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抗衰老以及癌症防治怎麼作? (388)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愛喝酒嘛著愛運動 死得會比較慢一點

今天公布的最新研究報告顯示,嚴重酗酒但運動的人,罹患酒精相關疾病致死的機率,低於不運動的酗酒者。

法新社報導,研究人員使用英國1994-2006年的人口資料,依據3萬6000多人回報的酒精攝取量與運動量,比對健康狀況;其中酒精攝取量分級由「從未喝醉」到「喝到傷身」不等;運動量分級則五花八門,從輕鬆的園藝、走路到強力運動。

「英國運動醫學雜誌」(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刊登的研究報告指出,數據顯示,「酒精攝取量與致死風險間的關係因『身體活動』而緩和」。先前研究指出,大量攝取酒精會使罹患心臟病、中風與癌症而致死的風險升高

研究團隊指出,他們的研究無法確定推斷因果關係,也就是無法論定,積極運動是否會降低酒精致死的機率。報告中寫道,但至少研究結果「提供了更多論據,即使對有某些較不健康行為的人來說,身體活動仍有促進健康的作用」。

鄭醫師補充:

愛喝酒對身體來說,是一項負擔,而常運動可以減少這項負擔,降低死亡率。這不禁讓我想到一位我認識的長者,他喜歡長跑也是柔道六段的高手,他在柔道訓練完,往往要喝兩三大杯生啤酒。即使之前曾發生中風,但後來也復建的不錯,還能持續工作,儘管已經七十幾歲了。

規律運動真的非常非常非常重要。

參考文獻:

Does physical activity moderate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alcohol drinking and all-cause, cancer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mortality? A pooled analysis of eight British population cohorts

  • K Perreault,
  • A Bauman,
  • N Johnson,
  • A Britton,
  • V Rangul,
  • E Stamatakis

Br J Sports Med bjsports-2016-096194Published Online First: 31 August 2016 doi:10.1136/bjsports-2016-096194 

http://bjsm.bmj.com/content/early/2016/07/04/bjsports-2016-096194.short?rss=1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胰臟癌診斷、治療都困難 最新研究:維生素A有助抑制擴散

 

一個國際團隊日前在英國《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發表報告說,他們在實驗室觀測後發現,維生素A或許能夠在抑制胰臟癌擴散的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基於相關機制,醫學界未來有可能找到新方法來抑制癌症擴散。

胰臟癌是一種診斷和治療都很困難的消化道惡性腫瘤。英國倫敦帝國理工學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的研究人員與德國、美國的同行選擇了新角度來研究這類疾病,將目光聚焦在腫瘤周邊的細胞群,即所謂的星狀細胞(stellate cell)。

人體的胰臟(BruceBlaus@Wikipedia / CC BY 3.0)
人體的胰臟(BruceBlaus@Wikipedia / CC BY 3.0)

在健康的胰臟中,星狀細胞處在休眠狀態,儲存大量維生素A並加以代謝。維生素A通常會在代謝過程中轉化成全反式維甲酸(all-trans-retinoicacid,ATRA),這些物質對生長、發育和細胞分化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

隨著胰臟腫瘤發展,腫瘤會給星狀細胞發出信號激活它們,從而將其中的維生素A釋放出來,使維生素A無法在星狀細胞中代謝。被激活的星狀細胞會在腫瘤周圍形成稠密的結締組織,癌細胞會借助這些組織擴散到身體其他部位,同時結締組織也會限制抗癌藥物直接作用於腫瘤上。

研究人員在實驗室中的星狀細胞內,人為引發了維生素A的代謝轉化過程,所產生的全反式維甲酸有效阻止了星狀細胞「改造」腫瘤周圍環境,減少了結締組織形成,讓癌細胞沒那麼容易生長擴散

報告作者、倫敦帝國理工學院的克羅諾普洛斯(Antonios Chronopoulos)說,這個研究並非想消滅這些星狀細胞,而是通過特殊手段讓它們恢復到休眠狀態,從而減少結締組織出現,還原腫瘤所處微環境,最終抑制癌細胞擴散。

不過研究人員也指出,他們僅僅在實驗室中觀察細胞在特定情況下的表現,目前還沒有掌握確切證據來證明服用維生素A補充劑會對胰臟癌病人的病情有助益,未來還需要包括臨床試驗在內的更深入研究。

鄭醫師補充:

補充維生素A在於幫助胰臟的星狀細胞休眠,阻止星狀細胞改善腫瘤周圍環境,減少結締組織形成,還原腫瘤細胞的環境,讓癌細胞擴散不易。期望這樣的效果,在人體試驗上可以看到同樣的果效。補充維生素A須留意劑量,一天不要超過20000國際單位,避免維生素A中毒。

參考文獻:

ATRA mechanically reprograms pancreatic stellate cells to suppress matrix remodelling and inhibit cancer cell invasion

http://www.nature.com/ncomms/2016/160831/ncomms12630/full/ncomms12630.html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90歲奶奶重訓8個月,從此丟掉拐杖、走路不跌倒

 

【早安健康/林昕潔整理編輯】每周兩次的重量訓練,就能大幅減少高齡者跌倒的風險!美國一位超過90歲的女士,經過八個月的重量訓練之後,不但身體狀況有所改善,還能不再依靠枴杖、自行行走。

 現年高齡92歲的Virginia Gustafson Rizan在朋友介紹下加入健身房課程。在此之前,她的身體狀況非常脆弱,需要依靠枴杖行走,走路時總是需要輔具、拐杖或任何能夠抓握的幫助。朋友認為,容易跌倒是由於身體不夠強壯,因此邀請Virginia加入健身房。

 一開始,Virginia能夠靠自己的身體完成的事非常少。不過,經由訓練,Virginia的身體變得更加強壯、平衡感也變好。自從加入健身房的訓練以來,Virginia就不曾在家中跌倒過,即使跌倒也有足夠的力量自行站起來,甚至漸漸能夠不需依靠枴杖行走。

 研究證實:90歲以上的高齡者,也能藉由訓練變得更強壯

事實上,在此之前就已有研究顯示,運動鍛鍊能夠顯著改善高齡者的身體狀況。「美國老年協會」(American Aging Association)刊物中的一項研究指出,經過12周的特殊訓練後,90歲以上高齡者的身體狀況就有所改善

 這項研究由西班牙納瓦拉公立大學物理治療教授Mikel Izquierdo-Redín領導,共有24位受試者參與,年齡介於91至96歲之間。在12周的期間內,受試者每周兩天接受特別設計的訓練課程,訓練內容結合了重訓和增進平衡感的練習

 研究結果顯示,12周後高齡者的肌肉質量和強壯程度都有所增加。這些進步反映在多種生活能力上,包括行走速度提高、更能自行從椅子中站起來、平衡感進步、跌倒發生率減少,以及下肢的肌肉力量和質量增加。

