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鬆油條恐加鋁 食藥署新制要限量
台灣醒報 – 2016年1月18日 下午7:24
【台灣醒報記者許瑋哲台北報導】蓬鬆的油條、鬆餅等食品為求賣相好,有時會添加含重金屬「鋁」的膨脹劑,吃多了恐有失智症等疑慮。食品藥物管理署18日預告將修正「食品添加物使用範圍及限量暨規格標準」。科長高怡婷表示,修正後含鋁膨脹劑用在海蜇皮等水產加工品及海帶限量500 mg/kg以下;油條、鬆餅等限量300 mg/kg以下;醃漬蔬菜為200 mg/kg以下。
食藥署表示,本次修正9項含鋁食品添加物之使用範圍、限量及規格標準,期望能減少國人鋁的攝取量。
食藥署參考國際規範,依據國人膳食習慣及暴露風險,將現行可於各類食品視實際需要適量使用之硫酸鋁銨、硫酸鋁鉀、硫酸鋁鈉、硫酸鋁及酸式磷酸鋁鈉等食品添加物,限用於特定水產加工品、醃漬蔬菜、油炸膨脹食品、糕餅等食品,並定有限量。
修正過的草案已上傳至衛福部網站,該草案將進行為期60天之預告評論期,以蒐集各界意見。
無藥商執照販賣保力達或維士比,小心已觸法!食品藥物管理署18日會同22縣市衛生局辦理104年第2次「無照藥商專案稽查計畫」,針對雜貨店、檳榔攤、網咖、情趣商店等總計查核258家。食藥署表示,目前查獲8家檳榔攤、5家雜貨店無藥商執照販售含酒精之西藥內服液劑,如保力達B液、維士比液等。
食藥署表示,有查獲到1家藥局存放維士比84瓶、保力達B 1458瓶,共計1542瓶於雜貨店,該存放之地址實已超出原核准登記事項,與實際營業場所範圍不符。食藥署強調,本專案業已由所轄衛生局裁處新臺幣42萬元罰鍰。
食藥署提醒民眾,含酒精之西藥內服液劑,如保力達B液、維士比液等是醫師、藥師、藥劑生指示使用的藥品,要在有藥事人員駐店管理的藥商或藥局才能販售。
鄭醫師補充:
除了油條和鬆餅等等,甜甜圈也容易被添加膨鬆劑來增加賣相。
海帶和海蜇皮,是透過明礬來處哩,明礬有硫酸鋁,所以吃這類食物容易食入過多的鋁。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餓了再吃 比較好
作者魏怡嘉╱台北報導 | 中時電子報 – 2016年1月19日 上午5:50
中國時報【魏怡嘉╱台北報導】
過去傳統社會,餓了才吃飯,現在物資充裕,多數吃飯時間到了去吃飯時,肚子根本還不餓,醫師表示,在還不餓的情況下吃飯,對身體是負擔,長期下來易有血糖不穩定的問題,建議可以吃少一點,或是多吃蔬菜,少攝取熱量,但不要都不吃,避免下餐時間未到餓了又進食,弄亂規律的飲食。
國外有一份研究,找來40多位大學生,先請他們評估自己的飢餓狀況,再給予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餐點,再測量飯後的血糖指數,結果發現,較飢餓者飯後血糖上升的狀況較不飢餓者為低,對細胞的傷害較小,顯示在飢餓的時候進食,對身體較為健康。
新光醫院家醫科主治張俊毅表示,有時候即便吃飯時間到了,還不是很餓,但還是吃了,這種情況多發生在早餐吃的較晚的人身上,而過度的飲食,對身體造成負擔,長期下來,造成肥胖,肥胖則是萬病之源。
振興醫院糖尿病衛教師林靜莉表示,一般人在還不餓的情況下又進食,因胰臟所分泌的胰島素會二階段控制血糖,所以體內的血糖可以保持穩定,但這一來一回的平衡過程,無形中胰臟也多做了一些工作,長期下來也就呈現過勞的狀態。
國外有一份報告指出,部分民眾飯後血糖在120∼130左右,雖然低於正常值140,但其胰臟已經出現過勞、無法100%發揮功能,就是這個因素,其可能為糖尿病前期病患,但這類病患通常不自知。
民眾或許會說,即然不餓,那乾脆就跳過一餐好了。張俊毅指出,該吃飯的時候不吃,晚點餓了又吃,結果離下一餐要吃飯的時間又太近了,造成不斷遞延的惡性循環;如果一直忍著不吃、餓到下一餐,肝醣此時會釋出,長久下來,仍會造成肝臟的負擔。建議吃飯時間到了,若還不餓,可以少吃一點,或是多吃蔬菜,降低熱量的攝取,這樣到下一餐,還可以維持規律、正常的飲食。
鄭醫師補充:
吃飯到底是按時間吃比較好?還是依身體的感覺餓不餓再吃比較好?答案是身體訊號才是重點。
有興趣的人可以參閱健康腦、身心沒煩惱這本書,其中提到的概念,正是要大家留意身體的訊號來進食比較健康。
原文參考資料來源:
http://foodpsychology.cornell.edu/JACR/let_hunger_be_your_guide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老睡不好 小心中風
作者【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 | 台灣新生報 – 2016年1月18日 上午12:00
年長者更要多注意睡眠品質!加拿大多倫多大學一項研究發現,年長者一旦睡眠品質不佳,晚上起床好幾次,大腦血管很容易硬化,這可能導致中風風險上升。
