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睡眠醫學會提出兒童睡眠指導原則
中廣新聞網 – 2016年6月13日 上午9:51
孩子的睡眠問題,有時會成為父母失眠的原因,到底未成年人每天要睡多久才夠,美國睡眠醫學會說,小嬰兒最多一天可以睡到16個小時,青春期的孩子至少八小時。(夏明珠報導)
這是美國睡眠醫學會首次針對未成年人的睡眠需要,制定準則,專家說,適度的睡眠,有助於強化專注力、改善行為、增進學習、無論是對心理或是生理健康,都有幫助,對任何年齡的人,都是如此。睡眠不足會提高肥胖、糖尿病、憂鬱症以及意外發生率,嚴重的話,會導致自殘與自殺。
美國睡眠醫學會是彙整了大量科學研究證據,做成建議。
四個月到一歲幼兒,每天需要12到16個小時睡眠,四個月以下嬰兒睡眠差異大,所以不給建議。
一到兩歲幼兒,包括午睡在內,建議每天睡11到14小時。三到五歲幼兒每天的適度睡眠長度,介於十到13個小時之間,六到12歲,睡九到12個小時,13到18歲,每天需要八到十小時睡眠。
鄭醫師補充:
聰明的家長都知道:小孩有睡飽,好帶好溝通。但大部分的父母看到這份公告,定會大為驚訝,原來自己的小孩長期睡眠不足加上現在有三C產品以及許多虛擬世界的玩意讓他們忘記或者捨不得上床睡覺,加重睡眠不足的問題。
小孩睡眠不足,影響發育、白天的學習、專注力以及脾氣控制等等,層面很廣,萬不可輕忽。
參考文獻:
http://www.aasmnet.org/articles.aspx?id=6326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嗜吃高脂食物 憂鬱症、焦慮症風險增
作者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 | 健康醫療網 – 2016年6月13日 下午5:16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
現代人生活忙碌,大多以外食為主,能兼顧健康跟美味是很大學問,但你知道原來食物的選擇還會影響心情嗎?根據巴西研究發現,高脂肪飲食可能會引發焦慮症、憂鬱症等精神疾病的相關症
高脂肪飲食壞處多 體重血糖跟著升
研究人員在實驗中長時間餵白老鼠高脂肪食物發現,體重增加以外,血糖也不斷升高。除了這些變化,白老鼠開始表現出焦慮和憂鬱的症狀,使用藥物治療之後,情況仍然沒有改善。
不過當研究人員停止餵白老鼠高脂肪食物,並用健康食物取代,白老鼠焦慮和憂鬱的症狀開始慢慢減輕,體重也逐漸下降,血糖也恢復正常,結果顯示,新陳代謝與精神疾病之間可能存在重要的連結,但仍需要進一步研究。
過去美國伊利諾伊大學就曾提出,高脂肪的飲食可能與過動障礙和學習障礙有關係。研究證明過多的脂肪可能會改變腦袋內化學物質的新陳代謝,其中像是掌控情緒的多巴胺,會造成行為上的改變。
鄭醫師補充:
過去有一項荷蘭研究:吃油膩的東西,可以幫助放鬆,所以容易焦慮或者憂鬱的人,常會用不當的飲食來幫助放鬆,但長久下來,反而變成惡性循環。這篇報導就是很好的例子。
此外,過動的人,不少是中醫所謂胃熱的體質,往往喜歡吃甜和油炸的食物,但這樣的行為會更加重原本的過動或者專注力缺乏的症狀,因此有一句口訣:胃熱忌肥甘。換句話說,甜和油炸的東西會助長症狀。
要如何逆轉這樣不健康的飲食方式?答案是給身體好的,身體自然能棄絕不好的飲食,走向正向循環。
參考文獻:
- Juliane Zemdegs, Gaël Quesseveur, David Jarriault, Luc Pénicaud, Xavier Fioramonti, Bruno P. Guiard. High fat diet-induced metabolic disorders impairs serotonergic function and anxiety-like behaviours in mice. British Journal of Pharmacology, 2015; DOI: 10.1111/bph.13343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工作狂容易生病 逾30%有過動症狀
台灣醒報 – 2016年6月13日 下午6:16
【台灣醒報記者陳正健綜合報導】職場上,總有不少工作狂,寧可犧牲休閒時間,也要埋首工作。根據挪威的最新研究,過度埋首工作的人,可能罹患精神疾病,超過30%的工作狂具有「注意力不全過動症」(ADHD)的特質。另外,焦慮、憂鬱和強迫症等精神疾病,也與醉心工作有關。
挪威卑爾根大學調查了16,426 名挪威民眾,年齡在16至75歲之間,涵蓋各種社經階層。研究人員依據「卑爾根工作成癮量表」,檢視受測者工作成癮的程度。
研究發現,其中有7.8%的民眾屬於工作狂。他們埋首於工作,藉此壓抑焦慮、罪惡感等負面情緒,並且輕忽興趣和運動。另外,有32.7%的工作狂具有過動傾向。相較之下,一般人只有12.7%有此症狀。
