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罹患濕疹 入睡雙倍時間

台大醫院研究團隊今天發表一項研究指出,患異位性皮膚炎的兒童的,平均需花四十五分鐘才能入睡,是一般兒童約二十分鐘入睡的二倍時間,睡眠品質僅「睡七分飽」,連帶影響發育。

台大醫院小兒部團隊今天發表「異位性皮膚炎兒童與睡眠的關係研究」。

台大醫院副院長江伯倫說,異位性皮膚炎又稱濕疹,兒童的盛行率是百分之十五至三十,且逐年增加,是嬰幼兒最常見的皮膚病之一,會讓學習注意力不集中、過動、行為異常、學業表現差。

研究成員、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小兒科醫師張詠森說,異位性皮膚炎是慢性反覆發作、是搔癢難耐的過敏性皮膚病,小孩會因為癢而一直抓且睡不好,除了不易入睡外,晚上也容易醒來,而要再入睡就很難。

她說,研究收案以一至十八歲為主,七十二個患者(實驗組)及三十二個正常者(對照組)。研究發現異位性皮膚炎小孩平均需要花四十五分鐘才能入睡、對照組則平均二十五分鐘,成果刊登在國際知名小兒科醫學雜誌「Pediatrics(兒科學)」。

她說,異位性皮膚炎讓孩子睡眠品質欠佳,皮膚炎越嚴重則睡眠品質越不好,此外,也與褪黑激素及塵螨接觸有關。

國外研究指出,有睡眠問題的小朋友比較容易出現注意力不集中、過動、行為異常、或學業表現差。研究團隊表示,除確實避免塵螨接觸,治療時使用褪黑激素也許會對異位性皮膚炎兒童睡眠有助

 

鄭醫師補充:

嚴重過敏除了影響孩童睡眠,還會讓他們白天的專注力以及脾氣控制變差,不可小覷。過去我也曾在部落格舉出一個臨床實例,也就是民航機長的孩子,從小罹患嚴重的異位性皮膚炎,不僅睡眠品質差、發育不良、脾氣猛爆、專注力嚴重缺乏、人緣不佳,功課也嚴重落後,一直到小學三年級,透過急性以及慢性的過敏源分析才找到元兇,也就是牛奶是嚴重的慢性過敏原,透過飲食控制,一個月之內,異位性皮膚炎好八成,最重要的是知書達哩,父母都覺得老天爺給他們換了一個小孩。後來小孩長大也考到國立清華大學,身高更是長到一八幾。

要解決異位性皮膚炎的睡眠問題,首先必須根本了解過敏體質。以功能醫學來說,完整的過敏源分析(絕非塵螨而已),找出過敏來源,調整環境以及飲食調控是減害的第一步。此外,免疫系統異常評估,透過量身訂做益生菌來調整身體的免疫失衡,最後再考慮褪黑激素的補充,整體來說才是比較根本的改善之道。

參考文獻:

Atopic Dermatitis, Melatonin, and Sleep Disturbance

  • Yung-Sen Chang,
  • Yen-Ting Chou,
  • Jyh-Hong Lee,
  • Pei-Lin Lee,
  • Yang-Shia Dai,
  • Chi Sun,
  • Yu-Tsan Lin,
  • Li-Chieh Wang,
  • Hsin-Hui Yu,
  • Yao-Hsu Yang,
  • Chun-An Chen,
  • Kong-Sang Wan,
  • and Bor-Luen Chiang

Pediatrics peds.2014-0376; published ahead of print July 14, 2014, doi:10.1542/peds.2014-0376

http://pediatrics.aappublications.org/content/early/2014/07/09/peds.2014-0376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防胃食道逆流 少喝咖啡5招搞定

胃食道逆流屬於文明病,好發青壯族群,不可小覷。【華人健康網記者張世傑/台北報導】胃食道逆流症屬於慢性疾病,根據以往門診經驗,每年農曆春節連續假期前後,求診病例有明顯大幅增加趨勢。醫師指出,飲食控制與生活調整是改善病灶的重要方法,若延宕治療易引起食道癌,千萬不可輕忽;建議民眾平日應少喝咖啡、甜食飲品外,可利用5項簡單原則預防,有效緩解病灶惡化與發生的風險。

奇美醫學中心肝膽胃腸科主治醫師謝秉欣指出,胃食道逆流好發青壯族群,臨床上,若有胸口灼熱感(俗稱火燒心),或胃酸逆流的不適,可稱為廣義的胃食道逆流症,但若因胃酸及內容物逆流至食道,引起食道黏膜受損、發炎、潰瘍或出血等,則可稱之為逆流性食道炎,或糜爛性食道炎。

胃食道逆流 常見4大現象

1.發作時機:三餐飯後、躺平的時候或是彎腰的時候。

2.常見症狀:胃酸逆流,也就是胃的內容物倒流到咽喉。逆流上來的東西可以很酸,也可以不酸。如果很酸的時候,就是俗稱的溢赤酸。

3.吞嚥異常:有些人可能會覺得胸口後方或是喉嚨卡卡的。或著有一種怎麼吞都吞不下去的感覺。

4.咳嗽胸痛:除咳嗽之外,有些病人會以胸痛來表現,常常因胸痛而反覆急診或至心臟科門診,檢查心電圖和抽血卻又一無所獲。經過一連串檢查排除心臟問題之後,才發現原來是胃食道逆流在作怪。