上述研究成果已發表於《中風》醫學期刊。
研究人員針對三百一十五具大體大腦進行分析,這些去世的人平均年齡九十歲,在去世前,都曾接受一星期睡眠品質評估,這些人當中,百分之二十九的人曾經中風,約有百分之六十一的人,大腦血管有中、重度受損情況。
研究顯示,年長者晚上睡覺時,起床、醒來次數最多者,大腦動脈硬化風險比其他人增加百分之二十七。參與研究的民眾當中,睡眠受干擾次數一小時平均近七次。
研究作者表示,從研究結果來看,睡眠一小時之間,每多醒來兩次,大腦出現缺氧風險便增加百分之三十。不過這項研究並沒有設計用來證明睡眠品質不佳與中風風險之間的因果關聯。
研究作者認為,睡眠品質不佳可能是中風、其他心臟疾病獨立風險因子,與體重、糖尿病、高血壓、阿茲海默症、憂鬱症、心臟衰竭、疼痛等因素一樣,都可能影響中風風險高低。
鄭醫師補充:
睡不著,身體壓力很大,心臟和大腦首當其衝。過去相關研究追明顯的莫過於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患者,罹患中風的風險增加。這篇研究是用另一種方式來陳述睡眠品質對於心血管健康以及大腦保健的重要性。
參考文獻:
Richard Libman, M.D., vice chairman, neurology, Long Island Jewish Medical Center, New Hyde Park, N.Y.; Stroke, news release, Jan. 14, 2016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高熱量 減弱抑制腫瘤荷爾蒙功能
作者【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 | 台灣新生報 – 2016年1月18日 上午12:00
醫界多半認為,肥胖會增加大腸直腸癌風險,不過很少人了解背後真正原因、作用原理。美國研究人員透過老鼠實驗發現,高熱量飲食會減弱一種腸道荷爾蒙表現,而這種腸道荷爾蒙可以抑制腫瘤,避免腫瘤過度活躍,一旦功能減弱,腫瘤自然容易生長、壯大。
美國湯瑪斯‧傑佛遜大學、哈佛大學、杜克大學研究團隊近日在《癌症研究》期刊發表研究成果。研究人員也發現,讓荷爾蒙重新恢復功能,即使老鼠攝取多餘熱量,癌症風險也不會因此而上升。此外,目前美國有一種核准用來治療大腸激躁症合併便秘症狀的藥物或可幫助預防癌症產生。
研究資深作者史考特‧瓦爾德曼表示,研究顯示,肥胖者使用荷爾蒙替代療法,就如糖尿病患者缺乏胰島素、補充胰島素一樣,或可幫助預防大腸直腸癌。
瓦爾德曼指出,肥胖的人出現大腸直腸癌風險比身材纖瘦者增加約百分之五十,過去學者多半認為,可能是脂肪組織或多餘熱量干擾細胞能量使用、細胞生長,因此出現這種現象,不過過去並沒有研究證據證實真正原因為何。
研究人員另發現,肥胖老鼠攝取過多熱量,導致大腸直腸癌風險上升這件事,可以透過限制熱量攝取逆轉。
鄭醫師補充:
簡單來說,高熱量讓腫瘤抑制荷爾蒙功能降低,進而增加大腸直腸癌罹患風險。
控制熱量攝取是預防癌症的方式之一,很簡單。間歇性的斷食也可以考慮。
參考文獻:
Obesity-Induced Colorectal Cancer Is Driven by Caloric Silencing of the Guanylin–GUCY2C Paracrine Signaling Axis
- Jieru E. Lin,
- Francheska Colon-Gonzalez,
- Erik Blomain,
- Gilbert W. Kim,
- Amanda Aing,
- Brian Stoecker,
- Justin Rock,
- Adam E. Snook,
- Tingting Zhan,
- Terry M. Hyslop,
- Michal Tomczak,
- Richard S. Blumberg,
- and Scott A. Waldman
Cancer Res January 15, 2016 76:2 339-346; doi:10.1158/0008-5472.CAN-15-1467-T
http://cancerres.aacrjournals.org/content/76/2/339.abstract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根據一項最新出爐的研究顯示:服用抗憂鬱劑,會增加腦部初次微出血的風險。
這是第一次有長期的追蹤研究發現,過去的研究設計,從未以長期服用者為重點來進行分析比對,這項研究追蹤受試者平均四年左右。
參與者為2550位,年約45歲左右或者更年長的患者,參與研究前從未有腦部微出血的病史,參加者的平均年齡為58.7歲,其中有54.8%為女性。
研究觀察是以核磁共振掃描(MRI)的檢查來做前後比對,從2005年到2013年,平均追蹤的時間為3.9年。
