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期做運動 降低妊娠糖尿病機率

【台灣醒報記者鄭宇晴綜合報導】愈早開始規律運動的準媽媽,罹患妊娠糖尿病的機率就愈低!妊娠糖尿病可能導致準媽媽流產或產出不健全的寶寶。西班牙研究指出,孕期中規律運動的孕婦,可減少30%罹患妊娠糖尿病的機率,專家表示,「我們同樣發現,會運動的孕婦平均體重較其他孕婦輕1公斤,生下來的寶寶也較健康。」

罹患妊娠糖尿病的孕婦,在懷孕前多沒有糖尿病病史,但在懷孕時卻出現高血糖現象,是高危險妊娠的代表疾病之一。根據西班牙昆卡光明聖女醫院發表於《英國婦產科》期刊的研究,研究員分析了13項過去研究中,2,873名孕婦在孕期做適當運動後的狀況,發現和一般孕婦相比,她們罹患妊娠糖尿病的機率降低了30%左右。

「若準媽媽整個懷孕期間都有持續、綜合地從事有氧運動、塑身運動、耐力訓練、重量訓練及伸展運動等,罹患妊娠糖尿病的機率還會更低,」光明聖女醫院研究員格瑪‧馬丁娜絲指出,「她們的平均體重比其他孕婦少1公斤,生下的寶寶也更健康。」研究指出,由於妊娠糖尿病媽媽生的寶寶體型較大,在生產過程中容易造成媽媽和寶寶的嚴重傷害。

英國皇家助產士學院顧問梅薇‧約基寧也建議,過去沒有運動習慣的孕婦,應先從每週3次、一次15分鐘的運動開始做起,再逐漸加量至每日運動30分鐘。

鄭醫師補充:

懷孕時期有規律運動,除了降低姙娠糖尿病風險,也有助於加速產程。因此,懷孕時維持規律的和緩運動,好處很多。

參考文獻:

Sanabria-Martínez GGarcía-Hermoso APoyatos-León RÁlvarez-Bueno CSánchez-López MMartínez-Vizcaíno V.Effectiveness of physical activity interventions on preventing 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 and excessive maternal weight gain: a meta-analysisBJOG 2015; DOI: 10.1111/1471-0528.13429.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1471-0528.13429/abstract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兒童是否患自閉症 嗅覺測試即知

 

(中央社倫敦3日綜合外電報導)以色列的研究人員發現,兒童嗅聞不同氣味的方法或可成為測試兒童是否患有自閉症的診斷依據

據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人們花在聞玫瑰花香的時間通常超過聞散發惡臭的腐魚

刊登在美國「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期刊、針對36名兒童所作的研究結果顯示,患有自閉症的兒童不論是聞香或聞臭,反應都沒有差別

美國國家自閉症協會(National AutismAssociation)表示,嗅覺最終可能成為測試兒童是否患自閉症的額外診斷工具。

全球每160名兒童就有1人患有自閉症,行為、社交互動與溝通技巧都會受到影響。兒童通常要長到至少2歲,才能診斷出是否患有自閉症。

研究人員之一、博士研究生羅森克蘭茲(LironRozenkrantz)表示,兒童在嗅聞各種氣味時通常會調節吸氣速率。

她向BBC表示,自閉症兒童從未出現吸氣速率調節的情況-不論是聞到洗髮精還是腐魚,自閉症兒童的吸氣頻率都一樣

她說:「這項研究結果不僅驚人,也令人有些意外。」

研究團隊開發了一款電腦程式,能夠測試一群兒童是否患有自閉症,準確率達81%。

鄭醫師補充:

這項研究報導值得參考,因為過去這樣的研究比較少,而且這樣的測試也可以幫助父母在家時,留意自己的小孩對於不同氣味的反應是否不同,提早發現小孩是否有自閉症之傾向。

參考文獻:

A Mechanistic Link between Olfaction and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Liron Rozenkrantzcorrespondence
,
 Ditza Zachor
,
 Iris Heller
,
 Anton Plotkin
,
 Aharon Weissbrod
,
 Kobi Snitz
,
 Lavi Secundo
,
 Noam Sobelcorrespondence
Publication stage: In Press Corrected Proof
 

 

 
 

http://www.cell.com/current-biology/fulltext/S0960-9822(15)00651-X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未滿12歲 禁可待因感冒藥

 

 

 

 

 

嬰幼兒、兒童出現咳嗽、感冒症狀,用藥必須非常小心。歐洲藥物管理局(EMA)四月提出警告,提醒十二歲以下幼童千萬不可使用含「可待因」(Codeine)藥物治療咳嗽、感冒症狀,而美國食品藥物管理署(FDA)近日也提醒父母、照顧者,小孩用藥後一旦出現呼吸變慢、呼吸變淺、呼吸困難、呼吸有雜音、意識混亂、異常嗜睡等症狀,最好立刻停藥、馬上急診或叫救護車,以免情況惡化。

