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準媽媽不能輕忽的事(含親子關係) (505)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已知研究告訴我們堅果有助於降低高血壓,氧化壓力和糖尿病的風險,並且它們對老年人的認知功能退化有保護作用。在這份有益健康影響清單中,我們現在可以從巴塞羅那全球衛生研究所(ISGlobal)領導的一項研究中添加新證據,這是一個由“la Caixa”支持的研究所。該研究發表在“ 歐洲流行病學雜誌”上,發現在懷孕的頭三個月內富含堅果的母親飲食與改善兒童神經發育之間證實相關。

該研究在西班牙進行,包括2,200多對母親和兒童對,這些人參加了位於阿斯圖里亞斯,吉普斯誇,薩瓦德爾和瓦倫西亞的INMA方案。關於母親堅果攝入量的資訊來自關於飲食習慣的調查問卷,母親在懷孕的第一個和最後三個月完成了這些調查。在出生後18個月,5年和8年,使用幾項經國際驗證的標準測試評估兒童的神經心理學發展。

對結果的分析表明,母親在妊娠頭三個月吃更多堅​​果的孩子在測量認知功能,注意力和工作記憶的所有測試中獲得了最好的結果。

“這是第一項探索懷孕期間吃堅果對兒童神經發育長期可能帶來的好處的研究。大腦在妊娠期經歷了一系列複雜過程,這意味著孕產婦營養是胎兒大腦發育的決定因素。 ISGlobal研究員,該研究的第一作者佛羅倫斯吉尼亞克解釋說,這可以產生長期影響。“我們在這項研究中考慮的堅果是核桃,杏仁,花生,松子和榛子。我們認為觀察到的有益效果可能是由於堅果提供了高水平的葉酸,特別是必需脂肪酸如ω-3和ω-6。這些成分往往會積聚在神經組織中,特別是在大腦的額葉區域,這會影響記憶和執行功能。

本研究中描述的益處是在報告堅果攝取量最高的母親群體中觀察到的 - 每周平均不超過三份30克份量。這略低於西班牙社區營養學會(SENC:Guíadelaalimentaciónsududable)發布的健康飲食指南中推薦的平均每週攝取量,該指南每週三至七份。“這使我們認為,如果母親消耗推薦的每周平均值,那麼收益可能會大得多,”Gignac解釋道。估計西班牙的堅果消費量是歐洲平均水平的兩倍多(4.8克對2.2克)。

該研究還分析了母親在懷孕的第三個三個月的堅果攝取情況,但在這種情況下,沒有觀察到與神經心理學結果有關聯或發現的關聯較弱。“這不是我們第一次觀察到在懷孕的特定階段接觸特定食物,更顯著的效果。雖然我們的研究沒有解釋第一和第三個三個月之間差異的原因,但科學文獻推測胎兒發育在整個懷孕期間都有所不同,並且有一段時期發育對母親的飲食特別敏感“,ISGlobal研究員JordiJúlvez解釋說,這項研究的最後一位作者。

“無論如何,”Júlvez補充說,“因為這是第一項探索這種效應的研究,我們必須謹慎對待這些研究結果,並在未來通過更多的世代研究和隨機對照試驗來複製它們。”

參考文獻:

  1. Gignac F, Romaguera D, Fernández-Barrés S, Phillipat C, Garcia-Esteban R, López-Vicente M, Vioque J, Fernández-Somoano A, Tardón A, Iñiguez C, Lopez-Espinosa MJ, García de la Hera M, Amiano P, Ibarluzea J, Guxens M, Sunyer J, Julvez J. Maternal nut intake in pregnancy and child neuro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up to 8 years old: A population-based cohort study in SpainEurope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2019 DOI: 10.1007/s10654-019-00521-6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長期服用避孕藥 維他命B群不可少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珮均報導

2019年4月12日 上午9:16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珮均報導】現代人多晚婚晚生育,甚至會不想生兒育女,因而選擇使用避孕藥來長期避孕;然而,口服避孕藥通常為合成雌激素及黃體素的配方組合,長期服用下即可能阻礙維他命B的吸收,對女性的影響不小。因此,若是有長期使用口服避孕藥,就應該要特別注意維他命B群的攝取。

口服避孕藥分兩劑型 含鐵劑可改善貧血

彰化基督教醫院婦產部婦癌科陳子和主任表示,避孕藥主要成分就是雌激素與黃體素,其劑型分為21錠及28錠,兩種效果並無差異,但都必須每天規律的服用,才能達到效果;若有一天忘記服藥,最好在十二小時之內補吃,否則將導致避孕效果不佳。

陳子和主任說明,21錠避孕藥內包含的藥物全部都是避孕的有效成分;28錠的避孕藥,則前21錠為有效的避孕藥成分,後面4錠或7錠通常為一些非避孕成分。像是因應女性月經來潮容易出現貧血,現在市面上便有避孕藥將後4錠加上含鐵劑,讓女性在服用避孕藥時,也能達到改善貧血之效。

非人人適用 特定藥品恐產生交互作用

規律服用避孕藥可達良好的避孕效果,但其並非人人都適用,陳子和主任強調,若為乳癌、荷爾蒙相關癌症、肝功能不佳、高齡、高血壓、有抽菸習慣者,都將增加血栓風險,並不建議以口服避孕藥作為常規避孕使用。此外,若有使用抗生素、安眠藥、癲癇藥品者,則會加速避孕藥的代謝,進而降低避孕效果;而民眾常服用的普拿疼則可能會抑制雌激素代謝,造成體內濃度提高,增加副作用發生風險。因此,若有服用易與口服避孕藥產生交互作用的藥品,都應主動告知醫師,避免避孕效果大打折扣。

影響維生素攝取 適當補充維他命B群

據國外文獻指出,在長期服用避孕藥後,有部分婦女體內維生素B群(B2、B6、B12)、葉酸、維生素C、E的血中濃度有較低的現象,加上現代人工作忙碌容易偏食以及茹素族群,陳子和主任建議,可藉由補充維生素B群,維持血液中維他命B群濃度,作為日常保養;而若不想透過錠劑補充維他命B群,也可透過飲食補足所需營養素,如牛奶、蛋類、綠葉蔬菜、肉類、海鮮類或內臟等食物。

欲懷孕半年前停藥  不影響受孕機率

臨床上常見,媽媽會帶著經期紊亂的少女到醫院尋求協助,但一聽到要使用要避孕藥調經,便避之唯恐不及,深怕避孕藥會影響女兒將來受孕機率。陳子和主任強調,避孕藥是用來抑制排卵,或使受精卵不易著床,因此若有懷孕計畫,停藥即可,半年內多半能恢復正常排卵;而對於避孕藥會增加乳癌風險的疑慮,陳子和主任說明,現今新型避孕藥多採低劑量,且目前無證據證實口服避孕藥會直接增加乳癌的發生率,因此不必過於擔心,若為長期服用避孕藥族群,只要定期接受檢查,便能降低罹癌風險。

