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隱形眼鏡感染風險高

 

隱形眼鏡相關問題引發感染耗費的醫療費用不低。美國疾管中心研究指出,美國一年在隱形眼鏡相關感染的醫療花費竟達一億七千五百萬美金。

美國疾管中心流行病學研究員珍妮佛克普指出,有些民眾需要配戴隱形眼鏡,但如果不重視清潔、保養或定期更換,發生感染的風險頗高。

有些民眾把周拋隱形眼鏡戴了好幾個月,忽略更換,導致角膜上皮細胞受損,抵抗力降低。

隱形眼鏡族忽視清潔與殺菌可能出現細菌感染與真菌性角膜炎。真菌又可分為霉菌及酵母菌。一般真菌性角膜炎初期的症狀與細菌性感染的角膜炎類似,患者常由於感染初期輕忽,延誤治療,導致病情嚴重。氣候溫暖潮濕時,真菌性角膜炎感染好發機率增加。整體來說,較常見的仍為細菌感染。

醫師指出,不當配戴隱形眼鏡則會導致具保護功能的淚水蛋白濃度值下降,而長時間配戴隱形眼鏡也會改變角膜上皮細胞表面分子結構,增加感染風險。

鄭醫師補充:

隱形眼鏡的感染風險,若沒有碰上,一般人都缺乏警覺性,而即使留意隱形眼鏡的清潔,但過去也曾爆發清潔易的細菌或者其他微生物汙染,導致使用者角膜嚴重損傷的個案,一般來說,日拋型的隱形眼鏡最安全,但費用當然最高。配戴時間不宜過長,哪種隱形眼鏡的使用限期,勿超過廠商建議的使用時間。日拋不要變周拋,周拋不要變成月拋等等。

參考原文報導:

http://www.webmd.com/eye-health/news/20141113/improper-contact-lens-use-causes-millions-of-eye-infections-cdc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研究:嚼冰塊 有助大腦運作

【台灣醒報記者李昀澔綜合報導】冷飲見底時,將冰塊撈起放進嘴裡嚼得「嘎吱」作響,竟有助增強大腦神經細胞反應。

多數人嚼冰塊通常只為好玩或享受冰涼感,但也有人「一嚼上癮」,過去研究顯示,有這類「食冰癖」者,多因體內缺乏鐵質所致。食冰癖被認為是「異食癖」的1種,患者行為近乎強迫症,嗜吃冰塊等不含營養的食物甚至物品,有時會伴隨心理問題發生,女性及兒童比例略高於男性。

美國賓州大學團隊發表於《醫學理論》期刊的研究發現,一般人有食冰癖比例僅4%,「缺鐵性貧血」患者則逾5成。賓州大學心理系副主任梅麗莎杭特指出,曾有多位缺鐵性貧血食冰癖者表示,嚼冰塊「有點像喝咖啡」,具有提神效果,研究團隊據此推論,嚼冰塊或有助促進神經細胞運作。

研究人員測試一般人與缺鐵性貧血患者敏捷、警覺等瞬間反應能力及專注力,在受測同時讓受試者飲用室溫水或嚼冰塊。結果意外發現,缺鐵性貧血患者在喝室溫水時,受測表現類似注意力不足患者,反應較慢、出錯率偏高,但嚼冰塊時,卻與常人無異。

杭特解釋,「冰塊從口入」時,會引發類似「潛水反射」的現象,也就是深潛時,臉部接觸冰水,心跳會立刻變慢,輸往四肢的血流量減少,轉而輸往大腦及其他重要器官。此外,冰塊使體溫瞬降,造成交感神經興奮,也會使輸往腦部的血流量增加,因而增強大腦反應。

杭特分析,嚼冰塊理論上也有助增加常人大腦血流量,但由於一般人腦部「血氧濃度充足」,不像缺鐵性貧血患者體內血紅素製造不足,導致紅血球攜氧量下降而顯得「頭昏腦鈍」,就算嚼冰塊後腦部血管血氧濃度提高,對神經細胞反應改變有限。

鄭醫師補充:

冰冷的環境對人類身體來說是一種壓力,因此,一旦接觸到冰冷的東西,身體會啟動危險應變模式,把血液維持在身體核心與大腦,讓交感神經活躍,因此專注力以及應變能力隨之提升。缺鐵性貧血的人藉由嚼冰來減少周邊血流灌注,增加大腦血流,提升大腦專注力,有明顯的效果,難怪一嚼上癮!