歐洲藥物管理局也建議,十二到十八歲兒童也最好不要使用含可待因藥物。主要原因在於,含可待因藥物可能造成呼吸變慢、呼吸困難等副作用

過去,美國兒童接受扁桃腺移除手術後,醫師可能開立可待因藥物處方箋。在二○一三年,美國食品藥物管理署強烈反對這項做法。近日,美國食品藥物管理署更進一步提醒父母、照顧者,當發現小孩用藥後出現上述異常症狀,就要盡快就醫。

可待因屬於鴉片類成分,通常用來舒緩疼痛。這種成分也會和止咳藥、感冒藥結合。美國兒科醫學會在一九九七年的時候就建議醫師,不要針對兒童開立可待因藥物處方箋

鄭醫師補充:

事實上,小孩感冒藥儘量少開少用,不管是這篇研究提到的可代因,還有常用的退燒止痛藥等等,因為容易有過量或者相關副作用的風險。

感冒發燒,藥退燒或者縮短感冒病程,建議不妨考慮高劑量維他命C的補充,此外,鋅或其他可以調節免疫功能的補充品都可以幫助感冒症狀緩解,感冒最怕是感冒重症,也就是發燒好幾天,異常衰弱疲憊等等,若出現不尋常的病程,很可能不是我們以為的一般感冒,最好儘快求醫治療。一般感冒明顯的症狀,三到四天症狀應該會緩解。

參考文獻:

The Pharmaceutical JournalURI: 20068144

http://www.pharmaceutical-journal.com/news-and-analysis/news/ema-recommends-restrictions-on-codeine-for-children/20068144.article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睡眠受干擾、品質不佳 疼痛感加劇

 

 

 

 

 

睡覺品質不好,疼痛就會加劇。美國最新研究發現,一旦睡眠受到干擾、睡眠品質不佳,就會改變身體疼痛訊號傳遞,中樞感官系統也會變得更敏感,若能好好提升睡眠品質,就可以幫助舒緩疼痛,對疼痛控制很有好處。

這項研究成果近日已發表於美國疼痛醫學會所出版的《疼痛期刊》(The Journal of Pain)。

退化性關節炎患者當中,超過一半的人晚上會出現關節疼痛症狀,因此睡眠就會受到干擾,這些患者不但睡眠品質變差、輾轉難眠,睡眠也變得斷斷續續。近來有研究顯示,患者睡眠受干擾情況,可被視為疼痛嚴重程度指標。而睡眠受到干擾可能也會造成慢性疼痛加劇、止痛藥效果減弱。

美國亞利桑納州立大學、阿拉巴馬大學、佛羅里達大學研究團隊以退化性關節炎患者為研究對象,分析失眠嚴重程度與疼痛之間的關聯性。參與研究民眾都有關節疼痛困擾,年齡介於四十五歲到八十五歲之間,研究人員透過問卷了解患者睡眠情況,評估關節疼痛程度。

研究發現,睡眠受干擾程度可能影響疼痛訊號傳遞過程,如果退化性關節炎患者好好治療、改善失眠困擾,或可減輕疼痛

研究作者認為,對於退化性關節炎患者來說,想要提升睡眠品質,最有效的方法可能是認知行為療法,這種治療方式對失眠患者、退化性關節炎患者都能帶來好處。

鄭醫師補充:

睡眠是身體修復的重要關鍵,睡眠不佳,身體修復進度受阻,疼痛忍受度下降其實是一種提醒,然而這樣的效應,往往會形成一種惡性循環,也就是睡眠影響疼痛忍受度,疼痛影響又惡化睡眠。許多人不得安眠或者入睡困難,其實與身體的疼痛或者局部僵硬不適有直接關係。

因此,改善的重點,最好雙管齊下,也就是處理疼痛的根源以及睡眠障礙雙管齊下。最怕用錯方式,例如並用止痛藥加上安眠藥,也許可以短暫獲得安眠效果,但長期下來可能就是無休無止的藥物依賴甚至是藥物濫用的問題了。

參考文獻:

Sleep and Pain Sensitivity in Adults.

Sivertsen, Børge; Lallukka, Tea; Petrie, Keith J PhD; Steingrímsdóttir, Ólöf Anna; Stubhaug, Audun; Nielsen, Christopher Sivert

doi: 10.1097/j.pain.0000000000000131

http://journals.lww.com/pain/Abstract/publishahead/Sleep_and_Pain_Sensitivity_in_Adults_.99853.aspx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飲酒更聞美食香 食慾控不住小心胖

 

【華人健康網記者林芷揚/台北報導】暢飲清涼啤酒,可說是夏天一大樂事!愛喝酒的不只男性,許多女性也常在炎熱的夏天喝啤酒消暑或享樂。不過,喝酒對於想要瘦身的女性或許不是件好事,因為國外研究發現,酒精會增加女性大腦對於食物味道的敏感度,讓人在不知不覺中吃進更多食物

美國研究發現,女生攝取酒精會增加食慾,讓妳吃得更多吃日式燒烤要配啤酒,吃台式熱炒也要配啤酒!在悶熱的夏天小酌兩杯,似乎已經成為難以抗拒的誘惑。不過,對於想控制體重的民眾來說,高熱量的啤酒一定要適可而止,對在意身材的女性來說尤其如此