鄭醫師補充:

關於長期服用避孕藥引發的營養缺乏可能要補充的相關營養,這篇報導已經詳述。雖然不是每個長期服用的人都出現,建議還是加強補充,防患未然。有興趣的人不妨參閱相關參考研究。

參考文獻:

1.Effect of hormonal contraceptives on vitamin B12 level and the association of the latter with bone mineral density

Berenson, Abbey B. et al.
Contraception , Volume 86 , Issue 5 , 481 - 487
2.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孩子牙膏擠太多 恐長大牙齒變醜

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岳宏外電報導

2019年2月18日 上午10:10

【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岳宏外電報導】孩子,你可能擠太多牙膏了!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一份委託研究指出,將近40%3-6歲兒童使用過多牙膏。CDC建議,3歲或以下孩童擠牙膏大小約一粒米,3-6歲孩子則使用約豌豆大小,2歲以下寶貝則不建議使用含氟牙膏。CDC指出,牙齒成長階段攝取過多氟,可能損害琺瑯質。

添氟防蛀牙 過量恐傷孩童牙齒

根據《富比世》報導,氟對防止蛀牙效果極顯著,在牙齒發育期內,氟與琺琅質共同作用形成晶體結構可以抗酸,也可防止牙齒礦物質流失,氟又具抗菌作用。常添加在飲用水、漱口水或牙膏中。

可是攝取過量時(通常是飲水含氟超過2.0ppm時),牙齒造釉細胞受損,影響鈣化作用。氟會沈積在牙齒形成黃斑,常見症狀如牙面粗糙,失去光澤,佈滿褐色斑點,牙齒質脆易折,形成所謂「氟斑牙」,最常發生在牙齒發育孩童身上。

2歲前不用含氟牙膏 6歲前約碗豆大

CDC日前調查了5,157名兒童的父母和監護人,利用問卷詢問孩子何時開始刷牙,每天刷牙次數以及牙膏使用量。研究發現孩童大多使用過多含氟牙膏,建議2歲以下孩童不要使用含氟牙膏。

如果年齡在2-3歲,美國兒科學會(AAP)、美國兒科牙科學會(AAPD)和美國牙科協會(ADA)建議,應每天刷牙兩次,使用量約米粒大小。如果年齡是3-6歲,應每天刷牙兩次,每次刷牙約豌豆大小,等同每次牙膏重量不超過0.25克。

CDC報告指出,當孩童大於6歲,已經有良好控制力,不會在刷牙時經常吞下牙膏,此外,孩童8歲時,氟斑牙較不容易發生,因此沒有給予6歲以上孩童建議。然而,對於青少年和成年人來說,豌豆大小的量應該足夠。如果民眾在刷牙時,嘴巴泡沫太多,可能就是牙膏太多了。

牙齒出現就要刷 8成孩童過晚刷

根據《亞特蘭大憲法報》報導,CDC專家還建議,父母應該在幼童牙齒出現後立即培養刷牙習慣,幾乎80%孩子開始刷牙比推薦時間晚。

至於氟攝取量標準如何?美國牙醫學會指出,0-6個月7公斤嬰兒,上限是每日0.7毫克;7-12個月9公斤嬰兒,上限是0.9毫克;1-3歲13公斤孩童,最多每日1.3毫克;4-8歲22公斤孩童,最多每日2.2毫克。

參考資料:

1. Kids, You May Be Using Too Much Toothpaste, CDC Suggests.

2. Your child may be using too much toothpaste, and it's unhealthy, CDC says.

3. CDC牙膏調查報告

鄭醫師補充:

這篇報導建議的牙膏用量,孩童刷牙一不小心便會過量,長期下來甚至會造成琺瑯質傷害,影響鈣化作用,甚至造成光澤消失且形成黃斑,不可不慎。父母為了小孩的口腔健康,千萬不可輕忽。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來自倫敦帝國理工學院的科學家們進行的早期研究調查了50名男性的精子品質,這些精子品質不佳男性的伴侶連續三次流產。

發表在“ 臨床化學 ”雜誌上的這項研究表明,與那些伴侶沒有流產的男性相比,參與研究的人的精子具有更高的DNA損傷程度。

研究小組希望這些研究結果可以為尋找治療方法開闢新的途徑,以減少流產的風險。

重複性流產影響英國約50分之一的夫婦,並且定義為在妊娠20週之前連續三次自發性流產。

直到最近,重複流產被認為是由母親的健康問題引起的,例如感染或免疫問題。

然而,醫療專家現在意識到精子健康也可能影響至大,帝國醫學系研究的主要作者Channa Jayasena博士解釋說:“傳統醫生在尋找重複流產的原因時,一直關注女性。而非男性的健康 - 沒有分析他們的精子的健康狀況。

“然而,這項研究提供越來越多的證據證實精子健康決定了懷孕的健康狀況。例如,先前的研究發現,精子在胎盤形成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這對於氧氣和營養供給胎兒至關重要。“

在這項新研究中,該團隊分析了倫敦聖瑪麗醫院重複性流產診所的50名患者的精子,這是帝國理工學院醫療保健NHS信託基金的一部分。

然後,他們將結果與60名男性志願者的精子健康狀況進行了比較,這些志願者的伴侶沒有流產。

該分析顯示,與對照組相比,患有重複性流產的伴侶男性精子的DNA損傷是其兩倍。

研究小組認為這種DNA損傷可能是由所謂的反應性氧所引發的。

由精液中的細胞(含有精子細胞的液體)形成分子(活性氧),以保護精子免受細菌和感染。然而,在足夠高的濃度下,分子會對精子細胞造成嚴重損害。該研究的結果顯示,與對照組相比,伴侶流產的男性精子的活性氧含量增加了四倍。

研究小組正在研究可能引發高濃度這些活性氧的物質。

Jayasena博士解釋說:“雖然試驗中的男性都沒有任何持續感染,例如衣原體 - 我們知道這會影響精子的健康 - 但可能還有其他細菌來自前列腺感染,這可能導致精液永久性有高濃度的活性氧。“

他補充說,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肥胖會降低精子的健康狀況 - 可能是因為高濃度的體脂會引發活性氧的增加。因此,研究小組正在分析研究中50名男性的代謝健康狀況,並評估體重和膽固醇水平。

合作夥伴患有流產的男性也比對照組年齡略大 - 平均年齡為37歲而不是30歲,而且超重略高。該團隊正在調查這些因素是否可能影響活性氧的濃度。

Jayasena博士總結道:“雖然這是一項小型研究,但它為我們提供了線索。如果我們在進一步的工作中證實精液中高濃度的活性氧增加了流產的風險,我們可以嘗試開發降低氧化壓力的治療方法,並增加健康懷孕的機會。

