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增癌症風險 肇因殺手細胞堵塞

2018年11月13日 下午6:27

【台灣醒報記者宋秉謙綜合報導】科學家找到肥胖與癌症的相關性,是因脂肪堵塞了負責殺癌細胞的自然殺手細胞。肥胖有害身體健康人皆知,但與罹癌風險的相關性缺乏數據佐證,據科學家研究,近期發現肥胖使脂肪堆疊,進而堵塞住能「殺癌細胞」的自然殺手細胞。該團隊學者林奇指出,公眾對肥胖所帶來的壞處警覺性仍不足,盼能透過此次研究喚起防癌意識。

根據《新醫學研究》報導,全球肥胖成年人口高達19億人,幾乎超過3分之1的成年人數,肥胖使這些人易罹患心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等。然而,經過本次研究後,科學家視肥胖為更嚴重的問題,幾乎過半得癌症原因都來自肥胖。

都柏林聖三一學院免疫學團隊日前透過小鼠實驗,分析肥胖小鼠體內的自然殺手細胞活躍程度,發現脂肪堵塞會影響這些「有益」細胞的分子機制,他們轉推到人體免疫學中得出結論,殺手細胞雖然還能辨識癌細胞,但會因堵塞而降低活性、無力殺掉初期的癌細胞。

「過去我們只知道肥胖提高了13種癌症的罹患風險,但我們無法解釋這兩者的關聯性,直到這次的實驗成果出爐。」英國癌症研究學者卡琳指出,這項研究已打開免疫學對癌症細胞機制的大門。

根據《英國廣播公司》報導,研究團隊進一步研究出自然殺手細胞的新陳代謝能力,並希望未來能透過科技醫學,刺激「乏力」的自然殺手細胞重新活躍,試圖「逆轉」治療方式為預防,利用自然殺手細胞來防癌。

學者林奇指出,儘管公眾對於肥胖的害處聊若指掌,但從肥胖人數上不降反升能看出,警覺意識仍不足,他希望這個研究成果能讓民眾更重視自身健康,雖然未來醫學研發出「預防」癌症的機率不低,但保持身體健康仍是最正確的觀念。

鄭醫師補充:

當我們談到代謝症候群,一般都會跟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以及中鋒的風險連想在一起,殊不知肥胖也時癌症的危險因子,而這篇研究的結論提醒大家,抑制或者抗癌必須倚賴的自然殺手細胞,脂肪能夠阻塞並降低活性,導致癌症罹患風險提高。因此,體重控制在防癌上,非常重要,要增加自然殺手細胞的防禦力,先從減脂開始。

參考文獻:

Metabolic reprogramming of natural killer cells in obesity limits antitumor responses

Nature Immunology (2018)

https://doi.org/10.1038/s41590-018-0251-7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0-018-0251-7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根據愛荷華州立大學研究人員的最新數據,唱歌可能會為帕金森氏症病患者提供改善呼吸和吞嚥控制的益處。

這項先驅研究的結果顯示情緒和運動症狀的改善,以及壓力的生理指標降低。運動學助理教授ElizabethStegemöller告誡這是初步數據,但是說唱歌參與者的改善與服用藥物的益處類似。她在2018年神經科學學會會議上介紹了這項研究。

“我們看到他們離開唱歌組時每週都會有所改善。這幾乎就像他們的步伐一樣。我們知道他們感覺更好,情緒也更高了,”Stegemöller說道。“一些正在改善的症狀,例如手指敲擊和步態,這些都是藥物治療不見得能改善的,但隨著唱歌他們正在改善。”

Stegemöller,Elizabeth“Birdie”Shirtcliff,人類發展家庭研究副教授; 和運動機能學研究生安德魯扎曼測量了一個治療性的歌唱團體的17名參與者的心率,血壓和皮質醇水平。參與者還報告了悲傷,焦慮,快樂和憤怒的感覺。收集數據是在一小時的歌唱治療之前和之後。

這是首批研究歌唱如何影響帕金森氏症患者的心率,血壓和皮質醇的研究之一。所有三個級別都有所降低,但Stegemöller說,根據初步數據,這些措施沒有達到統計學意義。課後的快樂或憤怒沒有顯著差異。然而,參與者不那麼焦慮和悲傷。

唱歌為什麼有效?

結果令人鼓舞,但研究人員仍然有一個很大的問題需要解決:導致這些行為變化的機制是什麼?他們現在正在分析血液樣本以測量催產素(一種與人連結的激素)的水平,發炎的變化(疾病進展的指標)和神經可塑性(大腦補償傷害或疾病的能力)來確定這些因素可以解釋唱歌的好處。

“皮質醇下降的部分原因可能是因為唱歌的參與者感到積極,並且在與該組中的其他人一起演唱時的壓力較小。這表明我們可以看看連結激素,即催產素,”襯衫克里夫說。“我們還關注心率和心率的變化,這可以告訴我們唱歌後個人的平靜和生理放鬆程度。”

該研究建立在該團隊之前的研究結果之上,即唱歌是一種有效的治療方法,可以改善帕金森氏症病患者的呼吸控制和吞嚥肌肉。帕金森病的患病率預計將在未來20年會翻倍。ISU的研究人員表示,治療性唱歌有可能為帕金森病患者提供一種可獲得且價格合理的治療選擇,以改善運動症狀,壓力和生活質量。

在2017年的錄影中,Stegemöller領導了帕金森病患者的歌唱團隊: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Nmm3uvYo_c

參考原文報導:

https://www.news.iastate.edu/news/2018/11/08/parkinsonsstress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全世界每年消費大約5000億杯咖啡。

作為Krembil研究所的一部分,Krembil腦研究所的一項新研究表明,早上喝咖啡可能會有更多的好處,但不是能量和注意力的提升。喝咖啡可以保護你免受阿茲海默症和帕金森氏症的影響。

“咖啡消費似乎與患阿茲海默症和帕金森氏症的風險降低有關,”Krembil腦研究所聯合主任Donald Weaver博士說。“但我們想研究為什麼會這樣 - 涉及哪些化合物以及它們如何影響與年齡相關的認知衰退。”

Weaver博士邀請了藥物化學研究員Ross Mancini博士和生物學家Yanfei Wang來幫忙。該團隊選擇調查三種不同類型的咖啡 - 輕度烘焙,重度烘焙和不含咖啡因的深度烘焙。

“含咖啡因和脫咖啡因的深色烤肉在我們最初的實驗測試中都具有相同的效力,”曼奇尼博士說。“所以我們很早就觀察到它的保護作用不能歸因於咖啡因。”

曼奇尼博士隨後確定了一組稱為苯基茚烷(Phenylindanes)的化合物,這些化合物是咖啡豆烘焙過程中出現的。苯基茚烷的獨特之處在於它們是本研究中唯一一種預防 - 或更確切地說,抑制 - 澱粉樣蛋白和tau兩種蛋白質片段的化合物,這兩種蛋白質片段的堆積在阿茲海默症和帕金森氏症中是常見的。“所以苯基茚滿是一種雙重抑製劑。非常有趣,我們沒想到。” 韋弗博士說。

由於烘焙導致更高量的苯基茚,深度烘焙咖啡似乎比輕度烘焙咖啡更具保護性。

“這是第一次有人研究苯基茚烷與阿茲海默氏症和帕金森氏症的蛋白質相互作用,”曼奇尼博士說。“下一步將是研究這些化合物的有益程度,以及它們是否具有進入血液或穿過血腦屏障的能力。”

