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坐又不運動恐患「肌少症」?推薦3招維持好肌力

KingNet 國家網路醫藥
2017年8月22日 下午3:0

【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台北報導】「肌少症」是指骨骼肌肉質量的流失與肌力強度的減少,通常年紀越大將提高罹患的風險。且隨著年紀增長,許多的生理功能逐漸下降,由於人體進行各種動作都需要肌肉的帶動,若肌肉流失過多,勢必會影響身體活動力,導致體力差、容易痠痛疲勞、或無法久站與長久行走等,另外若又加上營養不足或是缺乏運動,則進一步易增加跌倒風險,進而更影響生活品質。下列3招分別說明,搭配適度運動,與如何吃出好肌力: 

 


1.補充足夠的蛋白質: 

 


除了蛋白質的攝取量要足夠,也要注意蛋白質攝取品質及份量要平均分布在三餐中,身體的代謝及修復能力才能增進發揮好效果。富含蛋白質的食物包括:奶類、豆魚肉蛋類、黃豆製品、魚類及海鮮、雞肉、豬肉、牛肉及雞蛋等,皆屬於高品質蛋白質的食物來源;全穀根莖類,例如:米飯、麵食、麥片等也含有蛋白質,另外白胺酸(Leucine)是一種可促進肌肉合成,並且減少其被分解的胺基酸,因此多攝取富含白胺酸的食物,例如:牛肉、魚肉與豆類等,每日三餐適量的攝取,更能維護肌肉組織,降低肌少症的發生。

 

 
2.補充足夠的維生素D: 

 


維生素D對維持肌肉功能、肌肉強度與身體功能表現扮演著重要角色,可促進肌肉蛋白質的合成,若是體內長期缺乏的維生素D,則可能會導致低肌肉質量、低肌肉強度與難以達成的運動表現,進一步恐引發肌少症。建議攝取富含維生素D的食物:高脂魚肉,例如:鮭魚、鮪魚等、魚肝油、或適量蛋黃等。另外搭配每天接受日曬約10-15分鐘,更可促使皮膚轉化合成體內所需的維生素D,增進肌肉組織的修護。 

 


3.適當的規律運動: 

 


由於規律運動能有效地預防肌少症,建議可依個人的體能與喜好,來執行運動計劃。應採循序漸進的方式,逐漸地增加運動量,避免造成體能的負擔。若維持持續的運動習慣,既能夠維持肌肉、增加耐力,更有活力又健康。 

鄭醫師補充:

肌少症千萬不要等閒視之,肌肉量不足,有專家認為是萬病之源,不僅代謝變慢,抵抗力變差,老化以及其他慢性疾病隨之上身。

蛋白質補充部分,若是素食者,可以考慮補充香蕉、起司以及上面報導提到的豆類或者肉類,另外,也可以考慮支鏈胺基酸的營養補充品,支鏈胺基酸是肌肉構成最主要的胺基酸。

維生素D到底充足與否,建議透過相關檢測來確認,確認不足,除日曬之外,營養補充直接補充高劑量的維生素D,是幫助維生素D濃度提高最直接的方式。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唱歌可改善巴金森氏症吞嚥及呼吸功能

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蘇湘雲報導
2017年8月19日 上午11:50

(健康醫療網╱記者蘇湘雲報導)

巴金森氏症患者唱唱歌,對身體很有好處。美國愛荷華州立大學研究團隊發現,巴金森氏症患者唱歌、接受聲音訓練,有助強化控制吞嚥、呼吸肌肉,進而讓吞嚥、呼吸功能更順暢。

研究作者美國愛荷華州立大學運動學助理教授伊莉莎白‧史蒂格莫勒表示,研究重點並非讓巴金森氏症病友練出好歌喉,而是在幫助他們強化控制吞嚥、呼吸功能肌肉。這項研究已發表於〈醫學輔助療法〉期刊(Complementary Therapies in Medicine)。

唱歌 有助改善吞嚥、呼吸控制肌肉


史蒂格莫勒請巴金森氏症病友每星期接受唱歌治療,每一學程,學員都必須進行一系列發聲訓練,也都需要唱歌。史格蒂莫勒解釋,當罹患巴金森氏症,吞嚥、呼吸控制相關肌肉也都會受影響。一個人唱歌時,所需用到的肌肉與吞嚥、呼吸控制肌肉一樣,而唱歌則可以明顯改善這些肌肉活動。

史蒂格莫勒在該大學所發出的新聞稿中表示,發聲、唱歌訓練課程主要是在教導巴金森氏症病友如何正確呼吸、哪些姿勢是正確,以及如何控制聲帶相關肌肉,這些都需要肌肉互相協調,且肌肉力量要足夠,才能達到目標。

大家一起唱歌 情緒也會比較好


巴金森氏症病友、家人與照顧者如果也一起唱歌,對提升情緒、紓壓,減少憂鬱情緒等,也都很有幫助。

根據國外巴金森氏症基金會資料,巴金森氏症是一種慢性、漸進性疾病,患者多有動作障礙,巴金森氏症症狀包括病友的手、腳、下巴、臉會顫抖,動作也會變遲緩、肢體會變僵硬,病友的平衡感、動作協調能力也會逐漸衰退。目前巴金森氏症病因不明,也沒有治療藥物可供使用,不過有些藥物、手術可改善症狀,幫助維持病友生活品質。

鄭醫師補充:

吞嚥以及呼吸的肌肉很難訓練或鍛鍊,但透過唱歌可以幫助這部位的肌肉控制功能提升,因此改善巴金森氏症患者的吞嚥以及呼吸控制。吞嚥不佳或者呼吸控制不好,嚴重者甚至會危害生命,因此唱歌訓練也許是幫助巴金森氏症延長壽命的輔助治療方式之一。

