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大不同/雄性激素活化 得肝癌機率增


自由 更新日期:2010/01/07 04:11



〔記者湯佳玲、鍾麗華/台北報導〕罹患肝癌機率,男女大不同,性激素是關鍵!



懷孕次數越多 罹肝癌性越低



研究發現,B肝病毒中的HBx蛋白質,可能活化雄性激素,導致男性肝細胞癌化機率增加、扮演促發角色;雌性激素卻能降低女性罹肝癌風險,因此,若女性懷孕次數越多,雌性激素刺激越多,罹肝癌的可能性相對較低。



這項研究由國科會基因體醫學國家型計畫經費支持,台大醫學院內科陳定信教授領軍,台大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陳培哲教授、台大醫學院微生物研究所葉秀慧副教授所組成的研究團隊,針對性荷爾蒙如何調控肝癌的發生,研究論文刊登在「美國國家科學院期刊」、「腸胃學」及「肝臟學」上。



流行病學先前已調查出男性因為B型肝炎造成的肝癌為女性的四到八倍,但C型肝炎引發的肝癌則僅有一至二倍,顯見B肝比C肝所引發的肝癌較有性別上的差異。且B型肝炎病毒有HBV等三種蛋白質作用於複製自身病毒,對於第四種蛋白質HBx,科學家仍不知其作用為何,只知道與肝癌息息相關。



葉秀慧團隊經過篩選,發現有兩個磷酸激?參與特定B型肝炎病毒HBx的作用,會活化雄性激素受體,一方面導致宿主肝癌細胞的活化,另一方面也會刺激B肝病毒HBV的複製增生,導致男性病患體內有較高的HBV病毒含量,成為肝癌高危險群。



另一方面,研究團隊也發現「微核醣核酸microRNA-18a」為女性肝癌關鍵,當其異常上升時會導致雌性激素受體蛋白下降,也就是說,雌性激素與女性肝癌的形成為負向相關,雌激素在降低肝癌機率中扮演保護的角色,迥異於雄激素對男性肝癌的促發角色。



不過,中山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楊再興提醒,女性雌性激素過多,可能會造成乳癌快速增長。



書田診所泌尿科主任吳季如也說,雄性激素對骨骼、肌肉成長、骨密度都有正面幫助,如果過少,未成年人第二性徵無法表現,成年男性則會出現疲倦、腰圍變粗,容易有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的三高症狀,甚至影響性能力,必須適時補充。



些宗教,會鼓勵婦女多生產,記得幾年前,我到岜里島去觀光,聽到導遊的介紹,令我印象深刻。他提到在岜里島這地方,大部分的人信仰印度教,對印度教而言,生小孩非常重要,以他的朋友為例,就算賺了很多錢,但生不出孩子,也是讓他覺得人生索然無味,因為對印度教來說,生小孩才能減輕自己的罪,生越多罪越少。印度即將取代中國大陸成為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我想除了中國大陸力行一胎化政策外,宗教因素可能也扮演了重要的因素。


最近國內有醫學研究團隊發現:B型肝炎引發肝癌的發生率,男女大不同,差別甚至可達四到八倍,主要原因是男性及女性荷爾蒙對宿主肝炎病毒的活化及保護機制不同。多生幾胎的女性,女性荷爾蒙容易維持在較高濃度,因此比較有保護力。有些醫師認為女性荷爾蒙過多,可能會衍生乳癌的危機,但這通常是指額外補充荷爾蒙藥物的人。懷孕,對乳癌來說,是一種保護機制,因為乳癌的三大危險族群,分別為肥胖、超過四十歲及未生育的婦女。


荷爾蒙不平衡,仍會產生許多的相關的身體及精神狀況,對某些族群而言,適當的補充還是相當重要,建議藉由功能性醫學檢查來配製個人處方化的天然荷爾蒙補充,並定期追蹤,相關的後遺症及副作用必能減到最少的可能性。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諾美婷減肥 增中風風險



2010年01月04日蘋果日報


【韓政燕、許佳惠╱綜合外電報導】處方減肥藥諾美婷含Sibutramine成分,恐增心臟病、中風風險。繼美國去年十一月發布警訊,核准諾美婷在歐洲上市的歐洲藥品管理局,也正研究其危險性台灣尚無不良反應通報,衛生署已提醒醫師注意患者血壓、脈搏,減肥醫師建議,服藥三個月無效應停藥。



用藥最長勿逾一年


英國《每日郵報》昨報導,歐洲藥品管理局正分析一萬人用藥結果,判斷諾美婷會否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擬本月公布。諾美婷二○○一年上市,全球已有近兩千一百起副作用及十七起死亡病例,其中六起死因是心臟病和中風。
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局長康照洲說,台灣核准含Sibutramine成分藥品許可證九張,包括諾美婷、拜耳愛麗纖膠囊等;藥物仿單(說明書)載明需定期監測血壓與脈搏,持續增加者必須降低劑量或停藥,也不應用於有冠狀動脈、鬱血性心衰竭、心律不整或中風病史者。國內尚無相關不良反應通報。
雙和醫院職業醫學科主任祝年豐說,已知諾美婷有較高機率引發心血管疾病,若用藥三個月還不能減少原來體重百分之五,就應停藥,用藥最長勿逾一年,並隨時監測血壓與脈搏。




諾美婷這類減肥藥,原本就是選擇性的血清素及正腎上腺素回收抑制劑,跟一些抗憂鬱劑的藥理機轉類似,結構與安非他命有相關,主要作用在中樞,臨床測試中,並無抗憂鬱的效果。許多仍在進行的研究顯示,因為服用諾美婷這類減肥藥而產生猝死、心臟衰竭、腎衰竭及腸道問題等等,甚至有醫師作證開立這類藥物,其藥物副作用的危險性大於原本要處理的身體狀況,但FDA目前還未有讓藥下架的動作。


到底服用諾美婷與服用安慰劑而產生心臟血管疾患甚、中風至猝死的差別有多少?答案是11.4%對10%,根據之前大規模的統計,服用諾美婷來幫助減重的人,會比服用安慰劑的人增加1.4%的風險。因此FDA目前對此類藥物在2009年11月20日公告的警語:有冠狀動脈心臟病、鬱血性心衰竭、心律不整及中風病史者,不要使用這類藥物。正式的公告請參照:


 Early Communication about an Ongoing Safety Review of Meridia (sibutramine hydrochloride


除此之外,有酒癮、憂鬱、躁鬱、暴食、厭食病史者,都不應該使用。正在服用其他抗憂鬱藥物或者作用於中樞的藥物也不要併用此藥。此外有甲狀腺機能亢進、青光眼、癲癇、前列線腫大、懷孕及哺乳的人都不能使用此藥。


諾美婷這類藥物最常見的副作用是有口乾、厭食、失眠、便秘、入睡困難、頭暈、嗜睡、經痛、頭痛潮紅及關節疼痛等等。其它不良反應有心跳加快、血壓上升等,有部分人在使用西布曲明後可以引致高血壓及加快脈搏跳動,因此,所有服用者必須定期接受血壓及心跳檢查。另外,使用西布曲明可能會出現以下罕見的副作用:心律不整、皮膚感覺異常、情緒化(例如:過度興奮、迷失、傷心,激動、少數甚至會出現自殺念頭)。


總之提醒大家這類藥物使用要相當謹慎,因為大部分的醫師在開藥時,不會知會當事人相關的藥物風險。


國內的警語已於最近發表,順便一起提醒大家:



減肥藥含西步曲明 心疾患者禁用


自由 更新日期:2010/01/23 04:11



〔記者王昶閔/台北報導〕研究發現,「諾美婷」這類含有「西步曲明」(Sibutramine)成分的減肥藥(見圖,資料照,記者黃敦硯攝),雖可抑制食慾,但恐使中年心血管疾病患者較易突發中風與心臟病,食品藥物管理局(TFDA)昨發布藥物安全警訊,建議心血管疾病患者禁用此藥,鼓勵不良反應通報,並正評估是否採取更嚴格的管制措施。



TFDA指出,根據一項大規模試驗初步結果顯示,五十五歲以上且有心血管疾病病史者,若用西步曲明藥物控制體重,心臟病發作與中風的風險較高,歐盟已建議各會員國將該藥品撤離市場。