主要的原因,便是選擇性血清素再回收抑制劑(SSRI,例如百憂解、樂復得或者克憂果等等)期要理作用類似抗血小板藥物,抑制血清素回收藥物就像抗血小板凝集一般,降低血清素血小板濃度,進而影響鳥小板凝集,延長凝血的時間,增加出血風險。
研究人員提醒專業人員再開立這類藥物時,應提醒服用者抗憂鬱藥物可能增加腦部出血的風險,尤其是對哪些虛弱的年長者,風險更高。
參考文獻:
Antidepressant Use Is Associated With an Increased Risk of Developing Microbleeds
- Saloua Akoudad,
- Nikkie Aarts,
- Raymond Noordam,
- M. Arfan Ikram,
- Henning Tiemeier,
- Albert Hofman,
- Bruno H. Stricker,
- Meike W. Vernooij,
- and Loes E. Visser
Stroke. 2016;47:251-254, published online before print December 10 2015,doi:10.1161/STROKEAHA.115.011574
http://stroke.ahajournals.org/content/47/1/251.abstract
此文章不是叫大家不要看精神科或者增加精神科的看診恐懼。任何科的藥物治療,就如同水能載舟 亦能覆舟一般,如能先掌握可能出現的潛在不良反應,必然有利於醫病溝通,在最低的藥物種類及劑量下,達到治療最佳化,創造醫病雙贏!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研究證實:孩子學音樂 減輕焦慮感提升專注力
作者健康醫療網/記者許碩穎報導 | 健康醫療網 – 2016年1月14日 上午9:51
(健康醫療網/記者許碩穎報導)
我們常聽到人們說:「學習音樂可以陶冶性情、培養氣質」、「學音樂的孩子不會變壞」,此一言論,得到醫學界證實了。根據外媒報導,最新的青少年精神病學研究顯示,孩子學習音樂可以幫助控制情緒、增加注意力,還可以降低孩子的焦慮感。
美國佛蒙特州大學醫學院(University of Vermont College of Medicine)研究團隊表示,演奏、學習音樂能對大腦的控制行為區域可產生正面積極的影響。
大腦皮質層變化 影響情緒與外在行為
研究分析了232名6歲到18歲孩子的腦部核磁共振造影掃描(MRI)資料,藉此研究學習與演奏樂器與大腦之間的聯繫。研究結果發現,這些孩子,隨著年紀增長,大腦皮質層厚度隨之增加,而大腦皮質層特定區域的厚薄變化與外在行為和情緒問題密切相關。
音樂心靈藥 降低孩子不安與焦慮
因此,主導研究計畫、佛蒙特州大學醫學院教授James Hudziak醫學博士認為,不論是演奏音樂或學習樂器,確實能影響大腦中的皮質厚度,間接幫助孩子的記憶力、注意力、自我控制力,對於孩子的組織、邏輯能力和規劃能力等有相當大的幫助。Hudziak教授更認為,對有心理、情緒問題的孩子來說,音樂可緩解孩子的焦慮與不安感,並指出,一把小提琴比一瓶藥丸好,音樂的幫助比服用藥物更大。
鄭醫師補充:
這篇2014年的研究告訴我們:孩子學音樂有助於提升大腦皮質功能,幫助情緒以及行為之控制,效果絕對不亞於藥物。不過仍得提醒一下:孩童學樂器需適性發展,本身不喜歡音樂或者對音樂方面明顯缺乏天分者,勉強讓他們學,效果反而可能事倍功半甚至徒勞無功。
參考文獻:
-
Cortical Thickness Maturation and Duration of Music Training: Health-Promoting Activities Shape Brain Development
Hudziak, James J. et al.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Child & Adolescent Psychiatry , Volume 53 , Issue 11 , 1153 - 1161.e2
DOI: http://dx.doi.org/10.1016/j.jaac.2014.06.015
http://www.jaacap.com/article/S0890-8567(14)00578-4/abstract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內臟脂肪怎麼來?快放下手上那杯糖飲
作者華人健康網 記者林芷揚/台北報導 | 華人健康網 – 2016年1月14日 下午7:15
【華人健康網記者林芷揚/台北報導】別以為喝飲料只會造成肥胖或糖尿病,連脂肪肝都有可能找上門!美國研究發現,每天喝一杯含糖飲料,內臟脂肪大增3成,連帶提升心臟病風險。趕快放下手中那杯糖飲,別再虐待身體了!
