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報告:醫生的同理心有助療效

作者: 張鎮宏 | 台灣醒報 – 2012年9月17日 下午1:56






【台灣醒報記者張鎮宏綜合報導】面對病痛,醫護人員的協助無疑是患者重要的依靠。但除了醫療設備與技術的完善與否,病患其實更需要的醫生的細心關懷。根據最新研究,醫事人員對病患身、心理狀況的同理心投入,對患者重回健康有相當正面的影響。


在最新一期的醫學期刊《Academic Medicine》中,美國湯瑪斯傑佛遜大學的研究證實,同理心在醫病關係中確實對患者有正面效果。該報告以義大利的帕馬區為樣本,調查該區域2萬1千名糖尿病患者與其242名醫事人員的互動。


而研究結果明顯指出,在同理心量表中得到較高分數的醫生或護理人員,其患者的含糖血紅蛋白比與膽固醇數值都低於其他對照組─—換言之,醫事人員若能更體貼、主動地了解病人身心理狀況,則能有效提高療程效果,對患者病情產生正面影響,甚至幫助他們找回健康。


該報告在結語也建議各級醫療教育應該應加醫病同理心課程,除了可促進更和諧的醫病關係與醫療倫理外,同時也能提升對整體的醫療效率,進而減低社會的醫事成本與病患負擔。


鄭醫師補充:


開同樣的藥,但看不同的醫師,疾病治療效果原因大不同,是很多人就醫的經驗與感受,關鍵何在?可能與同理心大有關係。


我們把一般同理心的定義稍微整理一下給大家參考:


同理心,有人又叫做換位思考,指站在對方立場設身處地思考的一種方式,人際互動過程中,能夠體會他人的情緒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場和感受,並站在他人的角度來思考和處理問題。主要表現在情緒自控、換位思考、傾聽能力以及表達尊重等面向。


在既定的已發生的事件上,讓自己進入他人角色,體會他人因環境背景、自身生理、心理狀態,更接近「他人」的感受與與邏輯。因為自己已體會「同樣」的經驗,所以也就更容易理解了當事人所處狀態下的反應,理解這種行為和事件的發生緣由。即使是自己的看法與人不同時,也能夠理解對方在心理、情緒或行為上的反應,但能夠理解並感同身受對方的反應並不代表是認同對方的行為。


因此患者與醫護人員的互動,患者會感受得自己被了解以及接納,自然容易產生心安以及放心的感覺,有人這種感覺為身體的安全模式啟動,安全模式一旦啟動,自律神經的副交感神經會適當作用幫助身體進行修復。有關於安全模式與危險模式的說明可以參閱部落格相關文章: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21897&prev=-1&next=21883


上述發表於2011年醫學期刊《Academic Medicine》的研究又是一個清楚的例證,有興趣的人可以連結參閱原文研究全文:


http://journals.lww.com/academicmedicine/Fulltext/2011/03000/Physicians__Empathy_and_Clinical_Outcomes_for.26.aspx


引用來源:


Academic Medicine:

March 2011 - Volume 86 - Issue 3 - pp 359-364

doi: 10.1097/ACM.0b013e3182086fe1

Physicians' Empathy and Clinical Outcomes for Diabetic Patients



Hojat, Mohammadreza PhD; Louis, Daniel Z. MS; Markham, Fred W. MD; Wender, Richard MD; Rabinowitz, Carol; Gonnella, Joseph S. MD



在目前鼓勵衝量的健保醫療體制下,醫療人員如何在速食醫療過程中兼顧同理心幫助患者改善,值得我們深思。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法研究:基改作物導致腫瘤

中央社 – 2012年9月19日 下午11:43




(中央社倫敦19日綜合外電報導)法國今天公布研究指出,終生餵食孟山都公司基因改造穀物或暴露於孟山都最為暢銷除草劑Roundup的小鼠,被發現罹患腫瘤及多重器官損害。法國政府已要求衛生監管機構展開調查。


雖然此項研究主要研究員過去有批評基改產業的記錄,令其他專家態度謹慎,不貿然下定論;但這項發現將引發外界對基改作物安全的論戰。


目前無法取得孟山都(Monsanto)的立即回應,不過孟山都過去不斷表示旗下產品安全無虞,且沒有可信證據指出攝取基改作物,會對人類或動物健康帶來任何風險。


研究結果預料將在法國掀起軒然大波。法國強烈反對基因改造作物(GMO),使得種植這類作物遭禁。


法國研究團隊在研究結果刊載於「食品與化學毒物學」(Food and Chemical Toxicology)期刊及倫敦發表會前,罕見未讓記者先詢問外界對這份研究的看法。


法國康城大學(University of Caen)的塞拉里尼(Gilles-Eric Seralini)與同僚表示,餵食小鼠含NK603的飲食,或給牠們喝含除草劑Roundup的水,劑量控制在美國准許範圍內,這些小鼠比標準飲食組的小鼠早死。NK603是種對Roundup免疫的種子變體。


研究顯示,攝取基改食物的動物,出現乳腺瘤及肝、腎嚴重受損的情況。


研究人員指出,在攝取基改食物的小鼠中,有50%的雄鼠早逝,雌鼠則為70%;至於控制組,雄鼠早逝率僅30%,雌鼠20%。


不過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部分科學家對這項最新研究發出質疑。


倫敦帝國學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生化藥理學教授布比斯(Alan Boobis)表示:「部分結果的呈現方式,讓重要性難以評估。」


布比斯提到:「舉例來說,這份研究似乎沒有針對乳腺瘤做統計分析。」


布比斯並說:「沒有接受治療的動物,罹患乳腺瘤的機率很高。」


法國農業部長勒佛勒(Stephane Le Foll)、環保部長巴托(Delphine Batho)及衛生與社會事務部長圖雷(Marisol Touraine)發表共同聲明指出,已要求國家食品安全、環境及勞動局(ANSES)對研究結果啟動調查。(譯者:中央社蔡佳伶)1010919


鄭醫師補充:


基因改造食物,對歐美來說影響甚大,有些國家甚至立法強制必須跟大企業連鎖公司購買基因改造的種子來種植作物才能出售,儘管出售這些基因種子的公司一直宣稱基改作物對健康影響無虞,陸續發表研究發現其實不然,上述研究就是值得留意的研究結果。歐洲國家對基因改造食物的疑慮居高不下,儘管本地基改食物不像美國來的那麼普遍,但不要忘了進口農產品與加工品仍是接觸基改作物的重大漏洞。


上述研究來源: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278691512005637


Long term toxicity of a Roundup herbicide and a Roundup-tolerant genetically modified maize


Gilles-Eric Séralini,Emilie Clair,Robin Mesnage, Steeve Gress, Nicolas Defarge,Manuela Malatesta,Didier Hennequin, Joël Spiroux de Vendômois


有興趣多了解基改食物對人們健康的影響,可以看看美味代價(原文為食品公司)這部電影,以下為電影簡介:


本片導演Robert Kenner帶領觀眾了解美國食物產業背後的高度機械化處理過程,並揭露各大食品公司如何只顧利益不顧消費者健康,和美國農民權益以及員工安全,更甚者將影響自然環境。

這些食物企業公司製造壯碩的雞、抗蟲的大豆,甚至是不會壞的番茄等等「完美」食物,而這些非有機的食材更全進了美國人的肚子裡,但每年還是有數萬人受大腸桿菌侵擾,而學童過胖以及成人的糖尿病問題也日趨嚴重。

本片中將訪問連鎖餐廳業者以及農場經營者,為觀眾帶來令人震驚的真相,到底未來的美國食品產業該何去何從?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別向命運低頭 澳洲研究發現:太「認命」對健康有害?

NOWnews – 2012年9月18日 下午9:55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正面的態度不僅讓你成功,更能讓你更健康!澳洲研究顯示,如果一個人抱著「得之我幸,不得我命」的態度過生活或做任何事,會使健康狀態走下坡。


墨爾本應用經濟與社會學研究所(Melbourne Institute of Applied Economic and Social)分析7千人保持健康的方式,這些人將相當注重飲食,並有運動習慣,體態相當勻稱。主持該研究的教授Deborah Cobb-Clark表示,一個人對人生的態度,明顯影響一個人對健康的態度,因此易直接影響生理機能。如果一個人過度相信運氣或命運,意即太過認命,所作所為大多對身體無益。


Deborah Cobb-Clark表示,未來將研擬並建議配套措施,輔導這類人善待身體。「政府單位對肥胖的主要政策多是推廣與宣導,但這仍不足以改變人們的飲食習慣。了解一個人為何要吃與運動,才能對症下藥。」


研究同時發現男女對於保持健康的態度差異。男性多為了體能狀況,女性則是為了能享受生活以保持健康。Deborah Cobb-Clark認為,對男性有效的宣導,對女性不一定適用,如能針對性別做推廣,肥胖防治工作將事半功倍。


研究數據來自澳洲家庭、收入與勞工動態研究(Household, Income and Labour Dynamics in Australia,HILDA)。


 鄭醫師補充:


態度與個人的觀念與想法大有關係,如果說個性決定命運,那麼如何塑造正向的個性將會影響一個人的健康態度,一點也不為過。正向的人相信自己可以藉由選擇來決定一些事情,負向悲觀的人則否,因此健康狀況呈現往往也大不相同。上述報導澳洲的研究就是一項明證。此外報導還有一項值得關注有趣的發現:


研究同時發現男女對於保持健康的態度差異。男性多為了體能狀況,女性則是為了能享受生活以保持健康。Deborah Cobb-Clark認為,對男性有效的宣導,對女性不一定適用,如能針對性別做推廣,肥胖防治工作將事半功倍。


要說服一個人,建議最好找到當事人在乎的事情,也就是個人的按鈕,一但找到按鈕,改變的動力與動機來自於當事人,旁人完全不須多費唇舌,即可水到渠成。相反地,若沒有找到當事人的真實性做基礎來幫助個人改變,則事倍功半,甚至徒勞無功。


相關原文報導:


http://newsroom.melbourne.edu/news/n-906


原文研究全文:


http://visions-download.unimelb.edu.au/MI_WP_15(2012).pdf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成大研究:益生菌有助改善過敏症狀

 

台灣又濕又熱的氣候最適合一些過敏原的生長,也因此台灣的過敏兒比例居高不下。根據成大醫學院的研究發現,益生菌有助於調整過敏體質,降低過敏症狀發生機率



在台灣有很多過敏症狀的小孩,過敏兒媽媽梁太太表示,「整個晚上都在咳,厲害的時候就吐。」成功大學醫學院實驗研究發現,益生菌可以改變腸道菌叢環境,對於調整過敏體質有很大的幫助



擁有英國牛津大學生化系博士學位的成大小兒科教授王志堯表示,「我們發現他的腸胃道、他的菌叢有改變,如果事先有用乳酸菌、益生菌有給與的話,可以把菌叢調整回來,防止過敏原所引起的壞的過敏症狀。



研究發現,媽媽懷孕時的外在環境壓力或是生活習慣,都有可能造成體內免疫失衡,引發寶寶的過敏症狀。梁媽媽為了改善小寶貝的過敏問題,甚至還上網參考「過敏指數」,「幫助還蠻大的,而且它很方便,你每天上去看就可以知道今天的狀況。」



從室內外溫差、相對溼度,還有室外空氣污染指數,判定可能引發過敏症狀的程度,及早做預防,再加上天天喝優酪乳和多運動,讓小寶貝遠離過敏,健康成長。(新聞來源:東森新聞記者郭碧純、林奕勳)




我們所熟知的益菌,一般存在於小腸道中,與宿主的體內原有的菌叢有著密切關係。不同的菌種間彼此不斷地互相競爭生存的空間,原有的菌種較之後進入的菌種有著先天優勢。無論如何,腸內菌叢之組成屬於動態的變化,如果有害的微生物不斷地增值,那原先的平衡就會受到干擾,使得即使原先就存在於腸道的其他菌種也會難以生存。對許多有過敏困擾的人來說,他們在幼年時,即常因反覆的感染,而接受抗生素治療,抗生素不但會殺死有害菌,也會傷害有益菌,因此就會破壞健康腸道的菌叢平衡。當事人若能持續補充一些益生菌,有效地增加腸道有益菌的生長,恢復健康菌叢的平衡,一般而言,乳酸菌的增多,會創造酸性環境,使得病原難以生存,進而改善健康。


