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準媽媽不能輕忽的事(含親子關係) (496)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排卵期承受壓力 更難懷孕!

> > 壓力指數上升一單位 受孕率下降46%

研究當中,研究人員以400名四十歲以下女性為研究對象,這些女性都有規律性生活,且都沒有避孕。泰勒指出,這些人只有約三分之一積極想懷孕,但所有的人都沒有採用避孕藥、保險套等避孕措施。參與研究女性以天為單位,記錄自己的壓力指數,連續紀錄20個生理週期,或記錄至懷孕,平均來說,每位女性約紀錄8個週期。研究期間,共有139名女性懷孕。

> >

研究顯示,女性在排卵期時,壓力指數每上升一單位,受孕機率就下降46%。一般來說,大約在生理週期第14天進入排卵期,研究人員納入年齡、身體質量指數(BMI)、酒精使用情況、性行為頻率等變數,結果也是一樣。

> >壓力會干擾大腦、卵巢訊號

泰勒表示,研究發現,壓力對於胚胎著床並不會產生影響,如果已經懷孕,胚胎通常會在排卵期後6到10天著床。研究雖然發現壓力與懷孕有關聯性,但並沒有證實兩者因果關係。研究作者認為,壓力會干擾大腦、卵巢間的訊號傳遞,並降低排卵機率,這可能是造成難懷孕主因。研究也發現,懷孕女性在生理週期末期會有較大壓力,這可能是因為雌激素、黃體素濃度增加,導致情緒出現起伏變化。

> > 運動有助紓壓

泰勒表示,當荷爾蒙分泌受到干擾,就會影響懷孕成功率,這是身體以天然方式告訴當事人「現在不要有小孩!」另外,每天運動30分鐘,每星期運動5次可以減輕壓力,不過運動太多也會影響受孕機會,建議適度運動即可。

鄭醫師補充:

有不少外籍配偶嫁到本地,身負傳宗接代的重任,甚至如果受孕不成,還可能遭到遣返,因此,不少外籍配偶在懷孕這件事上都是有壓力的。

當然不只是外籍配偶,有些職業婦女本身工作繁忙,壓力讓他們難以放鬆,即便有懷孕計畫,也會因為壓力過大而阻撓受孕。

這篇報導清楚揭露壓力與受孕率下降率的清楚數字。以學理來說,任何動物在逃命時,不會想到受孕這件事,壓力大,對身體來說,就是身體會把資源拿來對付壓力,因此受孕這件事便會被擱置。至少也提供了清楚的改善方式:適當運動,每周運動約150分鐘,時間分開做效果提升。適當運動幫助身體放鬆,有助於受孕。

參考文獻:

 

  • S. Akhter, M. Marcus, R.A. Kerber, M. Kong, K.C. Taylor. The Impact of Periconceptional Maternal Stress on Fecundability. Annals of Epidemiology, 2016; DOI: 10.1016/j.annepidem.2016.07.015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根據最新發表的一篇研究:孕其母親體內的維生素B3濃度較高者,小孩比較不會罹患異位性皮膚炎。

B3缺乏,容易有皮膚病變,最常見的是糙皮病。有一些妊娠霜也會添加B3。不過這項研究用來量測孕婦B3的指標用的是nicotinamide,這是B3的一種活性型式,市售的B群一般不是採用這種型式,因為單價較高。

研究中的數據是這樣的:母親體內的nicotinamide濃度高者,生下來小孩在一歲前罹患異位性皮膚炎風險降低30%。

參考文獻:

 

  1. S. El-Heis, S. R. Crozier, S. M. Robinson, N. C. Harvey, C. Cooper, H. M. Inskip, K. M. Godfrey. Higher maternal serum concentrations of nicotinamide and related metabolites in late pregnancy are associated with a lower risk of offspring atopic eczema at age 12 months. Clinical & Experimental Allergy, 2016; DOI: 10.1111/cea.12782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丹麥研究:1天1大杯酒 恐降低受孕機率

(中央社倫敦1日綜合外電報導)丹麥最新研究顯示,每天喝一大杯酒可能會降低女性受孕機率,但適量飲酒不會影響。

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網站報導,專家認為過多酒精會擾亂女性自然循環,也可能損及卵子

但他們表示,想要孩子的女性仍然可以喝少量的酒,因為沒有證據顯示偶爾喝杯酒會妨礙生育。

丹麥研究人員從2007年6月到今年1月調查6120名21歲到45歲有意懷孕的女性狀況。她們全都完成有關喝酒頻率和飲酒種類的問卷。

「紐約時報」(NYTimes)網站報導,到了研究尾聲,有4210名女性懷了身孕。

研究發現,一天喝至少一杯250毫升的酒,相當於每週14份,一年內受孕機率降低18%。但每週1到13份喝得少一點的女性,受孕機率沒有減少。

丹麥阿胡斯大學醫院(Aarhus UniversityHospital)研究人員也發現,烈酒對生育能力似乎有小影響。一週喝一單位的女性懷孕機率降低11%,喝兩單位則降低13%

研究結果刊登在「英國醫學期刊網路版」(BMJOpen)。(譯者:中央社盧映孜)1050901

鄭醫師補充:

對有心懷孕得但難受孕的女性來說,酒精最好適量,尤其是烈酒更要控制,否則懷孕是難上加難。

參考文獻:

 DOI: 10.1136/bmj.i4262 Alcohol consumption and fecundability: prospective Danish cohort study, The BMJ, http://www.bmj.com/content/354/bmj.i4262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孕婦怕曬太陽 阻礙寶寶骨骼發育

長庚醫院新生兒科主任朱世明今表示,不少準媽咪追求白皙皮膚、不愛曬太陽,維他命D攝取不足,不僅影響腹中胎兒鈣質吸收、阻礙骨骼發育,還可能降低抵抗力,增加過敏風險。

長庚兒童醫學中心團隊與「親子天下」出版社去年合作成立「請問醫生」線上諮詢平台,一年多來解答超過2000個提問,團隊將問題分齡、分冊整理成「請問長庚醫生」書籍,今天舉辦新書活動。

