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做1事,沒減肥成功也能戰勝脂肪肝!

2017-08-29 

克里斯丁・柯爾派翠克、易普欣・漢諾納

 

【早安健康/克里斯丁・柯爾派翠克Kristin Krikpatrick(營養咨詢專家)、易普欣・漢諾納Ibrahim Hanouneh(美國明尼蘇達大學附設醫院胃腸專科)】 

為你的肝臟好好鍛鍊 

最新的研究指出,日常生活中有規律運動習慣的人,不論做的是有氧運動或是阻力運動(resistance exercise),他們得到非酒精性指肪肝的風險都會顯著降低。 

許多研究也顯示, 想要增加胰島素敏感度或是增進減重的效率(這兩者都有助治癒肝臟的損傷),大量的運動是必備條件。由於脂肪肝常被視為是代謝症候群的臨床表徵之一,而代謝症候群囊括了肥胖和胰島素阻抗的問題,因此多運動除了有機會降低發生脂肪肝的風險,還有助戰勝代謝症候群。 

事實上,胰島素阻抗和脂肪肝總是形影不離,它們之間的關係就像是《芝麻街》( Sesame Street)裡的伯特(Bert)和恩尼(Ernie)、美國二重唱團體


「賽門與葛芬柯」(Simon&Garfunkel)和諧星團體「艾博特與科斯蒂洛」(Abbott and Costello)一樣,總是焦不離孟、孟不離焦,很難想像他們單獨存在的樣子。 

胰島素阻抗與血糖、血脂濃度上升有直接的關係,而這兩項數值的升高,又會對肝臟產生直接傷害。 換言之,若想要掌握脂肪肝的發展,就必須控制好胰島素阻抗的狀況。

 

運動是對抗脂肪肝的對策之一

,因為它能降低胰島素阻抗,這有助於防堵脂肪堆積在肝臟,或是削減脂肪堆積在肝臟的能力。另外,運動會增加肌肉細胞的氧化能力、提高肌肉將脂肪轉變為能量的機會,因此就 不容易有多餘的脂肪被儲存在肝臟。二○○六年,印度的研究發現,定期做中強度有氧運動,能幫助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的丙胺酸轉胺脢恢復正常值,並降低天門冬胺酸轉胺脢的數值。 

另外,即便已經過重,或是已經有非酒精性脂肪肝,多活動還是能受益良多, 運動永遠不嫌晚。二○一五年,澳洲雪梨大學一項以過重和肥胖者為受試對象的研究就發現,不論他們進行有氧運動的強度和頻率為何(共有三組,分別為:每週四次六十分鐘的中低強度運動;每週三次四十五分鐘的高強度運動;以及每週三次四十五分鐘的中低強度運動),在經過一段時間的規律運動後,他們 所有人的肝臟脂肪量都降低了,就算是體重沒什麼減輕的人也不例外。也就是說,只要願意動一動身體,不論是什麼形式的運動都可以促進肝臟的健康。

二○○九年雪梨大學還發現,在肥胖者進行四週的單車有氧運動後,他們的體脂肪少了十二%,而肝臟的三酸甘油酯(另一種形式的脂肪)含量則降低了二十一%。不僅如此,最近日本筑波大學(University of Tsukuba)進行的研究也有類似的結果。該研究召集了一百六十九位患有非酒精性脂肪肝的肥胖中年男性,請他們一起參與為期十二週的減重計畫。 

實驗過後,研究人員發現,每週做二百五十鐘以上中高強度運動的人,肝功能的狀態獲得顯著改善,主要是因為運動降低了他們體內的發炎反應、氧化壓力和肝臟的脂肪含量。不過, 要每週做二百五十鐘的運動,相當於每週要進行五次為時五十分鐘的運動,這樣的運動量一般人恐怕不容易達成,但別擔心,因為該研究也發現, 就算是每週只運動一百五十分鐘的人,他們的肝臟狀態也能得到改善。 

做什麼運動都行,重點是持之以恆 

就促進肝臟健康來看,任何體能活動都有正面幫助。這個理論深獲肝臟專科醫師的認同,他們認為規律運動是管理和反轉非酒精性脂肪肝的關鍵要素,同時運動也能預防健康者的肝臟發生病變,讓肝臟保持在最佳的運作狀態。不過有一點必須知道,想要讓肝臟因運動受惠,「持之以恆」才是關鍵。 

動物實驗發現, 中斷運動一個星期不僅會讓它的好處大打折扣,且若將中斷運動的時間拉長(大約四個星期)就會破壞動物整體的代謝狀況,並導致肝臟健康變差。為了肝臟和整體健康好,最好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而且運動的項目要涵蓋有氧運動和阻力訓練(或是重量訓練)。 

因為 有氧運動和阻力訓練必須相輔相成才能發揮最大效能,幫助降低肝臟脂肪的含量、提升身體燃燒脂肪的能力,並且讓血糖獲得更好的控制。除了上述優點外,規律運動還能紓解壓力、改善睡眠品質、提振心情,甚至緩解憂鬱症和躁鬱症的病況,進而提升整體健康狀態。因此多動一動能讓你每天更有活力,擁有更多能量將生活調整到健康的道路上。 

 

本文摘自《28天消除脂肪肝》/克里斯丁・柯爾派翠克Kristin Krikpatrick(營養咨詢專家)、易普欣・漢諾納Ibrahim Hanouneh(美國明尼蘇達大學附設醫院胃腸專科)/采實文化

鄭醫師補充:

之前我曾在部落格分享過一篇研究,提到許多脂肪肝患者,飲食的大忌,其實是醣類攝取過多或者不當,長期下來直接影響的就是這篇書摘提到的胰島素敏感度的降低。

提升胰島素敏感度,是治療脂肪肝羧根本且直接的方式,提高胰島素敏感度靠運動,最好兼顧有氧以及無氧(重量訓練)運動,一週至少運動150分鐘,能達到250分鐘,效果更佳。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研究首度發現 抑制發炎藥降心臟病風險