參考文獻:

Pagophagia improves neuropsychological processing speed in iron-deficiency anemia

Hunt, Melissa G. et al.
Medical Hypotheses , Volume 83 , Issue 4 , 473 - 476

http://www.medical-hypotheses.com/article/S0306-9877(14)00271-0/abstract?cc=y

參考原文報導:

http://nymag.com/scienceofus/2014/11/ice-chewing-is-better-than-sex-for-some-people.html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病毒及微生物 影響人體行為

【台灣醒報記者陳彥驊綜合報導】病毒、寄生蟲及腸道細菌,竟會影響人類的行為。《德國之聲》報導,近期科學家發現一種跨物種傳染的病毒「ATCV-1」,可由綠藻傳染給人類,進而影響感官知覺。而貓隻身上寄生的弓漿蟲,則會影響人類社交行為。腸道中的細菌也會讓人心情受影響,例如變得急躁或從容。

科學家在綠藻中發現一種被稱為「ATCV-1」的病毒,它會影響正常人的視力,使人類的感知變得遲緩。研究人員發現此種病毒會跨物種從綠藻感染給人類,感染率約為40%。受感染者的視覺感知速度會降低10%,並減慢神經細胞訊息傳遞過程。研究人員以受感染的老鼠進行迷宮實驗,發現牠們身上也產生類似的症狀。

捷克的科學家研究分析,貓隻身上潛伏的弓漿蟲,雖然只會造成健康的成人身體不適,但會使孕婦的免疫系統降低,容易有生病的風險。研究顯示,受寄生的人類,神經傳遞將會受到干擾,宿主的社交行為將被影響。

當宿主為男人時,他們在與他人交際將變得更加內向及容易猜疑;而宿主為女人時,她們則會變得更加外向且容易信賴他人。在研究中受感染者都需要較長的反應時間,由此推斷此寄生蟲會干擾人體神經網路傳遞的速率。在工業化國家中,此寄生蟲甚至可能使人染上性病。

科學家也針對人體腸道細菌做分析,結果顯示,人類的心情會受到腸道微生物影響,使人體行為產生變化。當女性吸收優格中的益生菌時,會讓大腦對情緒上的感受更加深刻。研究人員也發現,患有自閉症的老鼠補充益生菌後,牠們的行為有明顯的改善。

後續的實驗中研究員將較為急躁且大膽的老鼠腸道中菌類,移植到較溫馴的老鼠身上時,發現溫馴的老鼠變得急躁,反向進行實驗則會使急躁的老鼠變得溫和。因此腸道中的細菌,將影響動物的情緒及感受

鄭醫師補充:

過去我曾寫過弓形蟲如何影響人類精神狀況的文章,包含有些思覺失調症(舊稱精神分裂症)、強迫症以及自殺患者等等可能致病原因都可能與弓型蟲感染有關。在此找出來給大家參考:

http://delightdetox1268.pixnet.net/blog/post/280269680-%E9%81%AD%E5%8F%97%E5%BC%93%E5%BD%A2%E8%9F%B2(%E6%88%96%E7%A8%B1%E5%BC%93%E6%BC%BF%E8%9F%B2%EF%BC%8C%E5%8E%9F%E6%96%87%E7%82%BAtoxoplasma-gondii

病毒感染會影響人類的神經傳導,導致思考行為的改變,這種關聯的確存在某些人身上,而這篇研究報導讓我們清楚,病毒對人的影響,不只是急性傳染病而已,即使症狀不嚴重,但影響層面所及,往往超過我們的想像。而腸道菌叢狀況影響我們的情緒、思考甚至是睡眠等等,已有諸多研究證實,而不少自閉症患者,的確存在嚴重的腸道菌叢失衡問題。腸道菌叢失衡導致得腸道炎,進而也讓大腦腫脹發炎,有興趣的人可以參閱六星期大健康計畫這本書的相關內容。

參考文獻:

  • Robert H. Yolken,
  • Lorraine Jones-Brando,
  • David D. Dunigan,
  • Geetha Kannan,
  • Faith Dickerson,
  • Emily Severance,
  • Sarven Sabunciyan,
  • C. Conover Talbot Jr.,
  • Emese Prandovszky,
  • James R. Gurnon,
  • Irina V. Agarkova,
  • Flora Leister,
  • Kristin L. Gressitt,
  • Ou Chen,
  • Bryan Deuber,
  • Fangrui Ma,
  • Mikhail V. Pletnikov,
  • and James L. Van Etten

Chlorovirus ATCV-1 is part of the human oropharyngeal virome and is associated with changes in cognitive functions in humans and mice PNAS 2014 111 (45) 16106-16111; published ahead of print October 27, 2014,

http://www.pnas.org/content/111/45/16106.abstract 

報導原文參考來源:

http://www.dw.de/five-freaky-contagions-that-affect-human-behavior/a-18043053

不管如何,病毒以及微生物在周遭,難以完全防範,一旦出現接觸病毒後產生的精神以及行為的改變,最好能針對身體實際受影響的部分直接來處理。譬如如果是腸道菌叢失衡導致的衝動控制問題,應設法透過相關檢測來了解實際狀況,並利用直接改善的治療方式正本清源!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世界第一瘦!挪威人北歐飲食助減重

肥胖是慢性病的殺手,台灣人竟然是「亞洲最胖國」!肥胖與飲食脫不了關係,如果想要吃的健康,不妨參考挪威人奉行的「北歐飲食法」(Nordic Diet),挪威人也是世界衛生組織(WHO)公認「最瘦」的已開發國家。根據一項北歐針對肥胖者進行的實驗發現,經過26週北歐飲食法之後,平均減掉了4.7公斤脂肪。

「北歐飲食法」的特色在於吃大量全榖類以及根莖類蔬菜,獲取幫助消化排便的膳食纖維,以及多吃莓果類富含天然抗氧化劑的水果。另外,每週要吃三次深海魚類,以獲取能降低血液膽固醇、穩定血壓的Omega-3脂肪酸。對於油類的選擇,更是要以有利於心臟健康的油為優先選擇。

根據《澳洲新聞網》(news.com.au) 報導,最新研究顯示,北歐飲食法能有效助減肥、防三高,可望成為全世界新的餐飲指南!