Weaver博士說,它是天然化合物與合成化合物的事實也是一個主要優勢。

“大自然母親是一個比我們更好的化學家,大自然能夠製造這些化合物。如果你有一個複雜的化合物,它在作物中生長更好,收穫作物,研磨出來並提取它,而不是嘗試去製造它。“

但是,他承認,在將其轉化為潛在的治療選擇之前,還需要進行更多的研究。

“這項研究的作用是採取流行病學證據並嘗試對其進行改進,並證明咖啡中確實含有有助於抵禦認知衰退的成分。這很有意思,但我們是否建議咖啡是一種治療方法?絕對不是。”

鄭醫師補充:

先談一下咖啡為什麼會有濃厚的苦味呢?一般會誤以為是咖啡因造成的,其實不然 。二○○七年八月,美國化學學會在波士頓舉辦的「加熱生成的 好味道與壞味道」年度研討會議上,德國與美國化學家共同發表一篇論文,揭露咖啡淺焙至中度烘焙的苦味元凶是綠原酸內酯(chlorogenic acid lactone),而重度焙焙的苦味元兇則是苯基茚烷(Phenylindanes)。過去大家以為咖啡因是造成咖啡飲料苦味的原因,然研究發現咖啡因只佔咖啡苦味的15%而已。綠原酸內酯與苯基茚烷(Phenylindanes)到底差異何在?兩者皆是咖啡生豆的綠原酸在烘焙過程的降解產物,只是兩者生成的的火候不同。綠原酸內只是在二爆之前的淺焙至中度 烘焙過程生成的,如果繼續烘焙下去,挺進二爆後,綠原酸內酯會在降解成焦苦 味更重的苯基茚烷(Phenylindanes),這是深焙的濃縮咖啡致苦物。綠原酸本身並不苦嘴,相反的, 他反而是能幫助人體抗氧化的重要物質,這可以解釋輕到中度烘焙的精品咖啡為何比較順口好喝。深度烘焙過程的降解物綠原酸內酯與苯基林丹苦味就很重了,現今有些研究人員致力於如何在生豆中先去掉苦味的母體綠原酸,讓咖啡喝起來更順口,也能讓那些因為害怕苦味而不敢進咖啡的人能夠享受喝咖啡,然而,一旦成功了,表示咖啡中人體最需求的抗氧化物就喝不到了,個人比較不建議。

此外這項研究還無法證實苯基茚烷(Phenylindanes)可以通過BBB(血腦屏障),故目前無法證實抑制 - 澱粉樣蛋白和tau蛋白兩種蛋白質片段的化合物就是苯基茚烷。輕到中度烘焙的咖啡即使含苯基茚烷較低,但綠原酸含量較高,咖啡中最核心的抗氧化物質,對於保健其實有更多的功效。如果未來的研究能證實苯基茚烷可以通過BBB且能抑制澱粉樣蛋白和tau蛋白兩種蛋白質,那麼代表即使喝深度烘焙的咖啡仍有其保護大腦的效果。但目前的研究仍無法證實,建議大家喝咖啡還是先挑輕到中度烘焙的精品咖啡,畢竟綠原酸的保健功效已有非常多的研究背書。

喝咖啡是一種生活型態,建議大家透過適量,挑選好的咖啡來做為健康生活型態的一環。

參考文獻:

 

  1. Ross S. Mancini, Yanfei Wang, Donald F. Weaver. Phenylindanes in Brewed Coffee Inhibit Amyloid-Beta and Tau Aggregation. Frontiers in Neuroscience, 2018; 12 DOI: 10.3389/fnins.2018.00735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根據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和在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科學家領導的國際研究小組的一項新研究,遺傳學可以發現有特定基因一些人易患阿茲海默病和高血脂(如膽固醇,這是心血管疾病的一個共同特徵)。

該研究分析了來自150多萬人的全基因組數據,使其成為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阿茲海默氏症遺傳學研究之一。作者希望這些研究結果能夠改善早期診斷,並為阿茲海默病提供新的預防策略,現存處理策略影響了美國570萬人並且無法治愈。

越來越多的臨床和流行病學證據表明心臟病與阿茲海默病之間存在聯繫,但這兩種疾病之間的生物學關係仍存在爭議。許多被診斷患有阿茲海默病的患者也表現出心血管疾病的跡象,並且死後研究顯示,許多阿茲海默病患者的大腦顯示出血管疾病的跡象,一些科學家推測這可能會導致癡呆症的發作。這些觀察結果導致了通過治療心血管症狀來預防阿茲海默氏症的希望,但最初的遺傳學研究以及阿茲海默病中以使他汀類(statins)藥物的心血管藥物的臨床試驗失敗使人們對這種可能性產生了懷疑。

這項於2018年11月9日在Acta Neuropathologica上發表的新研究表明,阿茲海默氏症和心血管疾病確實在某些個體中具有共同的遺傳學,這引發了一個新的問題,即這種共有的生物學是否可以成為減緩或預防這兩種疾病的目標。

“這些結果意味著無論是什麼導致了什麼,心血管和阿茲海默病的病理學共同發生,因為它們是遺傳相關的。也就是說,如果攜帶這些少數基因變異,你可能不僅患有心臟病而且還有阿茲海默氏症的風險,” UCSF神經退行性研究員Rahul Desikan,兼具醫學博士,醫學博士,臨床醫學家 - 科學家等身分,他的實驗室以開發阿茲海默氏症的所謂多基因危險評分而聞名,該評分以基因型的表現預測個體可能開始出現癡呆症症狀的年齡。

為了識別賦予心血管疾病和阿茲海默病風險的遺傳變異,研究人員使用Desikan實驗室與奧斯陸大學的醫學博士Ole Andreassen和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的Anders Dale博士合作開發的統計技術。 這使他們能夠結合多種大規模全基因組關聯研究(GWAS) - 一種遺傳研究,在各種疾病狀態之間建立統計聯繫,並在遺傳密碼中了解同樣的基因變異可能會導致那些疾病。

最終Desikan的團隊能夠分析這些遺傳標記對心血管疾病風險的綜合影響 - 基於對超過一百萬人的五項GWAS研究 - 以及阿茲海默氏症的風險 - 基於對近30,000名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的三項GWAS研究超過50,000個年齡匹配的對照。

“我們的方法通過結合和利用這些大規模的GWAS研究來發現原本不可見的發現,”Desikan說。“我們基本上是藉用統計加權。”

這項分析使研究人員能夠識別基因組中的90個位點,其中特定的DNA變異增加了患者患阿茲海默病和血脂濃度升高的綜合機率,包括HDL和LDL膽固醇和三酸甘油脂,這些都是心血管疾病的常見危險因素。 。

研究人員證實,這90個地區中有6個地區對阿茲海默氏症具有非常強的“全基因組顯著”效應,並且血脂濃度升高,其中包括一些以前從未與癡呆症風險相關的基因。這些包括11號染色體上CELF1 / MTCH2 / SPI1區域內的幾個位點,這些位點以前與免疫系統生物學有關。

相比之下,雖然被診斷患有阿茲海默氏症的患者也經常表現出其他心血管危險因素,如腹部脂肪不健康,2型糖尿病,胸痛或其他冠狀動脈疾病症狀,但作者發現阿爾茨海默病和這些風險因素之間沒有明顯的重疊遺傳因素。。

