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糖分食物 加速惡化

 

飲食、某些特定食物真的容易引起青春痘或讓青春痘更惡化嗎?美國紐約皮膚科醫師雀瑞爾‧卡爾雀接受外電媒體訪問時表示,很少研究顯示特定食物會影響皮膚健康,每個人情況也都不太一樣。不過皮膚會反應全身健康狀況,如果飲食營養均衡,讓身體保持健康狀態,外表自然就容光煥發,但飲食若吃得很差、很不健康,也會反應到皮膚上面。

美國營養師法羅里‧崔羅爾表示,大約四十年前,有些研究認為飲食並不會造成青春痘問題,不過近幾年來,有些研究發現,飲食會影響血糖,而血糖起伏可能與青春痘發生率息息相關。像餅乾、含糖飲料等高糖分食物都會讓血糖快速飆高,此時血液中的胰島素濃度就會增多,這樣糖分才會進入細胞。而胰島素可能與青春痘生長有關。

二○○七年,曾有一項研究針對四十三名青少年、年輕男性做實驗,這些人都長了青春痘,研究人員將他們分組,有些人飲食包含一些低醣類負荷(GL)食物,另一組則食用大量碳水化合物,不去特別考量醣類負荷、升糖指數等問題。實驗持續三個月,結果發現,採用低醣類負荷飲食者青春痘大為改善。不過在一份皮膚科醫學期刊當中,也曾有研究顯示,青春痘、胰島素與醣類負荷指數沒有關聯性。因此目前醫界對此還沒有定論。

國外學者建議,飲食方面,平常還是要盡量維持血糖穩定。當血糖維持穩定,可以幫助減少發炎反應、氧化傷害,這些都與皮膚狀況有關。平常要盡量多攝取不同顏色蔬菜,許多蔬菜含有抗氧化成分,可幫助減少自由基傷害。

還有一些人認為,多喝牛奶、多吃乳製品容易造成青春痘問題。雖然兩者沒有絕對關聯性,不過皮膚科專家威廉‧丹比曾在醫學期刊撰寫文章解釋兩者關係。丹比認為,牛奶含有一些成分與荷爾蒙睪固酮有關,而睪固酮會刺激皮膚油脂腺分泌,使肌膚更容易長出青春痘。卡爾雀醫師指出,曾有幾名患者說道,當他們不再喝牛奶、吃乳製品,青春痘便大為改善。

雖然研究結果顯示,乳製品與青春痘有所關聯,但並沒有證實兩者因果關係,一個人喝了牛奶,青春痘就大為改善,並不代表所有人都會有一樣的反應。

部分研究認為,特定食物可能造成青春痘問題。不過多數醫生都同意,飲食並非唯一因素,像荷爾蒙變化、皮膚先天敏感程度與皮膚受摩擦等因素都可能引發青春痘問題。

 

鄭醫師補充:

這篇報導提醒我們,減少糖份和牛奶的攝取,補充抗氧化物對於青春痘的改善有幫助。

2007年那篇降低糖份,改善痘痘的研究參考來源:

Carbohydrate metabolism and diabetes:

  • Robyn N Smith,
  • Neil J Mann,
  • Anna Braue,
  • Henna Mäkeläinen,
  • and George A. Varigos

A low-glycemic-load diet improves symptoms in acne vulgaris patient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Am J Clin Nutr July 2007 86: 1 107-115

http://ajcn.nutrition.org/content/86/1/107.full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雌激素療法 可抑制狂食症

 【台灣醒報記者李昀澔綜合報導】俗稱「女性荷爾蒙」的雌激素,可減少「狂食症」患者「失控大吃」的行為。

肥胖醫學會資料顯示,狂食症與「暴食症」,都屬於常在高中時期發病的飲食疾患,患者可能因壓力引起焦慮或憂鬱情緒,會在短時間內吃下遠超過正常食量的食物,或明知進食量已足夠,卻仍無法抑制吃東西的衝動。

暴食症患者會催吐或使用瀉劑,因此體重未必過重,但狂食症患者不會出現催吐等避免發胖的「代償行為」,因此肥胖比例較高。

過 去研究證實,經期較不規律者,由於內分泌失調,較可能出現狂食行為。美國貝勒醫學院及德州兒童醫院團隊發表於《臨床調查期刊》的研究,透過動物實驗發現, 體內雌激素含量偏低時,狂食行為頻率會增加,而透過補充雌激素刺激大腦中負責分泌神經傳導物質「血清素」的神經細胞,可藉此減少狂食行為。

然而,要遏止狂食行為,並非直接補充雌激素那麼簡單,因為體內雌激素過量,極易引發乳癌等疾病。研究人員將雌激素與「GLP-1」胜肽結合,雌激素就不會被運送至乳房組織,藉此避免因治療狂食症而引發其他腫瘤。

   

鄭醫師補充:

在大腦細胞中,的確有性荷爾蒙的受體存在。雌激素過多或者不足,都可能影響大腦細胞的正常運作。像這篇研究提到雌激素可以調控大腦細胞血清素的受體,也足以解釋許多更年期的女性,因為雌激素濃度降低,為何容易出現情緒或者睡眠障礙得主要原因。