中央社
2017年8月27日 下午11:11

(中央社華盛頓27日綜合外電報導)研究人員首度發現,抑制發炎的藥物能協助預防心臟病,成為迥異於醫界多年來聚焦透過降低膽固醇來預防心臟病的新方法。

美聯社報導,服用這種藥物的患者癌症死亡的機率也出乎意料地低,尤其是肺癌。抑制腫瘤的可能效果激勵人心,但這還須經過更多研究,因為這項心臟實驗的目的並不在此。

醫師表示,這種稱作canakinumab的藥物所作測試結果,打開了新的領域。許多膽固醇正常的患者也會發生心臟病,他們發病的主要風險是慢性發炎,這可能導致動脈栓塞。

研究領導人李德克(Paul Ridker)說:「我們突然發現對抗發炎的方法,就像我們近25年前知道能對抗膽固醇一樣。這令人非常興奮。」

研究結果今天刊登在「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和「刺胳針」(The Lancet)。(譯者:中央社劉文瑜)1060827

鄭醫師補充:

這篇研究清楚告訴我們:心血管疾病的形成,與血管發炎有直接相關。慢性發炎是許多慢性重大疾病的主因,能夠控制慢性發炎,必ˋ然能控制相關慢性疾病的產生,包含這篇報導提到的心臟病甚至是肺癌。

參考文獻:

Antiinflammatory Therapy with Canakinumab for Atherosclerotic Disease

Paul M Ridker, M.D., Brendan M. Everett, M.D., Tom Thuren, M.D., Jean G. MacFadyen, B.A., William H. Chang, Ph.D., Christie Ballantyne, M.D., Francisco Fonseca, M.D., Jose Nicolau, M.D., Wolfgang Koenig, M.D., Stefan D. Anker, M.D., John J.P. Kastelein, M.D., Jan H. Cornel, M.D., Prem Pais, M.D., Daniel Pella, M.D., Jacques Genest, M.D., Renata Cifkova, M.D., Alberto Lorenzatti, M.D., Tamas Forster, M.D., Zhanna Kobalava, M.D., Luminita Vida-Simiti, M.D., Marcus Flather, M.D., Hiroaki Shimokawa, M.D., Hisao Ogawa, M.D., Mikael Dellborg, M.D., Paulo R.F. Rossi, M.D., Roland P.T. Troquay, M.D., Peter Libby, M.D., and Robert J. Glynn, Sc.D., for the CANTOS Trial Group*

August 27, 2017DOI: 10.1056/NEJMoa1707914

http://www.nejm.org/doi/full/10.1056/NEJMoa1707914#t=article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心理疲勞易造成巴金森氏症患者產生幻覺

早安健康
Elsevier全球醫藥新知
2017年8月24日 上午9:00


【早安健康/ELSEVIER全球醫藥新知】巴金森氏症(Parkinson’s disease, PD)患者出現幻覺的現象一直是未解之謎,幻覺不僅降低患者生活品質還會造成照護者極大困擾。 

先前研究已證實年長、女性及睡眠障礙皆是造成幻覺的因素,而疲勞是PD常見的症狀,其盛行率約在37%至56%間,但未有研究證實疲勞與幻覺之間的關係,因此發表於《eNeurologicalSci》的最新文章試圖找出造成幻覺的危險因子。 

試驗中,共78位PD患者依巴金森氏症量表(Unified Parkinson’s Disease Rating Scale, UPDRS)區分嚴重程度,以簡明版疲勞量表(The Brief Fatigue Inventory, BFI)評定疲勞狀況及簡易心智量表(Mini-Mental Status Examination, MMSE)評估認知功能,並接受為期三年追蹤研究。 

試驗結果顯示,三年中共31位病患產生視幻覺,而BFI與初次產生幻覺有關,且MMSE分數小於26也屬幻覺高風險因子。因此研究人員認為身心疲勞皆會造成憂鬱而促進幻覺產生,而又以心理疲勞最可能造成幻覺產生。 

本文出自 ELSEVIER全球醫藥新知 
研究刊登在《eNeurologicalSci》的網頁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2405650216300168

鄭醫師補充:

一般巴金森氏患者會產生幻覺,如果是已經服藥的,得先排除是否為藥物引發,因為藥物會增加多巴胺的分泌,目前對於幻覺的產生的原因之一,便是多巴胺分泌過多。

如果排除是藥物引發的幻覺這篇報導提到的主因,也就是疲勞才能考慮。

在症狀治療部分,一般幻覺醫師會開給抗精神病藥物,然而是否當事人更疲累,這部分最好能審慎考慮。

如能透過整合醫學來改善疲憊,幻覺的發生機率按道理應該會降低,建議大家不妨可以利用營養整合療法,改善巴金森氏症患者的疲勞感,一來降低幻覺,可能的話,巴金森氏症的核心症狀也可能隨之改善,因務整合醫學主要是透過營養、荷爾蒙、排毒、發炎控制、腸道以及能量代謝等等面向做評估,根本改善體質,體質改善了,許多疾病的症狀自然可以減輕甚至消失。

參考文獻:

 

Fatigue is associated with the onset of hallucinations in patients with Parkinson's disease: A 3-year prospective study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手機APP 竟有助提升腦力、增強記憶力

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蘇湘雲報導
2017年8月25日 上午9:51

(健康醫療網/記者蘇湘雲報導)

英國劍橋大學研究團隊研發一款「大腦訓練」遊戲,研究團隊進行研究發現,早期失智症患者如果多玩這款遊戲,或可幫助改善記憶力。研究成果已發表於〈國際神經精神藥理學期刊〉(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europsychopharmacology)。

認知訓練 有助改善輕度認知功能障礙

醫界多半認為「失憶性輕度認知功能障礙」(aMCI)是「健康老化」與失智症間的過渡。「失憶性輕度認知功能障礙」主要特色為患者日常記憶會變差,對於做事動機,也常出現遺忘、混淆。目前還沒有藥物可治療輕度認知功能障礙。

如果想改善失憶性輕度認知功能障礙,認知訓練可帶來一些好處,舉例來說,認知訓練課程可改善患者注意力反應速度,不過這類訓練多半很單調、很無聊,患者就不太想參與這類課程。

