, Major BN, Roth SH, Russo NF, Wyatt GE (1990). "Psychological responses after abortion". Science 248 (4951): 41–4.


紐西蘭的學者以500個年輕女士的研究發現:墮胎後的年輕女性容易產生焦慮、憂鬱、自殺行為及物質濫用的問題。相關研究請參考:


Fergusson DM, Horwood LJ, Ridder EM (January 2006). "Abortion in young women and subsequent mental health". J Child Psychol Psychiatry 47 (1): 16–24.


墮胎不只是女性受影響,男性也會產生不小的衝擊,瑞典針對75名男性的研究發現:當他們的伴侶選擇合法墮胎以後,大部分的研究對象會經歷焦慮、憂鬱、責任感、罪惡感及哀慟等等的感受,研究資料請見:


Kero A, Lalos A, Högberg U, Jacobsson L (October 1999). "The male partner involved in legal abortion". Hum. Reprod. 14 (10): 2669–75.


因此,當兩個人還未決定生兒育女之前,安全的性行為是對兩方最大的身心保障,提醒大家。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新生兒活動力不佳 可能罹患"小胖威利症"


中廣 更新日期:2010/03/18 18:35


「小胖威利症」(Prader-Willi Syndrome)屬於罕見的遺傳疾病,多數患者常於兒童期,因好吃的行為和極端的肥胖求診。但台南新樓醫院日前診斷出一名出生才五天的患者,小兒科醫師林逸首表示,「小胖威利症」臨床症狀複雜,每個階段都不相同,新生兒階段的表現,以吸吮力量不足,餵食量不足最明顯。



林逸首指出,這名小患者出生第五天就轉診到新樓醫院,因為活動力不佳,進食量不足,疑似嚴重感染。經過初步檢查及治療,感染症的情況予以排除,但是小妹妹仍是整天睡覺,清醒時間極短,肚子餓了,也只是一兩聲微弱的哭聲。喝奶量雖然足夠,但是吸允的力量明顯不足。根據身體理學、神經學檢查及小妹妹的特殊外觀,確診為"小胖威利症"。



他表示,雖然此疾病無法根治,但是使用新的藥物(生長激素),加上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可以大大改善病童的病情和生活。



小胖威利症這種病的病因肇因於第十五對染色體的基因缺陷,自一歲左右就會開始無節制飲食的遺傳性疾病,發生比例約1/12000至1/15000,發生率雖然不高,一旦發生,父母撫養的壓力相當大,其實很多醫師甚至專科醫師也不是那麼清楚,甚至也有小兒專科醫師看到小寶寶吃奶吃得多,長的像米其林寶寶,就懷疑小寶寶有小胖威利症,但事後證實根本不是,還讓當事人的父母飽受虛驚。在此還是讓我們多瞭解相關的臨床表徵:


患有此症的人外型特徵有髮色較淡、杏仁眼、發展遲緩、性功能發育不全等。從嬰幼兒期就有體溫調節差的問題,易發燒,也容易併發喉頭軟化症。且因為無法控制飲食,也容易有身體過度肥胖,併發血糖過高、酮酸中毒等疾病。


出生時皮膚較為蒼白,且有肌肉低張力的現象,由於吸吮有些困難,因此在一歲前,此症嬰兒較正常嬰兒瘦弱。兩歲以後肌肉張力不足的情形較為改善,但是開始產生此症的典型症狀─拚命地吃,且難有飽足感,情緒也會產生不穩的現象。儘管此症的兒童擁有正常的語言能力,但是實質智能較一般人為低,一般人平均IQ為100,此症患者平均為70,大約介於輕度智能不足到邊緣性的智能不足左右。確實的數字統計如下:




  • 5%: IQ 超過 85 (一般智商偏低)


  • 27%: IQ 70 – 85 (邊緣性的智能不足)


  • 39%: IQ 50 – 70 (輕度智障)


  • 27%: IQ 35 – 50 (中度智障)


  • 1%: IQ 20 – 35 (重度智障)

有興趣深究的人請參考原文研究:


Curfs LM, Fryns JP (1992). "Prader-Willi syndrome: a review with special attention to the cognitive and behavioral profile". Birth Defects Orig. Artic. Ser. 28 (1): 99–104.


由於基因的缺陷,性器官發育也不完整,即使長大也不具生殖能力。早期診斷,早期以生長激素注射治療是一般公認可接受的治療方式,生長激素注射的好處,一來可以增加肌肉張力、其次還可以稍稍抑制食慾及體重增加的狀況。


小胖威利症的患者成年後容易合併有精神問題,例如強迫行為(通常是皮膚的搔抓)與焦慮,有些患者也會出現幻聽、妄想及憂鬱等等(相關研究由Udwin, 1998; Clark et al., 1995分別提出,這些症狀出線的機率大約是5%- 10%  (相關研究由Cassidy在 1997年提出). 精神及行為問題是小胖威利症住院的主因,在精神科住院的一些患者,有些智力並不高,也有類似的症狀,也許他們本身就是小胖威利症的患者,但未被診斷出來。


底下為小胖威利症常見的外觀,請參考: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觀賞3D影像可能引發不適 專家:能避則避