 

誘發胃食道逆流 3大因素

1.飲食:包括熬夜時大家最愛喝的咖啡,好友相聚時總少不了的酒精,女性朋友們最愛的巧克力或甜食,還有過年時一定會吃到的高油飲食。

2.藥物:包括某些降血壓藥、心臟用藥或是黃體素等荷爾蒙類藥物;

3.抽菸:不論是哪一種菸,或是戒菸時會使用的尼古丁貼片,都有可能會誘發胃食道逆流。

對醫師來說,治療胃食道逆流有3大目標,包括減輕症狀、控制食道受損和預防食道癌等併發症產生。對民眾來說,治療胃食道逆流則是得靠生活習慣的調整和飲食控制。

 

防胃食道逆流 5小撇步有效

1.減輕體重:根據研究,體重稍微過重的人(BMI值介於25至30)罹患胃食道逆流的比例是正常人的1.4倍。而中度過重的人(BMI值30以上)罹患胃食道逆流的比例,更是正常人的2倍。

2.飲食控制:包括避免咖啡、酒精、巧克力和甜點。蔬果類則應避免番茄、柑橘、洋蔥或薄荷類食物;少吃不易消化的高脂肪食物:如炸雞腿、煎魚、薯條、油飯、全脂牛奶。

3.飲食原則:應採取少量多餐,及一餐只吃7分飽的原則。

4.少吃宵夜:睡前2小時勿進食,飯後不躺沙發。

5.床頭抬高:抬高的幅度視情況而定,一般約為2個拳頭高。

【醫師提醒】:

一旦發生胃食道逆流,如果沒有好好控制,造成疾病慢性化,就有可能產生各種併發症,包括慢性咽喉炎、聲音沙啞、食道潰瘍及狹窄等。更嚴重的可能會產生一種名為巴瑞氏食道的癌前病變,甚至惡化為食道癌。據統計,巴瑞氏食道病人每年有1/1000至5/1000的罹癌率。胃食道逆流雖然不是重大疾病,但也不能等閒視之。

 

鄭醫師補充:

體重控制以及飲食內容的調整,包含減少甜食、油炸類食物、菸、酒和咖啡的接觸,都是非常直接有效的保養方式。莫輕忽胃食道逆流,一旦慢性化,食道癌的罹患率會提高。食道癌是非常惡性的癌,一旦確診,五年存活率往往不到兩成。此外,透過相關營養醫學的建議與調整,能加速症狀改善,建議大家不妨在藥物之外,透過體質的調整,根本改善胃食道逆流的症狀,降低聲道受損及消化道癌變的機率。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流感疫苗有效性僅23%

(法新社邁阿密15日電) 根據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CDC)今天公布的初步估計數據,這個冬季流感疫苗對於各年齡層的有效性僅23%,原因在於病毒多種突變,但仍建議施打來避免嚴重併發症。

疫苗有效性不高的原因在於,H3N2病毒產生多種突變,與現有疫苗型別並不完全相符。

報告指出,疫苗有效程度因年齡而有差異,健康的年輕人效果最好,65歲以上的年長者則效果最差。

有效性最高的是6個月至17歲族群,有效性達26%,18歲至49歲僅12%,50歲以上則是14%。

自從CDC在2004年至2005年流感季展開流感疫苗研究以來,疫苗整體有效性從10%到60%不等。

流感季通常持續13週。官員表示,目前被列為「中度嚴重」,距離流感季結束時間還有一半。

不過CDC仍建議民眾施打疫苗,因為接種疫苗有助預防嚴重感染與可能導致住院、甚至死亡的併發症。(譯者:中央社陳怡君)

鄭醫師補充:

原因很簡單,因為流感疫苗的組合,是在之前便排好。這一年會流行什麼樣的流感病毒,沒有人可以在幾年前知道。雖然有些研究一直強調流感疫苗可以預防流感重症的發生,但疫苗的時效原本就不高,因此建議從日常生活的作息、運動、飲食以及壓力管理等根本來做預防,提告免疫力,效果更佳。

參考文獻:

http://www.cdc.gov/mmwr/preview/mmwrhtml/mm6401a4.htm?s_cid=mm6401a4_e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僅放鬆!研究:薰衣草還能增加信任感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採訪報導)由於薰衣草本身含有一股淡淡清香,因此,在普遍民眾的觀念裡,有放鬆、鎮定的功效,但日前在荷蘭有項最新研究指出,薰衣草的香味,有助於增加雙方間的信任感,讓對方安心,進而拉近距離。

薰衣草可使人安心 進而降低警戒心

根據《每日郵報》指出,該研究主要是由Leiden University,將60名受測者分成3組,分別曝露於薰衣草、薄荷以及無氣味中,接著在請他們進行信任遊戲,每個人手中會有5元,只要受測者覺得對 方值得信任,就可以自由決定要給於他多少錢,結果發現,曝露於薰衣草中的人,比起其他組較容易把自己的錢給於他人。

