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準媽媽不能輕忽的事(含親子關係) (496)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研究:高齡婦產子 身心較健康

【台灣醒報記者張芮瑜綜合報導】年齡將不再成為夫妻被急著逼迫「做人」的藉口?雖然醫學上普遍認為產婦隨年齡增長,胎兒發育不健全的機會增加,但英國最新研究發現,40歲以上高齡產婦的孩子,擁有較佳的身心狀態。專家表示,年長的母親會為孩子提供較健全的生活環境。

隨著晚婚成為趨勢,生育年齡隨之延後,年約三十五歲生產第一胎即被定義為高齡產婦。醫學研究顯示,年紀越愈大,患上妊娠高血壓或妊娠糖尿病機會,比年輕產婦高,也較易出現心臟病或腎臟病、糖尿病等內科併發症,因此年長女性常被警告,太晚當媽媽將會對孩子和自己的身體產生危害。

「雖然很多醫學理論強調,高齡產婦和她們嬰兒的身體健康堪慮。但在後續的養育上,高齡產婦就不一定成為問題。」參與研究的賈桂林‧伯恩斯教授表示,「可能是因為年長的母親會為孩子們準備更好的學前和就學資源,也提供了溫暖的家庭環境。」

【年長母親做足準備】 據英國《電訊報》報導,英國倫敦大學伯貝克學院最新研究顯示,40歲以上女性所生的孩子,比起20多歲女性所生的孩子,擁有較佳的身體和心理狀態。比起年輕產婦的孩子,年長產婦的孩子受意外傷害的比例少了22%,孩子3歲前向醫院報到的次數減少1/3,在3至4歲學習語言的關鍵期,年長女性的孩子表現較佳。而且隨著產婦年齡增長,親子間的衝突次數也會降低。

研究團隊解釋,年長母親比起年輕母親通常經濟能力較好,生活較穩定,也有較豐富的健康知識,因此養育出來的孩子較健康。

而隨著產婦年齡的增加,意外傷害和社交情緒問題的減少,則可以推論:擁有較多生命經驗的女性,能夠給予孩子較多的支持和寬廣的容忍,減少教養上的壓力。

【走向高齡促成研究】 1975年英國女性的平均生育年齡為26.4歲,但自該年起,年齡便不斷的攀升,根據英國國家統計局(ONS)的職場最新數據顯示,現已達到30歲,是歷史上的高峰,也是全球之最。伯恩斯表示,英國產婦的年齡增加,是該團隊的最主要的研究動機。

撫養孩子的花費漸增、不穩定的婚姻關係、結婚率下降,也都被歸咎於近年高齡產婦的上升的原因。最近一份ONS的報告發現,愈來愈多的女性選擇先建立自己的事業,而延後生育年齡。英國懷孕諮詢服務中心(BPAS)表示,自1991年起40歲以後才生育的女性已增加3倍。

  

鄭醫師補充:

一般來說,若是事業有成,經濟狀況穩定再來育兒,婦女懷孕的年紀往往超過35歲。超過35歲才懷孕對人類的生兒育女設計來說並不理想,至少在生理方面是如此。最好的生育年齡在25歲達到高峰。

但這篇報導提到的育兒品質也是事實。隨著年紀漸長,女性的閱歷以及自我了解能隨之提高,在加上外在沒有破人的工作與經濟壓力,那麼對於照顧小孩,和小孩互動這件事來說,的確會有比較高的品質和結果。

如何權衡?自己決定了。

參考原文報導:

http://www.telegraph.co.uk/health/healthnews/11006335/Children-of-older-mothers-healthier-and-more-mentally-stable.html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開夜燈睡覺大NG 恐導致不孕

 

美國《醫療日報》(Medical Daily)引述一份來自美國德州大學聖安東尼奧健康科學中心(University of Texas Health Science Center in San Antonio)的研究報告指出,在全黑的環境下入眠,可以提高體內褪黑激素的濃度,保護卵子不受損,提高受孕機率。

褪黑激素 有助保護卵子、胚胎

褪黑激素是一種由大腦內松果體產生的荷爾蒙,暴露在黑暗環境下可以刺激褪黑激素的產生。體內的褪黑激素會讓人產生睡意,幫助睡眠。參與研究的學者羅素賴特(Russell Reiter)指出,在夜晚時,每開燈一次,就會減弱體內褪黑激素的分泌。

研究報告指出,對於嘗試受孕的女性,褪黑激素可以幫助避免卵子受損,尤其是排卵期;對於已經受孕的女性,褪黑激素也可以保護正在生長的胚胎。羅素賴特建議,欲懷孕的女性每天至少有8小時的時間處於完全黑暗的情況下。睡眠時避免光源必須是個長期的習慣,如果偶而為之可能造成生理時鐘錯亂。

對於已經懷孕的女性,干擾褪黑激素的產生也可能影響肚子裡的寶寶。如果胎兒自母體得到的褪黑激素不足,胎兒的生理時鐘也可能被擾亂,有可能導致部份行為問題,包括注意力不足過動症與自閉症等。

創造全黑暗環境 幫助褪黑激素增生

住在大城市裡,部份環境光源可能透過窗戶進到室內,很難完全屏除。羅素賴特建議,可以盡量遮蓋住門窗,睡覺時關閉電視與其他電子產品。如果非得要使用小夜燈,建議使用紅色或黃色光源的夜燈,避免使用白光或藍光的夜燈,將對於生理時鐘的影響減少到最小。

人工光源 是致癌可能物質

長期曝露在人工光源下不只影響受孕,也是可能致癌物質之一。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Cancer Research)已將夜間工作規類為可能的人體致癌物,主要是因為許多研究發現,夜間工作者罹患乳癌的機率較高。

 

鄭醫師補充:

日夜節律失調,生理時鐘紊亂,可能是造成不孕的原因之一,過去相關的研究比較少看到,只能說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是身體健康以及保持自然運作的基礎要素,違反基礎要素,許多身體功能會跟著混亂,懷孕這件事更是如此。

參考文獻:

  • Melatonin and the circadian system: contributions to successful female reproduction

    Reiter, Russel J. et al.
    Fertility and Sterility

http://www.fertstert.org/article/S0015-0282(14)00547-0/abstract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小心回不去!孕期增重應<16公斤

澳洲學者專文介紹,懷孕前體重正常的女性,孕期體重增加最好介於 …

許多人認為女性懷孕時應該「一人吃兩人補」,但是如果陷入這個迷思,拚命吃拼命補,恐怕在懷孕時增加太多體重,將寶寶「卸貨」後,卻發現體重怎麼也卸不掉。澳洲學者專文介紹,懷孕前體重正常的女性,孕期體重增加最好介於11.3~15.9公斤之間,而且營養攝取應重質不重量,避免體重增加過多,產後瘦不下來。

澳洲拉籌伯大学(La Trobe University)人類營養學資深講師雷吉娜貝斯基(Regina Belski),在澳洲獨立學術機構《對話》(The Conversation)的網站上撰文指出,身體質量指數BMI值不同的婦女,孕期應增加的體重也不同。孕期體重也是一門學問,增加過多除了造成肥胖,也要小心妊娠糖尿病找上門;若體重增加過少,也要注意是否營養素攝取不足等問題。

