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準媽媽不能輕忽的事(含親子關係) (505)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孩童幼時頑皮 長大可成CEO

(健康醫療網/記者許碩穎報導)臉書創辦人馬克佐伯格、鴻海總裁郭台銘、米果王蔡衍明都是標準的非高學歷卻成功的領導者,顯示在現今社會學歷並非一切,做事態度成就一個人的高度。而最近也有研究發現,在學時期不愛守規矩、頑皮的學生,成就不低,原因在於「擁有足夠的勇氣面對失敗」、「不按牌理出牌且不放棄嘗試」。

為什麼這些人會有這些行為呢?根據美國堪薩斯州立大學(Kansas State University)心理學Wendong Li教授研究發現,這些人擁有「CEO基因」,在學校頑皮的學生多有種不願意墨守成規的特質,此基因的孩子多半不輕易放棄、積極,日後在職場上也有比一般人更突出的表現與企圖心。

研究團隊對1萬3千名成年人進行調查,發現職場上表現較傑出者的大腦中,知覺與興奮情緒的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當中,多具有DAT1基因。研究人員相信,具有DAT1基因者往往不會將自己受限於某種範圍,善於挑戰,喜歡將視野拓展得更寬廣。

研究人員解釋,溫和、非犯罪的違規行為,和成年期時成為領導者具有正相關,簡單的說,這些人會不斷地探索及學習新事物,也就是說,那些有一點點叛逆性格的人更容易成為領導人。

研究人員也強調,無傷大雅、非犯罪的違規行為,如翹課等,非真正的偏差行為是此研究重點。並表示,要成為領導者或有傑出表現者,還是與日後教育、環境有關,基因僅是表現特質,若是成長環境中,父母及時管教孩子、給予正確價值觀、引導孩子學習,是比擁有此特殊基因更重要的事。

鄭醫師補充:

這篇報導讓我想到我們的國父孫中山先生從小雖然聰明學業表現佳,但也是調皮搗蛋。

文章提到的多巴胺也就是幫助我們專注力提升,增加愉悅感的神經傳導物質。分泌過頭可能會產生偏執或者妄想的狀態,因此許多成功領導人,不僅脾氣古怪,而且難以親近,當過他們下屬的人應該也深有同感。

有一本書《非典型力量》,同樣在闡述這樣的狀況,

改變這個世界的人必須是瘋子,言之成理。想想有其道理。

 

有興趣的人可以參閱對照: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60879

 

參考文獻:

 

  • Wen-Dong Li, Nan Wang, Richard D. Arvey, Richie Soong, Seang Mei Saw, Zhaoli Song. A mixed blessing? Dual mediating mechanisms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opamine transporter gene DAT1 and leadership role occupancy. The Leadership Quarterly, 2015; DOI: 10.1016/j.leaqua.2014.12.005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產後維持體重 可防骨盆腔器官脫

維持健康BMI(身體質量指數)不只可幫助控制血糖、維持心血管健康,美國、中國研究團隊發現,女性生產後維持健康BMI更有助預防骨盆腔器官脫垂。

上述研究成果已發表於《生殖科學》期刊(Reproductive Sciences)。

美國耶魯大學醫學院研究員瑪莎‧蓋斯研究團隊與中國溫州醫科大學陳義(YiChen,音譯)以一百零八名女性為研究對象,分析這些女性產後第一年的BMI值與骨盆腔器官脫垂是否有關連。

蓋斯表示,研究發現,無論懷孕剛開始前三個月BMI值多少,也不管懷孕過程增加多少體重,女性生產後第一年的BMI越高,越容易骨盆腔鬆弛,出現骨盆腔器官脫垂的風險也越高。由此可知,女性產後BMI值過高為骨盆腔器官脫垂重要風險因子

女性生產後,常出現骨盆腔器官脫垂問題,四十歲以上女性當中,約有一半的人有這樣的困擾。

荷爾蒙改變、壓力增加、寶寶通過產道都可能改變肌肉、神經、血管與結締組織。當陰道、周遭組織開始鬆弛,脫離原本位置,就可能引起尿失禁、腸道控制不順等併發症。

有些女性因先天體質因素,生產後復原較慢,也很容易出現骨盆腔器官脫垂。

研究建議,女性產後維持健康體重,可增加骨盆腔支撐力,預防器官脫垂。蓋斯提醒,女性生產後一定要注意健康飲食,並養成規律運動習慣,這樣才能幫助恢復健康、正常體重。

鄭醫師補充:

提醒女性朋友,千萬不要輕忽產後體重控制的重要性,長期下來除可能引發代謝症候群相關問題之外,還會導致骨盆器官脫垂(包含陰道以及周圍組織等等),還可能引發尿失禁。

參考文獻:

  • Y. Chen, B. Johnson, F. Li, W. C. King, K. A. Connell, M. K. Guess. The Effect of Body Mass Index on Pelvic Floor Support 1 Year Postpartum. Reproductive Sciences, 2015; DOI: 10.1177/1933719115602769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每天跑一英里 英小學零胖子

英國1間小學為了促進學童健康並集中精神,要求所有的學生每天必須跑步1英里,3年來成效卓越,引發全國各地小學響應

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師長們過去3年來每天讓學童步行或跑上1英里,並宣稱這樣下來,沒有任何學童體重過重

蘇格蘭斯特林大學(Stirling University)研究人員正在針對聖尼尼安小學(St Ninians)進行實驗,來決定這種「每日一英里」模式是否應該讓全國採用。

全英國數十所小學新學年都已經跟進這項計畫,作為減少學童肥胖的活動。

根據衛生與社會照護資訊中心(Health&Social Care Information Centre)數據,每10個學童裡,就有1人從4歲或5歲開始上學時體型肥胖。

