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準媽媽不能輕忽的事(含親子關係) (504)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兒童用平板過久 恐影響腦部發育

【台灣醒報記者莊瑞萌綜合報導】根據最新民調發現,美國兒童今年過年最期待的禮物是平板電腦。雖然平板電腦問世短短不到3年,但設計人性化,連3歲兒童都可以輕易上手,至今美國家庭擁有平板電腦普及率已到4成。但專家指出,家長如果沒有在旁監督,容易讓孩子養成過度倚賴電子產品的習慣,反而傷害健康,影響腦部發育。

美國「消費者報告」(Consumer Reports)統計,2年前美國家庭擁有平板比例為8%,現在則已增加到40%,而美國公共電視台調查也發現:54%父母今年計畫買平板給孩子當新年禮物,在兒童心目中,螢幕越來越大的平版電腦,已經取代傳統遊樂器,成為新年最期待的禮物。包括韓國三星在內的業者,都開始推出專為兒童設計的平板電腦。

不過專家卻擔心兒童大量接觸平板電腦後,容易剝奪原本可以幫助腦部發育的時間,以及與成人互動的時間也因此降低,容易造成問題行為出現或社交障礙。 美國西雅圖兒童醫院小兒科醫師克里斯塔基表示,由於iPad問世才短短不到3年,與其造成影響的相關研究資料比較缺乏,如果兒童使用平板只是用來看影片,就如同看電視一樣,他呼籲家長要注意孩子使用平版時,是否已影響睡眠以及與成人互動時間。

根據美國小兒科學會建議,2歲以上孩子花在「螢幕」上的時間,一天不應該超過2小時,克里斯塔基認為其實1小時就足夠,他說,「孩子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與大人相處,不應該讓平板電腦取而代之。」

紐約蒙特弗爾醫療中心小兒心理師布里格絲表示,兒童或青少年使用平板的時間應該受到限制,花費過多時間反而會延緩語言發展能力,對於年紀更大的孩子則會影響社交能力。

美國「無商業化童年運動」代表蘇珊琳提醒家長,有些電視節目或是APP號稱具有教育功能,但是卻「掛羊頭賣狗肉」,家長應該將其過濾,她說,「與其讓孩子接觸這些電子產品,倒不如讓他們實際與大人互動,讓彼此能夠創意交流。」

 

 

鄭醫師補充:

 

小孩的腦部發展與社交能力,是透過和大人或者年紀更大的小孩互動過程中來達成的,父母為了省事,怕小孩哭鬧,讓小孩每天使用平板電腦時間過長所帶來的後遺症,恐怕得不償失,提醒大家留意。

 

原文報導參考連結:

 

http://finance.yahoo.com/news/tablets-hit-kids-experts-worry-152234904.html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寶寶喝母乳 長大不易肥胖

作者: 邱俐穎╱台北報導 | 中時電子報 

中國時報【邱俐穎╱台北報導】


要讓寶寶長大後不發胖,喝母乳也許是預防肥胖的第一道關卡。世界衛生組織(WHO)研究發現,喝配方奶的寶寶比喝純母乳的新生兒,長大後肥胖風險增加廿二%,容易罹患代謝症候群、心血管等肥胖相關疾病。


衛生署國民健康局昨舉辦亞太地區「母嬰親善醫院暨母乳推廣研討會」,邀請世衛組織健康發展營養部門生命營養小組資深科學家莎蒂(Randa Saadeh)分享國際母乳哺育執行現況。


她指出,很多母親擔心新生兒光餵母乳會吃不飽,但據WHO對新生兒尿液進行分析,孩子光喝母乳營養就足夠,且新生兒胃容量小,幾乎只有櫻桃、豌豆大,十五公克的初乳就能滿足嬰兒二天所需營養。提前餵配方奶反會撐大新生兒胃容量,增加日後肥胖風險。


她強調,國際知名醫學期刊《刺胳針》(Lancet)曾指出,每年全球有一千一百萬名五歲以下嬰幼兒死亡,其中半數死於可預防疾病,研究發現餵母乳是最好的預防方式。她建議,新生兒出生後的前六個月可餵食純母奶,無需額外補充水分,使用奶瓶、奶嘴反可能因消毒不完全而感染。


據國健局全國性母乳哺育率調查,國內二○一○年六個月新生兒純母乳哺育率約廿六%,即每四名新生兒中,僅一人的前六個月是被純母乳哺育。


莎蒂建議,哺育母乳最好堅持半年以上,餵到兩歲更好,可降低新生兒感染、黃疸、猝死風險,改善過敏,嬰兒的腸胃道也更健康,能降低死於腹瀉風險廿五倍。


  


鄭醫師補充:


根據臨床研究,哺餵母乳的對小孩及母親好處非常多,已經出爐的研究證實可以降低孩童成為極度肥胖的風險:


Armstrong J, Reilly JJ (2002). "Breastfeeding and lowering the risk of childhood obesity". Lancet 359 (9322): 2003–4. doi:10.1016/S0140-6736(02)08837-2. PMID 12076560.


而且哺餵時間越久,對孩童肥胖的預防保護效果更為提高:


Arenz S, Rückerl R, Koletzko B, von Kries R (2004). "Breast-feeding and childhood obesity--a systematic review". Int. J. Obes. Relat. Metab. Disord. 28 (10): 1247–56. doi:10.1038/sj.ijo.0802758. PMID 15314625.


另一項研究顯示太早(四個月前)給吃配方奶寶寶餵食固體食物,在三歲前變胖的機率變為六倍,若是給餵母奶小孩吃固體食物,就不會出現這種狀況:


"Most Popular E-mail Newsletter". USA Today. http://yourlife.usatoday.com/fitness-food/diet-nutrition/story/2011/02/Child-obesity-linked-to-formula-early-start-on-solids/43348260/1?csp=34news&utm_source=feedburner&utm_medium=feed&utm_campaign=Feed%3A+usatoday-NewsTopStories+%28News+-+Top+Stories%29.


跟肥胖有關的糖尿病風險也有預防保護效果根據研究餵母奶的寶寶跟那些短暫吃過母奶或者提早喝牛奶及吃固體食物的寶寶相比,日後罹患第一型糖尿病(先天性糖尿病)的風險降低:


Perez-Bravo F, Carrasco E, Gutierrez-Lopez MD, Martinez MT, Lopez G, de los Rios MG (1996). "Genetic predisposition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leading to the development of insulin-dependent diabetes mellitus in Chilean children". J. Mol. Med. 74 (2): 105–9. doi:10.1007/BF00196786. PMID 8820406.


對第二型糖尿病的患者而言,餵母乳也有保護的效果,部分的原因亦因為體重控制比較容易


Mayer-Davis EJ, Dabelea D, Lamichhane AP, et al. (2008). "Breast-feeding and type 2 diabetes in the youth of three ethnic groups: the SEARCh for diabetes in youth case-control study". Diabetes Care 31 (3): 470–5. doi:10.2337/dc07-1321. PMID 18071004.


在提升免疫力方面藉由餵母奶可把抗體直接讓寶寶吸收:


"Breastfeeding".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http://www.cdc.gov/breastfeeding/. Retrieved 2007-01-23.


