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門診來了一位七十歲的女性患者,本身因為之前有躁鬱發作,因此長期使用抗癲癇藥物帝拔顛來協助藥物穩定。這半年患者開始出現記憶力減退,部分生活自理能力喪失,左右不分等等狀況,而後經家人帶至神經科做評估,發現大腦海馬迴開始有輕微的萎縮,疑似失智症。

家人擔心患者長期使用的帝拔顛是否會導致失智症,也詢問神經科醫師,但未獲具體正面的回應。

到底長期服用抗癲癇藥物是否會增加失智症的風險?這幾天剛出爐的芬蘭以及德國的跨國研究證實兩者呈現明顯的正相關。芬蘭分析當地實驗對象結果是規律使用影響認知功能的抗癲癇藥物超過一年,阿茲海默症風險罹患率提高15%,德國是失智症風險提高30%。

某些抗癲癇藥物會干擾認知功能,影響所有不同面向的資訊處理已為人所知,當研究人員比較不同的抗癲癇藥物,會特別影響認知功能的抗癲癇藥物,導致阿茲海默症以及失智症風險的增加。抗癲癇藥物劑量越高,認知功能受損越嚴重。其他不會影響認知功能的抗癲癇藥物,則不會影響認知處哩,當然也就沒有失智症的相關風險。

研究人員認為這些藥物對認知功能的影響,應該有更多實驗來做長期追蹤觀察,尤其是對長者的影響。

在臨床上,抗癲癇藥物不只用於癲癇,臨床上包含神經痛、躁鬱症以及廣泛性焦慮症也可能會被開立。這項新研究是目前相關研究規模最大的,首次調查規律使用抗癲癇藥物,比較不同抗癲癇藥物劑量、種類是以及否會影響認知功能和相關疾病風險,研究結果刊登於美國長者醫學會期刊(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Geriatrics Society)。在芬蘭針對在2005-2011年期間所有被診斷為阿茲海默症的70718位患者,對照組有282862位。至於德國招募在2004-2011年期間被診斷失智症的20325位患者,對照組則有81300位。

長期抗癲癇藥物可能導致葉酸缺乏:

1.

Biomed Rep. 2016 Oct; 5(4): 413–416.
Published online 2016 Aug 8. doi:  10.3892/br.2016.737
PMCID: PMC5038598
PMID: 27699007

Effects of antiepileptic drugs on the serum folate and vitamin B12 in various epileptic patients

2.

J Neurol Sci. 1997 Jan;145(1):109-12.

Mechanism for reduction of serum folate by antiepileptic drugs during prolonged therapy.

至於抗癲癇藥物長期使用,葉酸缺乏影響認知功能就是導致失智症元兇則需進一步研究,建議有規律服用抗癲癇藥物的患者,最好另外補充葉酸。

參考文獻:

  1. Heidi Taipale, Willy Gomm, Karl Broich, Wolfgang Maier, Anna-Maija Tolppanen, Antti Tanskanen, Jari Tiihonen, Sirpa Hartikainen, Britta Haenisch. Use of Antiepileptic Drugs and Dementia Risk-an Analysis of Finnish Health Register and German Health Insurance DataJournal of the American Geriatrics Society, 2018; DOI: 10.1111/jgs.15358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腦部曾受創增加罹患失智症風險

丘其崇

2018年4月11日 下午12:0

研究人員今天(11日)表示,在丹麥一項針對將近300萬人所進行的研究調查發現,頭部因撞擊而受到創傷性腦損傷(TBI)者,罹患失智症的風險提高了24%。

一個研究團隊在醫學期刊刺胳針精神病學(The Lancet Psychiatry)上指出,根據一項取自丹麥國家病患登記單位,時間長達36年的資料調查發現,罹患失智症的風險隨著腦損傷的次數與嚴重程度升高。

研究領導者、西雅圖華盛頓大學醫學院(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School of Medicine in Seattle)教授芬恩(Jesse Fann)表示,「有創傷性腦損傷病史的人…發展出失智症的風險增加,即使是在受傷的數十年後。」

這其中包括「程度較輕」的損傷,包括腦震盪。

但研究團隊強調,任何人絕對會發展成失智的風險仍低。在研究群組中,罹患失智症者中有5.3%的人在年輕時曾經歷腦部創傷,相較於未患有失智症者中4.7%的人曾受到腦部傷害。

芬恩表示,「我們的發現並未主張,每個曾遭受創傷性腦損傷的人都將在晚年罹患失智症。」

但這項研究可以提醒那些曾因跌倒、車禍、接觸性運動或被攻擊導致頭部遭重創的人,採取額外的預防措施,其中包括規律運動及避免其他增加風險的行為,例如抽菸或過量飲食。

鄭醫師補充:

不只是失智症,腦震盪造成退化性大腦疾患的風險的報告其實已經累積不少報告,像巴金森氏症也可能會因為腦震盪而增加罹患風險: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5061819/

Front Neurosci. 2016; 10: 458.
Published online 2016 Oct 13. doi:  10.3389/fnins.2016.00458
PMCID: PMC5061819
PMID: 27790086

