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準媽媽不能輕忽的事(含親子關係) (496)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人跟動物有何不同?一項新的研究顯示寶寶能夠分辨對錯,也能夠了解公平與不公平,甚至也願意去分享他們的東西。


所以不要說小寶寶什麼都不懂,如同這個研究的領導人Jessica Sommerville提到:「我們的研究顯示這些公平的觀念及利他的概念的產生比我們一般的概念還更早獲得。這些研究也顯示嬰兒的公平概念及利他的連結,因此寶寶能夠對於食物的公平分配較敏感,也更容易去分享他們喜歡的玩具。」


這項研究有兩段15個月大的研究短片,第一部分把一碗的餅乾分配給兩個人,第一次讓兩個人有一樣分量的餅乾,接下來有一個人的份量比另外一個人多。第二段影片呈現的是一壺牛奶的分配,分配方式跟餅乾的分配類似。


研究人員測量每一個寶寶在分配食物時他們花多長的時間去注視,如同嬰兒當他們感到驚訝時會花更多的注意力在上面。觀察結果發現假使有一個人分到較多的食物,他們會花更多的時間去注視。


Jessica Sommerville說:「嬰兒希望食物能夠被平均分配,因此他們很驚訝一個人的食物比另一個人多。」


之前已有報告證實兩歲大的孩童能夠幫助其他人,這被視為利他的現象,而公平概念的發展是介於六到七歲。透過這個新研究發現15個月的寶寶已經有公平與不公平的概念了。


研究的另一部分,研究人員紀錄是否寶寶願意跟一個陌生人分享玩具。對食物不平均分配感到驚訝的寶寶跟對食物分配平均感到驚訝的寶寶相比,他們更願意去分享他們的最愛的玩具。


Jessica Sommerville補充:「分享實驗的結果顯示利他主義在生命的早期就存在個別的差異,這些願意分享心愛玩具的寶寶,對於食物分配是否違反公平原則更敏感。」


對研究全文有興趣的人可以連結參考:


http://www.plosone.org/article/info%3Adoi%2F10.1371%2Fjournal.pone.0023223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之前我曾寫過一篇如何誇獎小孩的文章,最近又有一篇研究證實類似的說法,這篇研究指出,如果對低自尊的小孩誇他的人格特質,反而容易發生反效果,因為當小孩面臨失敗時,小孩馬上會否定自己受誇獎的稱讚詞爾感到羞愧,反而更糟。如果是誇獎小孩的努力,那麼即使後來遭遇失敗,小孩也會認為是自己努力不夠,而非自己不好。


一般對於小孩,尤其是缺乏自信的小孩,父母常會因為想要鼓勵小孩,讓小孩好過些,而對小孩說出人格的稱讚語,例如你好聰明,你是很棒的音樂家或者藝術家等等,但這樣做往往造成反效果。研究發現,低自尊的小孩經常受到的稱讚是屬於人格特質的話,一旦遭到失敗的打擊,小孩往往會因為失敗而去質疑之前所受到的稱讚,引發更多羞愧感,認為自己不夠聰明或者不夠有天分,進而直接減損其自我價值。


這項研究分成兩部分,第一部分找了357位為人父母者,發現許多父母都認為誇讚小孩的特質可以幫助幫助小孩提升自尊,另一部分是招募313位8-13歲的孩童,讓他們在做某些線上測試之前,先給他們自尊評估以及不同的稱讚詞。結果發現,低自尊的小孩一旦發現自己失敗,之前又是給人格的稱讚語,羞愧感增加最劇烈。


提醒為人父母者,誇小孩務必具體的指出他們哪邊很努力,所以成功了。下次他們失敗時,只會提醒自己要更努力,也不會因此灰心喪志而一蹶不振。


結論:對小孩說你很棒,不如說你做得很好!


相關參考文獻:


Eddie Brummelman, Sander Thomaes, Geertjan Overbeek, Bram Orobio de Castro, Marcel A. van den Hout, Brad J. Bushman. On Feeding Those Hungry for Praise: Person Praise Backfires in Children With Low Self-Esteem..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2013; DOI: 10.1037/a0031917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高油糖鹽食物 會讓孩子越吃越笨

作者: 健康醫療網/關嘉慶報導 | 健康醫療網 – 2013年2月18日 下午2:44





 

(健康醫療網/關嘉慶報導)千萬不要讓孩子常吃又油又甜又鹹的食物,以免他們會變笨!有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孩子從小的飲食,與智力發展和肥胖是有相關性的,常吃高油糖鹽食物,可能妨礙孩子的智力發展,以及影響學習力。

根據澳洲阿德萊德大學於2012在「歐洲流行病學雜誌」所發表的報告顯示,在調查1萬3978位兒童的飲食型態,並在8年後追蹤回7097位兒童進行智力測驗;結果發現,愈常攝取健康食物的兒童,智商(IQ)愈高。


調查顯示,兒童在兩歲前有哺餵母乳,並吃家庭自己製備的料理和豆類、水果等生鮮食物,則智商(IQ)較高,而兩歲前吃愈多零食、飲料、醬料等高油糖鹽類食物的兒童,則智商愈低;顯然家庭提供的飲食營養品質,可能從小影響兒童的腦部發育和智力發展。


另外,根據台灣國民營養調查也顯示,國小學童多攝取營養密度高的食物,學習力可提升3至5倍;而跟飲食健康學童做對照,喜歡高油糖鹽食物,或是不喜歡蔬果、奶類等營養性食品的國小學童,學習不良現象約要高出1.8倍,如果兩種狀況都有的學童,則更高出約2.8至4.8倍。


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組許惠玉主任表示,高油糖鹽食物的營養成分不足,熱量卻很高,容易造成肥胖,增加腸胃負擔,更讓學童頭腦易昏昏沈沈,導致上課時沒精神、注意力不集中,因而學習力變差。


因此,要孩子不輸在起跑點,父母需慎選飲食;許惠玉建議,可讓孩子多攝取無加工及未精製食物;例如早餐可選擇糙米飯糰、全麥三明治等,並搭配水果、低脂牛奶和無糖豆漿等,來代替高油糖鹽的蔥油餅、可頌、蛋糕捲和奶茶等。


另外,校園的飲食環境也很重要,美國一項研究也發現,嚴格禁止學校販售垃圾食物和含糖飲料,可改善兒童肥胖問題;因此,董氏基金會建議,減少兒童接觸高油糖鹽食物誘惑的機會,最好就是家中不放,學校不賣不健康食品,不提供孩子不健康食物當作獎賞,不在孩子面前吃不健康食物,不要對孩子使用「禁止」或「不准」吃等負面字眼,但務必節制吃的「頻率」以及「量」。


鄭醫師補充:


這份澳洲的研究報告,針對小孩在六個月、十五個月以及周歲時的飲食內容,並在八歲時調查小孩的IQ,證實吃對食物,小孩IQ較高,參考文獻為:


Lisa G. Smithers, Rebecca K. Golley, Murthy N. Mittinty, Laima Brazionis, Kate Northstone, Pauline Emmett, John W. Lynch. Dietary patterns at 6, 15 and 24 months of age are associated with IQ at 8 years of age. Europe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2012; 27 (7): 525 DOI: 10.1007/s10654-012-9715-5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部分癲癇藥 恐影響胎兒智商

