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瘦身不只要少油 研究:少糖更有效
作者文字提供/ELSEVIER全球醫藥新知 | 華人健康網 – 2015年11月11日 下午5:06
【華人健康網文字提供/ELSEVIER全球醫藥新知】自1970年以來,低脂飲食是最好的減重方式,這個想法已經維持了數十年,現在新觀念認為低醣才是最有效的飲食減重方式。
國外研究顯示,少吃含糖量高的食物,減重效果會更好。
哈佛公衛學院(Harvard T.H. Chan School of Public Health)及布萊根婦女醫院( Brigham and Women's Hospital),分析超過53篇研究報告包含68,128位減重者的研究數據發現,排除減重補充品或其他飲食控制法,少吃碳水化合物比少吃油脂一年多減重1.14kg,當然在不改變其他飲習慣的情況下,減少油脂的攝取仍然對減重有幫助,多吃新鮮蔬果和非加工食品長期來說,也有一定程度的助益。
關於減重最重要的還是總卡路里的攝取,吃水煮的無油餐點減少的油脂總重量不過幾克,比起來少吃一個麵包可能減少更多卡路里,蛋糕、餅乾和甜的飲料更是千萬不要碰!
研究刊登在《Lancet Diabetes & Endocrinology》Published Online: 29 October 2015. In press.
鄭醫師補充:
不管是減重或者是血糖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控制攝取才是關鍵。脂肪以及蛋白質的攝取比例反而要增加。此外,攝取飽和脂肪酸病不會增加心血管風險,但現在有不少報導仍被過時的觀念物保,當然不飽和脂肪酸的攝取也須足夠。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腸癌中鏢了?便便DNA立馬告訴你
作者文字提供/ELSEVIER全球醫藥新知 | 華人健康網 – 2015年11月10日 下午6:36
【華人健康網文字提供/ELSEVIER全球醫藥新知】《Mayo Clinic Proceedings》發表一篇關於大腸癌檢測的研究,證實以糞便DNA (multi-target stool DNA test, MT-sDNA) 可成功檢測出大腸癌。
國外研究顯示,透過糞便DNA檢測,可以及早發現大腸癌。
該研究以阿拉斯加原住民為研究對象,最後完成研究的有661位,大腸癌的檢出率是100%,早期惡性病兆 (腺癌 >1公分) 的檢出率是52%,癌症前期 (腺癌 >3公分) 的檢出率是80%。阿拉斯加原住民是全球大腸癌發生率最高的族群,因此由研究結果證實,MT-sDNA檢測早期或進展中大腸癌的敏感性高,做為篩檢工具,可以幫助很多人。
研究刊登在《Mayo Clinic Proceedings》Available online 28 October 2015, In Press.
鄭醫師補充:
現在一般大腸癌的篩檢,都是先透過糞便檢查,出現潛血反應再安排大腸鏡檢查,確認病灶再考慮後續的相關治療。
若是在檢查潛血反應時能加這項糞便的DNA檢查,相信大腸癌的檢出率會更精確,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更容易做到。而且,對於已經發現正在進行治療的患者,或者追蹤預防復發得當事人而言,這都是非常方便且值得參考的非侵入性檢查。
參考文獻:
Stool DNA Testing for Screening Detection of Colorectal Neoplasia in Alaska Native People
Redwood, Diana G. et al.
Mayo Clinic Proceedings
http://www.mayoclinicproceedings.org/article/S0025-6196(15)00803-4/fulltext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德國研究:老大最聰明 老么最健康
作者編譯田思怡╱報導 | 聯合新聞網 – 2015年11月10日 上午2:12
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德國萊比錫大學的新研究發現,在家排行老大的最聰明,老么最健康,若是男生,哥哥愈多,愈可能是同性戀者。
研究人員測驗來自英國、美國和德國的兩萬人,看看他們有多麼神經質、多麼外向、有責任心、開放和好相處,結論是在家中的排行不會影響個性。
老大最聰明 和社會地位有關!
但科學顯示,出生排行會在其他方面影響一個人,老大較聰明、老么較健康。這項研究發現,排行不同,智力上有稍許差別,老大智力較高,而且也自認比弟妹聰明,他們傾向同意這類說法,例如「我比弟妹更快了解一些事情」、「比弟妹更容易了解抽象的概念」、「比弟妹的字彙更豐富」。
雖然還不清楚為何老大較聰明,之前的研究顯示,這可能與老大在家中的社會地位有關,而不是母親子宮裡的生理變化。研究認為,社會階級較高,智力會略高。
老么最健康 要謝謝哥哥姊姊?