【孕期體重增加 BMI值為依據】

孕前體重過輕:孕前體重公斤數除以身高(公尺)的平方後,BMI值低於18.5的女性,孕期應增加的體重約在12.7~18.1公斤間。

孕前體重正常:孕前BMI值介於18.5~24.9之間的女性,孕期應增加體重為11.3~15.9公斤。

孕前體重過重:孕前BMI值在25~29.9之間的女性,孕期應增加體重為6.8~11.3公斤。

孕前體重肥胖:孕前BMI值在30以上的女性,孕期應增加體重為5~9公斤。

另外,懷有雙胞胎或三胞胎的準媽媽,孕期應增加的體重應該再高一點。以體重介於正常值的人來說,約應增加16.8~24.5公斤。

【產後哺育母乳 有助瘦的快】

雷吉娜貝斯基指出,雖然這些體重數聽起來很多,其實,孕期增加的重量是分布到寶寶與媽媽身體上其他部位,包括組織與液體等;肚子裡的寶寶僅佔增加體重的1/3,其他如血液佔了2公斤、乳房組織增加1.5公斤、胎盤0.5公斤,與羊水1公斤等,但是只要控制得宜,多數在產後都可以迅速減掉。

扣除上述部位後,產後所剩的多餘肥肉大約只剩2.5~3.5公斤;如果哺育母乳的話,這些重量很快就可以減掉,因為分泌乳汁與哺育母乳需要許多體力。

【孕期體重增加 過多過少要注意】

雷吉娜貝斯基提醒,如果孕期增加20~25公斤以上,多數都會變成脂肪儲存,產後減肥也會困難許多。除了肥胖以外,還要小心妊娠糖尿病跟其他併發症。但是若懷孕時期體重都沒增加,或是增加太少,也會有風險。孕婦必須注意各種營養素攝取,尤其是葉酸、碘與鐵。

 

 

鄭醫師補充:

 懷孕時體重控制與產後體重控制是同一件事,互為因果。

整體而言,還是要看運前的體重,若是較瘦的人,孕期體重控制大約是12-18公斤,一般體重的人,反而應該更少,大約是11-16公斤。過重的人應該更少,大約是7-11公斤。與我們一般想像的相反,以為體重越重的人,孕期體重應該增加更多,殊不知反而變成一種惡性循環。

 參考原文報導:

http://theconversation.com/health-check-eating-for-two-during-pregnancy-29050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男人也能當好爸爸? 研究:大腦會進化

只有不到 6%的「哺乳類動物爸爸」會照顧下一代,人類是其中一種,加上近年來「男主外,女主內」已不再是鐵律,先生在家帶孩子、太太到外面打拚的情形越來越常見。但也有人好奇,爸爸帶起孩子,與媽媽有什麼不同?甚至有人質疑,男人能成為好爸爸媽?

看孩子的錄影 爸爸與媽媽一樣心動

科學家也對這個問題很有興趣,他們發現當男性開始照顧寶寶時,腦子會發生一連串的變化,特別是在神經與荷爾蒙方面,這些變化與女性十分相似。

《美國科學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今年5月的研究中,科學家讓 89 對「夫妻」(包括男同志伴侶)觀看自己孩子的錄影,發現無論是照顧孩子的母親、親手帶孩子的男性以及同性戀父親,腦內「認知模式」與「情感投入」反應程度都一樣活躍。科學家也猜想,或許當人類擁有下一代時,腦袋會產生一種跨越性別、種族與性傾向的生理變化。

新手爸爸上路 體內荷爾蒙準備好了

為了懷孕、生育和哺乳等重大歷程,女性體內的荷爾蒙會經歷一連串複雜的變化,不過,男性可沒在一旁閒著,普林斯頓大學的心理學家發現,男性變成爸爸後,體內的睪酮素(testosterone)下降,而雌激素(estrogen)、催產素(oxytocin)、催乳素(prolactin)和糖皮質激素(glucocorticoids)則增加。

其中,「愛的荷爾蒙」催產素濃度上升,顯示男性已準備好進入一段穩定與長久的關係。研究也發現,比較關心小孩的爸爸們,體內的催產素濃度比較高,而當爸爸們聞了一點含有催產素的香水後,會跟小孩子玩得更盡興。同時,爸爸們的睪酮素(testosterone)變少了,這讓他們變得比較溫柔,能跟小孩子更加親近。

媽媽的超能力 爸爸也有

當一群小孩為了玩具爭得你死我活、全部一起放聲大哭時,媽媽總是有辦法立即聽出自己孩子的聲音,但法國研究發現,爸爸們也有這種能力。

法國生物聲學家 Nicolas Mathevon 表示,過去人們以為,能認出自己孩子的獨特哭聲,是母親身為女性的直覺之一,但今年4月《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指出,這種能力並非女性專利,而是跟養育經驗有關;其實爸爸們只要花足夠時間與孩子相處,辨識自己孩子聲音的能力其實與女性不分軒輊。

看來,當夫妻甜蜜的兩人世界多了一個新成員時,爸爸的大腦也準備好迎接新生兒的到來了。因此,各位男性們,當下次孩子哭得驚天動地時,不要再假裝束手無策、等著另一半來解決了,你其實也有能力照顧好孩子,一點都不輸給女性唷!

鄭醫師補充:

照顧小孩不分男女,只要有意願,大腦都跟著轉化,不分爸爸或者媽媽這則研究就是最好的證明。

參考文獻:

  • Eyal Abraham,
  • Talma Hendler,
  • Irit Shapira-Lichter,
  • Yaniv Kanat-Maymon,
  • Orna Zagoory-Sharon,
  • and Ruth Feldman

Father's brain is sensitive to childcare experiences PNAS 2014 ; published ahead of print May 27, 2014, doi:10.1073/pnas.1402569111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養兒不開心?研究:太年輕當爸 憂鬱指數激增近7成

 

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太早當爸爸,未必開心?董氏基金會指出,根據一份最新發表在《小兒科》期刊的研究顯示,在20多歲就成為父親、並與孩子同住的年輕男性,其憂鬱症狀往往在孩子出生後的5年間上升,憂鬱症分數平均增加近7成。不過研究並未證實年紀輕輕就當父親是導致憂鬱症狀的原因。

不只媽媽容易有產後憂鬱,年輕爸爸也可能!該研究共針對超過1萬600名男性進行,其中3分之1以上在24至32歲之間就當爸,研究發現,約有5%至10%的父親在嬰兒出生後出現憂鬱症,而當父親感到憂鬱,孩子較易出現行為問題,在閱讀和語言上的能力也較弱。

值得注意的是,研究同時顯示,與孩子同住的父親,憂鬱症分數在孩子出生後5年間平均上升多達68%。不過,對於許多男性而言,即使變化再大都不足以讓他們罹患憂鬱症。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顧問醫師胡維恆表示,年輕人結婚後,本來就會面臨工作及養家的問題,一旦當了爸爸,再加上養育子女所帶來的時間、金錢等困擾,年輕爸爸、新手爸爸的確更容易感到壓力大。

過去多數研究均注重母親,胡維恆說,這項新的研究則提醒了我們不應忽視父親罹患憂鬱症的風險,憂鬱情緒易使人無精打采不想動,影響到與孩子的互動,偏偏父母親是孩子的重要成長模仿對象,態度與情緒都會對孩子的成長產生重大影響。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組主任葉雅馨強調,雖然新手爸爸不像新手媽媽因懷孕、生產而有混合性的壓力及生理上的變化,但財務、時間、私人空間與壓力肯定加重,呼籲年輕爸爸應對有孩子後的現實狀況提早了解與準備,打「預防針」;而當出現焦躁、易怒,吸菸、喝酒等不良習慣加重,或對原來有興趣的事不再感興趣、沮喪、不想去上班等現象時,就該注意,適時尋求專業協助。