“很長一段時間才開始意識到精子健康在流產中的作用 - 並且原因不僅僅在於女性。現在我們發現兩個伴侶都會導致反複性流產,我們希望能夠得到一個更清晰的畫面。問題並開始尋找確保更多懷孕的方法,以確保健康的寶寶。“

 參考文獻:

 

  1. Channa N. Jayasena, Utsav K. Radia, Monica Figueiredo, Larissa Franklin Revill, Anastasia Dimakopoulou, Maria Osagie, Wayne Vessey, Lesley Regan, Rajendra Rai, Waljit S. Dhillo. Reduced Testicular Steroidogenesis and Increased Semen Oxidative Stress in Male Partners as Novel Markers of Recurrent MiscarriageClinical Chemistry, 2019; 65 (1): 161 DOI: 10.1373/clinchem.2018.289348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月事杯也許能夠增加受孕機率

喬依絲

2019年1月1日 上午9:46

越來越多女性在生理期使用像DivaCup或SoftCup等月事杯(menstrual cup)來取代傳統的衛生棉條,除了方便性之外,還因為月事杯可能可以幫助她們更快地受孕。

現代人因為生活步調緊湊再加上壓力過大,夫妻兩人身體常處於不易受孕狀態。除了可以參考自古以來老一輩的受孕秘訣或是吃較多好脂肪等方式改善體質之外,月事杯似乎也成了一種新絕招,或者更具體地說是SoftCup。著有《女性親密健康指南》一書的女性健康專家Sherry Ross醫學博士表示 :「只要將精子存入月事杯中,再將杯子置入女性體內靠近子宮入口即可,預備人工受孕的夫婦也可以試試這種方法。」

月事杯真的可以幫助受孕嗎? Ross博士堅定地表示可以。她說 :「月事杯裡裝滿著數百萬個精子,並且只能朝向唯一方向也就是卵子那移動,子宮頸粘液將有助於精子游過子宮頸和子宮,最終進入輸卵管,只要有一個精子成功穿透卵子就可以進行受精。」Ross博士還指出,若是長時間將精子維持在子宮頸及子宮入口附近可能會增加受孕機率。

健康的精子可以存活三天,Ross博士建議只要無安全問題,就盡可能地將月事杯保留在原位,但最好是遵循月事杯耗損的使用準則,在體內以不超過12小時為主。根據美國德州生育及不孕症專家、生殖內分泌學家同時為婦產科醫師的Daniel A. Skora博士表示,月事杯在體內的時間若是超過12小時,陰道pH值將因而改變,這會導致酵母菌感染和細菌性陰道炎(BV)。

有人因此而成功受孕嗎? 36歲來自紐約Sunnyside的Julia Dennison表示自己在生理期即已改用月事杯來取代衛生棉,後來得知月事杯幫助受孕的方法,在她第一個月的嘗試下立刻成功受孕。另外,36歲來自維吉尼亞州的Karly McBride一直在與先生努力對抗男性因素不孕症問題,當她聽到月事杯可以協助受孕時,就去藥店買了一些SoftCups,結果是她終於成功受孕了。McBride補充 : 「與生育治療相比,這是一項非常小的投資,也許不見得對每個人都有效,但是因為價格低廉,值得一試。」

雖然月事杯不是一種傳統受孕的方法,或是在學理上仍然需要更多的研究證明,但是當你想要懷孕時,也許可以與醫生討論看看這個方法是否適合你。

Reference : Women Are Using Menstrual Cups to Get Pregnant Faster and It Might Work

鄭醫師補充:

這個方式聽起來簡單U又經濟,也就是不讓精子往外跑,把所有精子的出口封死,只能往卵子所在位置衝,提高受孕率。如果這種方式對於不孕或者受孕困難的伴侶能奏效,將能省上一大筆不孕症治療甚至是試管嬰兒的經費。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懷孕間隔時間太近存風險 不論產婦年齡

法新社 中文新聞

2018年10月30日 下午2:35

(法新社華盛頓29日電) 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UBC)博士後研究員舒默斯(Laura Schummers)表示:「對所有年齡層的產婦而言,懷孕間隔時間太近存在風險。」

「我們發現,只有35歲以上的女性面臨產婦風險,而非年輕女性,但對20至34歲及35歲以上女性而言,產後短期內再懷孕將對嬰兒造成風險。」

舒默斯說,產後12或24個月再懷孕的風險值相似,「產後12到18個月再懷孕的風險則再下滑一點點」。

兩次妊娠間隔時間是指前一胎產後與懷上下一胎的時距。對35歲以上女性而言,若在產後3、6或9個月後懷孕,將面臨最高的產前併發症風險。

對嬰兒而言,無論母親年齡為何,風險都會隨著兩次妊娠間隔時間過短而增加。嬰兒可能胎死腹中、出生後第一年便夭折、出生時體重過輕或早產等。根據這15 萬份懷孕紀錄,約有2%的嬰兒受到妊娠間隔過短影響。

鄭醫師補充:

本項研究詳細的數字如下:

35歲以上的女性在產前6個月懷孕後,產婦死亡率或嚴重發病率的風險為1.2%。 

但是,當新媽媽在懷孕期間等待18個月時,風險降至0.5%。 

在懷孕期間達6個月差距的年輕女性其自發性早產的風險為8.5%。  

對於生產間隔達18個月的同一年齡組的女性,風險降至3.7%。 

“對於許多女性來說,實現最佳的一年間隔應該是可行的,並且顯然值得降低並發症風險”,UBC副教授Wendy Norman博士說。 

簡單來說,每一胎至少隔一年,比較不會對自己嬰兒造成健康風險。有親餵寶寶的母親,在哺乳期因為泌乳激素分泌(當然哺乳期也要夠長),比較不會在短時間懷孕。

參考文獻:

Schummers L, Hutcheon JA, Hernandez-Diaz S, et al. Association of Short Interpregnancy Interval With Pregnancy Outcomes According to Maternal Age. JAMA Intern Med. Published online October 29, 2018. doi:10.1001/jamainternmed.2018.4696

https://jamanetwork.com/journals/jamainternalmedicine/article-abstract/2708196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乳房,丘疹和月經,毛髮生長在以前沒有的地方,以及不可預測的情緒波動,這在青春期之前是不會出現的。歡迎來到青春期,對於大多數女孩來說,當她們大約十歲或十一歲 - 甚至更早報到 - 如果母親在懷孕期間乙醯氨酚(大家熟知的普拿疼)止痛藥(在丹麥以Panodil,Pinex或Pamol等名稱出售)周數越長,女兒進入青春期的時間越早,奧胡斯大學的一項新研究表明了這一點。