有過敏症狀的人,單純想靠補充益生菌來改善過敏,有時效果不好的原因在於當事人還是持續接觸過敏原,導致身體過敏反應不斷。比較理想及省力的方式,最好配合過敏原的檢測,瞭解過敏原為何,透過隔離過敏原的接觸,讓免疫系統休息,此時再配合益生菌的補充,必能相得益彰,否則往往事倍功半甚至成果不彰。過敏原的檢測,分急性與慢性,大部分的醫療院所只能提供急性的檢測,但由於檢出率只有1.5%左右,故能真正找出過敏原的機會比較小。大部分的過敏其實還是慢性食物過敏,這類過敏發生的比例高很多,約35%到40%左右,一般我們常會接觸的奶、蛋及麵食類等,分居過敏的前三名,許多人並不瞭解這類的食物可能造成的過敏反應,以致長期誤食而過敏難以控制,提醒大家注意。


一般市售的優酪乳,含糖量太高,裡面增加甜味的蔗糖,反而是壞菌喜歡的食物,故在幫助腸道菌叢的維護與恢復,效果較差。其次,一般乳酸菌不耐強酸與強鹼,故在經過胃酸與膽鹼的處理後,剩下存活的數量有限,故若能選擇耐酸鹼的菌種或有特殊包覆技術的益生菌,將能大大提高益生菌的生存數目,讓服用益生菌的效率大大增加!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規律運動有助改善心情 遇壓力不焦慮

作者: 【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 | 台灣新生報 – 2012年9月18日 上午12:11






面對壓力、焦慮來襲,該怎麼辦?美國馬里蘭大學公共衛生學員研究團隊近日發表研究指出,適度、規律運動可幫助對抗壓力、焦慮情緒,當一個人有運動習慣,往後遇到壓力、焦慮難關,很容易就能過關斬將,擺脫壓力、焦慮情緒。


這項研究已發表於「運動醫學與運動科學」期刊。醫界早發現運動可幫助改善心情。研究作者運動學副教授卡爾森‧史密斯指出,研究發現,運動不只在當下能改變心情、減少焦慮,當面對一些情緒性突發事件時,運動可持續減輕焦慮情緒,舒壓效果會繼續延伸。


研究人員分析運動如何改變大腦功能、對抗老化,並提升身心健康。研究人員發現,運動、休息剛開始都能有效減少焦慮情緒,但如果一個人只單單休息,又持續受到情緒刺激,焦慮情緒很容易再度出現,而有運動的人情緒較容易維持平穩,較不受焦慮情緒左右。


研究人員認為,運動或許可以幫助民眾紓緩日常焦慮、壓力情緒。如果常有憂鬱、焦慮症狀,運動可能會有正面助益。研究人員另發現,運動可以防止年長者認知功能退化,改善大腦功能,進而預防阿茲海默症上身。


鄭醫師補充:


這項研究找了37位體能一般的健康年輕人分別在不同日完成兩項動作,一項是三十分鐘坐著休息,另一項是中等強度的三十分鐘運動,之後給受試者分別看九十張令人愉快或者不舒服的圖片,讓受試者在看圖片前以及看完圖片後的15分鐘量測焦慮指數。


結果發現,沒看圖片之前,運動以及坐著休息焦慮指數都可以明顯下降,在圖片看過之後,坐著休息的狀況,焦慮指數明顯提高,但運動後的焦慮指數仍然是下降,因此研究人員認為運動不只在當下能改變心情、減少焦慮,當面對一些情緒性突發事件時,運動可持續減輕焦慮情緒,舒壓效果會繼續延伸。


運動可以增加腦內啡、多巴胺等等神經傳導物質的分泌,這都有助於抗壓以及幫助心情提升。


相關研究來源可以參閱: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22895382


Med Sci Sports Exerc. 2012 Aug 14.

Effects of Emotional Exposure on State Anxiety after Acute Exercise.



Department of Kinesiology, University of Maryland, 2351 SPH Building, College Park, MD, 20742-2611, USA.


原文報導:


http://www.newsdesk.umd.edu/uniini/release.cfm?ArticleID=2777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國際研究-兒童時期學音樂 有助溝通學習

作者: 尹德瀚╱綜合報導 | 中時電子報 – 2012年9月17日 上午5:30






中國時報【尹德瀚╱綜合報導】


栽培子女學音樂花費不低,日後能成為音樂家的則是鳳毛麟角,但根據發表於《神經科學期刊》的一項新研究,這種投資還是值得,只要小時候學過樂器,即使只學過一年,對於長大以後的溝通技巧仍然大有助益。


這項研究以美國西北大學45名年紀和智商相仿的學生為實驗對象,依其音樂背景分為三組,一組是從未上過音樂家教班,一組(約9歲起)上過1至5年,一組上過6至11年。


研究人員將電極黏貼於實驗對象的頭皮上,讓他們聆聽各種聲音並測量其腦波反應,聲音的震動先傳入耳朵,而後經由耳道傳到腦的顳葉加以處理。每個聲音的頻率不同,但實驗對象能夠完整聽到每個聲音的數目,也因其音樂背景而不同。


實驗結果顯示,具有音樂背景的人,能聽到的頻率範圍更為寬廣,也更能分辨所謂「基本頻率」,這是讓人在嘈雜場所仍得以聽清楚說話或音樂的依據。參與研究的美國西北大學教授克勞斯(Nina Kraus)說,這項研究顯示,短期音樂課程能夠強化一個人終生的聆聽與學習能力。


鄭醫師補充:


這大概是提供音樂教學服務機構最歡迎的報導了,這篇研究透過腦波來了解學習音樂與沒學習過音樂對於基本頻率的辨識,基本頻率辨識幫助一個人在嘈雜環境中,仍能清楚地聽到她人的說話或者音樂。這部分的處理與大腦的顳葉處理有關。