研究發現 女生喝酒會增加食物攝取量

美國「每日科學」(Science Daily)網站指出,美國印第安納大學(Indiana University)醫學院醫學與神經學系(Departments of Medicine and Neurology)所進行的研究發現,攝取酒精會讓女性的大腦對於食物香味的反應更加敏銳,導致喝酒的女性吃進更多卡路里。這項研究已經刊登於由肥胖學會(The Obesity Society)所發行的七月號《肥胖》(Obesity )期刊。

酒精、食物香味做實驗 發現喝酒與飲食關聯性

研究員邀請35位不吸菸、非素食、體重適當的女性參與實驗,觀察他們在飯前分別接觸酒精和安慰劑之後的影響;接著,再使用食物的香味以及非食物的香味來測試大腦的反應,並且透過功能性磁振造影(fMRI)觀察血氧濃度相依對比(BOLD)的變化。觀察完畢之後,就讓受試者享用午餐。

適量飲酒無傷大雅,但是酒精的熱量高、營養價值低,民眾千萬別貪多。

研究發現,和安慰劑相比,當受試者接觸酒精之後,大多數的人在接下來那頓午餐就會吃得比較多。此外,研究員也發現,當受試者聞到食物味道的時候,大腦丘腦下部的反應也比聞到非食物味道時的反應還要強烈。因此,研究員認為,大腦可以控制要吃進多少食物,如果再加上酒精的影響,民眾恐怕就會在無形之中飲食過量。

酒精熱量高、營養低 喝多易增重

事實上,透過酒精幫助開胃,就是所謂的「開胃酒效果」(aperitif effect)。不過,本次研究發現,這個作用並不全然是由第一時間接觸酒精的口腔,以及消化吸收酒精的腸道所造成的,大腦對於調節食物攝取量,也扮演很重要的角色

另一方面,酒精飲料本來就是「無營養卡路里」(empty calories)的食物,也就是營養價值低,熱量卻很高。因此,高卡路里的啤酒喝下肚,再加上其「開胃酒效果」,自然會增加熱量攝取,造成體重上升。

美國德克薩斯理工大學(Texas Tech University)營養科學系教授賓克斯(Martin Binks)指出,酒精和吃東西之間的關聯性以前都被過於簡化,這個研究顯示了其中的複雜過程,未來還需更進一步的研究。

適量飲酒 助興又健康

提醒民眾,無論是男性還是女性,喝酒都不宜貪多,適量飲用才能助興又健康。此外,啤酒本身就是高熱量的飲料,想要保持苗條身材的民眾,還是少喝為妙!

鄭醫師補充:

酒精會增加味覺敏感度,對的食物配對的酒,食指大動,食欲大開,這是國外高級餐廳,都有侍酒師專門針對不同的菜餚搭配不同酒類來享受美食的重要原因。

對於想減重的女性,酒精攝取還是儘量節制會好些。這篇報導就是很好的說明。

參考文獻:

  1. William J.A. Eiler, Mario Džemidžić, K. Rose Case, Christina M. Soeurt, Cheryl L.H. Armstrong, Richard D. Mattes, Sean J. O'Connor, Jaroslaw Harezlak, Anthony J. Acton, Robert V. Considine, David A. Kareken. The apéritif effect: Alcohol's effects on the brain's response to food aromas in women. Obesity, 2015; 23 (7): 1386 DOI: 10.1002/oby.21109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腦記憶形成的秘密 科學家破解

 

【台灣醒報記者李明倫綜合報導】人們每天的記憶是如何形成,又怎麼喪失?7月1日發表於著名國際學術期刊《神經元》,美國與英國的科學家們首次精確發現,人類大腦記憶是由「內側顳葉」的神經細胞負責產生。這項新發現將有助科學家們進一步了解記憶如何喪失,對未來治療阿茲海默症以及其他腦神經系統疾病展露一道曙光。

【記憶問題爭論不休】腦科學家長期爭論究竟記憶是如何形成的,但許多問題仍然沒有答案。相互競爭的理論包括單一或少數幾個神經細胞即可紀錄一個人或一個概念,而也有學者認為需要一大群神經細胞來形成記憶。

此次研究邀請了14位志願者,這些志願者都患有嚴重的癲癇,在醫院中科學家將電極植入他們癲癇發作的腦區以監測他們是否適合進行手術,電擊的植入也幫助研究人員紀錄大腦中單一顆細胞的活躍程度,並觀察大腦不同腦區在記憶形成時,整體神經細胞活躍狀況的圖譜。

【記憶形成核心】科學家們首先給志願者分別觀看一些名人和著名景點的照片(比如老虎‧伍茲和艾菲爾鐵塔),同時記錄大腦看到這些影像時活躍的神經細胞。之後,科學家們將名人和著名景點合成新的照片(比如把老虎‧伍茲合成到艾菲爾鐵塔前),給志願者觀看這些合成照片時,發現活躍的細胞與先前的圖譜不同(亦即不同的細胞在這狀況下活躍)。

