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細菌會造成食道癌?研究:「這種癌症」發生率也暴增三倍

 

2019.04.17 02:02

每日健康/外電編譯 林宏軒

最近有關口腔細菌的研究非常的紅,它們不僅與食道癌、大腸癌有關。最近發現,連乳癌都跟你的口腔健康關係甚大。

根據外媒《dailymail》的報導,巴西聖瑪麗亞大學(Santa Maria in Brazil)的研究人員從2013年4月到2015年6月,收集了201名婦女的資料。在研究的參與者中,有67人患有乳癌。

牙齦疾病使乳癌的風險增加三倍

研究人員針對所有參與者牙齒的六個部位,進行牙齦發炎評估。他們發現,牙齦疾病使乳癌的風險增加三倍。

卡特博士(Dr Carter)表示:「有趣的是,這項研究顯示,牙齦疾病對我們的全身健康產生很大的影響。嚴重的牙齦疾病與乳癌的關係密切,這可能是因為,這些感染,會入侵到身體的其他地方,甚至是乳房。」研究結果發表在社區牙科和口腔流行病學期刊(journal of Community Dentistry and Oral Epidemiology)上。

通過牙齦進入血液循環

引起口腔發炎的細菌通過牙齦進入血液循環並進入乳房組織,這可能就是導致癌症的原因。 除此之外嚴重的牙周病,也會影響人的頜骨,最終會導致牙齒脫落。

英國有54%的成年人患有牙齦疾病,不過台灣更可怕,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在2008年針對18歲以上人口所做的調查研究發現,有高達99.2%的國人,有輕重程度不等的牙周病。

 或許,過去被我們忽略的口腔健康才是乳癌高發生率的重要原因。要防治癌症,先從口腔健康做起吧!

鄭醫師補充:

這是2017年的研究報告,儘管不是大規模的研究,但仍提醒大家牙周病這種慢性發炎,極可能是乳癌的發生的致病因子。控制慢性發炎,可以預防許多慢性疾病(心血管疾病或中風)以及退化性疾病甚至是憂鬱症的風險等等,這裡又多了一項即癌症。

參考文獻:

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28653758

Periodontitis and breast cancer: A case‐control study

  • Camila S. Sfreddo
  •  
  • Juliana Maier
  •  
  • Silvia C. De David
  •  
  • Cristiano Susin
  •  
  • Carlos Heitor C. Moreira
First published: 27 June 2017
 
https://doi.org/10.1111/cdoe.12318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吃肉易罹患失智 法研究:高58%

 

 

三立新聞網

2019年4月25日 下午6:40

記者曾佳萱/台北報導

法國研究院最新發現,每個星期只吃一次肉的人,可能會容易罹患失智症。

根據今年3月的阿茲海默症期刊,有法國研究院發現,如果肉類攝取量不足,反而有可能會提高罹患失智症的風險。

光是肉類的攝取量,如果每個星期只吃1次的人,可能會比每個星期都吃超過4次以上的人還要有機會發病。

像是失智症的風險提高58%,而阿茲海默症的機會更高,有67%左右。

除了肉類之外,其實也可以從雞蛋、魚類和牛奶來攝取「維生素b12」,還有像是咖哩飯裡面的薑黃素,也具有預防血液凝塊的功能。(整理:實習編輯蔡秉宏)

鄭醫師補充:

失智症的罹患,營養缺乏可能是一個重要因子,肉類的蛋白質、B12以及NADH(粒線體的關鍵輔酶)都是預防失智的重要營養成分,建議素食者務必額外加強補充相關營養來源(透過非葷食),強化失智預防,再配合健康的生活型態,應可達到理想的失智症預防保健。

這份研究分析了來自三城市研究的5,934名65歲及以上志願者的數據,這些志願者每2至4年隨訪12年。使用簡短的食物頻率問卷對飲食習慣進行評估。在每次隨訪時都要調查癡呆症狀的存在。為了限制原發性偏倚的風險,通過從分析中排除包含後頭四年內發生的所有失智症病例。透過研究肉類,魚類,水果和蔬菜的攝取頻率與長期的失智風險之間的關係,考慮相關的可能性。

使用Cox比例風險模型進行分析,並根據社會人口統計學,生活方式和健康因素進行調整。結果:平均隨訪時間為9.8年。在此期間,662例失智症,包括報告中的466例,被確定。調整後,與常規消費(≥4次/週)相比,只有低肉消耗(≤1次/週)與癡呆和AD風險增加相關。

參考文獻:

 

Intake of Meat, Fish, Fruits, and Vegetables and Long-Term Risk of Dementia and Alzheimer’s Disease

 

 

 Ngabirano, Laurea | Samieri, Ceciliab | Feart, Catherineb | Gabelle, Audreyac | Artero, Sylvainea | Duflos, Claired | Berr, Claudineac* | Mura, Thibaultad

Journal: Journal of Alzheimer's Disease, vol. 68, no. 2, pp. 711-722, 2019

DOI: 10.3233/JAD-180919

https://content.iospress.com/articles/journal-of-alzheimers-disease/jad180919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5/1勞動節 & 5/4醫生進修 兩日休診通知

 

 

照成您的不便請多見諒! 

                                   

 

光能診所全體同仁 敬上

TEL:(02)2721-4322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多一個喝咖啡的理由!防肝癌、大腸癌

三立新聞網

2019年4月22日 上午1:30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隨著飲食習慣的改變,很多人一早醒來沒喝到咖啡總會覺得渾身不對勁,人手一杯咖啡已是常態。但你知道,人們常常喝的咖啡其實是「百藥之王」嗎?不僅能降低糖尿病患者的死亡率,還能有效對抗大腸癌、肝癌,竟連肝硬化、心臟病、腦中風也可以預防。

咖啡可以降低糖尿病的死亡率,綜合媒體報導,2017年9月11日在葡萄牙里斯本的歐洲糖尿病研究學會,葡萄牙研究團隊發表了這項研究結果。研究團隊耗時11年(從1999年到2010年)觀察3千多名糖尿病患者,研究人員發現常喝咖啡的糖尿病女性患者較長壽,但男性則沒有出現明顯差異。

至於應該喝多少的咖啡才能降低糖尿病的死亡率?研究發現,女性糖尿病患者若每天平均喝一杯100CC的咖啡,與完全不喝的女性糖尿病患者相比,平均死亡率降低了51%。研究人員更發現,喝越多咖啡降低的死亡率會越高,而女性糖友若每天喝了100至200CC的咖啡,死亡率更可以降低到57%至66%。

不只如此,咖啡還能預防肝癌跟大腸癌,2016年哈佛大學的研究公報指出,喝咖啡可以降低55%肝硬化風險,並能降低15%罹患大腸癌的機率,若每天喝兩杯咖啡,還能降低43%罹患肝癌的可能性。