聖尼尼安小學校長魏里(E-laine Wyllie)說:「這是讓學童健康的常識性作法,免費又簡單,最重要的是學童真的樂在其中,否則就無法持續下去。他們跑完回來的時候眼睛明亮、雙頰紅潤,以前的學童看起來就是如此。」

聖尼尼安小學師長每天挑選最適合當日課表的時間,帶學童走出教室,到沿著學校操場特別打造的跑道上執行「每日一英里」運動。

專家建議所有學童每天都應該花上1小時運動,來維持身體健康。

鄭醫師補充:

也許無法讓每個小孩每天運動一小時,但跑個1.5到2公里,既能幫助體重控制又能提高學習專注度,的確是值得執行的健康習慣。現在本地的國小孩童,肥胖比例有慢慢提高之趨勢,有遠見的教育者不妨試試這個方案。

參考原文報導:

http://www.dailymail.co.uk/news/article-3252793/Primary-school-makes-pupil-run-mile-day-drive-cut-childhood-obesity.html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多囊性卵巢症候群 多運動、減重提升生育力

 

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是一種荷爾蒙失調疾病,常引起不孕問題。美國最新研究發現,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患者減重、運動,對提升生育能力大有幫助

上述研究成果已發表於美國內分泌醫學會所出版的《臨床內分泌與新陳代謝期刊》。

女性不孕症原因以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最為常見。女性體內一旦分泌較多睪固酮或其他雄性激素,就可能造成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由於荷爾蒙失去平衡,因此就會引起月經不規則、月經不來、體重增加、容易長青春痘、臉上毛髮、體毛過多、頭髮稀疏等症狀。醫學文獻指出,生育年齡女性罹患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盛行率約百分之五到百分之十。

研究作者美國賓州州立大學婦產科與公共衛生學教授、研究副主任李察‧雷格羅表示,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患者常需要使用避孕藥調經、減少體內雄性激素濃度。過去研究顯示,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患者短時間服用避孕藥,可增加懷孕機率。研究當中,共有一百四十九名十八歲到四十歲多囊性卵巢症候群女性參與研究計畫,這些女性都有體重過重、肥胖等問題。

研究人員將這些女性分成三組,一組服用避孕藥調經,另一組則是改變生活習慣、減重、運動,還有一組則是服用避孕藥、改變生活習慣雙管齊下。研究持續四個月

研究結果顯示,四十九名服用避孕藥的女性,後來有五人順利懷孕、生子,五十名改變生活習慣的女性,則有十三人順利生小孩,另有五十名女性雙管齊下,結果有十二人順利生小孩。

鄭醫師補充:

多囊性卵巢是一種明顯的荷爾蒙失調合併代謝性疾病。這項研究提醒我們,體重控制(透過飲食以及運動)可以幫助多囊性卵巢體質根本改變,提高受孕率。若能再配合功能醫學的整合療法,針對體質缺陷做矯正,相信體重控制效果會更提升,受孕機率更大。

參考原文報導:

http://www.dailyrxnews.com/polycystic-ovary-syndrome-patients-may-improve-ovulation-exercise-weight-loss

參考文獻:

  1. Richard S. Legro, William C. Dodson, Penny M. Kris-Etherton, Allen R. Kunselman, Christy M. Stetter, Nancy I. Williams, Carol L. Gnatuk, Stephanie J. Estes, Jennifer Fleming, Kelly C. Allison, David B. Sarwer, Christos Coutifaris, Anuja Dokras.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f Preconception Interventions in Infertile Women With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The 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 Metabolism, 2015; jc.2015-2778 DOI: 10.1210/jc.2015-2778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懷孕酗酒 美高齡產婦最愛喝

(路透社亞特蘭大24日電)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CDC)今天公布的研究發現,18歲到44歲的孕婦中,不但每10個就有1個在懷孕期間喝酒,且所有孕婦中,喝酒比率最高的,是35歲到44歲這個年齡層的女性。

研究顯示,除了10%的孕婦在過去幾個月有喝酒外,所有孕婦中,3.1%的孕婦更承認自己是「酗酒狂」,也就是說,他們每次都攝取4份或更多酒精飲料。

 此外,研究人員發現,孕婦喝酒喝最多的,是35歲到44歲這個年齡層的女性,有高達18.6%的人表示,他們在過去1個月中,至少攝取1份含酒精飲料。

 這項研究從2011年開始到2013年,分別以電話訪問美國50個州與哥倫比亞特區的8333名孕婦與19萬8000名未懷孕女性,有約一半的未懷孕婦女表示他們會喝酒。

鄭醫師補充:

美國孕婦飲酒率高達10%,這真是讓人吃驚的數字,參考文獻:

http://www.cdc.gov/media/releases/2015/p0924-pregnant-alcohol.html

飲酒對於胎兒的影響非常巨大,即便是少量,仍會透過胎盤的寫意交換到達胎兒,造成影響。

懷孕時飲酒會增加他兒健康的威脅性,最嚴重的莫過於流產率以及死胎的機率升高,出生時體重不足、學習及發展受損等等。有些研究還指出孕婦飲酒,小孩日後出現衝動控制變差、以及對抗或者脫序行為比例提高。

為人熟知的胎兒酒精症候群(fetal alcohol syndrome ,簡稱FAS),造成小孩身心發展的不良影響更是終生的,最常見的便是胎兒發展遲滯,臉部畸形以及中樞系統的損害(例如頭圍、腦容量偏小),心臟、脊椎以及其他解剖異常,智力低下,身體發展遲緩,視力以及聽力問題等等,合併不同的行為障礙,狀況不勝枚舉:

http://www.babycenter.com/0_drinking-alcohol-during-pregnancy_3542.bc

建議原本有飲酒問題的女性,最好先戒酒再懷孕。未戒酒成功前發現懷孕,最好也能在專業的協助下,儘快戒酒,以免屆時發生憾事而悔之莫及。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父母說話態度 決定孩子日後人格發展