乳可以給寶寶的保護力原理也在於此,母乳同時也可以視為一種天然的抗生素,因為母奶本身含膽鹽刺激脂酶(Bile salt stimulated lipase)及乳鐵蛋白,和免疫球蛋白IgA,這都是天然絕佳的防護網:


Kunz C, Rodriguez-Palmero M, Koletzko B, Jensen R (1999). "Nutritional and biochemical properties of human milk, Part I: General aspects, proteins, and carbohydrates". Clin Perinatol 26 (2): 307–33. PMID 10394490. 

 Rodriguez-Palmero M, Koletzko B, Kunz C, Jensen R (1999). "Nutritional and biochemical properties of human milk: II. Lipids, micronutrients, and bioactive factors". Clin Perinatol 26 (2): 335–59. PMID 10394491. 

 

 Glass RI, Svennerholm AM, Stoll BJ, et al. (1983). "Protection against cholera in breast-fed children by antibodies in breast milk". N. Engl. J. Med. 308 (23): 1389–92. doi:10.1056/NEJM198306093082304. PMID 6843632.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男性亂吃精子不良 寶寶恐「長歪」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新婚夫妻,通常會希望兩人之間愛的結晶,男的要長得帥,女的要生得美麗,要是生歪了,好怕必須像南韓人一樣到處找整型整所,才能還他一張漂亮的臉蛋,但許多人可能會認為懷孕一事,都是媽媽要負責,不僅要注意飲食,更不能有不良嗜好,才能「很會生」,而加拿大的研究發現,男性其實也要替寶寶負些責任,因為男性若亂吃,不良嗜好一堆,也可能導致寶寶健康不良,容易生歪!

想生漂亮寶寶 夫妻應共同努力

這份研究是來自加拿大麥基爾大學,研究成果已發表於「自然溝通」期刊,研究根據動物實驗而得出,研究人員以葉酸為研究重點,而蔬菜、水果就含大量的葉酸,若男性不吃蔬果,反而吃一些垃圾食物,飲食習慣極為偏差,很可能會影響下一代的發育及生長。

研究以公老鼠為例,公老鼠若沒有吃足葉酸,所生下的寶寶缺陷風險將大增百分之三十,進而使出生的小老鼠有脊椎畸形和顏面骨畸形。因此,若要寶寶生得健康,不只有女性要努力,就連男性也要好好得控制自己的飲食。

     

鄭醫師補充:

男性健康的影響精子品質,決定下一代的健康甚鉅,上述研究就是很清楚的例證。葉酸不只是懷孕女性必備營養,同時也是男性決定下一代健康不可或缺營養來源,上述研究報導就是很清楚的例子。

參考文獻:

Low paternal dietary folate alters the mouse sperm epigenome and is associated with negative pregnancy outcomes

Nature CommunicationsVolume:4,Article number:2889DOI:doi:10.1038/ncomms3889

Received 03 April 2013
Accepted 07 November 2013
Published 10 December 2013

http://www.nature.com/ncomms/2013/131210/ncomms3889/full/ncomms3889.html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根據最新發表的一項研究發現:孕期酒精曝露,即使不會影響智力,但孩童日出現認知、情緒、行為、以及社交問題的機率明顯提升。

這項研究針對125位年紀介於6到12歲的對象者做研究,其中97位曾符合致命性酒精範圍症候群( Fetal Alcohol Spectrum Disorder),受試者接受神經認知、情緒、社交、行為、以及適應功能評估,結果發現:

孩童曾有胎兒酒精曝露(prenatal alcohol exposure),跟胎兒沒有酒精曝露的孩童相較,其執行功能、注意力、視覺空間記憶、抽象語言能力、情緒行為功能以及社交功能等表現分數都較低。

同時,胎兒酒精曝露的孩童,比較容易被激怒而出現挑臖行為。此外,這些孩童罹患注意力不足過動症以及憂鬱症的風險都比較高。

根據父母以及師長的報告,這些孩童比較容易出現社交問題。以上種種問題,皆與胎兒期酒精曝露有關,提醒大家留意。

參考文獻:

Justin L. Quattlebaum, Mary J. O’Connor. Higher functioning children with prenatal alcohol exposure: Is there a specific neurocognitive profile? Child Neuropsychology, 2013; 19 (6): 561 DOI: 10.1080/09297049.2012.713466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新生兒 不宜一覺到天亮

 

自由 

 



文/陳鈺萍


 


日前看見網路上出現「健康的母奶,讓寶寶一覺到天亮」這句話,不知媽媽們看出有什麼問題嗎?


 


◎母奶沒有健康或不健康的問題


 


根據研究,無論在生活困頓的國家,或是生活富裕的國家,母奶的成分,沒有太大的差異。也就是說,母奶成分並不會因母親的種族、營養狀況而有不同。想讓寶寶有足夠的奶喝,就是增加喝奶的頻率跟時間,這麼簡單!其中增加頻率又比延長時間來得有用!


 


◎新生兒一覺到天亮,其實很危險


 


新生兒的呼吸系統尚未成熟,不能有深沉的睡眠,這樣會忘了呼吸,而有睡眠呼吸中止的危險。


 


頻繁的夜奶,其實也是為了保命。寶寶跟媽媽睡在一起,媽媽呼出的二氧化碳,會刺激寶寶的呼吸動作!


 


媽媽在哺乳的同時,因為荷爾蒙分泌的關係,其實也在休息。不用擔心中斷的睡眠,會讓媽媽累壞。這是人類演化這麼久而來的機轉,很微妙。


 


據研究,全世界有44%至75%的媽媽是與小孩一起睡的。母嬰同眠最常見的形式是,寶寶挨著媽媽身邊睡在同一平面上。這樣對寶寶同時有觸覺、聽覺、嗅覺、視覺的刺激,與媽媽的互動。


 


在美國有兩間醫學院的睡眠研究中心,針對寶寶與照顧者的睡眠,已經做了20年的研究。


 


◎歸納母嬰同眠,對媽媽來說,短期的益處包括:


 


●睡得較多、對睡眠的品質較滿意。


 


●對寶寶的生理反應較敏感。


 


●較有能力解讀寶寶釋放的任何訊息。


 


●奶量較充足。


 


●泌乳激素濃度較高,延長產子間隔。


 


●能很快呼應寶寶的需求。


 


●對上班族媽媽來說,有較長的親子相處時間。


 


◎對寶寶的益處包括:


 


●增加母奶量。


 


●增加寶寶睡眠的時間。


 


●較少哭泣。


 


●對媽媽溝通的敏感度增加。


 


●淺眠時間較多,但就年紀來說,是適當的。


 


●心臟跳動次數增加。


 


●減少睡眠第3、第4期發生呼吸中止的次數。


 


●清醒時,表現較佳。


 


這些寶寶的年紀是11至15週大,寶寶挨在媽媽身邊睡,晚上平均約1.5小時要喝一次奶。母嬰同眠,彼此在生理與行為上,是互相影響的。雖然醒來的次數較多,對寶寶來說,可能就是這樣降低了呼吸中止發生的機率,對媽媽來說,雖然睡眠一直中斷,可是統計起來,媽媽感覺「睡得好」與「睡得飽」的比例卻遠遠多於母嬰分眠的媽媽。


