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空氣會胖是真的!美研究:灰塵中的化學物質使人發胖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不少長年飽受肥胖所苦的人會宣稱「自己連呼吸都會胖」,不過這可不是他們在誇大其詞,近日國外有項研究發現,這是真的!

美國北卡羅萊納州的杜克大學研究團隊發現,灰塵中含有會使人發胖的化學物質,影響人體的脂肪代謝率、細胞增長與死亡等功能。孩童若在發育期間吸入過量的灰塵,未來將導致肥胖

灰塵中會使人發胖的化學物質,也存在於塑膠、潤滑油和阻燃劑之中,它與促使人發胖的PPARgamma受體相同,有左右肥胖細胞的作用

研究人員根據孩童平時會接觸到的灰塵量,在家中、辦公室和健身房收集了25個灰塵樣本,結果他們發現,一半以上都有PPARgamma活躍的跡象。據美國環保署統計,孩童每天大約會接觸到家中50毫克的灰塵。

鄭醫師補充:

現在的環境險惡至此,連灰塵都含有讓人會胖的物質。即便如此,仍不可向環境輕易地低頭,除了適當維持環境整潔,藉由適當飲食以及運動,調適壓力,仍大有可為。單單灰塵不拿來當自己肥胖的藉口。

參考文獻:

“Activation of Human 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Nuclear Receptors (PPAR#1) by Semi-Volatile Compounds (SVOCs) and Chemical Mixtures in Indoor Dust,” Mingliang Fang, Thomas F Webster, and Heather M Stapleton; published July 14, 2015, in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媽媽受孕時喝酒 增孩子患糖尿病率

【台灣醒報記者李明倫綜合報導】澳洲新研究指出,婦女在受孕時喝酒,會讓孩子在中年時罹患第二型糖尿病和肥胖的風險增加!研究人員卡倫‧莫里茨副教授說,「這兩種疾病的風險因子常被歸因於不好的飲食習慣和缺乏運動,但我們的研究顯示,媽媽在受孕時喝了酒的影響,與吃高脂肪的飲食有等同的致病風險。」

雖然大多數婦女一但知道自己懷孕後就會戒酒,但許多人卻不知道他們在受孕前後就喝了不少酒!」昆士蘭大學領導這項研究的莫里茨副教授說。因此研究人員利用實驗室大鼠,發現他們使大鼠在受孕前後攝取等同於人們喝五杯酒的量時,胎兒的發育以及孩子長期的健康都受到不好的影響

研究發現,在受精卵尚未著床、還沒有任何器官開始發育前,酒精攝取就開始影響到胎兒了。「胎兒的發育受到干擾都有可能會造成長期乃至一生的影響,我們也發現在中年時,這些大鼠罹患第二型糖尿病以及肥胖的機率大大增加。」莫里茨副教授表示。

有鑑於許多婦女可能有飲酒習慣但也計畫要受孕,這項研究特別呼籲大眾要注意喝酒對後代健康的影響。莫里茨副教授表示,往後的研究會著重在找尋預防孩子受影響的方法上,有一種可能性是給懷孕婦女特別的營養照護,使婦女受孕前後時喝酒對胎兒的影響可以被防止,進而避免他們往後健康受影響。

此研究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The FASEB Journal》。

鄭醫師補充:

這裡提到兩項危險因子,第一:受孕時飲酒。第二:受孕後高脂肪飲食。

雖然這還只是動物實驗,但為了下一代健康,準備受孕時,準媽媽最好就把酒戒了比較妥當,而且受孕後,最好避免高脂肪飲食。

參考文獻:

FASEB J. 2015 Jul;29(7):2690-701. doi: 10.1096/fj.14-268979. Epub 2015 Mar 2.

Maternal alcohol intake around the time of conception causes glucose intolerance and insulin insensitivity in rat offspring, which is exacerbated by a postnatal high-fat diet.