排行也與健康有關。一些研究探究排行與第一型糖尿病的關係,發現比起老大,老二、老三和更後面的弟妹,罹患第一型糖尿病的風險降低。
專家指出,這可能是子宮的變化造成,或是出生後的經驗,老大比弟妹更晚接觸病菌感染。排行後面的孩子,因為兄姊把病菌從學校帶回家,更早接觸各種病菌。研究人員揣測,這會刺激他們的免疫系統,降低不正常攻擊身體的風險,這種不正常攻擊會導致自體免疫的疾病,像是第一型糖尿病。
「哥哥現象」 影響男性性傾向
排行也影響男生的性向。哥哥多的男生比較可能是同性戀者。這種現象稱為「哥哥現象」,每多一個哥哥,他被男性吸引的傾向就增加一點。
第一個觀察到這種現象的加拿大布洛克大學柏加特教授說,這是生理影響。「每個哥哥都改變了母親的子宮,我們認為最可能的解釋與母親的免疫反應有關。」
男性胚胎在子宮內產生一種特別的蛋白質,有助於男性生殖器的形成,但產生這種蛋白質時,母親的身體會產生其他蛋白質做為反應,稱為抗體。
這是自然過程,對母親和胎兒都無害。但如果下一胎也是男生,懷孕期間產生抗體的速度會更快。因此,有哥哥的男胎會更早接觸母親的這些抗體。柏加特認為,這種免疫反應可以解釋「哥哥現象」。
不過,免疫反應只是影響男性性傾向的因素之一。智力和性向取決於許多互相關聯的因素,例如家庭的人數、母親生育時的年齡和遺傳因素,因此,找出與出生排行有關的特性極為困難,需要大規模的研究。萊比錫大學的研究是迄今第二大規模的研究。
鄭醫師補充:
有趣的統計實驗結果,大家可以參考對照一下。包含專家解釋的理論也可以看看。
參考文獻:
1.
Examining the effects of birth order on personality
http://www.pnas.org/content/early/2015/10/14/1506451112.abstract
2.
https://www.sciencemag.org/content/316/5832/1717.full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醫師媽媽熱潮紅 竟是「賈伯斯病」
作者記者鄧桂芬╱台北報導 | 聯合新聞網 – 2015年11月10日 上午2:12
60歲陳媽媽出現熱潮紅、盜汗,原以為是停經症候群,求診婦產科近半年,狀況未緩解。她的兒子、三總血液腫瘤科醫師陳佳宏覺得不對勁,陪她到胃腸科做胃鏡、大腸鏡等內視鏡檢查,赫然發現直腸內有2公分的神經內分泌腫瘤,幸經摘除癌細胞後,二年來控制良好,身體也不會再發熱。
神經內分泌腫瘤俗稱「賈伯斯病」,主要是已故蘋果公司前執行長賈伯斯得了這類腫瘤而病逝。大部分的神經內分泌腫瘤發生在消化道系統,是排名第二多的消化道腫瘤,另少數發生在肺臟及其他部位。
今天是「世界神經內分泌腫瘤日」,台灣消化系內視鏡醫學會及癌症希望基金會共同推出「神經內分泌腫瘤」宣導影片,提醒病患「沒有警覺,就無法察覺」。
台灣消化系內視鏡醫學會理事長王秀伯表示,台灣每年有752人被確診罹患神經內分泌腫瘤,症狀有熱潮紅、腹瀉、胃潰瘍、心臟疾病、氣喘咳嗽等,因缺少特異性,造成診斷困難,平均拖延5年以上才能確診,但半數確診時已發生轉移,平均存活期剩不到3年。
陳媽媽說,當時她全身發熱且頻頻心悸,連冬天都要吹冷氣,但每位婦科醫師都說她沒病。陳佳宏說,媽媽的症狀持續半年多沒好轉,他內心想「一定有問題」,趕緊帶媽媽求診,果然沒錯。
陳佳宏呼籲民眾,當發現症狀久治不癒,要高度懷疑罹患神經內分泌腫瘤,建議先透過腫瘤指數CgA數值做初步判斷,若有異常再做內視鏡或腹部超音波等檢查,建議50歲以上民眾要定期做大腸鏡檢查。
鄭醫師補充:
六十歲才更年期,非常罕見。而且做個女性荷爾蒙檢查便知。
罹患神經內分泌腫瘤,症狀有熱潮紅、腹瀉、胃潰瘍、心臟疾病、氣喘咳嗽等症狀,這些症狀若是找不出原因而且久難痊癒,建議透過腫瘤指數CgA做篩檢,一但有異常,腸道內視鏡、腹部超音波甚至是核磁共振掃描都必須檢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提高存活率。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夢境沒苦痛? 研究:夢遊受傷不痛
台灣醒報 – 2015年11月3日 下午7:38
【台灣醒報記者黃捷綜合報導】受傷流血痛不欲生,但夢遊時卻無感!研究發現,雖然夢遊可能會增加醒來後頭痛的機率,但在夢遊當下,就算受了傷,也不太會有疼痛的感覺。
期刊《睡眠》上最新研究發表,在控制失眠及憂鬱等因素之後,夢遊症患者容易頭痛的機率是一般人的4倍,得到偏頭痛的機率是10倍;且在夢遊時受傷的人,即使流了血或骨折,也有79%的人不會因為疼痛而醒來。精神醫學及睡眠醫學專家羅培茲說,「我們最驚訝的是,夢遊發作時竟然缺乏痛覺感知。」
這是首度發現止痛作用可以跟夢遊扯上關係。羅培茲和同事們找了100位沒有夢遊症狀的人和100位會夢遊的患者,年紀約在30歲上下,男女各半,一方面透過醫學診斷他們白天清醒時的痛覺感知,一方面也讓病人自我表述頭痛的頻率和徵狀,並記錄在問卷上。