我不建議有暴食傾向的人直接接受雌激素補充,至少先經客觀的血液檢測,確認雌激素是否偏低,再考慮來補充比較合宜。補充的話,亦須在專業監督下來進行,以減少雌激素過多可能產生的健康風險。

參考文獻:


Citation Information: J Clin Invest. 2014. doi:10.1172/JCI74726.

http://www.jci.org/articles/view/74726?key=8e4efb9644d3c536b53c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核桃油保護心血管 優良脂肪酸

 
 

美國賓州大學與塔夫斯大學研究人員發現,核桃油可以輔助改善心血管健康。研究人員分別以核桃皮、核桃油、核桃肉及去油核桃肉給予受試者,結果顯示核桃油對心血管健康有益。

賓州大學研究人員潘尼艾瑟森指出,這項研究針對十五名受試者進行隨機雙盲研究,結果顯示核桃脂肪有益心血管健康,但仍無法證明是何種成分對心血管有益,但目前推測是優良脂肪酸具有保健作用。

研究人員表示,適量補充含omega-3脂肪酸的天然食物以往被認為對心血管健康有益。吃富含油脂的無汙染魚類也能補充優良脂肪酸,不吃魚的人可考 慮堅果類、豆類,麻仁油或打碎的亞麻仁、南瓜子,以補充優良脂肪酸促進心腦血管健康。平時碳水化合物以五穀雜糧為主,但要節制精製澱粉,避免三酸高油脂過 高節制熱量與飽和脂肪。過量的紅肉、高飽和脂肪、高鹽醬料增加損害心血管健康的風險。

醫師並建議多吃含有豐富的水溶性膳食纖維,而挑選適量含亞麻油酸的食物也對人體有益,能輔助維持人體正常的新陳代謝活動。

若能減少腸道吸收膽固醇,改變血中脂肪酸濃度,降低壞的膽固醇和三酸甘油酯,輔助改善血脂問題,因而被視為有益健康的明星級健康穀物。適量油脂與纖 維能滑腸通便,促使糞便體積變大、水分增加,配合纖維促進腸胃蠕動,發揮通便的作用,平時腹瀉的人食用量須減量。例如五穀類膳食纖維多,促進腸胃蠕動,對 健康有益,可適量食用。

  

鄭醫師補充:

這篇研究是去年五月發表的研究。

核桃本身含Omega-3也含Omega-9。核桃油是素食者可以考慮攝取的Omega-3的來源。此外亞麻仁油也含Omega-3,但這兩種國外取得成本比較低,國內來說,若以經濟考量來看,素食者可以考慮芥花油。

參考文獻:

http://news.psu.edu/story/276393/2013/05/08/research/whole-walnuts-and-their-extracted-oil-can-reduce-cardiovascular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神經細胞受損 長者睡不好

【台灣醒報記者李昀澔綜合報導】年長者常有睡不著、睡不長或睡眠品質不佳的困擾,可能與大腦「中間核」部位的神經細胞受損及退化有關。

美國貝斯以色列女執事醫學中心團隊發表於《大腦》期刊的研究,長年追蹤千名65歲以上年長者睡眠狀況及腦部結構後發現,隨年齡增長,位在大腦「視丘」部位中間核的神經細胞群逐漸消失,造成平均70歲的受試者,睡眠時間比起20歲時減少1小時,並帶來認知能力衰退、血壓偏高、糖尿病風險增加等問題。

貝斯中心神經科學教授克里佛德薩波爾過去研究顯示,位於實驗鼠大腦「視前區腹旁側」部位的一群神經細胞,會透過分泌一種稱為「神經節肽」的物質,因而產生類似「睡眠開關」的作用;當研究人員破壞視前區腹旁側的神經細胞後,實驗鼠出現總睡眠時數減半及「睡睡醒醒」等失眠狀況。

人類大腦與鼠類視前區腹旁側相對應的位置,是視丘的中間核部位;研究人員在受試者過世後,透過分析大腦切片發現,失眠症狀愈嚴重者,中間核神經細胞數目愈少,神經節肽分泌量也愈低。薩波爾另外發現,部分阿茲海默症患者睡眠週期失調,也與中間核神經細胞受損有關。

   

鄭醫師補充:

長者失眠,服用安眠藥物的健康風險反而提高,這是累積許多臨床研究證實的結論,主要是長者代謝慢,同時半夜往往要如廁,增加跌倒以及腦傷的風險。

若有任何治療方式能幫助丘腦的神經細胞再生,甚至只是增加丘腦的循環以及功能,可能都有機會改善長者失眠的問題。

此外,長者失眠可以優先考慮作用於褪黑激素受體的致效劑,由於和傳統的安眠藥物作用不同,安全性比較高,也不會提高跌倒機率以及影響記憶力,是目前新的治療選項,包含失智症患者的失眠也可以協助改善,國內有醫學中心的臨床個案報告研究已證實效果不錯。

參考文獻:

Andrew S. P. Lim, Brian A. Ellison, Joshua L. Wang, Lei Yu, Julie A. Schneider, Aron S. Buchman, David A. Bennett, and Clifford B. Saper. Sleep is related to neuron numbers in the ventrolateral preoptic/intermediate nucleus in older adults with and without Alzheimer’s disease. Brain, August 2014 DOI: 10.1093/brain/awu222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苜蓿芽防高血壓 紅斑性狼瘡患者應避免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楷婷報導)苜蓿芽在營養學被歸類為蔬菜類,是一種高纖維低熱量的食物,而且含有多種營養成份,如維生素A、維生素C、維生素B群、鐵質,還有一些蛋白質等,所以是一種極佳的高纖低卡食物,具有飽足感,所以相當適合擔心發胖的人食用。而且苜蓿芽鉀含量也相當高,有助穩定血壓;不過,紅斑性狼瘡患者則不適合食用苜蓿芽。

苜蓿芽的營養成分為何?