最後科學家們又再度給志願者觀看一開始使用的名人或著名景點的照片,發現分別看名人或景點時,活躍的神經細胞與觀看合成照片時的圖譜一樣。這意味著研究人員觀察到測試者同一神經細胞內產生新的連結內容。在志願者學會將人物與特定地方連結的剎那(新記憶形成時),科學家表示他們發現了在「內側顳葉」的神經細胞們戲劇性地非常活躍。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神經外科與精神病學和生物行為科學」大衛·格芬醫學院的伊扎‧佛萊德教授在記者會上表示,在數十億個腦神經細胞中可以記錄到單一顆細胞活躍程度的技術,是世界上少數有,而這研究技術幫助團隊直進入瞭解人類認知和記憶形成的核心。

這項發現將有助於更好地解釋記憶損失,以及研究新的方法治療阿茲海默症和其它神經系統疾病。

鄭醫師補充:

所以在幫助記憶力方面,任何治療或者處置若能針對內側顳葉來做加強,效果必然更為顯著。

參考文獻:

  1. Alternative Splicing in the Mammalian Nervous System: Recent Insights into Mechanisms and Functional Roles

    Raj, Bushra et al.
    Neuron , Volume 87 , Issue 1 , 14 - 27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焦慮 易消化道感染

一個人的情緒狀況與免疫功能好壞息息相關。比利時最新研究發現,當一個人心情很焦慮、很憂鬱,消化道感染風險就會增加,且特別容易產生長期併發症

比利時魯汶大學、魯汶大學醫院研究團隊針對二○一○年所發生的飲用水汙染事件進行研究、追蹤,因而得到上述結論。研究成果已發表於《腸道》國際醫學期刊(Gut)。

在二○一○年十二月,比利時安特衛普地區有兩社區爆發集體腸胃炎疫情,超過一萬八千人接觸受汙染飲用水。研究人員想了解這次事件對民眾帶來哪些長期影響。

研究作者安德里安‧李斯頓表示,這兩社區所發生飲用水汙染事件為一場意外,疫情爆發一年後,追蹤患者復原、健康情況,研究團隊就可進一步分析哪些為長期併發症風險因子。

研究團隊發現,如果一個人過去情緒較焦慮、憂鬱,一旦喝下受汙染飲用水,就會特別容易出現消化道感染症,且感染病情也會比較嚴重。此外,這些人產生大腸激躁症等長期併發症風險也較高,受感染一年內,這些人很容易出現腹瀉、便秘、間歇性腹部絞痛等大腸激躁症症狀。研究人員認為,焦慮、憂鬱情緒很可能影響免疫功能。

研究人員表示,這項研究顯示,焦慮、憂鬱情緒會改變身體消化道感染免疫反應,進而導致感染症狀加重,往後也較容易演變成慢性腸躁症。這代表一個人的心理狀態與免疫功能大有關聯,可見心理健康、社會支援服務有多重要。

鄭醫師補充:

我們先看一下這項研究的對象,是一群受飲用水汙染的居民。研究提到如果過去容易焦慮憂鬱,一旦飲用受汙染的地下水,消化道更容易感染。這部分存在一個可能性:這些焦慮的人原本腸道免疫力就比較差,而腸道免疫力差,以整合醫學觀點來看,腸道菌叢失衡都是容易引發焦慮或者憂鬱的關鍵,因為腸道發炎處發的免疫神經反應,會引發大腦壓力,長期壓力下來,焦慮以及憂鬱的風險自然提升。

因此,焦慮或者憂鬱的患者若合併有腸道問題(尤其是腸躁症),務必積極處理,這是可以大幅改善的,而且一兼兩顧。

改善腸道健康,也能緩解憂鬱以及焦慮。

參考文獻:

 Psychological comorbidity increases the risk for postinfectious IBS partly by enhanced susceptibility to develop infectious gastroenteritis

  • Mira M Wouters,
  • Sander Van Wanrooy,
  • Anh Nguyen,
  • James Dooley,
  • Javier Aguilera-Lizarraga,
  • Winde Van Brabant,
  • Josselyn E Garcia-Perez,
  • Lukas Van Oudenhove,
  • Marc Van Ranst,
  • Jan Verhaegen,
  • Adrian Liston,
  • Guy Boeckxstaens

Gut gutjnl-2015-309460Published Online First: 12 June 2015 doi:10.1136/gutjnl-2015-309460

http://gut.bmj.com/content/early/2015/07/03/gutjnl-2015-309460.abstract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養貓心情反而差?研究:感染寄生蟲恐增精神病風險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由於近期心靈療癒風潮的流行,以及領養意識的抬頭,讓不少家庭裡都擁有一隻到數隻不等的喵星人或汪星人,但尤其是愛貓人士可要注意衛生清潔,因為根據英國的最新研究指出,貓體內的寄生蟲「弓形蟲」,恐讓抵抗力較弱的人,像是孕婦,罹患憂鬱症、精神分裂症、躁鬱症等風險大幅升高

遭弓形蟲感染 罹精神病風險增百分之五十

該研究來自英國精神分裂症研究期刊,研究發現,從小家裡就有養貓的人,其罹患精神相關疾病的風險,較常人多出百分之五十以上。研究認為,這都與弓型蟲有所關聯

弓形蟲大多存在於貓的腸胃道中,也因此會透過糞便進而傳染給人類,而那些抵抗力正常的人,通常都能阻擋弓形蟲,對於身體所帶來的傷害,但如果是碰上孕婦亦或老年人,恐怕會出現相關精神疾病。