研究發現,每天喝含糖飲料容易增加內臟脂肪。
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美國國家心肺血液研究院(National Heart, Lung, and Blood Institute),追蹤1萬多名中年人長達6年的時間,調查受試者喝含糖飲料的頻率,並且利用特殊的X光,在研究開始和結束的時候檢測他們內臟脂肪含量的變化。
每天喝糖飲 內臟脂肪大增
結果發現,跟完全不喝糖飲的人比較,每天喝含糖飲料或是氣泡飲料(fizzy drinks)的人,在研究進行的6年之中,內臟脂肪增加了將近1公升,相當於多出了30%脂肪量。這裡所謂的內臟脂肪,包含肝臟、胰臟、腸子的脂肪。內臟脂肪過多,容易增加心臟病風險,並誘發胰島素阻抗,提升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機率。
過量攝取糖分不利健康,建議每天糖分攝取量應控制在總熱量的10%以下。
此研究團隊的成員包含美國哈佛醫學院(Harvard Medical School)和塔夫茨大學(Tufts University)的專家。此研究已經刊登於《循環》(Circulation)期刊。
過量糖分害處多 每天控制攝取量
提醒民眾,過量糖分不只容易體重過重,或是發展成糖尿病,也會造成內臟脂肪過多,進而形成多種慢性疾病;而這項研究也再次證明含糖飲料對健康的危害。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建議,每天額外的糖分攝取量不應超過總熱量的10%,但是WHO呼籲,最好能夠控制在5%以下,對健康更有好處。
鄭醫師補充:
代謝症候群、內臟脂肪、糖尿病以及心臟病的元凶,可能都是糖造成的,這篇研究就是簡明扼要的示範說明。為了身體健康、降低肥胖以及代謝障礙引發的慢性疾病風險,先從戒糖癮以及戒甜食的習慣開始。
參考文獻:
Sugar-Sweetened Beverage Consumption is Associated With Change of Visceral Adipose Tissue Over 6 Years of Follow-Up
- Jiantao Ma,
- Nicola M. McKeown,
- Shih-Jen Hwang,
- Udo Hoffman,
- Paul F. Jacques,
- and Caroline S. Fox
Circulation. 2016;CIRCULATIONAHA.115.018704published online before print January 11 2016, doi:10.1161/CIRCULATIONAHA.115.018704
http://circ.ahajournals.org/content/early/2016/01/06/CIRCULATIONAHA.115.018704.abstract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柑橘類水果 防不舉
作者【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 | 台灣新生報 – 2016年1月15日 上午12:00
男人想要「堅挺」、減少不舉困擾,不妨吃點草莓、葡萄或柑橘類水果。英國、美國一項研究發現,吃草莓、葡萄、柑橘類水果等含類黃酮食物,似乎可幫助預防勃起障礙、降低不舉風險。
上述食物都含有大量類黃酮物質,幾乎所有蔬菜、水果都有類黃酮,蔬菜、水果之所以有醒目顏色,主要是因為這些化學物質所造成。
英國東安吉拉大學、美國哈佛大學研究團隊想要了解哪些含類黃酮食物可幫助預防勃起障礙,研究人員以類黃酮中常見六種型態為研究重點,結果發現,花青素、黃烷酮類與黃酮類對預防勃起障礙似乎有好處。這項研究成果已發表於《美國臨床營養學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研究首席作者英國東安吉拉大學教授艾汀‧卡西迪表示,男人出現勃起障礙,多半是血流供應不足導致,研究顯示,類黃酮或可改善血壓,讓血流更順暢,動脈也會變得更有彈性。
研究團隊分析兩萬五千多名專業男性健康、飲食資訊,這些人都登記參加一場二○○○年美國研究,經過十年追蹤,其中百分之三十五點六的人出現勃起障礙,研究人員發現,男性飲食若含有豐富的花青素、黃烷酮類與黃酮類物質,較不容易出現勃起障礙困擾。如果想要補充類黃酮,像草莓、葡萄、紅酒、蘋果、水梨、櫻桃、柑橘類水果等都是很不錯的選擇。
鄭醫師補充:
這篇研究報導提到富含花青素、黃烷酮類與黃酮類物質等食物來源,其實就是抗氧化效果較強的營養來源。抗氧化除可幫助身體去除自由基也可以抗發炎甚至對抗疲勞。血管老化,心臟功能退化甚至是大腦功能衰退,與身體抗氧化能力以及抗發炎能力息息相關。
