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生菌不能治療過敏氣喘

2019年8月2日 下午8:55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衛福部台中醫院小兒科主任陳敏恭指出,很多家長在門診詢問市售益生菌對小孩過敏、氣喘有幫忙嗎?該不該給孩子服用?他整理最新醫療文獻及國外報導顯示,服用益生菌不但沒療效,少數甚至有副作用,台灣兒科醫學會臨床建議與指引也提到,「目前證據不支持益生菌可預防或治療氣喘與過敏性鼻炎」。陳敏恭建議,想要給孩子吃市售益生菌的家長,最好能先諮詢醫師,遵循醫師的建議與指導。
陳敏恭說,從醫學的角度來看,服用市售益生菌對孩子效果非常有限。除非小孩是因疾病,經專業醫師評估後必須使用特別菌株的益生菌。他建議,靠均衡的飲食攝取,如蔬菜、水果、低糖優格,以及規律的運動、充足的睡眠,來養活我們自己腸內固有的益生菌,就是所謂的「好菌,靠自己養」
陳敏恭表示,醫藥等級的益生菌可改善急性腸胃炎、便祕、腸躁症等,待急性症狀改善後即可停用;坊間宣稱益生菌可以改善鼻子過敏、氣喘或感冒。但今年英國國民保健署  (NHS)發布,鼻過敏和氣喘是英國常見的疾病,益生菌不但沒有療效,且少數人甚至有副作用;台灣兒科醫學會及最新醫學資料庫今年的研究也不建議益生菌用在預防感冒或治療氣喘與過敏性鼻炎。

鄭醫師補充:

看到電視及網路廣告資訊,不時強調益生菌補充,可以降低孩童過敏、改善氣喘及提升免疫力等等功效,但英國國民保健署  (NHS)及本地的兒科學會卻不約而同採不同的看法,搞了半天,我們給家裡的心肝寶貝吃了許久的益生菌是吃心酸的嗎?

比較保守安全的作法,是透過均衡的飲食及健康生活型態,例如蔬菜、水果、低糖優格,以及規律的運動、充足的睡眠,來養活我們自己腸內固有的益生菌,即多攝取益菌生的食物來源。

英國國民保健署  (NHS)在2008年曾建議孕婦可以透過魚油及益生菌的補充,降低孩童過敏的發生率:

https://www.nhs.uk/news/pregnancy-and-child/probiotics-and-fish-oil-pregnancy-may-reduce-allergies-children/

 

https://www.independent.co.uk/news/health/pregnant-mothers-supplements-fish-oil-probiotics-peanut-allergies-children-decrease-risk-study-a8232866.html

至於孩童本身,透過益生菌的補充來改善氣喘過敏並不建議,除非有特殊的菌種針對個別的疾病才建議。我們怎麼知道吃哪一種益生菌或哪幾類的益生菌對小孩是真正有益的?其實醫師也不知道,除非透過相關的特殊免疫檢測,找出當事人體內免疫失衡的部分,針對個人免疫失衡的體質,否則說實話都是亂槍打鳥,有效算賺到,無效是司空見慣,運氣不好的還有副作用。提醒大家留意。沒有移除不友善的菌株,補充益生菌根本徒勞無功。

以色列的研究人員曾針對益生菌是否能真正改善腸道菌叢失衡做過深入的研究,結果令人失望,因為大部分的益生菌補充都是過門不入,無法在腸道存活下來,因此透過相關移除步驟再補充量身訂做益生菌,改善腸道菌叢及提升免疫系統的健康,成功率較高:

參考原文報導:

https://www.bbc.com/news/health-45434753

相關文獻:

 

Personalized Gut Mucosal Colonization Resistance to Empiric Probiotics Is Associated with Unique Host and Microbiome Features

 VOLUME 174, ISSUE 6P1388-1405.E21, SEPTEMBER 06, 2018

DOI:https://doi.org/10.1016/j.cell.2018.08.041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抗憂鬱藥竟可能「逆轉」癌症及避免產生「抗藥性」

作者 YAP KUO | 發布日期 2019 年 06 月 01 日 0:00

癌症始終是世界各國死亡原因的首位,人們總是「聞癌色變」!但有些癌症患者身上的癌細胞確實莫名消失了,當人們驚歎奇蹟真的存在時醫師也說不出個道理,只能稱之為「癌症自發性痊癒」。然而這種癌症自然痊癒的機率極低,約只有十萬分之一。雖然使癌細胞恢復為正常細胞聽起來像是不可能的任務,但在實驗室科學家已有能力誘導癌細胞朝正常方向發展。

 早在 20 世紀初科學家就已觀察到,有極少數癌化的細胞會放棄無限生長的特權而轉化為較正常的細胞。此現象稱為「癌症逆轉」(cancer reversion),此時原本惡性的癌細胞會再度掌握控制生長速度的鑰匙,收斂為非作歹的本性,並與人體和平共存。 

約在 1960 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羅伯特‧波拉克(Robert Pollack)教授和當時他的研究生斯考特‧鮑爾斯(Scott Powers)及許多其他科學家,都曾致力於分離出這些恢復正常的癌症細胞,希望藉此了解它們如何重新獲得對細胞生長的控制能力。但由於當時欠缺研究工具,多數科學家紛紛選擇放棄。所以很長一段時間「致癌基因」(oncogene)機制研究,成為癌症生物學研究的主流。 

近年來巴黎高等師範學院(Ecole Normal Superiéure)的科學家 Adam Telerman 和 Robert Amson 等人則再度重拾探索這神祕過程的機制,因為他們相信研究癌症逆轉有助於克服癌症治療最棘手的問題:癌症的「抗藥性」。

腫瘤演化出對藥物的「抗性」 

大多數抗癌藥物研發的目標就是要將癌細胞「趕盡殺絕」,甚至常常波及正常細胞而造成副作用。病患接受治療後通常有機會控制住病情,但由於藥物將大部分的癌細胞消滅後,反而使原本只占少部分的具抗藥性癌細胞有機可趁、大量增生,於是腫瘤逐漸演化出對藥物的「抗性」,幾年後癌症又會復發。此時原先使用的藥物已失去對癌細胞的宰制能力,病情於是急轉直下。無論傳統化學治療、新興的標靶藥物、單株抗體甚至最新的免疫療法等,癌細胞都能突破防線再次在病患體內興風作浪!哥倫比亞大學醫學中心醫學和治療學副教授 Mark Frattini 博士形容:「癌細胞總是比抗癌藥物還聰明,當藥物抑制了某一條促進細胞生長的路徑後,他們總能找到另一條新的路徑,繼續在病患體內發展、擴散。」 

近來由於次世代核酸定序、蛋白質體學等技術的突飛猛進,研究癌症逆轉的阻礙終於克服了。科學家終於可全面審視那些發生癌症逆轉的細胞內 DNA、蛋白質發生了什麼樣的改變,並進而了解它們如何發揮作用。

Adam Telerman 和 Robert Amson 發現,TCTP 蛋白造成多種癌症,如大腸癌、肺癌和黑色素細胞瘤癌細胞內的表現量會大幅增高,但在逆轉的癌細胞則會減少。進一步他們又發現,TCTP 與抑癌蛋白 P53 之間有相互抑制的關係:TCTP 在細胞內會促進 P53 降解而減損 P53 抑制癌細胞生長的作用;而 P53 則是會反過來抑制 TCTP 的基因表現。因此若能設法矯正癌細胞 TCTP 與 P53 間失衡的關係,就很有機會使癌症逆轉! 

