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立健康有方(快來按讚!一定好看!!歡迎分享!!!)
※播出資訊:
【三立台灣台CH29】2019. 06.28 (五)10:00 / 07.01(一)10:30 / 06.29(日)08:30
❚ 咖啡是解鑰?喝咖啡好處多?❚
喝咖啡可以減肥?因為裡面含有很高的OOO?!
咖啡居然有這麼多驚人的秘密?!
那就不能錯過這麼精彩的內容啦~一起來聽專家怎麼說~~
※主持人:楊月娥
※本集來賓:
身心科 鄭光男醫師
藝人 甄莉
藝人 陸元琪
營養師 余朱青
三立健康有方(快來按讚!一定好看!!歡迎分享!!!)
※播出資訊:
【三立台灣台CH29】2019. 06.28 (五)10:00 / 07.01(一)10:30 / 06.29(日)08:30
❚ 咖啡是解鑰?喝咖啡好處多?❚
喝咖啡可以減肥?因為裡面含有很高的OOO?!
咖啡居然有這麼多驚人的秘密?!
那就不能錯過這麼精彩的內容啦~一起來聽專家怎麼說~~
※主持人:楊月娥
※本集來賓:
身心科 鄭光男醫師
藝人 甄莉
藝人 陸元琪
營養師 余朱青
2019年6月24日 下午2:29
每日健康/國際編譯 郭家和
女性乳癌隱藏殺手 只有2成知道喝酒
乳癌在女性十大癌症中排行第一位,根據最新的癌症登記報告發現,女性乳癌發生率不但沒有降低,甚至死亡率還出現上升趨勢,發生年齡的中位數也朝年輕化發展。雖然女性對乳房篩檢的意識已有提高,但在乳癌發生因子之中,喝酒與乳癌之間的關係,可能長期被女性忽略而不自知。
國際媒體《生命科學》報導指出,英國一項研究從205名正在接受乳癌篩檢或乳癌症狀治療的女性發現,大約有5成女性知道吸煙會增加乳癌風險,只有3成女性知道肥胖會影響乳癌,其中危險因子意識感最低的是飲酒,只有2成女性知道飲酒與乳癌風險有關。
更令人意外的是,連女性的醫療保健從業人員,認知到酒精會影響乳癌風險也不過只有49%。雖然該研究具有地區限定性,但美國臨床腫瘤學會在2017年公佈的調查研究也發現,竟然有7成美國民眾不知道飲酒是導致癌症的危險因素。
每周一瓶酒等於十根煙 乳癌風險因子有這些
由目前估計來看,與飲酒有關的乳癌發生病例約佔5%至11%之間,有重度飲酒習慣的女性更高。最新的一項研究更指出,每周喝一瓶葡萄酒對女性身體的危險性,相當於每周抽10根香煙所增加的癌症風險。而且不少人並未正確估量自己的酒精攝取,超過5成的受試者,無法明確指出自己每周從葡萄酒、啤酒、紅酒或酒精飲料中,總共攝取到多少酒精。
該研究於6月18日發表於英國醫學期刊《BMJ Open》,研究團隊指出,很多女性可能並不知道自己每周喝的酒精,無形中也在增加乳癌的發生風險。專家建議,女性在進行乳癌篩檢時,也應該一並接受乳癌風險因素的衛教知識。無論出於任何需求,女性對自己的飲酒量應該更提高警覺。
國際權威醫療機構《梅奧診所》指出,女性乳癌約有5%至10%與遺傳性的基因突變有關,目前最常見的是BRCA1與BRCA2兩類,且也同時增加了卵巢癌的風險,有家族史的女性尤需注意。此外,增加乳癌的風險因素還包括年齡增長(我國女性乳癌發生中位數為54歲)、乳腺異常增生、曾接受放射治療、肥胖、初經過早、更年期過晚,或是30歲之後才生育哺乳、從未懷孕過的女性、更年期後接受荷爾蒙治療,以及飲酒等等。
鄭醫師補充:
