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男性多吃番茄 可降低前列腺癌風險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編譯)前列腺癌是全球男性第二大癌症殺手,而根據英國的一項研究指出多多攝取番茄,因為當中的茄紅素,可幫助降低罹患前列腺癌的機率。

茄紅素具抗氧化劑 可防癌

英國布里斯托爾大學的研究人員考察了近2萬名英國男性的飲食和生活習慣,發現年齡在50至59歲之間,其中約1800人患有前列腺癌。研究結果發現,一周攝取番茄超過10次,除了新鮮的番茄還包括番茄汁或番茄罐頭,每次不低於80克,可降低前列腺癌風險約18%。而若每天攝取的蔬菜水果不少於5種,每種不低於80克,也可使前列腺癌風險降低約24%。

專家認為,這可能是因為番茄中含大量的抗氧化劑「茄紅素」,可對抗人體中的毒素,使細胞免於受損。不過除了番茄,還應該攝取多種蔬果,並且多多運動、保持體重,這些都有助於預防癌症。

 

鄭醫師補充:

自由基過多,容易老化以及癌症的風險都會提高。抗氧能力本來就是預防癌症的關鍵之一。番茄中的茄紅素是食物中不可或缺的抗氧化來源,建議男性可以以多多補充降低前列腺癌的罹患風險。

欲知自己體內的茄紅素濃度是否充足?功能醫學提供相關檢測可以直接確認,毋須猜謎。

參考原文報導:

http://www.dailymail.co.uk/health/article-108501/Tomato-sauce-cut-risk-prostate-cancer-third.html

對照參閱文獻:

http://jnci.oxfordjournals.org/content/106/2/djt430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兒時手足霸凌 常使青年患憂鬱

【台灣醒報記者李昀澔綜合報導】兒童時期被兄弟姊妹霸凌,竟會提高18歲時罹患憂鬱症的風險。

英國牛津大學及布里斯托大學團隊發表於《小兒科》期刊的研究,調查近7000名12歲兒童,是否長期遭受手足以推擠、毆打、言詞羞辱、忽視、欺騙或造謠等行為對待,再於受試者18歲時,分析心理健康狀況。

結果發現,在兒童時期未受手足霸凌者,有6.4%出現憂鬱症狀,9.3%有焦慮情緒,7.6%會有自傷行為。但曾受手足霸凌者則有12.3%憂鬱、16%焦慮、14%有自傷行為,也就是出現各種精神症狀比例約為未受霸凌者的2倍。

研究人員指出,這些「家中的弱勢族群」通常自8歲起遭受霸凌,其中又以家中有3、4個小孩,被哥哥欺侮的妹妹居多。

牛津大學社會政策學講師露西包爾分析,若霸凌事件發生在學校,較有機會被同儕、老師及家長處理,但家中手足間的霸凌卻往往遭到忽略。英國慈善組織「戰勝霸凌」(暫譯)成員艾瑪珍克羅斯則強調,父母必須特別注意孩子們的相處狀況,勿將手足霸凌視為正常的兒童競爭行為,以免偶一為之的霸凌變成常態。

 

鄭醫師補充:

兒時不管遭外人霸凌或者是遭到兄弟姊妹霸凌,日後出現憂鬱症風險總是比較高。

我們不禁要問,到底是有憂鬱症體質的人容易遭到霸凌?或者遭到霸凌導致憂鬱?兩者可能同時存在。

光腳走路總是容易被路上的石子扎到,唯有穿上鞋子,才能避免。

要避免霸凌發生,必須教導小孩如何面對以及處理霸凌。

參考文獻:

Sibling Bullying and Risk of Depression, Anxiety, and Self-Harm: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 Lucy Bowes,
  • Dieter Wolke,
  • Carol Joinson,
  • Suzet Tanya Lereya,
  • and Glyn Lewis

Pediatrics peds.2014-0832; published ahead of print September 8, 2014, doi:10.1542/peds.2014-0832 

http://pediatrics.aappublications.org/content/early/2014/09/02/peds.2014-0832.abstract

http://pediatrics.aappublications.org/content/early/2014/09/02/peds.2014-1295.abstract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異位性皮膚炎 盛行30年增8倍