Journal of the Federation of American Societies for Experimental Biology, www.ncbi.nlm.nih.gov/pubmed/25733565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成癮的機制治療之中,壓力荷爾蒙失衡與物質成癮可以找到連結,最近一項發表的研究發現,可以透過補充每天補充可體松20毫克來幫助降低海洛因的使用量。

跟安慰劑相比,服用可體松可以降低25%海洛因的用量,即便這是小規模的研究,但也值得我們參考,至少在幫助海洛因戒斷上,有一個比較自然的治療機制被了解,可以協助海洛因依賴者改善。

不過研究人員提醒,這項研究目前只對用量較少的依賴者有效,每天海洛因最高使用量不超過325毫克。如果是高劑量的依賴者,可能需要進一步研究來確認是否有幫助。

而焦慮、憤怒或者其他戒斷症狀也無法藉由可體松來改善。

因此,戒斷症狀的不適,得靠其他方法來處理。

參考文獻:

Citation: Translational Psychiatry (2015) 5, e610; doi:10.1038/tp.2015.101
Published online 28 July 2015

Effects of cortisol administration on craving in heroin addicts

http://www.nature.com/tp/journal/v5/n7/full/tp2015101a.html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觀賞魚游 可減壓療癒心情

 

 

 

 

【台灣醒報實習記者徐意茹綜合報導】家中或辦公室擺魚缸,常看魚兒游水,能降低血壓、舒緩疼痛,並帶來平靜。根據英國國家海洋水族館、普利茅斯大學和埃克塞特大學合作的研究發現,觀賞水族箱裡的魚能增強心臟、降血壓等,為身體和心理帶來不少益處。

英國研究人員在英國國家海洋水族館,以增加不同新魚種和魚的數量,研究引入的新魚種和魚的數量與參與者的心率、血壓和情緒之間的影響。研究結果顯示,「花時間待在自然環境、觀察生物,竟可撫慰人的心靈,特別是沒有時間、金錢和無法與自然環境相處的人,以這種方式與大自然相處,能達到減少壓力的效果。」

研究人員指出,「觀賞水族館裡各種魚類可明顯降低血壓、增加心臟病發後的存活率等症狀,而且若水族箱裡的魚種數量愈多,愈吸引人關注,藉此能讓他們感到放鬆。」英國國家海洋水族館德博拉‧克拉克內爾博士表示,將魚缸放在醫生辦公室是一種很好的方式,因為這能平靜手術醫生和牙科診所等待醫生的病人心情,對人的身體有正面的影響。

埃克塞特大學環境心理系馬修‧懷特博士表示,雖然公共水族館特別重視教育理念,但希望他們能提供以前尚未發現對人民健康有利的福祉。普利茅斯大學的心理系薩賓‧帕爾副教授認為,「在高工作壓力和擁擠的城市生活的時代,也許設立一些水族館可並提供平靜和放鬆的宜人之地。」

鄭醫師補充:

應該是說,接觸自然環境,都可以幫助紓壓。不管是瀑布、樹木、家中的貓狗或者是水生魚類等等,都可以幫助血壓降低、疼痛感以及舒緩身心。

參考文獻:

  • Deborah Cracknell
  • Mathew P. White
  • Sabine Pahl
  • Wallace J. Nichols
  • and Michael H. Depledge

Marine Biota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A Preliminary Examination of Dose–Response Effects in an Aquarium Setting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0013916515597512first published on July 28, 2015 doi:10.1177/0013916515597512

http://eab.sagepub.com/content/early/2015/07/27/0013916515597512.abstract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根據美國心理學會(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的研究分析數字,有憂鬱症病史的孕婦,罹患產後憂鬱的危險性提高41%:

http://www.apa.org/pi/women/programs/depression/postpartum.aspx

而估計約有9-16%的婦女之前並無相關心理疾病史但也出現產後憂鬱症,是否有任何方式可以了解這些婦女是如何被影響而出現此症的?一項新發表於期刊 Frontiers in Genetics 的研究發現一個生物標誌物可以用來預先偵測此項疾病的風險。

這標誌物源於人稱愛的荷爾蒙,催產素受體基因oxytocin receptor gene (OXTR)。催產素顧名思義,除了幫助催產外,在情緒調控也扮演至關緊要之角色。我在部落格中亦曾提出催產素濃度不足,與產後憂鬱症的發生率成正相關的研究給大家參考。而在臨床上,我也曾幫助為了要安胎,使用催產素受體抑制劑的孕婦出現憂鬱症的狀況,最後安然度過自殺風險,順利生產,完全康復,不需服藥的歡喜結果。

