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準媽媽不能輕忽的事(含親子關係) (496)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憂鬱父母 恐影響孩子學習力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今天表示,根據雜誌報導的一項研究指出,父母任一方陷入憂鬱,孩子的學業表現會受影響

這項發表於二○一六年二月「美國醫學會精神醫學期刊」的研究,以一九八四年至一九九四年間出生於瑞典的兒童為對象,樣本數超過一一○萬名。研究者將父母罹患憂鬱症與父母未罹患任何情緒疾患的孩子,比較最終學習成績。結果發現,父母親的憂鬱症影響孩子在學校裡最後一年的表現,即使父母親的憂鬱症在前幾年就發生了,影響仍然存在。

董氏基金會表示,父母罹患憂鬱症可能影響孩子的居家生活,造成壓力進而影響他們的學業表現。研究提到,若在嬰兒時期,母親就罹患憂鬱症,孩子可能在早期發展就沒有得到良好照顧,影響孩子長期的學習和解決問題能力。研究顯示,父母親在孩子成長的任何階段所發生的憂鬱症都與孩子的學業表現不佳有關,且若母親有憂鬱症,對女孩在學業表現的負面影響比男孩大。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表示,憂鬱症除了影響個人層面,也會影響家庭與人際關係。當家庭關係有緊張壓力時,必然會影響孩子學習表現。

她說,也有研究顯示,憂鬱症常與遺傳有關,若父母罹患憂鬱症,孩子又出現低學業表現時,可能須考慮孩子本身有憂鬱傾向,只是尚未被評估而已。

葉雅馨建議,若父母罹患憂鬱症,教育孩子時可以選擇幾名父母以外的其他親人,例如叔叔、阿姨、伯父等,共同成為長期的支持系統。

鄭醫師補充:

父母不管是有憂鬱症,或者其他精神疾病,若已經影響到其原本的功能(例如自我照顧以及照顧家人等等),以及人際關係,勢必影響到小孩的學業表現。

父母照顧好自己,也能幫助小孩在學校表現更穩定。

參考文獻:

  1. Hanyang Shen, Cecilia Magnusson, Dheeraj Rai, Michael Lundberg, Félice Lê-Scherban, Christina Dalman, Brian K. Lee. Associations of Parental Depression With Child School Performance at Age 16 Years in SwedenJAMA Psychiatry, 2016; DOI:10.1001/jamapsychiatry.2015.2917
  2. Myrna M. Weissman. Children of Depressed Parents—A Public Health OpportunityJAMA Psychiatry, 2016; DOI:10.1001/jamapsychiatry.2015.2967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孕婦抽菸改變基因 寶寶恐患唇顎裂

 

(中央社邁阿密31日綜合外電報導)孕婦抽菸可能會從化學性質上改變發育中胎兒的DNA,不僅可能造成胎死腹中,寶寶出世後也可能患有唇顎裂、肺部疾病或神經行為問題

法新社報導,不過美國仍有12%孕婦不聽醫生警告,繼續抽菸,香菸煙霧會穿過母體胎盤,讓胎兒暴露在化學物質中。

專家對抽菸會對胎兒DNA會有多大改變所知還不多,所以他們對13個規模較小研究進行後設分析,有些研究指出抽菸和DNA甲基化有關聯

後設分析中研究的6685名寶寶中,有13%新生兒的媽媽懷孕時經常抽菸。另有25%的媽媽懷孕時偶爾抽菸,或在懷孕初期戒菸

這些吸菸者的新生兒中,研究員發現有「6073處DNA遭化學修飾」,與非吸煙者媽媽的新生兒不同。

根據刊登在「美國人類遺傳學期刊」(American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的研究報告:「這些地方約一半跟特定基因有關。」

共同撰寫研究的國家環境衛生研究所(NIEHS)流行病學家朱貝爾(Bonnie Joubert)說,「許多信號指出(吸菸)跟發育過程有關」,並指出跟肺部和神經系統發育有關的基因發生改變,進而產生與吸菸相關的癌症和唇顎裂等先天性缺陷。(譯者:中央社陳昱婷)1050401

鄭醫師補充:

甲基化是身體非常重要得生理反應,甲基化有問題,影響的層面將會非常深遠,這篇報導提到的唇顎裂、肺部發育只是一部分,神經行為問題才是我們更要關注的關鍵。日後孩子的學習、專注力以及衝動控制若不穩定,父母恐怕得更加費心且勞心勞力。

參考文獻:

  • Joubert et al. DNA Methylation in Newborns and Maternal Smoking in Pregnancy: Genome-wide Consortium Meta-analysis. 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 2016 DOI: 10.1016/j.ajhg.2016.02.019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女性焦慮、憂鬱 做試管嬰易失敗