營養師程涵宇表示,苜蓿芽除了富含維生素與礦物質之外,其鉀含量也相當高,每50克就含有173毫克的鉀,優點為預防高血壓,幫助血壓穩定,還具有消水腫之功效。但是因為鉀含量過高,腎臟患者其鉀代謝異常,須避免食用涼拌苜蓿芽,應先稍微燙熟之後再行食用。

苜蓿芽會不會引起自體免疫疾病呢?

程涵宇指出,苜蓿芽所含左旋大豆氨基酸(L-canavanine),可能會引起身體內免疫T細胞的異常作用,導致免疫異常反應,誤將自己體內的細胞當成外來的入侵物,產生抗體來對抗,而誘發全身性紅斑性狼瘡等自體免疫疾病。但是需非常大量食用,才有可能發生。而過去的研究是猴子每餐40%的份量來源為苜蓿芽,連續七個月食用,才造成自體免疫疾病。

日本最近的研究發現,全身性紅斑狼瘡(SLE)患者,若維他命C攝取不足或缺乏高纖維飲食,則其病情較易復發,這可能與維他命C之抗氧化作用相關。此外,全身性紅斑狼瘡患者並不適合食用苜蓿芽之食物。

   

鄭醫師補充:

紅斑性狼瘡患者食用苜蓿芽可能導致病發的相關參考文獻: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3155617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6890899

除維他命C外,紅斑性狼瘡患者關於營養補充可以參閱原文資料,其中提到牛磺酸、Omega 3和6脂肪酸、維他命D、E、A、B群,纖維、大豆異黃酮以及相關的礦物質以及微量元素等等,都十分重要,建議可以考慮補充,參考原文資料:

http://www.scielo.br/scielo.php?pid=S0482-50042012000300009&script=sci_arttext&tlng=en

這些營養補充是否足夠,功能醫學都能提供相關檢測來作客觀且直接的監控。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小腹突出?矯正骨盆歪斜助改善

 

小腹凸起的原因除了皮下脂肪累積以外,腰椎前凸說不定也是原因。身體前後肌肉失衡崩潰,脊梁骨變形進而擠壓內臟,造成腹部凸出。接著如骨牌效應般導致臀部下垂、下半身肥胖、腰痛等,所以要透過鍛鍊骨盆周圍的肌肉,逐漸解除脊梁骨的歪斜。

*

檢查有無腰椎前凸

□ 仰睡時,兩腳伸直腰部會痛,但若彎曲膝蓋則疼痛消失。

□常穿高跟鞋。

□ 脫下鞋子,腳後跟距離牆壁五公分,後腦勺、肩胛骨靠牆站立時,牆壁與腰之間有可以放入一個拳頭的空間。



改善腰椎前凸伸展操

腰椎前凸會帶給腰部額外負擔,引起腰痛,請適度伸展,緩和緊繃的肌肉。



骨盆周圍肌力的訓練➊

鍛鍊骨盆周圍的肌肉,矯正骨盆、脊梁骨的歪斜。

➊ 坐在椅子上, 一面抬起右腳,一面用雙手下壓右腳,上下動作維持約7秒鐘。

➋ 一面抬起左腳,一面用雙手下壓左腳,上下動作維持7秒鐘。



骨盆周圍肌力的訓練➋

收緊腹部肌肉與臀部肌肉,對於瘦身也很有幫助。

➊ 抱膝坐地,雙手平伸放在膝上。

➋ 全身向後躺,在肩胛骨碰到地板前向前挺正,接著在腳掌碰到地板前向後挺正,宛如不倒翁一樣,重複五次。

   

鄭醫師補充:

骨盆歪斜,常見於許多女性身上,影響層面不僅止於小腹突出,也可能影響女性生殖系統以及泌尿道健康。脊骨健康一般容易為人輕忽,不只是民眾,連專業醫師也不見得有概念。

要知道自己的骨盆是否歪斜,除了一些善於整脊的老師或者民俗療法專家,其實還可以透過足印分析,很難想像,骨盆歪斜也可以反應於足印,事實上,透過量身訂作的足弓調整器,也能幫助骨盤歪斜矯正。因為足弓是全身直立時最重要的支撐地基,若是足弓重心不平衡,影響的是全身的脊骨平衡。及脊骨與神經傳遞有直接相關,訊息傳遞若是失靈,痠痛隨之而來,健康很快亮紅燈。