結果發現,有47位患者在夢遊時至少受過一次傷,其中只有10位表示,在走路時因為感覺到痛醒來,其他37位在夢遊時則完全感覺不到痛,直到醒來後才有感覺。
例如,一位病人在夢遊時,從三樓的窗戶跳出去,造成身上多處骨折,但當下不會覺得痛,直到夜間醒來才開始感到劇烈疼痛。另外有位病人,在夢遊時爬到自家屋頂上,跌落後摔斷腿,當下也是毫無感覺,隔天醒來後才發現自己受傷且逐漸感到疼痛。
專家指出,夢遊症患者通常能良好行走,但警覺度和反應性較差,因此容易發生意外事故,有少數夢遊者發作時會出現相當激動且危險的動作,而非只是安靜遊走。羅培茲說,研究結果能幫助了解夢遊發作的機制,釐清睡眠中覺醒(arousal)或睡眠片斷化的現象,也進一步分析睡眠到清醒時的行為、意識和痛覺。
鄭醫師補充:
夢遊時,若有痛覺刺激,就會容易醒來,為了繼續夢遊狀態,抑制痛覺有其必要。
夢遊者會增加頭痛以及偏頭痛機率,顯見夢遊者,在大腦功能上必有相關的功能障礙。若是改善頭痛以及偏頭痛,不知夢遊狀況頻率也會隨之下降?盼有更多的研究來証實。
參考原文報導:
http://chicago.cbslocal.com/2015/11/04/study-most-sleepwalkers-feel-no-pain-but-suffer-more-headaches-and-migraines/
http://www.aasmnet.org/articles.aspx?id=5906
參考文獻:
Lopez R, Jaussent I, Dauvilliers Y. Pain in sleepwalking: a clinical enigma. SLEEP 2015;38(11):1693–1698.
http://www.journalsleep.org/ViewAbstract.aspx?pid=30287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舔傷口有助於更快復原
作者楊昭彥 | 中央廣播電台 – 2015年11月8日 下午3:29
舔傷口,好得快--這不再只是街坊傳聞!
環保網站ENN近日報導,一項最新研究證實,唾液中含有的黏液,在傷口癒合上扮演重要的角色。黏液會刺激白血球細胞建立起更好的防禦來對抗侵略者。
這項研究是由瑞典隆德大學(Lund University),以及來自丹麥哥本哈根、奧登斯(Odense)的研究人員組成的團隊所發表。
隆德大學感染醫學科的索倫森(Ole Sørensen)解釋說,「白血球細胞分布於口腔粘膜及身上其他地方,他們是身體對抗傳染原的第一道防線。口腔中的黏液能使白血球細胞撒出『網』來困住細菌。」
這種困住細菌的機制早在十年前就被發現,但現在,隆德大學研究團隊卻指出,口腔粘膜撒出的「網」含有特殊屬性。根據他們的研究,口腔黏膜的白血球細胞,比身上其他地方的白血球細胞所製造的「網」,可以更好地捕捉並殺害細菌。
索倫森說,「似乎就是唾液中的黏液,可以刺激白血球細胞形成更有效的DNA和蛋白質網(來捕殺細菌)。」
鄭醫師補充:
常常看到動物受傷,牠們本能會直接去舔傷口,這樣做,其實可以加速傷口癒合,人也是如此,這篇報導就是很好的說明。
參考原文報導(裡面有清楚的圖片比較):
http://medicalxpress.com/news/2015-11-mucusthe-line-defence.html
參考文獻:
T. Mohanty et al. A novel mechanism for NETosis provides antimicrobial defense at the oral mucosa, Blood (2015). DOI: 10.1182/blood-2015-04-641142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壓力恐引起心因性發燒
作者【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 | 台灣新生報 – 2015年11月9日 上午12:00
很多原因、疾病都會造成發燒症狀,日本一項醫學論文指出、情緒起伏、慢性壓力也會引起發燒,如果是由壓力所造成的「心因性發燒」,治療上多會考慮使用身心科藥物,不只治療發燒,也需要針對其他身心症狀進行治療。
日本九州大學醫學研究所岡孝和博士近日在《體溫》期刊發表上述看法。《體溫》期刊主編、聖約瑟醫院、醫學中心教授、安德烈‧羅曼諾夫斯基表示,醫學文獻已發現有心因性發燒這種現象,不過很少有人專門研究、治療心因性發燒。這就是為什麼該期刊要邀請岡孝和博士分享這種特別的看診經驗。
岡孝和博士表示,目前雖然沒有心因性發燒相關流行病學研究,但根據臨床觀察,不少日本學生因課業壓力而產生心因性發燒症狀。他解釋,因為醫界還不太了解壓力如何影響體溫,因此診斷時常將這種症狀歸類於不明原因病症。
岡孝和博士指出,患者常抱怨自己發燒,及發燒所引起的種種症狀,患者除了發燒,也可能有其他壓力、精神疾病症狀,發高燒只是精神疾病、壓力所造成的症狀之一,患者通常要求治療發燒症狀,但醫師不只要幫助患者退燒,也要治療其他所有症狀。