喝酒導致癌症,包含乳癌,在於酒精代謝過程中,中間代謝物乙醛是致癌物質。長期過量飲酒,身體代謝乙醛速度太慢,猶如長期讓身體長期曝露於致癌因子,當然增加致癌風險。遺傳性的BRCA1與BRCA2基因變異比例不高,若有家族乳癌案例,不妨透過基因篩檢了解自己是否有相關的乳癌變異基因。有機會不妨以酒精代謝基因檢測了解自己對於酒精代謝是否有基因變異影響酒精代謝。許多自認酒量好的人,是第一階段酒精代謝沒問題,然而第二階段的酒精代謝基因變異,導致乙醛代謝成乙酸效率不足,因此仗恃自己酒量好的人,反而不知不覺喝過量的酒,提高身體罹癌率,最好不要輕忽。
參考文獻: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民眾嚴重頭痛,甚至女性遇上經痛時,多會選擇吞止痛藥,盼能暫時緩解症狀。但有一名17歲少女在11日晚間覺得腹痛噁心不適,赴急診就醫,沒想到醫師一問才知道她吞下110顆普拿疼及數種安眠藥,趕緊安排治療。而醫師也警告,60公斤的成人一天吃超過8顆就超過安全劑量,超過14顆就超過中毒上限,長期服用危險性更高。
根據《ETtoday健康雲》報導,林口長庚醫院兒童急診科主治醫師吳昌騰表示,普拿疼中毒主要會出現噁心嘔吐,甚至全身倦怠的症狀,如果在服用1小時內就醫,還可以透過洗胃降低毒性,但若是延誤超過1個小時,藥效可能早已被人體吸收,主要器官的傷害,則是在服藥24至48小時後逐漸出現。
而普拿疼的毒性,則來自乙醯氨酚(Acetaminophen),若服用過量,可能引發猛爆性肝炎、急性肝衰竭等,嚴重甚至可能喪命。吳昌騰提醒,普拿疼長期服用過量者造成的死亡率和肝臟傷害,比服藥自殺者嚴重,原因在於自殺者一旦被發現,很快就會送醫,但長期服用者,卻是在不知不覺「吃過量」而不自知,危險性更高。
吳昌騰呼籲,僅管身體再怎麼不適,一天都不要吃超過8顆,超過14顆就超過中毒上限,若出現類似想吐、全身倦怠等「爆肝」症狀,就可能是肝中毒,必須及早送醫。(編輯:游雅嵐)
鄭醫師補充:
急性過量服用乙醯氨酚會導致潛在致命的肝損傷。早在2011年,FDA啟動了一項公共教育計劃,以幫助消費者避免服用過量,警告:“如果使用超過指導,乙醯氨酚會導致嚴重的肝損傷。”
急診的醫師遇到普拿疼(乙醯氨酚)服用過量的患者都會神經繃緊,主要是因為乙醯氨酚引發的肝衰竭若沒有及時搶救,或者已經長期過量服用導致肝衰竭而不知,致死風險相當高,提醒大家留意。
身體健康與許多關鍵健康結果相關,包括心臟病,認知,死亡率和整體幸福感。新加坡的一項新研究現在將身體表現與心理健康和情緒聯繫起來,這表明上半身和下半身健康狀況不佳會導致中年女性更嚴重的憂鬱和焦慮。結果近日在線發表在更年期,北美更年期協會(NAMS)期刊上。
雖然以前有幾項研究將中年女性憂鬱症與自我報告的輕度體力活動聯繫起來,但這項新研究是第一個已知(甚至在西方人群中)評估停經前,停經後和非停經期憂鬱症和焦慮症的客觀體能測量指標。
憂鬱和焦慮是中年女性經歷的普遍症狀。事實上,這項針對1,100名年齡在45至69歲的女性的最新研究發現,15%的參與者,特別是年齡較小的參與者,報告憂鬱和/或焦慮。由於憂鬱症可導致殘疾,生活質量下降,死亡率和心臟病,研究人員認為,確定可能降低發病率和死亡率的潛在可改變風險因素非常重要。
研究人員觀察到客觀身體表現指標與憂鬱和焦慮的顯著關聯。具體而言,他們發現較弱的上半身強度(手握力量)和較差的下半身強度(較長的持續時間以完成重複的椅子站立測試)與升高的憂鬱和/或焦慮症狀相關。未來的試驗將需要確定改善身體表現的強化運動是否有助於減少中年女性的憂鬱和焦慮。