林口長庚醫院新生兒科主任朱世明今天表示,近年受到外食等因素影響,孕婦缺乏鐵、維他命D的情況越來越常見,臨床觀察發現約有2成孕婦營養不均,不僅容易早產,體重不足風險也增加。

他說,很多愛美孕婦追求白皙皮膚,一出門就撐傘,幾乎曬不到太陽,為了怕胖也不吃起司等油脂較多的食物,導致自己和腹中寶寶維生素D都不足,恐阻礙寶寶鈣質、磷質吸收,影響發育。

朱世明解釋,維生素D就像「訊號」,指揮鈣質和磷質形成發育所需的「磚塊、水泥」,一旦不足可能影響骨骼發展,近年更有研究指出缺乏D可能讓孩子更容易過敏、抵抗力差,建議孕婦們清晨、傍晚外出走走,一週至少曬足30分鐘太陽

至於缺鐵情況,則多發生在不愛吃肉或素食的孕婦身上,朱世明說,肉類是鐵質主要來源,如不吃肉又沒從其他食物中攝取鐵質,恐影響寶寶腦部發育、認知功能遲緩,建議不愛肉食的孕婦可多吃木瓜、火龍果、葡萄、櫻桃等水果。

朱世明強調,缺乏鐵、維他命D帶來的影響不限於懷胎時期,如寶寶出生後只喝母乳,營養同樣不夠,建議6個月大以前就該適時補充副食品,不要只吃米精,應該挑選更多樣、更營養的食物,補足母乳缺乏的營養素

鄭醫師補充:

孕婦對曬太陽這件事如有心理障礙,建議透過維生素D的補充來達到提升維生素D的效果。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懷孕時適度運動不會導致早產,更能幫助自然產!

 

【早安健康/ELSEVIER全球醫藥新知】《American Journal of Obstetrics and Gynaecology》刊登美國湯瑪士傑佛遜大學(Thomas Jefferson University)的最新發表,指出女性懷孕時適度的運動是安全的,並不會增加腹中胎兒早產(pre-term birth)的風險;除此之外,根據統計數字,懷孕時適時運動的母親之後執行剖腹產的機率較低。

 研究中,作者隨機挑選9篇相關研究,統合其研究結果,共包括2,059位受試孕婦,並分成運動組及不運動的控制組兩個組別。運動組的準媽媽們(n=1,022),在懷孕期間持續運動至少10週(部分受試者持續運動到生產前夕),每週3-4次,每次35-90分鐘

 實驗結果顯示,運動組的受試者其胎兒早產(以37週前生產進行定義)的機率,和控制組相比並未顯著上升。此外,運動組的受試者其自然產比例(73%)較控制組(67%)為高,且有較低的剖腹產機率

 本文出自 ELSEVIER全球醫藥新知

 新聞出處:Exercise during pregnancy does not increase pre-term birth risk《The Indian EXPRESS》

 http://indianexpress.com/article/lifestyle/health/exercise-during-pregnancy-does-not-increase-pre-term-birth-risk-2906598/

 研究刊登在《American Journal of Obstetrics and Gynaecology》的網頁

 http://www.ajog.org/article/S0002-9378(16)30344-1/fulltext

鄭醫師補充:

記得十多年前還在花蓮工作的時候,有一次到當地的百貨公司和一個櫃台人員談到她懷孕生產的經驗,她的第一胎只陣痛五個小時不到便順利生產了,很多人很羨慕她,到底怎麼辦到的?

她說她的秘訣是每天爬樓梯,因為她懷孕時仍得工作,而櫃台人員常因為結帳或者取貨,得每天樓梯上下跑,因此每天強迫運動,結果就是生產時的產程加速,比一般媽媽來得快很多,而運動既然能自然產更順利,自然而然不需要剖腹產了。整篇研究的結果非常值得孕婦參考。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父愛吃動物性脂肪 增加女兒乳癌風險

父親的飲食習慣可能深深影響女兒健康。巴西聖保羅大學研究團隊進行老鼠實驗發現,公鼠常食用動物性脂肪,生下的下一代母幼鼠很容易罹患乳癌。反之,公鼠若食用大量植物性脂肪,下一代母幼鼠罹患乳癌機率就會大為降低

上述研究成果已發表於〈乳癌研究〉期刊(Breast Cancer Research)。

研究團隊表示,如果這項研究成果也可以印證於人體臨床實驗,或許就可以透過調整父親飲食習慣而降低女性乳癌風險。

女性乳癌風險高低受乳癌家族史、基因變異等因素影響,越來越多人想了解父親健康、飲食習慣是否也會影響下一代乳癌風險。

研究團隊讓六十隻公鼠進行高脂飲食,有些老鼠吃豬油,還有一些老鼠吃玉米油,油脂熱量占所有飲食熱量約六成,另外一組為控制組老鼠,只有約百分之十六熱量來源來自油脂。

研究人員指出,玉米油含有豐富Omega-6多元不飽和脂肪酸,而豬油則含有大量飽和脂肪。接著,研究團隊讓公鼠與正常飲食母鼠交配,生下母幼鼠後,研究團隊讓母幼鼠產生乳癌初始反應。

研究結果發現,吃大量飽和脂肪的公鼠後代長出了較多乳房腫瘤。公鼠若吃玉米油,母幼鼠乳房腫瘤數目則大為減少。這代表公老鼠若食用玉米油等植物油,或可幫助女兒預防乳癌。

鄭醫師補充:

越來越多的研究證實:下一代的健康與父親的生活或者飲食習慣有關,所以下一代的健康,不只是母親要留意自己的飲食及生活型態,父親也要負一半的責任。

參考文獻:

  • Camile Castilho Fontelles, Luiza Nicolosi Guido, Mariana Papaléo Rosim, Fábia de Oliveira Andrade, Lu Jin, Jessica Inchauspe, Vanessa Cardoso Pires, Inar Alves de Castro, Leena Hilakivi-Clarke, Sonia de Assis, Thomas Prates Ong. Paternal programming of breast cancer risk in daughters in a rat model: opposing effects of animal- and plant-based high-fat diets. Breast Cancer Research, 2016; 18 (1) DOI: 10.1186/s13058-016-0729-x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孕婦吃過期魚油 可能傷胎兒

