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生素D不足,容易導致許多疾病的產生,例如憂鬱症或者多發性硬化症等等,最近有研究發現維生素D不足的長者,大腦認知功能衰退的速度快三倍。

Joshua Miller表示:「雖然有人維生素D水準低,智力並沒有衰退;有人有充足的維生素D,智力卻衰減很快。但平均來說,維生素水準低的人,智力下降速度是充足的人的兩至三倍。」

這項長達8年的研究(2002年-2010年),研究人數382人,年齡範圍在60-90歲間,包括有正常認知、輕度智力衰退以及老年癡呆症的人。每年評估維生素D水準及智力水準,最終採取5年平均數。

研究發現,61%的參與者血液中的維生素D水準較低。超過60歲的人,基本維生素濃度較低,其智力衰退速度比維生素D正常的長者快3倍。

建議失智症患者的營養評估,不要忽略維生素D的濃度檢測,一旦缺乏,最好能補充至理想濃度。

參考原文報導:

http://www.medscape.com/viewarticle/850943#vp_1

參考文獻:

Miller JW, Harvey DJ, Beckett LA, et al. Vitamin D Status and Rates of Cognitive Decline in a Multiethnic Cohort of Older Adults. JAMA Neurol. Published online September 14, 2015. doi:10.1001/jamaneurol.2015.2115.

http://archneur.jamanetwork.com/article.aspx?articleid=2436596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地中海飲食有助於幫助心血管健康,降低肥胖以及中風的風險,殊不知對於預防憂鬱症也有效果。

這項研究的主持人 Almudena Sanchez-Villegas想要透過這項研究探討飲食對於心理健康扮演的重要性,如同我們相信特定的飲食能夠保護我們的心智,這些飲食內容不僅對身體好,現在也發現對心理健康有正面幫助。以地中海飲食的食物內容,像堅果、豆莢類、水果以及蔬菜(OMEGA-3,維生素以及礦物質來源)都能降低憂鬱症風險。

此研究蒐集15093位沒有憂鬱症病史的參與者,從1999年12月21日開始,前後追蹤十年,總共有1550位參與者經臨床證實為憂鬱症,服用抗憂鬱劑,平均追蹤8.5年。

最後發現,沒有罹患憂鬱症的參與者,他們最大的共同點是採用地中海飲食。因此,健康的飲食,的確可以做為憂鬱症預防的關鍵環節。

參考文獻:

 

  1. Almudena Sánchez-Villegas, Patricia Henríquez-Sánchez, Miguel Ruiz-Canela, Francisca Lahortiga, Patricio Molero, Estefanía Toledo, Miguel A. Martínez-González. A longitudinal analysis of diet quality scores and the risk of incident depression in the SUN ProjectBMC Medicine, 2015; 13 (1) DOI: 10.1186/s12916-015-0428-y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吸菸提高糖尿病風險

吸菸提高糖尿病風險。糖尿病成為已開發國家最大健康風險,血糖控制不佳,可能引起多種慢性病,英國廣播公司報導,一項大規模國際統計發現,吸菸提高糖尿病風險1.4倍,但戒菸就能降低危機。

一個國際研究小組分析88個研究數據,分析吸菸與糖尿病有無相關,發現有吸菸習慣民眾罹患糖尿病風險,高出一般人1.4倍,但是只要不吸菸維持5年,糖尿病罹患風險可以降低至1.2倍,相信時間延續可以持續降低。

英國格拉斯哥大學教授NaveedSattar提醒,由於菸品有多項致癌化學物質,會引起心血管疾病與多種癌症。

鄭醫師補充:

這篇研究提到的吸菸增加糖尿病風險,還包含二手菸的危害,也同樣增加糖尿病罹患風險,提醒大家留意。

參考文獻:

Relation of active, passive, and quitting smoking with incident type 2 diabete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An Pan et al., The Lancet Diabetes & Endocrinology, doi: 10.1016/S2213-8587(15)00316-2, accessed 17 September 2015, abstract

http://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dia/article/PIIS2213-8587(15)00316-2/abstract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白天貪睏 糖尿病增

 

 

 

 

 

白天午睡睡太久、老是感覺昏昏欲睡,小心糖尿病威脅!日本東京大學最新研究發現,白天一直感覺昏昏欲睡、午睡時間過長,都會增加第二型糖尿病風險,而縮短午睡時間對健康較有益處