Traumatic Brain Injury Leads to Development of Parkinson's Disease Related Pathology in Mice

所以腦部防護很重要,儘量降低大腦的撞擊發生率也是預防失智症與巴金森氏症的重要環節。

參考文獻:

Long-term risk of dementia among people with traumatic brain injury in Denmark: a population-based observational cohort study

Prof Jesse R Fann, MD'Correspondence information about the author Prof Jesse R Fann
Anette Riisgaard Ribe, PhD
Henrik Schou Pedersen, MSc
Morten Fenger-Grøn, MSc
Jakob Christensen, PhD
Michael Eriksen Benros, PhD
Prof Mogens Vestergaard, MD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8/04/04-2018/04/08

光能診所清明連假休診通知

照成您的不便,請見諒!!!

2018/04/09 恢復正常看診.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有篇關於抗憂鬱劑與產婦哺乳的相關研究報告,之前研究認為孕期服用抗憂鬱劑可能導致母乳量不足的狀況,但這項的研究發現乳量不足的原兇不在於抗憂鬱劑,而是女性若有潛在精神疾患,才是導致母乳量不足的最大風險。

這項澳洲研究,蒐集2004到2008年間,3024位產婦分析數據所得到的結論,研究人員提醒,若是有潛在精神疾病的孕婦,應先給予精神健康以及產後餵乳相關的衛教。

至於孕期以及餵乳期間是否持續使用抗憂鬱劑?研究人員覺得這的確是挑戰性的議題,因為不可否認,不管是孕期或者是哺乳期,寶寶都可能從胎盤以及母乳中攝取到抗憂鬱劑。孕期以及哺乳期間,媽媽情緒是否穩定對胎兒的身心健康以及親子關係的確至關體大,個人建議不妨參考整合醫學的觀點及做法,透過適當的營養補充來協助穩定母親的精神狀態,也不必擔心抗憂鬱劑對寶寶日後身心健康及大腦發育甚至是智力發展可能造成的影響。

參考文獻:

  1. Luke E. Grzeskowiak, Catherine Leggett, Lynn Costi, Claire T. Roberts, Lisa H. Amir. Impact of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 Use on Breast Milk Supply in Mothers of Preterm Infants: A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British Journal of Clinical Pharmacology, 2018; DOI: 10.1111/bcp.13575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耳鳴與焦慮症互相影響

【記者郭顏溱、潘鴻志/新北報導】

2018年3月26日 上午12:00

近年受耳鳴所苦的患者有日益增多的趨勢,這一類患者通常會因「嗡嗡嗡」、「嘰嘰嘰」等聲音持續在耳邊迴盪,睡覺無法安寧,進而產生焦慮、失眠的症狀。台北慈濟醫院身心醫學科林敬恩醫師率領的研究團隊,日前證實「耳鳴成人會焦慮症的盛行率及風險」,研究於二○一八年一月獲國際醫學期刊《General Hospital Psychiatry(綜合醫院精神醫學期刊)》刊登,進一步確定耳鳴與焦慮症間相互影響的關係。

林敬恩醫師表示,造成耳鳴的原因一般可分為器質性與心因性兩種,器質性耳鳴是指因生理因素如耳朵結構受損、聽力損傷、梅尼爾氏症或心血管疾病、腦血管疾病所引起的症狀,通常可在專科醫師的治療下改善;但心因性耳鳴卻是在生理結構正常的情況下,因心理因素產生。

而焦慮雖然是每個人都會出現的正常情緒,但一旦演變成病態性驚恐、莫名緊張,進而發生頭暈、胸悶、心悸、呼吸困難等不適症狀,甚至影響日常生活品質、職業功能、人際關係時,即是醫學所指的焦慮症。

林敬恩指出,有感於耳鳴患者在身心醫學科門診的盛行率極高,林敬恩醫師與美國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學研究所、三軍總醫院等身心醫學研究領域之專家學者合作,以橫斷性研究,在二○一三年台灣健保資料庫中過濾出耳鳴患者及其對照組作比較後,透過描述性統計及羅吉斯迴歸分析等研究方法校正年齡、性別、內科疾病等變項,探討耳鳴與焦慮症的關係。

研究結果顯示,當年度一○○萬人中,焦慮症在非耳鳴患者的盛行率為一‧五%,但在一萬四七七二位耳鳴患者的盛行率為三‧九%,除焦慮症在有耳鳴患者身上盛行率是無耳鳴的族群的二倍,經過關聯性分析後,證實耳鳴患者發生焦慮症的風險也較一般人高出二倍,影響疾病預後與治療;另外,耳鳴患者罹患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腦傷、梅尼爾氏症、腎臟病、冠心病、腦血管疾病的盛行率也有顯著增加的情形。

鄭醫師補充:

為什麼耳鳴的人焦慮症的罹患率較高?耳鳴與焦慮症都是症狀,沒有辦法透過客觀的檢查來確認診斷,兩者之間到底有何關連?