參考文獻:

  1. Elizabeth L. Stegemöller, Hollie Radig, Paul Hibbing, Judith Wingate, Christine Sapienza. Effects of singing on voice, respiratory control and quality of life in persons with Parkinson’s diseaseDisability and Rehabilitation, 2016; 39 (6): 594 DOI: 10.3109/09638288.2016.1152610
  2. E.L. Stegemöller, P. Hibbing, H. Radig, J. Wingate. Therapeutic singing as an early intervention for swallowing in persons with Parkinson's diseaseComplementary Therapies in Medicine, 2017; 31: 127 DOI: 10.1016/j.ctim.2017.03.002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術前喝咖啡 可以降低術後疼痛?乍聽這個標題,會覺得很新奇或怪異,但最近有一篇新研究發表要降低術後的疼痛,不妨從術前喝咖啡著手。

無疑地,睡眠不只幫助心理也幫助生理健康,慢性的失眠會增加一些慢性健康問題產生的機率。不過最近確有篇報導提到術前睡眠不足,可能降低術後的慢性疼痛。術後的慢性疼痛治療對專業醫師來說,其實是不小的挑戰,睡眠與疼痛控制彼此是互惠關連的,有幾項証實術前以及術後的睡眠障礙會惡化疼痛,而更重要地可以預測會引發長期的術後疼痛,儘管關連十分明顯,但實際生理機轉確仍不清楚。

這項新研究的主持人想在這項研究中確認在術前是否短期完全的睡眠剝奪,會惡化術受疼痛以及拉長復原時間?之前相關研究早已証實術前睡眠不足會惡化術後疼痛,然而這項實驗想了解是否在術前有任何治療介入可以降低術後疼痛?研究人員想藉由幫助中樞神經興奮的咖啡因來試試。

所有聽到這個建議的人必然感到困惑,因為之前研究早已証實不足的睡眠會惡化術後疼痛。咖啡之所以提神,是因為咖啡因會阻礙腺苷和腺苷受體結合,腺苷是人在疲倦想睡時身體會自動分泌的傳導物質。

不足的睡眠會增加痛覺的感受度,所以研究人員推斷咖啡因可能藉睡眠時間降低幫助逆轉疼痛增加的狀況是有用的。

之所以選咖啡原因之一是因為方便取得。這項實驗是透過動物實驗,讓老鼠是否在術前的睡眠剝奪時,藉由術前服用咖啡因阻斷術後增加的疼痛,結果發現,咖啡因真的可以降低這種效應。而咖啡因真的藥有效,也只有在術前的睡眠剝奪時服用才有作用。

主要的原因,研究人員發現咖非因可以防止痛感的增加,藉由睡眠剝奪時牽涉到的腦部區域(掌管睡、醒以及投射到痛覺相關的徑路)阻斷的神經化學變化,這個區域就是前下視丘。

目前研究人員想進一步測試接受手術的患者,是否也能靠咖啡因達到同樣的功效。

參考文獻:

  1. Viviane S. Hambrecht-Wiedbusch, Maya Gabel, Linda J. Liu, John P. Imperial, Angelo V. Colmenero, Giancarlo Vanini. Preemptive Caffeine Administration Blocks the Increase in Postoperative Pain Caused by Previous Sleep Loss in the Rat: A Potential Role for Preoptic Adenosine A2A Receptors in Sleep–Pain InteractionsSleep, 2017; DOI: 10.1093/sleep/zsx116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傷口要乾才好」是錯的! 你要這樣保護才能快好不留疤

全民健康基金會
2017年8月17日 上午9:00
 

5歲的小明正是活潑好動的年紀,星期天跟爸媽去公園玩,跑著跑著,一個不小心跌倒,膝蓋擦傷流血,傷口上還有好多沙子和髒汙,看得爸媽好心疼。究竟該怎樣處理傷口,是否需要用到優碘消毒?是不是保持傷口乾燥才能幫助癒合?

對此案例,臺大醫院外科部整形外科主治醫師、臺大醫學院整形外科臨床副教授鄭乃禎醫師,接受《好健康》雜誌諮詢時指出,像是這類跌倒擦傷、有創面的表淺傷口,自行處理即可。自行處理傷口,首重注意傷口的清潔,最好使用生理食鹽水,如果無法取得,可先用乾淨的自來水沖洗傷口,務必掌握清潔後再進一步處理傷口的原則,否則容易感染

自行處理的方式則有以下三步驟:

一、 先用生理食鹽水沖洗掉髒汙。
二、 比較髒的傷口可擦優碘消毒殺菌。等優碘滲入傷口,把多餘的優碘擦掉。

三、蓋上人工皮。

另外,網路傳言「優碘會讓傷口顏色變深留疤」,對此鄭乃禎醫師表示,傷口使用悠碘是因為有殺菌消毒的作用,至於顏色較深是因為加入「碘」的關係。「但這種優碘並不會讓讓傷口顏色變深,就像很多人說喝咖啡、吃醬油也會讓傷口顏色變深一樣,是沒有科學根據的。」那為什麼有時傷口顏色會變深?鄭乃禎醫師透露是因為「傷口發炎」,如此一來就會刺激黑色素生成,導致傷口顏色加深、甚至留疤。