目前我國則比照美國FDA,建議有心血管疾病(冠狀動脈疾病、心臟病發作、心律不整、充血性心衰竭、周邊動脈疾病、未良好控制的高血壓等)病史的患者,禁用這類減肥藥。



我國至今共核准九款「西步曲明」成分減肥藥,分別是:諾美婷(兩種劑量)、拜耳愛麗纖、瑞婷娑、諾妤、樂消脂、細體纖、漾婷(兩種劑量)。



TFDA將請藥品諮詢委員會重新進行風險與效益評估,並請藥廠儘速修改說明書,提醒心血管疾病患者禁用此藥。同時也強調,一般肥胖者服藥期間同時應嚴密監視血壓、脈搏、心跳等,用藥時間最長不超過一年。



前肥胖醫學會理事長、署立雙和醫院職業醫學科主任祝年豐表示,西步曲明作用於中樞神經,可有效抑制食慾,卻也會使心跳加速、血壓升高,以致增加心臟負擔。



祝年豐表示,國內合法減肥藥分為兩大類,分別以諾美婷(西步曲明)與羅氏鮮為代表,前者市佔率是後者的三倍,價格相當,效果優劣互見。羅氏鮮可抑制腸胃道對於脂肪的吸收,但也有易排油便、妨礙脂溶性維生素吸收、提高膽結石風險等缺點。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研究:預防憂鬱 早睡是關鍵

更新日期:2010/01/03 18:35 林亭儀

(法新社紐約2日電) 看來家長一直都是對的。新的研究報告表示,早寢是睡眠充足,並使青少年精神飽滿的關鍵。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醫學中心(Columbia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的研究顯示,青少年可能因睡眠不足引發憂鬱及自殺的念頭。



領導這項研究的甘維許(James Gangwisch)說:「研究結果與睡眠不足是意志消沉的風險因素的理論一致。睡眠不足加上其他風險與保護因素,透過多種可能的因果途徑,產生這種情緒失調。」



甘維許發表在「睡眠」(Sleep)雜誌上的研究報告表示:「因此,足夠且有品質的睡眠可能成為預防、或治療憂鬱的方法。」



此份報告對1萬5659名左右高中及大學生的夜間習慣進行研究,發現習慣晚上12點後就寢的學生和10點前上床的學生相較,罹患憂鬱症的風險高出24%。



研究表示,夜貓子產生自殺的念頭也高出20%。(譯者:中央社林亭儀)



最近國際知名的睡眠期刊登出的研究結果顯示:早睡可以減少憂鬱的發生率,十點前就寢的人,比十二點上床就寢的人易患憂鬱症的風險足足少了近四分之一(24%),而夜貓子叫一般人產生自殺的念頭也高出了五分之一。相關的研究摘要,請參閱:


http://www.journalsleep.org/ViewAbstract.aspx?pid=27679


在電燈發明之前其實比較沒有早睡的問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對人類幾萬年下來的正常生理時鐘而言,是比較適當且健康的,然而在愛迪生發明電燈以後,這一百年左右,人類原本規律的作息開始被打亂,相關的健康問題漸漸浮上檯面。


幾個月前,我曾應邀到教育電台接受訪問,討論注意力不足過動的成因及非藥物改善,當時一起接受訪問的還有一位輔仁大學的體育系廖老師,他把自己寫的書拿到電台現場作分享,書名就叫早睡。他認為早睡是許多疾病或者身體功能異常的解決之道,向他小時候就有嚴重的過敏及注意力不足過動的傾向,但藉由大量的運動及早睡,把自己的狀況調整過來。此外,他中年也曾有嚴重的身體危機,同樣是藉由早睡及相關的飲食調整來改善。因此他到處演講,倡導早睡的重要性及相關益處。擔心功課寫不完或者需在白天之外繼續工作的人,他建議早起來做。以先進國家德國來說,到了九點,不管廣播或者電視,都會提醒小孩要上床睡覺,我記得小的時候,電視台在九點左右也會作類似的宣導,提醒小朋友早點上床睡覺。不過現在本地的電視台及廣播電台,幾乎都沒有這樣做,因此更多人忽略早睡的重要性。此外,他也建議大家,應該加強抗地心引力的運動,現在的運動多以下半身為主,相對來說,上半身的鍛鍊往往不足,他建議大家應該多利用單槓的引體向上來增加運動量,同時也能幫助睡眠。有興趣的人不妨找這本書來參閱。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在您的生活中哪個領域是你不能勝任的呢?


它們一直給你帶來麻煩和困擾嗎?


完全使用密集教你生活得更容易更輕鬆。


請來電預約報名並記得邀請你的親朋好友一起來參加!


99/01/15  兩性關係


如何開始兩性關係?


如何找對你的另一半


你嫁錯人或娶錯人了嗎?


如何修復破裂的男女感情?


如何愛情久久?


99/01/22  自我分析


你有多認識你自己?


如何提升覺察力和能力?


你有多處在當下?


過去的不愉快記憶一直影響你嗎?


情緒和健康及財富的關係?


99/01/29  工作的問題


你在做你喜歡的工作嗎?


如何增進工作效率?


 如何擺脫工作後的精疲力竭?


 如何把工作當遊戲看待---樂在工作?


99/02/05  幫助是有可能的嗎?


 為什麼有些人沒辦法接受幫助?


 小孩叛逆跟幫助有關係?


 你想幫助誰?


主辦單位:光能身心診所      


講師:心方位諮商顧問有限公司  林婉璇


時間:99/1/151/221/292/5 週五晚上7點~8點半


地點:台北市忠孝東路四段211F3(東方大廈)(捷運復興站2號出口)


預約電話:(02)2721-4322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新流感傳染力 不如以往


自由 更新日期:2010/01/01 04:11



〔編譯羅彥傑/綜合三十一日外電報導〕兩項新流感的最新研究顯示,H1N1新型流感的感染力不如過去曾引發全球大流行的其他新病毒,而且大多數得到新流感者,都沒有出現嚴重症狀或甚至無症狀。



美國疾病管制中心(CDC)與英國倫敦帝國學院專家的新研究顯示,如果家裡有人得了新流感,你罹病的機率大約是八分之一,不過兒童的機率是成人的兩倍。該研究成果十二月三十一日刊登在《新英格蘭醫學期刊》。



自從新流感病毒於二○○九年四月間首次被人發現以來,估計六分之一的美國人得過新流感,約六成新流感病例發生在兒童身上。研究人員研究全美各地二百一十六名新流感病患(半數是兒童)及和其共同生活的六百人的感染模式,發現這六百人中,共七十八人出現呼吸道疾病,被研究人員假定為新流感,比率為十三%。然而,十%的患者出現的症狀比較接近流感。



此比率不如一九五七年與一九六八年的流感大流行「傳染」率,當時家屬感染率為十四%至二十%。



另外,根據法國艾克思—馬賽大學的最新研究指出,每發生一件新流感導致高燒與全身性肌肉疼痛的病例,就可能有另外四件病例未出現嚴重症狀。



傅達仁得新流感 疾管局:疫苗非100%有效


中央社 更新日期:2009/12/31 20:55



(中央社記者蕭保祥、陳清芳台北31日電)資深體育人傅達仁打新流感疫苗後的第17天得新流感,質疑疫苗效用。衛生署疾管局說,沒有100%有效的疫苗,且近3成的人因體質之故,接種疫苗也不易有抗體。



傅達仁在醫院接受訪問表示,12月14日接受新流感疫苗接種,一般來說2周後產生抗體;今天因感到身體不舒服,決定到醫院檢查,結果篩檢出是新流感。



傅達仁認為,「這疫苗絕對不是100%安全,打了還是沒有用,政府應該要再檢測。」他並說,自己沒發燒卻得新流感,建議民眾若有感冒症狀,應進行篩檢。



衛生署疾病管制局副局長周志浩表示,全世界都沒有100%有效的疫苗。人體試驗結果顯示,7成多的人在接種後會產生抗體,換言之,近3成的人因為體質之故,接種疫苗也不易有抗體,所以還是做好洗手等個人衛生習慣。



周志浩說,冬天是多種流感病毒的流行,接種H1N1新型流感疫苗,不能預防季節性流感病毒;接種季節性流感疫苗,無法預防H1N1新型流感病毒。至於流感快篩試劑,可同時檢測是否感染新流感和季節流感,但無法細分是感染哪一種。981231


 





