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為萬病之首 研究指出癌症易上身

 

 2018年9月4日 下午1:59

世界衛生組織(WHO)旗下「國際癌症研究中心」科學家,近來檢視逾千份體重過重與癌症風險的研究報告後,發現體重過重者,罹患卵巢癌、胃癌、肝癌、胰臟癌、膽囊癌、甲狀腺癌、多發性骨髓瘤,及名為腦膜瘤的腦癌等,共8種癌症風險都較高。加上醫界之前認知有5種癌症與過胖相關,為乳癌、子宮癌、腸癌、腎癌和食道癌,等於共有13種癌症都與體重過重有關

 這項研究刊登於《新英格蘭醫學期刊》,內容指相較於正常體重者,BMI值(身體質量指數)逾30者,罹患肝癌、胃癌風險提高80%;得腦膜瘤、胰臟癌風險多50%;罹膽囊癌和多發性骨髓瘤風險分別增加30%和20%;罹卵巢癌與甲狀腺癌風險則高10%。研究也指出,若能連續數十年控制體重,有助減少罹癌風險。

  研究主持人、美國華盛頓大學醫學院專家哥迪茲說:「生活型態因素,諸如健康飲食、保持正常體重與運動,加上不抽菸等,對於降低癌症風險有很大影響。」

 好心肝門診中心主治醫師曾宇婷表示,根據目前的研究顯示,肥胖與腫瘤生成的細胞分子機轉,可能是由於一些內分泌及身體代謝的異常所導致,證據顯示過多的內臟脂肪會造成慢性發炎,形成一個適合腫瘤細胞生長的環境,此外也會造成胰島素阻抗,以至於體內處於胰島素及類胰島素生長因子過多、以及性荷爾蒙分泌異常,這些內分泌荷爾蒙的異常,也會容易導致腫瘤細胞的生成。

 其實肥胖本來就可說是「萬病之首」,國人十大死因中絕大多數都跟肥胖有關,如心臟病、糖尿病、高血壓等,現更證實頭號死因癌症也與肥胖有密切關係,在在顯示體重控制的重要。健康減重的第一步首先要學會如何維持「適當份量的均衡飲食」,若再加上每天15~30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如游泳、快走、騎腳踏車等,減重效果將更加提高。 

鄭醫師補充:

肥胖真的是萬病之源,肥胖代表胰島素抗性,身體發炎,這都是慢性疾病以及癌症的危險因子,千萬不可等閒視之。預防保健,幫助長壽,提高生活品質,請務必控制體重以及腰圍。好的生活習慣維持,棄絕健康危害因子,才能確保這些健康殺手及文明病不上身。參考文獻:

GBD 2015 Obesity Collaborators
N Engl J Med. 2017 Jun 12 : 10.1056/NEJMoa1614362. Published online 2017 Jun 12. doi: 10.1056/NEJMoa1614362
PMCID: 
PMC5477817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5477817/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防腸癌必吃核桃、高麗菜、綠花椰菜

 

 

【華人健康網記者黃曼瑩/台北報導】「腸」保健康,就要遠離腸癌威脅!如果發現大便習慣改變、腹脹、腹痛,甚至血便,小心腸癌已經找上門。台灣大腸癌發生的比例已經位居全球第一名,預防腸癌可從飲食做起。最新一項研究顯示,高麗菜和綠花椰菜可以預防腸癌。當綠色蔬菜被消化時,有一種蛋白質就會被啟動,這種蛋白質可以減少腸道炎症,並防止結腸形式的疾病

「芳烴受體」的蛋白質,可以減少腸道炎症

這種被稱為「芳烴受體」(AhR)的蛋白質,可以修復受損的腸道細胞;如果此種蛋白質不足,則腸道細胞將無法吸收營養物質,或分泌保護性粘液。一旦受損細胞繼續失控分裂,就可能導致腸癌。

根據《每日郵報》(Mail Daily)報導,這項研究的作者,來自倫敦法蘭西斯克裡克研究所的吉塔• 斯托金戈博士說:「雖然無法改變增加罹患癌症風險的基因,但我們可以透過多吃蔬菜,來減輕這一些風險。」

綠色蔬菜輔助 動物實驗癌症腫瘤縮小

研究人員分析不能在腸道內產生或啟動「芳烴受體」的轉基因老鼠。這些齧齒類動物出現了腸道炎症,進而發展為腸癌。而食用富含綠色蔬菜食物的動物,既沒有得炎症,也沒有得癌症。主要研究者阿米拉•梅提吉博士表示,有趣的是,當那些癌症已經開始發展的老鼠,轉向吃富含綠色蔬菜的飲食後,腫瘤明顯減少。

 

不僅僅是蔬菜中的纖維可以降低腸癌的風險,英國癌症研究中心的蒂姆•基教授也說:「這項研究顯示,高麗菜和綠花椰菜等蔬菜中的纖維,有助於降低患腸癌的風險。

飲食中「芳烴受體」(AhR) 可以抵抗腸道感染、預防結腸癌

斯托金戈博士說:「我們發現飲食中的AhR促進化學物質,可以糾正因AhR刺激不足而引起的缺陷。這可以恢復細胞分化,抵抗腸道感染,預防結腸癌。」

每天吃一把核桃 有助預防心臟病和腸癌

除了以上提到的綠色蔬菜之外,2018年5月的一項研究也顯示,每天吃一把核桃可以預防心臟病和腸癌。連續6周只吃三分之一杯核桃,可以顯著減少過量膽汁酸的產生,並降低「壞」膽固醇水準。研究人員認為,核桃的高纖維含量會促進腸道內「有益」細菌的生長,從而有益於心臟和結腸健康。

鄭醫師補充:

生下來的基因是注定的,無法改變,然而透過一些健康飲食以及生活型態的調整,幫助好的基因表現,抑制有害的基因(例如癌變),是目前諸多研究提到的顯學,表觀遺傳學(epigenetics)的原理,換句話說,基因只能決定一部分,後天的調控往往才是最後結果的關鍵。這個研究也是很好的範例,透過飲食可以改變基因的表現,抑制癌變的風險。

參考文獻:

  1. Amina Metidji, Sara Omenetti, Stefania Crotta, Ying Li, Emma Nye, Ellie Ross, Vivian Li, Muralidhara R. Maradana, Chris Schiering, Brigitta Stockinger. The Environmental Sensor AHR Protects from Inflammatory Damage by Maintaining Intestinal Stem Cell Homeostasis and Barrier Integrity. Immunity, 2018; DOI: 10.1016/j.immuni.2018.07.010

至於核桃對於大腸癌的保健效果,耶魯大學有一篇針對826位大腸癌三期患者的追蹤研究,分析結果證實有規律攝取核桃的患者,病情改善、控制比較穩(降低復發)且能提高存活率。

研究人員認為攝取優質的脂質來源,可以降低胰島素抗性,進而改善大腸癌,增加存活率。

參考文獻:

  1. Temidayo Fadelu, Sui Zhang, Donna Niedzwiecki, Xing Ye, Leonard B. Saltz, Robert J. Mayer, Rex B. Mowat, Renaud Whittom, Alexander Hantel, Al B. Benson, Daniel M. Atienza, Michael Messino, Hedy L. Kindler, Alan Venook, Shuji Ogino, Kimmie Ng, Kana Wu, Walter Willett, Edward Giovannucci, Jeffrey Meyerhardt, Ying Bao, Charles S. Fuchs. Nut Consumption and Survival in Patients With Stage III Colon Cancer: Results From CALGB 89803 (Alliance).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2018; JCO.2017.75.541 DOI: 10.1200/JCO.2017.75.5413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阿斯匹靈未必能預防心臟病? 新研究:還可能腸胃出血

 2018-08-27 20:22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一般人認為,固定服用低劑量的阿斯匹靈有助於預防心臟病,但根據美國最新的研究指出,對於大部分的人,服用阿斯匹靈不只無法有效預防心臟病,還可能有腸胃出血等傷害。

 綜合媒體報導,美國1項最新的研究將超過1.2萬名中度心臟病風險的受試者分為兩組,分別投以1天100毫克的阿斯匹靈與安慰劑,5年後發現,服用阿斯匹靈組與安慰劑組,罹患心臟病的比例皆約為4%,就算固定服用低劑量的阿斯匹靈,對預防心臟病的助益也不大。

 研究人員還發現,服用阿斯匹靈的受試者中,有1%的人出現胃腸出血的問題,比例是服用安慰劑的受試者的兩倍。而以前也曾有人針對糖尿病患者是否該服用阿斯匹靈進行研究,發現糖尿病患者服用阿斯匹靈儘管可以減少心臟病風險,但同時腸胃出血的風險也大幅提高。

 因此,牛津大學的博士阿米特其(Jane Armitage)表示,世界各地的醫生,對於阿斯匹靈的使用都仍有相當的不確定性,但基於研究結果,她不建議只有輕度心臟病風險的人定期服用阿斯匹靈。

鄭醫師補充:

阿斯匹靈是目前心臟科常用藥物,這篇大規模研究結果給專業人員一個省思,阿斯匹靈如果力無法大於弊,在心血管疾病預防上,臨床應用是否有繼續存在的價值?過去我在精神科曾處理過一位年長的精神科患者,他年輕時開藥房,聽說阿斯匹靈可以預防中風以及心血管疾病,結果天天服用,服用至少十年以上,最後在住院時,腸胃道大出血,外科醫師切除他三分之一的胃,原因極可能是長期服用阿斯匹靈導致。以上臨床案例提供給大家參考。

參考文獻:Effects of Aspirin for Primary Prevention in Persons with Diabetes MellitusThe ASCEND Study Collaborative Group

August 26, 2018
DOI: 10.1056/NEJMoa1804988

 

https://www.nejm.org/doi/full/10.1056/NEJMoa1804988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少量喝酒仍有害健康 

The Central News Agency 中央通訊社

2018年8月24日 下午3:54

(中央社巴黎24日綜合外電報導)一項橫跨全球195個國家的大型研究指出,即使民眾偶爾小酌一杯紅酒或啤酒,還是會增加健康問題和死亡的風險。研究還將全球每年280萬人早死歸咎於過量飲酒。

美國華盛頓大學健康計量評估研究中心(IHME)研究員葛里斯沃德(Max Griswold)表示:「安全的酒精含量範圍並不存在。」

儘管最近有研究顯示,輕度到中度飲酒可減少心臟疾病,但新研究發現,攝入酒精更有可能傷害健康

這項研究今天發表在醫學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葛里斯沃德向媒體概述研究結果:「酒精的保護作用被風險抵銷。」

研究人員指出,和不喝酒的人相比,每天喝下「標準飲酒單位」10公克酒精的民眾,在20多種健康問題中,至少發生一種問題的可能性將提升大約0.5%。10公克酒精相當於一小杯啤酒、一杯紅酒或少量烈酒。

單方面來看,數字看似微幅增長,10萬名滴酒不沾的民眾,會有914人出現這些健康問題,相較之下,一週飲酒7次的人們,則有918人出現健康問題

華盛頓大學教授兼IHME主任加基多(Emmanuela Gakidou)指出,「但就全球範圍來看,(每天一次)飲酒者增加的0.5%風險,相當於每年額外增加近10萬人死亡。」