隨著環境汙染加劇,過敏相關疾病的人口逐年增加,根據台灣兒童過敏氣喘免疫及風濕病醫學會統計,台灣孩童異位性皮膚炎盛行率由1974年的1.43%,至2007年增加為12.9%,顯見異位性皮膚炎盛行率近30年增8倍。

異位性皮膚炎是兒童常見的過敏性疾病之一,主因皮膚角質細胞分化不良、細胞間脂質分泌不足,引起皮膚慢性和反覆發作的乾燥搔癢症狀。異位性皮膚炎的患者的皮膚臨床表徵上會有強烈癢感,在不斷發癢、搔抓的惡性循環下,增加肌膚發炎感染機會,嚴重甚至引發蜂窩性組織炎,長期下來更影響生活品質和心理健康。異位性皮膚炎或許無法立即根治,但是從平日正確的照護下,能夠有效減少乾燥、脫屑、搔癢等不適症狀的發生。

天生免疫系統較弱的嬰幼兒更容易受到換季影響,使症狀加劇、搔癢不斷,造成抓痕累累、甚至發炎惡化。台北長庚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呂佩璇指出,正確的居家照護與選擇舒緩抗癢的專業護膚產品,可以有效控制搔癢及反覆發作的困擾。

照護四大重點:1、正確診斷;2、注重皮膚保濕;3、配合藥物治療;4、確定引起發作原因。做好以上正確的四項居家護理,有效的控制病況,才能減輕發作的程度與頻率。

鄭醫師補充:

應該說,過敏的發生率越來越高,而異位性皮膚炎只是其中一項。嚴重的異位性皮膚炎不僅影響美觀,還會波及學習,專注力因此受損,甚至連睡眠也因頻頻抓癢而難以成眠。

一般門診就是藥物治療,說不上體質調整,更別談根治這件事。如何根治?以功能醫學角度來說,這件事並不難。

首先是透過完整的過敏原分析(包含急性的環境以及慢性食物過敏過敏原分析)找出導致身體過敏的來源,透過環境以及飲食調整來減少身體免疫系統的刺激,降低過敏改善症狀。

其二,由腸道著手。腸道分兩部分來看,若過敏原分析發現過敏原眾多,即可能當事人也有腸漏症的問題。腸漏症是指小腸的上皮黏膜細胞萎縮,彼此的間隔拉大,導致食物的蛋白質大分子滲漏至小腸的免疫以及淋巴系統內,和免疫球蛋白結合形成免疫複合體所發生的連鎖反應,許多過敏患者,腸道免疫系統失衡,與腸漏症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最後,可考慮另一項抽血檢測,找出當事人免疫系統失衡的實際狀況,透過量身訂作的益生菌來直接調節免疫系統,根本改善過敏體質。

針對過敏來源適度隔離,腸道修復以及身體免疫失調的體質調控,才是處理異位性皮膚炎根本之道。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2014/09/08

休診一日,

造成不便請多見諒!

 

祝福您 中秋佳節愉快😊

 

 

光能診所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熟男多運動 可減少夜尿症 

【台灣醒報記者李昀澔綜合報導】要解決擾人的「夜尿」狀況,多運動或許是不錯的選擇。美國羅耀拉大學醫學院團隊發表於《運動醫學科學》期刊的研究指出,有攝護腺肥大問題的男性,若保持每週至少1小時以上的運動習慣,有助減少夜裡不斷如廁的情形。

根據芬蘭赫爾辛斯基大學團隊調查6000多位成人排尿狀況後發現,最常出現的排尿異常包括容易尿急、小便解不乾淨、夜尿、尿失禁,以及咳嗽、大笑、施力或劇烈運動時會「漏尿」。而逾5成的60歲以上民眾,每天晚上至少醒來上2次廁所,顯示夜尿是造成年長者睡眠中斷、品質不佳的主因之一。