除了能對抗癌症跟降低糖尿病的死亡率,東京藥科大學名譽教授岡希太郎(Oka kitarou)更在他的著作《咖啡健康研究室:每天喝咖啡讓你遠離癌症及失智症》指出「未來十年內,咖啡將能降低癌症、心臟病、腦中風這死亡率最高的三大疾病發病率,甚至可以預防阿茲海默症。」

不過在開心飲用咖啡保健康時,有種人要特別注意!頭痛、暈眩症患者,喝咖啡不要過量,也盡量不要在下午兩點後喝咖啡,不然受到咖啡因的刺激,頭痛、暈眩等症狀容易發作。

 

到底成人每天所能攝取的咖啡因有多少?歐盟食品安全局(EFSA)、《美國2015~2020飲食指南》都指出,健康成人每天只能攝取400毫克的咖啡因,也就是2到3杯咖啡(以每杯240 CC計算),若攝取過量的咖啡因,有多國的科學家發現,這會產生焦慮、胃痛、心跳加快、拉肚子、睡不著、頭痛等狀況。(編輯:許書萓)

鄭醫師補充:

關於咖啡飲用可以降低糖尿病患者的死亡率以及預防糖尿的相關研究其實不少,在此找幾個連結供大家參考:

1.

Long-term effects of coffee and caffeine intake on the risk of pre-diabetes and type 2 diabetes: Findings from a population with low coffee consumption

 

Mirmiran, P. et al.

 

Nutrition, Metabolism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 Volume 28 , Issue 12 , 1261 - 1266
 
2.
Eur J Nutr. 2014 Feb;53(1):25-38. doi: 10.1007/s00394-013-0603-x. Epub 2013 Oct 23.

Coffee and caffeine intake and incidence of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a meta-analysis of prospective studies.

Jiang, X., Zhang, D. & Jiang, W. Eur J Nutr (2014) 53: 25. https://doi.org/10.1007/s00394-013-0603-x
3.
Caffeinated and Decaffeinated Coffee Consumption and Risk of Type 2 Diabete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a Dose-Response Meta-analysis
Ming DingShilpa N. BhupathirajuMu ChenRob M. van DamFrank B. Hu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妥瑞症需要吃藥嗎?醫師:症狀背後的求救訊息更要注意

 

盧映慈

2019年4月17日 上午11:48

怎麼判斷自己是不是需要吃藥?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精神科主治醫師蔣立德表示,妥瑞氏症的病程就像一個「常態分佈」,症狀會在10~14歲的時候達到最高峰,之後慢慢下降。有一半的人20歲之後是完全好起來、4成的人症狀會好一半,只有不到1成的人幾乎沒有太多的好轉,但這些人可能有合併其他的共病,像是強迫症跟過動症。

所以通常妥瑞症的孩子是不需要吃藥的,因為大部分的症狀都很輕微,而且「大部分都會慢慢變好」,但蔣立德說,在高峰期的10~14歲症狀可能會變得特別多,有可能造成人際關係跟日常生活的困擾,而妥瑞症又很容易受到情緒的影響,如果真的被症狀干擾到出現情緒上的狀況,建議可以考慮服藥。

3個可以考慮是否要吃藥的點

  • 日常生活的動作被肢體的抖動干擾,比如上體育課時沒辦法運球、投籃,拿東西時手會一直抖。
  • 專注力明顯被自己不斷發出的聲音、動作干擾,導致專注度下降。
  • 因為發出怪聲影響到別人,別人生氣、指責甚至霸凌,反過來對自己造成影響。

 妥瑞症的藥物會有副作用嗎?

蔣立德說,其實過去開藥開最多的,是維生素B群,但目前沒有任何論文證實B群對妥瑞氏症的效果,卻有3~4成的人吃了是有用的,還不清楚原因在哪。另外,還有一種藥物可樂定(Clonidine)會造成嗜睡,所以不太常用,而各類的精神安定劑雖然透過多巴胺,可以有效控制妥瑞症症狀,卻有錐體外症狀的副作用,會造成四肢攣縮、煩躁不安症狀。

不過2016年,安立復(Abilify)核准為妥瑞症的用藥,也是全世界唯一一項藥品適應症含有妥瑞症的藥物,錐體外的副作用很少,而且使用量不高,蔣立德說,有些孩子只需要2.5mg的量就可以,吃個3~5天症狀就會好非常多,而且也不是必須一直用藥,只要外在環境改善、心理足夠強大可以克服困境,也不需要一直吃藥。

「有些孩子曾經因為考試的時候發出怪聲,被判違規、扣分或是離場,像是這種狀況就可以考慮用藥來減緩症狀;或是有些孩子專注力已經太差、被同學嘲笑的太嚴重,也可以考慮用藥控制症狀,因為放任焦慮,反而會讓妥瑞症症狀加重。」

妥瑞症除了用不用藥,更需要的是看到症狀背後的問題

不過蔣立德也說,有時候用不用藥的思考,還是要回到妥瑞症孩子身上,「比如我們常看到家長一直碎念小孩,『你又動了,不要動,怎麼一直動呢?』可是你明明知道那也不是他能控制的,就不用再去一直盯著他的『症狀』,而是要想症狀出現的『原因』。」

比如很多家長會覺得,怎麼症狀昨天好了一些,今天又加重了等等,但這種短期內的症狀加重,並不是正常的病程進度,可能是來自孩子的心情不好、壓力大、焦慮,蔣立德說,如果家長只想要看不到症狀,很可能會忽略孩子透過症狀發出的求救訊息。

「情緒的訊號,大家要更敏感。」比如是不是要孩子在班上被欺負,需不需要到學校去做妥瑞症的衛教、有沒有輔導室的資源,還是考試的時候會發出怪聲,需要申請獨立的考場,或是想到要上台表演就很緊張等。蔣立德說,家長需要帶著小孩一起學會面對壓力、挫折,或許不是所有事情都能解決,但至少用行動告訴他們,「我是關心你的。」這樣也可以減少他們的焦慮,進而減少症狀的產生。

鄭醫師補充:

這篇報導提到的安立復,相關的藥物副作用資訊,我們以原廠提供的資料提供給大家參考:

塚安立復錠

衛生署許可適應症:成人和青少年(13至17歲)的思覺失調症。成人和兒童(10至17歲)的雙極性疾患之躁症發作及混合型發作,可單獨使用或做為鋰鹽或Valproate的輔助治療。第一型雙極性疾患維持治療之鋰鹽或valproate的輔助治療。重鬱症之輔助治療。兒童(6至17歲)的自閉性疾患伴隨之急躁易怒。

作用:穩定精神狀況

副作用:意外傷害、便秘、靜坐不能、頭痛、虛弱、四肢水腫、嘔心、消化不良、嘔吐、興奮、焦慮、失眠、嗜睡等。有吞嚥困難或過度昏睡情形,立刻詢問醫師或藥師。

注意事項:

一般原則   直立性低血壓

Aripiprazole與直立性低血壓有關,可能因為它具有α1-腎上腺素接受體抗作用。在針對服用OTSUKA ABILIFY 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受試人數926 )進行之五個短期安慰劑對照試驗裡,直立性低血壓相關事件的發生包括:直立性低血壓(安慰劑1%aripiprazole1.9%),頭昏眼花(安慰劑1%aripiprazole 0.9%),和暈厥(安慰劑1%aripiprazole-0.6%)。服用aripiprazole後,有明顯的直立性血壓改變 (定義為:由仰臥變為站立姿勢時,收縮壓至少減少30 毫米汞柱的發生率,與安慰劑效果相比,沒有統計學上的差異。(在服用aripiprazole的病人,發生率為14%;服用安慰劑的病人,發生率為12%)

Aripiprazole應該特別注意使用在患有已知下述疾病患者身上時:

心血管疾病(心肌梗塞、缺血性心臟病、心臟衰竭或傳導異常之病史),腦血管疾病,或是會使病人產生低血壓的情形(脫水、血容積減少,以及服用降血壓藥的治療)

癲癇

在短期並以安慰劑作為對照的試驗中,0.1%(1/926) 服用aripiprazole的病人發生癲癇。當aripiprazole與其他抗精神病藥物合併使用時,要注意有癲癇病史的病人或是可能降低癲癇發作值的狀況(例如阿茲海默氏癡呆症)65 歲以上族群,可能比較容易發生癲癇值降低的情形。

認知及運動功能受損之可能性

在幾個短期,安慰劑對照的試驗中,服用OTSUKA ABILIFY 的病人有11%發生嗜睡情形,而服用安慰劑者有8%嗜睡;於短期對照試驗中,嗜睡導致0.1%(1/926)服用OTSUKA ABILIFY 之病人停藥。相對於安慰劑,OTSUKA ABILIFY 僅稍稍提昇嗜睡的發生率,然而OTSUKA ABILIFY 就如同其他抗精神病藥物一般,可能會損害判斷、思考、和運動技能。服用OTSUKA ABILIFY 的患者,在確定使用OTSUKA ABILIFY 不會造成對其不利的影響之前,操作具有危險性的機械包括開車時,應該要分外小心。

體溫調節

抗精神病藥物被認為具有破壞身體自身降低核心體溫的能力。如果要處方aripiprazole給可能處於各種會導致核心體溫升高之情況(諸如劇烈運動、暴露在極熱的環境、同時服用抗膽鹼性的藥物,或是容易脫水)的病患,應忠告病人給予適當照護。

吞嚥障礙

食道蠕動不良和哽嗆,已知與抗精神病藥物之使用有關。吸入性肺炎是年長病人之間常見的病因和死因,特別是患有重度阿茲海默氏癡呆症的病人。Aripiprazole與其他抗精神病藥物應該謹慎使用,在可能發生吸入性肺炎的患者身上。

自殺

精神異常疾病裡,原本就可能包含自殺意圖,高危險群病人應該要同時接受近距離監督和藥物治療。處方最小劑量的OTSUKAABILIFY,並且給病人適切的處置,以減少服藥過量的風險。

給病友的資訊

建議處方OTSUKA ABILIFY 的醫師們,與接受此治療的病患討論。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五種可以延長壽命的健康習慣

 

喬依絲

2019年4月23日 上午9:35

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喬依絲編譯

一項針對生活行為與壽命長度的重大研究發現,如果在成年時期維持這五種健康習慣,壽命可以延長十年以上。

這項研究由哈佛大學領導,研究人員使用123,000名志願者的生活方式調查問巻和醫療記錄,以了解假如這些受訪者遵循這五種生活習慣 : 健康的飲食習慣、控制體重、規律地運動、適度地飲酒以及不吸煙,那麼他們的壽命將再延長多少年。

當科學家們計算出平均預期壽命時,他們注意到了每個人的健康習慣成了壽命的顯著關鍵。與沒有執行這五種生活習慣的人相比,有這五種生活習慣的人,男性的預期壽命由26歲增至38歲(多了12歲),女性的預期壽命由29歲至43歲(多了14歲)。哈佛大學陳曾熙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學和營養學教授Meir Stampfer為該研究的合著者,Stampfer教授表示 :「大家都知道有好的生活習慣將較為長壽,但令人驚訝的是,好的生活習慣到底可以增加多少年歲。」

研究人員進行了分析,希望能夠理解為什麼美國在醫療保健方面的支出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高於其他任何國家,導致出生時預期壽命方面的排名為世界第31位。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2015年美國男性和女性的出生時預期壽命分別為76.9歲和81.6歲 ; 英國的數字非常相似,分別為79.4歲和83歲。這項發表在《Circulation》雜誌上的研究表明,不良的生活方式正是減少美國人壽命的主要因素,而只有8%的美國人遵循這五種健康習慣。雖然這項研究的對象為美國人,但Stampfer教授表示,調查結果亦適用於英國和西方國家。

所謂的五種健康習慣被定義為 : 不吸煙,BMI介於18.5至25之間,每天至少進行30分鐘的適度運動,女性每天不超過一杯150ml的葡萄酒,男性每天則不超過兩杯,以及飲食豐富營養(如水果、蔬菜和全穀物,而紅肉、飽和脂肪和糖分則少量攝取)。在大約30年的研究中,與生活方式最不健康的人相比,維持這五種健康習慣的男性和女性,死於心臟病的可能性比生活方式最不健康的人降低82%,死於癌症的可能性則降低65%。

也許有些人會認為生活習慣早已定型,若談改變為時已晚,但Stampfer教授表示,只要人們願意改變生活方式,就會看到顯著的好處

鄭醫師補充:

這是大規模的研究,且經長期的追蹤,可信度高。

BMI介於18.5-25間,這是一個結果,也就是飲食方向對且有節制,規律運動,甚至是規律作息,不讓壓力累積(含生理以心裡兩方面)才會達到良好的BMI數值。其他四點大家都可以藉由身體力行來做到。

參考文獻:

https://doi.org/10.1161/CIRCULATIONAHA.117.032047Circulation. 2018;138:345–355

Yanping LiMD, PhDAn PanPhDDong D. WangMD, ScDXiaoran LiuPhDKlodian DhanaMD, PhDOscar H. FrancoMD, PhDStephen KaptogePhDEmanuele Di AngelantonioMD, PhDMeir StampferMD, DrPHWalter C. WillettMD, DrPH and Frank B. HuMD, PhD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科學家已經發現了維生素D如何影響免疫系統的新見解,並可能影響多發性硬化等疾病的罹患率提高。

維生素D是由身體對陽光產生的,並且通常因其健康益處而受到稱讚。研究人員發現它也會影響免疫系統的關鍵細胞。

這一發現可能解釋了維生素D如何調節與多發性硬化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有關的免疫反應。

愛丁堡大學的研究小組專注於維生素D如何影響人體免疫系統的機制 - 樹突狀細胞激活T細胞的能力。

在健康人群中,T細胞在幫助抵抗感染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在患有自身免疫疾病的人中,他們可以會攻擊身體自身的組織。