 Mikel Izquierdo-Redín認為,讓高齡者進行運動計畫,發展肌肉力量、平衡感和走路的能力,能夠防止高齡者受到老化的影響、增進整體健康,並幫助高齡者適應他們所居住的社會

鄭醫師補充:

讓年長者規律做重量訓練,可以降低肌肉流失的速度,延緩衰老還能增加肌力以及平衡感,降低跌倒的風險,可謂一舉數得,值得提倡。

參考文獻:

  1. Eduardo L. Cadore, Alvaro Casas-Herrero, Fabricio Zambom-Ferraresi, Fernando Idoate, Nora Millor, Marisol Gómez, Leocadio Rodriguez-Mañas, Mikel Izquierdo. Multicomponent exercises including muscle power training enhance muscle mass, power output, and functional outcomes in institutionalized frail nonagenarians. AGE, 2013; DOI: 10.1007/s11357-013-9586-z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女性採賀爾蒙替代療法 乳癌罹患率高

根據一項對10萬名年齡40歲以上的女性進行的調查,使用賀爾蒙替代療法對健康恐有危害,使用時間愈長,罹患乳癌的機率也愈高。

賀爾蒙替代療法主要用來紓解因為更年期對女性帶來的身體不適,例如熱潮紅、偏頭痛、睡眠中斷、憂鬱症等症狀

據「癌症研究協會」及英國規模最大的乳癌研究慈善單位Breast-Cancer Now,對10萬名40歲以上服用雌激素及孕激素的婦女進行調查,發現服用這些賀爾蒙補充劑約5年的婦女,比未服用任何賀爾蒙補充劑或只服用雌激素的婦女,罹患癌症的機率高出2.7倍;服用雌激素及孕激素長達15年或更久的婦女,罹患乳癌的機率提高到3.3倍。

研究顯示,每1000名婦女中約有14人在50歲後會罹患乳癌,但如果服用雌激素及孕激素,人數就提高到每1000名婦女有34人罹癌。

研究人員指出,這項研究結果讓婦女清楚了解同時服用雌激素及孕激素可能帶來的健康風險,但如果更年期的婦女僅服用雌激素,則較沒有罹患乳癌的重大風險

鄭醫師補充:

我查了一下原文報導的內容,結論是服用雌激素合併黃體素(上述報導稱孕激素)的致癌風險較高,但時間仍是主要的影響因素。時間越長,風險越大。

非荷爾蒙療法的藥物治療不外乎是抗憂鬱劑、抗癲癇藥物以及降血壓藥物,其實都是症狀控制,無法根本解決問題。而且藥物本身潛藏的副作用以及依賴風險,大多數的患者不會被開藥的醫師事先告知。

更年期症狀很明顯難以忍受,可以考慮功能醫學的建議做法:短期間使用安全性更高的生物荷爾蒙療法來改善。搭配相關補充品幫助荷爾蒙安全代謝,降低風險。賀爾蒙替代療法只要不是長期使用,搭配安全配套輔助療法,其實是安全有效的療法。

參考原文報導:

http://www.telegraph.co.uk/science/2016/08/22/hrt-triples-the-risk-of-breast-cancer-longest-ever-study-shows/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多閱讀就長壽2年!每周看書3.5小時,降23%死亡率

 

【早安健康/ELSEVIER全球醫藥新知】我們知道多運動,攝取均衡營養、健康的食物可能對延長壽命有幫助,然而一篇刊登於《Social Science & Medicine》的研究發表可能讓我們對於延年益壽有新的想法;根據美國耶魯大學(Yale University)的研究成果,閱讀較多的書籍可能和較長的壽命有關。

 研究團隊使用一項大型健康研究的實驗結果,涵蓋3,635位受試者,受試者接受調查回答有關閱讀的相關問題。科學家接著將受試者區分成三個組別:不看書、一周閱讀書籍時間3.5小時以下,以及一周閱讀時間超過3.5小時。

 作者於分析數據時發現,有閱讀習慣的族群以女性居多,多具大學學歷及較高的收入,因此作者在分析時控制了包括年齡、種族、自我回報健康狀況、憂鬱程度、工作及婚姻狀況等變因。

 實驗結果顯示,一星期閱讀書籍時間為3.5小時以下的組別,在後續追蹤12年內死亡率,較完全不讀書的組別低了17%;而每週閱讀時間超過3.5小時的組別,其死亡率則較完全不讀書的組別低了23%;平均起來,和不具閱讀習慣的族群相比,具閱讀習慣的族群壽命多了近2年。

 本文出自 ELSEVIER全球醫藥新知

 新聞出處:Read Books, Live Longer?《The New York Times》http://well.blogs.nytimes.com/2016/08/03/read-books-live-longer/?smid=fb-share&_r=5

 研究刊登在《Social Science & Medicine》第164卷 第44-48頁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277953616303689

鄭醫師補充:

過去許多研究告訴我們,多運動可以長壽。但多讀書可以長壽,這類研究比較少看到。大概是能看書久一點的人,代表腦部功能退化較慢。腦部功能與壽命息息相關。

過去也有研究告訴我們,閱讀可以改善以及開發大腦功能:

http://www.medicaldaily.com/can-reading-change-your-brain-fiction-alters-cognitive-function-even-casual-readers-265887

Berns G, Blaine K, Prietula M, Pye B. Short- and Long-Term Effects of a Novel on Connectivity in the Brain. Brain Connectivity. 2013.

不管如何,多運動以及多看書,延年且益壽。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按時刷牙 可有效防治大腸癌

發稿時間:2016/08/11 17:34

(中央社倫敦10日綜合外電報導)研究顯示,按時刷牙有助於防治大腸癌。這是因為口中造成牙齦出血的細菌,會透過血液跑到大腸,進而引發癌症或使已存在的腫瘤惡化。

英國「每日郵報」網站報導,在癌症腫瘤中發現的梭桿菌比正常細胞多好幾百倍。

現在研究員發現大腸中梭桿菌會讓癌前細胞演變成癌症,也會讓大腸中已存在的腫瘤長更大

科學家正在調查這種細菌是如何透過血流進入大腸中。其中1個理論是,如果某人牙齦流血就可能發生這種事。

研究人員發現,細菌攜帶一種蛋白質,這種蛋白質會吸附在糖分子上,從而黏附在腸道上的息肉或癌症腫瘤。由於這種細菌屬厭氧型,所以腸道為它們提供很好的生活空間

研究報告共同執筆人、哈佛大學陳曾熙公共衛生學院(TH Chan School of Public Health)教授賈瑞特(Wendy Garrett)表示,更加瞭解這樣的機制,可能有助於阻止人們罹患癌症。(譯者:中央社陳昱婷)1050811

參考文獻:

過去研究大多著重在造成牙周病的細菌,可能導致心血管疾病及動脈硬化的風險增加,這篇研究更提醒我們造成牙周病的某種細菌,若經由血液跑到大腸,會幫助大腸癌細胞的生長。

所以保護牙齒健康,也可以防癌。

參考文獻:

Gut microbiota, metabolites and host immunity

Nature Reviews Immunology

 16, 341–352 (2016) doi:10.1038/nri.2016.42

 

http://www.nature.com/nri/journal/v16/n6/abs/nri.2016.42.html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新研究:多吃這食材,大腸癌死亡率降低41%

 


【早安健康/張維庭編譯】近年來由於西式化飲食、外食的風氣興盛,飲食習慣的改變讓亞洲地區國家普遍有大腸癌罹患率急速攀升的現象,在衛生署最新統計中,台灣大腸癌的罹癌人數已超過肝癌、肺癌,成為國人癌症第一名,同時台灣大腸癌的發生率更是全球第一,成為一大隱憂。而現在有美國學者指出,多吃魚類、攝取omega-3,可大幅降低大腸癌的死亡率。

 近日一項美國研究指出,大腸癌患者如果大量攝取鮪魚、大麻哈魚等魚類中含有的omega-3脂肪酸,有提高生存率的可能性。研究中,以美國17萬人以上的檔案為基礎,發現了大量攝取omega-3脂肪酸,與降低死亡率有極高的關聯。

  

研究結果發表於英國醫學期刊.消化器病學專門雜誌「Gut」,指出診斷出大腸癌之後,與一天攝取不到0.1公克omega-3脂肪酸的患者相比,一天攝取0.3公克的患者,死亡率竟降低了41%。

 鮭魚、鯖魚、鮪魚等青背魚類富含omega-3,期刊中的聲明指出,如果這次的發現能有其他的研究證實,大腸癌患者也許能靠著多吃這些魚類來延長壽命。除了吃魚之外,omega-3脂肪酸也存在於亞麻仁油、大麻籽油等植物油當中,可一天適量攝取一湯匙,由於加熱會破壞營養成分,加在優格、沙拉裡,或是沾取麵包食用都是不錯的選擇。

鄭醫師補充:

好的油可以抑制腸道發炎又可以降低腸道癌症死亡風險,請大家在日常飲食中,加強OMEGA-3的好油攝取,一般植物油幾乎都不含OMEGA-3,除了亞麻仁油、核桃油以及芥花油之外。魚油務必選購有純度認證,有獨立檢驗室背書的安全產品。

參考文獻:

  1. Mingyang Song, Xuehong Zhang, Jeffrey A Meyerhardt, Edward L Giovannucci, Shuji Ogino, Charles S Fuchs, Andrew T Chan. Marine ω-3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 intake and survival after colorectal cancer diagnosisGut, 2016; gutjnl-2016-311990 DOI: 10.1136/gutjnl-2016-311990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癌症病人需要吃營養品嗎?研究這樣說

 

【華人健康網圖文提供/二魚文化】補還是忌補,這都不是真正的問題。問題在於補什麼,如何補。癌症病人是否需要服用營養品?醫生們對此看法不一。有的醫生反對,例如曾有人強烈反對化療期間服用抗氧化劑,認為服用抗氧化劑會降低療效;有的醫生則主張服用,認為這有助於預防復發;還有的醫生則認為有益無害,如果病人願意,不妨服用。筆者認為,適當服用一些營養品,尤其是維生素製劑,是有益的。

癌症病人需要吃營養品嗎?研究這樣說

營養品1/維生素C

大量研究認為,維生素C具有抗炎症、抗氧化和激發自然殺傷細胞的作用,能提高抗癌效果。從二十世紀七〇年代以來,上百項研究證實,維生素C能預防胰腺癌、胃癌、食管癌、宮頸癌、乳腺癌、肺癌和直腸癌。

一項研究以300名無法治癒的癌症患者作為治療對象,讓他們在進行手術、放療和化療的同時,每天口服維生素C 2500毫克。結果顯示,266名患者的症狀有明顯改善,其中胃癌、結腸癌和膀胱癌患者的改善尤為顯著。Cameron和Pauling醫生對500名癌症患者做了調查,發現維生素C輔助治療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症狀,延長患者生命。日本醫生證明,高劑量維生素C可減少癌症轉移。

營養品2/維生素E

不少研究證明,維生素E可以減少化療的副作用:1.消除化療引起的黏膜炎。1992年,有人觀察18名化療併發黏膜炎患者,其中9名服用維生素E,有6名患者的黏膜炎癒合;而未用維生素E的對照組的9名患者中,僅1名黏膜炎癒合。2.防止化療引起的脫髮。

癌症病人需要吃營養品嗎?研究這樣說

1985年有人觀察了16名應用阿黴素的患者,他們同時服用維生素E,其中有11名患者沒有出現脫髮。在化療開始前3天服用效果最好。3.減少化療引起的神經病變,例如下肢麻木和疼痛。一項研究中,一組患者使用順鉑和紫杉醇,另一組同時加服維生素E,結果顯示,神經病變在第一組的發生率為73.3%,而在另一組僅為25%。

已證明,維生素E可以預防前列腺癌。一組研究以500名男性作為調 查對象,發現服用α-或γ-生育酚維生素E者,前列腺癌發生率比未服用者低80%。維生素E對乳腺癌也有預防作用。

營養品3/β-胡蘿蔔素

β-胡蘿蔔素是胡蘿蔔或其他黃色或橙色蔬菜中的色素,在體內轉化為維生素A,儲存於肝臟而發揮作用。食物中的天然胡蘿蔔素可以預防癌症。曾有研究認為,β-胡蘿蔔素會增加肺癌的發生,但進一步研究發現,他們在試驗中使用的是人工β-胡蘿蔔素。而人工β-胡蘿蔔素在合成過程中,可能剔除了胡蘿蔔素的其他有效成分,而這些成分與β-胡蘿蔔素一起作用,才能預防癌症。越來越多的研究證明,大量服用天然β-胡蘿蔔素,例如新鮮的胡蘿蔔蔬菜汁,對增進健康有肯定效果。

營養品4/輔酶Q10

每個細胞均有輔酶Q10,輔酶Q10又名泛醌10,在能量轉換中起重要作用。早在50年前,日本醫生就將輔酶Q10作為心血管病的處方藥。1993年,美國醫生證明輔酶Q10可以延長肺癌、結腸癌和前列腺癌患者生命。丹麥醫生Lockwood對32名晚期乳腺癌患者做了觀察。

所有患者手術後均殘留腫瘤組織,他們除了服用維生素E和必須脂肪酸外,每天還服用輔酶Q10 90毫克。觀察發現,全部患者生活品質均改善,有6名患者的腫瘤縮小,無一例發生轉移。之後,Lockwood讓兩名患者提高服用輔酶Q10的劑量達每天390毫克。3個月後,她們的腫瘤竟奇跡般消失。