對此,研究人員認為,工作狂與過動症確有關聯,推測是過動症患者因為衝動的傾向,所以他們總在思慮不周的情況下,承載過多的工作量,總是超過自己所能負荷。
另外,研究也發現,沉迷工作可能與多項精神疾病有關。4分之1的工作狂中,具有強迫症傾向;另有3分之1的人較易感到焦慮;還有8.9%的工作狂已達憂鬱的標準。
卑爾根大學心理學博士安德森指出,許多過動症患者富有創造力,才智也高於常人,但在工作上也更有可能偏執極端。歷史上,很多科學家、藝術家和商業領袖都有過動特質。
鄭醫師補充:
工作狂,英文是Workaholism,酒癮,是Alcohlism,如果酒癮是沒有喝酒會不舒服,工作狂則是沒有工作渾身不對勁。
還記得之前在住院醫師訓練時,有一位資深的前輩指出「正常」的定義:能夠工作、休閒以及愛(包含愛人和被愛)。
以此定義來看,工作狂當然不正常,而這篇研究報導更進一步指出,過度工作像毒品或者讓人依賴的物質一樣,可以壓抑自以原本的焦慮、不安或者其他精神困擾。
看來工作狂不只會影響生理健康,原本潛在可能已有心理疾患。供做最好適度,過與不及都可能有問題。
參考文獻:
- Cecilie Schou Andreassen, Mark D. Griffiths, Rajita Sinha, Jørn Hetland, Ståle Pallesen.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Workaholism and Symptoms of Psychiatric Disorders: A Large-Scale Cross-Sectional Study. PLOS ONE, 2016; 11 (5): e0152978 DOI: 10.1371/journal.pone.0152978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減緩更年期症狀、維持骨骼健康!這3種運動最佳
作者Elsevier全球醫藥新知 | 早安健康 – 2016年6月14日 上午12:00
【早安健康/ELSEVIER全球醫藥新知】「女性更年期」是卵巢功能從正常逐漸衰退,也就是從有生育能力變成不具生育能力的過程。《Maturitas》刊登西班牙運動醫學聯合會(Federation of Sport Medicine)的最新研究,指出運動對正處於停經期或停經後婦女,可減緩更年期症狀(menopausal symptoms),同時有益維持心臟、肌肉、骨骼及腦部的健康。
作者表示,阻力訓練(resistance training)可增進骨骼健康,同時幫助維持肌肉質量及功能,增進柔軟度及平衡感。而特定運動例如皮拉提斯(Pilates)可能能夠增進平衡感,減少摔倒的風險。較長時間的運動和失智(dementia)、焦慮(anxiety)、及憂鬱(depression)等疾病的風險降低有關。根據研究結果,高密度的間歇訓練(Interval Training)、皮拉提斯以及阻力訓練,可能是最適合停經婦女進行的運動項目。
本文出自 ELSEVIER全球醫藥新知
新聞出處:
Experts list proven benefits of exercise for postmenopausal wome《DECCAN Chronicle》
http://www.deccanchronicle.com/lifestyle/health-and-wellbeing/210516/experts-list-proven-benefits-of-exercise-for-postmenopausal-women.html
研究刊登在《Maturitas》的網頁
http://www.maturitas.org/article/S0378-5122(16)30096-2/abstract
鄭醫師補充:
上述報導提到的運動,偏向重量訓練,一般更年期婦女,即使規律運動,大多是有氧運動,提醒大家重量訓練非常重要,對身體的益處超乎一般人的想像。如果不知如何從事這方面的運動,建議找適合的師資來學習一段時間,上手後便可以自己來做。不只是女性,男性也需要重量訓練來幫忙。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考季拚成績!濫用「聰明藥」不聰明
作者華人健康網 記者駱慧雯/台北報導 | 華人健康網 – 2016年6月13日 上午10:12
【華人健康網記者駱慧雯/台北報導】6月畢業季後,緊接而來的就是考季,同學們把握最後的衝刺時間猛力K書,坊間流傳吃「聰明藥」可以提高考試成績,引發家長和考生興趣。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提醒,「聰明藥」其實是用於過動症的處方用藥,需醫師處方才能使用,一般人濫用不但不會變聰明,反而可能損害健康!
