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菸增好膽固醇

威斯康辛大學醫學教授亞當卡普納表示,戒菸可增加好膽固醇的水準,無論先前菸癮多重,只要戒菸,心血管功能有機會逐漸改善。

醫師指出,當總膽固醇高於200ml/dl被視為心血管疾病危險因子,其中壞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越多越容易引起心血管疾病,好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越多越能減少心臟血管疾病。不過研究顯示,女性總膽固醇本來就比男性高。同時好膽固醇的高低是預測女性心臟病的重要指標;反之壞膽固醇的高低是預測男性心臟病的重要指標。

心臟病可能表現出如牙痛、肩膀痛等非典型症狀,不可輕忽小症狀或異常。根據美國心臟學會統計,女性心臟疾病已躍居女性死亡排行榜第一名。

戒菸後發胖常任民眾擔憂。由於抽菸時吸入的化學物質促進腎上腺素分泌,導致熱量消耗增加,所以戒菸時,熱量消耗減少,初期容易變胖,故戒菸不只需控制菸癮,還必須搭配飲食與體重控制等方法,運動時不但可以轉移想吸菸慾望,也增加腦內啡分泌,成為穩定戒菸者情緒的有利因子。

 

鄭醫師補充:

 這篇研究是2010年提出的報告,研究結果發現戒菸者,追蹤一年後的膽固醇,好的膽固醇明顯增加。

增加好的膽固醇,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尤其是女性。

很多人擔心戒菸會發胖,但只要配合飲食、運動等體重控制方式,不僅可以降低菸癮,還可以穩定情緒。

 

參考文獻:

 http://www.webmd.com/smoking-cessation/news/20101115/quit-smoking-raise-good-cholesterol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英國研究-剖腹產小孩 過敏風險高5成

 中國時報【鍾玉玨╱綜合報導】

人們提到過敏反應時,很多人會聯想到花粉、草及花生等過敏原。但英國科學家發現,生活型態才是造成過敏的元凶。

據統計,覆蓋在皮膚、嘴巴四周、腸道的細菌不僅是細胞總數的10倍,也是鍛鍊體內免疫系統的利器。因此生活型態一變,這些微生物也會跟著改變,進而導致身體出現紅癢腫等過敏現象。

在西方社會,家庭多半重視衛生甚至一塵不染,因此細菌種類不如開發中國家,影響所及,後者平均1500人才有1人過敏,但英美等國平均3人就1人過敏。

西方的生活方式改變了細菌種類,讓民眾動不動就容易過敏,但到底是什麼樣的生活型態導致今日過敏人口有增無減?

剖腹產是被點名的元凶之一。在英國,1/4小孩是剖腹產,而剖腹產小孩的過敏風險比自然產小孩高出52%。科學家認為,自然產小孩在產道接觸的細菌彷若保護傘,讓他們遠離過敏。

但是隨著小孩長大,這些有如保護傘的細菌不斷受到攻擊而減量,而研究發現,母奶含有多達900種細菌,足以說明何以僅吃母奶的小孩較不易過敏。

抗生素是另一個不利可抗敏細菌的凶手。弔詭的是,抗生素明明是為了保護健康,卻往往嚴重殘害這些有益健康的益菌。研究發現,小時候使用抗生素,長大後罹患溼疹的風險上升40%。

若想降低過敏風險,多到戶外走走、曬曬太陽、呼吸新鮮空氣,都是簡單又有效的抗敏妙招。此外,在家種些花草,增加黏附在皮膚上的細菌種類,也可降低過敏的機率。

其實,人身體有如一個生態系統,必須和微生物共生共存,有了這層認知,也許大家應重新思索吃進身體的東西,並進一步認識身體的運作方式。

 

鄭醫師補充:

結論就是自然產在家母奶哺餵,就是降低過敏發生率的絕佳做法。關鍵是接觸更多細菌,可以訓練免疫系統,降低過敏風險!