我建議大家可以參考營養醫學相關研究,這類患者其實只要去接受抽血,做組織胺血液檢測真相即可大白。一般而言,組織胺偏低人,常會有反覆性的口腔潰瘍、耳鳴、特定的精神狀況(包含焦慮症),排便無法成型以及濕疹等等,組織胺偏低的人,都往往伴隨甲基化偏高的狀況,甲基化偏高,神經傳導物質合成速度過快,抗焦慮劑治療可以降甲基化,治療效果一般來說都不差,但對於不想依賴精神科用藥的人,建議可以透過菸鹼酸、維生素C以及葉酸等等營養的加強補充來降低甲基化,降低焦慮以及耳鳴,臨床效果也不差。對此部分有興趣的人可以參閱營養的力量這本書的內容,裡面有詳盡的描述。

參考文獻:

Gen Hosp Psychiatry. 2018 Jan - Feb;50:131-136. doi: 10.1016/j.genhosppsych.2017.11.006. Epub 2017 Nov 16.

Increased prevalence and risk of anxiety disorders in adults with tinnitus: A population-based study in Taiwan.

 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29190572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腦的毒素最怕它!防失智每天吃這匙

新聞中心張維庭

2018年3月21日 上午11:00
【早安健康/張維庭報導】有時會想不起來人名、忘記自己在哪裡、出了門卻忘記自己究竟要買什麼東西、忘東忘西或是反應遲鈍......每當這種時刻,總會擔心起要失智了,充滿恐懼和不安?失智不只對晚年生活造成影響,更是對家人們的一大挑戰!而根據國外的研究,有一種簡單的方式,能消除造成失智的毒素! 

LPS造成大腦細胞發炎死亡 導致失智

根據英國中央蘭開夏大學研究團隊發表的論文,解剖了10名失智症患者遺體的大腦,結果有4名都發現了名為LPS的毒素。LPS是造成失智的原因之一,現今引起了研究者們的廣泛注意。 

日本國立循環系統疾病研究中心腦神經內科部長豬原匡史表示,LPS是一種所有人體內都有的物質,根據個人差異而大量產生時,會引發強烈的發炎反應,而腦細胞發炎的結果就是腦細胞死亡,是引起失智症的因素。 

LPS的毒性究竟有多強呢?在250個有完美形狀的健康細胞裡,注入了平常身體裡存在的LPS,結果一天之中就造成了70%的健康細胞死亡。有些細胞即使存活了下來,也變形到了無法復原的地步。 

《LPS辨識法》

而要如何知道自己的LPS數值是否正常呢?有個簡單的自我檢測法: 

 

LPS增加的人的共通點,是都有一種特殊的口臭,從嘴巴裡散發像是垃圾一般的惡臭,尤其是早上特別容易發生。 

健康的一般人口腔裡本來就有約2千億個常在菌,而不太注意口腔清潔的人,口腔中的細菌可能飆升到1兆個,一部分的壞菌就會產生LPS,也就是說體內的壞菌增加,就會讓LPS增加,不只是造成口臭,也會讓失智症的風險提高。 

《消滅LPS這樣做》

雖然刷牙可以消滅口腔壞菌,卻沒有辦法完全清除順著血液流遍全身甚至大腦的LPS,而西班牙研究發現,原本因為LPS而產生發炎的細胞,注入了蜂蜜的成分之後,發炎反應抑制了50%。蜂蜜含有黃酮類化合物,有著能夠擊退病毒和細菌的強力抗菌力。 

日本九州大學研究所牙醫研究員武州副教授指出,蜂蜜技能降低毒性極強的LPS活動力,更能鎮定LPS帶來的發炎反應並且幫助修復。在武副教授的研究中,有數起使用蜂蜜相同成分的物質成功擊退LPS的經驗。 

而這次參與實驗的是LPS數值超出正常值40倍、有著嚴重口臭的女性,實驗中讓她每天攝取一湯匙的蜂蜜,並且認真刷牙,五天之後,LPS數量成功的減少。而且這位女性本來日常生活起居已經出現了障礙,而在購買東西的測試中,成功通過了測驗。

鄭醫師補充:

LPS,原文為lipopolysaccharide,中文翻譯為脂多醣。LPS會影響認知功能的關鍵在於會刺激大腦產生beta-amyloid,中文翻譯為β-澱粉樣蛋白沉積,根據研究發現這是阿茲海默症的致病因子之一,因此能抑制LPS,必然能降低β-澱粉樣蛋白沉積,改善認知功能。

蜂蜜的黃酮類能夠抑制LPS的活動力,因此沒有血糖代謝問題的人想改善記憶力的長者可以試試。

參考文獻:


1.

 

Neuro-inflammation induced by lipopolysaccharide causes cognitive impairment through enhancement of beta-amyloid generation

 

  • Jae Woong Lee,
  • Yong Kyung Lee,
  • Dong Yeon Yuk,
  • Dong Young Choi,
  • Sang Bae Ban,
  • Ki Wan Oh and
  • Jin Tae HongEmail author

 

Journal of Neuroinflammation20085:37

https://doi.org/10.1186/1742-2094-5-37

 

 

2.