中央社 更新日期:2010/03/19 07:56



(中央社記者唐雅陵聖保羅18日專電)電影阿凡達在全球熱映,強烈刺激3D產業,預計今年有多達20部的3D電影推出,3D電視內容也準備上市。但很多人觀看3D電影後仍感到身體不適。



這些不適的感覺,包括頭疼、暈眩、噁心、眼睛酸痛等,癲癇、中耳炎、偏頭痛或弱視患者的反應更強烈。



專家指出,雖然消費者對3D視聽的渴望是新趨勢,並非人人都能享受立體視覺的新鮮感,許多人必須適應3度空間的深度或距離感覺,而有癲癇、中耳炎、偏頭痛或弱視問題者,為了健康著想,最好避免觀看3D影像。



眼科專家特拉瓦索斯(Osvaldo Travassos)表示,觀看3D電影時,兩眼的視力必須集中,避免腦神經偏重於一眼的影像,讓兩眼共視營造出「景深」的立體感。



所謂3D電影,是將兩個影像同時投射在銀幕上,分別反映在左、右眼,假如沒戴3D眼鏡,兩個影像就會重疊變模糊。3D眼鏡的作用就是讓兩眼的影像交錯,塑造出一個3度空間的場景。



假如讓投射在左右兩眼影像交錯的眼直肌無法正常控制眼球的運動,觀看3D電影,特別是Imax的大銀幕電影時,就會出現視力失衡,眼睛紅腫、乾澀的情況。



特拉瓦索斯指出,另一個可能引起不適感的因素是,觀看3D電影必須先將視線聚焦於遠處才能看到近景,但現實世界裡,我們已習慣先聚焦於近距離的物體再觀看遠處,所以經過一段時間,眼睛就會感到吃力、酸痛。



腦神經科專家沙曼托(Elder Machado Sarmento)說,對運動和強光敏感以及容易暈車的人,很可能在觀看3D電影時出現偏頭痛或偏頭痛惡化的情況。沙曼托自己在觀看3D電影時就感到噁心,像坐在遊樂場快速旋轉不停的玩具上面那種想吐的感覺。990318





到3D影像,不禁讓我想到以前也有靜止的3D圖像,初次看3D圖像的經驗很特別,因為,觀看的人必須把視力的焦距放在遠方,才能感受的3D的圖像浮現出來,對某些人來說,當他們看到3D的圖像,焦距仍在近處,因此怎樣嘗試,都無法看出立體的圖像。不知這些人在看3D電影時,是否比較容易出現身體的不適,值得進一步研究來探討。


不管如何,現有的臨床報告已經提醒大家:頭疼、暈眩、噁心、眼睛酸痛等,癲癇、中耳炎、偏頭痛或弱視患者的反應更強烈,有癲癇、中耳炎、偏頭痛或弱視問題者,為了健康著想,最好避免觀看3D影像。


以下為網路上可以看到的3D圖像,大家可以嘗試看看(或者回味一下):


http://i3.6.cn/cvbnm/6d/12/4f/2e1bd706d47be213cddccb3a414cbe62.jpg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陽痿是心臟病發作前兆?


台灣新生報 更新日期:2010/03/17 00:07 【台北訊】



德國研究人員表示,在心血管疾病高風險病患中,陽痿是心臟病發作和猝死的強有力前兆。



「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針對一千五百一十九名罹患心血管疾病男性的研究發現,有陽痿症狀的男性,心臟病發作或死亡的風險是其他人的二倍。



德國薩蘭大學(UniversityofSaarland)發表在美國「循環雜誌」(Circulation)上的研究報告建議,有陽痿毛病的男性也應該接受心血管疾病檢查。



有些專家希望醫師能在四十歲以上男性的健康檢查中,詢問是否有陽痿症狀。



陽痿與陰莖動脈的血液流量不足有關。陰莖動脈較冠狀動脈小很多。對某些男性來說,長期無法勃起,可能是動脈血管變窄早期徵兆。



這項研究追蹤十三個國家境內罹患心血管疾病的男性,調查他們是否有心臟病發作或中風情形。



這些男性也分別在一開始、二年後與五年後,被詢問有關勃起功能障礙問題。



在排除年齡與抽菸等因素後,陽痿男性不僅心臟病發作或猝死的風險是其他人的二倍,中風的風險也高出百分之十、因心臟衰竭送醫治療的機率也多了百分之廿。



研究報告主要撰稿人波姆(MichaelBoehm)表示,接受陽痿藥物治療的男性,也應檢查是否罹患心血管疾病,但這不是一定會發生。



波姆表示:「藥物治療一旦有效,病患就不再回診了。」



波姆說:「這些男性接受勃起功能障礙治療,而不是治療根本的心血管疾病,使得一大堆男性面臨風險。」



最近徳國的研究發現,有勃起障礙困擾的男性,其心臟病發作的風險是一般人的兩倍。因此,研究學者建議,超過四十歲以上的男性若有接受健康檢查,是否有陽痿的困擾也該一併評估。


關於勃起障礙,原因有很多,營養、荷爾蒙、血管性的問題及心理都可能會造成男性的性功能障礙,過去美國麻州的研究人員也曾針對有勃起障礙的患者做過研究發現:


勃起功能障礙患者併發其他軀體疾病的可能性明顯升高。與勃起功能正常者比較,勃起功能障礙患者患高血壓的機率分別是19%和36%,患冠心病的機率分別是7%和17%,患高膽固醇的機率分別是16%和29%,患糖尿病的機率分別是4%和14%,患焦慮、憂鬱症的機率分別是13%和25%,由此可知,勃起功能障礙是許多慢性病早期徵兆或癥狀。相關研究內容請參閱:


 (massachusetts male aging study,MMAS) (CurrMed Res Op in, 2004)


建議男性若本身長期有勃起功能障礙的困擾,最好透過功能性醫學來做完整的身體評估,最恐怖的,莫過於只是以改善性功能障礙的藥物來處理,一方面不僅忽略的其他系統的問題,若當事人原本就有心血管問題的話,還可能造成心血管問題的危險性。


對德國研究有興趣的人可以參閱原文研究摘要:


http://circ.ahajournals.org/cgi/content/abstract/CIRCULATIONAHA.109.864199v1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睪固酮低下賴補充荷爾蒙 傳宗接代精子更少


台灣新生報 更新日期:2010/03/15 00:07 【記者陳元春/台北報導】

男性睪固酮低下(男性荷爾蒙),會讓男人「性」趣缺缺。但泌尿科醫師沈秉慶指出,若想生小孩,可不能仰賴補充男性荷爾蒙,增進性慾,因男性荷爾蒙反會讓精子減少,特別提醒注意。



沈秉慶指出,臨床發現很多才40歲出頭的竹科男或老闆,因工作壓力大、很累,正值青壯年就有男性荷爾蒙低下問題,而男性荷爾蒙低下會造成男性出現體重增加、持續性地疲倦、活動力下降,甚至是性趣缺缺或勃起障礙,臨床透過適度補充男性荷爾蒙有助改善。



但沈秉慶提醒,若有意生小孩的男性,可不能藉補充男性荷爾蒙增加性欲,因男性荷爾蒙會讓精子減少,只要連續用了三個月,就會讓精子量變少,需停藥達六周至六個月才恢復,若連續使用長達兩年,則會造成無精,因此提醒想有後的男性別擅自補充男性荷爾蒙刺激性欲,以免誤事。



但對睪固酮低下且有生育壓力的男性來說,不使用男性荷爾蒙沒有性欲,使用男性荷爾蒙有會造成精子減少,豈不面臨兩難?對此,醫師沈秉慶說,其實臨床還有別的藥物,可提升男性荷爾蒙,建議民眾有問題應就醫,別擅自使用藥物。



年齡、壓力、缺乏運動、飲食習慣不良,以及抽菸、肥胖等,都會造成民眾男性荷爾蒙偏低。沈秉慶指出,除藥物,日常適度補充鋅,如多吃海鮮、南瓜子等,有助製造男性荷爾蒙,至於傳統吃雞睪丸,效果不大。



沈秉慶指出,男性荷爾蒙分泌的高峰是在15-30歲,之後每年以1-2%下降,跟婦女有更年期相同,男人也有更年期,其不適症狀雖不像女性明顯,也不像婦女有停經的訊號,但男性更年期,睪固酮低下也會造成男性出現包括體力變差、易憂鬱、焦慮、缺乏自信、失眠、心悸、出汗、皮膚乾燥,甚至是缺乏性趣等問題。



除了老化、年紀,日常上會造成男性荷爾蒙偏低的原因有很多,舉凡壓力、缺乏運動、飲食習慣不佳、抽菸、肥胖、有甲狀腺低下等慢性疾病或腫瘤,或使用化、放療藥物。沈秉慶補充,舉凡油膩、偏甜、乳製品、咖啡、碳酸飲料、酒精等不當飲食習慣都會造成男性荷爾蒙偏低,尤其是乳製品因多含女性荷爾蒙,對男性荷爾蒙分泌殺傷力大。



沈秉慶說,男性荷爾蒙偏低,臨床可透過補充荷爾蒙藥物改善,但有乳癌或有攝護腺癌的患者,則嚴禁使用,至於僅有乳癌、攝護腺癌等家族史者,雖可使用,但需追蹤,至於生活上,則建議補充鋅,如多吃海鮮、南瓜子等含鋅食物,有助男性荷爾蒙製造。



睾固酮是一種類固醇荷爾蒙,由男性的睪丸或女性的卵巢分泌,腎上腺亦分泌少量睾酮。它是主要的男性性激素及同化激素。不論是男性或女性,它對健康及有著重要的影響,包括增強性慾、力量、免疫功能、對抗骨質疏鬆等功效。在詳細的功能性醫學檢測,男性荷爾蒙的功能檢測會測女性荷爾蒙,女性荷爾蒙甚至是停經後的荷爾蒙功能分析,同樣也會測男性荷爾蒙。主要是男性體內也有荷爾蒙女性體內也有男性荷爾蒙,不管男性或者女性的性荷爾蒙,其男性及女性荷爾蒙應該都要平衡。據統計,成年男性分泌睾酮的份量是成年女性的分泌量的20倍。


這裡提到的同化激素,有必要為大家多做說明:


同化激素藉由睪酮的活動而產生效用,如合成代謝(Anabolism),與男性化(virilization)的效應。 同化性效用的例子:




  • 促進 氨基酸中蛋白質生物合成
  • 促進 肌肉 變大變壯
  • 促進 食慾
  • 促進 骨骼 的生長
  • 刺激骨髓,促進紅血球的產生。

雄性化效用的例子:




  • 女性陰蒂 的成長 以及男孩陰莖的成長 (成人無論施打多少劑量的雄性素(androgens)都無法增長。
  • 毛髮 (鬍鬚, 胸部以及四肢 的毛髮)的增長。
  • 聲調的提高 , 聲音變低沈。
  • 增加 性慾
  • 壓抑內生的性激素
  • 保護精子生成的過程

與其他類固醇一樣,睾固酮是由膽固醇所衍生來的。男性睪丸可以產生大量睾酮,女性卵巢、胎盤及男性或女性的腎上腺皮質亦會分泌少量的睾固酮。


睾固酮是經由血液中的性激素結合球蛋白運送至身體的目標組織。男性生殖腺內的塞爾托利氏細胞需要睾固酮來生成精子。


對一些男士到了中年,因為睪固酮的低下而產生的生理及心理影響,被稱為男性更年期,因此經過檢測,如果確認固酮濃度不足,提升睪固酮可以幫助男性:



  • 維持肌肉強度及質量
  • 維持骨質密度及強度
  • 維持性慾及勃起次數
  • 提神及提升體能

補充男性荷爾蒙在短期(十週)內不會對心情及行為有立即性的改變,然而注意力、記憶力及空間能力,與睪固酮的濃度有關,因此,對男性來說,要維持不錯的判斷力及思考,睪固酮濃度低下的確會造成障礙。研究發現對某些失智症患者來說,睪固酮不足為明顯的危險因子,相關研究請參考:


Hogervorst E, Bandelow S, Combrinck M, Smith AD (2004). "Low free testosterone is an independent risk factor for Alzheimer's disease". Exp. Gerontol. 39 (11-12): 1633–9.


Moffat SD, Zonderman AB, Metter EJ, Kawas C, Blackman MR, Harman SM, Resnick SM (January 2004). "Free testosterone and risk for Alzheimer disease in older men". Neurology 62 (2): 188–93.


因為腦下垂體功能不足導致的睪固酮過低,導致情緒障礙甚至是攻擊行為等等,適當補充睪固酮可以改善。對某些人來說,過量的補充睪固酮,可能會抑制精子的產生數量,然而這類的效應只屬於暫時性,故有傳宗接代需求的男性,確認睪固酮不足的話,若有補充睪固酮,可以在女性排卵期的一週前先暫停使用,精子數目會因為睪固酮的暫停而恢復原該有的數目。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醫生今後須開中文病歷摘要


中時 更新日期:2010/03/14 01:42 朱立群/台北報導



中國時報【朱立群/台北報導】



病歷寫著密密麻麻的英文,有些還是英文簡寫,很多民眾抱怨看不懂,甚至懷疑醫生刻意隱瞞病情。衛生署已公告,民眾申請病歷摘要,除非指明要英文版,否則強制醫療院所應主動開立中文病歷摘要。



衛生署醫事處長石崇良表示,此一新規定公告後即日生效,該署近日將製作中文病歷摘要範本供醫療院所參考。然而許多醫師直言「慘了」、「醫院要忙翻天了」、「公告歸公告,還是做不到」。



衛生署修改《醫療法施行細則》,明訂「中文病歷摘要」條款,規定若有病人要求院方提供病歷摘要時,除非病人另有表示,否則醫院須提供中文病歷摘要。



石崇良強調,這是「病歷中文化」第一步,中文病歷摘要可幫助病人了解自己的病情。但國人因出國就學、就醫而需申請英文病歷摘要,可要求申請英文版。不論中文或英文病歷摘要,民眾須自費申請。



各大醫院「官方說法」都說會遵照衛生署指示辦理,但截至昨日仍未收到通知。亞東醫院副院長林佐武認為,衛生署的作法本末倒置,應該優先推動病歷中文化,再來落實中文病歷摘要。



林佐武說,病歷摘要從病歷轉錄而來,這也是為何國內醫院開立的病歷摘要也都以英文書寫。他表示,醫界支持病歷應用中文書寫,但還沒落實就先推病歷摘要中文化,人力不足及中文書寫是否正確都是問題,況且衛生署也還沒公告疾病名稱中英文對照表,讓醫院相當為難。



台大醫院副院長蔡克嵩則說,國內醫生英文鍵盤打慣了,突然要打中文,速度變得很慢;更麻煩的是,許多藥名的中文字極為罕見,電腦不一定打得出來,衛生署至今也沒告訴醫院該怎麼辦?