 


母嬰同眠時,媽媽與寶寶睡眠是同步的,也就是寶寶醒來要喝奶時,媽媽也醒了。


 


(作者為婦產科醫師,目前為全職媽媽)


      


很多準媽媽們會擔心孩子生下來以後,若自己哺乳,睡眠往往會中斷,尤其是母嬰同眠的母親,新生兒在每一個半小時左右需要餵奶一次,如此下來,當媽媽的狀況恐怕無法負荷。


最近有婦產科醫師,本身也是全職媽媽的她找到國外相關的睡眠醫學研究來加強准媽媽們的信心,而且她提醒準媽媽們,寶寶若睡太久,可能會造成呼吸終止,只要媽媽確保寶寶有吃飽,不會因過長的睡眠導致呼吸中止,那麼媽媽就算是分段睡眠,與母嬰分眠的媽媽相較,睡眠品質更佳,其好處大約可歸納如下:


 


●睡得較多、對睡眠的品質較滿意。


 


●對寶寶的生理反應較敏感。


 


●較有能力解讀寶寶釋放的任何訊息。


 


●奶量較充足。


 


●泌乳激素濃度較高,延長產子間隔。


 


●能很快呼應寶寶的需求。


 


●對上班族媽媽來說,有較長的親子相處時間。


 


◎對寶寶的益處包括:


 


●增加母奶量。


 


●增加寶寶睡眠的時間。


 


●較少哭泣。


 


●對媽媽溝通的敏感度增加。


 


●淺眠時間較多,但就年紀來說,是適當的。


 


●心臟跳動次數增加。


 


●減少睡眠第3、第4期發生呼吸中止的次數。


 


●清醒時,表現較佳。


對寶寶來說,母乳是老天爺特別調製的天然食物,全世界沒有任何一種嬰兒奶粉可以超越,而且對哺餵母奶的媽媽而言,每天可以消耗熱量平均約五百卡洛里的熱量,有助於幫助母親產後自然瘦身,相關的臨床研究可參考:


Dewey KG, Heinig MJ, Nommwen LA. Maternal weight-loss patterns during the menstrual cycle. Am J Clin Nutr 1993;58: 162-166


對寶寶而言,母奶中含的營養成分比例相近,,但是媽媽本身若是服藥、飲酒、吸煙、喝咖啡等等,還是會對寶寶有所影響,提醒大家注意,有興趣的人不妨參考:


Denise Fisher. "Social drugs and breastfeeding"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鄰苯二甲酸提高早產風險

(中央社記者顏伶如波特蘭19日專電)密西根大學公共衛生學院與布里翰婦女醫院(Brigham and Women'sHospital)聯合發表的最新研究報告指出,孕婦若接觸到鄰苯二甲酸(phthalate),早產風險將大幅提高。

由美國國家環境衛生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of Environmental Health Sciences)贊助的這項研究,研究報告18日發表於「小兒及青少年醫學月刊」(JAMA Pediatrics)。

研究人員檢驗了130名足月之前生產的婦人,在懷孕期間所提供的尿液樣本,並且比較352名足月生產婦人懷孕期間的尿液樣本,分析尿液當中的鄰苯二甲酸代謝物(phthalate metabolites)含量。

檢驗結果發現,相較於尿液當中有最少量鄰苯二甲酸代謝物的婦女,尿液當中含有最多量鄰苯二甲酸代謝物的婦女,出現早產的機率大約高出2倍到5倍。

主持這項研究的密西根大學(University ofMichigan)公共衛生學院副院長米克爾(John Meeker)發表聲明指出,早產堪稱重大公共衛生挑戰,如今早產率較20年前明顯增加,但醫學界卻不知道肇因為何,某些避免早產發生的方式,事實上效果有限,這項研究則讓醫學界就環境因素對早產的影響獲得更多了解。

米克爾表示:「下一步,我們需要知道孕婦是如何接觸到鄰苯二甲酸,以及究竟在懷胎幾個月的時候接觸到,以便能夠明確告知已經接觸的孕婦,並且擬出降低風險的策略。」

鄰苯二甲酸經常使用在塑膠製品當中,目的在於增加彈性。鄰苯二甲酸在許多產品當中出現,包括玩具、食品、塗料、個人清潔用品等。

 

鄭醫師補充:

環境賀爾蒙或者汙染越來越多,早產機率也隨之提高,這項研究提醒我們母體的汙染導致早產風險。

環境賀爾蒙防不勝防,目前只能透過相關功能醫學檢測來判定是否過高?若是體內有較高濃度被偵測到,最好透過適當的方式來排毒,減少體內相關汙染物的濃度,降低早產風險。這裡建議的方式,不適於孕婦,最好是在準備懷孕時就能事先得知結果以及處理,懷孕過程做任何排毒的動作,可能會殃及胎兒,提醒大家留意。

參考文獻:

http://archpedi.jamanetwork.com/article.aspx?articleid=1769137

Ferguson KK, McElrath TF, Meeker JD. Environmental Phthalate Exposure and Preterm Birth. JAMA Pediatr. 2013;():-. doi:10.1001/jamapediatrics.2013.3699.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月子餐錯吃帶殼海鮮 母乳餵出「過敏兒」大增

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母乳媽媽當心,哺乳期吃錯食物,可能害孩子變過敏兒!台灣兒童過敏氣喘免疫及風濕病醫學會理事長王志堯今(15)天表示,研究發現,月子餐錯吃螃蟹、蚵仔等帶殼海鮮,或迷信「喝奶補奶」的媽媽,餵出過敏兒機率大增;這份長期追蹤研究也顯示,台灣小兒過敏十年之間大增,光在台北,每2人就有1人鼻過敏。

2013亞太過敏氣喘及臨床免疫學大會即日起至11月17日,在台北舉辦,大會主席的王志堯會中就提出警告,台灣嬰幼兒過敏比例正逐年攀升,且每5年就大幅增加。

王志堯領導的這份十年研究,從2000年至2010年,從出生就追蹤過敏兒到3至6歲,發現台灣嬰幼兒每3人就有1人鼻過敏,在台北市等都會區,更飆破5成,每2人就有1人鼻過敏;氣喘方面,全台也攀升到每5人有1人,都會區每4人有1人。

過敏比例攀升,王志堯分析,主要原因肇禍居住環境集中、空氣污染,尤其是「飲食」問題,更是關鍵,研究就發現,雖然餵母乳可以減少嬰兒出生後過敏性皮膚病,但媽媽如果吃錯東西,反而會促進、誘發過敏現象。

以坐月子的「月子餐」為例,如果媽媽誤食堅果、帶殼海鮮,或者迷信牛奶「喝奶補奶」,就可能藉過母乳乳汁,讓寶寶喝進致敏的蛋白,更容易誘發過敏反應,成為過敏體質。

王志堯提醒,寶寶1歲之前,是預防過敏的關鍵期,目前醫界一致推崇媽媽應該哺餵母乳,因為母乳含有最天然的抗體,如果可以,建議媽媽應可能全母乳哺餵一年,對寶寶的健康會有最佳幫助;至於先前傳出重金屬疑慮的深海魚,醫師也認為,微量不致影響健康,ω-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反而有益。