北歐飲食法 能降三高助減重

一項刊登於《內科醫學期刊》中的跨北歐研究報告顯示,瑞典隆德大學發現,患有新陳代謝症候群為肥胖高風險的人,嘗試使用北歐飲食法18至24周後,膽固醇指數明顯下降。同時,研究人員在丹麥哥本哈根大學為 147位肥胖症,且腰圍寬於100cm的患者設計北歐飲食,食用26週之後,他們平均減掉了4.7公斤脂肪,而且高血壓的症狀也大幅改善。

《澳洲新聞網》整理出5項北歐飲食重點,建議選用當地新鮮食材,吃出北歐人的健康。

【北歐飲食5項特點】

1. 少吃紅肉,多吃魚

北歐飲食強調少吃紅肉多吃魚,若要吃紅肉,也應優先選擇瘦肉食用。肉類建議選用富含好脂肪的深海魚類,以增加健康的Omega-3脂肪酸攝取量,減少不健康的飽和脂肪的攝取。Omega-3脂肪酸對心臟、大腦、關節、眼睛、情緒調節和神經系統的保健都能發揮作用。深海魚類如鯡魚、鯖魚、鮭魚,鯖魚和沙丁魚都是很好的Omega- 3來源。

2. 多吃漿果當甜點

若是嘴饞想吃點甜食,可抓一把莓果當糖果吃。色彩繽紛的藍莓、黑莓、桑椹和覆盆子等莓果中,都含有高量的花青素,是天然抗氧化劑,有提供保護心血管疾病、避免中風、發炎等功能。

3. 黑麥麵包當主食

北歐人的主食是麵包,但不是白麵包,而是纖維充足的全穀黑麥麵包。黑麥麵包比白麵包多出3倍纖維,有助飽足感及腸道蠕動順暢,以及控制血糖和膽固醇。黑麥還含有豐富的鎂、維生素B、鐵、鋅、抗氧化劑等重要營養素。燕麥、大麥製成的麵包或麵條,也是很好的主食選擇。

4. 多吃根莖類蔬菜

在北歐寒冷的環境下,根莖類蔬菜較容易生長,成為北歐人主要蔬菜來源。像是馬鈴薯、大白菜、甜菜等都是高纖維、鎂和鉀的重要來源。美國有研究也指出,馬鈴薯雖是碳水化合物,但是以健康的方式烹調,可以成為減重瘦身的料理。馬鈴薯不含脂肪、鈉及膽固醇,對健康比較無害。減肥不是靠完全捨去高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反而是要控制總熱量的攝取,達到平衡,才會有效。

5. 油菜籽油做涼拌菜

北歐的食用油主要是油菜籽油(canola oil),含有豐富有益心臟健康的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其他好油如特級初榨橄欖油或葵花籽油,都有利於心臟的健康,能減少身體的負擔。不過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高的油脂不適合高溫烹調,容易起油煙而產生致癌的前驅物。所以,使用這些油可多做涼拌菜食用。

鄭醫師補充:

這真是值得大家參考以及奉行的健康減重飲食原則,參考原文報導:

http://www.news.com.au/lifestyle/health/say-hello-to-the-nordic-diet-a-traditional-scandinavian-style-of-eating/story-fneuzkvr-1227012485627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昨晚去看一部電影,有興趣的人可以撥時間去觀賞:

http://www.catchplay.com/Movies/locke

內容簡介在預告以及電影公司的網站上都很清楚:

建築商經理伊凡洛克在面臨職場生涯最大挑戰的前夕,於開車下班途中接通了電話,導致了一連串難以想像的後果,徹底改變了他井然有序的生活…

今晚的這段車程 將徹底撞擊你生活中看似美好的一切。

伊凡洛克(湯姆哈迪 飾)是一名顧家的好男人,有一個愛他的妻子與兩個可愛的兒子。在一個月黑風高的晚上,他下班開車離去,準備迎接明天他職業生涯中的重大挑戰。但他今晚卻決定不先返家,而是急速趕往倫敦。在路上,他陸續接到了同事、老婆、上司與一夜情對象的電話,藉著車上僅有的一支電話,伊凡洛克下定決心,試圖在這段車程中挽回他生命裡已逐漸分崩離析的各種關係…

就心理動力的角度來說,我想提一個問題給大家思考:

為何這男主角所構築的完美世界會像幻象一般,在一夕之間完全崩毀?