過去我常說,性功能只是身體健康的一個明顯的指標,也就是身體好,性功能自然沒問題,身體狀況不佳,性功能也容易受影響。而且性功能是身體行有餘力才會執行的功能,身體狀況不好,會把資源留給其他維持生命比較關鍵的系統,性功能相關生殖系統會先被犧牲。
多吃像草莓、葡萄、紅酒、蘋果、水梨、櫻桃、柑橘類等水果,便是強化身體抗氧化以及抗發炎等功能。
參考文獻:
- A. Cassidy, M. Franz, E. B. Rimm. Dietary flavonoid intake and incidence of erectile dysfunc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2016; DOI: 10.3945/ajcn.115.122010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性慾回春關鍵 台灣研究團隊找到它
中央社 – 2016年1月13日 下午4:13
(中央社記者林孟汝台北13日電)年紀越大會越「不行」,失去墜入情網的衝動?國內研究團隊發現調控多巴胺是老年雄果蠅「回春」關鍵,對未來提升或抑制性慾的醫療需求提供新的可能。
人類的七情六慾都受到大腦中多巴胺的影響,多巴胺是一種重要的神經傳導物質(neurotransmitter),能調節動物許多重要的生理反應,包括性慾與深陷羅曼蒂克的愛情,及因缺失引發的帕金森症等,但因為大腦中的多巴胺神經網路錯綜複雜,因此科學家還沒有找到直接相關的證據。
科技部經費支持、由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應用化學系副教授傅在峰領導的研究團隊,以雄果蠅為研究對象,篩得一群名為PPL2ab神經細胞,可以透過調控多巴胺增強雄果蠅的性慾強度,是科學界首次在單細胞層級發現與調控雄性動物性活動的關鍵路徑,成果並登上國際知名科學期刊「自然通訊」。
傅在峰表示,果蠅因為生活史短、可大量繁殖,自20世紀初便是遺傳學研究者愛用的模式生物。研究團隊藉由記錄果蠅的求偶行為,從初次見面的到開始追求所花費的時間長短,量化雄果蠅性活動力的強弱。
他說,果蠅大腦中約有280顆多巴胺神經元,根據這些神經元的細胞體及神經纖維走向可區分為13個群集(clusters)。研究團隊利用基因工具專一性地增加PPL2ab神經元的多巴胺量,可使40天大的老年雄果蠅性活動力提升。反之,若專一性地抑制PPL2ab神經元多巴胺量,則可使10天大年輕雄果蠅的性活動力顯著下降。
傅在峰表示,這也是科學界首次操控特定神經細胞進而回復高齡雄性動物性活動的重要發現,透過理解這群神經元的分子調節機制模型,可以提供未來在人類等哺乳類動物研究上發現促進或抑制性慾開關的切入點,未來有可能成為改善老年人、性功能障礙者性慾低下或人道地抑制性暴力者性慾的契機。
他說,研究團隊正計畫將針對小鼠等脊椎動物進行研究,但何時可應用在人類還無法預測時間。
鄭醫師補充:
多巴胺是大腦愉悅中樞的關鍵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沒有啟動,性欲自然缺乏。
最簡單的例子,有些人會誤用毒品來助性,這類毒品必然是中樞神經興奮劑,也就是能增加多巴胺分泌的物質。
或者服用巴金森藥物是試圖增加大腦神經細胞多巴胺的傳導,在某些服用者中,如果藥物作用過頭,可能導致性欲不正常增加,即使是上了年紀的長者。
適當運動可以增加多巴胺分泌,營養補充如能再加強,效果更佳。
參考文獻:
PPL2ab neurons restore sexual responses in agedDrosophila males through dopamine
- Shu-Yun Kuo,
- Chia-Lin Wu,
- Min-Yen Hsieh,
- Chen-Ta Lin,
- Rong-Kun Wen,
- Lien-Cheng Chen,
- Yu-Hui Chen,
- Yhu-Wei Yu,
- Horng-Dar Wang,
- Yi-Ju Su,
- Chun-Ju Lin,
- Cian-Yi Yang,
- Hsien-Yu Guan,
- Pei-Yu Wang,
- Tsuo-Hung Lan
- & Tsai-Feng Fu
- doi:10.1038/ncomms8490
http://www.nature.com/ncomms/2015/150630/ncomms8490/full/ncomms8490.html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失眠超痛苦 吃鮭魚鯖魚助眠