當然,適當的肌力訓練有助於保護關節,以脊骨健康考量的角度來看,核心肌群運動可以達到最大的保健效果。核心肌群主要事連接於脊骨的肌群,一般運動難以鍛鍊到這部分的肌肉,透過心肌群的運動,還可以提升運動時的表現以及避免運動傷害,好處很多。

核心肌群的鍛鍊,坊間有相關書籍可以參閱: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570406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35749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保鮮膜」包紮 醫師:加速傷口復原

醫師幫病患包紮傷口,用的不是紗布,而是家家戶戶幾乎都有的「保鮮膜」!這可不是開玩笑,而是日本普遍使用的保鮮膜濕潤療法,原理就是用保鮮膜封閉傷口,營造濕潤環境,能使皮肉組織加速復原,嘉義就有醫師在接觸這項療法後實際運用在病人身上,得到不錯的效果。

醫師幫病患處理傷口,但包紮受傷處,用的不是繃帶或紗布,竟然是「保鮮膜」。

真的沒看錯,這叫做「保鮮膜濕潤療法」,原理是透過保鮮膜維持傷口濕潤,加速皮肉組織的修復速度,在日本,可是被普遍使用;而嘉義有醫師偶然接觸到這項療法,也開始推廣運用。

醫師余尚儒:「強調過程中不需要消毒,只需要用水沖一沖,把傷口沖乾淨就可以,確保讓組織修復的因子不被殺掉,(保鮮膜覆蓋)濕潤潮濕的狀態下,傷口復原的速度,大概會是傳統換藥的一倍。」

和以往傷口用紗布包紮比一比,醫師說,保鮮膜濕潤療法復原速度快、換藥也比較不痛。

醫師余尚儒:「用紗布的時候,看起來比較乾燥把水分都吸光,可是在換藥的過程中,可能把已經長好的組織又破壞掉。」

民眾:「(之前)也是用傳統療法,但是每次來換藥,皮膚長出來又受傷流血,後來醫師建議用(保鮮膜療法),結果效果很好。」

但擔心保鮮膜含有塑化劑隱憂,醫師也說,保鮮膜種類也得看仔細。

醫師余尚儒:「塑膠製品擔心會有塑化劑問題,選的時候盡量用較安全的,譬如說PE膜的。」

雖然從一般傷口到治療褥瘡,保鮮膜療法都能派上用場,但也提醒,如果民眾受傷有疑慮,最好還是請專業醫師幫忙處理。

鄭醫師補充:

大一點、深一點的傷口,必須保持濕潤,傷口恢復才會快速,關鍵在於傷口的組織修復因子不被沖掉或者破壞。之前也提過,傷口只有擦優碘,反而會抑制組織生長因子,傷口恢復延遲。

保鮮膜,既便宜,又能幫助傷口保濕,因此的確是一個可以推廣的傷口護理方法。市售的防水傷口貼布,原理也是如此,也就是阻隔外來的刺激,又能幫助傷口保濕,但價錢高很多。相較之下,保鮮膜比較便宜又能達到類似的功效。建議大家不妨試試。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快樂荷爾蒙!產後哺乳憂鬱少2倍

對於消化功能尚未完全發育的新生兒而言,母乳可說是最適當的營養來源,也可以提供寶寶豐富的免疫物質,而對媽媽來說,親餵母乳除了增進親子交流,每天消耗大量熱量也有助恢復身材。國外最新研究則發現,產婦餵母乳還可以大幅降低罹患產後憂鬱症的風險。

英國《每日郵報》(The Daily Mail)報導,英國與西班牙學者研究追蹤14,000名新生兒後發現,產後餵母乳的媽媽,比起想餵母乳卻無法如願、以及產後直接餵寶寶配方奶的人,罹患產後憂鬱症的機率大幅降低,主因可能是因為在哺育母乳時會產生多種能促進好心情的荷爾蒙。

餵母乳 產後憂鬱風險倍減

許多父母在寶寶誕生後的14周內,會有俗稱「baby blue」的產後鬱悶情形,較嚴重者則會發展成產後憂鬱症。學者指出,平均每7位新手媽咪中,有1位會得到產後憂鬱症。

來自英國劍橋大學、倫敦大學瑪麗王后學院及西班牙塞維利亞大學的學者研究14,000名1990年代在英國布里斯托地區出生的新生兒,並在他們出生後2個月、8個月、21個月及32個月時,追蹤寶寶與母親的情形;研究人員並調查這些產婦是否在產前即已罹患憂鬱症,將心理健康問題列入研究考量。

研究顯示,計畫產後哺餵母乳、而且能成功如願的媽媽,是對於產後憂鬱症最具「抵抗力」的人。產後直接餵寶寶配方奶的媽媽們,罹患產後憂鬱症的機率則是餵母乳的媽媽們的2倍,可能因為他們缺乏那些在哺育母乳時會產生的、能促進好心情的荷爾蒙。

學者也發現,產後憂鬱症的高危險群是計畫餵母乳、卻因種種原因無法如願達成的媽媽們。這些媽媽罹患產後憂鬱症的機率,是如願餵母乳的女性的4倍。

無法親餵母乳 更需支持與協助

研究論文作者之一、英國劍橋大學社會學系的瑪麗亞亞科武(Maria Iacovou)博士指出,醫學上早已證明,哺育母乳對寶寶的身體健康與大腦認知發展有顯著好處,而此份研究則發現,餵母乳對母親的心理健康,也有正面影響。此論文已發表於《母子健康》(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期刊中。