參考文獻:

Behavioural, educational and respiratory outcomes of antenatal betamethasone for term caesarean section (ASTECS trial)

  • Peter Roy Stutchfield,
  • Rhiannon Whitaker,
  • Angela E Gliddon,
  • Lucie Hobson,
  • Sailesh Kotecha,
  • Iolo J M Doull

Arch Dis Child Fetal Neonatal Ed 2013;98:3 F195-F200Published Online First: 19 February 2013 doi:10.1136/archdischild-2012-303157

http://fn.bmj.com/content/98/3/F195.full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褪黑激素有妙用!助眠緩解偏頭痛

近年來合成口服褪黑激素在市場上大受歡迎,尤其是時常需要調時差的空姐們,更是把褪黑激素當成聖品,用來幫助入眠。近期國外醫師發現,口服褪黑激素原來也可以用來緩解偏頭痛,甚至減少發作頻率。

美國《赫芬頓郵報》(The Huffington Post)刊載美國知名內科醫師發表文章指出,體內褪黑激素不足,也可能是造成偏頭痛的原因之一,而口服褪黑激素可以增進睡眠品質,進而幫助減緩偏頭痛。但是國內醫師表示,有偏頭痛症狀的病人,不應貿然自己服用褪黑激素,還是必須求助專業醫師,針對發作頻率與誘發因素,對症下藥。

偏頭痛成因多 褪黑激素不足有關

美國知名內科醫師馬克海門(Mark Hyman),同時也是功能醫學的國際權威與《紐約時報》暢銷書作家,在《赫芬頓郵報》撰文指出,可能造成偏頭痛的原因眾多,其中包含體內褪黑激素不足。研究顯示,因體內褪黑激素濃度造成的偏頭痛,可能與睡眠品質有關。

馬克海門醫師指出,部份研究已證實,口服褪黑激素可以幫助減緩偏頭痛。建議每晚服用1-2毫克的褪黑激素,幫助提升睡眠品質,進而改善偏頭痛。

此外,美國《腦神經評論》期刊(Neurology Reviews)也引述巴西小兒腦神經專科醫師Andre Leite Gonçalves博士的論文指出,相較於服用抗憂鬱藥物amitriptyline的病人,服用褪黑激素的病人頭痛發作的頻率減少了50%,也有較少的副作用,如日間嗜睡及體重變化等。

Andre Leite Gonçalves博士表示,褪黑激素對於預防偏頭痛有效且符合經濟效益,腦神經專家及醫護人員現在有科學根據,可以推薦患者服用褪黑激素。

然而,文章也指出,需要更多研究來找出最適當的劑量,並更了解偏頭痛合併失眠、焦慮、情緒異常的治療方式。

 

鄭醫師補充:

這篇報導文章其實不只提到褪黑激素,其中詳述了導致偏頭痛的幾個重要的致病原因。

包含:

1.慢性食物過敏;作者舉例一位偏頭痛四十年的患者其實是對蛋過敏,只要停吃蛋,偏頭痛就消失,吃蛋,偏頭痛就來。

2.麩質過敏:有些偏頭痛患者對這種小麥成分過敏,不吃小麥製品,大幅改善。

3.女性荷爾蒙不平衡:之前我在部落格提到的雌激素占優勢(相對於黃體素),透過檢測以及營養品調整,可以直接改善。

4.維生素B缺乏:尤其是B2。

5.睡眠周期混亂:透過褪黑激素可以改善睡眠周期進而緩解偏頭痛。

6.鎂缺乏:鎂是幫助放鬆的礦物質,缺鎂容易緊張以及偏頭痛。

參考文獻:

http://www.huffingtonpost.com/dr-mark-hyman/personal-health_b_4507441.html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攝取代糖恐增糖尿病風險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普遍民眾都知道,攝取過多的糖不僅會造成肥胖,更會間接對身體產生許多影響,因此,對於許多愛吃甜食、愛喝飲品的人來說,會選擇加點代糖,解決高熱量問題,看似一舉兩得,但你知道嗎?根據一項最新的研究指出,號稱對身體有益的代糖,也就是所謂的無卡人工甘味劑,可能會增加糖尿病風險。

該研究主要針對實驗室老鼠及一群人進行的實驗,結果發現代糖會影響腸胃道細菌的組成和功能,會助長葡萄糖耐受不良,而所謂的葡萄糖耐受不良是糖尿病的風險因子。

不管是老鼠或人 攝取代糖體內皆有改變

研究團隊首先將阿斯巴甜、三氯蔗糖或糖精等最常用的3種代糖,加入水中讓老鼠飲用,結果這些老鼠出現了葡萄糖耐受不良現象,反之,飲用清水的老鼠卻沒有這現象。

另外,研究團隊更進一步的針對300多名非糖尿病患者進行調查,且參考他們的健康狀況,並讓其中7位沒使用代糖的人,連去七天食用FDA所建議的最高攝取量,經過5~7天後,有4人血糖含量升高,腸道細菌組成也有所改變,不過,研究團隊表示這只是初步發現結果,不應該因此而改變對代糖的使用建議,但也提醒糖尿病民眾,可多加留意,目前,此研究刊登於《Nature》期刊。