作者文字提供/ELSEVIER全球醫藥新知 | 華人健康網 – 2016年1月12日 下午5:52
【華人健康網文字提供/ELSEVIER全球醫藥新知】具高油脂含量的魚,除了是人類omega-3及維他命D的主要膳食來源,還可能和較佳的睡眠品質有關?根據《Sleep Medicine》刊登美國梅約診所睡眠障礙中心(Sleep Disorders Center, Mayo Clinic)的最新研究,發現在日常生活的飲食中,若能多攝取一些富含油脂的魚類,可能可以助人一夜好眠。
失眠超痛苦 吃鮭魚鯖魚助眠
作者訪問700多位40歲以上居民,調查受訪者的心血管風險因子、睡眠品質及魚類的攝取量。結果發現28%的受訪者具有較差的睡眠品質,在具有良好睡眠品質族群的日常飲食中,富含油脂的魚類攝取量較高。
研究結果顯示,攝取富含油脂的魚類和較佳的睡眠品質有相關;即使是食用超過每日建議攝取量的人,其攝取魚量的增加仍和睡眠品質進一步改善有關。作者建議,有睡眠品質不佳問題的人可以試著多吃鮭魚、鯖魚、鯡魚和鱒魚,同時亦可減少心臟病發作及中風的風險。
研究刊登在《Sleep Medicine》第17卷2016年1月號 第126-128頁
鄭醫師補充:
攝取富含Omega-3的油脂,可以幫助睡眠,不只是魚類,素食者可以透過牙麻仁油的補充,亦可得到類似的效果。過去我在臨床發現,有些失眠或者睡眠品質不佳的人,在睡前補充一些好油,睡眠品質大大提升。
吃好油會藉由腸道吸收,將訊息傳遞至大腦,幫助大腦鎮靜,過去一項荷蘭的研究,以生理食鹽水和油分別經鼻胃管灌入受試者的胃中,掃描大腦,發現灌油的受試者,大腦影像發現的確比較平靜。腸道吸收的食物確會影響大腦功能以及睡眠品質。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制酸劑恐致慢性腎病
作者【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 | 台灣新生報 – 2016年1月13日 上午12:00
美國最新研究發現,治療胃食道逆流藥物「氫離子幫浦抑制劑」與長期腎臟受損很有關聯性。研究顯示,服用「氫離子幫浦抑制劑」的患者出現慢性腎臟病風險比未用藥者增加二成到五成。雖然研究並沒有證實兩者因果關係,但卻發現,藥物劑量越高,腎臟似乎越容易受到損壞。
「氫離子幫浦抑制劑」可以減少胃酸分泌,專門用來治療火燒心、胃酸逆流症狀。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流行病學助理教授摩根‧葛蘭斯表示,當藥物劑量增加,慢性腎臟病風險也跟著上升,這種現象也許真實存在。
上述研究成果已於一月十一日發表於《美國醫學會-內科醫學期刊》。
研究作者表示,在美國,這些處方箋用藥當中,最多有七成為不當用藥,約有百分之二十五的用藥者並沒有再出現火燒心、胃食道逆流症狀,已經可以停藥,但卻還是繼續用藥。
葛蘭斯指出,過去研究顯示,這些治療火燒心藥物與急性腎損傷、急性間質性腎炎有關。最新研究更發現,這些藥物也與慢性腎臟病有所關聯。根據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資訊,患者一旦出現慢性腎臟病,腎臟過濾血液功能會逐漸衰退,經過一段時間,慢性腎臟病可能轉變成腎衰竭,此時患者就能接受透析治療,也可能需要換腎。
在這項研究當中,研究人員不只分析一萬多名「氫離子幫浦抑制劑」用藥者資訊,同時也估算近二十五萬人數據。在研究剛開始的時候,研究人員發現,「氫離子幫浦抑制劑」用藥者較容易有肥胖、高血壓、心臟病等問題。當患者用藥超過十年,慢性腎臟病患者風險便會上升。
研究人員進一步分析發現,一天用藥兩次的患者比一天用藥一次的患者更容易出現慢性腎臟病,其慢性腎臟病風險增加百分之四十六,相較之下,每天用藥一次的患者罹患慢性腎臟病風險只上升百分之十五。
鄭醫師補充:
長期使用質子幫浦抑制劑導致慢性腎臟病的風險,類似研究,過去比較少看到。一般醫師再開立這類藥物時,幾乎不會知會服藥者相關風險,因此把這篇規模不小的研究提出來給大家參考。
長期抑制胃酸,其實不利於身體吸收蛋白質與礦物質,胃酸存在自有其功能。為了抑制胃酸,但得犧牲營養吸收,兩相權衡,到底孰輕孰重?
關於胃食道逆流的療法,不妨參考整合療法的評估以及相關營養補充來做體質的根本改善,還能降低長期用藥潛藏的健康風險,一舉兩得。
參考文獻:
Lazarus B, Chen Y, Wilson FP, et al. Proton Pump Inhibitor Use and the Risk of Chronic Kidney Disease. JAMA Intern Med. Published online January 11, 2016. doi:10.1001/jamainternmed.2015.7193.
