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8連假休診通知

 

228和平紀念日連續假期,光能診所休假日期自20192月28日 33

照成您的不便請多見諒! 

                                   

光能診所全體同仁 敬上

TEL:(02)2721-4322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牙齦痛到睡不著、卻沒蛀牙?可能是水喝太少導致唾液腺炎!

盧映慈

2019年2月26日 上午11:29

莫名的牙齦痛?

口腔內除了牙齒、牙齦之外,其實還有許多腺體,光是負責分泌唾液的唾液腺,就有腮腺、舌下腺、顎下腺3個部分;而唾液腺雖然沒辦法從外觀看到,卻藏在肌肉底下,有時以為是牙齒、牙齦疾病引起的疼痛,是來自唾液腺的發炎。

唾液腺的發炎有很多原因,可能是唾液腺管路堵塞,造成唾液無法順利流出,引起紅腫熱痛的發炎,或是唾液腺本身受到外來的細菌病毒感染,比如小孩子常見的病毒性腮腺炎等;不過細菌或是病毒引起的唾液腺發炎,多半是急性,很快就可以恢復正常功能,如果是慢性的唾液腺炎,就可能像小花一樣持續痛一星期以上,還會痛到晚上醒過來。

而慢性的唾液腺炎,可能有4個原因,分別是唾液腺狹窄、唾液腺結石、唾液腺囊腫或腫瘤,或是其他身體免疫疾病如修格蘭氏症、頭頸部腫瘤經放射線治療後遺症等。最常見的是唾液腺狹窄跟結石,這2者也會互相影響。

怎麼治療唾液腺炎

因為外觀上沒辦法看到唾腺,所以第一線檢查會用超音波,如果真的找不出原因,或是無法確認狹窄與結石的位置,可以用X光跟電腦斷層;如果想要更精確,可以使用唾液腺的內視鏡,現在的微創手術技術同樣也能利用內視鏡,就將結石去除,或是置放支架將狹窄的管路撐開。

但通常第一線治療不會從手術開始,就像是腎結石、尿路結石一樣,造成唾液腺結石或狹窄的原因,很大一部分也是來自「水喝太少」,導致水中的金屬離子沈澱在管路中,造成結石。再來是有抽菸、嚼檳榔的習慣,導致口腔粘膜持續受到刺激,形成唾液腺狹窄。

什麼時候要懷疑是唾液腺炎

  • 牙齦疼痛持續1星期以上
  • 超過35歲
  • 曾經做過頭頸部的放射線治療
  • 有抽菸、嚼檳榔的習慣
  • 自己每天攝取的水分(純水)不到1000cc
  • 臉頰、下顎、舌頭下方任一處有明顯腫大,並感到疼痛

所以在治療手段上的選擇,第一步是戒除菸、檳榔,再來是規範自己每天要喝足2000cc以上的水分,並適度按摩臉頰,協助結石排出、管道不再狹窄,如果有細菌感染,就再配合抗生素治療。通常病患在1~2天內都會有明顯的改善,就不需要進行手術,除非3、4天之後還是會痛,才要做侵入性治療。

而唾液除了可以幫助消化食物、保持口腔濕潤之外,也含有許多抗體可以保護牙齒、牙齦的健康,所以如果在唾液腺炎還不嚴重的時候覺得可以放著不處理,有可能一起併發牙齒的蝕蛀,到時候治療起來更麻煩,所以如果有久治不癒的牙痛,可以考慮去耳鼻喉科做一下超音波檢查,確認自己是不是有唾液腺的問題。

鄭醫師補充:

我曾罹患過唾液腺炎,當時下頷腫起來,也有腫熱痛等發炎現象,除感到疲憊,比較難思考,體力比較差,並不知自己生什麼病。經過和醫學中心的耳鼻喉科同學聯絡後,約好看診的時間。

熱心的同學請我張開嘴巴,接著把內視鏡拿出來,邊拿還邊說我們先看看鼻咽的地方有沒有問題,先排除是否有鼻咽癌的可能性?

聽到這裡,我心裡馬上感到一陣涼意,同時也想到連受過專業醫學訓練得自己都會被這種話嚇到,那一般民眾豈不嚇呆?

還好他看完,馬上告訴我鼻咽看起來是乾淨的,在做一下超音波檢查,看起來比較像是單純唾液腺發炎腫大,抗生素開個三五天應該就可以了。

回顧當時自己的生活型態,的確過忙過累,即使自認有規律運動,但運動完還是容易感到疲憊。因此抗生素治療三天,腫消了,自己便開始調整自己的生活作息以及注意營養補充,從此未再復發。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與小鼠和大鼠的研究相反,在eNeuro上發表的一項新研究發現,哌醋甲酯(methylphenidate,利他能)對猴子神經元活動的影響發現該藥物對前額皮質沒有作用。該研究給利他能如何以及為何提高人類專注力一個的開放的疑問。

Julio Martinez-Trujillo及其同事反駁了他們的假設,即尾部前額葉皮層(caudal prefrontal cortex) - 一個對注意力至關重要的大腦區域 - 是利他能被假設在大腦中的主要作用部位。為了得出這個結論,研究人員紀錄了這個大腦區域的大量神經元,對兩隻雄性獼猴進行了嚴格的視覺注意力任務。與安慰劑相比,該團隊未觀察到藥物給藥後神經元活動的任何差異,即使在改善猴子在任務中的表現的劑量下也是如此。

這些負面結果並不排除前額皮質外的其他區域可能作為利他能在大腦中的作用來源。此外,他們強調了將囓齒動物的臨床前研究轉化為非人類靈長類動物的難度,並呼籲改善使用不同動物模型研究常見問題的科學家之間的合作。

參考文獻:

  1. Sébastien Tremblay, Florian Pieper, Adam Sachs, Ridha Joober, Julio Martinez-Trujillo. The effects of methylphenidate (Ritalin) on the neurophysiology of the monkey caudal prefrontal cortexeneuro, 2019; ENEURO.0371-18.2018 DOI: 10.1523/ENEURO.0371-18.2018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早起的好處 

喬依絲
2019年2月22日 上午9:56

 