飽受夜尿所苦者,通常也會出現頻尿、尿流細小、尿急甚至尿失禁等下泌尿道相關症狀。包括糖尿病、心臟病、失眠及憂鬱等因素,常會造成夜間尿量增加,而膀胱出口阻塞、膀胱炎、膀胱癌、膀胱結石、攝護腺癌及焦慮等原因,易導致夜間膀胱容積減少,都可能引發夜尿症狀。

羅耀拉大學團隊分析2萬8000多位55至74歲男性患者就醫紀錄後發現,每週固定運動1小時以上的中老年男性,出現夜尿現象的比例減少13%;而完全沒有運動習慣者,每天晚上排尿3次以上的嚴重夜尿比例,則比常運動者多出34%。

夜尿與年齡增長帶來的退化有關,女性多因生產或更年期改變內分泌系統,年長男性則多為攝護腺肥大所致。羅耀拉大學醫學院副教授凱特沃林解釋,肥大的攝護腺會壓迫尿道,引發下泌尿道阻塞、尿柱變細、小便易中斷、無法1次解完、膀胱易殘留餘尿等問題,嚴重者可能造成血尿、下肢水腫或腎功能受損。

過去研究顯示,維持良好睡眠習慣及正常體重,可預防因攝護腺發炎引起的夜尿。沃林推論,運動可減少肥胖、幫助入眠、緩和過度興奮的交感神經系統,並降低體內發炎程度,有助改善夜尿情形。

 

鄭醫師補充:

夜尿最擾人的部分,是對於某些人來說,可能會干擾睡眠,若是年紀大一些的長者,還可能提高跌倒的風險。

運動本身可以幫助身體抗發炎,提升睡眠品質,也能幫助荷爾蒙正常製造以及代謝,降低攝護腺肥大的罹患率,一舉數得。

參考文獻:

Kathleen Y. Wolin, Robert L. Grubb, Ratna Pakpahan, Lawrence Ragard, Jerome Mabie, Gerald L. Andriole, Siobhan Sutcliffe. Physical Activity and 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Related Outcomes and Nocturia. Medicine & Science in Sports & Exercise, 2014; 1 DOI: 10.1249/MSS.0000000000000444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機師空服員 皮膚癌風險高

(法新社華盛頓3日電) 美國研究今天指出,由於機師與空服員經常在高空暴露於有害的太陽紫外線,因此罹患皮膚癌的機率為一般人兩倍。

美國研究人員分析19份研究報告,對象涵蓋26萬6000多人。分析發現,機師罹患黑色素瘤的機率是一般人的2.21至2.22倍,空服員則是2.09倍。

研究作者表示,機師和空服員罹患皮膚癌的風險較高的原因在於,紫外線在高空中透過駕駛艙擋風玻璃和機身窗戶滲進機內。

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UC San Francisco)桑羅倫佐(Martina Sanlorenzo)博士表示,研究結果「對於這類族群的職業健康與防護有重要意涵」。

研究發表在「美國醫學會皮膚科學期刊」(JAMA Dermatology)。(譯者:中央社陳怡君)

 

鄭醫師補充:

曬太陽,可以透過紫外線幫助身體製造維生素D。怕曬太陽,維生素D不足,骨質疏鬆風險增加,以及身體免疫系統會跟著受影響。然而紫外線曝露過多,皮膚容易產生病變,進而提高皮膚癌的發生風險。接觸太陽紫外線,過與不及都不好。

經常出國坐飛機,也會增加紫外線的曝露,不過跟機師和空服員相較,時間還是少很多,目前未見相關報告。

空服或者機師,可以透過營養補充來保健,例如Omega-3這類不飽和脂肪酸,減少健康風險:

Consumption of omega-3 fatty acids and the risk of skin cancer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1. Sophie E. Noel,
  2. Adam C.S. Stoneham,
  3. Catherine M. Olsen,
  4. Lesley E. Rhodes and
  5. Adele C. Green