奧胡斯大學的研究人員研究了懷孕期間鎮痛藥對乙醯氨酚的攝入量與女孩和青春期男孩的發育之間的相關性,剛剛發表在國際期刊“ 美國流行病學雜誌

“我們發現了'劑量 - 反應'的相關性。也就是說,懷孕期間使用乙醯氨酚的周數越多,女孩的青春期越早,但男孩的青春期不受影響,”奧胡斯大學公共衛生系的博士生,這項研究的幕後推手Andreas Ernst說。

該研究的分析根據於丹麥(BSIG.dk)中最大的生育後的春春期資料庫。一組約100,000名婦女在懷孕期間提供了三次使用乙醯氨酚的詳細訊息。這些母親在2000年至2003年期間共生育了15,822名兒童,7,697名男孩和8,125名女孩,從11歲起進入青春期,每六個月進行一次問卷調查,了解其發展的幾個不同面相。

青春期早到了

該研究表明,如果母親在懷孕期間服用止痛藥超過12週,女孩平均在一個半和三個月之前進入青春期

“雖然進入青春期一個半月到三個月前可能看起來不重要,但在懷孕期間經常使用乙醯氨酚時,我們的研究結果應該讓人們注意到。我們的研究結果不是要改變目前的醫療處置建議,但懷孕期間乙醯氨酚作為“安全無害的選擇”的看法應該受到挑戰,“Andreas Ernst解釋說。

在世界範圍內,對乙醯氨酚的平均消費量一直在增加,研究表明,超過50%的孕婦在懷孕期間至少使用一次含有乙醯氨酚的止痛藥。

“由於青春期提早發育與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睾丸和乳腺癌等嚴重疾病的風險增加有關,因此確定青春期提早發育的可能原因非常重要,這樣我們才能預防這種發展。 ,“安德烈亞斯恩斯特說。

參考文獻:

  1. Andreas Ernst, Nis Brix, Lea L B Lauridsen, Jørn Olsen, Erik T Parner, Zeyan Liew, Lars H Olsen, Cecilia H Ramlau-Hansen. Acetaminophen (Paracetamol) Exposure During Pregnancy and Pubertal Development in Boys and Girls From a Nationwide Puberty CohortAmeric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2018; DOI: 10.1093/aje/kwy193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學步車太危險!每年近萬名寶寶受傷送急診

 

編輯 李育道 報導

 

2018/09/18 14:33
 
 

 

雖然有些家長可能認為學步車是讓幼兒更加獨立的一種方式;不過美國一份最新研究卻指出,學步車其實沒有想像中的安全,學步車導致幼兒受傷事件頻傳,在美國平均每年將近1萬名幼兒被送往急診治療,都與學步車造成的傷害有關,美國兒科學會也呼籲政府禁用學步車。
 
根據美國《小兒科期刊》(Pediatrics)昨(17)日發表最新研究指出,從1990年到2014年共24年期間,全美超過23萬676名15個月以下嬰幼兒被送往醫院急診治療,而受傷原因都和學步車有關。其中逾90%的事故導致寶寶頭頸受傷,最常見的傷害原因是摔下樓,佔74.1%的比例。其他受傷原因還包括掉出學步車外等。

研究人員、全國兒童醫院傷害研究及政策中心主任史密斯(Gary Smith)表示,學步車的速度很快,最高可達每秒4英呎(約1.2公尺)這個時期的幼兒充滿好奇心,卻無法辨認危險,因此只要一個不注意,待在學步車上的小朋友就可能摔下樓發生危險。
 
美國兒科學會也已呼籲政府禁止學步車家長應該丟棄,這種裝置對寶寶發展不僅沒有幫助,反而讓他們陷入危險中,應以其他活動裝置取代。
 
據了解,目前加拿大已全面禁止學步車的販賣與製造,且不准父母轉售二手貨。違者最高可處10萬美元罰款或半年徒刑

鄭醫師補充:

學步車意外頻傳,普遍事故造成的傷害也不輕,上述研究報導的意外發生統計數據令人咋舌,請家中有正學步的寶寶家長們留意,最好不要使用學步車,否則愛之適足以害之,屆時悔之莫及。

參考文獻:

http://pediatrics.aappublications.org/content/early/2018/09/13/peds.2017-4332

Infant Walker–Related Injuries in the United States

Ariel SimsThitphalak ChounthirathJingzhen YangNichole L. HodgesGary A.Smith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多吃維他命D無助寶寶免疫 孕婦多吃則有益胎兒

法新社 中文新聞

2018年5月30日 下午3:35

(法新坦帕29日電) 很多人會為了讓寶寶骨骼強壯,增加他們維生素D攝取量。但今天發表在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的芬蘭研究指出,寶寶滿兩歲前,攝取3倍量的維生素D無助增強他們的骨骼或免疫力,不過孕婦多攝取將有助胎兒健康。

 

維生素D能助人體吸收鈣質,是不可或缺的營養素。皮膚只要接受日曬便能製造維生素D,但根據一份2016年的研究,高達40%的歐洲人維生素D量未達標。

缺乏維生素D恐導致佝僂症(軟骨病)。軟骨病典型症狀是骨頭軟化,恐導致發育不良和O型腿。

在維生素D越多越好的假設下,研究人員針對975名健康寶寶進行隨機臨床試驗,讓一部分受試嬰兒每天攝取400國際單位(IU)維生素D的建議攝取量,另一批嬰兒則攝取1200IU。

但研究人員發現,在寶寶滿24個月大之前,實驗組和對照組的「骨骼強度和罹病率並無差異」。

報告指出:「這項針對975名健康孩童進行的試驗,就我們所知,是首份大規模隨機臨床試驗來評估嬰兒期到幼兒期的維生素D補充。」

研究指出,大多數受試嬰兒實驗之初都不缺乏維生素D,這種情況下,高劑量維生素D「對骨骼強度或出生頭兩年父母回報的罹病率均無額外益處」。

美國醫學會期刊的另一則研究也探討相同問題,檢視孕婦每天攝取高達2000IU維生素D補充品的安全性。

他們發現,懷孕時攝取維生素D補充品能降低胎兒體重過輕的風險。(譯者:梁元齡/核稿:蔡佳敏)

鄭醫師補充:

這篇報導提醒孕婦懷孕期間,務必補充足夠的維生素D(高劑量),降低寶寶的健康風險,研究結果建議一天2000IU。至於兩歲前的寶寶補充高劑量的維生素D意義不大,但飲食中基本的維生素D來源仍不可或缺。

參考文獻:

Bi WG, Nuyt AM, Weiler H, Leduc L, Santamaria C, Wei SQ. Association Between Vitamin D Supplementation During Pregnancy and Offspring Growth, Morbidity, and Mortality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AMA Pediatr. Published online May 29, 2018. doi:10.1001/jamapediatrics.2018.0302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知名的醫學期刊BMJ發表一篇關於孕期即使攝取適量的咖啡因(每天小於300毫克),研究蒐集50943位孕婦,孩童追蹤至八歲,探討孕期孕婦攝取咖啡因的量與孩童肥胖是否有關?