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喬依絲編譯 

獲得更高的幸福感

英國艾希特大學(University of Exeter)最近進行的一項大規模遺傳學研究(1)表明,與“夜貓子”相比,“早起的鳥兒”會有更高的幸福感,並且患憂鬱症的風險更低。 研究人員推測這是因為“夜貓子”的生理時鐘與上班時的工作模式或上學時的校園時間表相衝突,而這可能會產生負面結果。

「早起的鳥兒有蟲吃」,一語道破早睡早起的優點。然而,現代人生活繁忙,到了晚上,常常為了加班或是看電視打電玩而延遲上床時間,隔天早上自然無法精神飽滿地早早起床。科學家們建議,早晨若是能夠與雲雀一同早床,將可以期待會有個更快樂、更有成效的一天。如果是早起的女性,將不太可能患乳腺癌。 

較佳的生產力或學習績效

根據美國德州大學的一項研究(2),早起者在學業上的表現通常更好。該研究詢問學生們是屬於“早晨型”還是“夜晚型”,研究發現表明“早晨型”學生的成績平均績點(GPA)高於“夜晚型”學生。研究人員的解釋很簡單:早起的鳥兒能夠按時上課,並且較少在夜晚喝酒。

降低患乳腺癌的風險

英國頂尖學府布里斯托大學(University of Bristol)於2018年的一項研究(3)中,研究人員觀察了341個控制著某人是早起或是夜貓子的DNA片段,研究結果顯示,做為早起的鳥兒可以減少患乳腺癌的可能性。

早晨運動帶來更好的夜晚睡眠品質

研究報告顯示,更年期婦女若是進行早晨運動,夜晚時的睡眠品質會更好。來自美國西雅圖Fred Hutchinson癌症研究中心科學家們的一份報告(4)發現,參與者自從開始進行每週五天的早晨45分鐘運動,睡眠品質較先前提升70%。研究人員推測,早晨鍛煉身體不會干擾到生理時鐘。

展現積極合作的個性

一項針對346名德國青少年的研究(5)發現,早起的鳥兒在持續力和團隊合作方面的得分較高。此外,德國海德堡教育大學針對1,231名參與者的進一步研究發現,習慣早起的參與者表現更加認真,而另一項研究(6)表明這些早起者發生拖延事物的機率較低。

俗話說「一日之計在於晨」,無論是年輕人、壯年人或老年人,早睡早起對身體與心理有著直接正面的效應,使得每一天都有個豐富亮麗的開始,大家不妨試試看吧。

鄭醫師補充:

十年前,診所剛開不久,有一位在輔大教體育的講師送了我一本他自己寫的書,其中提到他的健康,就是被早睡拉回來的。早睡的時間早到九點前,甚至八點便去就寢,早上天還沒亮,三四點便起床處理一般人晚上要處理的事務。既然早睡,也就會早起。早睡早起身體好,聽起來好像是老生常譚,然而貼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作息,才是保健的關鍵。中醫或者傳統醫學也是大都建議大家不要太晚睡,以免錯過肝膽排毒的黃金期。

日前發表在NATURE期刊的最新研究:睡眠不足,容易導致血管發炎,發生動脈粥狀硬化,因此,良好充足的睡眠有助於抗發炎:

Sleep modulates haematopoiesis and protects against atherosclerosis

Naturevolume 566pages383–387 (2019)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g76IHpz3hA

參考文獻或報導:

1.Genome-wide association analyses of chronotype in 697,828 individuals provides new insights into circadian rhythms in humans and links to disease
Samuel E JonesJacqueline M LaneAndrew R WoodVincent T van HeesJessica TyrrellRobin N BeaumontAaron R JeffriesHassan S DashtiMelvynHillsdonKatherine S RuthMarcus A TukeHanieh YagohootkarSeth A SharpYingjie JiJames W HarrisonWilliam D ThompsonAmy DawesEnda M ByrneHenning TiemeierKarla V AllebrandtJack BowdenDavid W RayRachel MFreathyAnna MurrayDiego R MazzottiPhilip R Gehrman23andMe Research TeamDeborah A LawlorTimothy M FraylingMartin K RutterDavid A HindsRicha SaxenaMichael N Weedon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麻薩諸塞州波士頓報導 - 能夠完成超過40次伏地挺身的活躍中年男性患心血管疾病(CVD)的風險顯著降低- 包括冠狀動脈疾病的診斷和心臟衰竭等重大疾患 - 這是經10年追蹤與少於10次伏地挺身的基礎線檢測患者進行的比較。“我們的研究結果證明,在幾乎任何環境中,伏地挺身都可以成為一種簡單,無成本的方法來幫助評估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令人驚訝的是,伏地挺身能力與心血管疾病風險的關係比運動心電圖試驗結果更強烈,“第一作者Justin Yang,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環境衛生系職業醫學該研究於2019年2月15日在  JAMA Network Open上發表

對身體健康的客觀評估被認為是健康狀況的強有力預測因子; 然而,大多數現有的工具,例如跑步機測試,在常規檢查中使用過於昂貴且耗時。這是第一個證實伏地挺身能力與隨後的心血管疾病結果發生之間關聯的已知研究。研究人員分析了2000年至2010年收集的1,104名活躍男性消防員的健康數據。他們的平均年齡為39.6歲,平均體重指數(BMI)為28.7。在研究開始時測量參與者的伏地挺身俯和運動心電圖耐力,隨後每個人完成年度體檢和健康和醫療問卷調查。在10年的研究期間,報告了37例CVD相關結果。除基因檢查期間完成40次或更少伏地挺身的男性外,其他所有人都發生過。研究人員計算出,與能夠進行少於10次伏地挺身的人相比,能夠進行超過40次伏地挺身的男性患CVD事件的風險降低了96%。與通過運動心電圖次估計的有氧能力相比,伏地挺身與心血管疾病事件的發生率更低有關。

完成21-30次伏地挺身的男性,罹患冠狀動脈疾病或心臟病的風險,大概是做不到10下伏地挺身者的1/4。 

「能做到11次以上伏地挺身的受測者,將來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大幅降低」,研究結論指出。 

作者指出,由於研究人群由中年,職業活躍的男性組成,因此結果可能不適用於女性或其他年齡層的男性或活動較少的男性。

“這項研究強調了體適能對健康的重要性,以及為什麼臨床醫生應該在看診期間評估體適能,”資深作者Stefanos Kales說。

參考文獻:

Yang J, Christophi CA, Farioli A, 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 Push-up Exercise Capacity and Future Cardiovascular Events Among Active Adult Men. JAMA Netw Open. 2019;2(2):e188341. doi:10.1001/jamanetworkopen.2018.8341

 

https://jamanetwork.com/journals/jamanetworkopen/fullarticle/2724778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多倫多成癮和心理健康中心(CAMH)開發的新治療分子有望扭轉與抑鬱和衰老相關的記憶喪失。

這些分子不僅可以快速改善症狀,而且顯著地也可以更新潛在的腦損傷所導致臨床前模型中的記憶喪失。

“目前沒有治療認知症狀的藥物,例如憂鬱症,其他精神疾病和衰老中發生的記憶喪失,”CAMH坎貝爾家庭心理健康研究所副主任,該研究的首席科學家Etienne Sibille博士說。 。

他說,面對精神疾病藥物開發的許多失敗,這些研究結果的獨特性和前景是,這些化合物具有高度針對性,能夠激活導致記憶力減退的受損大腦受體。

它花了一系列的研究 - 最近出現在2019年1月的分子神經精神病學 - 來達到這個階段。首先,Sibille博士及其團隊確定了GABA神經遞質系統中腦細胞受體的特異性損傷。然後他們證實這些損傷可能導致憂鬱和衰老的情緒和記憶症狀。

發明了新的小分子以結合併激活該受體靶標。他們的想法是,他們會通過“修理”損傷發揮治療作用,從而改善症狀。這些分子是苯二氮卓類藥物的化學調控,這類藥屬於抗焦慮和鎮靜藥物,也可以激活GABA系統,但抗焦慮藥並非高度針對性的。

在壓力引發的記憶喪失的臨床前模型中施用單劑量的這種新分子。三十分鐘後,記憶功能恢復到正常水平,這一實驗再現了15次以上。在另一項涉及衰老臨床前模型的實驗中,記憶力下降迅速逆轉,給藥後表現增加至80%,基本上達到青年或成年早期階段的水平。這種改善持續了兩個多月,每日治療。

“老年細胞重新出現與年輕腦細胞相同,表明我們的新分子可以改善大腦,改善症狀,”西比爾博士說。他預計將在兩年內開始在臨床研究中測試這些分子。“我們已經證明,我們的分子進入大腦,是安全的,可以激活靶細胞並逆轉記憶喪失的認知缺陷。”

如果成功,潛在的應用範圍很廣。不僅缺乏對精神疾病認知缺陷的治療,而且大腦的改善表明這些分子可以幫助預防阿茲海默病開始時的記憶喪失,可能會延緩其發病。

這些研究結果於今年華盛頓特區的美國科學促進會(AAAS)年會上公佈。

參考文獻:

  1. Thomas D. Prevot, Guanguan Li, Aleksandra Vidojevic, Keith A. Misquitta, Corey Fee, Anja Santrac, Daniel E. Knutson, Michael Rajesh Stephen, Revathi Kodali, Nicolas M. Zahn, Leggy A. Arnold, Petra Scholze, Janet L. Fisher, Bojan D. Marković, Mounira Banasr, James M. Cook, Miroslav Savic, Etienne Sibille. Novel Benzodiazepine-Like Ligands with Various Anxiolytic, Antidepressant, or Pro-Cognitive ProfilesMolecular Neuropsychiatry, 2019; 1 DOI: 10.1159/000496086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神經科學的一個重大謎團可能最終得到答案:弗吉尼亞大學醫學院的科學家已經確定了阿茲海默症,巴金森病和其他神經退化性疾​​病中特定腦細胞神秘死亡的潛在解釋。

新的研究表明,由於腦細胞中天然存在的基因變異,細胞可能會死亡,直到最近,這些基因變異被認為是基因相同的。這種變化 - 稱為“體細胞鑲嵌現象” - 可以解釋為什麼顳葉中的神經元是阿茲海默氏症中第一個死亡的神經元,以及為什麼多巴胺能神經元是巴金森氏症中第一個死亡的神經元。

“這是神經科學中一個大問題,特別是在各種神經退化性疾​​病中,”神經科學家邁克爾麥康納爾博士說,他是UVA腦免疫學和神經膠質中心(BIG)的博士。“這個選擇性漏洞是什麼?它的基礎是什麼?現在,通過我們的工作,向前推進的假設是,大腦的不同區域實際上在年輕人中具有不同的這些[變異]的花園並且不同區域的生命後期會有所下降。“

最意想不到的結果

麥康奈爾對思覺失調症的研究意外地發現了這一發現。正是在這種背景下,他和他的合作者首次發現了個體腦細胞基因組成的意外變化。這一發現可能不僅有助於解釋思覺失調症,還有憂鬱症,雙相情感障礙(躁鬱症),自閉症和其他疾病成因。

繼續他的調查,麥康奈爾預計這種鑲嵌現象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 - 突變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累積他和他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合作者所發現的恰恰相反:年輕人擁有最多的鑲嵌現象,而老年人則最少。

“我們最終建造了一個包含來自15個人的神經元的圖譜。這些人都沒有患病,”UVA生物化學與分子遺傳學系和UVA神經科學系的McConnell說。“它們的年齡範圍從不到一年到94年不等,它顯示出完美的相關性 - 完美的年齡反相關性。”

根據這一發現,McConnell認為具有顯著遺傳變異的神經元(稱為CNV神經元)可能最容易死亡。這可以解釋不同神經退化性疾​​病中特定神經元的特異性死亡。例如,顳葉中CNV神經元數量最多的人可能會患上阿茲海默症。

McConnell說,需要做更多的工作才能充分了解正在發生的事情。到目前為止,他只研究了大腦額葉皮質中的神經元,他的研究受限於神經元只能在死亡後進行檢查這一事實,因此很難進行直接比較。但他很高興擴大他的研究範圍。

“因為我正在與利伯研究所合作,他們擁有這個夢幻般的腦庫,現在我可以看一下個體的額葉皮層[用於思覺失調症研究],我可以看一下這些人的顳葉,”麥康納爾說。“所以現在我可以真正開始更仔細地繪製事物,從許多人那裡建立不同大腦區域的圖譜。”