Article first published online: 18 DEC 2013

DOI: 10.1002/ijc.28630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ijc.28630/abstract 

參考文獻:

Sanlorenzo M, Wehner MR, Linos E, et al. The Risk of Melanoma in Airline Pilots and Cabin Crew: A Meta-analysis. JAMA Dermatol. Published online September 03, 2014. doi:10.1001/jamadermatol.2014.1077.

http://archderm.jamanetwork.com/article.aspx?articleid=1899248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抽血驗荷爾蒙 預知心跳停止風險

【台灣醒報記者李昀澔綜合報導】透過測量血液中男、女性荷爾蒙含量,或可預估突發性心跳停止的風險。

美國西達塞奈醫學中心團隊發表於《心臟節律》期刊的研究指出,男性血液中「睪固酮」含量低時,產生突發性心跳停止的風險較高;而血液中「雌二醇」含量高時,則兩性心跳驟停的風險都會提高。

全球每年有500萬、美國有25至30萬人死於突發性心跳停止,而心臟病長年名列我國10大死因第3名,在2013年造成1萬7000多人死亡,許多患者都出現突發性心跳停止狀況。政府近年大力推廣俗稱傻瓜電擊器的「自動體外心臟電擊去顫器」(AED),就是為搶救因突發性心律不整引起的心跳停止患者。

突發性心跳停止的可怕,在於事發前幾無徵兆;西達塞奈心律中心主任舒密特楚亞表示,即便急救技術及設備日益發達,突發性心跳停止的死亡率仍超過9成,因此亟需能預測病發前的臨床檢驗方法。

研究團隊收集16家醫院、近300位患者就醫紀錄後發現,突發性心跳停止的男性患者,血液中睪固酮濃度較低、雌二醇較高,女性患者則只有雌二醇偏高。楚亞推論,若能及時透過藥物提高睪固酮或降低雌二醇含量,或能預防突發性心臟病發生。

鄭醫師補充:

我曾經和一位國內著名的功能醫學先驅談到他的母親的身體狀況。

早在三十年前,他開始接觸功能醫學,同時也透過功能醫學來改善家人健康,其中他的母親經常感覺心臟無力,常感到心臟快要停止。

經過檢測,其中有一項異常,便是她的抗壓力荷爾蒙(學名為脫氫異雄固酮,英文簡稱為DHEA)值偏低。

後來透過相關營養補充品調整,心臟不再感到無力,一直活到九十幾歲。

DHEA是由腎上腺製造,和性荷爾蒙有關,身體15%的性荷爾蒙是從DHEA轉化而來,DHEA會轉成男性賀爾蒙(睪固酮)。

性荷爾蒙的檢測不難,透過相關營養補充調整也相當容易。

參考文獻:

 

http://www.heartrhythmjournal.com/article/S1547-5271(14)00920-5/abstract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唾液分泌不足》殺菌作用 分泌不足會口乾易蛀牙

唾液分泌不足,常見的原因有年齡、接受電療或放療者、服用某些藥物、牙齒問題等。70歲後的長者會出現唾液分必不足的情形;而接受電療或放療的病人因唾液腺被破壞,也會出現唾液分泌不足;服用高血壓藥物、抗憂鬱劑、利尿劑等,也會造成唾液分泌不足;牙齦發炎、牙周病等,由於小唾液腺阻塞,而會造成口乾的情形。

唾液有殺菌作用,唾液中有澱粉酉每、溶菌酉每,唾液分泌不足會造成口乾,也較容易蛀牙。

國泰綜合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王文弘表示,唾液分泌不足的原因有很多,若找得到原因,像是因服用某些藥物造成的,只要將藥物停掉,即可獲得改善。而像是免疫疾病,如乾燥症造成的口乾,則需藉由免疫抑制劑,讓免疫功能不要太旺盛。另,約有1/3的病人是找不到原因的,只能以症狀來治療。