這項特別的研究,研究人員想找出催產素受體基因的變異,是否與產後憂鬱症的發生有關。透過分析269未被診斷有產後憂鬱症的婦女做血液的基因型分析,同時另外找276衛健康婦女做為對照組,這些婦女的年紀以及生育背景都類似,當然也都無產後憂鬱的症狀。

結果發現,催產素受體基因的變異對於產後憂鬱症的患者影響,遠遠大於之前的既定概念,換句話說,催產素受體基因的變異就是導致產後憂鬱症的重要關鍵。這項檢測將可做為孕婦罹患產後憂鬱症危險性的重要指標。對於沒有憂鬱症病史的孕婦來說這項檢測的異常,是非常重要的提醒。

一旦確認為高危險群,最好能透過整合療法來幫助孕婦心情穩定,維持正向,避免憾事發生。

參考文獻:

 Connelly JJ, et al. Interaction between oxytocin receptor DNA methylation and genotype is associated with risk of postpartum depression in women without depression in pregnancy. Frontiers in Genetics. 2015.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根據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最新研究發現:ADHD患者出現飲食疾患的機率較一般人增加12倍左右。而其他研究也發現,ADHD患者的早夭機率較高。較早的研究則發現ADHD患者的自發風險較高。

一些學者認為,不管是飲食疾患、早夭或者是自殺等狀況,皆與衝動控制有關。然而,真正原因為何,一般人在身心科門診看診時,僅會被告知是大腦神經傳導失衡需要服藥,然而大腦神經傳導失衡,到底是原因還是結果?如為原因?為何得長期服藥控制且無法根治?如果是身體功能失衡導致大腦衰弱不聽話,那麼我們在處理ADHD時,最好先考慮身體哪兒出現問題。

國外對於ADHD以及飲食疾患的整合療法,有諸多研究證實不僅可行,效果奇佳,建議父母一旦發現自己的小孩有此困擾時,對於用藥最好保守點。想治本,不妨參考整合醫學觀點,找出身體功能失衡的真正原因,透過飲食調整、營養以及排毒等方式,幫助小孩真正恢復健康,也能降低日後演變成暴食症,甚至是早夭或者自殺等憾事的發生。

最後提醒:提供這類國外研究資料,並非叫大家不要看精神科或者服用精神科藥物,對醫療建議的治療有任何疑慮,務必與主治的醫師討論,若無法得到明確或滿意的答案,不妨找第二甚至第三專業意見做諮詢。

參考文獻:

  • Reinblatt SP, Mahone EM, Tanofsky-Kraff M, et al. Pediatric loss of control eating syndrome: association with 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and impulsivity. Int J Eat Disord. 2015 Apr 9. [Epub ahead of print]

  • Dalsgaard S, Østergaard SD, Leckman JF, Mortensen PB, Pedersen MG. Mortality in children, adolescents, and adults with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 nationwide cohort study. Lancet. 2015;385:2190-2196. Abstract

  • Barbaresi WJ, Colligan RC, Weaver AL, Voigt RG, Killian JM, Katusic SK. Mortality, ADHD, and psychosocial adversity in adults with childhood ADHD: a prospective study. Pediatrics. 2013;131:637-644. Abstract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重症患術後出現急性譫妄 與感染有關

年長者手術或經歷重大疾病後,常出現急性譫妄症狀。美國最新研究顯示,譫妄症狀與感染大有關聯,手術後,發炎性細胞因子濃度上升,患者特別容易產生譫妄症狀

上述研究成果已發表於《高齡醫學A系列:生物科學與醫學科學期刊》。

研究團隊發現,譫妄患者在手術後兩天內,介白素-6、介白素-2等發炎指標濃度明顯上升。研究人員認為,住院年長患者中最多有六成四曾出現譫妄症狀;一旦出現這種症狀,往後罹患失智症風險就會增加兩到三倍。透過這項研究成果,醫師或可了解哪些人為譫妄高風險群,盡快協助、治療。

