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發表在“ 臨床藥理學與治療學 ”雜誌上的一項研究,N-乙酰半胱氨酸(NAC)是一種天然存在的分子,能夠補充身體的一種抗氧化劑,現在作為帕金森病患者標準療程的一部分顯示出潛在的益處。該研究發現多巴胺濃度有所改善,這是帕金森病中特異性降低的原發性神經傳導物質,以及患者心理和生理能力的臨床評估都有所改善。該研究由托馬斯杰斐遜大學綜合醫學和營養科學係以及神經病學和放射學系完成。

帕金森病目前的治療方法通常僅限於暫時替換大腦中的多巴胺以及旨在減緩疾病進展的藥物。帕金森病中多巴胺神經細胞的破壞很大程度上似乎是由於氧壓力導致的穀胱甘肽水平降低,穀胱甘肽是一種由大腦產生的抵抗氧化壓力的化學物質。NAC是一種口服補充劑,也是一種靜脈注射形式,用於保護對乙酰氨基酚(普拿疼)過量的肝臟。幾項初步研究表明,NAC給藥會增加大腦中的穀胱甘肽濃度,但尚未測試這種作用是否會增加多巴胺水平,因為神經元恢復功能。目前的研究通過腦掃描追踪多巴胺再攝取來測試這一點。

“這項研究是了解N-乙酰半胱氨酸如何作為管理帕金森病患者的潛在新途徑的重要一步.NAC似乎可以使多巴胺神經元恢復其部分功能,”資深作者Daniel Malti醫學博士說。 ,托馬斯杰斐遜大學綜合醫學和營養科學系主任兼馬庫斯綜合健康研究所所長。

這項研究提出了早期的研究結果,即NAC可能會增加帕金森病患者的多巴胺功能。在該研究中,42名帕金森病患者繼續接受目前的治療,分為兩組 - 第一組接受口服和靜脈注射(IV)NAC三個月(除了目前的治療方案); 第二組,對照組患者,僅接受了他們的標準治療帕金森治療三個月。活動組患者每周靜脈注射50mg / kg NAC,非靜脈注射每天口服500mg NAC 2次。

使用統一帕金森病評定量表(UPDRS)對患者進行臨床評估,該評估量表評估各種症狀,包括認知和運動功能。患者還使用DaTscan SPECT成像進行腦部掃描,該成像測量基底神經節中多巴胺轉運蛋白的量,該區域受帕金森病過程影響最大。該測試用於確定神經元恢復的水平。最初評估患者,並在接受NAC或標準護理治療三個月後評估患者。

與對照組相比,接受NAC的患者多巴胺轉運蛋白結合的改善率為4-9%,並且其UPDRS評分也提高了約14%。

“這是一項令人興奮的研究,表明像NAC這樣的天然分子可以幫助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多巴胺功能和症狀,”相應的作者和神經影像學專家Andrew Newberg博士說,他是中西醫結合醫學系教授和研究主任和營養科學。研究人員希望這項研究能為帕金森病患者開闢新的治療途徑。

參考文獻:

 

  1. Daniel A. Monti, George Zabrecky, Daniel Kremens, Tsao-Wei Liang, Nancy A. Wintering, Anthony J. Bazzan, Li Zhong, Brendan K. Bowens, Inna Chervoneva, Charles Intenzo, Andrew B. Newberg. N-Acetyl Cysteine Is Associated With Dopaminergic Improvement in Parkinson's DiseaseClinical Pharmacology & Therapeutics, 2019; DOI: 10.1002/cpt.1548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身體微循環出現障礙血氧不足 恐導致血壓跟著上升

健康傳媒 林雁茹/台北報導

2019年7月17日 下午4:00

對於細胞而言,微循環是唯一能夠獲取氧氣和營養的方式,當微循環出現障礙,細胞就容易病變,身體也會反映出各種病痛。以身體器官為例,如大腦出現微循環障礙,為改善血液流動使其能順暢,「血壓提高」就是身體的一種代償反應,意即身體自動權衡利弊得失後做出的機制,血壓提高在短期內雖能滿足部分器官的需求,長期恐付出血管硬化甚至鈣化的代價。 

《優氧》作者張安之指出,動脈就像馬路底下的大自來水管、微血管如同家裡水龍頭的小水管,大動脈固然很重要,但如果廚房的小水管堵住了,就算大水管再怎麼暢通也無濟於事。身體的血液從心臟出來,經過動脈接到微血管,再經由靜脈回流至心臟,身體的每個細胞透過微血管獲得所需的營養和氧氣,也透過微血管將身體的代謝廢物送走,這個現象稱為「微循環」。

 現代人生活忙碌、壓力過大,又因空氣汙染、缺乏運動及飲食不節制等,往往容易導致各種文明病上身,舉凡高血壓、糖尿病、腦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憂鬱及失智等病症,都與微循環障礙有著密切關聯。當身體微循環出現障礙,代表著體內的組織正處於缺氧狀態,形成氧氣供不應求的透支現象,加速衰老。換言之,改善缺氧狀態、優化體內氧氣,微循環障礙就能獲得改善,有助提升自癒能力。 

張安之提出醫學新觀點,心腦血管疾病導致的中風,復健良好的關鍵之一在於局部微循環必須重建。一般藉由血循藥物治療,再加上神經刺激,目的是為誘導神經細胞的活化並恢復功能,但前提是先建構好的微循環,提供末梢循環健全的環境,一方面給予細胞充分營養、一方面又給予神經充分刺激,雙管齊下,對於身體修復才有事半功倍的效用。 

日常生活中,環境密閉、空氣汙染、壓力過勞、運動不足、緊張焦慮等都會導致缺氧體質,當人生活透支就會造成身體缺氧,形成供需不平衡,進而引起細胞發炎,例如肩頸痠痛的成因可能是長時間維持某個姿勢,導致肩膀肌肉出現大量乳酸堆積,引起局部疼痛發炎,出現病症的部位可能在腰、背或其他任何器官,可推論這些部位已有微循環障礙的危機。若以中醫論點來看,各種病症反映出的微循環障礙程度輕重,大致可從熱性、濕性及寒性3種體質來判斷。 