鄭乃禎醫師提醒,如果要避免這種情況發生,就要在傷口癒合的過程中「保持傷口濕潤」,讓傷口可以盡速癒合。

別迷信傷口要乾才好!保持稍微濕潤有利癒合

傷口護理的觀念應與時俱進,過去普遍認為「傷口要乾才好」,其實乾掉的傷口易結痂,結痂掉了以後也易留疤;現在已有很多研究證實,非感染性傷口或感染風險低的情況之下,傷口保持濕潤才好得快。因為傷口會好是靠表皮細胞或纖維母細胞的增生繁殖,乾乾的傷口表面不利於這些細胞增生。若傷口保持濕潤,不必經過結痂過程,表皮就會直接長好。除非是經手術縫合或已用美容膠貼起那樣的傷口,因表皮已經對合,才需要維持乾燥。

鄭醫師補充:

以前還在醫院的時候,對傷口的護理與照顧,就是一般人認為傷口乾,好得快的概念,但後來有一位護理同仁,因她之前曾經在整型外科工作一段時日,提到在燒傷病房的換藥,就是保持患處濕潤,皮膚癒合才不會留疤,後來在臨床上以此原則來護理傷口,果然是比較不會留疤且長得好又快,建議大家若是要用優碘,務必擦完再用生理食鹽水沖過,再蓋人工皮(包持濕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由美國知名的約翰霍普金斯醫學院的研究人於發現:有輕度認知功能退化,也就是思考以及記憶力些微退化的人,在精密的大腦影像學觀察發現:他們的血清素運送體濃度比較低,血清素向來被認定和心情、睡眠以及食慾調控息息相關。過去研究發現失智症患者,他們血清素濃度普遍降低,但是不知原因為何,這項研究透過正子攝影以及核磁共振掃描的檢查,確認真正的原兇是血清素運送體濃度偏低,導致血清素無法在神經細胞間隙中傳遞。研究人員也提到透過選擇性血清素再回收抑制劑(ssri)這類抗憂鬱劑,無法治療改善,因為無法解決運送體不足的根本問題。也就是說,腦細胞退化,血清素的大腦細胞運送體不足,才是導致血清素無法正常傳遞的關鍵。真正有效的治療,是如何恢復大腦細胞的血清素接受體數目,目前現形核准的治療藥物並無法直接做到這一點,因此效果極為有限。

研究人員目前正在實驗新的藥物,試圖突破SSRI無法改善認知功能退化的困境。

參考文獻:

  1. Gwenn S. Smith, Frederick S. Barrett, Jin Hui Joo, Najlla Nassery, Alena Savonenko, Devin J. Sodums, Christopher M. Marano, Cynthia A. Munro, Jason Brandt, Michael A. Kraut, Yun Zhou, Dean F. Wong, Clifford I. Workman. Molecular imaging of serotonin degeneration in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Neurobiology of Disease, 2017; 105: 33 DOI: 10.1016/j.nbd.2017.05.007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癮君子要小心! 抽菸恐影響造血功能

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珮均報導
2017年8月15日 上午9:55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珮均報導)

癮君子看過來,你在每一次吞雲吐霧之間,氧氣和充滿毒物的菸霧浸滿了整個肺臟,或許你已經知道菸品的危害。但你可能不知道,抽菸比你想像的更致命!

抽菸傷肺 連帶損害造血系統

臺南市政府衛生局指出,今年3月,著名期刊《自然》(Nature)刊登了一份撼動醫學界的研究成果,科學家們發現,肺臟不只是生物體重要的呼吸系統,在造血功能上更扮演著重大角色。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首度證實,肺不但具有造血功能,生產血小板的速度也相當快,顛覆過往我們對骨髓造血的常識。這項研究也間接說明,抽菸對人體的傷害遠大於我們的想像,因為菸品中的有害物質,不僅會傷害呼吸系統,連帶的也會傷害造血系統。

鄭醫師補充:

過去在教科書中,造血主要是骨髓負責,肺部是呼吸器官,兩者沒有交集,然而在這份重量級的醫學期刊上發表的研究,雖然是動物實驗,但是結果非常明確。中醫的理論,很早就把肺和氣血的關係連結在一起,因此,不少中醫師或者瞭解中醫理論的朋友看到這項研究都非常興奮,認為中醫的智慧許多還有待研究來驗證。

根據這篇報導,很難想像吸菸對肺部的傷害,可能還會還會影響造血功能,除此之外,吸菸也會讓身體製造更多的自由基,讓身體的氧化壓力增加,老化以及癌症的風險提高,蛋白質過氧化、DNA損害以及脂肪變性,壞處不勝枚舉,為了健康還是早日戒菸吧。

參考文獻:

The lung is a site of platelet biogenesis and a reservoir for haematopoietic progenitors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些食物都含鎘 吃太多易得子宮內膜癌

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蘇湘雲報導
2017年8月15日 上午11:34
 

(健康醫療網╱記者蘇湘雲報導)

動物內臟腎、肝、貝類等食物,以及香菸常含有重金屬鎘。美國一項五年觀察性研究發現,女性若體內帶有高濃度的鎘,罹患子宮內膜癌的風險就會上升約兩成二。

美國密蘇里大學研究團隊近日在〈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期刊〉(PLOS One)發表上述研究成果。研究作者希望透過這項研究,可以找到新方法,幫助預防子宮內膜癌。

鎘會模擬雌激素 可能增加子宮內膜癌風險


研究首席作者美國密蘇里大學醫學院家庭與社區醫學系副教授珍‧麥可艾爾羅伊指出,鎘是一種會模擬雌激素的化學物質,這代表鎘會模擬體內雌激素作用,而子宮內膜癌與雌激素息息相關。由於鎘會模擬雌激素,便可能促使子宮內膜過度增生,進而增加子宮內膜癌風險。

研究團隊與美國密蘇里州、阿肯色州與愛荷華州癌症紀錄單位合作,以確認那些人是子宮內膜癌病例。之後,研究團隊招募631名有子宮內膜癌病史民眾進行研究,並以879名沒有癌症病史的民眾作為控制組。研究人員請這些人填寫問卷,了解她們是否有子宮內膜癌風險因子,並檢驗她們的尿液、唾液樣本,分析其鎘濃度。

