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準媽媽不能輕忽的事(含親子關係) (505)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研究:每天寫功課1小時 改善青少年數理能力

 

時代雜誌(TIME)網站今天(24日)報導,青少年和師長之間常常爭論不休的是每天到底應該花多少時間寫功課,而數理作業更是讓青少年苦不堪言;如今西班牙一群研究人員發現,青少年每天花在功課上的最佳時間是1小時。

西班牙奧維亞多大學(University of Oviedo)研究人員找了7,725名學生,這些學生要詳述自己寫功課的時間,以及每個科目所分配的時間,之後再讓他們接受一項數理的標準化測驗。

研究主持人阿瓦瑞茲(Suárez-Álvarez)分析成績後發現,每天寫功課60分鐘既合理又有效益。

阿瓦瑞茲和共同作者費南德茲(Rubén Fernández)發現,這些學生每天平均得花70分鐘寫功課,有些教師交派的作業甚至要花90到100分鐘;然而,功課太多的話,學生的數理成績反而下滑。

阿瓦瑞茲表示,「每天指派超過70分鐘的作業似乎不大有效」。

這項研究的結果已刊登於美國心理協會(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教育心理期刊(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鄭醫師補充:

凡事都是過與不及。營養是如此,寫功課也是如此。就連喜歡做的事,也都是最好適可而止,才能山高水長。

我在高中時,曾聽一位考上頂尖醫學系的學長說過,在聯考前,他每天念書的時間只有三小時,而且絕不熬夜。因為根據他自我的觀察,三小時的時間最有效率,而且充足的睡眠有助於記憶力的形成。

參考原文報導:

http://www.apa.org/news/press/releases/2015/03/math-science-homework.aspx

參考文獻:

“Adolescents’ Homework Performance in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Personal Factors and Teaching Practices,” by Ruben Fernandez-Alonso and Javier Suarez-Alvarez, University of Oviedo, and Jose Muniz, University of Oviedo and Biomedical Research Network in Mental Health, Barcelona, Spai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online March 16, 2015.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多喝母乳! 智力較高賺卡多

喝母乳好處多,現在還有知名醫學期刊的研究發現,喝母乳的人,長大以後,不但智商比較高、教育程度比較高,就連收入都比較高!而且喝母乳的時間越長,好處越明顯。

寶寶喝ㄋㄟㄋㄟ,如果喝的是來自媽媽的ㄋㄟㄋㄟ,不只頭好壯壯,長大以後成就也比較高!歷史最悠久的醫學期刊刺胳針,最新刊登研究,證實母乳對人體的好處,可以持續到30歲!研究發現,喝母乳至少1年的寶寶,長大後,比起喝不到1個月的寶寶,智力分數高出4分,教育程度多0.9年,月薪也多出大約台幣3300塊!過去不少研究都證實母乳的好處,但這份研究樣本數將近3500人,還持續追蹤到成人,發現喝母乳時間越長,成就越好,為母乳哺育的好處,做了更強的佐證

鄭醫師補充:

這是巴西的研究,研究結果相當然爾可以加強母親餵寶寶母乳的動機,也是母乳協會的最佳文宣。

參考文獻:

 

  1. Cesar G Victora, Bernardo Lessa Horta, Christian Loret de Mola, Luciana Quevedo, Ricardo Tavares Pinheiro, Denise P Gigante, Helen Gonçalves, Fernando C Barros. Association between breastfeeding and intelligence, educational attainment, and income at 30 years of age: a prospective birth cohort study from BrazilThe Lancet Global Health, 2015; 3 (4): e199 DOI: 10.1016/S2214-109X(15)70002-1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腹脹氣!塗「薄荷醇」 嬰恐呼吸中止、臉發紫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孕婦出國要注意!37週前搭機最安全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整理)農曆春節將至,是全家出國旅遊的大好時機,但對於正在懷孕中的婦女來說,是否適合出國、坐飛機會不會對寶寶造成任何影響等問題,想必是所有人心中的疑慮與擔憂,而日前英國婦產科專家指出,懷孕37週前搭機較安全,只不過,可能會有腳腫、耳鼻不適等症狀出現,因此,建議孕婦應採取定期走動飛機,以減少產生血栓的風險。

孕婦久坐不動 容易發生深層靜脈栓塞

根據《每日郵報》指出,英國皇家婦產科學院於日前公布了新孕婦搭機須知,建議孕婦在37週前搭機最為安全,主要考量一般孕婦在37週後隨時可能生產,另若是懷雙胞胎的話,則建議32週後不要搭飛機

此外,指南也建議孕婦,應穿著寬鬆的衣服與鞋子,且應坐在靠走道的位子,以方便每30分鐘,在機艙內走動1次,因為飛行時間只要超過4小時以上,就可能會發生深層靜脈栓塞,所以,固定起來走動,有助於降低血栓形成發生率,以免危及性命。

旅程越長 危險因子越多

除了孕婦外,其實不管是誰,只要搭飛機、開車還是坐火車的時間較長,高於4小時以上,深層靜脈栓塞的機率就越高,只是,對於有血栓病史、孕婦、剛開完刀等人而言,得要更加小心。

過去《優活》也曾有報導指出,旅程越長、危險因子越多,發生靜脈栓塞的機率也會越高,而栓塞的常見症狀,包括腿部腫脹、疼痛感、皮膚紅腫發熱等,且如果同時出現呼吸困難、胸痛、咳血、心律不整的症狀,則可能是出現肺栓塞,要立即就醫。因此,醫師建議,旅途中坐著時,要常常動一動雙腳,幫助腿部促進血液循環,才能確保旅遊盡興又健康。