一旦身體細胞缺氧時,首先,代謝毒素如乳酸、自由基會大量增加,導致細胞損傷、發炎,這屬於熱性體質,對應的疾病包括癌症、炎症、類風溼性關節炎、痛風等慢性發炎疾病;再者,身體能源消耗增加,導致血糖、血脂和血壓都提高,損傷血管造成循環障礙,形成水腫現象,這是濕性體質,對應的疾病包括代謝症候群,如糖尿病、高血脂、中風等;最後,身體可用能量不夠,機能下降時產生熱能也較少,中醫歸類寒性體質,易引發荷爾蒙分泌失調、功能性腸胃炎、自律神經失調、憂鬱症等功能性疾病及大腦神經的病變。 

從熱、濕、寒不同體質的病症表現,新病或痼疾、發生部位及範圍大小等,都可以做為疾病風險的判斷。張安之強調,平日改善血液中缺氧問題的保健可從飲食和運動2大方向做起,包括掌握當季食材、多樣性攝取、7分飽,以及吃得開心4大原則,有飢餓感再食,不餓就不食,勿過量是很重要的飲食觀念。 

現代人常久坐,平時運動可選擇深蹲、跳繩、爬樓梯,皆有助於加強下半身肌肉量。雖然人體有強大自我修復能力,但前提是必須對健康有自主意識管理,提早阻絕病因,才能儲存健康,此外,也建議民眾平時可多補充有氧食物或有氧飲品,藉此提高身體攝氧量,增加細胞代謝力及調節生理機能。

鄭醫師補充:

不只是高血壓,微循環對於健康的維護非常重要,我曾經和一位資深的小兒科醫師,同時也是國內知名的同類療法資深授課講師討論過,她行醫多年,發現在生病時或者病灶已經出現症狀,若能直接改善病灶的微循環,那麼改善療效絕對是立竿見影。最怕是吃了一堆的藥物及營養品,但怎樣也難以有效的輸送到病灶區,因此療效不彰。

改善微循環最直接的方式,便是增加身體的活動量。過去,人們生活不方便,平均一天步行的距離是18-21英哩,現代什麼都方便了,活動量也下降,微循環也跟著大幅降低,許多慢性疾病跟微循環不佳有絕對相關。若能一天的活動量能達到過去每天步行18-21英哩的里程,那麼應該不至於產生微循環的健康問題。微血管不項動靜脈有輸送的幫浦或天然機制可以協助運送,微血管幫浦最自然的幫浦便是提高身體的活動量到一定程度,若是難以達到,可以考慮透過微循環改善的醫療器材bemer來直接改善,這也是諸多醫學研究背書的有效療法。

1.

The effects of the “physical BEMER® vascular therapy”, a method for the physical stimulation of the vasomotion of precapillary microvessels in case of impaired microcirculation, on sleep, pain and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with different clinical pictures on the basis of three scientifically validated scales

https://www.degruyter.com/view/j/jcim.2013.10.issue-SupplEnglish/jcim-2013-0037/jcim-2013-0037.xml

2.

2011, Alternative therapies in health and medicine - Article
知名的網球傳奇球星roger federer征戰網壇多年,有一項重要的保養器材,便是bemer:
關於Bemer更多的介紹請參考:
https://youtu.be/2o1qjw0ct-8
https://youtu.be/hP_0M7yRzwo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如果使用選擇性血清素再回收抑製劑(SSRI,常用的抗憂鬱藥)治療,耳鳴患者的病情可能會惡化。
 
這是2017年發表在Cell Reports雜誌上的一項研究的結論。當沒有這樣的聲音時,耳鳴是聽覺聲音的間歇或持續感覺。雖然耳鳴通常被稱為“耳鳴”,患有此病的人可能會聽到各種聲音,包括吹口哨,嗡嗡聲和嘶嘶聲。
 
根據美國耳鳴協會的統計,美國有超過4500萬人受到耳鳴的影響。對於這些人中的大約200萬,病情嚴重,有時會干擾日常活動。
之前的研究發現,與沒有這種疾病的人相比,患有耳鳴的人患憂鬱症風險增加。
 
這些患者在醫療上可能會被開立選擇性血清素再回收抑製劑(SSRI)治療,其通過在腦內增加神經傳導物質血清素濃度來作用。
 
然而,這項新研究表明,這種治療可能是一把雙刃劍; 在努力緩解憂鬱症狀的同時,SSRI可能實際上使耳鳴惡化。
 
5-羥色胺可提高DCN的神經元活性
 
波特蘭俄勒岡健康與科學大學(OHSU)醫學院的高級研究作者Laurence Trussell及其同事通過分析耳鳴小鼠模型的腦組織對血清素反應得到他們的發現。
 
特別是,研究人員關注的是小鼠背側耳蝸核( dorsal cochlear nucleus,DCN)中神經元的反應,這是參與感覺處理的大腦區域,並且受到耳鳴的影響。
 
 
研究小組發現,當小鼠暴露於血清素時,小鼠DCN中的梭形細胞變得過度活躍並且對聲音過敏。“我們看到那些神經元的活動到頂,”Trussell博士說。
 
主要研究作者,浙江大學醫學院的鄭正全博士指出,之前的研究報告說,許多患者在開始使用SSRI後不久就會出現耳鳴惡化。
 
根據他們的結果和之前的研究結果,研究人員推測,使用SSRIs時血清素的升高可能會加劇耳鳴。
 
如果你是治療患有憂鬱症但仍有聽力喪失或耳鳴的患者的醫生,你可能需要小心處方一種能加重他們焦慮情緒的藥物.SSRI可能會增強你想要解決的問題“。
 
Laurence Trussell,博士
在未來的研究中,該團隊希望了解他們是否能夠抑制由血清素激活的DCN中的特定離子通道,因為這樣做可以使SSRIs緩解憂鬱而不會使耳鳴惡化。
 
參考文獻:
 
Serotonergic Modulation of Sensory Representation in a Central Multisensory Circuit Is Pathway SpecificZheng-Quan Tang Laurence O. Trussell
 
DOI:https://doi.org/10.1016/j.celrep.2017.07.079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通常建議使用富含纖維的健康飲食,但新的研究表明,在懷孕期間促進母親和孩子的健康可能更為重要。