石崇良表示,這些說詞都是「藉口」,因為健保局疾病代碼上附有中、英文,醫院藥袋上也都有中文藥名,況且衛生署並不要求中文病歷摘要須寫出藥名翻譯,只需載明診斷疾病名稱、治療的情形、病程等病人應該知道的項目即可。


 


最新的醫療施行細則法令修改:病歷摘要必須使用中文,提醒大家,不要讓自己的權益睡著了!藥名並不一定要用中文,病歷摘要主要是讓患者、家屬瞭解診斷及相關的治療及處置。要開病歷摘要時若發現醫師還不清楚或者忘了,記得提醒他們!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研究:有兩小孩的父母最健康


中時 更新日期:2010/03/14 01:42 陳文和/綜合報導



中國時報【陳文和/綜合報導】



「兩個孩子恰恰好」,此言果真不虛!據英國《每日郵報》十三日指出,最新研究顯示,擁有兩個小孩的父母最為健康。



英國與挪威的研究人員分析一九三五年到一九六八年之間,一百五十多萬名挪威男女的資料發現,有兩個小孩的父母罹患癌症、心血管疾病、染上酒癮及車禍死亡的機率最低。



而只有一個小孩或沒有小孩的男女,因前述狀況亡故的機率則相對大增。研究者認為,這是因為這些男女相對較缺乏自我健康管理的動機。



至於擁有兩個以上小孩的父母,則因養家活口的責任較重,會承受較大的財務和情緒壓力,健康狀況也比只有兩個小孩的父母差。



這項研究成果發表在最新一期的《社會科學與醫學》期刊。



根據研究,沒有小孩或只有一個小孩的人,健康狀況通常最糟,男性發生肺臟與呼吸系統疾病機率較高,而女性則常發生意外或罹患心臟與循環系統病症。只有一個小孩的女性,死亡風險也較高。



有四個或更多小孩的人,女性罹患子宮頸癌的風險較高,男性則常見死於暴力或致命性意外。



倫敦公衛暨熱帶醫學院研究人員葛倫蒂女士也指出,生育越多小孩的婦女,罹患乳癌的機率相對越低,這是因為懷孕和哺餵母乳帶來的生理變化有助於抗乳癌。



台灣生育率低,這是舉世公認的事實,對許多父母來說,養孩子的經濟負擔太大,因此少子化變成本地目前普遍的趨勢。要增加生育率單純以生育補助來鼓勵是緩不濟急甚至是杯水車薪,要提高整體國家生育率的關鍵在於教育補助,先進國家對多胎的生育還有更多的生育及生活補助,這也是我們看到為何有些婦女要以人工生殖做多胎懷孕的極端例子。除了補助之外,我想為人父母者需要更多的鼓勵。


最近英國與挪威的研究人員研究針對1935-1968一百五十多萬名男女的資料分析研究顯示:小孩的數目與父母的健康大有關係,兩到三個最好,一個或沒有小孩的父母,健康狀況通常最糟。男性死於肺臟與呼吸系統機率較高,而女性發生意外或罹患心臟與循環系統病症。兩個小孩的父母最健康,但三個小孩的父母最快樂,到了四個或者更多,滿意的程度開始往下掉。懷孕及哺乳,相對降低女性罹患乳癌的機率,這也和小孩數目有關。請參考原文的報導:


However, having lots of babies was found to cut a woman's odds of breast cancer.


This was to be expected, as the physiological changes associated with pregnancy and breastfeeding are known to help ward off the disease.


Three children brought a mixture of good and bad health, while parents of two fared the best - perhaps because the number provides the right balance of stress and support.


But, when it comes to simple happiness, three may be the magic number.


In recent research, 90,000 British mothers and fathers were quizzed about their circumstances and how happy they were with their lot in life.


This showed that marriages become happier with the arrival of a baby - with three children bringing the most joy.


有興趣的人不妨參閱完整的原文報導:

 http://www.dailymail.co.uk/health/article-1257569/Having-children-good-But-stop--fatal.html#ixzz0i7BMSWIl


哺乳對母親長期的健康好處真的很多,諸如:


1.減少乳癌、卵巢癌及子宮內膜癌的風險。


2.2009年的一篇研究證實,哺乳的時間至少超過兩年(總數)會減少心臟病的風險。


3.糖尿病母親有哺乳的話,胰島素的治療需求量可以降低。


4.2009年的研究發現,哺乳時間越長,相較於哺乳時間短的或者沒有哺乳的婦女,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機率風險明顯少很多。


5.減少產後出血的風險。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美研究:體罰影響智力發展


全國廣播 更新日期:2010/03/11 00:55



「玉不琢不成器」可能是錯的,美國一項兒童心理研究顯示:童年未被體罰的孩子,成年後的智商高過童年常受體罰的人。此份研究中將體罰定義為「父母責打孩子臀部,且每周最少三次。」研究並發現常施行體罰的以母親居多。(榮莒苓編譯)



這項研究將在本週五於聖地牙哥舉行的「暴力、虐待和創傷國際研討會(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Violence, Abuse and Trauma)」中發表,研究對象為1510位2到4歲,和5到9歲美國兒童,研究人員於期初記錄了他們的智商,並於4年後追蹤其變化。



主持這項研究的新罕布夏大學莫瑞史特.勞斯教授(Murray Straus)發現,在年紀較小的受測組(2到4歲)中,常遭受體罰的孩童平均智商低於未受體罰孩童平均智商約5分之多。至於另外年紀較長的受測組中,也有同樣結果,不同在於平均智商分數間距為2.5分。