分析發現學齡前以及就學期間,出現肥胖的機率高出咖啡因攝取最少的孕婦所生的小孩。孩童期即出現非胖,日後糖尿病以及心血管疾病風險提高,以五歲孩童為例,孕期攝取咖啡因最高的母親其孩童出現過重或者肥胖得比例比咖啡因攝取最低的孕婦生的小孩高出5%。

不只咖啡有咖啡因,某些茶類也含,研究人員建議孕期最好嚴格限制咖啡因的量,降低孩童日後的健康風險。

參考文獻:

  1. Eleni Papadopoulou, Jérémie Botton, Anne-Lise Brantsæter, Margaretha Haugen, Jan Alexander, Helle Margrete Meltzer, Jonas Bacelis, Anders Elfvin, Bo Jacobsson, Verena Sengpiel. Maternal caffeine intake during pregnancy and childhood growth and overweight: results from a large Norwegian p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cohort studyBMJ Open, 2018; 8 (3): e018895 DOI: 10.1136/bmjopen-2017-018895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女嗜速食 恐不孕

【中央社巴黎三日綜合外電報導】

2018年5月5日 上午12:00

根據今天發表的研究,不吃水果或吃大量速食的女性,受孕時間拖得較長,一年內受孕的機率也較低。

法新社報導,這份研究發表在經同儕審查的「人類生殖」(Human Reproduction)期刊中。研究發現,幾乎不吃水果的女性,比起每天吃至少三份水果者,平均要多兩週左右才能懷孕。

每週至少吃四次速食的女性,比如吃漢堡、披薩和炸雞等,比起完全不吃或幾乎不碰速食者,則要多上一個月才能懷孕。

率領研究團隊的澳洲阿得雷德大學教授羅伯斯說:「結果顯示,良好的飲食品質,包括吃水果、減少速食攝取,能夠促進生育、也能使受孕時間縮短。」

研究結果顯示,拒吃水果或嗜吃速食,與「受孕時間」較長或不孕風險較高,兩者間存在明顯關連。

比較兩項極端變因,例如食用大量速食比起完全不吃速食,不孕風險增加四十一%。

近五六○○名受試女性全部都是第一次懷孕,只有相對少數的三四○人在受孕前接受過各種生育治療。

鄭醫師補充:

速食吃得多,水果吃得少,身體營養失衡對身體無疑是一種壓力。要受孕,壓力不能過大,吃不好對身體也會形成壓力,當然有些人壓力來時,
也會亂吃甜食及富含油脂的食物來源來減壓,即使有效,但時間短暫,結果還是對身體有負擔。

參考文獻:

Pre-pregnancy fast food and fruit intake is associated with time to pregnancy 

Human Reproduction, dey079, https://doi.org/10.1093/humrep/dey079
Published:
 
04 May 2018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孕媽咪吃止痛藥 胎兒未來生育能力恐受影響

孕婦吃止痛藥,恐會損害小孩未來的生育能力。之前就曾有科學家發現,ibuprofen 和 paracetamol 這兩種藥物,會減少女孩卵巢細胞的數量,進而影響長大後的生育能力。除女嬰外,最近英國也有研究小組,發現止痛藥對男孩精子一樣會有影響,相關研究刊登在《環境健康展望期刊》( 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 )。

該研究主要是想了解 ibuprofen 和 paracetamol 對胎兒的睾丸及卵巢的影響;他們發現,在接觸 paracetamol 一周後,產卵細胞( egg-producing cells )的數量會減少40%,而 ibuprofen 的影響更大,它讓產卵細胞( egg-producing cells )的數量減少了一半之多。此外,這兩種止痛藥,也皆讓精子生成細胞的數量,減少了4分之1。

科學家們認為,止痛藥會影響前列腺素類分子,而這些分子對於卵子和精子的產生非常重要。負責研究的英國愛丁堡大學( The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 Rod Mitchell 博士建議,孕期婦女在服用止痛藥前應仔細思考,並遵循現有的指導方針。

英國藥品和保健產品監管局的 Sarah Branch 博士則說,除非絕對必要,婦女應該避免在懷孕期間服用藥物。

【本文經《健康傳媒》授權刊登,原文於此

鄭醫師補充:

此篇報導提到的止痛藥都是大家日常經常容易接觸到的常用藥,尤其是 paracetamol ,就是大家熟知的普拿疼,向來被視為非常安全,連孕婦也能服用,但這篇報導提到的研究,提醒大家止痛藥的使用仍然潛在對下一代的健康風險:降低生殖能力。

參考文獻:

 

Environ Health Perspect; DOI:10.1289/EHP2307

 

 

 

Effects of Exposure to Acetaminophen and Ibuprofen on Fetal Germ Cell Development in Both Sexes in Rodent and Human Using Multiple Experimental Systems

Pablo Hurtado-Gonzalez,1 Richard A. Anderson,1 Joni Macdonald,1 Sander van den Driesche,2 Karen Kilcoyne,1 Anne Jørgensen,3 Chris McKinnell,1 Sheila Macpherson,1 Richard M. Sharpe,1 and Rod T. Mitchell1

 

https://doi.org/10.1289/EHP2307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有篇關於抗憂鬱劑與產婦哺乳的相關研究報告,之前研究認為孕期服用抗憂鬱劑可能導致母乳量不足的狀況,但這項的研究發現乳量不足的原兇不在於抗憂鬱劑,而是女性若有潛在精神疾患,才是導致母乳量不足的最大風險。

這項澳洲研究,蒐集2004到2008年間,3024位產婦分析數據所得到的結論,研究人員提醒,若是有潛在精神疾病的孕婦,應先給予精神健康以及產後餵乳相關的衛教。

至於孕期以及餵乳期間是否持續使用抗憂鬱劑?研究人員覺得這的確是挑戰性的議題,因為不可否認,不管是孕期或者是哺乳期,寶寶都可能從胎盤以及母乳中攝取到抗憂鬱劑。孕期以及哺乳期間,媽媽情緒是否穩定對胎兒的身心健康以及親子關係的確至關體大,個人建議不妨參考整合醫學的觀點及做法,透過適當的營養補充來協助穩定母親的精神狀態,也不必擔心抗憂鬱劑對寶寶日後身心健康及大腦發育甚至是智力發展可能造成的影響。

參考文獻:

  1. Luke E. Grzeskowiak, Catherine Leggett, Lynn Costi, Claire T. Roberts, Lisa H. Amir. Impact of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 Use on Breast Milk Supply in Mothers of Preterm Infants: A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British Journal of Clinical Pharmacology, 2018; DOI: 10.1111/bcp.13575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昆凌小禎都被它困擾!元兇可能是這樣