學者指出,在哺育母乳過程中遭遇困難,以及無法如願餵母乳的女性,需要更多心理上及實務上的支持。瑪麗亞亞科武博士表示,這些無法如願餵母乳的女性,需要旁人的充分了解與支持,而醫療服務人員也應開始思考怎麼提供協助,因為到目前為止,提供此類服務的專業人士尚嫌不足。

鄭醫師補充:

哺乳可以降低產後憂鬱的風險,這真是老天爺絕佳的設計,建議孕婦在產後儘量能親自哺餵母乳,不僅對於小孩的免疫力、親子互動關係能提升,還能預防以及降低產後憂鬱的風險,一舉數得。

參考文獻:

New Evidence on Breastfeeding and Postpartum Depression: The Importance of Understanding Women’s Intentions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Journal
 
10.1007/s10995-014-1591-z

Cristina Borra, Maria Iacovou, Almudena Sevilla in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Journal (2014)

http://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10995-014-1591-z/fulltext.html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好鄰居 有益健康

 

學者今天發表研究指出,有個好鄰居連帶讓你擁有較健康的心臟。

一篇刊載於「流行病學暨公共衛生期刊」(Journal of Epidemiology and Community Health)的研究提到,「好鄰居以及感覺和社區居民緊密相連,或許能幫助個人降低心臟病發作的風險」。根據「全球疾病負擔」(Global Burden of Disease)發表的最新研究報告,心臟血管疾病高居全球死亡率榜首,光是二○一○年便奪走一五○○萬人性命。

刊於期刊的文章作者指出,過去關於鄰里關係及健康的研究大多聚焦於負面影響,例如速食餐廳的密集程度、暴力、噪音、交通、空氣污染程度、破壞公物的行為及毒品使用。

密西根大學團隊使用進行中「健康以及退休研究計畫」(Health and Retirement Study)五二七六名參加者的數據,當中五十名參與者從未有過心臟病史。

研究人員從二○○六年開始監控一組有心血管健康問題的婦女,這組婦女平均年齡為七十歲,且多數已婚。四年間有一四八名參與者曾心臟病發。計畫一開始,研究人員要求參與者針對街坊鄰居給予一到七分的分數,選項包含緊急時刻能依靠鄰居、能夠信任鄰居以及認為鄰居是友善的。

文章另一位作者金(Eric Kim)告訴法新社,相較於只給鄰居一分的人,給予鄰居滿分七分的參與者心臟病發的風險下降六十七%,並形容這是「很顯著」的不同。

他說研究成果「幾乎可媲美吸菸者與不吸菸者降低心臟病發的風險結果」。目前還無法確認鄰里情誼與心臟病之間的作用機制,但研究團隊認為鄰居間的凝聚力可能激勵彼此從事散步等活動,進而改善動脈阻塞及其他疾病。

  

鄭醫師補充:

有人說:千金難買好鄰居。的確和鄰居相處融洽,可以降低壓力,減少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和鄰居相處不和諧,惡言相向、大打出手甚至鬧上法院的社會新聞時有耳聞,然而這種長期積累的壓力,對人體的傷害其實不淺。

參考文獻:

Perceived neighbourhood social cohesion and myocardial infarction

  • Eric S Kim,
  • Armani M Hawes,
  • Jacqui Smith

J Epidemiol Community Health jech-2014-204009Published Online First: 18 August 2014 doi:10.1136/jech-2014-204009

http://jech.bmj.com/content/early/2014/07/23/jech-2014-204009.abstract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孕婦嗜喝咖啡 童罹白血病風險升

【台灣醒報記者張芮瑜綜合報導】孕媽咪經常面臨沮喪和不知所措的產前憂鬱情緒,此時若有杯熱騰騰的香濃咖啡,多少能緩解低落的心情。但最近一項研究顯示,孕婦長期日飲2杯咖啡,寶寶出生後罹患白血病的機率超過60%。學者建議,英國政府應公開提醒孕婦適量喝咖啡,因為咖啡因會改變母體胎兒細胞中的DNA,使細胞更容易病變,產生腫瘤,政府應比照抽菸和飲酒對胎兒有害的方式,警告孕婦此風險。

白血病又稱血癌,在兒童惡性腫瘤的發生率中以白血病居於首位,佔所有兒童腫瘤的30%左右,是迄今為止最常見的兒童癌症。以台灣為例,每年約有150至200個新病例,英國每年則有5百名兒童被診斷出罹患白血病。幸運的是,若及早發現及早化療,存活率約80%。

【喝愈多風險愈高】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研究人員觀察20多個現存案例指出,孕婦若每天喝1杯咖啡,孩子幼年時期罹患白血病的風險達20%,若喝2杯以上則提升至60%,若喝超過4杯,風險甚至高達72%,此研究已刊載於美國婦產科學期刊上。