經濟不景氣,讓小孩學音樂又是一筆開銷,若能體貼地在學校教育中,提供一些樂器學習的機會,這對於國家未來主人翁日後的學習與溝通能力是一大助力,也是國力培養的一項潛力投資。


相關研究可以連結參閱:


http://www.jneurosci.org/content/32/34/11507.abstract


Th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22 August 2012, 32(34): 11507-11510; doi: 10.1523/​JNEUROSCI.1949-12.2012



A Little Goes a Long Way: How the Adult Brain Is Shaped by Musical Training in Childhood


Erika Skoe and Nina Kraus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我的表情不對稱!?壓力、疲勞造成顏面神經失調

 

眼部周遭肌肉突然不自覺的異常頻繁跳動,抖個不停,整臉看似眼歪嘴斜,很多上班族曾被自己這樣突如其來的症狀嚇壞了,其實這些症狀的發生主因就是「顏面神經失調」。根據臨床經驗,越來越多上班族曾患顏面神經失調,尤其是30歲上下、從事競爭較為激烈的業務或行銷工作的上班族。

如果顏面神經失調究竟該怎麼辦?適當休息與紓解壓力是最有效的解決辦法

臺安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黃尚本醫師表示,很多壓力大和經常熬夜的上班族,曾因過度疲勞或壓力大,眼部周遭肌肉不自覺的頻繁抽動,這就是顏面神經失調。以醫學定義來看,顏面神經失調通常指一種無法控制,且無意識地連續收縮眼皮的疾病─眼皮肌肉會不自主的持續異常收縮及痙攣。整體而言,顏面神經失調患者的眼睛通常都很正常,但眼皮被迫連續關閉會引起視覺障礙,患者也經常會被這突如其來的症狀嚇壞。


■ 自律神經失調 導致顏面神經失調

究竟顏面神經失調如何發生?主要跟自律神經失調相關。正常而言,身體肌肉分為隨意肌和不隨意肌兩種系統。其中隨意肌是指人能隨心所欲控制的肌肉,如看到人,對人眨眼睛、對人笑,以上肌肉動作是經由大腦下達指令才產生;而不隨意肌是指身體不需經過大腦下指令,就會自動產生動作,也稱為自律神經系統。例如看書看得太久,眼睛感到疲累,身體為讓眼睛休息,眼皮就會不自覺眨一下。

由此可知,自律神經系統的功能是彌補隨意系統的空檔,讓身體能有放鬆和休息時間,不讓神經繃得太緊。就像駕駛員開飛機很累時,便會啟動自動飛行系統,讓身體休息一下。但若自律神經系統太過活躍,過於取代隨意系統的自我控制能力,會讓身體產生過多不自覺動作,也就可能導致顏面神經失調。


■ 壓力、休息不足 最可能導致自律神經失調

黃尚本醫師指出,造成自律神經失調的主因分為先天性和後天性。先天性指的是體質,有可能是遺傳,像有些人個性比較容易激動、緊張、睡不著覺,其自我控制系統,就比一般人容易出問題,導致顏面神經失調。 最常見的後天性原因,是壓力、經常熬夜、睡眠不足、情緒不佳;其中,睡眠不足是顏面神經失調患者最常見、可辨別的警訊來源。 

顏面神經失調的發生都在一瞬間,很難有清楚可辨的身體徵兆。不過當上班族意識到自己睡眠品質不佳,就要嚴防發生顏面神經失調。睡眠品質不佳,主要可從底下四件事來判斷:1.白天猛打瞌睡。2.晚上毫無睡意。3.早醒,經常半夜3、4點驚醒。4.一直作夢,無法安穩入睡。

 

■ 調整好生理時鐘 遠離顏面神經失調

黃尚本醫師強調,避免顏面神經失調最有效的方法是良好的睡眠品質與紓解壓力。調整好個人生理時鐘,將有助於上班族擁有良好的睡眠品質:

一、睡覺睡到自然醒:這是最好的睡眠狀態。睡眠週期,從淺睡、深睡,到快速動眼期,通常需1.5到2小時,充足睡眠時間則應完成3到4個睡眠週期,也就是約6到8小時。

二、固定臥床時間:每天臥床時間隨個人而定,重點是固定上床時間,讓大腦有明確的睡眠時間表,往後時間到,大腦自然會有睡意。

三、多曬太陽:大腦主要靠光線差異產生睡意,也就是「日出而做,日落而息」。上班族白天在戶外活動,眼睛看到光線,會抑制「退黑激素」,大腦便知現在是白天。到夜晚,沒有光線,產生退黑激素,大腦就知道這是晚上,該睡覺了。因此,為讓大腦有明確的白天或夜晚意識,上班族要多曬太陽,如利用中午買便當時間,多到戶外走走。

四、睡前2小時不使用電腦。電腦已是上班族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但電腦螢幕的亮度與閃爍頻率,卻會讓大腦誤以為是白天而毫無睡意,所以建議上班族睡前2小時不要碰電腦。


顏面失調既然是壓力過大造成,所以在調整過程中,請大家應把重心放在如何幫自己抒壓,抒壓的方式有很多,但找出自己壓力的根源,其實比轉移注意力更重要。因為很多人的處理,僅止於轉移注意力,然而如果壓力的來源一直沒有解除或者不知如何應對,那麼因壓力引發的身體不適可能就會不時復發。

其實對壓力來源都有方法可以面對,讓我們產生身心不適的原因,常在於我們不願去面對自己的問題或狀況而選擇逃避。有壓力過大導致身心困擾的朋友,歡迎和我討論根本解決之道。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手相看風險?精神分裂症有特徵 斷掌、無名指較長

NOWnews – 2012年9月14日 下午1:43






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你罹患精神分裂症的機率有多大?低頭,看看手相就知道!國家衛生研究院一項國內研究發現,不少精神分裂症患者都有共同的身體特徵,斷掌、大頭圍、寬眼距、厚上眼瞼,尤其女性患者的無名指更普遍要比食指長,推論是影響神經系統的基因,同時掌控骨骼、皮膚、外觀等處發育,讓「看手相」也能一窺罹病風險。