對此,研究人員Sellaro博士表示,薰衣草的味道,可使人放鬆、鎮 定以及安心,進而降低了對他人的警戒心,而在運動心理學上,它也有助於增進信任和建立團隊精神等,雖然該研究結果感覺上沒什麼大不了,但對於銷售人員,若 能創造一個充滿薰衣草味道的環境下,其實是可更容易取得互相信任,以致於誘導消費者花更多的錢購買的產品,而目前此研究刊登於《Frontiers in Psychology》。

鄭醫師補充:

特殊氣味能提升人的信任感,這真是有趣的實驗。大家不妨試試看看效果是否真有如實驗所說那般有效。

參考文獻:

A question of scent: lavender aroma promotes interpersonal trust,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 DOI: 10.3389/fpsyg.2014.01486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闖紅燈、偷東西 恐是失智徵兆

康乃爾大學醫學院團隊發表於《美國醫學會神經學期刊》的研究,分析近700位阿茲海默症及額顳葉失智症患者就醫紀錄後發現,有37%的額顳葉失智症患者,曾出現「身不由己」的犯罪行為。康大醫學院教授馬克拉克斯指出,人們常會萌生某些瘋狂的念頭卻不會付諸行動,是因為有自制的能力,而有約10%至15%的失智症肇因於額顳葉退化,導致喪失壓抑衝動的能力。

一般認為,阿茲海默症患者受損的腦區多位在大腦中段偏後方處,而非位在大腦前半部側邊的額顳葉,因此較不致出現無法控制衝動的問題。參與研究的美國溫斯洛普大學醫院行為健康科主任亞倫平克哈索夫分析,阿茲海默症患者通常要到較嚴重的階段,才會出現類似攻擊他人等衝動控制不佳的情形;但研究卻發現,約有8%的阿茲海默症患者會有莫名的犯罪行為,多是交通違規等「小奸小惡」,但也有零星傷害旁人的個案。

失智症患者犯行的認定標準,實在是個棘手的大麻煩。」參與研究的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神經科醫師喬治納森表示,曾有阿茲海默症患者偷了住家附近超市賣的派,但這位老太太遭警方依現行犯逮捕時,卻一臉茫然地拿著派呆立街頭,顯然對自己為什麼要偷派也是百思不得其解。納森指出,有14%的額顳葉失智症患者最早出現的症狀是各種犯罪行為,代表先前無跡可尋,根本無從防範。

聖路易華盛頓大學團隊發表於《神經學》期刊的研究,追蹤2千4百多位50歲以上中年人達7年後發現,過去已知許多失智長者會有憂鬱、易怒、麻木、厭食等情緒異常的傾向,但部分患者的憂鬱症狀或異常行為,早在憶退化前就已出現。華大神經學助理教授凱瑟琳羅伊分析,實驗開始時所有受試者的認知功能都為正常,7年後則有半數出現失智症狀;其中有3成的失智者在第4年時已有憂鬱傾向,且產生幻覺的機率高達未失智者的12倍

鄭醫師補充:

年長者一半出現異常行為、情緒控制問題甚至是認知功能改變,透露的訊息往往是大腦功能退化。額葉主管衝動控制,衝動控制不佳,偷竊、賭博、甚至性衝動控制困難,都可能發生,提醒大家留意。

參考文獻:

Lijegren M, Naasan G, Temlett J, et al. Criminal Behavior in Frontotemporal Dementia and Alzheimer Disease. JAMA Neurology. Published online January 5 2015

參考原文報導: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health/behindtheheadlines/news/2015-01-07-out-of-character-criminal-actions-linked-to-dementia/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吃咖哩攝取薑黃素 能對抗阿茲海默症

咖哩粉含有豐富的薑黃素,美國、日本最新研究發現,薑黃素或可用來幫助對抗、治療阿茲海默症。

阿茲海默症患大腦常出現「乙型類澱粉樣蛋白」,當這種物質開始聚積,就會產生毒性,造成大腦神經元受損、毒害大腦,進而引發失智症狀,當大腦神經元受損,就無法再恢復正常。

研究資深作者美國范德堡大學放射醫學與生物醫學工程助理教授威靈頓‧範表示,研究顯示,薑黃素似乎有能力可以進入大腦,並進一步抓住乙型類澱粉樣蛋白、予以摧毀,如此就能減少乙型類澱粉樣蛋白毒性,減輕阿茲海默症病情。

這項研究近日已發表於「阿茲海默症期刊」。

研究人員解釋,想要治療阿茲海默症,就得研發小分子藥物,這些分子進入大腦,才能抑制乙型類澱粉樣蛋白堆積,不過目前所研發的小分子物質幾乎都無法跨越大腦血腦屏障,就無法將藥物成分送抵大腦。

研究作者指出,血腦屏障是身體用來保護大腦的設計,這樣有毒物質就無法輕易進入大腦、傷害神經元,不過這也對治療阿茲海默症形成阻礙,使藥物研發變得更加困難。

日本研究人員以薑黃素為基礎,研發一種類似薑黃素的分子物質「FMeC1」,以突破血腦屏障障礙。範研究員表示,薑黃素化學結構非常簡單,因此要生產這種成分不用花很多錢,當FMeC1進入大腦,也可以使用核磁共振攝影加以追蹤,觀察其分布情況。另外,這種成份可以透過呼吸進入體內、直達大腦,老鼠實驗顯示,這種治療方法比注射針劑更為有效