 

研究論文提出建議:

 

一、孩子懶惰時,父母可以說:「你努力些可以做得更好!」

 

二、孩子頑皮時,父母可以說:「你好聰明,但是可以用在其他地方,你會表現得很好!」

 

三、孩子課業表現不佳時,父母切勿說:「你怎麼那麼笨?」可換成鼓勵孩子的方式說「若是找到訣竅後,你一定會進步的!」但專家提醒父母,應適時讓孩子知道,課業成績不代表一切,能找到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是比成績更重要的事

 

 

四、多數父母常不經意的說:「成事不足,敗事有餘!」但建議父母可以說:「結果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做了,在做的過程中,你學到了什麼,收穫到了什麼。」

 

五、父母應讓孩子知道,人都是自私的,可以「多為別人著想」,要滿足自己的需求,也要顧及他人感受

 

六、多數父母會告訴孩子:「這樣是浪費時間」,但專家建議,家長可說:「你可以更有智慧地運用時間。」讓孩子知道,堅持做自己想做、喜歡做的事情,比做他人眼裡「正確」的事情,更有價值

鄭醫師補充:

這真是一篇言簡意賅又實用的報導。為人父母者不妨參考比對,看看自己跟小孩溝通時的用語,是否偏離太遠?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好餓!研究:孩童睡不飽 易貪吃變胖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張致筠/綜合報導)你有過睡不好又吃不飽的經驗嗎?這感覺往往讓人提不起勁,想多吃又擔心肥胖、多睡卻怕時間不夠用;其實,這一切都跟「睡眠時間」有關,一旦睡飽,吃的東西也會相對減少。英國一項研究發現,睡眠不足的小孩在食物控制上,比睡眠足夠者來得差,且易出現暴飲暴食的情況,從而產生肥胖。

大腦發出不滿訊號 要求食物當補償

對學齡前兒童來說,一般睡眠時間應以11至12小時為佳,而成年人則是7至8小時,許多人都有睡不飽後,大吃大喝的經驗,但也因此會越吃越餓;英國研究發現,由於睡眠不足會使大腦發出不滿的訊號,彷彿小惡魔般要求自己多吃食物來補償,就這樣,人在不知不覺中就會嗑下更多東西。

孩童睡眠不足11小時 恐食慾大增吃不停​

研究團隊針對兒童睡眠時間進行研究,針對1008名5歲小孩進行調查,發現睡眠不足11個小時者,與超過的孩童相比,前者食慾遠大於後者,且更容易變胖。對此,研究人員建議,防止孩子發胖的方式,可以從睡眠時間調整,並減少他們看見零嘴餅乾的機率,將這些「食品」藏好,避免激起慾望。

而不管是成年人或兒童,睡眠不足都會讓人有「報復心態」,想亂吃東西;因此願降低食慾,最好還是養成良好作息、維持睡眠品質,以免吃下不必要的食物份量。

鄭醫師補充:

不只是兒童,成年人睡不飽,對身體都是一種壓力。有壓力,容易讓食欲提升,所以想要減重的人,務必要睡飽,包含睡眠時數要足,睡眠品質要好。以睡眠呼吸中止的案例來說,即使睡眠時數足,但睡眠品質不佳,仍然是對身體有壓力。

參考文獻: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besity advance online publication 11 August 2015; doi: 10.1038/ijo.2015.132

Nighttime sleep duration and hedonic eating in childhood

L McDonald, J Wardle, C H Llewellyn and A Fisher

http://www.nature.com/ijo/journal/vaop/ncurrent/full/ijo2015132a.html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捐卵賺外快?當心出血、神經損傷風險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暑假出現捐精、捐卵潮,由於國內晚婚與遲育,衍生不孕問題,許多不孕夫婦需透過人工生殖技術及他人捐贈精卵,才能完成生兒育女的願望。一般外界認知,捐精、捐卵可獲得營養費8000元、9萬9千元,然國健署提醒,捐贈卵子有手術及麻醉風險,當心心律不整、出血、神經損傷

捐卵先打排卵針 委託人負擔營養補給費

目前國內捐贈生殖細胞是以無償的精神,但考量捐贈人於捐贈過程必須接受相關檢查、醫療等措施,尤其是卵子捐贈者須接受排卵針劑和藥物及「取卵」之侵入性手術。

因此不孕夫妻得委請人工生殖機構提供營養費或營養品予捐贈人,或負擔其必要之檢查、醫療、工時損失及交通費用,以補償捐精卵者所費之時間及捐精卵時所產生的風險及不便

誘導排卵 恐引發過敏、卵巢過度反應

國健署表示,現行人工生殖法規定,男性20歲以上,未滿50歲、女性20歲以上,未滿40歲,經人工生殖機構檢查及評估適合捐贈、或者曾有捐贈但沒有讓受術夫妻活產者,方可捐贈精卵。

然而邱淑媞署長指出,於捐卵過程中,誘導排卵的藥物,可能會引發藥物過敏、注射部位血腫、硬塊或感染、乳房脹痛、卵巢扭轉、卵巢過度反應,而嚴重「卵巢過度反應」可能的臨床症狀包括腹脹、腹痛或胃痛、噁心、嘔吐等