英國布里斯托大學人體放射學權威教授丹尼斯漢蕭,雖沒有參與研究,卻是該領域專家,他表示,並不認為女性在懷孕期間應戒掉咖啡,但飲用量該有所限制。「兒童白血病的發病率近10年來穩定成長,可以的話,每天少於2杯咖啡,或偶爾喝就好。」

【若確定影響該警告】 儘管研究已數10年,科學家始終無法查明兒童患白血病的真正病因,過去有人指出電線和核電廠導致病變,但皆被駁回,目前仍需學界進一步研究咖啡對兒童白血病的不利影響。丹尼斯表示,環境中的變因多,例如汙染、核能廠、電力等,都有可能導致發病,未必單是因為孕婦嗜喝咖啡導致。

英國近年連鎖咖啡館林立,帶動咖啡熱潮,喝咖啡已成流行文化的一環。英國國民健康服務體系(NHS)建議孕婦每天以不超過200毫克的咖啡為佳,相當於1杯半的濾掛式咖啡或2杯即溶咖啡。但也不必因為某天超標而過度擔心,長期注意即可。

英國保守黨國會議員,同時也是下議院衛生委員會一員的安德魯珀西表示,該研究需進一步證實,但往後若發現咖啡與白血病關聯密切,那麼政府就該盡到告知孕婦、婦女的義務,以讓孕婦自行判斷是否該保持喝咖啡的習慣。

  

鄭醫師補充:

不要認為這項研究的規模小就輕忽相關危險性。懷孕期應儘量減少藥物以及相關刺激品的攝取,包含酒精以及咖啡等等,減少寶寶健康風險。

原文報導參考連結:

http://www.medicaldaily.com/drinking-coffee-during-pregnancy-raises-childhood-leukemia-risk-70-percent-caffeine-may-298668

研究參閱:

Cheng J, Su H, Zhu R, et al. Maternal coffee consumption during pregnancy and risk of childhood acute leukemia: a metaanalysis. Am J Obstet Gynecol 2014;210:151.e1-10.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02937813009800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憂鬱症最好的良藥!婦人每天看3小時A片 憂鬱症不藥而癒

 

誰說只有男人愛看A片?英國有1名婦人,每天至少要看3次A片一次至少1小時才夠。婦人透過看A片徹底放鬆自己,連產後憂鬱症都不藥而癒。

據英國《太陽報》39歲的家庭主婦湯森(Jennifer Townscend)已經是2個孩子的媽,先生是位專業的園丁,2012年生下第2個孩子後,湯森就一直受產後憂鬱症所苦,認為人生不再有樂趣了。

年輕時的她對於A片不感興趣。有天她在網路上看到一段A片,卻被深深的吸引,還不斷的重複播放,甚至找了幾個色情影片網站註冊。每天孩子去上學、晚上老公孩子都睡著後,湯森就會打開電腦,專心看著網路上的A片,現在的她每天要看3次,每次至少1小時才滿足。湯森表示,只有看得夠,就會覺得徹底的放鬆,才能夠面對接下來的生活。

開始看A片後,湯森的產後憂鬱症不藥而癒,她的老公塔夫(Nick Tuff)知道妻子有「新嗜好」並沒有阻止,認為只要妻子開心就好。湯森表示,她開始觀賞A片8個月後,他們又開始有了性生活,而且比之前來的更盡與享受,次數也比較頻繁,每個星期只少4次。

   

鄭醫師補充:

看成人電影引發的性興奮與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的分泌有關,尤其是位於大腦的獎賞中樞,也是我們一般稱之為愉悅中心之所在。包含食物的滿足感,也會在此有反應,吸毒(例如古柯鹼)帶來的快感也與此有關。古云:食、色性也。真的有其道理:

"Dopamine Involved In Aggression". Medical News Today. 2008-01-15. Retrieved 2010-11-14.

我不是建議每個人都應該去看成人影片來治療憂鬱,然而對有些憂鬱症患者來說,若發現觀賞成人片可以讓人放鬆愉快,不妨為之。若是因為宗教或者道德因素,無法接受者,也不必勉強。

參考原文報導:

http://www.theladbible.com/articles/imagine-finding-out-your-mum-was-addicted-to-something-like-this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緊擁早產兒哼歌 媽寶都受益

【台灣醒報記者李昀澔綜合報導】媽媽輕輕哼著小曲兒,與寶寶「貼肉」相擁,不僅有助嬰兒入眠,也能舒緩媽媽的情緒。

以色列梅爾醫學中心團隊發表於《小兒科文獻》期刊的研究指出,早產兒母親若一邊哼歌,一邊採「袋鼠式護理」照顧寶寶,可幫助早產兒心跳更接近正常嬰兒,同時也能舒緩母親的焦慮現象。

袋鼠式護理顧名思義,就是仿照袋鼠的「育兒袋」,將早產兒緊貼於照護者胸前肌膚,以體溫代替烘箱提供保暖。過去研究證實,袋鼠式護理有助早產兒生理、心理正常發育。在美國,多數早產兒加護中心都已提供袋鼠式護理的照顧方式。

