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傷 可奪命
作者【記者萬博超/台北報導】 | 台灣新生報 – 2014年9月11日 上午12:00
悲傷可奪人性命。科學家發現,極度悲傷使部分類型的白血球數量大幅下降,導致感染風險遽增,對年長者造成一定的健康風險。
共同研究作者,伯明罕大學教授安娜菲力普斯表示,極度悲傷的幾周到幾個月內,對抗感染的嗜中性白血球數量會大幅下滑,以致更容易發生重大的感染,同時年長者受到悲傷的影響比年輕人大。
研究人員分析四十七名因為親人離世而出現嚴重悲傷情緒的人。結果顯示,年輕人分泌的兩種壓力荷爾蒙硫酸脫氫表雄酮與腎上腺皮質醇比較平衡,年長者的壓力荷爾蒙有較高比例為腎上腺皮質醇。明顯抑制免疫力。研究已刊登在最新一期《免疫與老化》期刊。
研究人員指出,腎上腺皮質醇是人體自然分泌的荷爾蒙,有助緩解壓力與發炎,但比例太高時,免疫力受到影響。
壓力荷爾蒙如腎上腺皮質醇濃度通常在緊張、憤怒與悲傷時達到高峰,主要是為了應付心理、生理上的挑戰;精神心理上放鬆,休息時濃度會降低,這是正常的生理現象。
壓力荷爾蒙一旦無法有效降低,久而久之,身心便容易出現異常。專家指出,悲傷導致壓力荷爾蒙居高不下或失衡,走出情緒陰霾才有助於維持身心健康與平衡。

鄭醫師補充:
不時看到年長者的另一半過世,不久後,因哀慟而跟著撒手人寰,因此悲慟會讓長者的身體承受極大壓力,關鍵就是壓力系統失衡壓力系統過度失衡會直接壓抑免疫系統,導致抵抗力大幅滑落,這是極大的健康風險。
壓力系統是否失衡可以透過相關功能醫學檢測直接了解以及配套療法直接調整。不需費疑猜。
參考文獻:
Bereavement reduces neutrophil oxidative burst only in older adults: role of the HPA axis and immunesenescence
Ana Vitlic*, Riyad Khanfer, Janet M Lord, Douglas Carroll and Anna C Phillips
Immunity & Ageing 2014, 11:13 doi:10.1186/1742-4933-11-13
http://www.immunityageing.com/content/11/1/13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歐米茄三防老年失聰
中廣新聞網 – 2014年9月11日 下午3:33
美國研究人員說,常吃富含「歐米茄三」的魚可以減少老年變聾的機會。
吃「歐米茄三」這種脂肪酸對預防心臟病、老年癡呆、癌症、憂鬱症或關節炎都有相當的效果。
美國的這項研究歷時二十年,涵蓋了六萬五千多名護士。研究人員統計,這段時間有一萬一千多人喪失了聽力。進一步分析發現,失聰的護士多半很少吃魚。而一星期吃魚兩次以上,聽力喪失的機會減少了兩成。

鄭醫師補充:
Omega-3脂肪酸對身體有許多好處以及必要性,我們若不從外面攝取,自己是無法製造的。過去發表的研究發現Omega-3對心血管疾病、失智、癌症、憂鬱症、ADHD、關節炎以及腸道等等疾病都有改善或者預防效果,因此Omega-3又被稱之為萬能的特效藥。
透過吃魚或者選購有獨立檢驗室認證,沒有重金屬、農藥以及環境毒素殘留的優質魚油產品,應該都可以達到預防失聰效果。
參考原文報導:
http://time.com/3318718/fish-hearing-loss/
參考文獻:
- Sharon G Curhan,
- Roland D Eavey,
- Molin Wang,
- Eric B Rimm,
- and Gary C Curhan
Fish and fatty acid consumption and the risk of hearing loss in women Am J Clin Nutr 2014 ajcn.091819; First published online September 10, 2014. doi:10.3945/ajcn.114.091819
http://ajcn.nutrition.org/content/early/2014/09/10/ajcn.114.091819.abstract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青少年呼麻 自殺風險高7倍
路透社 – 2014年9月11日 上午12:30
(路透倫敦9日電)研究人員今天說,天天吸食大麻的青少年,自殺風險高7倍。
領導研究的澳洲新南威爾斯大學國立藥物與酒精研究中心(National Drug and Alcohol ResearchCentre)教授麥提克(Richard Mattick)說:「我們的發現特別切近時勢,因為美國許多州與拉丁美洲國家都已採取行動除罪化或合法化大麻,年輕人使用的可能性越來越高。」