這項研究可以極大地促進我們對神經退化性疾​​病和隨年齡增長而困擾我們的認知能力下降的理解,可能會導致新的治療方法。

鑲嵌現象真正有趣的是,它從根本上調整了我們對自然界的假設,因為我們總是認為任何一個人的每個細胞都有相同的基因組,每個細胞都有相同的DNA,”麥康納說。“而現在我們證實它的差異,以及代表的意涵。”

最後再補充一下鑲嵌現象:

 

最近數十年來,有越來越多研究發現,基因組並不只是在人與人之間有差異,它也可能在同一個身體裡、細胞與細胞之間產生。簡單來說,在我們的身體裡,可能在心臟細胞與肺臟細胞之間,分析出不同的基因訊息。

 這種在同一個生物體身上,同時擁有兩種或更多具有不同基因型細胞的現像,被稱為「鑲嵌現象」(mosaicism)。

科學家同時也發現到,鑲嵌現象不必然等於有疾病。事實上,通常是沒有疾病的。當一個受精卵(合子)開始於子宮內分裂,許多早期分裂出來的子代細胞,是具有錯誤染色體數量的細胞。多數這些細胞會因此分裂緩慢且死亡;不過,在帶有不同染色體狀況的前提下,還是有相當高比例的胚胎是可以存活的。

面對我們身體裡可能存在著的「鑲嵌現象」,目前仍很難去論斷,這對我們的生命將有何影響。但我們可以確知的是,鑲嵌現象為生物體的發展帶來了「不可預測性」(randomness)。正如同突變,原本就是來自隨機的現象,在每個人身上都會帶來不同的呈現。

參考文獻:

 

  1. William D. Chronister, Ian E. Burbulis, Margaret B. Wierman, Matthew J. Wolpert, Mark F. Haakenson, Aiden C.B. Smith, Joel E. Kleinman, Thomas M. Hyde, Daniel R. Weinberger, Stefan Bekiranov, Michael J. McConnell. Neurons with Complex Karyotypes Are Rare in Aged Human NeocortexCell Reports, 2019; 26 (4): 825 DOI: 10.1016/j.celrep.2018.12.107

參考連結文章:

https://case.ntu.edu.tw/blog/?p=30997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孩子牙膏擠太多 恐長大牙齒變醜

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岳宏外電報導

2019年2月18日 上午10:10

【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岳宏外電報導】孩子,你可能擠太多牙膏了!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一份委託研究指出,將近40%3-6歲兒童使用過多牙膏。CDC建議,3歲或以下孩童擠牙膏大小約一粒米,3-6歲孩子則使用約豌豆大小,2歲以下寶貝則不建議使用含氟牙膏。CDC指出,牙齒成長階段攝取過多氟,可能損害琺瑯質。

添氟防蛀牙 過量恐傷孩童牙齒

根據《富比世》報導,氟對防止蛀牙效果極顯著,在牙齒發育期內,氟與琺琅質共同作用形成晶體結構可以抗酸,也可防止牙齒礦物質流失,氟又具抗菌作用。常添加在飲用水、漱口水或牙膏中。

可是攝取過量時(通常是飲水含氟超過2.0ppm時),牙齒造釉細胞受損,影響鈣化作用。氟會沈積在牙齒形成黃斑,常見症狀如牙面粗糙,失去光澤,佈滿褐色斑點,牙齒質脆易折,形成所謂「氟斑牙」,最常發生在牙齒發育孩童身上。

2歲前不用含氟牙膏 6歲前約碗豆大

CDC日前調查了5,157名兒童的父母和監護人,利用問卷詢問孩子何時開始刷牙,每天刷牙次數以及牙膏使用量。研究發現孩童大多使用過多含氟牙膏,建議2歲以下孩童不要使用含氟牙膏。

如果年齡在2-3歲,美國兒科學會(AAP)、美國兒科牙科學會(AAPD)和美國牙科協會(ADA)建議,應每天刷牙兩次,使用量約米粒大小。如果年齡是3-6歲,應每天刷牙兩次,每次刷牙約豌豆大小,等同每次牙膏重量不超過0.25克。

CDC報告指出,當孩童大於6歲,已經有良好控制力,不會在刷牙時經常吞下牙膏,此外,孩童8歲時,氟斑牙較不容易發生,因此沒有給予6歲以上孩童建議。然而,對於青少年和成年人來說,豌豆大小的量應該足夠。如果民眾在刷牙時,嘴巴泡沫太多,可能就是牙膏太多了。

牙齒出現就要刷 8成孩童過晚刷

根據《亞特蘭大憲法報》報導,CDC專家還建議,父母應該在幼童牙齒出現後立即培養刷牙習慣,幾乎80%孩子開始刷牙比推薦時間晚。

至於氟攝取量標準如何?美國牙醫學會指出,0-6個月7公斤嬰兒,上限是每日0.7毫克;7-12個月9公斤嬰兒,上限是0.9毫克;1-3歲13公斤孩童,最多每日1.3毫克;4-8歲22公斤孩童,最多每日2.2毫克。

參考資料:

1. Kids, You May Be Using Too Much Toothpaste, CDC Suggests.

2. Your child may be using too much toothpaste, and it's unhealthy, CDC says.

3. CDC牙膏調查報告

鄭醫師補充:

這篇報導建議的牙膏用量,孩童刷牙一不小心便會過量,長期下來甚至會造成琺瑯質傷害,影響鈣化作用,甚至造成光澤消失且形成黃斑,不可不慎。父母為了小孩的口腔健康,千萬不可輕忽。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對來自近46,000人的數據進行的分析發現,減肥,營養素增加和減脂減肥都可以減輕憂鬱症的症狀。

曼徹斯特大學名譽研究員兼西悉尼大學NICM健康研究所研究員Joseph Firth博士表示,現有的研究無法明確確定飲食改善是否有益於心理健康。

但在心身醫學發表的一項新研究中,Firth博士及其同事匯集了飲食臨床試驗的所有現有數據,用於精神健康狀況。

該研究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證據,即飲食改善可顯著減輕憂鬱症的症狀,即使在沒有診斷為憂鬱症的人群中也是如此。

弗斯博士說:“飲食對情緒和心理健康的影響的總體證據至今尚待評估。

“但我們最近的整合分析就是這樣做的;證實採用更健康的飲食可以增強人們的情緒。但是,它對焦慮沒有明顯的影響。”