“這些研究結果表明阿茲海默氏症和心血管疾病都可能受到影響身體正確處理脂質能力的遺傳缺陷的影響,”研究第一作者,Desikan實驗室博士後研究員Iris Broce-Diaz博士說。“但他們也認為阿茲海默氏症與其他心血管危險因素之間的聯繫不太可能是由於常見的遺傳因素,儘管它們可能與飲食或其他生活方式因素有關。”

“這很令人興奮,因為我們知道血液中膽固醇和其他脂類的含量可通過飲食或藥物的變化進行高度改變,”Broce補充說。“這提高了我們可能能夠幫助延遲甚至預防這些患者阿茲海默病的發病率的可能性,儘管在我們可以肯定地說之前我們需要更多的數據。”

Desikan的研究小組隨後檢查了目前有阿茲海默病家族史的健康個體是否更有可能攜帶這些新發現的遺傳變異體,這是一種相對較新的方法,用於研究早期阿爾茲海默氏症的風險因素,稱為“阿茲海默氏症代謝”。利用名為UK Biobank的大型英國研究隊列,研究人員發現這種的病變異更有可能出現在50,000名患有一個或多個父母被診斷患有阿茲海默病的個體的基因組中,而不是近330,000個沒有家族史的個體。

“這些具有阿茲海默氏症家族史的健康成年人中,一部分心血管風險基因本身似乎強烈影響了阿茲海默氏症的最終罹患風險,這一點非常值得注意,”Desikan說。“這正是我們應該研究的人群,看看通過生活方式或藥物治療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是否可以延緩或預防生命後期癡呆症的發作。”

研究人員與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醫學院阿茲海默氏症專家,新研究的共同作者Celeste M. Karch博士合作,進一步證實了他們的研究結果。Karch的團隊表明,與對照大腦相比,新研究中與阿茲茨海默氏症/心血管風險關係最密切的新基因在阿茲海默病患者的大腦中表達不同。

“這項研究強調我們應該從整體上考慮阿茲海默病,”Karch說。“關於阿茲海默病風險的發病基因如何推動整個身體的變化,還有很多東西需要學習。”

“這也是一個令人興奮的機會,因為我們已經對這些心血管特徵以及如何針對它們有了很多了解,”她補充道。

Desikan和Broce-Diaz現在將這些研究結果整合到實驗室先前開發的多基因風險評分中,這將使臨床醫生能夠根據患者的基因組計算心血管疾病和阿茲海默氏症的綜合風險。研究人員希望他們的工作將有助於推出一種精確的醫學方法來測試是否通過飲食或使用史他汀類藥物等既定藥物控制新發現的危險因素的個體的血脂水平,可能會延遲或預防阿茲海默病的發病。

“這才是真正的目標,”Broce-Diaz說。“如果我們能夠確定心血管和大腦健康與遺傳相關的個體子集,我們認為降低血脂水平有可能有助於降低他們晚年患癡呆症的風險。這些治療方法在臨床試驗中無效之前,但這可能是因為我們沒有一個很好的方法來選擇誰最有可能根據他們的遺傳基因受益。“

鄭醫師補充:

最近這幾年,基因與疾病的關聯的相關研究必定會越來多,然而,這是否能幫助我們如何預防因為這些特定基因導致的相關疾病?如果基因檢測能夠清楚到致病關鍵的基因變異點何在?特過某些特定的藥物、營養或者是飲食來直接做基因調控或者躲開致病地雷,那麼這樣的基因檢測才有意義。

營養醫學一直告訴我們,對大腦有益的,對心臟必然有益,反之亦然。導致大腦功能衰退,除了基因本身,這幾年的研究發現粒線體功能不彰以及身體慢性發炎的傷害,也是不容忽視了環節。因此,在失智與心臟病預防醫學部分,除了了解是否有高風險的基因外,如何改善粒線體功能以及降低發炎,恐怕才是首要工作。之前關於降血脂去預防失智症的研究,並不成功,顯然那不是重點,甚至搞錯方向。也有些研究人員發現,心血管疾病的關鍵,發炎才是主因,即使有高血脂但沒有發炎,也難有心血管疾病的發生。

參考文獻:

  1. Iris J. Broce, Chin Hong Tan, Chun Chieh Fan, Iris Jansen, Jeanne E. Savage, Aree Witoelar, Natalie Wen, Christopher P. Hess, William P. Dillon, Christine M. Glastonbury, Maria Glymour, Jennifer S. Yokoyama, Fanny M. Elahi, Gil D. Rabinovici, Bruce L. Miller, Elizabeth C. Mormino, Reisa A. Sperling, David A. Bennett, Linda K. McEvoy, James B. Brewer, Howard H. Feldman, Bradley T. Hyman, Margaret Pericak-Vance, Jonathan L. Haines, Lindsay A. Farrer, Richard Mayeux, Gerard D. Schellenberg, Kristine Yaffe, Leo P. Sugrue, Anders M. Dale, Danielle Posthuma, Ole A. Andreassen, Celeste M. Karch, Rahul S. Desikan. Dissecting the genetic relationship between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 and Alzheimer’s disease. Acta Neuropathologica, 2018; DOI: 10.1007/s00401-018-1928-6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無聊乏味的工作會讓腦細胞衰退 2018-11-07

對日復一日的工作感到無聊嗎?常常就是上班時間到公司後,開始倒數下班時間嗎?

一項《Journal of Occupational and Environmental Medicine》(職業及環境醫學期刊)上的報告指出,無聊的工作會殺死腦細胞! 腦細胞的發展和退化 人體的大腦中有超過10億的神經細胞,負責控制我們的知覺、思考與人格的腦細胞分布在大腦皮質中,佔了10%左右。而從25歲開始,大腦處理資訊的速度每年降低1%,理解新知的能力會衰退0.5%。

除此之外,環境刺激與否,也會影響腦細胞的衰退現象。陽明大學認知心理學教授洪蘭指出,人類從出生後,大腦就會隨著不同的環境有不同的刺激和發展,形成個人專屬的腦神經網路,即使是雙胞胎也會有專屬的腦神經網路。

無聊的工作會讓腦細胞衰退

美國佛羅里達州立大學(Florida State University)家庭與兒童科學教授Joseph Grzywacz博士領導的研究團隊從「美國中年人群體調查」資料中採集了4963名年齡在32~84歲的民眾,他們來自於美國的48個州,其中47%為男性,53%為女性並測試他們學習和運用信息的能力,包括完成任務、管理時間、關注力、記憶力等。

結果顯示,職業複雜性與自我感知記憶呈正相關(r = 0.11,p<0.001),工作中的衝突與自我感知記憶的關聯接近顯著性(r = 0.04,p <0.10),也就是若工作上需要繼續學習新技能,要面臨的新挑戰越高,大腦的認知能力會就變得越強,特別是在女性身上更為明顯;而人們長期面對無聊乏味的工作,對大腦的刺激減少,這些人的認知能力相對更弱。而Joseph Grzywacz博士表示,這一結果印證了大腦「用進廢退」的理論。

此外,惡劣的工作環境,如存在黴菌、鉛、噪音污染等骯髒惡劣的工作環境,也會對員工的認知功能產生不良影響。因此,研究建議,為了長期健康著想,人們在選擇一份工作時,工作內容和環境應成為重要參考指標。

論文小檔案:《Journal of Occupational and Environmental Medicine》(職業和環境醫學雜誌)是醫生,護士和研究人員在工作場所健康狀況不可或缺的指南。深入的,臨床導向的研究文章和技術報告使職業和環境醫學專家能夠及時了解環境誘發疾病和工傷和疾病的預防,診斷和康復方面的新醫學發展。

參考文章:Workplace Exposures and Cognitive Function During Adulthood: Evidence From National Survey of Midlife Development and the O*NET.