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發表的最新研究:跟過去大規模的流感疫情相比,新流感的感染能力比較差跟以往的14%及20%相比,機率的確明顯低很多。而且大多數得到新流感的患者,並無出現嚴重的感冒症狀(也就是說很多人可能得過新流感了,但自己並不清楚,因為症狀並不明顯。)研究的報告也提告,八成感染的人不會出現明顯的感冒症狀,兩成的人會出現全身肌肉酸痛及高燒等等症狀。該研究也提出:家中有人得到新流感,得到新流感的機率是八分之一,但兒童罹患率是大人的兩倍,因此小孩的感染率明顯比大人高。


最近國內有知名的媒體人出現打了新流感疫苗,卻在疫苗注射後十七天發現被感染了新流感,引發當事人質疑疫苗到底有無實際預防效果。疾管局也公開發表聲明,承認打疫苗產生抗體的機率只有七成,換句話說有近三成的人打了也是白打,這方面的資訊,衛生主管當局過去從未公開承認或者說明按理說,人體試驗儘管數量不足,但疫苗注射的經驗值早在新流感爆發之前就已確立(有其他流感疫苗的實驗)。


對照英國最新發表的醫學統計研究與最近疾管局的聲明,到底要不要打疫苗,大家可以根據這些客觀的數據來評估相關罹患機率、嚴重度與健康風險,再決定要如何幫助身體安渡新流感的衝擊。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年前偷養樂多 童長大道歉還6千

 

TVBS 更新日期:2009/12/30 11:52 侯力元

新竹一家老字號餅店,老闆在耶誕節當天,收到一份神秘信件,信裡面說,她是20多年前的小女生,趁機偷了餅店外面冰箱的3瓶養樂多,多年來,她一直耿耿於懷,現在終於鼓起勇氣,寫了道歉信,還附上6千元,賠償老闆損失,讓老闆很感動,他接受道歉,但這6千元希望能還給她,如果真的找不到人,老闆打算再加碼,捐給慈善機構。

記者:「妳有看過這個女孩子嗎?」餅店老闆:「…。」

新竹一家糕餅店的老闆,拿著自己印的傳單,大街小巷的發送,就是為了找到傳單上這位聖誕節的天使。

餅店老闆(唸書信內容):「我竟然沒有付帳,拿了幾瓶養樂多就跑了,真的很對不起,請你一定要原諒,當時幼小無知的小女孩。」

20多年前,自稱是「雨果」的女生,趁亂偷了在餅店外賣的幾瓶養樂多,多年來一直耿耿於懷,終於鼓起勇氣,寫下這封給老闆的道歉信,還附上6千元,要賠償老闆的損失。餅店老闆:「我會把她抱起來,真的,我們很感動,當我自己的女兒來看待。」

對雨果知錯能改的勇氣,和掛念多年的心意,老闆很感動,還希望能給她一個鼓勵的擁抱,但找遍附近,都找不到這位身材苗條、留長髮的女生。餅店老闆娘:「照我現在推測,20幾年前,那應該是竹仁國小的學生。」

老闆娘說,以前的小學生放學後,都喜歡來店裡買麵包飲料,或許當初的雨果也是其中之一,老闆希望能找到她把錢退回,如果真的找不到人,老闆願意加碼成1萬2千元,捐給慈善機構,把這份意外的聖誕禮物,送給更多人。



最近國內有一則溫馨感人的故事:有人二十年前偷了幾瓶養樂多,多年來一直耿耿於懷,最近終於鼓起勇氣寫信向老闆認錯,並附上六千元賠償老闆的損失。上次我把一個英國婦人的故事提出來供大家參考,如果錯過的話可以再參考我之前的文章作個比對: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15238&prev=15575&next=15118&l=f&fid=34


這兩個故事有異曲同工之妙,餅店的的老闆很難想像有人會因為二十年前偷了幾瓶養樂多而特別寫信道歉,並附上六千元來賠償老闆的損失。對老闆而言,老闆應該早已忘記被偷的那幾瓶養樂多,但對偷的人而言,內可是烙在心中多年的陰影,如果當事人住在附近可能每經過一次老闆店門口一次,就會提醒自己之前偷了幾瓶養樂多沒付錢而感到不安。六千塊除了真正賠償老闆的損失外,多出來的金錢是換回這二十年的不安,不管那是多小的事件,對當事人的品格而言,那就是大事。老闆可能不知道,六千塊其實不多,因為這筆錢可以一舉消除二十年來的不安,對當事人而言相當值得。


人們在面對自己的非品格行為,如果面對能力夠得話,常會發現,當初自己在之前做的非品格事件,往往當時感覺好像只是一顆不起眼的小石子,但後來卻變成障礙自己的大石頭,從以上的例子可以很清楚看到。舉頭三尺有神明,我倒覺得換成舉頭三尺有品格也蠻貼切的,在此提出來讓大家參考。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偶像劇「直系親屬不能輸血」? 確有根據


TVBS 更新日期:2009/12/29 12:31 王詩雅







最近當紅的偶像劇裡,童星小小彬在戲中意外受傷,送醫後要輸血急救,但戲裡面醫師說了兩次「直系血親不能輸血」,引發戲迷熱烈討論,因為健康教育課本裡,不是教大家輸血人選裡就是直系血親最適合嗎?這戲是不是演錯了?不過醫生說,有2%的家庭,因為基因組合特別,一輸血反而會致命,所以劇情是有科學根據不是瞎矇。



「下一站幸福」片段:「曉樂,曉樂,流血了。」


戲裡的小小彬受了傷,飾演爸爸的吳建豪要輸血給親生骨肉,但醫生卻這麼說。「下一站幸福」片段:「我是O型血,我可以輸血給曉樂。」「下一站幸福」片段:「但『直系血親不能輸血給自己的小孩』,但是大部份不知道這個原理,可是這麼做可能會有併發症或後遺症。」


這段編劇有科學根據嗎?演出之後,引發戲迷熱烈討論,有人說接受過自己爸爸的輸血也沒事,懷疑偶像劇亂演,但醫生說,有2%的家庭,接受親子或手足的血液反而致命。


婦產科醫師尹長生:「大家以為輸血只是輸血,但是裡面有淋巴球,輸進來淋巴球在體內沒有死掉,它會繼續增生變成一種武器對抗自己。」


難道以前老師都教錯了嗎?像劇情裡小小彬B型血,O型、B型血都能接受,但因為基因組合的特別,這類民眾會引發「移植物抗宿主」的嚴重疾病,就像一記回馬槍,死亡率非常高。


所以偶像劇演對了,但也有電視劇,教了錯誤的醫藥常識。天下父母心片段:「有慧,我拜託妳,我真的不能失去妳。」


CPR怎麼能壓脖子?演員可能是避免觸碰胸部的敏感部位,但很可能給了觀眾錯誤的急救常識,誤導認真的戲迷。



輸血在醫療行為中常見,在此介紹一些常見的輸血不良反應讓大家瞭解。輸血,一般最怕就是血源血型和患者血型不一致就會發生溶血反應,導致患者死亡。在最常見的ABO血型系統中,如果血型不配就會導致受血者發生溶血反應。溶血反應可導致較高的死亡率。早些時候認為O型血是萬能血型,但是臨床上發現如果輸血過快也可發生溶血反應,因此除非在特別緊急情況下才考慮異型受血。一般在有血醫療方法實施之前都要進行嚴格的配型實驗保障患者安全。


在輸血過程中,溶血反應常見的症狀為發冷、頭痛、背痛、呼吸困難、發紺、胸痛、心跳過快及低血壓等等。因此,周邊的人接受輸血時如出現這些反應,務必馬上通知醫護人員前來處理。


因輸血引發的細菌感染並不多見,當然如果發生的話,會導致敗血症的危險,在2002年有一篇研究統計發現:血小板輸血出現的細菌感染的機會為50000分之一,紅血球輸血為500000分之一,機會的確不高。但說到病毒感染,尤其是肝炎或者是愛滋病毒(HIV)的感染,在2006年美國有大規模的研究發現,B型肝炎經輸血感染的比例為250000分之一,至於型肝炎或者HIV的感染率為200000分之一,這些數字也許看似不高,但如果跟垂直感染(胎兒經由母體被感染)的機會相比,輸血感染肝炎或者HIV的比例高很多。