Physiol Res. 2017 Sep 22;66(4):553-565. Epub 2017 Apr 12.

Lipopolysaccharide-induced memory impairment in rats: a model of Alzheimer's disease.

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28406691
 
3.

PROPHYLACTIC NEUROPROTECTIVE EFFICACY OF SELAGINELLA (SANJEEVANI) FLAVONOIDS AGAINST LIPOPOLYSACCHARIDE-INDUCED NEURODEGENERATION IN DROSOPHILA AND MICE: RELEVANCE TO ALZHEIMER’S DISEASE THERAPY

Chandran, Girish et al.
Alzheimer's & Dementia: The Journal of the Alzheimer's Association , Volume 13 , Issue 7 , P944 - P945
http://www.alzheimersanddementia.com/article/S1552-5260(17)32087-3/fulltext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電子煙安全性爭議》動物實驗顯示電子煙升高脂肪肝風險

國際中心
2018年3月19日 下午3:30

美國一項以小鼠為對象的實驗發現,接觸電子煙會升高小鼠患脂肪肝風險。研究人員指出,這項發現提醒人們應更謹慎使用電子煙。電子煙主要由電池、蒸發裝置和裝有煙液的煙管組成,煙液中含有一定量尼古丁。

洛杉磯查爾斯德魯醫科大學(Charles R. Drew University of Medicine & Science)研究人員18日在芝加哥舉行的美國內分泌學會(Endocrine Society)年會上報告說,電子煙近年越來越流行,一些廣告聲稱電子煙比傳統香菸更安全。但他們完成的小鼠實驗顯示,暴露在電子煙環境中,會導致肝部脂肪額外堆積,對健康有害。

研究領導人弗里德曼(Theodore C. Friedman)說:「我們得出結論,電子煙並不像宣傳的那麼安全。」他認為這一研究結果對公共健康以及菸草監管政策都有重要意義。

此前研究已證實,傳統菸草中的尼古丁與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 fatty liver)有關,但缺乏電子煙對肝臟長期影響的相關研究。

在為期12周的實驗中,所有小鼠都被餵食高脂肪、高膽固醇食物。其中一組小鼠被暴露在由電子煙形成的氣溶膠(aerosol)環境中,直至它們血液中尼古丁水準與吸菸者或吸電子煙者相當。對照組小鼠則被放置在霧化鹽水環境中。

研究人員收集了這些小鼠的肝臟樣本,並利用核糖核酸(RNA)定位技術分析它們的基因受電子煙影響的情況。結果發現,暴露在電子煙環境中的小鼠,其肝臟樣本中有433個與脂肪肝有關的基因出現異常。

此外,這組小鼠與晝夜節律(circadian rhythms,生物時鐘)有關的基因也發生變化,而晝夜節律紊亂會加速包括脂肪肝在內的肝臟疾病病程。

鄭醫師補充:

我想這對於想利用電子菸來戒菸的癮君子,應該引以為戒。電子菸對於健康仍有潛在的健康風險,這是一種外基因調控導致的疾病,換句話說,正常基因曝露於汙染環境會改變基因的正常運作,提高疾病發生風險,提醒大家留意。

參考原文報導:

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8/03/180318144824.htm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男生小心!薰衣草和茶樹精油可能害你長乳房

聯合線上

2018年3月19日 上午7:12

英國獨立報報導,科學家警告,薰衣草和茶樹精油含有一些化學物質,有類似女性荷爾蒙的作用,長期接觸可能導致年輕男孩異常長出乳房。

美國研究人員已經辨認出,用於肥皂、清潔產品和家庭常見藥物的精油含有一些能解釋男孩為何罹患「男性女乳症」(prepubertal gynecomastia)的化學物質。

男性女乳症在青春期前很少見,但案例越來越多。醫生正密切關注我們周遭環境中被稱為「內分泌干擾物質」的常見化學物。

主導研究的美國環境衛生科學研究院研究員蘭西說:「我們的社會認為精油安全無虞,然而它們含有不同數量的化學物,其中一部分可能是內分泌干擾物質,應謹慎使用。」

化妝品、飲料瓶和收據等產品都能發現內分泌干擾物質,相關研究愈來愈多,雖然實際影響少為人知,但和兒童肥胖症、不孕症和癌症風險升高有關。

科學家擔心精油也存在問題,因為一些男孩在定期使用茶樹香皂和護膚產品後,胸部會異常發育。不過,症狀在停用後好轉。研究人員說,有些人對荷爾蒙干擾物質較為敏感。

研究團隊調查八種關鍵化學物,包括常見於咳嗽藥和解充劑的桉油醇,這是茶樹和薰衣草精油裡的成分之一。八種化學物都有干擾內分泌的效果,它們或者有類似於雌激素的效果,或者能阻擋男性荷爾蒙作用。

這些化學物也出現在65種其他精油裡,香皂、乳液、洗髮精、美髮產品、古龍水和洗衣精常見。

上述研究結果預定3月在芝加哥舉行的美國內分泌學會2018年會上發表,目前尚未公開。

鄭醫師補充:

這篇研究報導主要是提醒民眾,經由這類一般被視為保健甚至是幫助放鬆的天然物質,對人體其實是一種環境賀爾蒙,在人體內容易轉換為女性荷爾蒙,經常使用可能干擾睪固酮的運作,導致男性女乳化甚至不孕的風險,提醒大家留意。

類似研究參考文獻:

1.https://ptcky.com/wp-content/uploads/2015/07/gynecomastia-link-ped-ann-2012.pdf

2.