提示:

越怕失控,越會失控。

他所建構的世界,完全是想避免他內心最深沉的恐懼與創傷,然而一夕間,所有完美的幻象完全崩解。深埋的恐懼,反而成為控制他唯一的真實。

有興趣的人歡迎和我交換意見以及討論。

英倫型男湯姆哈迪【失控】上路 偷吃真帶種 九十分鐘新作震撼名導史匹柏 成奧斯卡影帝大黑馬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愈運動、愈抑鬱 心理壓力釀疾病

【台灣醒報記者陳彥驊綜合報導】不當運動竟然會造成心理疾病!德國心理學家分析,適度運動有助自我肯定及身心發展,但如果是有目的從事運動項目,如職業運動員對賽績的壓力常對身心造成影響,或一般民眾運動目的是為減肥、穩定身形,都有可能因心理壓力對健康產生負面影響。

大部分民眾都是為了更健康,活得更久的目的而從事體育活動,卻容易忽略心理的感受。如辛苦運動減重10公斤,但心情卻依然抑鬱,即便身體健康了,仍可能有心理問題。

曾效力於德甲漢諾瓦96隊的足球員羅伯特恩克,在2009年11月10日因為重度憂鬱症而臥軌自殺。羅伯特的妻子表示,他在效力巴塞隆納隊的時候就患上了憂鬱症,害怕自己無法有傑出表現,此情況在2007年他的女兒夭折後更為嚴重。羅伯特因為害怕自己表現不佳,擔心斷送體育生涯的壓力,使他走上絕路。

德國體育心理學家堅斯克萊納表示,當運動員感到力不從心時,從事體育活動將弊大於利,且當失去信心時,內心就會產生恐懼感,強烈的恐懼感長時間持續的話,將會引發心理問題。

透過運動讓自己的體形更滿意的民眾,可能會產生害怕身材走樣的「體形障礙症」。而患有「暴食症」的人們,傾向參加極限耐力運動消耗大量熱量,平衡飲食習慣,但長久下來容易患有「運動成癮症」。在心理壓力的長期作用下,運動者的心情將會抑鬱,並造成心理問題。

克萊納補充說,如果是外在因素促使自己去運動的,那就該換個運動項目,或乾脆看場電影、讀本書來放鬆身心。要想透過運動獲得健康的身心,就必須聽從自己內心真實的感受,用發自內心的熱情促進自己積極鍛煉。從事運動項目時應感受它所帶來的樂趣,用享受的態度去從事,身心才會感到滿足。

鄭醫師補充:

這則報導的重點在於當事人本身就是運動員,當他從事運動時,就是持續在做與他工作有關的事情,因此更難放鬆。

一般人的工作與運動是兩回事。就像我曾和一位從小學網球的體育老師討論過,他們從小被逼著去訓練網球,長大以後,不會像一般的網球愛好者這麼愛打,因為打網球會激起他們過去被逼的負面記憶,反而更容易有壓力。

過去曾高居世界第一的網球明星阿格西也有類似的經歷,他從小被父親高壓訓練,雖然年少得志,但其實他恨網球,有離不開網球,因為這是他唯一擅長的事情,直到後來,他了解了如何對自己寬容,才開始愛上網球,享受網球,躍升為一代網壇名將。

只是轉移注意力對某些人來說還是不夠,必須透過專業協助,正視心中真正的脆弱與恐懼,與自己的陰暗面相處,沉澱之後才能真正走出陰影,讓自己成為光。

祝福大家!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適量喝酒助健康? 僅15%有效

過去有些研究報告指稱,適量喝酒有益身體健康,不過瑞典哥德堡大學最新研究發現,雖然適量喝酒的確可能預防冠狀動脈心臟病,但並非所有人都能得到這樣的好處,這是看個人基因,當身體出現某種特殊基因型態,酒精才能發揮保護心臟效果,而全部人口當中,只有大約百分之十五的人帶有這種特殊基因型態。

這項研究涵括六百一十八名冠心病患者與三千名健康民眾。研究人員將這些人依酒精攝取量分組。過去有研究發現,一種稱為「CETP TaqIB」的基因型態在酒精健康效果上扮演重要角色。因此研究人員也檢驗這些人是否帶有「CETP TaqIB」。研究結果發現,只有帶「CETP TaqIB」基因型的人適量喝酒,酒精才能幫助保護心臟。這項研究近日已發表於「酒精」醫學期刊(Alcohol,)。研究人員分析,這種特殊基因型態可能會影響膽固醇脂轉換蛋白,而膽固醇脂轉換蛋白則會影響到體內的好膽固醇,當好膽固醇發揮作用,清除血管多餘脂肪,就會對心血管健康產生好處。

  

鄭醫師補充:

想藉由喝酒幫助健康?先做基因檢測吧,確定有保護基因再放心喝,不然在怎麼小心喝都是傷身!