治療心因性發燒有幾種醫療選項,通常與治療壓力相關疾病很類似,目前治療心因性發燒並沒有使用特殊藥物、療程。不過岡孝和正在發展新方法治療心因性發燒。他表示,有些醫師不認為發燒是單純心理壓力造成,動物實驗顯示,這可能是一種病理生理學現象。
鄭醫師補充:
壓力大的時候,免疫系統會受到抑制或者干擾,導致免疫系統失衡,持續發燒或者發燒頻率太高,一定要透過相關檢測來確認身體是否有明顯的感染源。真有感染問題必須先透過相關治療直接控制,若都找不出原因,才能考慮是否為心因性發燒。
即便找不出原因,懷疑是心理壓力引發的,藥治療或者改善心因性發燒現象,並非用精神科藥物不可。
事實上,透過功能醫學的相關檢測可以找出身體功能失衡的真正原因,針對身體功能失衡的部分,透過相關營養來直接調整,此外,心理壓力來源若持續存在讓當事人不知如何應對,也可以透過面談諮商來處理,強化當事人面對以及應對能力減輕壓力,不再為壓力源所苦。
參考文獻:
- Takakazu Oka. Psychogenic fever: how psychological stress affects body temperature in the clinical population. Temperature, 2015; 2 (3): 368 DOI: 10.1080/23328940.2015.1056907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研究:孕婦有牙周病 新生兒體重過輕機率狂增7倍
優活健康網 – 2015年11月5日 下午1:00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駱冠蓉/綜合報導)大家都說眼睛是靈魂之窗,但你知道一口爛牙恐為健康亮紅燈嗎?目前美國有多項研究證實,牙周病會影響心、肺、腎等重要器官功能,不僅影響糖尿病患者的病情,另外對孕婦而言,恐危害自身健康,導致新生兒出生體重過輕,且機率竟高出了近7倍。
此外,懷孕時由於賀爾蒙變化,很多孕婦都有牙齦流血或腫痛的現象。根據《優活》曾報導,孕婦罹患牙周病可能不利懷孕,因為牙周病病菌引發釋放發炎物質,可能造成羊膜提早破裂而早產、嬰兒出生體重過低。早產及體重過低嬰兒的母親,通常比正常的母親有嚴重牙周病的比例更高。
當心!抽菸喝酒恐加重病情
原來不只錯誤的口腔照護會影響牙齒健康,許多生活習慣不好的人也都是牙周病的高危險群,像是吸菸、酗酒、精神緊張、無規律作息,專家提醒,預防勝於治療,別等到病變侵入牙周纖維,導致發炎、化膿,牙齒鬆動甚至脱落時才開始重視,恐已成為無齒之徒。
定期洗牙 減少發生率
民眾平常該怎麼保護自己的牙齒,有效預防牙周病的發生呢?美國醫師建議,引起牙周病的主要因素是牙菌斑和牙結石,僅靠漱口和草率的刷牙是不能徹底清除的,必須通過洗牙去除,一般而言,1年到1.5年洗一次牙,若刷牙習慣不好或者容易長牙結石的人,則需半年洗一次。
鄭醫師補充:
牙周病視同身體的慢性感染發炎,孕期若出現發炎感染,不利孩童健康。因此,準備懷孕或者懷孕的女性,牙周健康不能輕忽。
參考文獻:
http://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3217279/
http://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3491321/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過度洗手反效果?粗糙乾燥更易使壞菌附著
優活健康網 – 2015年11月6日 下午1:00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殺菌就是殺人!」—這是某位知名微生物學者所說的話。聽到這句話的時候,我不禁恍然大悟:「原來如此,說得太好了!」說得真的太好了,讓我佩服極了。因為我們一定要與細菌共生。
拜腸道裡面的常駐菌所賜,我們得以有效地吸收營養,挑出壞東西,把它排出體外。此外,拜常駐菌所賜,我們方得以保有免疫力及抵抗力。即使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卻還是會因為一點小感冒,而隨便服用抗生素。雖然最糟糕的是因為感冒就開立抗生素的醫師,但是服藥的人也有錯。因為一點點小事就去看醫生,然後很感激似地把藥吃下去,這種壞習慣根深蒂固地殘留在我們日本人的本性裡,這真的是非常嚴重的情況。
對於與我們共生的細菌而言,抗生素是極為惡質的天敵。消化道內的常駐菌,將幾乎死於抗生素的手下。這等於我們違反了規定,無視與它們共生的約定。而常駐菌不僅僅只有腸道細菌而已。我希望各位不要以為自己的手掌非常乾淨,乾淨到連一個細菌都沒有,不知各位實際的想法如何呢?實際上,就體外來說比較常清洗的手掌,據說也存在數百至上千個細菌,而這些細菌幫我們防堵外來侵入的細菌增殖,幫我們抵禦紫外線的傷害。但是,如果我們討厭手上有細菌、覺得不乾淨,因而洗手過度的話,不但手部變得粗糙乾燥,還將使得致病壞菌容易附著在手上,進而容易侵入體內。