通過研究小鼠和人的細胞,研究人員發現維生素D導致樹突狀細胞在其表面產生更多的稱為CD31的分子,這阻礙了T細胞的活化。

研究小組觀察了CD31如何阻止兩種細胞類型的穩定接觸 - 這是激活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 - 並且導致的免疫反應大大減少。

研究人員表示,研究結果揭示了維生素D缺乏症如何調節免疫系統並導致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罹患率提高

該研究發表在Frontiers in Immunology,由醫學研究委員會,生物技術和生物科學研究委員會,自然環境研究委員會和Wellcome資助。

愛丁堡大學炎症研究中心的Richard Mellanby教授說:“低維生素D狀態長期以來被認為是導致幾種自身免疫性疾病發展的重要危險因素。我們的研究揭示了維生素D代謝產物明顯地影響免疫系統一種方式。"

參考文獻:

 

  1. Louise Saul, Iris Mair, Alasdair Ivens, Pamela Brown, Kay Samuel, John D. M. Campbell, Daniel Y. Soong, Nadine Kamenjarin, Richard J. Mellanby. 1,25-Dihydroxyvitamin D3 Restrains CD4 T Cell Priming Ability of CD11c Dendritic Cells by Upregulating Expression of CD31Frontiers in Immunology, 2019; 10 DOI: 10.3389/fimmu.2019.00600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飲用非常熱的茶,與食道癌風險升高有關

  

文/ELSEVIER全球醫藥新知

2019年4月15日 下午4:30

【華人健康網文/ELSEVIER全球醫藥新知】雖然先前研究指出熱飲與食道癌風險的關聯,但直到現在仍缺少使用前瞻性和客觀測量研究飲茶溫度與食道癌的關聯。一項最近的《國際癌症雜誌研究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ncer study)》通過50,045名年齡在40至75歲之間的追蹤中位數10年的人來達成此目標。

 在研究追蹤期間,在新發生的317例食道癌病例。與每日喝茶低於700毫升且溫度低於60°C相比,每日喝茶700毫升以上且溫度為60°C以上的病人增加90%食道癌風險。

 美國癌症協會的主要作者Farhad Islami博士說:「許多人喜歡喝茶、咖啡或其他熱飲。然而根據我們的報告,飲用非常熱的茶會增加食道癌的風險,因此建議等熱茶冷卻後再飲用」。

鄭醫師補充:

不管是咖啡或是茶,切忌熱熱的喝,因為過高的溫度刺激,增加食道癌風險!只要不要太熱喝,研究證實茶和咖啡都可以抗癌。

參考文獻:

  1. Farhad Islami, Hossein Poustchi, Akram Pourshams, Masoud Khoshnia, Abdolsamad Gharavi, Farin Kamangar, Sanford M. Dawsey, Christian C. Abnet, Paul Brennan, Mahdi Sheikh, Masoud Sotoudeh, Arash Nikmanesh, Shahin Merat, Arash Etemadi, Siavosh Nasseri Moghaddam, Paul D. Pharoah, Bruce A. Ponder, Nicholas E. Day, Ahmedin Jemal, Paolo Boffetta, Reza Malekzadeh. A prospective study of tea drinking temperature and risk of 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ncer, 2019; DOI: 10.1002/ijc.32220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肚子越大腦容量越小!研究曝危險數值:超過恐有失智風險

編輯中心 / 綜合報導

2019年4月16日 上午8:02

小心!肚子若有逐日增大的傾向,大腦萎縮風險會越來越高。根據美國《神經學》期刊發表的一項研究指出,體重( BMI )與臀腰較胖的人,不僅腦容量會越低,甚至還會增加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

 英國羅浮堡大學研究博士 Mark Hamer 表示,研究調查發現,肚子的肥胖,可能與大腦萎縮有關,他找來 9652 位研究對象,平均年齡 55 歲,其中有 19% 被判定為肥胖,研究測量了他們的臀腰比、 BMI 值與全身脂肪量,並用核磁共振確認大腦各區位的白質與灰質面積。其中,灰質部分是大部分大腦神經細胞,包括參與自我控制,肌肉控制、感覺知覺的大腦區域;白質則含有神經纖維束,連接大腦的各區域。

研究結果顯示,肥胖者的灰質腦容量較低,且對大腦特定區域的萎縮也有影響。若以 BMI 值而言,數值超過 30 以上的人,就屬於中度肥胖,而腰圍超過 90 公分的男性和 80 公分的女性也屬於肥胖範圍,若超過以上數值的民眾要多加留意。

 此外, Hamer 強調,目前研究還不清楚大腦結構異常是否也會導致肥胖,不過若能有規律且長期的測量數據,能幫助確認大腦的健康狀況,他提醒民眾,若想遠離失智與大腦退化,就得好好控制飲食並規律運動。

鄭醫師補充:

代謝症候群,很可能就是失智症的前奏曲,目前醫療的進展幫助人們壽命延長,而隨年紀增加,失智症的發生機率也提高。控管自己的腰圍,就可以預防失智,提醒大家留意。

參考相關外電報導的內容翻譯如下:

本項研究英國萊斯特郡拉夫堡大學的研究作者Mark Hamer博士說。“我們的研究調查了一大群人,發現肥胖,特別是中間的肥胖,可能與大腦萎縮有關。”

該研究調查了9,652名平均年齡為55歲的人。其中19%的人被確定為肥胖。研究人員測量了BMI,腰臀比和整體身體脂肪,並調查了參與者的健康狀況。然後,研究人員使用核磁共振掃描來確定大腦各個區域的白色和灰色腦物質和體積的腦容量。

灰質包含大部分大腦的神經細胞,包括參與自我控制,肌肉控制和感覺知覺的大腦區域白質含有神經纖維束,連接大腦的各個區域。

在調整了可能影響大腦體積的其他因素後,例如年齡,體力活動,吸煙和高血壓,研究人員發現,單獨的高BMI與腦容量略有下降有關,而那些BMI較高且腰臀比較高的人與不具有高腰臀比的參與者相比,灰質腦容量較低具體來說,研究人員發現,1,291名體重指數高,腰臀比高的人的平均灰質腦容量最低,為786立方厘米,相比之下,健康體重的3,025人平均灰質腦容量為798立方厘米和514人具有高BMI但沒有高腰臀比,平均灰質腦容量為793立方厘米。他們發現白質腦容量沒有顯著差異。

“雖然我們的研究發現肥胖,特別是中間的肥胖,與較低的灰質腦容量相關,但尚不清楚大腦結構的異常是否會導致肥胖,或者肥胖會導致大腦的這些變化,”哈默說。“我們還發現肥胖與大腦特定區域的縮小之間存在聯繫。這需要進一步研究,但有朝一日可能有規律地測量BMI和腰臀比可能有助於確定大腦健康狀況。”

參考文獻:

  1. Mark Hamer, G. David Batty. Association of body mass index and waist-to-hip ratio with brain structureNeurology, Jan. 9, 2019; DOI: 10.1212/WNL.0000000000006879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根據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的數據,美國每59名兒童中就有一名被診斷患有自閉症,而2000年每150名患兒就有一名自閉症患者。他們報告說“自閉症譜系中約有50萬人在接下來的十年裡將成為成年人,這個國家沒有做好充分準備。“

自閉症譜系障礙(ASD)的明顯上升及其對治療的頑固抵抗促使一大批研究人員以創新的方式進入該領域並探討失能引發原因。

目前,ASD的有效治療包括行為療法,言語和社會療法,精神病藥物以及飲食和營養方法。然而,沒有醫學治療被批准用於治療ASD的核心症狀,例如社交溝通困難和重複行為。

自閉症研究的一個有希望的途徑涉及腸道菌相,它是生活在我們的腸道中的微生物的集合,並在許多方面幫助我們,包括消化我們的食物,訓練我們的免疫系統和防止有害細菌的過度生長。最近的研究表明,我們的腸道微生物組也會影響大腦溝通和神經系統健康。在全世界範圍內,人們越來越關注正常腸道微生物群的變化可能是引發多種疾病的原因。

在一項新研究中,“微生物移植治療在自閉症症狀和腸道微生物群中的長期益處”發表於科學報告,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研究人員Rosa Krajmalnik-Brown博士,James Adams博士和領導作者Dae-Wook Kang博士通過一種名為微生物轉移療法(MTT)的革命性技術證實了對診斷為ASD的兒童的長期有益作用,這種特殊類型的糞便移植最初由澳大利亞人Thomas Borody博士開創。腸胃病。值得注意的是,腸道健康和自閉症症狀的改善似乎在治療後很長時間內持續存在。

在治療後兩年,腸道大多數初步改善症狀仍然存在。此外,父母報告在治療期間兩年內ASD症狀緩慢穩定減少。與治療開始前相比,專業評估員發現治療後兩年內ASD症狀(語言,社交互動和行為)減少45%。

生物設計研究所生物設計Swette環境生物技術中心和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可持續工程和建築環境學院的教授Krajmalnik-Brown說:“我們發現生活在我們腸道的微生物與傳遞到大腦的信號之間存在著非常強的聯繫。”。“兩年後,孩子們做得更好,這太棒了。”

“許多患有自閉症的孩子都有腸胃問題,包括我們在內的一些研究發現,這些孩子的自閉症相關症狀也更嚴重,”Krajmalnik-Brown說。“在許多情況下,當你能夠治療這些腸胃問題時,他們的行為就會改善。”

所有自閉症患者中約有30-50%患有慢性胃腸道(GI)問題,主要是便秘和/或腹瀉可持續多年。慢性不適和疼痛會導致煩躁,注意力和學習減少,並對行為產生負面影響。

僅使用萬古黴素(一種抗生素)的早期研究發現胃腸道和孤獨症症狀有重大的暫時性改善,但儘管使用非處方益生菌,但治療停止後幾週仍有益處。

因此,手頭的問題是腸道內發生了什麼,它如何影響自閉症的身體和行為症狀,以及我們如何開發持久治療?

Krajmalnik-Brown,Kang和Adams已經證明,通過將健康的微生物群轉移到缺乏某些腸道細菌的個體,可以向患者“捐贈”更多樣化的細菌並改善腸道健康。

在澳大利亞,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FMT)最初由Borody開發。在他位於悉尼的消化疾病中心,自1987年以來,Borody已經監督了18,000多種各種疾病的FMT。他在澳大利亞率先使用FMT治療結腸炎和困難梭菌感染,並且是第一個使用口服FMT治療ASD兒童的人。 。只有一劑FMT通常足以治愈C.困難梭菌感染,但患有自閉症的患者更難治療。他發現需要三個月的每日FMT來治療他的自閉症患者,但最終導致胃腸道和自閉症症狀的顯著改善。

根據他對患者的經驗,Borody領導了ASU用於本研究的臨床治療設計。MTT方法涉及10週的治療,包括每天用萬古黴素預處理,腸道清潔,胃酸抑制和糞便微生物群移植,持續7到8週。

最初的開放標籤研究由Krajmalnik-Brown和Adams領導,並於2017年發表在Microbiome期刊上,得出的結論是“這種探索性,延長治療方案因此似乎是改變腸道微生物組和改善胃腸道的有希望的方法。 ASD的症狀和行為症狀。治療結束後,胃腸道症狀,ASD症狀和微生物組的改善至少持續8週,這表明存在長期影響。“ 目前的研究表明,治療後的益處延長至8週以上至少兩年時間。

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研究小組比較了自閉症兒童與正常發育兒童相比微生物組的差異。在研究開始時,發現患有自閉症的兒童在其各自的腸道微生物中具有較低的多樣性,並且消耗了某些有益菌菌株,例如雙歧桿菌和普氏菌。“患有自閉症的孩子缺乏重要的有益菌,並且細菌種類列表中細菌提供的選擇少於細菌提供給腸道的選擇,而非像典型的發育中的孩子,”Krajmalnik-Brown說。

FMT處理顯著增加了微生物多樣性和腸道中有益菌的存在,例如雙歧桿菌和普氏菌。兩年後,多樣性甚至更高,有益微生物仍然存活。

“我們最初假設我們的療法可以有效地將益生菌腸道微生物組轉變為健康的。我們在2017年的原始論文中報導了MTT後腸道多樣性和有益菌的增加,兩年後,我們觀察到多樣性甚至更高,有益微生物的存在仍然存在,“康說。他補充說,這可能是改善腸道健康成功的原因之一,但需要進一步機制研究來確定腸道微生物在自閉症背景下的特定作用。

在ASU完成的工作不僅涉及治療患者,還涉及從治療中學習,以便開發更好的配方和優化劑量。

“了解微生物產生的微生物和化學物質正在推動這些行為變化是我們工作的核心,”Krajmalnik-Brown說。該研究小組的新出版物報告說,該研究表明,治療停止後兩年,與基線相比,參與者的胃腸道症狀平均減少了58%。此外,大多數參與者的父母報告說“核心ASD症狀緩慢而穩定地改善”。

“每個家庭都完成了這項研究,並且每個家庭在兩年後返回進行後續評估,”亞當斯說,他們引用了這些家庭對研究的奉獻精神。治療通常耐受性良好,副作用最小。”

“這是世界上第一個發現,當我們在兩年前的臨床試驗期間治療這些兒童的腸道細菌用FMT重置他們的微生物組時,陽性結果仍然比原始治療方法持續改善兩年。我會說任何人自閉症症狀所取得的最高改善都不過於此,“波羅迪說。

專業評估顯示,與基線相比,ASD症狀減少了45%。研究人員指出,儘管可能存在一些安慰劑效應,但大部分效果似乎都是真實的。在研究開始時,83%的參與者被評為“嚴重”自閉症。在研究結束時,只有17%是“嚴重的”,39%是“輕度/中度”,44%低於輕度ASD的臨界值。