Telerman 和 Amson 已篩選出能降低癌細胞內 TCTP 作用的藥物。他們發現有一種抗憂鬱症的藥物「舍曲林」(Sertraline,商品名「左洛復 Zoloft」)竟然能與 TCTP 結合並阻止 P53 降解,如此一來細胞內的抑癌蛋白 P53 含量增多,就有機會控制細胞生長的速度並使其轉為較正常的細胞。當他們以舍曲林處理黑色素細胞瘤癌細胞後,這些細胞的生長及轉移能力都降低了,舍曲林也有效逆轉了小鼠體內黑色素細胞瘤的生長。研究成果已於 2017 年 8 月刊登於《英國癌症雜誌》(British Journal of Cancer)。如今他們與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醫學中心(Columbia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的研究人員合作,進一步展開大型臨床試驗,希望將此科學知識發展成為治療癌症病人的新藥物。 

早年曾在哥倫比亞大學研究癌症逆轉的波拉克教授,得知已有臨床試驗在驗證癌症逆轉藥物療效的消息後感到十分振奮,40 年前他開創的研究方向如今終於有機會開花結果,最終用於治療癌症病患。且這可能是一種有別於其他癌症治療藥物的反效果──會加速癌細胞演化產生抗藥性的藥物,有機會逆轉癌症,使之轉化為較良性的細胞,並避免抗藥性的癌細胞再度席捲而來。

鄭醫師補充:

關於TPCP以及P53相關的研究來源可以連結參閱:

Translationally controlled tumor protein is a target of tumor reversion
Marcel TuynderGiusy FiucciSylvie PrieurAlexandra LespagnolAnneGéantSéverine BeaucourtDominique DuflautStéphanie BesseLaurentSusiniJean CavarelliDino MorasRobert AmsonAdam Telerman

早在2008年已有類似的研究結論支持抗憂鬱劑幫助抗癌,藥物也是同一種,即Sertraline。其他種類的抗憂鬱劑並沒有抗癌療效:

 Int J Oncol. 2008 Aug;33(2):277-86.

Evaluation of the potential anti-cancer activity of the antidepressant sertraline in human colon cancer cell lines and in colorectal cancer-xenografted mice.

 
 

2017年也有類似的研究:

Sertraline exerts its antitumor functions through both apoptosis and autophagy pathways in acute myeloid leukemia cells

ArticleinLeukemia and Lymphoma 58(9):1-10 · February 2017 with 13 Reads
 

 能否用Sertraline來作為癌症輔療?最好還是先跟主治醫師討論。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老鼠飲食限制 研究證實有助癌症治療

法新社 中文新聞

2019年8月2日 上午3:50

(法新社東京1日電) 飲食控制已知是控制糖尿病及高血壓等疾病的關鍵要素,而最新研究進一步佐證,此方法也有助於癌症治療。

動物實驗顯示,限制老鼠攝取紅肉及蛋中含有的一種胺基酸,顯著提升癌症治療療效及抑制腫瘤生長。這項研究1日刊登於「自然」(Nature)科學雜誌。

杜克大學醫學院(Duke University in Medicine)副教授洛卡塞爾(Jason Locasale)告訴法新社,「這些是非常強大的效應,效果幾乎等同於藥物治療。」洛卡塞爾是研究團隊的主導人物。

他又說,「很多狀況下,單單使用藥物得不到的效果,倘若合併飲食控制就能奏效。或當放射治療不見起色時,合併飲食控制就能發揮效果。」

實驗聚焦於限制攝取胺基酸「甲硫胺酸」(methionine)。此胺基酸攸關能助長癌細胞生長的「單碳代謝」。

限制攝取甲硫胺酸已獲證實與抗老及減重有關,但它對癌細胞具重要性,顯示它也可能成為提升癌症療效的大有可為方法。

研究人員先針對健康老鼠實驗,確認限制攝取能獲得所要新陳代謝效應,接著再測試罹患大腸直腸癌及軟組織肉瘤的老鼠。

結果發現,低劑量化療對治療大腸直腸癌毫無效果,但若同時限制攝取甲硫胺酸,就能顯著抑制腫瘤生長。同樣地,合併放射治療及限制攝取甲硫胺酸,也能抑制軟組織肉瘤生長。

洛卡塞爾解釋稱,這是在非常基本的層次,剝奪癌細胞的某些營養。

接著,洛卡塞爾及同僚擴大實驗對象,針對6名健康者進行限制攝取甲硫胺酸實驗,結果發現,對人體代謝影響似乎與老鼠實驗結果雷同。

那意味這項飲食控制對抑制若干人體腫瘤可能有類似療效,但洛卡塞爾也警告指出,對於做出任何確切結論還言之過早。(實習編譯:陳意安)

鄭醫師補充:

上述報導參考文獻來源:

Dietary methionine influences therapy in mouse cancer models and alters human metabolism, Nature (2019). DOI: 10.1038/s41586-019-1437-3 ,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19-1437-3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19-1437-3

我把過去對於甲硫胺酸攝取對於癌症、抗老化、減重以及保護心臟等等相關研究結果從網路資料找出來給大家對照參考:

甲硫胺酸是其中一種必需基酸,由於人體不能自行合成,需要從食物中攝取。日常膳食中均含此種成分,多見於魚類食物。近年來,營養學家針對甲硫酸對人體的影響進行了廣泛研究,發現當大量攝取含甲硫酸的食品竟容易引起衰老或相關疾病。
  病理分析顯示,甲硫酸會在細胞內產生大量的活性氧自由基並對線粒體作出攻擊,同時亦提升其他非氧化物對細胞的侵襲能力。
  所謂粒線體(Mitochondrion),又有譯為粒體線或線粒體,主要為細胞提供能量,可以維持細胞的正常生理功能,如細胞運動、分裂、轉化與及增殖。可想而知, 如果粒線體調控功能異常,將意味著細胞活動能力減弱,表現出種種異乎正常的情況,包括提早老化的特徵。
  為了進一步了解甲硫酸對粒線體的影響,研究員進行了大量的動物和臨床實驗,嘗試干擾膳食中的甲硫酸合成蛋白質的過程,結果顯示,隨著粒線體受氧化的程度減弱便可減慢人體衰老,並可預防誘發其他併發症。根據研究結果,限制膳食中甲硫酸含量對人體的好處如下:

保護心臟及減重
  限制甲硫酸可能誘導賀爾蒙(Hormone)對心臟有保護作用,並提高肌肉合成脂聯素(Adiponectin),有效抑制肥胖症。


抗癌
  限制甲硫酸可有效抑制癌細胞增殖,因可以激活一種腫瘤壞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的活性,從而誘導一種凋亡因子受體(TNF-Related Apoptosis Inducing Ligand,TRAIL receptor-2)的活性,最終可令癌細胞凋亡。


預防糖尿病
  限制甲硫酸亦可有效降低人體熱量,並且有利提高胰島素敏感性,防止胰島素抗阻所引起的血糖調節混亂。


延長壽命
  研究發現甲硫酸含量提高令果蠅壽命縮短是基於自由基活性大量增加,暗示了降低甲硫胺酸含量可能有效抑制氧化自由基的生成,從而可防止衰老及延長壽命。

參考資料:

http://scienceblog.com/77981/methionine-restriction-as-an-anti-ageing-strategy/?utm_source=feedburner&utm_medium=email&utm_campaign=Feed%3A+scienceblogrssfeed+%28ScienceBlog.com%29#8rVcTS2HXphFocdf.97
http://chia8138.myweb.hinet.net/FB37.htm 
http://www.taxi88.com/siji-88.files/jkzd/article_1.asp-url=qiyilan&dircode=32&artno=5467.htm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電流刺激迷走神經 英研究:搔耳療法可防老化

The Central News Agency 中央通訊社

2019年7月31日 下午11:01

(中央社倫敦30日綜合外電報導)英國研究指出,透過電流刺激耳朵內部迷走神經的搔耳療法,可平衡人體神經系統,有助於55歲以上的中年人減緩衰老且變得更加健康。受試者不會感到疼痛,只會有搔癢耳朵的感覺。

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一項小型研究發現,迷走神經(vagus nerve)會將訊息從大腦傳遞至心肺和腸道等器官,刺激耳內迷走神經可改善身體狀態、睡眠品質和情緒。迷走神經攸關人體自律神經系統。