記者李鴻典/台北報導

因「周董」周杰倫的太太昆凌與主持人胡瓜的女兒小禎患有「多囊性卵巢症候群(PCOS)」,這個疾病因而被大家所注意。醫師提醒,如果發現自己突然變胖、體毛增加,或是月經遲遲沒來,都該警覺…

成大醫院婦產部醫師陳達生表示,月經帶來經痛、經血量大的問題,經常困擾許多女性朋友;但也有人月經不規則,從「月」 經變「季」經,甚至1年來1次,這種月經不來的問題也很大,很可能有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的體質。

多囊性卵巢症候群在年輕女性相當常見,估計每7人就有1人遭遇類似困擾。陳達生說,有這種體質的人可能合併有青春痘、過多的體毛,檢查會發現雄性賀爾蒙偏高或卵巢有多囊性變化。雖然隨著年齡漸長問題可能獲得改善,但還是有許多人會因為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無法順利排卵而不孕。

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的原因尚未完全明瞭,但多有胰島素阻抗問題,需分泌較多的胰島素才能維持血糖平衡。患者除雄性素過多,造成青春痘與多毛症外,因卵巢無法規則排卵致月經常拖很久才來,超音波檢查可見卵巢邊緣有許多未成熟卵泡。

陳達生指出,月經久久不來,子宮內膜也容易增生或癌化,放任月經不來,未來有可能罹患子宮內膜癌與卵巢癌。所以月經超過3個月沒來,除了要檢查是否懷孕,還應接受治療及持續追蹤。

治療多囊性卵巢會使用調經藥或避孕藥,使月經規則來潮,以減少子宮內膜增生癌變的機率,也能同時降低雄性素,改善青春痘與多毛症。但要根本改善體質、減少胰島素阻抗的問題,會使用對抗糖尿病的藥物Metformin,在規則服用3個月後,許多人真能在不使用催經藥或避孕情況下排卵來潮,甚至順利懷孕。對效果不彰,或無法忍受Metformin造成的噁心與腹脹的患者,則考慮補充維他命D。

陳達生指出,根據最新的研究,缺乏維他命D會造成許多疾病,也與多囊性卵巢相關。補充維他命D對於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的治療效果已被數個雙盲臨床試驗所證實,許多觀察性研究也證實維他命D對於預防癌症與其他疾病的功效。而根據中央研究院2008年的「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台灣女性血液維他命D濃度達到33微毫克/10毫升標準的僅有2%;換言之,幾乎所有人都不合格。

補充維他命D最方便的方法是曬太陽,根據國健署的建議:「每天臉或手部裸露接受溫和的日曬約10-15分鐘」就可以產生足夠的維他命D3。可是年輕女性為了皮膚美白擦防曬油都來不及了,很難藉曬太陽獲得足夠維他命D;這也是位處陽光充足緯度的台灣,卻有大部分女性還是缺乏維他命D的緣故。

陳達生表示,女性月經不正常,先要排除懷孕的可能,然後盡量矯正可能影響月經週期的生活作息、飲食、壓力與肥胖問題。若月經還是遲遲不來,就應求醫評估是否為多囊性卵巢,並補充維他命D,以預防或治療包括多囊性卵巢在內的多種疾病。

鄭醫師補充:

大部分的人只知道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的患者,雄性激素表現明顯,代謝功能不佳,鮮少人知道多囊性卵巢患者大多缺乏維生素D,而且可以藉由提昇維生素D濃度來改善。

參考文獻:

Indian J Med Res. 2015 Sep; 142(3): 238–240.
PMCID: PMC4669857

The role of vitamin D in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4669857/

除了降低胰島素抗性,改善代謝功能外,國外有臨床研究建議補充肌醇也有助於改善多囊性卵巢症候群:

https://www.naturalmedicinejournal.com/journal/2014-12/inositol-and-polycystic-ovarian-syndrome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孕期經常被視為最安全的鎮痛解熱用藥乙醯胺酚(商品名普拿疼) ,最近被西奈山醫院以及醫學院的學者提出臨床報告,提醒若是孕婦於孕期服用乙醯胺酚,跟未使用的孕婦相比,日後女童(30個月大時)出現語言發展遲緩的風險高達六倍,男童則不受影響。

這是首次有研究探討孕婦尿液的乙醯胺酚濃度與女童語言發展的相關性。研究刊登於2018年1月10日的歐洲精神病學期刊( European Psychiatry)。

這項研究募集754位孕婦(懷孕8-13週期間),研究人員請她們告知從孕期開始到研究當時服用乙醯胺酚的總顆數,同時檢測她們尿液乙醯胺酚的濃度。言語發展遲緩的界定為孩童在三十個月大時用語少於50個字。

分析發現有59%的孕婦於孕期早期服用乙醯胺酚,比較主要分兩個族群比較,一是最高用量(服用顆數最多量的四分之一)與完全沒有使用的族群相比,二是尿液濃度最高的四分之一與尿液完全沒反應的孕婦相比。有10%的孩童出現語言發展遲緩,男童比女童更明顯。

分析結果發現孕婦在孕期早期服用超過六次,其女童發生語言發展遲緩的比例與完全未服用的孕婦所生的女童相比風險高出六倍。這項結果與服用乙醯胺酚產下的孩子日後產生較低智力以及溝通障礙的研究結論相符。

這項研究將會在孩童七歲時繼續追蹤。

研究人員提醒,即使是宣稱安全的止痛藥,在孕期仍應審慎以及限制使用,以免殃及下一代。我不只一次提醒孕婦使用任何藥物都應該儘量保守再保守,能不用儘量不用,先以自然的整合療法來緩和,非不得已,再請醫師評估短暫使用,相對來說比較安全。

參考文獻:

 

  1. C.-G. Bornehag, A. Reichenberg, M. Unenge Hallerback, S. Wikstrom, H.M. Koch, B.A. Jonsson, S.H. Swan. Prenatal exposure to acetaminophen and children's language development at 30 monthsEuropean Psychiatry, 2018; DOI: 10.1016/j.eurpsy.2017.10.007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根據康乃爾大學一項新發表的研究發現,孕期攝取足夠的膽鹼(choline),對下一代的認知功能提升有幫助。

膽鹼的食物來源一般來說,可在蛋黃、瘦的紅肉、魚類、禽類、豆科、堅果以及十字花科等攝取到,膽鹼有許多健康好處,這項疑就想探討的是否可以提升胎兒的大腦發展。

在動物實驗以及人體實驗中,都發現孕其實若補充足夠量的膽鹼,對於下一代的認知功能甚至能終生受益,儘管膽鹼如此重要,但大部分的孕婦其實補充不到一天建議量450毫克。

除了目前的飲食趨勢以及方式之外,研究人員分析攝取不足的可能原因還包含這些食物被報導產生的誤解,例如蛋,新聞常報導富含膽固醇不宜多吃,健康專家甚至是政府提醒孕婦要小心未經煮熟的蛋,即使經過消毒以及煮熟的蛋幾乎沒有風險,但仍然會讓許多孕婦對蛋敬謝不敏。其他像紅肉含飽和脂肪酸以及肝臟比較少人吃都是造成膽鹼攝取來源不足的主要原因。