輸血反應中還有一點要特別注意,即輸血導致的急性肺部傷害(Tranfusion-associated acute lung injury,TRALI),相關症狀甚至有發燒、肺水腫甚至低血壓等等。這些症狀從輕微到致命的危險性都有可能發生,這類情形發生的比例為2000分之一,但大部分的患者在96小時之內就會恢復,死亡率不到10%。TRALI的原因,目前尚不清楚。但目前專家都比較懷疑是受血者本身對輸血者的HLA抗體的免疫反應影響所致,類似移植物抗宿主的狀況所衍生。


其他的危險諸如輸血量過多、鐵質過多、移植物抗宿主的相關疾病,過敏性反應(因為抗體IgA缺乏所致),都是輸血可能引發的副作用,移植物抗宿主的狀況多發生在先天免疫缺失、後天免疫不全(例如愛滋病)或者本身有惡性腫瘤的狀況,比較有機會發生。總之提醒大家,即便是血型相符,做過配型比對沒問題,也不能確保輸血就是完全沒有風險的。


直系血親輸血,一般不會有太大問題,偶像劇提到的直系血親不能輸血,我覺得若能加上當事人本身有先天免疫缺失問題,應該會更具專業說服力。


對輸血相關的不良反應有興趣深究的人,可以參考更完整的原文資料:


http://www.merck.com/mmpe/sec11/ch146/ch146e.html#sec11-ch146-ch146d-1107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女性愛喝酒 日研究:得乳癌機率大


華視 更新日期:2009/12/27 22:16







也是要提醒女性朋友要注意,尤其是愛喝酒的人,日本研究報告指出,天天喝酒,得乳癌的機率比不喝酒女性高出1.75倍。因為酒精裡的乙醛,會破壞免疫系統。



啤酒一口呼搭,小心這樣喝,得乳癌的機會大增!年終尾牙的餐會,酒量好的女生。葡萄酒、啤酒,拼命乾杯盡情狂歡,這種喝法對身體,傷很大。根據日本調查。每個禮拜喝超過7瓶大啤酒、14杯的葡萄酒,或是1.26公升的清酒,得乳癌的機會比不喝的女性高出1.75倍。完全不喝酒的女性,每100人不到一人罹患乳癌,愛喝酒的女性每100人有2.1人得乳癌,醫生認為是酒精裏的乙醛作怪。日本這份研究報告。癲覆喝酒養身的觀念,貪杯的女性朋友聽了怕怕,酒喝多了增加罹患乳癌機率,提醒您,喝酒助興之前,恐怕要多想想,健康畢竟是無價。(完整影音新聞請見:http://news.cts.com.tw/cts/life/200912/200912270375721.html


 



過去關於酒精的研究發現,長期喝酒容易引發的身體問題包含:肝硬化、胰臟炎、癲癇發作、多發性神經炎、酒精性痴呆、心臟疾病、癌症發生率提高、營養缺乏、因酒精引發之意外死亡、少數會產生認知功能問題。根據研究統計,大約有10%的癡呆症,與酒精引發或相關疾患有關。有興趣的人可以參考:


http://www.eurekalert.org/pub_releases/2008-07/econ-ma070808.php


在身心健康的議題上,影響更為明顯,例如焦慮及憂鬱的困擾,在四分之一的酒精經常使用合併有明顯精神困擾的人都可以發現。一些嚴重的精神病症狀,也有機會,器質性腦症更是常見。恐慌也頗常見,發生在酒精戒斷時期的症狀往往更嚴重。相關研究資料有興趣的人可以參閱: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346485


長期固定飲酒的人,容易出現合併自殺的狀況,研究也發現青少年的自殺中,四分之一的個案有酒精濫用問題。女性的酒量,往往還勝過男性,主要是因為女性體內的處理酒精的處理酶比男性還活躍,但即便如此,日本最近研究統計發現:女性有長期喝酒問題的人,乳癌發生率仍然較一般沒有飲酒的人明顯高出1.75倍。


想知道自己喝酒問題到底嚴不嚴重,可以參考一些問卷:


酒癮問題自填式篩檢問卷 (The Chinese CAGE, C-CAGE)

是 否

□ □ 1.你曾經不想喝太多, 後來卻無法控制而喝過量嗎?
□ □ 2.有家人或朋友為了你好而勸你少喝嗎?
□ □ 3.對於你喝酒這件事, 你會覺得不好或是感到愧疚(不應該)嗎?
□ □ 4.你曾經早上一起床尚未進食之前, 就要喝一杯才覺得比較舒服穩定?


※若您在上述有任何二題以上打勾”是”的話,建議您儘快請教醫護人員,並甚至到醫療院所做更進一步的評估,甚或治療,避免酒精帶來的潛在危害哦!

以下是另一份可以協助評估酒精使用狀況之量表,協助您配合上述量表對自身飲酒更進一步的評估及了解。

簡短版密西根酒癮評估量表 (Brief Michigan Alcoholism Screening Test)

以下題目請就您目前的狀況回答是或否:

1.你覺得您自己是不是一個適量的飲酒者嗎?

2.您的親人及朋友認為您是適當的飲酒者嗎?

3.您是否曾參與戒酒的治療團體或一般戒酒團體?

4.您是否曾因為喝酒的關係而失去朋友或者男朋友/女朋友?

5.您是否曾因喝酒而惹來麻煩?請詳述:

6.您是否曾因喝酒而忽略了您應盡的義務、您的家庭,或者您的工作,且超過兩天以上?

7.您是否曾在喝很多酒後出現嚴重顫抖、精神錯亂、聽到聲音,或者看到一些並不存在的東西?

8.您是否曾因喝酒的關係,而尋求他人的協助?

9.您是否曾因喝酒而住院?

10.您是否曾因酒後駕車或酒醉駕車而遭警察攔劫或逮捕?

※以上題目答『是』低於3題者,目前尚未有酒癮相關問題呈現,仍請注意您的飲酒量;

※以上題目答『是』多於3題但少於5題者,可能有酒癮的問題,建議您留意飲酒習慣或可尋求醫療諮詢;

※以上題目答『是』高於5題者,為酒精成癮者,應盡速尋求醫療協助。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92年9月號 第三十卷 第9期


Medicine Today    Vol.30     No.9














為藥瘋狂(Your Drug May Be Your Problem)

文/張天鈞



.作  者:Peter Breggin、David Cohen
.出版公司:新新聞文化
.頁  數:253頁
.本書出版於2002年6月



     在我們平日行醫當中,經過問診、檢查、下診斷後,若需手術,我們會轉給外科。若只需給藥,我們就會開處方,請病人去藥局拿藥。如果只需觀察就好,就會幫病人預約回診的時間。
  最近看到一本書,叫做「為藥瘋狂」,卻大大顛覆了我們一般的想法。因為我們都認為藥物的開發進展神速,在精神科的領域亦復如此,當病人有了疾病和症狀,我們很自然的就會開藥給病人。例如病人緊張焦慮,我們會開Lexotan、Ativan,當病人失眠時,我們會開Imovane、Stilnox等等。當然我們會先排除例如病人是否罹患甲狀腺機能亢進症的毛病。
  過去憂鬱症的病人若要開藥,健保規定必須在精神科診斷確定授權後,其他科在6個月內也可以開相同的處方,最近更開放給各科醫師,只要診斷符合憂鬱症,就可以直接開藥給病人。可是在「為藥瘋狂」這本書中,我們卻看到作者強烈的反對隨隨便便就給病人吃精神治療藥物,甚至在書的開頭就是這樣寫的:「警告:精神治療藥物有礙健康」。
  作者彼得‧布利金畢業於哈佛醫學院,曾任麻省精神保健中心及紐約州立大學上州醫學中心住院醫師,國家精神保健院顧問,並於哈佛醫學院、華盛頓精神病學院、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等校講學。它是1970年代初期國際精神病學與心理學研究中心創辦人,目的為對抗勢力日益擴張的生物精神病學界,其理念是不依靠藥物來幫助有精神問題的人們。此機構也發行「合倫理之人性科學與醫療管理」期刊,而他則擔任總編輯。另一位作者大衛‧柯翰,為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博士,專攻社會福利,他現任佛羅里達國際大學社工系教授,及上述期刊之資深主編。
  作者認為精神治療藥物遠比許多消費者,甚至是醫師所想像的還要危險。所有這些藥物可能會造成許多嚴重而致命的有害副作用。其中大多數還會造成戒斷的困難,如情緒和生理的痛苦。有些藥物會造成強烈的身體依賴性,並導致危及生命的戒斷困難。
  其主要論點是我們對大腦的瞭解並不是那麼清楚,作者認為大腦由數以兆計的腦細胞連結,是藉由上百種化學訊息物質(神經傳導素)來傳遞,如荷爾蒙、蛋白質、鈉離子等微小離子和其他物質等。然而我們對這些化學訊息物質卻只有些微瞭解,對它們如何連結起來運作讓大腦產生功能則是一無所知。
  此外在精神治療藥物的研究,也缺乏深厚的科學基礎。對精神治療藥物作用的理解,常只是來自觀察動物大腦組織在試管中的生化反應,至於對大腦的全盤影響並不瞭解。而精神治療藥物的作用根據是利用藥物來矯正某種精神疾病的生化失調,但作者認為關於生化失調的所有論述,基本上純屬臆測,而將精神治療藥物注入大腦,雖然是懷著改善其功能的期望,但事實上是在擾亂它的運作。
  以百憂解為例,它會抑制血清的化學訊息傳導素在突觸間的消耗,而造成血清素系統的過度活化。大腦一開始的反應是停止血清素的釋放,接著則是開始減少能夠回應血清素的接受器數目,結果是產生劇烈的生化失調,而不是矯正生化失調,而且還可能造成大腦功能的永久性損傷。
  雖然如此,近年來,精神治療藥物的使用量暴增,在今日的醫療環境(特別是台灣的健保制度下),醫師可能只花幾分鐘的時間評估狀況,然後就處方抗憂鬱劑或鎮定劑。作者要強調的是開始容易,但要戒斷可能就很困難。而更糟糕的是剛開始的確有效,隨後產生的副作用可能造成很大的麻煩。