 

鄭醫師補充:

過去,在糖尿病患者的衛教中,往往建議患者用代糖來取代蔗糖,避免因糖份攝取導致血糖上升。

然而,這樣的建議,在這份報告出來後,可能要調整了,關鍵在於代糖的攝取會改變腸道菌叢生態改變,腸道菌叢改變會影響葡萄糖的耐受性,這種觀點就是功能醫學觀點。

因此,維持良好的腸道菌叢生態對血糖代謝來說實為緊要。

參考文獻:

Jotham Suez, Tal Korem, David Zeevi, Gili Zilberman-Schapira, Christoph A. Thaiss, Ori Maza, David Israeli, Niv Zmora, Shlomit Gilad, Adina Weinberger, Yael Kuperman, Alon Harmelin, Ilana Kolodkin-Gal, Hagit Shapiro, Zamir Halpern, Eran Segal, Eran Elinav. Artificial sweeteners induce glucose intolerance by altering the gut microbiota. Nature, 2014; DOI: 10.1038/nature13793

建議大家代糖還是少碰為妙,有些研究發現代糖仍潛藏諸多健康風險:

http://www.eurekalert.org/pub_releases/2013-07/cp-tds070313.php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戒酒發泡錠的原理是利用阻斷肝臟「乙醛去氫脢」的效果,增加飲酒者體內的乙醛濃度,病患服用戒酒發泡錠24小時內再飲酒,包括含酒精飲料或食物,會產生生理上的嫌惡反應。

包括嚴重的頭痛、噁心嘔吐、臉色潮紅、低血壓、心搏過速、呼吸困難、流汗、胸痛、心悸等不適現象,而提醒自己戒酒。感覺這樣的藥物設計完美,但戒酒發泡錠得上市由來已久,但總是難以普遍,原因何在?

除非想從此滴酒不沾,不然,服用發泡錠後,再喝酒產生類似酒精中毒反應後,會對發泡錠產生強烈的恐懼以及嫌惡感,因此接下來就是拒服發泡錠,這在臨床上屢見不鮮,因此想靠發泡錠來戒酒,成功率不僅低,往往還有反效果,提醒大家留意。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戒菸與控制三高 可降失智風險

(中央社記者陳清芳台北17日電)台灣失智症協會今天指出,有證據顯示,及早戒菸、控制血壓及血糖、避免心血管疾病,都有助於降低失智症的風險。

國際失智症協會與英國失智症專家教授MartinPrince(普林斯)等學者專家共同合作,今天公布2014年全球失智症報告指出,戒菸、控制高血壓及糖尿病可降低失智風險。

報告中研究指出,糖尿病患者罹患失智症的機會提高5成;肥胖及缺乏身體活動是高血壓、糖尿病的重要危險因子,因此維持健康體重及增加身體活動量也可降低失智風險。戒菸與降低失智症風險有很強的關係。研究顯示65歲以上的老人,抽菸的老人比已戒菸或從未抽菸的老人罹患失智的風險高出很多。

這份報告並警示,未來數十年中低收入國家的失智症盛行率將大幅增加,因為心血管疾病、高血壓與糖尿病盛行率愈來愈高。

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邱銘章說,維護大腦健康是一輩子的重要事,尤其中年人,因為失智症的病理變化可能在症狀出現前20年就開始了,國際失智症協會建議,失智症與非傳染性疾病一起納入全球及各國的公共衛生計畫中。

這份報告也顯示,教育程度較高的老人,罹患失智症風險較低,邱銘章說,國內不乏高社經地位、高教育程度的失智長者,往往教育程度越高,儲存較多「腦本」,失智症狀出現時間較晚;相同腦病變嚴重度,較高教育程度者認知功能也較好。

 

鄭醫師補充:

過去我們一直提到:糖尿病風險增加失智症風險,失智症病又稱為第三型的糖尿病。

心血管健康以及血壓控制,可以降低中風的風險,中風又是失智症的危險因子之一。

抽菸會增加自由基,自由基是大腦退化得主因之一,同時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也會提高。

運動,不僅紐助於控制三高,也是提升大腦功能的重要保健,建議大家失智症的預防,務必從生活方式調整著手,一般而言,醫師能提供的協助及為有限,換句話說,失智症的預防的主控權掌握在當事人手上。

失智症最好從預防做起。等失致症狀出現,病程便是不可逆的退化,,以目前的治療來看最多只能稍稍延緩退化的幅度,難以積極改善。如有可能,透過功能醫學及早發現身體失衡的主要原因,針對失衡的源頭及早處理,失智症的風險必然大為降低。

參考文獻:

http://www.eurekalert.org/pub_releases/2014-09/kcl-war091514.php

http://www.alz.co.uk/worldreport2014

http://www.bupa.com/dementia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澳洲研究-充足日照+維他命D 可能降低罹癌風險

中國時報【諶悠文╱綜合報導】

專家表示,適度曬太陽可大幅降低罹患卵巢癌、食道癌和胰臟癌的風險。昆士蘭醫學研究院(QIMR)貝格霍菲爾醫學研究中心的教授尼爾女士,現在正對2萬5000名60歲以上的澳洲人,進行為期5年的研究,觀察補充維他命D是否也能降低罹患這些癌症的風險。

尼爾女士過去進行的的研究發現,住在陽光充足地區的人罹患胰臟癌的機率,比起陽光較少的居民低了30%至40%。

日光照射不足可能使孩童得到佝僂病,成人患上軟骨症,所以適度曬太陽很重要,尤其是對那些沒有時間到戶外走動的人。

尼爾女士表示,即使每天只接受太陽照射2至3分鐘,也能獲取足夠的維他命D來源。她說,短時間露出較多的皮膚曝曬,比長時間露出少部分皮膚接受日照更好。

她說,維他命D缺乏症容易發生在天生深色皮膚、基於宗教或文化因素而以衣物包覆全身的人,以及老人身上。因為工作而一直待在室內者、維他命D缺乏症的母親產下的嬰兒,和骨質疏鬆症患者,也都是高危險群。

以前針對數百人所做的研究顯示,多曬太陽的人,罹患卵巢癌的風險降低30%,罹患食道癌的風險更減少40%。比起棕褐膚色的人,對陽光較為敏感的皮膚白皙者曬太陽,有助於降低胰臟癌風險47%。

 

鄭醫師補充:

以專業建議來說,在不保護的狀態下,中午時分曬15-30分鐘的太陽,維他命D的產生才足夠。根據澳洲的統計,大概每四個人,就有一人有維生素D的缺乏:

http://www.abs.gov.au/ausstats/abs@.nsf/latestProducts/4364.0.55.006Media%20Release22011-12

維生素D對於免疫力的調控與維持至關緊要,預防癌症,維生素務必充足,無法充分日曬的人,建議最好額外補充食物以及營養品來加強。體內的維生素D是否(補充)足夠可以透過檢測來了解。

參考原文報導:

http://www.dailymail.co.uk/news/article-2708151/Exposure-sun-actually-HALVE-chance-developing-forms-cancer.html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減肥藥Contrave 美FDA通過核可

(路透華盛頓10日電)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今天核可通過新款減肥藥Contrave上市。這是美國超過10多年來第3款通過核可的減重治療藥物。 

Contrave是Orexigen Therapeutics Inc藥廠研發,結合抗憂鬱劑安非他酮(bupropion)與Orexigen生產的酒癮治療藥物拿淬松(naltrexone)。 
Orexigen公司尚未公布Contrave的上市時間與售價。 
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今年6月基於藥物包裝警語必須更充分的考量,決定延後藥物核可3個月。 
Contrave含有1種抗憂鬱劑,警語將包括可能增加自殺想法與行為。 
在Contrave通過核可之前,維福斯公司(VivusInc)的Qsymia與艾瑞納製藥(Arena PharmaceuticalsInc)的Belviq,已於2012年取得核可。 
但這兩款減肥藥由於行銷不利,加上可能副作用包括憂鬱症與心臟疾病風險,因此銷售平平。至少1名分析師預測,Contrave銷售量會在2016年以前擊敗對手。
 