2007年,印度醫生對84名使用三苯氧氨的乳腺癌患者進行了研究,讓她們同時服用輔酶Q10、泛酸和維生素B2。他們得出結論:輔酶Q10可以降低乳腺癌復發和轉移的風險。

輔酶Q10的常規劑量是30~60毫克/天。目前,有一種輔酶Q10新製劑叫超強輔酶Q10,如為減少化療的副作用,可按醫囑每天服用100~200毫克。

癌症病人需要吃營養品嗎?研究這樣說

營養品5/葉酸

這是廣泛存在於食物中的一種天然B族維生素。已有資料證明,葉酸為細胞DNA合成、甲基化和修復所必須,可以預防DNA突變。已有證據表明,葉酸可預防宮頸癌和結腸癌。一項研究發現,血液內葉酸水準高者,感染人乳頭瘤病毒後不會發生宮頸發育障礙或癌前期病變。男性每天攝入239毫克葉酸,其發生結腸癌的風險較每天攝入103.3毫克者降低60%。1998年,Giovanmucci等曾對一組女性做了為時十五年的觀察,發現每天服用400毫克葉酸的女性患結腸癌的風險較普通女性降低75%。

筆者在上海的朋友蕭樹東教授和他的研究組,對十六只犬進行了長達八個月的用化學方法誘導胃癌的實驗,同時對其中8只犬連續十五個月每天給予大劑量葉酸,並通過胃鏡瞭解實驗犬的胃黏膜是否出現癌變現象。結束時發現,8只僅接受化學致癌劑的犬全部發生了胃癌,而另8只同時接受葉酸治療的犬中,只有3只發生胃癌。他們又在上海10所醫院進行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的臨床研究。

216例萎縮性胃炎患者被分為4組,分別服用葉酸(20毫克/日)、天然β-胡蘿蔔素、合成β-胡蘿蔔素和安慰劑(對照組)。對他們每1~3年進行胃鏡及活檢,隨訪6~7年。結果顯示,葉酸組未發生胃腸腫瘤,天然及合成胡蘿蔔素組各發生胃癌1例,對照組發生胃癌3例、結腸癌及食管癌各1例,這提示葉酸能降低胃腸道癌風險。

已發生癌腫的患者不宜服用葉酸,因為流行病學調查發現,葉酸 可加速已有癌症的進展。

營養品6/維生素D

一份薈萃分析顯示,血液內維生素D水準高的人,患結腸癌的風險較普通人低50%。2007年一項研究也顯示,攝入大量維生素D和鈣的婦女,患乳腺癌的風險明顯降低。另一項研究表明,每天攝入2000國際單位維生素D,配合溫和日照,乳腺癌發生率降低50%。

已有上百項研究表明,維生素D可以預防和治療癌症,其中維生素D3是最佳製劑,建議劑量每天最少1000國際單位

鄭醫師補充:

這些營養補充建議,基本上都是高劑量的用法,提醒大家留意。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久坐不動 致命程度跟肥胖和抽菸一樣

科學家分析100多萬人的資料發現,花60到75分鐘左右做「中等強度」運動,就能彌補1天至少坐8小時所造成的傷害。研究發現,坐一整天又不運動就跟肥胖或抽菸一樣危險。

美聯社報導,上班時坐著,回到家後又坐在電視機前5個小時以上,帶來的額外風險很高,就連運動1個小時也於事無補。

挪威運動科學學院教授厄克倫(Ulf Ekelund)表示:「我要特別強調運動的重要性,不管是午餐時外出走走、晨跑或騎腳踏車去上班都可以。」

科學家長久以來猜測上班或在家時久坐,對身體不健康。先前有研究發現,久坐不動會提高罹患心臟病、癌症和早死的機率

研究人員發現,每天花60到75分鐘,從事最高級中等費力身體活動的人,可以消除每天坐8個多小時的高死亡風險。但就連這種程度的運動,也不足於抵銷每天看電視5個多小時造成的危險。

這份研究報告於27日刊登在醫學期刊「刺胳針」(Lancet)中。

鄭醫師補充:

這是大規模的研究,可信度極高,提醒我們「坐以待斃」的可怕。

我們現在和祖先的生活型態最大的不同:以前的人一天得赤腳行走18到21英哩甚至更長,人類的基因演化,沒有經歷個幾千年,改變有限。因此,現代人的基因,其實幾百年前的古人相差無益,然而活動力卻是遠遠不足。

試問這篇報導提到的活動量,除了勞動付出量比較的工作性質或者運動相關行業外,捫心自問,大部分的人活動量遠遠不足。除心肺功能缺乏鍛鍊之外,也會導致微循環功能不佳。如何透過當的身體活動量來提升心肺功能與微循環,是預防醫學可以主動介入且效果可見的重要環節。

有興趣的人不妨參閱三分鐘的短片說明: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o1qjw0ct-8

參考文獻:

  1. Does physical activity attenuate, or even eliminate, the detrimental association of sitting time with mortality? A harmonised meta-analysis of data from more than 1 million men and women

    Ekelund, Ulf et al.
    The Lancet , Volume 0 , Issue 0 ,

http://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cet/article/PIIS0140-6736(16)30370-1/fulltext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涼一點再喝!熱飲太燙可能具致癌危機

 

【華人健康網文字提供/ELSEVIER全球醫藥新知】喜歡喝很熱的湯或是飲料嗎?也許你應該考慮把它吹涼一點再入口。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日前表示,溫度過高的熱飲,例如熱茶、熱咖啡等,可能為致癌的風險因子,並和食道癌的發生有關。

涼一點再喝!熱飲太燙可能具致癌危機

國際癌症研究署(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 IARC)自10個不同的國家招募23位研究學者,檢視約1,000篇研究及其成果。根據現有的證據顯示,團隊作出「飲用非常燙的熱飲(超過65度C)和食道癌發生風險上升有關」的結論

作者表示,即便針對其他如抽菸等癌症相關因子進行數據校正,飲用熱飲和食道癌之間的關聯仍然存在。而在動物實驗中,即便只是非常熱的開水,也可能增加實驗動物發生食道癌的風險。

新聞出處:Very Hot Drinks Are ‘Probable’ Cancer Trigger, Says WHO《TIME》

研究刊登在《The Lancet Oncology》的網頁

鄭醫師補充:

基本上,茶、咖啡或者馬黛茶(中南美居民經常飲用茶),適量喝對身體健康有幫助,但常以太燙的溫度(超過攝氏65度)來飲用,則不怎麼妙,因為高溫飲用或者食用,對食道來說,是一種致癌因子,這篇研究報導就清楚說明。

食道癌是預後極差的癌症,五年存活率極低,不可等閒視之。

參考文獻:

Carcinogenicity of drinking coffee, mate, and very hot beverages

Loomis, Dana et al.
The Lancet Oncology , Volume 17 , Issue 7 , 877 - 878

http://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onc/article/PIIS1470-2045(16)30239-X/fulltext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抽菸不利乳癌療效

 