梅爾中心醫師夏繆阿儂分析,早產嬰兒直接接觸母親或照護者肌膚,就好像還在母親子宮裡的狀況,當媽媽發出聲音時,嬰兒感受到的不只是歌聲及體溫,還包括母親的體位及身體震動,有助嬰兒各種生理狀態與母親「同步化」,對天生發育較差的早產兒健康有益。

「儘管有些人對自己的歌聲沒信心,但幾乎所有受試媽媽都表示,哼歌時感到自己與寶寶更貼近。」阿儂指出,哼歌有助於部分剛開始接觸袋鼠式護理的母親,習慣胸口緊貼的姿勢;另一方面,許多新手媽媽深怕因經驗不足傷害寶寶,哼歌也可幫助減少緊張情緒。

   

鄭醫師補充:

袋鼠式護理,英文原名為 kangaroo care,這是透過媽媽的聲音、體溫、氣味、甚至是心跳以及呼吸來和嬰兒互動,讓嬰兒感覺仍在娘胎裡面的安全以及舒適感。

因此,早產兒仍在保溫箱時,可以和兒科醫師討論每天花點時間作袋鼠式護理,可以幫助寶寶早日離開保溫箱,對媽媽和寶寶都有好處。不是早產兒更好,更有助於親子關係的增進。

原文報導參閱:

http://www.reuters.com/article/2014/08/14/us-maternal-singing-premature-infants-idUSKBN0GE29P20140814

參考文獻:

Maternal singing during kangaroo care led to autonomic stability in preterm infants and reduced maternal anxiety

  1. Shmuel Arnon*,
  2. Chagit Diamant,
  3. Sofia Bauer,
  4. Rivka Regev,
  5. Gisela Sirota and
  6. Ita Litmanovitz

Article first published online: 11 AUG 2014

DOI: 10.1111/apa.12744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apa.12744/abstract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工作壓力大 糖尿病風險增45%

 
(中央社倫敦18日綜合外電報導)過度操勞會讓人感到疲倦、脾氣暴躁與壓力大。但研究認為,即使體重沒過重,職場工作壓力大可能大幅升高罹患第2型糖尿病的風險。

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一項大型研究發現,職場工作壓力最高的人,罹患第2型糖尿病的機率高出45%,罹患糖尿病會升高心臟病、中風、失明與截肢的風險。

德國亥姆霍茲慕尼黑中心(Helmholtz ZentrumMunchen)流行病學研究所(Institute ofEpidemiology)的研究,追蹤5337名年齡介於29歲到66歲的全職男性與女性工作者。

在12年研究期間,有近300名原本健康的研究對象,之後罹患第2型糖尿病。

除了測量身體質量指數(BMI)並考量家族病史,研究人員詢問自願者的工作壓力程度。高工作壓力的定義為面臨龐大要求,但對事情進展沒有什麼控制能力。

研究人員將工作壓力高低與患者作對比,他們發現面臨最大壓力者,罹患糖尿病的機率增加45%。

「身心醫學」(Psychosomatic Medicine)期刊發表的研究結果顯示,即使身體質量指數相對健康,工作壓力仍是顯著風險因素。

身體質量指數達30以上,通常就視為落在糖尿病危險區。

研究人員拉德維希(Karl-Heinz Ladwig)教授表示:「根據我們的資料,職場上每5人就約有1人受到工作壓力大影響。」

他說:「我們指的不是一般工作壓力,而是指當事人認為對他們的要求很高,與此同時鮮少迴旋或決策空間。」1030818

   

鄭醫師補充:

這裡指的工作壓力大,是指自我要求高,但又缺乏彈性,自覺對工作領域失去控制的人。看到這樣的描述,很多人感同身受吧!

如何善待自己,找到自己對工作的熱情,這才是關鍵?但當事人如果不喜歡自己的工作,那麼相關的惡性循環造成的壓力必然揮之不去,因壓力引發的慢性疾病遲早會出現。

參考文獻:

Job Strain as a Risk Factor for the Onset of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Findings From the MONICA/KORA Augsburg Cohort Study.

Huth, Cornelia PhD; Thorand, Barbara PhD; Baumert, Jens PhD; Kruse, Johannes MD; Emeny, Rebecca Thwing PhD; Schneider, Andrea; Meisinger, Christa MD; Ladwig, Karl-Heinz PhD, MD

doi: 10.1097/PSY.0000000000000084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帕金森初期 患者多憂鬱

【台灣醒報記者陳正健台北報導】好萊塢喜劇泰斗羅賓威廉斯上吊身亡,令舉世震驚。威廉斯遺孀表示,他生前不僅飽受憂鬱症所苦,還出現帕金森氏症的早期症狀。究竟憂鬱與帕金森氏症有何關聯?美國賓州大學研究指出,帕金森氏症初期患者14%有憂鬱的症狀,6%的患者服用抗憂鬱藥物,顯示中年出現憂鬱情緒,可能是帕金森氏症初期病徵。

美國賓州大學醫學院追蹤423名帕金森氏症初期患者2兩年後發現,14%的患者有憂鬱症,但一般人只有6.6%罹患此症。在研究初期,16%的患者服用抗憂鬱藥物,但兩年後這個數字增加至25%。