研究追蹤566名七十歲以上非心臟病手術患者,調整各項變數、比較分析後而有上述發現。

研究作者美國哈佛大學醫學系教授艾德華‧瑪爾坎托尼歐表示,美國有許多年長者住院,不少人住院期間出現譫妄併發症。這次研究結果顯示,譫妄症症狀可能與介白素-6、介白素-2有關,而明顯與發炎反應大有關聯

瑪爾坎托尼歐解釋,身體組織只要受傷,無論是感染、生病,還是接受手術,都會激起各種免疫細胞活化,進而引起發炎反應,而譫妄症狀或許是發炎反應出錯所造成

鄭醫師補充:

過去我還在區域教學醫院工作的時候,曾有一次在門診接到一位中年婦女,求診的狀況是在家中突然出現急性的精神症狀,例如口中念念有詞,不斷膜拜以及破壞干擾行為等等。經過臨床的評估以及和家人會談的結果,得知當事人在一周前曾因蜂窩性組織炎住院,而且入院的前幾天有明顯排便困難。

當時診斷為譫妄狀態,而且腹部X光檢查確認大腸的確有許多糞便累積,因此請急診人員幫助患者灌腸,留觀不久,當事人恢復神智返家。這樣的案例跟上述報導提到的狀況相同之處在於:急性的精神狀態改變,幾乎都是身體有狀況引發,而發炎感染導致的細胞激素大量分泌,會影響精神狀態。這類狀況,抗精神病藥物只在當事人非常混亂的狀況下,可以短暫使用,一般來說,只要把身體的發炎感染或者其他身體失衡的狀況找出來並處理,精神便會恢復正常。

譫妄的背後提醒我們另一個訊息:當事人的身體並不好,最好積極改善,否則死亡或者失智的風險都會增加。

除了急性發炎,會導致細胞激素分泌增加,慢性發炎也會。身體有持續的慢性發炎,也可能影響精神狀況,因此有臨床研究建議,抗發炎也可以抗憂鬱,原因在此。

參考文獻:

  1. Sarinnapha M. Vasunilashorn, Long Ngo, Sharon K. Inouye, Towia A. Libermann, Richard N. Jones, David C. Alsop, Jamey Guess, Sandra Jastrzebski, Janet E. McElhaney, George A. Kuchel, and Edward R. Marcantonio. Cytokines and Postoperative Delirium in Older Patients Undergoing Major Elective Surgery. The Journals of Gerontology, Series A: Biological Sciences and Medical Sciences, July 2015 DOI: 10.1093/gerona/glv083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就算沒藥 有下藥動作就能止痛

 

美國一項研究發現,患者身體出現疼痛時,有時不一定要用藥,醫師只要讓患者感覺好像有接受治療,疼痛症狀就會緩解。舉例來說,患者手術後往往需要使用止痛藥止痛,當患者使用自控式止痛給藥機器時,若讓患者相信按一下按鈕就可以止痛,就算沒有藥物進入血液循環,也同樣可以達到止痛效果

美國科羅拉多大學波德分校研究團隊指出,重點在於,患者需要花一點時間相信安慰劑可以發揮治療效果,研究人員以四個療程時間讓患者相信安慰劑可以止痛,就算後來知道療程是假的,患者疼痛現象還是可以緩解。但如果只治療一個療程就馬上告知患者療程是假的,安慰劑效果就無法持續下去

這項研究已發表於《疼痛期刊》(The Journal of Pain)。

研究人員認為,醫療人員進行疼痛治療時,若多強調、暗示治療可以發揮很好效果、幫助提升預後復原情況,同樣也可以發揮止痛安慰劑效果

研究作者解釋,在這次研究中發現,患者不但要相信治療有效果,且需要一段時間體驗,感覺自己真的好轉,等大腦對治療有所回應,安慰劑效果才會持續下去。此時就算知道療程不是真的,大腦還是會持續對治療產生反應。

研究作者表示,這項做法未來可以應用於兒童或可能對止痛藥上癮的族群。以兒童來說,先讓兒童感覺藥物發揮效果,然後中途撤掉藥物,改成使用安慰劑,讓兒童繼續使用安慰劑,效果就會持續下去

鄭醫師補充:

這篇研究報導提醒我們,小孩及青少年用藥越保守越好。

安慰劑用於精神疾病的臨床研究非常多,通常是用來做對照比較,有趣的是,許多研究發現安慰劑的作用甚至不比許多抗憂鬱劑的療效差,而且沒有副作用。因此有人戲稱應該先給安慰劑,沒有效再考慮是否給藥。

安慰劑,也就暗示的力量,是否真可以達到療效?在此我舉一個臨床上的實際個案:一位20出頭的男性到診所來求診,一部分的求診目的是想要完全戒斷精神科用藥。這篇研究報導也提醒我們,小孩及青少年用藥,其實越保守越好。

戒斷過程前面很順利,可是到了最後剩下半顆,患者堅稱自己再也減不去了,因為自己一定要靠那半顆用藥才能入睡。後來家屬和我討論是否可以採用安慰劑療法?經商議,在不告知當事人的狀況下,把藥換成安慰劑,患者本人只覺得藥的味道不大一樣,但還是不疑有他照吃照睡,等到過了半個月,才告知他使用的是安慰劑,剛開始,患者本人感到非常生氣,後來知道自己可以不靠藥物也能入睡,了解自己最後無法戒藥的關鍵,完全是心理依賴,才釋然不再追究,而且完全回歸正常生活。

自我暗示的療癒力量,往往超過許多人的想像。

參考文獻:

Are children the better placebo analgesia responders? An experimental approach

doi:10.1016/j.jpain.2015.06.013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526590015007609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寵物寄生蟲 誘發精神病

 

民眾養寵物填補心靈空虛,但部分寵物寄生蟲可能誘發精神疾病。國際最新調查研究指出,兒時養貓的人當中,日後被診斷出思覺失調症或其他精神疾病的比率較高。學者建議,清理貓糞時確實戴拋棄式手套、口罩,結束後徹底洗手。小孩、孕婦避免接觸貓糞比較保險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發展神經病毒學研究人員羅勃特·尤肯表示,《思覺失調症研究》刊載一份調查發現,幼年養貓的經驗確實與日後被診斷出精神疾患顯示出相關性

學者提醒,避免家貓跑出戶外,貓沙在不使用時要確實覆蓋,避免暴露,不餵生肉,可大幅降低弓漿蟲感染風險。但如果民眾處理含有弓漿蟲的貓糞不當,可能遭寄生蟲入侵,對免疫力較差者影響更大

寵物寄生蟲危害不可小覷。荷蘭學者分析五十份相關研究,顯示人類感染弓漿蟲,罹患思覺失調症(舊稱精神分裂)的風險相對高出兩倍。孕婦若感染更易影響孩童發展。病原可能會垂直感染到胎兒,除增加流產風險,兒童發展過程有較高的風險易發生學習障礙、智障、腦水腫、眼疾、聽力障礙等

專家指出,兒童嬉戲的戶外沙坑,若有野貓的排泄物,感染風險增加;養貓的婦女若懷孕,最好不要親自換貓沙或清理貓的排泄物。美國疾管中心提醒民眾,最好戴手套處理寵物糞便或相關物品,完畢後洗手。而免疫機能低下的民眾,學者更不建議讓寵物與主人太靠近

鄭醫師補充:

接觸貓,可能因為弓漿蟲感染,導致免疫失衡進而影響大腦的正常運作,提高精神病的罹患風險,這類研究之前我在部落格不只一次提出相關研究和大家討論過。

在此,也再一次提醒大家留意養寵物可能引發精神疾病的相關風險。

參考文獻:

  1. Is childhood cat ownership a risk factor for schizophrenia later in life?

    Fuller Torrey, E. et al.
    Schizophrenia Research , Volume 165 , Issue 1 , 1 - 2

DOI: http://dx.doi.org/10.1016/j.schres.2015.03.036

http://www.schres-journal.com/article/S0920-9964(15)00176-0/abstract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風濕病症狀模糊  症狀似憂鬱症?