  作者舉clonazepam為例,病人告訴醫生失眠,於是醫生處方鎮定劑clonazepam讓她每晚就寢前服用。頭幾天,的確睡的比較好,但數週後病人卻變得難以入睡,而且早上醒來時,神經過敏與緊張愈來愈嚴重,但醫師沒有向她解釋這是戒除clonazepam的反彈焦慮,反而因焦慮又開始給她每天服用Xanax 三次,更糟糕的是有時在兩劑藥物之間會有恐慌發作。
  在服用精神治療藥物時,作者認為遲早都會發現在自己身上出現下列心智異常:包括無法集中注意力,記憶力衰退、神智混亂或迷失方向,思考遲緩或簡化、對壓力過度反應、暴躁易怒或攻擊性增加、睡眠困難、情緒遲鈍、麻木、疲勞、無精打采、抑鬱、想像力與創造力減弱、自我觀察、自我瞭解或自我意識降低、覺得脫離自我或脫離同伴。個性改變、情緒不穩定、焦慮、欣快與狂躁、神經系統的問題(包括抽筋與痙攣)、戒斷反應與反彈作用。
  作者對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也有所批評,他們認為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批准的不表示就是安全或更有效的,因為接受審核的精神治療藥物,試驗期間通常僅維持4到6週,所以審核通過的藥物不排除日後可能發生嚴重、甚至威脅生命的副作用危險。此外,有害的副作用必須仰賴自動寄來的報告,因此有害的副作用可能沒有報導出來。
  至於媒體,常常傾向於推薦正在發表的藥物,而忽略其危險性,此外由於食品藥物管理局放寬了製藥公司直接對大眾宣傳的限制,結果造成報章雜誌以及電視的藥品廣告遽增。此外藥廠提供資金協助醫學教育和科學計畫,所以醫師會具有推銷製藥公司產品的傾向。
  作者認為心理治療使人變得比較堅強、自主,較能以理性的方式面對情緒問題,讓生活變得更好、更充實。而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跨國研究,相對於以獨立小家庭為主的西方國家,在大家庭為主的文化中,心智嚴重失常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有很高比例可以完全康復。可悲的是,這項研究同時也顯示運用藥物的現代精神病學療法,對精神分裂症患者反而有負面影響。當人陷入情緒危機,心靈極為痛苦時,效果最強大的療法是由另一個人或另一個團體營造安全環境,建立有安全感的人際關係,對病患付出關愛。
  因此,作者利用一半的篇幅來說明如何規劃戒斷過程和停止服用精神治療藥物。戒斷藥物最好有其他人共同支持,而有過相同經驗的顧問或自助團體的成員比起家人與朋友,更能提供最大的支持。
  半衰期較短的藥物較容易造成劇烈的戒斷症狀,而戒斷反應的嚴重程度也會因服用藥物的時間長短,以及每日基本藥量的多寡而改變。一般而言,服用高劑量和服用藥物數月或數年之久的人較不易戒斷。
  至於戒藥的方法,一般以每隔7到10天減少10%的速度逐漸減少劑量。如果服用藥物超過一種,則若是用A藥來抵銷B藥的副作用,那大概要先戒斷B藥。例如用安眠藥來抵消百憂解造成的失眠症,那就要先戒斷百憂解,而像Valium這種benzodiazepine類的鎮定藥,常要選擇最後戒斷。
  在戒斷過程中,適度而安全的運動,也要有充分的休息,別依賴咖啡來保持清醒,此外也可練習放鬆與減輕壓力的方法。而最重要的是,戒斷藥物時別把自己逼到絕境,例如,當戒斷藥物引發出乎意料之外的嚴重反應時,可以回復到原來的劑量,然後再以更緩慢的步調繼續下去。至於若藥物是一天多次服用,則優先考慮戒斷會造成最大副作用的那一劑,但保留對你幫助最大的那一劑,例如失眠症,則晚上的劑量最後再戒斷。
  作者雖然強調使用精神治療藥物的壞處,但他並非不要讓這些病人接受治療,他們強調心理治療的重要性。而在最後一章,作者強調心理建設,例如慶幸自己還活著,找一位為你們兩位都活著感到歡欣的人。也不要用藥物解決痛苦的感覺,要欣然接受它,把它當成是生命的徵兆,這樣可以以讓你用更光明的觀點來看待這些情緒,並把無助的痛苦轉換成正面的力量。
  幾乎所有生命中的美好事物都是因為人們是如此地互相依賴而產生,從嬰兒時期開始,人們就受到與他人之間的關係所影響。而當面對和瞭解最深層的恐懼,進而克服它時,將會找到自信,發現自己戰勝了似乎是不可能的威脅,並且達到心理與精神轉變的新境界。
  總之,這一本書以另一個角度來看待精神疾病或症狀的處理,也提供給醫者異於一般常規的思考方式,值得一讀。
 


本文取自「當代醫學」月刊92年9月號第359期759~761頁)



張天鈞/台大醫學院內科教授


資料來源:http://www.medtoday.com.tw/35919.htm


 



很高興看到國內為人所景仰,知名的內科教授專文撰寫推薦為藥瘋狂這本書。很遺憾地,為藥瘋狂這本書在國內已經絕版(暫時),作者有兩位,Peter Breggin本身是精神科教授,另一位David Cohen是社工系的教授,為藥瘋狂的副標題為Your Drug May Be Your Problem ,也就是你的藥物可能就是你的問題。這本書詳細說明服用精神科藥物可能引發的副作用,甚至包含如何戒斷精神科藥物的說明及作法(在本書的第七到第九章),這些寶貴的資料對對專業人員來說,可能還尚且陌生,何況是一般大眾?