研究人員每天為29位、年齡都在55歲以上的健康受試者搔癢耳朵15分鐘,進行經皮膚刺激迷走神經療程。

為期兩週的實驗結束後發現,這項療法增加了受試者的副交感神經活動,減少交感神經的活動,有助於平衡體內神經系統,有些人也感到心情變好且睡眠品質變佳。

隨著年齡增長,人體神經系統的平衡儲逐漸出現問題。會讓精神處於亢奮狀態的交感神經漸成主導地位,而讓身體處於放鬆、幫助睡眠的副交感神經卻變疲乏。神經系統失衡讓人們容易罹患諸如心臟病或高血壓等疾病,以及出現憂鬱和焦慮狀態。

英國里茲大學(University of Leeds)研究團隊表示,搔耳刺激迷走神經療法對人們的生活起了很大作用,但需要更多研究來證實它對人體健康的長期影響。

研究報告作者、里茲大學生物醫學院的布勒瑟頓(Beatrice Bretherton)表示:「這些研究結果僅是冰山一角。目前看到如此棒的治療效果,對於進一步研究,調查每天對耳朵進行刺激的療效以及長期潛在益處,讓我們深感振奮。」

布勒瑟頓博士指出,當前計畫是探討這項療法是否能改善心臟衰竭、憂鬱以及腸躁症等特定毛病。(譯者:吳昇鴻/核稿:劉學源)1080731

 

鄭醫師補充:

上述報導的參考文獻:

 

  1. Beatrice Bretherton, Lucy Atkinson, Aaron Murray, Jennifer Clancy, Susan Deuchars, Jim Deuchars. Effects of transcutaneous vagus nerve stimulation in individuals aged 55 years or above: potential benefits of daily stimulationAging, 2019; DOI: 10.18632/aging.102074

 

在整合醫學的領域,微電流刺激以及電磁效應的治療方式,歐美相當盛行,要達到這篇報導的效果,也有其他居家醫療器材的使用可以協助,且國內已經引進。

第一是經顱微電流刺激術(Cranial electrotherapy stimulation,簡稱CES),使用相當簡單,透過微電流產生棄,兩個夾在耳垂的電極夾片,便能使用。有一篇改善焦慮症的研究可以參閱:

https://pdfs.semanticscholar.org/7b62/79b836661ce08c353a7b7894396f447f9b54.pdf

第二是電磁效應改善微循環的BEMER,有一篇關於疼痛、睡眠以及生活品質改善的期刊可供參考:

 

https://www.degruyter.com/view/j/jcim.2013.10.issue-SupplEnglish/jcim-2013-0037/jcim-2013-0037.xml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你所不知道的香菜功效美國研究團隊找到香菜抗痙攣機制

 

2019-07-30 by:徽徽

現在,美國研究團隊終於知道,為什麼香菜可以有效減緩如癲癇引起的痙攣發作了!

 

你喜歡香菜嗎?

 

你喜歡香菜嗎?不少人對它避之唯恐不及,總覺得香菜有股讓人難以忍受的肥皂味。但是,香菜在民間醫學中是非常有效的抗痙攣藥,過去科學界都想找出這背後的運作機制。現在,加州大學爾灣分校的研究團隊終於解開香菜的奧秘,首次摸清香菜背後的分子機制是如何減緩癲癇等疾病引起的痙攣發作。

 

鉀離子通道活化劑

 

研究團隊將他們的發現刊載在《FASEB期刊》上,裡頭寫到香菜的分子是一種強而有力的鉀離子通道活化劑,一旦掌握住這點,未來就可以藉由這樣的分子機制進一步去改善抗痙攣療法,以及開發更有效的藥物。

降低細胞興奮  減少痙攣發作

帶領研究的加州大學爾灣分校醫學院生理學教授阿博特(Geoff Abbott)說:「我們發現傳統上被拿來當抗痙攣藥的香菜,可以活化大腦中的某一類鉀離子通道,進而減少痙攣發作。」

「具體來說,我們發現香菜內名為『十二烯醛』(dodecenal)的成分,可以和鉀離子通道的特定部分連結起來,並且打開這些通道,降低細胞的興奮感。這一具體的發現很重要,因為這能讓人更有效地使用香菜,把香菜當作抗痙攣藥,或是透過改變十二烯醛進而開發更安全也更有效的抗痙攣藥。」

研究香菜代謝物

至於,研究人員是怎麼發現香菜療效背後的分子機制呢?

首先,他們篩選測試了香菜的代謝產物,發現其中的長鏈脂肪醛(E)-2-十二烯醛能夠活化多個鉀離子通道,包含主要的神經元亞型和主要的心臟亞型,上述負責調節大腦和心臟內的放電活動。

不只如此,研究人員還發現香菜的代謝產物展現了香菜抗痙攣的作用,延緩了某些由化學物質造成的特定痙攣現象。這一次,這份香菜的新研究,再次讓人們感受到傳統草藥的功效。

早就會用草藥治病

其實,人類從很久以前就知道利用草藥治病。舉例來說,一份有關尼安德塔人的DNA研究顯示,在 4萬8,000年前就可以發現尼安德塔人會食用有療效的植物。另一份可以追溯回 80萬年前的考古資料則顯示,直立人或類似物種也會這樣利用植物。

八千年前就有香菜

時至今日,草藥的療效從傳說到臨床都有紀錄,不少人靠著大吃草藥強身健體。而說到香菜,人類吃香菜的歷史至少有 8,000年,考古學家在埃及少年法老王圖坦卡門(Tutankhamen)的墓中有找到香菜,他們認為古埃及人那時就有種植香菜。

埃及、希臘、印度

除了古埃及,古希臘也有把香菜當作草藥的紀錄,印度傳統的阿育吠陀醫學更是大大讚揚香菜助消化的功用。

減緩疼痛與發炎

至於現代醫學也支持香菜的特定功效。舉例來說,一份以老鼠為實驗對象的研究發現,香菜可以減緩疼痛和發炎。另一份細胞培養研究則發現,香菜的萃取物可以保護皮膚免於受到紫外線(UV)B輻射的威脅。

最棒的地方:味道好!

帶領香菜研究的阿博特教授說:「香菜除了可以抗痙攣,還可以抗癌、抗發炎、抗真菌、抗細菌、保護心臟和胃的健康,以及鎮痛作用。」

「還有,香菜最棒的地方味道好!」

鄭醫師補充:

許多運動員在進行激烈的比賽時,會吃香蕉來防止或者緩解抽筋,也跟鉀離子有關,香菜的藥理活性,就是活化鉀離子通道來抗痙攣,如果不排斥香菜的味道,香蕉配香菜,應該更能預防抽筋的發生。

參考文獻:

Cilantro leaf harbors a potent potassium channel–activating anticonvulsant

Rían W. Manville and Geoffrey W. Abbott

The FASEB Journal 0 0:0 

https://doi.org/10.1096/fj.201900485R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癌症免疫療法CAR-T為何對實體癌療效不佳?答案原來是這樣

2019-03-12

CAR-T療法是現今最夯的癌症免疫法中的一種,特別是針對血液癌症(例如血癌、淋巴癌、骨髓癌等)的療效相當不錯,不過,對於例如肺癌、胃癌與肝癌等實體癌的治療效果就並不理想。


CAR-T療法為何對實體癌療效不彰?  過去之所以有這樣的說法,主要是認為CAR-T療法是因為透過基因工程人工改造而成,所以力求找到精準的標靶目標進行攻擊,但實體癌並無明確標靶目標,所以CAR-T療法鮮有療效。 進一步說明,CAR-T療法是從患者體內分離出T細胞,在體外利用嵌合抗原受體(CAR)修飾T細胞,使其能夠特異性識別癌細胞,然後再將改造後的T細胞擴增、回輸至患者體內。但是,在面對實體瘤時,CAR-T療法存在一個缺點,那就是進入實體瘤中的T細胞可能會因為一種「T細胞衰竭」(T cell exhaustion)的現象而停止工作。