調查結果發表在“新加坡中年婦女憂鬱和/或焦慮相關的身體表現的客觀測量”一文中。
“重量訓練已被證明可以顯著減少憂鬱症狀,”NAMS執行主任JoAnn Pinkerton博士說。“重量訓練和有氧運動似乎都可以改善憂鬱症,這可能是由於大腦血流增加或者應對正腎上腺素和多巴胺等內啡肽釋放引起的壓力。”
2019年6月24日 下午1:27
[新頭殼newtalk] 近年國際上發布含valproate類成分藥品用於治療癲癇、偏頭痛或躁鬱症在具有生育能力婦女時,可能有產下畸胎或胎兒發育不全的風險,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今(24)日修正丙戊酸(valproate)類成分藥品用於婦女使用原則,即日起這類藥品不得用於治療懷孕婦女躁鬱症,也禁用於治療懷孕婦女癲癇,除非沒有適合替代療法,育齡婦女使用也有限制。
食藥署表示,雖已於102年9月24日部授食字第1021450909A號公告限縮該成分藥品的使用,禁止使用於懷孕婦女偏頭痛的預防,對於其他適應症的懷孕婦女,亦僅限用於無法使用其他藥物治療的情形,並要求中文仿單加刊先天性畸形風險相關警語及注意事項。
不過為了確保民眾用藥安全,重新評估該成分藥品用於治療懷孕婦女癲癇或躁鬱症的臨床效益及風險,食藥署經蒐集國內外資料,並提藥品安全評估諮議小組討論,決議修訂該成分藥品用於婦女的使用原則,並自108年6月24日起公告含valproate類成分藥品禁止使用情形如下:
(一) 禁用於治療懷孕婦女的躁鬱症。
(二) 禁用於治療懷孕婦女的癲癇,除非沒有適合的替代療法。
(三) 禁用於具有生育能力的婦女治療其癲癇或躁鬱症,除非能確實履行避孕計畫。
食藥署提醒醫師應依據108年6月24日公告使用原則處方含valproate類成分藥品,對於具有生育能力的婦女應針對其懷孕的可能性進行評估,同時處方前應詳細告知於懷孕期間使用該藥品的相關風險。具有生育能力的婦女使用該類藥品時應採取有效的避孕措施,倘發現可能懷孕請立即回診。
食藥署已建立藥物安全資訊主動監控機制,除有藥物不良反應通報系統之外,對於安全有關訊息,隨時進行瞭解,以保障民眾之用藥安全。同時也提醒醫療人員或病患當有疑似因為使用(服用)藥品導致不良反應發生時,應立即通報給衛生福利部所建置之全國藥物不良反應通報中心。
鄭醫師補充:
帝拔癲是躁鬱症、癲癇甚至是偏頭痛患者的經常用藥,精神科及神經內科常用藥物。之所以導致畸胎的原因在於帝拔癲影響葉酸在體內合成。而葉酸是胎兒神經發育的重要營養來源,葉酸不足,易導致畸胎。原文期刊請參閱:
Morrell MJ. Folic Acid and Epilepsy. Epilepsy Curr. 2002;2(2):31–34. doi:10.1046/j.1535-7597.2002.00017.x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046/j.1535-7597.2002.00017.x
其中提到:
Valproate may interfere with folate metabolism by inhibiting glutamate formyl transferase, an enzyme mediating the pathway that produces folinic acid.