換言之,這也是「過猶不及」,過度而莫名地討厭微生物,並且把它殺死,反而會對健康造成威脅。如此一想,或許就不會認為「殺菌就是殺人」是一句誇大的話了吧!當然,當我們無法掌控的龐大有害物質蜂湧而至,常駐菌也無法抵擋。因此最重要的就是留心食物的鮮度及平常的衛生習慣,但是也千萬不要潔癖過頭了。
無論什麼菌,只要殺了就安心,到處去把充斥於市面上的「除菌、抗菌商品」買回家備妥,用殺菌效果高的香皂洗澡。這種過度偏愛乾淨的人,是該重新信任常駐菌的能力,改變自己生活方式的時候了。讓常駐菌不受到有害藥物及殺菌劑的干擾,在開心活潑的狀態下於身體運作,方得以稱得上是健康度高的身體。
鄭醫師補充:
過度抑菌或者殺菌,會讓無法藉由人體常駐菌在腸道以及黏膜上適當免疫刺激以及鍛鍊,導致免疫調控失衡,這對小孩來說尤為嚴重。從小缺乏適當的常駐菌刺激,過敏以及得到致命感染的機率都將大為提升,而常服用抗生素,無形間也成為一大幫兇。
經常接觸大自然,適度補充益生菌,不要過度洗手,過度使用抑菌或者抗菌用品,對抗生素使用務必謹慎保守,才是讓身體與常駐菌互動最佳的狀況,進而促進健康,遠離疾病。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孩童幼時頑皮 長大可成CEO
作者健康醫療網/記者許碩穎報導 | 健康醫療網 – 2015年11月5日 下午1:18
(健康醫療網/記者許碩穎報導)臉書創辦人馬克佐伯格、鴻海總裁郭台銘、米果王蔡衍明都是標準的非高學歷卻成功的領導者,顯示在現今社會學歷並非一切,做事態度成就一個人的高度。而最近也有研究發現,在學時期不愛守規矩、頑皮的學生,成就不低,原因在於「擁有足夠的勇氣面對失敗」、「不按牌理出牌且不放棄嘗試」。
為什麼這些人會有這些行為呢?根據美國堪薩斯州立大學(Kansas State University)心理學Wendong Li教授研究發現,這些人擁有「CEO基因」,在學校頑皮的學生多有種不願意墨守成規的特質,此基因的孩子多半不輕易放棄、積極,日後在職場上也有比一般人更突出的表現與企圖心。
研究團隊對1萬3千名成年人進行調查,發現職場上表現較傑出者的大腦中,知覺與興奮情緒的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當中,多具有DAT1基因。研究人員相信,具有DAT1基因者往往不會將自己受限於某種範圍,善於挑戰,喜歡將視野拓展得更寬廣。
研究人員解釋,溫和、非犯罪的違規行為,和成年期時成為領導者具有正相關,簡單的說,這些人會不斷地探索及學習新事物,也就是說,那些有一點點叛逆性格的人更容易成為領導人。
研究人員也強調,無傷大雅、非犯罪的違規行為,如翹課等,非真正的偏差行為是此研究重點。並表示,要成為領導者或有傑出表現者,還是與日後教育、環境有關,基因僅是表現特質,若是成長環境中,父母及時管教孩子、給予正確價值觀、引導孩子學習,是比擁有此特殊基因更重要的事。
鄭醫師補充:
這篇報導讓我想到我們的國父孫中山先生從小雖然聰明學業表現佳,但也是調皮搗蛋。
文章提到的多巴胺也就是幫助我們專注力提升,增加愉悅感的神經傳導物質。分泌過頭可能會產生偏執或者妄想的狀態,因此許多成功領導人,不僅脾氣古怪,而且難以親近,當過他們下屬的人應該也深有同感。
有一本書《非典型力量》,同樣在闡述這樣的狀況,
改變這個世界的人必須是瘋子,言之成理。想想有其道理。
有興趣的人可以參閱對照: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60879
參考文獻:
- Wen-Dong Li, Nan Wang, Richard D. Arvey, Richie Soong, Seang Mei Saw, Zhaoli Song. A mixed blessing? Dual mediating mechanisms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opamine transporter gene DAT1 and leadership role occupancy. The Leadership Quarterly, 2015; DOI: 10.1016/j.leaqua.2014.12.005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晚上還睡不著?原來__就可以秒睡
作者華人健康網 記者羅詩樺/編譯 | 華人健康網 – 2015年11月5日 下午5:02
【華人健康網記者羅詩樺/編譯】今天要來跟大家分享一個有點詭異但很有效的助眠招數,你或許已經嘗試過網路上流傳的喝熱牛奶、數綿羊、睡前關電腦等等等…,但是!你一定沒聽說過「把 一隻腳伸出棉被外」這個方法了吧?那到底為什麼把腳伸出棉被會解決失眠呢?