美國疾病管制局也建議,防止弓形蟲的危害,貓飼主務必每天更換貓砂,可有效減少弓形蟲的數量,而抵抗力較弱者,也建議接觸貓之後能夠多加洗手,並且減少餵食生肉給貓吃,才能把風險降到最低。

鄭醫師補充:

對體質弱的人來說,養貓若是被弓形蟲感染,身體的發炎反應會增強,讓大腦飽受壓力,罹患精神病以及躁鬱症風險隨之提高。過去我也曾在部落格撰文探討過。

參考原文報導:

http://www.medicaldaily.com/toxoplasma-gondii-parasite-cat-feces-linked-schizophrenia-and-other-mental-illness-337030

參考文獻:

  1. Is childhood cat ownership a risk factor for schizophrenia later in life?

    Fuller Torrey, E. et al.
    Schizophrenia Research , Volume 165 , Issue 1 , 1 - 2


DOI: http://dx.doi.org/10.1016/j.schres.2015.03.036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改善帕金森氏症!天天吃點黑醋栗

 

【華人健康網記者林芷揚/台北報導】想吃一點健康的莓果類食物嗎?除了常見的草莓、藍莓、覆盆子,何不試試看口感酸酸甜甜的黑醋栗?這種黑色漿果不只美味可口,還有意想不到的健康作用。國外研究發現,黑醋栗可以促進正面情緒和腦力,還可望幫助改善帕金森氏症。黑醋栗有助於改善壓力焦慮等負面情緒,還能幫助對抗帕金森氏症。(圖片/取材自《每日郵報》Daily Mail)

紐西蘭黑醋栗 提升大腦精準度、注意力

美國「每日科學」(Science Daily)網站指出,由紐西蘭研究機構「植物與食物研究」(Plant & Food Research)的科學家和英國諾桑比亞大學(Northumbria University)共同進行的研究發現,紐西蘭黑醋栗可以增加大腦功能,包含精準度和注意力。這項研究已經刊登於《功能性食物》(Journal of Functional Foods)期刊

實驗發現 黑醋栗果汁降低心理疲勞、改善情緒

研究對象為36名年齡介於18至35歲的健康民眾,他們每天飲用250ml的果汁,接著進行大腦表現評估。受試者喝下的果汁共有3種,一種是普通黑醋栗原汁,一種是特定品種的黑醋栗冷壓果汁,還有一種則是黑醋栗口味的含糖安慰劑。喝完果汁之後,受試者大腦表現評估的結果顯示,飲用前兩種黑醋栗原汁的人,他們的注意力和情緒都有改善,而且心理疲勞也有降低

黑醋栗能降低MAO 有助改善帕金森氏症

另一方面,飲用特定品種黑醋栗汁的人,他們血液中的酵素「單胺氧化脢」(MAO)大幅降低。值得注意的是,MAO的增加和神經退化性疾病如帕金森氏症,還有情緒失調如壓力、焦慮相關,而治療上述疾病的藥物,往往就是抑制MAO的作用,因此,能夠減少MAO的黑醋栗,不但有助對抗負面情緒,還可望幫助改善帕金森氏症。

不過,國內營養師趙函穎指出,無論是何種品種和榨汁方式,黑醋栗本身就具有降低MAO的功效。另外,適度補充黑醋栗還能促進眼周的血液循環

黑醋栗抗氧化能力強 花青素幫助運動後恢復

英國齊切斯特大學(Chichester University)的運動生理學家庫克(Matthew Cook)則表示,黑醋栗可以提升運動表現,而且其含有的豐富抗氧化物「花青素」,能夠促進血管擴張,幫助肌肉的血液流動,並在激烈運動之後幫助身體恢復

鄭醫師補充:

黑醋栗提升多巴胺的關鍵就在於抑制大腦單胺氧化酶(MAO)的作用,MAO是大腦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的代謝酶,MAO被抑制後,多巴胺代謝變慢,濃度自然提升。

參考原文報導:

http://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5/06/150624105944.htm

參考文獻:

 

  1. Anthony W. Watson, Crystal F. Haskell-Ramsay, David O. Kennedy, Janine M. Cooney, Tania Trower, Arjan Scheepens. Acute supplementation with blackcurrant extracts modulates cognitive functioning and inhibits monoamine oxidase-B in healthy young adultsJournal of Functional Foods, 2015; 17: 524 DOI:10.1016/j.jff.2015.06.005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吃含制酸劑胃藥 染菌風險多5倍

●國衛院研究 制酸劑降低胃酸分泌 也降低殺菌力  

●國人每年吃掉22億顆胃藥 疊起來有6,693座101大樓高

 

許多國人有藥物傷胃的迷思,主動要求醫師開胃藥,其實,胃藥也會傷胃。國家衛生研究院發表本土第一個胃藥與沙門氏菌感染的研究,發現服用強力制酸劑「氫離子幫浦阻斷劑(PPI)」的病患,感染沙門氏菌風險是一般人五倍。

