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不只可以防癌,更可降低癌症復發率!

 

【華人健康網圖文提供/JoiiUp】世界衛生組織WHO與美國癌症研究所AICR報告:近50%的癌症可以預防不發生,肥胖與8種癌症相關。運動占非常重要的角色

美國癌症醫學會建議:

預防癌症,或癌友預防癌症復發

1.一週至少5天30分鐘的慢走 ,或3天以上20分鐘的快走 (一週目標150分鐘運動)。

2.一周2-3次的主要肌肉之重量訓練 (輕量啞鈴,仰臥起坐,半蹲,爬樓梯)。

運動對防癌、抗癌的好處:

1.運動可以降低乳癌14%,子宮內膜癌47%風險。

2.運動在20篇研究上發現在乳癌、大腸直腸、攝護腺、卵巢癌等可以看到預防癌症復發的好處。

3.其他好處:預防心血管疾病,降低疲憊,焦慮,憂鬱,減少骨質疏鬆,提升自我幸福感,提升生活品質。

4.運動增加4-6%癌症存活率=化療效果。

(圖片提供/JoiiUp)(圖片提供/JoiiUp)

運動降低乳癌發生率: 

法國的meta-analysis 綜合性分析37篇研究、共400萬人的資料,每天運動30分鐘的婦女、相較不動的婦女罹乳癌風險降低12%。    

美國癌症協會研究人員對7萬3615名年齡在50到74歲的婦女,進行長達17年的追蹤研究,每天健走一小時,降低乳癌風險14% (資料)。

(圖片提供/JoiiUp)(圖片提供/JoiiUp)

運動預防癌症的機轉

1.減少脂肪、肥胖產生的發炎。

2.進食熱量與運動能量消耗的平衡。

3.減少胰島素阻抗引起的發炎,引起IGF-1(類胰島素生成因子)和蛋白,減少癌細胞生長。

4.減少脂肪荷爾蒙(adipokine)-adiponectin,leptin。

5.降低停經後體內荷爾蒙含量。

6增強免疫系統-增強巨噬細胞、NK自然殺手細胞。

運動增加鳶尾素(Irisin)分泌增加,癌細胞凋亡,可以促進燃燒脂肪,減少身體壞白脂肪的儲存量,增加身體細胞telomere的穩定度與長度,抗老化與減少癌症發生。

(資料)

你適合天天做的運動(有氧)

快走、跳舞、慢跑、騎腳踏車、游泳,心跳一百下以上,流點汗喔!

以下特殊狀況要注意:

1.嚴重貧血:停止運動,可進行一般活動。

2.免疫抑制或低下:避免公共環境,健身房運動。

3.幹細胞移植:避免公共環境或健身房運動。

4.嚴重疲憊:嘗試每天10分鐘的伸展拉筋活動。

5.放射線皮膚反應: 避免游泳。

6.植入化療導管處避免肌肉重量訓練。

7.周邊神經病變(手麻腳麻):伸展或地板運動,單車運動器材。

本文出自:JoiiUp

鄭醫師補充:

這篇文章提到的觀念,與過去我部落格跟大家分享的相關資料相符。請大家務必保持適度的規律運動習慣,幫助自己遠離癌症發生的風險。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嗜喝零卡甜飲 恐增糖尿風險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許多人以為喝零卡可樂、零卡甜飲會比較健康,其實不然!瑞典一項研究發現,若一天喝2瓶零卡可樂等零熱量甜飲,糖尿病風險會翻倍,如果一天喝5瓶以上,糖尿病風險更增加4.5倍之多

人工甜味劑 干擾腸道細菌生態

瑞典卡羅琳絲卡研究院研究團隊分析2874名成年人整年的飲食紀錄,因而得到上述發現,研究作者懷疑,零卡可樂、零熱量甜飲中的人工甜味劑會干擾腸道細菌生態,如果喝零卡甜飲,還可能讓人更飢餓、更想吃含糖食物,進而增加第二型糖尿病風險

研究學者指出,一個人每天多喝200毫升的含糖飲料,第二型糖尿病風險便增加21%,每天喝同樣份量的零卡甜飲,第二型糖尿病風險約上升18%,含人工甜味劑汽水、甜飲對身體的傷害,不亞於含糖飲料,研究成果已發表於〈歐洲內分泌學〉期刊(European Journal of Endocrinology)。

零卡甜飲 反促進食慾

研究首席作者喬瑟芬․羅芙芬伯格表示,零卡甜飲可能「刺激食慾」,導致體重上升,有一項假設認為,零卡甜飲會促進食慾,讓人吃更多食物,這樣的人,特別想吃含糖食物、含糖飲料,長時間下來,就會體重過重,而體重過重正是糖尿病的風險因子

此外,人工甜味劑也會引起脂肪組織化學反應,干擾腸道細菌生態,讓好菌、壞運生態平衡受到破壞,這會讓身體葡萄糖耐受性變差,進一步誘發第二型糖尿病,研究人員未來想了解,吃魚油等健康食物是否能扭轉這樣的風險。

習慣喝零卡甜飲 易得第二型糖尿病 

英國糖尿病專家伊莉莎白․羅伯特森接受〈每日郵報〉(Daily Mail)訪問時表示,習慣喝零卡甜飲、含糖飲料的人,整體生活習慣比習慣喝白開水的人更不健康,這代表這些人較容易得第二型糖尿病,往後還需要進行更多零卡甜飲相關研究,才能有所定論。(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鄭醫師補充:

喝代糖飲料,切勿陷入零熱量迷思,因為關鍵不是飲料是否熱量過高?而是吃到身體裡頭,是否改變腸道菌叢甚至刺激身體的食欲提高,反而攝取過多熱量才是關鍵。過去也有學者提出:代糖是空熱量,身體的味覺腸道甜頭,卻沒有熱量進入體內,身體會感到困惑,反而吃更多。

參考文獻:

Löfvenborg JE, Andersson T, Carlsson P, et al. Sweetened beverage intake and risk of latent autoimmune diabetes in adults (LADA) and type 2 diabetes. European Journal of Endocrinology. Published online October 21 2016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多喝茶 可減尼古丁傷害

 
 

喝茶好處多,台北醫學大學一項研究發現,香菸中的尼古丁會增加白血球單核細胞「α-9尼古丁受體」表現,提高粥狀動脈硬化風險,喝茶可以減少吸菸者的α-9尼古丁受體表現,並減少粥狀動脈硬化發生

台北醫學大學醫學院醫學科學研究所長何元順指出,各茶飲主要成分類似,他以普洱茶進行研究,將茶磨成粉末分裝在膠囊內,每顆含零點五克普洱茶粉,邀一百十一名成年人,包含非抽菸者、吸二手菸者及重度抽菸者受試,每天吃三顆膠囊

研究持續兩個月,透過分子生物學抽血檢驗,結果發現無論不抽菸者、吸二手菸者,或重度抽菸者,血液細胞中的α-9尼古丁受體表現都大為降低,特別是重度抽菸者,受體指數甚至從一百多降到十左右

何元順說,研究雖是以茶粉膠囊實驗,但常喝茶也有效果,一般人泡普洱茶多半使用約十公克的茶粉,研究顯示,每天只要攝取一點五公克茶粉,就能發揮明顯效果,建議直接喝茶即可,不需特別服用藥物或健康食品,長期下來即可達到保健效果。

喝茶好處多,台大醫院北護分院長黃國晉指出,喝茶有助於控制血壓與血脂,也可減少脂肪堆積,茶飲中含有抗氧化物有預防疾病的功效,但他強調,喝茶屬於日常保健,無法治療疾病。

黃國晉也說,個人體質不同,若平時沒有喝茶習慣,也不需勉強飲用;在茶飲的選擇上,綠茶等不發酵的茶飲單寧酸含量高,較為傷胃,應避免空腹飲用,胃食道逆流患者更要忌口。此外茶鹼與咖啡因會使心跳加速,心血管疾病患者也要酌量。

但何元順也強調,香菸除了尼古丁,還有焦油等有害物質,建議癮君子維護健康,最重要還是戒菸。

鄭醫師補充:

這篇研究用普洱茶做研究,胃敏感的人要喝茶來保健,普洱茶是首選。

其他像綠茶等等,仍有抗氧化作用,但容易引發胃酸,提醒大家留意。

參考文獻:

Pu-erh tea attenuates smoking-induced foam cell formation through inhibition of the α9-nicotinic-acetylcholine receptor expression in monocytes: An ex vivo study

Article · April 2016
DOI: 10.1016/j.jff.2016.01.021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通往長壽大門 維生素D可能是那把鑰匙

 

【華人健康網文字提供/ELSEVIER全球醫藥新知】維生素D有可能會是通往長壽大門的鑰匙嗎?《Cell Reports》刊登美國加州巴克老化研究所(Buck Institute for Research on Aging)的最新發表,指出維生素D的確可能幫助個體延長壽命。

通往長壽大門 維生素D可能是那把鑰匙

人類獲得維生素D的主要來源為陽光,肌膚暴露在適量的紫外線(ultraviolet ray)下,可助體內產生維生素D,影響鈣質的吸收、細胞及骨頭的生長。隨著年齡增加,老化的細胞可能無法維持原來的形狀及功能,並讓對細胞有毒性的蛋白質出現堆積。然而在本篇以隱桿線蟲(Caenorhabditis elegans)作為實驗動物的研究中,研究團隊發現, 維生素D能藉由影響基因,進而避免有毒蛋白質於細胞內的堆積,並可能和預防老化相關疾病的發生有關。

然而諷刺的是,人體維生素D的製造效率卻會隨年齡漸增而遞減,作者懷疑這可能是老化讓人對疾病較無抵抗力的原因之一。

研究刊登在《Cell Reports》第17卷第5期 第1227-1237頁

鄭醫師補充:

有些醫師在臨床上,針對年長準備開刀的患者,會建議在術前補充高劑量的維生素D來避免細胞激素風暴(cytokine storm),因為開刀對於人體來說是一種壓力,而體質敏感的年長者可能在術後因壓力導致免疫系統過度肌活導致細胞激素風暴而延遲患者的術後恢復。維生素D一直以來被證實有效能穩定免疫系統,避免過度刺激或者功能不足,因此維持是當的維生素D濃度對於保健有莫爸的功效,這篇文章再次提醒大家務必透過是當日曬以及營養補充,幫助排除有害的蛋白質並有機會延長壽命。建議大家在體檢時不妨要求加做維生素D的濃度,確認是否在理想範圍,萬一不足,最好設法提高。

參考文獻:

  1. Vitamin D Promotes Protein Homeostasis and Longevity via the Stress Response Pathway Genes skn-1, ire-1, and xbp-1

    Mark, Karla A. et al.
    Cell Reports , Volume 17 , Issue 5 , 1227 - 1237

http://www.cell.com/cell-reports/abstract/S2211-1247(16)31362-6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女性想生小孩 不要亂吃甘草

 
(健康醫療網╱記者蘇湘雲報導)

 