唾液分泌不足時,除了喝水,吃點檸檬也能刺激唾液腺,唾液會較多;或者,也可吃口香糖,讓唾液分泌變多。

嚴重者則建議可吃能刺激副交感神經的藥。當副交感神經興奮時,唾液也會變多。或者,可選擇人工唾液,將此塗在舌頭或口腔黏膜上,讓黏膜不會乾乾的,效果維持1~2小時,藉此保護口腔黏膜;睡前塗的效果最好。醫師表示,人工唾液健保是不給付的,看個人需求而自費使用。

每天補充一顆維生素B、C抗氧化劑,能減少轉變口腔癌的機會。

 

鄭醫師補充:

之前還在教學醫院服務時,不時有護理人員反映住院患者牙痛,必須會診牙科作治療的狀況,除了一般認為一部分的慢性精神病患者對於口腔護理執行不確實外,另外的肇因可能就是精神科藥物造成唾液分泌降低,進而牙齦發炎以及牙周病等等。

以醫學的專業名稱來說,我們稱之為抗膽鹼作用。

 
此文章不是叫大家不要看精神科或者增加精神科的看診恐懼。任何科的藥物治療,就如同水能載舟 亦能覆舟一般,如能先掌握可能出現的潛在不良反應,必然有利於醫病溝通,在最低的藥物種類及劑量下,達到治療最佳化,創造醫病雙贏!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葡萄酒防心臟病 只對運動者有效

【台灣醒報記者李昀澔綜合報導】小酌紅酒或可預防心臟病,但前提是得保持運動習慣。一般認為,少量飲用葡萄酒能預防心血管疾病的原因之一,是能增加體內俗稱「好膽固醇」的「高密度脂蛋白」;但捷克帕拉茨基大學團隊在「歐洲心臟病學會」年會上發表的研究顯示,紅酒、白酒都能預防心血管疾病,但只對常運動者有效。

世界衛生組織建議的葡萄酒「少量飲用」標準,是每週5次以內,女性每次飲用200毫升、男性則為300毫升。

帕拉茨基大學醫學院教授米洛斯塔波斯基團隊追蹤約150位受試者1年後發現,喝葡萄酒並無法增加全體受試者體內高密度脂蛋白。但進一步分析喝酒「有效」的族群後則發現,每週至少運動2次以上者,不僅高密度脂蛋白增加,「壞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也減少,心血管疾病風險因而下降。

 

鄭醫師補充:

簡言之,想藉由喝葡萄酒(不管紅酒或者白酒)來提升心血管疾病,預防心血管疾病風險,必須遵循兩個條件:

1.不過量。女性每次200毫升,男性每次300毫升,一週五次為限。

2.規律運動者:一周至少運動兩次。

單純喝葡萄酒沒運動,不僅難以見效,甚至可能造成身體負擔。

參考文獻:

http://www.eurekalert.org/pub_releases/2014-08/esoc-wop082614.php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媽媽的恐懼 嬰兒嗅得出來

中國時報【簡恒宇】

如果媽媽怕看牙、恐懼暴力,或極度內向,小孩可能也會有同樣的情況。美國密西根大學及紐約大學共同研究發現,倘若媽媽在懷孕前懼怕某些事物,之後遇到這些事物時會散發出害怕的氣息,而初生嬰兒便靠著「嗅出氣息」,記下這些害怕的事物,長大後自然也對這些事物感到畏懼。

研究團隊利用大鼠進行實驗,讓尚未懷孕的母鼠在聞到薄荷味時,用微量電力電擊牠們,藉此讓牠們對薄荷味產生恐懼,並在母鼠生下幼鼠後,再給母鼠聞到薄荷味,觀察幼鼠如何認知到母鼠害怕薄荷味。

結果顯示,剛出生的幼鼠聽不到也看不到,且幾乎不會移動,但當母鼠聞到薄荷味時,不用表現出驚恐行為,幼鼠也會開始對薄荷味產生恐懼,據信牠們很可能是聞出母鼠散發的害怕氣息,而長大之後,牠們也會對薄荷味避而遠之。