國衛院研究團隊是在2009年,針對花蓮地區151名精神分裂患者,進行身體上13 項特徵的統計分析,其中女性89人、男性62人,結果發現,真的有跡可循。


主導研究的國衛院助研究員羅爾維表示,統計發現,包括:斷掌、大頭圍、寬眼距、厚上眼瞼以及無名指長度等,都是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特徵;值得注意的是,男女還有別,女性患者的無名指普遍要比食指來的長,但男性則沒有明顯差異。


羅維爾說,全世界相關疾病研究都發現,女性若無名指較長,包括荷爾蒙分泌、心理、思考、體能等,都偏向男性,性向為同性戀或罹患精神分裂症的機率也較高。


像基因決定白毛貓會有兩種不同顏色的眼珠,精神分裂症也是!羅爾維解釋,有一派研究精神分裂症的學說認為,人之所以會發生精神分裂症,源自於懷孕初期前3個月,胚胎受到干擾,基因影響神經系統異常,而同一個基因也掌控著人體骨骼、皮膚、外觀等發育,因此在生理特徵上留下「遺跡」可循。


無獨有偶,在羅爾維的研究結果發表之後,大陸四川大學及成都精神病院也找上羅爾維合作,另外針對大陸154名精神分裂症患者,進行15項身體特徵的統計分析,不但獲得相同結論,還發現耳朵較尖、第一腳趾與第二腳趾距離比一般人寬等新特徵。


不過,羅維爾強調,想要利用生理外觀特徵,來反推一個人有沒有精神分裂症,目前還言之過早,但研究團隊下一步還會進行相關的胚胎學研究,希望證實關聯性,將其應用於預測罹病風險之上,未來甚至可以在懷孕早期即進行基因治療,避免生下可能罹患精神分裂症的寶寶。


鄭醫師補充:


無名指較長,不管是男生或者女生,與身體內睪固酮濃度高低有關,決定時間是在懷孕初期的前三個月,因此人的體質在娘胎時早已被決定了一些。相關疾病研究都發現,女性若無名指較長,包括荷爾蒙分泌、心理、思考、體能等,都偏向男性,性向為同性戀或罹患精神分裂症的機率也較高。所以有研究人員認為人的性向,可能在出生之前早已決定。


寛眼距不只出現在精神分裂的面像表徵,自閉症的人容易有此特徵。


不過有這種手相的人也不必太擔心一定會得精神分裂,畢竟這是統計數字的發現,而且樣本數還不是很大。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多數喉嚨痛患者 不需使用抗生素

作者: 【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 | 台灣新生報 – 2012年9月13日 上午12:02






許多人只要一有喉嚨痛,醫師可能就會開抗生素。但美國感染症醫學會(IDSA)指出,多數喉嚨痛患者不需使用抗生素,主要是因為多數症狀為病毒感染引起,因此對抗生素沒有反應。


美國感染症醫學會於本月十一日發布最新治療指南建議,喉嚨痛患者接受藥物治療前,最好先做一下檢驗,只有鏈球菌咽喉炎需要用到抗生素。


以美國為例,美國一年約有一千五百萬人因喉嚨痛症狀就醫,最多有百分之七十的患者接受抗生素治療,但鏈球菌咽喉炎所占比率偏低,小兒喉嚨痛患者約只有兩到三成是鏈球菌咽喉炎,成人比率更低,只有百分之五到百分之十五為鏈球菌咽喉炎。


新版治療指南指出,無論是小孩,還是成人患者,如果除了喉嚨痛,還出現咳嗽、流鼻水、聲音沙啞、口腔潰瘍等症狀,這就很可能是病毒感染引起,不用再特別檢測是否為鏈球菌咽喉炎。


若是鏈球菌造成喉嚨痛症狀,疼痛多半來得很突然,且吞嚥東西時會感覺疼痛,有時還會伴隨發燒。患者較不會出現一般感冒症狀。


醫師一旦懷疑患者感染鏈球菌,就得為患者進行「快速抗原檢測」,幾分鐘就能知道結果。


鄭醫師補充:


許多人(包含小朋友)看一般耳鼻喉科、內科、小兒科或者家醫科看感冒,如果喉嚨痛,有些醫師會把抗生素也開上,美其名為預防二次感染,這對治療以及患者長期的免疫力來說,不但沒有幫助,反而有害,因為濫用抗生素會增加細菌抗藥性,導致之後必須用更強的藥物才能控制細菌感染。


有些人去看過某些醫師的門診,發現只有這些醫師的藥物壓得住,其他醫師的效果較慢,必須當心是藥物過度的開立問題,其中往往包含抗生素濫用情形。


上述報導的原文來源可以連結參閱:


http://www.idsociety.org/2012_Strep_Throat_Guideline/


欲縮短感冒病程,鋅以及維他命C的補充都是臨床研究支持的療法,有興趣的人可以參閱: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27503&prev=27557&l=f&fid=12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30230&prev=-1&next=30199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傷心、難過誰人知? 英研究:狗兒最懂你

NOWnews – 2012年9月6日 下午4:41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狗是人類最忠實的朋友」這句話現在多了英國研究背書!科學實驗證明,當人類處在悲傷情緒時,狗兒會在第一時間察覺、了解,且樂意主動接近給予安慰,不要求任何回報。


根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倫敦金史密斯學院(Golddsmiths University)一項實驗找來不同年齡、品種的寵物狗,並請人模擬出哭泣、哽噎聲、交談3種情境,藉以觀察狗兒的反應。實驗結果發現,當人類悲傷哭泣時,狗兒的反應最強烈,即使是陌生人落淚,牠們也願意無條件給予安慰。


倫敦大學心理學博士康斯坦斯(Deborah Custance)指出,狗兒絕不是因為聽到哭泣聲好奇而靠近,而是只有在人類真的哭泣,牠們才會挨近人的身旁或以鼻子碰觸安慰,在科學上稱為「同理心安慰行為」(empathic-like comfort-offering behaviour),證明狗兒是真的了解人類的傷心難過。


鄭醫師補充:


寵物療法的確存在,不少醫療研究發現養寵物可以紓壓,上述的研究報導就是鮮明易懂的證據。


相關研究引用來源:


http://www.springerlink.com/content/u514vmqvg2627pk4/




Volume 15, Number 5 (2012), 851-859, DOI: 10.1007/s10071-012-0510-1

 


Empathic-like responding by domestic dogs (Canis familiaris) to distress in humans: an exploratory study


Deborah Custance and Jennifer Mayer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維生素 D 縮小子宮肌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過去,我曾於臨床上診治過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案例,患者因罹患疑似重度憂鬱症,被家人帶到某精神療養院門診,只是服用三天的抗憂鬱劑,即出現嚴重的躁症,例如睡眠需求減低、話多、情緒激昂、易怒、誇大妄想以及攻擊行為等等,而必須安排住院治療,甚至從此必須長期看診服藥才能控制其躁鬱症狀,患者的家人對於抗憂鬱可能引發躁症的可能性完全不了解,回想當初看診的過程,常會自責及懷疑是否讓家人服用抗憂鬱劑到底是幫他還是害他?