原網址: https://heho.com.tw/archives/26996
Copyright © HEHO 更多健康:https://heho.com.tw

鄭醫師補充:

“心理學家說,大腦是一種肌肉,而工業衛生學家則指出工作環境中的化學物質可能導致衰退。” “工作場所中有真實的東西可以塑造認知功能:一些你可以看到或觸摸,有些你不能。我們發現這兩者都與成年期的認知健康有關。

這是2016年的研究,透過這項研究真的再度提醒大家:大腦和肌肉一樣,都適用「用進廢退」的理論。也祝大家都能擁有一份幫助自己大腦能夠持續創造及思考的穩定工作,當然也要兼顧良好的工作環境,否則都是不利大腦保健的。

參考文獻:

Lachman M, Segel-Karpas D, Grzywacz J. Workplace Exposures and Cognitive Function During Adulthood: Evidence From National Survey of Midlife Development and the O*NET.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and Environmental Medicine .  June 2016 - Volume 58 - Issue 6 - p 535–541

doi: 10.1097/JOM.0000000000000727
https://journals.lww.com/joem/Abstract/2016/06000/Workplace_Exposures_and_Cognitive_Function_During.1.aspx
 
原文參考報導:
https://www.medicaldaily.com/work-environment-human-brain-mental-stimulation-dirty-job-cognitive-health-390035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圖/TVBS

腰痠背痛治不好 竟是足弓造成骨盆歪斜

TVBS新聞
2018年11月9日 下午3:17

百貨周年慶到了,不少人身上扛著大包小包,回到家後發現肩頸、腰都變得超痠痛。當腰背痛,須當心是足弓塌陷惹的禍,台灣每三人就有一人足弓塌陷,足弓就像人體避震器,足弓塌陷就像汽車的胎壓不足,影響全身健康,TVBS《健康2.0》主持人鄭凱云表示,保護腳安全,選對鞋墊可以解決一半足弓的問題,包括足底筋膜炎等。

 彰基骨科醫師王偉勛指出,腳是身體的地基,足底承受身體最大壓力,站不平、歪斜、扁平足、塌陷,以及往內側傾斜等,都身體健康有關係,走路、跑步、爬樓梯等動作,腳正常足弓會受力均勻,力量從腳經由髖骨、骨盆、腰椎、脊椎等,一連串的力學結構,當然對全身都有影響。

 

圖/TVBS
圖/TVBS

 

足弓的功用很多,包括內側足弓的功用是避震、吸收地面的衝擊力;外側足弓功能是步行時,負責支撐體重及重心轉換;橫弓功能是讓身體向前推進的力量,王偉勛醫師說,「扁平足」患者由於足弓塌陷,而無法吸收身體重量及地面的反作用力,因此會增加運動時重力對關節產生的衝擊,而且並不只有內側足弓無力,其實是腳底的三個足弓都會無力而塌陷,因而產生一大堆問題。

 

復健科醫師侯鐘堡舉例,有位40歲馬拉松跑者,不知道自己有扁平足,跑到腳骨折,該名跑者最初是右腳脛骨痛,但覺得可能是運動傷害,休息幾天就好,沒想到繼續跑下去更痛,到醫院檢查發現是疲勞性骨折,也就是脛骨骨折,後來才發現這位跑者有扁平足,但他一直不知道自己有,休息了三個月,透過超音波治療、吃鈣片,以及穿了矯正鞋墊,才癒合。

 

圖/TVBS
圖/TVBS

 

物理治療師彭伊君表示,矯正鞋墊提供足部三個正確弓形,支撐腳骨,矯正身體骨架,重新分配身體壓力,達到新的平衡,並有效舒緩因行走或站立所引起的疲勞和不適。因此,要讓身體平衡,可從鞋墊做起,而且可以不用再換鞋,選對鞋墊,可以解決一半足弓問題。

 

要如何知道自己是否是隱性的扁平足、有沒有足弓塌陷,以及保養腳底板的小撇步等,節目中將有詳盡的示範和解說。更多精彩內容請鎖定TVBS 56頻道每週六、日晚間9點《健康2.0》!

鄭醫師補充:

透過足印分析,即可知道足弓是否塌陷,足弓是否平衡?身體哪部分的系統較弱甚至也可以從足印分析看出端倪。在臨床上,透過足印分析與量身訂做的足弓墊,可以解決不少身體結構力學有狀況的個案,矯正足弓塌陷,可以改善以及預防相關的酸痛甚至是關節退化問題。建議不耐久站或者走路,膝關節酸痛退化、扁平足的族群都可以透過足印分析,了解自己問題所在,以足弓墊配合適當的鞋子來積極改善。足印分析簡單快速,且不需費用,有興趣想了解自己足弓是否平衡以及相關結構問題的人,歡迎來診所了解。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專家:抗疱疹藥預防阿茲海默症 台灣實驗獲證明

The Central News Agency 中央通訊社

2018年11月7日 上午12:21

(中央社曼徹斯特6日綜合外電報導)研究發現,疱疹病毒是阿茲海默症病因之一。英國分子神經生物學家伊札基指出,台灣進行的大規模樣本實驗已證明,使用特定抗疱疹藥物能夠預防這種疾病。

英國廣播公司(BBC)網站報導,阿茲海默症是最常見失智症,全球罹患人數超過3000萬人。不幸的是,這種病無法治癒,只能依靠藥物緩解症狀。

英國曼徹斯特大學(University of Manchester)分子神經生物學榮譽退休教授伊札基(Ruth Itzhaki)在學術討論網站The Conversation撰文「疱疹導致阿茲海默症:證據愈來愈充足」(Alzheimer's disease: mounting evidence that herpes virus is a cause),內容提到,她的研究找到一種治療的方法。

文章提到:「我發現了迄今為止最有力證據,表明疱疹病毒是阿茲海默症病因之一,這說明安全有效抗病毒藥物或可治療這種疾病,甚至可以給兒童接種疫苗加以預防。」

文章指出,造成阿茲海默症的病毒,即第一型單純疱疹病毒(HSV1),以導致唇疱疹感染較為人熟知。大多數人會在嬰兒期受到感染,病毒隨後在周圍神經系統(腦和脊髓以外的神經系統)中保持休眠狀態。有時如果壓力大,病毒就會活化,有些人就會出現唇疱疹。

伊札基指出,1991年發現許多老年人的大腦中也有HSV1病毒。在1997年又證明,腦中存在APOE4基因的人,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很高。

疱疹病毒有可能在大腦中活躍起來,還可能會反覆活躍,從而不斷累積損傷。腦內有HSV1病毒的APOE4基因攜帶者,患阿茲海默症的機率是非病毒及基因攜帶者的12倍。

後來又發現,細胞感染HSV1病毒會導致大腦中β-類澱粉蛋白(beta-amyloid protein)和異常的Tau蛋白積累,這正是阿茲海默症的特徵。

伊札基提到,HSV1病毒是阿茲海默症主因,它會隨著老年人免疫系統逐漸衰退而進入大腦,之後潛伏腦中,處於休眠狀態。當出現壓力,免疫系統減弱,或因其他微生物感染而誘發腦部發炎時,就會重新活化。