目前美國醫療的相關法令已經規範:開立任何藥物給患者之前,必須詳細說明該藥物可能引發的相關副作用,若患者同意,才能讓開藥患者服用,若醫師未善盡告知之責,患者因此引發副作用的話,開藥的醫師不僅違法,還必須負擔鉅額的賠償。像這樣嚴謹的作法 ,國內還付之闕如,因此若有人服用藥物產生一些不良反應,往往求助無門,甚至還以為是自己的病情惡化,讓病況的恢復越來越複雜。本書的內容正是在提醒大家正視這些現象及瞭解相關的因應之道。


據我所知,國內仍有少數的庫存,網路也可以有簡體版本可購得,因此在台灣的市面買不到的話,不必太灰心,可以循一些訂購管道來取得,英文程度好的可以向國外的網路書店直接訂購。有任何精神用藥或者戒斷問題,也歡迎大家和我交流討論!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維生素打進癌細胞 腫瘤萎縮


台灣新生報 更新日期:2009/12/24 00:47 【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



維生素E可以消滅癌細胞?英國實驗室研究發現,如果把維生素E萃取物三烯生育醇(Tocotrienols)注射到腫瘤血管,腫瘤就會在二十四小時內快速萎縮,十天後,腫瘤幾乎消失殆盡。



根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目前使用維生素抗癌多集中於皮膚癌研究,英國格拉斯哥大學(University of Glasgow)和史崔克萊大學(University of Strathclyde)研究人員認為,維生素應該也能對付其他類型的腫瘤。



許多食物像蔬菜油、榖類、堅果類食物、綠色蔬菜、雞蛋等都含有維生素E,維生素E是一種強力抗氧化劑,幫助減少自由基之害,過去幾年研究發現,維生素E當中有一種成分會攻擊癌細胞,這種成分稱為「三烯生育醇」,棕櫚油、可可亞油、大麥和小麥胚芽當中也都富含「三烯生育醇」。



九十年代中期,科學家發現「三烯生育醇」可抑制乳癌細胞生長。研究人員將維生素萃取物注射人體,希望可以幫助治療乳癌,不過卻失敗了。主要原因在於這種物質總是漂浮在血管裡,無法直接到達癌症所在位置。



英國研究人員將維生素E萃取物包裹在許多微小的脂肪泡泡當中,再以運鐵蛋白指引正確方向,用這種方式,「三烯生育醇」就能順著血管直抵腫瘤位置,而不會傷害健康細胞。研究人員指出,目前這項研究還在早期階段,還需要更多實驗才能進入臨床研究。這種治療方式非常具有潛力,未來或可成為對抗癌症的新方法。



一般我們談到維生素E這種脂溶性的營養素,其功效大致有抗氧化、延緩老化、消除自由基、增加皮膚抗氧化防禦、淡化疤痕等功效 同時還能清除血液中的的垃圾、降低心臟血管疾病與冠狀動脈疾病的發生率同時還能減低因空氣污染造成的人體傷害。除此之外對老年人的疾病例如減緩阿茲海默症的功能退化、增強老年人的免疫功能等等都有研究報告,懷孕婦女服用可以減少子癲前症的危險。


維生素E的補充來源,可以優先考慮小麥胚芽(油)、葵花油、紅花籽油、花生(油)、杏仁、大豆油、糙米、燕麥片、花生醬等等。很多人並不清楚,維生素E其實是對兩種化學物質的總稱:包含生育醇(Tocopherols)與三烯生育醇(Tocotrienols),這兩種東西在體內作用相同,但活性不同。生育醇還分四種:alpha、beta、gamm以及delta。其間的差異在於甲機在酚環的數量與位置不同;三烯生育醇的差一則在於不飽和的側鏈。一般人到底缺不缺呢?讓我們參考以下的研究:在美國第三次國家衛生與營養檢驗調查計畫中,曾針對16295名、18歲以上的人做過營養狀態的調查 ,研究人員發現有27%的美國人體內維生素E含量過低。


在心血管疾病的初期,主要是低密度膽固醇LDL的氧化作用影響。在一項針對健康的非吸煙男性所做的研究中,讓自願受試者每天攝取400、800或1200單位的維生素E,為期八週。結果發現,每天1200單位的維生素E對LDL的降低遠優於400單位的效果。在1996年的刺胳針(Lancet) 中,發現以維生素E預防冠狀動脈心臟病最大規模的臨床試驗。他們在報告中提到:每天攝取400及800單位的維生素E,能夠將致命性心臟猝發的發生率降低77%。另外一項加拿大的研究發現,維生素E可以降低許多疾病的風險,研究人員分析342名曾發生缺血性中風的病患,以及501名健康人士從飲食與營養品中所攝取的維生素E。結果發現有規律補充維生素E的人,可將缺血性中風的機率降低47%。


最近英國研究人員發現三烯生育醇能以注射的方式幫助癌症腫瘤萎縮,儘管目前這種治療方式仍在試驗階段,但研究人員對這種療法的潛力充滿信心。其實,在2009年五月,美國研究人員以維生素E來幫助胰臟癌的治療也有相當令人鼓舞的效果,胰臟癌是一種預後非常差的癌症,一般統計,五年存活率不到5%。研究人員發現以三烯生育醇來治療胰臟癌,有類似化療藥物的效果(當然沒有化療藥物的副作用)。有興趣的人不妨參考: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9346993


此外前列腺癌、乳癌及皮膚癌等等,也都有研究證實其效果。因此,維生素E(尤其是三烯生育醇)這種能自由進出大腦及肝等等部位的維生素E,其抗氧化的能力不可小覷,希望未來,可以看到這類的研究報告出爐,幫助更多為癌症所苦的人們。


前列腺癌的研究請參考: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9002171


乳癌的研究請參考: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9082043


以下為三烯生育醇的化學結構式: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1N1/疫苗奪男童命? 前疾管局長蘇益仁:不排除


NOWnews 更新日期:2009/12/22 20:04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因為打新流感疫苗,不斷傳出不良反應個案,不少家長現在都不敢讓小孩接種,甚至有家長在小朋友打過第一劑後,不想再讓孩子挨一針。而對於台中7歲男童的死因,前疾管局局長,現任成大醫院副院長蘇益仁指出,不能完全排除與新流感疫苗的相關作用,因為打疫苗會誘發身體免疫過度反應,如果再感染病毒,就有致命風險。



台中7歲劉小弟疑似打新流感疫苗後死亡,引發外界恐慌,一位6歲的張小弟上個月打過新流感疫苗第一劑後,手臂出現紅腫,阿嬤說,現在心裡真的很怕,「我今天早上就跟他媽媽講,我說,那個(台中男童)的症狀,跟你兒子好像喔!你會不會擔心啊?」



對此,疾管局局長郭旭崧表示,「發生這樣的一個狀況,跟疫苗本身沒有一個直接相關。」不過前局長蘇益仁卻不這麼認為,他指出,「第2天就出現疹子,這個當然不能完全排除疫苗相關的作用。」他解釋,疫苗注射到體內後,身體的免疫系統會開始反應,甚至可能會自我攻擊,一旦免疫力下降,又有其他病毒入侵,就有致命危機。



目前國內新流感疫苗的接種劑數高達480萬劑,佔全民的兩成,但施打新流感疫苗後,出現不良反應的通報人數已經有331人,大多是頭暈、發燒、噁心和頭痛,其中有64人比較嚴重,包括孕婦死亡、死胎、胎兒畸形,甚至有人罹患永久性殘疾。



日本,是自費打疫苗,而非強制施打,美國也只針對特定族群提供免費疫苗,因此有專家建議:全民施打疫苗政策應該重新檢討。不過,疾管局長郭旭崧說,「不良的反應,都還不足以影響到我們的政策,因為畢竟施打疫苗後,確實是看到很多。」(新聞來源:東森新聞記者謝安安、何坤原)


孕婦死胎.失聰 疫苗問題連爆


民視 更新日期:2009/12/23 22:01







H1N1疫苗,真的還能施打下去嗎,繼台中市7歲劉小弟,疑似打疫苗死亡之後,陸續又有3名其他家屬跳出來指控,有一位孕婦打了以後,11周大的胎兒,因此胎死腹中,還有60幾歲的老太太,本來聽力完全沒問題,打了以後左耳卻突然聽不見了。



林太太懷了第三胎,由於前兩個寶貝都是女兒,她非常想生個兒子。哪知道才懷孕11週,還不曉得胎兒的性別,就胎死腹中。



林太太在14日施打疫苗,當天就頭暈,19日突然肚子劇痛,就醫竟然發現小孩子沒了心跳,她不知道誰能告訴她,孩子為什麼沒了,老公更是悲痛,傷心欲絕的林太太24日將做引產,釐清胎兒死因,同樣可能因為打了新流感疫苗,而出現狀況的還有吳先生的岳母張太太,60幾歲的老人家,現在還在台北耕莘醫院治療,家屬等不到政府負起責任給說明前,不會放棄繼續追真相,更不希望還有其他人因疫苗受害。




最近國內出現多起因施打H1N1疫苗而導致一些嚴重的後遺症,甚至也有醫師的小孩因為疑似施打疫苗後,而產生嚴重的身體免疫反應到不治死亡的案例,引起社會高度的關注及討論,而疑似因施打疫苗而死亡的父親自己是醫師,他以自己的醫學專業及疾管局的政策,決定讓小孩施打疫苗,但結果竟引發小孩的過度免疫反應,最後小孩不幸離世的悲劇。因此他決定要控告疾管局政策殺人。不管這種機率高不高,一旦發生在自己身上,我們才會知道背後的痛苦與艱難何在,不是嗎?