http://archinte.jamanetwork.com/article.aspx?articleid=2481157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生育越多 老化越慢
作者【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 | 台灣新生報 – 2016年1月11日 上午12:00
不少女人想要凍齡,生小孩說不定就能夠幫助凍齡、延緩老化。加拿大一項研究發現,女性生小孩數目會影響身體老化速度,生越多小孩,身體老化速度越慢。
加拿大西門菲沙大學健康科學系教授帕卜羅‧內龐納斯奇、博士後研究員辛蒂‧芭爾哈研究發現,女性生下越多小孩,染色體末端「端粒」也就越長。
從端粒長度,可看出細胞老化情況,端粒縮短速度較慢,代表老化速度比較慢,若端粒長度較長,往往也意味壽命較長。
研究人員以七十五名女性為研究對象,分析她們生子數與染色體端粒長度是否有關聯。
在十三年間,研究人員兩次透過她們的唾液樣本、口腔黏膜細胞檢測其細胞染色體端粒長度,這是首次有人分析生小孩數目與人類染色體端粒長短是否有直接關聯。
過去曾有學者認為,生子數目越多,可能加速生理老化速度,但這項研究結果正好相反。研究顯示,女性生越多小孩,染色體端粒縮短速度就越慢。
內龐納斯奇解釋,女性懷孕期間,身體雌激素濃度大量增加,雌激素是一種強效抗氧化劑,可以保護細胞,有助減緩端粒縮短速度,因此這種現象可能是雌激素大量增加所造成。
女性所處社會環境或許也對延緩老化有關鍵影響。
內龐納斯奇表示,在研究當中,女性自然生下越多小孩,在親戚、朋友間就獲得越多幫助、支持。
當一個人獲得越多支持,新陳代謝所產生的能量就會增加,身體組織在維持功能方面也就分得越多能量,因而造成老化速度減慢。
上述研究成果已發表於《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期刊》(PLOS One)。
鄭醫師補充:
生小孩越多,老化越慢,這真是造物主獎勵女性生產的絕佳機制。換個角度來看,生越多,得照顧小孩,身體衰老速度若過快,無法照顧小孩。
這篇文章中提到的端粒長度,可看出細胞老化情況,端粒縮短速度較慢,代表老化速度比較慢,若端粒長度較長,往往也意味壽命較長。
參考文獻:
- Cindy K. Barha, Courtney W. Hanna, Katrina G. Salvante, Samantha L. Wilson, Wendy P. Robinson, Rachel M. Altman, Pablo A. Nepomnaschy. Number of Children and Telomere Length in Women: A Prospective, Longitudinal Evaluation. PLOS ONE, 2016; 11 (1): e0146424 DOI: 10.1371/journal.pone.0146424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莞語專欄》好菌拯救躁鬱之腸
台灣新生報 – 2016年1月11日 上午12:00
腹脹、腹瀉、便秘、肚子疼痛不適,是所有人都可能經驗過的症狀,但許多人四處就醫吃藥問題仍無法改善,每天都得面臨不斷跑廁所或久未解便的痛苦,這些人正是腸躁症(Irritable Bowel Syndrome)的受害者。IBS是一種腸道的功能性異常;這種疾病的症狀相當複雜,有人易腹瀉、有人易便秘、有人則腹瀉與便秘交錯發生。據估計,國內一到兩成的人口有此困擾,每年造成的健保花費達九十億元。
IBS的成因可能是體質所致,但更多人是壓力所引起,奔忙於事業與家庭兩頭的青壯年族群最常見,尤以女性居多,有些患者則有憂鬱、焦慮、愛鑽牛角尖、追求完美等人格特質。近來研究更指出,IBS患者的腸道菌叢可能改變。人體腸道充滿巨量的微生物,包括細菌、病毒、黴菌、原蟲、寄生蟲。單就細菌而言,數目即高達百兆以上,種類千百種,重量超過1公斤,其代謝副產物更提供人體10%熱能來源,因此腸道菌叢可視為人體的一種器官。腸道細菌對人體而言,可分為好菌(益菌、共生菌占10至20%)、壞菌(害菌、致病菌占10至20%)及中性菌(伺機菌、條件致病菌占60~70%)。腸道好菌能與人體宿主和平共存、共生互利,其發酵產物有益人體;反之,壞菌的腐敗作用,則使人生病。
2015年5月美國FDA核准rifaximin用於治療腹瀉型腸躁症。Rifaximin是由rifamycin半合成衍生的巨環類抗生素,僅有不到0.4%的腸胃道吸收率,幾乎不會穿越腸壁。此藥並非新藥,早在1998年已核准用於治療旅行者腹瀉及肝腦病變(肝功能急速衰退,腸道產生的毒素無法由肝臟分解,導致毒素累積於中樞神經系統,影響患者的意識狀態)。
第三期臨床試驗TARGET1和TARGET2收納600名有輕到中度腹瀉和脹氣的IBS病患,隨機分為服用550mg rifaximin的治療組或服用安慰劑的對照組,每天3次,治療2周後持續追蹤病患症狀達10周。合併兩篇研究發現,服用該藥病患有40.7%獲得適當症狀緩解,安慰劑組則只31.7%。此藥不易吸收,優於其他類會被身體吸收而導致對IBS病患效果各異的抗生素。
短期治療但有持續效果,將使IBS患者解便正常而無腹瀉,脹氣情況也減少,可以享受社交生活與旅遊,不用擔心頻繁跑廁所。但是在廣泛使用該藥之前,需進行更長期間的追蹤,以確定無抗生素抗藥性的隱憂。另一方面,要改善腸道菌叢失衡,除了以抗生素消滅壞菌,也要儘量補充高劑量的益生菌,雙管齊下,效果將會更明顯,症狀復發率也會更低。(雨辰)