不少人都知道,抽菸會危害健康。抽菸對乳癌患者,更是不利。瑞典隆德大學一項研究發現,乳癌患者若有抽菸習慣,可能削弱治療效果,與非吸菸者相比,抽菸患者的復原情況較不理想。

上述研究成果已發表於〈英國癌症期刊〉(British Journal of Cancer)。

研究作者瑞典隆德大學副教授海蓮娜‧珍斯壯表示,乳癌抽菸患者接受芳香環(酉每)抑制劑治療後,復發風險比非抽菸患者增加三倍之多。研究也發現,抽菸患者的死亡風險也比較高,無論是因乳癌或其他癌症而死亡,風險都會增加。研究團隊追蹤二OO二年到二O一二年間一千零一十六名乳癌患者病情變化,這些患者都曾接受手術治療。每五名患者中,約有一人有抽菸習慣,不管是規律抽菸或「社交型抽菸」,都納入其中。

鄭醫師補充:

對於癌症患者,抗氧化去除自由基是幫助身體治療,減少復發的重要一環。抽菸對於身體是反作用,也就是增加自由基以及氧化壓力,對於癌症細胞的生長與擴散是一大利多。

因此乳癌患者若有抽菸習慣的人,務必在短期間戒菸,以利乳癌治療以及減少復發。

參考文獻:

  • Mia Persson, Maria Simonsson, Andrea Markkula, Carsten Rose, Christian Ingvar, Helena Jernström. Impacts of smoking on endocrine treatment response in a prospective breast cancer cohort. British Journal of Cancer, 2016; DOI: 10.1038/bjc.2016.174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免疫療法 非所有癌患都適合

 

近年來,免疫療法越來越普及,但免疫療法不見得適合所有癌症患者。美國德州大學西南醫學中心研究團隊進行研究發現,不少肺癌患者也同時患有自體免疫疾病,代表這些患者並不適合接受免疫療法。

研究顯示,癌症患者中,約百分之十四到百分之二十五比率也有免疫疾病,這些患者以女性居多,年齡多多半較為年長。

上述研究成果已發表於〈美國醫學會-腫瘤學期刊〉(JAMA Oncology)。

研究首席作者血液腫瘤學院內科助理教授沙阿德‧可汗表示,在癌症治療領域,免疫療法日漸普及,不少免疫療法相關臨床研究習慣排除自體免疫疾病患者。以美國來說,免疫疾病患者人數大約在兩千萬到五千萬人之間,因此這項研究結果很有意義。

這項研究涵括二十一萬零五百零九名肺癌患者,這些患者都超過六十五歲,患者都經過兩種檢測方法,以釐清是否患有自體免疫疾病。患者常見免疫疾病包括類風濕性關節炎、乾癬與多肌痛性風濕等。

可汗醫師表示,肺癌患者中,之所以有較高比率患有自體免疫疾病,可能是因為這些人年齡較大,或有抽菸史,都與一些自體免疫疾病風險有關。

鄭醫師補充:

免疫療法,是利用自身的免疫細胞來消滅癌細胞,相較於傳統的癌症治療,比較沒有破壞性、副作用以及後遺症,因此,被視為癌症治療的新希望。

但自體免疫疾病的患者若是使用免疫療法,為了治癌症,可能會加劇原本的疾病,因此對於原本有自己免疫疾病又罹患癌症的患者而言,免疫治療就不是那麼適合。

這項研究的實際數據是罹患肺癌患者,大約有14-25%的人早已罹患自體免疫疾病,例如類風濕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以及乾癬等等疾病。

參考原文報導:

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6/06/160604131911.htm

參考文獻:

Khan SA, Pruitt SL, Xuan L, Gerber DE. Prevalence of Autoimmune Disease Among Patients With Lung Cancer: Implications for Immunotherapy Treatment Options. JAMA Oncol. Published online June 04, 2016. doi:10.1001/jamaoncol.2016.2238.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腸癌上身,可能與牛鏈球菌菌血症有關

 

【華人健康網文字提供/ELSEVIER全球醫藥新知】D群鏈球菌屬人類及其它動物的腸道共生菌,包含了腸球菌(Enterococci)及兩種非腸球菌,分別為牛鏈球菌(Streptococcus bovis, S. bovis)及馬鏈球菌(Streptococcus equinus)。

大腸癌上身,可能與牛鏈球菌菌血症有關

早在1970年代就已有學者指出S. bovis與大腸癌及其他腸胃道疾病有關(例如:大腸腺性瘤),近年來統計更發現約25%〜80%的S. bovis菌血症患者也都患有大腸直腸癌,然而少有菌血症病患的臨床特徵與大腸直腸癌作連結,因此發表於《Kaohsiung Journal of Medical Sciences》的最新文章期望能釐清大腸直腸腺癌與S. bovis菌血症間的臨床關係。

試驗中,107位S. bovis菌血症患者中共49位接受大腸鏡檢查,其中15位同時患有大腸直腸腺癌。試驗結果顯示,未罹患大腸直腸腺癌患者中,男性佔79.4%,有多顆瘜肉或大於一公分瘜肉者佔44.1%,而瘜肉小於一公分者佔11.7%,而患有其他惡性腫瘤比例達29.4%。在大腸直腸腺癌患者中,男性佔53.5%,且腫瘤平均大小為4.2±3.8公分。

作者認為S. bovis菌血症確實與大腸直腸腺癌有關,特別是女性患者其關聯性更高,且此類患者也易患有其他惡性腫瘤

研究刊登在《Kaohsiung Journal of Medical Sciences》的網頁

鄭醫師補充:

這是本地研究。菌血症從何何來,當然是從腸道來的。腸道菌經過腸道上皮黏膜而進入血液。

如果特定細菌的菌血症與大腸直腸癌發生有關,那麼預防之道,可以先從維持腸道菌叢健康平衡開始。欲知自己的腸道菌叢是否失衡?有哪些菌叢?可以透過相關功能醫學檢測來確認,一旦偵測到明顯腸道菌叢失衡的狀況,最好透過相關調整方式來積極改善,真正的預防醫學才能防患於未然。

過去類似研究參考文獻:

http://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2643683/

http://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3032743/

參考文獻:

Kaohsiung J Med Sci. 2016 Apr;32(4):196-200. doi: 10.1016/j.kjms.2016.03.003. Epub 2016 Apr 26.