研究還顯示,跟沒有飲酒的人相比,每天平均喝2杯酒,疾病和受傷的風險增加7%,若每天攝入5個標準飲酒單位,健康嚴重損害的可能性則飆升37%。(譯者:陳彥鈞/核稿:陳昱婷)1070824

鄭醫師補充:

有些研究結果,認為少量喝酒有益健康長壽,但都不算是大規模的追蹤研究基本上,研究對象越多,追蹤時間越久,可信度越高。這份大規模的研究報告持相反的看法,關鍵在於酒精產生的健康風險大於保護作用。

參考文獻:

Alcohol use and burden for 195 countries and territories, 1990–2016: a systematic analysis for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6

DOI:https://doi.org/10.1016/S0140-6736(18)31310-2

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cet/article/PIIS0140-6736(18)31310-2/fulltext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什麼是組織胺不耐受?
組織胺不耐受不是對組織胺的敏感性,但表明你有過量過多的組織胺。
組織胺是一種化學物質,負責一些主要功能:
  • 將信息傳達給大腦
  • 觸發釋放胃酸以幫助消化
  • 作為免疫反應的一部分,在受傷或過敏反應後釋放

當組織胺水平過高或無法正常分解時,它會影響您的正常身體機能。

組織胺與常見的過敏反應和症狀有關。換句話說過敏症狀與組織胺不耐受症狀相仿。

雖然它們可能會有所不同,組織胺不耐受相關的一些常見反應包括:

在更嚴重的組織胺不耐受的情況下,您可能會遇到:

 
什麼原因導致組織胺濃度過高?
正常狀況下您會自然地產生組織胺和他的分解酶,二胺氧化酶(DAO)。DAO負責分解你從食物中攝取的組織胺。
如果你患有DAO缺乏並且無法分解組織胺,你可能會產生不耐受。
您的DAO酶濃度可能受到影響的一些原因包括:
  • 阻止DAO功能或阻止生產的藥物
  • 胃腸道疾病,如腸漏症和發炎性腸道疾病
  • 含有組織胺的食物會導致DAO酶功能不正常
  • 阻斷DAO酶或引發組織胺釋放的食物

細菌過度生長是造成組織胺不耐受的另一個因素。當食物沒有被適當消化時,細菌就會生長,導致組織胺過量產生。正常水平的DAO酶不能分解體內組織胺水平的升高,引起反應。

飲食控制組織胺水平

要避免的食物

健康的飲食中含有中等程度的組織胺。然而,有一些組織胺含量高的食物會引發炎症反應和其他負面症狀。

富含組織胺的食物有:

還有許多食物會引發體內組胺釋放,例如:

阻止DAO生產的食品包括:

吃的食物

如果你有組織胺不耐受,在你的飲食中加入低組胺食物可以幫助減輕症狀。沒有無組織胺飲食這樣的東西。在消除飲食中的食物之前,請諮詢營養師。

一些組織胺含量低的食物包括:

診斷組胺不耐受
在達到診斷之前,您的醫生將排除其他可能導致類似症狀的疾病或過敏症。
醫生也可能建議您執行消除飲食療法 約14至30天的時間。這種飲食需要你去除任何高組織胺或觸發組織胺的食物,並慢慢重新引入它們以觀察新的反應。
您的醫生也可能會採集血樣來分析您是否存在DAO缺乏症。
另一種診斷組胺不耐受的方法是通過刺破試驗一個2011研究檢視了刺破試驗的對於組胺不耐受診斷的有效性。研究人員刺破了156人的皮膚並使用了1%的組織胺溶液。對於疑似組胺不耐受的患者,刺破試驗陽性率為79%,顯示在測試區域有一個小的紅色,發癢的腫塊,在50分鐘內無法消退。
組織胺不耐受會導致不舒服的症狀,但可以用低組織胺飲食治療。
組織胺不耐受不應該是自我診斷的,因為其症狀與其他過敏原,疾患或感染相似。如果您認為自己可能患有不耐受症狀或症狀不規律,請諮詢醫生。

參考文獻:

  • Kofler L, et al. (2011). Histamine 50-skin-prick test: A tool to diagnose histamine intolerance. DOI: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硬ㄍ一ㄥ!50歲熟男睪固酮溜滑梯 陷憂鬱危機

2018年8月10日 上午9:16

50歲李先生,叱吒職場、意氣風發,是公司、家庭的重要支柱。但近期短短2個月內,常感到胸悶、疲倦、注意力不集中、甚至鬱鬱寡歡,定期規律檢測健康數值的李先生,其男性荷爾蒙-睪固酮數值也突然下降至1.74ng/ml,遠低於正常值3-10 ng/ml。收治個案的聯安預防醫學機構-聯安診所林美秀醫師表示,李先生雖然平常工作忙碌,但周末一定都會抽出時間,在家陪伴老父親,父子感情相當的好,但前陣子父親突然的逝世,情緒性壓力的衝擊讓李先生的睪固酮嚴重下滑。

睪固酮是男性活力的泉源,更是男性荷爾蒙的重要指標之一。睪固酮分泌的高峰期為15~30歲,然後每年會以1~2%的速率下降,到40歲之後,就會逐漸產生不足的症狀。睪固酮分泌不足,除了熟知的性功能障礙外,更易增加代謝症候群、骨質疏鬆、大腦功能退化、肥胖、心血管疾病、情緒失調等多重健康風險。

台灣男性睪固酮偏低 三年倍增2.8倍
聯安診所進一步分析851筆2015~2017年健檢及男性荷爾蒙資料,赫然發現台灣男性睪固酮偏低的比例,三年來竟倍增2.8倍!2017年最新數據顯示,每4位男人就有1位有睪固酮偏低的狀況。而睪固酮偏低者的主訴症狀前三名,接續是感到無力或疲倦、記憶力變差及多尿頻尿。