研究團隊運用3份大型研究的長期數據進行分析,
結果發現,17歲前每天吸食大麻,完成高中學業或取得大學學位的機率低6成。
這份大型分析也顯示,青少年時期每天吸食大麻,自殺的風險多7倍,大麻仰賴的可能性高18倍,往後使用其他違禁藥品的可能性也多8倍。中央社(翻譯)
鄭醫師補充:
每天需要吸食大麻,不是上癮,便是本身有些情緒障礙,當事人透過大麻來紓解,這種行為稱為Self medication(自我醫療)。
不管上癮或者是情緒障礙,都須積極治療以及處哩,使用大麻在短期間,只會讓問題越來越複雜,因此成績表現受影響,自殺風險提高七倍,並不讓人感到訝異。
參考文獻:
Edmund Silins, L John Horwood, George C Patton, David M Fergusson, Craig A Olsson, Delyse M Hutchinson, Elizabeth Spry, John W Toumbourou, Louisa Degenhardt, Wendy Swift, Carolyn Coffey, Robert J Tait, Primrose Letcher, Jan Copeland, Richard P Mattick.
Young adult sequelae of adolescent cannabis use: an integrative analysis.
The Lancet Psychiatry, 2014; 1 (4): 286 DOI:
10.1016/S2215-0366(14)70307-4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研究:使用鎮靜安眠藥 失智風險高
台灣醒報 – 2014年9月10日 下午2:06
【台灣醒報記者李昀澔綜合報導】最新研究顯示,曾使用具鎮靜、安眠效果的「苯二氮類」藥物者,被診斷出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偏高。
苯二氮類藥物具有抗焦慮、安眠、肌肉鬆弛及抗痙攣等作用,肝、腎、心、肺疾病患者服用時需特別管控劑量,且由於該類藥物會影響腦部神經系統功能,因此懷孕婦女不可使用。
加拿大蒙特婁大學及法國波爾多大學團隊發表於《英格蘭醫學期刊》的研究,追蹤近1800位阿茲海默症患者達6年,並與7200位正常人就醫紀錄比對,結果發現曾使用「贊安諾」、「安定文」、「煩寧」等常見苯二氮類藥物等半衰期達10餘小時的長效型藥物、連續3個月以上者,罹患阿茲海默症風險較常人高出43至51%。
研究人員分析,此研究結果並非代表苯二氮類藥物會造成阿茲海默症,而是有阿茲海默症等失智症傾向者,在疾病初期、或尚未發病前,常會出現焦慮、失眠等類似症狀,醫師因而開立苯二氮類藥物以緩和症狀,但此舉對預防或治療阿茲海默症並無實質幫助。
鄭醫師補充:
這項研究結果可能存在的因果關係如下:
1.服用苯二酚這類抗焦慮安眠藥物三個月以上,可能增加失智症風險。
2.導致失智症風險的是藥物背後控制症狀的疾病本身,例如焦慮、失眠甚至憂鬱等等。
失智症其實是由諸多原因引發,絕非單一現象引起。不管是預防或者是要延緩病程發生,建議大家儘量由功能醫學的角度來檢視以及處理,例如營養、荷爾蒙、發炎、毒素以及能量代謝等等面向,透過檢測能清楚身體體質的缺陷何在,正本清源比單單藥物控制症狀的結果絕對好上許多,臨床實證已證實這樣的做法對患者本人的症狀改善能更全面而且真正提升生活品質。
比起鎮靜安眠藥物,要抗焦慮或者提升睡眠品質,有相關的營養補充可以協助改善。
參考文獻:
Billioti de Gage Sophie, Moride Yola, Ducruet Thierry, Kurth Tobias, Verdoux Hélène, Tournier Marie et al. Benzodiazepine use and risk of Alzheimer’s disease: case-control study BMJ 2014; 349:g5205
http://www.bmj.com/content/349/bmj.g5205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男性多吃番茄 可降低前列腺癌風險
優活健康網 – 2014年9月9日 下午5:21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兒時手足霸凌 常使青年患憂鬱
台灣醒報 – 2014年9月8日 下午11:16
【台灣醒報記者李昀澔綜合報導】兒童時期被兄弟姊妹霸凌,竟會提高18歲時罹患憂鬱症的風險。
英國牛津大學及布里斯托大學團隊發表於《小兒科》期刊的研究,調查近7000名12歲兒童,是否長期遭受手足以推擠、毆打、言詞羞辱、忽視、欺騙或造謠等行為對待,再於受試者18歲時,分析心理健康狀況。