麻醉及手術風險多 年輕男女三思

另外取卵之侵入性手術亦可能有麻醉及手術風險,麻醉風險包括低血壓、麻醉劑過敏、代謝性酸中毒、肺炎、支氣管痙攣、換氣不足、心律不整、心臟停止、二氧化碳栓塞、肺水腫;手術風險則有出血、感染、胃腸道受損、泌尿系統受損、陰道或腹腔血腫、神經損傷等。

為提供捐贈者有關捐精卵的流程、風險、副作用、權利義務等充分資訊,國健署明訂規範,施術醫師應向捐贈人說明相關風險及權利義務,取得其瞭解及書面同意。同時呼籲年輕男女,勿為了賺取營養費而忽略相關風險。

鄭醫師補充:

捐精簡單,捐卵比較複雜,主要包含打排卵針、麻醉以及手術等相關副作用以及潛在風險。大多數捐卵的女性,對於相關的健康風險。鮮少被事先知會,或者有完整的概念。因此提醒大家留意。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青少年上學時間太早 睡眠不夠壞處多

研究今天指出,美國大多數青少年的上學時間太早,如此一來,將剝奪他們專注力與健康所需的充足睡眠時間。美國小兒科學會(AAP)呼籲中學早上到校時間為8時30分以後

根據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CDC),美國不到1/5中學准許學生上午8時30分以後到校。

美國小兒科學會專家發現,青少年生理上所需的睡眠時間會比成人來得長

根據CDC「死亡率與發病率週報」(Morbidity andMortality Weekly Report),剝奪青少年睡眠時間,恐對他們的學業表現造成嚴重影響

研究主筆、CDC流行病學家惠頓(Anne Wheaton)說:「對學生的健康、安全與學業表現來說,睡眠充足非常重要。」「太早的上學時間會讓青少年睡眠不足。」

2014年,美國小兒科學會呼籲中學的早上到校時間為8時30分以後,好讓青少年能有8.5小時至9.5小時的充足睡眠。

鄭醫師補充:

青少年到校以及開始上課的時間延後這類主張,過去英國做過相關研究,也透過實際執行驗證效果,真的可以提升學習效率,主要是研究人員發現青少年的生理時鐘比較延後,因此,上課時間延後,與青少年的生理時鐘相應,學習效率自然提升。

其實,生理時鐘也可以調的,而且不必依賴藥物,例如特定時間照光或者配合相關的營養補充,皆可幫助生理時鐘前移。與其枯等制度改變,不如自立自強。

參考文獻:

http://www.cdc.gov/mmwr/preview/mmwrhtml/mm6430a1.htm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媽媽受孕時喝酒 增孩子患糖尿病率

【台灣醒報記者李明倫綜合報導】澳洲新研究指出,婦女在受孕時喝酒,會讓孩子在中年時罹患第二型糖尿病和肥胖的風險增加!研究人員卡倫‧莫里茨副教授說,「這兩種疾病的風險因子常被歸因於不好的飲食習慣和缺乏運動,但我們的研究顯示,媽媽在受孕時喝了酒的影響,與吃高脂肪的飲食有等同的致病風險。」

雖然大多數婦女一但知道自己懷孕後就會戒酒,但許多人卻不知道他們在受孕前後就喝了不少酒!」昆士蘭大學領導這項研究的莫里茨副教授說。因此研究人員利用實驗室大鼠,發現他們使大鼠在受孕前後攝取等同於人們喝五杯酒的量時,胎兒的發育以及孩子長期的健康都受到不好的影響

研究發現,在受精卵尚未著床、還沒有任何器官開始發育前,酒精攝取就開始影響到胎兒了。「胎兒的發育受到干擾都有可能會造成長期乃至一生的影響,我們也發現在中年時,這些大鼠罹患第二型糖尿病以及肥胖的機率大大增加。」莫里茨副教授表示。

有鑑於許多婦女可能有飲酒習慣但也計畫要受孕,這項研究特別呼籲大眾要注意喝酒對後代健康的影響。莫里茨副教授表示,往後的研究會著重在找尋預防孩子受影響的方法上,有一種可能性是給懷孕婦女特別的營養照護,使婦女受孕前後時喝酒對胎兒的影響可以被防止,進而避免他們往後健康受影響。

此研究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The FASEB Journal》。

鄭醫師補充:

這裡提到兩項危險因子,第一:受孕時飲酒。第二:受孕後高脂肪飲食。

雖然這還只是動物實驗,但為了下一代健康,準備受孕時,準媽媽最好就把酒戒了比較妥當,而且受孕後,最好避免高脂肪飲食。

參考文獻:

FASEB J. 2015 Jul;29(7):2690-701. doi: 10.1096/fj.14-268979. Epub 2015 Mar 2.

Maternal alcohol intake around the time of conception causes glucose intolerance and insulin insensitivity in rat offspring, which is exacerbated by a postnatal high-fat diet.

Journal of the Federation of American Societies for Experimental Biology, www.ncbi.nlm.nih.gov/pubmed/25733565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英國研究:小學教哲學能提升學習力

英國「德倫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學習哲學,可以提升學童的學習進度,在家庭條件較差的學童身上,效果特別明顯。而且,學童學習哲學,也可以改善溝通能力與自我形象

這項研究,是由英國「德倫大學」教育學院的教授所領導進行的,他們安排了來自四十八間小學,總共三千一百五十九個九到十歲的學生,給他們上一年的哲學課,並且再進行課堂討論。研究發現,哲學思辯,可以提升學童的思考、發問,以及組織論點的能力

研究人員發現,學童在學習了哲學課程之後,數學及閱讀理解能力,都有大幅度的提升。家庭條件較差的學童,進步特別明顯

研究人員指出,這項研究顯示,顯示哲學課程對學童的學習,具有正面影響,非常值得注意

鄭醫師補充:

哲學需要思考、邏輯以及閱讀能力,小孩學哲學可以提升相關學習能力,這是很好的創意發想,也得到實際驗證。

看來,哲學不是某些小孩大了,才有興趣會去學習的科目。

細心的家長若對哲學有涉獵,不妨撥些時間和小孩分享討論。而提問,讓小孩思考絕對是哲學學習不可或缺的一環。

參考原文報導:

http://www.bbc.com/news/education-33464258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孕期做運動 降低妊娠糖尿病機率

【台灣醒報記者鄭宇晴綜合報導】愈早開始規律運動的準媽媽,罹患妊娠糖尿病的機率就愈低!妊娠糖尿病可能導致準媽媽流產或產出不健全的寶寶。西班牙研究指出,孕期中規律運動的孕婦,可減少30%罹患妊娠糖尿病的機率,專家表示,「我們同樣發現,會運動的孕婦平均體重較其他孕婦輕1公斤,生下來的寶寶也較健康。」

罹患妊娠糖尿病的孕婦,在懷孕前多沒有糖尿病病史,但在懷孕時卻出現高血糖現象,是高危險妊娠的代表疾病之一。根據西班牙昆卡光明聖女醫院發表於《英國婦產科》期刊的研究,研究員分析了13項過去研究中,2,873名孕婦在孕期做適當運動後的狀況,發現和一般孕婦相比,她們罹患妊娠糖尿病的機率降低了30%左右。

「若準媽媽整個懷孕期間都有持續、綜合地從事有氧運動、塑身運動、耐力訓練、重量訓練及伸展運動等,罹患妊娠糖尿病的機率還會更低,」光明聖女醫院研究員格瑪‧馬丁娜絲指出,「她們的平均體重比其他孕婦少1公斤,生下的寶寶也更健康。」研究指出,由於妊娠糖尿病媽媽生的寶寶體型較大,在生產過程中容易造成媽媽和寶寶的嚴重傷害。

英國皇家助產士學院顧問梅薇‧約基寧也建議,過去沒有運動習慣的孕婦,應先從每週3次、一次15分鐘的運動開始做起,再逐漸加量至每日運動30分鐘。

鄭醫師補充:

懷孕時期有規律運動,除了降低姙娠糖尿病風險,也有助於加速產程。因此,懷孕時維持規律的和緩運動,好處很多。

參考文獻:

Sanabria-Martínez GGarcía-Hermoso APoyatos-León RÁlvarez-Bueno CSánchez-López MMartínez-Vizcaíno V.Effectiveness of physical activity interventions on preventing 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 and excessive maternal weight gain: a meta-analysisBJOG 2015; DOI: 10.1111/1471-0528.13429.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1471-0528.13429/abstract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未滿12歲 禁可待因感冒藥

 

 

 

 

 

嬰幼兒、兒童出現咳嗽、感冒症狀,用藥必須非常小心。歐洲藥物管理局(EMA)四月提出警告,提醒十二歲以下幼童千萬不可使用含「可待因」(Codeine)藥物治療咳嗽、感冒症狀,而美國食品藥物管理署(FDA)近日也提醒父母、照顧者,小孩用藥後一旦出現呼吸變慢、呼吸變淺、呼吸困難、呼吸有雜音、意識混亂、異常嗜睡等症狀,最好立刻停藥、馬上急診或叫救護車,以免情況惡化。

歐洲藥物管理局也建議,十二到十八歲兒童也最好不要使用含可待因藥物。主要原因在於,含可待因藥物可能造成呼吸變慢、呼吸困難等副作用

過去,美國兒童接受扁桃腺移除手術後,醫師可能開立可待因藥物處方箋。在二○一三年,美國食品藥物管理署強烈反對這項做法。近日,美國食品藥物管理署更進一步提醒父母、照顧者,當發現小孩用藥後出現上述異常症狀,就要盡快就醫。

可待因屬於鴉片類成分,通常用來舒緩疼痛。這種成分也會和止咳藥、感冒藥結合。美國兒科醫學會在一九九七年的時候就建議醫師,不要針對兒童開立可待因藥物處方箋

鄭醫師補充:

事實上,小孩感冒藥儘量少開少用,不管是這篇研究提到的可代因,還有常用的退燒止痛藥等等,因為容易有過量或者相關副作用的風險。

感冒發燒,藥退燒或者縮短感冒病程,建議不妨考慮高劑量維他命C的補充,此外,鋅或其他可以調節免疫功能的補充品都可以幫助感冒症狀緩解,感冒最怕是感冒重症,也就是發燒好幾天,異常衰弱疲憊等等,若出現不尋常的病程,很可能不是我們以為的一般感冒,最好儘快求醫治療。一般感冒明顯的症狀,三到四天症狀應該會緩解。

參考文獻:

The Pharmaceutical JournalURI: 20068144

http://www.pharmaceutical-journal.com/news-and-analysis/news/ema-recommends-restrictions-on-codeine-for-children/20068144.article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調查:9成5國中生討厭爸媽愛比較

(中央社記者許秩維台北17日電)國中生正值叛逆期,常導致親子衝突升高。根據家扶最新調查顯示,6成5國中生認為父母只關心學業,高達近9成5國中生不喜歡父母拿自己和別人比較

家扶基金會今天舉行記者會,公布2015年國中生管教態度調查,調查於今年4月9日至4月24日間,針對國中生進行問卷調查,有效樣本數為1630份,在95%信心水準下,抽樣誤差值為正負2個百分點。

孩子進入國中階段,生理心理上的轉變,常導致親子衝突升高。根據調查顯示,6成5國中生認為父母只關心學業狀況,3成8認為父母不常陪伴他們,3成國中生和父母關係互動不佳,3成7表示父母很少稱讚自己。