提醒大家,過去施打一般流感疫苗,也曾有零星出現類似的狀況,只不過過去的施打人數沒有如此高,因此在疫苗引發的相關副作用的新聞報導,較不會引人注意。但過去的疫苗至少都經過嚴格的動物、人體的臨床試驗,有充分的數據通過審核才上市,因此,在疫苗的不良反應機率上,我相信一定會來得比較低。相對地,這批國內疫苗上市之前,相關的人體試驗樣本數及報告,本來就不完備,於法來說,確實有疏失,當然在安全性來說,沒人敢保證完全安全,真正的安全不是政府首長在鏡頭面前亮手臂接受疫苗接種就能算數的,不是嗎?


身為一個醫療專業人員,我必須誠實的說,也許那位過世的小弟本身有些潛在的免疫問題,但在打疫苗之前,他的身體並沒有明顯的問題,若沒有打疫苗,他原本的免疫缺陷並沒有因為任何外力的引發而產生連鎖反應,現在還好端端地跑來跑去。因此我同意前疾管局長蘇益仁的看法:我們不能排除小弟弟的死因與打疫苗沒有關係。我們到底要相信我們所看的,還是看到我們所相信的?我認為大家可以再思考一下!


那麼目前沒有打疫苗的人,到底該不該接受H1N1的疫苗接種?我建議大家可以拿筆或者計畫機來算一下:


我們得到H1N1新流感的機會有多少?(這個難以估算)


得到以後得住院的機率有多少?(這也有數據)


住院病例中會死亡的機率有多少?(這個有數據)


我們自己是否為高危險群?再比較接種H1N1產生不良反應的比例甚至是因為打疫苗後致死病例的比例有多少?哪一個嚴重?我們再決定要不要打,應該是比較理性的作法!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人工色素食物可能引發過敏


中廣 更新日期:2009/12/21 14:05



德國消費者組織協會表示,含有某些人工色素的食物可能會引發一些人出現過敏反應。但是從水果或植物中粹取的色素則安全無虞。



根據德國消費者協會的報告,人工色素引起的過敏症狀包括氣喘、蕁麻疹、真皮水腫。這些人工色素或添加物在歐盟的食物標籤上都被列為「E編碼」,這些人工食品添加物包括:俗稱「日落黃」的黃色五號色素,編號E102的偶氮類酸性染料,以及多種紅色食用色素。



德國是對於食物法規規範相當嚴格的國家,目前在歐盟上市的營養品,必須通過比美國及加拿大地區更嚴格的相關規定才能上架。因此,人工色素的臨床試驗已經驗證:的確可能造成一些身體的發炎反應。


人工色素到底會不會過敏?其實還是因人而異,但有過敏體質的人,最好遠離這些人工色素。根據統計,最容易引發過敏的人工色素有幾種像是黃色四號、五號、紅色六、 七號、四十號甚至是藍色一號等等,對有過敏體質的人,其實都有機會引發過敏。食品添加物影響的部分,不只是過敏而已,對體質特異的人來說,也往往是影響神經的興奮毒素(Excitotoxin)。興奮毒素會引發的症狀包含偏頭痛、神經發展異常、內分泌失調、兒童學習障礙、失智、肝腦病變以及巴金森氏症等等,建議大家平時的食物來源,儘量以天然的食材為主,若能透過相關檢測來瞭解自己的體質,例如食物添加物過敏原分析,而完全避免這些過敏來源,當然更好。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美國兒童自閉症罹患率接近百分之一


中廣 更新日期:2009/12/19 13:35



今天公佈的一項研究顯示,美國八歲年齡層,每110個小孩裡面,就有一個罹患自閉症。



美國疾病管制中心在2006年過濾30萬七千七百九十個八歲兒童的病例,發現兩千七百五十七起自閉症病例,比率大概是百分之0.9。



研究發現,美國兒童自閉症罹患率,男孩比女孩高三到四倍,平均每七十個男孩裡面,就會發生一個自閉症病例,女孩得自閉症的比率是每315分之一。







研究:1%美國兒童罹患自閉症


路透 更新日期:2009/12/20 01:53



(路透華盛頓18日電)根據今天公布的聯邦研究,在2006年8歲美國兒童當中,估計每110人就有1人罹患自閉症。自閉症是一種腦部障礙,會影響患者的溝通與社交技巧。



「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CDC)調查30萬7790名兒童的2006年醫療診斷報告,這些兒童當時的年齡為8歲。結果發現有2757人被診斷出罹患自閉症,比例相當於0.9%。



CDC的研究團隊發現,男童患病比例是女童的4到5倍,平均每70名男童有1名自閉兒,而女童則為每315人有1人。



整體比例遠高於以往估計。過去的研究估計,每150名美國兒童有1人罹患自閉症,而自閉症在數十年前仍被視為罕見疾病。



這份研究報告指出,與2002年相比,男童患病率增加60%,女童增加48%。



CDC也發現,非拉丁裔白人小孩患自閉症的情況遠較普遍,但這項研究也發現,所有種族的患病率都增加。



研究人員表示,白人小孩罹患自閉症的比例增加55%,黑人小孩為41%,拉丁裔小孩為90%。CDC說,亞裔和太平洋島國小孩的罹患率,增加1至16.2%。中央社(翻譯)









最近美國的自閉症流行病學統計發現,目前自閉症的罹患率已高達0.9%。過去,我曾提到在自閉症生物療法中這本書提到的可能原因並非基因的影響。如果自閉症的病因主要是基因的影響,那麼罹病率何以持續增加?背後原因為何?在自閉症生物療法這本書中提到小時候的耳部感染(免疫力差)、過量使用抗生素、不當注射三合一疫苗、腸道酵母菌的異常繁殖,都可能是引發自閉症的原因一,有時限制麩質與酪蛋白飲食也有改善之效。


接下來讓我們再參考一下在六星期大腦健康計畫這本書中提到美國哈佛醫學院的神經學係助理教授Martha Herbert的關鍵研究,這對於自閉症的成因及改善是非常關鍵的資料,這些研究資料也提醒我們:身體功能的失衡,尤其是發炎反應,是會直接影響大腦的正常功能:


自閉症:影響大腦的身體失調


瑪莎休伯特(Martha Herbert)是哈佛醫學院的神經學系助理教授,也是TRANSCEND(神經發展之精神疾病的治療、研究與神經科學評估)的主任。她對自閉症的研究是轉換科學研究與思維的範例。


 


她並沒有忽略自閉症兒童共同的生理症狀,其中大部分都是1940年代以來,科學文獻中所敘述的,她說明這些不適的情況可能是自閉症兒童大腦與行為症狀的根源。


 


她在臨床神經心理學期刊發表的一篇突破性文章,標題是自閉症: 大腦失調,或是影響大腦的失調,她在文章中解是大腦聯繫的不協調,如何呈現出無法講話、無法與其他人溝通,或是產生怪異的重覆性行為,其病根並不在大腦,而是消化系統與免疫系統的問題。


 


導致行為問題的這些生理衰竭情況,是因為環境壓力與毒素放大了基因的敏感性所造成的。


她提出了一個問題: 什麼95~100%的自閉症兒童都有腸胃功能失調的症狀,或是70%都有免疫系統異常的情況? 在檢視關於自閉症的所有研究之後,包括她自己對自閉症兒童腦部顯影以及大腦結構與功能的研究,她的結論是自閉症並不是大腦失調,而是影響大腦的生理系統失調。


 


事實上,她質疑自閉症只有一種的說法。她說自閉症有許多種,因為每個小孩都有獨特的基因與環境因子,導致了相同的症狀與行為。(這回溯到診斷的迷思找到問題的名稱,並不代表知道疾病的起因)


 


休伯特醫師注意到自閉症兒童的大腦比較大,或許是腫脹。這些腫脹的大腦充滿了被激化的免疫細胞與發炎的分子。問題是發炎來自何方?