訓練記憶遊戲app 幫助訓練認知功能

英國劍橋大學學者為了克服上述問題,便研發「遊戲節目」(Game Show)app,這是一款用來訓練記憶力的遊戲app,研究人員想了解這款遊戲app對患者認知功能、受訓練動機等,是否產生影響。

研究當中,共有42名「失憶性輕度認知功能障礙」參與研究計畫,研究人員將這些人隨機分成兩組,一組接受認知訓練,另一組則是控制組。接受認知訓練的患者,每次需要玩1小時記憶遊戲,4星期內共玩8次,而控制組患者則照平常習慣回診。

遊戲好玩 提升患者受訓練意願

在接受認知訓練過程當中,受試者用iPad玩遊戲,這款app設計不同關卡、挑戰,讓玩家解題,玩家就好像參與一場遊戲節目,贏了可以贏得金幣,闖關後,題目難度會增加,節目主持人也會鼓勵玩家繼續進階,參與最後挑戰。

研究顯示,玩app遊戲的患者在接受第一次事件記憶測試時,較能記住方位、位置等資訊。研究作者解釋,事件記憶對維持日常記憶很重要,要靠事件記憶,一個人才會記得自己把鑰匙放在哪裡,或者也才會記得車子停哪裡。此外,受訓練患者對於玩遊戲,也樂在其中,受訓練意願、動機也大為提升。

腦力訓練遊戲app 對患者好處多多

研究作者芭芭拉‧莎哈琪安表示,大腦健康與身體健康一樣重要,越來越多研究證據顯示,腦力訓練對提升認知功能、大腦健康很有好處,而腦力訓練過程也要好玩、讓人樂在其中,大家也才會想去玩、想去接受訓練,而這款遊戲可幫助患者進行認知訓練,且很好玩、玩起來樂趣十足,讓患者更願意接受訓練。希望未來研究可以進一步了解,這款遊戲對於健康老化、輕度阿茲海默症是否也能發揮改善效果。

參考資料、文獻來源:

1.文獻來源:George Savulich, Thomas Piercy, Chris Fox, John Suckling, James Rowe, John O'Brien, Barbara Sahakian. Cognitive training using a novel memory game on an iPad in patients with amnestic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aMCI).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europsychopharmacology; 3 July 2017; DOI: 10.1093/ijnp/pyx040

鄭醫師補充:

如果覺得自己記憶力減退或者大不如前,或許可以透過完這項APP來改善。不過記憶力或者認知功能退化,代表大腦功能的減退,然而若不找出大腦功能減退的原因,針對原因做處理,我認為玩APP的改善的效果,應該也只是一時而已。

如何積極改善大腦的健康?功能醫學提供了客觀的證據以及臨床實證的效果,想了解的人建議不妨參考《重回健康心靈》這本書: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55887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勤運動肚子還是沒瘦下來?研究:多吃「4種食物」腹部脂肪變少了!

iStyle
2017年8月25日 上午11:27
 

文/自由時報iStyle頻道綜合報導   圖/ 擷取自julianaminato Instagram

運動沒效?改變飲食方式吧! 

肚子肥肉一圈又一圈,運動了消小腹的效果卻沒有很明顯嗎?或許你可以試著從飲食著手,根據「BYRDIE」網站報導,4種食物能減少腹部脂肪囤積,讓你擁有一個平坦、迷人的小腹。

1 全穀物

美國塔夫茨大學研究發現,每天吃3份以上全穀物,縮減精致穀物食用量的成年人,腹部脂肪平均少10%。試著早餐改吃半杯燕麥,白米飯改成紫米或糙米,口感不同,身體負擔也會減輕唷!

2 橄欖油(地中海飲食)

瑞士一項研究發現,地中海飲食富含單飽和脂肪酸,多食用橄欖油、堅果、鮮豔的蔬菜水果、番茄、南瓜、適量魚和雞肉的人,腹部脂肪比一般人還要少,可以說是非常健康的飲食方式之一。

3 杏仁

《美國心臟協會雜誌》發表的研究顯示,杏仁能減少腹部脂肪,降低罹患心臟病風險,不過食用量也不能過大,否則還是會容易發胖。

4 藍莓

美國密西根大學研究發現,連續食用90天藍莓,腹部脂肪變少、膽固醇降低,血糖波動穩定,而且它還具有抗氧化,對減緩衰老、美化肌膚很有效。

鄭醫師補充:

這些建議都是營養醫學常給客戶的建議,建議大家不妨多多落實在日常飲食中。

全穀類除了讓胰島素敏感度得以維持,又能增加飽足感,吸收到B群以及相關的營養。地中海飲食,絕不是只有橄欖油而已,我們都瞭解其飲食的搭配內容主要是橄欖油、堅果、鮮豔的蔬菜水果、番茄、南瓜、適量魚和雞肉等等,至於紅酒,適量飲用。兼果很注藥,唯有吃好的油才能幫助身體排不好的油,包含囤積在腹部的脂肪。藍莓主要作用還是抗氧化,身體抗氧化能力不佳,容易有壓力,自然難瘦。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人天生胰島素分泌能力較差?4招逆轉糖尿病基因

華人健康網
華人健康網 記者駱慧雯/台北報導
2017年8月24日 上午10:00
 

【華人健康網記者駱慧雯/台北報導】您也是糖尿病一族嗎?近年研究發現,台灣成人糖尿病盛行率約10%,不僅高於亞太地區9.3%,也比全球平均8.8%還要高,學者專家認為台灣淪為「糖尿病之島」,原因除了飲食西化和肥胖,可能也與胰島素分泌能力較差的基因有關,那麼,我們有辦法透過後天習慣的改善去扭轉先天基因所帶來的影響嗎?

胰島素與糖尿病的關係

黃曉彤營養師表示,「胰島素」是由胰臟分泌的一種荷爾蒙,能促進葡萄糖被身體細胞利用,供給細胞能量,在醣類代謝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當胰島素分泌不足或無法充分發揮功用時,葡萄糖便無法被帶入細胞內,使得血液中葡萄糖持續在過高的水準,而糖分經過腎臟時無法全部回收,最後經由尿液被排出,也就成了所謂的「糖尿病」。

拒絕與命運妥協!戰勝糖尿病基因的秘訣是…

相較於西方人,台灣人體型普遍不胖,但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比例卻不斷攀升,追查原因,除了大家過去認知的飲食西化、高油脂飲食、精緻化飲食、肥胖、多吃少動等,陸續有研究發現可能是天生胰島素分泌能力較差所導致。然而,人的天生基因不是說換就能換,若不想順從命運的安排,我們還有什麼辦法可以向糖尿病說「不」呢?