 

鄭醫師補充:

 

懷孕幾週後最好不要搭機?這是孕婦經常會在門診提出的問題。這篇根據營國皇家婦產科學院提出的建議明確地告訴大家是37週。不過之前有過早產狀況的孕婦對此建議仍持保守態度比較妥當。雙胞胎的生產一般都是提早生產居多,因此建議提早到32週。

 

參考原文資料:

 

https://www.rcog.org.uk/globalassets/documents/patients/patient-information-leaflets/pregnancy/air-travel-pregnancy.pdf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孕婦情緒壓力大 影響胎兒

劍橋大學透過動物試驗發現,情緒不佳減少母體對胎兒的葡萄糖供給。

劍橋大學研究人員歐文福漢指出,母體壓力大,體內糖皮質激素水準增加,恐減少胎盤供給胎兒的葡萄糖,使胎兒出生時體重過輕。

研究人員甚至透過分析發現,壓力改變胎盤細胞的基因表現,胎盤對成功懷孕生產相當重要,順利懷孕有賴正常胎盤循環。

一般民眾或許知道濫用藥物或不慎食用有毒物質可能部分有害物質可透過胎盤及母乳傳給胎兒,增加早產及流產、畸形兒發生的機率,而新生兒受母體垂直傳染下,恐增加自閉、腦性麻痺等腦神經系統疾病發生的可能。然而母親自己如果出現難以排解的壓力或焦慮,可能對胎盤造成不良影響,進而增加生產過程中的風險,甚至影響胎兒健康。

一般民眾比較重視產後身心症狀,包含失眠、焦慮、沮喪、失落感、情緒失控、流淚、食慾不振、胃痛、腹瀉、頭痛等,大部分女性在產後都有相同經驗,只是症狀程度輕重不同。然而懷孕時期的情緒困擾也不宜忽視。

懷孕婦女身心症狀如果狀況輕微,多數可自行恢復正常;倘若情況嚴重,還是需要醫療介入。

 

鄭醫師補充:

孕婦壓力提升,會製造一種類固醇,減少輸往胎盤血液以及葡萄糖的供應,因而影響胎兒發展,增加生產的風險。懷孕過程,生活作息的規律以及外在事務的壓力管控,非常重要,提醒大家留意。

參考原文報導:

http://www.eurekalert.org/pub_releases/2015-01/w-sdp012115.php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甲狀腺異常 影響女性生育

英國一項研究發現,女性一旦甲狀腺異常,很容易出現不孕、反覆流產等問題。研究建議,女性若難以受孕,或胎兒一直很難保住、常懷孕初期就流產,最好檢查一下甲狀腺功能是否正常。這項研究近日已發表於「婦產科」醫學期刊。

研究人員指出,有不孕問題的女性當中,約有百分之二點三的人甲狀腺亢進,相較之下,一般人甲狀腺亢進比率只占百分之一點五。當出現甲狀腺亢進,女性患者很容易經期不規則。

英國紹斯密醫院布里斯托生殖醫學中心研究員阿曼達‧傑佛瑞斯表示,甲狀腺功能異常可能影響生育能力,進而導致受孕率下降、流產風險增加,且懷孕過程也很容易出問題。

研究人員指出,所有生育年齡女性當中,約有百分之零點五的人飽受甲狀腺功能低下困擾。小孩、青少年甲狀腺低下,性成熟情況就會較為遲緩。這次研究發現,若是成年女性甲狀腺功能低下,有些患者月經就會出現異常,甚至無法排卵。此外,甲狀腺疾病也會增加流產、妊娠毒血症、胎兒發育不良、早產、胎死腹中等風險。

傑佛瑞斯指出,患者定期檢查、追蹤甲狀腺功能變化,並好好治療,上述風險就會大為降低。

美國林諾克斯山醫院生殖內分泌科醫師托莫‧辛格接受外電訪問時表示,年輕女性很常出現甲狀腺功能亢進或低下問題,美國婦產科醫學會建議,三十五歲女性應該要檢查一下甲狀腺功能。患者只要有反覆流產、不孕等問題,他多會安排患者檢查甲狀腺功能。

辛格醫師補充,甲狀功能異常容易影響排卵,造成經期不規則,治療這類疾病很簡單,也很安全,大概只要幾星期,多數患者月經周期就可以恢復正常。即使懷孕時進行治療,也都非常安全。

 

鄭醫師補充:

甲狀腺功能對婦產科醫師來說非常熟悉的常規檢查,若是異常,不孕、死產以及反覆流產的機率會提升,即使生下小孩,也容易早產,影響小孩的發育與智力。甲狀腺異常的人,排卵困難,月經也不規律。提醒大家留意!