根據美國楊百翰大學(Brigham Young University)與科羅拉多州立大學所共同進行的研究,發現在吃椒鹽卷餅(Pretzel)時能聽見自己的咀嚼聲的組別,平均約能吃掉2.75個,而一邊聽音樂、無法聽見自己的咀嚼聲時,則平均能吃掉4個。
對此,日本管理營養士水谷俊江解釋,聽見自己的咀嚼聲,能幫助意識到自己正在咀嚼這件事,並避免吃太多。因此吃東西時一邊看電視、聽音樂等,容易在不知不覺中吃下更多食物,造成肥胖。日本心理學者植木惠也指出,吃東西時聽見自己的咀嚼聲,能幫助活化飽食中樞、讓人更容易覺得吃飽,因此水谷俊江建議在吃東西時要專注,就可能有避免吃太多的效果。
日本看護師清崎汐里也表示,還有一項美國心理學研究者進行的研究發現,用餐時聽音樂的節奏速度(BPM/Beat Per Minute,每個音符在一分鐘內出現的次數)越高,吃東西的速度越快。而越快的速度則對體內飽食中樞的刺激則越低、讓人不容易感覺吃飽,因此快節奏的音樂是更加不適合用餐時聽的音樂。
另外,一項登載在《美國臨床營養學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中的英國利物浦大學研究,也曾將受試者分為2組,其中一組專注地享用餐點,另一組則一邊做其他事情,例如玩遊戲、看電視等。結果竟然發現不專心吃飯的人,不僅攝入熱量平均多出10%,還對自己吃了很多東西沒印象,下一餐時又多攝取25%以上的熱量。因此,專注用餐很可能有助於避免攝取過多熱量,達到減肥的效果。
鄭醫師補充:
專心吃東西,細細品味食物的味道,的確可以減少食量,更容易達到飽足感,分心做其他事情,不管是看報、看電視或者滑手機,無法完全放鬆,感知會被遮蔽,因此,飽足感也比較不容易接收到。吃東西是副交感神經主要的時段,若是還在分心做其他事情,難以放鬆,也可能影響飽食中樞的訊號接收,提醒大家留意。
參考原文報導:
https://news.byu.edu/news/sounds-eating-may-reduce-how-much-you-eat
腸道內有一群生物,稱為腸道微生物組,與人類健康和疾病有關。最近的研究表明,評估糞便樣本中的遺傳變化可以準確反映腸道微生物組的狀態,並可能對疾病的早期診斷有用。
大阪大學的一組研究人員最近報告了特定微生物組生物的增加,這些生物與結腸直腸癌相關的惡性腫瘤有關,如粘膜內癌和息肉樣腺瘤。最近發表在“ 自然醫學快報”上的研究結果顯示,這些特異性標記可以幫助區分大腸直腸癌和健康樣本。
“我們認為,大腸直腸癌不僅是一種遺傳性疾病,也是一種微生物疾病,”該研究的一位作者Shinichi Yachida說。“我們的結果顯示腸道微生物組的變化存在於大腸直腸癌發展的早期階段,這可能為這種疾病提供重要的診斷和致病線索。”
結直腸癌是全球第三大流行癌症,是一種相對緩慢發展的疾病 - 這意味著它需要很長一段時間才能達到最終的致命階段。因此,早期發現對於確保有效治療至關重要。研究人員使用來自600多名接受結腸鏡檢查的患者的糞便樣本來評估其腸道微生物群的特徵以及它們與大腸直腸癌的關係。
“我們的結果顯示,大腸直腸癌與腸道微生物組中某些因子的增加以及癌症相關生物的存在有關,”第二位作者Takuji Yamada說。“未來的研究將集中在個體大腸直腸癌患者的腸道微生物組與腫瘤特徵之間的關係。這將有助於我們了解微生物組在大腸直腸癌發展中的作用。”
參考文獻:
憂鬱症是老年人常見且嚴重的問題。大約15%至20%的65歲及以上獨居的人得面臨嚴重憂鬱症的症狀。對於養老院的居民來說,憂鬱率可能高達50%。
對於某些人來說,藥物治療是治療憂鬱症的有效部分。然而,在考慮是否為老年人開處方抗憂鬱藥物時,醫療服務提供者必須權衡這些藥物帶來的安全風險,與其他選擇相比,它們可以提供的效益往往不大。
例如,美國老年病學會(AGS)比爾斯標準(Beers Criteria®)針對老年人可能不適當用藥的工具建議,醫療保健提供者避免給有跌倒或骨折史的老年人開立某些抗憂鬱藥物。這些包括選擇性血清素再回收抑製劑(SSRIs)和三環類抗憂鬱藥(TCAs)。那是因為這些藥物實際上可能會增加跌倒和骨折的風險。
了解與“可能不適當的藥物”相關的這些和其他風險是隨著年齡增長為我們所有人建立更好的護理的關鍵。這就是為什麼一組研究人員最近審查和分析研究,以更具體地了解抗憂鬱藥治療65歲或以上成人憂鬱症的有害作用。他們的研究發表在美國老年醫學學會雜誌上。
系統評價在康涅狄格大學實證執業中心(EPC)進行。研究人員回顧了研究中有多少老年人在研究期間經歷過有害事件的研究。
研究人員研究了65歲或以上的患者,他們使用選擇性血清素及正腎上腺素再回收抑製劑(SNRIs)來治療重度憂鬱症的急性期。他們發現服用SNRIs比服用安慰劑的人會導致更多的有害事件。服用SSRIs的老年人經歷了與服用安慰劑的人相同數量的有害事件。
研究人員表示,與安慰劑相比,服用SSRIs或SNRI導致更多的人因藥物的有害事件而離開研究。他們還注意到,藥物duloxetine(中文商品名為千憂解,一種SNRI)增加了跌倒的風險。
“一些抗憂鬱藥尚未在老年憂鬱症患者中進行過研究,研究並不經常描述具體的副作用。該領域的未來研究將聚焦在不同抗憂鬱藥對老年人的安全性的比較。”該研究的共同作者Diana M. Sobieraj,醫學博士,FCCP,BCPS,康涅狄格大學藥學院助理教授這樣說。
參考文獻:
2019/06/19
鄭醫生進修午診休診
上午門診正常
照成您的不便請多見諒!