法新社 – 2013年1月23日 下午4:20




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2009年發布有關在孕期服用valproate的潛在風險警告,因為研究人員對一組3歲兒童進行測驗發現,這些兒童的認知能力低於平均值。


如今這項新研究待這群兒童6歲時追蹤調查。研究發表在「刺胳針神經學」(The Lancet Neurology)。


研究發現,相較於母親孕期服用其他3種癲癇藥物其一的兒童,母親服用valproate的兒童智商低了7至10分。


母親在懷孕期間服用valproate的劑量愈高,造成的智商差異度也愈大,此外,語言能力與記憶力也會受到影響。


然而,研究也顯示,對於這些接觸到癲癇藥物的胎兒來說,智商可能隨著年紀增長而改善。


研究人員還發現,孕婦補充葉酸可能有助提升胎兒智商。


對某些癲癇病患來說,valproate是唯一能控制病情的藥物,因此這項對藥物劑量的研究與發現補充葉酸的好處,對患者可能是有用資訊。


喬治亞州亞特蘭大艾莫瑞大學(Emory University)的研究人員梅多(Kimford Meador)說:「孕婦服用valproate,可能對胎兒智商和其他認知能力有顯著的負面影響。」(譯者:中央社陳怡君)


鄭醫師補充:


上述報導的參考文獻:



Fetal antiepileptic drug exposure and cognitive outcomes at age 6 years (NEAD study): a p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study
Prof Kimford J Meador MD,Gus A Baker PhD,Nancy Browning PhD,Morris J Cohen EdD,Rebecca L Bromley PhD,Jill Clayton-Smith MD,Laura A Kalayjian MD,Andres Kanner MD,Joyce D Liporace MD,Page B Pennell MD,Michael Privitera MD,David W Loring PhD,for the NEAD Study Group
The Lancet Neurology - 23 January 2013
DOI: 10.1016/S1474-4422(12)70323-X

http://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eur/article/PIIS1474-4422(12)70323-X/abstract


報導提到的抗癲癇藥物Valproate ,中文的原廠商品名為帝拔顛,不僅在神經科常用來控制癲癇,精神科也經常會用於協助情緒穩定,在躁鬱症患者的藥單中常見。


已經發表的研究發現,若是孕婦服用這類藥物,胎兒出現生產缺陷的機率將高出三倍,主要是脊柱下裂(spina bifida)等等:


Ornoy A (2009). "Valproic acid in pregnancy: how much are we endangering the embryo and fetus?". Reprod Toxicol 28 (1): 1–10. doi:10.1016/j.reprotox.2009.02.014. PMID 19490988.


嚴重的生殖缺陷被稱之為Valproate 症候群,導致胎兒的前囟門提早癒合,影響到頭型發育(三角頭),前額變高,臉部發育也會變型,造成內側眉毛長不出來,鼻子太塌,鼻樑變寬、人中變淺以及上唇過長等等狀況:


Kulkarni ML, Zaheeruddin M, Shenoy N, Vani HN (October 2006). "Fetal valproate syndrome". Indian J Pediatr 73 (10): 937–9. doi:10.1007/BF02859291. PMID 17090909. http://medind.nic.in/icb/t06/i10/icbt06i10p937.pdf.


儘管目前唯一獲得核准於懷孕時使用的就是這種藥物,但鑒於生產缺陷的危險性仍然存在,因此建議若是孕婦服用這種藥物,務必補充高單位的葉酸來減少相關風險:


British National Formulary (March 2003) 45


因為這種藥物本身就是葉酸的結抗劑,葉酸不足的結果容易導致胎兒神經管缺陷,因此額外高劑量葉酸補充變得相當重要。而近年的研究顯示孕婦服用帝拔顛,小孩的智商容易受損:


Cassels, Caroline (December 8, 2006). "NEAD: In Utero Exposure To Valproate Linked to Poor Cognitive Outcomes in Kids". Medscape. http://www.medscape.com/viewarticle/549073. Retrieved 2007-05-23.


Meador KJ, Baker GA, Finnell RH, et al. (2006). "In utero antiepileptic drug exposure: Fetal death and malformations". Neurology 67 (3): 407–12. doi:10.1212/01.wnl.0000227919.81208.b2. PMC 1986655. PMID 16894099. //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1986655/.


此外,孕婦服用帝拔顛,罹患自閉症風險也會增加:


Arndt TL, Stodgell CJ, Rodier PM (2005). "The teratology of autism". Int J Dev Neurosci 23 (2–3): 189–99. doi:10.1016/j.ijdevneu.2004.11.001. PMID 15749245.


Rinaldi T, Silberberg G, Markram H (2007). "Hyperconnectivity of local neocortical microcircuitry induced by prenatal exposure to valproic acid". Cereb Cortex 18 (4): 763–70. doi:10.1093/cercor/bhm117. PMID 17638926.


FDA根據已經發表的研究,在2009年發出警語,孕婦服用這類藥物,小孩智商平均下降九點:


http://www.drugs.com/fda/valproate-products-safety-communication-risk-impaired-cognitive-development-children-exposed-utero-12994.html


建議孕婦若是必須服用這種藥物來控制癲癇,務必另外補充葉酸,同時若能藉由相關營養補充品來協助穩定癲癇症狀,減少地拔顛的使用劑量,對小朋友的生殖缺陷以及智商影響可能性會更低。




    一旦出現Valproate症候群,寶寶的臉部會出現的缺陷外表。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童服感冒藥 嘸好反傷身

    作者: 【記者萬博超/綜合外電報導】 | 台灣新生報 – 2013年1月17日 上午12:06






    兒童感冒的頻率多於成人,但兒童使用感冒藥須更謹慎。國際上推動實證醫學的考科藍合作組織(Cochrane Collaboration)檢視多項研究後指出,幼童若使用感冒藥,多數弊多於利。


    研究指出,成人、青少年的感冒頻率每年平均約二至四次;兒童感冒頻率明顯較高,平均每年可達六至十次,即使如此也不代表他們的免疫力有任何異常,不適症狀大都會自行痊癒。感冒藥儘管改善成人感冒症狀及不適,但也常伴隨副作用,對幼童則更無助益。


    常見不適合孩童服用的藥物有含有咖啡因的感冒藥、阿斯匹靈及會影響骨骼、牙齒發育的藥品如氟化恩崑類抗生素及四環黴素等;而一般綜合感冒藥常含有抗組織胺,容易造成中樞神經興奮,專家認為必須留意。


    有些藥物,即使成人年長者服用也需特別留意。例如具拮抗副交感神經的第一代抗組織胺分子量小,脂溶性高,易穿過血腦障壁而造成像是鎮靜、嗜睡、口乾、視覺模糊,老年人還可能有尿滯留、便秘等副作用。對於氣喘、有青光眼、攝護腺肥大的患者,使用前需諮詢醫師與藥師。


    醫院門診中不乏中高齡的患者,已有攝護腺肥大問題,有次可能因過服抗組織胺,抗膽鹼成分影響到膀胱的收縮功能,造成解尿困難。


    鄭醫師補充:


    大部分的感冒會自行痊癒,藥物只是紓緩症狀,無助於感冒本身的痊癒,但一般大眾對於感冒藥物的副作用鮮少有清楚的認知。對小孩來說,藥物帶來的負面作用恐怕大於好處,提醒大家留意。相關參考文獻:


    Treating cough and cold: Guidance for caregivers of children and youth


    RD Goldman; Canadian Paediatric Society, Drug Therapy and Hazardous Substances Committee



    Paediatr Child Health 2011;16(9):564-6


    http://www.cps.ca/documents/position/treating-cough-cold


    非藥物改善以及加速感冒痊癒的補充品可以考慮維他命C以及鋅等等,有興趣的人可以找之前發表的文章對照參閱: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36921&next=36917&l=a&fid=38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小三沒讀好 高中輟學率多四倍

    作者: 文●林君純 | 商業周刊 – 2013年1月4日 下午12:52






    人的一生中,哪一段求學經歷影響最重要?這是學術界辯論不休的問題。最近有一項研究清楚定義:小學三年級最重要;另有一份支持性論述則強調,教育年齡越小的兒童,塞越多、越適得其反。


    《時代》(Time)雜誌報導,安妮‧凱西基金會(Annie E. Casey Foundation)發布一項學習力報告:小學三年級學生若未能培養熟練閱讀能力,到了高中階段因為讀不來而輟學的可能性激增四倍。這個結論是研究主持人,紐約市立大學社會學教授赫南德茲(Donald J. Hernandez)所下。


    課業變難,強弱分歧關鍵


    但是,為什麼是「三年級」?赫南德茲解釋,這一年是學生從辨認字母以學習閱讀,轉入透過閱讀上下文吸收知識的階段,可說是學習吃力的「馬步年」。也正因為越來越多門功課需要廣泛閱讀背景、理解語意,倘若能力弱的學童未能趕上,多數就因此踏入了「低迷的四年級」,落後的學科越來越多,最後往往是在高中時為了逃避失敗而放棄學業。


    他把這種關聯比喻成「馬太效應」(Matthew Effect),源於《聖經》詩句,意指三年級是學習能力顯現細微差異的起點,漸漸分歧走向優者越優、差者越差的兩極,最終擴大成難以跨越的鴻溝。但他強調,適時干預可以把惡性循環變成良性迴圈,例如某些州正在研議的強制留級做法,或是教師和家長為三年級生制定個人化的閱讀學習計畫。


    超前教育,反揠苗助長


    此外,去(2012)年12月,科學雜誌《認知》(Cognition)也刊登一篇關注孩童學習能力的研究結果:想要兒女贏在起跑點,太早教育孩童不是好做法,直接給答案的方式最糟,不僅會抹殺孩童的好奇心,還會埋葬創造力。


    路易斯維爾大學(University of Louisville)研究小組說明,當孩童知道可以從長輩、老師口中得到答案,確實是催熟學習特定事務最快的方法,但隱藏的風險也就在於它抵消了範圍更大、眼界更寬的自發性學習。「習慣聽到答案的孩童就算順利升上小學、中學或大學,往往也都不會主動學習,表現在閱讀、書寫與思考邏輯等方面都落後一等。」


    知名評論網站石板(Slate)說,這是個注重教育的時代,焦慮的父母都想盡可能教給孩童「別人還學不到的事」。如果把幼稚園當小學教,期望大班幼兒學會小學生的知識,反而錯過黃金期,那可能就真的是應驗「馬太福音」所言:「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凡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去。」


    鄭醫師補充:


    對國外的學生而言,小學三年級是學生從辨認字母以學習閱讀,轉入透過閱讀上下文吸收知識的階段,可說是學習吃力的「馬步年」。也正因為越來越多門功課需要廣泛閱讀背景、理解語意,倘若能力弱的學童未能趕上,多數就因此踏入了「低迷的四年級」,落後的學科越來越多,最後往往是在高中時為了逃避失敗而放棄學業。


    這不禁讓我想到知名的美國教育家L.羅恩.賀伯特提到學習障礙對一個人學習的影響,特別是「誤字」現象,最終會導致一個人放棄學習,以下內容摘錄自《學習技術》這本小手冊:


    誤字是一個不了解或誤解的字。 跳過一個不完全了解的字而繼續讀下去,會使人很明顯的感覺到茫然或精疲力竭。 心不在焉的感覺以及緊張的歇斯底里可能會隨之而來。

    一個人不清楚或不了解某個字之後,就會感覺困惑、不能了解並無法再學習下去。

    一個人有沒有領悟力取決於是否有誤字。心理學家花了很多時間想把這個原因找出來,卻沒有找到解答。 很多學習的困難都來自於誤字。
    學習中的誤字產生許多的心理反應,誤字就造成愚笨,及許多不受歡迎狀況的主要原因。

    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驗:一篇文章從頭讀到尾卻不知所云?那麼,在這一頁的某個地方,你一定跳過了一個你不認識的字或誤解的字。不知道你到底在讀什麼?這是因為你略過了你不了解或定義錯誤的字。

    誤解或不了解的定義,或是未定義的字,甚至會使人放棄學習並逃離課程或教室。這種離開的方式叫「突然離去」(blow)。

     我們都知道有些學生一開始興致勃勃的學習,但之後卻放棄了,因為他們覺得這些課「太無聊」或「跟他們之前想的不一樣」。他們去學習技能,或去上夜校想拿學位,卻從未堅持到底。不論他們的藉口多合理,事實上他們放棄了這個課程或離開了教室。這就是突然離去。主要原因只有一個:誤字。


    對小學生而言,如何從小了解學習障礙對一個人學習的影響,並利用學習技術去除學習障礙,真正了解學習的內容並能應用所學,這是關鍵。有興趣的父母,可以透過《學習如何學習》這本書的資訊來幫助自己的小孩擁有完整的學習能力,不至於在日後因為學習障礙而放棄學習,造成遺憾。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安胎藥副作用大?醫:盼增健保給付

    作者: 華人健康網 記者張世傑/台北報導 | 華人健康網 – 2013年1月6日 下午6:46







    台灣婦產科醫學會秘書長黃閔照表示,目前健保規定懷孕36週後,即不再給付安胎藥,雖然以目前各大醫學中心的水準,寶寶順利存活的機會很高,但仍無法避免早產的小寶寶,易有肺功能發育不良、眼底視網膜出血,以及腸胃出血的問題。


    臨床上,安胎藥一般是平滑肌鬆弛劑,可能會有心跳加速呼吸困難的副作用,也可能產生血壓降低的狀況,如果副作用嚴重的話,會造成肺水腫或是心臟衰竭的問題,不過發生這些狀況的機率是非常低的,而且多半是在使用針劑安胎藥比較可能有問題。


    知名電視主持人李晶玉也指出,當44歲懷第3胎時,懷孕第3個月,詎料,仍發生出血和前置胎盤等問題,並因此入院安胎,身心靈備受煎熬,自費安胎藥物更花費超過新台幣60萬元。顯示健保給付仍忽略婦兒照護等問題,希望健保能夠更全面完善,讓早產家庭和醫護人員獲得更多支援。


    鄭醫師補充:


    在臨床上,我曾經治療過一個產前就開始憂鬱的產婦,因為她懷雙胞胎,在20周左右就開始出現頻繁的子宮收縮,因此婦產科醫師安排住院安胎,開始使用健保給付的安胎藥物,結果出現危及生命的副作用,除了肺積水,還需要插管住進加護病房,在加護病房出現急性精神症狀,包含恐慌以及幻覺等狀況。醫師和家人商討,改用自費高價安胎藥物,在醫院足足躺了一個月,慢慢出現憂鬱症狀,甚至有自殺的念頭。住院期間,醫院也曾會診精神科,建議當事人服用抗憂鬱劑,但因家人有疑慮,也怕對小孩造影響,因此請我協助處理。透過相關營養補充以及配合會談治療,患者憂鬱症狀得以控制,也不須藥物控制憂鬱症狀,在32周左右由婦產科醫師剖腹生下小孩。


    儘管生產還算順利,當事人以及家人更想了解為何安胎安到憂鬱症出現,除對安胎藥物藥理作用機轉了解的話,疑惑就會解開了,原來,自費的安胎藥物本身直接抑制催產素的作用,持續藥物作用一段時間,催產素濃度低下,結果可能就是導致憂鬱,這樣的作用結果對大部分的婦產科醫師而言,可能都沒有概念,因此家人再三追問,得到的答案也是和安胎藥物作用無關,真是如此嗎?去年五月瑞士的研究學者發現:懷孕期最後3個月的催生素含量較低者,在分娩後兩週內出現產後憂鬱的機率會升高:



    Neuropsychopharmacology


    (2011) 36, 1886–1893; doi:10.1038/npp.2011.74; published online 11 May 2011

    Plasma Oxytocin Concentration during Pregnancy is associated with Development of Postpartum Depression


    Marta Skrundz, Margarete Bolten, Irina Nast, Dirk H Hellhammer and Gunther MeinlschmidtMarta Skrundz


    http://www.nature.com/npp/journal/v36/n9/full/npp201174a.html


    研究人員建議有機會應該做進一步研究來試驗是否透過催產素的檢測及補充治療,可以預防產後憂鬱症的發生。這是抗憂鬱劑無法處理的生理失衡,在兩權相害取其輕的狀況下,抑制催產素作用藥物是首選,但也可能導致產婦憂鬱症罹患率提高,提醒大家留意。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嬰兒學母語 媽媽肚子裡就開始

    作者: 華人健康網 記者羅詩樺/編譯 | 華人健康網 – 2013年1月4日 上午9:36







    美國《赫芬頓郵報》報導,研究人員推測母音對於在肚裡10月的胎兒來說是最清晰可辨的聲音,因此針對40個來自美國塔科馬(Tacoma)與瑞典斯德哥爾摩,且出生30小時以內的寶寶做研究,讓這些寶寶聽瑞典語或英語的母音;並透過她們口中與電腦有連結的奶嘴,利用吸吮時間長短來計算聽到母音的次數。


    結果顯示,寶寶聽到外國語時,吸吮奶嘴的時間會比聽到母語時還要久,這意味寶寶在子宮裡就在學習辨別母音。過去的研究也曾發現胎兒對於媽媽在懷孕期間常聽的音樂會有反應,以及小孩的哭聲與母語的聲調也有關聯。


    研究共同作者、華盛頓大學(University of Washington)學習與大腦科學研究所共同所長庫爾(Patricia Kuhl)表示,先前階段都認為新生兒在出生頭1個月起,會開始辨別不同語音,但此研究顯示,在孕期的最後10週,胎兒就擁有了學習與記憶母親語言中基本聲音的能力,顯示嬰兒早期的學習力受到母親很深的影響,不容忽視。


    鄭醫師補充:


    如果寶寶還在媽媽肚子裡就能辨別媽媽的聲音,表示胎教的影響的確存在。一旦寶寶聽覺系統已經發展完整,外在環境的聲音對寶寶還是會造成一些影響效應。不要以為寶寶還小,什麼都不知道,其實這些訊息的影響存在潛意識中,不少媽媽都有這種經驗,當懷孕時處於情緒容易失控的狀態下,寶寶生下來也會比較難帶或者不聽話。


    有學者稱之這類效應為胎兒期印痕,因此不僅懷孕時就須留意胎教影響,在出生時,最好能保持環境安靜,避免相關言語形成潛意識的負面影響。過去我曾幫助過一位護專的學生,找出她為何從小覺得自己是個麻煩的源頭,透過有效處理心靈技術的引導,發現原來她在出生時是巨嬰,肩難產致使產程過久,讓值班護理人員在交班時,說出這個寶寶是個麻煩,從此深植於她的潛意識中,若無相關技術的協助,她永遠不知深植於她潛意識的印痕竟是護理人員隨口說出的無心之語。


    上述研究的相關研究來源可以參閱:


    Christine Moon, Hugo Lagercrantz, Patricia K Kuhl. Language experiencedin uteroaffects vowel perception after birth: a two-country study. Acta Paediatrica, 2012; DOI: 10.1111/apa.12098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

    【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美國最新研究發現,體重過重、肥胖的小孩、青少年體內維生素D濃度比正常體重的孩子來得低。維生素D一旦不足,可能影響骨頭發育。


    這項研究已發表於「兒科」醫學期刊。研究人員指出,維生素D對兒童、青少年的骨頭健康與發育非常重要。如果兒童、青少年維生素D不足,最好盡快接受治療。維生素D不足除了影響骨頭生長,也會增加高血壓、第一型糖尿病與多發性硬化症等疾病風險。


    研究作者表示,極度肥胖的孩子特別容易維生素D不足,建議這群孩子最好定期接受檢查,發現體內維生素D不足,就得盡快展開治療。


    研究作者美國德州大學西南醫學中心兒科醫師克莉絲媞‧圖勒建議,維生素D不足的小孩在接受治療時,可以每周先服高劑量補充劑,經過八周後,若體內維生素D濃度恢復正常標準,就可以改成每個月服用一次。



    這項研究提到的維生素D不足,指的是維生素D的血液檢測值 25-hydroxyvitamin-D 小於20 ng/mL。除了肥胖風險之外,維生素D可以協助生長發育、穩定免疫系統、幫助血糖穩定,甚至對於憂鬱症的風險降低都有不少研究證實有關,肥胖或者體重過重的小孩,一般來說,戶外活動時間不足,日曬時間不夠,維生素濃度不足不難理解。


    研究中清楚揭示維生素D不足在健康與肥胖孩童的發生率有極大的差別。統計數字:


    健康孩童維生素D缺乏只有21%,體重過重者(OVERWEIGHT)有29%,肥胖者(OBESE)有34%,極度肥胖者(SEVERELY OBESE)達49%。


    補充維生素D是最直接的改善矯正之道,透過血液檢測的監控,更能清楚了解劑量補充是否足夠?何時需要調降?何時該停止補充。研究原文摘要可以連結參閱:


    Prevalence of Vitamin D Deficiency Among Overweight and Obese US Children


    Christy B. Turer,Hua Lin,Glenn Flores




    (doi: 10.1542/peds.2012-1711)


    http://pediatrics.aappublications.org/content/early/2012/12/19/peds.2012-1711.abstract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爸媽不挑嘴孩子不拒蔬果