 

參考文獻:

A Jefferys, M Vanderpump, E Yasmin. Thyroid dysfunction and reproductive health. The Obstetrician & Gynaecologist 2015;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tog.12161/abstract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該不該生第二胎?也許你看了就能懂

「到底該不該生第二胎?」這個問題你是不是正在猶豫著?大家都說生了絕對養得起,但經濟上的考量總是讓人怯步,此外,生活品質能兼顧嗎?老公不顧小孩怎辦?諸多的壓力好讓人害怕。但,已生二寶的媽竟然都不害怕?甚至不斷鼓勵別人生第二胎?也許,以下這些理由能夠讓你明白。

 


1.無私的付出
當你生了第二胎,你會花最多的心力照顧他,老大當然也看在眼裡,而他也跟你一樣想學著如何照顧弟弟妹妹,慢慢的,你會發現老大變了!他成了你最佳的小幫手,在你忙碌時,幫忙餵奶、陪玩,讓你有多一點時間休息。

 


2.喜歡上分享
對孩子來說分享是如此困難,正值佔有慾強的他們,卻得學著分享爸媽的愛、彼此的玩具,從分享中學會愛、學會體諒,慢慢地知道分享帶來的快樂。

 


3.懂得解決問題
孩子們照三餐吵架是家常便飯,雖然爸媽得不時當調解委員,但吵架不盡然是壞事,學著說出自己的想法,說服別人,挑戰自己的觀點,慢慢到解決問題。而這不就是生活中最棒的教育了嗎?

 


4.相互團體合作
2個人相互合作,力量絕對比一個人單打獨鬥來的好!而手足就是最好的合作夥伴,能夠兩個人一起共同學著同心協力,完成一樣不可能的任務。(雖然可能背著媽媽一起做壞事XD)

 


5.彼此最佳的玩伴
玩樂,是孩子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但兩個人一起玩,絕對比一個人來的幸福,可以一起討論、一起笑,感受到你懂我的快樂,而手足就是最佳的玩伴。

 


6.彼此最好的學習對象
老大就是老二最好的學習榜樣,不管老大做什麼,老二也想跟著一起,因此,不管做什麼,老二學習的速度總會快一些!

 


7.有個懂我的人可以說話
你絕對聽過「老二是老大最忠實的粉絲 ! 」因為年齡相近,你就會覺得他似乎懂你,能感受到你的想法。 當爸媽的你,也不用擔心孩子沒人可以聊天。

 


8.一起度過生活中的艱難時刻
當爸媽老了、病了,如果沒有一個手足可以相互討論,分擔照顧爸媽的辛勞,想必會很辛苦的!

 


9.一起長大的幸福
友誼可能會隨時間而淡,而「家人」是即便時間不論過多久,卻還是有那麼一條線牽著彼此。能有著手足一起長大,參與生活中每個重要時刻,老了之後,還是能坐在長椅上聊著天,回憶著小時候的美好。

 


這種手足間的幸福,相信只有生過才能明白。但生不生第二胎,還是得評估自身的狀況是否合適,別因為周遭的人情,搞得自己壓力過大。畢竟,有快樂的媽媽才會有快樂的小孩。

 

鄭醫師補充:

生第二胎,老大就不會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在父母身上,年紀相差不大,也是另一種同儕成長與學習的契機。不過重點仍在於父母,到底是否喜歡小孩?如果不喜歡小孩硬生,小孩很辛苦,父母也很累。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嬰兒睡眠充足 可增強學習能力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編譯)我們常聽老一輩的人說:「嬰仔嬰嬰睏,一暝大一吋」。由此可見,睡眠對嬰兒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且英國的科學家也表示,在嬰兒階段,充足的睡眠可使孩子增強記憶力和學習新知的本領。

嬰兒最佳學習時間:睡覺前

英國雪菲爾大學的科學家,針對216名0~1歲的嬰兒做了測試,發現寶寶如果沒有好好睡覺,就不能夠記住新的知識。研究人員以教6到12個月的嬰兒,玩手指木偶的3個方式,發現有一半的寶寶在學習後的4個小時睡了一覺,但是另外的寶寶則沒有睡覺或只短暫休息不到30分鐘。結果顯示,有充足睡眠的寶寶,能記住1.5個玩耍方式,但是沒有睡覺的寶寶,則一項本領都沒有記住。

專家們表示,睡眠對於嬰兒比其它年齡階段要重要很多。而且,研究團隊也指出,嬰兒最佳學習事物的時間為睡覺前,因此他們認為晚上睡覺之前的學習或閱讀非常重要。

 

鄭醫師補充:

睡眠對於學習力的提升,不只是青少年以及成年人甚至是年長者而已,嬰兒也是一樣。要擁有良好的學習能力,睡眠是不能忽略的一環。一旦睡眠不佳,應該透過專業評估找出原因,針對原因來處理。

參考文獻:

Sabine Seehagen, Carolin Konrad, Jane S. Herbert, Silvia Schneider. Timely sleep facilitates declarative memory consolidation in infant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15; 201414000 DOI: 10.1073/pnas.1414000112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女性屁股大 容易生出聰明寶寶

(中央社倫敦18日綜合外電報導)老一輩的人常說「屁股大卡好生」,沒想到還能生出更聰明的寶寶?美國科學家宣稱,儲藏在女性大腿和臀部的脂肪,有助寶寶腦部發育。

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存在於女性大腿和臀部的脂肪細胞,可以經由哺乳行為直接幫助寶寶腦部發展,因為女性臀部有儲存重要營養成分的作用。

發表這項研究結果的美國匹茲堡大學(Universityof Pittsburgh)研究人員還說,在特定部位含有大量這種脂肪的女性,能夠生出更聰明的孩子。

女性身體隨著時間進化變得能夠儲存這種脂肪,專家認為,他們的研究結果或許可以解釋為什麼有些人的大腿和屁股這麼難瘦下來。

匹茲堡大學公共衛生流行病學者教授拉塞克(WillLassek)告訴「星期泰晤士報」(Sunday Times):「這些部位的脂肪對寶寶腦部發育來說就像1座補給站。發展神經系統需要大量脂肪,而這些部位的脂肪又富含DHA,是人腦中特別重要的成分。」