王志堯強調,如果1歲之前,嬰兒已有皮膚過敏的過敏體質,到3歲時,氣喘風險遠比一般幼兒高出8到10倍,無論孩子是否出現症狀,都必須把握0到3歲的過敏預防關鍵期,透過飲食強化體內防護力。

  

鄭醫師補充:

母親本身有過敏體質,在懷孕過程以及哺乳期,最好能避免讓自己過敏的食物來源或者是環境過敏原,這包含急性以及慢性過敏原的反應,因此孕婦甚至是懷孕期,就能透過完整的急性及慢性過敏原分析,儘量避免過敏原的接觸,對於減少寶寶過敏的發生以及嚴重度都有明顯的幫助。過去相關研究亦證實孕婦減少過敏指數,能有效幫助寶寶降低過敏發生率。至於哺乳,更是要留意媽媽本身容易引發過敏的來源,提醒大家留意。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孕婦做運動 有助寶寶腦部發育

【台灣醒報記者莊瑞萌綜合報導】研究發現,孕婦每周進行簡單的運動,可幫助腹中寶寶腦部的發育。加拿大研究者透過實驗證實,「運動媽媽」生出的孩子,對於不同聲音的敏感度較佳,顯示其腦部發育較快。

加拿大蒙特婁大學附屬醫院研究者在聖地牙哥舉行的「神經科學學會大會」上,發表研究結果指出,孕婦適當運動可幫助胎兒腦部發育。研究者隨機挑選了18位懷孕19-20週的準母親,其中10位每周必須進行至少3次包括快走、跑步或游泳等可達到呼吸急促的運動,每次至少20分鐘,平均一周運動時間2小時,對照組的8位準媽咪作息則完全正常。

新生寶寶在出生8到12天後以腦電波儀檢查測試,研究者向在母親膝上睡覺的寶寶,播放不同聲音聽覺記憶(auditory memory),結果發現母親曾在懷孕時運動的寶寶,腦部運作較為成熟,顯示腦部發育較快。

不過,研究者並無法確切指出為何母親運動會幫助孩子腦部發育,推測可能是運動時提高氧氣吸收量,不僅對母親健康有益,還可能促進胎兒發育。研究者艾倫伯格表示,過去的動物實驗也顯示出類似結果,但這次從母親運動觀察其對胎兒腦部發展的影響,則發現長期性的正面作用。艾倫伯格表示,「我們相當樂觀認為,這項研究結果將會鼓勵更多孕婦加強自己的運動習慣,因為只要透過簡單的運動,就可以讓孩子的未來大不同。」

另一名研究者娜邦勒莫伊也指出,「嬰兒辨別不同聲音對於發展語言能力相當重要,而且有運動習慣母親的孩子,其腦部發育較為成熟,因此,運動本身不但沒有副作用,還可以幫助孩子。」

 

 

鄭醫師補充:

很多孕婦一旦懷孕,能坐就不站,能躺就不會坐,活動量反而下降,若要幫助寶寶腦部發育比別人快,不妨試試規律運動,每次20分鐘,一周3次,就有效果。

上述最新發表的研究的原文報導來源:

http://www.newswise.com/articles/exercise-during-pregnancy-gives-newborn-brain-development-a-head-start?ret=/articles/list&category=medicine&page=1&search%5bstatus%5d=3&search%5bsort%5d=date+desc&search%5bsection%5d=10&search%5bhas_multimedia%5d=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美國研究-使用藥物引產 可能與自閉症有關

中國時報【鍾玉玨╱綜合報導】

美國杜克大學統計62萬5000名兒童後發現,孕婦分娩時使用藥物引產,孩童罹患自閉症的比率會略微提高,其中又以男童居多,約為女童的3倍。因此呼籲孕婦,非必要最好不要施打藥物引產。

研究發現,美國北卡羅萊納州的新生兒中,每1000個男嬰或女嬰,分別有13位與4位自閉症患者,其中超過1/3母親使用藥物引產。

杜克大學教授葛雷格利(Simon Gregory)認為,每1000個新生兒中,約有2個自閉症案例或可因為母親不接受引產而避免。不過研究團隊也強調,適當使用藥物引產的確能拯救胎兒的性命。

這項研究是歷來針對引產與自閉症之間有無關連性的最大研究,用意是不希望有任何母親有錯誤認知,動不動就要求引產。

研究發現,引產生下的小孩,自閉症略高,可能是因為引產的藥物所致,也可能是懷孕期間胎兒的腦部發育受到了影響。此研究結果發表於最新一期的《美國醫學會小兒科》期刊。

英國皇家婦產科醫師學會發言人賀德表示,引產依舊有必要,有助於母子安全度過分娩過程,上述研究應該只是統計上的概論,沒有實際證據能確切證明引產和自閉症的關連性。

 

鄭醫師補充:

這項研究提醒待產的女性,最好儘量使用自然生產,減少自閉症的發生風險。藥物引產,儘量避免,除非有絕對必要,當然最好先跟醫師溝通,就我所知,國內也有醫師對於生產,儘量採用自然產程,甚至可以不必剃陰毛、不必灌腸以及減會陰等方式,與居家生產的流程相同,建議大家可以多和醫師討論,儘量以自然方式來生產,對孕婦以及胎兒本身都好。

參考文獻:

Gregory SG, Anthopolos R, Osgood CE, Grotegut CA, Miranda M. Association of Autism With Induced or Augmented Childbirth in North Carolina Birth Record (1990-1998) and Education Research (1997-2007) Databases. JAMA Pediatr. 2013;167(10):959-966. doi:10.1001/jamapediatrics.2013.2904.

http://archpedi.jamanetwork.com/article.aspx?articleid=1725449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即將懷孕或者孕婦的女性們請留意,根據美國最新針對非白人女性的研究發現,維他命D濃度太低的女性,早產風險增加。

維他命D濃度低的非白人女性懷孕,小孩在37周前生的比例比較高。提高維他命D的濃度,有30%的孕婦降低早產的風險。

研究人員提醒,對於孕婦,應該留意體內維他命D的濃度是否充足,不足的話,最好透過日曬或者營養補充來調整,降低早產風險。

參考文獻:

L. M. Bodnar, M. A. Klebanoff, A. D. Gernand, R. W. Platt, W. T. Parks, J. M. Catov, H. N. Simhan. Maternal Vitamin D Status and Spontaneous Preterm Birth by Placental Histology in the US Collaborative Perinatal Project. Americ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2013; DOI: 10.1093/aje/kwt237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德研究:肥胖學生 數學較差

【台灣醒報記者莊瑞萌綜合報導】肥胖真會影響在校成績?德國研究指出,學童如果過於肥胖,會影響數學成績以及升高中的機會。研究也首度證實,肥胖的確會影響孩子的課業表現;稍早研究曾指出,學歷較低的民眾較容易出現肥胖問題。目前德國3歲至17歲兒童,有15%身材過重,6%為肥胖。