植物纖維在腸道中被細菌分解成影響免疫系統的因子。

來自雪梨大學Charles Perkins中心的研究人員,迪肯大學的Barwon嬰兒研究,蒙納士大學,詹姆斯庫克大學和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合作研究了這些腸道細菌代謝產物在懷孕期間的作用。

該研究的高級作者Ralph Nanan教授表示,對於我們這個時代最嚴重的一些條件,“吃真正的食物,主要是植物,而不是過多的食物”的簡單建議可能是最有效的一級預防策略。

母親的腸道細菌和飲食似乎對促進健康懷孕至關重要,”悉尼大學醫學院和查爾斯帕金斯中心的Nanan教授說。

該研究發表在今天的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研究發現,在人類中,主要通過腸道纖維發酵產生的乙酸鹽水平降低與常見和嚴重的妊娠相關疾病子癇前症有關

子癇前症發生率高達10%,其特點是高血壓,尿液中的蛋白質和母親的嚴重腫脹。它還會干擾孩子在子宮內的免疫發育,有一些證據發現後來過敏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發病率較高。

目前的研究發現,子癇前症影響了一個重要的胎兒免疫器官 - 胸腺,它位於胸骨後面。

發現子癇前症妊娠中的胎兒比健康懷孕的兒童胸腺小得多。

胸腺通常產生的細胞,稱為T細胞(胸腺衍生細胞) - 特別是那些與預防過敏和自身免疫疾病如糖尿病相關的細胞 - 在子癇前症後,即使是分娩後4年,嬰兒也仍然較低。

乙酸對發育中的胎兒免疫系統的機制在單獨的實驗中進一步檢查,所述實驗涉及顯示乙酸鹽在驅動胎兒胸腺和T細胞發育中起重要作用的小鼠。

總之,這些結果表明,在懷孕期間促進腸道細菌的特定代謝產物可能是維持健康懷孕和預防生命後期過敏和自身免疫疾病的有效方法

它們也可能部分地解釋過敏和自身免疫疾病的快速增加,因為西方飲食越來越多地由高度加工的食物主導,這些食物的纖維含量非常低。

“迫切需要更多的研究來了解我們如何才能最好地瞄準這一系統,以減少現代世界免疫相關疾病日益增加的負擔,”共同作者Peter Vuillermin說,他是Barwon嬰兒研究的共同領導人,該研究是一個主要的出生隊列研究由Barwon Health的兒童健康研究小組與默多克兒童研究所(MCRI)和迪肯大學合作進行。

參考文獻:

  1. Mingjing Hu, David Eviston, Peter Hsu, Eliana Mariño, Ann Chidgey, Brigitte Santner-Nanan, Kahlia Wong, James L. Richards, Yu Anne Yap, Fiona Collier, Ann Quinton, Steven Joung, Michael Peek, Ron Benzie, Laurence Macia, David Wilson, Ann-Louise Ponsonby, Mimi L. K. Tang, Martin O’Hely, Norelle L. Daly, Charles R. Mackay, Jane E. Dahlstrom, Peter Vuillermin, Ralph Nanan. Decreased maternal serum acetate and impaired fetal thymic and regulatory T cell development in preeclampsia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9; 10 (1) DOI: 10.1038/s41467-019-10703-1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發表在精神病學研究中的一項新研究得出結論,精神病診斷系統作為識別個別精神疾病的工具,以科學來看是毫無價值的。

該研究由利物浦大學的研究人員領導,詳細分析了最新版“精神疾病診斷準則和統計手冊”(DSM)的五個關鍵章節,分別是“思覺失調症(舊稱精神分裂症)”,“雙相情感障礙”,“憂鬱症”。 ,'焦慮症'和'創傷相關疾病'。

創建DSM等診斷手冊是為精神衛生專業人員提供通用診斷語言,並嘗試提供精神健康問題的明確列表,包括其症狀。

該研究的主要發現是:

  • 精神病診斷都使用不同的決策規則
  • 診斷之間的症狀存在大量重疊
  • 幾乎所有的診斷都掩蓋了創傷和不良事件的影響
  • 診斷很少告訴我們個別患者及其需要的治療方法(Diagnoses tell us little about the individual patient and what treatment they need
    )

作者得出結論,診斷標籤代表了“一種不誠實的分類系統”。

利物浦大學的首席研究員Kate Allsopp博士說:“雖然診斷標籤產生了解釋的錯覺,但它們在科學上毫無意義,可能產生恥辱和偏見。我希望這些發現能鼓勵精神衛生專業人員超越診斷思考並考慮其他解釋精神痛苦,如創傷和其他不良生活經歷。“

利物浦大學的Peter Kinderman教授說:“這項研究提供了更多的證據,證明精神病學中的生物醫學診斷方法不適合目的。經常和不加批判地報告為”真正的疾病“的診斷實際上是基於內部不一致的在很大程度上任意的標準,混亂和矛盾的模式。診斷系統錯誤地假設所有的痛苦都是由失常引起的,並且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對正常情況的主觀判斷。

東倫敦大學的John Read教授說:“也許是時候我們不再假裝醫學上的標籤對我們理解人類痛苦的複雜原因或者在遇到困難時需要什麼樣的幫助有所貢獻。

此篇研究值得所有的精神衛生從業人員省思。

參考文獻:

 

  1. Kate Allsopp, John Read, Rhiannon Corcoran, Peter Kinderman. Heterogeneity in psychiatric diagnostic classificationPsychiatry Research, 2019; 279: 15 DOI: 10.1016/j.psychres.2019.07.005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9/07/13

鄭醫生受無犯罪促進會邀請到花連慈濟大學演講
故休診一日照成您的不便請多見諒
以下為報名資訊,有興趣的民眾也可以參加唷~~

================================

559305  


https://forms.gle/VGGKVKtw9R5FbVr78

透過課程你能夠:
👉瞭解所有疾病發生的來源
👉找到無藥而癒的解決方案
👉告別藥物重拾美好
👉迎向健康自由新生活

📍活動日期:108年7月13日(週六)
📍 活動時間:上午9點至12點
📍 活動對象:一般民眾、各機關團體
📍 課程地點:慈濟大學B104會議室(中央路三段701號)
📍 講師:鄭光男醫師(光能身心診所院長)
📍主辦單位: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無犯罪促進會
📍 線上報名:https://forms.gle/VGGKVKtw9R5FbVr78
📍 洽詢專線:03-8460540 陳旎可小姐