女性若想生小孩,千萬不要亂吃甘草、甘草成分保健食品,以免雌激素分泌受干擾,影響生育能力。美國一項動物實驗發現,甘草中的「異甘草素」(Isoliquiritigenin)會干擾卵巢荷爾蒙分泌,導致雌激素分泌大為減少,生育能力就會變差。

 

 

異甘草素 干擾雌激素分泌

 

 

研究顯示,卵巢一旦接觸高濃度的異甘草素,掌管荷爾蒙分泌的重要基因就會受影響,基因表現便會衰退。其中,有一種基因負責芬香酶酵素分泌,幫助睪固酮轉化為雌激素,這種基因更容易受干擾,在異甘草素影響下,基因表現衰退幅度更達50%以上。這項研究成果已發表於〈生殖毒理學〉期刊(Reproductive Toxicology)。

 

 

雌激素分泌不足 生育、全身都受影響

 

 

美國伊利諾斯大學比較生物科學教授茱蒂‧佛洛斯表示,這項研究雖然是基礎研究,但研究結果令人憂心。當女性雌激素濃度下降,生育就會出現問題,不只生育能力,雌激素對於大腦、骨骼、心血管健康,也非常重要。雌激素濃度若長時間不足,大腦、骨骼、心血管系統等,很容易出現異常。這並不代表吃甘草就會引起這些問題,只是有這種可能性。

 

 

佛洛斯指出,當女性體內的芳香酶激素濃度下降超過50%,生育能力就會產生嚴重障礙,大腦、骨骼、心血管也是一樣。

 

 

異甘草素可抗癌 但對卵巢有毒性

 

 

研究計畫主持人夏拉達‧瑪哈琳甘指出,一些中草藥補充品、補充劑、花草茶、糖果,與一些香菸香料,都含有異甘草素,廠商都是從甘草根提煉出異甘草素,或是將異甘草素加以純化、精煉。有時廠商會宣稱異甘草素可以幫助紓解熱潮紅或其他更年期症狀,過去也有研究發現,對於部分乳癌、攝護腺癌、大腸癌等癌症,異甘草素似乎有些抗癌效果。

 

 

佛洛斯表示,異甘草素雖然對部分癌症有抗癌效果,但同樣特性,卻可能對卵巢產生毒性,其他種類的芳香酶抑制劑已用來治療乳癌、抑制乳癌腫瘤生長,這些芬香酶抑制劑也會干擾女性生育能力。異甘草素與這些芳香酶抑制劑可能都一樣。異甘草素接觸不同組織、劑量不同、使用時機不同,結果自然也就不一樣。如果是在卵巢,芳香酶激素便會減少,雌激素分泌也會減少,此時生育能力就會受干擾。

鄭醫師補充:

一直以來,孕婦是不建議服用甘草的,這篇研究報導更清楚揭露,甘草會影響女性荷爾蒙的分泌,降低生育率。建議準備懷孕的女性,最好避免服用甘草或者相關的營養補充品。

參考文獻:

 
Effects of isoliquiritigenin on ovarian antral follicle growth and steroidogenesis

http://dx.doi.org/10.1016/j.reprotox.2016.10.004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890623816303732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男人呀〜別為了增加肌肉線條,卻減了性功能!

 

【華人健康網記者張世傑/台北報導】健身會影響性功能和性慾嗎?醫師指出,完美的健美比例,是很多男性夢寐追求的理想身材,尤其是適當的健身對性能力和性功能有加分效果,不過,要注意的是,錯誤的健身方式,卻會影響性功能,讓幸福遠離。

男人呀〜別為了增加肌肉線條,卻減了性功能!

國外研究發現,1天跑6哩 (9.6公里) 的路程會降低體內將近1/5的睾酮素含量

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家醫科周碩渠醫師指出,男性性功能決定睪固酮多寡,在一般從事健美運動的人,或多或少都有聽過高肌肉量,有助於保持高「睪固酮水平」的說法。兩者的因果關係是相當密切的,很難分離出何者為因,何者為果。

長跑訓練 睪固酮分泌低

基本上,提高肌肉量可以幫助提高體內的睪固酮。同樣的,提高體內的睪固酮,亦有助於提高肌肉量,但過度的訓練會累積皮質醇(cortisol),反而容易降低肌肉量以及睪固酮分泌,不僅要盡量避免,更要防範引起性功能障礙。

根據國外研究發現,1天跑6哩 (9.6公里) 的路程會降低體內將近1/5的睾酮素含量,目前背後確切原因仍不明,但研究推測,投入高里程的體能訓練,會暫時中斷大腦與體內製造賀爾蒙的腺體之間的溝同橋樑,容易造成睪固酮低下症狀。

完美的健美比例,是很多男性夢寐追求的理想身材。

性功能低下 關鍵睪固酮

周碩渠醫師強調,男性大概在30歲左右,睪固酮就會開始下降,而下降的幅度會隨著年紀的增長越來越大;但相對的,如果睪固酮的水平高過(正常約300-1000 ng/dl)的話,身體遭受副作用反彈的機率也會越高。

特別是,超出的睪固酮會轉化成雌激素,容易導致女乳症、禿頭、體毛增生等症狀。這些症狀經常發生在使用各式類固醇的健美運動員身上。所以,對於希望增加肌肉量的男性,更要專注於提高睪固酮,避免造成性功能低下風險出現。

快速減重 睪固酮分泌低

專業營養師蘇妍臣也提醒,許多肥胖男性多以為「愈多肌肉,愈少脂肪」就是健康代表,殊不知在快速減重之下,如果攝取過少的熱量,或是攝取過少(<15%)的脂肪,會造成熱量不足,人體脂貯量快速改變,進而影響到睪固酮的分泌。

接著,努力健身的男性們,就會發現肌肉線條怎麼樣都練不起來之外,可能還會發生羞於啟齒的煩惱—「男性性功能降低」!