黃曉彤營養師建議藉由後天良好習慣的養成,以「提高胰島素敏感度」,並提供以下4個有助提高胰島素敏感度的秘訣作為參考。

1.運動533:為了改善胰島素阻抗的問題,除了調整飲食,還要增加運動量。每周運動5次,每次至少30分鐘,且每次運動強度達到心跳率至少1分鐘130下。規律且有效的運動能減輕體重、降低膽固醇、促進血液循環和舒緩心情,最重要的是有助於提高胰島素敏感性,對於改善糖尿病是非常重要的一環。但需特別提醒,糖尿病患不宜激烈運動,建議擬定運動計畫前先與醫師或衛教師討論。

2.維持理想體重:體脂肪過多容易導致胰島素阻抗,使病情更惡化,因此,體重過重及肥胖者應積極減輕體重,盡量將體重維持在標準範圍內。

3.選擇富含鋅、鉻的食物:鋅和鉻能協助醣類正常代謝。鋅是胰島素的組成成分之一,因此當鋅缺乏時,會降低對胰島素的反應,而導致葡萄糖耐受不良的情形產生。至於鉻,則具有促進胰島素敏感性的作用,有助改善胰島素抵抗。

4.攝取對的碳水化合物:什麼是對的碳水化合物?也就是所謂的「複合性碳水化合物」,原則上,只要不是過度精緻並盡量保持食物原態的食物,如:地瓜、糙米、五穀飯、燕麥、新鮮蔬果等,都屬於複合性碳水化合物。這類食物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和抗性澱粉,在腸道中吸收較慢或難被消化,因此能延緩飯後血糖上升,有利於血糖控制。

靠症狀做判斷太慢了!定期做血糖篩檢,及早發現「糖」蹤

台灣淪為「糖尿病之島」,但臨床常常發現許多人對自己罹患了糖尿病卻不自知,常常等到眼睛出現視網膜病變症狀,進一步檢查才驚覺,因而錯失早期治療和控制的良機。

黃曉彤營養師表示,常見的第二型糖尿病症狀,包括:多渴、多吃、多尿、疲倦、體重減輕、傷口不易癒合等,但多數糖尿病患在發病初期,可能症狀輕微,甚至沒有任何明顯症狀,不易察覺,因此建議民眾,尤其是有糖尿病家族史、肥胖的民眾,應養成定期做血糖篩檢的習慣,以利早期發現和治療。

鄭醫師補充:

不要小看糖尿病,糖尿病麻煩之處在於後續得其他併發症狀或者退性性疾病,這些才是造成當事人健康的最大障礙。以身心科領域來說,有糖尿病的人,罹患憂鬱症以及失智症的風險都會比較高。

這篇報導提到的實際做法,若能落實,定能幫助胰島素敏感度提升,降低糖尿病風險。運動建議大家可以考慮加入一些阻力訓練,也就是重量訓練,鍛鍊肌肉,可以提高身體代謝功能,幫助胰島素效能提升,也能幫助體溫維持高些,降低感染風險。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近幾年有許多研究發現:腸道菌叢健康或者平衡與否,會直接影響大腦健康,不管是憂鬱症、巴金森氏症、失智症甚至是自閉症等等。

然而腸道菌道到底是怎樣和大腦溝通的呢?最近一項發表的研究結果揭開了這個謎題,答案是腎上腺分泌的壓力荷爾蒙可體松cortisol,這對於自閉症患者,往往有嚴重的腸道功能問題提供了可能的致病原因解答。

嬰兒期大腦得發展,有一個關鍵的影響因素,那便是腸道菌叢的生態,不只是一般厭氧或者嗜氧細菌,還包含黴菌、酵母菌甚至是芽孢梭狀桿菌等等綜合的影響,但這些腸道菌叢如何跟大腦溝通,之前鮮少有研究來解釋明確的機轉。

這項新研究透過一個月大的幼豬(等同人類嬰兒期,方便大腦發展及腸道菌叢得觀察),開始先透過蒐集昇結腸內含相關的腸道菌叢分析,然而檢測血液以及大腦中一些特定檢測物質的濃度。研究發現,糞便中擬桿菌( Bacteroides)以及縮狀菌(Clostridium)濃度比較高的,血液中的肌醇(myo-inositol)濃度就比較高。而Butyricimonas這種桿菌濃度高的,n-乙醯天門冬胺酸(n-acetylaspartate ,簡稱NAA)這種神經傳導物質(與興奮有關),就會高些。但瘤胃球菌(Ruminococcus )濃度高的,NAA濃度比較低。

被診斷自閉症的患者分析其神經代謝物會與一般人有差異,之前鮮少有研究針對不同的微生物可能會以想哪些神經傳導物質的濃度做過分析。

然而要做檢測,血液還是比較直接且容易蒐集的檢體,因此研究人員想了解血液濃度得哪些代謝物質與腸道菌的多寡有關,結果發現,可體松以及血清素與腸道菌的關連比較明顯。數據顯示擬桿菌( Bacteroides)濃度高者,血清素濃度會比較高。瘤胃球菌(Ruminococcus )濃度高的,血清素和可體松的濃度都會比較低。許多自閉症患者,其血清素和可體松的濃度都呈現異常。

最後研究人員以瘤胃球菌(Ruminococcus ),也就是腸道菌部分,可體松(血液部分)以及NAA(腦部神經傳導物質)部分來做分析,研究人員發現彼此的相關性,也就是腸道菌,透過可體松去影響神經傳導物質的濃度。研究人員希望未來鹽就能夠把這發現做為自閉症診斷甚至是治療的重要環節。

這研究也提醒我們:自閉症患者的治療,最好不要輕忽腸道菌叢失衡的影響。

參考文獻:

 

  1. Austin T. Mudd, Kirsten Berding, Mei Wang, Sharon M. Donovan, Ryan N. Dilger. Serum cortisol medi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ecal Ruminococcus and brain N-acetylaspartate in the young pigGut Microbes, 2017; 1 DOI: 10.1080/19490976.2017.1353849

 

 

 

 

 

The researchers found predictiv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fecal microbiota and serotonin and cortisol, two compounds in the blood known to be influenced by gut microbiota. Specifically, Bacteroideswas associated with higher serotonin levels, while Ruminococcuspredicted lower concentrations of both serotonin and cortisol. Clostridium and Butyricimonas were not associated strongly with either compound.