◎此課程為公益健康講座,現場絕無任何保健品推銷行為。
◎本會特別邀請光能身心診所鄭光男院長,以專業醫生的角度,分享無藥保健之道,機會難得,額滿即止!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男人「多做愛」有好處! 研究:可減輕帕金森氏症 

2019-07-07 23:48

〔編譯陳正健/綜合報導〕國外最新研究指出,處於「帕金森氏症」(Parkinson's disease)初期的男性,若擁有定期及活躍的性生活,可能改善症狀、降低失能及提高生活品質。

義大利沙勒諾大學(Salerno University)及英國倫敦帝國學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研究人員,針對355名帕症病患進行分析,包括238名男性及117名女性,追蹤期間為2年。

研究發現,性生活的活躍,與較低的帕症運動及非運動失能有關,並與較佳的生活品質有關。另外,研究也指出,這些發現將促使帕症專家定期詢問患者的性生活。

然而,研究人員強調,仍需更多研究加以證實今次發現,也需要探索性生活是否有助女性帕症病患減輕症狀。

據統計,男性罹患帕症的比例是女性的1.5倍。在疾病成形後,女性發病時間平均較男性慢了2年。當初次診斷出患病時,男性的病徵通常是運動遲緩,女性則是顫抖。

本研究刊登於《歐洲神經病學雜誌》(European Journal of Neurology)。

鄭醫師補充:

性生活需要大腦多巴胺的分泌,而巴金森症正是大腦主管運動的區域的神經元多巴胺分泌不足,兩者是否相關,目前沒有答案。對於此項研究報導,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到底是性生活改善巴金森氏症?或者是身體的體質比較少,所以有規律的性生活,即便巴金森症發病,症狀也比較輕?研究人員並無法證實。唯一可以確認的,是巴金森症男性患者,本身有規律的性生活,以研究結果來看,初期的症狀應不至於太嚴重。

參考文獻:

Picillo, M. , Palladino, R. , Erro, R. , Colosimo, C. , Marconi, R. , Antonini, A. , Barone, P. and , (2019), The PRIAMO study: active sexual life is associated with better motor and non‐motor outcomes in men with early Parkinson's disease. Eur J Neurol. doi:10.1111/ene.13983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111/ene.13983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什麼是睡眠醉酒?

它是什麼?不是指喝過多的酒睡著了或宿醉。

想像一下,從深度睡眠中醒來,你會感到困惑,緊張或者腎上腺素提高的感覺。如果你經歷過這樣的感受,你可能有睡眠醉酒的病程。

睡眠醉酒是一種睡眠障礙,描述醒來時突然動作或反射的感覺。它也被稱為混淆性喚醒。克里夫蘭臨床中心估計每7個成年會出現1個,但實際人數可能更多。

繼續閱讀以了解有關睡眠醉酒以及如何處理它的更多信息。

睡眠醉酒的症狀

睡眠醉酒的症狀可能包括以下內容:

被喚醒時的困惑,也被稱為混亂覺醒

  • 驚恐反應
  • 反性遲鈍
  • 肢體攻擊而不記得發生過
  • 言語緩慢
  • 記憶力差或失憶感
  • 白天有腦霧現象
  • 難以專心

雖然在鬧鐘響起後想要按下貪睡按鈕是很常見的,但睡眠酒醉會導致許多人在沒有完全醒來的情況下又重新入睡。

混淆性喚醒的發作傾向於持續515分鐘。根據美國睡眠醫學會的報告,有些病程可能長達40分鐘。

睡覺後,你的大腦不會突然醒來 - 它必須首先經歷一個叫做睡眠慣性的自然過程。你會遇到困難,也許是要起床的時候。

睡眠醉酒會繞過睡眠慣性階段,因此您的大腦和身體無法過渡到覺醒階段。

 

 

睡眠酗酒的原因

睡眠酗酒的潛在原因可能與影響您睡眠的其他因素有關。這些可包括睡眠障礙,例如睡眠呼吸暫停,以及一般的睡眠剝奪。

不寧腿綜合群可能是睡眠酗酒的另一個原因,因為它會影響你晚上的睡眠品質。

其他可引發睡眠酗酒的因素包括:

  • 輪班工作,尤其是班次調動
  • 情緒變化以及雙相情感障礙
  • 飲酒
  • 焦慮症

壓力和擔憂,當你試圖睡覺時,它會在晚上加劇根據克利夫蘭臨床中心的說法,睡眠醉酒也可能是由於睡眠過少或過多造成的。事實上,一些估計表明,15的睡眠醉酒與每晚9小時的睡眠有關,而20%的報告病例與不到6小時相關。經歷過睡眠醉酒的人也更有可能有更長時間的深度睡眠。最常見的是在夜間深度睡眠週期的第一部分出現混淆性覺醒。

 

睡眠醉酒的危險因素

睡眠酗酒是一種常見的事情,沒有一個特定的原因。相反,研究人員已經確定了可能的促成因素,例如:

一種過往存在的精神疾病。一項研究發現37.4的混淆性覺醒患者也存在潛在的精神疾病。雖然躁鬱症和恐慌性疾病最為普遍,但也注意到焦慮,憂鬱和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

服用抗憂鬱藥。同一項研究還發現,31%報告睡眠酗酒的人也服用了精神藥物。這些主要包括抗憂鬱藥。

經常睡眠不足。失眠是導致這種睡眠剝奪的另一個相關風險因素。

定期睡眠太多。這也可能與潛在的健康狀況有關。

過度。這指的是白天過度睡眠以及早晨不斷起床的困難。無論是否有睡眠酗酒,都可能發生睡眠過度

有類睡眠障礙的家族史。這些包括:

睡不著覺

夢遊

不寧腿症候群

睡眠呼吸中止

診斷

診斷睡眠醉酒通常是一個多步驟的過程。你的朋友或你的伴侶可能會告訴你,你在醒來時表現得很奇怪,但你可能不記得了。偶爾的插曲並不令人擔憂。但是,如果每周至少發生一次睡眠醉酒,那麼該去看醫生了。