參考文獻:

Kirsten Mehlig et al. CETP TaqIB genotype modifies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alcohol and coronary heart disease: The INTERGENE case-control study. Alcohol, 2014 DOI: 10.1016/j.alcohol.2014.08.01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瑞士研究:長期暴露空氣污染 增第二型糖尿病風險

本報2014年11月12日綜合外電報導,姜唯編譯;鄒敏惠審校

瑞士研究發現,若空氣品質低於世界衛生組織(WHO)指標,並長期暴露在這樣的環境汙染中,可能增加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

研究證實 空氣汙染導致心血管、呼吸疾病

空氣污染已被證實與高血壓、心臟和呼吸系統疾病有關聯,而心臟相關疾病和第二型糖尿病有許多共同的風險因子。過去研究也發現,可能由空氣污染引發的血管發炎,和第二型糖尿病之間有所關聯。

這項在歐盟SAPALDIA計畫之下進行的研究,根據另一項在瑞士進行的大型研究,採用其空氣污染與心肺功能數據,檢視空氣污染和第二型糖尿病之間的關聯性。

研究人員針對2002年的面訪和調查資料,檢視參與者的生活型態和健康狀況,如是否被診斷出糖尿病、高血壓或呼吸道疾病等;也檢視當時的血壓測試結果以確認山與者是否有糖尿病。

在6,392位29至73歲的參與者中,有315位(5.5%)患有第二型糖尿病。糖尿病年齡較大、體重傾向過重、較容易有高血壓、較傾向抽煙而且教育程度也比非糖尿病患者低。因為過去曾有研究顯示噪音和第二型糖尿病有關,研究者也估算了參與者住家地址暴露於道路交通和鐵路噪音的程度。最新研究:PM10濃度低於世衛標準 糖尿病風險增

為了估計每位參與者住家長期暴露室外空氣污染的程度,研究人員以監測點資料建立出2002年前10年期間的PM10(大小達10微米的粒子)水準模型,用來表示一般室外污染,也建立二氧化氮(NO2)水準模型,表示交通相關的污染。

參與者的平均PM10暴露為22.3 µg/m3(每立方公尺微克);相較之下,世衛組織的準則則為20 µg/m3。

研究人員發現,空氣污染與第二型糖尿病呈現正相關,即使把交通相關噪音暴露、健康狀況、生活方式因素和社會經濟狀況考慮在內,結果也是如此。更重要的是,就PM10而言,即使在低於WHO空氣品質準則濃度時,這種關聯也成立。

研究人員發現,調整其他影響糖尿病風險的因素後,PM10每增加10 µg/m3,糖尿病的患病率會增加40%,而NO2每增加10 µg/m3,糖尿病的患病率則會增加19%。

雖然此研究無法包含參與者在工作環境或是遠離居家處暴露於空氣污染的程度,結果支持了長期暴露於空氣污染可能導致第二型糖尿病的假設。

鄭醫師補充:

多簡單清楚的研究啊,空氣汙染造成身體的負擔,之前研究多放在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這次的研究則告訴大家,血糖代謝直接受到空氣汙染的衝擊,空氣汙染越嚴重,糖尿病罹病風險越增加。

因此,預防保健,防毒以及排毒是絕對不能忽視的一環。可惜,大部分的醫師只能和大家討論防毒的部分,排毒其實是另外的專業領域,醫學院教的少之又少。

運動、烤箱、食物以及營養補充,有負擔的東西儘量減少接觸,腸道、泌尿道以及肝臟解毒功能維持理想狀態,即便有毒,其實也影響有限。

參考文獻:

Environ Int. 2014 Sep;70:95-105. doi: 10.1016/j.envint.2014.05.014. Epub 2014 Jun 7.

Long-term air pollution exposure and diabetes in a population-based Swiss cohort.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24912113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美國研究 打坐八周改善學習及記憶力

 

美國研究人員說,打坐八個星期就可以改善學習能力和記憶力。

哈佛大學神經科學家「拉薩」找了十六個人做實驗。研究人員用核磁共振掃描他們的腦部。結果顯示,練過八個星期的打坐以後,接受實驗的人腦子裡負責學習、記憶、情緒的部位,灰色物質都增多了。這也就表示,學習、記憶和情緒都改善了。

「拉薩」說,腦子是越用越好。常用哪個部份,哪個部份的能力就會變強。他說,打坐真算是一種腦力運動。

鄭醫師補充:

靜坐是訓練大腦如何休息與放鬆的運動。放鬆又能覺察,是靜坐者理想的狀況。一旦放鬆且能覺察,記憶以及學習能力自然提升。

參考文獻:

http://news.harvard.edu/gazette/story/2011/01/eight-weeks-to-a-better-brain/

參考原文報導:

http://www.dailymail.co.uk/health/article-2826953/Proof-meditation-grow-brain-just-eight-weeks-improve-learning-memory.html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被愛感」 可消除恐懼