醫師也建議,初次為人父母沒有經驗,不妨試著多和孩子接觸,了解他們的成長過程,記錄下共同的快樂經驗,試著換個角度、多感受擁有子女看他成長的成就及喜悅,都有助於父母紓解壓力,父母雙方更要懂得互相討論、體諒與幫忙,緩解雙方壓力。

 

鄭醫師補充:

 這裡指的是憂鬱指數提高,而非憂鬱症,提醒大家留意。這裡指的年輕爸爸是在32歲前就為人父親者。有困惑才容易憂鬱,年輕爸爸會遭遇的困惑是什麼?大家可以自己觀察一下。

 

參考文獻: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Paternal Mental Health During Transition to Fatherhood as Young Adults

  • Craig F. Garfield,
  • Greg Duncan,
  • Joshua Rutsohn,
  • Thomas W. McDade,
  • Emma K. Adam,
  • Rebekah Levine Coley,
  • and P. Lindsay Chase-Lansdale

Pediatrics peds.2013-3262; published ahead of print April 14, 2014, doi:10.1542/peds.2013-3262

 

 

http://pediatrics.aappublications.org/content/early/2014/04/09/peds.2013-3262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國際藥聞-弟妹自殺風險 高於兄姐

中國時報【簡恒宇】

當哥哥姐姐的人,要多關心弟弟妹妹!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最新研究發現,弟妹的自殺風險可能比兄姐要高,超過20%的自殺案例或許和出生次序,及母親生產年齡有關。對於弟妹有較高的自殺風險,研究團隊坦言仍不清楚確切原因。

研究領導人羅斯提拉女士告訴科學新聞網站「生命科學」,研究團隊針對1931至1980年間出生的瑞典人進行調查,這期間出生的人在1981至2002年間過世。

調查結果顯示,較晚出生的人有較高的自殺風險,出生次序每年幼一級,長大後的自殺風險即增加18%,但是確切影響因素仍不清楚。

研究人員說,一般看來,弟妹較易衝動,面臨的風險性也較高。研究結果還發現,弟妹死於意外的機率也較高。挪威先前已做過相同研究,結果發現出生次序每年幼一級,自殺風險就增加46%。

羅斯提拉女士推測,父母對待家中排行後面子女的態度,不像對第一個孩子那樣親密,因此「導致情緒和行為問題、關係生疏形成的壓力,及心理疾病的增加,使得弟妹的自殺風險較高」。另外,弟妹受到兄姐欺負也可能是影響因素之一。

羅斯提拉女士亦指出,婦女晚懷孕所承受的巨大壓力,可能使胎兒暴露於更高濃度的壓力荷爾蒙皮質醇中,進而影響腦部發展。該研究報告發表於《美國流行病學期刊》。

 

鄭醫師補充:

一般來說,老大的確會受到更多的照顧,俗語說:老大照書養,老二照豬養。即使不見得後面的孩子一定會受到忽略,但整體而言,一般來說老大受到比較多的關注也是事實。

我認為自殺這件事,其實不僅止於關注與否,還有壓力影響。如果是老大,一般承受的壓力比較大,那麼適度的壓力反而可以幫助人鍛鍊韌性,減低自殺風險。

這篇研究可以提供我們不同的思考方向。

參考文獻:

  • Mikael Rostila,
  • Jan Saarela,
  • and Ichiro Kawachi

Birth Order and Suicide in Adulthood: Evidence From Swedish Population Data Am. J. Epidemiol. (2014) 179 (12): 1450-1457 first published online May 13, 2014 doi:10.1093/aje/kwu090

http://aje.oxfordjournals.org/content/179/12/1450.abstract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事後避孕藥濫用 小心月經紊亂不孕

年輕男女愛做愛的事,小心「緊急避孕藥」(事後避孕藥)濫用,依舊會懷孕。醫師表示,年輕女性在選擇避孕方式時,最好和醫師討論,考量自身的身體狀況,以及能接受的方式;如果以辣椒來形容,緊急避孕藥就像一般辣椒,辣度太嗆,不適合長期服用;而事前口服避孕藥則比較像剝皮辣椒,好吃又不會太辣,無論是哪一種避孕藥,仍需經醫師諮詢,才可安全服用。

1名25歲粉領李小姐,主訴以前和男友性行為後都會擔心意外懷孕。3個月前聽好姐妹介紹使用緊急避孕藥,之後和男朋友性行為後就吃1顆,月經也都有來,就這樣把緊急避孕藥當成避孕法寶,沒想到才第3次和男友發生性行為,月經卻一直沒來,因此到婦產科檢查出意外懷孕,讓她後悔不已。

擦槍走火 緊急避孕藥來滅火

收治這1名案例的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陳菁徽表示,年輕男女喜歡辦派對、跑夜店,很容易在狂歡時刻擦槍走火,女性朋友在激情過後,就忙著吃緊急避孕藥,甚至當成性行為之後的避孕法寶,卻往往造成身體受到傷害,千萬不可小覷。

因為緊急避孕藥常被稱為「事後避孕丸」,所謂緊急避孕只是用在偶發狀況如一夜情,如保險套破裂、漏吃口服避孕藥等,才需要進行的緊急避孕措施,並不適用在有規律性生活的人身上。

陳菁徽醫師指出,臨床上觀察不少年輕女性,平常除了沒有吃口服避孕藥習慣外,在性行為時也沒堅持另一半使用保險套,讓對方內射而提高意外懷孕風險,事後只好依賴緊急避孕藥,甚至1個月就吃下4到5劑(1劑2顆, 0.75mg/顆)。

避孕小心不孕 風險高副作用大

讓人擔心的是,緊急避孕藥的成份是高劑量的女性荷爾蒙加上黃體素,或單獨用高劑量的黃體素,這些藥物的作用是抑制卵巢排卵,減少精子與卵子的結合力,還有改變子宮內壁使受精卵無法著床。

因含高劑量女性荷爾蒙服用後容易有噁心、嘔吐,以及或身體不適等現象,性行為後72小時內雖有避孕效果,但效果會隨時間遞減,第3天服用的避孕效果只有58%,甚至造成月經紊亂,提高不孕風險。

緊急避孕藥濫用 門診增3成

陳菁徽醫師強調表示,最近半年來,門診發現,會有不少男女患者來掛號索取緊急避孕藥,估計比過去拿藥人數增加3成;因此,提醒把緊急避孕藥當成常規避孕的女性朋友,長期過度頻繁使用,會導致體內荷爾蒙紊亂、經期失調及焦慮,甚至提高不孕風險,建議經常有性行為者應該採用其它避孕方式。

特別是,年輕女性因較少有循環系統疾病,若身體健康狀態良好者,建議可以規律使用低劑量口服避孕藥,除了可以調整月經周期外,並有治療青春痘等效果,能幫助改善青少女在青春期容易產生的困擾,達到99%以上的避孕效果。

【醫師小叮嚀】:

口服避孕藥在台灣屬於處方藥, 建議先與婦產科醫師諮詢後再使用,同時並非所有人皆適合使用口服避孕藥,若為35歲且每天1包菸者,有家族心血管疾病病史,或有血栓病史,或BMI>35的女性,都不適合使用。