李先生即是因失去至親,心情常低落,情緒性壓力積累,導致睪固醇急速下降,身陷憂鬱的典型個案。但李先生聽從林美秀醫師建議調整作息、增加運動與營養素補充,並隨著時間沖淡親人逝世的壓力後,李先生的睪固酮數值也漸漸回升,已開始逐步過去正常的作息。

高壓作息 睪固酮製造原料被偷走
現代人在外高壓工作、應酬;在家可能面臨維繫親人、夫妻關係等壓力,這些急性與慢性壓力的積累,都是影響睪固酮偏低的可能原因。林美秀醫師表示,「膽固醇」是人體合成各類重要荷爾蒙的原料。而當身體處於壓力狀態時,會使膽固醇大量合成皮質醇(壓力荷爾蒙),以因應危急的壓力狀態,卻也因此抑制了男性荷爾蒙-睪固酮的分泌。這種現象稱為「膽固醇盜取 Cholesterol Steal」(即皮質醇偷走膽固醇)。

而台灣肥胖問題嚴重,根據國健署2018年最新公佈的調查報告,台灣成人男性過胖盛行率高達5成3。許多醫學文獻也指出「肥胖與睪固酮低下會形成惡性循環」,脂肪細胞會釋放特定指令,如發炎、特定蛋白質,抑制睪固酮合成;而睪固酮偏低亦會使三酸甘油脂增加、脂肪分解減少,進而讓內臟脂肪推積。造成台灣男性睪固酮偏低的比例三年增加2.8倍的原因,『肥胖』和『壓力』這兩大因素不容小覷。


• 從「紓壓」、「減重」與「運動」等飲食、作息三管齊下:
• 多攝取紓壓、助眠營養素,幫助穩定情緒、身體放鬆:如鎂、鋅、色胺酸、維生素B群
• 減重飲食:
• 進食順序「蛋白質↔蔬菜→澱粉」增加飽足感、減少精緻澱粉過度攝取
• 細嚼慢嚥,每口咀嚼20下,幫助消化
• 多喝水,每天喝水2000c.c.左右,增加基礎代謝
• 少吃油炸、油煎食物、勾芡、高湯類食物
• 不吃甜點、含糖飲料
• 運動原則:把握531法則:每週運動5次、每次30分鐘、心跳率達到110下

鄭醫師補充:

2012年,德國一項研究發現睪固酮補充,有助於改善代謝症候群:

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2/06/120625152354.htm

一般而言,睪固酮的補充基於兩種狀況,腦下垂體功能不足以及隨年紀增長而出現的睪固酮低下,這兩種狀況皆可藉由相關功能醫學檢測來加以確認:

https://www.healthline.com/health/high-cholesterol/testosterone-and-cholesterol

在處理睪固酮低下的狀況時,最好不要侷限在睪固酮補充上,身體若有發炎也要一併控制,這也是導致身體壓力不能忽略的重要因子:

Vodo S, Bechi N, Petroni A, Muscoli C, Aloisi AM. Testosterone-Induced Effects on Lipids and Inflammation. Mediators of Inflammation. 2013;2013:183041. doi:10.1155/2013/183041.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3628213/

以糖尿病患者而言,一旦出現睪固酮低下,甚至會透過氧化壓力來弱化粒線體功能以及增加身體發炎反應,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因此,在處理睪固酮低下時,氧化壓力以及粒線體功能的提升與恢復,最好能並進:

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28359952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7大「長壽」小撇步曝光! 研究:越早退休越早死

2018/08/18 11:05:00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隨著醫學的進步,現代人的平均壽命越來越長。根據《聯合元氣網》報導指出,國外研究整理出7個「長壽」小撇步,不僅有助健康,還能延年益壽!

一、飲食少外食: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指出,民眾若在自己家中煮飯、減少外食,平均有47%的人可以多活10年。另外,適當的小酌也能降低心臟病風險。

 二、睡眠時間:英國研究顯示,每天如果睡超過9小時,早死率會提高30%。但要注意的是,睡太少也不行,每天睡眠時間若少於6小時,65歲前死亡比例提高12%。

三、不一定要上健身房:根據研究數據顯示,日本沖繩、義大利薩丁尼亞島等長壽地區的民眾,都將「運動融入生活」,像是騎自行車出門買東西等低度運動,對身體的傷害較少,又能消耗卡路里。

四、延後退休:不少人都希望能早點退休享福,但根據美國去年的研究指出,63歲退休的人早死率比晚退休的人高出20%,而多參與社會不斷動腦,有助於長壽。

五、多吃紫色食物:葡萄、李子、紅酒等紫色食物都含有酚類,可保持血管軟化。而世上人瑞最多之一的日本沖繩民眾,最常吃的食物就是紫薯。

六、多交益友:研究指出,良好的社交有助身心,不僅可降低壓力,也能讓生理、心理更健康。但若不小心交到損友,恐會讓疾病的發病率增加。

七、生活在高海拔地區:根據哥倫比亞大學研究,海拔地區氧氣較稀薄,會讓血流加速,降低心肌梗塞風險,因此高海拔地區居民的平均壽命比其他地區多2年。(編輯:凌毓鈞)

鄭醫師補充:

關於工作有助於長壽這件事(前提是不能過勞),不禁讓我想到以下的例子:

2006年,美國加州以百歲高齡才退休的人瑞威靈頓,當時成為全球佳話,不過退休不到1個月,這名百歲人瑞卻過世;威靈頓在生前曾說,人活著就是要不斷的動,只是他一離開工作,就也從人生舞台上退休。