Associated factors in Streptococcus bovis bacteremia and colorectal cancer.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女性多吃魚可降低大腸瘜肉發生風險

 

【華人健康網文/陽明大學醫學院藥理教授潘懷宗博士】多項國外研究顯示,深海魚中含有豐富的DHA,不僅有助於視力的提升,也能促進大腦細胞的增生,因此醫生建議,不論大人小孩都應該多攝取魚類;而由美國范德比爾大學(Vanderbilt University)的墨夫博士(Dr. Harvey Murff)發表在《美國臨床營養學期刊》(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的研究更進一步發現,女性多吃魚也可以有效減少大腸瘜肉的生成機率,降低罹患大腸癌的風險。

研究:女性多吃魚可降低大腸瘜肉發生風險

墨夫博士領導的研究團隊調查了5,307人的飲食習慣,這些受試者定期接受大腸鏡(colonoscopy)的追蹤檢查。而經由大腸鏡檢查,發現受試者中有456人患有腺瘤性瘜肉,其中23%的人表示在日常飲食中很少攝取魚類。研究進一步分析未發生瘜肉的受試者數據後發現,每週吃最多魚(每週3份)的女性,檢查出瘜肉的風險比每週吃最少魚(每週不到1份)的女性,降低了33%。

多攝取魚類 助防瘜肉生長

過去的研究已闡明,體內的前列腺素E2(prostaglandin E2)濃度一旦偏高,就容易誘發大腸瘜肉甚至是大腸癌的生成。墨夫博士指出,魚肉中富含omega-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可以有效抑制人體分泌前列腺素E2,和阿斯匹靈一樣有抗發炎效果,進而降低組織細胞發炎的機率,因此有助於預防瘜肉的生長。

有趣的是,這份研究報告中特別提到,頻繁、喜歡吃魚的男性似乎沒有相同的作用,原因至今仍不明;實驗人員推測,可能是男性對魚類中的omega-3不飽和脂肪酸的反應不及女性敏感吧。

研究:女性多吃魚可降低大腸瘜肉發生風險

根據統計資料顯示,目前台灣超過50歲的民眾,約有50%以上的人有大腸瘜肉。近年來大腸癌成為國人好發癌症的第1名,所以這些有大腸瘜肉的民眾應更加小心,因為大部分的大腸癌患者,都是先由腸壁產生瘜肉,再衍生為癌症,因此建議要定期做檢查,在大腸瘜肉轉變成癌症前先予以切除,並按時追蹤檢查以降低罹癌風險。

大腸瘜肉 與飲食習慣有關

大腸瘜肉形成的原因目前仍無法確定,根據過去的研究指出,有可能與飲食習慣相關,像是高脂肪的食物攝取過多、含纖維素的食物攝取太少。另外,家族性大腸瘜肉屬於顯性遺傳,容易產生腺瘤性瘜肉,患者的子女有一半的遺傳機率會有瘜肉。

預防大腸瘜肉生成應從培養健康的生活習慣開始,包括養成定時排便習慣以及攝取充足水分及膳食纖維等,而肥胖(BMI>30)、運動量過少也會增加大腸瘜肉之發生率。建議經常外食的人要注意補充纖維素,肉類的選擇盡量以魚肉、白肉為主。而針對已有大腸瘜肉者,更應多吃堅果、豆類、以及水溶性纖維,有助於軟化糞便,平時也可透過抬臀、抬腿、骨盆運動等方式,增加腹部肌力以及腸胃蠕動。

該提醒的是,腸道健康應從年輕就開始注意,完整的腸道篩檢包括糞便潛血檢驗以及全大腸鏡檢查(註2)。生活飲食不正常、有抽菸喝酒習慣、體重過重、具家族疾病史的民眾,應加強提早預防觀念,可由專業醫師針對個人狀況,提供定期篩檢頻率及方式之建議,提早進行腸道篩檢。

鄭醫師補充:

魚肉本身含Omega-3,可以抑制腸道發炎,建議大家平時對於Omega-3攝取不要偏廢。

上述四年前研究參考文獻來源:

  • Harvey J Murff, 
  • Martha J Shrubsole, 
  • Qiuyin Cai, 
  • Walter E Smalley, 
  • Qi Dai,
  • Ginger L Milne, 
  • Reid M Ness, 
  • and Wei Zheng

Dietary intake of PUFAs and colorectal polyp riskAm J Clin Nutr 2012 ajcn.024000; First published online January 25, 2012.doi:10.3945/ajcn.111.024000

http://ajcn.nutrition.org/content/early/2012/01/24/ajcn.111.024000.abstract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亞洲人肌肉少脂肪多 易罹糖尿病

中國時報【諶悠文】

愈來愈多的研究發現,美國亞裔族群容易罹患糖尿病,部分原因可能是出在基因。專家表示,亞裔糖尿病患者比其他族裔年輕而且身材苗條。

辛哈醫生在北加州紅木市開業,前來求診的矽谷科技人員通常是三十多歲、瘦瘦的亞裔美國人,他們雖然定期健身,飲食健康,但往往已經得到或者快要罹患糖尿病。

從1970年就開始在舊金山中國城執業的內科醫生艾德華.周也說:「我們以前以為糖尿病在亞裔社區不是大問題,但現在認為,光是亞裔,就是一個危險因子。」

在洛杉磯郡,亞裔美國成年人的肥胖率為9%,居各族裔最低,白人肥胖率18%,拉丁裔和非裔為29%。你以為亞裔族群罹患糖尿病的比例最低?其實不然。洛杉磯郡的亞裔美國人有10%是糖尿病患者,白人則有7%。

科學家認為,這是因為導致糖尿病的元凶是脂肪,而肥胖根據身高及體重計算的結果,未必表示體脂率。

研究顯示,與同樣身高體重的歐洲裔相比,亞裔體內肌肉較少,脂肪較多,因此亞裔即使不胖,甚至體重不過重,也可能有足夠的脂肪導致糖尿病。這種現象有時被稱為「渾身肥肉的瘦子」。

亞裔比其它族裔更容易在腰部囤積脂肪,而腹部脂肪比身體其它部位的脂肪,更容易罹患糖尿病。

為了阻止這種疾病在亞裔人口擴散,醫生和健康組織正試圖加強對亞裔美國人的糖尿病篩檢,包括華人、印度人和菲律賓人。專家說,唯有民眾曉得他們是罹患糖尿病的高危險群,糖尿病才能預防,而亞裔美國人必須比其他族裔更有警覺。

鄭醫師補充:

鍛鍊肌肉,維持肌肉與脂肪在比較理想的比例,可以降低糖尿病風險,這是因為肌肉本身可以幫助代謝還能幫助身體保溫,甚至延年益壽。

阻力訓練或者重量訓練,相對來說比較能幫助肌肉鍛鍊,建議大家在運動得配比中。可以留些時間做重量訓練,有氧運動對肌肉的維持與鍛鍊幫助比較有限。

相關議題原文報導:

http://www.diabetesincontrol.com/more-muscle-mass-knocks-out-insulin-resistance-and-prediabetes/

相關議題參考文獻:

J Clin Endocrinol Metab. 2011 Sep;96(9):2898-903. doi: 10.1210/jc.2011-0435. Epub 2011 Jul 21.