【健康小叮嚀】:

減重健美不是光靠努力運動,狂衝肌力訓練就可以。如果因為求快速減少體脂肪,滴油不碰或是節食過度,進而影響到「睪固酮貯量」,除了肌肉練不成之外,另一半可能也會在意你的「性功能下降」,造成幸福遠離。

鄭醫師補充:

過度運動會影響內分泌,導致性功能障礙,不管男性女性皆然。

國外報導引用諸多文章甚至建議大家對於馬拉松這種極限跑步運動最好別輕易嘗試,有諸多不良的身體反應可能發生:

http://www.testshock.com/running-and-testosterone/

相關研究參考文獻來源:

本篇報導參考文獻:

Br J Sports Med. 2000 Aug; 34(4): 273–278.
PMCID: PMC1724199

Bone mineral density and serum testosterone in chronically trained, high mileage 40–55 year old male runners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鍛鍊長肌肉關鍵沒搞懂,健身只會事倍功半!

 

【華人健康網記者黃曼瑩/台北報導】常見有的人在健身房揮灑熱汗運動過後,還來不及盥洗更衣,便馬上補充大量蛋白質,於是出現猛吞牛奶、豆漿、茶葉蛋,或高蛋白奶等,相信據此可以長肌肉、維持好身材。但是,根據外電報導,藉由運動長肌肉的關鍵,實際上並不是在於單純攝取大量的蛋白質,而是在於運動的「訓練強度」。

鍛鍊長肌肉關鍵沒搞懂,健身只會事倍功半!

研究:高強度訓練搭配高蛋白 才能長出更多肌肉

根據《每日郵報》(Mail Online)的報導指出, 蘇格蘭斯特林大學The University of Stirling的研究人員,為了進一步了解運動過後長肌肉與補充蛋白質之間的關係,於是進行實驗,分為瘦小的及精壯運動員二組,進行相同的訓練模式,並在鍛鍊後給予20公克及40公克的高蛋白,想知道蛋白質的攝取,對於肌肉的長成,是否有不一樣的成果。

沒想到,長出肌肉的成效,二組之間竟然「沒有差異」;實驗中,為了了解到底什麼因素才是長成肌肉的決勝關鍵,決定再增加運動的強度,同時再度食用20公克及40公克的高蛋白,伴隨著訓練強度的增加,此時食用40公克的高蛋白組總算才克敵致勝,得以所用;有趣的是,無論是瘦小的或精壯運動員組,都必須經過更高強度的訓練,搭配40公克高蛋白,才能長出更多的肌肉

多餘的蛋白質會回歸成脂肪 囤積在體內

營養師蘇妍臣表示,除此之外,在美國運動醫學學會ACSM之期刊內文也指出,即使攝取再多的高蛋白,若是沒有相對應的運動強度,多餘的蛋白質也只能化身成熱量,在沒有對外消耗之下,還是會回歸成脂肪,囤積在體內變成礙眼的贅肉。

運動過後,建議食用高蛋白之外,另外再搭配適當的醣分。

所謂「高蛋白」,約是運動後補充25公克的蛋白質就已足夠,大約是3顆半的茶葉蛋、850ml的豆漿或牛奶、三兩半的肉或魚,絶非傳言中的蛋白質攝取愈多愈有效。過多的蛋白質攝取,仍舊只會通通轉成熱量,若是整日的活動量無法達到供需平衡,熱量所轉變成的肥胖還是會找上門,只會讓自已折了身材又白作工。

運動過後 高蛋白搭配適當的醣分

此外,運動後攝取高蛋白還是醣類,才是避免感冒、緩解疲勞之內外兼顧的決勝樞紐?研究指出,運動後補充足夠的醣份(約每公斤1公克醣類),可避免腸胃道血液重分配的副作用—「感冒」,更能補充體內麩醘胺酸的含量,減少劇烈運動產生的壓力帶給人體的傷害,同時也可緩解運動後的疲勞感。所以下次運動過後,別再固執地只攝取高蛋白,搭配適當的醣分才是上上之選

最後,營養師蘇妍臣提醒,以上內容是針對年輕的運動員,而非概括所有族群,像是老人、女性等。所以,下次想要運動長肌肉嗎?先別著狂攝取高蛋白,先準備好適合自已的運動強度才是關鍵。

鄭醫師補充:

單單補充蛋白質,但運動強度不足,難以長肌肉,運動後不只要補充蛋白質,而且要補充適當的醣類,減少運動後的疲憊,加速恢復。擔心攝取過多醣類,造成肥胖的後遺症,可以考慮直接補充麩醘胺酸這種補充品。

參考文獻:

The response of muscle protein synthesis following whole-body resistance exercise is greater following 40 g than 20 g of ingested whey protein

Authors

    1. Health and Exercise Sciences Research Group, University of Stirling, Stirling, Scotland
    1. Health and Exercise Sciences Research Group, University of Stirling, Stirling, Scotland
    1. Health and Exercise Sciences Research Group, University of Stirling, Stirling, Scotland
    1. Exercise Metabolism Research Group, Department of Kinesiology, McMaster University, Hamilton, Ontario, Canada
    1. Health and Exercise Sciences Research Group, University of Stirling, Stirling, Scotland
    1. Health and Exercise Sciences Research Group, University of Stirling, Stirling, Scotland
    1. GlaxoSmithKline Consumer Healthcare, Brentford, UK
    1. School of Sport, Exercise and Rehabilitation Sciences, University of Birmingham, Birmingham, UK
  • Corresponding author
    1. Health and Exercise Sciences Research Group, University of Stirling, Stirling, Scotland
    • Correspondence

      Kevin D. Tipton, Faculty of Health Sciences and Sport, University of Stirling, Cottrell Building, FK9 4LA Stirling, Scotland

      Tel: +44 178-646-7816

      Fax: +44 178-646-6578

      E-mail: k.d.tipton@stir.ac.uk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4814/phy2.12893/full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臥室放這!夜晚釋出氧氣和負離子,一夜好眠!