【台灣醒報記者李昀澔綜合報導】「被寵愛」的幸福感,有助消除外在威脅帶來的恐懼及焦慮。

英國艾斯特大學團隊發表於《社會認知暨情緒神經科學》期刊的研究指出,受試者看到表達愛情、親情、友情或人類彼此照顧的圖片後,即便受到恐怖圖片或威脅性文字等刺激,其負面情緒較不易被挑起。

研究人員透過功能性核磁共振造影技術,分析受試者觀看充滿感情的圖片後,接受威脅等刺激時大腦運作的情形,結果發現腦部與情緒反應有關的「杏仁核」部位出現類似「當機」的狀況,使受試者不易產生負面情緒。

過去研究顯示,觀看充滿感情的圖片,可緩解生理上的疼痛。」艾斯特大學心理系副教授安琪卡爾分析,心理創傷往往需仰賴周遭親友給予情感支持來平復,若能透過影像喚起「愛的感覺」,對部分有焦慮傾向者,或有緩和不安情緒的效果。

卡爾解釋,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等精神疾病患者,常會有「過度放大」外在威脅性刺激的傾向,因此容易深陷焦慮或憂鬱情緒,而這類患者杏仁核的運作往往異常強烈,若能透過加強患者溫馨、被愛的感覺,應能緩和患者憶及壓力事件時激起的負面情緒

鄭醫師補充:

很多人在陳述自己對某個自己心儀的對象的實際感受時,常會用到這個詞:又愛又怕。如果我們用這項研究來看,愛與恐懼不可能並存,因此,恐懼時便沒有愛,被愛時,恐懼自然消失。愛與恐懼不會同時存在,如果我們對某人的觀感確定有恐懼,那麼對當事人不可能有愛。一旦說愛,都是誤解。又怕又愛,事實上,只有怕,至於愛呢?很多人會把需要當作愛。但需要,不是愛,相反地,反而是包裹著恐懼的華麗詞藻。一旦把需要掛在嘴邊,不時向對方討愛,只會把人嚇跑。

參考文獻:

L. Norman, N. Lawrence, A. Iles, A. Benattayallah, A. Karl. Attachment-security priming attenuates amygdala activation to social and linguistic threat. Social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Neuroscience, 2014; DOI: 10.1093/scan/nsu127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腦老化 口味變重

 

年長者容易味道越吃越重,原因在大腦老化。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發現,酸、甜、鹹、苦、鮮味必須經由舌頭偵測到才能大腦判別,因此不同時期的腦部變化,會改變食物喜好種類與程度,研究團隊希望能藉此扭轉長者味覺損失,可以讓味覺有機會回復敏感。

研究改造實驗老鼠基因,讓它們的味覺神經會因為刺激發出螢光,再藉著內視鏡觀察腦部變化,當飼料混入酸、甜、苦、鹹、鮮味時,發現舌頭的味蕾會直接將訊號傳送給大腦,由大腦做出判斷,再決定是否喜歡食物味道,因此可以推測,味道喜好是由大腦控制,與舌頭的味蕾沒有絕對關係。

貓熊從肉食性動物演化為吃竹子,因此大腦失去評斷肉類鮮味能力,肉食類動物則專注於鮮味,其他味道判斷則被弱化;研究學者祖克認為,人類大腦會因年紀而有不同,逐漸改變食物喜好,雖然舌頭不斷生產新味覺細胞,將食物資訊送到大腦判讀,卻可能因為大腦功能弱化,降低判斷能力。祖克補充,研究能解釋不同年紀民眾,喜愛食材為何有所不同;小孩天生討厭苦味,因為這可能是含毒食物訊號,年長者品嘗能力越來越差,可能是因為大腦功能降低造成;研究結果給予味覺研究新思考,希望能幫助長輩減緩味覺喪失。

鄭醫師補充:

味覺是人類的感官,味蕾只是接受器,真正辨識關鍵還是在大腦的相應區域。這篇研究可解釋為什麼許多年長者的口味越來越重。

參考文獻:

 

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aop/ncurrent/full/nature13873.html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Omega-3補充劑助戒菸

如果想戒菸,擺脫菸癮誘惑,或許可以考慮補充一點Omega-3脂肪酸。以色列海法大學一項最新研究發現,服用Omega-3補充劑可幫助減少對尼古丁的渴望,抽菸的人攝取Omega-3脂肪酸後,一整天抽菸數也大為減少。

研究首席作者以色列海法大學犯罪學成癮計畫主任、精神藥理學實驗室主任沙隆‧拉比諾維茲博士表示,目前幫助戒菸的藥物、替代品不但效果有限,且容易產生副作用。這項研究發現,Omega-3脂肪酸可以有效減少香菸誘惑,Omega-3脂肪酸便宜、方便取得,又幾乎沒有副作用,或可提供另一種選擇。

長時間接觸香菸中的有毒物質很容易引起肺功能、免疫功能、心血管功能障礙,並容易引發癌症病變。此外,香菸有毒物質還會減少大腦中的必需脂肪酸濃度,尤其是Omega-3脂肪酸更會受到影響。