 

德國柏林社會科學研究中心首度證實,不管家庭背景如何,學生肥胖的確會影響其在校數學成績。研究者指出,肥胖的兒童數學成績雖非最差,但要達到「好」與「非常好」的機會,則比其他正常體重的學生還低了11%;女生身材過胖易遭受霸凌,因此較容易缺乏自信,或是引發問題行為。不過,同樣的問題在男生身上則不明顯。

值得注意的是,肥胖對於數學成績的影響,並不能用孩童健康程度、運動頻率及收看電視時間多寡等相關因素代換。研究也指出,肥胖男女學生升上高中的機率偏低,過重的男學生升上高中的機會也較低。研究者認為這些現象通常與老師主觀上認為肥胖學生能力較差,以及家長對自己孩子表現缺乏信心有關,因此減少了讓這些孩子到高中就讀的機會。

德國教育制度規定,修完義務教育後,依照老師、學生與家長的意願,可決定往後就讀的學校。學業成績較好的學生,通常會選擇文法高中就讀,因為這是進入高等教育必經之路。

美國疾病管制中心則指出,孩童肥胖對於健康與幸福具有立即及長期性影響,肥胖孩童產生關節問題、罹患心血管疾病或癌症的風險也會提高。美國國內兒童及青少年人口肥胖的比例,過去30年來已增加3倍,影響人口高達1250萬人。

本次研究結果將刊登在《Zeitschrift für Soziologie》期刊。

  

鄭醫師補充:

孩童肥胖對現在的社會來說,出現的比例越來越高,除了先天體質、飲食問題外,缺乏是當運動以及花過多時間看電視、玩電玩、電腦、智慧型手機或者平板等等,也是原因,然而不留意控制,對小孩的影響可能是終身的,不可不慎。

參考文獻:

http://www.wzb.eu/en/press-release/obesity-influences-school-success

http://www.zfs-online.org/index.php/zfs/article/viewFile/3144/2681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在校成績要好 運動不可少

 

(法新社巴黎21日電) 研究今天指出,定期運動有助提升青少年在校成績,尤以女孩的科學表現最明顯。

根據這篇發表在「英國運動醫學雜誌」(British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網站的研究,青少年運動量愈大,課業表現愈好,「似乎以女孩的科學表現提升最明顯」。

外界長期以來認定運動有助提升腦力,但直到現在才獲得足夠的科學證據。

英格蘭、蘇格蘭與美國研究人員以近5000名11歲兒童為研究對象,要求他們配戴感測器1週以評估運動量。

研究人員分別在這些孩子11歲、13歲與16歲時,評估他們英文、數學與科學表現。

研究人員發現,11歲時運動量最大的兒童,在這3階段與3領域的表現都是最好的。

研究發現,11歲男孩與女孩,平日分別每做17分鐘與12分鐘運動,到16歲以前就會看到成績進展,尤以女孩的科學課堂表現最明顯。

衛生當局建議的運動量是每天60分鐘,然而令人擔心的是,研究人員發現,11歲男孩每天的中至高強度運動只有29分鐘,女孩則約18分鐘。(譯者:中央社陳怡君)

 

 

鄭醫師補充:

四肢發達有助於幫助大腦不簡單,過去研究發現頂尖的運動員其智商明顯高於一般人。一般來說,年輕女性的運動習慣比較難培養,青少年時期是養成運動的關鍵時期,建議為人家長儘量鼓勵以及協助兒童養成固定運動的習慣,不只幫助身體健康,也有助於提升學業表現。

參考文獻:

Associations between objectively measured physical activity and academic attainment in adolescents from a UK cohort

  • J N Booth,
  • S D Leary,
  • C Joinson,
  • A R Ness,
  • P D Tomporowski,
  • J M Boyle,
  • J J Reilly

Br J Sports Med bjsports-2013-092334Published Online First: 22 October 2013 doi:10.1136/bjsports-2013-092334

http://bjsm.bmj.com/content/early/2013/10/04/bjsports-2013-092334.abstract

類似研究可以對照參考:

http://www.ijbnpa.org/content/5/1/10/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塑毒遺害兒童 恐影響智力

中央社 – 2013年10月19日 下午4:50
 

(中央社記者陳清芳台北19日電)高醫附設醫院追蹤發現,兒童停止塑毒食品半年後,血液中偏低的甲狀腺刺激素未回升,應繼續追蹤孩子的腦部發育、智能表現。

 

高雄醫學大學公共衛生系教授吳明蒼透過高醫附醫2011年5月31日至6月17日的「塑化劑諮詢特別門診」,收集到60名10歲以下未接受過任何荷爾蒙治療的兒童,檢測兒童尿液中的4種塑化劑代謝物濃度及血液中的內分泌變化。

 

吳明蒼今天在公共衛生年會發表研究指出,受檢兒童在停用塑毒食品6個月後,尿液中的塑毒代謝物濃度明顯降低,可是血液中的甲狀腺刺激素(TSH)一直偏低,沒有回升,家長應積極帶孩子回來接受長期追蹤。

 

吳明蒼認為,長期以來,吃到塑化劑的孩子不知道有多少,只是甲狀腺刺激素濃度並沒有低到異常、病態的程度,不容易被醫師察覺,若不是食品藥物管理署的技正在檢驗室發現並揭發塑毒食品,恐怕更多孩子受害。

 

林口長庚醫院兒童內分泌暨遺傳科主任羅福松受訪指出,甲狀腺刺激素透過腦垂體前葉分泌製造甲狀腺素,以掌管人體基礎代謝率,對2歲以下嬰幼兒更與腦部發育有關,如果分泌不足,恐怕影響孩子的智能、身高,也會使一般人心跳變慢、怕冷、易疲倦。

 

「智商100、110、130,絕對有差」,羅福松說,吃到塑毒孩子的生長發育值得關切,除了立即減少接觸食入塑化劑、檢測智商與身高,也要追蹤檢驗甲狀腺刺激素、游離甲狀腺素,完整評估塑毒對兒童內分泌及生長發育的長期影響。1021019

 

 

 

鄭醫師補充:

 

最近關於塑毒的判賠金額,引起社會關注與討論,法官判賠金額不高的理由是因為塑毒本身毒性不高,影響不大。然而兒童本身若是長期食用與曝露,甲狀腺功能便會直接受到抑制,影響小孩智離發展,不可輕忽。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嬰幼兒服用抗生素、解熱劑 提高過敏疾病發生率

NOWnews – 2013年10月15日 下午7:27

 







記者吳順永/台南報導

成大醫院小兒科王志堯醫師的研究團隊,與國家衛生研究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熊昭所長、蔡慧如副研究員及其研究團隊共同合作,使用全民健康保險研究資料庫的資料,針對兩個出生世代進行追蹤研究。