孕婦吃到過期魚油,很可能傷害小寶寶健康。紐西蘭研究團隊進行老鼠實驗發現,懷孕老鼠一旦吃到過期、高度氧化魚油,幼鼠出生後很容易在兩天內死亡。

紐西蘭奧克蘭大學研究團隊發現,當餵食懷孕老鼠高氧化魚油,懷孕老鼠生下新生幼鼠後,約有三成新生幼鼠在兩天內死亡。且吃下高氧化魚油的老鼠也較容易出現胰島素阻抗性。這項研究已發表於〈美國生理學-控制管理、綜合與比較生理學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ology Regulatory, Integrative and Comparative Physiology)。

研究作者指出,學界早發現,Omega-3脂肪酸很不穩定,其化學結構很容易碎裂,當接觸光線、高溫、氧氣等自然變化,很容易就會分解。過去研究發現,紐西蘭所販售的魚油補充劑當中,約有百分之八十三有氧化現象,其氧化程度甚至超過國家建議標準。不只紐西蘭,其他研究也發現,北美、南非與歐洲所販售的魚油產品也有部分產生高度氧化。

研究員斑‧阿伯特指出,當發現許多魚油補充劑都有氧化現象,研究團隊便決定將研究重點放在氧化魚油可能對孕婦、產婦產生哪些影響。研究所呈現的高死亡率讓人驚訝,研究剛開始時,雖然預期吃氧化魚油可能對老鼠後代產生一些負面影響,但沒有預期到新生幼鼠竟然會死亡

鄭醫師補充:

孕婦服用魚油務必挑新鮮的,同時,魚油的保存也很重要。要避免溫度以及陽光導致於有過度氧化,最好的方式應該是放冰箱。當然,魚油產品本身必須通過獨力檢驗室的認證,確定沒有重金屬及農藥殘留過量的問題,才能安心服用。

參考文獻:

Oxidised fish oil in rat pregnancy causes high newborn mortality and increases maternal insulin resistance
Benjamin B. Albert, Mark H Vickers, Clint Gray, Clare M Reynolds, Stephanie A Segovia, José G. B. Derraik, Paul A. Lewandowski, Manohar L. Garg, David Cameron-Smith, Paul L Hofman, Wayne S. Cutfield

http://ajpregu.physiology.org/content/early/2016/07/06/ajpregu.00005.2016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童睡眠不足 長大易有情緒障礙

 

睡眠對小孩非常重要,睡眠不只影響小孩的專注意、學習力,更會影響小孩未來身心健康。美國最新研究發現,一個人在兒童時期睡眠不足,往後很容易出現情緒障礙,罹患憂鬱症、焦慮症的風險會比較高

這項研究由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心理健康研究所資助。研究成果已發表於〈睡眠醫學評論〉期刊(Sleep Medicine Reviews)。

研究作者美國休士頓大學臨床心理學家、心理學副教授康迪斯‧阿爾法諾表示,兒童如果睡眠不足、睡眠受到干擾,往後很容易便產生憂鬱症、焦慮症等情緒障礙。研究之所以聚焦於兒童,主要原因在於,睡眠習慣、睡眠模式都是在兒童、嬰幼兒時期就開始發展,這些問題與焦慮症、憂鬱症一樣,都是在早期就會出現徵兆,且問題可能一直延續下去。

研究團隊以七到十一歲兒童為研究對象,結果發現,小孩睡眠不足時,不只會產生更多負面情緒,也會干擾正面情緒經驗。舉例來說,當小孩兩晚睡眠不足,對於正面事物的歡樂感覺就會減少。不只對正面事物的反應減少,往後也較不容易想起相關細節。

阿爾法諾指出,小孩持續睡眠不足,最後就可能導致憂鬱症、焦慮症,或其他情緒障礙。睡眠與營養攝取、口腔衛生、運動一樣重要,家長應該重視這問題。如果小孩早上很難醒來,或者整天精神不繼,可能代表晚上睡眠不足、睡眠受到干擾,背後或許有幾項原因,像晚上睡覺時間太晚、晚上睡覺時不太舒服,或者睡眠不連續等,都會影響小孩睡眠時間長短、睡眠品質好壞。

鄭醫師補充:

過去曾有研究,睡覺時,是大腦細胞的排毒時間,睡眠品質不佳,大腦累積許多毒素,日後大腦當然容易衍生相關問題。

惟孩童睡不好,幾乎都是身體問題居多,身體問題解決,睡眠品質自然提升,時間也能睡足。因此,過敏、免疫、呼吸道以及腸道等等問題最好能透過客觀的檢查做直接的評估,找出問題的根源,正本清源,才是預防日後身心疾病發生的最積極做法。

參考文獻:

Sleep Med Rev. 2016 Jan 14. pii: S1087-0792(16)00004-6. doi: 10.1016/j.smrv.2015.12.006. [Epub ahead of print]

Sleep and emotion regulation: An organizing, integrative review.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26899742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孕婦愛喝瓶裝水 恐生出易胖寶寶

 

 

 

 

 

刊登於「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國際期刊新研究發現,孕婦常喝瓶裝水易使寶寶暴露在塑料環境中,其中化學成分雙酚A(BPA)可能影響人體內分泌,增加童年肥胖風險。專家表示,近來研究指出塑化劑、雙酚A等環境荷爾蒙有致肥胖趨勢,建議熱食、喝水少用塑膠容器。

該研究由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研究團隊執行,蒐集369對母子、母女從懷孕期到孩童期的尿液樣本,追蹤記錄孩童5歲和7歲的脂肪質量指數,發現胎兒若暴露在雙酚A環境下,9成4的媽媽和孩童經檢測脂肪增加,尤其高濃度暴露孩童平均體重又高於同儕。

雙酚A影響肥胖的研究,在動物實驗已獲證實。陽明大學環境與職業衛生研究所教授陳美蓮說,母鼠被施以一定劑量雙酚A,相較對照組生下明顯肥胖的小鼠;但因人類生活中有多種環境荷爾蒙,其他因子或飲食習慣也可能合併影響,仍待後續更多實證。