坊間流傳「聰明藥」能夠讓人變聰明,但食藥署提醒效果是以訛傳訛,且濫用恐危害健康。圖非聰明藥。
臨床用聰明藥治療過動症
坊間流傳「聰明藥」能夠讓人變聰明,國外學生為了提高考試成績,考試前常服用這類藥物。但是,食藥署表示,「聰明藥」是一種叫做派醋甲酯(Methylphenidate)的藥品,屬於中樞神經興奮劑,臨床用於治療「注意力缺陷過動症」(簡稱為ADHD或過動症),坊間誤傳其可提高成績,其實是以訛傳訛。
聰明藥不能提高智能 一般人濫用傷身又觸法
派醋甲酯用於過動兒症候群及發作性嗜睡症,不能提高智能,且其須經醫師診斷評估後開立管制藥品專用處方箋方可使用。濫用派醋甲酯的副作用,包括:幻覺、暈眩、食慾不振、噁心、視力模糊、心悸、心律不整等。
食藥署提醒,派醋甲酯為第三級管制藥品,依法限供醫藥及科學上之需用,倘流為非法使用,即為《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的第三級毒品,千萬別以身試法。而家中若有過動兒,應尋求專科醫師診治,並依醫師指示服用藥品,以利治療病情。
鄭醫師補充:
這篇報導告訴大家,過動兒治療藥物是有副作用的必須小心。但服藥後副作用的產生,與當事人是否罹患過動症並沒有直接相關,也就是過動兒服藥,仍可能產生報導所提醒的相關副作用:包括:幻覺、暈眩、食慾不振、噁心、視力模糊、心悸、心律不整等。有些人甚至會產生妥瑞症狀。
此文章不是叫大家不要看精神科或者增加精神科的看診恐懼。任何科的藥物治療,就如同水能載舟 亦能覆舟一般,如能先掌握可能出現的潛在不良反應,必然有利於醫病溝通,在最低的藥物種類及劑量下,達到治療最佳化,創造醫病雙贏!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根據最近在美國聖地牙哥6月10日舉行的第58屆美國頭痛醫學會,由辛辛那提兒童醫學中心發表的研究發現,許多偏頭痛的患者,隱含維生素或者營養缺乏,主要是維生素B2,維生素D、輔酶Q10以及葉酸。
研究人員發現女孩以及年輕女性患者較男孩以及男性容易缺乏輔酶Q10。男孩以及男性容易缺乏維生素D。慢性偏頭痛患者比陣發性偏頭痛患者容易缺乏輔酶Q10以及B2。
儘管研究人員不確定是否補充這些營養是否能幫助預防偏頭痛,但過去相關研究發現維生素B2、D以及輔酶Q10等等,的確能幫助偏頭痛改善。因此有偏頭痛捆擾的人不妨補充這些相關營養補充來改善偏頭痛體質。
參考原文報導:
http://www.eurekalert.org/pub_releases/2016-06/cchm-mw060816.php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經常在兒童青少年身心科門診可以看到抗憂鬱劑的門診處方,然而根據最新的分析研究發現:抗憂鬱劑對大部分的兒童以及青少年來說,根本無效。
研究人員檢視34項臨床研究,涵蓋5260位參與者以及14種抗憂鬱劑治療,發現許多遺失的資料,糟糕的研究方式,忽略風險的個別研究以及潛在選擇性的個案報告。
研究人員儘可能的找回許多未發表而可得資訊,聯絡先前研究者補充研究資料,最終無法排除未發表的研究仍有許多資料無法獲取或者已經發表的資料往往都過度高估療效。
期刊編輯提醒臨床人員,儘管在開立這些藥物給青少年以及兒童患者,往往都會考慮利弊得失,然而最大的問題在於發表的研究往往都隱惡揚善,也就是過度偏頗療效而忽略副作用,事實上,這類藥物出現副作用的頻率比研究數據所呈現的高出很多。臨床工作者,包含精神科醫師以及開業醫只要夠誠實,他們就會發現開抗憂鬱劑給青少年患者得到的結果,無法像這些臨床研究所述的那般理想。
有些抗憂鬱劑療效甚至比安慰劑更糟,或者更容易出現自殺意念甚至行為等等。
參考原文報導:
http://www.medpagetoday.com/psychiatry/depression/58410
參考文獻: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準媽媽注意!孕期多吃水果,讓寶寶更聰明
作者Elsevier全球醫藥新知 | 早安健康 – 2016年6月8日 下午5:00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新血液檢驗 抗憂鬱治療可量身訂作
路透社 – 2016年6月8日 上午1:41