北亞利桑那大學的Greg Caporaso是微生物組數據科學領域的領先專家,也是這些研究的共同作者,他幫助分析了微生物組數據,以便更好地了解MTT導致的細菌變化。

“Drs.Krajmalnik-Brown,Kang和我對結果感到興奮,但我們要提醒公眾,我們需要更大的臨床試驗才能成為FDA批准的治療方案,”亞當斯說。安全有效的治療需要專業知識。

MTT通過引入有益細菌的關鍵菌株並幫助提高腸道內的生物多樣性水平來改善胃腸不適,從而提高整體健康水平。

亞當斯有專業和個人的理由堅持不懈地尋求幫助自閉症兒童的方法,因為他了解情況的第一手資料。他的女兒在她三歲生日之前被診斷出患有自閉症。亞當斯是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物質,運輸和能源工程學院的院長教授,也是材料科學的主席,也是亞利桑那州最大的父母支持團體大鳳凰城自閉症協會的主席。

“詹姆斯亞當斯博士是我開始研究自閉症的原因,”Krajmalnik-Brown說。“我有方法在微生物組的工作中進行所有測量和評估,他有自閉症知識。”

Adams招募患者,監督臨床工作和ASD評估,並指導患者完成試驗,Krajmalnik-Brown領導微生物組評估並幫助計劃研究。

研究中的所有參與者都表現出嬰兒期的慢性胃腸道症狀,包括慢性便秘和/或慢性腹瀉。治療的好處超出了他們的身體症狀,甚至導致一些父母注意到他們的孩子的行為隨著時間的推移有多少改善。

“在任何治療結束後,看到穩定的逐步改善是非常不尋常的,”亞當斯說。“在幾個家庭告訴我們他們的孩子繼續顯著改善後,我們才進行了長期的隨訪研究。” Krajmalnik-Brown表示,數據表明MTT干預將腸道環境轉變為更健康的狀態,從而對GI和ASD症狀產生長期益處。

亞當斯說,該試驗的許多參與者都有共同的特徵,包括剖腹產,母乳哺餵減少,抗生素增加,母親和兒童纖維攝入量低,所有這些都導致​​腸道細菌的生物多樣性有限。由於研究的開放標籤性質和使用的小樣本量,需要更多的研究以驗證MTT作為治療劑的有用性。

最初的研究涉及對最佳劑量和治療持續時間的“第一代”估計,並且足以使90%的兒童獲得實質性益處。該團隊正在努力優化劑量和持續時間,以試圖進一步提高效益,並確定在某些情況下是否需要加強劑量。

Krajmalnik-Brown和Adams現在正在開展一項針對成人ASD的更大的安慰劑對照試驗,以驗證其結果。

參考文獻:

  1. Dae-Wook Kang, James B. Adams, Devon M. Coleman, Elena L. Pollard, Juan Maldonado, Sharon McDonough-Means, J. Gregory Caporaso, Rosa Krajmalnik-Brown. Long-term benefit of Microbiota Transfer Therapy on autism symptoms and gut microbiotaScientific Reports, 2019; 9 (1) DOI: 10.1038/s41598-019-42183-0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長期服用避孕藥 維他命B群不可少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珮均報導

2019年4月12日 上午9:16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珮均報導】現代人多晚婚晚生育,甚至會不想生兒育女,因而選擇使用避孕藥來長期避孕;然而,口服避孕藥通常為合成雌激素及黃體素的配方組合,長期服用下即可能阻礙維他命B的吸收,對女性的影響不小。因此,若是有長期使用口服避孕藥,就應該要特別注意維他命B群的攝取。

口服避孕藥分兩劑型 含鐵劑可改善貧血

彰化基督教醫院婦產部婦癌科陳子和主任表示,避孕藥主要成分就是雌激素與黃體素,其劑型分為21錠及28錠,兩種效果並無差異,但都必須每天規律的服用,才能達到效果;若有一天忘記服藥,最好在十二小時之內補吃,否則將導致避孕效果不佳。

陳子和主任說明,21錠避孕藥內包含的藥物全部都是避孕的有效成分;28錠的避孕藥,則前21錠為有效的避孕藥成分,後面4錠或7錠通常為一些非避孕成分。像是因應女性月經來潮容易出現貧血,現在市面上便有避孕藥將後4錠加上含鐵劑,讓女性在服用避孕藥時,也能達到改善貧血之效。

非人人適用 特定藥品恐產生交互作用

規律服用避孕藥可達良好的避孕效果,但其並非人人都適用,陳子和主任強調,若為乳癌、荷爾蒙相關癌症、肝功能不佳、高齡、高血壓、有抽菸習慣者,都將增加血栓風險,並不建議以口服避孕藥作為常規避孕使用。此外,若有使用抗生素、安眠藥、癲癇藥品者,則會加速避孕藥的代謝,進而降低避孕效果;而民眾常服用的普拿疼則可能會抑制雌激素代謝,造成體內濃度提高,增加副作用發生風險。因此,若有服用易與口服避孕藥產生交互作用的藥品,都應主動告知醫師,避免避孕效果大打折扣。

影響維生素攝取 適當補充維他命B群

據國外文獻指出,在長期服用避孕藥後,有部分婦女體內維生素B群(B2、B6、B12)、葉酸、維生素C、E的血中濃度有較低的現象,加上現代人工作忙碌容易偏食以及茹素族群,陳子和主任建議,可藉由補充維生素B群,維持血液中維他命B群濃度,作為日常保養;而若不想透過錠劑補充維他命B群,也可透過飲食補足所需營養素,如牛奶、蛋類、綠葉蔬菜、肉類、海鮮類或內臟等食物。

欲懷孕半年前停藥  不影響受孕機率

臨床上常見,媽媽會帶著經期紊亂的少女到醫院尋求協助,但一聽到要使用要避孕藥調經,便避之唯恐不及,深怕避孕藥會影響女兒將來受孕機率。陳子和主任強調,避孕藥是用來抑制排卵,或使受精卵不易著床,因此若有懷孕計畫,停藥即可,半年內多半能恢復正常排卵;而對於避孕藥會增加乳癌風險的疑慮,陳子和主任說明,現今新型避孕藥多採低劑量,且目前無證據證實口服避孕藥會直接增加乳癌的發生率,因此不必過於擔心,若為長期服用避孕藥族群,只要定期接受檢查,便能降低罹癌風險。

鄭醫師補充:

關於長期服用避孕藥引發的營養缺乏可能要補充的相關營養,這篇報導已經詳述。雖然不是每個長期服用的人都出現,建議還是加強補充,防患未然。有興趣的人不妨參閱相關參考研究。

參考文獻:

1.Effect of hormonal contraceptives on vitamin B12 level and the association of the latter with bone mineral density

Berenson, Abbey B. et al.
Contraception , Volume 86 , Issue 5 , 481 - 487
2.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糖尿病手腳麻痛像觸電〜研究:硫辛酸能改善糖尿病神經病變