 

【華人健康網圖文提供/蘋果屋出版社】科名:龍舌蘭科。

原產地:西非熱帶地區、印度。

花期:不定期。

養育難易度:日照。

「虎尾蘭」的葉片硬直挺立、肥厚多肉,加上具有深綠色橫條斑紋,有如老虎尾巴,故稱之為「虎尾蘭」。它的花呈白色至淡綠色,為圓錐狀,會分泌如同蜂蜜一樣的黏稠物質。

臥室放這!夜晚釋出氧氣和負離子,一夜好眠!臥室放這!夜晚釋出氧氣和負離子,一夜好眠!

虎尾蘭被公認為天然的「空氣清道夫」,在約3.3坪大小的房間內,能吸收空氣中80%以上的有害氣體(如苯、甲醛和三氯乙烯)和重金屬微粒;夜晚時吸收大量二氧化碳,釋放氧氣,同時產生比一般植物高出30倍以上的負離子,能促進人體的新陳代謝、活化細胞功能,抑制細菌和黴菌的生長。

虎尾蘭極易栽種,耐旱、耐陰,生命力強,無論在何種環境下皆能生存。不過澆水的量要適當,若澆太多水容易使根部腐爛。

【虎尾蘭淨化室內空氣6大指數】

臥室放這!夜晚釋出氧氣和負離子,一夜好眠!臥室放這!夜晚釋出氧氣和負離子,一夜好眠!

【養護技巧TIPS】:

放置場所:半日照、半陰或蔭蔽處皆可。

濕度:春、夏季7∼10天澆1次;冬季半個月澆1次。澆水後應等表土乾了之後再澆水。

肥料:每1∼2個月施用一次稀釋肥料溶液。

常見蟲害:少有蟲害。

栽種介質:

使用土讓種植,需要每年換盆。使用水耕法則可多年不需換盆。

參考市價:

3吋盆栽約50元、5吋盆栽約320元。

臥室放這!夜晚釋出氧氣和負離子,一夜好眠!

驚人の造氧構造

虎尾蘭為什麼可以淨化空氣?

1.大葉片:葉片的氣孔可吸附二氧化碳、重金屬微粒,以及甲醛、苯和三氯乙烯等有毒揮發性物質。


2.整棵植栽:在24小時的照明下,一盆虎尾蘭就能吸收80%以上的空氣污染物,還能釋放大量的芬多精。



Q&A:

Q:什麼時候該替虎尾蘭換盆呢?如何換盆?


A:春季較適合進行換盆動作。



首先於盆中放入碎石或陶粒(即發泡煉石),鋪在盆底當作去水層;再鋪一層約2∼4厘米的土壤(視花盆大小);接著鋪一層薄薄的基肥;最後鋪一層土壤隔開

根部後,便能將虎尾蘭放在盆中央。於盆中央的四周加入新土,輕拍實泥面,然後慢慢澆水,見到盆底開始滴水即完成。建議每兩年換一次盆,在春季進行最適宜。

本文出自蘋果屋出版社《99%室內空氣都很髒!驚人的造氧盆栽:它呼你吸,遠離過敏‧氣喘‧有毒致癌物!40種製造新鮮空氣的植物大公開!》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吃這種水果 皮膚漂亮有光澤

 
(健康醫療網╱記者蘇湘雲報導)

 

有種水果,可以幫助對抗皺紋,那就是番茄。德國一項研究發現,番茄不只可以減少皺紋,還有助預防皮膚癌,幫助皮膚對抗紫外線傷害,多吃番茄,對皮膚健康很有好處。

 茄紅素 為身體增加一道防線

番茄含有茄紅素,而茄紅素是一種抗氧化劑,這項研究顯示,番茄中的茄紅素可以保護身體、減少紫外線傷害。研究人員表示,這並不是說吃番茄可以取代擦防曬乳,不過吃點番茄,可以為身體多增加一道防線。

 葉紅素 也有保護效果

研究也發現,不只茄紅素,菠菜、甘藍菜含有豐富葉黃素,多吃這些食物,也可以達到類似效果。研究成果已發表於〈英國皮膚醫學期刊〉(British Journal of Dermatology)。

 研究中,共有65人參與研究計畫,研究人員將這些人分成兩大組,一組服用番茄營養補充劑,或服用安慰劑,另一組則是服用葉黃素或接受安慰劑治療。

 這項研究持續12星期,研究剛開始,研究人員先檢驗這些人的皮膚檢體,接著,研究人員讓這些人皮膚接觸兩種紫外線,這兩種紫外線分別是UVA1、UVA/B,24小時後,研究人員再檢測其皮膚檢體。

 茄紅素、葉黃素 減少發炎基因表現

當皮膚接觸紫外線,不但容易長皺紋,也容易產生發炎反應。研究顯示,接觸紫外線照射後,沒有吃茄紅素、葉黃素的人,皮膚皺紋、發炎反應相關「指標基因」表現特別活躍。反之,如果有吃茄黃素、葉黃素,這些基因表現就會大幅減少。