瑞典最新研究發現,女性若有憂鬱症、焦慮症,接受試管嬰兒療程時,懷孕機率比較低,而這種現象不一定和使用抗憂鬱劑有關聯。

研究團隊以瑞典兩萬三千多名女性為研究對象,這些人都在二○○七年後曾接受不孕症試管嬰兒療程,其中只有約百分之四的人再療程之前兩年確診罹患憂鬱症或焦慮症,有些人是在接受不孕症治療之前六個月服用抗憂鬱劑處方藥。

研究第一作者瑞典卡羅琳學院流行病學與生物統計學博士生凱洛琳‧賽斯塔表示,研究發現,女性接受第一是試管嬰兒療程時,無論當時已確診罹患憂鬱症、焦慮症,或正照醫囑服用抗憂鬱劑,其懷孕率、胎兒活產率都比沒有這些身心疾病、沒有服用抗憂鬱藥物者來得低

凱洛琳‧賽斯塔補充,最重要的是,研究進一步發現,確診患有憂鬱症、焦慮症,但沒有服用抗憂鬱劑的女性,懷孕機率、活產機率更低。

上述研究成果近日已發表於線上版《生育與不孕》期刊(Fertility & Sterility)。

研究主要作者流行病學與生物統計學副教授阿娜斯塔西亞‧妮曼‧伊莉亞道表示,總結來看,這些研究結果顯示,憂鬱症、焦慮症可能導致接受不孕症治療的女性懷孕率較低、胎兒活產率較低。不過這項研究並沒有證實兩者因果關係,由於不是隨機研究,因此可能是憂鬱症、焦慮症相關生活習慣、基因因素造成這種現象。

鄭醫師補充:

不管是自然懷孕或者人工受孕,對於不容易懷孕的體質,焦慮與憂鬱對懷孕都算是負面的影響。我也曾和中醫師討論過,在門診有些外籍配偶,來台在一段時間有生育的壓力,反而更不容易懷孕,對照這則報導,言之成理。由於服用抗憂鬱劑,對胎兒還是有些潛在的負面影響,因此,建議若於受孕期甚至是懷孕期有憂鬱或者焦慮傾向,最好藉由整合療法提供的營養療法來做調整以及改善。

  • Carolyn E. Cesta, Alexander Viktorin, Henrik Olsson, Viktoria Johansson, Arvid Sjölander, Christina Bergh, Alikistis Skalkidou, Karl-Gösta Nygren, Sven Cnattingius, Anastasia N. Iliadou. Depression, anxiety, and antidepressant treatment in women: association with in vitro fertilization outcome. Fertility and Sterility, 2016; DOI: 10.1016/j.fertnstert.2016.01.036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父母憂鬱症 加重小孩氣喘

家有氣喘兒,父母、照顧者的情緒狀態竟然也會影響小孩氣喘病情!研究發現,氣喘兒出現憂鬱症風險較高,且父母、照顧者若有憂鬱症,氣喘兒症狀很容易加重。近日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分校、德州大學達拉斯分校團隊想進行研究,了解父母、照顧者如果好好治療憂鬱症,是否可以改善氣喘兒病情。研究人員認為,如果發現治療父母、照顧者憂鬱症真能減輕氣喘兒症狀,對於往後氣喘治療將有很大幫助。

在美國,經濟弱勢、少數族裔氣喘兒照顧者當中,很高比率患有憂鬱症。研究人員認為,研究成果或許可以幫助縮減氣喘兒與一般兒童間的健康差距。

研究團隊正招募約兩百個家庭,以進行研究。過去文獻顯示,照顧者若有憂鬱症,氣喘兒病情容易加重。研究團隊以上述研究成果為基礎,想了解照顧者憂鬱症好轉,氣喘兒病情是否也會跟著改善。

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分校醫學與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精神科、兒科教授布魯斯‧米勒與比崔斯‧伍德表示,研究假設,改善照顧者憂鬱症症狀,可能讓氣喘兒病情好轉。

之前有一項試驗性研究發現,住院氣喘兒的父母若有憂鬱症,父母接受抗憂鬱藥物治療後,小孩氣喘病情也跟著改善,即使小孩氣喘治療策略沒有變動,結果也是一樣。米勒表示,當父母憂鬱症症狀改善,小孩氣喘症也跟著好轉

鄭醫師補充:

父母罹患憂鬱症已經很辛苦了,小孩的氣喘加重,不是雪上加霜?