華人健康網 記者黃曼瑩/台北報導

2019年4月10日 下午4:40

【華人健康網記者黃曼瑩/台北報導】血糖失控,糖尿病患者最擔心併發症,除了視網膜病變、腎衰竭,還有容易被忽略的周邊神經病變!病人以神經痛來表現,在手指尖、腳趾尖、手掌、腳掌等處會出現表皮燒灼感、觸電感,整天覺得像觸電一樣麻麻的,這種感覺在夜晚,太熱或太冷的天氣會比較明顯。研究指出,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補充抗氧化劑α-硫辛酸,能保護神經細胞,改善周邊神經病變。

糖尿病周邊神經病變容易忽略 神經痛表現如觸電

台灣預防保健協會理事長、藥學碩士趙順榮藥師指出,糖尿病性周邊神經病變,是糖尿病最常見的併發症,至少有25%的病友深受多發型神經病變(DSP)所苦,可能會有極難忍受的神經痛,不但影響生活品質,也增加患者的死亡率。患者的痛覺與溫度感覺變得不敏感,甚至消失,出現表皮痛、刺痛、蟻爬感、燒灼感、觸電感及麻木感、腳蹠骨疼痛、虛幻痛等。

這種神經痛的現象在夜晚、天氣太冷或太熱時會更嚴重,是由於神經組織嚴重受損退化,導致神經髓鞘脫落,軸索萎縮變細小,或甚至斷裂。但臨床研究統計却發現,有40%多發型神經病變DSP患者,均未獲任何治療處置,並導致病情持續惡化,可能造成腿部潰瘍、壞死及截肢的主要病因。

流行病學研究顯示,酗酒,以及心血管疾病危險因子例如:高血壓、抽菸、膽固醇過高,都會加速糖尿病性神經病變的惡化。趙順榮藥師表示,要緩解糖尿病神經病變,首要是控制好血糖,血糖控制的越好,神經病變惡化的速度越有機會減緩。即使最近臨床試驗中有幾種鎮痛劑可壓制疼痛,但是對於長期慢性糖尿病患者神經病變的疼痛,依舊困擾著專業醫師。

硫辛酸捕捉自由基 可以說是「抗氧化物中的抗氧化物」

為了預防神經病變發作,許多糖尿病友紛紛詢問有什麼補充劑可以緩解?其中,α-硫辛酸是近年受到矚目的抗氧化劑。什麼是α-硫辛酸?趙順榮藥師說明,α-硫辛酸的原名為alpha-lipoic acid或lipoic acid或Thiotic Acid,在美國稱為ALA,是由二個硫磺分子和八個碳的脂肪酸構成。是目前已知全世界最強的抗氧化劑,唯一同時具有親水性及親脂性的特性。所以可以在細胞膜(脂肪性)和血液(水性)自由進出,大大提升捕捉自由基的能力,而細胞假如沒有硫辛酸的幫忙,將無法利用能量且瀕臨衰亡。

在所有網絡抗氧化物中,硫辛酸是唯一可以使所有網絡抗氧化物:維生素C、維生素E、穀胱甘肽、輔酵素Q10還原的抗氧化物。硫辛酸可以說是「抗氧化物中的抗氧化物」。硫辛酸經人體腸道吸收後,能滲透到細胞,也是葡萄糖代謝循環中的必要因子。

研究:α-硫辛酸有效改善治療糖尿病多發性神經病變

依據德國糖尿病研究所臨床研究,使用抗氧化劑「α-硫辛酸(α-Lipoic Acid )」治療糖尿病多發性神經病症狀,共有1258位患者參與試驗,其中716位施予α-硫辛酸600mg使用3週後,542位施予安慰劑作對照。

發現糖尿病多發性神經病變的各種症狀包括:疼痛、燒灼感、感覺異常及鈍麻感等的指數,α-硫辛酸治療組的改善率平均為52.7%,而安慰劑組的改善率僅為36.9%。經4個雙盲對照臨床試驗之交叉比對研究統計結果發現,可以有效改善治療多發性神經病變。

主要α-硫辛酸能有效促進神經再生、保護神經組織,並改善神經的傳導,顯著發揮治療PDN的效果。不論口服(oral)或靜注(i.v.),每天施予600mg~1200mg/day,連續2年之臨床試驗後未發現有嚴重不良作用,高劑量時偶爾會出現輕微的胃部不適、皮疹,可能會降低血糖(可能反而對難以控制好血糖值有幫助)。趙藥師建議,臨床上可考量用於治療緩解多發性神經病變的藥物,例如:抗癲癇藥、抗抑鬱藥無效,或副作用不能耐受時之二線療法。

研究:抗氧化劑α-硫辛酸有助改善第二型糖尿病、帕金森氏症等

對於糖尿病多發性神經病變患者,解決疼痛為重要的處置目標,但藥物都只能作為症狀治療,對於神經病變的病程並無改善。若能針對神經病變的可能致病機轉來做治療,效果應會更好,此為近年研發的重要方向,但目前只有抗氧化劑α-硫辛酸((α-Lipoic Acid)與醛糖還原酶抑制劑epalrestat,經研究證實其效用與安全性。

其他研究發現:硫辛酸也能有效預防中風及心臟疾病

趙順榮藥師彙整多篇臨床報告表示,硫辛酸在台灣而言是較新的觀念,但它在美國、歐洲、日本被安全有效地用於治療糖尿病的併發症,以及各處神經傷害所引起的周邊神經病變,已經50幾年了。而研究顯示,硫辛酸也能有效預防中風及心臟疾病、改善第二型糖尿病、帕金森氏症與阿茲海默症、緩解帶狀皰疹神經疼痛所引發的周邊神經病變及傷口癒合等。

從臨床的觀點來看,α-硫辛酸治療會比較接近致病機轉治療目標。是具有雙硫鍵特殊化學結構,並能穿透血腦障壁,主要存在於人體神經系統組織的一種強力抗氧化神經結構安定劑。

台灣2010 年神經醫學聯合國際學術研討會,也將硫辛酸納入主題探討「α-硫辛酸Alpha Lipoic Acid 在神經學的應用」,實為醫藥界一大突破,值得進一步期待。不僅為台灣神經醫學領域帶來全新福音,更提供神經系統健康更多元化的優質選擇,期待進一步臨床發展。

聰明補充硫辛酸 安心有保障

食物中本來含有一定的硫辛酸,例如:菠菜、青花菜、番茄、青豆、高麗菜芽、米糠、蛋黃、酵母等。但在食物的加工過程中,硫辛酸容易被大量破壞。如果無法從食物補足,建議可使用補充保健食品,選擇時注意是否為「藥品級製造廠」出品,或通過「第三檢驗機構品質認証」的保健品,或醫學中心使用,或諮詢過醫師與藥師,較具安全規範及選擇性,才能安心使用有保障。

鄭醫師補充:

硫辛酸這種被譽為萬能的抗氧化物,在營養醫學的應用由來已久,至於能否達到效果?劑量絕對是關鍵。關於硫辛酸的研究非常多,在此找到一篇關於血糖控制以及糖尿病引發的神經病變的相關研究期刊找出來供大家參考:

Med Arch. 2013;67(1):7-9.