光能診所全體同仁 敬上
TEL:(02)2721-4322
根據一項小型新研究的初步結果,小腸細菌過度生長(Small intestine bacterial overgrowth 簡稱SIBO)可能在患有不寧腿症候群(restless legs syndrome ,簡稱RLS)的患者中更容易出現。
結果顯示,在所有7名患有RLS的參與者中都發現了SIBO。相比之下,一般人群中SIBO的患病率估計不超過15%。
“我們觀察到RLS組中小腸細菌過度生長率非常高,”主要作者Daniel Jin Blum博士說,DBSM是加州紅木城斯坦福睡眠科學與醫學中心的兼職臨床講師。 。“探索RLS與腸道微生物健康之間的關係有可能為RLS和其他睡眠障礙的可能檢測,預防和治療開闢新的途徑。”
SIBO是一種罕見的腸道細菌在腸道中過度表達的病症。RLS是一種感覺運動障礙,其特徵在於抱怨強烈的,幾乎不可抗拒的四肢移動的衝動,其通常伴有其他不舒服的感覺。這些症狀在休息或不活動期間開始或惡化,例如躺下或坐著,通過諸如步行或伸展之類的運動而部分或完全緩解,並且僅在晚上或晚上主要或主要發生。
大腦中的低鐵是RLS的關鍵風險因素。這組作者說,這種大腦缺鐵可能是繼發於膳食鐵缺乏症,或者可能是腸道炎症。
研究參與者完成了關於睡眠和SIBO症狀的問卷調查,並將糞便採集試劑盒和SIBO呼氣測試試劑盒帶回家。明尼蘇達大學基因組學中心檢查糞便樣本,並通過Aerodiagnostics評估SIBO呼吸樣本的氫和甲烷異常。
其他研究參與者繼續在斯坦福睡眠中心招募。進一步分析將檢查糞便微生物組成,RLS鐵缺乏的亞型,以及與失眠的比較。
小腸細菌過度生長(Small intestine bacterial overgrowth 簡稱SIBO)最直接的檢測方式便是透過特定的檢測器材,以吹氣來偵測是否出現小腸細菌過度生長過度的呼吸樣本組成異常,算是非侵入性的檢測。儘管只是小規模的初步研究發表,仍提醒我們,小腸細菌過度生長是不可輕忽的腸道功能失衡狀況,一旦透過檢測證實異常,最好以對應的功能醫學治療策略來控制,減少相關腸道疾患及進一步疾病的發生率。
參考文獻:
大阪大學領導的研究團隊最近發表的研究結果為全球數百萬帕金森氏症Parkinson's disease (簡稱PD) 患者提供了一線希望。雖然在60歲以上的人群中更為常見,但PD可以在任何年齡段發作,估計患病率為每40萬人中有41人。雖然PD本身並不致命,但PD的特徵性進行性神經變性常常會導致導致死亡的繼發性效應。
PD的確切原因仍然是一個謎,但研究人員認為,遺傳和環境都可能發揮作用。然而,重要的是,所有PD患者都表現出大腦中多巴胺能神經元的喪失,並且在路易氏體( Lewy bodies)中累積的稱為α-突觸核蛋白(α-synuclein)的蛋白質濃度增加。路易氏體是該疾病的家族性和散發性形式的病理特徵,以及某些類型的失智。
在本月發表於“ 科學報告”的研究報告中,由大阪大學醫學研究院的研究人員領導的研究小組將α-突觸核蛋白作為新型PD治療的目標。
“儘管有藥物可以治療與PD相關的症狀,但沒有基本的治療來控制疾病的發生和發展,”主要作者Takuya Uehara解釋說。“因此,我們研究了預防α-突觸核蛋白表達並有效消除PD生理原因的方法。”
為此,研究人員設計了DNA的短片段,這些片段是α-突觸核蛋白基因產物切片的鏡像。通過添加酰氨基橋接來穩定構建體。得到的片段稱為酰胺橋連核酸修飾的反義寡核苷酸(amido-bridged nucleic acid-modified antisense oligonucleotides ,簡稱ASO),它們與其匹配的mRNA序列結合,阻止其翻譯成蛋白質。在篩選了50種不同的ASO後,研究人員確定了15個核苷酸的序列,使α-突觸核蛋白mRNA水平降低了81%。
“當我們在PD的小鼠模型中測試ASO時,我們發現它是在不需要化學載體的情況下傳遞到大腦的,”聯合主要作者Chi-Jing Choong說。“進一步檢測表明,ASO可有效降低小鼠體內α-突觸核蛋白的產生,並在給藥後27天內顯著降低疾病症狀的嚴重程度。”