    作者: 【記者陳敬哲/綜合外電報導】 | 台灣新生報 – 2012年12月24日 上午12:12






    英國研究指出,幼童與家人一起吃蔬菜水果,能養成吃蔬果的好習慣。研究建議,幼童每日攝取5蔬果量約400公克。刊登於「流行病學與健康研究」期刊的研究發現,幼童1周僅與父母吃飯1、2次,都能改變飲食習慣,孩子是看著父母的習慣長大的。


    研究人員將每位兒童1天中所吃食物詳細刊載,並詢問家長是否有與孩子一同吃蔬菜水果,或是否有準備蔬果給孩子;調查中發現,每晚一起吃飯的家庭,兒童食用蔬果的份量,都是標準的5份,有時候會一起吃飯的家庭,兒童蔬果進食量則為四點六份,而從未一起吃飯的家庭,兒童蔬果進食量僅3.3份,研究人員表示,幼童當看到父母吃蔬果,或者準備蔬果時,都會提高幼童的蔬果攝取量,能證明家庭才是幼童飲食習慣,最重要的因素。


    利茲大學珍妮特博士表示,父母與親人的飲食習慣,會影響幼童飲食習慣的養成,而推動健康飲食最重要關鍵,就是讓全家一起吃飯。相關專家也表示,即便1周只有1次一起吃飯的機會,也能讓幼童飲食更健康,校園裡費盡心力讓兒童多攝取蔬果,但是家長才是孩童最重要的影響關鍵,小孩會模仿父母的飲食模式,延伸成自己的喜好。


    英國飲食協會表示,飲食習慣一旦養成,就非常難以改變,並且家人在同一張桌子吃飯,不能只是盲目只是吃飯,而是家長必須注意,小孩正在模仿家長些什麼,例如吃了些什麼、如何正確飲食,這些能夠幫助小孩塑造將來所養成的習慣,且小孩越早有良好的飲食實踐,更能夠在成人時降低心血管疾病,與糖尿病的罹患風險。


    鄭醫師補充:


    現在的父母都忙,許多小孩上學後,午餐在學校吃,晚餐不是在安親班就是在外面自行解決,因此小孩的飲食習慣偏差極易形成,儘管如此,根據最新的英國研究報告指出,父母即使和小孩一週一起進食兩次,仍能對小孩的飲食習慣有莫大影響,因此建議父母週末即使再忙,儘量撥時間和小孩一起用餐,當然,父母不希望小孩偏食,多吃蔬果,自己也要身教帶領,小孩才會有樣學樣。


    研究來源請參閱:


    M. S. Christian, C. E. L. Evans, N. Hancock, C. Nykjaer, J. E. Cade. Family meals can help children reach their 5 A Day: a cross-sectional survey of children's dietary intake from London primary schools.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 Community Health, 2012; DOI: 10.1136/jech-2012-201604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嬰兒打針前餵幾滴糖水 注射時比較不會哭

    作者: 【記者陳敬哲/綜合外電報導】 | 台灣新生報 – 2012年12月14日 上午12:32






    根據英國醫學期刊載出,嬰兒打針前餵幾滴糖水,打針時不哭泣。許多家長都有共同的經驗,針打在兒身同在父母心,當針頭刺下去,小孩當場嚎啕大哭,讓家長心理滿是不捨,這次實驗顯示,糖水可以讓嬰兒減少對針頭的恐懼不再大哭。


    研究團隊解釋,檢查嬰兒腦中管控疼痛的區域,當針頭刺下去時發現,該區活動能力並未減少,換句話說,嬰兒還是有疼痛的感覺,也沒有得以舒緩,研究人員也觀察到,雖然嬰兒因此哭的頻率較少,但面部表情還是有點猙獰。研究人員強調,雖然不能很自信的說,糖水能夠減少打針時的疼痛,未來可以有更多相關研究。


    英國皇家醫院兒科醫師娜艾麗曼表示,一般嬰兒打針時,醫生會建議母親抱著小孩,讓他們有安全感,若在哺乳時同時施打注射更好,但隨著小孩漸漸長大,醫護人員會試圖增加轉移注意力的方式,如果從小就習慣使用糖水分散注意,那長大後需要多少的量,就不得而知了。


    鄭醫師補充:


    上述報導提到的研究,主要是蒐集14個研究,分析1551個嬰兒年紀介於一個月大到一歲大的嬰兒,整體而言,在打預防針的兩分鐘前,若是給寶寶先喝幾滴糖水,跟那些喝水的寶寶相比較,哭泣時間明顯縮短,因此推斷寶寶在打針前餵糖水,可以幫助寶寶止痛。


    相關報告可以參閱:



    Sweet-tasting solutions for needle-related procedural pain in infants one month to one year of age


    Manal Kassab, Jann P Foster


     DOI: 10.1002/14651858.CD008411.pub2


    http://doi.wiley.com/10.1002/14651858.CD008411.pub2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孕婦缺乏維生素C 將導致胎兒大腦發育不良

    優活健康網 – 2012年11月21日 下午5:40







    在發達國家約有10%至20%的成人日常飲食中沒有足夠的維生素C含量。研究作者之一,哥本哈根大學的延斯教授說,即便是維生素C缺乏的孕婦會阻礙胎兒海馬體的發育(10%—15%),而海馬體是大腦中重要的記憶中心。”


    研究人員對豚鼠進行了研究,這種動物像人類一樣自己無法產生維生素C,只能依賴飲食攝取。共研究80隻懷孕的豚鼠,研究人員將它們隨機地分成兩組,一組飲食中含有高含量的維生素C,而另一組飲食中維生素C含量較低。研究顯示,患有維生素C缺乏症的母親無法向胎兒傳遞這種物質,這是非常嚴重的,應引起所有孕婦的重視,因為這可能會引起嚴重後果。


    因為維生素C有助於傷口癒合,修復軟骨,骨骼和牙齒。由於身體不能生產或儲存維生素,所以人們必須連續不斷地通過飲食攝取維生素。據美國膳食指南建議,孕婦(19歲以上)每日應攝取85毫克維生素C,而哺乳期的母親每天則需要攝入120毫克維生素C。柑橘類水果富含維生素C如:橙、柚子。此外還有一些富含維生素C的蔬菜:紅或綠辣椒,菠菜,白菜,紅薯,馬鈴薯。


    研究人員也提到,吸煙女性所生的嬰兒大腦發育緩慢可能也是因為體內維生素含量低的緣故,這些孩子可能因為記憶力發育不良而遇到學習上的問題。


    鄭醫師補充:


    上述報導研究研究引用來源為:


     Tveden-Nyborg P, Vogt L, Schjoldager JG, Jeannet N, Hasselholt S, et al. (2012) Maternal Vitamin C Deficiency during Pregnancy Persistently Impairs Hippocampal Neurogenesis in Offspring of Guinea Pigs. PLoS ONE 7(10): e48488. doi:10.1371/journal.pone.0048488


    原文研究全文:


    http://www.plosone.org/article/info%3Adoi%2F10.1371%2Fjournal.pone.0048488


    懷孕期建議C的劑量補充可以高一點,富含C的天然來源當然可以考慮,例如橙、柚子、紅或綠辣椒,菠菜,白菜,紅薯,馬鈴薯等等。有些孕婦孕吐嚴重或者吃不了這麼多,或者考慮食物狀態營養補充品、抗壞血酸替代品或者抗壞血酸。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母勸關電腦 宅男孩燒炭亡