病毒再活化會使受感染細胞直接受到病毒傷害,誘發炎症。反覆活化則會累積損害,最終導致攜帶APOE4基因的人罹患阿茲海默症。

伊札基指出,先前研究發現,抗疱疹的抗病毒藥物阿昔洛韋(Acyclovir)能夠阻斷HSV1病毒複製自身DNA,從而降低受HSV1病毒感染細胞中的蛋白累積程度。

她表示,相關研究說明疱疹病毒和阿茲海默症的關聯,但並不能證明疱疹病毒就是真正病因。證明微生物是不是病因,唯一方法可能是使用具針對性的抗微生物劑,或是接種特定疫苗,看看能否顯著減少這種疾病。

伊札基最後提到:「令人振奮的是,在台灣已進行大規模樣本實驗,證明使用特定抗疱疹藥物能夠預防阿茲海默症。希望其他國家若有這方面實驗,也會出現類似的結果。」(編輯:何宏儒/嚴思祺)1071106

鄭醫師補充:

這項台灣本地的實驗數據,十分有說服力。簡單來說,幾乎大家身上都有唇疱疹病毒,若是透過基因篩檢出有APOE4的基因型,那麼就是失智症的高危險群了。病毒在體內引發的發炎反應,能夠讓阿茲海默症的重要致病因子β-類澱粉蛋白(beta-amyloid protein)和異常的Tau蛋白積累。透過疱疹的抗病毒藥物阿昔洛韋(Acyclovir)能夠阻斷HSV1病毒複製自身DNA,從而降低受HSV1病毒感染細胞中的蛋白累積程度。也許這是不久將來失智症患者在治療時,必須預先檢查以及治療考量的準則。

參考文獻:Corroboration of a Major Role for Herpes Simplex Virus Type 1 in Alzheimer’s Disease 

Front. Aging Neurosci., 19 October 2018 | https://doi.org/10.3389/fnagi.2018.00324
https://www.frontiersin.org/articles/10.3389/fnagi.2018.00324/full#h9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性情大變誤為產後憂鬱、卡到陰 竟是腦袋裡長血管瘤

記者謝敏政/嘉義報導

2018年11月7日 上午6:00

莫名想哭、脾氣變得暴躁,可別以為產後性情跟著改變就是產後憂鬱。一名婦人隨著個性變異,經常談話到一半就不自覺恍神、呆滯,原以為是帶小孩壓力過大罹患產後憂鬱症,甚至還有人說「卡到陰」,直到癲癇發作送往大林慈濟醫院檢查後,才得知腦袋裡長了一顆血管瘤,在開刀治療後已恢復正常。

今年39歲的田姓婦人五年前開始改變,讓許多親朋好友都大吃一驚,不僅整個人變了一個樣,就連說話說到一半會突然恍神、發呆,有時候甚至情緒控制不了,想哭、憂鬱、脾氣暴躁,但這一切的改變她自己都不知道,慢慢到後來記憶性也跟著變差。先生說,以前太太相當樂觀,自從生完第一胎後,感覺開始出現恍神狀況,而且愈來愈不愛講話,變得很孤癖,後來在家中突然癲癇,嘴巴整個咬得都是血,嚇得趕緊送往醫院。

田姓婦人表示,記得有一次下班後騎摩托車回家的路上,不知道怎麼了騎到一半就失去意識,醒來時已站在路邊,路人告訴她,剛才騎車擦撞到路邊的電線桿後摔倒,當會意過來時,腦袋還一片空白,剛剛發生什麼事自己都不知道,當時幸好只有擦傷,但出了這種事後,家人都非常擔心,要她把工作辭掉。

陳金城副院長指出,婦人經檢查診斷為腦內海棉狀血管瘤,此2公分大的良性血管瘤長在左邊顳葉位置,影響記憶、個性,由於出血後造成血色素沈積,進而刺激腦部異常放電,形成癲癇發作,一般在臨床上常見的症狀包括癲癇、顱內出血、局灶性神經症狀、無臨床症狀,有時即使血管瘤長在腦幹,若重覆出血就會出現複視、眼睛看不清楚,甚至吞嚥困難、癱瘓,每出血一次症狀就會隨之嚴重,所以還是要在還可以開刀時趕緊開刀。

陳金城醫師呼籲懷孕婦女,若是出現個性異常改變、記性變差、情緒低落等,除了考慮可能是產後憂鬱外,還要小心可能是腦有血管病變,應盡快就醫做詳細檢查。

鄭醫師補充:

這名患者若是沒有癲癇發作,恐怕還是被當精神疾患的患者處理。部分出現精神症狀的人,其實問題來自於身體的器質性病變,只要查出來找到致病原因,直接針對原因來處理,所有精神症狀會改善甚至完全消失。器質性因素,除了腦部影像學檢查,身體的電解質平衡、血糖、發炎感染或者是賀爾蒙是否失衡、甚至是否有毒品藥物依賴或者酒精濫用、肝腎問題或者身體腫瘤等等,都必須透過檢查評估是否出現異常。精神科的照會醫學即是針對其他科的患者一旦出現精神症狀,給予治療以及藥物建議的專業領域。感謝過去在醫學中心的額外訓練,幫助自己在臨床領域協助患者做病因的根本了解以及治療改善。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蛋白質缺乏想吃甜食、掉髮、失眠…7大徵兆快check!

 2018年11月7日 上午9:15

【華人健康網記者黃曼瑩/台北報導】為了減肥,特別節食、控制食慾與熱量,恐引起蛋白質缺乏。其實,蛋白質是「人體3大必須營養素」之一,但是,如果缺乏蛋白質,不僅容易使肌肉流失,更可能導致掉髮、指甲脆弱、免疫力差、失眠等不適症狀。

根據《每日郵報》(Mail Daily)引述一項來自《Healthista》網站發布的報導,90%以上的人不知道我們該需要多少蛋白質。而英國營養學家梅-辛普京和尼克-海(May Simpkin and Rick Hay)舉出有以下7大徵兆,表示沒有攝入足夠的蛋白質,大家不妨快來自我檢測一下:

 

【蛋白質缺乏7大徵兆】

 ●1.渴望鹹或甜的食物:

 蛋白質減緩了糖分向血液中的釋放,有助於確保血糖平衡。如果採取低蛋白、高碳水化合物飲食,會將糖釋放到血液中。一旦釋放胰島素去除這些糖,隨著血糖迅速下降,渴望鹹或甜的食物就會發生。

●2.肌肉鬆弛:

沒有攝入足夠的蛋白質,身體只能分解肌肉,以確保需要的熱量,如果大量運動,身體將利用肌肉作為燃料,這將導致肌肉張力減弱,肌肉量減少和關節支撐力減弱。

 ●3.掉髮、指甲脆弱:

 蛋白質缺乏,會使頭髮缺乏光澤或掉髮,甚至是指甲脆弱、乾燥。

 ●4.免疫力差:

經常感冒生病,代表免疫不佳,可能就是缺乏蛋白質所致,因為免疫細胞都是由蛋白質所組成。如果沒有攝取足夠的蛋白質,免疫細胞就無法修復,並迅速繁殖,便無法對抗細菌。

 ●5.注意力不集中:

 缺乏蛋白質,尤其早餐不吃蛋白質,恐會造成注意力無法集。而血清素和多巴胺等神經傳遞物質,都是由蛋白質組成的。蛋白質經過消化分解會變成小分子的胺基酸,像是色胺酸、苯丙胺酸、麩胺酸,這些正是形成影響情緒的神經傳遞物質與荷爾蒙的原料。缺乏蛋白質會導致情緒低落、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狀。

●6.失眠:

 沒有足夠的蛋白質,褪黑激素的產生就會受到影響,導致不平衡,最終會影響睡眠品質,擾亂睡眠。色氨酸是一種必需氨基酸,有助於助眠。蛋白質食物含有色氨酸,例如:種子和堅果、火雞胸肉、乳酪、豆類、小扁豆和雞蛋等。

 ●7.壓力:

 壓力荷爾蒙的釋放,可以增加肌肉和組織的分解,要注意這可能是身體壓力(來自過度鍛鍊)或情緒壓力。如果飲食中沒有攝入足夠的蛋白質,就沒有物質重建因壓力大的生活方式而受苦的組織。

 蛋白質攝取量:正常成人每日每公斤體重,補充1公克的蛋白質

人體體內,有60%左右是水分,而約20%是蛋白質。蛋白質有20種氨基酸,這些氨基酸經過複雜的組合形成肌肉、皮膚、頭髮、指甲、內臟器官還有免疫體等等,身體的大部分器官都是通過蛋白質才形成。健康的正常成年人,每日每公斤體重建議補充1公克的蛋白質。簡單來說,如果是1名60公斤的成人,每天的蛋白質建議攝取量就是60公克。並且建議平均分配三餐食用,勿過度集中在某一餐食用。

依據2017年最新版的「每日飲食指南」指示,6大類食物中,「豆魚蛋肉類」是蛋白質的主要攝取來源,依照個人年齡、性別和活動強度等條件,每人每日應攝取3至8份豆魚蛋肉類。

鄭醫師補充:

如何界和客觀的數據知道自己有蛋白質缺乏的狀況?除了功能醫學檢測有完整的氨基酸分析外,另外有一項簡單的檢查可以得知。

我們在臨床上,若是甲基化代謝有問題,導致血管發炎硬化,通常會測同半胱胺酸的值看是否過高?如果是,那麼必須額外補充B12、葉酸以及B6等等補充品來降低,減緩或者預防血管的硬化。而同半胱胺酸若是過低,了解營養醫學有經驗的專業人員會清楚當事人其實是胺基酸不足,需在飲食中加強蛋白質以及其他優質營養食物來源的攝取。只要好好吃身體缺乏的必須營養,身體即能在短時間改善,完全不需要藥物的介入即能完全恢復。蛋白質非常重要,然而許多人的飲食,明顯是高醣類低蛋白飲食,長期下來,這篇文章提到的渴望甜鹹食物、肌肉無力軟弱、壓力、免疫力不足、掉髮以及指甲脆弱、腦霧、失眠等等問題便容易出現。

參考原文報導來源:

https://www.dailymail.co.uk/health/article-6294489/The-SEVEN-signs-youre-not-eating-protein-simple-tips-more.html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Vortioxetine,以TrintellixBrintellix之商品名出售,是一種抗憂鬱劑它作用原理主要是通過抑制其在大腦中的血清素濃度在細胞間隙的再回收,並通過調節(活化某些血清素受體而非單純阻斷或擷抗)的某些血清素受體這使其成為非典型抗憂鬱劑,稱為5-羥色胺調節劑和刺激劑(SEROTONIN MODULATORS AND STIMULATORS)

有人認為這是目前最無副作用的抗憂鬱劑,讓我們看看仿單以及研究怎麼說?

用vortioxetine報告的最常見副作用是噁心、腹瀉、口乾、便秘、嘔吐、腸胃脹氣、頭暈和性功能障礙。單獨高劑量使用或者其他抗憂鬱劑併用,可能導致身體血清素過高的身體危象,稱為血清素症候群(SEROTONIN SYNDROME)。

 

與該類別中的其他抗憂鬱藥類似,使用vortioxetine的抗憂鬱作用在治療約兩週後開始,在四周或更長時間內達到完全效果。典型的起始劑量為每天5至10毫克,效果無顯著差異; 然而,每天20毫克的較高劑量比較低劑量更有效。Vortioxetine尚未在輕度至中度抑鬱症患者中進行過研究; 在中度至重度抑鬱症患者中,數據並非都是一致的。大約50%至70%的患者會對治療產生反應,定義為抑鬱評分降低50%(根據蒙哥馬利 - Åsberg憂鬱評定量表和17項和24項漢密爾頓憂鬱評定量表的結果),緩解發生在約20%至60%的患者中,在第52周時,有62%的患者可以持續緩解,也有研究支持有24周預防復發的效果。然而至少有三項研究發現相對於安慰劑,並無明顯的好處。

vortioxetine不建議作為憂鬱症的常規用藥,大部分家醫科接觸的是輕到中度的憂鬱症患者,臨床研究上vortioxetine從未被用於這些族群。能否長期使用?以目前的研究使用都未超過一年,因此只能說其安全性與其他抗憂鬱劑相當。

談到抗憂鬱劑,自然有人會關心是否會增加自殺想法或是行為的風險?vortioxetine也跟其他抗憂鬱劑一樣有類似的警語,尤其是15-24歲的年輕族群,也可能引發躁症或者輕躁的風險。增加出血的風險也是存在,尤其是和非類固醇抗發炎止痛藥(NSAID)並用更要留意。年長者服用,也可能發生低血鈉的風險,即使並不常見。

 

 

 

 

 

Vortioxetine (Brintellix) for the Treatment of Depression

 

Am Fam Physician. 2015 Mar 1;91(5):325-326.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西北大學一項新的小鼠研究發現發炎是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根本原因,包括關節炎,第1型糖尿病,大腸激躁症和克羅恩病(嚴重的腸道發炎疾病),對身體時鐘功能有意想不到的影響,可導致睡眠和輪班工作型疾病。

該研究發表在Genes&Development期刊

該研究使用一種新技術 - 遺傳開關 - 在轉基因小鼠模型中開啟和關閉發炎。當研究人員關閉發炎時,小鼠無法確定它是什麼時間,並且無法保持完整的休息 - 活動週期。

除了這項新技術之外,這項研究還很新穎,因為科學家們第一次看到導致炎症的因素與控制身體時鐘的因素之間彼此存在關聯。

研究發現,在發炎性疾病中,身體會產生一種稱為NF-κB(NFκB)的過量遺傳因子。NFκB是一組連鎖反應或途徑的催化劑,其導致患者在發炎疾病中感覺到的疼痛和組織破壞。同樣連鎖式反應催化劑也控制著身體的時鐘。

“NFKB改變了我們告訴時間的核心處理器,現在我們知道將發炎與休息活動模式聯繫起來也很關鍵,”資深作者Joseph Bass博士,Charles F. Kettering醫學教授和主任西北大學Feinberg醫學院糖尿病與代謝中心。

 當人們肌肉酸痛并服用布洛芬來減輕炎症時,他們基本上試圖拒絕發炎的激活,這與作者在這項研究中所做的類似,Bass說。

這些發現也對飲食有影響,並提供詳細的路線圖,以了解發炎的基本機制 - 包括長期食用高脂肪飲食時發生的發炎 - 以及可能的其他導致晝夜節律紊亂的致病因素。

Feinberg內分泌研究助理教授Hee-Kyung Hong說,科學家們試圖了解高脂肪飲食如何影響時間感知,導致他們研究與發炎的關聯。

西方飲食導致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甚至某些癌症的原因之一,也就是發炎,被認為是的不恰當誘因,因此產生一個假設,受損的生理時鐘可能是飲食和疾病之間的關聯之一。