這項研究分析26位孕婦,被隨機分成兩組,兩組的人吃的飲食都一樣,除了膽鹼,一組是每天930毫克,另一組是480毫克,其他孕婦該有的B12、葉酸以及B6也充分供應。等到小孩出生後,研究人員在分別追蹤4、7、10以及13個月大時的認知反應測試,結果發現每天攝取930毫克的實驗組表現明顯比480毫克的高上一截。

研究人員建議,目前推薦的孕婦膽鹼每日攝取量仍然不足,建議孕婦應該在孕期設法提高膽鹼食物來源的攝取,幫助下一代的大腦發育。

參考文獻:

  1. Marie A. Caudill, Barbara J. Strupp, Laura Muscalu, Julie E. H. Nevins, Richard L. Canfield. Maternal choline supplementation during the third trimester of pregnancy improves infant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peed: a randomized, double-blind, controlled feeding studyThe FASEB Journal, 2017; fj.201700692RR DOI: 10.1096/fj.201700692RR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根據一項大規模的丹麥研究調查發現,荷爾蒙的避孕藥物使用明顯增加女性自殺的風險(包含自殺嘗試及自殺成功),研究人員呼籲女性若是服用避孕藥出現憂鬱症狀,最好和專要人員商討其他替代方案,同時,醫師在開立避孕藥之前,最好也當事人沒有憂鬱症,或者之前是否有接受過憂鬱症治療或者自殺的狀況。這篇研究在11月17日刊登在知名的美國精神病學期刊上。

之前類似的研究認為這樣的風險比較容易發生在青春期的女性身上,這項新研究則把年齡層擴大來研究,同時排除資前有自殺嘗試、抗憂鬱劑治療、精神科診斷、癌症診斷、或者靜脈血栓治療等等,因為都會影響口服避孕藥與自殺關連性的研究。

追蹤39萬,平均21歲,時間長達8.3年,結果發現有6999位出現首次自殺嘗試,71位自殺成功,跟未使用荷爾蒙避孕藥的女性相比,自殺的風險與使用口服避孕藥有較大的關連,尤其是青春期的女性,危險的高峰期出現在使用兩個月後,超過一年以上,風險比較不明顯。

之前有五項研究全都證實這樣的風險存在,尤其是15-25歲的女性,這也是避孕藥使用的主要年齡層。研究人員建議開立口服避孕藥後,最好在三個月時作情緒方面的評估,確認是否因服避孕藥出現憂鬱症狀,同時也不該輕易的開立這類藥物,降低可能的後續憂鬱以及自殺風險。

相關研究報導:

https://www.theguardian.com/commentisfree/2016/oct/03/pill-linked-depression-doctors-hormonal-contraceptives

參考文獻:

https://ajp.psychiatryonline.org/doi/abs/10.1176/appi.ajp.2017.17060616

Association of Hormonal Contraception With Suicide Attempts and Suicides

Charlotte Wessel Skovlund, Ph.D., Lina Steinrud Mørch, Ph.D., Lars Vedel Kessing, D.M.Sc., Theis Lange, Ph.D., Øjvind Lidegaard, D.M.Sc.
Received: June 06, 2017
Accepted: August 24, 2017
 
Published online: November 17, 2017  |  https://doi.org/10.1176/appi.ajp.2017.17060616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睡眠不足與妊娠糖尿病的可能關聯

 

 【華人健康網文字提供/ELSEVIER全球醫藥新知】《Sleep Medicine Reviews》日前刊登美國伊利諾大學(University of Illinois)的最新發表,研究團隊表示,孕婦睡眠不足,可能增加妊娠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的風險。

妊娠糖尿病的患者會在懷孕時發展出異常高的血糖值,並可能導致胎兒出生體重過重、早產及胎兒呼吸窘迫等問題。妊娠糖尿病也可能增加母親日後出現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

研究中作者自8個研究中蒐集共17,595位孕婦的數據資料,在調整過如年齡、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 BMI)、種族等多項因素後,分析結果顯示,每日夜晚睡眠時間不足6.25小時的女性,其發展出妊娠糖尿病的機率,較睡眠充足的受試族群高了將近3倍。

作者表示,睡眠缺乏與妊娠糖尿病之間的實際關聯機制尚不清楚,然而孕期間荷爾蒙的變化以及與睡眠不足相關的系統性發炎,可能造成胰島素抗性以及較高的血糖值。

研究刊登在《Sleep Medicine Reviews》的網頁

鄭醫師補充:

根據過去已經發表於期刊journal Diabetologia 2015年針對超過59000位55-83歲的女性分析研究:睡眠時數過短,每晚不足六小時,增加糖尿病風險,然而即使讓他們每晚增加兩小時睡眠,糖尿病風險仍在。研究者Susan Redline醫師分析背後的原因發現真正的原兇仍在於飲食與運動的失衡。研究發現睡眠時數不足或者常熬夜的人,飲食內容長以高脂以及碳水化合物為主,且缺乏運動的意願,因此,形成一種惡性循環,肥胖以及糖尿病風險隨之而來。

另一項科羅拉多大學的研究發現,生理時鐘打亂越嚴重,胰島素敏感度越差,該睡覺時越清醒,內臟脂肪越容易囤積,糖尿病甚至是心臟病風險越高:

https://www.webmd.com/diabetes/features/diabetes-sleep-connection#1

這篇報導提醒我們的,道理近似,但妊娠糖尿不只影響孕婦,也會影響寶寶健康,絕不可輕忽。要幫助孕婦睡眠品質提升以及時數充足,最好透過非藥物方式來進行,比較安全,這是人盡皆知的道理,建議大家可以不妨透過營養整合醫學的做法來幫助。

參考文獻:

http://www.smrv-journal.com/article/S1087-0792(16)30140-X/fulltext

Short sleep duration and hyperglycemia in pregnancy: Aggregate and individual patient data meta-analysis

Sirimon Reutrakul'Correspondence information about the author Sirimon Reutrakul
Thunyarat Anothaisintawee
Sharon J. Herring
Bilgay Izci Balserak
Isabelle Marc
Ammarin Thakkinstian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餵母乳至少得兩個月 研究:減少近半嬰兒猝死率