Again, Mudd says, the results supported previous findings related to ASD. "Alterations in serum serotonin and cortisol, as well as fecal Bacteroides and Ruminococcus levels, have been described in ASD individuals."

Based on their initial analyses, the researchers wanted to know if there was a three-way relationship between Ruminococcus, cortisol, and NAA. To investigate this further, they used a statistical approach known as "mediation analysis," and found that serum cortisol media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ecal Ruminococcus abundance and brain NAA concentration. In other words, it appears that Ruminococcus communicates with and makes changes to the brain indirectly through cortisol. "This mediation finding is interesting, in that it gives us insight into one way that the gut microbiota may be communicating with the brain. It can be used as a framework for developing future intervention studies which further support this proposed mechanism," Dilger adds.

"Initially, we set out to characteriz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gut microbiota, blood biomarkers, and brain metabolites. But once we looked at the relationships identified in our study, they kept leading us to independently reported findings in the autism literature. We remain cautious and do not want to overstate our findings without support from clinical intervention trials, but we hypothesize that this could be a contributing factor to autism's heterogenous symptoms," Mudd says. Interestingly, in the time since the researchers wrote the paper, other publications have also reported relationships between Ruminococcus and measures of brain development, supporting that this might be a promising area for future research.

Dilger adds, "We admit this approach is limited by only using predictive models. Therefore, the next step is to generate empirical evidence in a clinical setting. So it's important to state that we've only generated a hypothesis here, but it's exciting to consider the progress that may be made in the future based on our evidence in the pre-clinical pig model."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久坐又不運動恐患「肌少症」?推薦3招維持好肌力

KingNet 國家網路醫藥
2017年8月22日 下午3:0

【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台北報導】「肌少症」是指骨骼肌肉質量的流失與肌力強度的減少,通常年紀越大將提高罹患的風險。且隨著年紀增長,許多的生理功能逐漸下降,由於人體進行各種動作都需要肌肉的帶動,若肌肉流失過多,勢必會影響身體活動力,導致體力差、容易痠痛疲勞、或無法久站與長久行走等,另外若又加上營養不足或是缺乏運動,則進一步易增加跌倒風險,進而更影響生活品質。下列3招分別說明,搭配適度運動,與如何吃出好肌力: 

 


1.補充足夠的蛋白質: 

 


除了蛋白質的攝取量要足夠,也要注意蛋白質攝取品質及份量要平均分布在三餐中,身體的代謝及修復能力才能增進發揮好效果。富含蛋白質的食物包括:奶類、豆魚肉蛋類、黃豆製品、魚類及海鮮、雞肉、豬肉、牛肉及雞蛋等,皆屬於高品質蛋白質的食物來源;全穀根莖類,例如:米飯、麵食、麥片等也含有蛋白質,另外白胺酸(Leucine)是一種可促進肌肉合成,並且減少其被分解的胺基酸,因此多攝取富含白胺酸的食物,例如:牛肉、魚肉與豆類等,每日三餐適量的攝取,更能維護肌肉組織,降低肌少症的發生。

 

 
2.補充足夠的維生素D: 

 


維生素D對維持肌肉功能、肌肉強度與身體功能表現扮演著重要角色,可促進肌肉蛋白質的合成,若是體內長期缺乏的維生素D,則可能會導致低肌肉質量、低肌肉強度與難以達成的運動表現,進一步恐引發肌少症。建議攝取富含維生素D的食物:高脂魚肉,例如:鮭魚、鮪魚等、魚肝油、或適量蛋黃等。另外搭配每天接受日曬約10-15分鐘,更可促使皮膚轉化合成體內所需的維生素D,增進肌肉組織的修護。 

 


3.適當的規律運動: 

 


由於規律運動能有效地預防肌少症,建議可依個人的體能與喜好,來執行運動計劃。應採循序漸進的方式,逐漸地增加運動量,避免造成體能的負擔。若維持持續的運動習慣,既能夠維持肌肉、增加耐力,更有活力又健康。 

鄭醫師補充:

肌少症千萬不要等閒視之,肌肉量不足,有專家認為是萬病之源,不僅代謝變慢,抵抗力變差,老化以及其他慢性疾病隨之上身。

蛋白質補充部分,若是素食者,可以考慮補充香蕉、起司以及上面報導提到的豆類或者肉類,另外,也可以考慮支鏈胺基酸的營養補充品,支鏈胺基酸是肌肉構成最主要的胺基酸。

維生素D到底充足與否,建議透過相關檢測來確認,確認不足,除日曬之外,營養補充直接補充高劑量的維生素D,是幫助維生素D濃度提高最直接的方式。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唱歌可改善巴金森氏症吞嚥及呼吸功能

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蘇湘雲報導
2017年8月19日 上午11:50

(健康醫療網╱記者蘇湘雲報導)

巴金森氏症患者唱唱歌,對身體很有好處。美國愛荷華州立大學研究團隊發現,巴金森氏症患者唱歌、接受聲音訓練,有助強化控制吞嚥、呼吸肌肉,進而讓吞嚥、呼吸功能更順暢。

研究作者美國愛荷華州立大學運動學助理教授伊莉莎白‧史蒂格莫勒表示,研究重點並非讓巴金森氏症病友練出好歌喉,而是在幫助他們強化控制吞嚥、呼吸功能肌肉。這項研究已發表於〈醫學輔助療法〉期刊(Complementary Therapies in Medicine)。