史特勞斯教授投身兒童心理研究超過50年,他的研究結果已是今年第3份針對體罰和兒童智商之間的研究。在接受一個電話專訪中,雖然幼童的智商都會隨著年紀的增長,呈正向的成長,不過那些常被體罰的孩童,智商則相對成長較少,因此體罰的確會減緩孩童智力的發展。除了體罰外,家庭的社經地位和父母教育程度也會影響孩子的心智發展。



研究中也發現,遭受體罰的年紀愈小,受到的影響愈大。這結果推翻了有些家長認為幼童被體罰時還小,不會記得曾被體罰,也因此不會有後遺症的說法。



除了研究美國孩童外,史特勞斯教授還分析來自32個國家,將近18,000個學生的資料,他表示明文禁止體罰的國家,其國民平均智商也相對較高。然而其中卻有5個國家例外,分別是香港、日本、韓國、台灣和新加坡,史特勞斯教授認為或許是因為這些亞洲國家對於學生的學業成績都相當重視。



全世界約24個國家立法禁止任何人(包括父母和教師)體罰孩子。多倫多大學致力於兒童和青少年研究的戴大衛教授表示(David Day),家長與其用體罰的方式處罰孩子,不如用正加強技巧(positive-reinforcement techniques)鼓勵孩子。戴教授認為打小孩不但影響孩子的認知發展,還會進一步影響其語言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幼童而言,被體罰是件很可怕的事,因為他們沒有處理壓力的能力,這創傷會留下長期負面的影響。由於體罰伴隨而來的還有父母的咆哮,這同時也對孩童心理和情緒發展有害。



有些研究中顯示,童年常遭受體罰的孩童,成年後仍不時出現創傷後壓力症狀,總認為衰事隨時會降臨在他們身上加拿大兒童福利聯盟(the Child Welfare League of Canada)發言人高登.費努(Gordon Phaneuf)表示:此份研究使得「體罰會對孩子造成長期影響」的說法更具有公信力,且這影響是不分國界的。那些長期被體罰的孩子成年後會認為,使用暴力是被允許的。看到這麼多孩子被體罰,甚至家暴虐待真讓人心痛。」



由於加拿大最高法院曾在2004年通過法案,允許家長和教師出於合理的管教,可以對2歲以上的孩子施行體罰,但此項法案在國會三讀時被否決。對此費努表示,加拿大政府出於無奈才明文禁止體罰的行為,真是大錯特錯。他說到:「打小孩(意指打屁股)強烈侵犯孩子的人權,而且打小孩根本就是個無效的管教方法,你想想我們會對親愛的伴侶和尊敬的長輩動手動腳嗎?這世界最沒有自保能力的就是兒童了,你若真的愛他,怎麼打得下手呢?」



最近在美國聖地牙哥舉行的「暴力、虐待和創傷國際研討會(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Violence, Abuse and Trauma)」中發表一項值得為人父母關注的研究,主要是探討體罰是否會影響孩童的智力發展,研究對象為1510位2到4歲,和5到9歲美國兒童,研究人員於期初記錄了他們的智商,並於4年後追蹤其變化。研究結果發現:常被體罰的孩童,智商則相對成長較少,因此體罰的確會減緩孩童智力的發展。同時也發現遭受體罰的年紀愈小,受到的影響愈大。這結果推翻了有些家長認為幼童被體罰時還小,不會記得曾被體罰,也因此不會有後遺症的說法。因此,在教養小孩過程中,若因情緒控制不當而經常體罰小孩,對小孩的確有不良的影響。讓我們參考一下知名的教育學者L羅恩‧賀伯特在兒童這本書中提到對小孩教養的一些觀點:


教養小孩首先要考慮的是,如何在不傷害他們的情形下教導他們。不要用約束控制的方法來養育他,這樣他才能擁有完全的自我。孩子良好的行為、健康和理性就是建立在這種教養方式上。


孩子不是狗,不能像訓練狗般的去訓練他們,他們也不是一件可以被控制的物品。我們絕對不能忽略這一點:孩子不是有別於人類的特別物種,他們只是尚未完全長成的男人或女人。


任何適用在男人和女人行為上的定律也適用於兒童。你會喜歡被人拖著、拉著、受人指使或被限制作任何你想做的事嗎?你一定會感到很厭惡。孩子之所以不會厭惡的原因只是因為他還小。如果有人對待你像對待孩子般無理、不尊敬和隨意使喚、你大概會想殺了這個人。孩子之所以不會反擊的原因是因為他還不夠大。他只會用其他的方法來替代,例如弄髒你的地板、擾亂你的休息或者破壞家裡的寧靜等等……


毫無疑問的,有些人被撫養長大的過程相當糟糕,所以他們認為控制室養育小孩的最好方式。如果你想要控制你的小孩,很簡單只要傷害他到完全冷漠麻痺狀態,他就會像倍催眠的呆瓜一樣順從你。假如你想知道如何控制小孩,去買一本訓練狗的書,把小孩命名為來福,先教他去撿棍子回來,然後坐下,想吃東西的話就吠幾聲。你當然可以選擇這樣的方式來訓練一個孩子,但是如果他將來變成一個冷血殘暴的人,那就是你的不幸了……