 
鄭醫師補充:
 這顆合併抗憂鬱劑和酒癮治療藥物的申請,在2011年二月第一次被FDA拒絕,要求藥廠做心血管疾病風險的評估:
 在歐洲,這顆藥還未上市,因為歐洲醫師質疑這顆藥的藥效並不明顯:
 最後提醒:任何抗憂鬱的服用,都潛藏自殺風險,服用抗憂鬱劑萬生出現自殺的想法或者計畫,務必儘快跟專業醫師討論藥物的調整或者如何停藥,避免憾事發生。
參考文獻: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精神分裂症可以預防嗎?答案是不可能,但如果想從懷孕期開始為下一代盡一點心力,也許可以考慮從降低發炎指數這件事來著手。

最新發表的研究發現:孕期的發炎指數(C-反應蛋白)越高,下一代罹患精神分裂症的風險越高。感冒、感染甚至是過敏某種程度來說,都是身體的發炎反應,過去研究也告訴我們,孕期曾發生病毒感染,小孩自閉症風險提高。

因此,孕期如何降低發炎?建議有過敏體質的孕婦,最好透過完整的過敏原分析,找出身體過敏來源,積極降低過敏體質以及發生率。充足的日曬以及營養,幫助免疫力維持理想狀況,減少病毒或者被感染的風險。

參考文獻:

Elevated Maternal C-Reactive Protein and Increased Risk of Schizophrenia in a National Birth Cohort

Sarah Canetta, Ph.D.; Andre Sourander, M.D.; Heljä-Marja Surcel, Ph.D.; Susanna Hinkka-Yli-Salomäki, Ph.Lic.; Jaana Leiviskä, Ph.D.; Christoph Kellendonk, Ph.D.; Ian W. McKeague, Ph.D.; Alan S. Brown, M.D., M.P.H.
Am J Psychiatry 2014;171:960-968. doi:10.1176/appi.ajp.2014.13121579

http://ajp.psychiatryonline.org/Article.aspx?ArticleID=1885777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我接受TVBS健康兩點靈雜誌的訪問,其中討論到憂鬱症的改善與預防的方式,包含曬太陽可以改善憂鬱,減少自殺的風險。澳洲發表的最新研究再度證實日曬時間直接降低自殺率。

這項大規模的研究透過四十年的回溯研究發現,在自殺日之前,只有十天連續曬太陽,自殺率明顯增加。若是每天曬太陽持續14-60天,自殺率較低,關鍵在於曬太陽能幫助大腦合成血清素,改善心情以及衝動控制,降低自殺行為發生率。

心情老是悶悶不樂?出去曬曬太陽吧!

這篇研究發表於九月十日知名的精神病學期刊JAMA Psychiatry:

Vyssoki B, Kapusta ND, Praschak-Rieder N, Dorffner G, Willeit M. Direct Effect of Sunshine on Suicide. JAMA Psychiatry. Published online September 10, 2014. doi:10.1001/jamapsychiatry.2014.1198.

http://archpsyc.jamanetwork.com/article.aspx?articleid=1901524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悲傷 可奪命

 

悲傷可奪人性命。科學家發現,極度悲傷使部分類型的白血球數量大幅下降,導致感染風險遽增,對年長者造成一定的健康風險。

共同研究作者,伯明罕大學教授安娜菲力普斯表示,極度悲傷的幾周到幾個月內,對抗感染的嗜中性白血球數量會大幅下滑,以致更容易發生重大的感染,同時年長者受到悲傷的影響比年輕人大。

研究人員分析四十七名因為親人離世而出現嚴重悲傷情緒的人。結果顯示,年輕人分泌的兩種壓力荷爾蒙硫酸脫氫表雄酮與腎上腺皮質醇比較平衡,年長者的壓力荷爾蒙有較高比例為腎上腺皮質醇。明顯抑制免疫力。研究已刊登在最新一期《免疫與老化》期刊。

研究人員指出,腎上腺皮質醇是人體自然分泌的荷爾蒙,有助緩解壓力與發炎,但比例太高時,免疫力受到影響。

壓力荷爾蒙如腎上腺皮質醇濃度通常在緊張、憤怒與悲傷時達到高峰,主要是為了應付心理、生理上的挑戰;精神心理上放鬆,休息時濃度會降低,這是正常的生理現象。

壓力荷爾蒙一旦無法有效降低,久而久之,身心便容易出現異常。專家指出,悲傷導致壓力荷爾蒙居高不下或失衡,走出情緒陰霾才有助於維持身心健康與平衡。

 