Prepubertal Gynecomastia Linked to Lavender and Tea Tree Oils

Article (PDF Available) in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56(5):479-85 · March 2007with180 Reads
DOI: 10.1056/NEJMoa064725 · Source: PubMed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6536575_Prepubertal_Gynecomastia_Linked_to_Lavender_and_Tea_Tree_Oils

參考原文報導:

https://www.endocrine.org/news-room/2018/chemicals-in-lavender-and-tea-tree-oil-appear-to-be-hormone-disruptors

 https://www.forbes.com/sites/brucelee/2018/03/18/will-essential-oils-like-lavender-and-tea-tree-make-your-breasts-larger/#337c3bb83fc2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老年肌肉流失和神經系統有關

2018年3月13日 上午10:54
老年肌肉流失和神經系統有關
 

研究人員說,他們可以找到老年人腿部肌肉自然流失的原因了,它和神經系統可能有關係。

人的年紀愈大,腿部肌肉會日益縮小與減弱,它會影響行動的能力,這是不變的定律,但是確實的原因,卻不是完全清楚。

曼徹斯特都會大學的研究顯示,年輕的成人腿部,通常由腰椎的六萬到七萬根神經控制,隨著老化,這些神經與肌肉間的連結會消失,不再被刺激的肌肉,也會流失。

好消息是,健康的肌肉,有一套自我保護公式,存活的神經,會自己增生,與肌肉重新建立起連結,維持體能,可以減緩肌肉流失

鄭醫師補充:

年長者的肌少症越來越普遍,而肌少症是許多退化疾病或者慢性疾病的原因之一,預防肌少症或者減緩肌肉流失的速度,適度的阻力訓練非常重要。透過深蹲、爬樓梯或者是加強下肢肌力的阻力訓練,配合適當飲食有助於幫助肌肉量增加,是對抗肌少症的不二法門。

參考原文報導:

https://e-space.mmu.ac.uk/595518/

參考文獻:

Piasecki, M., Ireland, A., Piasecki, J., Stashuk, D. W., Swiecicka, A., Rutter, M. K., Jones, D. A. and McPhee, J. S. (), Failure to expand the motor unit size to compensate for declining motor unit numbers distinguishes sarcopenic from non-sarcopenic older men. J Physiol. Accepted Author Manuscript. doi:10.1113/JP275520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3/JP275520/full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喝咖啡能減重?錯了,當成運動補充品更有效果

圖文/芒果社企(蘇妍臣營養師)提供

2018年3月5日 下午3:20

【華人健康網圖文/芒果社企(蘇妍臣營養師)提供】我相信許多人早上上班前總是會先來杯咖啡,才開始一天的工作行程(因為我也是熱衷此道的愛用者),手上一杯濃郁的咖啡香,就像啟動精神鬧鈴,逼著(提醒)自己從休眠模式到開機啟動。

 

咖啡可以提神外(這句話我沒查文獻,只是單純的使用者見證),也有為數不少的人相信喝咖啡可以減重!但是結果可能要讓你失望了,根據文獻指出,雖然咖啡確實可以提高短間的基礎代謝率,大約100mg的咖啡因,可提升代謝率3~4%,持續一個半小時;而200mg的咖啡因大約可提高率5~8%,持續3小時。

 

聽起來好像很多,但實際上換算,一個約60公斤的靜態工作者,就算喝了含有200mg咖啡因的咖啡,大約一天只能多消耗20大卡,也意思是說,若是每天多花40元買杯黑咖啡減肥,可能先減到的是你的荷包!

 

那喝咖啡到底有什麼好處?撇開網路上一堆似是而非的文章,根據美國運動營養指南(Position of the American Dietetic Association Dietitians of Canada, and the ACSM: Nutrition and Athletic Performance),「咖啡」其實是運動好成績的偷吃步!

 

 

文章中指出,「咖啡因」可以增加中樞神經的興奮性,進而調節體內的脂肪及肝醣的代謝,而適度的飲用咖啡(文獻資料指出,約6mg/公斤/天,70公斤的人約420mg/天;台灣規定為每日咖啡因上限攝取為300mg以下),並不會產生脫水的副作用!

不過也要注意,咖啡本身還是有利尿作用在,因此,運動時仍需十分注意水份的補充。因此,運動期間的水份攝取,約每15分鐘150~200c.c.(每一個小時可補充600~900ml的水份,約一瓶至一瓶半的礦泉水),別以為喝了一杯咖啡,就像馬利歐吃了星星,沒有適當的水份及醣份補充,就算喝一百杯咖啡也只能準備被丟包。

下次,運動前,除了注意水份及醣份的攝取,也順手來杯黑咖啡,讓你在慢跑或單車比賽時更有動力!