一旦大腦中的Omega-3脂肪酸濃度降低,神經細胞結構就會受到損壞,大腦神經傳導物質也會受到干擾,此時,大腦掌管愉悅、滿足區域便容易出現變化,大腦這些區域也與回饋、決策有關,在成癮過程中,這些變化非常重要,因而導致抽菸的人很難擺脫菸癮糾纏。

研究計畫涵括四十八名抽菸者,這些抽菸的人年齡介於十八歲到四十五歲,過去一年內一天至少抽十支菸,一個人平均一天抽十四支菸,平均菸齡十一年。研究人員將這些人分成兩組,一組每天服用五顆Omega-3脂肪酸膠囊,另一組則服用安慰劑,持續三十天。

研究結果顯示,經過三十天後,服用Omega-3脂肪酸膠囊的人一天抽菸數平均減少兩支菸,減少幅度為百分之十一。此外,這些人對尼古丁的渴望也大為降低。再經過三十天,他們對香菸的渴望稍微增加一點,不過還是比剛開始來得好。研究人員認為,有些人原本不太想戒菸,服用Omega-3脂肪酸或可幫助減少抽菸數、克制抽菸欲望。

鄭醫師補充:

有些想戒菸的人,有時會在門診問我這個問題:有沒有什麼營養補充品可以協助戒菸或者降低菸癮?過去由於缺乏研究,我的答案都是運動。現在多了一個選項了,也就是Omega-3補充劑。

這篇研究用的OMEGA-3補充膠囊,使用的是高劑量萃取的魚油產品,一般市售的產品如果不是高劑量,想補充來協助降低菸癮,得提高顆數才行。

參考文獻:

S. Rabinovitz. Effects of omega-3 fatty acids on tobacco craving in cigarette smokers: A double-blind, randomized, placebo-controlled pilot study. Journal of Psychopharmacology, 2014; 28 (8): 804 DOI: 10.1177/0269881114536477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頭髮鋅鎂量多 國、英能力好

中國時報【胡清暉╱台北報導】

聖約翰科技大學副校長王健行針對180位16至19歲女學生進行研究,發現頭髮中鋅、鎂含量較高,國文和英文等記憶科目表現較好,建議多吃含鋅的海產、海帶,以及含鎂的綠色蔬菜、香蕉及胚芽米。

測一髮知全身狀況

「頭髮是人體多種重金屬毒及藥毒物的記錄器!」王健行說,頭髮最下端有毛母細胞,可從毛乳頭下方微血管獲得體內的營養成份、重金屬、藥毒物,當頭髮從頭皮長出來之後,平均每月約1公分,透過分析每段頭髮,可以得知一個人的身體狀況。例如,從6公分髮長可以推算出受檢者在過去6個月內是否吸毒。

王健行投入頭髮的篩檢及分析超過20年,最早是透過頭髮、血液、尿液去分析烏腳病患者體內的含砷量,又進行白頭髮研究。

王健行指出,白頭髮的原因大致可歸為遺傳、壓力、飲食,遺傳性白髮無法靠飲食改善,但壓力大與營養不均衡產生的白髮,可以多吃動物內臟、堅果、牡蠣、瘦肉、花生、芝麻、咖啡等含銅、鋅、錳的食物,已發表在日本SCI期刊《健康科學》。

銅鋅錳改善白頭髮

此外,近年來,他也把頭髮分析應用在青少女的學業表現追蹤,發現頭髮中鋅、鎂含量較高,國文和英文等記憶科目表現較好,建議多吃含鋅的海產類、魚、牡犡、海帶,以及含鎂的綠色蔬菜、水果、胚芽米,這項研究已發表在《長庚醫學雜誌》。

乳癌 銅、鐵含量高

王健行的研究團隊和台大合作,發現在飲食中添加葡萄糖酸鋅,可以幫助記憶,並且進一步由小鼠實驗得到證實,發現小老鼠若餵食鋅,腦內海馬迴的鋅含量較高,老鼠可在較短時間內走出迷宮,已發表在國外期刊。

王健行指出,他曾和國內醫學院共同研究,透過乳癌患者的頭髮做為檢體,觀察到患者體內的銅、鐵含量高於健康人,但鋅、鈣、鎂含量偏低,未來可考慮作為高風險乳癌患者的初篩方式。

鄭醫師補充:

在注意力缺乏過動症的門診過程中,有時會建議當事人透過頭髮的檢測來了解身體的重金屬是否過量以及微量元素是否缺乏,對於評估體內重金屬以及微量元素的累積含量,頭髮樣本的分析是一個非常直接得檢測工具。一般大醫院的檢測比較難去看累積量,主要是評估是否出現中毒狀況。

我常看到專注力不佳的小孩,鋅常常是不足的。鋅不足容易導致專注力不佳,鎂則是幫助放鬆,對骨質健康來說,鎂的重要性也不亞於鈣。

想知道自己體內的重金屬以及微量元素的詳細情形,不妨透過重金僅以及微量元素的頭髮分析來了解。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刺激胃酸分泌 喝雞精恐傷胃