唱歌 有助改善吞嚥、呼吸控制肌肉


史蒂格莫勒請巴金森氏症病友每星期接受唱歌治療,每一學程,學員都必須進行一系列發聲訓練,也都需要唱歌。史格蒂莫勒解釋,當罹患巴金森氏症,吞嚥、呼吸控制相關肌肉也都會受影響。一個人唱歌時,所需用到的肌肉與吞嚥、呼吸控制肌肉一樣,而唱歌則可以明顯改善這些肌肉活動。

史蒂格莫勒在該大學所發出的新聞稿中表示,發聲、唱歌訓練課程主要是在教導巴金森氏症病友如何正確呼吸、哪些姿勢是正確,以及如何控制聲帶相關肌肉,這些都需要肌肉互相協調,且肌肉力量要足夠,才能達到目標。

大家一起唱歌 情緒也會比較好


巴金森氏症病友、家人與照顧者如果也一起唱歌,對提升情緒、紓壓,減少憂鬱情緒等,也都很有幫助。

根據國外巴金森氏症基金會資料,巴金森氏症是一種慢性、漸進性疾病,患者多有動作障礙,巴金森氏症症狀包括病友的手、腳、下巴、臉會顫抖,動作也會變遲緩、肢體會變僵硬,病友的平衡感、動作協調能力也會逐漸衰退。目前巴金森氏症病因不明,也沒有治療藥物可供使用,不過有些藥物、手術可改善症狀,幫助維持病友生活品質。

鄭醫師補充:

吞嚥以及呼吸的肌肉很難訓練或鍛鍊,但透過唱歌可以幫助這部位的肌肉控制功能提升,因此改善巴金森氏症患者的吞嚥以及呼吸控制。吞嚥不佳或者呼吸控制不好,嚴重者甚至會危害生命,因此唱歌訓練也許是幫助巴金森氏症延長壽命的輔助治療方式之一。

參考文獻:

  1. Elizabeth L. Stegemöller, Hollie Radig, Paul Hibbing, Judith Wingate, Christine Sapienza. Effects of singing on voice, respiratory control and quality of life in persons with Parkinson’s diseaseDisability and Rehabilitation, 2016; 39 (6): 594 DOI: 10.3109/09638288.2016.1152610
  2. E.L. Stegemöller, P. Hibbing, H. Radig, J. Wingate. Therapeutic singing as an early intervention for swallowing in persons with Parkinson's diseaseComplementary Therapies in Medicine, 2017; 31: 127 DOI: 10.1016/j.ctim.2017.03.002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術前喝咖啡 可以降低術後疼痛?乍聽這個標題,會覺得很新奇或怪異,但最近有一篇新研究發表要降低術後的疼痛,不妨從術前喝咖啡著手。

無疑地,睡眠不只幫助心理也幫助生理健康,慢性的失眠會增加一些慢性健康問題產生的機率。不過最近確有篇報導提到術前睡眠不足,可能降低術後的慢性疼痛。術後的慢性疼痛治療對專業醫師來說,其實是不小的挑戰,睡眠與疼痛控制彼此是互惠關連的,有幾項証實術前以及術後的睡眠障礙會惡化疼痛,而更重要地可以預測會引發長期的術後疼痛,儘管關連十分明顯,但實際生理機轉確仍不清楚。

這項新研究的主持人想在這項研究中確認在術前是否短期完全的睡眠剝奪,會惡化術受疼痛以及拉長復原時間?之前相關研究早已証實術前睡眠不足會惡化術後疼痛,然而這項實驗想了解是否在術前有任何治療介入可以降低術後疼痛?研究人員想藉由幫助中樞神經興奮的咖啡因來試試。

所有聽到這個建議的人必然感到困惑,因為之前研究早已証實不足的睡眠會惡化術後疼痛。咖啡之所以提神,是因為咖啡因會阻礙腺苷和腺苷受體結合,腺苷是人在疲倦想睡時身體會自動分泌的傳導物質。

不足的睡眠會增加痛覺的感受度,所以研究人員推斷咖啡因可能藉睡眠時間降低幫助逆轉疼痛增加的狀況是有用的。

之所以選咖啡原因之一是因為方便取得。這項實驗是透過動物實驗,讓老鼠是否在術前的睡眠剝奪時,藉由術前服用咖啡因阻斷術後增加的疼痛,結果發現,咖啡因真的可以降低這種效應。而咖啡因真的藥有效,也只有在術前的睡眠剝奪時服用才有作用。

主要的原因,研究人員發現咖非因可以防止痛感的增加,藉由睡眠剝奪時牽涉到的腦部區域(掌管睡、醒以及投射到痛覺相關的徑路)阻斷的神經化學變化,這個區域就是前下視丘。

目前研究人員想進一步測試接受手術的患者,是否也能靠咖啡因達到同樣的功效。

參考文獻:

  1. Viviane S. Hambrecht-Wiedbusch, Maya Gabel, Linda J. Liu, John P. Imperial, Angelo V. Colmenero, Giancarlo Vanini. Preemptive Caffeine Administration Blocks the Increase in Postoperative Pain Caused by Previous Sleep Loss in the Rat: A Potential Role for Preoptic Adenosine A2A Receptors in Sleep–Pain InteractionsSleep, 2017; DOI: 10.1093/sleep/zsx116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傷口要乾才好」是錯的! 你要這樣保護才能快好不留疤

全民健康基金會
2017年8月17日 上午9:00
 

5歲的小明正是活潑好動的年紀,星期天跟爸媽去公園玩,跑著跑著,一個不小心跌倒,膝蓋擦傷流血,傷口上還有好多沙子和髒汙,看得爸媽好心疼。究竟該怎樣處理傷口,是否需要用到優碘消毒?是不是保持傷口乾燥才能幫助癒合?