高風險族群女性 更要多注意飲食


研究團隊發現,與控制組民眾相比,女性體內鎘濃度偏高時,子宮內膜癌風險也會暴增,風險增加幅度達22%。研究作者認為,未來需要進行更多研究,才能了解限制鎘攝取量是否可以降低子宮內膜癌風險。

研究作者提醒,像貝類、動物腎臟、肝臟等食物,可能含有高濃度的鎘,雖然不需要完全剔除這些食物,但吃這些食物時,要適量攝取,不宜食用過量,特別是家族病史、糖尿病或肥胖等子宮內膜癌高風險族群,更要特別注意飲食。

鄭醫師補充:

這篇研究報導提醒我們:重金屬鎘其實也可視為一種環境荷爾蒙,體內累積過多,增加婦癌風險。因此,有子宮內膜增生甚至已經發現子宮內膜癌的患者,重金屬鎘的檢測以及排除,最好視為治療的重點項目,積極處理,才能更進一步降低相關婦科癌症的風險。

參考文獻:

 McElroy JA, Kruse RL, Guthrie J, Gangnon RE, Robertson JD (2017) Cadmium exposure and endometrial cancer risk: A large midwestern U.S. population-based case-control study. PLoS ONE 12(7): e0179360. https://doi.org/10.1371/journal.pone.0179360

http://journals.plos.org/plosone/article?id=10.1371/journal.pone.0179360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裸睡好處多,竟能燃脂!專家:但這件事一定要做到

 

早安健康
日文編譯/陳建甫
2017年8月15日 下午2:00

 

【早安健康/陳建甫編譯】近年來社會風氣越來越開放,也有越來越多的知名人士開始嘗試裸睡減壓,包括林志玲、王力宏、小嫻等藝人都曾在受訪時大方承認自己有裸睡習慣。其實早在1990年代,日本醫學博士丸山淳士就陸續出版了《裸睡健康法》、《怎樣睡最健康》等多本書籍宣揚裸睡的好處,更在一年內於自己主持的廣播節目上,收到了來自日本全國各地聽眾超過4000封的明信片與電話迴響。 

封閉式領口衣物 刺激交感神經自然睡不好 
多年來提倡裸睡對人體有諸多好處的丸山博士表示,其實東方人的裸睡文化不如西方人發達,主要與傳統服飾有關。這是因為東方社會多屬農耕體系,不論是唐裝、韓服、和服等服裝都是採用開襟式設計,而西方社會則以狩獵社會為主,在衣著上也採取封閉式領口的襯衫、T恤為主。前者在睡眠時多半不會勒緊胸腹,因此能讓負責放鬆的副交感神經在睡眠時處於優位狀態,而後者則因為束縛感較重,會刺激到交感神經、使其興奮,讓人睡覺時也難以紓壓,久而久之就因此發展出睡覺時脫去封閉式領口的衣物,讓全身能夠更放鬆的裸睡文化。 

裸睡燃脂肪 翻身次數增加血液循環更好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也曾在2014年公布一份研究指出,睡覺時環境若涼爽,身體會燃燒更多脂肪來提升體溫,而裸睡時少了衣物的保暖效果,因此能提高新陳代謝並有助減肥。而丸山博士則表示,占了每日三分之一的睡眠時間,身體其實也會消耗掉一定的熱量,但睡覺時若不翻身,就會造成身體的一側持續受到寢具壓迫,血液循環變差也會使體溫下降,代謝就跟著變差。而裸睡時因為身體不受到衣物束縛,睡覺時的翻身次數便會自然增加,能夠反覆放鬆身體、提高血液循環,代謝變好自然也能幫助減重。 

軟化緊繃肌肉 更能避免泌尿道感染 
除了紓壓以及減重之外,丸山博士也特別指出肩頸痠痛、腰痛等肌肉緊繃、痠痛的問題,同樣也能透過裸睡時血液循環提高而跟著軟化、放鬆。而且脫去貼身衣褲後,全身的淋巴因為不受到壓迫,循環會變得更加良好,使得免疫力跟著提升。同時,陰部也會因為通風而不易孳生細菌,惱人的尿道炎、黴菌性陰道炎等泌尿道感染症都能改善。 

洗好澡才上床、勤更換床單才能確保皮膚不過敏 
然而丸山博士也提醒民眾,因為裸睡時身體與寢具親密接觸,如果棉被或床單不夠乾淨,也有可能會出現皮膚過敏的問題,所以民眾在嘗試裸睡時應該要勤於更換床單,更要確實洗好澡後才就寢。若是一開始裸睡會感到不習慣,也可以先採取只穿上衣不穿內褲的睡眠方法,等到習慣後再脫去上衣。

鄭醫師補充:

裸睡竟然可以幫助燃脂,減少身體痠痛以及提升免疫力等等,好處真的不少,大家不妨試試。

參考文獻:

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24954193

 

Diabetes. 2014 Nov;63(11):3686-98. doi: 10.2337/db14-0513. Epub 2014 Jun 22.