風向新聞
Kairos
2017年11月8日 下午5:34

最新一期美國《兒科》雜誌刊登的一項研究顯示,餵母乳兩個月,嬰兒猝死症發生風險可降低約一半。而這種好處不只適用於純母乳哺育的嬰兒,也同樣適用於母乳和奶粉混合餵養的嬰兒。專家推測餵養母乳可達此功效可能是因為母乳提高了嬰兒的免疫能力,或者改變了嬰兒的睡眠方式。

嬰兒猝死症候群(SIDS)是新手媽媽,也是兒科醫師的夢靨。過去有很多人想盡辦法要減少SIDS的機率,其中一個就是餵母奶。2000年2月就有一篇發表於Journal of Human Lactation的文章,醫師發現餵配方奶的嬰兒比餵母奶的嬰兒多兩倍發生SIDS的機率。2005年德國人也有一篇刊登於Acta Paediatrica雜誌發表類似的研究結果。

根據英國《鏡報》報導,根據最新一期美國《兒科》雜誌又刊登了關於餵母乳可降低嬰兒猝死率近半之研究。美國維吉尼亞大學等機構研究人員綜合分析8項大型國際研究數據,將2200多例嬰兒猝死症病例和未有猝死問題發生的近7000名嬰兒做對照。

研究結果顯示,儘管各國文化習慣不同,但各國數據均顯示,只要堅持餵母乳兩個月以上,就能降低寶寶猝死的風險。但吃母乳不足兩個月的嬰兒則沒有這種保護效果。研究人員猜測,母乳可能提高了嬰兒的免疫能力或者改變了嬰兒的睡眠方式。

具體而言,餵母乳2到4個月,嬰兒猝死症發生風險降低40%;餵4到6個月,嬰兒猝死風險降低60%;餵養6個月以上,風險降低64%。從研究數據來看,餵養母乳時間越長期效用越大;研究人員同時表示,純母乳餵養和混合餵養對降低嬰兒猝死風險並無區別,這對那些選擇補充奶粉餵養的母親而言是個好消息。

目前,許多機構建議餵母乳應堅持至少6個月;世界衛生組織也訂立目標,希望到2025年全球有過半的嬰兒能至少得到半年的母乳餵養期。(吳雯淇/綜合外電報導)

鄭醫師補充:

這篇報導相信可以鼓勵許多媽媽願意親餵寶寶,研究數字告訴我們至少兩個月就有明顯的結果差別,可以餵到六個月以上更好。

參考文獻:

http://pediatrics.aappublications.org/content/early/2017/10/26/peds.2017-1324..info

Duration of Breastfeeding and Risk of SIDS: An Individual Participant Data Meta-analysis

John M.D. ThompsonKawai TanabeRachel Y. MoonEdwin A. MitchellClionaMcGarveyDavid TappinPeter S. BlairFern R. Hauck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轉骨不需偏方!美研究:天天吃這個47%發育更好

 

早安健康
日文編譯/陳建甫
2017年9月2日 下午12:00

 

【早安健康/陳建甫編譯】各位家長們是否還在煩惱家中寶貝身高輸人呢?萬一還在發育的孩子身高比同齡人矮,你是不是常常擔心自己的小孩營養失衡了呢?美國華盛頓大學近來就有份研究指出,讓孩子每天吃一顆蛋,就能改善近半的發育不良情形。 

華盛頓大學的研究團隊從2015年3月開始,針對南美洲發展中國家厄瓜多的83名6~9個月大的嬰兒及其母親進行營養實驗。研究者們指導這群母親每日餵食家中嬰兒一顆雞蛋,9個月後發現嬰兒們出現營養不良而無法正常發育的情形,相較當地的一般嬰兒少了47%。 

低熱量、高蛋白全方位食物,幫助增肌、造骨、排毒 
率領研究的蘿拉‧伊恩諾提(Lora Iannotti)副教授表示,本次研究最令人驚訝的是,僅僅在正常飲食中加入一顆蛋,就有超乎研究團隊預期的強力效果,再次證明了現代營養學中為何視雞蛋為超級營養品。雖然身高主要是受到遺傳基因控制,但是這次的研究將基因、牛乳攝取頻率、測量誤差對於身高的影響排除後,仍發現低熱量、高蛋白的蛋是影響身高的關鍵食材。 

根據日本健康教育振興協會所出版的《身長発育指導士》(暫譯:身高發育指導師)教材中所表示,雞蛋中不但含有九種人體無法自行合成的胺基酸,蛋黃中還有協助蛋白質代謝轉換為其他胺基酸的維生素B群,尤其是能夠補足增肌造骨所需的離胺酸,以及幫助肝臟排毒的甲硫胺酸,對於發育時期的小孩子來說,是日常生活中最需要的全方位食品之一。 

從小吃蛋助改善過敏 半熟蛋營養素活性高更好吸收 
對於有些小朋友可能吃蛋會出現過敏問題,日本小兒過敏學會剛在今年年中發布一份飲食指導,內容提及滿6個月大的嬰兒若開始食用雞蛋,到一歲就能夠改善80%的過敏。而台灣兒童過敏專家葉國偉也曾表示,絕大部分對蛋過敏的兒童到青春期之前就會出現耐受性不再過敏。若是家長們仍不放心家中小孩的安全,也可以過濾掉主要過敏原的蛋白,只吃蛋黃就能避免小兒過敏。 

至於如何料理雞蛋才能夠保有最多的營養,《身高發育指導師》一書中也明確指出:半熟水煮蛋會相較全熟蛋擁有更多的活性維生素B群,對於消化能力較成人弱的孩童來說也更好吸收。最後伊恩諾提副教授也提醒,與其讓小孩攝取各種保健食品,不如讓小孩每天吃一顆蛋,對於發育可能更有幫助。 

鄭醫師補充:

以急性過敏的統計而言觀點,蛋白的確是比蛋黃容易過敏,然而若是以慢性過敏體質來看,蛋黃以及蛋白其實都容易過敏,因此建議有過敏體質的孩童,最好能先透過慢性過敏原檢測,釐清蛋白以及蛋黃對小孩都非過敏原再安心食用會比較安全。畢竟蛋類食品是常見慢性過敏原排行榜的第二名。

這篇研究刊登於重量級醫學期刊小兒科:

Eggs in Early Complementary Feeding and Child Growth: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Lora L. IannottiChessa K. LutterChristine P. StewartCarlos Andres Gallegos RiofríoCarla MaloGregory ReinhartAna PalaciosCelia KarpMelissa ChapnickKatherine CoxWilliam F. Waters

 

 

早在2014年,華盛頓大學同樣的研究團隊就有一篇研究建議孕婦以及幼兒可以透過蛋來補充營養:

 

Nutr Rev. 2014 Jun;72(6):355-68. doi: 10.1111/nure.12107. Epub 2014 May 7.

 

Eggs: the uncracked potential for improving maternal and young child nutrition among the world's poor.

 

 
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24807641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