腳底是幫助人體散熱的絕佳部位,晚上燥熱睡不著的時候記得把腳伸出棉被外試試看!
讓身體降溫,更快進入夢鄉
《紐約雜誌》網站的動畫影片內容清楚地解釋了這樣做的原因,一切都跟身體的體溫有關!身體處於高溫的時候,會讓人有警覺性、增強記憶、注意力提高、反應時間變快等好處,但是這些事情,在你需要睡覺的時候其實都不重要!所以反其道而行,讓身體變冷看看吧?就像冬天的早晨總是特別想睡,你一定也曾經有過這樣的經驗,所以,想要告訴你的大腦該睡覺了,最好的方式就是讓身體溫度稍微下降1~2度,讓大腦轉換到休眠階段。
奇怪的是,全身這麼多部位不露,為什麼一定要露腳才可以?人體的手掌跟腳掌很特別,第一,它們都沒有汗毛幫助保暖,第二,它們是身體「動靜脈吻合」的地方,簡單來說就是身體的散熱出風口,腳感覺到冷空氣時,就會傳遞命令給身體其他部位,讓身體溫度漸漸下降,進入睡眠階段。
雖然乍看之下有點詭異,但聽起來好像還有點道理,不如今天晚上睡覺前就來親自實驗看看,看把腳伸出棉被外究竟有沒有效吧!
鄭醫師補充:
腳伸出棉被可以助眠,答案就是腳是很好的感溫器,讓腳接觸冷空氣,通知大腦的溫度調節降低體溫,達到助眠的效果。相信許多人都有這樣的經驗,睡覺時,會把腳伸出棉被外,甚至是踢被子,這是因為人要入睡或者沉睡時,體溫必須降低。
常有人問,一天要睡多久才夠?這個問題的回答必須在一個但書之下才能成立:在一天體溫最低的時候,達到的睡眠時間才能成立。也就是說,人在塵睡時,褪黑激素升高,體溫下降,身體可以進行修復,因此,太熱時,是不好睡的。夏天熱沒開空調,難睡。冬天冷,比較想睡久一點,這是身體自然機制。
因此,睡前若是沖太熱的水來洗澡或者是泡澡,造成體溫略微升高,的確不好睡。不過,對於怕冷的人來說,這項把腳伸出棉被的建議反而是反作用。怕冷的人,甚至睡覺要加襪子,加長褲,才能好睡。這是臨床累積的經驗,在此跟大家分享。
參考原文報導:
http://www.medicaldaily.com/get-better-sleep-feet-outside-blanket-regulate-body-temperature-better-help-you-sleep-more-297926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 | 台灣新生報 – 2015年11月5日 上午12:00
有些女性接近更年期時常感覺有點沮喪、心情不好,美國最新研究發現,女性進入更年期時,由於雌激素濃度起伏不定,因此一遭遇身心壓力,就會特別敏感,情緒自然更容易低落、憂鬱。
美國北卡羅萊納大學教堂山分校研究團隊昨(四)日在北美更年期醫學會(NAMS)所出版的線上版《更年期》醫學期刊發表上述研究成果。
醫界認為,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出現憂鬱症,有些研究顯示,女性嚴重憂鬱症風險為男性的兩倍之多,特別是女性進入更年期,或在更年期初期,更常出現一些情緒困擾。
研究作者指出,女性進入更年期前後,雌激素濃度常劇烈變化、暴起暴落,採用安慰劑、控制隨機實驗,追蹤十二個月發現,女性體內雌激素濃度差異容易造成憂鬱症狀,且也會變得較容易生氣、煩躁,感覺自己受到排擠。
研究也發現,到了更年期前期,雌激素濃度變化會讓女性對於人際關係遭排斥更為敏感。此時女性情緒已經很敏感了,如果又加上離婚、親人辭世等打擊,很容易就會產生憂鬱症。不過並非所有女性都會因雌激素變化而影響情緒,如果沒有離婚、分居、至親親人、朋友生病、財務困難等重大壓力,雌激素濃度變化很少引發憂鬱症。
研究作者指出,當女性抱怨情緒沮喪、憂鬱,或很容易煩躁、暴怒,醫師應該了解一下是否為更年期前期荷爾蒙變化、壓力事件所造成,並根據不同情況選擇適合療程。
鄭醫師補充:
雌激素濃度降低或者濃度不穩,會讓大腦的雌激素受體刺激降低導致焦慮、憂鬱或者失眠等等症狀。一旦出現明顯精神症狀,荷爾蒙的失衡務必透過相關檢測來評估,以整合醫學的做法,透過相關營養補充來穩定大腦以及協助相關荷爾蒙濃度回穩,幫助身體穩定之後,再針對壓力事件做處理,協助當事人如何面對相關壓力事件,降低心理壓力以及衝擊,多管齊下,當事人的狀況恢復效率不僅奇佳,而且不會陷入藥物依賴之陰影。
參考原文報導:
http://www.eurekalert.org/pub_releases/2015-11/tnam-ama110315.php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小心隱性貧血!鐵質不足恐致憂鬱、自律神經失調