研究證實造成T細胞衰竭的Nr4a 而為何會有「T細胞衰竭」的現象發生呢?美國加州免疫學研究所(LJI)進行一項實驗,一種名為Nr4a 的轉錄因子家族,在造成T細胞衰竭的過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他們以罹癌小鼠為進行實驗發現,當缺乏Nr4a轉錄因子時,CAR-T治療效果更佳,可以讓腫瘤體積減小,患癌小鼠生存率提高。這項研究成果近日發表在《Nature》期刊上。

研究團隊在2017年時發現,另一種轉錄因子家族成員NFAT,會促使進入腫瘤組織的T細胞的Nr4a蛋白發揮功能。研究人員檢測了罹患黑色素瘤小鼠T細胞的「衰竭標誌物」,結果顯示,NFAT和Nr4a蛋白會促使抵抗癌症的T細胞衰竭。 當T細胞面臨慢性病毒感染時,Nr4a的含量會上升。而暴露於慢性病毒抗原時間愈久,T細胞就會出現「疲倦」的狀況,最後就是變成「停止工作」。

實驗證實Nr4a轉錄因子確實在調節T細胞衰竭中發揮作用 研究團隊接著利用遺傳方法改變T細胞,使其成為具有攻擊腫瘤能力的CAR-T細胞,將其注入患癌小鼠體內。研究設置了兩組:試驗組小鼠所接受注射的CAR-T細胞是沒有Nr4a蛋白,而對照組小鼠所注射的CAR-T細胞則保留了Nr4a。 結果證實,Nr4a轉錄因子確實在調節T細胞衰竭中發揮作用。具體而言,接受沒有Nr4aCAR-T細胞的大多數小鼠都存活了,而且體內的腫瘤在90天的試驗期間體積減少了。相反,幾乎所有注射保留有Nr4a的CAR-T細胞的小鼠,都在35天的時候死了。

這項研究確認了造成T細胞衰竭的關鍵因子,雖然目前無法直接應用於CAR-T治療實體瘤的臨床研究中,但是分析NFAT和Nr4a轉錄因子的作用,等於是解開了一個免疫學謎團,也為科學家們提供了一個設計更好抗癌策略的新線索。 參考資料:Letter | Published: 27 February 2019

鄭醫師補充:

當醫師提到CAR-T療法,我們至少要有基本認識。CAR-T全名為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cell therapy,中文為嵌合抗原受體 T細胞療法。首先,我們必須先對T細胞有初步的認識。T細胞是一種免疫細胞,負責保護身體免於外來病原的攻擊;而身體裡面的T細胞有又分很多種,其中一種名為細胞毒性T細胞(cytotoxic T cell),它的功能主要是辨識異常的細胞,分泌細胞毒素,並消滅這些細胞。CAR-T療法,簡單來說就是,我們在原本無法辨識癌症的T細胞上,裝上一個名為CAR的雷達。如此一來,經過改造的T細胞就會像導彈一樣,精準的定位癌細胞位置,並將這些癌細胞殺死。這樣的技術,開啟了細胞療法新的扉頁。將來,面對不同的癌症,只要找出適合的雷達-CAR,我們就能請T細胞代勞,替我們對抗癌症。

CAR-T療法是為自己的免疫細胞-T細胞裝上雷達CAR後,讓他行免疫反應對抗癌症。那實際在臨床上是怎麼執行的呢?首先,醫生會從病患的體內抽取出血液,並將抽取出的血液進行分離,挑選出T細胞。經過改造的T 細胞進行改造,會在細胞表面表現出CAR的結構,當他們成長、擴張到一定的程度後,再輸回病人體內,去對抗癌症。整個過程大約需要三週的時間,而且細胞的改造,只能在特殊的醫療中心進行。用自己的免疫細胞對抗癌症的優點,就是身體不會有排斥反應,是一項十分個人化的療程。

不管如何,實體癌症的治療,CAR-T療法會出現「T細胞衰竭」(T cell exhaustion)的現象而停止工作,非實體言正在考慮是否接受CAR-T療法。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用免疫療法抗癌的成敗還得看它臉色 人體內愈多療效愈好

陳亦云

2019年7月29日 上午10:09

現在治療癌症除了傳統的手術治療,放化療與標靶治療之外,細胞免疫療法則是時下最夯,最讓人關注的治療方式。不少實體癌的中晚期患,在受其他療法都無法都無效時,只要經濟能力許可,都會想嘗試採取細胞免疫療法對癌細胞進行最後的一擊。

腫瘤突變負荷量愈高,接受免疫療法的成效愈佳

不過,也不是所有人在進行細胞免疫療後都能成功的打敗腫瘤細胞,近來一項由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所支持進行的研究,先後收集了超過600篇論文,從中篩選出45項實驗,參與試驗的人數超過10萬3千人,研究結顯示,癌症患者體內有一種叫做「腫瘤突變負荷」(TMB)的生物標誌物,數值如果愈高,進行免疫療法後的生存率愈高。這項研究結果日前已發表在《腫瘤免疫學》(OncoImmunology)期刊上。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團隊將包括肺癌、黑色素瘤、多發性骨髓瘤以及乳腺癌、其他癌症都列為研究對象,而從參與實驗的10萬人樣本分析後得出結論,體內腫瘤突變負荷量(TMB)的高低與患者生存率有正向關係,而高TMB的數值範圍則是從3.3到203之間。

為何TMB值愈高,免疫療法療效愈好?

當病患體內的TMB值愈高時,就愈容易產生異常蛋白質,看起來跟正常細胞不一樣,免疫細胞就更容易辨識。當免疫細胞因免疫治療活化,TMB愈高者,免疫療法的治療效果會更好。

不論是哪種癌症,TMB值愈高,免疫療法療效都會好

值得注意的是,這項研究同將各種不同的癌症都納入實驗分析,結果顯示在實驗者所罹患的黑色素瘤、肺癌或其他癌症類型,無論是哪個癌種,TMB高的患者,總生存率都是顯著延長。所以,想要透過進行免疫療法達到良好的癌症治療效果,還得看病患體內的TMB數值夠不夠高。

由這項研究結果確認,「腫瘤突變負荷」(TMB)是一項預測免疫治療療效的普遍生物指標,TMB已經成為繼 PD-L1 之後,要確認進行免疫療法療效好壞的另一種重要預測因子。不過,研究團隊發現,TMB與PD-L1這兩種生物標誌物並不存在相關性,換句話說,當TMB數值高的患者,體內PD-L1量並不一定也是高的。

參考資料:
High tumor mutation burden predicts better efficacy of immunotherapy: a pooled analysis of 103078 cancer patients

Dedong Cao, Huilin Xu, Ximing Xu, Tao Guo & Wei Ge (2019) High tumor mutation burden predicts better efficacy of immunotherapy: a pooled analysis of 103078 cancer patients, OncoImmunology, 8:9, DOI: 10.1080/2162402X.2019.1629258

期刊小檔案:《OncoImmunology》是專門研究腫瘤免疫學的一本期刊,發表原創研究論文,簡報,評論,評論和會議報告。最近的進展使得抗癌免疫療法的第一次臨床示範(和FDA批准)成為可能。

鄭醫師補充:

近年來,相較於化療的高副作用,副作用幾乎是零的免疫療法在國內慢慢開放且為人所知,因此不少癌症患者都相了解自己是否可以接受免疫療法來控制病情?對於想嘗試免疫療法的患者而言,這篇研究結果是非常重要的生存關鍵資料。不管是早期中期或者晚的癌症患者,免疫療法成敗的關鍵數據,,在於腫瘤突變負荷量(TMB)數值的高低,數值夠高再做免疫療法才有意義。任何提供免疫療法的醫師,也應該先幫患者做此項指標的檢查及評估,TMB數值夠高,免疫療法來治療癌症才考慮。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猶他州立大學健康大學的研究人員已經從腸道中發現了一類特定的細菌,可以防止老鼠變得肥胖,這表明這些微生物同樣可以控制人體內的體重。這種稱為梭菌屬(Clostridia)的益生菌,是微生物組的一部分 - 居住在腸道中的細菌和其他微生物的數万億。