    憤拍桌離家住賓館 封住煙霧偵測器死意堅

     


    【周庭慶、朱俊彥╱台中報導】中市一名患有憂鬱症的少年因著迷網路線上遊戲,讓單親母親憂心忡忡,日前少年在家中上網時,母親勸他:「你休息一下,也讓電腦休息一下!」不料,少年竟憤而拍桌離家出走,前天被發現在投宿的賓館房間內燒炭自殺身亡。


    令人遺憾

    警方調查,自殺身亡的賴姓少年(十七歲)原就讀台中市某高工,年初因罹患憂鬱症辦理休學,父母離異多年、一直與母親同住。本周二晚間,他在家中上網時,母親勸他「休息一下」,並說「若不關機,就要請你爸回來」,賴姓少年憤而拍桌後離家,隨即投宿在黎明路三段豪客賓館。


    沉迷網路線上遊戲

    前天上午十一時許,賓館櫃檯人員張女見退房時間快到了,打電話到賴姓少年房內,因無人接聽、叫門時又聞到煙味,趕緊報警;警方打開反鎖的房門時,賴姓少年已沒有生命跡象。
    警方發現,賴姓少年住的房間桌上有打火機和燒過木炭的盤子,且房內煙霧偵測器、中央空調出風口、門窗縫隙都用報紙及膠帶貼住,死意甚堅。但張姓女員工則表示,前晚賴姓少年投宿時帶著一些零食、毫無異狀,完全沒想到他會在房內燒炭自殺。
    賴姓少年的母親在警方偵訊時表示,兒子在今年初罹患憂鬱症並辦理休學,之後有到台中縣慈濟醫院接受門診治療,平時精神狀況還算穩定,周二晚間離家之前並未透露輕生念頭。
    賴姓少年的林姓表哥則說,表弟的父母親離婚數年,爸爸是板模工、母親打零工為生,表弟今年初突辦理休學後,還主動跟他說:「家中沒錢,想一起工作貼補家用。」因此暑假曾帶著表弟到梨山採水果兩個月,「最近有聽舅媽說表弟迷上線上遊戲,雖然表弟個性比較『宅』、不善與人交際,但應該不至於沉迷才對,聽到表弟燒炭自殺的消息,實在太震驚。」




    為現代的父母們,我想有不少人對於如何與孩子溝通這件事,感到非常困難,一方面擔心小孩無法接受父母的建議,若以強制性的作法,又會破壞親子關係,甚至引發更大的衝突或者不好的後果。但反之,一味迎合小孩的需求,又怕養出被寵壞的小孩,簡直動輒得咎,不知如何是好。在此,我建議大家不妨參考知名的美國教育學者羅恩‧賀伯特在兒童這本書提出的觀點及解決之道:


    那麼,要如何在不強迫的情形下,讓小孩去做事呢?


    配合孩子的意願


    假如你叫一個人來,並且強迫他去彈樂器(就像是父母和學校所常做的),他玩那種樂器的能力並不會有多大的進步。我們應該先問他,他真正的抱負是什麼……


    意願諮詢


    如果你的態度溫和有禮,也不太過勉強對方的話,通常人們會允許你從他們身上拿走一些東西。但是如果你不顧孩子的意願,並且叫他把他的東西給別的孩子。你就會使他變得貪心或自私。最後,他就會變成「自我主義者」---覺得除了自己,沒有其他事是重要的……


    你常會看到兩種有趣的現象,一種是父母常諮詢孩子的意願,卻沒有好好照顧他,另一種則是父母對孩子照顧有佳,卻不曾詢問他的意願……


    你可以採用這兩種方法中的其中一種。一是你良好的控制他並且不斷的和他溝通,二是放任他自己長大。就只有這兩種方法。孩子不喜歡被打、被拉來拉去、不尊重他的意見。你可以和孩子溝通,如果你和他的親密感、溝通和共識是足夠的,你可以讓他做任何你想要他去做的事。你可以叫他碰碰地板、摸摸他的頭、指出你在哪裡,並且指出桌子在哪裡。他會跟你這樣玩一會兒,然後你說:「我們去吃東西吧!」他就會照著這樣做。他發現你的命令並不會凌駕他的意願,所以你的命令不會對他造成任何危險。你們能彼此面對,所以你們能共同完成許多事情……


    人們認為勸說對孩子很有用,不是的。溝通才是達成任務真正的真正秘訣。你說:「好了,現在該是你上床睡覺的時間了。」而他說:「不要。」那麼先不要在這個話題上打轉,先談談別的。像是「你今天作了什麼?在哪兒呢?你是怎麼作的?哦?這樣啊,真的嗎?」「那麼現在就上床去睡覺好嗎?」然後你得到的答案便會是「好。」


    和孩子有良好的溝通,然後你就能控制他。在養育孩子時,如果在一開始的時候,孩子希望你能給與她引導和控制而你卻沒做到時,對他而言這就像是一種欺騙。他認為你並不關心他。


    不管怎麼說,就像是要孩子去學彈樂器、學習多種語言、學習其他才藝和技能的例子一樣,詢問他的意願是很重要的。



    對書的詳細內容有興趣的人,不妨找來參考,若能瞭解並使用這些技術,相信對於親子關係肯定大有助益。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研究:退燒藥疑與孩童哮喘有關

    路透社 – 2012年11月12日 下午5:04








    這項刊登在「過敏及臨床免疫學期刊」(Journalof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的研究,以411名丹麥兒童為對象,針對乙醯胺酚──較為人知的商品名稱是「泰諾」(Tylenol)──與兒童罹患哮喘的關係加以分析。


    研究人員發現,在嬰兒期間服用愈多乙醯胺酚的兒童,愈有可能在孩童早期出現類似哮喘的症狀。


    哥本哈根大學兒童醫學教授、資深研究員畢斯加德(Hans Bisgaard)指出,單就統計數據無法證實乙醯胺酚會造成呼吸道問題。


    他以電子郵件回覆路透社說:「我們認為目前要做出因果關係的結論還太早。」但他又說,這項發現應可鼓勵進一步研究「合理的生物機制」,以釐清乙醯胺酚可能促發哮喘的關係。


    這項研究也包括追蹤336名兒童,自出生到7歲期間,而他們的母親都有哮喘,這也增加了寶寶罹病的風險。

     

    鄭醫師補充:

    上述報導提到的乙醯胺酚──較為人知的商品名稱是「泰諾」(Tylenol)──本地的名稱就是普拿疼,這是小兒科看診常用的退燒藥。

    到底是常用退燒藥導致氣喘發作,或者是因為氣喘發作病患,本身免疫力較差,需要經常看病或者退燒,上述研究並無法證實。

    不論如何,乙醯胺酚代謝需要用到肝排毒最重要的抗氧化物質,也就是穀胱甘甘肽,因此服用這類藥物,多少會增加身體負擔,過量服用,對肝臟甚至有不可逆的傷害,提醒大家留意。

    上述報導的研究來源可以參閱:

     

    Infant acetaminophen use associates with early asthmatic symptoms independently of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s: The Copenhagen Prospective Study on Asthma in Childhood 2000 (COPSAC 2000 ) cohort