紐約大學兒童暨青年精神病學家戴別克說,「我們的研究證實,嬰兒在很小的時候,就能認知媽媽所害怕的事物。他們在自行產生記憶前,都是先獲取媽媽的經驗。」倘若爸爸也花費許多時間照顧子女,他所害怕的事物也可能會傳給孩子。

研究團隊相信,人類也有類似模式,即嬰兒感受媽媽的聲音、臉部表情、肢體動作,甚至是散發出的氣息,對媽媽害怕的事物也會產生畏懼。

上述研究結果有助於尋找方法,防止孩童產生嚴重恐懼症,以及避免女性懷孕前的憂鬱和焦慮症狀傳給子女。該研究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鄭醫師補充:

我曾在門診和一位求診的女士談到她本人從小對於老鼠有莫名的恐懼,完全找不出原因。有趣的是她的母親和外祖母也和她一樣,全對老鼠有莫名的恐懼。

有一些理論認為在胎兒期,胎兒本身便能藉由已經發展出來的神經系統的相關感知來記錄周遭的訊息,這些訊息內容以危險的訊號為主,用恐懼來提醒當事人未來可以避開相關危險,若以人來說,這部分紀錄在潛意識中,對當事人在特定情境中,有一定程度的影響。

有人用「細胞記憶」來描述這樣的現象,若是該項記憶對當事人有明顯負面效應,稱之為「破壞性的細胞記憶」,「破壞性的細胞記憶」是許多身心疾病真正的原因,關於相關理論以及處理方式,有興趣的人不妨參考「療癒密碼」這本書。

參考文獻:

Jacek Debiec and Regina Marie Sullivan. 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of emotional trauma through amygdala-dependent mother-to-infant transfer of specific fear. PNAS, July 28, 2014 DOI: 10.1073/pnas.1316740111

類似研究:

Brian G Dias, Kerry J Ressler. Parental olfactory experience influences behavior and neural structure in subsequent generations. Nature Neuroscience, 2013; DOI: 10.1038/nn.3594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03年的研究告訴我們,服用抗憂鬱劑的人,糖尿病風險較高。在2004年6月發表的一篇研究發現:懷孕時服用抗憂鬱劑,小孩日後肥胖以及糖尿風險提高。

研究人員透過動物實驗發現:母體在孕期服用百憂解這類選擇性血清素再回收抑制劑(SSRI),會導致下一代肝臟的脂肪堆積以及肝臟發炎,造成肥胖以及糖尿病風險提高。

現在大家對於孕期產生的憂鬱越來越重視,然而對於抗憂鬱劑服用的相關風險所知極為有限,建議大家不妨從相關營養補充來改善憂鬱,既能達到抗憂鬱的效果,還能避免相關風險。

參考文獻:

http://fhs.mcmaster.ca/media/antidepressant_use_during_pregnancy/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去年九月,有一篇研究發現:服用抗憂鬱劑的人,糖尿病風險比較高。

到底是服用憂鬱劑導致糖尿病或者是另有原因?

如果問開藥的醫師一定堅決否認,因為一般抗憂鬱劑導致糖尿病的風險,在藥物的仿單上面並無註明,有少數的抗憂鬱劑會導致肥胖機率提升,對於糖尿病罹患風險的確會提高。

除此之外,還有其他原因導致?

熟悉功能醫學的專誒醫師都知道:糖尿病的患者,憂鬱症風險明顯提高。血糖代謝功能不佳,影響細胞能量產生效率,憂鬱症風險隨之提高。

因此,說是抗憂鬱劑直接導致糖尿病風險提高的說法,目前尚無定論,如果有相關研究,針對不同種類的抗憂鬱劑使用者來做研究分析,結果會更清楚。

協助憂鬱症患者改善,本身若有血糖代謝問題的話,建議一併處理,治療效果更佳。

參考文獻:

K. Barnard, R. C. Peveler, R. I. G. Holt. Antidepressant Medication as a Risk Factor for Type 2 Diabetes and Impaired Glucose Regulation: Systematic review. Diabetes Care, 2013; 36 (10): 3337 DOI: 10.2337/dc13-0560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日研究指紅酒中多酚物質延遲肌萎縮症