Alpha lipoic acid and glycaemic control in diabetic neuropathies at type 2 diabetes treatment.

 

 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23678828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強制住院有規範 不是醫師說了就算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2019年4月10日 上午8:06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醫師啊!他都不吃藥,整天亂講話,跑來跑去,今天好不容易叫警察把他送來了,你們一定要強制他住院治療啦!」這都是精神科醫師時常碰到警消送來的病人家屬,對那些大喊大叫、胡言亂語,甚至不斷掙扎欲攻擊人的病人常做的要求。但醫師坦言,唯獨這兩種狀況最令人害怕。

強制住院是治療還是傷害病人權益

衛生福利部澎湖醫院精神科專科醫師劉潤謙表示,就家屬的立場而言,第一種狀況,病人就是有病,所以平時才會不吃藥,怎麼可能自願住院,好不容易才叫警察送到醫院,接下來的結果應該是,請醫師把他關進醫院裡,幫他打針、吃藥,然後待症狀改善,治癒回家;第二種狀況,家屬則認為病人一定是精神有問題,所以才會學壞,送來醫院可以強制治療,以後他就會變成一個努力向上,孝順父母的好青年了。

強制住院有流程 符合5要件才算數

面對以上家屬的期待,劉潤謙醫師直言,雖然住院治療是為了個案好,但畢竟台灣是一個法治的國家,要剝奪一個人的人身自由,把他關到醫院裡,還是必須照著法律執行。

在精神衛生法裡,有明確的規定「強制住院」的相關條件:第一、個案必須是嚴重病人,第二、傷害他人或自己或有傷害之虞,第三、二位以上指定專科醫師進行鑑定有全日住院治療必要,第四、拒絕接受住院,第五、審查會許可。

病情嚴重 卻不能強制住院?

法律有明確的規定,指的是「病人呈現出與現實脫節之怪異思想及奇特行為,致不能處理自己事務,經專科醫師診斷認定者」,劉潤謙醫師強調,所以不是容易生氣、會打人、家屬感覺很嚴重,就叫做嚴重病人,如果是反社會人格,也不在醫療院所的處理範圍以內,應循其他法律途徑解決。

台灣法律規定,每個人都有人權,病人也不例外,只要他沒有傷害別人或是傷害自己的行為或是風險,就算他症狀符合嚴重病人之診斷,也有權利拒絕接受治療。

是否強制住院 法律規範才是關鍵

 

劉潤謙醫師進一步補充,目前強制住院需由中央主管機關審查會許可,所以醫師及醫院也僅能按規定送件給審查會審核,並沒有直接強制病人住院的權利,因此別再要求醫師或醫院,把不符合法律規範的病人關起來了;是否強制住院,是「法律」說了算!

鄭醫師補充:

如果是2位專科醫師認定當事人需要住院,但當事人拒絕,則須不須強制住院必須交由審查會來認定。

審查會成員,應包括專科醫師、護理師、職能治療師、心理師、社
  會工作師、病人權益促進團體代表、法律專家及其他相關專業人士。
  審查會召開審查會議,得通知審查案件之當事人或利害關係人到場說明
  ,或主動派員訪查當事人或利害關係人。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4/17 美妙山講堂 ~~開講囉!!!
這次主題是

{{{{{愛從接納不完美的自己開始~~!! }}}}

免費的課程! 名額有限儘早可以預約報名喔!

42234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臨床憂鬱症的有效治療仍然是一個主要的心理健康問題,大約30%的患者對任何可用的治療都沒有反應。馬里蘭大學醫學院(UMSOM)的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名為mGlu2的重要受體,這種受體對於快速作用抗憂鬱藥如K他命用於治療抑鬱症的機制至關重要。

這種關於大腦中此類受體如何與速效抗憂鬱藥一起作用的發現是治療憂鬱症的重要發現,因為現有的治療方法可能需要數週才能有效。單劑量的K他命低於在24小時內引發麻醉所需的劑量可以緩解一些治療阻抗患者的憂鬱。

精神病學系副教授Todd Gould與國立衛生研究院校內研究計劃的研究人員一起發現,這種特殊類型的谷氨酸受體與K他命的作用機制相互作用。

“了解對抗憂鬱藥如K他命的神經學反應有助於我們更好地了解憂鬱症以及如何理想地治療這種嚴重的疾病,”Gould博士說。

K他命的作用可持續數週。雖然它是憂鬱症的快速治療方法,但它不是一種理想的治療方法,因為它可以改變感官知覺並且具有很高的濫用可能性因此,非常需要確定他命調節其抗憂鬱作用的機制,以幫助找出更具體地增強憂鬱患者中被抑制的大腦通路的替代藥物。

必要的受體

Gould博士的研究是在小鼠中進行的,研究表明mGlu2受體是K他命和K他命代謝物的抗憂鬱所必需的。研究人員通過去除小鼠中該受體的基因,揭示了該受體在K他命有效性的重要作用,從而阻斷了快速作用治療的抗憂鬱作用。此外,古爾德博士的研究提供的證據證實,通過定量腦電圖測量的特定形式的大腦活動的增加可以用作速效抗憂鬱藥的靶向活性的指標。

研究人員用小鼠確定(2R,6R)-HNK的作用機制涉及mGlu2受體。應用了各種實驗策略,包括mGlu2活性的藥理學操作,mGlu2編碼基因的基因敲除,行為測試和大腦皮質腦波測量。

“更好地了解大腦對K他命的反應是推進憂鬱症治療的重要途徑,”UMSOM Dean E. Albert Reece博士,醫學博士,MBA,同時也是大學醫學事務執行副總裁。馬里蘭州,John Z.和Akiko K. Bowers傑出教授。

如果想避開K他命的副作用,又想達到幫助谷氨酸系統的神經傳導的調節來改善憂鬱,最後建議大家可以參閱肌胺酸(SARCOSINE)抗憂鬱的相關研究:

Behav Brain Res. 2017 Jan 1;316:1-10. doi: 10.1016/j.bbr.2016.06.004. Epub 2016 Aug 21.

Antidepressant-like effects of long-term sarcosine treatment in rats with or without chronic unpredictable stress.

參考文獻:

  1. Panos Zanos, Jaclyn N. Highland, Brent W. Stewart, Polymnia Georgiou, Carleigh E. Jenne, Jacqueline Lovett, Patrick J. Morris, Craig J. Thomas, Ruin Moaddel, Carlos A. Zarate, Todd D. Gould. (2R,6R)-hydroxynorketamine exerts mGlu2receptor-dependent antidepressant actions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19; 116 (13): 6441 DOI: 10.1073/pnas.1819540116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