“我們不知道原因,但發炎和生理時鐘之間的這種相互作用不僅與理解發炎如何影響大腦和睡眠 - 覺醒週期有關,而且與免疫或脂肪細胞如何發揮作用有關,”Hong說。

在臨床上,生理時鐘的失衡或者失眠導致身體的發炎以及其他疾病的惡性循環屢見不鮮,因此,控制身體發炎往往就能遏止身體諸多慢性疾病的演變,在預防醫學上,發炎控制扮演的重要性不言可喻。良好的睡眠以及規律的作息,可能是控制發炎的重要關卡,換句話說,良好且規律的睡眠其中重要的目的是為了處理身體發炎。在預防醫學上,睡眠健康的重要性真的再怎麼強調也不為過。

 

參考文獻:

  1. Hee-Kyung Hong, Eleonore Maury, Kathryn Moynihan Ramsey, Mark Perelis, Biliana Marcheva, Chiaki Omura, Yumiko Kobayashi, Denis C. Guttridge, Grant D. Barish, Joseph Bass. Requirement for NF-κB in maintenance of molecular and behavioral circadian rhythms in miceGenes & Development, 2018; DOI: 10.1101/gad.319228.118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根據多倫多大學和約克大學的研究人員的說法,懷孕期間尿氟水平升高與學齡兒童的ADHD症狀相關。

“我們的研究結果與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胎兒神經系統的生長可能會受到更高水平的氟化物暴露的負面影響,”該研究的主要作者,Dalla Lana公共衛生學院研究員Morteza Bashash博士說。 。

這項於環境國際期刊發表的“墨西哥城6-12歲兒童的產前氟暴露和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ADHD)症狀”的文獻,研究分析了墨西哥城213對母子對的數據。根據墨西哥早年生活接觸環境毒物(ELEMENT)方案,從1994年至2005年招募孕婦,並從那時起繼續關注婦女及其子女。

自來水和牙科產品已經在加拿大和美國的社區(以及其他一些國家的牛奶和食鹽)中進行了氟化處理,其使用量超過60年以防止蛀牙。近年來,關於水氟化安全性的激烈爭論 - 特別是對於兒童正在發育的大腦 - 促使研究人員探索這一問題並為國家飲用水標準提供證據。

研究小組 - 包括多倫多大學,約克大學,墨西哥國家公共衛生研究所,密歇根大學,印第安納大學,華盛頓大學和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專家 - 從懷孕期間的母親和6至12歲的孩子那裡採集分析尿液樣本,以重建母親和孩子接觸氟化物的個人曝露程度。

研究人員隨後分析了尿液中氟化物的含量與兒童在各種測試中的相關表現,以及測量注意力不集中和多動症的問卷,並提供與ADHD相關的總體評分。對已知會影響神經發育的其他因素進行分析,例如出生時的孕齡,出生體重,出生順序,性別,產婦婚姻狀況,吸煙史,分娩年齡,教育程度,社會經濟狀況和鉛暴露。

“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產前暴露於氟化物的兒童更容易出現由父母報告的ADHD症狀。產前氟化物暴露與注意力不集中的行為和認知問題更強烈相關,但與多動症無關,”Bashash說。

這項研究證明懷孕期間尿氟水平較高與學齡兒童的智商和認知測試得分較低有關。

ADHD是兒童時期最常見的精神疾病,影響所有學齡兒童的5%至9%。

“ADHD的症狀常常持續到成年期,並可能在日常生活中受到損害,”約克大學心理學副教授,該研究的共同作者Christine Till說。

“如果我們能夠理解這種關聯背後的原因,那麼我們就可以開始制定預防策略以降低風險,”Till說,他也是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資助的另一個研究機構的孕婦樣本主要調查員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的國家環境健康科學研究所資助了這項研究。

參考文獻:

Environ Int. 2018 Oct 10;121(Pt 1):658-666. doi: 10.1016/j.envint.2018.09.017. 

Prenatal fluoride exposure and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 symptoms in children at 6-12 years of age in Mexico City.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藥物濫用竟與情緒有關? 這些都是危險因子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珮均報導

2018年11月2日 上午8:05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珮均報導)

根據2018年4月發表於《臨床精神病學期刊》的研究指出,憂鬱症、焦慮症、飲食疾患的病史,以及喝酒和吸食古柯鹼、安非他命,為青少年和年輕成人藥物使用過量的風險因子。

研究:蓄意比意外服用過量患者更傾向有自傷行為和精神病史

該研究由麻省總醫院的研究團隊進行,研究者以14至26歲參加物質濫用疾患治療方案的青少年與年輕成人為對象,共有200名患者參加,評估其101年1月至102年6月於「成癮治療中心」的初診資料,由接受過藥癮訓練的社工、心理師和精神科醫師進行去識別化數據的回溯性分析,包括物質使用和精神病史的詳細資料。

研究發現,200名患者中有58名至少發生過一次服用過量的情形,其中36名患者,約62%為意外、18名約31%為蓄意,兩者皆曾發生的患者有4名,約7%,且有24名患者藥物服用過量次數不只一次;相較於單一物質使用疾患的患者,兩種以上的患者發生過量服用的機會為三倍以上,且蓄意者比意外服用過量患者更傾向有自傷行為和精神科住院病史。結果顯示,過量服用的預測因子為酒精、古柯鹼和安非他命,精神方面則是飲食疾患、憂鬱和焦慮。

濫用藥物件數成長十倍 情緒問題是主因

根據臺灣食藥署濫用藥物檢驗通報系統顯示,97年至106年國內濫用藥物件數自3.8萬增加超過12.3萬件;而2012年杜克大學醫學中心的研究也發現,重度憂鬱的青少年經過12週治療後,其中有效緩解症狀者濫用藥物比例僅有10%,治療未見成效者比率卻高達25%,顯示治療憂鬱症能預防青少年藥物濫用的問題。

鄭醫師補充:

藥物濫用或者是過量大家都知道不好,但為何有些人就是執迷不悟?甚至一犯再犯,原因到底何在?

我偶爾會到外面做藥物濫用的演講,許多聽眾不是家人有藥物濫用問題不然就是自己有類似問題。我常常會問:為何人要吸毒(或藥物濫用)?說穿了,一定是吸毒帶來一些好處,讓當事人樂此不疲,但等到發現毒品幫忙的程度越來越低,其它因為成癮及吸毒導致的功能衰退與法律問題讓當事人動彈不得,往往為時已晚。

以營養醫學的研究,有甲基化偏低體質的人,往往容易出現物質濫用的問題,就是當事人藉由毒品或者藥物的使用提升甲基化而幫 助自己放鬆,穩定情緒,而且甲基化偏低的人,往往有自殺意念,因此這篇報導提到的藥物過量(意圖自殺)的風險提高便容易出現。這篇麻省總醫院的研究的物質濫用的分類,皆為中樞神經興奮劑為主,甲基化偏低的人在物質濫用的選項上,往往也是以興奮劑來提升甲基化反應而達到放鬆的效果。

藥物處理方向對,甲基化反應佳,當然可以減少物質濫用甚至過量的機會,然而是否會形成對藥物的依賴?甚至是物質以及藥物的雙重依賴?值得我們深思。透過營養醫學的檢測以及分子矯正的營養品調整,可以有效調整甲基化失衡,一樣能穩定情緒以及減少物質濫用風險,有興趣的人不妨參閱營養的力量這本書的內容,裡面有詳盡的說明。

參考文獻:

Risk Factors for Overdose in Treatment-Seeking Youth With Substance Use Disorders

J Clin Psychiatry 2018;79(3):17m11678
10.4088/JCP.17m11678
 
https://www.psychiatrist.com/JCP/article/Pages/2018/v79n03/17m11678.aspx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壓力影響腦容量、記憶及認知能力 專家憂將導致大腦萎縮