 

鄭醫師補充:

這篇報導非常詳盡,提醒女性朋友慎用事後避孕丸,否則長期下來,經其混亂、子宮壁變薄外,一旦想懷孕,受精卵也無法著床。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感染控制-小兒急性中耳炎 抗生素用最多

 

中國時報【郭佳容╱台北報導】

一位5歲的小朋友因為耳痛、發燒到診所就醫,從急性發炎變成慢性積水,吃抗生素經過月餘,還是沒有效果,只好轉到醫學中心就醫。耳鼻喉科醫師指出,小兒急性中耳炎是兒童使用抗生素最多的疾病,但部分可能遭濫用,應該分辨清楚。

收治這名患者的林口長庚耳鼻喉部主任陳錦國指出,單純中耳炎積水需要透過手術裝上引流管,引流耳內積水,中耳炎如果已經沒有症狀,就不需要再吃抗生素,除非耳膜還是紅腫,或出現鼻竇炎等併發症,表示遭細菌感染,才需要吃抗生素。

中耳炎是嬰幼兒最常見的疾病之一,也是國內外健保資料庫中,嬰幼兒使用抗生素最多的疾病。醫師指出,病毒性中耳炎不需使用抗生素,如果不當使用,不但容易有腸胃不舒服等副作用,還可能提高整體社會抗藥性。

台灣醫界根據治療指引也指出,出現耳痛症狀就醫時,如果耳膜不是非常紅腫,6個月以上小孩或成人,可以先觀察2∼3天,先開藥症狀治療,不需馬上給予抗生素,不過6個月以下嬰幼兒如有明顯症狀,應立即給予抗生素,以避免乳突炎、腦膜炎、腦膿瘍等嚴重併發

症。

小兒科診所醫師蔡洪瑩指出,中耳炎一般分成細菌和病毒感染兩種,比例各約50%,依年齡和症狀不同,可觀察2∼3天,醫師會觀察小孩子的情況,如果發燒很厲害,耳膜發紅嚴重,可能是細菌性中耳炎,通常會投予第一線抗生素藥物。

蔡洪瑩表示,中耳炎的診斷與醫師的經驗很有關係,且需要家長和醫生之間相互的信任感,建議家長能向社區中固定的醫生就診,較能準確判斷與溝通。

 

鄭醫師補充:

中耳炎的感染來源可能是病毒,也可能是細菌,但為人家長者,小孩若是重複發生中耳炎,除了找醫師開藥治療,是否有其他方式幫助小孩迅速恢復,甚至避免中耳炎發生?

這裡提供大家兩個思考方向。第一:對過敏體質患者來說,一部分的人會經常發生感染,不管是感冒或者是中耳炎等等,因此,有過敏體質又出現中耳炎的孩童,不妨利用完整的過敏源分析,找出急性以及慢性過敏原為何,針對食物調整來協助改善。我在臨床上經常發現,小孩的過敏源管控,一段時間後小孩感冒鬧肚子的發生率,比大人還要少。

第二:小孩的睡姿如果看起來很怪,換句話說,明明看起來不是放鬆的姿勢,但小孩睡覺時經常出現,也許可以考慮脊椎調整。經過有經驗的整脊老師調整,不僅中耳炎快速恢復,而且不易再發。脊椎健康與神經傳導息息相關,脊椎位置不適當,訊息傳遞不順,往往就是造成相關區域疾病的發生。

以上資料,謹供大家參考。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婦女膽固醇太高 不易受孕

婦女膽固醇太高,影響懷孕機率。美國國衛院內分泌學者艾瑞克特·史奇特曼表示,膽固醇製造性荷爾蒙的原料,如果體內膽固醇水準異常,自然影響懷孕的成功率。

研究團隊追蹤五百對以上的夫婦長達五年,婦女年齡在十八至四十四歲之間,男性十八歲以上,發現膽固醇水準異常的婦女較不易受孕。研究已發表於《臨床內分泌學及新陳代謝》期刊。

檢視膽固醇不能只看總膽固醇,還要看低密度與高密度膽固醇的比例,膽固醇超標長期下除了影響荷爾蒙也影響血管健康,甚至進一步影響性功能,這也可能影響懷孕機率。

醫師指出,膽固醇影響動脈斑塊的形成,血小板與動脈硬化斑塊的粗糙邊緣磨損,而釋放出化學物質導致凝血,然後慢慢凝聚成為大血塊,漸漸變大的血塊將引起動脈阻塞,這會使動脈供應到組織的血流量減少或完全阻塞。且因阻塞位置不同,而造成諸如心肌梗塞及腦中風等疾病。

醫師建議,儘量以天然簡單食物替代加工類食品,以家禽或魚類的白肉替代家畜的紅肉,減少動物內臟攝取,並避免高蛋白、高脂肪、高熱量性食物,以減少低密度膽固醇,再增加蔬菜食用。也可選擇適當的營養保健食品,一些研究發現,某些食品中成分,諸如五穀類,對心血管疾病預防與改善有助益。建議適量豆類或藻類,這些食物的植物固醇可抑制腸內吸收膽固醇。

 

鄭醫師補充:

膽固醇高長與肥胖同時存在,想懷孕卻不孕的女性身體檢查應該包含膽固醇,尤其是了解低密度和高密度膽固醇的比例,有時單單透過總膽固醇的數值,看不到當事人膽固醇濃度的實際狀況。

參考文獻:

Enrique F. Schisterman

 Sunni L. Mumford

 Richard W. Browne

Dana Boyd Barr

 Zhen Chen

Germaine M. Buck Louis

The 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 Metabolism 0 0:0  

DOI: http://dx.doi.org/10.1210/jc.2013-3936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孕媽咪「藥」注意 孕期安全用藥

 

採訪撰文/巫曉嵐

懷孕用藥馬虎不得

因為大部分藥物會經由胎盤進入胎兒體內,嚴重可能造成胎兒心臟系統、神經系統、腦部、五官、四肢的傷害或畸形。



認識懷孕用藥風險分級

依藥物實驗及臨床診療資料,將藥物對胎兒造成的危險程度區分為A、B、C、D、X五級。

藥物分級定義

分級A :經人體臨床試驗顯示,於懷孕第一期及後三期無證據顯示該藥物對胎兒有傷害的可能性。安全。

分級B:經動物實驗未顯示對胎兒有危險,但缺乏孕婦的實驗資料。 可能安全。

分級C:經動物實驗證實對胎兒有危害,但缺乏孕婦的實驗資料。除非治療效益大於潛在風險,否則應避免使用。

分級D:經人體實驗證實該藥物對胎兒具有危險性,但在孕婦有致命危險,或無法以其他較安全的藥物有效控制病情時,仍可短期使用。避免使用,於特殊情況可短期使用。

分級X:對動物及人類的研究均證實會導致胎兒異常,對已受孕或有可能受孕的婦女皆禁止使用。有致畸胎性,孕婦絕對禁止使用。

孕婦用藥首重安全,內服、外用皆須小心

黃尚玉醫師表示,懷孕期間固然以不吃藥為最佳原則,若是病情一直未癒,反而可能對胎兒造成影響,建議孕媽咪生病了還是要找醫師予以治療,以免加重病情。

常見孕期疾病

感冒:感冒久未治癒不但會影響孕媽咪本身的生活以及情緒,也容易引起其他併發症,如:支氣管炎、肺炎,且可能對胎兒造成影響,因此不可輕忽病情。

細菌感染:罹患細菌性感染疾病,如:急性中耳炎、鼻竇炎、細菌性肺炎、牙痛,需施以適當且足量的抗生素治療。

皮膚搔癢:如果搔癢已嚴重影響生活,醫生會開立B級的抗生素及類固醇合併使用,大約服用3天即可緩解不適症狀。

外用藥物也有使用風險

黃尚玉醫師指出,常用於治療青春痘的藥物,如:A酸、水楊酸、四環黴素,屬於X級藥物,有致畸胎風險,是孕媽咪必須禁用的危險藥物。

非知不可的懷孕用藥須知

孕媽咪不當服用或塗抹藥物時,可能對胎兒造成影響,黃尚玉醫師提醒,除了確實遵循醫囑用藥,對於任何藥物應抱持「多查、多聽、多問」的原則,避免盲目用藥!