鄭醫師補充:

不少機能飲料中都會添加咖啡因,因為咖啡因的確能提高運動表現:

Appl Physiol Nutr Metab. 2008 Dec;33(6):1319-34. doi: 10.1139/H08-130.

Caffeine and sports performance.

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19088794
然而若想靠單純喝咖啡瘦身,難度較高,建議可以考慮有添加幫助身體代謝以及降低糖類及脂質吸收等等營養成分的機能咖啡或者是生酮飲食中建議搭配的防彈咖啡,瘦身機會比較高。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新研究:紅酒可幫助大腦清除阿茲海默相關毒素

鏡週刊

2018年3月4日 上午11:33

你可能習慣了在忙碌的一天之後,小酌一兩杯紅酒,整理思緒萬千。目前,一項新研究顯示,紅酒的功效不止於此,事實上,它還能幫助大腦「清除廢物」。

 

這篇刊登於《科技報告》(Scientific Reports)雜誌的新研究表明:少量飲酒不僅能夠抑制體內炎症,還能幫助大腦清除毒素。這些毒素中,一部分與阿茲海默症有關。

本次研究的主要負責人、羅切斯特大學醫學中心(URMC)轉化神經醫學中心的聯合負責人麥肯·內德嘉(Maiken Nedergaard)稱:「長期攝入過量的乙醇的確會對中樞神經系統產生不良影響。但這項研究也首次顯示少量酒精對大腦健康存在潛在益處,也就是說,少量酒精可提高大腦清除廢物的能力。」

此項研究對當前日益增多的研究進行了補充,進一步證明了少量飲酒對大腦有益。儘管過量飲酒危害健康這一點無需置疑,但也有許多研究認為少量飲酒會減少心血管疾病及許多癌症的發病風險。

內德嘉的研究重點在於腦部類淋巴系統。早在2012年,內德嘉及其同事就首次對這種大腦獨特的清洗過程進行了描述。當時,他們展示了腦脊液(CSF)是如何被泵入腦組織並沖走廢物的。這些被沖走的廢物包括與阿茲海默症等癡呆相關的β澱粉樣蛋白和tau蛋白。其後續研究表明,腦部類淋巴系統有以下3個特徵:1.睡眠時更加活躍;2. 可因中風和創傷而損傷;3.運動能夠改善。

這項在小鼠身上進行的新研究著眼於急性和慢性酒精暴露的影響。當對長時間暴露於高濃度酒精的動物大腦進行研究時,特別是充當淋巴系統的關鍵調節劑的星形膠質細胞中,研究人員觀察到大量炎症分子標誌物。不僅如此,他們還注意到這些動物存在認知能力和運動技能的損傷。

與沒有暴露於酒精的對照小鼠相比,實際上,少量攝入酒精(類似於每天大約2½杯)的動物大腦中炎症更少,其淋巴系統輸送CSF、除去大腦毒素的效果也更好。,而在認知和運動測試中,兩組小鼠的表現相同。

「酒精對腦部類淋巴系統的影響資料圖像與酒精對一般健康和死亡率的劑量效應J形模型相似,也就是說,低劑量的酒精是有益的,但過度飲酒則不利於人體健康。」內德嘉說,「研究表明,攝入少量或中等酒精與患者癡呆發病風險降低有關,但長期飲酒則會增加認知衰退的風險。這項研究可能有助於解釋這種現象發生的原因。具體來說就是低劑量的酒精似乎有益於人體大腦健康。」

鄭醫師補充:

喝酒幫助大腦健康?最好先驗一下自己身體對於酒精代謝的基因表現是否正常?因為本土研究發現,對於酒精耐受性不佳得比利算蠻高的,即便低劑量的酒精也可能對身體有明顯的負擔,不搞清楚每天喝酒可能未蒙其利先受其害,增加食道癌等疾病的風險。

參考文獻: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8-018-20424-y

Beneficial effects of low alcohol exposure, but adverse effects of high alcohol intake on glymphatic function

  • Scientific Reportsvolume 8, Article number: 2246(2018)
  • doi:10.1038/s41598-018-20424-y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地中海飲食法可能降低攝護腺癌風險

文字提供/ELSEVIER全球醫藥新知

2018年2月22日 下午3:30

【華人健康網文字提供/ELSEVIER全球醫藥新知】《The Journal of Urology》日前刊登西班牙阿爾卡拉大學(University of Alcalá)的最新發表,研究團隊表示,謹守地中海飲食(Mediterranean-style diet)的男性族群,可能具有較低的擴散性攝護腺癌(aggressive prostate cancer)罹病風險。

嚴謹的地中海飲食包括部分魚類、水煮馬鈴薯、完整的水果、蔬菜、豆類、橄欖油和少量的果汁。研究中作者招募733位經組織學確認罹患擴散性攝護腺癌病人,及1,229位平均年齡為66歲的健康男性作為受試者,比較其飲食習慣差異。