 即使吃了番茄 還是要擦防曬乳

不過研究學者也提醒,就算攝取茄紅素、葉黃素,出門在外,還是要記得擦防曬乳,無論是番茄、菠菜,還是甘藍菜,都是健康、整體飲食一部分,飲食、營養要均衡,皮膚才會比較好看、有光澤。

 研究作者環境醫學教授珍․克魯特曼表示,越來越多研究證據,透過調整飲食,可以幫助保護皮膚,減少陽光紫外線對皮膚的傷害。這項研究更發現,番茄中的營養成分、葉黃素等,不只可以幫皮膚對抗B/A紫外線,對減少A1紫外線傷害,也有好處。

鄭醫師補充:

紫外線照射皮膚會幫助身體產生維生素D,但紫外線照射過量會產生過多自由基,加速皮膚老化以及皺紋產生,因此幫助身體移除自由基的抗氧化營養來源可以提供保護力,降低皮膚的傷害,進一步預防皮膚癌。而番茄或者波菜、甘藍菜等等都有幫助身體提高抗氧化能力的效果,建議最好能經常補充。

參考文獻:

Molecular evidence that oral supplementation with lycopene or lutein protects human skin against ultraviolet radiation: Results from a double-blinded, placebo-controlled, cross-over study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bjd.15080/abstract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入睡好困難?對症治療,小心睡眠障礙上身

 

【華人健康網文/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蔡睿蘋提供】門診有不少病人常抱怨晚上睡眠品質不好,因為多夢、打鼾、磨牙、抖腳、夢遊,造成白天精神不濟頻打瞌睡,這些會造成睡眠或覺醒障礙的情況都屬於「睡眠障礙」的範疇。

一般而言,常見會造成睡眠障礙的原因有:

1.失眠症:入睡困難、經常醒來,醒來後很難再入睡,導致睡眠時間縮短。相較於短暫性或短期性失眠多半與嚴重壓力或憂鬱有關,長期性失眠的病因常是多種因素合併造成、較為錯綜複雜不易發現。

2.睡眠呼吸中止症候群:夜間鼻塞、習慣性打鼾,造成整天昏沉睡不飽,夜間睡睡醒醒、嚴重者在睡夢中都可聽到自己的鼾聲、肥胖等,都是睡眠呼吸暫停的症狀。

3.睡眠相關的動作障礙:夢遊、不自主的抖腳、睡眠中的暴力行為、磨牙或尿床、這些不自主運動都會影響睡眠品質。

4.日夜顛倒或有時差問題:不規則輪班而造成睡眠時差,或因出差旅行到外地,雖然時間是當地晚上,但身體的生理時鐘卻是白天導致難以入睡。

其中,睡眠障礙疾患較少為民眾熟知的部分,是與睡眠相關的動作障礙。針對臨床較常見的睡眠動作障礙疾患作以下的介紹。

不寧腿症候群 (Restless Legs Syndrome)

根據 2012 年國際睡眠學會制定的診斷標準,包括:1.經常會有難以克制的衝動很想要動一動腿部,因為腿部時常會伴隨一些不舒服或不愉悅的感覺。 2. 這類的腿部不適感在靜止時 (坐下或平躺休息) 會變得更嚴重。 3. 這類的腿部不適感在肢體活動之後 (起床走動、抬腳踢腿等),症狀能獲得部分或完全的改善。4. 這類的腿部不適感在下午或晚上的症狀遠比白天來的明顯且嚴重。5. 無法歸因於其他原因 (夜間腳抽筋、姿勢性不舒服、習慣性抖腳等)。

如果症狀以上五項全都符合,很有可能是肢體不寧症的患者,建議就醫接受治療,解決肢體酸麻的困擾。

週期性肢體抽動 (Periodic limb movement disorder)

週期性肢體抽動的患者,常發生在上半夜或進入淺睡期,出現週期性重覆且形式不變的肢體動作。大部分病人對於這種睡眠中的肢體抽動渾然不覺,常是枕邊人發現或受干擾;症狀較嚴重的患者,一個晚上可能出現幾百次這種動作,造成睡眠中斷或因而失眠。

快速動眼期行為疾患 (REM sleep behavior disorder)

大多出現在中老年人口的一種睡眠疾病。在正常的睡眠狀態下,快速動眼期的腦波與清醒時相似,大部分的夢境發生在快速動眼期,此時的肌肉狀態應該完全放鬆且張力幾乎消失,免於將夢中的動作真實上演。但快速動眼期行為疾患的病患,此時期肌肉張力仍然存在,隨著夢境手舞足蹈、拳打腳踢,出現劇烈或暴力行為,常摔傷自己或誤傷枕邊人。

每個人的一生約有三分之一時間處於睡眠狀態,建議受這些症狀所苦的病友,及早就醫檢查、對症下藥,改善睡眠品質、解決失眠的困擾。

鄭醫師補充:

睡眠障礙不只是睡不著、半夜會經常睡眠中斷或者早醒而已,這篇文章把教科書提到的睡眠障礙,提綱挈領地寫出來,有類似睡眠困擾者最好儘速求醫。以不寧腿症候群來說,不是急著先給多巴胺促進劑,而是應該先檢查身體,是否有些疾病或者營養缺乏導致,高達塞成以上的患者可能是鐵缺乏引發所致。而睡眠時出現拳打腳踢或者誤傷枕邊人的狀況,極可能是大腦退化的先兆,例如巴金森症等等,提醒大家。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膽固醇低卻中風 找到元凶

 
 