英國鈕卡索大學神經學家伯恩指出,憂鬱是罹患帕金森氏症的徵兆之一,因為該症影響腦內的化學物質,導致睡眠障礙,許多患者在發病的前10年,曾有憂鬱的症狀。

林口長庚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翁意欣表示,癌症、糖尿病或高血壓患者飽受折磨,但憂鬱的比例低於帕金森氏症病患,可見憂鬱並非帕金森氏症的結果,而是一種「前趨症」,因為多巴胺、血清胺細胞退化,導致憂鬱。

「帕金森氏症患者自殺率約3成,高於常人與其他嚴重疾病患者。」翁意欣指出,很多患者出現動作障礙的前5年,有憂鬱症狀。一般發病年齡約50至70歲左右,如果在中年有憂鬱的情形,日後罹患帕金森氏症的機會高於常人。

台灣「帕金森之父」、林口長庚醫院神經內科教授陸清松亦表示,憂鬱是帕金森氏症的「共病」,但兩者不能劃上等號,因為憂鬱症不會造成帕金森氏症。

   _

鄭醫師補充:

過去的確有研究發現,中年憂鬱的人,日後罹患巴金森症的危險性增加?到底是憂鬱症會引發巴金森症或者是其他原因導致罹患憂鬱症和巴金森症風險提高?

若以功能醫學角度來看,粒線體功能是關鍵。粒線體是細胞能量代謝的關鍵,我們吃進來的營養和吸入的氧氣,最終必須在粒線體進行能量生成。粒線體功能好不好,決定細胞狀況。粒細體功能衰退,導致細胞無法正常分泌多巴胺與血清素,因此腦部退化引發的症狀隨之而來。

粒線體功能好壞與否,決定大腦細胞的神經傳導效率。大腦細胞的退化與粒線體功能好壞息息相關。在國外有諸多研究證實,改善粒線體功能可以幫助退化性的大腦疾病改善,包含憂鬱症:

 Belenky P, Bogan KL, Brenner C (2007). "NAD+ metabolism in health and disease" (PDF). Trends Biochem. Sci. 32 (1): 12–9. doi:10.1016/j.tibs.2006.11.006. PMID 17161604. Retrieved 2007-12-23.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國際藥聞-顳顎關節症 被誤診為憂鬱症

 

中國時報【諶悠文】

卡倫近兩年來,飽受頭痛、暈眩之苦,他一直覺得耳朵悶悶的、疲憊、情緒低落,看遍各科醫生,一度還被診斷得了憂鬱症,最後終於檢查出他罹患了「顳顎關節症」(TMJD)。

顳顎關節位於耳朵前方、介於頭骨及下顎骨之間,功能就像門的開關轉軸,負責使下顎前後和側向移動。「顳顎關節症」就是顳顎關節、周圍的肌肉或關節盤出問題,造成下巴關節疼痛、張口困難,有時張口說話或咀嚼時,會發出喀嚓的聲響。

贗復牙科專家艾德爾說,喀嚓聲本身不是問題,但這可能是下巴關節不同零件運作不協調的徵兆。

顳顎關節症發生的原因經常是過度使用,常嚼口香糖或磨牙,都可能造成顎骨周圍的肌肉發炎。除了磨牙,頭部受撞擊、不適當的假牙、治療牙齒、咬指甲,甚至張大口打哈欠或咬東西,都可能使顳顎關節功能失常。

雖然顳顎關節症經常會自行痊癒,但關節軟骨如果滑脫太嚴重,會造成骨頭磨損。

不過,其他的疾病,如:骨關節炎、類風溼性關節炎和痛風發作,也可能造成顳顎關節僵硬、腫脹和疼痛。下顎骨長腫瘤也可能是病因,不過這種案例很罕見。顳顎關節的疼痛可能放射至頭部,引發頭痛,或放射至頸部或背部。由於此一關節十分接近耳朵,所以也可能出現耳朵悶悶的、暈眩和耳鳴症狀。

雖然TMJD不會直接導致憂鬱症,但顳顎關節問題造成的長期疼痛、耳鳴、暈眩和睡不好,使患者產生憂鬱症狀,使醫生誤診為憂鬱症。專家表示,慢性TMJD患者必須接受矯正治療或手術,但獲得正確診斷並不容易。

   

鄭醫師補充:

很難想像,一個顳顎關節問題會引發諸多類似身心症的身體反應,咬合不良,會引發情緒困擾,這讓是讓人驚訝,然而事實便是如此,在門診不時也會看到類似個案,因為外傷、手術或者其他原因導致顳顎關節咬合不佳,而引發的身心性症狀。

比較健康且舒服的咬合,上排牙齒會微微蓋到下排牙齒。

建議有咬合問題又有身心症狀的人,最好找相關的專業做完整的評估,找出原因正本清源,身心症狀往往在一夕之間消失,如果處理的就是當事人的問題根源。

參考文獻:

 Edwab RR, ed. (2003). Essential dental handbook : clinical and practice management advice from the experts. Tulsa, OK: PennWell. pp. 251–309. ISBN 978-0-87814-624-6.

Okeson, Jeffrey P. (2003). Management of 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 and occlusion (5th ed.). St. Louis, MO: Mosby. pp. 191, 204, 233, 234, 227. ISBN 0-323-01477-1.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