親子衝突的原因多元,調查發現,3成2國中生最常因講話態度不佳、脾氣不好、懶散等個性問題和父母發生衝突,9成8國中生認為父母應多給孩子自主空間、多聽孩子想法,而高達9成5國中生不喜歡父母拿自己和別人比較。

父母應該如何管教呢?調查顯示,逾4成國中生認為講道理最有效,3成7國中生不喜歡父母用責打方式管教,7成2國中生認為責打管教不能發揮警惕效果。

家扶基金會表示,根據去年新增的兒少保護個案顯示,管教不當僅次於身體虐待,進一步分析受虐原因,發現缺乏親職知識是主因,顯示父母並非刻意傷害兒少,而是欠缺親職技巧,容易情緒失控,造成管教過當,也讓親子衝突更激烈。

為促進親子溝通,家扶也提出「631」建議,每次和孩子溝通時抱著「6分聆聽、3分討論、1分管教」的比率,聆聽時關心孩子承受的壓力,討論時勿拿孩子和他人比較,管教時可改用寫紙條、傳簡訊、錄音等方式來取代持續當面說教。

鄭醫師補充:

父母愛比較會給小孩什麼感覺?比較不是期勉小孩可以做得更好?為什麼小孩不喜歡?

為人父母者,都當過孩子,可以自己檢視一下,自己還是孩提時候,父母拿自己跟同儕或者兄弟姊妹做比較的感覺,其實並不舒服。

被比較時,當事人容易感覺到一種「我不夠好」的想法,這種感覺往往只會把當事人心情更往下拉,絕少有真正鼓舞當事人的向上提升作用。

一個人是否會選擇正向的行為,取決於自己當時的感覺好不好,感覺好,自然而然,不用別人提醒,自然導向上提升的結果。相反地,當事人當下觀感不佳,往往會做出讓人頭痛或者不舒服的行為來做為抗議。

聆聽當事人的目的,不是為了讓當事人接受自己的觀點,許多人在溝通時,太急於要對方接受自己觀點,這樣的溝通往往形成單導向的強迫灌輸,只會讓彼此的關係越來越糟。

真正的聆聽,在於不預設立場,以寧靜狀態了解當事人的觀點和感受,讓當事人也能沉靜下來,一旦沉靜下來,當事人便能完全知道自己接下來的方向何在。

親子關係的重點不是和小孩講道理,因為再有道理,如果親子互動感覺不好,原本要傳達的真實性便會大打折扣。親子關係的重點是先培養互動時的感覺,互動感覺舒服,不必說什麼,當事人也會進退有據。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孕婦常碰清潔劑 男寶寶尿道下裂風險增

 
(中央社法國蒙貝列5日綜合外電報導)法國一項新研究指出,懷孕女性經常接觸各種清潔劑、溶劑和殺蟲劑,產下生殖器畸形男嬰的風險相當高

這項由位於法國蒙貝列(Montpellier)區域大學醫院中心(Regional University Hospital Centre)2位研究人員主導的研究發現,工作常用到這類化學物質的女性,譬如清潔人員和髮型師,生出尿道下裂男嬰的風險最大

這種尿道開口在不正確位置的先天缺陷,會影響約千分之3的新生男嬰。

尿道下裂可接受手術治療,可能影響成年後的生育力。

由小兒科醫生卡爾發(Nicolas Kalfa)和小兒科內分泌學家蘇爾坦(Charles Sultan)主導的研究,進行了5年,對法國4個城市的醫院600名孩童進行研究,當中300人是出生就罹患尿道下裂的男嬰。

蘇爾坦告訴記者:「這項研究首度顯示,工作上或在家中經常接觸這些化學物質,或者比一般更常接觸,會增加生出生殖器畸形男嬰的風險。」

鄭醫師補充:

男嬰的生殖器畸形的主要原因之一,和環境荷爾蒙有關。母體接觸環境荷爾蒙,干擾原本體內正常的荷爾蒙代謝,導致男嬰的荷爾蒙濃度亦被牽連干擾,因為這些環境荷爾蒙進入體內,主要都是轉換成女性荷爾蒙為主。

參考文獻:

Is Hypospadias Associated with Prenatal Exposure to Endocrine Disruptors? A French Collaborative Controlled Study of a Cohort of 300 Consecutive Children Without Genetic Defect

DOI: 10.1016/j.eururo.2015.05.008

http://www.europeanurology.com/article/S0302-2838(15)00409-1/abstract/is-hypospadias-associated-with-prenatal-exposure-to-endocrine-disruptors-a-french-collaborative-controlled-study-of-a-cohort-of-300-consecutive-children-without-genetic-defect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新發表一項研究提醒孕婦們,在出生寶寶若是延遲斷臍,有助於提升日後的認知發展,主要是細微動作以及社交能力兩方面會好些。

國內目前有些產科醫師以及助產士倡導溫柔生產,其中也包含在出生時,不必急著斷臍,不妨先把寶寶抱到胸口,讓寶寶絕的安全舒適之後,再斷臍,減少寶寶因生產過程產生的驚嚇以及分離焦慮。

參考文獻:

Andersson O, Lindquist B, Lindgren M, Stjernqvist K, Domellöf M, Hellström-Westas L. Effect of Delayed Cord Clamping on Neurodevelopment at 4 Years of Age: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JAMA Pediatr. Published online May 26, 2015. doi:10.1001/jamapediatrics.2015.0358.

http://archpedi.jamanetwork.com/article.aspx?articleid=2296145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正面鼓勵 吃得更健康

 

 

 

 