覺得精神不好習慣喝雞精來補元氣,小心補出病來,因為雞精或是滴雞精,會刺激大量的胃酸分泌,增加腸胃道的負擔,而且裡頭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和高普林,有痛風、高血壓或是腎臟疾病的人更要避免食用,醫師建議,雞精不用天天喝,因為現代人飲食營養過剩,額外補充含有高蛋白質的雞精,可能會讓身體出現反效果。

找來明星代言,滴雞精更成為口耳相傳的保養聖品,色澤深的雞精,裡頭豐富的蛋白質、胜肽和核苷酸,還會添加中藥材補氣,卻也隱藏著高普林、高鉀、高蛋白的風險,喝下肚,會刺激腸胃道分泌大量的胃酸,有腸胃道疾病的民眾,反而造成負擔,還有痛風,高血壓高血脂的人也不適合,小孩子更要適量食用,一個星期一到兩次就可以。

從西醫觀點看來,腎臟疾病的患者,更要小心食用,雞精類還是屬於加工食品,補元氣適量就好,可別補過頭,傷身又傷神。

鄭醫師補充:

我在門診不時會被問到這個問題:可不可以靠雞精來補充蛋白質?喝雞精要留意哪些事情?究竟誰不能喝雞精?

這篇報導說得很清楚:胃功能不佳,尤其是容易胃酸逆流、胃脹氣的人,最好避免,因為雞精含的高蛋白會刺激胃酸產生。

同時,痛風、高血壓以及洗腎的患者,因為雞精本身的高普林、高鉀以及高蛋白質等等,也會造成身體額外的負擔以及健康風險。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身處空氣污染中 孕婦易生ADHD小孩

空氣污染一般會讓人覺得影響的是身體的健康,但是一項新的研究指出,母親在懷孕時如果處在空氣污染的環境中,孩子出生後發生注意力缺失過動症(ADHD)的風險也提高。這也是學界首次將兩者建立關連性的研究。

在這項刊登在公共科學圖書館開放式線上期刊(PLOSONE)的研究中,研究團隊將焦點放在空氣污染中常見的一種化合物「多環芳香烴」(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上,以觀察懷孕期婦女接觸到的多環芳香烴水準,與之後生下的小孩是否有ADHD間的關連。多環芳香烴是化石燃料不完全燃燒的產物,主要是交通工具產生,在美國家戶如果用化石燃料燃燒取暖,也會是多環芳香烴的主要來源,在先前的研究說明它會破壞成長中的神經系統。

研究的目標是250位九歲兒童,他們採樣了受試者出生後暴露在多環芳香烴的量及二手菸暴露情形,藉此進一步釐清出生前從母體接收到的量有多少。而為了能準確測量母親到底曝曬在多少多環芳香烴中,研究的主筆人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公衛學院教授FredericaPerera研究的是母親DNA中的共價鍵結物(DNAAdducts)。DNA共價鍵結物是如多環芳香烴這類對人體有害的化學物質進入人體後,取代了正常DNA上鹼基的意思,每個人的情況都不會相同,因此具備識別度。

實驗結果發現,有超過三分之一的受試者,母親懷孕期間接觸到高含量多環芳香烴,在九歲時有五倍的機會發生注意力異常的情形,而在全面評估是否具有ADHD行為特徵時,出現各項特徵的風險也都在三倍以上。

在她先前的多項研究中,已經顯示出在產前曝露在高劑量多環芳香烴中,會與產生多種症狀的風險有所關連,包括小孩在3歲時發展遲緩、5歲時智商較低、6到7歲時產生焦慮、憂鬱與注意力相關問題。

Perera表示,現在發現了這個造成ADHD的因素,是可以預防的,相關的預防措施應該要接續著擬定出來並執行。紐約市政府已經著手管制交通工具排放多環芳香烴,她表示政府可以做出改變,也是政治人物的責任。而對懷孕婦女的建議,Perera表示多吃新鮮的食物以吸收良好的營養很重要,可以彌補空氣污染帶來的傷害。

鄭醫師補充:

這篇研究報導主要提醒我們:空氣汙染的「多環芳香烴」(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在孕期曝露頻率增加,孩童日後產生神經損害,進一步導致ADHD的罹患風險提高,此外,先前的研究也發現孩童發展遲緩、智力偏低以及焦慮憂鬱等狀況,一部份的原因來自於母親孕期所接觸的空氣汙染導致。因此,建議政府能積極改善空汙的嚴重度外,孕婦於懷孕期間,儘量避免空汙的曝露,降低孩童日後罹患ADHD以及其他精神疾病的風險。

 

參考文獻:

Perera FP, Chang H-w, Tang D, Roen EL, Herbstman J, et al. (2014) Early-Life Exposure to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and ADHD Behavior Problems. PLoS ONE 9(11): e111670. doi:10.1371/journal.pone.0111670

http://www.plosone.org/article/info%3Adoi%2F10.1371%2Fjournal.pone.0111670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