非也,讓我們另類思考一下。許多父母關係不好的時候,小孩會生病,因為小孩生病,會讓父母得注意力轉移到照顧小孩上,降低父母衝突或者吵架的頻率。

過去我也曾碰到一位母親有經常性憂鬱的困擾,結果有一天正當她在家裡胡思亂想,心情低落時,學校忽然來電說女兒在校突然情緒失控,請她到校協助處理,結果當她到校門口時,女兒正好要衝出校門,在她一把抱住女兒的同時,她自覺自己的憂鬱一掃而空,因為照顧女兒比憂鬱更重要。

此外,過去研究告訴我們:有氣喘或者過敏的病史,罹患憂鬱症的比例也會比沒有氣喘或者過敏的人高出兩三倍。氣喘兒的父母可能都有過敏或者是氣喘的家族史。

最後,治療憂鬱症並非藥物不可。有興趣了解的人不妨參考拙著《除了開藥單,我還能做什麼?》的內容。

 

參考文獻:

http://www.ncbi.nlm.nih.gov/books/NBK215128/

http://www.buffalo.edu/news/releases/2016/03/028.html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如何智慧化解孩子的說謊行為?心理師這樣做

 

【華人健康網圖文提供/育兒生活】孩子的說謊行為代表了什麼?該如何看待與處理孩子的說謊行為?當孩子面對眼前的問題或壓力,得不到大人的信任時,乾脆說個謊?在誠實這門學問上,爸媽還是有許多方法可以使用,也讓親子關係能夠適時調整與修正。

如何智慧化解孩子的說謊行為?心理師這樣做

孩子說謊時,勿在眾人前質問

情況:

孩子去大伯家玩,很喜歡堂哥的兩台小車子,結果把堂哥的兩台小車子偷偷地放進口袋帶回家玩,此時,嬸嬸來告訴媽媽,孩子沒有詢問就把兩台小車子擅自帶走了……。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說,如果是別的父母來告訴你,你的孩子拿了別人的車子,爸媽優先要注意的,就是不要在眾人面前質問自己的孩子,可以先禮貌性地回覆會馬上回家問問看孩子,進行處理;等到回到家,先觀察孩子是否真的有把別人的車子拿回來在玩,如果是,媽媽可以說:「媽咪有點好奇耶,昨天沒有看到這兩台小車車耶,這兩台是從哪邊開過來我們家的呢?」

家長很激動,小孩不一定會有感覺

讓孩子有機會自己說出事情原委

大部分的爸媽一旦發現孩子出現說謊,甚至偷竊的行為,都會非常急著想要馬上處理與處罰。事實上,孩子根本還沒有機會察覺到自己的行為與後果之間的關聯性,也有可能孩子還沒有認知到所謂的偷牽涉到所有權的概念;唯有讓孩子自己說出來,讓某件事情暴露在對話之中,孩子才會真正有感覺。換句話說,爸媽應該要讓孩子自己說出(意識到)自己並沒有經過他人同意,就把人家的東西拿走這整件事情,接著,再來處理孩子的偏差行為

如何智慧化解孩子的說謊行為?心理師這樣做

爸媽不應陷入孩子給的理由中

這時孩子可能會急著解釋:「誰叫你都不買給我,我說了很多次我很想要這兩台車子了。」但爸媽這時要做的是把孩子拉回來,而不是順著孩子做解釋或是生氣,可以問孩子:「所以,你做了什麼?」要把焦點放在讓孩子覺察到自己的行為,就像在看行車紀錄器一樣;也要讓孩子自己說出怎麼做,可以改善自己的偷竊行為。

如果孩子說:「好吧,那以後就不要讓我去大伯家。」可再問他,為什麼不讓他去大伯家,就會改變偷竊行為?孩子可能會說:「因為我真的很喜歡去大伯家玩。」家長可以自行衡量,如果孩子的話能夠說服你的話,就那麼做。

自律由他律而來,所以還是要讓孩子知道當他做了不當行為,他就要付出他所在意的代價。最後,家長也要自己思考一下,是否在日常生活中對於孩子的需求,真的沒有適當滿足,才造成孩子的不當行為。

鄭醫師補充:

當家長發現小孩說謊或者偷竊,多少家長能夠不用怒不可抑的態度來處理小孩的說謊或者偷竊行為?即使抑制心中的怒氣,如果小孩的偷竊或者說謊行為還是一再出現,家長可以做什麼?

這篇報導提到的處理方式,是先給小孩面子,不當眾質疑或者給小孩難堪,接下來重點就是讓小孩說自己為什麼如此做的原因,在過程中,再試圖讓小孩看到自己行為所造成的後果或者傷害,然而,前提是小孩的覺察性是否足夠?

此外,當小孩在力爭自己的道理時,家長不妨耐著性子傾聽,同時可以透過這樣的問句來引導小孩:「在你心理面,你覺得那樣說(或者做)有哪理是對的?」不管是小孩或者是大人,對於承認自己做錯這件事,不少人都有心理障礙。要發現自己哪裡做錯,必須先要有足夠的「對」,才能去看哪裡做錯。使用這個問句時,必須小心,不帶任何批判的態度與語氣,給予小孩示意(聽到小孩說的話),直到小孩自己發現哪裡不對而願意去面對自己的錯誤。

其實小孩也有足夠的覺察性,因為覺性本自俱足,只是被蒙蔽而已,小孩跟大人一樣也有,如果可以打開,不必講什麼大道理,小孩自然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