那是大腦外部所延燒進來的。


 


她將自閉症描述為新陳代謝腦病。根據非醫療語言的意思,指的是來自腸道、免疫系統與毒素等大腦外部的訊息與噪音,造成大腦的功能障礙。


 


這與傳統的思維有180度的大轉彎。如果免疫系統對體內微生物或病菌的反應改變,會影響大腦的運作,或是腸道所製造的分子會改變行為或認知,那麼,大腦當然是與身體的其他部分維持通訊的。


我們從自閉症清楚地看到了身體系統的失調,對大腦與心理的影響。適用於自閉症的理論,也適用於沮喪、 阿茲海默症與許多其他的病症。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台灣洗腎人口 世界第一


民視 更新日期:2009/12/18 10:01



根據美國腎臟資料系統2009年報,台灣在洗腎人口發生率與盛行率都是世界第一,其中更以糖尿病、高血壓、亂吃藥引起的「腎絲球病症」為引發的元兇。



生活周遭有親友必須長期洗腎的消息時有所聞,而您知道嗎?台灣就是世界洗腎發生率最高的國家,依據美國腎臟資料系統2009年報指出,台灣每年每100萬人中就會增加415人洗腎,不只如此,每100萬人中就有2228人必須長期洗腎,盛行率也是居世界之冠。



國內20歲以上成人每10位就有一位罹患腎臟病,而其中更以糖尿病、高血壓或是因為亂吃藥引起的併發症為高危險族群,唯有生活中對健康多注意,建立正確的觀念,才能去除台灣洗腎王國的美名。



美科學家:人體有自然抵抗病毒蛋白質


路透 更新日期:2009/12/18 10:12



(路透芝加哥17日電)美國科學家已經在人類細胞發現一種抗病毒蛋白質,會自然抵抗流感傳染。這項發現可能有助改進疫苗製造方法以及人類抵抗流感。



科學家在刊於今天「細胞」(Cell)期刊的研究報告指出,一組作為細胞哨兵的基因,保護細胞免於流感病毒入侵。



哈佛醫學院(Harvard Medical School)的艾勒吉(Stephen Elledge)說:「這使得病毒進不了細胞。」



他說:「你若除掉(這種蛋白質),病毒複製的速度會快上5至10倍。這也就是說,若有病毒入侵體內,你的細胞有個能夠阻擋80%至90%病毒的機制。」中央社(翻譯)





過去我有一段時間在對外演講時,常會提到台灣洗腎的高居世界的前三名這事實,想不到到了2009年,台灣的洗腎人口的發生率及盛行率都以高居世界第一。對於接受洗腎的人來說,這是非常不得已的決定,但背後的成因到底為何以及我們要如何才能避免呢?


目前主推的代謝症候群,就是在預防一些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甚至中風的日後風險,洗腎的病患有一部份是長期糖尿或者高血壓所產生的,因此,要減少洗腎的機會,必須在更上游的疾病作防治與預防。


洗腎這件事也不能全看負面,不可諱言,洗腎的醫療支付成本相當高,在過去健保還未實施之前,許多需要洗腎的人因為經濟不堪負荷,故在無以為繼之下而離世,因此洗腎比例不會太高。然而在健保開辦以後,健保會給付長期洗腎的費用,因此開始造成洗腎人口的增加。我們可以說健保的施行,拯救了許多必須長期洗腎的慢性病患。有醫師自豪地說,台灣的洗腎是全世界最便宜的,除了健保給付有價格的壓縮以外,量大也是一個因素。我們都知道量大,能夠把相關的耗材、人事支出減少。也許有人對台灣健保一年支付在洗腎的費用有興趣,在此提供給大家參考:目前每年健保花在洗腎的費用已超過380億元。


提醒大家用藥的正確概念務必要建立,我們的身體保健應該考慮在如何幫助及保護身體的自癒能力下來進行。能吃三天就穩定的藥物治療,就不要吃到五天,能吃到兩顆就穩定,不一定要吃到三顆,當然這部份也需醫師的專業協助與配合。保養身體上,儘量以不傷害或者沒負擔的方式來進行,是比較保險的作法,我經常推薦的功能性醫學,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因為功能性醫學關注的焦點不在於疾病症狀的控制而已,而是身體功能的瞭解與根本恢復。相對於單純藥物治療來說,這是對肝腎比較無負擔的方式。


也許在醫療服務尚不普及的時候,有些人會因為身體的病痛到藥局不經醫師處方,拿成藥亂吃,長期下來,增加的腎臟功能負擔導致腎功能退化或敗壞而必須洗腎。但是,便利的醫療服務,難道就不會嗎?我們的健保醫療提供的藥物非常方便,無形之間,許多可能是過度醫療的藥物下肚,同樣造成腎臟負擔。


美國的醫師Harry G. Preuss曾與他在喬治城大學醫學中心的同事作研究,他們以自發性高血壓的大鼠來作研究,研究發現每天攝取5毫克的NADH(Nicotiamide Adenine Dinucleotide,簡稱NADH)可以讓這些實驗動物的血壓比對照組多降15mmHg(豪米汞柱)。研究人員的實驗結論:NADH可以抑制腎臟的脂質過氧化反應,進而延緩腎衰竭的惡化。有這方面身體困擾的人,在身體保健上建議不妨多參考這類療法來幫助腎臟的保健。


期待台灣早一日能在洗腎人口的盛行率的排名上能殿後!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婚姻可趕走憂鬱 不要輕言放棄


路透 更新日期:2009/12/15 15:18



(路透威靈頓15日電)婚姻確實對你有好處,一項國際性研究發現,婚姻可降低憂鬱和焦躁的風險,然而在結束關係後,這些情緒失調問題便有可能來騷擾你。



紐西蘭奧塔戈大學(University of Otago)臨床心理學家史考特(Kate Scott)執行的研究跨越15國,以3萬4493人為對象,是以世界衛生組織(WHO)在過去10年間執行的世界精神衛生(World Mental Health)調查為基礎。



研究發現,經分居、離婚或死亡結束婚姻關係,會增加心理健康失調的危險性,較易導致女性濫用藥物,而男性則會陷入憂鬱。中央社(翻譯)


 



我想這一陣子,美國知名的運動明星因為婚姻的不忠行徑,大家都在關注接下來,這位運動明星的婚姻之路將會如何。目前,當事人已經宣布暫時退出體壇,他目前必須先去挽回或者面對他之前對婚姻所造成的傷害。如果他的婚姻能夠維持,我們衷心祝他能與太太白頭偕老,但如果不幸以離婚收場,也許兩方都可能要熬過一段時間的低潮。


最近紐西蘭的學者,以34493人為研究對象作的婚姻跨國研究,結果顯示:婚姻可降低憂鬱與焦躁的風險,而婚姻關係結束後,這些情緒失調問題便有可能來騷擾你。相關衍生的問題,女性容易導致濫用藥物,男性則會陷入憂鬱。如果以我門診的觀察,這些現象的確蠻容易發生的。


當然,婚姻對某些人來說可能反而是他們憂鬱焦慮的根源,但就整體而言,我們還是建議大家如果可以挽回的話,儘量維繫婚姻的作法,大致上來說,結果仍是利大於弊。修復婚姻有方法,當事人若願意面對,建議大家可以參考由知名人道主義作家羅恩‧賀伯特先生所著的婚姻一書,其中提到婚姻最大的殺手即是越軌行為及隱瞞行為,有任何一方作了不敢讓對方知道的事,接下來就是溝通的減少及反向的挑剔及攻擊,這是隱瞞或越軌行為後的辯解行為所產生的機制。以上面我提到的運動明星為例,他若不藉由真正有效的品格技術來幫助之前其越軌行為及隱瞞行為所造成的影響,那麼除了無法恢復其對婚姻真正的責任感以外,也難以消除彼此心中的陰影。結果,往往是對自己行為一再地瘋狂辯解,例如我們常聽到的:


我犯的不過是天下男人都會犯的錯!


娶小老婆的人這麼多,為何只對我判刑?


我真倒楣,別人結婚後再交女朋友都沒事,為何我卻遇到一個難搞的?


如果只是持續辯解,其實只是為了減少自己的罪惡感所做的掩飾行為,但到頭來,不過是一再地辯解與重複同樣的行為而已。對婚姻的維持及修復有興趣的人,不妨找這本書來參閱!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