您的醫生將檢查您的記錄,尋找任何風險因素,例如您之前存在的醫療狀況或任何精神藥物。也可以安排睡眠檢測。這可能會顯示一些線索,包括睡眠期間的心率高於正常值。

 

治療

 

睡眠醉酒沒有單一的治療方法。大多數治療措施涉及生活方式措施。

 

您的醫生可能會推薦以下一種或多種方法: 

避免飲酒,特別是在睡前

每晚睡一整晚 - 七到九個小時

避免白天小睡

服用抗憂鬱藥

開始睡眠藥物,只在嚴重的情況下由醫生處方

 

什麼時候去看醫生

雖然睡眠醉酒不一定需要治療,但如果它引起危險的副作用,您可能需要去看醫生。這些可包括:

醒來時傷害自己和他人

錯過了工作

工作時睡著

經常白天小睡

持續性失眠

醒來累了

關係障礙

您的醫生將評估您的症狀和整體健康史,以確定是否需要進行任何檢測。這可能包括睡眠檢測。

 

總結

睡眠醉酒是一種常見的事件。如果你在醒來時感到困惑,咄咄逼人或恐慌,那麼你可能會有一集。

看醫生是第一步。睡眠檢測還可以確定發生了什麼,並幫助您的醫生製定治療計劃,以便晚安休息 - 並喚醒。

參考原文報導:

https://www.healthline.com/health/sleep/sleep-drunkenness#diagnosis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益生菌營養補充品 改善代謝症候群


台灣醒報2019年7月4日 下午3:56

【台灣醒報記者許雅筑綜合報導】治療代謝症候群的營養補充品將上市!代謝症候群造成的症狀包括胰島素抵抗、高血壓、血脂異常等等。這些症狀可能危害心臟代謝健康,造成心臟病、糖尿病等疾病,甚至可能引發癌症。近期研究發現,用一種稱作嗜黏蛋白阿克曼氏菌的益生菌,經過巴氏殺菌製成營養補充品,能有效對抗代謝症候群。

根據《每日醫學新聞》報導,近期研究顯示,我們腸道內細菌的成分,跟代謝症候群等與肥胖相關的疾病有所關聯,透過增加腸道內特定菌株改變腸內細菌平衡,會是治療上述類型疾病的有效途徑。研究發現,一種位於腸道黏液層,稱為嗜黏蛋白阿克曼氏菌的益生菌在經過巴氏殺菌處理過後,能有效預防肥胖以及與肥胖有關的第二類型糖尿病。

嗜黏蛋白阿克曼氏菌的相關研究在2007年時已開始進行,但當時研究人員仍無法證明該益生菌在人類體內跟在老鼠體內有相同的效果。最新一項研究證明,嗜黏蛋白阿克曼氏菌作為營養補充品,能夠改善人類的心臟代謝狀況。

根據《Labiotech》報導,研究人員找了40位過重或是有代謝症候群的受試者,將他們分成三組,持續三個月分別給三組人馬服用含有嗜黏蛋白阿克曼氏菌活菌的營養補充品、經過巴氏殺菌處理過後的營養補充品以及安慰劑。

實驗結果發現,嗜黏蛋白阿克曼氏菌經過巴士殺菌處理過後,比起沒有處理過的活菌或是安慰劑,在對抗代謝症候群上更有效。該團隊預計該營養補充品將在2021年上市。主導研究的坎尼博士表示,該營養補充品必須搭配傳統的預防措施服用。即使它有效,但無論如何都無法取代健康的飲食與運動習慣,它在對抗代謝症候群上,只會扮演輔助的角色。

鄭醫師補充:

過去我在門診,的確也遇過,只是透過改善腸道菌叢失衡,當事人的肥胖與代謝問題便獲得大幅改善的案例。代謝症候群與腸道菌叢生態的關聯,這幾年一直有相關的研究出爐:

1.

Festi D, Schiumerini R, Eusebi LH, Marasco G, Taddia M, Colecchia A. Gut microbiota and metabolic syndrome. World J Gastroenterol. 2014;20(43):16079–16094. doi:10.3748/wjg.v20.i43.16079

2.

Impact of the gut microbiota on inflammation, obesity, and metabolic disease

  • Claire L. Boulangé,
  • Ana Luisa Neves,
  • Julien Chilloux,
  • Jeremy K. NicholsonEmail author and
  • Marc-Emmanuel DumasEmail author

也希望未來,類似的整合療法能幫助更多有代謝症候群、肥胖或血脂異常的人,能以更自然的調整方式獲得更根本的改善。

本文研究參考文獻: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1-019-0495-2

Supplementation with Akkermansia muciniphila in overweight and obese human volunteers: a proof-of-concept exploratory study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人員發現持續正壓呼吸器(CPAP)治療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OSA)可以改善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的憂鬱症狀。

根據弗林德斯大學領導的睡眠呼吸暫停心血管端點(SAVE)試驗數據,這項新研究發現,患者接受CPAP治療後出現睡眠呼吸中止症狀,患憂鬱症的情況明顯減少。

弗林德斯大學的Doug McEvoy教授表示,這是迄今為止最大規模的試驗,也是極少數報導這種效應的研究之一。

通過對SAVE數據的詳細分析,弗林德斯大學的專家和喬治研究所的合作者發現,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中重度OSA的CPAP在預防憂鬱方面具有更廣泛的益處,而不靠對嗜睡的改善。

之前的研究調查了CPAP對各種實驗設計和追蹤時間長度的情緒的影響,產生了異質性結果。

“患有中風或心臟病的患者容易患上低血壓,患上臨床憂鬱症的可能性增加2到3倍,這進一步加劇了他們未來心臟病發作和中風的風險,”SAVE首席研究員McEvoy教授說。 也是“LANCET”雜誌在EClinicalMedicine發表的論文中的資深作者

有多達50%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可能患有OSA,該研究“歡迎OSA治療可以顯著減輕心血管病患者的憂鬱症狀並改善其健康狀況的好消息。”

該論文的第一作者,來自喬治全球衛生研究所(UNSW)的Danni Zheng博士表示,參加SAVE試驗的2687名OSA患者完全基於他們的心血管疾病史而不是他們目前的情緒狀態。

“平均隨訪3.7年後,我們發現與沒有接受OSA治療的患者相比,CPAP顯著降低了憂鬱症狀。憂鬱症的改善在6個月內顯現並持續。”