 

風濕病症狀模糊  症狀似憂鬱症?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隨著醫療技術提升,近年來過敏免疫風濕疾病的治療已有長足進步,如生物製劑、標靶療法等新選擇,使得治療風免疾病更能對症下藥,不再像過去常淪為亂槍打鳥的情況。大林慈濟醫院院長賴寧生表示,風濕病早期症狀模糊,常被誤以為是憂鬱症或焦慮症,或因症狀不明而延誤治療。建議民眾,若在神經、血液、生殖或內分泌系統中,同時有超過兩科以上的症狀,就要懷疑是免疫疾病,應找醫師進一步檢查確認。

 賴寧生透露,風濕病早期症狀模糊,包括全身倦怠、情緒不穩、睡眠障礙等症狀,常被誤認為是憂鬱症或焦慮症。若進一步出現體重減輕、發燒、感覺改變、運動功能喪失、排泄功能障礙、頭痛視力改變,應被視為嚴重警告,若不及時治療,關節局部可能出現變化,例如畸形、腫脹、皮膚顏色改變、肌肉萎縮、局部疼痛、功能受限等。許多人在關節出現局部變化的階段,因不清楚是何種疾病而未治療,可能造成日後出現神經系統、口腔、眼睛等症狀。

儘管風濕免疫疾病症狀多變、診斷不易,賴寧生說,一旦發現在神經、血液、生殖或內分泌系統中,同時出現超過兩科以上的症狀,就該懷疑是免疫疾病,應找風濕免疫科醫師檢查確認,盡早找出病灶。但現在隨著診斷方法和藥物進步,治療風濕免疫疾病,不再像亂槍打鳥,有利於患者的治療。

鄭醫師補充:

風濕病這種自體免疫疾病,算是身體發炎的狀況,跟一般的發炎感染狀況不同的點在於自體免疫疾病,免疫系統攻擊的是自體組織,感染對抗的是外來的微生物或感染源。

身體的發炎的確產生類似憂鬱症狀,而許多憂鬱症患者,身體其實有長期的慢性發炎但不自知。因此,身體不管是急性發炎或者是慢性發炎,產生的全身倦怠;情緒低落或者睡眠障礙等等,其實是身體在發炎過程中,透過細胞激素的分泌影響大腦的壓力中樞,導致情緒跟著出現障礙所致。此時,若不是針對自體免疫疾病來處理,直接到精神科掛診拿藥,恐怕症狀難以改善,不小心一旦產生藥物依賴,還得另外費力來戒斷精神科藥物,不可不慎。

再次提醒,出現疑似精神狀況,應該找有經驗的醫師現做詳細的身體評估,找出潛在身體功能失衡的真正原因,針對原因來處理,如此才是根本治療之道。

非藥物改善上,魚油OMEGA-3被發現可以幫助緩解類風濕性關節炎,而魚油也是經臨床症時緩解改善憂鬱的補充品,建議有此疾患困擾的人,儘量選擇優質無汙染的相關補充品來協助改善:

1.Pirotta, M (September 2010). "Arthritis disease – the use of complementary therapies". Australian family physician 39 (9): 638–40. PMID 20877766. 

2.Miles EA, Calder PC; Calder (June 2012). "Influence of marine n-3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 on immune function and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ir effects on clinical outcomes in rheumatoid arthritis". The British journal of nutrition. 107 Suppl 2 (S2): S171–84. doi:10.1017/S0007114512001560. PMID 22591891. 

3.Ruggiero C, Lattanzio F, Lauretani F, Gasperini B, Andres-Lacueva C, Cherubini A; Lattanzio; Lauretani; Gasperini; Andres-Lacueva; Cherubini (2009). "Omega-3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 and immune-mediated diseases: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and rheumatoid arthritis" (PDF). Current pharmaceutical design 15 (36): 4135–48. doi:10.2174/138161209789909746. PMID 20041815.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預防阿茲海默症 先改變生活方式

 

 

 

 

 

最新的阿茲海默症研究有個明顯主題,那就是改變生活方式,以保護你的腦部,其中包括較好睡眠品質和運動

科學家要證實一些實驗藥物是否能至少延緩阿茲海默症症狀,將需要幾年時間,但是對全球逐漸老化的人口而言,目前就有相當比例人口有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

不論醫藥方面的進展如何,這項研究顯示有一些一般日常措施也許可以降低罹患阿茲海默症風險,其中包括較好睡眠品質和運動

紐約愛因斯坦醫學院(Albert Einstein College of Medicine)的李普頓(Richard Lipton)博士表示,改變生活方式「看起來比截至目前的醫藥研究更有希望」