不過,衛福部台東醫院院長祝年豐指出,環境荷爾蒙、塑膠製品與兒童肥胖研究近來愈受關注,可能透過孕婦胎盤傳給寶寶,形成孩子成長後的易胖體質,建議孕婦少以塑膠袋和容器盛裝高溫食品。

祝年豐也提醒,除孕婦之外,一般民眾或孩童,食物包裝盡量以木頭或陶瓷、不鏽鋼容器,尤其台灣手搖杯飲料、便利商店飲食、小吃店易接觸塑膠包裝及製品,建議可自備水瓶、環保碗筷等。

鄭醫師補充:

遠離塑膠製品,就是遠離環境荷爾蒙。不管是孕婦、小孩,甚至是男人或者長者都應該儘量減少曝露,降低環境荷爾蒙干擾體內荷爾蒙的正常濃度,以及降低肝臟解毒負擔。除肥胖之外,環境荷爾蒙也可能影響小孩智力發展,不可輕忽。

參考文獻:

Hoepner LA, Whyatt RM, Widen EM, Hassoun A, Oberfield SE, Mueller NT, Diaz D, Calafat AM, Perera FP, Rundle AG. Bisphenol A and Adiposity in an Inner-City Birth Cohort. Environ Health Perspect; http://dx.doi.org/10.1289/EHP205

http://ehp.niehs.nih.gov/ehp205/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為什麼寶寶哭鬧,抱起來就不會哭了呢?

 

【華人健康網文/台北醫學大學小兒科醫師張璽】「第一胎照書養」是很多新手爸媽的寫照。我(老婆)雖然身為專業醫療人員,當自己變成爸媽的角色的時候,仍然會到處看文章、查資料,寶寶稍微有點風吹草動就當成天塌下來。聽說最近媽媽界流行兩個流派:百歲醫師和親密育兒法。各有各的理論依據,到底該用哪一套方法,各界反應也不一。嬰幼兒的教養一直很不容易研究的困境之一,就是我們都經歷過這一段,可是我們都忘記了。就像太陽花女王說的一樣「誰沒有過去~~~」,只是我們都忘記我們的曾經。不論是何種方式,新手爸媽最常面臨到的第一道關卡就是嬰兒的哭鬧。

為什麼寶寶哭鬧,抱起來就不會哭了呢?

寶寶愛哭哭,但寶寶不說(為什麼)。記得老大出生的時候,老婆很勇敢的挑戰母嬰同室,每次他一哭,老婆就要檢查一遍是不是餓了(嘗試餵奶)、是不是尿布濕了(打開來看)、是不是哪裡不舒服(全身上下翻一遍)。全套做完以後都不是,逗弄他也無效,才抱起來哄。這時候也不知道是哭累了還是怎樣,一抱起來很快就安靜了。

後來老二跟老三,比較熟練的狀態下,前面的全套大概只需要半套就能排除肚子餓尿布濕,接下來直接就把寶寶抱著走來走去哄。說也奇怪,只要一坐下來寶寶又會崩潰,但是站起來就好了。因為都需要站著抱哄,有時候還需要走來走去,老婆難免會抱怨覺得很累,一直問我為什麼會這樣。我本來沒想太多,安慰她說這樣可以順便減肥很好啊,但是聽到我這樣講的老婆臉色不是很好看,為了看到明天的太陽只好趕快搜尋一下學術論文。

沒想到真的給我找到一篇很有趣的研究,也許可以給我們一點點線索(和給我一條活路)。

這是一篇發表在Current Biology的研究,由日本的理研Brain Science Institute的「親和性社会行動研究チーム」所做的研究。首先他們先找來幾組媽媽跟六個月內的嬰兒,測量這些嬰孩的心跳、肢體動作和發出的聲音(包含哭鬧聲)。發現當媽媽將嬰兒抱起來走動(carrying組)時,不論有無繼續哭鬧,心律都有下降的現象。而活動度以及發出聲響的部分也明顯地降低。

為什麼寶寶哭鬧,抱起來就不會哭了呢?

這樣的結果符合過去對哺乳類動物的研究。過去學者已經發現,當哺乳類媽媽在移動小孩的時候(例如獵豹媽媽用嘴巴叼著獵豹寶寶),動物寶寶會安靜地縮著被母親叼著走,這稱之為「transport response」。但是究竟是什麼機轉控制寶寶有這樣的反應呢?

接下來研究者為了探討這個現象,利用老鼠進行實驗。他們同樣的創造幼鼠經歷「holding」和「carrying」的情境。生理的反應當然和人類組類似。

研究者發現carrying的情境,因為幼鼠感受到「啊,我被拎起來了」的本體感覺,這個刺激傳入中樞神經系統,會激發副交感神經使心跳變慢,也會經由小腦傳出指令讓身體活動降低。這一系列的反應稱之為「冷靜反應(calming response)」。這樣的反射有助於動物寶寶在野外生存的時候避開危險,因為動物媽媽需要叼著動物寶寶移動時通常是為了逃避危險的環境,如果寶寶此時不安靜配合,就會被母親拋下而死亡。

因此我們可以做一個簡單的結論:為什麼哭鬧的嬰兒,抱著走來走去哄比較容易安靜下來,是一種原始的本能而不是任性要人抱。它的生理機轉是,當抱起寶寶的時候,因為身體移動以及位置的改變(由躺姿變為立姿),本體感覺傳遞這個訊息進入腦中,接下來藉由副交感神經及小腦產生心跳變慢、動作降低和保持安靜的生理變化。不過這個冷靜反應是暫時性的,如果讓寶寶哭鬧不休的原因沒有移除,寶寶在冷靜完之後還是會哭鬧的。

