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新的研究證實,與攝取量較高的人相比,食用較少量漿果,蘋果和茶等富含類黃酮的食物的人,在20年內患阿茲海默氏病和相關失智的可能性高2至4倍,此由塔夫茨大學的美國農業部高齡人類營養研究中心(Jean Mayer USDA)的科學家領導。

針對2800名50歲以上的人進行的流行病學研究檢查了吃含類黃酮的食物與阿茲海默氏症(AD)阿茲海默症及相關失智症(ADRD)的風險之間的長期關係。儘管許多研究著眼於短期內營養與失智之間的關聯,但今天發表在《美國臨床營養學雜誌》上的這項研究著眼於20年以上的暴露分析。

黃酮是植物中的天然物質,包括水果和蔬菜,如梨,蘋果,漿果,洋蔥,以及植物性飲料(如茶和酒)。類黃酮與多種健康益處相關,包括減少發炎。黑巧克力是類黃酮的另一種來源。

研究小組確定,與最高攝入量相比,三種類黃酮攝入量低與癡呆風險更高有關特別是:

  • 黃酮醇(蘋果,梨和茶)的攝入量低與罹患ADRD的風險增加兩倍有關。
  • 花青素(藍莓,草莓和紅酒)攝入量低與罹患ADRD的風險增加四倍。
  • 低攝入類黃酮聚合物(蘋果,梨和茶)與罹患ADRD的風險倍增。

AD的結果也相仿。

高級作者兼營養流行病學專家保羅·雅克說:“我們的研究為我們提供了隨著時間的推移飲食可能與一個人的認知能力下降有關的圖片,因為我們能夠在參與者被診斷為失智症之前多年就研究類黃酮的攝取量。”“由於目前沒有可用於治療阿茲海默氏症的有效藥物,通過健康飲食預防疾病是一個重要的考慮因素。”

研究人員分析了六種類型的類黃酮,並將長期攝入量與以後生活中診斷出的AD和ADRD的數量進行了比較。他們發現,與最高攝入量(大於60%)相比,三種類黃酮攝入量低(15%或更低)發生失智的風險更高。研究的攝取分類包括:

  • 低攝取量(15%或更低)等於每月無漿果(花青素)攝取,每月大約一個半蘋果(黃酮醇),也沒有茶(類黃酮聚合物)攝取。
  • 高攝取量(60%或更高)等於每月大約7.5杯藍莓或草莓(花青素),每月8個蘋果和梨(黃酮醇)和每月19杯茶(類黃酮聚合物)。

第一作者埃斯拉·希什塔爾(Esra Shishtar)說:“茶,尤其是綠茶和莓果是類黃酮的良好來源。”埃斯拉·希什塔爾(Esra Shishtar)在研究時曾是Gerald J.和Dorothy R. Friedman營養科學與政策學院的博士學位塔夫茨大學(University of Tufts University)在USDA HNRCA的營養流行病學計劃中。“當我們查看研究結果時,我們發現攝取更多類黃酮可能從中受益最大,而攝取量卻不需要太多。每天喝一杯茶或每週吃兩到三次莓果就足夠了。”

雅克還說,50歲是首次為參與者分析數據的大致年齡,對採取正向飲食來說為時不晚,。他說:“失智症的風險實際上在70歲以上就開始增加,而要傳達的訊息是,當您接近50歲或更高齡時,如果您還沒有調整飲食的話,您應該開始考慮更健康的飲食。”

方法

為了測量類黃酮的長期攝入量,研究團隊使用了飲食調查表,該調查表由弗雷明漢心臟研究的參與者大約每四年進行一次醫學檢查,這些人是白人,大部分人經過幾代人的心臟危險因素研究疾病。

為了增加飲食資訊準確的可能性,研究人員基於以下假設:從認知狀態下降開始,飲食行為可能已經改變,並且食物調查表更可能不準確,從而從失智症診斷之前的幾年中便排除了調查表。 。

參與者來自後代世代(原始參與者的孩子),數據來自第5至9次的檢查。在研究開始時,參與者沒有AD和ADRD,及有效的食物頻率問卷當基底。類黃酮的攝取量在每次檢查時都會更新,以代表五個檢查週期內的累積平均攝取量。

研究人員將黃酮類化合物分為六種類型,並根據百分位數創建了四個攝取水平:小於或等於15%,15-30%,30-60%和大於60%。然後,他們將類黃酮的攝取類型和量與新診斷的AD和ADRD進行了比較。

該研究仍存在一些侷限性,包括使用食物頻率問卷中的自我報告食物數據,這些數據在召回時可能會出錯。該發現可推廣到歐洲血統的中年或老年人。受教育程度,吸煙狀況,體能鍛鍊,體重指數和參與者飲食的總體質量等因素可能會影響結果,但研究人員在統計分析這些因素占比。由於其觀察性設計,該研究並未反映出類黃酮攝取與AD和ADRD發生之間的因果關係。

參考文獻:

Paul F Jacques, Rhoda Au, Jeffrey B Blumberg, Gail T Rogers, Esra Shishtar. Long-term dietary flavonoid intake and risk of Alzheimer disease and related dementias in the Framingham Offspring Cohort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2020; DOI: 10.1093/ajcn/nqaa079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鄭醫師的部落格 的頭像
    鄭醫師的部落格

    鄭醫師的部落格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