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憂鬱症影響全世界2.8億人。精神疾病已被證明會導致飲食行為的改變。德國波昂大學醫院(UKB)、波昂大學和圖賓根大學醫院的研究人員發現,雖然憂鬱症患者普遍食慾較低,但他們更喜歡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研究結果目前已發表在《心理醫學》期刊。

每種憂鬱症都是不同的。有些受其影響的人無法再離開家;其他人受到限制但可以繼續正常生活。這些差異在食慾上也很明顯。患有嚴重憂鬱症的患者,經常會報告食慾發生變化。 「許多憂鬱症患者普遍食慾不振。其他人在憂鬱發作期間食慾會增強,甚至會產生對食物的渴望——尤其是對甜食。這些變化會導致體重變化,」通訊作者 Nils Kroemer 教授解釋說,他在圖賓根大學醫院精神病學和心理治療系轉化精神病學系工作,同時也是英國波恩大學精神病學和治療心理學系教授,因此在心理治療系轉化精神病學系工作,同時也是英國波恩大學精神病學和治療醫學系醫學教授。 “儘管有這些報導,但人們對憂鬱症患者的飲食偏好知之甚少,儘管這些信息可能促進新的治療方法。”

碳水化合物即使與食物混合也會讓人渴望

該研究首次證明,憂鬱症與飲食偏好的特定變化有關,這可以透過所示的食物成分來解釋。偏好的關鍵成分是所謂的主要營養素,它們構成了我們的飲食: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和脂肪。碳水化合物是人體細胞的主要能量來源之一。

與健康對照組相比,憂鬱症患者對富含脂肪和蛋白質的食物的渴望較低。相反,他們更喜歡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例如甜食。研究中,碳水化合物比例較高也導致憂鬱症患者更喜歡富含脂肪和蛋白質的食物。換句話說,憂鬱症患者對牛奶巧克力等含有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食物的渴望也會增加。這類高能量食物也常是不健康飲食的特徵。到目前為止,人們還認為對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的渴望與食慾增加有關。 「我們現在能夠證明事實並非如此。事實上,對碳水化合物的渴望與憂鬱症的整體嚴重程度,尤其是焦慮症狀更相關,」第一作者莉莉·瑟恩(Lilly Thurn)解釋說,她在研究期間是英國國立大學精神病學和心理治療系克羅默教授團隊成員,目前是馬斯特里赫特大學的碩士生。

未來更重視營養

 

該研究的結果為未來的研究和治療提出了進一步的問題。 「由於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透過與富含脂肪和蛋白質的食物不同的信號通路控制大腦的獎勵反應,因此可能可以從中獲得更好的治療方法,」尼爾斯·克羅默教授解釋道。

 

因此,將來,如果在憂鬱期間對某些食物的偏好發生了變化,那麼伴隨的飲食療法可能會接受考驗。也可以研究透過優化患者的飲食評估是否可以持久改善憂鬱症。

 

針對腸道和大腦之間聯繫的療法在未來看起來特別有前景。初步研究已經發現,禁食或益生菌食品可以產生抗憂鬱作用,」莉莉瑟恩說。 “研究還証實,憂鬱症患者的微生物群會發生變化,這可能會加劇各種症狀。”

參考文獻:

  1. Lilly Thurn, Corinna Schulz, Diba Borgmann, Johannes Klaus, Sabine Ellinger, Martin Walter, Nils B. Kroemer. Altered food liking in depression is driven by macronutrient compositionPsychological Medicine, 2025; 55 DOI: 10.1017/S0033291724003581

鄭醫師補充:

憂鬱症患者不管身體或是大腦都需要更多能量供應。但攝取錯誤的快能量食物來源,不僅影響身體的代謝功能,還會進一步惡化腸道菌叢的生態平衡。在憂鬱症發作期間,透過真正能穩定提供量及改善腸道環境的優質飲食,絕對是改善憂鬱症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鄭醫師的部落格 的頭像
    鄭醫師的部落格

    鄭醫師的部落格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