日本東京大學山田朋英博士研究團隊近日在歐洲糖尿病研究協會(EASD)發表上述研究成果。

研究作者分析瑞典、西班牙、芬蘭、德國、美國與中國等十份研究報告發現,白天昏昏欲睡、午睡時間長短與第二型糖尿病風險息息相關。

研究結果顯示,白天如果老是昏昏欲睡,糖尿病風險便增加百分之五十六。白天午睡時間超過六十分鐘,糖尿病風險也會上升百分之四十六。白天午睡時間少於六十分鐘,糖尿病風險較不會明顯增加。研究認為,白天睡覺時間不超過四十分鐘,糖尿病風險就不會受影響。午睡時間在四十分鐘內,最為理想,一旦超過四十分鐘,糖尿病風險就會急速上升。

研究人員解釋,白天午睡時間過長,可能是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OSA)干擾晚上睡眠所導致。流行病學研究顯示,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與心臟動脈阻塞、中風、心血管疾病發作風險、整體死亡率有關。

研究人員補充,有些研究發現,白天午睡時間少於三十分鐘,可讓精神更集中,對提升動作、運動技巧也有好處。一個人在睡眠進入深層腦波慢波期之前就醒來,午睡時間就會縮短。午睡時,睡眠一旦進入深層腦波慢波期,而正常睡眠周期又受到干擾,就容易出現「睡眠遲惰」現象,此時這人就會感覺頭昏腦脹、精神不濟,甚至會比午睡前更疲累、更沒精神。

鄭醫師補充:

這篇報導主要提醒大家兩部分:

第一:適當午睡,可幫助放鬆,提昇專注力以及工作效率。

第二:午睡太久,代表身體需要調養,白天才會睡超過一個小時。糖尿病患者,體力以及精神易受影響,因為血糖代謝與能量產生效率息息相關。而且,糖尿病患者的大腦區域的胰島素效率也不佳,因此,導致大腦的血流量會降低,讓大腦細胞易肌餓,缺乏能量來源,自然白天會感到嗜睡。

如何透過適當的營養補充與運動,幫助能量以及腦血流提升,是保健的關鍵。功能醫學的臨床實務能提供實際而有效的改善,建議大家不妨多了解以及應用。

參考原文報導:

http://www.dispatchtribunal.com/excessive-daytime-napping-linked-with-increased-diabetes-risk/5683/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睡前喝咖啡 打亂生理時鐘

美國一項小型研究發現,睡覺前喝咖啡不只干擾睡眠,還會打亂生理時鐘,讓睡眠時間延後,這種情況和時差問題很類似,睡前幾小時喝咖啡,隔天白天就會很想睡覺。

研究作者美國科羅拉多大學伯爾德分校整合生理學系教授、睡眠醫學專家肯尼基‧瑞特表示,瑞特指出,人體所有細胞都有生理時鐘,生理時鐘只要掌管睡眠、清醒等生理節奏。這項研究顯示,晚上喝咖啡不只會讓人睡不著,也會讓生理時鐘延後,睡眠時間自然就會延後。

研究團隊以五個人做為研究對象,研究持續追蹤四十九天。這些人分成兩組,其中有些人在睡覺前三小時服用咖啡因膠囊,膠囊中的咖啡因含量相當於一杯雙倍義式濃縮咖啡,其他人則是服用安慰劑膠囊。這些人也處於光亮或昏暗環境,環境明亮也會影響一個人生理時鐘運作。

研究發現,睡覺前攝取咖啡因的人,生理時鐘會延後約四十分鐘。研究當中,咖啡因的量很少,研究人員認為,這項研究並非針對大量喝咖啡者。咖啡因很可能會影響細胞內訊號傳遞,干擾細胞生理時鐘運作。

瑞特建議,若想避免咖啡干擾生理時鐘運作,可以選擇不要喝咖啡,或者盡量在白天喝咖啡,這樣就能讓睡覺、清醒時間提前。而每個人睡眠周期各有差異,對於有些人來說,睡覺前喝咖啡不見得是壞事。從研究結果來看,咖啡因似乎可以調整生理時鐘,未來或可用來治療時差問題。

鄭醫師補充:

喝咖啡會讓生理時鐘後移,在臨床上,針對生理時鐘前移的患者,也許可以試試。

此外,不管喝咖啡是否會心悸或者興奮,建議大家儘量不要睡前喝咖啡,因為生理時鐘會受到干擾,影響睡眠以及隔天白天的精神狀況。

參考文獻:

Effects of caffeine on the human circadian clock in vivo and in vitro

http://stm.sciencemag.org/content/7/305/305ra146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地中海飲食補充橄欖油 減少乳癌風險

研究團隊以四千兩百多名六十歲到八十歲女性為研究對象,這些人多採用地中海飲食,但有些人額外補充特級初榨橄欖油,另有一些人額外補充堅果,還有一些人採用低脂飲食。西班牙納瓦拉大學研究員米格爾‧安爵爾‧瑪汀斯-剛薩雷茲表示,研究發現,長時間採用地中海飲食、攝取特級初榨橄欖油,可以減少乳癌發生率。

研究追蹤五年顯示,與其他飲食控制者相比,採用地中海飲食,搭配橄欖油的人,乳癌風險減少百分之六十八。地中海飲食搭配堅果,雖然也可以降低乳癌風險,但結果並沒有統計學上明顯意義。

研究成果近日已發表於線上版《美國醫學會-內科醫學期刊》(JAMA Internal Medicine)。

與研究計畫女性是在二OO三年到二OO九年開始參與研究,這些人都是心臟病高風險族群,身體質量指數平均三十,都屬於肥胖等級,而肥胖本身就是乳癌風險因子

研究作者認為,橄欖油或許可以抑制乳癌細胞生長、殲滅異常細胞。研究當中,參與研究者每天飲食多添加四湯匙橄欖油,有時橄欖油加在沙拉,有時用來做抹醬,或以橄欖油烹飪、油炸食物。而吃堅果組則是一天吃一盎司堅果(約二十八點三五公克),半數是核桃,另一半則是杏仁、榛果。研究人員表示,只要一個人願意為健康而改變飲食習慣,永遠都不嫌晚。

鄭醫師補充:

這項研究並不是單單吃橄欖油,就能降低乳癌風險,必須以地中海飲食為主,外加額外的橄欖油。地中海飲食本身就能降低發炎,幫助代謝甚至是體重控制,建議女性,如果擔心自己是乳癌的高危險群或者已經是乳癌了患者,不妨多吃地中海飲食的食物內容,再搭配橄欖油來降低乳癌風險。

參考文獻:

  1. Estefanía Toledo, Jordi Salas-Salvadó, Carolina Donat-Vargas, Pilar Buil-Cosiales, Ramón Estruch, Emilio Ros, Dolores Corella, Montserrat Fitó, Frank B. Hu, Fernando Arós, Enrique Gómez-Gracia, Dora Romaguera, Manuel Ortega-Calvo, Lluís Serra-Majem, Xavier Pintó, Helmut Schröder, Josep Basora, José Vicente Sorlí, Mònica Bulló, Merce Serra-Mir, Miguel A. Martínez-González. Mediterranean Diet and Invasive Breast Cancer Risk Among Women at High Cardiovascular Risk in the PREDIMED Trial. JAMA Internal Medicine, 2015; 1 DOI: 10.1001/jamainternmed.2015.4838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服抗憂鬱藥 年輕人暴力

科學家今天說,使用「百憂解」(Prozac)與「克憂果」(Seroxat)等抗憂鬱藥物的年輕人,服藥期間更可能犯下暴力罪行,但劑量較高似可降低暴力風險

路透社報導,「公共科學圖書館醫學期刊」(PLoS Medicine)刊登的研究報告,科學家表示,他們雖找到關聯,但並不證明這類藥物會讓人更暴力。他們表示,有必要進行更多研究,且未來開立這類藥物給十五至廿四歲病患時,須多加小心

英國牛津大學法哲(Seena Fazel)領導的研究團隊,使用一種特殊的研究設計。研究透過比較同一個人有服藥與未服藥時的行為,來避免干擾因子。

比對三年間瑞典處方藥物紀錄與全國犯罪登記的資料,研究人員發現,約八十五萬人獲開立抗憂鬱劑「選擇性血清素再回收抑制劑」(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 SSRI),其中一%犯下暴力犯罪。

多數年齡層中,服不服用抗憂鬱劑在暴力犯罪的可能性方面沒有顯著不同,但在十五至廿四歲年齡層卻有顯著不同。這個年齡層的患者,服用抗憂鬱劑時,暴力犯罪可能性高四成三。研究也發現,年輕人服用抗憂鬱藥物時,因涉及暴力遭逮捕、因非暴力行為遭逮捕定罪、造成非致命性傷害、有酒精問題的風險較高。研究同時發現,服用較低劑量者,暴力風險較高。

鄭醫師補充:

我在門診曾親眼目睹,當時剛服用百憂解的年輕人對母親暴力相向,而服藥之前,患者從未出現暴力行為,因此,這份報告的研究結果,也就是年輕人(男女無差別)服用抗憂鬱劑,暴力風險可能提高,可信度極高,何況這是一個大規模的研究統計數字,更值得我們警惕和小心。

不過,服用抗憂鬱劑劑量較高時,暴力行為是否下降?研究並沒有清楚的數字可以證明,否則會有這樣的誤解:開立給年輕人的抗憂鬱劑的劑量,應該使用高劑量,以降低暴力風險。事實上,藥物劑量提高,副作用的發生率也隨之提高,這是一般臨床專業人員的經常可以觀察到服藥患者的狀況反應。

除此之外,年輕人(15-24歲)服用抗憂鬱劑,自殺風險亦隨之提高,過去研究以及FDA警語皆已清楚揭露這項事實,再次提醒大家。

參考文獻:

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s and Violent Crime: A Cohort Study
  • Yasmina Molero, 
  • Paul Lichtenstein, 
  • Johan Zetterqvist, 
  • Clara Hellner Gumpert, 
  • Seena Fazel
Published: September 15, 2015

DOI: 10.1371/journal.pmed.1001875

http://journals.plos.org/plosmedicine/article?id=10.1371/journal.pmed.1001875

 此文章不是叫大家不要看精神科或者增加精神科的看診恐懼。任何科的藥物治療,就如同水能載舟 亦能覆舟一般,如能先掌握可能出現的潛在不良反應,必然有利於醫病溝通,在最低的藥物種類及劑量下,達到治療最佳化,創造醫病雙贏!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減緩失智 紅酒藏祕密化學物質

(中央社倫敦12日綜合外電報導)科學家表示,紅酒內發現的一種化學物質有助減緩失智,但一天得喝驚人的1000瓶才可能

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研究人員研究紅葡萄中的白藜蘆醇對罹患輕微到中度阿茲海默症患者帶來的影響。

他們表示,這種也存在於覆盆莓、黑巧克力和花生中的物質,可能對協助病患過生活有正面影響,好比打電話和煮飯。

研究人員也發現,白藜蘆醇能阻止阿茲海默症患者血液和脊髓液中的關鍵澱粉樣蛋白beta 40減少

美國喬治城大學醫學中心(GeorgetownUniversity Medical Centre)這項一年研究,給予119名受試者中部分病患合成白藜蘆醇。

最高測試劑量是一天2次,一次1克,相當於約1000瓶紅酒中的白藜蘆醇含量。

研究結果刊登於「神經學」期刊(Neurology)網路版。

不過主要研究人員特納(R. Scott Turner)警告,這項發現在未有進一步研究下無法被拿來建議使用白藜蘆醇。(譯者:中央社蔡佳伶)1040912

鄭醫師補充:

白藜蘆醇不只是絕佳的抗氧化物質,還是幫助細胞粒線體能夠充分作用,提升細胞能量轉換的關鍵。但想靠喝紅酒來延緩失智症是不可能的任務,因為劑量太低。

參考原文報導:

http://gumc.georgetown.edu/news/Resveratrol-Impacts-Alzheimers-Disease-Biomarker

參考文獻:

R. Scott Turner, M.D., Ph.D., director, Memory Disorders Program, Georgetown University, Washington, D.C; James Hendrix, Ph.D., director, global science initiatives, Alzheimer's Association, Chicago, Ill.; Sept. 11, 2015, Neurology, online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愛吃魚較不憂鬱 Omega3改變腦結構

 

多吃魚,竟然可以抗憂鬱?中國一項研究發現,與少吃魚的人相比,多吃魚的人較不容易罹患憂鬱症。男性如果多吃魚,憂鬱症風險下降約百分之二十,女刑則下降百分之十六。研究認為,Omega-3脂肪酸或許可以改變大腦結構,並調整多巴胺、血清素等憂鬱症相關神經傳導物質,進而降低憂鬱症風險。

這項研究成果已發表於《流行病學與社區健康期刊》(Journal of Epidemiology & Community Health)。

研究作者接受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訪問時表示,魚類中的優質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或許也可以幫助預防憂鬱症。吃大量魚類食物,也可能是健康生活、健康飲食指標,代表這人本身生活習慣、飲食習慣就比較健康,所吃食物較為營養,因而較不容易出現憂鬱症。