日本研究員最近宣布,他們正嘗試利用紅酒所含的一種多酚物質,對所謂「進行性肌肉萎縮症」患者,進行臨床的治療研究。

報導說,紅酒中有一種叫「白藜蘆醇」的物質,是一種具有重要生理活性的多酚類物質。先前有研究發現,「白藜蘆醇」有多種健康益處。研究人員好奇,或許「白藜蘆醇」也有可能治療所謂「進行性肌肉萎縮症」,這是一種肌肉細胞隨著年齡增長,出現漸進性的損傷與萎縮的疾病,大部分是由基因發生特定的變異所造成的。研究人員說,他們初步發現,「白藜蘆醇」可能激活人體內的某些「長壽基因」,從而增加肌肉數量,延遲「肌肉萎縮症狀」逐步發展。

 

鄭醫師補充:

最近流行的冰桶挑戰募款對象漸凍人就是一種進行性的肌肉萎縮症疾病。

白藜蘆醇是一種強效的抗氧化物質,但想從紅酒的飲用來補充足夠劑量,一天不喝到幾百瓶以上,效果不彰,因此建議最好從營養補充品來著手。

參考文獻:

1.

  • Yusuke S. Hori,
  • Atsushi Kuno,
  • Ryusuke Hosoda,
  • Masaya Tanno,
  • Tetsuji Miura,
  • Kazuaki Shimamoto,
  • and Yoshiyuki Horio

Resveratrol Ameliorates Muscular Pathology in the Dystrophic mdx Mouse, a Model for 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 J Pharmacol Exp Ther September 2011 338:784-794; published ahead of print June 7, 2011, doi:10.1124/jpet.111.183210

http://jpet.aspetjournals.org/content/338/3/784.long

2.

Bennett BT, Mohamed JS, Alway SE (2013) Effects of Resveratrol on the Recovery of Muscle Mass Following Disuse in the Plantaris Muscle of Aged Rats. PLoS ONE 8(12): e83518. doi:10.1371/journal.pone.0083518

http://www.plosone.org/article/info%3Adoi%2F10.1371%2Fjournal.pone.0083518

3.

https://upload.umin.ac.jp/cgi-open-bin/ctr/ctr.cgi?function=brows&action=brows&type=summary&recptno=R000016656&language=E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高糖分食物 加速惡化

 

飲食、某些特定食物真的容易引起青春痘或讓青春痘更惡化嗎?美國紐約皮膚科醫師雀瑞爾‧卡爾雀接受外電媒體訪問時表示,很少研究顯示特定食物會影響皮膚健康,每個人情況也都不太一樣。不過皮膚會反應全身健康狀況,如果飲食營養均衡,讓身體保持健康狀態,外表自然就容光煥發,但飲食若吃得很差、很不健康,也會反應到皮膚上面。

美國營養師法羅里‧崔羅爾表示,大約四十年前,有些研究認為飲食並不會造成青春痘問題,不過近幾年來,有些研究發現,飲食會影響血糖,而血糖起伏可能與青春痘發生率息息相關。像餅乾、含糖飲料等高糖分食物都會讓血糖快速飆高,此時血液中的胰島素濃度就會增多,這樣糖分才會進入細胞。而胰島素可能與青春痘生長有關。

二○○七年,曾有一項研究針對四十三名青少年、年輕男性做實驗,這些人都長了青春痘,研究人員將他們分組,有些人飲食包含一些低醣類負荷(GL)食物,另一組則食用大量碳水化合物,不去特別考量醣類負荷、升糖指數等問題。實驗持續三個月,結果發現,採用低醣類負荷飲食者青春痘大為改善。不過在一份皮膚科醫學期刊當中,也曾有研究顯示,青春痘、胰島素與醣類負荷指數沒有關聯性。因此目前醫界對此還沒有定論。