Relative muscle mass is inversely associated with insulin resistance and prediabetes. Findings from the third 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21778224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發現多已是末期!青背魚這樣吃降30%胰臟癌罹患率

 

【早安健康/王貞潔編譯】胰臟癌素有「沉默殺手」之稱,由於初期沒有特殊徵兆,大多數人發現時已是末期。衛福部國民健康署104年十大癌症登記報告指出胰臟癌死亡率為第九名,國外研究更發現胰臟癌五年內存活率僅有5%。想預防胰臟癌,飲食習慣是一大關鍵。日本國立癌症研究中心的研究就發現,攝取大量富含EPA與DHA海鮮類食物的人,胰臟癌發生率大幅降低30% 。

 發現胰臟癌多已是末期,所以預防更重於治療,關鍵在飲食習慣

 根據衛福部國民健康署104年十大癌症登記報告指出,胰臟癌的發生率在男女癌症的排名為13位,僅佔全部惡性腫瘤個案數的1.96%,但是死亡率卻在十大癌症中排名第9。並且,根據國外的研究指出胰臟癌死亡率是所有癌症的前3名,5年內存活率只有5%。

 由此可知,胰臟癌的預防遠比治療來的重要,關鍵之一在於飲食習慣。除了戒菸、少喝酒、少吃高油高糖食物,日本國立癌症研究中心的研究也指出,攝取大量富含Omega-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海鮮類食物的人,胰臟癌發生率低了30% 。

 多吃富含Omega-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的魚類,可以大幅降低30%胰臟癌發生率

 而一般人最耳熟能詳的Omega-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就是EPA、DHA了。日本網站健康生活就指出富含EPA與DHA的魚類,多是富含脂肪的青背魚,常見的有:沙丁魚、鰹魚、鯖魚與鰻魚。

 大量攝取EPA,除了可以降低胰臟癌的發生率,還可防止動脈硬化、提高視力與強化肝臟功能 。而DHA在降低胰臟癌的發生率外,還可以增強集中力、記憶力、注意力與理解能力,也有預防失智症的效果。

 EPA與DHA容易溶解又不耐高溫,所以能最完整攝取EPA與DHA的方法就屬生吃魚類。如果無法接受生吃的話,烤魚或是煮魚也是不錯的選擇。

鄭醫師補充:

類似的研究報告,2013年有一篇研究發現:EPA可以讓胰臟癌細胞凋亡:

J Cell Biochem. 2013 Jan;114(1):192-203. doi: 10.1002/jcb.24354.

EPA, an omega-3 fatty acid, induces apoptosis in human pancreatic cancer cells: role of ROS accumulation, caspase-8 activation, and autophagy induction.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22903547

2007年中國的研究,也發現EPA以及DHA可以幫助抑制胰臟癌細胞的生長以及促進凋亡:

Modulatory effects of EPA and DHA on proliferation and apoptosis of pancreatic cancer cells.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8060632

不方便吃魚或者擔心重金屬的累積,可服用通過純度認證的魚油產品。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女性的沉默殺手:卵巢癌,預防之道終於找到了!

 

【早安健康/劉博仁醫師】女性的沉默殺手-卵巢癌,預防之道終於找到了!

 卵巢癌是女性常見癌症之一,盛行率雖然不高,但死亡率卻列為婦科腫瘤之首,發展至末期的卵巢癌患者5年存活率不超過30%。由於卵巢癌病患幾乎沒有初期症狀,頂多只感到下背痛、疲勞、腹脹、下腹痛、便祕、頻尿、容易尿急等並不特殊的症狀,容易輕忽而延誤就醫,導致大多數患者被確診為卵巢癌時多半已轉移,高達60至70%的病患已達到第三或第四期,對女性而言可說是沉默的殺手。

 2015年11月國際知名「癌症病因學」(Carcinogenesi) 雜誌發表了花蓮慈濟醫院破解卵巢癌致病之謎的研究成果,研究團隊長期分析正常婦女的排卵濾泡液、卵巢及輸卵管組織、輸卵管上皮細胞,並透過基因轉殖小鼠研究,證實了卵巢排卵時所夾帶氧化致癌物質才是誘發卵巢癌的主因。原本醫界以為卵巢癌原發部位在卵巢,沒想到不在卵巢、而在輸卵管

 此外,花蓮慈濟醫院研究團隊還找到了預防輸卵管癌化的方法,亦即給予抗氧化物質,就能保護輸卵管細胞不受癌化作用影響,其中保護效果最顯著的是褪黑激素,建議初經早的婦女從年輕時即補充褪黑激素等抗氧化物質,以降低罹癌風險。

 相關動物實驗顯示,只要給予極低劑量的褪黑激素,就能防止輸卵管細胞因卵泡氧化物質造成的基因突變,在小鼠癌化模式中,同樣劑量的褪黑激素就能完全防止卵巢濾泡液造成的癌化作用。

 退黑激素是腦內松果體分泌的一種激素,可以調控睡眠和睡眠節律,如果長期晚睡會造成退黑激素分泌不足,影響生理甚鉅。除了用於幫助入睡以及調整時差以外,褪黑激素還具有抗自由基之功效,可以延緩老化、預防心臟病、白內障、抗癌、甚至輔助治療癌症。正因如此,當癌友向我諮詢睡眠障礙時,我一定會開立褪黑激素,而非安眠藥。

 現在研究已證實褪黑激素可預防卵巢癌,想必會有許多女性朋友想要加以補充,我建議睡前服用1-5毫克,最高劑量不超過20毫克。要提醒的是,褪黑激素在台灣被列入藥品管理,需經由醫師開立才安全無虞。

 此外也要建議年過五十的婦女,尤其是具卵巢癌家族史、無妊娠婦女、子宮內膜異位症患者、肥胖或高脂肪飲食習慣者、抽菸者等高危險群,應定期至婦科接受子宮頸抹片、骨盆腔超音波、和血液檢驗(如腫瘤指標CA125)等檢查,也是必要的防治之道。

鄭醫師補充:

非常簡單明瞭的說明,對於女性來說,曾發生過卵巢病變或者子宮病變的患者,其事都可以考慮用退黑激素來做長期的營養補充,預防卵巢癌的發生。

參考文獻:

Carcinogenesis. 2015 Nov;36(11):1419-28. doi: 10.1093/carcin/bgv132. Epub 2015 Sep 10.