研究團隊分析二OO一年到二O一四年所出版十六份相關研究報告,檢視魚類攝取量與憂鬱症風險是否有關聯,因而得到上述結論。

飲食在憂鬱症風險上扮演重要角色,如果規律食用蔬菜、水果、魚類、全穀類食物,可幫助減少憂鬱症發生風險。不過過去沒有研究探討吃魚與憂鬱症風險之間的關聯性。中國青島大學醫學院張東峰表示,魚類是Omega-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重要來源,這種營養成分在大腦結構、功能、神經細胞等方面或許扮演重要角色。魚類攝取量與憂鬱症風險之間的關聯性還很有爭議,未來需要進行更多研究,才能有所定論。

鄭醫師補充:

魚油幫助憂鬱症的預防與治療,過去已有數不清的研究顯示。這篇研究只是再度強調這項事實。不過,對深海魚的攝取量必須節制,尤其是體型越大的魚,主要是考慮到重金屬以及食物鏈的累積汙染帶來的負擔。

參考文獻:

Fish consumption and risk of depression: a meta-analysis

  • Fang Li,
  • Xiaoqin Liu,
  • Dongfeng Zhang

J Epidemiol Community Health jech-2015-206278Published Online First: 10 September 2015 doi:10.1136/jech-2015-206278

http://jech.bmj.com/content/early/2015/08/21/jech-2015-206278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心肺功能好 大腦執行佳

當一個人年齡越來越大,大腦功能就會日漸衰退,不但記憶容易變差,大腦處理資訊速度也會變慢。過去研究發現,年長者心肺功能比較好,大腦執行功能也會比較好,代表這人推理、問題解決能力較佳。美國伊利諾斯大學最新研究發現,年長者若心肺功能較好,大腦處理雙重任務、一心二用時,表現也會有所提升。

研究首席作者美國伊利諾斯大學博士生雀爾西亞‧王表示,過去研究顯示,年長者的心肺功能與行為表現很有關聯。還有一些研究則是分析心肺功能與大腦功能之間的關係。但很少研究像這篇研究一樣,同時觀察心肺功能、大腦功能與行為表現三者關聯性。研究成果已發表於《高齡神經科學探索》期刊(Frontiers in Aging Neuroscience)。

美國伊利諾斯大學貝克曼研究所主任、心理學與神經科學教授阿爾特‧克拉莫為研究計畫主持人,研究團隊以一百二十八名五十九歲到八十歲民眾為研究對象,運用功能性核磁共振攝影檢查(fMRI)分析其大腦活動情況,並比對這些人的心肺功能數據。結果發現,心肺功能較佳的人,大腦同時執行兩項任務時,表現比較好。研究顯示,當一個人心肺功能較好,大腦前扣帶皮質、輔助運動區會較為活化,大腦執行功能自然有所提升。

研究作者表示,這項研究讓人更了解運動與認知、大腦功能之間的關聯性,研究建議,改變生活習慣,可以促進大腦健康,就算往後年紀變大,一樣也可以獲得好處。

鄭醫師補充:

人出生到死亡,身體的細胞有三個地方不能休息,心臟不能停,呼吸不能停,大腦不能休息(即使睡覺大腦也仍有腦波,代表仍在活動),因此這些細胞功能的維持至關緊要。

如何讓細胞在沒有壓力,在充分的運作資源的環境下發揮作用,是保養大腦功能的重要關鍵。過去也有一句話:對心臟有益的營養,對大腦也有幫助。這兩部分對於細胞的能量代謝依賴最大,如何讓細胞維持在能量充沛的狀況來運作?適當充足的營養,規律運動,避免毒素以及自由基過度累積,減少慢性發炎、維持腸道健康,保持心情的平靜與正向,都是維持心臟以及大腦功能不可或缺的相關環節,這也是功能醫學強調的整合觀點。

參考文獻:

  1. Chelsea N. Wong, Laura Chaddock-Heyman, Michelle W. Voss, Agnieszka Z. Burzynska, Chandramallika Basak, Kirk I. Erickson, Ruchika S. Prakash, Amanda N. Szabo-Reed, Siobhan M. Phillips, Thomas Wojcicki, Emily L. Mailey, Edward McAuley, Arthur F. Kramer. Brain activation during dual-task processing is associated with cardiorespiratory fitness and performance in older adults. Frontiers in Aging Neuroscience, 2015; 7 DOI: 10.3389/fnagi.2015.00154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好餓!研究:孩童睡不飽 易貪吃變胖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張致筠/綜合報導)你有過睡不好又吃不飽的經驗嗎?這感覺往往讓人提不起勁,想多吃又擔心肥胖、多睡卻怕時間不夠用;其實,這一切都跟「睡眠時間」有關,一旦睡飽,吃的東西也會相對減少。英國一項研究發現,睡眠不足的小孩在食物控制上,比睡眠足夠者來得差,且易出現暴飲暴食的情況,從而產生肥胖。