阿茲海默症協會國際會議(Alzheimer's Associatio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最新研究,提供五個守護腦部,避免喪失記憶的小撇步:一、改善睡眠品質。二、讓腦子有事做。三、運動。四、注意心理健康。五、健康飲食

鄭醫師補充:

與其靠藥來冀望失智症藥物的研發上市,不如先從自己的生活開始調整起。

睡眠品質不好,的確增加失智症的風險,然而長期失眠若老是靠藥物來幫助入眠,也是失智症的風險之一。如何不藉由藥物來真正提升睡眠品質,是比較保險的方式。

健康飲食部分,建議大家可以參考地中海飲食的內容。

參考原文報導:

http://www.cbsnews.com/media/lifestyle-changes-may-guard-against-alzheimers-memory-loss/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女性罹患阿茲海默症機率高於男性

美國研究人員今天表示,有輕微記憶缺損的較年長婦女,病情惡化的速度是男性的兩倍。科學家試圖找出阿茲海默症特別容易找上女性的原因

美聯社報導,65歲女性即使看似健康,在接下來人生罹患阿茲海默症機率卻高達1/6,相較男性的罹病機率是1/11。科學家一度認為這項差異是因為女性的壽命較長,但如今有愈來愈多科學家同意,另有其他因素造成婦女特別容易受到這種失智症侵擾

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學者葉芙(KristineYaffe)表示:「婦女確實處在阿茲海默症危機的中心。」

研究人員今天在阿茲海默症協會國際會議提出一系列研究,發現早在阿茲海默症症狀出現之前,就出現容易致病性的徵兆。

美國杜克大學)研究人員比較近400名男女,這些受試者有輕微認知障礙、不影響日常生活功能的早期記憶改變,但卻標誌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上升。研究人員評估受試者的認知功能,平均觀察時間為4年,部分受試者長達8年。研究發現,男性在記憶與思考技能的深入測驗上每年掉1分,但女性則掉2分

鄭醫師補充:

女性的失智症風險高於男性,風險幾乎是兩倍。因此,如何預防勝於治療,絕對是關鍵。

基因檢測與功能醫學檢測能清楚揭露當事人的體質以及風險高低,及早做預防以及處理,建議有家族史的人最好及早做預防。

失智症可以當作預防醫學來做,而且有清楚的方向可以執行。

參考原文報導:

http://www.cnbc.com/2015/07/21/alzheimers-worsens-twice-as-fast-in-women-study-finds.html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睡眠不規律似與癌症相關

英國廣播公司(BBC)新聞網今天(21日)報導,研究顯示,根據對老鼠的實驗結果,睡眠不規律很可能會導致癌症生成。

這項研究報告刊登於「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令人更加擔心輪班工作對健康可能產生的不良影響。

研究人員以罹患乳癌機率高的老鼠為實驗對象,將牠們的生理時鐘每週延後12小時,並且持續一整年。

一航來說,這些老鼠大概50週後會出現腫瘤,但在固定打亂牠們的睡眠習慣後,僅僅8週後就有腫瘤出現。

研究報告表示,「這是首次有研究明確顯示,長期日夜顛倒和乳癌生成有所相關。」

雖然這項研究結果很難直接套用到人類身上,但研究人員推估,這大概等於乳癌高風險婦女若睡眠不規律,可能會提早約5年罹癌。

研究團隊表示,家族中有乳癌病史的婦女應該避免輪班工作,但也提醒研究結果仍有待進一步人體實驗加以證實。

鄭醫師補充:

過去有研究認為褪黑激素不足可能會提升癌症風險,也認為褪黑激素是一種自然的抗氧化的荷爾蒙,這篇研究也可以看出端倪。

褪黑激素可以透過檢測也能直接得知。

參考文獻:

  1. Chronically Alternating Light Cycles Increase Breast Cancer Risk in Mice

    Van Dycke, Kirsten C.G. et al.
    Current Biology , Volume 25 , Issue 14 , 1932 - 1937

http://www.cell.com/current-biology/abstract/S0960-9822(15)00677-6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凝膠擦傷口保護一時 卻可能留黑疤