該研究結合了16項隨機對照試驗的數據,這些試驗研究了飲食干預對憂鬱和焦慮症狀的影響。

納入了16項符合條件的試驗,其中包括45,826名參與者的結果數據; 其中大多數檢查了非臨床憂鬱症的樣本。

該研究發現,所有類型的飲食改善似乎對心理健康具有相同的影響,減肥,減脂或改善營養的飲食對憂鬱症狀都有相似的益處。

“這實際上是個好消息”弗斯博士說。“任何類型的飲食改善的類似效果表明,對於普通人來說,高度特異性或專門的飲食是不必要的。

“相反,只做簡單的改變對心理健康同樣有益。特別是,吃更多營養豐富的膳食,纖維和蔬菜含量高,同時減少速食和精製糖似乎足以避免潛在的“垃圾食品”飲食的負面心理影響。

NIHR Maudsley生物醫學研究中心和倫敦大學國王學院研究和臨床講師的共同作者Brendon Stubbs博士補充說:“我們的數據增加了支持生活方式干預作為解決低落情緒和憂鬱症的重要方法,提供越來越多的證據。

“具體來說,我們在這項研究中的結果發現,當飲食干預與運動相結合時,人們會經歷更多的憂鬱症狀改善。總之,我們的數據真正強調了飲食更健康的飲食和定期運動的核心作用可作為幫助心情低落的人一種可行的治療方法,。“

對女性樣本進行的研究顯示,飲食干預對憂鬱症和焦慮症的影響更大。

弗斯博士補充說:“我們還不確定為什麼不知道為什麼我們的一些數據顯示女性飲食的益處顯著增加。

“因此需要進行更多的研究。我們還需要確定健康飲食的益處如何與身體健康的改善相關

“這可能是通過減少肥胖,發炎或疲勞 - 所有這些與飲食和對心理健康的影響有關。

“還需要進一步研究,以檢查飲食干預對臨床診斷為精神疾病患者的影響。”

很多人認為憂鬱症是心理疾病,從這篇研究其實可以翻轉這個認知,相反地,憂鬱症是生理疾患,改善生理健康,即可改善憂鬱症。憂鬱症狀表現的症狀是精神症狀,然而源頭卻是實際的生理功能失衡引發,即便是壓力,也是壓垮駱駝最後一根稻草,根本的生理失衡未處理,復發往往難以避免。

參考文獻:

  1. Joseph Firth, Wolfgang Marx, Sarah Dash, Rebekah Carney, Scott B Teasdale, Marco Solmi, Brendon Stubbs, Felipe B. Schuch, André F. Carvalho, Felice Jacka, Jerome Sarris. The effects of dietary improvement on symptoms of depression and anxietyPsychosomatic Medicine, 2019; 1 DOI: 10.1097/PSY.0000000000000673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恐慌症換人開車遭輾 醫:「心跳加速」要警覺 


TVBS新聞網
李建瑩 許立帆

2019年2月12日 下午3:38

國道上恐慌症發作,下車意外被撞死,醫生表示恐慌症發作通常無法預期,但患者會在短時間內突然極度焦慮,伴隨心悸、冒汗發抖,呼吸急促到全身麻木等症狀,通常需要藥物長期控制半年到一年,由於這類精神疾病,目前還沒有釐清病發原因,因此還是提醒,發現類似症狀,可以用閉氣減緩呼吸急促,換氣過度的狀況。

轎車閃燈停在國道路肩,而駕駛倒在外側車道,他因爲恐慌症發作,本來要換女友開車,沒想到下車後被撞,意外葬身高速公路,駕駛女友形容,他事發之前雙手緊緊抓住方向盤,幾乎僵硬,這是恐慌症常見的症狀。 

精神部醫師解釋,恐慌症經常發作在令患者產生恐懼的空間或情境下,但也有時會毫無預警發作,發作時,最先感覺到心跳加快、喘不過氣來,接著才會手指發麻、無法動彈。

 醫師說恐慌症患者,是大腦中血清素不足,無法正常維持情緒,交感神經跟副交感神經的調節失衡,大多需要靠藥物長期治療,半年到一年療程。

就怕窒息,醫師不建議用塑膠袋套住頭部,其實用憋氣、吐氣的方式就可以了,等呼吸平緩後,醫師說也可以多聽聽輕音樂,或是平躺放鬆,有助於緩和情緒,最重要的還是隨時注意心跳頻率,當心跳加快,就要放下手邊工作,把傷害降到最低。

鄭醫師補充:

用塑膠袋不是套頭部,而是罩住口鼻呼吸幾次,抖一抖,再重複同樣的動作。這是過度換氣的急救法,然而恐慌一旦發作,單靠塑膠袋罩口鼻,恐怕效果有限,建議大家可以採用478呼吸法,這是哈佛醫師推廣的放鬆呼吸法,以舌頂上顎,先以口吐氣八秒,接下來鼻子吸氣四秒,停止呼吸七秒。透過放慢呼吸的速度,幫助交感神經放鬆下來,改善恐慌,動作執行正確,一到四分鐘即能幫助當事人緩解緊張焦慮。

有興趣的人可以連結參閱: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z4G31LGyog

透過認知行為療法也可以幫助改善,有本參考書籍提到的技巧實用有效,有興趣的人不妨參閱: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593688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麻合法化後 學生成績下降

世界新聞網

2019年2月5日 上午6:00

美國和歐洲專家三項最新研究提出有力證據,證明大麻合法化會對大學生的行為產生負面影響,尤其使較弱學生的成績落後於同儕。「每日郵報」報導,美國的研究人員發現,自華盛頓州於2012年成為全美首個娛樂用大麻合法化的州後,西華盛頓大學學生的成績開始下降。

研究發現,在大麻合法化後,該大學給予學生D和F等級成績的比率增加了7%。此外,「在成績方面對男生造成的負面影響比女生大得多」,這與抽大麻的年輕男性比年輕女性多一倍的證據一致。