鄭醫師補充:

不時看到年長者的另一半過世,不久後,因哀慟而跟著撒手人寰,因此悲慟會讓長者的身體承受極大壓力,關鍵就是壓力系統失衡壓力系統過度失衡會直接壓抑免疫系統,導致抵抗力大幅滑落,這是極大的健康風險。

壓力系統是否失衡可以透過相關功能醫學檢測直接了解以及配套療法直接調整。不需費疑猜。

參考文獻:

Bereavement reduces neutrophil oxidative burst only in older adults: role of the HPA axis and immunesenescence

Ana Vitlic*, Riyad Khanfer, Janet M Lord, Douglas Carroll and Anna C Phillips

Immunity & Ageing 2014, 11:13  doi:10.1186/1742-4933-11-13

http://www.immunityageing.com/content/11/1/13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歐米茄三防老年失聰

美國研究人員說,常吃富含「歐米茄三」的魚可以減少老年變聾的機會。

吃「歐米茄三」這種脂肪酸對預防心臟病、老年癡呆、癌症、憂鬱症或關節炎都有相當的效果。

美國的這項研究歷時二十年,涵蓋了六萬五千多名護士。研究人員統計,這段時間有一萬一千多人喪失了聽力。進一步分析發現,失聰的護士多半很少吃魚。而一星期吃魚兩次以上,聽力喪失的機會減少了兩成。

 

鄭醫師補充:

Omega-3脂肪酸對身體有許多好處以及必要性,我們若不從外面攝取,自己是無法製造的。過去發表的研究發現Omega-3對心血管疾病、失智、癌症、憂鬱症、ADHD、關節炎以及腸道等等疾病都有改善或者預防效果,因此Omega-3又被稱之為萬能的特效藥。

透過吃魚或者選購有獨立檢驗室認證,沒有重金屬、農藥以及環境毒素殘留的優質魚油產品,應該都可以達到預防失聰效果。

參考原文報導:

http://time.com/3318718/fish-hearing-loss/

參考文獻:

  • Sharon G Curhan,
  • Roland D Eavey,
  • Molin Wang,
  • Eric B Rimm,
  • and Gary C Curhan

Fish and fatty acid consumption and the risk of hearing loss in women Am J Clin Nutr 2014 ajcn.091819; First published online September 10, 2014. doi:10.3945/ajcn.114.091819

http://ajcn.nutrition.org/content/early/2014/09/10/ajcn.114.091819.abstract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青少年呼麻 自殺風險高7倍

(路透倫敦9日電)研究人員今天說,天天吸食大麻的青少年,自殺風險高7倍。 

領導研究的澳洲新南威爾斯大學國立藥物與酒精研究中心(National Drug and Alcohol ResearchCentre)教授麥提克(Richard Mattick)說:「我們的發現特別切近時勢,因為美國許多州與拉丁美洲國家都已採取行動除罪化或合法化大麻,年輕人使用的可能性越來越高。」 
研究團隊運用3份大型研究的長期數據進行分析,結果發現,17歲前每天吸食大麻,完成高中學業或取得大學學位的機率低6成。

這份大型分析也顯示,青少年時期每天吸食大麻,自殺的風險多7倍,大麻仰賴的可能性高18倍,往後使用其他違禁藥品的可能性也多8倍。中央社(翻譯)

 
鄭醫師補充:
每天需要吸食大麻,不是上癮,便是本身有些情緒障礙,當事人透過大麻來紓解,這種行為稱為Self medication(自我醫療)。
不管上癮或者是情緒障礙,都須積極治療以及處哩,使用大麻在短期間,只會讓問題越來越複雜,因此成績表現受影響,自殺風險提高七倍,並不讓人感到訝異。
參考文獻:
Edmund Silins, L John Horwood, George C Patton, David M Fergusson, Craig A Olsson, Delyse M Hutchinson, Elizabeth Spry, John W Toumbourou, Louisa Degenhardt, Wendy Swift, Carolyn Coffey, Robert J Tait, Primrose Letcher, Jan Copeland, Richard P Mattick. Young adult sequelae of adolescent cannabis use: an integrative analysis. The Lancet Psychiatry, 2014; 1 (4): 286 DOI: 10.1016/S2215-0366(14)70307-4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研究:使用鎮靜安眠藥 失智風險高