 

Temperature-acclimated brown adipose tissue modulates insulin sensitivity in humans.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安親班限醣6年,學童不再過動、愛睡,成績跟著提高

 

早安健康
日文編譯/陳建甫
2017年8月14日 下午3:00

 

【早安健康/陳建甫編譯】相信有許多家長們都會擔心自己的小孩成績不好、坐不住、一碰到書本就想睡吧?其實上述的行為模式與孩子的身體健康有相當密切的關聯,舉例來說,注意力不集中或過動,可能是因為大腦缺乏營養而無法正常運作;一讀書就想睡則可能是因為平常血糖值震盪,導致自律神經紊亂,睡眠品質下降進而影響到白天精神。 

限醣飲食11天 多益成績進步250分 
日本知名安親班三島塾,因為2011年開始以限醣飲食調整班內學生體質,讓大部分學生的學習成績大幅提高,而在日本引發熱烈討論。三島塾創辦人三島學表示,原本自己是為了改善糖尿病而採取限醣飲食,推廣到安親班後卻發現,學生們上課打瞌睡的情況明顯改善、注意力更為集中、原本坐不住的學生也能安靜學習。最令人驚訝的是,曾有多益成績220分的學生在11天的限醣飲食及補習後,成績就進步到470分。 

限醣不影響發育 多攝取蛋白質、脂質就可以 
對於某些家長擔心小孩限醣是否會發育不良,日本限醣飲食先驅江部康二表示,其實綜觀人類歷史700萬年,在1萬年前進入農耕社會以前,都是採取限醣的飲食模式,顯示人類並不會因為醣類攝取不足就無法正常發育。 

另外,兒童在成長期最需要攝取的營養素是脂質跟蛋白質,這兩類物質會在體內轉化成幫助骨骼、肌肉和內臟成長的重要材料。能夠幫助身體代謝這兩類營養素的維生素、礦物質以及不會被身體吸收的膳食纖維,都相當重要,反而是一般的醣類,幾乎不會參與到人體發育,所以限制醣類攝取時,只要注意其他營養素均衡補充就不會造成發育不良。 

而江部醫師也表示,缺乏葡萄糖會導致腦部運轉不過來同樣是錯誤觀念,其實體內葡萄糖不足時,腦部會從肝糖以及脂肪轉化成的酮體中攝取養分,即便剛開始限醣出現疲倦想睡的情形,一段時間後,體內酮體數量上升,腦部就能正常運作,更能培養容易燃燒脂肪的體質。 

限醣血糖更穩定 內分泌就不易失調 
日本精神科醫師奧平智之則表示,限醣飲食可以讓飯後血糖值較為穩定,並有助平衡自律神經、使胰島素和腎上腺素等荷爾蒙正常分泌,因此能讓精神更穩定、集中力提高、夜間睡眠品質也會變好。 

但是奧平醫師也提醒,由於孩童的體質較脆弱,且身體代謝時也多多少少會利用到醣類,所以家長們還是要避免完全斷醣,讓孩子們吃完主菜再吃少量的飯,甜點零食則以少量的奶油、起司取代即可。 

《三島塾學生都愛吃的限醣點心》 
材料: 
奶油或起司10公克 
海苔1片 
作法: 
將10公克的奶油或起司用海苔包住即可。

鄭醫師補充:

是否要完全避開醣類,我認為不虛矯枉過正。

避開精緻醣類食物,避免甜食或者糖飲,增加優質蛋白以及好的油脂的攝取,應該就會有幫助。甜食之外,家長們不妨試試避開油炸食物、奶類製品以及麩質,對某些患者而言,也可以在飲食控制上,得到專注力、情緒、衝動控制以及學業表現之改善,如同本篇報導一樣。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抗癌路上老是消化不良 研究:運動後喝點發酵乳吧!

華人健康網
文字提供/ELSEVIER全球醫藥新知
2017年8月11日 下午5:00
 

【華人健康網文字提供/ELSEVIER全球醫藥新知】《Journal of Dairy Science》日前刊登美國北科羅拉多大學(University of Northern Colorado)的最新發表,研究團隊表示對於自癌症復原的人,選擇以發酵乳(fermented milk)做為每日運動後的飲品是個建議的選擇,較不易有消化不良的情況發生。

癌症病患在接受治療時以及接受治療後,定時運動對其生理狀況皆有一定的幫助,包括增進心肺適應度、肌肉強度及減緩暈眩的發生。然而許多病友因為癌症治療經歷消化不良的情形,而選擇在日常生活的飲食中排除乳製品以幫助消化

本篇研究中,作者招募52位經歷癌症治療復原的患者作為受試者,在其運動課程後提供水果基底的發酵乳,並在向受試者介紹發酵乳對癌症復原期的消化好處前後,評估受試者對發酵乳樣品的接受度、飲用後的身心感受、以及未來購買發酵乳的意願。實驗結果顯示,受試者在了解健康益處之前和之後皆顯示出高購買意願,但在健康益處得到解釋後,飲料的總體喜好顯著提高。

研究刊登在《Journal of Dairy Science》第100卷第6期 第4349-4353頁

鄭醫師補充:

發酵乳含蛋白質,最重要的還有益生菌,顯見癌症患者的消化不良,與腸道菌叢失衡有直接相關,建議癌症患者平常可以規律補充發酵乳或者益生菌來改善消化不良之狀況。

參考文獻:

  1. K. O'Brien, C. Boeneke, W. Prinyawiwatkul, J. Lisano, D. Shackelford, K. Reeves, M. Christensen, R. Hayward, K. Carabante Ordonez, L.K. Stewart. Short communication: Sensory analysis of a kefir product designed for active cancer survivorsJournal of Dairy Science, 2017; 100 (6): 4349 DOI: 10.3168/jds.2016-12320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感染C肝病毒 糖尿病風險增

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
2017年8月13日 上午8:02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