該研究發表於7月25日的“ 科學 ”雜誌在線發表的研究表明,健康的小鼠有足夠的梭菌 - 這個分類有20至30種細菌 - 但免疫系統受損的人隨著年齡的增長會從腸道中消失這些微生物。即使餵養健康的飲食,老鼠也不可避免地變得肥胖。將這類微生物帶回這些動物可使它們保持苗條。

6月回合,博士,U of U的病理學副教授,該研究的共同資深作者以及U of U Health研究助理教授W. Zac Stephens博士。當時研究生Charisse Petersen博士領導了這項研究。

“現在我們已經找到了導致這種減肥效果的最小細菌,我們有可能真正了解有機體正在做什麼以及它們是否具有治療價值,”Round說。

這項研究的結果已經指向了這個方向。Petersen及其同事發現,梭菌通過阻斷腸道吸收脂肪的能力來阻止體重增加。對實驗性處理的小鼠進行處理以使梭菌是生活在其腸道中的唯一細菌比沒有微生物組的小鼠更瘦,脂肪更少。它們還含有較低水平的基因CD36,可調節人體對脂肪酸的攝取。

Round說,這些見解可能導致一種治療方法,優於糞便移植和益生菌,現在作為恢復健康微生物群的方法被廣泛研究。由於飲食和影響哪些細菌能夠存活和繁殖的其他因素的差異,基於將活微生物群轉移到腸道的這些治療劑將不適用於所有人。

目前的研究發現梭菌產生的一種或多種分子阻止了腸道吸收脂肪。下一步是分離這些分子,進一步確定它們的工作方式,以確定它們是否能激發針對肥胖,2型糖尿病和其他相關代謝紊亂的集中治療。

彼得森說:“這些細菌已經進化為與我們共存並使我們受益。” “我們可以向他們學習很多東西。”

參考文獻:

 

  1. Charisse Petersen, Rickesha Bell, Kendra A. Klag, Soh-Hyun Lee, Raymond Soto, Arevik Ghazaryan, Kaitlin Buhrke, H. Atakan Ekiz, Kyla S. Ost, Sihem Boudina, Ryan M. O’connell, James E. Cox, Claudio J. Villanueva, W. Zac Stephens, June L. Round. T cell mediated regulation of the microbiota protects against obesityScience, 2019 DOI: 10.1126/science.aat9351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撫摸毛小孩可快速降低壓力

喬依絲

2019年7月30日 上午9:49

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喬依絲編譯

現代許多人喜歡養毛小孩,寵物主除了讓毛小孩吃好穿好住好之外,更是視牠們為自己真正的家人,付出了無比的心力與關愛。當然,毛小孩們的回報絕對是忠心耿耿,除了為主人的生活帶來大量的歡樂,研究人員還發現,與毛小孩的互動讓主人及寵物都受益良多。

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利用承受身心壓力的大學生們做為測試對象,發現到新的證據顯示,撫摸狗兒以及與貓一起玩耍對人類心靈的益處比過去大眾的認知要大得許多。此項研究結果發表在七月份的《AERA Open》期刊上,指出將寵物用來緩解壓力可以使人在短短的10分鐘內就感到更加平靜。

華盛頓州立大學人類發展部Patricia Pendry副教授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 :「只要短短的10分鐘就可以產生極大的影響,」研究中與貓狗互動的大學生們,他們的皮質醇明顯少,皮質醇是一種的壓力荷爾蒙。

這是一項第一次在現實生活中而不是在實驗室環境中進行的研究,研究對象大約近250名大學生,共分為四組做為研究對照。研究人員收集了數次每個參與者的唾液皮質醇樣本,第一次收集是在他們醒來後的早晨收集的。在對各組之間的樣本進行比較並在當天實驗的時間內進行比較後,研究人員發現,有機會直接與動物玩耍的學生,他們唾液中的皮質醇(壓力荷爾蒙)含量明顯減少,不 論參與者在實驗一開始時的皮質醇含量是在非常高或是非常低的狀態。

Patricia Pendry副教授說 :「我們已經知道學生們喜歡與動物互動,這有助於學生們去體驗更積極的情緒。研究結果確實令人感到興奮,因為壓力荷爾蒙的減少可能會對身心健康產生重大的益處。」Patricia Pendry的團隊仍在繼續他們的研究工作,透過進行為期四周的動物輔助壓力預防計劃,同時持續記錄實驗過程中的發現,研究人員說,到目前為止研究結果仍與他們研究之初的發現相互一致。

Reference : Science Says Petting Your Cat or Dog Can Relieve Stress in Mere Minutes

鄭醫師補充:

我認識不少傑出的單身女性,包含會計師或者律師等等,平時工作壓力不小,她們選擇紓壓的方式就是飼養毛小孩,看到這篇研究,就知道為什麼與寵物的互動,會讓許多人樂此不疲,趨之若鶩了。

參考文獻:

Pendry, P., & Vandagriff, J. L. (2019). Animal Visitation Program (AVP) Reduces Cortisol Levels of University Student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AERA Openhttps://doi.org/10.1177/2332858419852592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離胺酸令人印象深刻的4種健康益處

離胺酸是蛋白質的組成部分。它是一種必需胺基酸,因為你的身體無法製造它,所以你需要從食物中獲取它。

它對於正常生長和肌肉更新很重要,並且用於形成肉鹼,這是一種在身體大多數細胞中發現的物質。更重要的是,它有助於將脂肪運輸到您的細胞中以獲得能量。

L-離胺酸是您身體可以利用的離胺酸形式。它天然存在於食物中,是補充劑中使用的類型。

離胺酸有4種令人印象深刻的健康益處。

 

1.可以通過阻斷精胺酸來預防和治療唇皰疹

 唇皰疹或發熱水皰是感染的症狀,通常出現在嘴唇或嘴角。

 它們看起來像充滿液體的水泡,可引起不適,如刺痛,疼痛和灼熱。此外,它們可能會讓您對自己的外表產生自我意識。

 唇皰疹是由1型單純皰疹病毒(HSV-1)引起的,它可以隱藏在脊柱中。在壓力或免疫系統衰弱的情況下,HSV-1可引發唇皰疹的發展(可信來源)。

 離胺酸補充劑可能有助於防止HSV-1複製並減少唇皰疹的持續時間。據認為,離胺酸會阻斷另一種叫做精胺酸的胺基酸,HSV-1需要這種胺基酸才能繁殖(可信來源 可信來源 可信來源)。

 一項研究發現,每天補充1000毫克離胺酸導致26例易患復發性唇皰疹的唇皰疹減少。

 有趣的是,該研究觀察到當一個人的血液離胺酸測量值保持在165 nmol / l以上時,唇皰疹突然減少。當血液水平降至此水平以下時,唇皰疹突然增加(可信來源)。

 30人的另一項研究發現,在第三天使用含有離胺酸,草藥,維生素和鋅的乳膏清除了40%的人的唇皰疹,到第六天時清除了87%的唇皰疹。

 雖然這項研究很有前景,但它沒有說明乳膏中使用的離胺酸或其他成分的含量(可信來源)。

 此外,並非所有研究都支持離胺酸可有效減少唇皰疹的發生或持續時間。一篇評論發現沒有足夠的證據推薦它治療唇皰疹(可信來源)。

 

2.可以通過阻斷壓力反應受體來減少焦慮

 離胺酸可能在減少焦慮方面發揮作用。

 一項研究發現它阻斷了與壓力反應有關的受體。研究人員觀察到,給予離胺酸的大鼠減少了壓力誘導的鬆弛排便率(可信來源)。

 一項針對50名健康人的為期一周的研究發現,補充2.64克離胺酸和精氨酸可降低壓力引起的焦慮,並降低壓力激素皮質醇濃度(可信來源)。

 同樣,在敘利亞貧困村莊每公斤(2.2磅)小麥麵粉中加入4.2克離胺酸有助於降低壓力程度非常高的男性的焦慮評分(可信來源)。

 三個月後,食用富含離胺酸的麵粉也有助於降低女性的皮質醇濃度(可信來源)。

 離胺酸也可能能夠幫助思覺失調症患者,思覺失調症是一種破壞個體對外界世界的認知的精神障礙,往往導致無法理解現實。

 雖然研究仍處於早期階段,但離胺酸可能與處方藥相結合,有可能改善思覺失調症(可信來源 10 可信來源)。

 