【台灣醒報記者李昀澔綜合報導】最新研究顯示,曾使用具鎮靜、安眠效果的「苯二氮類」藥物者,被診斷出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偏高。

苯二氮類藥物具有抗焦慮、安眠、肌肉鬆弛及抗痙攣等作用,肝、腎、心、肺疾病患者服用時需特別管控劑量,且由於該類藥物會影響腦部神經系統功能,因此懷孕婦女不可使用。

加拿大蒙特婁大學及法國波爾多大學團隊發表於《英格蘭醫學期刊》的研究,追蹤近1800位阿茲海默症患者達6年,並與7200位正常人就醫紀錄比對,結果發現曾使用「贊安諾」、「安定文」、「煩寧」等常見苯二氮類藥物等半衰期達10餘小時的長效型藥物、連續3個月以上者,罹患阿茲海默症風險較常人高出43至51%。

研究人員分析,此研究結果並非代表苯二氮類藥物會造成阿茲海默症,而是有阿茲海默症等失智症傾向者,在疾病初期、或尚未發病前,常會出現焦慮、失眠等類似症狀,醫師因而開立苯二氮類藥物以緩和症狀,但此舉對預防或治療阿茲海默症並無實質幫助。

  

鄭醫師補充:

這項研究結果可能存在的因果關係如下:

1.服用苯二酚這類抗焦慮安眠藥物三個月以上,可能增加失智症風險。

2.導致失智症風險的是藥物背後控制症狀的疾病本身,例如焦慮、失眠甚至憂鬱等等。

失智症其實是由諸多原因引發,絕非單一現象引起。不管是預防或者是要延緩病程發生,建議大家儘量由功能醫學的角度來檢視以及處理,例如營養、荷爾蒙、發炎、毒素以及能量代謝等等面向,透過檢測能清楚身體體質的缺陷何在,正本清源比單單藥物控制症狀的結果絕對好上許多,臨床實證已證實這樣的做法對患者本人的症狀改善能更全面而且真正提升生活品質。

比起鎮靜安眠藥物,要抗焦慮或者提升睡眠品質,有相關的營養補充可以協助改善。

參考文獻:

Billioti de Gage Sophie, Moride Yola, Ducruet Thierry, Kurth Tobias, Verdoux Hélène, Tournier Marie et al. Benzodiazepine use and risk of Alzheimer’s disease: case-control study

http://www.bmj.com/content/349/bmj.g5205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男性多吃番茄 可降低前列腺癌風險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編譯)前列腺癌是全球男性第二大癌症殺手,而根據英國的一項研究指出多多攝取番茄,因為當中的茄紅素,可幫助降低罹患前列腺癌的機率。

茄紅素具抗氧化劑 可防癌

英國布里斯托爾大學的研究人員考察了近2萬名英國男性的飲食和生活習慣,發現年齡在50至59歲之間,其中約1800人患有前列腺癌。研究結果發現,一周攝取番茄超過10次,除了新鮮的番茄還包括番茄汁或番茄罐頭,每次不低於80克,可降低前列腺癌風險約18%。而若每天攝取的蔬菜水果不少於5種,每種不低於80克,也可使前列腺癌風險降低約24%。

專家認為,這可能是因為番茄中含大量的抗氧化劑「茄紅素」,可對抗人體中的毒素,使細胞免於受損。不過除了番茄,還應該攝取多種蔬果,並且多多運動、保持體重,這些都有助於預防癌症。

 

鄭醫師補充:

自由基過多,容易老化以及癌症的風險都會提高。抗氧能力本來就是預防癌症的關鍵之一。番茄中的茄紅素是食物中不可或缺的抗氧化來源,建議男性可以以多多補充降低前列腺癌的罹患風險。

欲知自己體內的茄紅素濃度是否充足?功能醫學提供相關檢測可以直接確認,毋須猜謎。

參考原文報導:

http://www.dailymail.co.uk/health/article-108501/Tomato-sauce-cut-risk-prostate-cancer-third.html

對照參閱文獻:

http://jnci.oxfordjournals.org/content/106/2/djt430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