美國的第兩項研究發現,即使在僅批准大麻用於醫療的州,學生也更易於懶散,平均學習時間比全面禁止大麻的州少五分之一。

研究小組報告,在醫藥用大麻合法化的州,大學生用於教育活動的時間,比嚴禁大麻的州的學生少20%,而花在娛樂活動的時間卻多了20%。

他們補充說,雖然醫療法律規定大麻僅限於病人使用,以緩解多發性硬化症等疾病的病苦,而且需由醫生開出處方,但實際上,醫用大麻「通常會透過合使用的患者或藥房,流入非法使用的人手裡」。

在第三項研究中,荷蘭的經濟學家左利茲(Ulf Zolitz)和馬利(Olivier Marie)發現,當收緊大麻法律時,馬斯垂克大學(Maastricht University)學生的成績有所改善。

他們的研究結果對馬斯垂克市的大麻政策造成影響,該市在2011年繼續讓荷蘭人、德國人和比利時人在「大麻館」購買大麻,但禁止其他國家的人民購買,包括學生在內。

鄭醫師補充:

根據最近的一項加拿大全國性研究年齡在15至24歲之間五分之一的年輕人每天或幾乎每天都在使用大麻。他們還認為大麻“比酒精和煙草更安全”,“並不像醉酒駕駛那樣危險。”很少有人知道或似乎擔心大量使用和早發性精神病之間的明顯聯繫。

三項主要的教育政策問題尚未得到解決,所有這些問題都在目前關於大麻對兒童和青年的有害影響的研究中得到確認,直至25歲。隨著大麻合法化,有證據基礎的政策需要認識到:

  • 重型大麻使用可能並且確實會損害13至18歲的大腦發育:2016年加拿大物質濫用研究中心的研究證實,這與濃度和記憶力下降,思維混亂和偏執性精神病直接聯繫
  • 大量大麻使用者在要求精確的學科表現更差,,像數學和高級科學:有確切證據證明是由荷蘭研究人員奧利弗瑪麗烏爾夫Zolitz在2017年提出的是“開放”的法規也導致降低學業表現之間的關聯,透過馬斯特里赫特大學的學生研究,特別是對於那些原本學業掙扎的學生。
  • 大麻的合法化增加了青少年使用者的數量:早期立法者顯著增加其使用量,總體報告使用量增加約10%至三分之一,包括以前低風險的學生(紐約大學2014年俄勒岡研究院2017)

參考原文報導:

https://educhatter.wordpress.com/2018/01/10/marijuana-legalization-and-teens-are-high-schools-the-new-first-line-of-defense/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抗骨鬆藥物恐會導致顎骨壞死

2019年2月6日 上午10:49

好醫師新聞網記者吳建良/台北報導

在高齡化的社會,骨質疏鬆症已經不再是停經婦女才會遇到的問題,隨著年齡增長,男性也逐漸產生骨質疏鬆的危機;近年來,治療骨質疏鬆症的藥物日新月異,但也發現部分的抗骨質疏鬆症藥物會產生一種罕見卻嚴重的副作用,造成口腔上下顎骨壞死,這些由藥物所引起的顎骨壞死症狀統稱為「藥物相關顎骨壞死」 (MRONJ)」。

1. 何謂MRONJ?

北市聯醫中興院區口腔醫學林璟含醫師指出,根據美國口腔顱顏外科學會的定義,有服用抗骨吸收或抗血管新生相關的兩類藥物,並且在顎骨處出現骨壞死病灶連續八周,且先前未接受過任何放射線治療者即為MRONJ。臨床症狀包含:1.骨暴露,2.局部疼痛,3.牙齦腫脹及發炎,4.牙齒鬆動。

2. MRONJ有多少機率會發生?

根據美國牙醫學會指出,目前並無法明確確定哪些病患使用骨質疏鬆症抗骨吸收用藥,導致發生藥物相關之顎骨壞死,或是哪些病患不易產生藥物相關之顎骨壞死,但研究指出相關風險因素如下:

(1) 年紀超過65歲以上。

(2) 糖尿病。

(3) 抽菸。

(4) 比較惡性疾病:多發性骨髓瘤、乳癌、攝護腺癌、肺癌…等。

(5) 化學治療、類固醇治療、抗血管新生療法。

(6) 口腔清潔、衛生不好。

(7) 牙周相關疾病。

(8) 不合的活動假牙、不合的全口假牙、不合的贋復物。

(9) 牙科方面手術,包含拔牙。

林璟含說,MRONJ的產生與藥物種類、服用劑量、使用頻率、時間長短都有相關,儘管注射型雙磷酸鹽(抗骨鬆藥物)產生MRONJ之風險較一般口服型雙磷酸鹽或非雙磷酸鹽藥物為高,但所有這類藥物仍有一定機率會導致MRONJ,因此服用此類藥物前,必須謹慎評估用藥與否隨之而來的風險輕重,因為在不用藥的情況下,增加骨折風險也會提高因骨折所產生的致死率。

3. MRONJ應該如何處置?

林璟含表示,因為目前所有治療MRONJ方法僅侷限於避免再度感染發生,止痛,及去除受感染的腐骨。所以,能夠避免MRONJ的發生才是最佳的解決之道。如果是正要開始使用這類抗骨吸收藥物的患者,應先請牙醫師檢查口腔狀況,先行必要的牙科治療,去除口內可能的感染源後才進行療程。若是已經在使用這類抗骨吸收藥物之患者,則進行牙科治療前,一定要告知牙醫師,使其避免執行一些較為侵入性的牙科治療,並應定期接受口腔檢查,加強口腔清潔維護,以避免口內發生感染。

林璟含強調,對於一些嚴重骨鬆或癌症病患而言,如何選擇適當的抗骨吸收藥物是很重要的,而最佳的治療用藥需要事前詳細評估病患的口腔狀況,並應明確告知病患相關治療上的風險及注意事項,才能達到最適切的醫療處置。

鄭醫師補充:

藥物相關的頜骨壞死(MRONJ)是一種嚴重的藥物不良反應,由患者頜面部的進行性骨破壞組成。MRONJ可由兩種藥物引起:抗吸收(包括雙膦酸鹽(BP)和核因子κB配體抑製劑的受體激活劑)和抗血管生成藥物。MRONJ病理生理學尚未完全闡明。有幾個建議的假設可以解釋其對下頜的獨特定位:炎症或感染,微創傷,改變骨重建或過度抑制骨吸收,血管生成抑制,軟組織雙膦酸鹽毒性,口腔特有的生物膜,下頜骨末端血管形成,抑制免疫力或維生素D缺乏症。牙科篩查和充分治療是降低抗吸收或抗血管生成治療患者或開始給藥前患者骨壞死風險的基礎。MRONJ的治療通常很困難藥物,最佳治療策略仍有待確定。因此,預防更為重要。