Mutagenic, surviving and tumorigenic effects of follicular fluid in the context of p53 loss: initiation of fimbria carcinogenesis.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近百歲老人 分享長壽撇步

中國時報【黃文正】

每個人都想健健康康、長命百歲,但長壽是否有祕訣?英國研究團隊採訪多名近百歲老人,請他們分享長壽小撇步,結果歸納出幾項主因,包括:健康飲食、多做運動和樂天知命。此外,家人感情融洽和不抽菸也是祕訣之一。

英國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的雷伊教授和米爾斯教授,以及倫敦大學學院的蕊依博士,最近針對英國90歲至99歲老人進行研究後發現,人類壽命長短由先天遺傳基因和後天條件共同決定,基因取決於父母,自身生活習性對壽命也有影響

《每日郵報》報導,研究團隊分析這些長壽老人的基因,發現他們導致心血管疾病的相關基因較少,增強免疫力的某些基因較多。這些身體強健的老人在接受採訪時表示,遺傳基因或是一大因素,但保持身體和心理健康也至關重要。

95歲的諾曼和96歲的哥哥喬伊思,從16歲開始就當鐵路工人,一直到退休為止。兩人異口同聲說,勤奮工作一輩子,就是他們長壽祕訣。95歲的沙繆笑說,他心智年齡只有25歲,保持頭腦活躍是他的長壽祕訣,今年他將出版第10本書。

此外,運動對健康的好處也不可忽略,規律運動不僅可改變表觀基因組(epigenome)、活化基因,促進肌肉功能,同時也有助於保護大腦。健康飲食也不得馬虎,諾曼表示,他從不抽菸和喝酒,只吃健康的食物,從不碰垃圾食品

許多老人都說,保持心情愉快、心態積極、豐富的生活,以及家人感情融洽,也是長壽祕訣之一。沙繆表示,他喜歡交朋友,熱愛生活;93歲的伊賽爾說,她對所有事務都深感興趣;95歲的莎拉則說,她每天都活得很快樂。

研究團隊表示,除了身體健康和能夠獨立生活,朋友和家人對年長者也相當重要,親友們關心互動和噓寒問暖,有助老人維持良好心理狀態,降低死亡的風險。

鄭醫師補充:

運動既可幫助身體也能幫助心理健康,而身體的健康(吃得營養少碰菸和垃圾食物)、心理的健康(樂天知命)以及和家人的關係融洽加起來,讓人處於和諧以及無壓力的狀態。其實,能開心、好好工作到退休也很重要,因為工作讓生活有重心。

 參考文獻:

Genes and life-style factors in BELFAST nonagenarians: Nature, Nurture and NarrativeGenes and life-style factors iBELFAST nonagenarians: Nature, Nurture and Narrative

DOI: 10.1007/s10522-015-9567-y

http://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2Fs10522-015-9567-y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男兒有淚不輕彈?裝硬漢可能短命

 

【華人健康網文字提供/ELSEVIER全球醫藥新知】你是否曾因社會對性別的刻板期待而告訴自己應該怎麼做,不該怎麼做呢?根據《Preventive Medicine》刊登美國羅格斯大學(Rutgers University)的研究,喜歡裝硬漢的個性可能讓男性的壽命減短。

男兒有淚不輕彈?裝硬漢可能短命

研究中,作者招募250位男性受試者並請他們填寫網路問卷,該問卷經過設計可引導出受試者對於男子氣概(manhood),及男女相對屬性的相關看法及意見;除此之外,受試者亦被要求回答看病時選擇醫生的偏好。結果顯示,男性陽剛特質評分越高的受試者,在生病時較喜歡選擇男性醫生看診

在另一項實驗中作者招募250名男性大學生,在填寫完相同的網路問卷之後,每位受試者皆被要求接受醫科大學預科學生及護校學生訪問其健康狀況。結果發現和面對男性醫療人員相比,男性受試者在面對女性醫療人員時較能坦承自己的醫學症狀

作者表示,抱持關於陽剛傳統信念的男性,也就是相信男人應該堅強、勇敢、自立自主及克制自己情緒的表達等等,其忽視自身健康問題的機率較大,且有較高的機率推延自己就醫的時間;而這些問題有可能是造成男性壽命平均起來較女性少5年的原因之一。

研究刊登在《Preventive Medicine》第84卷 第34-40頁

鄭醫師補充:

敏感,看似柔弱,但對身體來說,柔軟和敏感有其必要,尤其是對身體發出不適的警訊來說,更是重要。我曾和一位資深的醫師聊過:他說他從小自是身體健康,從感覺自己需要保養身體,等他四十三歲身體出大問題,就是大病,從那時起,他才開始體認到身體不敏感,其實不是好事。他說我看起來保養不錯,我則與他相反,自小體多病,因此比較會留意保養的資訊並身體力行。

參考文獻:

  1. Mary S. Himmelstein, Diana T. Sanchez. Masculinity in the doctor's office: Masculinity, gendered doctor preference and doctor–patient communication. Preventive Medicine, 2016; 84: 34 DOI: 10.1016/j.ypmed.2015.12.008
  2. M. S. Himmelstein, D. T. Sanchez. Masculinity impediments: Internalized masculinity contributes to healthcare avoidance in men and women. Journal of Health Psychology, 2014; DOI: 10.1177/1359105314551623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過去不少研究發現,腸道細菌種類不同會影響肥胖發生機率,腸道細菌生態受破壞,可能造成肥胖問題,而腸道益生菌較多,則有助預防肥胖,其他疾病也是一樣。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研究團隊近日更發表研究指出,腸道益生菌或許也能降低癌症風險。

上述研究成果已發表於四月十三日線上版《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期刊》。研究顯示,腸道有些益生菌具有抗發炎效果,可減緩、抑制部分癌症生長

研究資深作者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病理學、環境衛生科學與放射腫瘤學教授羅伯特‧希斯特表示,希望最後可以知道體內哪些腸道細菌、細菌要多少數量才能降低癌症風險,當了解這些資訊,說不定就能開立益生菌處方箋以增加腸道抗發炎益生菌數量,這種抗癌方式不只沒有侵入性,且較為方便、簡單。

研究團隊以「約氏乳酸桿菌456」為研究重點,這種益生菌不只應用於醫學領域,有些優格、優酪乳、泡菜等也會添加這種益生菌;研究團隊認為,這種益生菌可以減少基因受損、大幅降低身體發炎反應,而發炎反應與癌症、神經退化性疾病、心臟病、關節炎、老化等息息相關。

在這項研究當中,研究團隊分析老鼠的尿液、糞便,結果發現,老鼠食用益生菌後,尿液、糞便中的代謝產物含有預防癌症物質,且老鼠脂肪代謝、氧化代謝也變得更有效率,研究人員認為,這或許也可以降低癌症風險。

鄭醫師補充:

這研究雖然還是動物研究,但對於透過益生菌來改善身體代謝,預防肥胖、抗發炎還能預防癌症,讓我們對於益生菌保健以及治療效果,充滿更多期待以及想像空間。

參考原文報導:

http://newsroom.ucla.edu/releases/ucla-research-suggests-that-gut-bacteria-could-help-prevent-cancer

參考文獻:

Cheema AK, Maier I, Dowdy T, Wang Y, Singh R, Ruegger PM, et al. (2016) Chemopreventive Metabolites Are Correlated with a Change in Intestinal Microbiota Measured in A-T Mice and Decreased Carcinogenesis. PLoS ONE 11(4): e0151190. doi:10.1371/journal.pone.0151190

http://journals.plos.org/plosone/article?id=10.1371/journal.pone.0151190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