鄭醫師補充:

薑黃素可以幫助身體抗氧化,對失智的治療與預防策略上,去除自由基的抗氧化,絕不能忽略,而薑黃素用於幫助身體抗氧化的調整,是營養醫學常用的補充建議。

期待這種吸入的薑黃素能早日上市,因為經鼻黏膜吸入,若是分子小能直接通過血腦屏障,在加上能對抗且加速清除乙類類澱粉蛋白,抗失智效率將會大為提升。

參考文獻:

J Alzheimers Dis. 2014 Sep 16. [Epub ahead of print]

Inhalable Curcumin: Offering the Potential for Translation to Imaging and Treatment of Alzheimer's Disease.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25227316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兒童常受體罰影響健康?成年後易有暴力傾向

1)體罰容易愈演愈烈/剛開始,孩子會因為體罰而受到衝擊,因而讓人覺得體罰是有效果的;但體罰和言語的責罵一樣,會逐漸失去效力,有愈演愈烈的傾向。除了讓孩子的內心受傷之外,甚至會對孩子的健康、生命造成威脅。

2)會奪去孩子的「生存力」/孩子的體力比不上大人,因此,來自大人的體罰對他而言是一種威脅,這會讓孩子以不惹怒爸媽為優先考量,而反射性地約束自己的言行舉止,導致孩子無法好好地思考過後,再選擇最好的方法。也就是說,孩子會將以生俱來的「生存力」封印起來。

此外,有學者指出,體罰會讓孩子的自我評價低下、容易陷入憂鬱狀態,在校成績也會變差。在最近的研究中,將(A)兒童時期連續三年以上,每年被毆打、體罰12次以上的人,以及(B)沒有受過體罰的人,在他們的青年時期比較腦部的影像,發現(A)的右內側額葉皮質區及左背外側前額葉,灰白質較小。有報告指出,左背外側前額葉愈小,動作性IQ(與進行動作相關的智能)就愈低。額葉皮質區與認知機能、社會性有很深的關聯,幼兒時期受到體罰,會讓額葉皮質的發展遲緩或紊亂,導致孩子判斷狀況的能力與社會性變弱;孩子的反應一變慢,又更容易遭受體罰,可說是一種惡性循環。

3)會造成暴力的惡性循環/來自爸媽的體罰,讓孩子接收到「就算使用暴力也沒關係」的訊息。曾受過體罰的孩子,長大後也會持續擁有憤怒的情感,將來對戀人、結婚對象、自己的孩子施加暴力的機率也較高。

實際上,在診間有些父親會說:「我自己也是從小被打到大的,所以會對孩子進行體罰。」接受體罰教育成長的人,自然會認同體罰這種方式。

像這樣的案例,大致可分為以下二種類型。首先,是像前述的父親一樣,認為體罰並不是件壞事。或許在這位爸爸的兒童時期,「嚴格管教孩子比較好,就算用打的也沒關係」是社會上的主流意見;而這位爸爸順利地長大成人,或許是因為他恰好有著非常強韌的精神,又或是他的父母除了打罵之外,也能充分地對他表達關愛。而另一種人,雖然知道被體罰是很痛苦的事,卻又認同了體罰,因為「我不知道其他的管教方法,所以只能靠體罰了」,是用一種消極的心態認同、接受體罰。

有些案例,跟有無受過體罰、或是否認同體罰無關,只因為一時怒火攻心而忍不住動手打孩子。不管怎麼說,體罰對孩子的內心與大腦成長都會帶來不好的影響,而且這些影響是一輩子的。為了孩子的未來,請爸媽一定要好好思考管教孩子的方式。

體罰會逐漸失去效力,所以有愈演愈烈的可能性,亦會在孩子身上留下不可磨滅的影響,請爸媽好好思考要如何管教孩子。

 

鄭醫師補充:

不打不成器,越打越生氣,體罰對小孩來說到底有沒有用?這篇報導清楚呈現暴力教養,往往會造成體罰代代相傳。

之前我曾引用美國知名人道主義作家的一句話:你沒有辦法面對的部分會成為你的一部分,意思是說:許多童年或者過去的心理創傷,當事人如果無法坦然面對,將會成為心理上的反作用機制。舉例來說:兒時家暴家庭長大的人,小時深受家暴或者目睹暴力,長大往往成為加害者,或者容易選擇也會加暴的人當伴侶,就是這個道理。

小孩狀況不好,無法聽從指示難以規範,不是身體有狀況就是父母不知如何對待有關。身體功能失衡,例如過敏、重金屬累積過量、腸道有狀況、以及飲食營養失調,這些可以透過營養醫學檢測以及相關調整建議來根本改善體質。至於和小孩的互動品質,許多父母並不知道跟小孩講一堆道理,還不如透過真正的關懷技巧,讓小孩覺得被愛以及有安全感,更容易讓小孩行為表現得宜。換個角度,小孩行為表現,決定關鍵在於親子關係。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年長者玩拋接運動訓練平衡感防跌