人性基本是善良的。


唯有非理性的對待下,才會使人變得邪惡。嚴厲的訓練才會使他變成不善社交。


人必須保有個人的能力使環境來適應他,以維持理性。


當一個人處在他可以自己做決定時,他是理性及安全的。


更多資料可以參閱兒童那本書。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有此一說/壓力男擇偶 不挑夫妻臉


自由 更新日期:2010/03/11 04:11



〔國際新聞中心/綜合報導〕過去的研究提出大量證據指出,彼此看對眼的男女往往在許多方面有相似之處,特別是臉部特徵,而尋找長期關係的男性,通常會選擇長相與自己相似的女性。不過英國皇家學會報告生物學專刊十日刊登的研究報告指出,德國科學家發現,有壓力的男性在挑選性伴侶時,會出現不尋常的選擇,甚至,他們會傾向挑選與自己長得非常不同的女性。



特里爾大學的心理學家找來五十名健康的學生,並把他們分為兩組。其中一組人必須把手浸到冰水中,模擬受壓環境;另一組則把手泡在與體溫相同的水裡。接著將電極接在學生身上,測量他們眼球四周肌肉,在看到感興趣物體時,所發出的「驚嚇反應」。



在電極偵測之下,受試者看著電腦上四十名年輕女性的圖片——其中三十張是性感撩人的裸照,圖中人物並直盯著受試者。科學家在實驗前,先用電腦程式調整其中十張裸照的女性臉孔,讓這些女生面貌與正在接受測試的男生神似。



結果顯示,沒壓力的男性明顯偏好和自己長得最像的女性,長得不像自己的,平均分數比長得像自己的女性低十四%;壓力男則跳過最像自己的女性,反而獨愛不像自己的女生,他們會認為長得不像自己的女性,魅力分數高九%。



提高後代應付環境能力



達爾文主義或許能解釋男性這種行為的背後原因。也就是說,壓力大的男性,選擇和自己基因很不同的伴侶,可能會提高後代應付壓力環境的能力,增加傳宗接代的機率。


 


這是一項有趣的研究,有交往過不同對象的人,也可以把過去的照片拿來檢視一下,看看是否自己在沒有壓力的狀況下,會挑面貌近似的夫妻臉對象,而壓力大時,會找面貌差很多的對象。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在現在目前的醫療系統中,對失智症的處理其實處於相當被動及無奈的地位,因為對失智的治療,能處理的就是減緩患者功能的衰退而已,其他能做得極為有限,因此,一般醫師提到所謂的治療,其實只能稍稍控制,中肯的說,醫師能做的只是讓患者衰退緩慢些,讓家人可以慢慢接受及為患者做一些後續的照護與安置,不至於一下子壓力太大。


在治療上,治療藥物的機轉,就是乙醯膽鹼水解酶抑制劑,其原理,是因為目前大部分的失智原因,大都具焦在大腦的乙醯膽鹼傳導物質濃度的不足,藥物的作用就是讓乙醯膽鹼的回收變慢,試圖來增加乙醯膽鹼的濃度,然而老年失智,是全身細胞的功能退化,絕非單一藥物的抑制作用就能解決,因此想力挽狂瀾單靠這類藥物,實在是海底撈針,機會渺茫。


許多失智患者,常會合併有其他身體健康問題,其中有一項讓人較為不解的是患者本人主訴的疼痛感,一般即便沒有失智症,也有25-50%的老年人經歷持續的疼痛感。這方面的症狀,老年失智患者也有相近的盛行率,,跟沒有失智的年長者相較,失智患者合併疼痛的不適,更容易被忽略,主要是因為失智導致溝通困難。有興趣瞭解的人可參閱:


Hadjistavropoulos, T. et al.; Herr, K; Turk, DC; Fine, PG; Dworkin, RH; Helme, R; Jackson, K; Parmelee, PA et al. (2007). "An interdisciplinary expert consensus statement on assessment of pain in older persons". Clinical Journal of Pain 23 (1 suppl): S1–43.


Shega, J; Emanuel, L; Vargish, L; Levine, S. K.; Bursch, H; Herr, K; Karp, J. F.; Weiner, D.K. (2007). "Pain in persons with dementia: complex, common, and challenging". Journal of Pain 8 (5): 373–8.


若無適當處理,容易導致心理及生活品質的影響。其實,疼痛是一種非特異性的主訴,也就是一般醫師常常找不到原因,最後轉到身心科,多會以憂鬱症狀表現的疼痛來治療,因此很容易被開立抗憂鬱劑來治療。其實在身體細胞的退化過程中,疼痛不適常被患者爆出來,但若不從身體功能失衡的原因來直接處理,那麼結果到頭來,所有的治療只是症狀不適的末端控制,無怪乎許多上了年紀的老年人到頭來,一天都得吃上十幾種藥物而效果仍然不彰,因此瞭解六星期大腦健康計畫書中提到的功能性醫學觀點及作法,是對失智患者治療改善的一大生機。


比較有用腦的人退化通常慢一些,加拿大有一項有趣的研究發現,擁有雙語以上能力的人比只會單一語言的人,其失智症發病的年齡平均晚四年,雙語能力的發病年齡為75.5歲,單一語言的發病年齡為71.4歲。相關資料請參考:


"Bilingualism Has Protective Effect In Delaying Onset Of Dementia By Four Years, Canadian Study Shows". Medical News Today. 2007-01-11. http://www.medicalnewstoday.com/medicalnews.php?newsid=60646. Retrieved 2007-01-16. 