(健康醫療網/記者周威志報導)塵爆事件病患的清創治療,引起大家對傷口細菌感染的重視,不管是大人小孩,幾乎都曾有跌倒擦傷的經歷,近年來流行一種敷料凝膠,只要在剛受傷的當下抹上去,就會形成防水保護膜,但其實卻有可能留下一輩子的痕跡。

有接觸地面或污染源的傷口,因為所含的細菌量愈多,就算凝膠隔絕了空氣,裡頭仍可能有厭氧菌作怪,導致癒合不完全而黑色素沈澱

醫師表示,不論傷口深淺,在上任何敷料前,一定要做好消毒的動作,才不會到頭來,還要花大把銀子雷射,卻效果有限!

鄭醫師補充:

有汙染的傷口最好消毒,但別忘了消毒後,用無菌的生理食鹽水沖過,可以幫助傷口恢復較快。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童服抗生素 關節炎倍增

美國最新研究發現,兒童服用抗生素,較容易罹患幼年型關節炎,其出現幼年型關節炎風險是未服抗生素同齡兒童的兩倍之多。

美國羅格斯大學、賓州大學與阿爾弗瑞德‧杜邦兒童醫院研究團隊於昨(二十)日在《兒科》醫學期刊(Pediatrics)發表這項研究成果。

研究人員發現,兒童如果服用抗生素處方藥,出現幼年型關節炎風險就會翻倍。藥物劑量越多,風險也越高。患者使用抗生素一年內最容易出現幼年型關節炎

幼年型關節炎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患者關節、眼睛長時間慢性發炎,因此常引起疼痛、視力喪失、失去行動能力等症狀。醫界多半認為,這種疾病與遺傳有關,環境因素可能也會誘發疾病發作

過去研究顯示,大約有四分之一處方箋抗生素用於兒童,約有一半的抗生素用於治療急性呼吸道疾病,但這些使用抗生素藥物的兒童患者多半不需要使用抗生素。研究作者美國羅格斯大學醫學院兒科部博士後研究員丹尼爾‧霍爾頓表示,這項研究也建議,避免讓小孩一感染就過度使用抗生素

有些研究發現,小孩服用抗生素,較容易出現發炎性腸病等慢性命。研究認為,抗生素會干擾腸道細菌生態,因而造成發炎性腸病與其他自體免疫疾病。研究人員因而在二○一四年展開研究計畫。

研究人員分析英國健康促進網絡(THIN)數據,比較剛確診幼年型關節炎患者與控制組兒童用藥紀錄,研究人員分析約四十五萬筆兒童的醫療紀錄,其中有一百五十二人罹患幼年型關節炎。結果發現,兒童服用抗生素處方藥,較容易出現幼年型關節炎。研究人員也發現,兒童若因上呼吸道感染而接受抗生素治療,更容易罹患幼年型關節炎。使用抗病毒藥物、抗黴菌藥物,則沒有這種現象。

鄭醫師補充:

抗生素在本地兒科門診的處方中,算是常客,但鮮少有家屬知道,抗生素經常使用,除了會增加細菌的抗藥性之外,還可能讓小孩的免疫系統受到干擾,甚至引發幼年型關節炎這種自體免疫疾病。這篇研究報導就是一個清楚的例證。

因此,研究人員提醒醫師人員,不要在小孩一出現感染的症狀就急於用抗生素,畢竟抗生物是兩面刃。

小孩的感染或者感冒,不妨現透過整合醫學的協助來減緩症狀,當然,最好由醫療專業來執行,因為如果需要緊急醫療狀況處理,也不至於延誤。

參考文獻:

Antibiotic Exposure and Juvenile Idiopathic Arthritis: A Case–Control Study

  • Daniel B. Horton,
  • Frank I. Scott,
  • Kevin Haynes,
  • Mary E. Putt,
  • Carlos D. Rose,
  • James D. Lewis,
  • and Brian L. Strom

Pediatrics peds.2015-0036; published ahead of print July 20, 2015, doi:10.1542/peds.2015-0036

http://pediatrics.aappublications.org/content/early/2015/07/15/peds.2015-0036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