這兩年多,我發現透過標靶共振原理提供的營養補充,能幫許多小孩打開本自俱足的覺性,年紀越小越明顯。甚至有醫師發現孕婦透過標靶共振原理補充的營養,可以直接影響到胎兒,出生後寶寶也比較乖巧,比較好帶。有興趣的人不妨和我討論,並應用相關的調整方式幫助小孩早日打開覺性,讓行為舉止能自我管控且得宜。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法國出現450例 抗癲癇藥恐致出生缺陷

根據法國衛生當局統計,1種廣泛用來治療癲癇的藥物,會使胎兒暴露於藥物影響下,在法國已造成大約450名新生兒的先天缺陷。

報告估計,「2006至2014年間,在子宮內受丙戊酸(valproate)影響而出現先天缺陷的胎兒,包含已出生或死產」,大約有425到450例。

根據報告,數字是由隆河-阿爾卑斯地區(Rhone-Alpes)所取得的數據,延伸推估至全法國的可能案例數。

法國衛生官員瓦里(Benoit Vallet)告訴法新社,自3月1日起,對懷孕婦女的用藥警語會加印在外盒包裝,目前只印在用藥指示上。

這種抗抽搐藥物多年來被標示為,具有造成出生缺陷的高風險,比率約為10%,而且也有較高的風險導致智力發育遲緩或自閉

1份2014年的歐洲報告呼籲,所有歐洲國家都應在開立丙戊酸的處方時,審慎評估患者狀況,以「將風險減至最低」。

舊報告同時呼籲,應加強確保此藥物不開立給15-49歲生育年齡婦女,或是已懷孕婦女,除非其他癲癇的替代治療已失效。

新報告指出,此藥物在法國也用來治療躁鬱症。

鄭醫師補充:

丙戊酸(valproate,原廠商品名為帝拔癲)是抗癲癇常用藥物,一般被認為是安全性較高的抗癲癇藥物。不只是癲癇,精神科也常用此類藥物做為情緒穩定劑。

然而長期使用這類藥物,會導致葉酸缺乏,孕婦服用,胎兒缺乏葉酸,自然會增加先天缺陷的胎兒,包含已出生或死產相關風險。由於葉酸對於神經發育至關緊要,因此胎兒缺乏葉酸,除了阻礙神經發育,增加死風產風險之外,也會影響智力以及增加自閉症風險。

補救的方式,第一是換藥(但其他替代藥物不見得更安全),第二,就是補充高濃度的葉酸(建議選用身體可以直接利用的活性葉酸型式)。

參考原文報導:

http://www.theguardian.com/world/2016/feb/24/common-epilepsy-drug-linked-to-up-450-cases-of-birth-defects-in-france

參考文獻:

http://www.fda.gov/Drugs/DrugSafety/PostmarketDrugSafetyInformationforPatientsandProviders/DrugSafetyInformationforHeathcareProfessionals/ucm192649.htm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母乳維生素D不足 寶寶須額外攝取

 

 

 

 

【台灣醒報記者黃捷綜合報導】加拿大最新研究建議,喝母乳的寶寶需要額外攝取維生素D。多倫多大學分析2500位兒童的健康資料,發現每多餵一個月母乳,孩童缺乏維生素D的風險就增加6%,進而增加生長遲緩、肌肉無力、骨骼變形、骨折等佝僂症的風險。

根據《路透社》報導,多倫多大學的最新研究指出,餵母乳的時期越長,嬰兒越容易缺乏維生素D,而維生素D若攝取不足可能導致佝僂病(俗稱軟骨病),產生生長遲緩、脊骨、盆骨及腿部疼痛、肌肉無力、骨骼變形等症狀

「研究結果並不是影射餵母乳不好,而是告訴住在離赤道越遠的人越要注意維生素D的攝取。」研究發表者強納森強調,此研究具地區性的限制,因加拿大少有陽光,國民自然也較容易產生維生素D不足的狀況,因此生活在其他陽光充足之處的人,就不太需要擔心兒童或是成人維生素D不足的問題

不過,國內也曾有出現母乳缺乏維生素D的案例。台灣兒科醫學會即建議,以純母乳哺育4到6個月的寶寶,應從4個月開始每天給予400單位口服維他命D補充劑,直到開始使用固體食物,甚至也有醫師認為應從出生後就補充維生素D,全母乳哺育者應持續補充到一歲

台灣母乳哺育聯合協會則指出,現代人普遍缺乏日曬,加上國人常認為不要讓4個月以下的嬰兒出門,在缺乏日照的情況下,會讓嬰兒體內的維生素D濃度不足的情況雪上加霜,因此協會也建議媽媽和寶寶們要多出去走走、曬曬陽光。

鄭醫師補充:

是的,不要認為餵母乳可能導致寶寶維生素D的缺乏這種現象只存在高緯度的加拿大,關鍵就是母親是否有足夠的日曬?或者缺乏日曬的母親是否有額外補充維生素D?寶寶是否有額外補充?