優活健康網 – 2015年11月3日 下午1:00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請試著想想看,自己的身體是否有「鐵質」(薪水)含量不足的情形呢?是不是為了應付最低所需鐵質(固定支出),就已經很吃力了?如此一來,你沒有多餘的「置裝費」,必須領出「活期存款」甚至必須解除「定期存款」才能維持生活開銷。這種狀態稱為「潛在缺鐵性貧血」。儲備用的鐵質,會存在肝臟、脾臟裡,身體鐵質不足會從此處取用。當儲備用的鐵質逐漸減少時,身體狀況會邁向潛在缺鐵性貧血的初期,完全用盡儲備鐵質,就會轉而消耗血清鐵質。
若一般健康檢查結果為「輕度貧血」時,即表示身體已經開始消耗血清鐵質。等到血清鐵質消耗完畢,則輪到組織鐵質,這時會診斷出「缺鐵性貧血」。等驗出「缺鐵性貧血」才開始想辦法補救已經太晚。
健檢的數據,無法呈現「潛在缺鐵性貧血」,因此,即使健檢數字在標準值內,仍可能覺得身體不適。由於這時的不適程度,多半屬於「忍一忍就沒事」,因此很少人會想到要認真治療。若是放任身體持續缺鐵,那麼貧血會越來越嚴重,最後甚至導致自律神經失調、憂鬱症等。不要以為健檢沒有問題就可以安心,若有身體不適情形,請在還沒有演變成為疾病之前,好好照顧身體,盡力打造不容易罹患疾病的體內環境。
鐵質不足檢查表
□ 久坐站起時常常頭暈目眩,容易耳鳴。
□ 情緒不穩。
□ 早上容易賴床。
□ 食慾不佳。
□ 皮膚容易出現濕疹。
□ 常常想吐。
□ 動一動身體就覺得喘、心悸。
□ 一年四季都會打噴嚏、流鼻水。
□ 休息以後仍覺得「疲倦、發懶」。
□ 臉色暗沉、上妝感覺不服貼。
□ 容易感冒。
□ 身體總在不知不覺間多出幾道瘀青。
□ 牙齦會出血。
□ 覺得腦袋很沉重、常頭痛。
□ 洗髮很容易掉髮。
□ 有水腫問題。
□ 經常腰痠背痛。
□ 容易便秘或腹瀉。
□ 有時會感到胸口悶痛。
□ 眼皮粘膜泛白。
□ 容易嘴破。
□ 不容易集中精神。
□ 個性變得神經質,容易因為一點小事就心浮氣躁。
□ 覺得沒有精神。
□ 記憶力變差。
□ 生理期經血變多。
□ 生理期曾在一個月內報到兩三次。
□ 生理痛很嚴重。
□ 患有子宮內膜異位症或子宮肌瘤。
鄭醫師補充:
鐵不足,真的會引發相關生理症狀以及憂鬱或者情緒困擾,然而在身心科門診卻鮮少有醫師會針對患者做鐵濃度的檢測以及相關症狀做評估,以至於藥物控制到頭來淪為藥物依賴而且效果有限。
我在臨床上,經常看到女性患者,其實都有潛在性缺鐵的問題,然而之前在一般身心科門診就醫,沒有針對這部分做評估以及處理,以至於多吃不少冤枉藥。只要稍稍留心,針對這部分問題直接補充,效果真的是立竿見影。
再次重申,精神症狀的起因,必須先排除是身體原因引發。透過對整合醫學有經驗的醫師,可以先排除是否有身體問題必須先處理。大部分有情緒困擾的人,在身體問題獲得處理之後,都可不藥而癒。
缺不缺鐵,有相關檢測可以直接瞭解,真的缺乏,也有比鐵劑更自然好吸收的補充品可以協助改善。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香菜聞起來根本不香? 原來是基因作祟
作者健康醫療網/記者許碩穎報導 | 健康醫療網 – 2015年11月3日 下午4:42
(健康醫療網/記者許碩穎報導)香菜又叫芫荽,是大家最熟悉的提味品之一。在台灣,不少人嗜吃香菜,不論是魚丸湯還是豬血糕,都要大把大把的加入香菜提味;但也有不少人討厭香菜獨有的怪味,只要一聞到香菜就覺得噁心,在非洲,更認為香菜有撲鼻而來的肥皂味。
愛不愛香菜 地區大不同
根據德國《世界報》(DIE WELT)報導,有約2成的歐洲人認為香菜就是一種草本植物,與其他植物、香料無異。但在東南亞的情況就大不相同,不但普遍討厭香菜,有約2成的民眾不願意嘗試吃香菜。但在經常使用香料的中東地區,高達9成鍾愛這類的味道。
不愛香菜 基因決定
發表在《自然科學雜誌》的研究發現,人類的嗅覺受體基因「OR6A2」可接受含有醛類物質,而此受體基因有兩個變種,其中一個變種會強烈地突出香菜的味道,讓香菜聞起來像是肥皂味或其他難以接受的味道,而另一個變種則是鍾愛香菜味。
但研究團隊中的味覺和遺傳學研究人員都強調,不論喜愛香菜與否,並非只是由基因遺傳物質來決定,其實與文化因素、成長背景都有密切關聯。常有因原生家庭不吃香菜,但因另一半而接受香菜的經驗比比皆是,此研究的重點在於不同變種的嗅覺基因對於某種物質的嗅覺差異性。