「看樣子女性似乎已經進化到可以累積這些脂肪,並加以保存,直到寶寶的到來。」

拉塞克還說,這些頑固脂肪細胞本來一直都卡在大腿和屁股上,不過等到女性有了身孕,這些細胞就開始流動,讓寶寶的腦部可以吸收其中豐富的營養物質。

 

鄭醫師補充:

老一備的人選媳婦,焦點都放在臀部,對照這項報導,的確有其道理。這項研究的的細節,刊登於報導中提到的教授的書中《Why Women Need Fat》,為何女人需要脂肪。

參考原文報導:

http://www.roundnews.com/health/environment-and-health/3162-study-claims-women-with-fat-bottoms-make-smarter-babies.html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兒童常受體罰影響健康?成年後易有暴力傾向

1)體罰容易愈演愈烈/剛開始,孩子會因為體罰而受到衝擊,因而讓人覺得體罰是有效果的;但體罰和言語的責罵一樣,會逐漸失去效力,有愈演愈烈的傾向。除了讓孩子的內心受傷之外,甚至會對孩子的健康、生命造成威脅。

2)會奪去孩子的「生存力」/孩子的體力比不上大人,因此,來自大人的體罰對他而言是一種威脅,這會讓孩子以不惹怒爸媽為優先考量,而反射性地約束自己的言行舉止,導致孩子無法好好地思考過後,再選擇最好的方法。也就是說,孩子會將以生俱來的「生存力」封印起來。

此外,有學者指出,體罰會讓孩子的自我評價低下、容易陷入憂鬱狀態,在校成績也會變差。在最近的研究中,將(A)兒童時期連續三年以上,每年被毆打、體罰12次以上的人,以及(B)沒有受過體罰的人,在他們的青年時期比較腦部的影像,發現(A)的右內側額葉皮質區及左背外側前額葉,灰白質較小。有報告指出,左背外側前額葉愈小,動作性IQ(與進行動作相關的智能)就愈低。額葉皮質區與認知機能、社會性有很深的關聯,幼兒時期受到體罰,會讓額葉皮質的發展遲緩或紊亂,導致孩子判斷狀況的能力與社會性變弱;孩子的反應一變慢,又更容易遭受體罰,可說是一種惡性循環。

3)會造成暴力的惡性循環/來自爸媽的體罰,讓孩子接收到「就算使用暴力也沒關係」的訊息。曾受過體罰的孩子,長大後也會持續擁有憤怒的情感,將來對戀人、結婚對象、自己的孩子施加暴力的機率也較高。

實際上,在診間有些父親會說:「我自己也是從小被打到大的,所以會對孩子進行體罰。」接受體罰教育成長的人,自然會認同體罰這種方式。

像這樣的案例,大致可分為以下二種類型。首先,是像前述的父親一樣,認為體罰並不是件壞事。或許在這位爸爸的兒童時期,「嚴格管教孩子比較好,就算用打的也沒關係」是社會上的主流意見;而這位爸爸順利地長大成人,或許是因為他恰好有著非常強韌的精神,又或是他的父母除了打罵之外,也能充分地對他表達關愛。而另一種人,雖然知道被體罰是很痛苦的事,卻又認同了體罰,因為「我不知道其他的管教方法,所以只能靠體罰了」,是用一種消極的心態認同、接受體罰。

有些案例,跟有無受過體罰、或是否認同體罰無關,只因為一時怒火攻心而忍不住動手打孩子。不管怎麼說,體罰對孩子的內心與大腦成長都會帶來不好的影響,而且這些影響是一輩子的。為了孩子的未來,請爸媽一定要好好思考管教孩子的方式。

體罰會逐漸失去效力,所以有愈演愈烈的可能性,亦會在孩子身上留下不可磨滅的影響,請爸媽好好思考要如何管教孩子。

 

鄭醫師補充:

不打不成器,越打越生氣,體罰對小孩來說到底有沒有用?這篇報導清楚呈現暴力教養,往往會造成體罰代代相傳。

之前我曾引用美國知名人道主義作家的一句話:你沒有辦法面對的部分會成為你的一部分,意思是說:許多童年或者過去的心理創傷,當事人如果無法坦然面對,將會成為心理上的反作用機制。舉例來說:兒時家暴家庭長大的人,小時深受家暴或者目睹暴力,長大往往成為加害者,或者容易選擇也會加暴的人當伴侶,就是這個道理。

小孩狀況不好,無法聽從指示難以規範,不是身體有狀況就是父母不知如何對待有關。身體功能失衡,例如過敏、重金屬累積過量、腸道有狀況、以及飲食營養失調,這些可以透過營養醫學檢測以及相關調整建議來根本改善體質。至於和小孩的互動品質,許多父母並不知道跟小孩講一堆道理,還不如透過真正的關懷技巧,讓小孩覺得被愛以及有安全感,更容易讓小孩行為表現得宜。換個角度,小孩行為表現,決定關鍵在於親子關係。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輕微腦震盪躺太久 反有害

 

頭部遭受劇晃或撞擊後,易出現頭痛、暈眩、噁心、嘔吐、平衡感不佳、視力模糊、易疲倦、畏光或對聲音過度敏感,以及肢體麻木等生理症狀。部分腦震盪者也會有易怒、莫名憂傷或容易緊張等心理症狀。