     

    Eskil Kreiner-Møller, Astrid Sevelsted, Nadja Hawwa Vissing, Ann-Marie Malby Schoos, Hans Bisgaard

    The Journal of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 , 26 October 2012 (10.1016/j.jaci.2012.09.017)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兒童每天劇烈運動7分鐘可保持健康

    優活健康網 – 2012年11月12日 下午4:37





    研究人員以600名年齡在9至17歲之間的兒童、青少年健康來做測試。通過監視器記錄他們7天內體力、活動狀況。此外,研究人員還記錄了每個孩子的體重,腰圍和血壓。他們發現兒童每天約有70%的時間都是坐著,23%的時間花在輕度活動上,7%的時間花在中度運動上,只有0.6%的時間花在劇烈的運動上。且男孩比女孩久坐的時間稍微短一些。對孩子們來說,周末的時間幾乎不可能拿來鍛煉或運動,尤其是青少年。


    研究人員也說,據研究顯示,孩子們不需要做太多劇烈運動便能從中獲得健康的好處,只要每天7分鐘就可以防止體重增加及肥胖,和許多的不良健康因子。但大多數孩子連7分鐘的運動時間都沒有。此外,最近一些研究已經宣布,短時間內的劇烈運動可以燃燒更多脂肪,對心臟更有利。


    鄭醫師補充:


    居住在都會區的小孩,加上電子產品以及電視節目的誘因,導致小孩活動量相對來說往往不足,上行下效,我建議最好能由大人來帶領,以身作則會比較容易,不過大人的運動時間得更久才行,上述研究報導的引用來源可以參閱:


    Jacqueline Hay. Physical Activity Intensity and Cardiometabolic Risk in Youth PA Intensity and Cardiometabolic Risk in Youth . Archives of Pediatrics & Adolescent Medicine, 2012; : 1 DOI: 10.1001/archpediatrics.2012.1028


    此外,家裡養狗,也能幫助小孩增加運動量,這是兩年前的英國研究:


    C. G. Owen, C. M. Nightingale, A. R. Rudnicka, U. Ekelund, A. M. McMinn, E. M. F. van Sluijs, S. J. Griffin, D. G. Cook, P. H. Whincup. Family Dog Ownership and Levels of Physical Activity in Childhood: Findings From the Child Heart and Health Study in England. 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2010; 100 (9): 1669 DOI: 10.2105/AJPH.2009.188193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愛丁堡產後憂鬱症評估量表


    請您評估過去七天內自己的情況 (非今天而已)


    1. 我能看到事物有趣的一面,並笑得開心


    (0 同以前一樣 1 沒有以前那麼多 2 肯定比以前少 3 完全不能)


    2. 我欣然期待未來的一切


    (0 同以前一樣 1 沒有以前那麼多 2 肯定比以前少 3 完全不能)


    3. 當事情出錯時,我會不必要地責備自己


     (0 大部分時候這樣 1 有時候這樣 2 不經常這樣 3 沒有這樣)


    4. 我無緣無故感到焦慮和擔心


     (0 一點也沒有 1 極少有 2 有時候這樣 3 經常這樣)


    5. 我無緣無故感到害怕和驚慌


     (3 相當多時候這樣 2 有時候這樣 1 不經常這樣 0 一點也沒有)


    6. 很多事情衝著我而來,使我透不過氣


    ( 3 大多數時候您都不能應付 2 有時候您不能像平時那樣應付得好


            1 大部分時候您都能像平時那樣應付得好 0 您一直都能應付得好)


    7. 我很不開心,以致失眠


         (3 大部分時候這樣 2 有時候這樣 1 不經常這樣 0 一點也沒有)


    8. 我感到難過和悲傷


        (3 大部分時候這樣 2 相當時候這樣 1 不經常這樣 0 一點也沒有)


    9. 我不開心到哭


         (3 大部分時候這樣 2 有時候這樣 1 只是偶爾這樣 0 沒有這樣)


    10. 我想過要傷害自己


         (3 相當多時候這樣 2 有時候這樣 1 很少這樣 0 沒有這樣)


    ===================================


    l 各項目為 0-3分,總分30分。


    l 總分9分以下,絕大多數為正常。


    l 總分10-12分,有可能為憂鬱症,需注意及追蹤並近期內再次評估或找專科醫


    師處理。


    l 總分超過13分,代表極可能已受憂鬱症所苦,應找專科醫師處理


     


    一般婦產科醫師如何診斷產婦是否罹患產後憂鬱症?就是透過上述愛丁堡憂鬱症評估量表給產婦自己填寫,如果加總分數超過13分,很容易被懷疑罹患產後憂鬱症,下一步往往就是被開立抗憂鬱劑治療。


    提醒大家,產後憂鬱,或者量表提到的症狀,都是表象,原因何在?不針對原因來處理,只是想靠藥物來抑制症狀,背後潛在的藥物副作用以及依賴風險,很少醫師會事先知會患者,產後憂鬱可以透過相關功能性醫學檢測找出身體功能失衡的真正原因,包含荷爾蒙失衡的部分也能一併了解以及調整,直接改善。


    提醒大家留意!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美國國家科學院》冷漠不但是家庭暴力,也會導致大腦萎縮、發育不全

    Written by: 20Body. Topics: 心理機能強化, 醫學研究



    (圖片來源 : Bruce D. Perry, M.D., Ph.D./Child Trauma Academy)



    圖是科學家針對2位3歲大的兒童所進行的大腦掃描。


    右邊這位兒童長期受到母親的忽視與冷漠,


    其大腦明顯比左邊正常3歲兒童的腦小很多。


    這項研究證實了一項驚人的證據:


    母親的冷漠、忽視等不當的對待兒童,會造成兒童大腦萎縮。


    美國UCLA醫學教授Allan Schore說,


    在嬰兒成長的頭2年,大腦的健康發展與母愛之間有非常大的關係。


    因為80%的腦細胞生長情況在2歲前就會決定。


    此外,研究人員說,


    母親的忽視越嚴重,對孩子的腦部損傷越大。


    在充滿母愛的家庭致中長大的兒童普遍更聰明,且有更好的學習能力。


    根據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上的研究論文指出,


    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


    用母愛養育孩子,


    會使得嬰兒的大腦在早期就擁有較大的海馬體,


    這是一個關鍵的大腦部位,在學習、記憶的過程中都是不可或缺的。


    對了,研究同時指出


    大腦較小的孩子未來更容易成為吸毒者和暴力份子


    此外,


    大腦萎縮的孩子更容易患心理疾病和其他嚴重的身體疾病。


     


    鄭醫師補充:


    愛的力量真大,想要讓小孩頭好壯壯,最好學習如何讓小孩在愛的環境中長大!