鄭醫師補充:
相信周遭的親友,一定有人非常厭惡香菜的味道,去小吃攤吃東西,得特別囑咐店家,不准放香菜,真正的原因,原來是基因影響。
這真是有趣的研究報導,原來喜不喜歡某些氣味,可以由先天的基因決定。
參考文獻:
-
Eriksson, N. et al. Preprint at http://arxiv.org/abs/1209.2096 (2012).
Show context
-
Mauer, L. K. Genetic Determinants of Cilantro Preference. MSc thesis, Univ. Toronto https://tspace.library.utoronto.ca/bitstream/1807/31335/1/Mauer_Lilli_K_201108_MSc_Thesis.pdf (2011).
Show context
-
Knaapila, A. et al. Chem. Senses http://dx.doi.org/10.1093/chemse/bjs070 (in the press).
Show context
-
Mauer, L. & El-Sohemy, A. Flavour http://dx.doi.org/10.1186/2044-7248-1-8 (2012).
Show context
-
Quynh, C. T. T., Iijima, Y. & Kubota, K. J. Agr. Food Chem. 58, 1093–1099 (2010).
Show context
參考原文報導:
http://www.nature.com/news/soapy-taste-of-coriander-linked-to-genetic-variants-1.11398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飲料甜甜喝 女孩容易變女人
作者記者鄧桂芬╱台北報導 | 聯合新聞網 – 2015年11月3日 上午3:03
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今年於「人類生殖」期刊發表一篇研究,內容指出含糖飲料不只引發兒童肥胖問題,也會讓女童的初經提早報到。醫師表示,含糖飲料熱量高,確實會刺激雌激素增加,造成女孩性早熟。
哈佛研究團隊找來美國五千五百多名十四歲以下女孩,五年來持續記錄她們每天喝下的含糖飲料,這些甜飲是指添加蔗糖或葡萄糖、玉米糖漿的含糖冰茶飲,並非是自然甜味的蔬果汁。研究發現,每天飲用一杯至一點五杯含糖飲料的女孩,初經比起一般女生會提早二點七個月報到。
哈佛研究人員曾考量其他影響因子,但甜飲對初經年齡提早的影響性非常顯著,建議家長注意女孩的飲食習慣。
台北榮總生殖內分泌不孕症科主任李新揚指出,含糖飲料攝取過多會刺激雌激素增加,進而啟動下視丘和腦下垂體的分泌強度,並刺激卵巢提早排卵。由於初經提早是乳癌和子宮內膜癌常見的致癌危險因子之一,呼籲勿過量攝取含糖飲料或高熱量食物。
台北中山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郭安妮表示,性早熟是指十歲以前出現第二性徵,可能會影響日後發育。臨床觀察發現,台灣女性初經年齡愈來愈早,目前平均十二至十三歲。
國內成大研究團隊今年也發現,塑化劑暴露可能造成女童胸部發育或月經提早報到的性早熟現象。
成大環境微量毒物研究中心主任李俊璋於「環境醫學國際研討會」中表示,不吃微波食物、不喝塑膠手搖杯飲料等方法,都能降低七到九成的塑化劑暴露量。
鄭醫師補充:
含糖飲料經常喝,不僅會讓代謝出問題,增加肥胖機率,百害而無一利,過去有研究發現經常喝含糖飲料,會影響學習以及專注力。這篇研究更指出,經常喝含糖飲料會干擾體內荷爾蒙的正常分泌,讓初經提早報到。
為了小孩健康,儘量遠離含糖飲料才是上策。
參考文獻:
- J.L. Carwile et al. Sugar-sweetened beverage consumption and age at menarche in a prospective study of US girls. Human Reproduction, 2015 DOI: 10.1093/humrep/deu349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