再回到文章最前面提到的,嬰兒哭鬧時到底該用親密育兒還是百歲醫師? 我自己的意見是,根據這篇研究論文,六個月以下的小嬰兒,哭鬧時排除生理不適(飢餓、尿布濕等等)後,建議就抱起來走來走去安撫。因為文章當中有提到「哭鬧聲是產生兒虐的重要危險因子」(ref: Reijneveld, S.A., van der Wal, M.F., Brugman, E., Sing, R.A., and Verloove-Vanhorick, S.P. (2004). Infant crying and abuse. Lancet 364, 1340–1342.)。所以新手爸媽懂得怎麼安撫哭鬧的孩子,不論是對夫妻關係或是孩子將來的家庭生活,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經過我如此詳盡的實證醫學解說之後,老婆大人看起來好像比較可以接受了。但是她又問我說「雖然實驗當中人類組是媽媽抱著小孩,可是老鼠組只是模擬鼠媽媽叼著幼鼠,因此我合理推論不一定要由媽媽抱著走來走去安撫,爸爸應該有有一樣的效果,你覺得呢?」我覺得啊….我覺得老婆很聰明所以這個假設非常合理,因此決定馬上起身去學校實驗室以老鼠進行這個實驗(逃走)。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和食慾的戰爭!研究:孕婦也許不該讓步

 

【華人健康網文字提供/ELSEVIER全球醫藥新知】《Appetite》刊登紐約州立大學奧爾巴尼分校(University of Albany)的最新研究,孕婦如果在孕期,應該不能向自己對食物的渴望(food craving)妥協,因為其為身體帶來的壞處可能大於好處

和食慾的戰爭!研究:孕婦也許不該讓步

研究中作者招募83位孕婦作為受試者,其中43位為線上招募,另外40位則是自醫院招募來的。受試者的平均年齡相近,皆為30歲上下。作者詢問受試者對特定類別的食物(包括甜食、碳水化合物、澱粉、速食及高脂肪食物)出現渴望的頻率,以及屈服於渴望而進食的頻率。同時作者亦持續追蹤受試孕婦的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 BMI),根據受試者懷孕前的體重,作者可估算出該名受試者於懷孕時體重增加的合適範圍。

實驗結果發現,當受試孕婦對自己食物的渴望棄守的頻率越高,其孕期體重出現過重的機率亦隨之上升;有趣的是,這樣的關聯只在招募自線上的受試組別才有觀察到,招募自醫院的受試者則沒有顯著的關聯

作者表示,可能是因為和線上招募的組別相比,招募自醫院的受試孕婦其平均起始體重較重,然而真正的原因為何尚需更多的研究調查。

新聞出處:Why pregnant women shouldn't give in to food cravings《CBSNEWS》

研究刊登在《Appetite》第105卷第1期 第259-265頁

鄭醫師補充:

懷孕時,要不要嚴格控制體重?答案是肯定的。尤其是以自然產的孕婦來說,不控制體重的結果,到頭來就是胎兒過重,頭太大,難產。

如果怎樣都控制不了食欲,可以考慮藉由整合治療的營養補充來改善以及調整。

參考文獻:

http://www.albany.edu/news/70847.php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195666316301726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父深深影響小孩健康

 

加拿大一項研究發現,父母在小孩健康行為發展上扮演很重要的角色,特別是父親,更是關鍵。研究人員希望透過這項研究成果,幫助下一代預防肥胖問題

加拿大貴湖大學研究團隊發現,年輕成年人如果生長於穩定家庭環境,與父母關係良好,飲食、睡眠、運動習慣就會比較健康,且較不會產生肥胖問題。研究人員進一步發現,想要了解年輕男性未來是否出現體重過重、肥胖等問題,觀察這人的父子關係好壞會比觀察其母子關係好壞更精準,這代表父親比母親更會影響男性健康生活習慣。

研究首席作者加拿大貴湖大學家庭關係與應用營養學系教授傑斯‧海尼斯表示,多數研究都在檢視父母對小孩的影響,或只研究母親對小孩的影響力。這項研究也分析父親對小孩的影響力大小,希望透過研究,可以找到方法鼓勵、支持父親,以幫助小孩養成良好健康習慣。

研究團隊以三千七百多名女性與兩千六百多名男性為研究對象,這些人年齡介於十四歲到二十四歲,這些人都在二○一一年參與第二次現代生長研究計畫。

研究顯示,如果家庭機能健全,小孩較不容易出現飲食失調,不只運動較為頻繁,睡眠也比較充足

女性若生長於家庭健全環境,不只速食攝取量較少,也較不會產生體重過重、肥胖等問題。

至於男性,男性與父親的關係更是重要體重健康與否關鍵。

上述研究成果已發表於〈行為營養學與體能活動期刊〉(Journal of Behavioral Nutrition and Physical Activity)。

鄭醫師補充:

看到這篇報導,請父親們不要再把小孩教養、體重控制或者行為模式的問題都推給母親,其實父親對小孩身心發展的影響遠勝於母親,過去也有類似的研究發表過。

參考文獻:

  1. Jess Haines, Sheryl L. Rifas-Shiman, Nicholas J. Horton, Ken Kleinman, Katherine W. Bauer, Kirsten K. Davison, Kathryn Walton, S. Bryn Austin, Alison E. Field, Matthew W. Gillman. Family functioning and quality of parent-adolescent relationship: cross-sectional associations with adolescent weight-related behaviors and weight statu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Nutrition and Physical Activity, 2016; 13 (1) DOI: 10.1186/s12966-016-0393-7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美國睡眠醫學會提出兒童睡眠指導原則

孩子的睡眠問題,有時會成為父母失眠的原因,到底未成年人每天要睡多久才夠,美國睡眠醫學會說,小嬰兒最多一天可以睡到16個小時,青春期的孩子至少八小時。(夏明珠報導)

這是美國睡眠醫學會首次針對未成年人的睡眠需要,制定準則,專家說,適度的睡眠,有助於強化專注力、改善行為、增進學習、無論是對心理或是生理健康,都有幫助,對任何年齡的人,都是如此。睡眠不足會提高肥胖、糖尿病、憂鬱症以及意外發生率,嚴重的話,會導致自殘與自殺。

美國睡眠醫學會是彙整了大量科學研究證據,做成建議。

四個月到一歲幼兒,每天需要12到16個小時睡眠,四個月以下嬰兒睡眠差異大,所以不給建議。

一到兩歲幼兒,包括午睡在內,建議每天睡11到14小時。三到五歲幼兒每天的適度睡眠長度,介於十到13個小時之間,六到12歲,睡九到12個小時,13到18歲,每天需要八到十小時睡眠