(路透倫敦7日電)科學家發展出的新血液檢驗,能預測常用抗憂鬱藥物對病患是否有效,這項新發現可能帶來量身訂作式個人化抗憂鬱治療的新時代。
研究人員表示,藉由此檢驗指引,醫生未來應能為血液中發炎達某種程度以上的憂鬱病患,以更有效藥物進行早期治療,可能包括結合兩種藥物等,避免病情惡化。
在倫敦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 London)精神病、心理學及神經科學研究院(Institute ofPsychiatry, Psychology & Neuroscience, IoPPN)主持此研究的卡塔紐(Annamaria Cattaneo)說,「這項研究讓我們朝向於出現最早憂鬱徵兆階段提供個人化抗憂鬱治療,更邁進一步。」
憂鬱症是最常見心理疾患之一,影響全球逾3億5000萬人。世界衛生組織(WHO)把憂鬱症列為全球性失能的主要原因。
治療通常涉及藥物治療或某種心理治療,或兩者並用。但接受治療的全部憂鬱病患當中,約半數未能因第1線抗憂鬱藥物而改善症狀,且1/3病患對所有可用的抗憂鬱藥物具抵抗性。
在此之前,醫生始終無法判定某人是否對某一抗憂鬱藥會有所反應,抑或打從一開始就必須安排更積極治療計畫。結果病患經常接受嘗試錯誤方式治療,試用某種藥物後換用其他藥物連續數個月,且經常未見改善症狀。
心理健康慈善機構SANE執行長華勒斯(MarjorieWallace)發表聲明說,能鎖定那些藥物治療無效的憂鬱病患,將會是「過去數十年來治療心理疾病方面最令人振奮的進展之一」。
她說,簡單血液檢驗就能篩選出此族群,並提供他們更量身訂作式治療,包括更密集談話治療與諮商,將可避免數個月甚至數年的沮喪與受苦,並於未來讓藥物治療配合病患的生化體質成為常態。
今天刊登在「國際神經心理藥學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europsychopharmacology)的這項研究,研究團隊聚焦於量測血液發炎的兩個生物標記。
先前研究已顯示,發炎程度升高,對於抗憂鬱藥物的反應就會變差。研究人員量測兩組憂鬱病患於服用常用處方抗憂鬱藥物之前和之後的兩個標記,即巨噬細胞移動抑制因子(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Factor, MIF)和白細胞介素1(interleukin-1, IL-1)。
研究人員發現,血液中指數超過特定門檻就能可靠預測出病患對藥物反應的機率。
研究團隊發現,MIF和IL-1指數超過該門檻的病患,百分之百對傳統的常用處方抗憂鬱藥物無反應。而指數低於門檻的病患,則會呈現正面治療反應。
研究團隊成員之一的IoPPN教授帕里安特(CarminePariante)表示,此研究結果指向「臨床上適宜的個人化抗憂鬱治療方法」。中央社(翻譯)
鄭醫師補充:
這篇研究報導提醒我們幾項重要的事實:
1.憂鬱症患者接受抗憂鬱藥物治療,有一半的人有反應,三分之一的患者,還有抗藥性。
2.身體長期發炎會導致憂鬱,抗憂鬱劑完全無法處理。
3.發炎指數高的人,抗憂鬱得抗發炎,才能奏效。一般身心科門診無法評估且提供相關療法來改善。藉由整合醫療的完整評估,找出身體發炎或者其他負面因素導致的壓力源,針對根源來處理,才是治療憂鬱症的根本解決之道。
參考文獻:
- Annamaria Cattaneo, Clarissa Ferrari, Rudolf Uher, Luisella Bocchio-Chiavetto, Marco Andrea Riva, Carmine M. Pariante. Absolute Measurements of 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 and Interleukin-1-β mRNA Levels Accurately Predict Treatment Response in Depressed Patien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europsychopharmacology, 2016; pyw045 DOI: 10.1093/ijnp/pyw045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免疫療法 非所有癌患都適合