對此案例,臺大醫院外科部整形外科主治醫師、臺大醫學院整形外科臨床副教授鄭乃禎醫師,接受《好健康》雜誌諮詢時指出,像是這類跌倒擦傷、有創面的表淺傷口,自行處理即可。自行處理傷口,首重注意傷口的清潔,最好使用生理食鹽水,如果無法取得,可先用乾淨的自來水沖洗傷口,務必掌握清潔後再進一步處理傷口的原則,否則容易感染

自行處理的方式則有以下三步驟:

一、 先用生理食鹽水沖洗掉髒汙。
二、 比較髒的傷口可擦優碘消毒殺菌。等優碘滲入傷口,把多餘的優碘擦掉。

三、蓋上人工皮。

另外,網路傳言「優碘會讓傷口顏色變深留疤」,對此鄭乃禎醫師表示,傷口使用悠碘是因為有殺菌消毒的作用,至於顏色較深是因為加入「碘」的關係。「但這種優碘並不會讓讓傷口顏色變深,就像很多人說喝咖啡、吃醬油也會讓傷口顏色變深一樣,是沒有科學根據的。」那為什麼有時傷口顏色會變深?鄭乃禎醫師透露是因為「傷口發炎」,如此一來就會刺激黑色素生成,導致傷口顏色加深、甚至留疤。

鄭乃禎醫師提醒,如果要避免這種情況發生,就要在傷口癒合的過程中「保持傷口濕潤」,讓傷口可以盡速癒合。

別迷信傷口要乾才好!保持稍微濕潤有利癒合

傷口護理的觀念應與時俱進,過去普遍認為「傷口要乾才好」,其實乾掉的傷口易結痂,結痂掉了以後也易留疤;現在已有很多研究證實,非感染性傷口或感染風險低的情況之下,傷口保持濕潤才好得快。因為傷口會好是靠表皮細胞或纖維母細胞的增生繁殖,乾乾的傷口表面不利於這些細胞增生。若傷口保持濕潤,不必經過結痂過程,表皮就會直接長好。除非是經手術縫合或已用美容膠貼起那樣的傷口,因表皮已經對合,才需要維持乾燥。

鄭醫師補充:

以前還在醫院的時候,對傷口的護理與照顧,就是一般人認為傷口乾,好得快的概念,但後來有一位護理同仁,因她之前曾經在整型外科工作一段時日,提到在燒傷病房的換藥,就是保持患處濕潤,皮膚癒合才不會留疤,後來在臨床上以此原則來護理傷口,果然是比較不會留疤且長得好又快,建議大家若是要用優碘,務必擦完再用生理食鹽水沖過,再蓋人工皮(包持濕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由美國知名的約翰霍普金斯醫學院的研究人於發現:有輕度認知功能退化,也就是思考以及記憶力些微退化的人,在精密的大腦影像學觀察發現:他們的血清素運送體濃度比較低,血清素向來被認定和心情、睡眠以及食慾調控息息相關。過去研究發現失智症患者,他們血清素濃度普遍降低,但是不知原因為何,這項研究透過正子攝影以及核磁共振掃描的檢查,確認真正的原兇是血清素運送體濃度偏低,導致血清素無法在神經細胞間隙中傳遞。研究人員也提到透過選擇性血清素再回收抑制劑(ssri)這類抗憂鬱劑,無法治療改善,因為無法解決運送體不足的根本問題。也就是說,腦細胞退化,血清素的大腦細胞運送體不足,才是導致血清素無法正常傳遞的關鍵。真正有效的治療,是如何恢復大腦細胞的血清素接受體數目,目前現形核准的治療藥物並無法直接做到這一點,因此效果極為有限。

研究人員目前正在實驗新的藥物,試圖突破SSRI無法改善認知功能退化的困境。

參考文獻:

  1. Gwenn S. Smith, Frederick S. Barrett, Jin Hui Joo, Najlla Nassery, Alena Savonenko, Devin J. Sodums, Christopher M. Marano, Cynthia A. Munro, Jason Brandt, Michael A. Kraut, Yun Zhou, Dean F. Wong, Clifford I. Workman. Molecular imaging of serotonin degeneration in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Neurobiology of Disease, 2017; 105: 33 DOI: 10.1016/j.nbd.2017.05.007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癮君子要小心! 抽菸恐影響造血功能

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珮均報導
2017年8月15日 上午9:55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珮均報導)

癮君子看過來,你在每一次吞雲吐霧之間,氧氣和充滿毒物的菸霧浸滿了整個肺臟,或許你已經知道菸品的危害。但你可能不知道,抽菸比你想像的更致命!

抽菸傷肺 連帶損害造血系統

臺南市政府衛生局指出,今年3月,著名期刊《自然》(Nature)刊登了一份撼動醫學界的研究成果,科學家們發現,肺臟不只是生物體重要的呼吸系統,在造血功能上更扮演著重大角色。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首度證實,肺不但具有造血功能,生產血小板的速度也相當快,顛覆過往我們對骨髓造血的常識。這項研究也間接說明,抽菸對人體的傷害遠大於我們的想像,因為菸品中的有害物質,不僅會傷害呼吸系統,連帶的也會傷害造血系統。

鄭醫師補充:

過去在教科書中,造血主要是骨髓負責,肺部是呼吸器官,兩者沒有交集,然而在這份重量級的醫學期刊上發表的研究,雖然是動物實驗,但是結果非常明確。中醫的理論,很早就把肺和氣血的關係連結在一起,因此,不少中醫師或者瞭解中醫理論的朋友看到這項研究都非常興奮,認為中醫的智慧許多還有待研究來驗證。

根據這篇報導,很難想像吸菸對肺部的傷害,可能還會還會影響造血功能,除此之外,吸菸也會讓身體製造更多的自由基,讓身體的氧化壓力增加,老化以及癌症的風險提高,蛋白質過氧化、DNA損害以及脂肪變性,壞處不勝枚舉,為了健康還是早日戒菸吧。

參考文獻:

The lung is a site of platelet biogenesis and a reservoir for haematopoietic progenitors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些食物都含鎘 吃太多易得子宮內膜癌

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蘇湘雲報導
2017年8月15日 上午11:34
 

(健康醫療網╱記者蘇湘雲報導)

動物內臟腎、肝、貝類等食物,以及香菸常含有重金屬鎘。美國一項五年觀察性研究發現,女性若體內帶有高濃度的鎘,罹患子宮內膜癌的風險就會上升約兩成二。

美國密蘇里大學研究團隊近日在〈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期刊〉(PLOS One)發表上述研究成果。研究作者希望透過這項研究,可以找到新方法,幫助預防子宮內膜癌。