美國康乃爾大學研究發現,想讓小孩、家人、朋友或社會大眾多吃健康食物,最好以正面鼓勵方式,鼓勵他們一天吃顆蘋果或其他健康食物,效果會比較好。相較之下,一味禁止其他人吃甜食、恐嚇別人吃甜食會發胖、會影響健康,效果反而不好。

不少公共衛生單位、專家學者常告誡民眾不要吃太多糖果、甜食、含糖飲料或不要吃紅肉、加工肉品,以免對健康造成危害、增加癌症風險。這些人希望透過這種方式讓大家吃得更健康、身體更少病痛。

研究團隊分析四十三項國際研究報告,想了解正面、負面營養訊息效果如何。結果發現,負面訊息對於營養師、醫師等專家較為有用,營養師、醫師等專家、學者較能聽進、理解這些訊息。但如果針對一般大眾,就要多強調正面訊息,告訴他們吃哪些食物比較健康,民眾較容易接受。

研究首席作者布萊恩‧萬辛克建議,身為父母,若想讓孩子吃得更健康,就要多強調花椰菜、蔬菜對健康的好處,而不要一直攻擊漢堡,一直說漢堡對健康多不好,這樣才能真正幫助孩子改變飲食習慣。

上述研究成果已發表於《營養綜論》期刊(Nutrition Reviews)。

鄭醫師補充:

我曾聽說過一個報導,有一個國家,為了降低吸毒風險,結果在全國各地廣為宣傳不要吸毒,吸毒為什麼不好,結果那段時間,吸毒比率遽增。

當我們說提到不要做什麼?對想法而言,都會提醒當事人那件事,效果跟要做什麼相當。舉個例子來說,當有人告訴我們:不要想粉紅色的大象,結果往往進入我們腦海的第一個畫面就是粉紅色的大象。

因此,與其負面恐嚇,不如置入正面的訊息,效果更佳。就像一天到晚叫小孩不要沉迷電玩,還不如告訴他們可以做哪些正面的事情,好處在哪,效果更佳。

吃東西也是一樣的。

參考文獻:

When do gain-framed health messages work better than fear appeals?

 

DOI: http://dx.doi.org/10.1093/nutrit/nuu010 4-11 First published online: 18 December 2014

http://nutritionreviews.oxfordjournals.org/content/73/1/4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調查發現 多數民眾對流產誤解大

 

民眾對流產往往有許多迷思。愛因斯坦醫學院婦產醫學教授斯夫‧威廉斯表示,研究調查顯示民眾對流產充滿誤解。

研究共同作者,斯夫‧威廉斯教授指出,針對一千名成人的調查顯示,約半數認為流產很罕見,然而這恰與事實相反。男性尤其認為婦女流產的機率不高。

接受調查的成人中,男女各有一半表示,自己的伴侶或本身經歷過至少一次流產。但整體調查結果顯示,很多人還是誤認為流產機率很低。研究已發表在《婦產醫學》期刊。

醫師指出,大部份人都理解流產主要是基因及健康上的問題所致,但七成多的人仍誤認為壓力過大是流產主因

部份研究指出,有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婦女,早產風險較高,但不代表一定會流產。醫師提醒,子宮頸短、有早產或流產病史、懷多胞胎或長肌瘤未治療,都是懷孕過程需特別注意的高危險群,應多留心注意。醫師指出,肌瘤會致早產或流產,如未治療,婦女懷孕過程就需特別留意

感染乙型鏈球菌大多數帶菌孕婦不會有症狀,但可能會增加流產、死產或早產的機率。生產過程中可能會導致新生兒感染問題,例如新生兒敗血症和腦膜炎

另當孕婦在早期懷孕時發生子宮頸無痛性的擴張,伴隨陰道出血與腹部的下墜感,內診或超音波撿查時可看到羊膜成一汽球般突出於子宮頸口外,往往是子宮頸閉鎖不全所造成,流產機率頗高,需接受特殊治療,才能減少風險。

鄭醫師補充:

這個報導提醒我們,流產機率不低,有鏈球菌感染要積極處哩,否則流產以及新生兒健康風險都會提升。壓力影響比較大的是不孕。

參考原文報導:

http://www.medicalnewstoday.com/articles/293580.php

參考文獻:

Public perceptions of miscarriage: A national survey, Zev Williams, et al., Obstetrics & Gynecology, published online 7 May 2015.

Albert Einstein College of Medicine at at Yeshiva University news release, accessed 6 May 2015 via Newswise.

Additional source: MedlinePlus, Miscarriage, accessed 6 May 2015.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木糖醇小兵立大功!德國年省逾百億

【華人健康網記者黃曼瑩/台北報導】台灣的兒童蛀牙率一直居高不下,根據衛生福利部資料統計,目前台灣5歲兒童齲齒率高達79.3%,5歲兒童每10人約有8人蛀牙,每人平均蛀牙2.5顆。但是,反觀外國對於牙齒的照護卻非常有一套,德國、分蘭藉由嚼食含有木糖醇的無糖口香糖,來降低蛀牙率的做法,是值得取經的對象。

 

德國養成嚼食無糖口香糖的習慣,年省逾百億元醫療支出

根據一項由箭牌基金會委託德國波鴻大學(University of Bochum)及維騰大學(University of Witten)的專業科學團隊註進行,以歐洲口腔保健先驅之一芬蘭的經驗為師,研究口腔保健對整體經濟的影響。研究發現,每年德國健保在無糖口香糖高消費族群,及低消費族群投入的口腔保健費用,分別為196歐元(約新台幣6,822元),以及277歐元(約新台幣9,642元),意味著養成嚼食無糖口香糖的習慣,將可使每年每人可省下81歐元(約新台幣2,820元)的醫療支出,相當於台灣公立小學三學期的註冊與書籍費用。