正如預期的那樣,那些心情較低的人開始獲得最大的好處。

“我們的額外系統評價將SAVE研究結果與之前的研究相結合,進一步支持了CPAP治療憂鬱症的療效,”Zheng博士說。

參考文獻:

  1. Danni Zheng, Ying Xu, Shoujiang You, Maree L. Hackett, Richard J. Woodman, Qiang Li, Mark Woodward, Kelly A. Loffler, Anthony Rodgers, Luciano F. Drager, Geraldo Lorenzi-Filho, Xia Wang, Wei Wei Quan, Manjari Tripathi, Olga Mediano, Qiong Ou, Rui Chen, Zhihong Liu, Xilong Zhang, Yuanming Luo, Nigel McArdle, Sutapa Mukherjee, R. Douglas McEvoy, Craig S. Anderson. Effects of 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 on depression and anxiety symptoms in patients with obstructive sleep apnoea: results from the sleep apnoea cardiovascular Endpoint randomised trial and meta-analysisEClinicalMedicine, 2019; 11: 89 DOI: 10.1016/j.eclinm.2019.05.012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來自諾丁漢大學的科學家們發現,喝一杯咖啡可以刺激身體自身抗肥胖的“棕色脂肪”,這可能是解決肥胖和糖尿病問題的關鍵。

今天發表在“ 科學報告 ”雜誌上的這項開創性研究是人類首次發現可能直接影響“棕色脂肪”功能的成分之一,這是人體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我們能夠以多快的速度燃燒卡路里作為能量的作用。

棕色脂肪組織(BAT,Brown adipose tissue ),也稱為棕色脂肪,是人類和其他哺乳動物中發現的兩種脂肪之一。最初僅歸因於嬰兒和冬眠哺乳動物,近年來發現成年人也有棕色脂肪。它的主要功能是通過燃燒卡路里來產生體熱(與白色脂肪相反,這是儲存多餘卡路里的結果)。

因此,體重指數(BMI)較低的人體內棕色脂肪含量較高

來自諾丁漢大學醫學院的Michael Symonds教授表示:“棕色脂肪與身體其他脂肪的作用方式不同,通過燃燒糖和脂肪產生熱量,通常是對寒冷的反應增加其活性可以改善血糖控制,改善血脂水平和額外的卡路里消耗有助於減輕體重。然而,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人找到一種可以接受的刺激人體活動的方法。

“這是人類開展的第一項研究,表明像咖啡一樣可以直接影響我們的棕色脂肪功能。我們的研究結果的潛在影響非常大,因為肥胖是社會的主要健康問題,我們患有糖尿病的人越來越多,棕色脂肪可能成為治療它們的解決方案的一部分。“

該團隊開始進行一系列幹細胞研究,以確定咖啡因是否會刺激棕色脂肪。一旦他們找到了正確的劑量,他們就轉移到人類身上,看看結果是否相似。

該團隊使用了他們之前開創的熱成像技術來追踪身體的棕色脂肪位置。非侵入性技術幫助團隊找到棕色脂肪並評估其產生熱量的能力。

“從我們以前的工作中,我們知道棕色脂肪主要位於頸部,因此我們能夠在喝完酒後直接想像一下,看看棕色脂肪是否變熱了,”西蒙茲教授說。

“結果是積極的,我們現在需要確定咖啡因作為咖啡中的一種成分是作為刺激物還是有另一種成分幫助激活棕色脂肪。我們目前正在研究咖啡因補充劑來測試是否效果類似。

一旦我們確認哪個組成部分對此負責,它可能會被用作體重管理制度的一部分或作為葡萄糖調節計劃的一部分,以幫助預防糖尿病。

參考文獻:

  1. Ksenija Velickovic, Declan Wayne, Hilda Anaid Lugo Leija, Ian Bloor, David E. Morris, James Law, Helen Budge, Harold Sacks, Michael E. Symonds, Virginie Sottile. Caffeine exposure induces browning features in adipose tissue in vitro and in vivoScientific Reports, 2019; 9 (1) DOI: 10.1038/s41598-019-45540-1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在深度睡眠期間的特定時間內進行的溫和聲音刺激增強了患有輕度認知功能障礙且患有阿茲海默病風險的人的深度或慢波睡眠。

大腦對聲音刺激作出最強烈反應的個體在第二天表現出記憶反應的改善。

“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慢波或深度睡眠是輕度認知功能障礙患者可行的潛在重要治療靶點,”西北大學Feinberg醫學院神經病學助理教授,西北醫學睡眠醫學博士Roneil Malkani博士說。 。“結果加深了我們對睡眠在記憶中重要性的理解,即使已有記憶喪失存在。”

深度睡眠對於記憶鞏固至關重要。在患有輕度認知障礙的人中觀察到幾種睡眠障礙。最顯著的變化包括最深睡眠階段時間的降低。

“非常需要確定治療輕度認知障礙和阿茲海默病的新目標,”馬爾卡尼補充說。西北科學家之前曾表示,在2017年的一項研究中,聲音刺激改善了老年人的記憶力。

由於這項新研究很少 - 僅有9名參與者 - 而且有些人的反應比其他人更強,因此記憶力的改善並不具有統計學意義。然而,聲音和記憶增強深度睡眠之間存在顯著關係:深度睡眠增強越大,記憶反應越好。

“這些結果表明,改善睡眠是避免失智的一種展望新方法,”馬爾卡尼說。

該論文將於6月28日發表在“臨床與轉化神經病學年鑑”上

在這項研究中,西北科學家對患有輕度認知功能障礙的人進行了隔夜聲音刺激試驗。參與者在睡眠實驗室度過了一晚,大約一周後又在那裡度過了一晚。每個參與者在其中一個夜晚收到聲音而另一個沒有聲音。隨機分配了夜晚有聲音或沒有聲音的順序。參與者在前一天晚上和早上再次進行記憶測試。科學家隨後比較了慢波睡眠與聲音刺激和沒有聲音的差異,以及每個參與者在兩個晚上記憶的變化。

參與者在對44個單詞對的回憶中進行了測試。聲音刺激後,他們的慢波活動增加20%或更多的人在第二天早上回憶起記憶測試中的兩個以上的單詞。一個慢波活動增加40%的人還記得九個字。