威斯康辛醫學院小兒科助理教授丹尼湯瑪斯將88位11至22歲的輕微腦震盪者分成2組,其中1組連續休息5天,另1組則在全休2天後,逐步恢復日常活動。結果發現,全休2天者平衡感及各項認知功能都與全休5天者相同,全休過程中出現頭暈等不適症狀的比例較低,且全休5天者在腦震盪第10天後,較易出現心理問題。

「要年輕人整天躺在床上乖乖養病未必有助復原。」美國邁阿密兒童醫院小兒神經科醫師薩伊德納維解釋,輕微腦震盪者若「成天沒事幹」,容易過度專注並放大些微的不適症狀,因而容易導致心理問題,但這些症狀往往是腦震盪後的正常反應,未必代表病情惡化。

納維認為,過去由於擔心腦震盪者腦壓過高,多要求患者在靜養期間避免閱讀或看電視,但全休2天後,稍微從事閱讀、打電玩或與人接觸等活動,應可加速復原。

 

鄭醫師補充:

這真是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最好的例證。不嚴重的傷害,休息太久,反而會讓身體有更大的危機感,甚至出現生理問題。

參考文獻:

Benefits of Strict Rest After Acute Concussion: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 Danny George Thomas,
  • Jennifer N. Apps,
  • Raymond G. Hoffmann,
  • Michael McCrea,
  • and Thomas Hammeke

Pediatrics peds.2014-0966; published ahead of print January 5, 2015, doi:10.1542/peds.2014-0966

http://pediatrics.aappublications.org/content/early/2015/01/01/peds.2014-0966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孕婦吸菸 寶寶氣喘風險增10倍

(健康醫療網/實習記者王馨儀報導)根據加拿大研究顯示,孕婦吸到二手菸,胎中寶寶產生氣喘的機會為1.3倍;若孕婦本身有吸菸習慣,寶寶將來發生氣喘的機會更是大於10倍之多。台灣兒科醫學會提醒有吸菸習慣的孕婦們及親友,趕快戒菸吧!

孕婦吸菸除了會導致胎兒容易發生氣喘外,也會導致兒童體重過輕或是出現早產的現象;根據台大新生兒科研究顯示,吸菸的母親較易生下體重過輕的嬰兒,機率最高是抽菸的六倍;生下早產兒的機率則高達近四倍。

另外,據「台灣同權指標報告」指出,台灣的新生兒體重過輕(小於2500公克)達8.4%,高於OECD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平均值6.7%,顯示台灣新生兒體重過輕的問題嚴重;台灣兒科醫學會強調,要降低此現象方法之一就是「讓胎兒遠離菸害的暴露」。

吸菸是種成癮性的行為,成年人吸菸是自己的選擇,但胎中寶寶或嬰幼兒則無法選擇自己的環境;研究指出,暴露在菸害之下的新生兒,容易影響認知發展,及增加嬰兒過敏疾病,如異位性皮膚炎、氣喘等。

台灣兒科醫學會呼籲,產婦及新生兒家屬應盡速戒菸,減少早產兒誕生、減少低體重兒的比率,及避免孩童因吸到二手菸導致氣喘。

 

鄭醫師補充:

孕婦吸菸本身對寶寶罹患氣喘風險提高,過去研究不少,例如:

http://www.ucsf.edu/news/2011/08/10474/smoking-during-pregnancy-linked-persistent-asthma-childhood

即使是二手菸,也會:

http://www.betterhealth.vic.gov.au/bhcv2/bhcarticles.nsf/pages/Asthma_children_and_smoking

除了增加起喘風險之外,寶寶健康風險還會出現死胎、早產、體重不足、新生兒猝死、高血壓、早產以及肥胖等等:

http://www.medicalnewstoday.com/articles/249183.php

所以為了寶寶好,全家人最好都把菸戒了吧!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兒童一週吃三次速食以上 成績恐較差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隨著國人飲食習慣逐漸西化,像是漢堡、薯條、炸雞等食物,已漸漸成為多數人的主食之一,但這些高熱量的食物,不僅容易使人發胖外,現在更有項最新研究指出,常吃速食的孩童,會影響學習能力,進而導致學業成績變差。

完全不吃速食者 學業成績較為理想

該研究主要是由美國俄亥俄州大學,針對8500名10歲的兒童進行研究,首先會了解他們吃速食的習慣與頻率,3年後在比較他們的學業情況,且在進行比較的同時,也會將其他可能影響結果的因素納入考量。

結果研究顯示,有52%的兒童一周內會吃1~3次速食,10%吃了4~6次,另外還有10%則是天天吃,結果發現,每天吃速食的兒童,科學成績平均為79分,而完全不吃的兒童平均為83分,此外,在數學、閱讀成績方面,也出現了類似的差距。

對此,研究人員表示,雖然還無法確定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為何,但有可能是因為經常食用速食,導致兒童缺乏鐵質,進而延緩大腦某些發展進程;亦或者是高脂肪、高糖,對學習過程產生不良影響所致,而目前此研究刊登於《臨床兒科期刊》。

  

鄭醫師補充:

常吃速食影響學業表現,值得為人父母者警惕。多食蔬果以及補充足夠量的必須脂肪酸和蛋白質,減少糖、鹽分以及高油脂的食物來源,對小孩的身心發展有直接的影響。

參考文獻:

  • Kelly M. Purtell and
  • Elizabeth T. Gershoff

Fast Food Consumption and Academic Growth in Late Childhood CLIN PEDIATR 0009922814561742, first published on December 5, 2014 doi:10.1177/0009922814561742

http://cpj.sagepub.com/content/early/2014/12/04/0009922814561742.abstract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孕婦吸菸 寶寶氣喘風險增10倍

(健康醫療網/實習記者王馨儀報導)根據加拿大研究顯示,孕婦吸到二手菸,胎中寶寶產生氣喘的機會為1.3倍;若孕婦本身有吸菸習慣,寶寶將來發生氣喘的機會更是大於10倍之多。台灣兒科醫學會提醒有吸菸習慣的孕婦們及親友,趕快戒菸吧!