大腦發出不滿訊號 要求食物當補償

對學齡前兒童來說,一般睡眠時間應以11至12小時為佳,而成年人則是7至8小時,許多人都有睡不飽後,大吃大喝的經驗,但也因此會越吃越餓;英國研究發現,由於睡眠不足會使大腦發出不滿的訊號,彷彿小惡魔般要求自己多吃食物來補償,就這樣,人在不知不覺中就會嗑下更多東西。

孩童睡眠不足11小時 恐食慾大增吃不停​

研究團隊針對兒童睡眠時間進行研究,針對1008名5歲小孩進行調查,發現睡眠不足11個小時者,與超過的孩童相比,前者食慾遠大於後者,且更容易變胖。對此,研究人員建議,防止孩子發胖的方式,可以從睡眠時間調整,並減少他們看見零嘴餅乾的機率,將這些「食品」藏好,避免激起慾望。

而不管是成年人或兒童,睡眠不足都會讓人有「報復心態」,想亂吃東西;因此願降低食慾,最好還是養成良好作息、維持睡眠品質,以免吃下不必要的食物份量。

鄭醫師補充:

不只是兒童,成年人睡不飽,對身體都是一種壓力。有壓力,容易讓食欲提升,所以想要減重的人,務必要睡飽,包含睡眠時數要足,睡眠品質要好。以睡眠呼吸中止的案例來說,即使睡眠時數足,但睡眠品質不佳,仍然是對身體有壓力。

參考文獻: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besity advance online publication 11 August 2015; doi: 10.1038/ijo.2015.132

Nighttime sleep duration and hedonic eating in childhood

L McDonald, J Wardle, C H Llewellyn and A Fisher

http://www.nature.com/ijo/journal/vaop/ncurrent/full/ijo2015132a.html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預防過敏體質有訣竅 多多接觸綠地大自然

 

【華人健康網文/小兒科沈長青醫師】隨著醫學的進步,傳染病大幅的減少,但過敏相關的疾病卻與日俱增。以前過敏的人沒那麼多,現在兒科門診的小病人,幾乎一半都有過敏體質。根據台灣一個本土的研究,國小一年級的學童當中,異位性皮膚炎的比例約占10%,支氣管氣喘約佔14%,而過敏性鼻炎則高達50%,等於兩個就有一個罹患過敏性鼻炎。

因此,近年來很多專家學者都想找出「如何預防過敏體質」的方法,最近,在國際頂尖的過敏領域雜誌(Allergy)發表了一篇研究論文,芬蘭赫爾辛基大學(Helsinki)研究人員在芬蘭及愛沙尼亞分析了1044個5個月到20歲的幼兒及青少年個案,分析他們的住家環境及其血液中的過敏指數 (E型免疫球蛋白濃度);住家環境分成五種區域:森林、農場、建地、濕地以及水域,希望可以找出過敏體質與住家環境的相關性。

結果發現,在6歲以上的兒童跟青少年身上可以觀察到,住在森林和農場的個案,明顯比較不會有過敏體質的困擾,而住在建地的個案患過敏的情況則高出許多。

放下3C產品不僅護眼!擁抱大自然更助防過敏

關於這個結果,可以用最近一個過敏研究中很熱門的「生物多樣性理論」(biodiversity hypothesis)來解釋,所謂的生物多樣性理論,就是如果小時候居住在鄉下農場,因為可以接觸到較多的泥土,或草地等天然環境,其中所共生的無害的細菌及黴菌,會讓小朋友的免疫系統比較不會發展出過敏及氣喘的體質。

其實,大自然是孩子而言,是很好的學習環境,大自然裡的一草一木,也是孩子很好的老師。

近年來,台灣快速的都市化,造成生活環境的改變,早些年不少人的居住環境附近都有一些稻田、丘陵等綠地,但現在都被高樓大廈、商場所取代,若要接觸大自然就必須在假日主動安排。再者,這幾年快速發展的3C產品所呈現的影音聲光效果愈來愈精緻、生動、有趣,孩子很容易被這些炫目的東西所吸引,導致現在的孩子跟大自然漸行漸遠。