適當日曬,真的對寶寶和母親都好。維生素D缺乏,不僅影響骨質生長,免疫力以及發育(包含大腦)也會被影響,萬不可輕忽。

參考原文報導:

http://www.reuters.com/article/us-health-breastfeeding-vitamin-d-idUSKCN0VR2RX

參考文獻:

 

http://ajph.aphapublications.org/doi/abs/10.2105/AJPH.2015.303021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三歲男童半夜吐不停又抽筋 原來枕葉型癲癇作祟

 
三歲男童半夜吐不停又抽筋 原來枕葉型癲癇作祟

台中一名三歲大男童,最近晚間常嘔吐,吐後眼神呆滯,小兒診所診斷是腸胃炎,用藥一週沒改善,夜裡又吐,還吐到抽筋抽搐,癲癇發作,家長緊急帶往中國附醫急診,經過腦電波檢查,終於找到原因,原來男童罹患罕見的枕葉型癲癇,治療後出院,日後只要服藥控制,定期追蹤,並不影響男童智力發展。(寇世菁報導)

中國附醫兒童醫院兒童神經科醫師洪宣羽表示,這名三歲大男童,因癲癇發作,緊急送急診,初步處理,男童仍然抽筋不止,因此住進加護病房密切觀察。媽媽透露,男童最近容易嘔吐,吐後眼神呆滯,小兒診所說是腸胃炎,用藥一週沒改善,晚上睡到一半又嘔吐,還抽筋抽搐,家長才帶往急診。醫師指出,男童家族沒有癲癇病史,包括血液檢查、生化檢查、腦部電腦斷層、核磁共振等也都正常。最後經過腦電波(EEG)檢查,終於找到男童嚴重抽筋的原因,原來罹患罕見的枕葉型癲癇

醫師洪宣羽表示,枕葉型癲癇,就是早發型良性兒童癲癇伴枕葉棘波(Panayiotopoulos Syndrome)。第一次癲癇發作約在3到10歲之間。通常孩子會變得蒼白,大一點的孩子會抱怨噁心感,癲癇發作時通常伴隨嘔吐。有些孩子會產生癲癇發作時的眼球偏斜和強直陣攣性運動。而且超過一半的癲癇發作,發生在睡眠時。癲癇發作時間從20到60分鐘不等。發生原因目前不明。

找到真正病因後,正確用藥治療,平安出院,醫師指出,這種癲癇症候群發作起來雖然可怕,但卻是良性的,也就是並不會對男童智力發展造成不良影響,只要服藥控制並定期回診追蹤腦電波即可,經過詳細說明後,家屬總算放心。

鄭醫師補充:

癲癇的典型症狀是抽搐,甚至口吐白沫、暫時失去意識,但不見得所有的癲癇都會出現這些症狀。一些小發作,往往是是癲癇後,產生失憶,眼神呆滯等等,像這則報導案例以腸胃症狀來表現,臨床專業在處理時,往往會被誤導。

癲癇的確診,就是在癲癇發作時,以腦波檢查找到特定大腦區域不正常的放電。

孩童良性的癲癇,往往到了一定年紀後,癲癇便會完全消失,不再復發,不見得要終生服藥,大部分的醫師其實都知道,但鮮少醫師會主動幫助當事人評估,嘗試減藥或者斷藥。不諱言,抗癲癇藥物仍有潛在的副作用,體質越敏感的人,越容易感受到。

孩童癲癇,有些研究發現容易出現維他命E缺乏的狀況,故建議額外補充,也可以強化療效:

Epilepsia. 1989 Jan-Feb;30(1):84-9.

A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of D-alpha-tocopheryl acetate (vitamin E), as add-on therapy, for epilepsy in children.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2643513

 另外,牛磺酸和錳的補充,也有助於幫助癲癇控制,過去也有一些研究證實:

D.E. Wooley, et al. Influence of manganese on susceptibility of rats to convulsions. 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ology. 1963. Pgs. 493-496.)
(E. G. Carl, B. B. Keen, B. Gallagher et al. Association of low blood manganese concentrations with epilepsy. Neurology. 1986. Pgs. 1584-1587.)
(P. Sampson. Low manganese level may trigger epilepsy.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1977. Pg 1805.)