鄭醫師補充:
FDA核准治療腸躁症的藥物,國內並沒有核准。因此,本地的腸躁症患者要透過類似療法來改善,只能透過整合療法來自力救濟。
有腸躁症患者,不妨透過功能醫學的腸道菌叢檢測,了解自己腸道菌叢失衡的狀況,透過適當的營養補充來除弊興利,也就是滅壞菌,補好菌,對於腸道菌叢的恢復效率更快。當然,本身有情緒、人格或者精神方面的困擾,建議配合處理,多管齊下,改善更快。
參考文獻:
http://www.fda.gov/NewsEvents/Newsroom/PressAnnouncements/ucm448328.htm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運動降低攝護腺癌機率
作者【記者陳敬哲/綜合外電報導】 | 台灣新生報 – 2016年1月11日 上午12:00
攝護腺癌向來是男性心頭大患,原因在於死亡率高,手術有可能影響性功能,預防勝於治療,英國雪菲爾哈倫大學研究發現,運動可以降低攝護腺癌發生機率,甚至降低罹癌患者嚴重度,加強醫療效果。
研究團隊隨機抽選50位攝護腺癌患者,進行12個月測試,其中25人每周嚴格監督運動狀況,其餘則是給予相關衛教,並未強制要求規律運動,最後發現加強運動患者,血液PSA數值明顯得到改善,顯示病情控制較佳。
研究負責人Liam Bourke表示,雖然這次研究樣本數不多,做為推斷整體仍言之過早,但是結論數據仍然可以指出,規律運動可以幫助身體調節,抑制癌細胞生長,修復細胞損害DNA,也希望未來能有更大的研究規模。
運動可以限制攝護腺癌惡化,研究團隊希望醫療機構廣泛宣傳,英國癌症研究學者Malcolm Mason強調,運動對每一個人都有益處,這項研究讓我們多知道一項運動好處,攝護腺癌患者能夠藉此改善病情。攝護腺在膀胱與尿道交界處,一旦肥大或病變會影響排尿,根據英國衛生單位統計,攝護腺癌是英國男性第2大癌症死因。
鄭醫師補充:
PSA是攝護腺特異性抗原Prostatic Specific Antigen的簡稱,1970年首先在攝護腺組織中被發現。一旦罹患攝護腺癌,PSA便成為攝護腺癌控制以及治療效果的主要指標。
運動可以幫助攝護腺癌患者加強癌症控制效果。但運動強度須視當事人體能狀況慢慢加強,身體虛弱者必須慢慢增加強度。適當營養補充是對抗癌症疲乏的重要療法,身體虛弱其實不利於抗癌。
參考文獻:
Bourke L, Smith D, Steed L, Hooper R, Catto J, Albertsen PC, Tombal B, Payne HA, Rosario DJ. Exercise interventions for men with prostate cancer (Protocol). 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 2015, Issue 12. Art. No.: CD011251. DOI: 10.1002/14651858.CD011251.pub2.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在門診不時會遇到女性憂鬱患者,有過早停經的現象。在本地,五十幾歲停經算正常,然而有些女性在四十歲之前,月經便開始不穩定甚至過早停經,這項的現象往往會增加憂鬱症風險。
這項研究是針對14項研究,其中涵蓋67714位女性研究對象大規模研究分析發現:停經往後延遲兩年,憂鬱症風險降低2%。停經越晚,憂鬱症風險愈低。由於停經時間早晚可以差別到20年,因此這項研究的結果值得女性朋友留意。此外,其中有三項研究發現(包含52,736位參與者),發現停經年紀每晚兩年,嚴重憂鬱症罹患率增加5%。
而一項針對3033位參與者的分析研究發現:四十歲後停經的人跟四十歲前停經的人相比,憂鬱症罹患率降低50%。
過早停經的人,即使以荷爾蒙治療,罹患憂鬱症的比例跟未使用荷爾蒙替代療法的人相比,憂鬱症罹患率並無差別,這表示真正保護大腦免於憂鬱症的關鍵在於內生性的荷爾蒙。內生性,在血液循環的雌二醇,具有神經保護作用,主要是透過神經元的以及膠質細胞的α 和 β受體,讓血管內皮擴張,抗粥狀動脈硬化,免於發炎反應,產生的保護作用。
研究人員希望可以研發早期的賀爾蒙取代療法,預防停經過早出現,進而降低憂鬱症的發生率。一旦過早停經出現再用荷爾蒙取代療法,可能就太遲了。
參考文獻:
Georgakis MK, Thomopoulos TP, Diamantaras A, et al. Association of Age at Menopause and Duration of Reproductive Period With Depression After Menopaus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JAMA Psychiatry. Published online January 06, 2016. doi:10.1001/jamapsychiatry.2015.2653.
http://archpsyc.jamanetwork.com/article.aspx?articleid=2480951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