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紀的身心文明病-憂鬱症


更新日期:2008/07/30 11:59 【中時健康 王國強/台北報導】


近日新聞報導,一名剛考上醫學系的女大生,因為家中經濟不佳,自我要求過高的壓力之下,產生重度憂鬱的現象,不僅一個月暴瘦6公斤 ,還一度有自殺的念頭,所幸及時被發現並接受輔導治療,才得以阻止這場悲劇。


有關憂鬱症的分佈情形,彰化基督教醫院體系精神科主任邱南英表示,女性憂鬱症人口比男性多,根據美國的統計資料顯示,女性罹患憂鬱症的比例約為15%-20%,男性則為5%-10%,約為男性的兩倍,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除了因為社會結構及性別角色,同時也與女性的耐受度、荷爾蒙等生理因素相關,常見如職業婦女雙重角色的壓力、生產後身體生理變化造成,而另一項調查資料顯示,90%自殺的人患有精神上的疾病,其中70%有憂鬱症情形,再加上自殺人口數年來皆列國人十大死因中,顯見憂鬱症的問題不容輕忽。


邱南英進一步說明,憂鬱症的成因多且複雜,包含家族遺傳、基因、大腦神經傳導物質、體質等原因,這些因子可能是造成日後憂鬱症發病的潛藏因子,也可能是導火線,簡單來說,一個病患同時擁有多項致病因子多年,直到某一項因子改變、或發生而引發憂鬱症的產生,也有可能終其一生皆未發病。


憂鬱症的臨床表現多樣化,患者情緒狀態會慢性的累積可能會反應在生理上,如嚴重頭痛、噁心想吐等,因此許多病患在發病一開始並不會向精神科醫師求助,一直嘗試各種醫學檢查、耗費許多時間、金錢及醫療資源,才發現這些生理疾病其實是由情緒所引發的;邱南英說到,許多患者在求診時的主訴為睡眠障礙,經過診斷其實為憂鬱症患者,憂鬱症更可細分為輕度、中度、重度等,大概有數十種之多,需要接受專業精神科醫師的詳細瞭解、診斷,再由醫師訂定醫療計劃,並且加以設定病患在治療過程中擔任的角色,讓患者更加瞭解自己,也有助於治療。


邱南英表示,目前醫學發達,治療憂鬱症除了心理上的建設,也能透過吃藥改善,抗憂鬱藥物治劑的選擇相當多元,現今最常使用的抗鬱劑可分為兩大類,一種是SSRI,學名為選擇性血清素再回收抑制劑,這一類的藥品因為效果好、副作用少、安全方便、一天只需服一次藥,因此常被視為第一線藥物;另一類為SNRI(血清素及腎上腺素再回收抑制劑屬雙重作用的藥劑),於血清激素和正腎上腺素都能發揮作用, SSRSNRI及其他的抗憂鬱劑都能治療憂鬱症所產生的情緒及生理的不適。


憂鬱症被視為新世紀的文明病,近期更因為是否可納入職病表而引發熱烈討論,醫師呼籲,預防憂鬱症其實不難,規律的生活、固定的運動習慣、擁有適當的興趣及嗜好,了解自己與身邊的每一位都是獨一無二、無可替代的個體,再加上親友的關懷聯繫,憂鬱症自然不會找上門。


腦瘤當憂鬱 名醫遭控害盲


診治61次轉院 瘤已4.5公分 辯:確有精神疾病


20080731蘋果日報


丁牧群台北報導】男子高寶樹四年前因頭痛、憂鬱,向書田診所精神科主任、名醫陳家駒求診,被診斷是精神病,但他看了六十一次門診仍然頭痛欲裂,轉診後才發現長了腦瘤,開刀後雖救回一命,但雙眼幾乎全盲。高認為誤診害他失明,告陳業務過失重傷害,誓為雙眼討回公道。


力討公道
台北地檢署昨天首次開庭,高寶樹(三十八歲)手持盲人手杖,吃力地由妻子攙扶出庭。他沉痛地說:「我一再詢問 陳 醫師,我的頭怎麼會這麼痛,他斬釘截鐵說是精神病症狀,還說就算看別的醫師,答案也一樣,如果他謙虛一點,不要拖了快兩年才建議轉診,也許我還能看見這個世界。」他並強調:「打官司絕不是為錢。」
高寶樹指控,二○○四年底時,他因為有頭痛、憂鬱、恐慌等症狀求診,陳家駒診斷是恐慌症、解離症、憂鬱症及轉化症,他雖一再反映頭痛難耐,但陳家駒都解釋為精神病症狀。