作者【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 | 台灣新生報 – 2016年6月6日 上午12:00
近年來,免疫療法越來越普及,但免疫療法不見得適合所有癌症患者。美國德州大學西南醫學中心研究團隊進行研究發現,不少肺癌患者也同時患有自體免疫疾病,代表這些患者並不適合接受免疫療法。
研究顯示,癌症患者中,約百分之十四到百分之二十五比率也有免疫疾病,這些患者以女性居多,年齡多多半較為年長。
上述研究成果已發表於〈美國醫學會-腫瘤學期刊〉(JAMA Oncology)。
研究首席作者血液腫瘤學院內科助理教授沙阿德‧可汗表示,在癌症治療領域,免疫療法日漸普及,不少免疫療法相關臨床研究習慣排除自體免疫疾病患者。以美國來說,免疫疾病患者人數大約在兩千萬到五千萬人之間,因此這項研究結果很有意義。
這項研究涵括二十一萬零五百零九名肺癌患者,這些患者都超過六十五歲,患者都經過兩種檢測方法,以釐清是否患有自體免疫疾病。患者常見免疫疾病包括類風濕性關節炎、乾癬與多肌痛性風濕等。
可汗醫師表示,肺癌患者中,之所以有較高比率患有自體免疫疾病,可能是因為這些人年齡較大,或有抽菸史,都與一些自體免疫疾病風險有關。
鄭醫師補充:
免疫療法,是利用自身的免疫細胞來消滅癌細胞,相較於傳統的癌症治療,比較沒有破壞性、副作用以及後遺症,因此,被視為癌症治療的新希望。
但自體免疫疾病的患者若是使用免疫療法,為了治癌症,可能會加劇原本的疾病,因此對於原本有自己免疫疾病又罹患癌症的患者而言,免疫治療就不是那麼適合。
這項研究的實際數據是罹患肺癌患者,大約有14-25%的人早已罹患自體免疫疾病,例如類風濕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以及乾癬等等疾病。
參考原文報導:
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6/06/160604131911.htm
參考文獻:
Khan SA, Pruitt SL, Xuan L, Gerber DE. Prevalence of Autoimmune Disease Among Patients With Lung Cancer: Implications for Immunotherapy Treatment Options. JAMA Oncol. Published online June 04, 2016. doi:10.1001/jamaoncol.2016.2238.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腸癌上身,可能與牛鏈球菌菌血症有關
作者文字提供/ELSEVIER全球醫藥新知 | 華人健康網 – 2016年6月5日 下午12:02
【華人健康網文字提供/ELSEVIER全球醫藥新知】D群鏈球菌屬人類及其它動物的腸道共生菌,包含了腸球菌(Enterococci)及兩種非腸球菌,分別為牛鏈球菌(Streptococcus bovis, S. bovis)及馬鏈球菌(Streptococcus equinus)。
大腸癌上身,可能與牛鏈球菌菌血症有關
早在1970年代就已有學者指出S. bovis與大腸癌及其他腸胃道疾病有關(例如:大腸腺性瘤),近年來統計更發現約25%〜80%的S. bovis菌血症患者也都患有大腸直腸癌,然而少有菌血症病患的臨床特徵與大腸直腸癌作連結,因此發表於《Kaohsiung Journal of Medical Sciences》的最新文章期望能釐清大腸直腸腺癌與S. bovis菌血症間的臨床關係。
試驗中,107位S. bovis菌血症患者中共49位接受大腸鏡檢查,其中15位同時患有大腸直腸腺癌。試驗結果顯示,未罹患大腸直腸腺癌患者中,男性佔79.4%,有多顆瘜肉或大於一公分瘜肉者佔44.1%,而瘜肉小於一公分者佔11.7%,而患有其他惡性腫瘤比例達29.4%。在大腸直腸腺癌患者中,男性佔53.5%,且腫瘤平均大小為4.2±3.8公分。
作者認為S. bovis菌血症確實與大腸直腸腺癌有關,特別是女性患者其關聯性更高,且此類患者也易患有其他惡性腫瘤。
研究刊登在《Kaohsiung Journal of Medical Sciences》的網頁
鄭醫師補充:
這是本地研究。菌血症從何何來,當然是從腸道來的。腸道菌經過腸道上皮黏膜而進入血液。