其實,大自然是孩子而言,是很好的學習環境,大自然裡的一草一木,也是孩子很好的老師。所以父母親應該跟孩子一起放下手機、平板、電視,多帶小朋友走出家門,在大自然中跑步玩耍,和草地或泥巴中的無害的微生物做好朋友,在童年時期頻繁地接觸大自然綠地,從事戶外活動才可以減少孩子的免疫系統產生過敏體質。

鄭醫師補充:

台灣俗諺說:垃圾吃,垃圾大(長大)。意思就是指不要擔心小孩接觸到髒東西,病從口入。相反地,透過接觸大自然的微生物的多樣性,可幫助免疫系統調控,反而更健康,這篇芬蘭的研究報告就是另一個清楚的例證。

因此家長週末有空,最好從小多帶小朋友到郊外去接觸大自然,讓生物多樣性來改善、調整甚至預防小孩的過敏體質,幫助他們更健康。

參考文獻:

Ruokolainen L, von Hertzen L, Fyhrquist N, et al. Green areas around homes reduce atopic sensitization in children. Allergy. 2015;70(2):195-202. doi:10.1111/all.12545.

http://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4303942/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覺得自己胖 反而更容易發胖

 

(健康醫療網/記者許碩穎報導)英國利物浦大學日前研究發現指出,在「心理上」覺得自己肥胖或是體重超標的人,其實比那些認為自己體重輕於BMI標準值的人們更容易發胖!在發表於國際肥胖周刊的利物浦大學研究論文中,研究團隊相當一段時間,觀察了1萬4千名左右的成年美國人與英國人,並進行研究,研究主要分為三大方向,即美國未成年人至成年人的縱向健康研究、英國國家級兒童發展研究和美國中年人研究。

 

英國研究的參加者介於23歲到45歲之間,另外兩個研究的追蹤期較短,分別是由7歲和9歲開始進行10年。研究人員表示,不論事實上參與研究者的體重是否超過標準,研究的重點藉由分析兒童期至成年期之間的資料,加上受測試者對自己體重的看法,以此來觀察日後體重增加的狀況。

 

研究發現,那些「認為自己超重」的人,只要壓力一大,就容易飲食過量,體重更容易隨之增加。對此,利物浦大學的心理、健康暨社會研究所(INSTITUTE OF PSYCHOLOGY HEALTH AND SOCIETY)的羅賓森(ERIC ROBINSON)博士解釋,那些認為自己超重的人,對於自己的體態與健康感到壓力,結果反而難以選擇健康的生活方式;而事實上已超重的人,大部分的人本來就會意識到自己超重,因此尋求更健康的生活方式,並試著減肥。

 

羅賓森博士指出,在社會上存有一種對於體態的「羞恥感」,因此消除社會中的恥辱感非常重要。我們可以發現,現今社會常以外表作為優先判斷,進而造成歧視等等的不公平現象,因此體重較大、較重的人在形象方面常遇到挑戰。他建議,社會應該重新思考,為什麼社會上一般對於體重如此在意,而不是在意健康?此外,我們也應該檢討我們在談論「肥胖」時的態度,應該鼓勵人們肯定自己、給予自己信心、選擇健康的生活方式。

鄭醫師補充:

這項研究報導強調一件事:把肥胖視為一種羞恥,反而會更有壓力,壓力大,又用吃來解決,又感到更羞恥,壓力更大,更容易肥胖。這項原則不用於一種精神病態:厭食症。厭食症患者明明已經夠瘦(一般定義)了,仍覺得自己過胖,希望自己更瘦。

最好的方式,是從接納自己開始,若真的肥胖,先接受自己肥胖的事實,肥胖並不可恥,肥胖是身體以及心理失衡導致的身體狀態,長期肥胖會造成身體壓力,衍生成慢性疾病,因此透過適當的營養補充以及生活型態改變,肥胖往往會獲得控制甚至消失。肥胖可視為不健康的象徵,就像一般人感冒一樣,大概沒有人會因為生病而感到可恥。生病需要留意自己的生活型態以及飲食是否失衡,透過適當調整,身體自然會恢復,肥胖也是。