根據統計,國人一年吃掉廿二億顆胃藥,其中制酸劑就高達十七億顆以上,藥費超過十三億元,以單顆藥品厚度零點二公分計算,國人每年服用的制酸劑疊起來有六千六百九十三座一○一大樓,吃藥搭配胃藥,是國人普遍的習慣。

沙門氏菌是最常見的腸胃道感染菌之一,國衛院研究團隊利用健保資料庫,分析二○○○年至二○一○年,因感染沙門氏桿菌住院病患與一般病患約七萬多名。

國衛院感染症與疫苗研究所主治醫師郭書辰表示,使用PPI的患者,感染沙門氏菌風險是一般人五點三九倍,停藥一周者為三點二倍,停藥一個月以上,感染風險與一般人無異;除了PPI,服用一般制酸劑「組織胺阻斷劑」的民眾,感染沙門氏菌風險為一點八四倍。

郭書辰說,人體有許多防衛機制可抵抗腸胃道細菌感染,如胃酸可殺菌,腸內好菌可抗壞菌。但胃食道逆流、胃潰瘍患者因胃酸分泌過多,需服用制酸劑降低胃酸分泌,同時也降低胃酸的殺菌力。抗生素、類固醇、非類固醇止痛藥如阿斯匹靈等,也增加腸胃道感染風險。

國衛院感染症與疫苗研究所副所長齊嘉鈺說,研究結果並非建議民眾不要吃胃藥,而是呼籲民眾,胃潰瘍等症狀緩解後,應停藥並留意日常飲食衛生。郭書辰表示,功能性胃痛,例如上台報告前緊張,吃完胃藥不痛後就應停藥;若胃痛與飲食不正常有關,應改善飲食習慣,至於胃食道逆流或胃潰瘍,建議尋求醫師意見,不要議自行服藥。

台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廖偉智表示,並非所有藥物都傷胃,有時多吃胃藥反而影響藥物吸收。開業藥師易麗珍表示,氫離子幫浦阻斷劑或組織胺阻斷劑皆為處方藥,需照胃鏡,確認有潰瘍等才會開立,市售胃藥、胃散多含碳酸氫鈉、碳酸鈣,長期服用可能脹氣;胃乳及胃乳片含鋁、鎂等重金屬,長期服用可能便秘、腹瀉。

鄭醫師補充:

長期服用胃藥,抑制胃酸,導致胃酸原本的殺菌力降低,增加腸道感染風險。類似的研究結果,國外早有諸多研究證實。

如何幫助胃酸正常分泌,維持正常消化功能又能避免症狀,最好藉由整合醫療來著手,一旦出現腸道菌叢失衡甚至是腸道感染風險,務必及早醫治,因為腸道菌叢失衡引其的後遺症相當多,最好不要等閒視之。

類似研究的參考文獻: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23588238

參考文獻:

Clin Infect Dis. 2014 Dec 1;59(11):1554-8. doi: 10.1093/cid/ciu628. Epub 2014 Aug 4.

Association between recent use of proton pump inhibitors and nontyphoid salmonellosis: a nested case-control study.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25091310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睡覺助大腦排毒 可穩定情緒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為了將大腦維持在最佳狀態,對身體來說,是一個既耗時又複雜的大工程。大腦細胞會不斷製造出一種「有毒的廢物」,如果這些廢物不斷累積,便會干擾你的思考、行為與心情。為了避免這樣的狀況發生,身體會定期透過大腦組織,釋放一種特殊的液態清潔物質,叫做「腦脊髓液」(cerebrospinal fluid,CSF)。

腦脊髓液能清除不需要的廢物,並把它們運送到肝臟進行解毒。美國羅徹斯特大學醫學中心(University of Rochester Medical Center)的神經科學家,最近剛做出一個重要的發現,能說明睡眠在這個重要的廢物清除過程中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

這群研究者以老鼠做為研究對象(老鼠的腦與人類的腦相當相似),把一種特別的螢光劑加在CSF中,然後用一種高級掃描儀,來觀察當老鼠醒著與睡著時,體內的CSF有何變化。

研究發現,當老鼠睡著時,腦細胞會縮小,而細胞之間的空隙會多出百分之六十左右。這使得CSF可以快速地在腦細胞之間流動,並且極有效率地把毒素清掃乾淨。這個做出重要突破的研究因此認為,當人們入睡時,大腦能更有效率地清除白天累積的毒素。相反地,如果睡眠不足,這些毒素就會滯留在大腦中,於是就會產生頭昏腦脹、暴躁易怒的感覺。

鄭醫師補充:

許多人睡不好,頭會感覺沉重,思慮不清甚至會情緒暴躁,原因之一可能是大腦累積毒素,排除效率不佳,這項有趣的研究就是很清楚的示範說明。

因此,良好的睡眠品質是精神以及情緒穩定的基石,有睡眠障礙莫等閒識之,最好透過完整的身心評估找出原因,針對原因來處理才是根本解決之道。

參考原文報導:

http://www.nih.gov/news/health/oct2013/ninds-17.htm

參考文獻:

Xie et al “Sleep initiated fluid flux drives metabolite clearance from the adult brain.” Science, October 18, 2013. DOI: 10.1126/science.1241224

 

 Image of a mouse brain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燒傷死亡率高 醫嘆無力回天