美國最新研究發現,年長者如果以醫療球具進行拋接運動,可以訓練、提升平衡感,或許還能預防跌倒意外。

上述研究成果已發表於線上版「肌電圖與運動學」、「腦部實驗研究」兩項醫學期刊。

美國伊利諾斯大學芝加哥分校物理治療系教授亞歷山大‧阿魯恩為研究主要作者,他表示,當一個人受到碰撞,或者走路絆倒時,大腦會採用兩種策略維持平衡,第一策略為預期性肌肉控制。研究人員解釋,如果衝撞、碰撞可以事先預期,身體就會先做好準備,以迎接挑戰。

舉例來說,當走在街道,突然看到一個人橫衝直撞,差點撞過來,一般人就會提高警覺、隨時注意,以應付衝撞,此時,大腦會下達指令,刺激肌肉做好準備,避免這樣的衝撞傷害身體。

大腦維持平衡、避免跌倒第二策略為臨場應變、修正姿勢。一旦發生衝撞,大腦會趕快協調肌肉運作,以免身體失去平衡感而跌倒,這時可能需要進行其他動作或改變姿勢,盡量維持身體平衡。

隨著年齡增長,預期性肌肉控制能力會變差,維持平衡的能力也會日漸衰退,意外發生時,就很難維持平衡感。身體變得越加不穩定,也較容易發生跌倒意外。

阿魯恩教授指出,姿勢控制涵括諸多因素,透過一些特殊訓練、運動,或許可以幫助提升應變、平衡能力,讓肌肉、身體事先做好準備,以減少跌倒、受傷機率。

研究人員進行兩項研究,第一項請年輕、健康成年人進行醫療球具拋接運動,第二項針對健康年長者,在這些人進行拋接運動前後,研究人員測量其腿部、軀幹肌肉電波變化。結果發現,兩組成員肌肉做準備狀況、平衡感都獲得明顯改善,且這些人運動過程也都玩得很開心。

鄭醫師補充:

因年長者跌倒,得付出的醫療成本超乎一般人的想像,平衡感是身體降低跌倒風險的重要本能,好的平衡感能明顯降低跌倒機率以及嚴重度,對於任何有物理治療背景的人,這是常識。因此透過簡單的拋接球訓練,訓練平衡感,降低跌倒風險,可視為年長者預防醫學的處遇之一。

參考文獻:

 

  1. Neeta Kanekar, Alexander S. Aruin. Improvement of anticipatory postural adjustments for balance control: Effect of a single training session. Journal of Electromyography and Kinesiology, 2014; DOI: 10.1016/j.jelekin.2014.11.002
  2. Alexander S. Aruin, Neeta Kanekar, Yun-Ju Lee, Mohan Ganesan. Enhancement of anticipatory postural adjustments in older adults as a result of a single session of ball throwing exercise. Experimental Brain Research, 2014; DOI: 10.1007/s00221-014-4144-1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酪梨可輔助降壞膽固醇

 

由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資助的一份賓州州立大學最新研究指出,過重或過胖的人,每天吃一個酪梨,體內壞膽固醇、總膽固醇與三酸甘油脂數值可獲改善。不過,專家提醒,一顆酪梨約三百大卡,熱量不低,不能一次吃太多,更不必天天吃一整顆酪梨。

賓州州立大學的研究針對四十五名肥胖或過重,但大體上健康的民眾,分析不同飲食型態對他們體內壞膽固醇、總膽固醇與三酸甘油脂數值的影響,結果顯示飲食中每天有酪梨可輔助改善這些數值。

紐約大學朗格尼醫學中心內科醫師詹姆士阿盎德柏格解釋,酪梨纖維豐富,含有益醣類對血糖調控,同時植物固醇有助調節膽固醇。

然而他同時強調,不必每天吃一顆酪梨,因為酪梨熱量不低,大量食用還是可能發胖,有時半顆酪梨,搭配沙拉已足夠。同時酪梨並非藥物,不能取代必要的治療。

另有研究指出,想要降低密度脂蛋白(壞膽固醇),不妨在飲食中搭配適量黃豆、燕麥、堅果,如此的飲食型態,效果勝過單純限制飽和脂肪攝取。核果類所含油脂多為不飽和脂肪酸,可以降低壞膽固醇,增加高密度脂蛋白(好膽固醇),有助於控制血脂與心血管問題。

總膽固醇高於200ml/dl被視為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之一,而壞膽固醇數值太高,容易引起心血管疾病,高密度脂蛋白太少也可提高心臟血管疾病風險。

 

鄭醫師補充:

很有趣的研究,這項研究也給膽固醇高的人一項健康飲食新選項。根據原文報導的研究,酪梨降低壞的膽固醇效果還蠻好的,原文報導:

http://www.medicalnewstoday.com/articles/287626.php

參考文獻:

Effect of a moderate-fat diet with and without avocados on lipoprotein particle number, size and subclasses in overweight and obese adult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Penny M. Kris-Etherton, et al., J Am Heart Assoc, doi: 10.1161/JAHA.114.001355, published online 7 January 2015.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科學家發明新抗生素