孕婦吸菸除了會導致胎兒容易發生氣喘外,也會導致兒童體重過輕或是出現早產的現象;根據台大新生兒科研究顯示,吸菸的母親較易生下體重過輕的嬰兒,機率最高是抽菸的六倍;生下早產兒的機率則高達近四倍。

另外,據「台灣同權指標報告」指出,台灣的新生兒體重過輕(小於2500公克)達8.4%,高於OECD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平均值6.7%,顯示台灣新生兒體重過輕的問題嚴重;台灣兒科醫學會強調,要降低此現象方法之一就是「讓胎兒遠離菸害的暴露」。

吸菸是種成癮性的行為,成年人吸菸是自己的選擇,但胎中寶寶或嬰幼兒則無法選擇自己的環境;研究指出,暴露在菸害之下的新生兒,容易影響認知發展,及增加嬰兒過敏疾病,如異位性皮膚炎、氣喘等。

台灣兒科醫學會呼籲,產婦及新生兒家屬應盡速戒菸,減少早產兒誕生、減少低體重兒的比率,及避免孩童因吸到二手菸導致氣喘。

 

鄭醫師補充:

孕婦吸菸本身對寶寶罹患氣喘風險提高,過去研究不少,例如:

http://www.ucsf.edu/news/2011/08/10474/smoking-during-pregnancy-linked-persistent-asthma-childhood

即使是二手菸,也會:

http://www.betterhealth.vic.gov.au/bhcv2/bhcarticles.nsf/pages/Asthma_children_and_smoking

除了增加起喘風險之外,寶寶健康風險還會出現死胎、早產、體重不足、新生兒猝死、高血壓、早產以及肥胖等等:

http://www.medicalnewstoday.com/articles/249183.php

所以為了寶寶好,全家人最好都把菸戒了吧!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孕婦常觸塑劑 囝仔憨憨

美國研究今天指出,孕婦大量暴露在常見於塑膠、化妝品和空氣清新劑中的化學物質,會傷害孩子智力。

研究發現,相較暴露於較低程度化學物質母親,暴露於較高鄰苯二甲酸二丁酯(DnBP)和鄰苯二甲酸二異丁酯(DiBP)母親,所生孩子平均智商比同儕低約六分。

根據調查結果,研究人員規勸孕婦限制她們對芳香產品的接觸,包括空氣清新劑和烘衣紙,避免把食物放在塑膠容器裡微波,並避開編號為三、六、七的塑膠製品,以減少後代所受的風險。

這項研究的主要作者,紐約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梅爾曼公共衛生學院(Mailman School of Public Health)流行病學副教授法克特·利特瓦克博士(Pam Factor-Litvak)說:「美國各地孕婦幾乎天天暴露於鄰苯二甲酸酯,我們發現其中許多暴露程度類似的人,和孩子智商下降有顯著關連。」

「雖然有些法令禁止幼兒玩具含有鄰苯二甲酸酯成分,卻沒有立法管理孕婦暴露鄰苯二甲酸酯,而懷孕期間可能是寶寶腦部發育最敏感的時期。」

這項研究發表在「公共科學圖書館期刊」(PLOSONE),是第一篇報導產前暴露於鄰苯二甲酸酯和學齡兒童智商有關連性的研究。

研究以三二八名紐約市低收入女性和她們的孩子為調查對象。

 

鄭醫師補充:

塑化劑算是環境荷爾蒙的汙染,但容易為一般人所輕忽,而孕婦對於塑化劑的過度曝露,會增加小孩智力偏低的風險,因此建議孕婦在懷孕期間,對於塑膠、化妝品以及空氣清新劑等塑化劑來源的環境汙染源,務必採取適當的隔離。不然,父母念茲在茲的不要讓小孩輸在起跑點上這件事,會變成在起跑點上已經是低人一等的智力在競爭,小孩未來會相當辛苦,不是嗎?

參考文獻:

Factor-Litvak P, Insel B, Calafat AM, Liu X, Perera F, et al. (2014) Persistent Associations between Maternal Prenatal Exposure to Phthalates on Child IQ at Age 7 Years. PLoS ONE 9(12): e114003. doi:10.1371/journal.pone.0114003

http://www.plosone.org/article/info%3Adoi%2F10.1371%2Fjournal.pone.0114003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懷孕前補充葉酸 可防胎兒體重過輕

【台灣醒報記者李昀澔綜合報導】計畫當媽媽的女性,不必等到懷孕後才開始補充「葉酸」。英國伯明罕大學團隊發表於《國際婦產科期刊》的研究指出,一般建議孕婦補充葉酸,是為避免「神經管」發育異常,導致「胎兒脊柱分裂」、脊椎骨異常,甚至脊髓液滲漏,而若能在懷孕前就開始補充葉酸,可避免胎兒發育遲滯及體重過輕。