中國時報【邱文秀、林宜慧╱台北報導】

八仙樂園粉塵爆炸事件當晚,大批休假的醫護人員都被召回搶救傷者,但醫師不是神,也有無力回天的時刻。有醫師提出「大燒傷死亡率」公式,表示有些結果,是在燒傷發生當下就註定了;希望不幸事件發生後,不要苛責醫護人員。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腎臟科主治醫師劉文勝昨日表示,事故當天中興全院動員,但他還是必須向大家說一個不好的消息,就是大面積的燒傷,死亡率非常高

新光醫院急診醫學科主治醫師張志華則表示,其取自於國外文獻,但因應不同國家的醫療水準,同一死亡分數在不同地區死亡率有差,依台灣非災難時醫療水準,死亡分數達130左右,存活率是零,但這次意外短時間湧入大量傷患,不能單靠公式評斷。

劉文勝透過臉書貼出大燒傷死亡率公式(Baux Score),其計算方式為:年齡加上燒傷面積,等於基本死亡分數(若有嗆傷,再加17);接著,再將死亡分數乘以0.8,就會算出死亡率

「一開始的燒傷註定結局,請諒解現在醫學的限制!」劉文勝強調,大燒傷的死亡率都很高,請外界不要苛責第一線的醫護人員。

對於這套公式,台北榮總醫師吳元宏也引用,並以八仙塵暴首位死亡的20歲女性為例進行計算。吳元宏寫道,20歲女性,燒傷面積90%,因肺部灼傷插管再加上17,根據Baux Score公式,換算後死亡率約為8成

劉姓台大急診室醫師表示,大燒傷發生當時,只要燒傷程度達2度或3度,有些結局一開始就註定了;甚至在落後一點的醫療環境,可說死亡率幾乎是100%。

劉醫師說,醫生真的不是神,當燒傷面積達90%以上,醫生真的就只能盡人事、聽天命。不可諱言的是,有人運氣很好可以存活,可是8成以上的人都救不回來。

鄭醫師補充:

上述這則報導,不是醫療人員為了卸責而先幫大家打的預防針,這則報導提到的燒傷死亡率估計,所有的醫師在醫學院都上過,提供給大家參考。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深層睡眠有助防失智

深層睡眠有助清除大腦中的斑塊。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研究指出,一旦缺乏充足的深層睡眠,不僅大腦的斑塊堆積,還會影響睡眠品質,形成惡性循環

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神經科學教授馬修沃克研究團隊分析二十六名認知功能正常的年長者,發現睡眠品質最差的人,腦中的斑塊堆積最多,記憶力測驗的分數也最差。研究已發表在《自然神經科學》期刊。

這些斑塊堆積在神經細胞外部。主要由乙型澱粉樣蛋白組成,具神經元毒性。堆積易導致認知與記憶能力的缺損。研究人員認為,人體在非快速動眼睡眠的深層睡眠時期,清除大腦中的斑塊,缺乏深層睡眠,斑塊的累積會更嚴重。

學者提醒,預防失智除了多動腦,睡好覺也是重點。多動腦無法改變大腦結構,但可以讓失智的症狀延後發生,甚至即使大腦已有阿茲海默症的病變,出現失智的症狀也會降低。

鄭醫師補充:

過去研究告訴我們,許多失智症的患者,長期都有睡眠障礙,甚至必須靠藥才能入眠。因此有些研究認為,是藥物導致失智症,真的只是如此嗎?到底導致失智的原因是什麼?

目前所有的研究都無法證實確切的緣由,比較能接受的說法,就是當事人因為本身基因型較為脆弱,在加上生活型態不佳或者曝露於有毒環境中長期累積,導致大腦細胞慢慢退化,睡眠不加到底是結果,還是原因,其實研究人員也不確定。目前研究只是提醒我們,睡不好的人,大腦容易有乙類蛋白沉澱,因此,睡眠品質不好的人,最好能及早改善睡眠品質,減少乙類蛋白沉澱,進而預防失智症的發生。

基因檢測可能是目前對於失智症的預防對策中,比較能提早知悉且透過相關體質調整來根本預防失智的方式。體質需要功能醫學的相關檢測來告訴我們當是人的體質缺陷為何,透過相關營養補充合併排毒的方式,再配合生活型態改變,才能完全防堵失智。目前我們在坊間看到的失智症預防對策,大多只是在談生活型態而已。

參考原文報導:

http://news.berkeley.edu/2015/06/01/alzheimers-protein-memory-loss/

參考文獻:

Bryce Mander, Ph.D., postdoctoral fellow,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Ricardo Osorio, M.D., research assistant professor, psychiatry, Center for Brain Health, NYU Langone Medical Center, New York City; June 1, 2015, Nature Neuroscience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更年期服抗憂鬱藥 易骨折

有些更年期女性使用抗憂鬱藥物幫助減緩更年期不適症狀。美國最新研究提醒,更年期女性長時間使用抗憂鬱藥物「選擇性血清素再回收抑制劑」(SSRI),很容易增加骨折風險。