如果特定細菌的菌血症與大腸直腸癌發生有關,那麼預防之道,可以先從維持腸道菌叢健康平衡開始。欲知自己的腸道菌叢是否失衡?有哪些菌叢?可以透過相關功能醫學檢測來確認,一旦偵測到明顯腸道菌叢失衡的狀況,最好透過相關調整方式來積極改善,真正的預防醫學才能防患於未然。
過去類似研究參考文獻:
http://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2643683/
http://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3032743/
參考文獻:
Associated factors in Streptococcus bovis bacteremia and colorectal cancer.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新一代抗精神病藥物,是目前醫療治療思覺失調症、躁鬱症甚至是憂鬱症的常用藥物,但這些藥物最為人擔心且詬病的副作用便是體重增加、肥胖以及產生代謝症候群,進而引發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以及中風的風險等等。
最近由日本京都的學者發表的研究發現,若是服用新一代抗精神病藥物 quetiapine(原廠尚品名為思樂康)合併維生素D,幾乎不會有高血糖的現象,因此建議服用此類藥物的患者不妨透過維生素D的補充來降低代謝症候群以及糖尿病的風險。
研究人員發現,鮮少有人同時服用抗精神病藥物 quetiapine以及維生素D,根據大規模的數據統計發現只有1232位患者同時服用。稍後研究人員以動物實驗,証實維生素D的確有此功效。
理論上單單靠維生素D並無法降低糖尿病風險,因此研究人員透過基因的研究找到答案:服用quetiapine導致PI3K這種關鍵酶的製造,而維生素D可以阻止quetiapine 降低PI3K酶的作用。
結論:研究人員建議大家可以藉由維生素D服用降低新一代抗精神病藥物的健康風險,也期望有更多的研究發表,造福這些為藥物副作用或者後遺症為苦的患者。
參考文獻: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王子死因公佈 死於強力止痛藥用藥過量
中廣新聞網 – 2016年6月3日 上午7:32
在西洋樂壇佔有傳奇地位的王子,死因確定,他死於鴉片類藥物芬太尼使用過量。(夏明珠報導)
芬太尼通常用於癌症治療,它是美國用藥過量死亡案例激增的罪魁禍首,美國毒品管制局說,芬太尼麻醉的效果,比海洛英強了25到50倍,是嗎啡的50到一百倍。
王子四月21號猝死,調查單位今天公佈驗屍結果,說他死於自主性用藥過量。其實在結果確認前,外界已經猜到他的死因八九不離十就是和藥物濫用有關,調查人員在他住處發現芬太尼,沒有找到處方箋,不清楚他是如何取得藥物。
另外,王子的親人透露,他沈溺止痛藥已經有幾十年之久,曾經為此接受醫療,仍然無法戒除,據報導,他死亡前一天,助理曾打電話給加州的藥物戒治專家柯恩菲爾醫生求助,柯恩菲爾當時無法分身,就派了兒子前去,小柯恩菲爾漏夜搭飛機,第二天一早趕抵明尼蘇達,不過為時已晚,身高160公分的王子,死亡時體重不到51公斤。
鄭醫師補充:
王子的新聞,讓人不禁想到另一位傳奇巨星麥可‧傑克森的過世。
芬太尼既是強效鴉片類藥物,因此對於呼吸抑制的作用是所有鴉片類藥物效果最強,時間還會延長,因此,王子的死因極可能是藥物引發的呼吸抑制過量致死。
沒有人會一開始就用強效藥物,必然是因為原本藥物作用已經感覺不好,還會再找更強的藥物。用藥物來控制症狀,沒有根本解決源頭,結局往往令人唏噓。
參考文獻:
- van Leeuwen, L.; Deen, L.; Helmers, J. H. (August 1981). "A comparison of alfentanil and fentanyl in short operations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ir duration of action and postoperative respiratory depression". Anaesthesist 30 (8): 397–9. PMID 6116461.