過去常認為,膽固醇高會導致腦中風,但很多患者明明膽固醇和常人一樣卻也腦中風。最新研究發現,低密度膽固醇中「L5」膽固醇才是腦中風元凶,恐誘發心血管疾病並傷及腦部

台灣醫學會第一○九屆總會暨二○一六年台灣聯合醫學會學術演講會,今天邁入第二天,這篇研究論文獲得李鎮源教授醫學研究青年學者獎。

進行這項研究的中國醫藥大學助理教授沈明毅今天表示,以往醫界認為「低密度膽固醇」屬於壞的膽固醇,會沉積在血管壁形成動脈硬化、誘發心血管疾病等,不過卻有不少患者明明體內總膽固醇、三酸甘油脂及低密度膽固醇都不高,仍罹患急性腦中風。

沈明毅說,這次研究找來近四十名急性腦中風患者,體內總膽固醇、三酸甘油脂及低密度膽固醇都和一般人差不多,但抽血檢驗卻發現,患者急性腦中風四十八小時內,L5低密度膽固醇竟比一般人多出近四十倍

沈明毅解釋,研究發現,「低密度膽固醇」成分中有毒性高、低之分,其中L1至L4毒性較低,對人體影響不大,而毒性較高的L5才是心血管疾病元凶,因此患者即便低密度膽固醇量不高,只要L5濃度高,還是可能引起腦中風

不只如此,小鼠實驗也發現,L5會透過受體LOX-1破壞內皮細胞,促進血小板活化凝集,是引起動脈粥狀硬化和血栓的元凶,且小鼠L5濃度越高,腦受損的面積就越高。沈明毅說,研究成果未來可望用於腦中風檢測,透過檢驗體內L5濃度,判斷腦中風風險。

此外,沈明毅也提醒,有代謝症候群、高血脂與糖尿病,以及長期抽菸的人,體內的L5會明顯增加,因此若想預防腦中風,除了控制慢性病,平時也應少吃高油脂、油炸等食物,避免體內壞膽固醇增加,危害健康。

鄭醫師補充:

建議大家體檢中,應該加入L5的檢測,一般的膽固醇看不到全貌。檢查若發現L5值超標,要想方設法透過營養以及生活型態的調整來積極改善,降低中風以及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參考相關文獻:

Plasma L5 levels are elevated in ischemic stroke patients and enhance platelet aggregation

Ming-Yi Shen, Fang-Yu Chen, Jing-Fang Hsu, Ru-Huei Fu, Chia-Ming Chang, Chiz-Tzung Chang, Chung-Hsiang Liu, Jia-Rong Wu, An-Sheng Lee, Hua-Chen Chan, Joen-Rong Sheu, Shinn-Zong Lin, Woei-Cherng Shyu, Tatsuya Sawamura, Kuan-Cheng Chang, Chung Y. Hsu and Chu-Huang Chen
Blood. 2016 Mar 10;127(10):1336-45. doi: 10.1182/blood-2015-05-646117. Epub 2015 Dec 17.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

 

 

 

好膽固醇指數越高越好? 國外研究打臉

 

 

(健康醫療網╱記者蘇湘雲報導)

 

有些人認為,好膽固醇指數越高越好。加拿大一項大型研究分析近32萬2千人數據發現,高密度脂蛋白(HDL-俗稱好膽固醇)指數並非越高越好,當HDL超過90mg╱dL,死於非心血管病因風險反而較高

 

 

HDL超過90 mg╱dL 反而不好

研究顯示,HDL指數最低的人,不但五年內心臟病、中風死亡率較高,也較容易死於癌症與其他疾病。不過HDL指數也不是越高越好,與HDL指數在40-60mg/dL的人相比,HDL指數在90mg╱dL以上的人,反而較容易死於非心血管疾病。這項研究成果近日已發表於〈美國心臟病學院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重點在於生活、飲食習慣

研究學者認為,HDL指數只是一個指標,可能代表這人的生活習慣不健康,或代表這人的身體原本就不健康,真正重要的是生活習慣,與其將重點放在這些指標,還不如好好審視自己的生活習慣、改變生活習慣

 

 

研究首席作者加拿大臨床評估科學研究院資深科學家丹尼斯․柯表示,高密度脂蛋白指數偏低,與死亡風險息息相關,但這並不代表高密度脂蛋白偏低直接造成心臟病。研究也發現,高密度脂蛋白高於90mg╱dL,死於非心血管病因機率反而升高,這與傳統想法背道而馳。

 

 

高密度脂蛋白 不要低於40 mg/dL

不過好膽固醇指數還是非常重要,研究發現,高密度脂蛋白指數一旦低於40mg╱dL,死於心臟病風險就會增加。國外學者表示,不運動、抽菸、飲食不健康、體重過重等,都會造成高密度脂蛋白指數偏低,可能是這些因素導致心臟病、中風風險上升,罪魁禍首不是只有高密度脂蛋白,這些生活、飲食習慣才是重要關鍵。

鄭醫師補充:

高密度膽過醇,簡稱HDL,含大量的磷脂類及少量的膽固醇,可以移除血液中過多的膽固醇,預防堆積在血管壁中,因此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HDL-Chol)俗稱為「好的膽固醇」。但HDL太高,提醒我們一件事:體內膽固醇太高,才需要這麼高濃度的HDL幫忙清運。因此,HDL過與不及都是身體健康警訊,提醒大家務必透過改變飲食以及培養健康的生活型態,幫助身體健康代謝,避免隨之而來相關慢性疾病上身。

參考文獻:

 

Ko DT, Alter DA, Guo H, et al. 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and Cause-Specific Mortality in Individuals Without Previous Cardiovascular Conditions: The CANHEART Study. J Am Coll Cardiol. 2016;68(19):2073-2083. doi:10.1016/j.jacc.2016.08.038.

http://content.onlinejacc.org/article.aspx?articleID=2572335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健康新指標! 腰腿比超標增罹癌風險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

腰腿比隱藏人體健康密碼!國內研究首度發現,腰圍太粗有如「游泳圈」、大腿太細的「鳥仔腳」,也就是腰腿比超過1.8以上的蘋果體型者,罹患糖尿病、腎臟病、癌症等風險,高出一般人2倍。

 

你是慢性病高風險族群?