感染C肝,罹患糖尿病風險也較高!國內研究發現,感染C肝病毒的患者,罹患糖尿病的風險,高出一般人的1.63倍,成果已刊登於《肝臟國際》期刊。

染上C肝 罹糖尿病風險增1.6倍

台大醫院、陽明大學研究團隊,自1991至2010年,針對國內7個鄉鎮,總共2萬1559人,進行C型肝炎抗體與病毒檢驗。結果發現,帶有C肝抗體陽性者,罹患糖尿病風險高1.53倍;若血中有C肝病毒,糖尿病風險更高出1.63倍。

胰島素阻抗 中風機率較高

台灣肝臟研究學會暨肝病醫療策進會會長、台灣大學講座教授高嘉宏表示,C肝是很特別的病毒,雖然感染部位以肝臟為主,但C肝病毒也會引起胰島素阻抗,造成全身性及血管慢性發炎,患者會出現血糖、血壓、血脂上升與內皮細胞異常,進而引起心血管疾病及腦中風。

肝抗體陽性者 具有傳染力

高嘉宏會長提醒,C肝抗體陽性者代表過去曾感染C型肝炎病毒,病毒可能仍存留在體內,並且具有傳染力,可經由血液或體液將C型肝炎病毒傳染給其他人。

鄭醫師補充:

C肝病毒的感染,為何會和糖尿病扯上關係?簡單來說,一旦罹患C肝病毒,會啟動身體的慢性發炎反應,同時造成胰島素阻抗,增加肥胖以及糖尿病甚至些血管疾病以及中風的風險。因此有感染C肝,務必配合醫囑積極治療。

慢性發炎對身體有諸多負面影響,但多數人並不知道自己有慢性發炎的狀況,其實在醫療上有相關的慢性發炎指標可以透過血液檢測來了解,建議大家在體檢時,可以和體檢的醫師討論把跟慢性發炎有關的指標列入檢測項目,一旦確認有慢性發炎,務必透過相關療程來協助降低身體發炎的狀況,降低更進一步的重大健康風險的發生。

參考文獻:

Lin, Y.-J., Shaw, T.-W. G., Yang, H.-I., Lu, S.-N., Jen, C.-L., Wang, L.-Y., Wong, K.-H., Chan, S.-Y., Yuan, Y., L'Italien, G., Chen, C.-J., Lee, M.-H. and the R.E.V.E.A.L.-HCV Study Group (2017), Chronic hepatitis C virus infection and the risk for diabetes: a community-based prospective study. Liver Int, 37: 179–186. doi:10.1111/liv.13194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liv.13194/abstract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感冒是萬病之源 抗病首重抗寒!

優活健康網
2017年8月13日 上午8:4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人們常說「感冒是萬病之源」,「感冒」的英文是「Cold (寒冷)」,因此我們也可以說:「體寒是萬病之源」。中藥當中,有效治療的藥方之一是「葛根湯」。葛根湯的成分是:葛根、麻黃、生薑、大棗、芍藥、桂枝、甘草等能夠溫暖身體的成分,服用後20 分鐘左右,身體就會發熱、冒汗,能夠消解肩膀酸痛及頭痛等症狀,減輕身體不適。

只要讓身體熱起來就能治療疾病

另外,葛根湯用來治療腹瀉、濕疹及蕁麻疹等也經常有效。中醫書籍中記載,葛根湯能夠有效緩解的病症,除了感冒之外,還對支氣管炎、肺炎、扁桃腺炎、結膜炎、淚囊炎、耳下腺炎、口內炎、乳腺炎、中耳炎、蓄膿症、麻疹、水痘、頸部淋巴結炎、肩膀酸痛、五十肩、風濕、蕁麻疹、皮膚化膿、高血壓、痢疾、夜尿症等疾病也具有療效。

換句話說,只要讓身體溫熱起來,就能治癒這麼多種疾病。健康的關鍵就在於「讓身體溫熱」。人不耐寒冷是天生的!人類不像動物身上覆有毛皮,因此推測最早的人類出現在熱帶地區。人類雖然有可以對抗暑熱的體溫調節器官,卻缺乏抗寒的特別機能,以致於容易發冷,可想而知一著涼就容易引發各種疾病。

氣溫、體溫最低的時段 也是死亡率最高的時間

譬如說,一到冬天,感冒、肺炎、中風、心肌梗塞、高血壓等循環系統生病的患者就會增加。此外,癌症、腎臟病、糖尿病、膠原病等疾病的死亡率,幾乎都會在寒冷季節裡上升。

另外,一天當中外界氣溫及體溫最低的半夜3至5點時段,也是人們死亡率最高的時間。在這個時間點,氣喘或異位性皮膚炎發癢都會變嚴重。原因是在平常的體溫下能夠正常代謝、燃燒的營養物質及代謝廢物的處理變得不順暢,血液裡產生了剩餘物質及代謝廢物開始汙染血液。

體溫的熱度對健康非常重要

此外,即使是健康的人,早上剛起床的1、2個鐘頭,也容易感到身體沉重,易陷入發呆等無緣由的狀況,尤其低血壓或憂鬱症的患者更是如此。但是到了下午,情況會漸漸好轉,隨著天色開始變暗,精神也變好,這種「夜貓子」族群不在少數。

這種現象,全和體溫變化有很大的關係。天剛亮時原本最低的體溫,會漸漸開始升高直到下午5點左右。通常我們的體溫在下午2點到8點左右升到最高,1天當中最低體溫和最高體溫也會相差達1 ℃。我們的身體之所以會隨著熱度而運作,是因為體溫對人的健康和生命而言,可說是最重要的因素。

鄭醫師補充:

感冒或者身體感染時,為何會發燒?答案很簡單,提高體溫,會增加免疫系統對抗細菌或者病毒感染的能力,反之,體溫比較低的人,免疫力比較差,因此不時容易感染或者感冒。

要維持體溫最簡單的方式:做重量訓練。因重量訓練會增加肌肉量,肌肉量足,身體代謝才會處於高檔,體溫也容易維持在高一點,提升免疫力,因此,安排運動的時間和內容上,最好能包含一些重量阻抗運動,尤其是年長者,若因為行動不便或者活動量不足,出現肌少症的情形,那麼在預防保健上往往事倍功半。

阻抗運動不見得要上健身房才能做,在家透過簡單的深蹲、抬腿等等運動,也能達到一些效果,但作的時候,動作越慢,效果越佳。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老是腰痠背痛 勤練核心肌群助改善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

不少男性族群從事粗重型工作,因搬重物受力不當,容易腰部背部扭傷或拉傷,長期下來造成椎間盤突出,一旦壓迫到神經會出現麻痛無力現象。37歲的楊爸爸常常腰痠背痛,甚至一度痛到無法行走,就醫後被診斷出是輕度椎間盤突出,接受物理治療搭配物理治療師的衛教及肌力訓練教學,更在家中適時地進行肌力訓練,2個月後痠麻症狀改善很多。

長時間抱小孩、手部施力不當恐成爸爸手

烏日林新醫院復健科醫師林怡君表示,台灣約有40%的男性族群被腰痛、腰痠問題纏身,長久姿勢不正確是腰痛的兇手,如果站姿和坐姿不正確,就算沒有運動傷害,也會容易腰痠背痛。曾在診間遇過爸爸因為長時間抱小孩,加上手部施力不當而罹患「爸爸手」,如果肌肉不斷收縮、沒有適當放鬆,導致局部組織血液循環變差,也有可能會罹患肌筋膜疼痛症候群。

避免痠痛 站姿坐姿都有學問

林怡君醫師提醒,坐的時候屁股盡量向後靠,不讓腰椎懸空,可在辦公椅加上靠墊,讓腰椎放鬆,正確坐姿身體和屁股與大腿呈90度,大腿和與小腿呈90度,膝關節不能內彎。坐沙發時也要注意屁股要坐在最裡面,沙發不能選太軟。站的時候也要注意,要抬頭挺胸、收下巴、縮小腹,才不會造成腰椎壓力,維持正確的站姿與坐姿相當重要,另外也建議久坐族群,每30分鐘就要起身活動、舒展筋骨。

每天只要6分鐘 就能預防下次拉傷

烏日林新醫院復健科物理治療師李宥儒表示,「訓練核心就是最好的護腰方式!」針對腰部或膝關節進行核心肌群、大腿肌力的訓練,尤其腰部核心肌群的訓練及周邊軟組織的伸展,能增加腰部穩定度及活動度。通常持續進行肌力訓練,6個禮拜就會出現成效,建議在家可進行5招超級肌力訓練進行緩解,如靠牆身深蹲、抬腿捲腹、橋式、髂脛束伸展、超人式這5項,天天練肌力,每天只需花6分鐘,就能預防下一次的拉傷。

隨著父親節到來,提醒爸爸們在日常生活中,養成正確的姿勢與肌力訓練。如果長期肩頸、腰部痠痛,建議到復健科或骨科就診,經過X光檢查以及專業的評估,了解是否有無需要藥物或復健治療、運動治療,提早就醫可避免延誤黃金就醫時間。(文章授權提供/優活健康網)

鄭醫師補充:

站姿與坐姿的維持,大家都知道,但往往會忘記或者難以維持,根本原因與本身相關肌群的肌力不足有關,其實在坐姿部份,除靠腰坐墊之外,還有有相關的保健器材能幫助腰椎曲線的維持,降低姿勢不正導致的腰椎壓迫。站姿部分,透過量身訂作的足弓墊,也能幫助當事人透過腳弓的矯正,維持比較自然無壓迫的站姿。

核心肌群的鍛鍊,非常有效,而且在家就可以自己做,這篇文章提到的相關訓練方式,例如靠牆身深蹲、抬腿捲腹、橋式、髂脛束伸展、超人式等等建議大家可以學習在家規律性的訓練,如能持之以恆,腰痠背痛的機率必然大為降低。我之所以推薦,因為自己也是身體力行,而從其中獲益良多。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種糖少碰為妙 恐致脂肪肝炎、高尿酸

最近一項發表在肝臟學期刊《Journal of Hepatology》的研究發現,有非酒精性脂肪肝炎(NASH)的孩童,其攝取的果糖量也比較多,也較易有高尿酸血症,值得注意!

好心肝健康管理中心主治醫師吳妮民接受《好心肝》雜誌訪問指出,2017年5月的肝臟學期刊《Journal ofHepatology》刊登一篇義大利學者進行的研究,針對患有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之孩童及青少年,了解果糖的影響。

該研究收集了271個肥胖且都有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孩童,年齡在10歲到13歲之間,體重平均約在66∼68公斤,身體質量指數(BMI)則是26∼27之間。研究人員利用食物頻率問卷來調查他們的果糖攝取量(每日攝取多少克),而尿酸濃度(mg/dL)則是透過抽血檢驗。這些受試者全都接受了肝切片檢查,以排除其他肝臟疾病引起的肝炎。

結果,全部患有脂肪肝的受試者中,37.6%已經有非酒精性脂肪肝炎(NASH)。有非酒精性脂肪肝炎組者,47%具有高尿酸血症;對照組(無NASH組)只有29.7%有高尿酸血症。在果糖攝取量上,NASH組一天攝取70.4克左右,對照組則是52.6克,NASH組有明顯較多的果糖攝取量。

此篇研究數據亦證實,高尿酸血症的人有較多的果糖攝取量,亦即果糖攝取量與高尿酸血症有獨立正相關性。總結來看,血中尿酸濃度及果糖攝取量,皆與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獨立相關。