研究針對兒童出生1年內服物的機用抗生素或解熱劑,是否會增加未來發生過敏免疫疾病,例如異位性皮膚炎、過敏及過敏性鼻炎的風險,結果發現,發生風險比未服用藥率高。


王志堯醫師等人研究發現,兒童出生1年內,服用抗生素罹患異位性皮膚炎的風險是未服用抗生素兒童的1.61倍、氣喘為1.38倍,過敏性鼻炎則為1.41。


此外,兒童出生1年內服用解熱劑,與出生1年內未服用解熱劑比較,其罹患異位性皮膚炎、氣喘以及過敏性鼻炎的風險也較高。以1998年出生世代為例,異位性皮膚炎的發生率隨年齡增加而降低,而氣喘及過敏性鼻炎的發生率隨年齡增加而上升,至4歲後隨年齡增加而下降。


王醫師進一步說明,無論是異位性皮膚炎、氣喘或過敏性鼻炎,出生1年內曾經服用抗生素及解熱劑的兒童發生率最高,曾經服用其中之一藥物的發生率次之,不曾服用兩種藥物的發生率最低。


王志堯醫師強調,研究證明,對於兒童出生一年內服用抗生素或解熱劑,是會增加未來發生過敏免疫疾病的機率,本研究結果可提供臨床兒科醫師開立處方之參考,並提醒家長正確的用藥觀念,瞭解服用抗生素或解熱劑對嬰幼兒身體免疫以及生長發育,可能造成的影響。


 



鄭醫師補充:


到底是嬰幼兒本身體質比較差,經常生病或者感冒比一般人嚴重,須要用藥才能控制症狀?或者是退燒藥物及抗生素導致日後過敏疾病增加?這樣的研究並沒有指出確切因果關係。一旦感冒,儘量透過自然療法來幫助嬰幼兒緩解症狀,必要時,透過相關專業醫師給予適當的飲食建議,應該對於嬰幼兒的免疫能力提升,有直接幫助,減少感冒發燒的機率,進而減少相關用藥降低過敏風險。


我把去年一篇文章摘錄出來給大家做比較參考:七歲前使用退燒藥會導致氣喘罹患率增加。


2012年10月根據丹麥一項研究結果,寶寶發燒疼痛,服用止痛解熱劑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可能會增加寶寶在學齡前出現哮喘症狀的風險。





刊登在「過敏及臨床免疫學期刊」(Journalof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的研究,以411名丹麥兒童為對象,針對乙醯胺酚──較為人知的商品名稱是「泰諾」(Tylenol)──與兒童罹患哮喘的關係加以分析。 研究人員發現,在嬰兒期間服用愈多乙醯胺酚的兒童,愈有可能在孩童早期出現類似哮喘的症狀。 這項研究也包括追蹤336名兒童,自出生到7歲期間,而他們的母親都有哮喘,這也增加了寶寶罹病的風險。

 
乙醯胺酚──較為人知的商品名稱是「泰諾」(Tylenol)──本地的名稱就是普拿疼,這是小兒科看診常用的退燒藥。
不論如何,乙醯胺酚代謝需要用到肝排毒最重要的抗氧化物質,也就是穀胱甘肽,因此服用這類藥物,多少會增加身體負擔,過量服用,對肝臟甚至有不可逆的傷害,提醒大家留意。

 

Infant acetaminophen use associates with early asthmatic symptoms independently of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s: The Copenhagen Prospective Study on Asthma in Childhood 2000 (COPSAC 2000 ) cohort

 

Eskil Kreiner-Møller, Astrid Sevelsted, Nadja Hawwa Vissing, Ann-Marie Malby Schoos, Hans Bisgaard

The Journal of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 , 26 October 2012 (10.1016/j.jaci.2012.09.017)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營養又便宜 西瓜尚厲害

 

中央社 

 



 

(中央社記者顏伶如波特蘭7日專電)物價節節高升,賢明的家長要買哪些水果給小朋友,才能達到花最少錢卻獲得最多營養的效果?根據美國一項調查,西瓜榮登榜首。


 


成立主旨在於促進生活健康、經濟穩定的非營利智庫機構Sightline Institute,為了讓民眾瞭解哪些水果價格最便宜,卻擁有最多維他命等營養成份,推出由研究人員藍斯頓(Jennifer Langston)與海斯(Eric Hess)彙整的排行榜,10種水果上榜。


 


據這項排行,價格最便宜,卻擁有最多營養的水果,第1名西瓜,第2名洋李,第3名柳橙。蘋果與草莓排名第4、第5。


 


第6名至第10名:甜瓜、葡萄、香蕉、奇異果與桃子。


 


藍斯頓與海斯以美國農業部公布每種水果平均每杯的營養成份含量為根據,配合美國最大有機食品連鎖超市Whole Foods Market採用的「總計營養密度指標」(Aggregate Nutrient Density Index)評分,再計算各種水果平均每杯的價格。


 


莓子類水果含有大量維他命,營養成份雖然相當豐富,但因為售價相對較高,綜合衡量之後排名位置就落後於西瓜、蘋果等。1000307



在物價什麼都漲,必須看緊預算的前提下,媽媽上市場或者到大賣場買菜,想要幫家人藉由水果補充營養,到底如何選購才是最有經濟效益的?最近在美國一個促進生活健康、經濟穩定的非營利智庫機構Sightline Institute的研究人員與美國的有機連鎖超市合作,透過「總計營養密度指標」(Aggregate Nutrient Density Index)評分,再計算各種水果平均每杯的價格。營養及價錢的雙重考量下,,前十名上榜的水果分別為:


第1名西瓜,第2名洋李,第3名柳橙。蘋果與草莓排名第4、第5。


 


第6名至第10名:甜瓜、葡萄、香蕉、奇異果與桃子。


台灣真是個好地方,一年四季都能吃到西瓜,建議媽媽們在選購水果時,能夠參考上述的分析研究,在經濟及營養都能兼顧的狀況下,讓家人身體更健康。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洪蘭:不必幫孩子找興趣,他自己會告訴你!

作者: 洪蘭 | 親子天下 






一位媽媽說,為了找出她孩子的潛能,她每天加班賺錢,送孩子去上各種才藝班。每個月3萬元的學費,她已經花了8年,但是孩子仍找不出特別的興趣。她問:「還要多久,興趣才會出現?興趣定型後,能改變嗎?」

其實人的興趣一直在改變。小六與國一才差1年,他們玩的玩具就大不相同,孩子會隨著年齡、心智的成長而轉移興趣,甚至進了大學,興趣還會再變。1995年艾美獎得主彼得.巴菲特(股神巴菲特之子),就是幾經轉折才走上音樂之路。他有個朋友更厲害,幾乎每學期都在轉系:大學一年級念的是機械工程,後來覺得工程太呆板,轉去念抽象的物理;念了物理後,又發現他最愛的其實是物理有秩序的模式,所以轉修數學;數學吸引了他兩學期,又覺得數學只空談模式,缺乏動手做的實際感,所以轉去念藝術;藝術仍不能滿足他,也不確定自己是否真的有藝術天分,又轉去念建築。