    相關醫學研究來源可以參閱:


    Maternal support in early childhood predicts larger hippocampal volumes at school age


    before print January 30, 2012, doi: 10.1073/pnas.1118003109 PNAS February 21, 2012 vol. 109 no. 8 2854-2859


    原文全文:


    http://www.pnas.org/content/109/8/2854.full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餵食母乳 可降乳癌風險







    【台灣醒報記者莊瑞萌綜合報導】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分析超過四千名北美與澳洲的母親後發現,沒有餵食母乳習慣的女性,罹患乳癌風險較有餵食母乳的女性來得高。



    根據該大學研究者歐克分析女性生育孩子數量、餵食母乳與否、服用口服避孕藥等生育風險因素,和出現乳癌兩者之間的關係,結果發現沒有餵食母乳的女性罹患雌激素接受體(estrogen receptor)及黃體素接受體(progesterone receptor)陰性乳癌的機率會增加,生育小孩且餵食母乳的女性風險卻沒有增加。



    歐克在這次研究共觀察四千多名來自美國、澳洲與加拿大的女性,發現育有三名子女以上的女性,且沒有餵食母乳習慣者罹患乳癌風險較高。歐克表示,「生育完但沒有餵食母乳,罹患癌症風險相較其他控制組增加1.5倍,但是如果有餵食母乳,罹患乳癌風險並不會增加。」



    研究者也指出,雌激素接受體及黃體素接受體陰性乳癌通常影響較年輕女性,而且早期不易發現。另外,服用口服避孕藥並不會增加乳癌風險,不過,在1975年之前製成的避孕藥則例外,歐克表示,「早期的口服避孕藥成分中,含有較高劑量的雌激素與黃體激素。」



    美國疾管局指出,2008年,美國有超過21萬女性被診斷出乳癌,根據梅約診所醫院( Mayo Clinic)表示,乳癌症狀包括乳頭出現血狀分泌物,乳房大小明顯有差別,胸部較紅以及胸部皮膚易脫落等現象。



    稍早的研究也指出,餵食母乳會降低罹患三陰性型乳癌(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風險。



    本次研究結果已發表於今年「美國癌症研究學會」(AACR)在加州舉行的國際會議上。

     

     

    鄭醫師補充:

    很多人看到三陰性乳癌,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頭上會冒出不少問號,到底什麼是三陰性乳癌,這裡提到的三陰性,就是雌激素接受體(estrogen receptor)、黃體素接受體(progesterone receptor)以及人類表皮生長因子受體II(HER2 ,全名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三種受體基因表現皆陰性的乳癌。這種乳癌若能將分期以及種類弄清楚,一般來說治療以及預後都比較好:

     Hudis, C. A.; Gianni, L. (2011). "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 An Unmet Medical Need". The Oncologist 16: 1–11. doi:10.1634/theoncologist.2011-S1-01. PMID 21278435. 

    是否有乳癌體質,可以透過先進的基因檢測來直接了解,若是危險性高者,最好提早透過飲食以及營養調控來協助,防患未然。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含新型黃體素屈螺酮成分 避孕藥孕婦常吃小心血管拴塞

    作者: 【記者陳敬哲/綜合外電報導】 | 台灣新生報 – 2012年10月29日 上午12:08






    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警告,內含新型黃體素屈螺酮(drospirenone)成分的避孕藥,恐提高血管拴塞的風險。據研究,女性長期服用避孕藥,就會提高血管拴塞的風險,但該成分則讓罹患風險更高,每一萬名使用避孕藥的婦女,就有三到九個血管拴塞案例,但是含有該成分的避孕藥,則會提高到至十個案例,若是沒有服用避孕藥的女性,僅一到五名案例。


    血液凝結成小血塊通常在腿部形成,會隨著血流運行到身體各處,若是血塊流至肺部,就可能造成肺血管拴塞,危及生命。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已於今年稍早,強制含有新型黃體素屈螺酮成分的避孕藥,製造商必須強制標示風險於包裝上,讓女性選擇購買避孕藥時,能夠知道是否含有該成分。


    相關研究學者南妲博士則表示,這樣的研究並不全面,血管拴塞不能完全歸咎在新型黃體素屈螺酮,這樣成分能夠有效舒緩女性在經期前的情緒波動與身體不適,並且強調,懷孕所造成血液凝結風險,比任何避孕藥都來得更大,每一萬名孕婦中,就有五到二十名有血管拴塞的狀況。


    南妲還補充說明,有效的避孕方法,能夠有多種選擇,子宮內避孕器或者避孕植入劑都非常的有效,效果不亞於避孕藥和保險套,部分女性也必須避免服用任何類型的避孕藥,譬如長期吸菸的女性,因為這些本來就是血液拴塞的高風險族群,應該要更小心注意。


    鄭醫師補充:


    1.長期服用避孕藥來避孕會增加血栓風險,不管是何種避孕藥,但如果用新型,含黃體素屈螺酮(drospirenone)的避孕藥,會使血栓風險更為提升,有使用避孕藥的女性自己最好留意一下相關用藥安全資訊。抽菸也是血栓的高危險群,最好不藥和避孕藥物併用,否則風險更大!


    2.這是去年就已經發表的警語,今年四月提出更新資料,相關原文資料請參閱FDA的官方原文公告內容:


    http://www.fda.gov/Drugs/DrugSafety/ucm299305.htm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懷孕吃好菌 寶寶少濕疹

    作者: 【中央社紐約廿六日路透電】 | 台灣新生報 – 2012年10月27日 上午12:28






    芬蘭研究今天指出,母親在懷孕與哺乳期間服用益生菌,有助降低寶寶濕疹風險。


    研究人員表示,益生菌可能在孕期透過胎盤與稍後透過母乳調節寶寶免疫系統,有益健康。一般認為益生菌能抑制腸內有害菌,有助平衡腸道菌叢。


    研究報告主筆、土爾庫大學中央醫院的羅塔瓦在研究報告中寫道:「開立特定益生菌給懷孕與哺乳的過敏婦女作為預防性攝取,能安全且有效降低嬰兒罹患濕疹風險。」


    研究報告發表在「過敏及臨床免疫學期刊」(Journal of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


    研究對象為兩百四十一名孕婦,一組孕婦每天攝取一次一種或兩種菌結合的益生菌,另組服用安慰劑。研究中所有孕婦都有過敏病史,因此寶寶有濕疹與其他過敏反應的風險特別高。


    研究結束後,服用安慰劑組的寶寶有七十一%至少發生一次濕疹;相較下,母親服用益生菌的寶寶的比例為廿九%。


    此外,服用安慰劑組的寶寶罹患慢性濕疹的比例為廿六%,服用益生菌組的寶寶則分別為十%與六%。


    鄭醫師補充:


    父母親的過敏體質會遺傳,母親的過敏程度嚴重與否也會關係到寶寶的過敏發生機率與嚴重性,過去有許多臨床研究證實,因此自己有過敏體質的孕婦,如能在懷孕期就做好過敏體質的調整與改善,對於寶寶的過敏風險將能有效地降低,上述研究報導就是很好的例證。此外,若能配合完整的急性以及慢性過敏原檢測來知道相關過敏原作適度過敏原隔離,更能有效降低孕婦的過敏體質,預防寶寶的過敏相關風險以及嚴重度。相關研究原文摘要請參閱:


    http://www.jacionline.org/article/S0091-6749(12)01464-9/abstract


    研究引用來源:


    Maternal probiotic supplementation during pregnancy and breast-feeding reduces the risk of eczema in the infant


    Samuli Rautava, Essi Kainonen, Seppo Salminen, Erika Isolauri


    The Journal of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 - 18 October 2012 (10.1016/j.jaci.2012.09.003)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