伯明罕大學婦產科教授卡里德伊斯美表示,懷孕前補充葉酸,可預防胎兒體重小於實際妊娠週數年齡,也就是胎兒未成長至妊娠週數該有的體重。伊斯美強調,胎兒體重不足,除造成畸胎、死胎風險倍增,成年後罹患肥胖、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疾病與精神疾病的風險都偏高。

研究人員分析近4萬名孕婦的就醫紀錄後發現,母親在懷孕期間都未補充葉酸,胎兒體重低於90%同週齡胎兒體重的比例為16.3%。若母親懷孕期間穩定補充葉酸,胎兒體重過低比例為13.8%,而在懷孕前就補充葉酸者,胎兒體重過低比例降至9.9%。

伊斯美指出,即便醫界早已鼓勵女性在計畫懷孕前的1個月,就可以每天補充4百微克的葉酸,但根據多項臨床調查顯示,只有15至30%的女性在懷孕前就每天吃維他命B群以補充葉酸。

 

鄭醫師補充:

大部分的婦女都是知道懷孕後才開始補充葉酸,然而這篇研究報導提醒大家,孕前開始補充葉酸比懷孕後再補充,胎兒體重不足的發生率比較低。因此計畫懷孕時,女性就可以開始補充葉酸,幫助寶寶降低風險。

參考文獻:

VA Hodgetts, RK Morris, A Francis, J Gardosi, KM Ismail. Effectiveness of folic acid supplementation in pregnancy on reducing the risk of small-for-gestational age neonates: a population study,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BJOG: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bstetrics & Gynaecology, 2014; DOI: 10.1111/1471-0528.13202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預防產前產後憂鬱症 醫師:孕婦可多補充DHA

我們常常聽到產後憂鬱症,其實生產前的懷孕期也有產前憂鬱症!準媽媽懷孕後,面對外表體重的改變,還有生理上荷爾蒙變化,情緒起伏本來就會比平常還要明顯,如果再加上家庭與工作等生活上所帶來的壓力,就容易產生憂鬱等負面情緒,不僅容易導致胎兒發育遲緩、體重不足,也可能引起早產。因此,除了孕婦本身透過生活作息跟飲食等方式,維持輕鬆健康的身心,身邊的親友也應該多加關心與體諒,讓準媽媽們可以輕鬆度過懷孕與生產期。

新光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林禹宏醫師表示,台灣估計大約有1/10的孕婦在生產前後出現輕微的症狀,包括吃不下、睡不好、情緒低落、心情不佳,甚至體重不增反減等,這是由於體內的荷爾蒙變化,加上生活習慣形態的改變,尤其是第一次懷孕的媽媽們,因為經驗不足,容易胡思亂想與適應不良。而生產後,哺餵與照顧孩子,也讓新手媽咪手忙腳亂,如果沒有家人的支持,更容易導致情緒上低落或是不穩定。

一般來說,除非是很嚴重的案例,否則醫生都不會建議孕婦服用抗憂鬱藥物,以免影響胎兒發育,但是預防產前產後憂鬱症不是沒有對策。林禹宏醫師說,除了自我調適及親友的支持,孕婦可以多吃魚或服用DHA。

1998年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的研究發現DHA的攝取量和憂鬱症負相關,2002年的研究也發現母奶中DHA的量和產後憂鬱的發生也是呈現負相關。也就是說,DHA攝取量越少,憂鬱症的發生率就越高。在懷孕中,因為孕婦要供應DHA給寶寶,容易發生DHA缺乏,使產婦容易發生憂鬱症。婦女如果想要增加DHA的量,可以服用含DHA的健康食品,或者多吃鮪魚、鮭魚、海藻或其他含有DHA的食物。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和環境保護局(EPA)在2014年6月建議孕婦應該多吃魚,以幫助胎兒的腦部發育,他們建議孕婦每周最少要吃8盎司的魚(等於226公克或6兩),最多每周不要超過12盎司(等於340公克或9兩)。

不過目前海洋汙染狀況嚴重,多吃魚可能有汞及戴汙染奧辛等污染的顧慮。林禹宏醫師提到,汞在生物體內無法排泄,因此會經過食物鏈而累積,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建議孕婦、可能懷孕的婦女和幼童,不要食用鯊魚、旗魚(sword fish)、青花魚(king mackerel)和馬頭魚(fled fish),因為牠們所含的汞含量比較高,可能損害胎兒和幼童的腦部。

因此,林禹宏醫師建議,魚的種類應該多樣化,不要常吃同樣的魚,並且避免吃上述的大型魚。此外,如果無法吃到足夠的魚,可以補充DHA(懷孕期及哺乳期的婦女,每日應攝取200mg的DHA)。除了在魚類,海藻也含有DHA。和魚類不同的是海藻比較不會有汞污染的問題,也不像魚油有魚腥味。尤其是素食的孕婦,更可以放心補充。

林禹宏醫師強調,除了飲食作息,孕婦本身也應該多運動、多出外散心、從事喜歡的休閒活動,保持輕鬆愉快的心情,而另一半與親友的支持與體貼,更是避免憂鬱症上身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鄭醫師補充:

我一向鼓勵孕婦補充安全的omega-3(含DHA和EPA)來原來預防孕期以及產後憂鬱,而諸多研究證實這是可行且有效的,而且一人吃,兩人補。

如何選購?有獨立檢驗室背書,證明無重金屬以及農藥殘留的產品,便是安全產品。大部分的魚油並沒有這樣的檢測證明,請大家務必小心選購。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學生睡眠實驗 上午到校延至10點