芬蘭推動「氟與木糖醇」雙管齊下,進行預防蛀牙

無獨有偶,根據《90%的病,從牙齒開始》這一本新書中也指出,芬蘭從1975年就開始銷售木糖醇製品,並且推動「氟與木糖醇」雙管齊下進行預防性牙科政策,讓蛀牙人數大幅減少。1975年芬蘭人的平均蛀牙數目是6.9顆,高於日本的5.6顆,芬蘭國民對牙齒保健的知識和日本人差不多。不過到1978年兩國蛀牙數目相等,到1991年芬蘭更是驟減至1.2顆,現在則低於1顆。

牙醫師黃耀慧醫師建議,母親節將至,媽媽應該從自身的牙齒保健做起,因為「媽媽口中若含有高濃度的細菌,並有較多的蛀牙時,就可能在照顧家人的過程中將齲齒的細菌傳染給全家,形成蛀牙家族,自然也會對全家經濟產生影響。

 

「愛牙四守則」守護家人口腔健康

照顧牙齒不能偷懶,建議每天早餐後、睡覺前需各刷一次牙齒,最好是每次吃完東西後就刷牙,若場合或時間不適合,可把握飯後10至20分鐘的黃金時間咀嚼無糖口香糖,刺激唾液分泌,中和口腔酸性,幫助代謝食物和細菌,達到「自我乾淨」的潔牙作用。

並且建議媽媽們可以用簡單、方便的「愛牙四守則」來守護家人口腔健康:

一、定期進行口腔檢查。

二、早晚使用含氟牙膏刷牙。

三、每天使用牙線(棒)。

四、吃完、喝完嚼無糖口香糖或使用含氟漱口水。

鄭醫師補充:

很多人不知道木糖醇其實是天然的糖,但熱量較蔗糖低40%,同時,也不會讓口腔的細菌發酵分解,進而導致蛀牙發生,因此,飯後或是吃完食物若是刷牙不便,不妨透過木糖醇口香糖來幫助清潔牙齒,降低蛀牙發生率與風險。

參考文獻:

1. Reusens, B. (2004). Remacle, Claude; Reusens, Brigitte, ed. Functional foods, ageing and degenerative disease. Cambridge, England: Woodhead Publishing. p. 202. ISBN 978-1-85573-725-9. Retrieved March 14, 2012.

2. "Policy on the Use of Xylitol in Caries Prevention" (PDF). Reference Manual (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 Dentistry) 33 (6): 42–44. 2010. Retrieved March 14, 2012.

3.Scheinin, Arje (1993). "Dental Caries, Sugars and Xylitol". Ann Med 25: 519–521.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幼兒睡前故事 促進語言閱讀能力

【台灣醒報記者李明倫綜合報導】科學家首度證實,床邊故事可大幅增進幼兒大腦發育。家長很早就知道,睡前故事不僅幫助孩子放鬆容易入睡,也增進家長與孩童之間的情感。科學家首次提出可量測的科學證據,指出這個例行性的「兒童夜間活動」,還有一個重要的好處,就是促進幼兒大腦的語言與閱讀能力。

研究指出,3歲以內是嬰兒大腦發育的關鍵時刻。2014年6月,美國兒科學會即開始提倡,家長應從孩子出生開始就對初生兒放聲朗讀或講睡前故事,以培育孩童的早期學習能力,促進大腦的連接,有利於孩童的語言發展。如今,科學家終於提出睡前故事對幼兒的大腦語言與閱讀能力發展影響的直接證據。

【大腦測量研究】在發表於美國兒科學術學會年會的研究成果中,辛辛那提兒童醫院醫療中心約翰‧赫頓醫師表示,他們很興奮可以首次呈現,學齡前幼兒所接觸的閱聽,對於大腦發育是有意義且可以被量測的,並可協助預測孩童之後的語言與閱讀能力。赫頓醫師說,使孩童具有「想像力」的腦區對於往後閱讀能力的發展特別重要,可以幫助孩童在腦中「看見」所閱聽到的東西。

研究人員研究19名3到5歲學齡前兒童,37%的人是來自低收入家庭,每個孩子的主要照顧者完成旨在衡量孩童在家裡接受到認知刺激,(如他們朗讀或講述故事給孩子的頻率、選擇的書籍,以及他們如何聊天、一起玩等)的問卷調查。孩子們則透過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技術,測量他們在通過耳機收聽與年齡相適應的故事時的大腦活動。

【大腦測量研究結果】研究分析結果指出,更多的家庭閱讀與對於負責分析語言意義的腦區,有較高活性有緊密關聯,這些腦區對於語言發展以及往後的閱讀能力發展非常重要。赫頓博士強調,即使考慮不同家庭的經濟能力,平時在家裡接受到較多認知刺激的幼兒,在接受閱聽刺激時,大腦活動更活躍依然非常顯著。

赫頓醫師表示,使孩童具有「想像力」的腦區活性也特別高,顯示在大腦中「視覺化」有助孩童對於敘述的理解。想像力允許孩子「看到」故事,往後孩童由圖畫書進一步要學習閱讀文字時,此腦區幫助他們理解文字扮演重要的角色

鄭醫師補充:

不要怪孩子閱讀能力差,身為父母的人,是否在協助孩子大腦發展閱讀能力的關鍵期耐心地讓孩子聽睡前故事,也是一大關鍵,這篇報導就是很好的說明。

參考原文報導:

http://www.dailymail.co.uk/news/article-3054843/Bedtime-stories-aid-reading-brain-tests-Study-finds-provides-meaningful-measurable-boost-development.html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