 百歲人瑞威靈頓(2006.3.26):「我想我已經工作很久了,我已經100歲了,也該是退休的時候了。」 

當年以高齡1百歲,才從加州運輸局退休的威靈頓,不到1個月的時間,也從他的人生退休了,家人表示,威靈頓是在睡眠中,離開這個世間。 

100歲才退休的威靈頓,76年來,工作從來沒有遲到過,2萬6千多個日子,也只請過一天假,就是老婆過世的那一天,因為威靈頓堅持,人活著,就是要不停的動。 

閒不下來的威靈頓,1百歲生日時,還曾經表示,退休之後,想當連鎖店的發言人,在退休不到1個月的日子,因為不再工作而快速衰老,讓世人不勝唏噓。

沒有規劃,不要隨便退休。

參考文獻: 

Maria D. Fitzpatrick & Timothy J. Moore, 2017. "The mortality effects of retirement: Evidence from social security eligibility at age 62,"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47272717302037?via%3Dihub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減肥不吃澱粉!研究:恐提高早死風險

 

 

 

2018年8月20日 下午1:05

很多人一聽到澱粉,聯想到的字眼就是「胖」,因此減肥的時候,甚至不吃澱粉,不過現在有研究指出,每日攝取的碳水化合物,像是米飯、麵包、麵條、餅乾、麥片等,如果沒有達到總攝食量的40%,恐提高早死風險,但也不能過量,建議佔總體攝食量的50%至55%,早死風險最低。

美國哈佛大學研究團隊,蒐集20多個國家、超過43萬2000人的飲食與死亡數據,發現每天吃不到40%占比碳水化合物的人,或是攝取量超過總體飲食70%,都會提高早死風險。再透過1萬5428名年紀介於45歲至64歲,參加冠狀動脈粥樣硬化風險研究(ARIC)的民眾,調查他們的飲食習慣,發現每天碳水化合物攝取量佔總攝食量的50%至55%,早死風險最低。

頂尖醫學期刊《刺胳針》發布這項研究結果,其中也提到為了減肥,不吃澱粉的取代方法,像是以牛肉、羊肉、豬肉、雞肉取代碳水化合物,同樣也會提升早死率,研究者賽德爾曼(Sara Seidelmann)博士就指出,低碳水化合物飲食法證實不利於人類壽命,每日適量的碳水化合物,並多吃蔬果、豆類、堅果,才能降低早逝風險。

鄭醫師補充:

這篇研究算是大型且長期的追蹤研究,算是大數據的分析,可信度極高,在倡導生酮或者低碳飲食的現代,提供我們另一種省思。

對大部分的人來說,澱粉過度攝取是主要問題,去分析市售的早餐內容,澱粉比例佔大多數,即使大家普遍認為健康的水果,也大部分含有果糖,遑論大家的點心、零食、甜點甚至是泡麵等等,大部分皆是澱粉(醣類)來源。因此,碳水化合物比例過高是大多數人的飲食問題癥結點。也造成一個誤解,認為澱粉就是發胖或者身體發炎的元兇之一,然而,碳水化合物是細胞能量來源最快捷的供應者,許多人無法適應低碳或者生酮飲食,也是因為在能量轉換換上無法充分適應。

同時,作者也提醒我們,動物性來源的脂肪與蛋白質應適量,若是以低碳或者生酮飲食的奉行者而言,蛋白質以及脂肪的攝取,最好以植物性來源為主。低碳水化合物飲食的人用動物的蛋白質和脂肪(例如牛肉,羊肉,豬肉,雞肉和奶酪)代替他們的碳水化合物,比蛋白質和脂肪來自植物來源(例如蔬菜,豆類和堅果)的人更容易死亡。

參考原文報導:

https://edition.cnn.com/2018/08/17/health/low-carb-high-carbohydrate-diet-risk-of-death-intl/index.html

參考文獻:

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pub/article/PIIS2468-2667(18)30135-X/fulltext

 

Dietary carbohydrate intake and mortality: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and meta-analysis

 

 

Open AccessPublished:August 16, 2018DOI:https://doi.org/10.1016/S2468-2667(18)30135-X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預防糖尿病有新撇步?美食品期刊:每天吃85克洋菇就OK

新頭殼
 
2.3k 人追蹤
 
張元誠 綜合報導
2018年8月20日 下午1:15

[新頭殼newtalk] 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發布最新研究指出,每天吃85公克的洋菇增加能幫助人們預防第2型糖尿病,研究發佈在《功能性食品期刊》(Journal of Functional Foods)。

賓州州立大學科學團隊透過老鼠進行實驗,餵食相當於人類份量85公克的洋菇,發現牠們腸道內的普雷沃氏菌叢數量提升,進而產生更多的短鏈脂肪酸、丙酸與琥珀酸,這些物質能影響肝臟內肝糖與葡萄糖的轉換機制,控制肝醣轉換為葡萄糖,達到抑制血糖的功能。

研究作者坎圖爾納(Margherita Cantorna)指出,這項研究證明飲食和腸道微生物群之間存在著緊密關聯,「對飲食所做的任何改變,都會改變微生物群」,由於此次研究對象為瘦老鼠,團隊將進一步使用胖老鼠進行實驗,希望有朝一日能找出新的糖尿病治療法。

觀看研究原文請點擊連結

《功能性食品期刊》

鄭醫師補充:

這篇研究主要在提醒大家,藉由健康的飲食型態,可以改變腸道菌叢,有益健康的腸道菌增加,生產更多幫助人體代謝血糖的物質進而產生提高胰島素敏感度,根本改善體質,達到抑制血糖的功能。

參考文獻:

https://doi.org/10.1016/j.jff.2018.04.008

Prebiotic effects of white button mushroom (Agaricus bisporus) feeding on succinate and intestinal gluconeogenesis in C57BL/6 mice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農藥增產自閉兒風險 醫:洗淨蔬果

 

 