(Y. Fukuyama, Y. Ochiai. Therapeutic trial by taurine for intractable childhood epilepsies. Brain Development. 1982. Pgs. 63-69.) (H. Pasantes-Morales, H. Chapparro, E. Otero. Clinical study on the effect of taurine on intractable epilepsy. Review Invest. Clinical 1981. Pgs 373-378.)

https://www.healingwithnutrition.com/edisease/epilepsy/vitamins.html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孕婦當心!研究:魚吃多恐生出過胖兒

新頭殼newtalk 2016.02.17 黃韋銓/綜合報導

 最新研究指出,孕婦不宜攝取過多魚肉,否則可能導致胎兒過胖!CNN報導,美國醫學會小兒科學期刊(JAMA Pediatrics)16日刊登最新研究指出,孕婦若在一週內攝取魚類高達3次,恐導致兒童肥胖風險增加


最新研究顯示,孕婦一週攝取魚肉高達3次,恐生出過胖小孩,且可能使嬰兒在生長期的前2年「快速生長」。專家指出,這些現象與魚類暴露在環境汙染物之下有關。


研究指出,魚類富含的營養有助於胎兒生長,孕婦應該多攝取,前提是不應超過建議攝取量。對此,專家與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建議,孕婦應該多吃魚類,但不應超過每週2、3份(約230至340克)。


此研究由希臘克里特島大學研究作者Leda Chatzi等人發表,她與其他專家從比利時,法國,希臘,愛爾蘭,意大利,荷蘭,挪威,波蘭,葡萄牙,西班牙和美國蒐集到26184名孕婦的胎兒數據,研究人員每2年追蹤一次這些孩子的狀況,直到他們6歲為止。


研究結果發現,每週攝取魚類高於3次的孕婦,在孩子2,4及6歲時BMI(身體質量指數)較高;懷孕期間攝取過多魚類,也增加了胎兒在出生到2歲期間,快速成長的風險,且影響幅度為女孩遠大於男孩。


Chatzi表示,魚普遍被認為是組成健康飲食的重要來源。不過,他們暴露的環境太過複雜。她指出,一方面,魚類富含的ω-3透過胎盤轉移,脂肪酸能夠降低生產脂肪細胞,並降低脂肪沉積。


然而,另一方面,由於魚暴露於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經人類攝取後可能導致內分泌干擾性,並促使肥胖症。而可能藏有的污染物,例如汞,也會對胎兒造成危害


另外,研究也提醒,雖然目前專家們蒐集了關於攝取各種魚類的資訊,但缺乏足夠資料區分魚的種類、烹煮方式和水質。


雖然尚未能證實攝取魚量與肥胖症的因果關係,不過,這些資訊將有助於專家了解魚暴露在環境汙染物下的相互作用。

鄭醫師補充:

海洋魚類的汙染,是人類汙染海洋的緣故。生物鏈的累積,提醒我們,吃大型魚類要尤其小心。比較安全的方式,就是不要吃太多,約230到340克的份量是FDA目前的建議。

補充安全的魚油,也就是選購有獨立實驗事背書,通過重金屬、農藥甚至是環境荷爾蒙檢查的產品服用比較安心。

參考文獻:

Stratakis N, Roumeliotaki T, Oken E, et al. Fish Intake in Pregnancy and Child Growth: A Pooled Analysis of 15 European and US Birth Cohorts. JAMA Pediatr. Published online February 15, 2016. doi:10.1001/jamapediatrics.2015.4430.

http://archpedi.jamanetwork.com/article.aspx?articleid=2491661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孕婦吃巧克力 黃烷醇助強化胎盤功能

孕婦可以考慮吃點巧克力,無論是對自己、對胎兒都很有好處。加拿大一項雙盲、隨機臨床研究發現,孕婦食用含豐富黃烷醇巧克力,可幫助改善胎盤功能,並降低子癲前症風險。

上述研究成果已發表於昨(四)日在美國亞特蘭大所舉辦的母胎醫學會年會。

過去研究對於孕婦吃巧克力有何好處、是否能降低子癲前症風險等議題一直沒有定論,研究結果很分歧,在這項研究當中,研究人員針對一百二十九名孕婦進行研究,這些孕婦懷孕時間介於十一周到十四周,研究人員將這些孕婦隨機分成兩組,一組攝取高劑量黃烷醇巧克力,另一組則攝取低劑量黃烷醇巧克力。所有人每天吃三十公克的巧克力,連續吃十二星期,研究人員追蹤到生產。

研究結果顯示,兩組人的子癲前症情況、妊娠高血壓、胎盤重量、嬰兒出生體重等雖然沒有明顯差異,不過根據子宮動脈都卜勒脈動指數,吃高劑量黃烷醇巧克力的孕婦在各項指數方面,明顯優於一般孕婦

研究作者以馬內利‧卜裘爾德表示,從研究結果來看,由於巧克力中的黃烷醇成分,使得巧克力對胎盤功能、胎兒生長等產生正面好處

鄭醫師補充:

巧克力的黃烷醇有高抗氧化能力,抗氧化食物來源是心血管保養非常重要的營養,這篇研究報告指的是使用黑巧克力,含糖以及含奶量太高的巧克力,熱量太高,最好避免。

過去也有類似的研究發表:

http://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2901253/

http://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2782959/

參考文獻:

http://www.smfmnewsroom.org/2016/02/the-benefits-of-chocolate-during-pregnancy/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別傷了孩子!媽媽的負面言詞影響深

 