腫瘤長期壓迫視神經
高說,他共看了陳家駒的門診六十一次,但頭痛越來越嚴重,常暈眩、跌跤,也會突然看不到,他曾問陳是否該轉診,或看其他科,陳都說:「不用。」
直到前年九月,陳終於建議高轉診,高於十一月到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接受電腦斷層掃描後,發現疑為腦部腫瘤,轉院到台大醫院後,更確認是左小腦良性腫瘤已長到 四點五公分 ,而視神經因長期被壓迫而萎縮。


「再看不見小孩的臉」
台大雖然緊急手術幫高保住性命,但他兩眼視力只剩一,幾乎全盲。高事後找書田協調,只希望對方道歉,並捐六百萬元給公益團體,但書田只願賠兩萬元,他只好提告。
原在電子公司上班的高,失明後丟了工作,為養家活口,正努力學習盲人電腦及薩克斯風,希望能當街頭藝人。他感嘆說:「我有三個小孩,最大的才六歲,失明後再也看不見他們可愛的小臉,只能用手摸摸他們有沒有長高、長胖。」


是否誤診仍有待調查
陳家駒昨強調,高確實患有精神疾病,自己也曾建議他轉診,醫療過程絕無疏失。書田診所昨表示,高一直到二○○六年九月,才表示自己頭痛,書田也立即安排轉診,並無延誤。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神經內科主任甄瑞興提醒,腦瘤及精神病都可能出現頭痛症狀,腦瘤可能被誤診為精神病,但腦瘤及精神病也可能同時發生在病患身上,此案須經專家調查,才能釐清是否為誤診或延誤就醫。


他也表示,不管門診幾次,若出現視力異常等與精神病無關的症狀,病患及醫師都應有所警覺,以免延誤病情。



 文章轉載自:


http://1-apple.com.tw/index.cfm?Fuseaction=Article&Art_ID=30804949&IssueID=20080731#ImgAdd


 


在司法判決未定之前,我們不作任何判斷或臆測,本文單純想探討精神疾病的診斷及因應作法。


憂鬱症對於現代人來說,似乎愈來愈普遍,但對於憂鬱症,我們究竟瞭解多少?而憂鬱症是如何被診斷的,有沒有客觀數據可以告訴當事人,達到何種標準才是憂鬱。為何有身體狀況的個案,看起來也像憂鬱?


我們必須先有的概念是精神科醫師診斷的依據是什麼?主要是一本寫滿了一些現象描述的精神疾病診斷標準,精神科對病人的診斷,是基於他個人認定眼前的患者到底符合那個疾病中的幾條診斷標準而成立的,當然在訓練過程中,排除器質性的因素是第一要務,也就是精神科醫師在確立診斷前,必須先把一些可能的生理因素排除,才能考慮一些精神疾病診斷的可能性。但門診患者人數眾多,要做到這一點談何容易。


如果單純只從症狀上判斷而構成一些精神疾病診斷,對於當事人來說,的確有些風險。像是頭痛,醫師們都很清楚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心理因素所引發,只有十分之一不到的個案可能是腦瘤或其他中風或者腦部感染的個案引發。何況,很多人服用了抗憂鬱劑也會頭痛,因此,單以精神科診斷標準來判斷與治療,盲點比較難避免。過去,也曾有人的狀況類似精神分裂症的症狀,在試過所有藥物都無效以後,決定幫當事人作電痙攣(ECT)治療,結果死於該項治療。解剖後發現當事人有腦瘤,有腦瘤的人接受電療,的確有致命的危險性。我也曾在門診遇過講話不流利,但卻能聽得對方說話的人,她某些症狀,的確像是一些精神狀況不穩定的情形,但這種表達性失語症的狀況,通常與腦部病灶有關,後經轉介查證,原來是良性腦瘤作祟,在手術切除之後,很快恢復到之前健康的狀況。


我想強調的是,憂鬱狀況是某些原因的結果,我們一旦被懷疑或被診斷有憂鬱症,應先找出原因何在?通常第一步應先作詳細的身體檢查,確定身體沒問題以後,再去處理心理或其他因素。門診量多的精神科醫師,沒有太多餘裕去幫大家作身體可能因素的評估,相對來說,只是急著構成精神科診斷,方便開藥而已。即便是像血清素或正腎上腺素不平衡,也未有對應的身體檢測來證實真的是有類似的問題,所以建議大家一旦被診斷有憂鬱症或其他精神疾病的人,務必找一個細心且看診時間不會太短的醫師來作詳細的生理評估及體檢,務必排除任何因身體因素引起的精神狀況。貿然服藥,除了不能解決根本問題,還得承受藥物副作用的痛苦及風險,甚至有延誤治療的可能性,建議大家千萬要謹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