解釋了Hideki Mochizuki研究的資深作者,“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使用α-突觸核蛋白靶向ASO的基因治療是控制和預防PD的一種有前景的策略。我們預計在將來,這種方法不僅會用於成功治療PD,也是α-突觸核蛋白積聚引起的失智症。“
這是在α-突觸核蛋白合成過程中直接透過m-RNA的藥物調控,阻止α-突觸核蛋白的生成,相對於目前的症狀控制藥物甚至是深腦刺激術(手術)來說,這是更根本的解決之道,如果這通過藥物臨床測試,證實沒有明顯的副作用,勢必成為未來相關疾病治療的主流,造福更多PD患者,請大家拭目以待。
參考文獻:
在科學家創造了“衛生假說”這一術語三十年後,他們認為增加微生物接觸有益於健康,CU博爾德研究人員已經確定了一種可能導致土壤棲息細菌的抗炎脂肪。
這項發現於週一發表在“ 精神藥理學 ”雜誌上,至少可以部分解釋這種細菌如母牛分枝桿菌Mycobacterium vaccae如何平息與壓力相關的疾病。它還使研究人員更接近開發基以微生物做成的“壓力疫苗”。
“我們認為有一種特殊的調味劑可以驅動這種細菌的保護作用,而這種脂肪是這種特殊醬汁的主要成分之一,”資深作者和綜合生理學教授Christopher Lowry說。
英國科學家大衛斯特拉坎於1989年首次提出了有爭議的“衛生假說”,這表明在我們現代的,無菌的世界中,兒童時期微生物接觸不足導致免疫系統受損,過敏和哮喘發病率增加。研究人員已經對這一理論進行了改進,表明它不是缺乏接觸引起疾病的細菌,而是“老朋友” - 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和我們長期生活在一起的環境 - 而且健康也受到影響。
“這個想法是,當人類已經從農場和農業或狩獵採集者的存在轉移到城市時,我們已經失去了與有助於調節我們免疫系統和抑制不適當炎症的生物的接觸,”洛瑞說。“這使我們患上發炎性疾病和與壓力有關的精神疾病的風險更高。”
洛瑞發表了大量研究,證明了接觸健康細菌與心理健康之間存在聯繫。其中一項研究表明,在農村環境中飼養的兒童,被動物和帶有細菌的灰塵所包圍,長大後具有更強的抗壓力免疫系統,並且可能比無寵物城市居民的精神疾病風險更低。
其他人已經證明,當一種特定的土壤棲息菌 - 母牛分枝桿菌(Mycobacterium vaccae)注入囓齒動物時,它會以類似於抗抗憂鬱藥的方式改變動物的行為,並對大腦具有持久的抗炎作用。(研究表明,過度的發炎會增加創傷和壓力源相關疾病的風險,例如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2016年發表在“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的一篇Lowry撰寫的研究表明,在壓力事件發生前注射母牛分枝桿菌可以預防小鼠的類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抵禦壓力誘發的結腸炎和讓動物再度遭逢壓力時不那麼焦慮。
“我們知道它有效,但我們不知道為什麼,”洛瑞說。“這篇新論文有助於澄清這一點。”
對於這項新研究,Lowr當細胞受到刺激時,或免疫細胞。y和他的團隊確定,分離和化學合成了一種新的脂質或脂肪酸,稱為10(Z) - 十六碳烯酸( 10(Z)-hexadecenoic acid),在母牛分枝桿菌中發現,並使用新一代測序技術研究當細胞被刺激時。它與巨噬細胞的相互作用與免疫反應。
他們發現,在細胞內部,脂質就像鎖中的鑰匙一樣,與特定受體,過氧化物酶體增殖物激活受體(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 簡稱PPAR)結合,並抑制一系列驅動發炎的關鍵途徑。他們還發現,當用脂質預處理細胞時,它們在受到刺激時更能抵抗發炎。