一般精神科醫師開藥時的用藥考量,只是根據患者當時的精神症狀來作考量,因此若是患者呈現的是憂鬱症狀,用藥大概都是抗憂鬱劑,而抗憂鬱劑的建議使用時間都是半年到一年的時間,因此對某些患者來說,潛藏對抗憂鬱劑引發躁症的體質,那麼反而會被當作躁鬱症患者來治療,類似臨床病徵表現,並不罕見。而少數醫師在減重門診,會把抗憂鬱劑的副作用,也就是影響食慾作為抑制食欲的處方試圖減重,當然也潛藏相關風險!


服用抗憂鬱劑後,產生躁鬱現象。有些醫師會把這種患者歸類為有躁鬱的體質,所以服藥一段時間會引發躁症發作,然而一般人鮮少知道抗憂鬱劑服用就可能引發躁症發作。在抗憂鬱劑的臨床實驗中,服藥導致躁症發作的副作用並不少見,一般精神科常用的抗憂鬱劑SSRI(選擇性血清素回收抑制劑,例如百憂解、樂復得、克憂果或者利普能等等)及SNRI(選擇性血清素及正腎上腺素回收抑制劑,例如千憂解或者速悅等等)都有明確的臨床報告:


http://www.annals-general-psychiatry.com/content/7/S1/S231


Vesely C, Fischer P, Goessler R, Kasper S (February 1997). "Mania associated with serotonin selective reuptake inhibitors". J Clin Psychiatry 58 (2): 88. doi:10.4088/JCP.v58n0206e. PMID 9062382.


Grubbs JH (April 1997). "SSRI-induced mania". J Am Acad Child Adolesc Psychiatry 36 (4): 445. doi:10.1097/00004583-199704000-00003. PMID 9100415.


提醒大家,不管憂鬱或者是躁鬱,這都是症狀表現,最好能透過完整的身體功能評估,找出身體功能失衡導致精神疾病發生的的原因,針對根源來處理,才是根本改善之道,如同BRAIN ALLERGY(腦部過敏)這本書提到的內容:


判定病人是精神分裂、躁鬱症還貼上其他精神病、神經質、身心失調的標籤,實在毫無意義,只會使病情更加嚴重。身體組織結構方面的原因才重要,我們應該針對人們對特定食物、化學物質、及吸入的東西,將他們診斷微小麥過敏引起的妄想症、對蛋過敏而導致孤僻、因黴菌或者碳水化合物過敏而出現的緊張症等等。


之前我曾到師大教授通識課程,我記得引言的教授說的一句話很有意思:一旦自己或者家人被診斷有精神疾病,對疾病診斷及治療方式有任何疑問或者不確定,最好請教第二個專業甚至是第三個專業意見。這位教授深刻體認到在精神健康領域嚴重欠缺第二,或者第三個專業意見,因此請我幫她的學生上課,讓他們了解精神健康的維護及提升,除了藥物治療之外,其實還有一些值得深入了解的部分。


任何治療的第一前提就是「DO NO HARM.」也就是儘量避免治療潛在的傷害性,這對精神科藥物治療來說,更形重要,因為大部分的精神科診斷都無法確認真正的原因,只是針對症狀用藥控制,長期下來,相關副作用難以避免,而可能引發藥物依賴,而開藥的醫師絕少會事先告知藥物的相關潛在副作用及風險(尤其是強調看診效率的醫師)。因此精神科用藥本身的安全性一定要更加了解注意,否則可能會發生未蒙其益,先受其害的狀況發生。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貓寄生蟲導致人自殺?‧獸醫:確影響人體但可治



(吉隆坡6日訊)貓只在身上的寄生物將令人類有自殺傾向?


一名獸醫向星洲日報指出,貓隻身上的寄生蟲——弓漿蟲(Toxoplasma gondii)確實會對人體造成特定的影響,但是可以治愈和預防的。


這名不願具名的獸醫指出,他並不清楚弓漿蟲將對人體產生甚麼樣的影響。


至於獸醫診所是否會為貓只提供預防針,他表示,據他所知,並沒有獸醫診所提供有關預防針。


據《星報》報導,一項在國際上公開的報告指,受弓漿蟲所感染的婦女,有更高的自殺風險。


寄生蟲學家維拉諾教授指出,226名接受弓漿蟲掃描的精神病人中,有76名(33.6%)的精神分裂症病人受到弓漿蟲感染。


“這項數據是挺高的。”


維拉諾是於2008年至2010年間,和馬來亞大學醫藥中心精神科顧問傑吉星基爾一同展開有關研究。


2012年一般精神病學彙刊中有指,丹麥4萬5千788名婦女的病例中,受弓漿蟲感染的婦女,有更高風險,面對自我暴力和自殺的傾向。


據報導,這種名為“弓形體病”(toxoplasmosis)的疾病是可以治療和預防的。


患病前兆出現感冒症狀


報導指,貓是弓漿蟲的主要宿主,但也可能寄生在人體或其他熱血動物的身上;患上弓漿體病的前兆是出現感冒症狀。


研究也發現,感染有關疾病後,將產生自殺的傾向。


至於弓漿蟲是否會影響對精神分裂症有所影響,維拉諾則說還是未知數,原因是這項研究仍屬於早期的研究。


他指出,226名接受掃描的患者當中,患上雙相情感障礙(bipolar disorder)和抑鬱症的病人極少,分別只有0.13%和0.18%;而焦慮和器質性腦症患者當中則沒有被弓漿蟲所感染。