孕婦用藥5大提醒

1.經醫師或藥師評估再用藥

2.確實遵照醫師指示服藥

3.避免自行服用成藥

4.謹慎服用中藥及營養食品

5.善用藥袋資訊

 

鄭醫師補充:

我在門診不時會有即將懷孕或者已經懷孕的女性作精神科藥物服用與否的諮詢,原因很簡單,因為大部分的精神科藥物會直接影響到胎兒,甚至有畸胎、自閉症、影響智力、心臟缺損、神經系統發育不全、唇顎裂、肺動脈高壓以及戒斷反應等等,因此本身已經在服用精神科藥物的女性一旦發現自己懷孕,往往陷入天人交戰。

提醒大家,已經規律服用精神科藥物的患者(包含孕婦),切莫自行停藥,務必讓有經驗的專業人員監督,慢慢減藥或者改變用藥,才能預防戒斷現象的風險。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孕期體重學問大 依循3階段補充營養素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一人吃,兩人補」許多懷孕媽媽都把重點放在寶寶的大小,卻忽略了自己的體重變化,造成孕期體重大幅增加而影響生產狀況;有部分則希望自己懷孕時體重不要變化太多,可以維持苗條身材,但反而忽略體內營養素攝取。營養師高嘉蔚表示,孕婦體重增加的量與速度是孕期營養與健康的一項綜合指標,一般而言,孕期大約會增加10~14公斤,提醒媽媽,應要在懷孕的3種階段攝取所需的營養素,讓體重可以穩定增加,以提供自己與肚裡的寶寶獲得足夠的營養。

體重增加的量與速度是孕期營養與健康的重要指標

高嘉蔚營養師說明,不同孕期的體重,可以反應目前媽媽所攝取的營養是否足夠,且不同階段也有不同的體重增加標準,可分為以下3期:

1)懷孕1~3個月,增加1~2公斤

2)懷孕4~6個月,增加5~6公斤

3)懷孕7個月到生產,增加4~6公斤。

然而,孕期飲食過量或過少也都會影響媽媽或寶寶的身體狀況。當孕期體重增加太多太快,除了寶寶容易發育過大而成為巨嬰,造成媽媽在生產時的風險外,更可能引起妊娠糖尿、妊娠高血壓,甚至妊娠毒血症等產科疾病。反之,若是媽媽吃的不夠或節食,造成體重上升不足,也容易使得寶寶營養不良、生長遲緩,甚至會有早產的問題!

懷孕3期營養需求大不同,正確攝取避免體重增加太快

事實上,胎兒的營養供給主要來自母親的飲食,媽媽若能在懷孕的不同時期,正確地適量攝取營養素密度較高之食品,如:天然的蔬菜,水果,奶蛋魚肉豆,不僅可在孕期及生產過程中確保合理的體重增加,以減少孕期併發症的產生。

1)懷孕初期/媽媽常會補充脂溶性維生素A,但若攝取過量,恐會引發胎兒發育的問題,導致畸胎。建議媽媽,除了應注意營養均衡之外,更需要著重鐵質、維生素B群、葉酸及鋅、維生素A(β-胡蘿蔔素)的攝取,如:胡蘿蔔、木瓜,牛奶等,除了可以預防貧血的現象發生,還可幫助胎兒神經系統的發展,減緩孕吐的不適,若要以孕婦綜合維他命作補充,則建議選擇天然β-胡蘿蔔素。

2)懷孕中期/4~6個月胎兒正快速發育,可補充一些鋅、鈣、維生素D以及鐵質。此外,深海魚類像鱈魚、鮭魚等,含有DHA、胺基酸、卵磷脂、鉀、鋅、鈣等營養,有助於胎兒發育,特別是腦部神經系統;而且它也含有Omega-3脂肪酸,能減低血液中的發炎物質。

根據美國衛生研究院建議,孕婦每日Omega-3攝取量為300毫克,但如果孕婦害怕魚腥味引發孕吐,可選擇無腥味且DHA比例較高的魚油,或者選擇有添加Omega-3的孕婦綜合維他命。 高嘉蔚營養師也特別提醒,本身凝血功能差、或有家族相關凝血功能不全的媽媽,建議懷孕後期就停止攝取Omega-3,以避免分娩時出現出血不止的問題,可以待寶寶出生後,再繼續補充魚油,以增加母乳中DHA的含量,並減少產後憂鬱的情況發生。

3)懷孕後期/一般而言,婦女的鐵質普遍攝取不足,建議媽媽在懷孕後期,除了需持續均衡攝取營養之外,也需要特別注意鐵質的補充,為分娩做準備。含鐵質食物的來源像:紅肉類、肝臟類、深色蔬菜等,但若含鐵量過高,可能會造成排便不順的問題,故要若攝取孕婦綜合維他命應特別注意鐵質的含量多寡。 

高嘉蔚營養師強調,女人在懷孕時期,是一生中最重要營養補充的時刻,若能在懷孕時期補充正確的營養,不僅寶寶能健康、順利的長大,對於孕婦來說,也可以預防各種因為營養不足所產生的不適,如:孕吐、產後憂鬱症…等。同時建議,媽媽們應該在懷孕期間對營養攝取「精打細算」才能真正達到一人吃、兩人補的意義。

 

 

鄭醫師補充:

懷孕期體重增加太少或者太多,會對孕婦本身以及嬰兒造成不同的影響,體重控制最好在建議範圍內比較安全。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葉酸碘鐵 懷孕三寶缺一不可

(中央社記者龍珮寧台北17日電)國民健康署表示,葉酸、碘、鐵是懷孕三寶,缺一不可。營養師指出,孕期也要維持天天五蔬果,均衡飲食也能讓胎兒發育正常。

國健署署長邱淑媞說,懷孕第一寶是葉酸,育齡婦女每天建議攝取400微克葉酸,準備懷孕女性在受孕前1個月到懷孕期間,每天攝取600微克葉酸。

振興醫院營養治療科營養師林孟瑜說,葉酸有助胎兒腦部中樞神經發展,缺乏會引起胎兒腦及脊髓先天性神經管缺陷,含葉酸的天然食物包括綠色蔬菜、黃豆製品、瘦肉、肝臟及酵母等。

邱淑媞說,懷孕第二寶是碘,缺碘可能會造成流產、死產、先天性異常,對於寶寶而言則可能會生長遲緩和神經發育不全。

她指出,「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建議,每天碘攝取是140微克,然而,懷孕期間及哺乳期碘的需求量會增加,媽媽每天攝取200微克、哺乳期應攝取250微克,建議應多吃含碘食物及碘鹽。