“似乎我們共同進化的這些細菌都有一個伎倆,”洛瑞說。“當它們被免疫細胞吸收後,它們釋放出與這種受體結合的脂質,並關閉發炎連鎖反應。”洛瑞一直設想從母牛分枝桿菌開發一種“壓力疫苗” ,可以給第一反應者,士兵和其他人在高壓力的工作中幫助他們抵禦壓力的心理傷害。“這對我們來說是一個巨大的進步,因為它確定了細菌的活躍成分和宿主中這種活性成分的受體,”他說過。
簡單地了解母牛分枝桿菌獲得益處的作用機制可以增強其作為潛在治療劑的信心。他說,如果進一步的研究表明單獨的新型脂肪具有治療效果,那麼該分子可能成為藥物開發的目標。
總體而言,該研究進一步證明了我們的“老朋友”可以提供很多東西。
“這只是一種在土壤中發現的一種細菌的一種菌株,但在土壤中還有數百萬種其他菌株,”洛瑞說。“我們剛剛開始看到冰山一角,在確定它們進化以保持我們健康的機制方面。它應該激發我們所有人的敬畏。”
參考文獻:
患有自閉症的人經常遭受腸道問題,但沒有人知道為什麼。研究人員現在發現了同樣的基因突變 - 在大腦和腸道中找到 - 這可能是自閉症原因。
這一發現證實了自閉症中的腸 - 大腦神經系統聯繫,為尋找潛在的治療方法開闢了新的方向,這些治療可以透過對腸道的症狀改善緩解自閉症相關的行為問題。
首席研究員,墨爾本皇家理工大學Elisa Hill-Yardin副教授說,試圖了解自閉症的科學家長期以來一直聚焦大腦,但與腸道神經系統的關係最近才被探索。
“我們知道大腦和腸道共享許多相同的神經元,現在我們第一次證實它們也分享了與自閉症相關的基因突變,”Hill-Yardin說。
“高達90%的自閉症患者患有腸道問題,這可能對他們及其家人的日常生活產生重大影響。
“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這些胃腸道問題可能源於導致自閉症大腦和行為問題的基因相同的突變。
“對於臨床醫生,家庭和研究人員來說,這是一種全新的思考方式 - 它拓寬了我們在尋求治療方法以改善自閉症患者生活質量方面的視野。”
自閉症基因和腸道 - 大腦聯繫
該研究揭示了一種影響大腦神經元通訊的基因突變,並且首次被確定為自閉症的原因,也導致腸道功能障礙。
該研究匯集了臨床前動物研究的新結果,以及瑞典研究人員和法國遺傳學家領導的具有里程碑意義的2003年研究中以前尚未發表的臨床工作。
由Christopher Gillberg教授(哥德堡大學),MariaRåstam教授(隆德大學)和Thomas Bourgeron教授(巴斯德研究所)研究的兩位自閉症兄弟是第一個將特定基因突變鑑定為神經發育障礙的原因。
這種突變通過改變神經元之間保持緊密接觸的“維可牢,velcro”來影響溝通。
雖然2003年的研究重點是確定自閉症的遺傳基礎,但Gillberg和Råstam也對親如兄弟的重大腸胃問題進行了詳細的臨床記錄。
RMIT的Gut-Brain Axis團隊的研究人員在此臨床工作的基礎上,開展了一系列關於具有相同“維可牢”基因突變的小鼠腸道功能和結構的研究。
他們的團隊發現這種突變影響:
合作者副教授Ashley Franks(拉籌伯大學)也發現了具有突變的小鼠的腸道微生物和沒有突變的小鼠的顯著差異,即使兩組都保持在相同的環境中。
Hill-Yardin說,雖然這種特殊的“維可牢”變異是罕見的,但它是超過150種自閉症相關基因突變中的一種,它們會改變神經元的連接。
“我們已經確認的聯繫表明了更廣泛的機制,表明影響神經元之間聯繫的突變可能是許多患者腸道問題的原因。”
新的研究視野在腸 - 腦軸上
希望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健康與生物醫學科學學院ARC未來研究員兼副校長高級研究員Hill-Yardin表示,該研究確定了一項新的目標,即開發專門用於研究腸道神經傳導物質的療法。
“我們還發現,有必要更好地了解針對大腦神經傳導物質的現有自閉症藥物如何影響腸道,”她說。
“未來研究的另一個有希望的途徑是研究神經系統中的基因突變如何與腸道中的微生物相關。
“我們知道這些微生物通過腸 - 腦軸與大腦相互作用,所以可以調整它們改善情緒和行為嗎?