結果發現,在兒童時期未受手足霸凌者,有6.4%出現憂鬱症狀,9.3%有焦慮情緒,7.6%會有自傷行為。但曾受手足霸凌者則有12.3%憂鬱、16%焦慮、14%有自傷行為,也就是出現各種精神症狀比例約為未受霸凌者的2倍。
研究人員指出,這些「家中的弱勢族群」通常自8歲起遭受霸凌,其中又以家中有3、4個小孩,被哥哥欺侮的妹妹居多。
牛津大學社會政策學講師露西包爾分析,若霸凌事件發生在學校,較有機會被同儕、老師及家長處理,但家中手足間的霸凌卻往往遭到忽略。英國慈善組織「戰勝霸凌」(暫譯)成員艾瑪珍克羅斯則強調,父母必須特別注意孩子們的相處狀況,勿將手足霸凌視為正常的兒童競爭行為,以免偶一為之的霸凌變成常態。

鄭醫師補充:
兒時不管遭外人霸凌或者是遭到兄弟姊妹霸凌,日後出現憂鬱症風險總是比較高。
我們不禁要問,到底是有憂鬱症體質的人容易遭到霸凌?或者遭到霸凌導致憂鬱?兩者可能同時存在。
光腳走路總是容易被路上的石子扎到,唯有穿上鞋子,才能避免。
要避免霸凌發生,必須教導小孩如何面對以及處理霸凌。
參考文獻:
Sibling Bullying and Risk of Depression, Anxiety, and Self-Harm: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 Lucy Bowes,
- Dieter Wolke,
- Carol Joinson,
- Suzet Tanya Lereya,
- and Glyn Lewis
Pediatrics peds.2014-0832; published ahead of print September 8, 2014, doi:10.1542/peds.2014-0832
http://pediatrics.aappublications.org/content/early/2014/09/02/peds.2014-0832.abstract
http://pediatrics.aappublications.org/content/early/2014/09/02/peds.2014-1295.abstract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異位性皮膚炎 盛行30年增8倍
作者【記者鍾佩芳/台北報導】 | 台灣新生報 – 2014年9月8日
上午12:00
隨著環境汙染加劇,過敏相關疾病的人口逐年增加,根據台灣兒童過敏氣喘免疫及風濕病醫學會統計,台灣孩童異位性皮膚炎盛行率由1974年的1.43%,至2007年增加為12.9%,顯見異位性皮膚炎盛行率近30年增8倍。
異位性皮膚炎是兒童常見的過敏性疾病之一,主因皮膚角質細胞分化不良、細胞間脂質分泌不足,引起皮膚慢性和反覆發作的乾燥搔癢症狀。異位性皮膚炎的患者的皮膚臨床表徵上會有強烈癢感,在不斷發癢、搔抓的惡性循環下,增加肌膚發炎感染機會,嚴重甚至引發蜂窩性組織炎,長期下來更影響生活品質和心理健康。異位性皮膚炎或許無法立即根治,但是從平日正確的照護下,能夠有效減少乾燥、脫屑、搔癢等不適症狀的發生。
天生免疫系統較弱的嬰幼兒更容易受到換季影響,使症狀加劇、搔癢不斷,造成抓痕累累、甚至發炎惡化。台北長庚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呂佩璇指出,正確的居家照護與選擇舒緩抗癢的專業護膚產品,可以有效控制搔癢及反覆發作的困擾。
照護四大重點:1、正確診斷;2、注重皮膚保濕;3、配合藥物治療;4、確定引起發作原因。做好以上正確的四項居家護理,有效的控制病況,才能減輕發作的程度與頻率。

鄭醫師補充:
應該說,過敏的發生率越來越高,而異位性皮膚炎只是其中一項。嚴重的異位性皮膚炎不僅影響美觀,還會波及學習,專注力因此受損,甚至連睡眠也因頻頻抓癢而難以成眠。
一般門診就是藥物治療,說不上體質調整,更別談根治這件事。如何根治?以功能醫學角度來說,這件事並不難。
首先是透過完整的過敏原分析(包含急性的環境以及慢性食物過敏過敏原分析)找出導致身體過敏的來源,透過環境以及飲食調整來減少身體免疫系統的刺激,降低過敏改善症狀。
其二,由腸道著手。腸道分兩部分來看,若過敏原分析發現過敏原眾多,即可能當事人也有腸漏症的問題。腸漏症是指小腸的上皮黏膜細胞萎縮,彼此的間隔拉大,導致食物的蛋白質大分子滲漏至小腸的免疫以及淋巴系統內,和免疫球蛋白結合形成免疫複合體所發生的連鎖反應,許多過敏患者,腸道免疫系統失衡,與腸漏症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最後,可考慮另一項抽血檢測,找出當事人免疫系統失衡的實際狀況,透過量身訂作的益生菌來直接調節免疫系統,根本改善過敏體質。
針對過敏來源適度隔離,腸道修復以及身體免疫失調的體質調控,才是處理異位性皮膚炎根本之道。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2014/09/08
休診一日,
造成不便請多見諒!