「選擇性血清素再回收抑制劑」除了可以治療憂鬱症,也可以減緩熱潮紅、夜間盜汗等更年期不適症狀。這類藥物常取代荷爾蒙替代療法,成為治療更年期不適症狀另一種選擇。

研究計畫主持人美國東北大學馬修‧米勒博士指出,中年女性如果沒有精神方面疾病,卻長時間持續服用「選擇性血清素再回收抑制劑」,似乎會增加骨折風險。縮短用藥時間,或可減少骨折發生機率。。

上述研究成果近日已發表於《受傷防治》醫學期刊(Injury Prevention)。

這項研究當中,研究人員以十三萬七千多名四十歲到六十四歲女性為研究重點,這些女性在一九九八年到二○一○年間,或多或少都曾服用「選擇性血清素再回收抑制劑」。研究人員將這些數據與其他二十三萬六千多名未使用女性做比較。結果發現,長時間用藥女性較容易骨折。

研究人員進一步分析發現,更年期女性服用「選擇性血清素再回收抑制劑」一年後,骨折風險上升百分之七十六。兩年後,骨折風險雖然稍微下滑,還是上升百分之七十三。五年後,骨折風險上升幅度約六成七。

鄭醫師補充:

任何新藥的副作用,在上市初期,不可能被發現長期服用可能引發的副作用為何,除非累計一段時間使用經驗,臨床醫師陸續發現類似的狀況,透過研究分析統計,此時,我們才有機會看到真相到底為何,這篇研究報導就是一個清楚的例證。

更年期合併有焦慮或者情緒障礙,有非藥物的整合改善療法。對藥物有疑慮或者容易產出副作用的敏感體質,建議可以透過這類自然療法來根本改善。

抗憂鬱劑服用會引發骨質疏鬆,這並非首次研究,過去也有類似的研究報告: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22659406

類固醇藥物以及腸胃科常用的質子幫浦抑制劑(強力制酸劑)若是長期使用,一向被視為引發骨質疏鬆元凶之一,殊不知,長期使用抗憂鬱劑,因為骨質疏鬆導致骨折機率更高:

http://www.medscape.com/viewarticle/812176

這些資訊,開立這類藥物的醫師並不會事先知,因此長期使用抗憂鬱劑引發的副作用,最好多留意相關資訊,自求多福。

參考文獻:

  1. Yi-han Sheu, Amy Lanteigne, Til Stürmer, Virginia Pate, Deborah Azrael, Matthew Miller. SSRI use and risk of fractures among perimenopausal women without mental disorders. Injury Prevention, 2015; injuryprev-2014-041483 DOI: 10.1136/injuryprev-2014-041483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空氣汙染傷腦筋 失智症風險增2∼4倍

中國時報【林宜慧╱台北報導】

吸久了髒空氣不只傷心肺,更可能增失智症風險!台大公衛學院最新研究發現,長期暴露在空氣中的懸浮微粒(PM10)及臭氧中,暴露量高者比低者增加2到4倍發生阿茲海默症和血管型失智症的風險

台大公衛學院昨發表最新研究,針對居住在北北基的249位阿茲海默症患者、125位血管型失智症患者與497位健康組對照,研究運用環保署大台北地區24個空氣監測站,包括14年的PM10及12年的臭氧監測資料,並假設研究對象皆住在同一地點暴露13年。

研究者台大公衛學院博士生吳昀麇指出,研究結果顯示,PM 10暴露量高於49.23μg/m3的長者得到阿茲海默氏症風險,是低於44.95μg/m3低暴露量長者的4倍;臭氧暴露量高於21.56ppb長者的罹患風險則是低於20.20ppb低暴露量長者的2倍。而血管型失智症也有類似結果,PM10高暴露者罹患風險比低暴露者高3.6倍,臭氧高暴露者風險則比低暴露者高2倍。

研究並指出,北北基地區PM10暴露量最高為蘆洲、三重,臭氧暴露量最高則為陽明山。台大公衛學院副院長詹長權表示,世界衛生組織認為PM10的年均標準應為20μg/m3,但台灣北部平均高出2倍、中南部更高出4倍,且台灣將PM10標準訂為60μg/m3,遠高於研究中定義的高暴露量;呼籲政府應將標準先下修為50μg/m3,並慢慢朝20μg/m3努力。

台大公衛學院公共衛生學系副教授程蘊菁說明,PM10含多環芳香烴、革蘭氏陰性菌等毒素,都可能影響腦部功能;臭氧則可能破壞血腦屏障,造成腦部發炎

台大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陳達夫解釋,PM10提高失智症風險主因應不是懸浮微粒本身,而是內含的危害人體物質,造成腦部慢性發炎,也使失智症罹患率上升;而這類緩慢進行的疾病致病原因有先天遺傳或後天環境,愈晚發生者受環境影響愈重。

程蘊菁呼籲,民眾平時出外活動戴口罩、門窗不要打太開、家裡不放印表機等事務機,可避免PM10;臭氧則在市郊、中午前後濃度較高,特定時段可避免外出。

鄭醫師補充:

這批研究的重點就是空汙會導致大腦發炎,其實不只是大腦發炎,全身也是長期慢性發炎。

長期慢性發炎若沒有適當控制汙染來源,透過適當的飲食以及運動,那麼失智的危險性無法降低。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