“雖然這不會逆轉基因突變,但我們或許能夠降低其影響,並對自閉症患者及其家人的生活質量產生真正的影響。”
如何透過腸腦軸的交互關聯與影響,來了解自閉症以及積極改善自閉症狀,例如改善腸道菌叢失衡,調控自閉症的基因變異,改善自閉症狀等等是這類研究未來的主要發展方向。
參考文獻:
端午節連假休診公告
6/7-6/9 端午連假休診三天
6/10 恢復正常看診
祝各位佳節愉快~
光能診所
記者郭奕均/台北報導
癌症在近年來似乎已經成了文明病,不少人都覺得癌症離自己越來越近了,難免擔心,但到底為什麼會罹癌?臺安醫院胸腔外科醫師林子弘點出關鍵原因,人身上都有誘發癌症的基因,和抑制癌症的基因,只要開啟誘發癌症的基因就會容易得癌症,反之,我們身上抑制癌症的基因被關閉,也會容易得到癌症。
那麼究竟什麼原因會開起開啟誘發癌症的基因,以及關閉抑制癌症的基因呢?林醫師也提醒以下幾項最主要的危險因子。
◎開啟誘發癌症的基因:
1家族史
2體重過重、控制不當
3不良習慣:抽菸(很容易破壞細胞結構)、喝酒、嚼檳榔、睡眠作息不正常
4環境:空氣汙染、油煙、過度日曬(和皮膚癌有關)
5飲食:油炸、加工食品、蔬果攝取過少、肉類攝取過量、重口味、醃漬食品、高糖(胰臟癌元兇)…等
目前沒有確切答案,醫學界推斷,可能和老化有關係。
林醫師也表示,以上兩者基因都存在在我們體內,屬於「動態性的平衡」,只要其中一方失衡,身體就有可能發生病變,但是影響這兩者基因的主要原因,到現在醫學界都還持續在研究,上述所提都是根據歷年來臨床,推斷出有可能性的大方向。
林醫師更強調,「預防勝於治療」,最好的方式就是盡量避免接觸上述開啟誘發癌症基因的危險因子,「但偏偏這些可能都是小事情,很多人卻很難做到」,所以最重要的,就是要有毅力跟決心,維持健康生活型態,再來,定期健康檢查也很重要,若可以早期發現身上的癌細胞,治療效果和存活率都會比較樂觀。
鄭醫師補充:
罹癌的關鍵便是開啟誘發癌症的基因,以及關閉抑制癌症的基因。除了少數家族遺傳的特殊基因是單一位點基因的突變,目前大部分癌症的發生涉及的基因位點都不適單一位點基因變異,而是多位點基因變異多寡導致的結果。舉例來說,有些人酒怎麼喝都不會罹癌,但對亞洲人尤其是本地人大部分的基因型來看,酒精幾乎是致癌因子,因為酒精代謝分兩階段,酒量好的人必然在第一階段,也就是乙醇代謝成乙醛的部分沒問題,但酒量好卻會宿醉的人,其實是在第二階段代謝出問題,也就是乙醛無法順利代謝成乙酸,乙醛是公認的致癌物質,因此這類基因型的人,酒精就是一個高致癌風險。
如無大的意外,每個人都會老化,但癌症卻是可以預防的,健康生活型態可以確保誘發癌症的基因降低開啟的機會,以及關閉抑制癌症的基因發揮作用,進一步如能利用精準醫學透過基因檢測,了解自己對各種容易罹患癌症的風險高低,預先採取預防對策,提醒我們不能輕忽的危險因子(地雷),還有必須額外加強的保健重點在哪以及實際的做法為何,這才是真正客製化醫療的優勢的立足點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