鎘會模擬雌激素 可能增加子宮內膜癌風險


研究首席作者美國密蘇里大學醫學院家庭與社區醫學系副教授珍‧麥可艾爾羅伊指出,鎘是一種會模擬雌激素的化學物質,這代表鎘會模擬體內雌激素作用,而子宮內膜癌與雌激素息息相關。由於鎘會模擬雌激素,便可能促使子宮內膜過度增生,進而增加子宮內膜癌風險。

研究團隊與美國密蘇里州、阿肯色州與愛荷華州癌症紀錄單位合作,以確認那些人是子宮內膜癌病例。之後,研究團隊招募631名有子宮內膜癌病史民眾進行研究,並以879名沒有癌症病史的民眾作為控制組。研究人員請這些人填寫問卷,了解她們是否有子宮內膜癌風險因子,並檢驗她們的尿液、唾液樣本,分析其鎘濃度。

高風險族群女性 更要多注意飲食


研究團隊發現,與控制組民眾相比,女性體內鎘濃度偏高時,子宮內膜癌風險也會暴增,風險增加幅度達22%。研究作者認為,未來需要進行更多研究,才能了解限制鎘攝取量是否可以降低子宮內膜癌風險。

研究作者提醒,像貝類、動物腎臟、肝臟等食物,可能含有高濃度的鎘,雖然不需要完全剔除這些食物,但吃這些食物時,要適量攝取,不宜食用過量,特別是家族病史、糖尿病或肥胖等子宮內膜癌高風險族群,更要特別注意飲食。

鄭醫師補充:

這篇研究報導提醒我們:重金屬鎘其實也可視為一種環境荷爾蒙,體內累積過多,增加婦癌風險。因此,有子宮內膜增生甚至已經發現子宮內膜癌的患者,重金屬鎘的檢測以及排除,最好視為治療的重點項目,積極處理,才能更進一步降低相關婦科癌症的風險。

參考文獻:

 McElroy JA, Kruse RL, Guthrie J, Gangnon RE, Robertson JD (2017) Cadmium exposure and endometrial cancer risk: A large midwestern U.S. population-based case-control study. PLoS ONE 12(7): e0179360. https://doi.org/10.1371/journal.pone.0179360

http://journals.plos.org/plosone/article?id=10.1371/journal.pone.0179360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裸睡好處多,竟能燃脂!專家:但這件事一定要做到

 

早安健康
日文編譯/陳建甫
2017年8月15日 下午2:00

 

【早安健康/陳建甫編譯】近年來社會風氣越來越開放,也有越來越多的知名人士開始嘗試裸睡減壓,包括林志玲、王力宏、小嫻等藝人都曾在受訪時大方承認自己有裸睡習慣。其實早在1990年代,日本醫學博士丸山淳士就陸續出版了《裸睡健康法》、《怎樣睡最健康》等多本書籍宣揚裸睡的好處,更在一年內於自己主持的廣播節目上,收到了來自日本全國各地聽眾超過4000封的明信片與電話迴響。 

封閉式領口衣物 刺激交感神經自然睡不好 
多年來提倡裸睡對人體有諸多好處的丸山博士表示,其實東方人的裸睡文化不如西方人發達,主要與傳統服飾有關。這是因為東方社會多屬農耕體系,不論是唐裝、韓服、和服等服裝都是採用開襟式設計,而西方社會則以狩獵社會為主,在衣著上也採取封閉式領口的襯衫、T恤為主。前者在睡眠時多半不會勒緊胸腹,因此能讓負責放鬆的副交感神經在睡眠時處於優位狀態,而後者則因為束縛感較重,會刺激到交感神經、使其興奮,讓人睡覺時也難以紓壓,久而久之就因此發展出睡覺時脫去封閉式領口的衣物,讓全身能夠更放鬆的裸睡文化。 

裸睡燃脂肪 翻身次數增加血液循環更好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也曾在2014年公布一份研究指出,睡覺時環境若涼爽,身體會燃燒更多脂肪來提升體溫,而裸睡時少了衣物的保暖效果,因此能提高新陳代謝並有助減肥。而丸山博士則表示,占了每日三分之一的睡眠時間,身體其實也會消耗掉一定的熱量,但睡覺時若不翻身,就會造成身體的一側持續受到寢具壓迫,血液循環變差也會使體溫下降,代謝就跟著變差。而裸睡時因為身體不受到衣物束縛,睡覺時的翻身次數便會自然增加,能夠反覆放鬆身體、提高血液循環,代謝變好自然也能幫助減重。 

軟化緊繃肌肉 更能避免泌尿道感染 
除了紓壓以及減重之外,丸山博士也特別指出肩頸痠痛、腰痛等肌肉緊繃、痠痛的問題,同樣也能透過裸睡時血液循環提高而跟著軟化、放鬆。而且脫去貼身衣褲後,全身的淋巴因為不受到壓迫,循環會變得更加良好,使得免疫力跟著提升。同時,陰部也會因為通風而不易孳生細菌,惱人的尿道炎、黴菌性陰道炎等泌尿道感染症都能改善。 

洗好澡才上床、勤更換床單才能確保皮膚不過敏 
然而丸山博士也提醒民眾,因為裸睡時身體與寢具親密接觸,如果棉被或床單不夠乾淨,也有可能會出現皮膚過敏的問題,所以民眾在嘗試裸睡時應該要勤於更換床單,更要確實洗好澡後才就寢。若是一開始裸睡會感到不習慣,也可以先採取只穿上衣不穿內褲的睡眠方法,等到習慣後再脫去上衣。

鄭醫師補充:

裸睡竟然可以幫助燃脂,減少身體痠痛以及提升免疫力等等,好處真的不少,大家不妨試試。

參考文獻:

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24954193

 

Diabetes. 2014 Nov;63(11):3686-98. doi: 10.2337/db14-0513. Epub 2014 Jun 22.

 

Temperature-acclimated brown adipose tissue modulates insulin sensitivity in humans.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