在慢波期間,聲音刺激由粉紅色噪聲的短脈衝組成,類似於白噪聲但更深。該系統監測參與者的大腦活動。當人處於睡眠狀態並且看到慢腦電波時,系統發出聲音。如果患者醒來,聲音停止播放。

“作為一種潛在的治療方法,這將是人們每晚都能做到的事情,”馬爾卡尼說。

Malkani表示,下一步是在資金到位時評估粉紅噪聲刺激在多個夜晚有輕度認知障礙的人群樣本,以確認記憶增強,並觀察效果持續多長時間。

參考原文報導:

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9/06/190628120531.htm

 

2017年的研究報導如下:

按每天正常的睡眠時間 8 小時計算,人的一生有 1/3 的時間在睡眠中渡過,睡眠品質的好壞對於健康有很大的影響。特別是現代人生活步調快、工作壓力大,容易產生失眠或是淺眠的睡眠障礙。如此惡性循環下去,身子可是會打壞的。

要改善睡眠品質,除了透過規律的運動、健康的飲食和放鬆心情外,科學家的研究指出,在睡覺時聆聽「粉紅噪音」能夠讓睡眠更深層,身體恢復力更好;此外,「粉紅噪音」還有強化記憶力的效果呢!

什麼是粉紅噪音?

「粉紅噪音」是一種頻率分量功率,主要分佈在中低頻段,會被取名為「粉紅噪音」是因為這種功率譜下的可見光視覺顏色為粉紅色。在大自然裡的瀑布聲和小雨聲都是屬於「粉紅噪音」。

 

粉紅噪音研究

 

根據《人類神經學前沿》(Frontiers in Human Neuroscience)期刊刊載的美國西北大學研究,研究團隊針對 13 名 60 歲以上的成人進行實驗,受測者在睡眠實驗室渡過兩晚,並在睡覺時戴上耳機與電極帽,一晚耳機裡播放粉紅噪音,另一晚則沒有;電極帽是用來記錄睡眠時的腦波。除此之外,受測者在睡覺前 90 分鐘會接受字卡記憶測驗,隔天起床後 1 個小時後再做同樣的記憶測驗,用以觀察粉紅噪音對記憶力的影響。

 

粉紅噪音是如何影響人的睡眠

 

研究結果,在播放「粉紅噪音」的那一晚,受測者大腦的觀測紀錄顯示代表處於深層睡眠的慢波振盪增加,證實粉紅噪音確實提高了受測者的睡眠品質。而在記憶力實驗上,有聽粉紅噪音的隔天早上,比沒有聽的在記憶測驗的表現則提升了 3 倍。而能夠提高記憶力的原因,研究人員認為是因為睡眠期間聽粉紅噪音,增加了大腦中的「慢波活動」帶來的效果。

粉紅噪音上哪兒找?

在 YouTube 上其實就有很多粉紅噪音的音頻檔案,下方就是長達 10 小時的粉紅噪音!如果你有睡眠上的困擾,不妨在睡覺時播放來聽,看看是否能夠改善你的睡眠情況。但如果睡眠問題已經嚴重影響到日常生活,還是請就醫才是上上之策哦!

https://youtu.be/8SHf6wmX5MU

參考文獻:

Acoustic Enhancement of Sleep Slow Oscillations and Concomitant Memory Improvement in Older Adults

 
 
 
Front. Hum. Neurosci., 08 March 2017 | https://doi.org/10.3389/fnhum.2017.00109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項對數千名患者健康記錄的研究發現,那些服用降膽固醇他汀類藥物的人患2型糖尿病的風險至少增加一倍。

俄亥俄州立大學公共衛生研究生維多利亞·齊格蒙特(Victoria Zigmont)表示,對中西部地區私人保險計劃中患者的健康記錄和其他數據的詳細分析,提供瞭解如何減少心臟病的努力可能與另一項重大醫療問題有關聯。

他汀類藥物是一類可降低膽固醇和血壓的藥物,可降低心臟病發作和中風的風險。根據最近的聯邦估計,超過四分之一的中年人使用降膽固醇藥物。

研究人員發現,與不服用這些藥物的人相比,他汀類藥物使用者的糖尿病罹患風險增加了一倍以上。那些服用降膽固醇藥物超過兩年的人患糖尿病的風險是其三倍以上。

他汀類藥物使用持續時間增加與糖尿病風險增加有關 - 我們稱之為劑量依賴關係 - 這使我們認為這可能是一種因果關係,”Zigmont說。

“也就是說,他汀類藥物在預防心臟病發作和中風方面非常有效。我絕不會建議人們停止服用他們根據這項研究開出的他汀類藥物,但它應該進一步討論糖尿病預防和患者和開藥者意識這個問題。“

研究人員還發現,他汀類藥物使用者而HbA1c值較高的可能性高達6.5% - 這是糖尿病的常規血液檢測,可估算幾個月內的平均血糖。

該研究發表在糖尿病代謝研究和評論雜誌上,其中包括4,683名未患糖尿病的男性和女性,他們是基於心臟病風險的他汀類藥物的候選人,並且在研究開始時尚未服用這些藥物。在2011年至2014年的研究期間,約有16%的患者--755名患者 - 最終服用他汀類藥物。參與者的平均年齡為46歲。

俄亥俄州立大學研究合著者,醫學和公共衛生學教授蘭德爾哈里斯說,結果表明服用他汀類藥物的人應密切關注,以檢測糖代謝的變化,並應獲得有關飲食和運動預防保健的特別指導。

雖然他汀類藥物對合適的患者有明顯的益處,科學家和臨床醫生應該進一步探討他汀類藥物對人體新陳代謝的影響,特別是脂質和碳水化合物代謝之間的相互作用,共同作者,醫學教授,俄亥俄州立大學綜合研究員Steven Clinton說。癌症中心。

“此外,進行大規模前瞻性隊列研究的研究人員應該考慮他汀類藥物如何影響人類健康。他們應該考慮風險和益處,而不僅僅是特定藥物正在治療的疾病,”克林頓說。

該研究是回顧性地進行的,這意味著研究人員回顧了一組患者的現有記錄,以確定他汀類藥物處方與糖尿病之間是否存在任何可能的關聯。先前的研究已經證實彼此的關聯,但這項研究設計讓人們可以一瞥臨床環境中自然發生的情況,而不是將一些人隨機分配給他汀類藥物和一些人服用安慰劑的前瞻性試驗,Zigmont說。現在是南康涅狄格州立大學的助理教授。