鄭醫師補充:

聰明的家長都知道:小孩有睡飽,好帶好溝通。但大部分的父母看到這份公告,定會大為驚訝,原來自己的小孩長期睡眠不足加上現在有三C產品以及許多虛擬世界的玩意讓他們忘記或者捨不得上床睡覺,加重睡眠不足的問題。

小孩睡眠不足,影響發育、白天的學習、專注力以及脾氣控制等等,層面很廣,萬不可輕忽。

參考文獻:

http://www.aasmnet.org/articles.aspx?id=6326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準媽媽注意!孕期多吃水果,讓寶寶更聰明

 

【早安健康/ELSEVIER全球醫藥新知】望子女成龍成鳳是許多家長的心願,準媽媽們在懷孕時也許可以考慮多吃些水果,根據《EbioMedicine》刊登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University of Alberta)的最新研究,發現懷孕時攝取較多水果的婦女,其生下的幼兒可能具有較高的智商

 實驗中作者招募688位兒童,控制可能影響孩子學習及發展的其他變因,例如家庭收入、父親及母親的受教育程度、受試兒童的胎齡(gestational age)等等,並以傳統智商量表(IQ scale)進行智力測驗,一般而言平均智力分數為100,其中三分之二的人口智力分數會落於85-115的區間。

 實驗結果發現,若婦女於懷孕時每天攝取水果或果汁的份數達6-7份,其生下來的幼兒一歲大時,平均智力較其他幼兒高了6-7分,此差距已達平均智力標準差(standard deviation)的一半

 本文出自 ELSEVIER全球醫藥新知

 新聞出處:Eat fruits during pregnancy for smarter kids: study《DECCAN. Chronicle》

http://www.deccanchronicle.com/lifestyle/health-and-wellbeing/270516/eat-fruits-during-pregnancy-for-smarter-kids-study.html

 研究刊登在《EbioMedicine》的網頁

http://www.ebiomedicine.com/article/S2352-3964(16)30161-X/abstract

鄭醫師補充:

不只是水果,蔬菜也要多吃。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癲癇症合併懷孕 醫:不吃藥更危險!

【台灣醒報記者林亭妤台北報導】日前藝人大S於生產期間癲癇發作,院方表示,是母體對止痛藥過敏造成宮縮太痛,在暈厥後癲癇發作。北榮神經醫學中心主任施養性表示,若孕婦患有癲癇症,懷孕期間仍要按時服用抗癲癇藥物,否則懷孕期間一旦癲癇發作,對胎兒造成的危險性恐更大。

北榮神經醫學中心主任施養性指出,抗癲癇藥物有分5級,對孕婦而言,C等級的抗癲癇藥物比較不會對胎兒產生影響。但施養性醫師也特別強調,「不能因為藥物可能對胎兒造成影響就不服用,如果孕期間癲癇發作的話,對胎兒更危險!」

施養性表示,雖然「服用藥物可能對胎兒造成畸形」但對有癲癇症的孕婦,若是懷孕期間停止使用抗癲癇藥物造成癲癇發作,對胎兒造成的影響及危險性,遠比服用抗癲癇藥物的影響性來得大。

「我的接生經驗裡,產婦在分娩過程中癲癇發作的次數並不多。」馬偕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黃閔照強調,生產時癲癇有兩種,一類是孕婦原就有癲癇病史,另一種是妊娠高血壓引發的子癲前症,兩種癲癇是完全不同的情況,治療、服用藥物也都不同,不能併為一談,民眾應注意。

黃閔照說明,現在的醫療技術對於妊娠高血壓引發的子癲前症,警覺性很高,孕婦在產檢時若發現血壓收縮壓大於149mmHg、出現水腫現象、合併尿蛋白等,醫師就會針對高危險因子進行預防治療措施,避免子癲前症演變成子癲症。

「而懷孕合併癲癇的人,第一可能是孕婦考量胎兒,停止用藥或藥量不足以壓抑癲癇。」黃閔照指出,隨著體重增加,壓抑癲癇症的藥量也需要經過醫師診斷後酌量增加。加上懷孕期間,孕婦體重增加且代謝快,若是有癲癇病史的孕婦,容易因為藥劑濃度被稀釋,因平常的劑量會無法控制病情。

至於有癲癇病史的孕婦服用藥物後,所產的母乳是否能餵給胎兒?黃閔照表示,這需要看孕婦的癲癇主治醫師開什麼藥。

鄭醫師補充:

真的很嚴重,不吃藥一定會發作,而且一定想懷孕的話,那就吃吧。

如果不嚴重,可以嘗試整合療法的營養補充來試試看,如能控制不讓癲癇發作,就兩全其美。

癲癇嚴重的女性,仍能藉由整合療法的協助來幫助減少癲癇藥物的劑量甚至種類,降低癲癇藥物對於寶寶產畸形風險。因為寶寶的畸形風險,與藥物服用的種類以及劑量都有直接相關。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證實:中學生體適能佳 學測成績越高

過去不少人認為運動時間太多可能影響學生的學習或課業表現,但台灣師範大學今天(17日)公布最新大數據分析結果,發現我國七年級至九年級中學生的體適能成績對於學生的學測成績有明顯影響。體適能越好,基測成績也越好,體適能最好與最差學生的學測成績差距甚至達30分以上,打破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迷思

台師大研究團隊利用體育署提供體適能資料與教育部國教署提供的5屆學測成績,分析近40萬名七年級至九年級的體適能成績與基本學力測驗成績之間的關係

研究發現,九年級階段的體適能總分、心肺適能及肌肉適能與基測成績成正比;如果將各項體適能表現依照成績區分成高、中、低三組,高體適能總分組的學生與低體適能總分組的學生,基測總分差距31分;心肺適能與肌力適能成績較好的學生,學測成績表現也明顯贏過心肺適能與肌力適能成績較低的學生。台師大體育室主任洪聰敏說:『(原音)我們把這40萬筆小朋友的體適能把它分成高、中、低三組,最高跟最低的總體成績差距到30分的基測成績,30分的差距還是蠻大的。』