參考文獻:

Medication-related osteonecrosis of the jaw: Clinical and practical guidelines

Daniele Rosella, Piero Papi, Rita Giardino, Emauele Cicalini, Luca Piccoli, Giorgio Pompa
J Int Soc Prev Community Dent. 2016 Mar-Apr; 6(2): 97–104. doi: 10.4103/2231-0762.178742
PMCID: 
PMC4820581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4820581/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睡眠障礙 恐引發肩頸痠痛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2019年2月5日 下午2:20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你也有肩頸痠痛的困擾嗎?其實肩頸痠痛又稱肩頸綜合症,是指腦根部、頸部至肩胛骨部位間的肌肉痠痛、僵硬,且常感到肩頸背重物壓著的感覺,不僅會影響日常生活、睡眠品質,症狀嚴重時,恐會伴隨頭痛、頭暈、耳鳴、眩暈等症狀;衛生福利部基隆醫院中醫科醫師簡士傑指出,尤其3C產品盛行,若姿勢不正確,無形中就會使肩頸增加負擔,出現痠痛現象。

有睡眠障礙者 恐引發肩頸痠痛問題

若長時間處於勉強姿勢,使得頭頸部受力不當,這時不僅會造成周圍肌群循環不良、頸椎關節磨損、頸椎間盤病變等問題,嚴重可能使神經血管遭壓迫;簡士傑醫師表示,造成肩頸痠痛綜括原因,除了長期姿勢不良造成病症,若頸部有退化性關節炎、椎間盤突出,或因情緒緊繃、睡眠障礙,使神經感受壓力導致肌肉收縮,都可能出現肩頸痠痛問題。

肩頸酸痛原因多 對症下藥才能根除

另外,若有感冒、高血壓、心絞痛及心肌梗塞之臟器反射疼痛、其他身體慢性發炎等情況時,也可能引起病症,診斷上得找出原因,才能對症下藥,避免造成後遺症;簡士傑醫師表示,要改善肩頸痠痛問題,其實只要透過平時多注意正確姿勢,且改善睡眠狀況,症狀就能獲得好轉,僅少數民眾會演變成慢性疼痛,有時得靠手術才能解決問題。

使用貼布舒緩酸痛 注意時間避免皮膚損傷

民眾也要注意,若屬於頸部退化性關節炎或椎間盤突出,造成上肢麻木或疼痛無力,應避免隨意推拿或整脊以免造成癱瘓,即使使用貼布舒緩,也要注意使用時間,才能避免皮膚損傷;簡士傑醫師提醒,從改善生活習慣做起,就能有效舒緩肩頸痠痛問題,若症狀仍未改善,必要時,也應尋求專業醫師治療,才能有效根除病症。

 鄭醫師補充:

許多人都以為睡不好才會肩頸僵硬,殊不知肩頸僵硬,也會睡不好,而且在臨床上還蠻常見的。有肩頸僵硬的狀況,若能找出原因,透過治療改善,睡眠品質亦隨之提升。很多有按摩經驗或者按摩習慣的人,應該有這樣的認知體驗。然而按摩只是暫時紓緩,根源若沒有處理,按摩將成為治標不治本的常態舒緩方式。

許多壓力指數(腎上腺皮質醇)過高的人,都有長期間景痠痛或者慢性疼痛的問題,進而影響睡眠品質:

Elisabet Schell, Tores Theorell, Dan Hasson, Bengt Arnetz, Helena Saraste
Eur Spine J. 2008 Mar; 17(3): 393–405. Published online 2007 Dec 13. doi: 10.1007/s00586-007-0554-0

慢性發炎也常是疼痛以及壓力指數居高不下的原因,因此改善疼痛,要從控制發炎著手:

1.

Kara E. Hannibal, Mark D. Bishop
Phys Ther. 2014 Dec; 94(12): 1816–1825. Published online 2014 Jul 17. doi: 10.2522/ptj.20130597

2.

Alexander Wolkow, Brad Aisbett, John Reynolds, Sally A Ferguson, Luana C Main
Physiol Rep. 2015 Nov; 3(11): e12604. Published online 2015 Nov 24. doi: 10.14814/phy2.12604
PMCID: 
PMC4673634

參考文獻:

1.https://www.spineuniverse.com/wellness/sleep/chronic-back-neck-pain-s-close-connection-insomnia

 2.https://pdfs.semanticscholar.org/f626/1a6bedfd4a36405578b8b5fbf7e865804bf9.pdf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Risk for Clinical Insomnia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Neck Pain
 Shin Hyung Kim, MD, Dong Hoon Lee, MD, Kyung Bong Yoon, MD, PhD, Jong Rin An, MD, and Duck Mi Yoon, MD, PhD
Pain Physician 2015; 18:593-598 • ISSN 1533-3159
 
3.https://journals.plos.org/plosone/article?id=10.1371/journal.pone.0184288
  Axén I, Kwak L, Hagberg J, Jensen I (2017) Does physical activity buffer insomnia due to back and neck pain? PLoS ONE 12(9): e0184288. https://doi.org/10.1371/journal.pone.0184288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日本學生防流感 漱口水用「綠茶」取代

 

郭展毓

2019年2月3日 下午8:20

TVBS新聞網

 

 

日本爆發最近10年來,最嚴重的流感疫情,估計患者已經達到228萬人,等於每50位日本國民,就有一位得流感!不過在日本茶產地靜岡縣,當地小學兩年前推廣讓學生用綠茶漱口,希望用兒茶素來對抗流感病毒。