祝福您 中秋佳節愉快😊
光能診所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熟男多運動 可減少夜尿症
台灣醒報 – 2014年9月4日 下午9:35
【台灣醒報記者李昀澔綜合報導】要解決擾人的「夜尿」狀況,多運動或許是不錯的選擇。美國羅耀拉大學醫學院團隊發表於《運動醫學科學》期刊的研究指出,有攝護腺肥大問題的男性,若保持每週至少1小時以上的運動習慣,有助減少夜裡不斷如廁的情形。
根據芬蘭赫爾辛斯基大學團隊調查6000多位成人排尿狀況後發現,最常出現的排尿異常包括容易尿急、小便解不乾淨、夜尿、尿失禁,以及咳嗽、大笑、施力或劇烈運動時會「漏尿」。而逾5成的60歲以上民眾,每天晚上至少醒來上2次廁所,顯示夜尿是造成年長者睡眠中斷、品質不佳的主因之一。
飽受夜尿所苦者,通常也會出現頻尿、尿流細小、尿急甚至尿失禁等下泌尿道相關症狀。包括糖尿病、心臟病、失眠及憂鬱等因素,常會造成夜間尿量增加,而膀胱出口阻塞、膀胱炎、膀胱癌、膀胱結石、攝護腺癌及焦慮等原因,易導致夜間膀胱容積減少,都可能引發夜尿症狀。
羅耀拉大學團隊分析2萬8000多位55至74歲男性患者就醫紀錄後發現,每週固定運動1小時以上的中老年男性,出現夜尿現象的比例減少13%;而完全沒有運動習慣者,每天晚上排尿3次以上的嚴重夜尿比例,則比常運動者多出34%。
夜尿與年齡增長帶來的退化有關,女性多因生產或更年期改變內分泌系統,年長男性則多為攝護腺肥大所致。羅耀拉大學醫學院副教授凱特沃林解釋,肥大的攝護腺會壓迫尿道,引發下泌尿道阻塞、尿柱變細、小便易中斷、無法1次解完、膀胱易殘留餘尿等問題,嚴重者可能造成血尿、下肢水腫或腎功能受損。
過去研究顯示,維持良好睡眠習慣及正常體重,可預防因攝護腺發炎引起的夜尿。沃林推論,運動可減少肥胖、幫助入眠、緩和過度興奮的交感神經系統,並降低體內發炎程度,有助改善夜尿情形。

鄭醫師補充:
夜尿最擾人的部分,是對於某些人來說,可能會干擾睡眠,若是年紀大一些的長者,還可能提高跌倒的風險。
運動本身可以幫助身體抗發炎,提升睡眠品質,也能幫助荷爾蒙正常製造以及代謝,降低攝護腺肥大的罹患率,一舉數得。
參考文獻:
Kathleen Y. Wolin, Robert L. Grubb, Ratna Pakpahan, Lawrence Ragard, Jerome Mabie, Gerald L. Andriole, Siobhan Sutcliffe. Physical Activity and 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Related Outcomes and Nocturia. Medicine & Science in Sports & Exercise, 2014; 1 DOI: 10.1249/MSS.0000000000000444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機師空服員 皮膚癌風險高
法新社 – 2014年9月4日 下午3:05
(法新社華盛頓3日電) 美國研究今天指出,由於機師與空服員經常在高空暴露於有害的太陽紫外線,因此罹患皮膚癌的機率為一般人兩倍。
美國研究人員分析19份研究報告,對象涵蓋26萬6000多人。分析發現,機師罹患黑色素瘤的機率是一般人的2.21至2.22倍,空服員則是2.09倍。
研究作者表示,機師和空服員罹患皮膚癌的風險較高的原因在於,紫外線在高空中透過駕駛艙擋風玻璃和機身窗戶滲進機內。
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UC San Francisco)桑羅倫佐(Martina Sanlorenzo)博士表示,研究結果「對於這類族群的職業健康與防護有重要意涵」。
研究發表在「美國醫學會皮膚科學期刊」(JAMA Dermatology)。(譯者:中央社陳怡君)

鄭醫師補充:
曬太陽,可以透過紫外線幫助身體製造維生素D。怕曬太陽,維生素D不足,骨質疏鬆風險增加,以及身體免疫系統會跟著受影響。然而紫外線曝露過多,皮膚容易產生病變,進而提高皮膚癌的發生風險。接觸太陽紫外線,過與不及都不好。
經常出國坐飛機,也會增加紫外線的曝露,不過跟機師和空服員相較,時間還是少很多,目前未見相關報告。
空服或者機師,可以透過營養補充來保健,例如Omega-3這類不飽和脂肪酸,減少健康風險:
Consumption of omega-3 fatty acids and the risk of skin cancer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 Sophie E. Noel,
- Adam C.S. Stoneham,
- Catherine M. Olsen,
- Lesley E. Rhodes and
- Adele C. Green
Article first published online: 18 DEC 2013
DOI: 10.1002/ijc.28630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ijc.28630/abstract
參考文獻:
Sanlorenzo M, Wehner MR, Linos E, et al. The Risk of Melanoma in Airline Pilots and Cabin Crew: A Meta-analysis. JAMA Dermatol. Published online September 03, 2014. doi:10.1001/jamadermatol.2014.1077.
http://archderm.jamanetwork.com/article.aspx?articleid=1899248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抽血驗荷爾蒙 預知心跳停止風險
台灣醒報 – 2014年9月4日 下午12:57
【台灣醒報記者李昀澔綜合報導】透過測量血液中男、女性荷爾蒙含量,或可預估突發性心跳停止的風險。
美國西達塞奈醫學中心團隊發表於《心臟節律》期刊的研究指出,男性血液中「睪固酮」含量低時,產生突發性心跳停止的風險較高;而血液中「雌二醇」含量高時,則兩性心跳驟停的風險都會提高。
全球每年有500萬、美國有25至30萬人死於突發性心跳停止,而心臟病長年名列我國10大死因第3名,在2013年造成1萬7000多人死亡,許多患者都出現突發性心跳停止狀況。政府近年大力推廣俗稱傻瓜電擊器的「自動體外心臟電擊去顫器」(AED),就是為搶救因突發性心律不整引起的心跳停止患者。
突發性心跳停止的可怕,在於事發前幾無徵兆;西達塞奈心律中心主任舒密特楚亞表示,即便急救技術及設備日益發達,突發性心跳停止的死亡率仍超過9成,因此亟需能預測病發前的臨床檢驗方法。
研究團隊收集16家醫院、近300位患者就醫紀錄後發現,突發性心跳停止的男性患者,血液中睪固酮濃度較低、雌二醇較高,女性患者則只有雌二醇偏高。楚亞推論,若能及時透過藥物提高睪固酮或降低雌二醇含量,或能預防突發性心臟病發生。

鄭醫師補充:
我曾經和一位國內著名的功能醫學先驅談到他的母親的身體狀況。
早在三十年前,他開始接觸功能醫學,同時也透過功能醫學來改善家人健康,其中他的母親經常感覺心臟無力,常感到心臟快要停止。
經過檢測,其中有一項異常,便是她的抗壓力荷爾蒙(學名為脫氫異雄固酮,英文簡稱為DHEA)值偏低。
後來透過相關營養補充品調整,心臟不再感到無力,一直活到九十幾歲。
DHEA是由腎上腺製造,和性荷爾蒙有關,身體15%的性荷爾蒙是從DHEA轉化而來,DHEA會轉成男性賀爾蒙(睪固酮)。
性荷爾蒙的檢測不難,透過相關營養補充調整也相當容易。
參考文獻:
http://www.heartrhythmjournal.com/article/S1547-5271(14)00920-5/abstract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唾液分泌不足》殺菌作用 分泌不足會口乾易蛀牙
作者: 【記者鍾佩芳/台北報導】 | 台灣新生報 – 2014年9月3日 上午12:00
唾液分泌不足,常見的原因有年齡、接受電療或放療者、服用某些藥物、牙齒問題等。70歲後的長者會出現唾液分必不足的情形;而接受電療或放療的病人因唾液腺被破壞,也會出現唾液分泌不足;服用高血壓藥物、抗憂鬱劑、利尿劑等,也會造成唾液分泌不足;牙齦發炎、牙周病等,由於小唾液腺阻塞,而會造成口乾的情形。
唾液有殺菌作用,唾液中有澱粉酉每、溶菌酉每,唾液分泌不足會造成口乾,也較容易蛀牙。
國泰綜合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王文弘表示,唾液分泌不足的原因有很多,若找得到原因,像是因服用某些藥物造成的,只要將藥物停掉,即可獲得改善。而像是免疫疾病,如乾燥症造成的口乾,則需藉由免疫抑制劑,讓免疫功能不要太旺盛。另,約有1/3的病人是找不到原因的,只能以症狀來治療。
唾液分泌不足時,除了喝水,吃點檸檬也能刺激唾液腺,唾液會較多;或者,也可吃口香糖,讓唾液分泌變多。
嚴重者則建議可吃能刺激副交感神經的藥。當副交感神經興奮時,唾液也會變多。或者,可選擇人工唾液,將此塗在舌頭或口腔黏膜上,讓黏膜不會乾乾的,效果維持1~2小時,藉此保護口腔黏膜;睡前塗的效果最好。醫師表示,人工唾液健保是不給付的,看個人需求而自費使用。
每天補充一顆維生素B、C抗氧化劑,能減少轉變口腔癌的機會。
鄭醫師補充:
之前還在教學醫院服務時,不時有護理人員反映住院患者牙痛,必須會診牙科作治療的狀況,除了一般認為一部分的慢性精神病患者對於口腔護理執行不確實外,另外的肇因可能就是精神科藥物造成唾液分泌降低,進而牙齦發炎以及牙周病等等。
以醫學的專業名稱來說,我們稱之為抗膽鹼作用。
此文章不是叫大家不要看精神科或者增加精神科的看診恐懼。任何科的藥物治療,就如同水能載舟 亦能覆舟一般,如能先掌握可能出現的潛在不良反應,必然有利於醫病溝通,在最低的藥物種類及劑量下,達到治療最佳化,創造醫病雙贏!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葡萄酒防心臟病 只對運動者有效
台灣醒報 – 2014年9月2日 下午1:39
【台灣醒報記者李昀澔綜合報導】小酌紅酒或可預防心臟病,但前提是得保持運動習慣。一般認為,少量飲用葡萄酒能預防心血管疾病的原因之一,是能增加體內俗稱「好膽固醇」的「高密度脂蛋白」;但捷克帕拉茨基大學團隊在「歐洲心臟病學會」年會上發表的研究顯示,紅酒、白酒都能預防心血管疾病,但只對常運動者有效。
世界衛生組織建議的葡萄酒「少量飲用」標準,是每週5次以內,女性每次飲用200毫升、男性則為300毫升。
帕拉茨基大學醫學院教授米洛斯塔波斯基團隊追蹤約150位受試者1年後發現,喝葡萄酒並無法增加全體受試者體內高密度脂蛋白。但進一步分析喝酒「有效」的族群後則發現,每週至少運動2次以上者,不僅高密度脂蛋白增加,「壞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也減少,心血管疾病風險因而下降。
鄭醫師補充:
簡言之,想藉由喝葡萄酒(不管紅酒或者白酒)來提升心血管疾病,預防心血管疾病風險,必須遵循兩個條件:
1.不過量。女性每次200毫升,男性每次300毫升,一週五次為限。
2.規律運動者:一周至少運動兩次。
單純喝葡萄酒沒運動,不僅難以見效,甚至可能造成身體負擔。
參考文獻:
http://www.eurekalert.org/pub_releases/2014-08/esoc-wop082614.php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媽媽的恐懼 嬰兒嗅得出來
作者: 簡恒宇 | 中時電子報 – 2014年8月31日 上午5:50
中國時報【簡恒宇】