國外學者建議,飲食方面,平常還是要盡量維持血糖穩定。當血糖維持穩定,可以幫助減少發炎反應、氧化傷害,這些都與皮膚狀況有關。平常要盡量多攝取不同顏色蔬菜,許多蔬菜含有抗氧化成分,可幫助減少自由基傷害。

還有一些人認為,多喝牛奶、多吃乳製品容易造成青春痘問題。雖然兩者沒有絕對關聯性,不過皮膚科專家威廉‧丹比曾在醫學期刊撰寫文章解釋兩者關係。丹比認為,牛奶含有一些成分與荷爾蒙睪固酮有關,而睪固酮會刺激皮膚油脂腺分泌,使肌膚更容易長出青春痘。卡爾雀醫師指出,曾有幾名患者說道,當他們不再喝牛奶、吃乳製品,青春痘便大為改善。

雖然研究結果顯示,乳製品與青春痘有所關聯,但並沒有證實兩者因果關係,一個人喝了牛奶,青春痘就大為改善,並不代表所有人都會有一樣的反應。

部分研究認為,特定食物可能造成青春痘問題。不過多數醫生都同意,飲食並非唯一因素,像荷爾蒙變化、皮膚先天敏感程度與皮膚受摩擦等因素都可能引發青春痘問題。

 

鄭醫師補充:

這篇報導提醒我們,減少糖份和牛奶的攝取,補充抗氧化物對於青春痘的改善有幫助。

2007年那篇降低糖份,改善痘痘的研究參考來源:

Carbohydrate metabolism and diabetes:

  • Robyn N Smith,
  • Neil J Mann,
  • Anna Braue,
  • Henna Mäkeläinen,
  • and George A. Varigos

A low-glycemic-load diet improves symptoms in acne vulgaris patient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Am J Clin Nutr July 2007 86: 1 107-115

http://ajcn.nutrition.org/content/86/1/107.full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雌激素療法 可抑制狂食症

 【台灣醒報記者李昀澔綜合報導】俗稱「女性荷爾蒙」的雌激素,可減少「狂食症」患者「失控大吃」的行為。

肥胖醫學會資料顯示,狂食症與「暴食症」,都屬於常在高中時期發病的飲食疾患,患者可能因壓力引起焦慮或憂鬱情緒,會在短時間內吃下遠超過正常食量的食物,或明知進食量已足夠,卻仍無法抑制吃東西的衝動。

暴食症患者會催吐或使用瀉劑,因此體重未必過重,但狂食症患者不會出現催吐等避免發胖的「代償行為」,因此肥胖比例較高。

過 去研究證實,經期較不規律者,由於內分泌失調,較可能出現狂食行為。美國貝勒醫學院及德州兒童醫院團隊發表於《臨床調查期刊》的研究,透過動物實驗發現, 體內雌激素含量偏低時,狂食行為頻率會增加,而透過補充雌激素刺激大腦中負責分泌神經傳導物質「血清素」的神經細胞,可藉此減少狂食行為。

然而,要遏止狂食行為,並非直接補充雌激素那麼簡單,因為體內雌激素過量,極易引發乳癌等疾病。研究人員將雌激素與「GLP-1」胜肽結合,雌激素就不會被運送至乳房組織,藉此避免因治療狂食症而引發其他腫瘤。

   

鄭醫師補充:

在大腦細胞中,的確有性荷爾蒙的受體存在。雌激素過多或者不足,都可能影響大腦細胞的正常運作。像這篇研究提到雌激素可以調控大腦細胞血清素的受體,也足以解釋許多更年期的女性,因為雌激素濃度降低,為何容易出現情緒或者睡眠障礙得主要原因。

我不建議有暴食傾向的人直接接受雌激素補充,至少先經客觀的血液檢測,確認雌激素是否偏低,再考慮來補充比較合宜。補充的話,亦須在專業監督下來進行,以減少雌激素過多可能產生的健康風險。

參考文獻:


Citation Information: J Clin Invest. 2014. doi:10.1172/JCI74726.

http://www.jci.org/articles/view/74726?key=8e4efb9644d3c536b53c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