- Jump up Brown, D. L. (November 1985). "Postoperative analgesia following thoracotomy. Danger of delayed respiratory depression". Chest 88 (5): 779–80. doi:10.1378/chest.88.5.779.PMID 4053723.
- Jump up Bülow, H. H.; Linnemann, M.; Berg, H.; Lang-Jensen, T.; LaCour, S.; Jonsson, T. (August 1995). "Respiratory changes during treatment of postoperative pain with high dose transdermal fentanyl". Acta Anaesthesiol Scand 39 (6): 835–9. doi:10.1111/j.1399-6576.1995.tb04180.x. PMID 7484044.
- Jump up Nilsson, C.; Rosberg, B. (June 1982). "Recurrence of respiratory depression following neurolept analgesia". Acta Anaesthesiol Scand 26 (3): 240–1. doi:10.1111/j.1399-6576.1982.tb01762.x. PMID 7113633.
- Jump upMcLoughlin, R.; McQuillan, R. (September 1997). "Transdermal fentanyl and respiratory depression". Palliat Med 11 (5): 419. doi:10.1177/026921639701100515.PMID 9472602.
- Jump up Regnard, C.; Pelham, A. (December 2003). "Severe respiratory depression and sedation with transdermal fentanyl: four case studies". Palliat Med 17 (8): 714–6.PMID 14694924.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找工作壓力大?正念冥想啟動抒壓開關
作者文字提供/ELSEVIER全球醫藥新知 | 華人健康網 – 2016年6月1日 下午2:46
【華人健康網文字提供/ELSEVIER全球醫藥新知】近年來許多報導指稱正念冥想(mindfulness meditation)有助於減少壓力、增加幸福感,並降低多種疾病罹患風險。然而鮮少有設計完整的實驗可用來應證正念冥想對身體及心靈帶來的改變。《Biological Psychiatry》刊登美國卡內基美隆大學(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的最新研究,發現正念冥想也許確實可以藉由改變冥想者的大腦而增進其健康。
找工作壓力大?正念冥想啟動抒壓開關
實驗中,作者招募35位正在找尋工作、承受壓力的受試者;半數受試者接受正式的正念冥想教學,而剩下的受試者則接受「假的」正念冥想教學作為控制組,內容包括放鬆、使受試者自擔憂及壓力中轉移注意力等。課程開始3天之後,2組受試者皆表示感到煥然一新、更能夠承受尚未找到工作的壓力。然而和上課前相比,腦部掃描結果真正出現變化的只有接受正式正念冥想教學的受試組。
結果顯示,和課程開始前相比,正念冥想的組別其大腦處理壓力相關反應及其他有關集中及冷靜的腦區出現更為活躍的表現。在持續接受正念冥想課程4個月後,受試者血液中全身性發炎生物標記– IL-6濃度和控制組相比出現顯著下降。
研究刊登在《Biological Psychiatry》的網頁
鄭醫師補充:
找到適合自己放鬆的方式,包含正念冥想,有助於降低身體壓力,同時降低身體發炎反應,一舉數得。建議如能從靜坐冥想受益的人,最好養成習慣。
參考文獻:
-
Alterations in Resting-State Functional Connectivity Link Mindfulness Meditation With Reduced Interleukin-6: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Creswell, J. David et al.