3.可以改善鈣的吸收和保留

 離胺酸可以幫助你的身體保留鈣質(1112 值得信賴的來源)。

 據信,離胺酸可以增加腸道中的鈣吸收,幫助你的腎臟保留礦物質(13 值得信賴的來源 14 可信來源)。

 一項針對30名女性,15名健康女性和15名骨質疏鬆症的研究發現,補充鈣和離胺酸可減少尿液中鈣的流失。

 僅給予3克鈣的女性尿液中的鈣逐漸增加。然而,同樣接受400毫克離胺酸的婦女通過尿液損失的鈣較少(14 可信來源)。

 賴氨酸似乎可以保護您的骨骼,也可能在控制鈣在您體內的運輸方面發揮作用。

 例如,已經顯示它可以防止大鼠血管中鈣的積累。這種累積是心臟病的危險因素(13 值得信賴的來源)。

 此外,一項試管研究發現,在沒有離胺酸的情況下生長的細胞具有增加提高鈣離開細胞的運動。而在離胺酸的細胞中不會出現這種現象(11)。

 

4.通過幫助製造膠原蛋白促進傷口癒合

 離胺酸可以改善身體的傷口癒合。

 在動物組織中,離胺酸在傷口部位變得更加活躍,有助於加快修復過程(15 可信來源)。

 離胺酸是形成膠原蛋白所必需的,膠原蛋白是一種蛋白質,可作為支架,有助於支持皮膚和骨骼的結構(16 可信來源)。

 離胺酸本身也可以作為結合劑,從而增加傷口處新細胞的數量。它甚至可能促進新血管的形成(17 值得信賴的來源)。

 在一項動物研究中,離胺酸和胺基酸精胺酸的組合能夠加速和改善骨折的癒合過程(18 值得信賴的來源)。

 在另一項對40隻兔子進行的研究中,發現每磅47毫克,相當於每公斤21毫克的離胺酸及每磅23毫克相當於每公斤50毫克的精胺酸,能顯著改善血液流動和整體骨質癒合。

 事實上,與對照組相比,接受離胺酸和精胺酸的兔子的癒合時間縮短了2週(12 值得信賴的來源)。

 傷口癒合是一個複雜的過程,需要不同的礦物質,維生素和其他因素。離胺酸似乎具有非常寶貴的作用,如果沒有足夠的離胺酸,傷口癒合就會受阻(19 值得信賴的來源)。

 迄今為止,研究僅關注傷口癒合的口服補充劑,目前尚不清楚將其直接應用於傷口是否有效。

 然而,一項研究發現,在沒有使用凝膠的情況下,將含有賴氨酸的凝膠應用於潰瘍傷口導致感染減少和癒合時間更短(20 可信來源)。

 其他潛在好處

 離胺酸 - 像所有胺基酸一樣 - 被用作體內蛋白質的構建單元。這些蛋白質有助於產生激素,免疫細胞和酶。

 除前面討論的那些之外,離胺酸可能有幾個好處。

 以下是賴氨酸可能有益於健康的其他領域:

 癌症:一項動物研究發現,離胺酸酸與抗氧化劑兒茶素聯合可減少小鼠癌細胞的生長(21 可信來源)。

眼睛健康:一項針對糖尿病大鼠的研究發現離胺酸補充劑可以預防白內障的發展(22 可信來源)。

糖尿病:一項研究表明,離胺酸可能有助於降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反應。但是,這種聯繫仍不清楚(23 可靠來源)。

血壓:一項針對50名離胺酸缺乏症和高血壓患者的研究發現離胺酸補充劑可顯著降低血壓(24

 足夠的離胺酸對維持正常健康至關重要,補充劑可能使某些人和病症受益。

 頂級食物來源和補充

 離胺酸存在於天然富含蛋白質食物中,尤其是肉類和乳製品中,而且植物性食物中的離胺酸賴氨酸含量較低(25 可信來源 26 可靠來源)。

 以下是離胺酸的一些重要來源:

肉:牛肉,雞肉和羊肉

海鮮:貽貝,蝦和牡蠣

魚:三文魚,鱈魚和金槍魚

乳製品:牛奶,奶酪和酸奶

蔬菜:土豆,辣椒和韭菜

水果:牛油果,杏乾和梨

豆類:大豆,芸豆和鷹嘴豆

堅果和種子:澳洲堅果,南瓜子和腰果

 穀物通常是一個不好的來源。然而,藜麥,莧菜和蕎麥含有相當數量的離胺酸(25)。值得信賴的來源

 如果您容易患上唇皰疹,每天服用1克離胺酸或使用含離胺酸的凝膠可能值得一試,但請記住,最好先諮詢您的醫療保健專業人士(可信來源)。

 

結論:

 離胺酸是一種必須胺基酸具有許多益處,從預防唇皰疹到減少焦慮和促進傷口癒合。

 作為蛋白質的構建塊,它還可以具有許多其他益處。如果沒有足夠的離胺酸,您的身體可能無法產生足夠或適當的激素和免疫細胞。

 離胺酸在肉類,魚類和奶製品中含量很高,但豆類,水果和蔬菜也有助於攝入。

 

參考原文報導:

https://www.healthline.com/nutrition/lysine-benefits#section4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學壓力很大。學生有課程,論文和考試。但他們也經常有工作,支付賬單,以及現代生活中常見的許多其他壓力。

許多大學都制定了“Pet Your Stress Away”計劃,學生可以進入並與貓和/或狗互動,以幫助減輕一些壓力。

華盛頓州立大學的科學家最近證明,除了改善學生的情緒外,這些課程實際上可以緩和煩燥和厭煩並具有減輕壓力的生理學益處。

“只需10分鐘即可產生重大影響,”華碩大學人類發展系副教授Patricia Pendry說。“我們研究中與貓狗相互作用的學生皮質醇顯著減少,皮質醇是一種主要的壓力荷爾蒙。”

Pendry上個月在美國教育研究協會出版的開放獲取期刊AERA Open上發表了這些調查結果,這些調查結果發表在WSU研究生Jaymie Vandagriff上

這是第一項研究表明,在實際干預期間,而不是在實驗室環境中,學生的皮質醇濃度會降低。

該研究涉及249名大學生,隨機分為4組。第一組與貓和狗一起小組進行實際操作10分鐘。他們可以隨心所欲地玩耍,玩耍,並且可以隨意與動物閒逛。

為了比較不同暴露對動物的影響,第二組觀察了其他人在他們排隊等待輪流時撫摸動物。第三組在干預期間觀看了相同動物的幻燈片放映,而第四組則是“候補名單”。

那些學生在沒有手機,閱讀材料或其他刺激的情況下靜靜地等待10分鐘,但被告知他們很快就會體驗到動物的互動。

從每個參與者那裡收集了幾個唾液皮質醇樣本,從他們醒來的早晨開始。一旦從各種樣本中剔除了所有數據,直接與寵物互動的學生在互動後的唾液中顯示出顯著較少的皮質醇。即使在考慮到一些學生可能已經開始時具有非常高或低的濃度時,也發現了這些結果。

“我們已經知道學生喜歡與動物互動,這有助於他們體驗更積極的情緒,”Pendry說。“我們想要了解的是,這種暴露是否會幫助學生以一種不那麼主觀的方式減輕壓力。而且確實如此,這是令人興奮的,因為隨著時間的推移,壓力荷爾蒙的減少可能對身心健康有顯著的益處。”

現在,Pendry和她的團隊正在通過檢查為期四周的動物輔助壓力預防計劃的影響來繼續這項工作。初步結果是非常正向的,後續研究表明最近發表的研究成果得以保持。

他們希望在不久的將來公佈該研究的最終結果。

參考文獻:

  1. Patricia Pendry, Jaymie L. Vandagriff. Animal Visitation Program (AVP) Reduces Cortisol Levels of University Student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AERA Open, 2019; 5 (2): 233285841985259 DOI: 10.1177/2332858419852592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由倫敦國王學院和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的研究人員領導的一項全球研究表明,神經性厭食症至少部分是一種代謝紊亂,並不像以前認為的那樣純粹是精神病。該研究發表於今天的Nature Genetics

由全球100多名學者進行的大規模全基因組關聯研究確定了8種與神經性厭食症相關的遺傳變異。結果表明,該疾病的遺傳起源是代謝和精神病。

神經性厭食症是一種嚴重且可能危及生命的疾病。厭食症的症狀包括危險的低體重,對體重增加的強烈恐懼以及扭曲的身體形象。神經性厭食症影響1-2%的女性和0.2-0.4%的男性,並且是任何精神疾病的最高死亡率。

研究人員將Anorexia Nervosa Genetics Initiative和Psychiatric Genomics Consortium的飲食失調工作組收集的數據結合起來。得到的數據集包括來自北美,歐洲和澳大利亞的17個國家的16,992例神經性厭食症和55,525例對照。

該研究的主要發現是:

  • 神經性厭食症的遺傳基礎與代謝(包括血糖),脂質(脂肪)和人體測量(身體測量)特徵重疊,研究表明這與影響體重指數(BMI)的遺傳效應無關。
  • 神經性厭食症的遺傳基礎與其他精神疾病重疊,如強迫症,憂鬱症,焦慮症和精神分裂症。
  • 與神經性厭食症相關的遺傳因素也會影響身體活動,這可以解釋神經性厭食症患者高度活躍的傾向。

來自國家健康研究所(NIHR)Maudsley生物醫學研究中心和倫敦國王學院精神病學,心理學和神經科學研究所的Gerome Breen博士共同領導了這項研究,評論說:“厭食症患者出現代謝異常神經源最常被歸因於飢餓,但我們的研究表明,代謝差異也可能導致疾病的發展。此外,我們的分析表明,代謝因素可能大到與純粹精神病學影響幾乎或同樣強烈的程度。

來自倫敦大學國王學院精神病學,心理學和神經科學研究所的Janet Treasure教授說:“由於身體和精神特徵的混合,隨著時間的推移,神經性厭食症的構架一直存在不確定性。我們的結果證實了這種二元性和表明整合代謝信息可能有助於臨床醫生開發更好的治療飲食失調的方法。“

來自北卡羅來納大學的辛西婭·布利克教授說:“我們的研究結果強烈鼓勵我們在新陳代謝的作用上發揮作用,以幫助理解為什麼一些患有神經性厭食症的人會重新回到危險的低體重,甚至在醫院重新餵食後也是如此“。

該研究的結論是,神經性厭食症可能需要被認為是一種混合的“代謝 - 精神疾病”,在探索治療這種潛在致命疾病的新途徑時,考慮代謝和心理風險因素將非常重要。

飲食失調慈善機構Beat首席執行官安德魯•雷德福德說:“這是一項突破性的研究,可以大大增加我們對這種嚴重疾病的遺傳起源的理解。我們強烈鼓勵研究人員檢查這項研究的結果,並考慮如何它可以促進新療法的開發,因此我們可以結束飲食失調的痛苦和痛苦。“

不管是神經性厭食症、躁鬱、憂鬱或者是思覺失調,目前皆有提供相關的基因變異檢測來了解當事人的體質以及疾病相關風險。比較遺憾地目前醫療上的處置,大多以精神科用藥為主(因為之前無相關研究告訴大家岩石症並非單純精神健康的疾患。若能透過相關的營養療法來改善代謝、營養甚至是大腦健康的提升,相信會大大提高治療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identifies eight risk loci and implicates metabo-psychiatric origins for anorexia nervosa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根據發表在“ 臨床藥理學與治療學 ”雜誌上的一項研究,N-乙酰半胱氨酸(NAC)是一種天然存在的分子,能夠補充身體的一種抗氧化劑,現在作為帕金森病患者標準療程的一部分顯示出潛在的益處。該研究發現多巴胺濃度有所改善,這是帕金森病中特異性降低的原發性神經傳導物質,以及患者心理和生理能力的臨床評估都有所改善。該研究由托馬斯杰斐遜大學綜合醫學和營養科學係以及神經病學和放射學系完成。

帕金森病目前的治療方法通常僅限於暫時替換大腦中的多巴胺以及旨在減緩疾病進展的藥物。帕金森病中多巴胺神經細胞的破壞很大程度上似乎是由於氧壓力導致的穀胱甘肽水平降低,穀胱甘肽是一種由大腦產生的抵抗氧化壓力的化學物質。NAC是一種口服補充劑,也是一種靜脈注射形式,用於保護對乙酰氨基酚(普拿疼)過量的肝臟。幾項初步研究表明,NAC給藥會增加大腦中的穀胱甘肽濃度,但尚未測試這種作用是否會增加多巴胺水平,因為神經元恢復功能。目前的研究通過腦掃描追踪多巴胺再攝取來測試這一點。

“這項研究是了解N-乙酰半胱氨酸如何作為管理帕金森病患者的潛在新途徑的重要一步.NAC似乎可以使多巴胺神經元恢復其部分功能,”資深作者Daniel Malti醫學博士說。 ,托馬斯杰斐遜大學綜合醫學和營養科學系主任兼馬庫斯綜合健康研究所所長。

這項研究提出了早期的研究結果,即NAC可能會增加帕金森病患者的多巴胺功能。在該研究中,42名帕金森病患者繼續接受目前的治療,分為兩組 - 第一組接受口服和靜脈注射(IV)NAC三個月(除了目前的治療方案); 第二組,對照組患者,僅接受了他們的標準治療帕金森治療三個月。活動組患者每周靜脈注射50mg / kg NAC,非靜脈注射每天口服500mg NAC 2次。

使用統一帕金森病評定量表(UPDRS)對患者進行臨床評估,該評估量表評估各種症狀,包括認知和運動功能。患者還使用DaTscan SPECT成像進行腦部掃描,該成像測量基底神經節中多巴胺轉運蛋白的量,該區域受帕金森病過程影響最大。該測試用於確定神經元恢復的水平。最初評估患者,並在接受NAC或標準護理治療三個月後評估患者。

與對照組相比,接受NAC的患者多巴胺轉運蛋白結合的改善率為4-9%,並且其UPDRS評分也提高了約14%。

“這是一項令人興奮的研究,表明像NAC這樣的天然分子可以幫助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多巴胺功能和症狀,”相應的作者和神經影像學專家Andrew Newberg博士說,他是中西醫結合醫學系教授和研究主任和營養科學。研究人員希望這項研究能為帕金森病患者開闢新的治療途徑。

參考文獻:

 

  1. Daniel A. Monti, George Zabrecky, Daniel Kremens, Tsao-Wei Liang, Nancy A. Wintering, Anthony J. Bazzan, Li Zhong, Brendan K. Bowens, Inna Chervoneva, Charles Intenzo, Andrew B. Newberg. N-Acetyl Cysteine Is Associated With Dopaminergic Improvement in Parkinson's DiseaseClinical Pharmacology & Therapeutics, 2019; DOI: 10.1002/cpt.1548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身體微循環出現障礙血氧不足 恐導致血壓跟著上升

健康傳媒 林雁茹/台北報導

2019年7月17日 下午4:00

對於細胞而言,微循環是唯一能夠獲取氧氣和營養的方式,當微循環出現障礙,細胞就容易病變,身體也會反映出各種病痛。以身體器官為例,如大腦出現微循環障礙,為改善血液流動使其能順暢,「血壓提高」就是身體的一種代償反應,意即身體自動權衡利弊得失後做出的機制,血壓提高在短期內雖能滿足部分器官的需求,長期恐付出血管硬化甚至鈣化的代價。 