果糖為什麼容易導致高尿酸及脂肪肝炎?人體攝取果糖後,經果糖激酶代謝,會形成三酸甘油酯,並增加胰島素的阻抗性,除了容易肥胖外,大量的果糖在肝臟中代謝,易造成肝臟內脂質合成。另一方面,果糖代謝過程中也會消耗三磷酸腺苷(ATP),使尿酸濃度上升,也會造成肝臟細胞發炎

果糖是一種單醣,與葡萄糖皆為醣類中最小的分子,可為人體直接吸收,為人體新陳代謝的主要燃料。和葡萄糖的代謝相比,果糖代謝較不易受到調控,也比較容易在肝臟內形成脂肪。另外,果糖代謝後的下游反應,會刺激腦部造成食慾上升,葡萄糖則較無此問題。哪些飲食可能有果糖?包括水果、果汁、蜂蜜、含「高果糖玉米糖漿」的飲食(如手搖杯飲料)、蔗糖(內含葡萄糖及果糖分子)、調味料如番茄醬等都可能有,可以注意產品的營養成分表。

既然果糖不利健康,目前對於果糖攝取有沒有規範或建議值?曾有研究指出,一天若攝取超過50克的果糖,餐後三酸甘油酯的濃度即會上升。但因果糖在很多食物中都有,包括天然的水果,所以很難單獨訂出果糖的建議食用量,但目前可參考醣類的攝取建議來控制

鄭醫師補充:

看起來,果糖攝取過多,比葡萄糖為害健康更嚴重。建議大家多留意日常生活飲食來源,是否有果糖攝取過多的狀況,如果有,務必加以控制。

參考文獻:

http://www.journal-of-hepatology.eu/article/S0168-8278(17)30002-8/abstract

Serum uric acid concentrations and fructose consumption are independently associated with NASH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Mosca, Antonella et al.
Journal of Hepatology , Volume 66 , Issue 5 , 1031 - 1036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認識失智症,7個行為恐是失智症前兆

 

【早安健康/康聯預防醫學顧問心理師 廖芳芸】隨著人口老化速度增加,失智症人口也逐漸增加,根據2015年國際失智症協會發佈的報告指出,平均每3秒就有產生一位失智人口。然而如果一般民眾對失智症的認識不夠,很容易忽略家人的變化而無法給予適當的醫療及照顧。 

一、什麼是失智症? 
失智症與一般老化不一樣,是一群認知功能減退的症候群,可能會影響到記憶力、時間/空間的定向感、判斷力,甚至有些會出現人格改變或視、聽幻覺。 

失智症可分為2大類: 
1. 退化性失智症:腦部神經細胞受到破壞,常見的例如阿茲海默症。
2. 血管性失智症:因腦中風或是慢性腦血管病變,造成腦部血液循環不良而細胞壞死。 

二、要怎麼樣辨別家人有沒有失智症? 
不同的失智症出現的徵兆略有不同,以阿茲海默症為例,如果你家人有出現: 

A. 記憶力減退影響到生活,頻率頻繁,且經提醒亦無法想起。 

B. 對時間/地點趕到混淆,例如早上、下午混淆/在平常熟悉的地點迷路。 

C. 無法勝任原本熟悉的事物,例如原本職業是數學老師卻無法勝任算錢。 

D. 書寫或表達出現困難,例如以「用來寫字的東西」來表達「筆」。 

E. 東西亂放且缺乏回頭找的能力,所以容易懷疑他人偷竊。 

F. 判斷能力變差,例如借錢給陌生人、蓬頭垢面、穿著不合氣候等。

G. 性格改變,例如變的疑心、憂鬱、失去自我控制力或畏懼等。

三、家裡有失智老人,要怎麼照顧?

 

每一位失智症患的症狀不一定相同,人生故事與經歷也不一樣,所以沒有一套一定要怎麼做的SOP,只有最適合該家屬的互動方式。 

* 理解:理解該失智患者遇到了什麼困難,這個困難是怎麼來的,可以怎樣協助他。 

* 包容:有些失智症患者對自己能力下降一事,並非全然無感,因此會對自己感到挫折或表現出易怒,所以嘗試去看到長輩還有的能力、鼓勵他們去做還能勝任的事,建立長輩的信心,情緒穩定後,照顧之路也會比較順暢。 

* 愛自己:照顧失智症患者是一條不輕鬆的路,照顧者在照顧過程中也要好好愛自己。學習看到自己的限制、學習看到自己的付出、學習看到自己在照顧家人與照顧自己之中的平衡,適時的尋找資源,例如失智症照顧者協會或是病友團體,給予照顧上的分享與支持。每天給自己一些時間,聽幾首歌、泡個腳、喝杯好茶,照顧好自己,才能有好的品質照顧失智症患者 

鄭醫師補充:

失智症患者最常出現的妄想內容,常跟「被偷」有關,因為患者常忘了自己東西放在哪哩,老覺得有人偷他們的東西。

血管性的失智,與患者本身有心血管病史有關,預防上,除控制血壓外,最好還能積極處理血管發炎及動脈硬化的身體狀況,功能醫學提供的整合療法比較能在這部分有積極的作為。

退化性的失智,能參考的除了是否有家族史之外,擔心自己未來罹患失智症風險的人,還可以透過基因檢測來瞭解自己是否為高風險,如果是,在預防保健上,最好有更積極的作為,除透過健康以及均衡的飲食和健康生活型態之外,此外,透過功能醫學相關檢測瞭解自己身體功能有哪些弱勢,以營養補充、排毒、降低發炎還有提升能量代謝來積極保養,也能讓罹患年齡來的比較晚,而程度不致太嚴重。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