Biological Psychiatry , Volume 0 , Issue 0 ,
http://dx.doi.org/10.1016/j.biopsych.2016.01.008
http://www.biologicalpsychiatryjournal.com/article/S0006-3223(16)00079-2/abstract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酒糟性皮膚炎少碰香蕉!原來是水果組織胺作怪
作者華人健康網 記者洪毓琪/台北報導 | 華人健康網 – 2016年6月1日 下午2:46
【華人健康網記者洪毓琪/台北報導】酒糟性皮膚炎引起的皮膚泛紅、搔癢、發熱等症狀實在讓人難受!想要減緩發作頻率,該怎麼做才對呢?皮膚科醫師表示,酒糟患者除了適度抒解壓力、避免長時間處於悶熱環境,日常飲食上要少碰酒外,香蕉、奇異果、柑橘類等水果,更是不宜攝取過量!
酒糟性皮膚炎少碰香蕉!原來是水果組織胺作怪
酒糟性皮膚炎怎發生?免疫失調致皮膚表皮受損釀禍!
為什麼有酒糟體質的朋友,不建議吃太多上述提到的水果呢?對此,皮膚科陳玄祥醫師表示,一般來說,過去醫界多認為,酒糟性皮膚炎是先天遺傳,使得血管本身較敏感,引發血管性病變所致。
不過,隨著了解的深入,近來醫學界普遍傾向酒糟性皮膚是因人體免疫失調,導致皮膚表皮在受外在刺激(過度曬太陽、不當醫美)後受損;造成該患者對本就存在於人體皮膚表皮上彼此共生、相安無事的細菌、蟎蟲引發特定發炎反應,使血管擴張、增生,而導致皮膚泛紅、發熱、發癢等不適症狀出現。
酒糟性皮膚炎少碰香蕉?食物內含組織胺是關鍵!
但是,酒糟性皮膚炎的發生原因與香蕉、奇異果、柑橘類等水果間又有何關聯性呢?陳玄祥醫師解釋,這是因為上述水果中含有大量的組織胺成分所致,一旦酒糟性皮膚炎患者攝取過量,恐將導致身體中的過敏現象增加;使發炎反應更為加劇,造成血管擴張、通透性佳,讓臉部、鼻子等患部變得更紅、腫、更癢,不可不慎!
除了香蕉、奇異果、柑橘類外,夏天當季的應景水果——芒果、榴蓮、鳳梨,以及檸檬、木瓜、番茄等也都是組織胺含量豐富的一員,建議酒糟患者應酌量攝取較有保障。
且值得注意的是,除了香蕉、奇異果、柑橘類外,夏天當季的應景水果——芒果、榴蓮、鳳梨,以及檸檬、木瓜、番茄等也都是組織胺含量豐富的一員,建議酒糟患者應酌量攝取較有保障。
此外,不僅是水果,日常飲食中常見的帶殼海鮮、堅果和經繁複加工的醃製、加工食品,組織胺含量也相對較高,切勿攝取過量。
影響程度有各別性!患者日常自我觀察不可少
不過,陳玄祥醫師也提醒,雖然上述食物組織胺含量相對其他食物來的高,但也並非完全碰不得。事實上,依據體質的不同,每位酒糟性皮膚炎患者都有一定的差異性,建議民眾不妨在適量攝取的狀況下,了解自身的體質,加以釐清哪些食物是自己的飲食地雷,較有保障!
【醫師小叮嚀】:
除了針對飲食內容提出呼籲外,陳玄祥醫師強調,酒糟性皮膚炎患者應盡可能避開悶熱環境,加強防曬措施。特別是,在皮膚泛紅症狀明顯時,更不宜從事蒸氣烤箱,以及泡澡等活動。
參考文獻:
一般而言,有酒糟性皮膚困擾的患者,其體內肥大細胞(免疫細胞)數目比較會增加,而組織胺是從肥大細胞釋放的物質,容易導致皮膚癢,因此有酒糟性皮膚的人應該限制攝取含組織胺的食物來源。
參考原文報導:
http://thelowhistaminechef.com/the-rosacea-histamine-mast-cell-connection/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