Zigmont說,這項研究得益於研究人群的各種細節,包括來自生物識別篩查的數據和一項關於教育,健康行為和種族的健康調查。她還可以訪問醫療索賠數據和藥房索賠數據。

她說,為了更好地確定他汀類藥物是否可能導致糖尿病,Zigmont小心翼翼地考慮了各種各樣的混雜因素。這些包括性別,年齡,種族,教育程度,膽固醇和甘油三脂讀數,體重指數,腰圍和就診次數。

她說,當醫生開處方他汀類藥物時,可以考慮和討論幫助患者改善健康和飲食的計劃,以便患者可以主動預防糖尿病。

Zigmont說,未來的研究也有助於更好地確定哪些他汀類藥物和哪些劑量可能導致最大的風險。她的研究不允許根據不同類型的他汀類藥物進行分析。

研究的局限性包括大多數他汀類藥物使用者都是白人,研究小組無法知道患者對醫生處方的順從性。Zigmont說,在研究開始時,也無法確定誰患糖尿病的風險較高。

參考文獻:

 

  1. Victoria A. Zigmont, Abigail B. Shoben, Bo Lu, Gail L. Kaye, Steven K. Clinton, Randall E. Harris, Susan E. Olivo‐Marston. Statin users have an elevated risk of dysglycemia and new‐onset‐diabetesDiabetes/Metabolism Research and Reviews, 2019; e3189 DOI: 10.1002/dmrr.3189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三立健康有方(快來按讚!一定好看!!歡迎分享!!!)
※播出資訊:
【三立台灣台CH29】2019. 06.28 (五)10:00 / 07.01(一)10:30 / 06.29(日)08:30

❚ 咖啡是解鑰?喝咖啡好處多?❚
喝咖啡可以減肥?因為裡面含有很高的OOO?!
咖啡居然有這麼多驚人的秘密?!
那就不能錯過這麼精彩的內容啦~一起來聽專家怎麼說~~

※主持人:楊月娥

※本集來賓:
身心科 鄭光男醫師
藝人 甄莉
藝人 陸元琪
營養師 余朱青


https://www.facebook.com/health.SET/videos/860847377606050/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喝1瓶等於10支煙!乳癌隱藏殺手7成女性不知

 

2019年6月24日 下午2:29

每日健康/國際編譯 郭家和

 女性乳癌隱藏殺手 只有2成知道喝酒

乳癌在女性十大癌症中排行第一位,根據最新的癌症登記報告發現,女性乳癌發生率不但沒有降低,甚至死亡率還出現上升趨勢,發生年齡的中位數也朝年輕化發展。雖然女性對乳房篩檢的意識已有提高,但在乳癌發生因子之中,喝酒與乳癌之間的關係,可能長期被女性忽略而不自知。

國際媒體《生命科學》報導指出,英國一項研究從205名正在接受乳癌篩檢或乳癌症狀治療的女性發現,大約有5成女性知道吸煙會增加乳癌風險,只有3成女性知道肥胖會影響乳癌,其中危險因子意識感最低的是飲酒,只有2成女性知道飲酒與乳癌風險有關。

更令人意外的是,連女性的醫療保健從業人員,認知到酒精會影響乳癌風險也不過只有49%。雖然該研究具有地區限定性,但美國臨床腫瘤學會在2017年公佈的調查研究也發現,竟然有7成美國民眾不知道飲酒是導致癌症的危險因素。

 

每周一瓶酒等於十根煙 乳癌風險因子有這些

由目前估計來看,與飲酒有關的乳癌發生病例約佔5%11%之間,有重度飲酒習慣的女性更高。最新的一項研究更指出,每周喝一瓶葡萄酒對女性身體的危險性,相當於每周抽10根香煙所增加的癌症風險。而且不少人並未正確估量自己的酒精攝取,超過5成的受試者,無法明確指出自己每周從葡萄酒、啤酒、紅酒或酒精飲料中,總共攝取到多少酒精。

該研究於618日發表於英國醫學期刊《BMJ Open》,研究團隊指出,很多女性可能並不知道自己每周喝的酒精,無形中也在增加乳癌的發生風險。專家建議,女性在進行乳癌篩檢時,也應該一並接受乳癌風險因素的衛教知識。無論出於任何需求,女性對自己的飲酒量應該更提高警覺。

國際權威醫療機構《梅奧診所》指出,女性乳癌約有5%10%與遺傳性的基因突變有關,目前最常見的是BRCA1BRCA2兩類,且也同時增加了卵巢癌的風險,有家族史的女性尤需注意。此外,增加乳癌的風險因素還包括年齡增長(我國女性乳癌發生中位數為54歲)、乳腺異常增生、曾接受放射治療、肥胖、初經過早、更年期過晚,或是30歲之後才生育哺乳、從未懷孕過的女性、更年期後接受荷爾蒙治療,以及飲酒等等。

鄭醫師補充:

喝酒導致癌症,包含乳癌,在於酒精代謝過程中,中間代謝物乙醛是致癌物質。長期過量飲酒,身體代謝乙醛速度太慢,猶如長期讓身體長期曝露於致癌因子,當然增加致癌風險。遺傳性的BRCA1BRCA2基因變異比例不高,若有家族乳癌案例,不妨透過基因篩檢了解自己是否有相關的乳癌變異基因。有機會不妨以酒精代謝基因檢測了解自己對於酒精代謝是否有基因變異影響酒精代謝。許多自認酒量好的人,是第一階段酒精代謝沒問題,然而第二階段的酒精代謝基因變異,導致乙醛代謝成乙酸效率不足,因此仗恃自己酒量好的人,反而不知不覺喝過量的酒,提高身體罹癌率,最好不要輕忽。

參考文獻:

Sinclair JMcCann MSheldon E, et al
The acceptability of addressing alcohol consumption as a modifiable risk factor for breast cancer: a mixed method study within breast screening services and symptomatic breast clinics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