建築既是藝術又是科學,建築的設計要用到物理和數學的知識,建築藍圖的繪製使他的藝術訓練可以派上用場,照講是很理想了;但是他又發現,很少人肯花大錢實現建築師的理想,反而要聽雇主的意見,覺得很挫折又想轉系。在念建築時,他發現對各種建材所表現出來的美感很有興趣,所以轉去念材料科學。

兜了一大圈,結果又回到了工程,但是這一圈的經驗使他變成獨一無二的都市計畫專家。他知道造型的美感、建材的選取會影響在裡面工作者的心情,因此開始做綠建築,所學所用,現在過得非常愉快。所以,一開始的迷惘沒有關係,「遊蕩的人未必都是迷路的人」(Not all who wander are lost.)。人生的路,只要好好走,沒有白走的。

真正的興趣自己會出來,就像生命自己會找出路一樣。回頭再說彼得,彼得學鋼琴中斷過4次,他說心中一直有個聲音在纏繞著他,但不知道是什麼。他吃不下、睡不著,只好從史丹佛大學退學去尋找,最後成為音樂家,並與父親一起在洛杉磯登台演出。那天他父親開玩笑說自己是來「驗收鋼琴學費的投資成果」。可見為了他學鋼琴,他父親也花了不少錢。

人的興趣是要花時間去尋覓的,它可能隱藏在很多面具之下,但只要是真的,終究會浮現出來。反而是出現後,人不見得有勇氣去走這條路,因為這條路往往不容易走;人有好逸惡勞的天性,喜歡走阻力最小的路。

所以父母不必急著去找孩子的興趣在哪裡,時機到了,孩子會告訴你。只是當孩子告訴你時,你要能放手讓他去走。吳季剛成功最大的功臣是他的母親,她有勇氣抵擋別人的閒言閒語,保護吳季剛走跟別人不同、卻是他衷心喜愛的路。

人只有做自己喜歡的事才會成功。這位媽媽可以停止送孩子上才藝班了,時機到了,孩子會來求你。


鄭醫師補充:


真正能成功事業,最好是當事人喜歡又是當事人擅長的領域,只有喜歡是不夠的,我們從電視的選秀節目可以看到這樣不少例子。


對父母來說,能把對孩子的投資集中火力,不僅在經濟的負擔上可以減省,還可以幫助小孩早日確定自己的發展方向,幫助小孩順強補弱,真正提高個別不同的競爭力。


目前市面上已經有這類有效的分析工具了,建議大家可以多利用。要找出小孩的天賦智能,其實可以免去漫長的等待,提醒大家。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洪蘭:比分數更重要的事

作者: 洪蘭 | 親子天下 






一位朋友的女兒想來台灣自助旅行。朋友寫信請我就近照顧一下,因為辛蒂才十七歲,尚未成年,她有些擔心。
 
辛蒂抵達後,第二天一早,悄悄起床,幫我把廚房和廁所洗得乾乾淨淨,還去外面把陽台也掃了。我很驚訝,她說:「有時差,睡不著,而且做這點小事不花什麼力氣,」又說:「力氣是最用不完的,睡一覺明天又有了。從小到大,我媽總是告訴我看到事情就去做,不要管是誰的,因為只有從做中才能真正學到東西。」我想起她母親也是研究神經的,不禁點頭。
 
的確,在實驗上看到經驗是促使神經連接最好的方式。神經的迴路經過反覆練習,連接得又密又緊,原本需要很多神經元才能做的事,在熟練後,一點點神經元就可以圓滿完成任務,活化的區域不但減少,還會改變地區。例如,小提琴生手和大師在彈奏時,大腦活化的區域不同:生手的小腦會大大的活化起來,而大師只有一點點;大師活化最多的是前運動皮質區,表示他在拉這一小節時,已在預期下一個動作了。所以古人說「熟能生巧」,父母應該放手讓孩子去做,因為孩子需要經驗來幫助神經連接以強化學習。
 
因為辛蒂很有禮貌,我就介紹她去台中的好友家住。沒想到,台中的朋友也很喜歡辛蒂主動做事的態度,就介紹辛蒂去她台南的娘家住。這一路上,因為辛蒂不偷懶,肯動手,笑口常開,她遇見的每一個人都自動幫她安排各種行程,使她在台灣玩得非常愉快。台中的朋友還說她念高二的兒子本來是渾渾噩噩的過日子,跟辛蒂談了兩晚以後,不一樣了,振作起來了。
 
原來她兒子平日除了讀書,什麼事都不會做。台灣的孩子光讀書時間就不夠了,怎麼可能去做別的事?但辛蒂告訴他,人生除了考試,還有很多更重要的事。她問他:「你考完試想做什麼?」他答不出來,說:「還沒想過。」她說:「在你還沒想到時,世界上已有很多跟你同齡,甚至比你更小的人,已在想同樣的事了。他們在生活中,已經開始替自己蒐集未來可用的資料,累積未來可用的人脈和經驗。你如果現在還沒想,將來怎麼去和別人競爭?」又跟他說:「天下只有自己的母親會容忍你的壞習慣,無數的其他人是不會的。如果你不做,別人沒有義務替你做,你只會看到別人飛黃騰達,而你連門都進不去。」現在她兒子乖了很多,常常伸手幫忙了。
 
我想起前幾天,美國有個家庭因為他們四歲和七歲的孩子在飛機上亂跑、不肯綁安全帶,被機長趕下飛機。很多人上網罵這對父母,說如果四歲和七歲就管不住了,長大後怎麼辦?叫父母不要為社會製造炸彈。
 
所以孩子真是要教,因為「有禮天下去得」。父母要把眼光放遠一點,不要計較現在的一分、兩分。孩子的未來不在這些分數上,是在他的人格和情操上,那才是我們教育的重點。


鄭醫師補充:


很多人小時候都被告誡只要把書讀好,其他事都不必管。結果書有沒有念好是一回事,長大後,生活上的瑣事處理動機及能力也跟著喪失,品格與情操也上不來,完全失去個人的價值與競爭能力。舉例來說,在讀書的時候,父母要小孩不必幫忙做家事,長大之後,抱怨小孩對家事不聞不問,也不願幫忙,孩子的壞習慣到底是誰造成的?