林孟瑜說,含碘食物中以海帶、海藻最豐富,此外還有貝類、綠色蔬菜等。

懷孕第三寶是鐵,邱淑媞說,孕婦若長期貧血會造成胎兒在子宮內生長發展遲滯,也容易引發早產,補充鐵可供孕婦及胎兒需要,也要貯存在胎兒體內,供應出生後4個月內使用。

她建議,育齡婦女及孕婦每天攝取鐵量是15毫克,在懷孕第三期時鐵量應增加到45毫克,含鐵食物包括深綠色蔬色、紅肉、肝腎內臟、貝類等。

從天然食物中便可補充懷孕三寶,對於準備懷孕的媽媽,邱淑媞建議,應將身體調整到健康狀態,每天均衡飲食,維持理想體重,若有營養攝取問題時,應洽詢醫師或營養師以提供諮詢協助。1030517

 

 

鄭醫師補充:

這三種是基本必須要的,其他營養補充,一般以均衡為主,若是孕婦本身有其他身體狀況,則須評估後再給建議。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音樂訓練 增大腦血流

音樂訓練不只可以提升一個人美學經驗,也能幫助增加大腦血流,讓大腦更健康。英國利物浦大學最新研究顯示,當一個人短暫接受音樂訓練,大腦左半邊血流量就會增加,大腦這部分與音樂、語言有關,對認知功能或許有一定的幫助。

英國利物浦大學心理學、健康與社會研究所研究團隊分別以音樂家、非音樂家做兩項實驗。在第一個實驗當中,共有十四名音樂家、九名非音樂家民眾參與研究計畫,研究人員讓這些人進行一些音樂、文字任務,結果發現,音樂家無論執行音樂還是文字任務,大腦活動模式都很類似。

在這二項實驗當中,當非音樂家民眾進行音樂、文字任務時,研究人員測量其大腦活動。然後再讓一半的人接受音樂訓練,結果顯示,接受短暫音樂訓練後,非音樂家民眾大腦活動量、血流量都明顯增加。研究成果已發表於英國心理學學會年會。

研究作者艾咪‧史普瑞表示,大腦處理音樂、語言區域為同一區,研究發現,音樂訓練可以增加左大腦血流量,對於音樂、語言能力都很有幫助。只要接受簡單音樂訓練半小時,就能達到這樣的效果。

 

 

鄭醫師補充:

參考文獻:

讓小孩學音樂不見得要讓小孩成為音樂家(機率也不高),而是幫助小孩訓練大腦功能(藉由增加左大腦的腦血流量)以及增加溝通能力等等。

參考原文報導:

http://www.sciencenewsline.com/articles/2014050815180021.html#footer

參考文獻:

*The musical training involved participants spending half an hour learning to tap three polyrhythms with their fingers. A polyrhythm is two more independent rhythms not devised from the same metre playing at the same time.

The research was presented at the British Psychological Society (BPS) Annual conference

Full paper title: 'The effects of musical training on cerebral lateralization patterns- a functional transcranial Doppler ultrasonography study.'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羊膜穿刺感染 母與胎雙亡

傷心母親節!台中一名懷孕4個多月的女老師,3月初到美村路一家婦產科做羊膜穿刺,2天後,因高燒送醫急救,不但胎兒因此流產,幾天後,這名媽媽也因細菌感染引發敗血症喪命! 事後負責手術的醫師相當自責,但他否認手術消毒不周,造成感染。

好不容易懷了第一胎,34的陳老師,3月7日,到這家婦產科進行羊膜穿刺,事後還很開心告訴家人,是個健康的男寶寶;沒想到產檢後開始發燒、身體不適,3月9日後被送到醫院急救,胎兒已經胎死腹中,女老師也因為細菌感染引發敗血症,在3月20日過世。

不能接受愛女跟胎兒死得不明不白,陳老師的媽媽質疑婦產科李醫師,手術導致感染。

聲音來源:陳老師的媽媽:「做這個(羊膜穿刺)的時候,她都沒有傷口,後來怎麼會細菌感染,這一點我沒有辦法接受,我只有質疑要給我一個答案。」

事後這名婦產科主治醫師相當自責,但他否認手術過程,有消毒不完全,造成感染的情況。

婦產科醫師李建忠:「這些穿刺(器材)都是有經過無菌消毒的,這些消毒的器具,就好像我們平常打針,抽血的那些針一樣,都是有經過消毒過的。」

李醫師一度因為壓力過大,不願意再經手羊膜穿刺檢查,但女老師的先生卻反過來安慰他。

婦產科醫師李建忠:「那時候他也蠻發揮大愛的精神,他本身是一個老師,他也是希望就是說,我們也都是在服務人群的,希望就是我們能夠放下這一切,還是能盡我們所能,去幫助其他的人。」

羊膜穿刺,一般都在懷孕16~18週的時候進行,醫生會用刺針吸取20cc的羊水,檢查胎兒有無染色體異常或唐氏症,不過還是有千分之2的流產,跟引發敗血症的風險。

陳老師的不幸,讓全校師生都相當難過!校長說,陳老師教學認真,還帶領學生得過全國花燈比賽第一名;她和先生兩個都是老師,感情相當好,先生每天都會開車來接送;夫妻倆結婚3年好不容易才懷了第一胎,沒想到卻發生不幸意外。

造成這起悲劇的原因,主治醫師推測,有可能是穿刺傷口羊水滲出引發感染,但確切的原因,還有待進一步釐清。(民視新聞 李坤錫、余壽生台中報導)

 

 

 

 

鄭醫師補充:

除非是高危險群,或者高齡產婦,有家族遺傳疾病等等狀況,否則羊膜穿刺本身還是一種侵入性檢查,潛藏風險,即使機率看起來不高。任何侵入性檢查都有潛在風險,提醒大家留意。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用特定激素控制黃體素分泌 增排卵率

 

月經周期是由大腦荷爾蒙控制,壓力過大、飲食不正常、或生活不規律,都有可能導致荷爾蒙分泌異常,引起經期失常,甚至不孕,英國倫敦帝國學院研究發現,藉由kisspeptin激素控制女性荷爾蒙分泌可增加排卵機率,未來用於人工生殖不但效率更好,治療成本也能降低。

雖然目前還沒有明確證據,但研究團隊推測,部分女性可能因為壓力過大,影響大腦下視丘功能,導致經期不正常,甚至停止排卵,兩項重要關鍵就是黃體素與kisspeptin,黃體素會調整女性身體進入排卵期,刺激子宮適合受精卵著床,另一方面,黃體素分泌不足,最嚴重可能引起停止排卵導致不孕。

研究人員想知道kisspeptin作用,測試5個受測者,年齡在24至31歲之間,6個小時內給予不同濃度kisspeptin,再藉由血液測試確認黃體素濃度,發現kisspeptin劑量越高,會刺激黃體素分泌,增加血液的含有量,藉此能夠確認,給予適量kisspeptin,可讓身體在短期內成為易受孕環境。

研究學者Channa Jayasena博士認為,雖然這是個小型實驗,卻有很大效益,如果確認kisspeptin能夠協助不孕症治療,將會有新人工生殖方式,不但更具有吸引力,所需成本更低,可以取代現行主流試管嬰兒,實驗將朝向更大規模進行,希望能確實開發出新方法,提高人工生殖受孕率。

 

 

鄭醫師補充:

這篇報導提到的黃體素,應該是黃體刺激素luteinising hormone,簡稱LH。報導中提到的特定激素kisspeptin可以幫助黃體刺激素在腦中的釋放,幫助身體進入排卵期的環境。若能真正應用於臨床,對於不孕症的治療是一大進展。

參考文獻:

Channa N. Jayasena, Ali Abbara, Johannes D. Veldhuis, Alexander N. Comninos, Risheka Ratnasabapathy, Akila De Silva, Gurjinder M.K. Nijher, Zainab Ganiyu-Dada, Amrish Mehta, Catriona Todd, Mohammad A Ghatei, Stephen R Bloom, and Waljit S Dhillo

The 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 Metabolism 0 0:0  

DOI: http://dx.doi.org/10.1210/jc.2013-1569

http://press.endocrine.org/doi/abs/10.1210/jc.2013-1569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常做瑜伽 讓分娩更容易

【台灣醒報記者劉運綜合報導】孕婦應該適時做瑜伽!英國的研究顯示,練習瑜伽可以減緩分娩焦慮達3分之1。專家指出,瑜伽課程包含放鬆技巧、強健身體及減緩疼痛的運動,有助女性紓解壓力,讓她們心情平靜,並降低分娩帶來的疼痛。研究員說,瑜伽的效益顯著,建議政府提供免費的瑜伽課程。

瑜伽是許多婦女所喜愛的運動之一,許多名人,包括好萊塢女星葛妮絲派特洛、席艾娜米勒,都有在練習瑜伽。雖然許多醫師及助產士都推薦女性做瑜伽,但過去都沒有實際的科學研究,證實做瑜伽的益處。最近的研究顯示,懷孕期間做瑜伽,可減緩分娩的焦慮達3分之1。

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的研究員,針對懷孕22週的孕婦進行研究,將她們分為2組,其中一組持續2個月每週上瑜伽課,另一組則是上產前課程。其中瑜伽課程是針對孕母所設計,課程包含放鬆技巧、強健身體及減緩疼痛的運動。

原本研究人員擔心,重點放在分娩的課程,可能讓實驗對象更緊張,但是研究結果卻發現,上瑜伽課可讓焦慮程度減少3分之1。研究也顯示,比起在家休息放鬆,上瑜伽課更能紓解壓力。許多女性指出,課堂上所教導的技巧,讓她們心情更平靜、使分娩更容易。

領導研究的紐瀚博士說,研究已證實瑜伽有益,且效果很大,能夠幫助為分娩而感到焦慮的女性。贊助此研究的孕母慈善機構Tommy’s亦指出:「我們過去知道瑜伽有益孕母的生理健康,但是新的研究顯示,它也有助於心理健康。」

專精於生殖醫學的艾皮林教授指出,瑜伽可以減緩分娩的疼痛,並且降低緊急剖腹生產的頻率。他建議政府為孕婦提供免費的瑜伽課程。他說:「這是相對便宜的措施,能讓母親及孩子更健康,並且減少長期的醫療花費。」

此研究發表在《憂鬱與焦慮》期刊。

 

 

 

鄭醫師補充:

痛覺是一種非常主觀的感覺,任何可以幫助減壓的療程,必然可以減少當事人對痛覺的敏感度與感受性。

這項研究雖然只有59名研究對象,但分析出來,瑜珈幫助孕婦減少焦慮與壓力,有助於幫助生產的效果其實不差。

參考文獻:

Newham, J. J., Wittkowski, A., Hurley, J., Aplin, J. D. and Westwood, M. (2014), EFFECTS OF ANTENATAL YOGA ON MATERNAL ANXIETY AND DEPRESSION: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Depress. Anxiety. doi: 10.1002/da.22268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da.22268/abstract

報導原文連結:

http://www.manchester.ac.uk/discover/news/article/?id=11996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怎麼讓你的孩子智力不落人後?睡眠充足很重要!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你常讓你的孩子熬夜不睡覺嗎?看到這份來自英國的研究,作為家長的你,可要趕快讓 你的孩子養成早睡的習慣!根據據英國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研究報告指出,睡眠不足,或是時常熬夜的小孩,學習能力恐將比一般睡眠正常的孩童來得差!

 

小孩要聰明 就得快上床!

 

這份來自發表在公共衛生與流行病學期刊的研究,針對超過1萬1千名7歲以下的孩童進行實驗,結果發現,從來沒有規律睡眠習慣的小孩,在閱讀、數理以及空間感等能力,會比同年齡的孩子來的差,尤其是在女孩身上來得更為明顯。

 

對此,研究領導人指出,睡眠不足可能會損害身體本身的節奏感,和大腦學習的能力,所以養成睡眠充足及規律上床的習慣,對於孩童來說非常重要。

 

而英國皇家兒童健康學院(Royal College of Paediatrics and Child Health)博士史考特尤普(Robert Scott-Jupp)也認為,雖然大腦的發展因素十分複雜,當然不能把學習能力的問題全部歸咎在睡眠問題上面,但他也肯定此項研究,無論任何家庭背景的 小孩,得到充足的睡眠對他們的智力發展來說的確是最好的。

 

 

鄭醫師補充:

 

小孩的神經系統在成長過程中,有賴充足的睡眠予以協助,上述研究報導就是很明顯的例子。

 

曾有學者研究指出:「5歲以下幼兒日夜合計,一天需要11個小時的睡眠,然而卻有20%這個年齡的幼兒出現睡眠問題,除了體重之外,還會影響注意力、記憶、行為與學校表現。」

對孩童來說,一天睡多久才夠呢?根據研究,新生兒一天可以睡到18個小時;一歲之前,每天14-18個小時;1-3歲,一天12-15個小時;3-5歲,一天11-13個小時;5-12歲,一天9-11個小時;青春期一天9-10個小時;成人一天7-8個小時,孕婦建議一天至少八個小時。

 

研究引用來源:

 

Time for bed: associations with cognitive performance in 7-year-old children: a longitudinal population-based study

 

  • Yvonne Kelly,
  • John Kelly,
  • Amanda Sacker

J Epidemiol Community Health jech-2012-202024Published Online First: 8 July 2013 doi:10.1136/jech-2012-202024

http://jech.bmj.com/content/early/2013/06/25/jech-2012-202024.abstract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母體缺維他命D 嬰兒易蛀牙

【台灣醒報記者賴義中綜合報導】媽媽要補充維他命D,寶寶才不會蛀牙!《小兒科醫學》一項研究指出,孕婦體內的維他命含量若過低,可能會導致在體內的胎兒在牙齒形成初期就出現蛀牙或缺乏琺瑯質的狀況。科學家認為,母親應在懷孕期間補足維他命D,避免上述狀況發生。

此研究團隊由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學牙醫學院教授許洛斯領導,實驗設計如下:先從都市內貧窮區域找來207名懷胎6至7個月、平均年齡19歲的孕婦,檢測其體內的維他命D比例,再觀察她們產下的135名嬰兒於16個月大時的狀況。約有3分之1孕婦體內的維他命D比例偏低,有蛀牙嬰兒的比例為23%,有琺瑯質缺乏症狀的嬰兒比例為22%。

研究結果發現,長有蛀牙的嬰兒,其母親孕期體內維他命D較低的比例,顯著高於沒有長蛀牙嬰兒的母親,許洛斯據此認為,低維他命D和嬰兒的蛀牙及琺瑯質缺乏有直接關係,但由於取樣並非完全隨機,推論的強度並不夠強。