2018年8月20日 下午3:12

【台灣醒報記者蔡岳宏綜合報導】美國早餐穀片日前遭驗出除草劑的化學成分,引起各界對農藥使用的疑慮。哥倫比亞大學醫學中心分析750名芬蘭自閉症胎兒的母親血液樣本發現,若母親血液中含有禁用農藥DDT的濃度超標,孕婦有32%的風險產下自閉兒,且比起正常母親的胎兒,胎兒同時患有智能障礙的風險增加2倍。研究領導者布朗博士提醒,懷孕婦女應確實清洗蔬果,避免農藥影響胎兒健康。

「一種奇怪的寂靜籠罩了這個地方。比如說,鳥兒都到哪兒去了呢?」這是美國生物學家卡森所著的《寂靜的春天》一書描述DDT對環境影響的句子。DDT是合成農藥和殺蟲劑,為世界衛生組織認定的第2級致癌物,台灣在1973年禁止DDT使用於農藥,1989年依毒管法公告禁用,但偶爾於進口茶葉中檢出。過去研究顯示,長期大量接觸DDT,會誘發多種癌症,造成流產,胎兒發育不正常。

根據《科技時報》報導,哥倫比亞大學醫學中心分析近百萬名1975年至2005年生產的芬蘭婦女,涵蓋750名自閉兒,著重於檢測婦女血液中的DDT和其代謝副產物DDE的濃度。研究顯示,比起正常婦女,血液DDT濃度前25%高的婦女有32%機率產下自閉兒,且該自閉孩童伴隨智能障礙的風險增加2倍。

「這項研究雖然證實DDT與自閉症胎兒間的關聯,但無法證明DDT直接導致自閉症。」布朗博士向《TIMES NOW》強調,雖然DDT會增加胎兒罹患自閉症的中度風險,但大部分胎兒即使大量暴露於DDT下,也很少會罹患自閉症,母親們不用過於緊張。但布朗博士仍提醒,孕婦食用蔬果前應確實清洗乾淨,避免農藥殘留影響胎兒健康。

鄭醫師補充:

雖然DDT和多氯聯苯在30多年前被包括美國和芬蘭在內的許多國家廣泛禁用,但它們仍然存在於食物鏈中,因為它們的崩潰發生得非常緩慢,長達數十年,導致人口持續暴露。這些化學物質以比母親血液中所見濃度更高的濃度轉移到胎盤。

“長久以來我們認為這些化學物質已經降級為過去二十世紀危險毒素,”主要作者,哥倫比亞大學郵政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學教授,醫學博士,公共衛生碩士,同時也任職於哥倫比亞大學醫學中心的精神病學的艾倫·S·布朗說。。“不幸的是,它們仍然存在於環境中並且存在於我們的血液和組織中。在孕婦中,它們被傳遞給發育中的胎兒。伴隨著遺傳和其他環境因素,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產前接觸DDT毒素可能是自閉症的誘因。“

換句話說,脂溶性的環境毒素,不是單單我們想像可以靠洗淨來去除的。無法確認蔬果殘留的DDT能否靠洗淨來去除的話,還是慎選有安全履歷的農產品或者第三單位認證栽種的作物比較有保障。

已經確認的研究發現,農藥殘留會增加小孩注意力及過動發生率,這篇芬蘭研究針對除草劑DDT與自閉症及智能障礙的風險,值得準媽媽們留意。

參考文獻:

  1. Alan S. Brown et al. Association of Maternal Insecticide Levels With Autism in Offspring From a National Birth Cohort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2018 DOI: 10.1176/appi.ajp.2018.17101129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晚上睡不著?每天2咖啡可能影響睡眠

三立新聞網

2018年8月14日 上午1:00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許多人喜歡在早上來杯咖啡提神醒腦,但近期的研究結果顯示,每天喝2杯咖啡持續30年或更長時間的人,腦內的松果體明顯變小,導致這些人擁有較多的睡眠障礙,睡眠品質也比較不好。

南韓首爾大學(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對162名健康銀髮族進行研究,調查他們喝了多少咖啡、睡眠時間等,並對他們進行腦部核磁共振造影(MRI)以測量松果體的體積,結果發現愛喝咖啡的比不喝咖啡的人的松果體還要小20%,同時也有更多睡眠的問題。

松果體是大腦中一種豌豆大小的器官,當身體休息和睡眠時,會釋放出一種調整生物鐘、叫做褪黑素的激素,松果體越小,產生的褪黑激素就越少。雖然咖啡因是一種短期興奮劑,但這項研究證明咖啡因可能會對大腦產生長遠影響,研究團隊警告:「鑒於全世界大量的咖啡消費量,以及過去30年來兒童和青少年咖啡因使用量的迅速增加,我們應該關注終身飲用咖啡的潛在負面影響。」

不過一名獨立的睡眠專家斯坦利(Neil Stanley)表示,這項研究沒有證明咖啡因會損害銀髮族的睡眠品質,也沒有考慮到不同咖啡擁有不同濃度的咖啡因,更沒有考慮到這些受試者們多年來可能從其他來源攝取咖啡因。(編輯:陳又瑞)

鄭醫師補充:

看到這篇報導,提到每天兩杯咖啡可能會影響睡眠,導致年長者的松果線體積較小?我把原文研究找出來,內文沒有提到每天喝兩杯咖啡的字眼,這篇韓國研究提到的比較是每年喝60杯以上以及每年喝不到60杯的人相比,透過162位年長者的大腦3D高解析度MRI檢查的測量比對所得到的結果。

每年喝60杯,一個月5杯,這是非常少的量。如果是每天兩杯以上,至少每年要七百多杯。

因此,我們只能這麼說,這篇研究針對每年喝咖啡60杯以上以及60杯以下的長者做的比對研究,研究本身無法呈現經常喝咖啡的族群以及幾乎不喝咖啡的族群的實際差異。

建議大家透過精品咖啡的攝取來做保健,據我所知,甚至有些人甚至是透過精品咖啡來幫助放鬆及提高睡眠品質。

參考文獻:

Jeongbin Park, Ji Won Han, Ju Ri Lee, Seonjeong Byun, Seung Wan Suh, Tae Kim, In Young Yoon, Ki Woong Kim; Lifetime coffee consumption, pineal gland volume, and sleep quality in late life, Sleep, , zsy127, https://doi.org/10.1093/sleep/zsy127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睡前半小時用2種香草 失眠不再來

 

 2018年8月12日 下午3:05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一夜好眠對身體全面的健康非常重要。當失眠症發作時,你會希望有什麼在手邊,可以讓你快速再次入睡?治療失眠的一個最佳方法,就是使用香草植物,尤其是纈草和檸檬香蜂草。

纈草是一種有鎮定成分的香草植物,人們使用它已經超過1,000年了。它最常被用於治療焦慮、失眠、緊張、頭痛、偏頭痛、胃痙攣和經痛。

檸檬香蜂草是一種穩定情緒的香草,和薄荷是同屬的植物。它在中世紀時就已被應用,通常用於治療脣皰疹、穩定緊張情緒、減輕疼痛、治療感冒、對抗流感、促進健康睡眠,以及治療慢性疲勞症候群。

你可以服用纈草和檸檬香蜂草的方式,包括酊劑、膠囊、茶飲和新鮮植物。請按照商品標示的指引,服用適當的劑量。你可以購買已經把檸檬香蜂草葉萃取和纈草根,萃取混合在一起的產品。尋找含有160~320mg的纈草根萃取,和80~150mg檸檬香蜂草葉萃取的產品。為得到最佳效果,請在睡前30分鐘服用建議的劑量。纈草可能需要在你體內累積幾週時間,才會發揮效果。

 檸檬香蜂草是一種薄荷屬的香草植物,通常用於治療焦慮。纈草則是一種具有鎮定成分的草藥,其應用已經有超過1,000年歷史。將這兩種藥草混合起來,就是治療失眠的絕佳配方。

補充小技巧

纈草本身有一股強烈、不太好聞的氣味。購買時可尋找已經除去臭味的產品。

安全須知

在服用任何新的藥物或草本營養補充品前,請務必到合格的健康照護機構諮詢。如果你未滿18 歲、懷孕或哺乳中,請勿服用。

如果你服用這款睡眠輔助產品超過30天,請告知你的健康照護機構。當你服用這些草藥時,請不要駕駛交通工具或操作重型機械,也不可飲酒。

(本文摘自/天然配方除萬病:頭痛、感冒、過敏、胃食道逆流、皮膚炎……不想看醫生?140種手作配方讓你減藥斷根。/大是文化)

鄭醫師補充:

臨床研究發現纈草本身有抗癲癇、止痛、偏頭痛緩解、抗焦慮甚至助眠等效果,主要是因為其生物活性物質可以和GABA受體結合,臨床上不管是抗焦慮劑或者是安眠藥物,都是和GABA受體結合的藥理作用:

Boullata, Joseph I.; Nace, Angela M. (2000). "Safety Issues with Herbal Medicine: Common Herbal Medicines"Pharmacotherapy20 (3): 257–269. doi:10.1592/phco.20.4.257.34886PMID 10730682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2012-01-12.

歐洲藥物管理局核准纈草做為抗焦慮以及助眠的天然藥草:

"European Medicines Agency - Find medicine - Valerianae radix"www.ema.europa.euArchivedfrom the original on 2016-08-17. Retrieved 2016-08-08.

至於檸檬香蜂草對於消化道疾病、緩解緊張、幫助肝膽系統以及睡眠等等,傳統療法經常使用:

1."Monograph: Lemon Balm". Health Canada. 17 March 2008. Retrieved 8 October 2016.

2.Vogl, S; Picker, P; Mihaly-Bison, J; Fakhrudin, N; Atanasov, AG; Heiss, EH; Wawrosch, C; Reznicek, G; et al. (2013). "Ethnopharmacological in vitro studies on Austria's folk medicine-An unexplored lore in vitro anti-inflammatory activities of 71 Austrian traditional herbal drugs"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149 (3): 750–71. doi:10.1016/j.jep.2013.06.007PMC 3791396Freely accessiblePMID 23770053.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一項刊登於2017年兒童心理學和精神病學研究雜誌研究中發現,超過500名患有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ADHD)的兒童進入成年期,延長使用興奮劑藥物與抑制成人身高有關,但與ADHD症狀減輕無關。換句話說,長期使用,對ADHD症狀改善不明顯,但卻會抑制生長發育。

這些研究結果表明,興奮劑藥物治療ADHD的短期治療可以通過超過成本的益處得到充分證明,但長期治療可能與生長相關的成本相關,而這些成本可能無法通過症狀相關的益處來平衡。

期刊作者指出“最近出版的指南(美國兒科學會,2011年)建議將診斷和治療擴展到學齡兒童以外,並使用興奮劑藥物作為青少年和學齡兒童的一線治療,由於這會增加治療的​​平均持續時間和某些人的累積ME劑量,研究結果表明與生長相關的成本可能會增加。”

參考文獻:

  1. James M. Swanson, L. Eugene Arnold, Brooke S. G. Molina, Margaret H. Sibley, Lily T. Hechtman, Stephen P. Hinshaw, Howard B. Abikoff, Annamarie Stehli, Elizabeth B. Owens, John T. Mitchell, Quyen Nichols, Andrea Howard, Laurence L. Greenhill, Betsy Hoza, Jeffrey H. Newcorn, Peter S. Jensen, Benedetto Vitiello, Timothy Wigal, Jeffery N. Epstein, Leanne Tamm, Kimberly D. Lakes, James Waxmonsky, Marc Lerner, Joy Etcovitch, Desiree W. Murray, Maximilian Muenke, Maria T. Acosta, Mauricio Arcos-Burgos, William E. Pelham, Helena C. Kraemer. Young adult outcomes in the follow-up of the multimodal treatment study of 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symptom persistence, source discrepancy, and height suppression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2017; DOI: 10.1111/jcpp.12684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第一次此類隨機試驗中,來自UCI醫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治療犬可有效減輕兒童注意力缺陷/多動症(ADHD)的症狀。該研究的主要成果最近由美國心理學會在諮詢心理學協會的人 - 動物相互作用公報HAIB)上發表。在7月2日至5日在澳大利亞悉尼舉行的國際人類學學會2018年會議上提出了其他新發現。

題為“對患有ADHD兒童的傳統心理社會和犬類輔助干預的隨機對照試驗”,該研究涉及7至9歲的兒童,他們被診斷患有ADHD並且從未用藥。該研究將參與者隨機分組,以基於證據的“最佳實踐”心理社會干預措施的益處進行比較,並通過經認證的治療犬的協助進行相同的干預。該研究由Sabrina EB Schuck,博士,MA,UCI兒童發展中心執行主任和UCI醫學院兒科暨住院助理教授領導。

Schuck的研究結果顯示,接受犬輔助干預(CAI)的ADHD兒童的注意力不集中,社交技能得到改善。並且,雖然最終發現CAI和非CAI干預措施在12週後對降低整體ADHD症狀嚴重程度有效,但治療犬的治療組僅在8週內表現出更好的注意力和社交技能,表現出更少的行為問題。然而多動和衝動部分,並沒有顯著的組間差異。

“我們發現狗可以加快治療反應非常有意義,”舒克說。“此外,CAI組兒童的父母報告的問題行為顯著少於沒有治療犬的兒童,這進一步證明了這項研究的重要性。”

美國兒科學會關於ADHD管理的指南強調了精神藥理學和心理社會療法的重要性。在藥物治療前接受心理社會治療的患者表現更好。此外,許多家庭不願意在幼兒中使用藥物。

Schuck說:“從這個角度來看,家庭現在可以選擇替代或輔助治療ADHD的藥物治療,特別是在注意力受損時。” “對於患有這種疾病的人來說,注意力不集中可能是這個問題最突出的問題。”

這項研究是第一個已知的ADHD兒童CAI隨機對照試驗。它表明治療犬的存在增強了傳統的心理社會干預,並且實施起來是可行和安全的。

動物輔助干預(AAI)已經使用了幾十年,然而,直到最近才有經驗證據開始支持這些實踐報告的好處,包括減輕壓力,改善認知功能,減少問題行為和提高注意力。

該研究得到了Eunice Kennedy Shriver國家兒童健康與人類發展研究所(NICHD)和Mars-WALTHAM®資助R01H066593的支持。

參考原文報導:

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8/07/180718170258.htm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款「氣喘藥」恐致憂鬱想輕生 食藥署3度發警示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陳 鈞凱

2018年7月26日

澳洲醫療用品管理局(TGA)日前發布有少數案例疑似使用含montelukast成分藥品治療慢性氣喘後,發生精神方面不良反應。食藥署今(26)日也跟進發出提醒,事實上,這已經是食藥署第3度針對該成分藥品發出警示,食藥署過去5年來也收到28件相關精神方面的不良反應通報,包括惡夢、躁動以及失眠。

澳洲醫療用品管理局是在7月13日發布有少數案例疑似使用含montelukast成分藥品治療慢性氣喘後,發生睡眠不佳及憂鬱等,罕見案例包括自殺意念及行為,故要求將該等不良反應加註於產品資訊中。

食藥署藥品組副組長祁若鳳表示,該成分這類精神方面的不良反應其實算是可預期的副作用,國內過去在97年、98年時就跟進國外發出過警示,2度通知醫療人員及病患使用該成分藥品須注意,並要求核准含該成分藥品的仿單(說明書)中須記載「精神方面」等相關警語。

食藥署統計,國內目前核准含該成分藥品許可證共30張,皆屬於醫師處方藥,主要是作為預防與長期治療成人及小兒的氣喘,或日間及夜間過敏性鼻炎症狀的醫療用途。

祁若鳳說,這些副作用包括躁動、焦慮、沮喪、夢境異常、幻覺、失眠、記憶損害、夢遊、自殺的想法或行為等,但僅有少數人用藥後出現副作用,大部分病人用起來仍很OK,且這次國外示警並沒有發現新增的風險,因此,食藥署只是再提醒須密切監視病患服藥後的行為及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

祁若鳳指出,食藥署不建議病患自行停藥,否則可能加劇病情,民眾若有任何疑問應儘速洽詢醫師或藥師。食藥署也會密切注意該成分藥品上市後不良反應通報情形,並持續收集國內外使用該成分藥品與精神方面的相關資訊,以保障民眾用藥安全。

鄭醫師補充:

關於montelukast使用可能導致自殺風險,在2008年前有些個案被爆出,從2008年開始,FDA及各國的藥物管理機構開始要求藥商把精神相關副作用的黑框警語印於仿單上,提醒開藥醫師以及患者留意相關風險:

https://www.webmd.com/asthma/news/20080327/fda-checks-into-singulair-suicide-risk#1

https://www.webmd.com/asthma/news/20080327/fda-checks-into-singulair-suicide-risk#2

本身是氣喘患者,依但用藥開始出現躁動、焦慮、沮喪、夢境異常、幻覺、失眠、記憶損害、夢遊、自殺的想法或行為等甚至是顫抖等等可能副作用,務必儘快和開藥的醫師討論用藥以及換藥相關事宜。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