下課鐘響,日本小朋友沒往操場跑,倒是在洗手台前集合。一下課就來洗手、漱口,這是日本預防流感的基本動作,只是這群小朋友的漱口水,卻出乎意料之外。

 日本小學生:「是綠茶!綠茶。」

 他們的漱口水,竟然就是綠茶!原來這裡是以日本茶聞名的靜岡縣,小朋友用綠茶漱口,已經兩年時間。

 日本記者:「每天喝一到五杯綠茶的小朋友,比起不到一杯的孩子,得流感的比例只有一半。」

 因為來自靜岡大學的研究,證明喝綠茶的確有預防流感的效果。隨著流感確診病例增加,日本的社群網路,也討論起綠茶防流感的效果來。

 日本記者代述推文:「綠茶好像能預防(流感)。真的有效嗎?聽說紅茶也有效。」

 靜岡縣立大學教授:「兒茶素可以在流感病毒被人體細胞吸收前,先阻擋下來。」

 原來綠茶裡的兒茶素發揮了預防流感的效果。其實除了綠茶以外,紅茶也有對抗流感的成分。

 茶商:「橘紅色的成分跑出來了,這就是茶多酚。」

 茶商:「紅茶多酚這成分,可以弱化流感病毒進入人體細胞的力量。」

 日本茶商做實驗,發現茶多酚可以消滅99.96%的流感病毒。想預防流感,勤喝茶或許是個好方法。

 鄭醫師補充:

2011年有一篇日本學者發表雙盲實驗,透過讓老年養護中心的照顧者讓他們服用綠茶中的的主要營養素,即兒茶素以及茶胺酸膠囊,可以預防流感:

Keiji Matsumoto, Hiroshi Yamada, Norikata Takuma, Hitoshi Niino, Yuko M Sagesaka
BMC Complement Altern Med. 2011; 11: 15. Published online 2011 Feb 21. doi: 10.1186/1472-6882-11-15
PMCID: 
PMC3049752
不過2014年發表針對七百多位高中生做的綠茶漱口是否能預防流感的研究,卻發現綠茶漱口效果與水漱口效果相當:

 Ide K, Yamada H, Matsushita K, Ito M, Nojiri K, Toyoizumi K, et al. (2014) Effects of Green Tea Gargling on the Prevention of Influenza Infection in High School Student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Study. PLoS ONE 9(5): e96373. https://doi.org/10.1371/journal.pone.0096373

 類似研究其實都有陸續發表,2018年的綜合分析研究認定綠茶漱口仍有流感預防的效用:

Furushima, D.; Ide, K.; Yamada, H. Effect of Tea Catechins on Influenza Infection and the Common Cold with a Focus on Epidemiological/Clinical Studies. Molecules 201823, 1795.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6100025/

用綠茶漱口的成本低廉,即使不是所有的研究都支持,但仍值得試試。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為什麼男性比女性更容易減肥?

鐘藝

2019年2月2日 上午9:54

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編譯/鍾藝

和男生一起減肥的女生可能會比較沮喪,男生已經開始明顯的掉體重,而女生的體重卻還屹立不倒,看不到太大變化。是自己還不夠努力嗎?明明已經竭盡全力了呀。最近的一項研究能幫你舒一口氣,研究人員通過對比男女飲食上的差異,發現男性的減肥速度確實可以更快。

研究人員追蹤了來自歐洲、澳大利亞、紐西蘭的超過2000名前驅糖尿病患者(當你的血糖高於正常值,但是又還不夠稱之為II型糖尿病時的一種病理狀態,就是前驅糖尿病)。在研究的八周時長里,他們被要求嚴格遵循800卡路里的飲食攝入,食物中包括湯、奶昔、穀物、以及每天375克的蔬菜,如西紅柿、黃瓜和生菜。

在實驗結束後,35%的男性和女性的血糖水平恢復正常,不再患有前驅糖尿病。此外,這些男性平均減重26磅(11.8公斤),女性平均減重22磅(10.2公斤)。不僅僅是男性的體重下降幅度超過了女性,研究人員還發現,在其他身體指標上,男性的減少幅度也大於女性,例如心率降低,體脂減少等。

研究人員解釋,低卡路里飲食對男性和女性產生了不同的影響,而且不是所有的影響都是積極的。例如,與男性相比,女性HDL膽固醇的降低程度更高,這種變化可能對心臟健康有害。更重要的是,研究中的女性骨密度下降幅度較大,這可能表明骨骼較弱,肌肉量較少。同時,女性的臀部也比男性更容易減小尺寸。

西北醫學代謝健康和外科減肥中心的減肥內分泌學家Elizabeth Lowden在接受Live Science時表示,在本研究中觀察到的體重減輕和健康指數的性別差異,是具有生理學意義的。由於身體成分不同,男性比女性擁有更多的肌肉和更高的新陳代謝率。由於所有參與者都遵循每天800卡路里的飲食攝入,並且男性通常會消耗更多的卡路里,所以總體來說男性累積的熱量較少,因此減肥的速度會比女性快。

男性通常在腹部積累脂肪,稱為內臟脂肪的東西包圍著內臟。當人們減少內臟脂肪時,你的新陳代謝率會提高,所以男性會燃燒更多卡路里。而女性則不同,女性通常有更多的皮下脂肪。大腿、臀部等地方是脂肪聚集的部位。當人們失去皮下脂肪時,新陳代謝率並不會被提高。所以,總結來說,在遵循相同飲食方式的情況下,男性和女性因為脂肪減少的部位不同,代謝差異出現,進而導致減肥的成效拉開差距。

Lowden也表示了這項研究存在的局限性。首先,研究並沒有表明女性參與者是否經歷了更年期。女性在更年期後,往往會像男性一樣在腹部累積脂肪,也會有更高的新陳代謝率,這可能會影響研究結果。另外,研究之關注了短期的變化,目前得到的實驗結論是否同樣適用於長期,這還存在不確定性。

但不論怎樣,減肥總對健康總是有益的,哪怕沒有男生的效果明顯,廣大的女生同胞們還是要再接再厲,繼續堅持!

資料來源:Yes, Men Lose Weight Faster Than Women. Here’s Why

鄭醫師補充:

要幫助身體體重控制,提高肌肉量以及新陳代謝,才是讓身體能夠穩定維持適當體重的且能保健關鍵,否則只是體重越減越不健康而已。

參考文獻:

Christensen P, Meinert Larsen T, Westerterp‐Plantenga M, et al. Men and women respond differently to rapid weight loss: Metabolic outcomes of a multi‐centre intervention study after a low‐energy diet in 2500 overweight, individuals with pre‐diabetes (PREVIEW)Diabetes Obes Metab2018;20:2840–2851. https://doi.org/10.1111/dom.13466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