研究人員認為,若能在嬰兒牙齒形成的初期和發育早期,透過適當飲食或直接攝取來補足母體所需的維他命D,就能減少蛀牙風險。

不過,西雅圖華盛頓大學牙醫學院教授胡霍爾則持反對看法。他認為,孕婦應以自然的方式適量補充維他命D,如曬太陽、食用鮭魚、黃鰭金槍魚、洋菇或蛋類等食物,而攝取較少碳水化合物也能降低身體對維他命D的需要。此外,由於糖類易造成蛀牙及燃燒維他命D,孕婦也應避免攝取。

根據衛福部資料,1千國際單位約為25微克,而只要在太陽下曬上10分鐘,就能補充3千國際單位的維他命D。

 

 

 

鄭醫師補充:

維他命D是孕婦本身不可或缺的營養素,維他命D濃度可以藉由檢測來直接了解。魚類、蛋以及菇類可以幫助維他命D的來源補充,孕婦本身若不排斥曬黑,可以藉由曬太陽來補充體內的維他命D。但一般而言,現代婦女對於曬黑這件事都還蠻介意的,因此透過補充營養補充品是可以考慮的補救措施。此外,少吃糖也可以減少維他命D在體內的消耗,值得大家參考。

參考文獻:

Prenatal Vitamin D and Dental Caries in Infants

  • Robert J. Schroth,
  • Christopher Lavelle,
  • Robert Tate,
  • Sharon Bruce,
  • Ronald J. Billings,
  • and Michael E.K. Moffatt

Pediatrics peds.2013-2215; published ahead of print April 21, 2014, doi:10.1542/peds.2013-2215

http://pediatrics.aappublications.org/content/early/2014/04/16/peds.2013-2215.abstract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兒童感冒 不宜用可待因

 

【台灣醒報記者范捷茵綜合報導】可待因是感冒藥物中可以止咳、止痛的合法添加物,但是兒童們的新陳代謝差異極大,不適合當成處方用藥。美國21日一篇刊在《小兒科醫學》期刊上的研究指出,每年急診室醫生仍開出上千份可待因處方給兒童。

可待因屬於成癮性較低的麻醉藥物,多用於止痛或止咳糖漿藥品中,會透過新陳代謝轉化成嗎啡。但美國兒科協會曾在1997年及2007年表示,由於兒童新陳代謝差異極大,同藥劑份量的可待因可能對有些小孩沒效,有人卻會造成用藥過量中毒,因此針對兒童用藥時,應該以其它藥物替代。2012年世界衛生組織更將可待因從「必需藥物」中移除。

但21日發表的新研究顯示,根據美國衛生統計中心2001年到2010年之間、3至17歲孩童的急診室用藥發現,這10年間將可待因當處方的比例雖然降低,從3.7%降為2.9%,但仍代表數以千計的兒童仍將含可待因成分藥品吃下肚。

兒童代謝可待因的能力差異極大,大約有3分之1的小孩無法順利代謝可待因,導致用藥後無法順利止痛;但12個兒童中平均卻又會有1人代謝可待因過於快速,使嗎啡在體內一次大量累積,可能導致兒童呼吸抑制、中止或肝臟衰竭。

研究人員兼加州大學小兒科臨床講師凱瑟表示,雖然現在有很多比可待因更好、更安全的藥品,但仍有許多醫生把可待因當成處方開給兒童。

因為可待因屬於嗎啡用品,容易上癮並不建議長期或過度服用。台灣幼兒用藥雖然多不含可待因,但過去曾發生診所或藥局驟下猛藥,不當開出含可待因的藥方,或家長以成人用藥餵食兒童的案例。

 

 

鄭醫師補充:

可待因是屬於嗎啡類藥物,可止咳,但是對代謝能力不佳的小朋友來說,呼吸抑制以及肝衰竭的潛在危險性,家長本身若無這類觀念,往往發生時已經悔之已晚。

許多成人感冒糖漿或者成藥,皆含可待因。因此孩童儘量避免服用成人感藥成藥。

高劑量的維他命C可以幫助止咳,對感冒咳嗽的孩童來說,家長不妨試試。

參考文獻:

National Patterns of Codeine Prescriptions for Children in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

  • Sunitha V. Kaiser,
  • Renee Asteria-Penaloza,
  • Eric Vittinghoff,
  • Glenn Rosenbluth,
  • Michael D. Cabana,
  • and Naomi S. Bardach

Pediatrics peds.2013-3171; published ahead of print April 21, 2014, doi:10.1542/peds.2013-3171

http://pediatrics.aappublications.org/content/early/2014/04/16/peds.2013-3171.full.pdf+html?sid=70f3214a-ef09-4ffe-ae26-a62b2496b56f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兒童睡眠不足 易出現負面情緒

 

【台灣醒報記者莊瑞萌綜合報導】小孩睡眠不足,容易胡思亂想!美國最新研究發現,學童每天平均睡眠只有6個小時,易萌生無助感;加上電子產品充斥孩子生活,成為干擾睡眠的主要起因,專家建議家長盡量不要讓電腦等資訊產品出現在孩子的臥室裡。

美國匹茲堡大學醫學院調查250位學童,其中57%為非洲裔兒童,女生佔54%,結果發現兒童平均睡眠時間為6小時,已低於建議的9小時,而缺乏睡眠孩子較常感覺無助,以及染上菸、酒,甚至吸毒行為。研究者馬修絲表示,「許多青少年,特別是非洲裔兒童,沒有充分睡覺,容易造成健康問題,也容易產生成績低落與出現有害健康的行為。」

在這次調查中,學生平日睡覺時間平均為6小時,周末則增加到7小時,男生及黑人孩童睡眠時間容易偏低。由於研究中有6成孩子來自單親家庭,她認為生長在弱勢家庭的孩子,也較容易睡眠不足。

邁阿密兒童醫院青少年醫學專家康克陸嘉博士指出,孩子容易受到周遭環境影響,例如學生使用手機傳簡訊或上網後,該習慣會讓兒童開始「熬夜」,他建議家長應該將電子產品撤出孩子臥室,包括手機、電腦與電視。

據美國麻州兒童總醫院及哈佛大學醫學院的聯合研究發現,兒童越常收看電視,睡眠時間就愈短,平均每多看電視1小時,每晚減少睡眠時間平均約7分鐘,而且男生最為明顯。

為何看電視易影響孩子睡眠?研究者認為可能是睡眠周期被打亂,以及接收的不良內容導致擔憂或焦慮,容易干擾睡眠。

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建議青少年每天應至少睡眠8至9小時。過去研究也指出,睡眠不足易產生高血壓及胰島素抗性,成為糖尿病風險因子之一。

本次研究結果刊登在《小兒科學期刊》。

 

 

 

鄭醫師補充:

現在的小朋友,每天睡不到八個小時的比比皆是,殊不知已經影響到小孩白天的專注力、學習以及情緒控制。

關心小孩學習以及身心健康,從每天吃好睡飽開始。

參考文獻:

Sleep in Healthy Black and White Adolescents

  • Karen A. Matthews,
  • Martica Hall,
  • and Ronald E. Dahl

Pediatrics peds.2013-2399; published ahead of print April 21, 2014, doi:10.1542/peds.2013-2399

http://pediatrics.aappublications.org/content/early/2014/04/16/peds.2013-2399.abstract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