實驗結果顯示,平日飲食高度遵守地中海式飲食法的習慣,與顯著較低的擴散性攝護腺癌風險具有相關。而其餘飲食模式與擴散性攝護腺癌風險的關聯性,則僅具有些許或根本無顯著的相關聯。

研究刊登在《The Journal of Urology》第172卷第1-2期 第275-288.e18頁

鄭醫師補充:

地中海飲食不僅對於中風、心血管疾病、失智症等等慢性疾病有降低風險或者預防效果,這篇報導更提醒大家對於癌症的預防也有功效。好的飲食內容,可以幫助身體補充足夠營養、抗發炎、去除自由基以及提高粒線體功能,而這些都是慢性疾病的危險因子。

參考文獻:

Mediterranean Dietary Pattern is Associated with Low Risk of Aggressive Prostate Cancer: MCC-Spain Study

Castelló, Adela et al.
The Journal of Urology , Volume 199 , Issue 2 , 430 - 437

http://www.jurology.com/article/S0022-5347(17)77385-5/abstract

筆者有一位同業,提到他在臨床上,曾透過NADH(nicotinamide adenine dinucleotide (reduced)菸鹼醯胺腺嘌呤雙核苷 酸)做為癌症輔療,NADH是一種提高粒線體功能以及幫助身體抗氧化的輔酶,透過NADH的幫助,一位已經全身轉移的攝護腺癌四期患者完全療癒,這在臨床上也有文獻支持:

Investigation of Mitochondrial Metabolic Response to Doxorubicin in Prostate Cancer Cells: An NADH, FAD and Tryptophan FLIM Assay

  • Scientific Reportsvolume 7, Article number: 10451(2017)
  • doi:10.1038/s41598-017-10856-3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8-017-10856-3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中年後這件事,死亡率低40%

Elsevier全球醫藥新知
2018年2月24日 上午8:00
 

【早安健康/ELSEVIER全球醫藥新知】中年持續增進體適能可能降低死亡率
想要養成固定的運動習慣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但運動為身體帶來的許多好處效果都相當顯著。然而若是年輕時期未具良好運動習慣,到了中年時期才想亡羊補牢有沒有用呢? 
根據《Mayo Clinic Proceedings》日前刊登加拿大皇后大學(Queen’s University)的最新發表,研究團隊表示,中年時期維持或增進體適能超過一定時間的族群,可能具有較低的死亡率。 
研究中作者招募超過6,000位男性及女性做為受試者,自1974年4月追蹤至2002年1月,實驗追蹤期開始時受試者的平均年齡為40餘歲。 
追蹤結果顯示,與缺乏肢體活動而失去體適能的族群相比,那些保有身材或持續增進體適能超過4.2年的族群,死亡率低了約40%。 
本文出自Elsevier全球醫藥新知

鄭醫師補充:
為了幫助自己及家人健康,體重控制以及維持較佳的體能,請大家務必正視以及投入時間落實規律運動,到了一個年紀,就會深切體認健康是花多少金錢也換不到的。
參考文獻:

Change in Submaximal Cardiorespiratory Fitness and All-Cause Mortality

de Lannoy, Louise et al.
Mayo Clinic Proceedings , Volume 93 , Issue 2 , 184 - 190
http://www.mayoclinicproceedings.org/article/S0025-6196(17)30846-7/fulltext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昆凌小禎都被它困擾!元兇可能是這樣

記者李鴻典/台北報導

因「周董」周杰倫的太太昆凌與主持人胡瓜的女兒小禎患有「多囊性卵巢症候群(PCOS)」,這個疾病因而被大家所注意。醫師提醒,如果發現自己突然變胖、體毛增加,或是月經遲遲沒來,都該警覺…

成大醫院婦產部醫師陳達生表示,月經帶來經痛、經血量大的問題,經常困擾許多女性朋友;但也有人月經不規則,從「月」 經變「季」經,甚至1年來1次,這種月經不來的問題也很大,很可能有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的體質。

多囊性卵巢症候群在年輕女性相當常見,估計每7人就有1人遭遇類似困擾。陳達生說,有這種體質的人可能合併有青春痘、過多的體毛,檢查會發現雄性賀爾蒙偏高或卵巢有多囊性變化。雖然隨著年齡漸長問題可能獲得改善,但還是有許多人會因為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無法順利排卵而不孕。

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的原因尚未完全明瞭,但多有胰島素阻抗問題,需分泌較多的胰島素才能維持血糖平衡。患者除雄性素過多,造成青春痘與多毛症外,因卵巢無法規則排卵致月經常拖很久才來,超音波檢查可見卵巢邊緣有許多未成熟卵泡。

陳達生指出,月經久久不來,子宮內膜也容易增生或癌化,放任月經不來,未來有可能罹患子宮內膜癌與卵巢癌。所以月經超過3個月沒來,除了要檢查是否懷孕,還應接受治療及持續追蹤。