《優氧》作者張安之指出,動脈就像馬路底下的大自來水管、微血管如同家裡水龍頭的小水管,大動脈固然很重要,但如果廚房的小水管堵住了,就算大水管再怎麼暢通也無濟於事。身體的血液從心臟出來,經過動脈接到微血管,再經由靜脈回流至心臟,身體的每個細胞透過微血管獲得所需的營養和氧氣,也透過微血管將身體的代謝廢物送走,這個現象稱為「微循環」。

 現代人生活忙碌、壓力過大,又因空氣汙染、缺乏運動及飲食不節制等,往往容易導致各種文明病上身,舉凡高血壓、糖尿病、腦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憂鬱及失智等病症,都與微循環障礙有著密切關聯。當身體微循環出現障礙,代表著體內的組織正處於缺氧狀態,形成氧氣供不應求的透支現象,加速衰老。換言之,改善缺氧狀態、優化體內氧氣,微循環障礙就能獲得改善,有助提升自癒能力。 

張安之提出醫學新觀點,心腦血管疾病導致的中風,復健良好的關鍵之一在於局部微循環必須重建。一般藉由血循藥物治療,再加上神經刺激,目的是為誘導神經細胞的活化並恢復功能,但前提是先建構好的微循環,提供末梢循環健全的環境,一方面給予細胞充分營養、一方面又給予神經充分刺激,雙管齊下,對於身體修復才有事半功倍的效用。 

日常生活中,環境密閉、空氣汙染、壓力過勞、運動不足、緊張焦慮等都會導致缺氧體質,當人生活透支就會造成身體缺氧,形成供需不平衡,進而引起細胞發炎,例如肩頸痠痛的成因可能是長時間維持某個姿勢,導致肩膀肌肉出現大量乳酸堆積,引起局部疼痛發炎,出現病症的部位可能在腰、背或其他任何器官,可推論這些部位已有微循環障礙的危機。若以中醫論點來看,各種病症反映出的微循環障礙程度輕重,大致可從熱性、濕性及寒性3種體質來判斷。 

一旦身體細胞缺氧時,首先,代謝毒素如乳酸、自由基會大量增加,導致細胞損傷、發炎,這屬於熱性體質,對應的疾病包括癌症、炎症、類風溼性關節炎、痛風等慢性發炎疾病;再者,身體能源消耗增加,導致血糖、血脂和血壓都提高,損傷血管造成循環障礙,形成水腫現象,這是濕性體質,對應的疾病包括代謝症候群,如糖尿病、高血脂、中風等;最後,身體可用能量不夠,機能下降時產生熱能也較少,中醫歸類寒性體質,易引發荷爾蒙分泌失調、功能性腸胃炎、自律神經失調、憂鬱症等功能性疾病及大腦神經的病變。 

從熱、濕、寒不同體質的病症表現,新病或痼疾、發生部位及範圍大小等,都可以做為疾病風險的判斷。張安之強調,平日改善血液中缺氧問題的保健可從飲食和運動2大方向做起,包括掌握當季食材、多樣性攝取、7分飽,以及吃得開心4大原則,有飢餓感再食,不餓就不食,勿過量是很重要的飲食觀念。 

現代人常久坐,平時運動可選擇深蹲、跳繩、爬樓梯,皆有助於加強下半身肌肉量。雖然人體有強大自我修復能力,但前提是必須對健康有自主意識管理,提早阻絕病因,才能儲存健康,此外,也建議民眾平時可多補充有氧食物或有氧飲品,藉此提高身體攝氧量,增加細胞代謝力及調節生理機能。

鄭醫師補充:

不只是高血壓,微循環對於健康的維護非常重要,我曾經和一位資深的小兒科醫師,同時也是國內知名的同類療法資深授課講師討論過,她行醫多年,發現在生病時或者病灶已經出現症狀,若能直接改善病灶的微循環,那麼改善療效絕對是立竿見影。最怕是吃了一堆的藥物及營養品,但怎樣也難以有效的輸送到病灶區,因此療效不彰。

改善微循環最直接的方式,便是增加身體的活動量。過去,人們生活不方便,平均一天步行的距離是18-21英哩,現代什麼都方便了,活動量也下降,微循環也跟著大幅降低,許多慢性疾病跟微循環不佳有絕對相關。若能一天的活動量能達到過去每天步行18-21英哩的里程,那麼應該不至於產生微循環的健康問題。微血管不項動靜脈有輸送的幫浦或天然機制可以協助運送,微血管幫浦最自然的幫浦便是提高身體的活動量到一定程度,若是難以達到,可以考慮透過微循環改善的醫療器材bemer來直接改善,這也是諸多醫學研究背書的有效療法。

1.

The effects of the “physical BEMER® vascular therapy”, a method for the physical stimulation of the vasomotion of precapillary microvessels in case of impaired microcirculation, on sleep, pain and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with different clinical pictures on the basis of three scientifically validated scales

https://www.degruyter.com/view/j/jcim.2013.10.issue-SupplEnglish/jcim-2013-0037/jcim-2013-0037.xml

2.

2011, Alternative therapies in health and medicine - Article
知名的網球傳奇球星roger federer征戰網壇多年,有一項重要的保養器材,便是bemer:
關於Bemer更多的介紹請參考:
https://youtu.be/2o1qjw0ct-8
https://youtu.be/hP_0M7yRzwo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如果使用選擇性血清素再回收抑製劑(SSRI,常用的抗憂鬱藥)治療,耳鳴患者的病情可能會惡化。
 
這是2017年發表在Cell Reports雜誌上的一項研究的結論。當沒有這樣的聲音時,耳鳴是聽覺聲音的間歇或持續感覺。雖然耳鳴通常被稱為“耳鳴”,患有此病的人可能會聽到各種聲音,包括吹口哨,嗡嗡聲和嘶嘶聲。
 
根據美國耳鳴協會的統計,美國有超過4500萬人受到耳鳴的影響。對於這些人中的大約200萬,病情嚴重,有時會干擾日常活動。
之前的研究發現,與沒有這種疾病的人相比,患有耳鳴的人患憂鬱症風險增加。
 
這些患者在醫療上可能會被開立選擇性血清素再回收抑製劑(SSRI)治療,其通過在腦內增加神經傳導物質血清素濃度來作用。
 
然而,這項新研究表明,這種治療可能是一把雙刃劍; 在努力緩解憂鬱症狀的同時,SSRI可能實際上使耳鳴惡化。
 
5-羥色胺可提高DCN的神經元活性
 
波特蘭俄勒岡健康與科學大學(OHSU)醫學院的高級研究作者Laurence Trussell及其同事通過分析耳鳴小鼠模型的腦組織對血清素反應得到他們的發現。
 
特別是,研究人員關注的是小鼠背側耳蝸核( dorsal cochlear nucleus,DCN)中神經元的反應,這是參與感覺處理的大腦區域,並且受到耳鳴的影響。
 
 
研究小組發現,當小鼠暴露於血清素時,小鼠DCN中的梭形細胞變得過度活躍並且對聲音過敏。“我們看到那些神經元的活動到頂,”Trussell博士說。
 
主要研究作者,浙江大學醫學院的鄭正全博士指出,之前的研究報告說,許多患者在開始使用SSRI後不久就會出現耳鳴惡化。
 
根據他們的結果和之前的研究結果,研究人員推測,使用SSRIs時血清素的升高可能會加劇耳鳴。
 
如果你是治療患有憂鬱症但仍有聽力喪失或耳鳴的患者的醫生,你可能需要小心處方一種能加重他們焦慮情緒的藥物.SSRI可能會增強你想要解決的問題“。
 
Laurence Trussell,博士
在未來的研究中,該團隊希望了解他們是否能夠抑制由血清素激活的DCN中的特定離子通道,因為這樣做可以使SSRIs緩解憂鬱而不會使耳鳴惡化。
 
參考文獻:
 
Serotonergic Modulation of Sensory Representation in a Central Multisensory Circuit Is Pathway SpecificZheng-Quan Tang Laurence O. Trussell
 
DOI:https://doi.org/10.1016/j.celrep.2017.07.079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