科學家今天說,他們透過1種革命性方法研發出1種抗生素,可能得以解決數十年來日益嚴重的抗藥性問題。

研究團隊刊登在科學雜誌「自然」(Nature)的報告說,經由老鼠實驗,這種藥物可望在細菌性疾病戰爭中開啟新頁,不過授權人類使用可能還要再等5、6年。

法新社報導,新抗生素名叫teixobactin,經由1種能篩檢土壤細菌的新工具得來,這種細菌可以釋放天然抗生素化合物。

在培養皿實驗中,teixobactin成功消滅結核菌和葡萄球菌的抗藥性菌株,這2種細菌是造成皮膚、血液和肺部感染的根源。同時,teixobactin也消滅炭疽桿菌和梭菌,這2種菌是導致腹瀉的原因之一。

美國麻薩諸塞州波士頓私立東北大學的路易斯說,如果一切順利,teixobactin「2年後將開始臨床試驗」。路易斯也在資助這項研究的藥商Novobiotic擔任顧問。根據路透社,路易斯和德國波昂大學及英國賽爾西亞有限公司的研究人員一起合作執行這項研究。

 

鄭醫師補充:

革命性的抗生素,這是福音,但建議大家不能把新研發的抗生素當作救命符。

所有的抗生素上市時,都可以對抗大部分的致病細菌(或者某些特定的細菌)。但後來都失效了,原因何在?因為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細菌本身會去適應新的抗生素,互通有無,最後導致所謂的抗藥性產生。

最簡單的解決方式,就是平時對於抗生素的使用務必節制。抗生素濫用,一部分來自於醫療上的過度使用,例如感冒,喉嚨痛有黃痰,有些醫師便會把抗生素開上,一來無醫療上的好處,而且會造成細菌的抗藥性,一旦細菌的抗藥性發生,最後就是抗生素的失效,無藥可醫。

透過飲食以及營養補充,調節免疫功能以及適當的運動,是最簡單且有效的保養方式。

參考文獻:

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aop/ncurrent/full/nature14098.html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年紀大 吃點可可亞健腦

 

年紀大了,認知功能多少會有點衰退,記性也會變差,這時如果吃點可可亞,或可幫助維持認知功能,使認知功能不致大幅衰退。義大利一項研究發現,可可亞中的黃烷醇成份似乎可以維持老年人認知功能,對大腦健康很有好處。

研究團隊進行兩階段研究,第一階段研究成果發表於二O一二年的「高血壓」醫學期刊(Hyper-tension)。這項研究發現,年長者若規律攝取可可亞黃烷醇成份,對認知功能、心臟代謝頗有益處。這項研究主要針對輕度認知功能缺損年長者,因此當時並不知道可可亞中的黃烷醇對一般年長者是否也有幫助。

第二階段研究近日發表於「美國臨床營養學期刊」(AJCN)。研究人員招募六十一歲到八十五歲男女民眾參與研究計畫,這些民眾都沒有認知功能障礙。研究採隨機、雙盲實驗。研究人員將攝取黃烷醇成員分成三組,第一組每天攝取高劑量黃烷醇,達九百九十三毫克,第二組每天攝取中劑量五百二十毫克黃烷醇,第三組則每天攝取低劑量四十八毫克黃烷醇,持續八星期。

研究人員在實驗剛開始、八星期後為這些人評估認知功能,此外,研究人員也為其測量胰島素阻抗性、血壓與其他新陳代謝指標。

研究顯示,攝取高劑量、中劑量黃烷醇的人,八星期後整體認知功能都有大幅提升。這代表就算是健康年長者也能透過可可亞黃烷醇獲得好處。

研究結果也發現,攝取高劑量、中劑量黃烷醇的受試成員,血壓、胰島素阻抗性也都獲得明顯改善,而攝取低劑量的人,只有血壓舒張壓有些微改善,其他指標則沒有明顯改善跡象。

 

鄭醫師補充:

這篇研究報導總結來說,不管是健康的年長者或者是輕度的認知功能障礙,攝取中高劑量的可可亞,對於幫助血糖、血壓穩定以及增加認知功能,都有幫助。一般人想要從食物數取,吃黑巧克力,也就是含可可純度比較高的產品,才可能有效。可可亞的黃烷醇本身是事高抗氧化物。

此,經常常補充抗氧化物,可以幫助身體代謝功能以及增加認知功能,因為抗氧化要處理的自由基,是心血管疾病、糖尿病以及失智症等身體退化性疾病的共同點。幫助身體抗氧化,便能幫助身體抗老化。

參考原文報導:

http://www.marscocoascience.com/news/mounting-evidence-demonstrates-improved-cognitive-function-from-cocoa-flavanol-consumption

參考文獻:

Daniela Mastroiacovo, Catherine Kwik-Uribe, Davide Grassi, Stefano Necozione, Angelo Raffaele, Luana Pistacchio, Roberta Righetti, Raffaella Bocale, Maria Carmela Lechiara, Carmine Marini, Claudio Ferri, and Giovambattista Desideri. Cocoa flavanol consumption improves cognitive function, blood pressure control, and metabolic profile in elderly subjects: the Cocoa, Cognition, and Aging (CoCoA) Study—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link is external),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First published ahead of print December 17, 2014 as doi: 10.3945/ajcn.114.092189.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天冷病毒繁殖力強 專家:較易感冒

鼻病毒是會引發感冒症狀的多種病毒之一。耶魯大學免疫生物學教授岩崎明子指出,過去多認為鼻病毒在鼻腔中複製的速度比在肺部快,是因為鼻病毒在略低於體溫的環境下複製能力較強,但研究人員破壞實驗鼠的免疫系統後發現,鼻病毒在體內複製的速度與在鼻腔中一樣快,代表病毒的複製能力或致病力並未因溫度改變,而是呼吸道上皮細胞抵抗病毒的能力因溫度下降而減弱。

岩崎明子表示,約有5分之1的人呼吸道中帶有鼻病毒,而通常天氣愈冷,免疫系統的功能就愈弱,較易受病毒感染而感冒。部分氣喘患者在冬天症狀會加劇,也可能與鼻病毒侵襲有關。

 

鄭醫師補充:

 如果說鼻病毒溫度較低的環境中較易繁殖,天冷的話,的確會為鼻病毒製造一個有利的繁殖環境,這可以解釋為何天氣冷,感冒的罹患者便節節上升。

如何解決這個問題?也許戴口罩有幫助,然而對抗病毒感染的本錢仍在於當事人的免疫力。在此我提出另類思考給大家參考:

體溫與免疫力有直接相關,當我們感冒發燒,就是免疫系統設法提升溫度來對抗病毒。反之,若是當事人平常的體溫就能維持得不錯,即使天氣變冷也影響有限,那麼遭病毒感染的機率必然下降。如何保持平常的體溫就是關鍵,要保持體溫,身體的代謝必須維持,微持體溫的關鍵不是脂肪,而是肌肉。所以透過適當的重量訓練,尤其是核心肌群的鍛鍊,有助於體溫維持,增加抵抗力,降低被感染的風險。

 參考文獻:

Ellen F. Foxman, James A. Storer, Megan E. Fitzgerald, Bethany R. Wasik, Lin Hou, Hongyu Zhao, Paul E. Turner, Anna Marie Pyle, and Akiko Iwasaki. Temperature-dependent innate defense against the common cold virus limits viral replication at warm temperature in mouse airway cells. PNAS, January 5, 2015 DOI: 10.1073/pnas.1411030112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研究:輕微腦震盪躺太久 反有害

 

頭部遭受劇晃或撞擊後,易出現頭痛、暈眩、噁心、嘔吐、平衡感不佳、視力模糊、易疲倦、畏光或對聲音過度敏感,以及肢體麻木等生理症狀。部分腦震盪者也會有易怒、莫名憂傷或容易緊張等心理症狀。

威斯康辛醫學院小兒科助理教授丹尼湯瑪斯將88位11至22歲的輕微腦震盪者分成2組,其中1組連續休息5天,另1組則在全休2天後,逐步恢復日常活動。結果發現,全休2天者平衡感及各項認知功能都與全休5天者相同,全休過程中出現頭暈等不適症狀的比例較低,且全休5天者在腦震盪第10天後,較易出現心理問題。

「要年輕人整天躺在床上乖乖養病未必有助復原。」美國邁阿密兒童醫院小兒神經科醫師薩伊德納維解釋,輕微腦震盪者若「成天沒事幹」,容易過度專注並放大些微的不適症狀,因而容易導致心理問題,但這些症狀往往是腦震盪後的正常反應,未必代表病情惡化。

納維認為,過去由於擔心腦震盪者腦壓過高,多要求患者在靜養期間避免閱讀或看電視,但全休2天後,稍微從事閱讀、打電玩或與人接觸等活動,應可加速復原。

 

鄭醫師補充:

這真是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最好的例證。不嚴重的傷害,休息太久,反而會讓身體有更大的危機感,甚至出現生理問題。

參考文獻:

Benefits of Strict Rest After Acute Concussion: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 Danny George Thomas,
  • Jennifer N. Apps,
  • Raymond G. Hoffmann,
  • Michael McCrea,
  • and Thomas Hammeke

Pediatrics peds.2014-0966; published ahead of print January 5, 2015, doi:10.1542/peds.2014-0966

http://pediatrics.aappublications.org/content/early/2015/01/01/peds.2014-0966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霸凌經驗影響深遠 恐導致憂鬱症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時間真的可以沖淡一切嗎?國內最新研究發現,曾遭受霸凌者恐導致憂鬱症,而中小學的被霸凌經驗,更可能會在大學遭受二次傷害時,產生加乘作用;中小學遭受言語霸凌、大學遭受排擠者影響最大,而曾受到網路霸凌者,其生活品質卻較佳。專家呼籲,大學前曾被霸凌者,應列為高關懷族群。

台大公衛學院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副教授黃俊豪與其指導學生陳昱穎,針對國內共1439名大學生,進行不同時間的霸凌經驗調查,以及可能對大學生造成的健康衝擊研究; 結果發現,高達4成5的人曾遭受肢體、言語、關係及網路霸凌。