如果媽媽怕看牙、恐懼暴力,或極度內向,小孩可能也會有同樣的情況。美國密西根大學及紐約大學共同研究發現,倘若媽媽在懷孕前懼怕某些事物,之後遇到這些事物時會散發出害怕的氣息,而初生嬰兒便靠著「嗅出氣息」,記下這些害怕的事物,長大後自然也對這些事物感到畏懼。
研究團隊利用大鼠進行實驗,讓尚未懷孕的母鼠在聞到薄荷味時,用微量電力電擊牠們,藉此讓牠們對薄荷味產生恐懼,並在母鼠生下幼鼠後,再給母鼠聞到薄荷味,觀察幼鼠如何認知到母鼠害怕薄荷味。
結果顯示,剛出生的幼鼠聽不到也看不到,且幾乎不會移動,但當母鼠聞到薄荷味時,不用表現出驚恐行為,幼鼠也會開始對薄荷味產生恐懼,據信牠們很可能是聞出母鼠散發的害怕氣息,而長大之後,牠們也會對薄荷味避而遠之。
紐約大學兒童暨青年精神病學家戴別克說,「我們的研究證實,嬰兒在很小的時候,就能認知媽媽所害怕的事物。他們在自行產生記憶前,都是先獲取媽媽的經驗。」倘若爸爸也花費許多時間照顧子女,他所害怕的事物也可能會傳給孩子。
研究團隊相信,人類也有類似模式,即嬰兒感受媽媽的聲音、臉部表情、肢體動作,甚至是散發出的氣息,對媽媽害怕的事物也會產生畏懼。
上述研究結果有助於尋找方法,防止孩童產生嚴重恐懼症,以及避免女性懷孕前的憂鬱和焦慮症狀傳給子女。該研究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鄭醫師補充:
我曾在門診和一位求診的女士談到她本人從小對於老鼠有莫名的恐懼,完全找不出原因。有趣的是她的母親和外祖母也和她一樣,全對老鼠有莫名的恐懼。
有一些理論認為在胎兒期,胎兒本身便能藉由已經發展出來的神經系統的相關感知來記錄周遭的訊息,這些訊息內容以危險的訊號為主,用恐懼來提醒當事人未來可以避開相關危險,若以人來說,這部分紀錄在潛意識中,對當事人在特定情境中,有一定程度的影響。
有人用「細胞記憶」來描述這樣的現象,若是該項記憶對當事人有明顯負面效應,稱之為「破壞性的細胞記憶」,「破壞性的細胞記憶」是許多身心疾病真正的原因,關於相關理論以及處理方式,有興趣的人不妨參考「療癒密碼」這本書。
參考文獻:
Jacek Debiec and Regina Marie Sullivan. 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of emotional trauma through amygdala-dependent mother-to-infant transfer of specific fear. PNAS, July 28, 2014 DOI: 10.1073/pnas.1316740111
類似研究:
Brian G Dias, Kerry J Ressler. Parental olfactory experience influences behavior and neural structure in subsequent generations. Nature Neuroscience, 2013; DOI: 10.1038/nn.3594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03年的研究告訴我們,服用抗憂鬱劑的人,糖尿病風險較高。在2004年6月發表的一篇研究發現:懷孕時服用抗憂鬱劑,小孩日後肥胖以及糖尿風險提高。
研究人員透過動物實驗發現:母體在孕期服用百憂解這類選擇性血清素再回收抑制劑(SSRI),會導致下一代肝臟的脂肪堆積以及肝臟發炎,造成肥胖以及糖尿病風險提高。
現在大家對於孕期產生的憂鬱越來越重視,然而對於抗憂鬱劑服用的相關風險所知極為有限,建議大家不妨從相關營養補充來改善憂鬱,既能達到抗憂鬱的效果,還能避免相關風險。
參考文獻:
http://fhs.mcmaster.ca/media/antidepressant_use_during_pregnancy/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