參考原文報導:

http://news.liv.ac.uk/2015/08/06/believing-you-are-overweight-may-lead-to-further-weight-gain/

http://www.stonehearthnewsletters.com/believing-you-are-overweight-may-lead-to-further-weight-gain/obesity/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用再辛苦減肥!研究:飯前喝水助體重降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整理)相信減肥是許多愛美人士的噩夢,為了幾公斤肥肉斤斤計較,好幾天不吃晚餐也瘦不下來,其實減肥可以不用這麼辛苦!根據英國最新研究結果顯示,三餐前先喝一杯水,經過12周後,可以有效幫助體重減輕,這項研究已經發表於《肥胖期刊》(Obesity)。

三餐飯前喝水5百毫升 平均減掉4.3公斤

這是來自英國伯明翰大學的研究,實驗找來84名有肥胖問題的成年人,參與為期12週的計劃,並且在研究開始前,研究團隊分別與每位受測者進行一對一的體重管理諮詢,幫助他們調整生活作息、飲食及活動量。

隨後受測者被隨機分成2 組,其中41人被要求在三餐飯前30分鐘,都要喝500毫升開水,另外43人則無須喝水,只需想像自己在飯前已經吃很飽了。

經過12週的實驗,飯前喝水的組別,平均減少了4.3公斤,沒有喝水的組別,則只減少0.8公斤,計畫主持人Helen Parretti博士表示,此份研究的美妙之處在於,透過飯前喝水的方式減重,對於忙碌的現代人來說,也可以輕鬆達成,是一項既簡單又能夠有效的減肥方式

鄭醫師補充:

只要飯前喝500CC的水,即可在12周減下約4.3公斤的體重,大家不妨試試。

參考文獻:

  1. Helen M. Parretti, Paul Aveyard, Andrew Blannin, Susan J. Clifford, Sarah J. Coleman, Andrea Roalfe, Amanda J. Daley. Efficacy of water preloading before main meals as a strategy for weight loss in primary care patients with obesity: RCT. Obesity, 2015; DOI: 10.1002/oby.21167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工作壓力對身體危害 等同二手菸

 

工作壓力會對身體造成很大傷害,美國哈佛大學、美國史丹佛大學研究團隊甚至發現,工作壓力對身體的危害與二手菸不相上下。

這項發表於《行為科學與政策》期刊的研究發現,一個人忽視工作與各項壓力,加上吃得不健康、少運動,會對健康造成重大衝擊。

研究作者美國哈佛大學商學院助理教授約爾‧戈赫表示,許多職場推展一些身心健全計畫,但這些計畫主要聚焦於員工行為,而非真正壓力來源。這是一體兩面,一般人只注重其中一個面向,希望透過這次研究,讓民眾更了解另一面向。

這項研究當中,研究團隊比對兩百二十八份研究報告數據,以工作與家庭生活有衝突、工作負擔過大、工時過長、工作沒安全感等十大工作壓力源為指標,分析這些壓力源會對員工身心健康、死亡率造成哪些重大影響。研究含括一千多人,其中有一一五人接受較長時間追蹤。

研究結果顯示,工作不安全感、整天擔心失去工作最容易會讓健康變差,工作沒安全感的、整天擔心失業的人,健康惡化機率增加約百分之五十,工時過長則會增加兩成早死風險,而工作負擔過重會讓整體死亡率上升百分之三十五。

戈赫表示,希望這項研究可以促使公司、企業多思考如何照顧員工健康。根據美國梅約醫學中心建議,員工若想減輕壓力,可以嘗試寫下何時自己會感覺有壓力,舉例來說,是否只要和特定的人講話就會有壓力,此時可以思考改變一下彼此互動方式。國外心理學家建議,面臨種種壓力時,也可以想一想,自己是否喜歡現在這工作,如果一點也不喜歡現在的工作,或許該另外找一份會讓自己感覺開心的工作

鄭醫師補充:

壓力或者抽二手菸,對身體來說都是一種負擔。不知如何面對以及處理這種負擔,長期下來,壽命減少以及死亡率上升必然出現。

如何找到一份穩定,讓自己可以真正發揮長才而不會有過度壓力的工作,責任在自己。先從了解自己的長才以及喜好開始,為有做自己擅長以及適合自己個性的工作,才能擁有職場競爭力,同時保持工作熱情,自然比較沒有壓力又能穩定。

參考原文報導:

http://www.medicalnewstoday.com/articles/299142.php

參考文獻:

Workplace stressors & health outcomes: health policy for the workplace, Joel Goh et al., Behavioral Science & Policy Association, published online September 2015.

Additional sourc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Stress in America: Paying with our health, accessed 7 September 2015.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