因此從小養成一些習慣很重要,我們希望小孩有閱讀習慣,即要從小培養,我們希望小孩長大能主動幫助家事,從小就要培養習慣。上面的討論文章就是很好的例子,在此謹提出來大家參考以及省思!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孩童學習音樂 有助語言學習

作者: 陳正健 | 台灣醒報 – 2013年9月19日 下午2:25

【台灣醒報記者陳正健綜合報導】中國字「聰」是形聲字,表示聽力好的意思,後來被引申為頭腦靈敏之意,因為聽力好的人 總是比較聰明。最近,美國西北大學研究證明老祖宗發現的道理,該研究指出,韻律感較佳的孩童,腦部處理聲音的能力較強,因此在對談中,可以快速理解對方的 談話,而在閱讀時,他們腦部記憶搜尋的能力也較強。


專家說,孩童們可以藉由音樂訓練,鍛鍊對聲音的敏銳度,這將有助於閱讀和語言的理解力。


美國西北大學邀請124名芝加哥高中學生,對他們進行音樂韻律感的測試。研究人員在學生的手指裝上儀器,以測量他們的手指敲打是否跟的上音樂節拍。另外,學生腦部也被裝上電極裝置,測量他們大腦對聲音的反應。


研究人員發現,節奏感最好的學生,大腦神經對聲音的反應也最佳,因此進行音樂節奏感的訓練,將能夠增加大腦對聲音的反應能力和課業學習的效率,因為之前他們的研究曾發現,音樂學習者對語言的理解能力也較佳。


西北大學教授克魯斯表示,當人們在做語言交流時,聲音敏銳度較高的人,大腦資料庫搜尋的速度也快,所以可以快速理解對方的談話。同樣地,聲音敏銳度較高的人在閱讀時,大腦記憶搜尋的速度也較快,所以理解能力較佳。


之前的研究曾指出,對聲音的反應遲鈍的孩童,在語言和閱讀上的能力比較差,甚至有可能產生閱讀障礙。


克魯斯還進一步說明,在課堂上,可能有許多的噪音,像是教室外的吵鬧聲、同學們搖動桌椅發出的聲音,這些會影響學生的專注力,但對聲音反應敏銳的學生,卻能在吵鬧的環境中,清楚地聽懂老師在講什麼。




鄭醫師補充:


小孩學習音樂甚至是學習音樂合奏,有助於小孩對聲音的辨認,對語言學習以及溝通有直接幫助,過去有些研究證實這樣的論點。這篇研究藉由腦部檢測來做確認的研究值得為人父母做參考。讓小孩學習音樂,不是一定要讓小孩成為音樂家,也幫助小孩在語言學習、聽課甚至是溝通上有幫助。


參考文獻:



The Ability to Move to a Beat Is Linked to the Consistency of Neural Responses to Sound Th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18 September 2013, 33(38):14981-14988;


http://www.jneurosci.org/content/33/38/14981.abstract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懷孕服用鴉片類止痛藥 寶寶有神經管缺陷風險

作者: 【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 | 台灣新生報 – 2013年9月12日 上午12:00












孕婦在懷孕初期時服用止痛藥要非常謹慎、小心。美國最新研究發現,懷孕女性若在懷孕初期服用「奧施康定」(Oxycontin)、「維可汀」(Vicodin)與「撲熱息痛」(Percocet)等止痛藥,寶寶出生後較容易出現脊柱裂等神經管缺陷,罹病風險增加一倍之多。


研究人員指出,孕婦一旦服用鴉片類止痛藥,小孩出現神經管缺陷機率會上升,神經管缺陷發生機率會增加到近萬分之六。


研究作者美國波士頓大學斯隆流行病學中心博士後研究員瑪哈莎‧亞斯狄表示,一般新生兒出生缺陷發生率約百分之二、三,因此用藥雖然會讓神經管缺陷機率增加,但這種情況還是相當少見。


這項研究已於近日發表於線上版「婦產科」醫學期刊。


研究團隊分析一項十二年研究,這項研究以六個月內要生產的孕婦為對象進行電話訪問,研究涵括各種問題,包括孕婦藥物使用紀錄等。其中有三百零五名小孩出生時有神經管缺陷,研究人員比對其他兩萬名健康小孩,結果發現,孕婦若服用鴉片類止痛藥,新生兒出現神經缺陷的機率就會增加,但研究並沒有證明兩者間是否有因果關係。


研究人員提醒,女性在生育年齡若需要使用到鴉片類止痛藥,最好多與醫師討論利弊得失,以減少用藥風險。


鄭醫師補充:


鴉片類止痛藥,也包含毒品例如像鴉片、海洛因等等,替代療法的美沙酮與丁基原啡因,也其實都是類似藥理作用,提醒大家留意。尤其是本來有海洛因依賴問題,後來以替代療法協助的孕婦,相關風險必須留意小心。


參考文獻:


Mahsa Yazdy, Ph.D., M.P.H., postdoctoral associate, Slone Epidemiology Center, Boston University; Siobhan Dolan, M.D., M.P.H., medical advisor, March of Dimes, White Plains, N.Y.; October 2013 Obstetrics & Gynecology


http://journals.lww.com/greenjournal/Abstract/publishahead/Periconceptional_Use_of_Opioids_and_the_Risk_of.99689.aspx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嬰兒在母胎 會聽聲音學習

作者: 莊瑞萌 | 台灣醒報 – 2013年8月28日 下午5:04

【台灣醒報記者莊瑞萌綜合報導】芬蘭研究發現,尚在母親肚子中的胎兒,其實聽得見外界的聲音,而且會開始學習記憶。更早的研究更曾指出,母親懷孕時喜歡看連續劇,孩子出生後也會受影響迷上連續劇,甚至對於劇情中出現過的音樂歌曲旋律相當熟悉。


赫爾辛基大學讓33位懷孕母親從懷孕29週到嬰兒出生那一天,每天聆聽一個3音節的芬蘭單字,每天重複播放同樣的聲音數百遍之多,有時候會播放第二個音節或發音方式不同的字,等到嬰兒出生後,研究者利用 腦電波儀(Electroencephalography)觀察嬰兒腦部活動,藉此發現他們聽到聲音的反應,結果發現嬰兒聽到過去熟悉的聲音時反應特別明顯。


研究者胡緹萊恩表示,「我們認為人類的腦部功能在這時候已經開始適應聲音,並且會透過學習來辨識聽到的聲音。」


在1988年,就已有研究發現,若母親懷孕時喜愛看連續劇,胎兒出生後也會沉迷劇情,或是至少對於劇中常出現的歌曲,很容易有熟悉感。胡緹萊恩也表示,「已經有證據顯示,胎兒會學習,而且嬰兒出生後,還會記得當初聽見的歌曲或是某一部分的詞句。」


研究者也發現,在母胎中就聽過同一單字的嬰兒,說出單字或是能辨別出不同處的能力,比未聽過的嬰兒佳。


美國華盛頓大學語言專家寇兒表示,「從研究結果來看,人類並非在出生後才開始學習語言,而是在母腹時就開始透過聽到不同聲音去學習,對於人腦在發育初期就具備如此能力,我感到相當訝異。」


本次研究結果刊登在《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期刊。


鄭醫師補充:


我在門診經常偶爾會聽到媽媽的遺憾:這小孩脾氣那麼不好,不知道跟我懷孕時,天天心情不好,常跟家人有爭執有關?也就是一般人所說的胎教不好。


到底胎教有無根據?我想上述的研究已經說明一切,也就是胎教的影響是存在的。因此在懷孕期間,保持良好的心情,甚至給小寶寶廳一些胎教音樂或者簡單的語言學習,多少影響小孩出生後的學習反應。


參考文獻:


  • Eino Partanen,
  • Teija Kujala,
  • Risto Näätänen,
  • Auli Liitola,
  • Anke Sambeth,
  • and Minna Huotilainen

Learning-induced neural plasticity of speech processing before birth PNAS 2013 ; published ahead of print August 26, 2013, doi:10.1073/pnas.1302159110


http://www.pnas.org/content/early/2013/08/14/1302159110.abstract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