然而,對患者本身可能會接受的藥物治療,若能有更多資料,在照顧上,也比較不會手足無措。除了乙醯膽鹼水解酶抑制劑外,有些藥物仍會被醫師開立來幫助症狀穩定,由於一部份的致病理論與大腦的類澱粉蛋白陳積有關(其實就是腦細胞功能退化結果),因此有些醫師會開立類澱粉蛋白抑制劑來治療,減少類澱粉蛋白的沈積速度,相關原文資料可參考:


Choi Y, Kim HS, Shin KY, et al. (November 2007). "Minocycline attenuates neuronal cell death and improves cognitive impairment in Alzheimer's disease models". Neuropsychopharmacology : Official Publication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Neuropsychopharmacology 32 (11): 2393–404.


有些醫師喜歡開立抗憂鬱劑來治療失智症合併心情低落的狀況,但證據顯示其治療效果極微,原文研究資料請看:


Bains J, Birks JS, Dening TR (2002). "The efficacy of antidepressants in the treatment of depression in dementia". 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 (Online) (4): CD003944.Antidepressant drugs


不少醫師會開抗焦慮劑或者安眠藥物來幫助失智患者助眠,然而其背後潛藏一些危險:患者會因藥物使用而更激動及認知功能更退化等等情形。在神經科偶而會用到的一種藥物selegiline,一般拿來治療巴金森氏症,因為它會提腦內的多巴胺濃度,由於這藥本身有抗氧化的作用(不少營養品對失智有幫助,其實都是抗氧化的效果),能防止自由基對大腦的傷害,因此被認定可能可以減緩失智的發展。,不過會增加多巴胺的藥物就是中樞神經興奮劑,目前還不知真正幫助的功效是來自於哪一種,想深究的人可以參閱:


Riederer P, Lachenmayer L (November 2003). "Selegiline's neuroprotective capacity revisited". Journal of Neural Transmission (Vienna, Austria : 1996) 110 (11): 1273–8.


由於有些失智患者會合併出現精神症狀,因此有不少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容易被開上抗精神藥物來治療,但不管是傳統抗精神藥物或者新一代抗精神藥物,都會增加患者死亡的風險,在英國有144000的失智患者被開立的不必要的抗精神藥物治療,每年大約有2000名患者死於抗精神藥物治療,有興趣研究的人請參閱原文:


 "FDA MedWatch - 2008 Safety Alerts for Human Medical Products". FDA. http://www.fda.gov/medwatch/safety/2008/safety08.htm#Antipsychotics. 


http://www.guardian.co.uk/society/2009/nov/12/anti-psychotic-drugs-kill-dementia-patients


對營養輔助治療上想瞭解的人,不妨參閱我部落格之前的文章: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15181



中縣/失智症病兆莫輕忽 及早就醫可獲控制


NOWnews 更新日期:2010/03/08 21:44 記者李梅金/中縣報導



家住新竹的林姓老翁,騎機車出門認錯路,騎了一百公里騎到台中縣,疑似有輕度失智的症狀,台中慈濟醫院神經內科醫師黃慶峰指出,發現家中長輩出現幾種疑似失智的癥兆,應及早就醫,透過藥物可望讓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老翁今年七十七歲,在台中縣神岡鄉路邊詢問去新竹的方向,才被路人發現有異報警。家人說,老翁以前也曾經迷路廿公里的紀錄。



黃慶峰醫師指出,忘記回家的路,有可能是失智症的一種症狀,很多民眾發現家中的長輩好像有癥兆,卻又不確定是不是應就醫,結果一拖就是幾年,等到確認時吃藥也已不容易控制了。



以下提供幾種值得注意的失智症常見訊號:一、記憶力明顯變差,這裡所指的跟健忘不同,因為健忘不等於失智,所指的記憶力明顯變差,是足以影響日常生活的程度,例如,出門會忘東忘西,找鎖匙、忘了有沒有關瓦斯,沒關水龍頭就出門,才收藏好存摺又想不起來放在那裡?天天在找東西,已干擾到日常生活。



二、個性有明顯的改變,原本活潑變沈默,或是本來沈默的人一下子多話起來。三、時間、空間的概念模糊,明明是早上卻以為是晚上,明明在家中卻一直說要回家去,回憶投射在過去的時空。



此外,還有一些比較不那麼嚴重的症狀,像是:工作能力下降到影響工作,本來可以勝任的工作,變得不順手了,做了廿年的工程師,突然忘了怎麼畫圖,資深廚師菜色味道都不對勁了,工作愈來愈吃力,變得很不稱職。抽象的判斷思考能力變差,原本是個十分精明的人,相信詐騙集團的騙術。連語言能力也受影響,可以簡單說明的事,卻得用很大的力氣才能講清楚。



黃慶峰醫師指出,當發現長輩出現以上失智症癥兆,應及早就醫,由醫師做專業的評估,給予適當的藥物,可望讓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