治療多囊性卵巢會使用調經藥或避孕藥,使月經規則來潮,以減少子宮內膜增生癌變的機率,也能同時降低雄性素,改善青春痘與多毛症。但要根本改善體質、減少胰島素阻抗的問題,會使用對抗糖尿病的藥物Metformin,在規則服用3個月後,許多人真能在不使用催經藥或避孕情況下排卵來潮,甚至順利懷孕。對效果不彰,或無法忍受Metformin造成的噁心與腹脹的患者,則考慮補充維他命D。

陳達生指出,根據最新的研究,缺乏維他命D會造成許多疾病,也與多囊性卵巢相關。補充維他命D對於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的治療效果已被數個雙盲臨床試驗所證實,許多觀察性研究也證實維他命D對於預防癌症與其他疾病的功效。而根據中央研究院2008年的「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台灣女性血液維他命D濃度達到33微毫克/10毫升標準的僅有2%;換言之,幾乎所有人都不合格。

補充維他命D最方便的方法是曬太陽,根據國健署的建議:「每天臉或手部裸露接受溫和的日曬約10-15分鐘」就可以產生足夠的維他命D3。可是年輕女性為了皮膚美白擦防曬油都來不及了,很難藉曬太陽獲得足夠維他命D;這也是位處陽光充足緯度的台灣,卻有大部分女性還是缺乏維他命D的緣故。

陳達生表示,女性月經不正常,先要排除懷孕的可能,然後盡量矯正可能影響月經週期的生活作息、飲食、壓力與肥胖問題。若月經還是遲遲不來,就應求醫評估是否為多囊性卵巢,並補充維他命D,以預防或治療包括多囊性卵巢在內的多種疾病。

鄭醫師補充:

大部分的人只知道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的患者,雄性激素表現明顯,代謝功能不佳,鮮少人知道多囊性卵巢患者大多缺乏維生素D,而且可以藉由提昇維生素D濃度來改善。

參考文獻:

Indian J Med Res. 2015 Sep; 142(3): 238–240.
PMCID: PMC4669857

The role of vitamin D in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4669857/

除了降低胰島素抗性,改善代謝功能外,國外有臨床研究建議補充肌醇也有助於改善多囊性卵巢症候群:

https://www.naturalmedicinejournal.com/journal/2014-12/inositol-and-polycystic-ovarian-syndrome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尿濕內外褲好糗…「蹲馬步」縮小攝護腺發威!

華人健康網 記者黃曼瑩/台北報導

2018年2月17日 上午7:15

【華人健康網記者黃曼瑩/台北報導】天冷,偏偏半夜頻頻起床解尿5、6次,想解尿又半天解不出來,解出來又解不乾淨,甚至賣力解到汗流夾背;有時憋尿又憋不住,還走不到廁所,已經尿濕內外褲…,這就是攝護腺肥大患者典型的寫照。

如果體力較好的,不妨練練導引之術,如太極拳、八段錦之類,在2012年發表的一篇國際醫學論文,進行了有關太極拳與攝護腺肥大的研究,他們找了56位攝護腺肥大的老人家隨機分為兩組,一組練12周的太極拳,一組什麼都沒做,最後評估攝護腺肥大的症狀,發現有練太極的攝護腺肥大症狀會改善,生活品質也會改善,代表腎氣的睪固酮也有增加,因此攝護腺肥大的男性,不妨來練練太極拳。

 

至於攝護腺肥大的飲食調理該如何進行?根據國際科學研究證實,茄紅素可減少攝護腺疾病與減緩攝護腺癌病程;植物固醇、木質酚與鋅,能舒緩良性攝護腺增生。

 

鄭醫師補充:

練太極有助於下盤加強,改善睪固酮代謝,進而改善攝護腺良性肥大。建議男性要延緩進而改善攝護腺良性肥大的風險,務必透過可以加強下盤的運動來協助男性賀爾蒙健康代謝。

此外,攝護腺良性肥大經常和代謝症候群密不可分,國外研究也發現,透過減重以及重量訓練,不僅改善代謝症候群,也能進一步幫助攝護腺健康,降低攝護腺肥大的發生率:

Giovanni Corona, Linda Vignozzi, Giulia Rastrelli, Francesco Lotti, Sarah Cipriani, and Mario Maggi, “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 A New Metabolic Disease of the Aging Male and Its Correlation with Sexual Dysfunction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docrinology, vol. 2014, Article ID 329456, 14 pages, 2014. doi:10.1155/2014/329456

https://www.hindawi.com/journals/ije/2014/329456/abs/

此篇報導參考文獻:

Seil Jung, Eun-Nam Lee, Sook-Ryon Lee, Mi-Sook Kim, and Myeong Soo Lee, “Tai Chi for Lower Urinary Tract Symptoms and Quality of Life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Benign Prostate Hypertrophy: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Evidence-Based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vol. 2012, Article ID 624692, 7 pages, 2012. doi:10.1155/2012/624692

https://www.hindawi.com/journals/ecam/2012/624692/abs/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