中國時報【江靜玲╱倫敦9日電】

英國逾100所學校的6萬名中學生,將參與牛津大學為期4年的「睡眠實驗」計劃,改在每天上午10點才到校上課,以期研究延遲英國學校傳統在早上8點50分上課時間,是否可改善學生的學業表現。

根據計劃,最初有3萬名英國中學生受邀參與這項與神經科學相關的實驗,這些實驗除不與一般中學生同步到校上課外,還增加體能性活動、改變課堂間的休息時間,並在功課表中增加腦力訓練遊戲。到2018年,全英將有6萬名中學生參與這項實驗。

領導這項實驗的牛津大學艾普西教授說,我們的祖父母總是告訴我們睡眠很重要,但直到最近才開始檢視睡眠神經科學,「我們知道,進入青少年期,一些奇怪的事發生,像是再也無法跟世界同步似的」,「爸媽說你懶惰,告訴你,如果早點上床睡覺,一切都會如常。可是,科學告訴我們,青少年早上需要多一點的睡眠時間。」

牛津大學睡眠和晝夜神經科學中心主任佛斯特也表示,青少年的生理時鐘通常比成年晚2小時。這種情況,在男性一直維持到21歲,女性19歲。

這項由英國威康信託和教育基金會(EEF)贊助的4百萬(約2億台幣)計劃,最初成效報告預定於2018年出爐。

鄭醫師補充:

許多中學生在前兩堂的課程聽講常感精神不濟,注意力難集中,原因何在?可能是生理時鐘延後之故。

早在2009年即有延後到校的小規模研究,成效不錯,晚到校的作法是著眼於中學生的生理時鐘大約比成年人晚兩個小時之故。

生理時鐘無法與作息配合,結果就是學生學習的效率不彰。

期待國內也有類似的研究以及做法能幫助中學生提高學習效率。

參考原文報導:

http://www.telegraph.co.uk/science/science-news/11148930/Teenagers-to-start-school-at-10am-in-Oxford-University-sleep-experiment.html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懷孕禁提重物 丹麥研究:係金A

 

傳統習俗有一條:懷孕期間提重物是禁忌。一項針對九萬名孕婦的調查證實,孕婦若每日提超過廿公斤重物或輪值夜班,都會增加流產風險。

丹麥調查九萬一千多名懷孕婦女,並觀察一九九六年至二○○二年間的懷孕女性,透過電訪分析懷孕婦女的日常生活習慣,發現某些不良習慣會增加流產機率,像是懷孕前的婦女若肥胖、過瘦或年齡超過卅歲以上,流產機率較一般人高;而懷孕期間飲酒、提廿公斤以上重物及輪夜班,也會增加流產風險。這份研究發表在國際知名婦產科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bstetrics and Gynaecology。

研究指出,懷孕前若可避免肥胖、過瘦或年齡逾卅歲受孕,就可減少一成四的流產率;孕期中如能避免飲酒、提廿公斤以上重物及輪夜班,則可減少一成二的流產風險;若同時避免所有的流產危險因子,甚至可減少二成五流產率。

中山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郭安妮說,懷孕期間提重物會造成子宮收縮、增加腹壓,易流產;不少國外研究顯示,輪值夜班或壓力過大,會導致孕婦子宮血液流量較少,不但增加流產風險,也可能有更高機率出現早產、新生兒體重過低等問題。

郭安妮建議,懷孕期間盡量避免抽菸、喝酒,飲食均衡,體重增加應控制在十到十四公斤,增重太多或太少對孕婦和胎兒都不好;另外,也要避免壓力或情緒波動過大。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1471-0528.12694/abstract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虎媽高壓教育 孩子適應力較差

喧騰一時的「虎媽式」高壓教育,恐影響孩子的適應能力發展,並提高產生偏差行為及憂鬱情緒的風險。

美國加州大學河濱分校與邁阿密大學團隊發表於《家庭問題期刊》的研究指出,打罵多於鼓勵的虎媽式教育,恐致兒童缺乏自尊及自信,並損及就學後適應新環境的能力及整體學習表現。

耶魯大學美籍華裔教授蔡美兒在2011年出版《虎媽的戰歌》一書,在全球掀起兒童教育論戰熱潮;針對蔡美兒從小將2個女兒「視為職業選手」般地嚴厲教養,許多人批評她是「全世界最糟糕的媽媽」,但也有人認為,虎媽確實培養了出類拔萃的下一代,而這類傳統中國式教養,可能是中國下一代凌駕全球的關鍵。

加大河濱分校教育心理學助理教授王欣欣(音譯)分析,在西方國家「愛的教育」環境下,父母採高壓教育,易導致兒童出現行為問題,學業成績也普遍較差。研究人員調查中國杭州近600位中學生後也發現,在高壓教育方式普遍的中國,父母愈嚴厲,孩子適應力愈差,出現偏差行為及憂鬱情緒的比例則愈高。

「中國家長通常鮮少表達自身情感,也較少鼓勵或讚美子女,」王欣欣說,「但無論在世界哪個角落,愛的教育或許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方式。」她強調,移民美國的華裔或亞裔家庭,常會試圖在傳統管教方式及愛的教育間尋求平衡,而這種「恩威並濟」的教育方法成效如何,仍有待進一步分析。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