 

台灣流行病學學會利用3D全身立體攝影分析82名民眾,結果發現腰圍大於90公分及大腿圍小於50公分、頸圍超過38公分、或腰腿比(腰圍/大腿圍)1.8以上者,都是罹患糖尿病、腎臟病,以及內臟癌症的高風險族群

 

腰圍粗、大腿細 都不健康

 

台灣流行病學學會常務理事許光宏表示,腰圍過大、大腿太細者,通常沒有運動習慣,其內臟脂肪過高,容易出現胰島素阻抗,且生長激素、抗發炎蛋白減少,引發一連串與代謝症候群有關的慢性病;而頸圍太粗則代表容易形成斑塊,堵塞頸動脈恐增加中風機率。

 

多運動增肌減脂 遠離慢性病

 

許光宏常務理事強調,體型與慢性疾病密切相關,根據國際文獻顯示,腰腿比是偵測第2型糖尿病及內臟器官癌症風險的最佳指標。他建議民眾,日常生活養成運動習慣,多健走、慢跑,或是常抬腳、抬腿增加腿部肌力,有助遠離慢性疾病。

鄭醫師補充:

這幾年的出爐關於癌症的最新研究,都發現大部分癌症的發生其實與代謝有直接相關。這篇報導提醒大家,代謝不好不只是糖尿病以及心血管疾病的主因,更是癌症好發的危險因子。

腰瘦腿粗,代表肌肉鍛鍊得宜,且沒有過多脂肪堆積。肌肉的鍛鍊必須仰賴阻力運動,為了健康到了一定年紀,請大家務必不只是做有氧運動,藉由簡單的深蹲或者是緩慢抬腿放下,甚至是爬樓梯等運動其實都可以幫助肌肉鍛鍊,如果能訓練核心肌群,效果倍增。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某些人對於輪班工作的適應良好,但不是每個人都能輕鬆地應付節律混亂的狀況。芬蘭最近的研究人員發現關鍵在於褪黑激素受體的基因耐受與否。

這篇刊登於睡眠期刊的新研究是第一次以基因觀點針對輪班工作者做系統性的分析研究。

透過基因的分析發現,在褪黑激素受體主管的基因受體( melatonin receptor 1A 簡稱MTNR1A)的變異與輪班工作者導致的工作相關衰竭有關。輪班工作會干擾約日節律(生理時鐘),導致睡眠障礙以及白天的疲累。

這項研究深入分析還發現MTNR1A基因風險的強弱與MTNR1A調控基因的DNA甲基化強弱有關,甲基化越弱風險越高。

DNA甲基化是基因體的外基因調控,影響的不只是基因本身的序列,還與環境有關,比如像這篇研究提到的節律改變。

儘管只是影響一小部分的褪黑激素受體,但基因的風險變異會削弱自然的褪黑激素訊號,導致約日節律受到干擾破壞。

建議有輪班工作者若產生白天疲累或者睡眠困擾,可以考慮補充褪黑激素受體加強劑或者是天然褪黑激素來協助改善。

參考文獻:

  1. Sulkava S, Ollila HM, Alasaari J, Puttonen S, Härmä M, Viitasalo K, Lahtinen A, Lindström J, Toivola A, Sulkava R, Kivimäki M, Vahtera J, Partonen T, Silander K, Porkka-Heiskanen T, Paunio T. Common genetic variation near melatonin receptor 1A gene linked to job-related exhaustion in shift workers. Sleep, November 2016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發現了 抽菸1年可造成肺基因突變150次

 
 

許多人都知道抽菸會致癌,但到底腫瘤是怎麼形成,最新研究發現,香菸會導致細胞基因突變,1天抽1包菸的人,1年肺細胞基因突變,平均可高達150次

這項發表於「科學」(Science)雜誌的最新研究分析與比較不同腫瘤,首度藉由測量基因受損的準確方法,發現抽菸不僅僅損害肺細胞,還包含沒有直接暴露在菸傷害下的其他器官

英國的維康信託基金會桑格研究院(WTSI)與美國的洛薩拉摩斯國家實驗所(LANL)的研究人員指出,過去雖然知道抽菸至少導致17種人類癌症,但一直不清楚香菸是如何造成腫瘤發生。

研究主要共同作者之一、LANL的亞歷山卓夫(Ludmil Alexandrov)表示:「之前,我們有大量的流行病學證據可把抽菸與癌症連結起來,但到這一刻,我們才終於觀察且測量到DNA因為香菸產生的分子改變。」

藉由這項研究,我們發現每天抽1包菸的人,每年他們的肺可出現平均至少150次的額外基因突變,這解釋為什麼老菸槍有這麼高的機率會得到肺癌。」

鄭醫師補充:

SCIENCE是一級醫學期刊,能夠為這種重量級期刊所接受的研究,可信度極高。

基因變異是導致老化以及癌症風險的主因,尤其是後者,防癌的主力就是在阻止任何基因變異的機會。單單戒菸就能降低那麼多的罹癌風險,這篇研究值得癮君子省思。

參考文獻:

  1. Ludmil Alexandrov et al. Mutational signatures associated with tobacco smoking in human cancer. Science, November 2016 DOI: 10.1126/science.aag0299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