傑吉星也透露,越來越多證據顯示,弓漿蟲感染和精神分裂症有莫大的關聯,有可能將使到精神病情惡化。


“有鑑於此,掃描對減少弓漿蟲感染有利。”


他補充,孕婦和抵抗力弱的人士可以進行掃描;患有精神疾病的人士比一般人更容易到弓漿蟲的感染,因為一旦精神疾病沒有獲得治療,他們的衛生和營養狀態不良,將有機會受弓漿蟲所感染。


馬大教授:或影響腦操作


馬來亞大學寄生組主任羅希拉馬末教授指出,弓漿蟲大都集中在腦部和眼部,因此可能會影響腦部的操作。


她說,受到弓漿蟲感染是可以治療的,貓只也可以打預防針;由於老鼠可能也會受到弓漿蟲所感染,因此,最好讓貓吃熟食,而非生老鼠。


鄭醫師補充:


上述報導研究的引用來源:


Toxoplasma gondii Infection and Self-directed Violence in Mothers


Marianne G. Pedersen, MSc; Preben Bo Mortensen, DrMedSc; Bent Norgaard-Pedersen, DrMedSc; Teodor T. Postolache, MD


Arch Gen Psychiatry. Published online July 02, 2012. doi:10.1001/archgenpsychiatry.2012.668

 

類似研究也發現精神分裂症患者若遭受過弓形蟲感染,自殺危險增加:

 Okusaga, Olaoluwa; Langenberg, Patricia; Sleemi, Aamar; Vaswani, Dipika; Giegling, Ina; Hartmann, Annette M.; Konte, Bettina; Friedl, Marion et al. (December 2011), "Toxoplasma gondii antibody titers and history of suicide attempts in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Schizophrenia Research 133 (1-3): 150-155, doi:10.1016/j.schres.2011.08.006


以下我把醫學教科書對於弓形蟲的資料彙整一下給大家參考:


弓蟲症(Toxoplasmosis),一種因為原生動物弓形蟲(學名:Toxoplasma gondii)寄生而引起的疾病。它最主要的傳染族群是貓科動物,但是大多數爬蟲類和哺乳類動物都會被感染,其中也包括人類,是人畜共通傳染病。傳染的途徑主要是攝取被貓科動物的體液或糞便污染過的食物,此寄生蟲可以導致流產,因此孕婦在懷孕期間,一定要吃煮熟的肉類,注意衛生,避免清理貓的糞便、或清理時小心隔離,並不接觸與貓糞便接觸的物體。每天清理貓的糞便盒也可以在寄生蟲產生感染能力以前避免。


得到弓蟲症會有淋巴結腫大和發燒,婦女和小孩都很容易受到感染。弓蟲症的潛伏期大約是10天~30天。


典型的癥狀如同感冒,淋巴腺腫脹和肌肉酸痛幾天至數周。而如果免疫能力足夠強,不會復發。因此許多病人根本不知道自己染病。然而如果免疫能力比較弱,如愛滋病病人,或老人,感染弓漿蟲會引致其他嚴重的病變。


對於懷孕婦女來說,弓形蟲會增加憂鬱以及焦慮的風險,對非孕婦來說,也容易造成心情不佳的狀況:


 Groër, Maureen W.; Yolken,, Robert H.; Xiao, J.-C.; Beckstead, Jason W.; Fuchs, Dietmar; Mohapatra, Shyam S.; Seyfang, Andreas; Postolache, Teodor T. (May 2011), "Prenatal depression and anxiety in Toxoplasma gondii–positive women", American Journal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204 (5): 433.e1-433.e7, doi:10.1016/j.ajog.2011.01.004


相對於主流醫學而言,有些研究發現這種感染不見得對於身心影響負面,前提是受感染者免疫力或者營養狀況不能太糟,有些研究發現弓形蟲能夠減緩失智症的惡化:


Jung, Bong-Kwang; Pyo, Kyoung-Ho; Shin, Ki Young; Hwang, Young Sang; Lim, Hyoungsub; Lee, Sung Joong; Moon, Jung-Ho; Lee, Sang Hyung et al. (March 21, 2012). "Toxoplasma gondii Infection in the Brain Inhibits Neuronal Degeneration and Learning and Memory Impairments in a Murine Model of Alzheimer's Disease". PLOS ONE A peer-reviewd open access journal.


對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患者來說,弓形蟲感染可以改善症狀,原因是弓形蟲感染可以增加大腦多巴胺的濃度增加:


Sharot, Tali; Marc Guitart-Masip, Christoph W. Korn, Rumana Chowdhury, Raymond J. Dolan (11). "How Dopamine Enhances an Optimism Bias in Humans". Current Biology. PMID 22795698.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22795698. Retrieved 15 August 2012.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不穩定與多巴胺過多有關,因此弓形蟲感染會與精神分裂症的罹患或者惡化有關,不難想像:


http://wwwnc.cdc.gov/eid/article/9/11/03-0143_article.htm


結論:弓形蟲感染增加多巴胺濃度,對不同精神疾患的影響有好有壞,精神分裂症或者孕婦最好避免感染,至於疑似過動症的小孩或者失智症患者,弓形蟲感染反而有益。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氮肥過量 蔬菜硝酸鹽礙健康

中央社 – 2012年9月10日 上午11:52






(中央社記者陳清芳台北10日電)1名茹素婦人某日突然「急性變性血紅素」昏厥送醫,主治醫師推測,問題出在她吃的蔬菜可能含有過量硝酸鹽,造成中毒反應。


診治婦人的新光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江守山今天說,很多人認為香腸、火腿等硝製煙燻食物含有硝酸鹽,進了人體轉換為亞硝酸鹽,有致癌之虞,轉而擁抱蔬菜水果,卻不知道某些情況下,蔬菜也有大量的硝酸鹽。