上報
楊穎婷

2018年11月1日 下午7:09

美國《時代雜誌》(TIME)24日報導,壓力不僅對身體健康有害,根據《神經學》(Neurology)期刊最新研究發現,壓力同時也可能對大腦造成傷害。

這項新研究發現,該研究中皮質醇(cortisol)濃度最高的中年人的腦容量及認知功能皆低於濃度較低的人,而壓力可能是造成這個情況的罪魁禍首。

壓力影響腦容量、記憶及認知能力

皮質醇屬於壓力賀爾蒙,能夠維持身體正常運作,影響範圍包括新陳代謝、免疫能力和記憶形成等,當人體面臨壓力時,便會額外釋放皮質醇,導致整體濃度提高。

參與此研究的美國德克薩斯州大學聖安東尼奧醫學中心(UT Health San Antonio)神經學博士思夏蒂(Sudha Seshadri)表示,雖然這項研究並未指出是否會導致大腦萎縮,但可能是成人年邁後認知能力下降的警訊。

該研究由美國國家心肺血液研究所(NHLBI)佛雷明罕心臟研究(Framingham Heart Study)中的2200多名平均48歲的成年人做為研究對象,研究時間為期8年,每人皆在研究最初完成包括記憶測驗、思考能力等心理測試,並於8年後二次測驗,除了提供研究人員抽血以檢測皮質醇濃度,也進行磁共振成像(MRI)掃描並檢驗腦容量。

在針對年齡、健康資訊與測驗結果加以分析後,研究人員發現皮質醇濃度上升與整體腦容量、記憶及認知能力降低存在關聯,但並無研究對象出現大腦萎縮現象。

減輕壓力有助於降低皮質醇

然而,由於這項研究屬於觀察研究,無法證明因果關係,且研究人員僅在研究期間測量1次皮質醇在血液中的濃度,因此無法隨時得知濃度變化,以及每位研究對象的皮質醇平均濃度。

此外,大多數研究對像都是白人,並且生活在同一區域,因此這項研究結果並不適用於美國整體。

思夏蒂表示,研究結果顯示壓力可能是大腦容量變化的原因,而研究中定義高皮質醇濃度的範圍,與成年人日常生活中可見的濃度一致,意即部分成年人皮質醇濃度偏高。

思夏蒂仍建議民眾盡可能放鬆身心,因為降低壓力有助於降低皮質醇濃度,而現今已被證實可以減輕壓力的活動包括冥想、運動、瑜伽、充足的睡眠,以及保持健康的社交生活。

思夏蒂也表示:「我們正在擴大研究生活中的預防措施與認知衰退及大腦萎縮之間的關聯。」

鄭醫師補充:

“皮質醇會影響許多不同的功能,因此充分研究內分泌濃度對大腦的影響是非常重要的,”研究報告的主要作者,哈佛醫學院醫學博士,醫學博士Justin B. Echouffo-Tcheugui說。“雖然其他研究已經檢查了皮質醇和記憶關聯,我們相信我們的大型社區研究是第一個針對中年人研究空腹血液皮質醇濃度和腦容量,以及記憶力和思維能力的研究。”

Echouffo-Tcheugui博士指出,在任何症狀出現之前,該研究的中年參與者都發現了記憶力減退和大腦萎縮。他說,對於皮質醇濃度較高的人來說,減輕壓力的方法很重要,比如睡眠充足和適度運動。

“今天更快的生活節奏可能意味著更多的壓力,當我們受到壓力時,皮質醇濃度會增加,因為這是我們的戰鬥或逃跑反應,”Seshadri博士說。“當我們害怕時,當我們以任何方式受到威脅時,我們的皮質醇濃度會上升。這項研究增加了流行的智慧,即提醒我們減輕壓力永遠不會太早。”

根據年齡,性別,吸煙和體重指數等因素調整了調查結果。研究小組詢問APOE4是否是心血管疾病和阿茲海默病的遺傳風險因素,可能與較高的皮質醇水平有關。事實證明並非如此。

想要了解自己皮質醇濃度是否過高有直接的血液檢查可直接量測。憂鬱症患者的皮質醇濃度往往偏高,慢性疲勞的患者則因為長期壓力而導致皮質醇濃度低下。

參考文獻:

Circulating cortisol and cognitive and structural brain measures
Justin B. Echouffo-TcheuguiSarah C. ConnerJayandra J. HimaliPauline MaillardCharles S. DeCarliAlexa S. BeiserRamachandran S. VasanSudha Seshadri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酒後能消愁?新研究:其實是酒精造成記憶錯亂


風向新聞
Kairos

2018年10月31日 上午11:44

很多人無論心情是否好壞,在一杯黃湯下肚後似乎會讓人短暫忘卻煩惱。但美國科學家最近的研究表明,那些讓人感覺輕鬆愉悅的回憶,不過是酒精所造成的記憶錯亂的現象罷了!

由美國布朗大學(Brown University)學者關恩(Karla Kaun)主導的研究發現,酒精能「暫時」改變人腦的記憶路徑,讓人先忘掉不好的回憶,只記得美好的事物。他說明,主要是因為酒精會綁架人腦中形成的記憶途徑,並改變神經元中的蛋白質,將注意集中在美好的時光上。因此有人說喝酒能解憂愁,那只是錯覺。研究結果發表在神經科學《Neuron》期刊上。

關恩指出,1杯酒大概能改變途徑約1小時,如果喝到3杯以上,持續的時間可達到24小時以上。除了酒精,像是古柯鹼、冰毒等都是神經毒,但她不解為何服用者只會記得美好、而非壞處,因此研究團隊也在實驗中探討了這些成癮物對記憶的影響,以及為何讓人成癮。

結果發現,酒精會影響生物體內的反應鏈下游名為「類多巴胺二」的受體(D2-like receptor),它在神經元上產生「感覺良好」的傳導蛋白質,直接影響到記憶編碼決定一段記憶是愉快還是糟糕的。

研究團隊透過果蠅發現,酒精會在生物體內造成連鎖反應,反應鏈下游有種名為「類多巴胺2」的受體(D2-like receptor),它會影響到記憶編碼,決定一段記憶是愉快還是令人厭惡。酒精造成的連鎖反應會改變神經元中的蛋白質,因此造成記憶錯亂。「我們也推測,這樣的結果也可能轉換成其他形式的成癮,但目前還沒深入研究這種情況」。

成癮專家也表示,喝酒帶來的忘卻煩惱只是暫時;事實上,酒精還可能使抑鬱情緒愈來愈嚴重,因為酒精本身也算是一種抑鬱劑。喝酒可以盡興,但別喝上癮。否則煩惱沒解決,還賠上身體健康,那可就得不償失了。(艾以琳/綜合報導)

鄭醫師補充:

酒精改變的效應是短暫的,等到酒精效應過去,借酒澆愁愁更愁。一旦酒精成癮,身體以及大腦接受損,要修復得花多更大的心力與時間來修復,得不償失。睡眠障礙以及憂鬱,建議大家千萬不要用酒來處理,否則往往是短期有效,長往往演變成難以處理的多重問題。

參考文獻:

 

 

 

Alcohol Activates Scabrous-Notch to Influence Associated Memories

 

Petruccelli, Emily et al.

DOI:https://doi.org/10.1016/j.neuron.2018.10.005

https://www.cell.com/neuron/pdfExtended/S0896-6273(18)30893-6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