資料分析結果也顯示,國中三年期間體適能若有進步,學生的學測成績也會有所進步,若學生從國一開始就重視體適能,並維持規律運動,將體適能維持在適度水準,對基測的表現相當重要

台師大研究團隊指出,許多國外研究都已經證實,運動有助身心健康和學習效果,台灣目前的中學生每週只有2節體育課,比起先進國家仍顯不足,學校不但不能剝奪學生上體育課的權利,還應該再增加體育課時數;若是課間短暫休息,則建議學生跳繩,可以有效刺激心肺功能,儲備更好的學習狀態。

鄭醫師補充:

有一句話很容易誤導大家:「頭腦簡單,四肢發達。」

這則研究報導告訴大家:身體動起來,大腦就會動起來,比較遺憾地,許多學校,為了升學考試,取消或者壓縮體育課的時間,這樣對成績表現反而造成反效果。

所以,抽出時間運動,反而可以幫助大腦運作更好,對升學考試的表現來說,絕對是種正向投資。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男性常酗酒 恐改變子女的基因

【台灣醒報記者陳怡安綜合報導】常酗酒的男性要當心,恐在不知不覺中提高後代罹患「胎兒酒精綜合症」的風險!雖然過去的研究都強調女性的生活方式會影響到未來孩子的健康狀況,但最新的研究顯示,男性的生活方式也將造成精子的DNA產生遺傳變異,恐將提高後代罹患胎兒酒精綜合症的風險,患者也會出現生長遲緩與學習障礙等問題。

這項研究刊登在美國《幹細胞雜誌》的網路上,研究指出,過去普遍認為罹患「胎兒酒精綜合症」的原凶是準媽媽在懷孕期間酗酒所致,此疾病會永久性地破壞中樞神經系統,引發一連串的初級認知及功能障礙,包括記憶力變弱、注意力不足、行為衝動、理解力較弱等問題

但別再把錯都歸咎於準媽媽身上,有些準媽媽在懷孕期間滴酒不沾,小孩卻仍被確診為罹患胎兒酒精綜合症。研究發現,有75%的患者父親都是酗酒者,這代表父親的飲酒惡習,也是造成小孩罹病的原因之一

研究團隊還指出,愛酗酒的父親也將導致新生兒的體重較輕、腦容量縮小,以及認知功能受損等問題。父親的年齡、飲食習慣及壓力狀態也跟小孩的健康有關,例如,肥胖的父親將擴大後代的脂肪細胞,影響到後代糖尿病、代謝等問題,但研究團隊表示,只要改掉這些壞習慣,就有機會扭轉對後代所造成的不良影響。

此外,創傷性事件也會改變基因的表現形式,如飢荒不單單影響到自身的基因,也會讓後代的基因產生變異。研究團隊指出,這項研究旨在探討人們的生活方式與環境將如何改變DNA上的某些基因,提醒民眾當前的生活方式不僅會影響到自身的健康,還會影響世世代代代子孫的健康。

鄭醫師補充:

基因不是決定身體條件的一切,有一個名詞EPIGENITICS,中文翻譯為表觀遺傳學,通過某些機制引起可遺傳的基因表達或細胞表現型的變化,簡單來說,同樣的基因,給予不同的環境,會產生不同的基因功能修飾與表現,這樣的反應甚至可以直接遺傳給下一代,這篇研究就是最好的說明。

參考文獻:

Influence of paternal preconception exposures on their offspring: through epigenetics to phenotype Jonathan Day1 , Soham Savani1 , Benjamin D Krempley1 , Matthew Nguyen1 , Joanna B Kitlinska2 1Georgetown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 Georgetown University Special Master’s Program in Physiology, Washington, DC, USA; 2Department of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 Cellular Biology, Georgetown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 Washington, DC, USA Received April 10, 2016; Accepted April 28, 2016; Epub May 15, 2016; Published May 30, 2016

Am J Stem Cells 2016;5(1):11-18 www.AJSC.us /ISSN:2160-4150/AJSC0030217

http://www.ajsc.us/files/ajsc0030217.pdf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孕婦吃太多B12 兒增自閉症風險

許多女性在計畫懷孕時,都會吃點葉酸。不過葉酸、維生素B12等營養素並非吃越多越好,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研究團隊最新研究發現,孕婦一旦吃太多葉酸、維生素B12,很可能傷害胎兒,導致小孩自閉症風險上升。

研究顯示,孕婦生產後,體內葉酸濃度若高於正常值四倍之多,小孩得自閉症風險會翻倍

若媽媽的維生素B12濃度偏高,也可能造成傷害,小孩出現自閉症風險增加約三倍。如果媽媽的葉酸、維生素B12濃度都非常高,小孩自閉症風險更飆升十七點六倍之多

葉酸屬於維生素B群家族一員,在水果、蔬菜當中,原本就含有葉酸,在一些營養強化穀片、麥片、麵包產品或維他命補充品中,也可能添加人工合成葉酸。

上述研究成果發表於五月十三日在美國巴爾的摩所舉行的二O一六年國際自閉症研究醫學研討會。

研究資深作者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自閉症與發展障礙中心主任達尼耶爾‧法林表示,長久以來,醫界早發現,孕婦若葉酸不足,很容易影響寶寶健康,而這項研究顯示,攝取過量葉酸,一樣也會造成傷害,對於這種重要營養素,應該要想辦法維持適合劑量,過猶不及,都會產生負面影響。

葉酸對細胞生長、促進神經發育很重要,孕婦在懷孕初期葉酸濃度不足,小孩容易出現異常,但葉酸太多,則會增加自閉症風險。

研究團隊以一千三百九十一對母子為研究對象,這些女性在一九九八年至二O一三年間參與研究計畫,研究追蹤七年。

研究人員在孕婦剛生產一到三天內檢測其血液葉酸濃度,結果發現,每十名女性當中,有一人葉酸過量。另外,約百分之六的女性,體內維生素B12過多,研究人員進一步追蹤、分析,因而得到上述結論。

鄭醫師補充:

孕婦葉酸濃度不足會影響小孩神經發育,過多會增加自閉症風險,到底怎麼補比較妥當?當然就是透過實驗室檢測來監控最安全。至於B12為何會和葉酸一起出現?因為葉酸補充製劑,經常合併B12一起。

參考原文報導:

http://www.medscape.com/viewarticle/863216

參考文獻:

International Meeting for Autism Research (IMFAR) 2016: Abstract 149.004, to be presented May 13, 2016.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孕期壓力大? 做瑜珈或冥想可改善

【台灣醒報記者陳怡安綜合報導】吃得夠健康嗎?休息得夠多嗎?運動量足夠嗎?準媽媽難免為體內的胎兒操心許多事,但小心壓力過大,恐導致發炎症上身,損害胎兒與母體的健康,研究指出,瑜珈有助於減緩壓力、抑鬱、焦慮和失眠,懷孕期間多做瑜珈可改善壓力過大所導致的問題。另外,冥想也可以促進孕期的健康,並影響到胎兒出生後的行為。

根據《每日醫學》報導指出,孕婦要特別注意「壓力」問題,懷孕期間有些許的壓力是正常且可以忍受的,但如果壓力變成長久的問題,便會破壞大腦中掌管壓力的化學物質的平衡。

有研究指出,壓力激素如皮質醇和腎上腺素,一般而言是幫助人們度過緊急的危險,但如果孕婦體內長期保有這些激素,會破壞身體健康,也會影響到胎兒的大腦發育,甚至會增加流產的風險。

文內引用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的研究發現,產前抑鬱和焦慮可用非藥物性的治療。研究人員指出,孕婦連續上8周的瑜珈課可以減緩焦慮,而且瑜珈的姿勢包含了身體的放鬆與呼吸技巧,可減輕孕婦分娩時的疼痛感,並有助於孕婦自然產,降低剖腹產的可能性,是很適合孕婦的一項運動

另外,冥想也對孕婦有幫助,香港伊莉莎白醫院的研究人員找來64位孕婦作為實驗組(參與冥想),59位孕婦作為對照組(未參與冥想)。這項研究發現,冥想除了促進懷孕期間的健康,也會影響到胎兒出生後的行為,實驗組的嬰兒在5個月大時表現出較好的氣質,透過臍帶血皮質醇與唾液皮質醇的檢測也發現,實驗組的嬰兒的健康狀況較佳。

鄭醫師補充:

孕婦的狀況可以接影響寶寶的健康情形,甚至是出生後的學習能力以及行為表現,有諸多研究皆證實此點無疑。

因此能在孕期透過適當無害的方式幫助孕婦穩定心情,降低壓力以及提升睡眠品質,除讓孕婦寶情心情平穩之外,皆是幫助寶寶出生後的身體以及大腦健康的捷徑。

沒有辦法做瑜珈或者靜坐,每天花點時間去散步,把注意力放在感官上大約30-40分鐘,也能幫助放鬆心情降低壓力。

兩年前,我曾聽過一位資深的小兒科醫師分享她的女兒懷孕期的調整經驗,由於她本身也從事整合醫療,因此她在女兒孕期時讓女兒補充幫助大腦功能穩定的相關補充品,結果不僅幫助女兒在懷孕期心情平穩,睡眠品質提升,做好胎教,小孩生下來好照顧且健康不易生病,之後我按她的方式建議幾位孕婦在孕期補充同樣的補充品,結果一樣,建議孕婦務必在孕期透過適當的放鬆方式,幫助自己心情以及睡眠穩定,因為這是幫助寶寶最直接的方式,在寶寶出生前,媽媽已經為寶寶準備一份珍貴的禮物,千金換不到,也就是寶寶的身體與大腦的健康。

參考原文報導:

http://www.medicaldaily.com/being-pregnant-yoga-and-meditation-stress-management-384964

參考文獻:

Goyal M, Singh S, Sibinga ES, et al. Meditation Programs for Psychological Stress and Well-being: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JAMA Intern Med. 2014;174(3):357-368. doi:10.1001/jamainternmed.2013.13018.

http://archinte.jamanetwork.com/article.aspx?articleid=1809754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童腸胃炎 喝稀釋蘋果汁較好

 

加拿大一項研究發現,與接受電解質液的病童相比,嬰幼兒出現輕度腸胃炎、輕度脫水時,若使用稀釋蘋果汁、或將小孩喜歡的飲料稀釋,讓小孩飲用,較不需要接受打點滴等後續治療。

上述研究成果已發表於線上版《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

腸胃炎是一種常見兒科疾病,多數醫師建議病童攝取電解質液,以預防脫水,一般市售電解質液相對較為昂貴,且口味選擇很有限,目前也沒有證據證實輕度脫水病童使用電解質液是否會有好處。

在這項研究當中,加拿大卡加利大學研史提芬‧佛里德曼研究團隊以六到六十個月的嬰幼兒為研究對象,這些嬰幼兒都患有腸胃炎,也都有輕微脫水,這些病童中,有些飲用稀釋一半的蘋果汁,或將喜歡的飲料稀釋、飲用,另外的人則是喝蘋果口味的電解質液。

研究追蹤七日發現,接受稀釋蘋果汁的病童,較不會治療失敗,治療失敗比率約百分之十七,相較之下,使用電解質液病童的治療失敗比率為百分之二十五若小孩飲用蘋果汁、自己喜歡的飲料,接受打點滴(以靜脈注射方式補充液體)比率為百分之二點五,相較之下,病童若飲用電解質液,打點滴比率為百分之九,兩組的住院比率、腹瀉、嘔吐發生頻率則沒有明顯差異。

鄭醫師補充:

過去在醫院受訓,對於小孩腸胃炎的處理建議,大多是採用稀釋的電解液(運動飲料)補充水分,這篇研究結果提供了更好的選項,為人父母者不妨在孩童不慎染上腸胃炎時,可以試試。

參考文獻:

  1. Stephen B. Freedman, Andrew R. Willan, Kathy Boutis, Suzanne Schuh. Effect of Dilute Apple Juice and Preferred Fluids vs Electrolyte Maintenance Solution on Treatment Failure Among Children With Mild Gastroenteritis. JAMA, 2016; DOI: 10.1001/jama.2016.5352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