江守山解釋,蔬菜生長期間吸收氮肥,不論是有機或化學氮肥,都要光合作用,將氮肥的硝酸鹽轉換為蛋白質,如果菜農為短期採收而大量施用氮肥,天未亮就採收,此時蔬菜雖然新鮮,卻少了日照,結果多餘的氮肥,可能令人體吃不消。


這位茹素婦人嚴重暈眩,全身無力,被送往醫院急診,檢查發現她的血紅素攜氧量驟降,在顯微鏡下呈微藍色,確診為急性變性血紅素症。江守山從她的素食習慣推敲,認為是短時間從蔬菜中攝入過量硝酸鹽所致。


2010年10月,主婦聯盟曾調查市售7種蔬菜的硝酸鹽含量,發現葉菜類比根莖類含有更多硝酸鹽,有的含量破表,超過2萬ppm,遠超過國際最嚴格的2000ppm。


「理論上,傍晚現採蔬菜,晚餐上桌,不但新鮮,硝酸鹽也最少」,江守山說,但除非自家種菜,根本不切實際,由於硝酸鹽不像農藥可以用水沖洗,因此更要用心選擇蔬菜。


他說,生長期短又搶收的蔬菜,餐盤吃剩的葉菜,消費者最好少買少吃。他也建議生產者改變採收時間,透過LED照光、冷藏減少熱損等方式,確保蔬菜到了消費者手裡,既保有鮮度,又沒有過量硝酸鹽。1010910


鄭醫師補充:


防毒及排毒,對目前汙染充斥的現代社會,絕對是保健的重要一環,多吃蔬果,往往是醫療在建議中不時被強調,但若是吃入的蔬果就是身體的負擔的話,恐怕會造成大家不少擔憂。


農作方式會決定作物的營養甚至是過量毒素的負擔,其中硝酸鹽就是令人防不剩防的汙染來源。不要認為有機農法的作物沒有硝酸鹽的負擔,根據一些消費者機構的調查,若使用有機肥料,硝酸鹽過量的狀況嚴重程度不亞於一般化學肥料。有興趣的人可連結參閱:


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110920/33679718


建議大家不妨多了解真正合乎自然的耕作方法,例如秀明農法。以下我把相關資料提供給大家參考:


如果吃過秀明農法的作物,透過味覺神經的驗證,就會對自然農法產生了解的興趣及敬意。秀明農法是日本的宗教家岡田茂吉先生所提倡的耕作方法,目前在日本也有專職機構在推廣,在此我僅就岡田茂吉先生關於自然農法的文章摘錄部分內容供大家參考:


原來在開天闢地之始,造物主要造出人類時,為了製造出能生產足夠供養人類的食物之物,即為土壤,因此,只要播種的話,就會萌芽,並逐漸發育為莖、葉、花、實,最後可喜地迎接收穫的秋天。由此可見,生產稻米的土壤,真是很了不起的生產技術者,真該好好地加以優待不是嗎?當然,這也是自然力,這樣的研究,正應該是科學的課題才對吧!可是科學卻犯了非常大的錯誤:那就是比仰賴自然力更依賴人為的力量......


所以,隨著尊重土壤、愛護土壤、土壤本身的性能則能充分地被發揮。為此,更重要的是,不污染土壤,使它更清淨,藉此,土壤會湧現喜悅的感情而變得更活潑.....


目前,土壤的酸化問題日漸嚴重,最直接有關的就是化學肥料與農藥的污染,酸化問題導致作物無法在土壤中,藉由細菌的幫助而得到養分,所以美國心臟醫學會或其他機構,提醒大家飲食方面要注意蔬果食用種類會隔幾年即增加個兩項,原因就是現在農作物本身的營養含量越來越少的緣故。


所以,除了希望自然農法這種不傷害土地(避免酸化)的耕作方法能廣為推行之外,也祝大家能天天吃到合乎自然的農法的所摘種的農作物,幫助自己更健康。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嬰兒躁動不安時,讓媽媽抱在胸前,聽媽媽規律的心跳通常能讓寶寶安靜下來,但這樣的效用並非母親而已,其實父親也作得到,最近發表一篇研究發現寶寶的爸爸若能靠著一起睡,體內的睪固酮會下降,之前研究發現動物或者人類的男性荷爾蒙或者低一些,會對小孩負多一點責任,也能對擔任父母的角色多擔待。


這項新研究是讓父親和寶寶彼此靠近睡在同一張床(或同一表面上),研究發現跟父親自己睡的人相比,跟寶寶一起睡的父親睪固酮低一些。這項研究發表於9月5日,知名的研究期刊《公共科學圖書館期刊》 (PLoS One)上。


研究人員找了362位父親年齡全介於25-26歲之間,根據他們晚上睡覺的地方不同,區分為和小孩分房睡,同一間睡但不同床以及和小孩睡同一張床三組,睪固酮的濃度則是從唾液收集來量測,每人總共測兩次,一次是醒來,另一次是睡前,分析結果發現,三組父親在醒來那次的濃度無顯著差異,但是睡前睪固酮的濃度只有跟寶寶睡同一張床的父親的睪固酮低一點,顯示和寶寶一起睡,有助於激發父愛的自然生理機制。


此外,之前另外的研究亦顯示,當一個男人成為父親之後,睪固酮也會下降,尤其是那些會親手餵小孩、和小孩一起玩一起讀書的父親,下降幅度更大。


男性荷爾蒙高的人,研究發現是雄性用強健肌肉或者體態,打敗其他雄性,吸引異性注意的主要關鍵,因此對男性來說,男性荷爾蒙較高與好爸爸的需求相違,睪固酮較高的男性對小孩需求回應度比那些睪固酮低的男性低許多。


根據以上討論,大男人與睪固酮有直接相關!選擇一個具男性氣概的男性當伴侶,就要有相關心理準備:可能比較不顧小孩,除非願意和小孩睡同一張床,可能還有轉機。相關研究來源:


Lee T. Gettler, James J. McKenna, Thomas W. McDade, Sonny S. Agustin, Christopher W. Kuzawa. Does Cosleeping Contribute to Lower Testosterone Levels in Fathers? Evidence from the Philippines. PLoS ONE, 2012; 7 (9): e41559 DOI: 10.1371/journal.pone.0041559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