研究也發現,言語霸凌對中小學時期影響較深,20.1%有中重度憂鬱傾向;關係霸凌如散播謠言、社交排擠,則對大學時期影響較大,25%有中重度憂鬱傾向;若兩時期都有遭受言語或關係霸凌者,其中重度憂鬱提高至38.7%。

黃俊豪強調,中小學時期及大學時期都曾被言語或關係霸凌者,可能出現加乘作用,產生憂慮傾向較高;有趣的是,曾被網路霸凌者其生活品質較佳,推測可能與遠離網路,增加戶外活動參與及與周遭環境互動,進而表現出較佳生理健康與生活品質。

台大心理學系暨研究所教授姚開屏則認為,肢體霸凌最恐懼,言語霸凌影響心理傷害大,關係霸凌最容易被忽視,網路霸凌速度快、管道多,而受害人長大可能變加害人,出現報復攻擊,加害人成年後犯罪、酗酒機率較高;若同時是受害人及加害人,其罹患精神疾病機率高。

 

鄭醫師補充:

過去曾有類似的研究發表,荷蘭研究針對約27000名研究對象所作的分析發現,兒時創傷,容易導致精神病的發生:

http://delightdetox1268.pixnet.net/blog/post/280271213-%E5%85%92%E6%99%82%E5%89%B5%E5%82%B7%EF%BC%8C%E7%B2%BE%E7%A5%9E%E7%97%85%E7%BD%B9%E6%82%A3%E7%8E%87%E6%98%8E%E9%A1%AF%E6%8F%90%E5%8D%87

兒時創傷對一個人的影響,一般人會說放在記憶裡面。以某些學派的說法,就是一直背負過去的記憶,辛苦地活著,當事人無法區分現在和過去是不一樣的,或者堅持當過去經驗的受害者,認定自己現在的困境與難受,是當時加害者的責任,自己無力回天,也不願意改變。

難道真的脫不了魔咒?只能認命吃藥或者繼續過著悲慘的人生?當然不是,針對心靈累積的負荷,其實有根本的解決之道,有效的心靈處理方式,不應曠日廢時,只要了解心凌的負荷是如何影響以及透過根本的解決方式,只要當事人有意願,往往可以在短時間處理塵封心靈角落多年的沉痾,展開新的人生。

參考文獻:

Precollege and In-College Bullying Experiences and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Among College Students

  • Yu-Ying Chen and
  • Jiun-Hau Huang

Pediatrics peds.2014-1798; published ahead of print December 22, 2014, doi:10.1542/peds.2014-1798

http://pediatrics.aappublications.org/content/early/2014/12/17/peds.2014-1798.abstract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研究:飲酒過量 恐破壞免疫系統

【台灣醒報記者李昀澔綜合報導】千萬別仗著年輕「不容易醉」就動輒豪飲千杯!美國羅耀拉大學團隊發表於《酒精》期刊的研究指出,健康的年輕人若短時間內喝下大量或高濃度酒精,會破壞免疫系統,恐增加感染風險。

研究人員讓平均27歲的受試者連續喝下4至5個「shot杯」、約200毫升的烈性伏特加,在飲畢20分鐘、受試者血液中酒精濃度到達頂點時驗血,發現白血球數量增加。但在豪飲後2及5小時驗血,血液中白血球數量反而比未飲酒時更少,代表免疫系統處於較「不活躍」的狀態。

以台灣為例,吐氣所含酒精濃度達每公升0.15毫克或血液中酒精濃度達0.03%就構成酒駕,而豪飲常會使血液酒精濃度瞬間超過0.08%。羅耀拉大學肺部及重症醫學科助理教授馬伊德亞福夏爾指出,「喝茫」後易因意外而受傷,而酒精會加速失血,使傷口不易癒合,並提高傷口受細菌感染的風險;例如導尿管等插管患者若偷喝酒,極易因細菌感染併發敗血症或肺炎。

亞福夏爾將進一步比較燒燙傷中心患者到院時血液中酒精濃度與其預後、肺部受損、器官衰竭及死亡率間的關係,藉此釐清酒精對免疫系統的破壞程度。

鄭醫師補充:

過去我在臨床上,曾接觸過年輕女性,本身也是醫療從業人員,因為不時貪杯,往往感冒時,病程會拖兩三個月,甚至有一次發燒不退,到急診就診時發現有嚴重感染,馬上被要求住院治療,連打兩周的抗生素才出院。之後慢慢減少喝酒頻率及飲酒量,免疫系統才恢復正常,比較少感冒,即使感冒也是很快就好,不復出現嚴重感染需要住院的狀況。

以上案例提供給大家參考,為了健康,小酌勝於豪飲。

參考文獻:

Majid Afshar, Stephanie Richards, Dean Mann, Alan Cross, Gordon B. Smith, Giora Netzer, Elizabeth Kovacs, Jeffrey Hasday. Acute Immunomodulatory Effects of Binge Alcohol Ingestion. Alcohol, 2014; DOI: 10.1016/j.alcohol.2014.10.002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