【華人健康網文字提供/ELSEVIER全球醫藥新知】父母在對孩子說話時要特別注意用詞,有時一些不經心的話語卻可能對孩子造成久遠的影響,而根據《Body Image》刊登英國艾希特大學醫學院(University of Exeter Medical School)的最新研究,母親所說出的負面詞句對孩子的影響甚至比父親還要大。

別傷了孩子!媽媽的負面言詞影響深

作者在2012年3月至2013年1月招募383位年齡介於18-25歲的受訪者,問卷內容包括受訪者父親及母親對受訪者身形體態、體重及飲食習慣的評論,同時也請受訪者就自己的身體滿意程度及飲食習慣進行評估。

研究結果發現,父母對孩子做出的正面評論和孩子對自我身體的不滿意度及飲食失調的情況沒有顯著相關;而在父母對孩子做出的負面評論當中,來自母親的負面言語和孩子不滿意自己身體的嚴重程度及更嚴重的飲食失調有顯著的相關聯。作者及專家們表示,父母應該警覺到他們的言語在孩子心中所佔的份量,並以鼓勵替代負面的字眼。

研究刊登在《Body Image》第16卷2016年3月號 第93-99頁

鄭醫師補充:

人都是如此,一旦需求誰的認同或者誰的愛,未能達到對方的標準被拒絕或批評,心中便會產生挫折感與不安,因為沒有愛,讓人失落,在早期往往與至親有關,到後來,反應出來便是在親密關係以及和親子關係上。這篇研究是最好的例證,大部分的父母愛小孩,出於天性,愛怎可能會用負面言語來苛責孩子?不是過去經驗再刺激,便是父母本身人格的缺陷。親子關係的問題,會代代相傳,除非有人意識到不對勁,想找出到底是哪裡出問題,讓類似慘劇得以中止,否則,就像家暴家庭長大的受害者,從小目睹暴力或者深受其害,長大卻往往成為家暴的加害人,讓人不解。原因很間單:你沒辦法面對的部分會成為你的一部分!

另外一本書也可以對照參考: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62174

參考文獻:

  1. Samuel C.W. Chng, Daniel B. Fassnacht. Parental comments: Relationship with gender, body dissatisfaction, and disordered eating in Asian young adults. Body Image, 2016; 16: 93 DOI: 10.1016/j.bodyim.2015.12.001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聽莫札特讓人變聰明 大陸研究結果支持

 

(中央社台北28日電)中國大陸科學家發現,收聽莫札特鋼琴曲時,腦內新生神經元會增加,研究結果支持聽莫札特讓人變聰明的傳聞。這項研究論文日前發表在英國自然出版集團出版的期刊「科學報告」上

綜合大陸媒體報導,這項題為「莫札特、莫札特的節奏和反向莫札特效應:來自行為學與神經生物學的證據」的大陸研究論文發現,收聽莫札特鋼琴樂曲時,腦內新生神經元會增加;而反向播放莫札特鋼琴樂曲時則會使得新生神經元減少、行為認知能力減退。

「莫札特效應」源於1993年美國科學家弗朗西斯.勞舍爾在美國科學期刊「自然」雜誌上發表的論文中提到的實驗結論:聽莫札特「D大調雙鋼琴奏鳴曲樂曲」能改善人類的空間推理和記憶。「D大調雙鋼琴奏鳴曲樂曲」創作於1781年,是莫札特的代表作之一

這項研究結論使「莫札特效應」風靡全球,但「莫札特效應」是否存在及可靠性,仍被科學家們爭論。

大陸電子科技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堯德中及研究團隊在實驗中,把100多隻老鼠分成不同組進行實驗,包括讓大鼠收聽正向與反向演奏的莫札特「D大調雙鋼琴奏鳴曲樂曲」及巴哈的樂曲,

研究人員檢測老鼠聽音樂後不同時間點和學習記憶相關的神經因子的水平變化,以及音樂對大腦新生神經元的影響,這些實驗結果均支持莫札特效應存在。

在實驗中,研究人員透過改變莫札特音樂的節奏或音高,發現保留莫札特節奏成分的音樂可產生與莫札特音樂類似的效果;而僅保留音高成分的音樂沒有明顯效果。這說明,節奏成分可能是莫札特效應的關鍵因素。

而對人體的實驗中,研究小組挑選60名大學生,分成3組。在相同環境下於相繼1週的時間中,每天分別聽莫札特音樂及反向莫札特音樂半小時,還有1組學生什麼也不聽,並同時進行紙上迷宮、摺紙和裁紙等測試。

研究結果發現,聽莫札特音樂的學生表現更好,聽反向莫札特音樂的學生表現最差。1050128

鄭醫師補充:

這首莫札特雙鋼琴奏鳴曲是編號K448,第二樂章慢板樂章,過去有些研究發現不僅可以幫助提升學習能力,甚至能抑制癲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MfvVDRfkv0

參考文獻:

Mozart, Mozart Rhythm and Retrograde Mozart Effects: Evidences from Behaviours and Neurobiology Bases

 

 

 

 

 

 

  • Scientific Reports 6, Article number: 18744 (2016)
  • doi:10.1038/srep18744

http://www.nature.com/articles/srep18744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餵母奶 幫國家省錢兼救命

研究人員今天表示,更多寶寶喝母乳以及喝母乳時間愈長,這些寶寶成年後較聰明且所得較高,光是一年可為全球經濟省下約三千億美元。

法新社報導,根據這篇發表在英國「刺胳針」醫學期刊(The Lancet)的研究,餵母乳也能預防每年八十萬嬰兒死亡與二萬名婦女死於乳癌。

巴西佩洛塔斯聯邦大學(Federal University of Pelotas)學者維克托拉(Cesar Victora)說:「餵母乳能幫國家省錢和拯救人命,富國與窮國皆然。」

這項研究是根據二十八篇科學評論分析與檢視經證實的母乳經濟與健康效益統合分析。研究作者表示,這是同類型中迄今最大規模與最詳盡的研究。

研究結論說,母乳能「大幅」提升壽命。

在高所得國家,餵母乳有助降低超過三分之一嬰兒猝死率;在中低所得國家,能預防約半數嬰幼兒腹瀉與三分之一呼吸道感染。

總的來說,每年能拯救約八十萬名嬰幼兒生命,相當於所有二歲以下幼童死亡比例的十三%,「同時有助提高智商」。

研究說:「根據模型分析,二○一二年,沒有哺餵母乳導致成年後認知功能較低,讓全球經濟損失高達三○二○億美元。」

「刺胳針全球衛生期刊」(The Lancet Global Health)去年一篇研究指出,幼時喝母乳有助提升成年後智商、學歷與所得。

鄭醫師補充:

最近有報導探討嬰兒奶粉是否該降價?國內牛奶價格是否過高等問題,解決方式並不難。對寶寶來說,天然的尚好,不僅省下錢粉錢,還可以幫助媽媽預防乳癌,小孩也增強抵抗力、降低感染率及猝死率,甚至提高智商以及影響日後的教育和收入狀況,影響至為巨大,一舉數得。

為了小孩和自己健康也為了省錢,建議媽媽們哺餵母乳!

 

參考文獻:

  1. Cesar G Victora, Rajiv Bahl, Aluísio J D Barros, Giovanny V A França, Susan Horton, Julia Krasevec, Simon Murch, Mari Jeeva Sankar, Neff Walker, Nigel C Rollins. Breastfeeding in the 21st century: epidemiology, mechanisms, and lifelong effect. The Lancet, 2016; 387 (10017): 475 DOI: 10.1016/S0140-6736(15)01024-7
  2. Nigel C Rollins, Nita Bhandari, Nemat Hajeebhoy, Susan Horton, Chessa K Lutter, Jose C Martines, Ellen G Piwoz, Linda M Richter, Cesar G Victora. Why invest, and what it will take to improve breastfeeding practices? The Lancet, 2016; 387 (10017): 491 DOI: 10.1016/S0140-6736(15)01044-2
  3. Association between breastfeeding and intelligence, educational attainment, and income at 30 years of age: a prospective birth cohort study from Brazil
    1. Victora, Cesar G et al.
      The Lancet Global Health , Volume 3 , Issue 4 , e199 - e205          DOI: http://dx.doi.org/10.1016/S2214-109X(15)70002-1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孕婦常用不沾鍋 孩子又矮又笨

中國時報【廖珮妤、湯雅雯╱台北報導】

不沾鍋塗層、防油防水餐盒或披薩盒都可能含全氟碳化合物。國家衛生研究院、台灣大學最新研究發現,孕婦體內全氟碳化合物,可能透過胎盤傳給胎兒,影響孩子未來的身高與智力發展,媽媽懷孕期間體內相關物質每增加1倍,孩子長到8歲時,身高矮1.5公分、智商低2分,並可能降低學習成效

國衛院研究員王淑麗從2001年起追蹤430名孕婦及其胎兒,每3年分析一次血液與尿液,結果發現,媽媽懷孕期間體內全氟碳化合物濃度較高,孩子2、5、8、11歲時的身高以及智商,都低於其他人

王淑麗解釋,全氟碳化合物會透過胎盤傳給孩子,影響到胎兒的甲狀腺素濃度,進而影響未來認知功能、身高發展以及神經發育。以8歲孩童為例,高暴露者的平均身高,比低暴露者矮1.5公分。

而母親懷孕時體內全氟碳化合物濃度每增加1倍,2到11歲孩子的智商,就會比國際標準智力測驗平均常模少2分,包含語言、動作等方面都有影響,甚至具體影響到學習表現。

另外,台大醫院臨床副教授蘇大成研究也發現,全氟碳化合物中的PFOS暴露量,與早期動脈硬化以及中年糖尿病都有關。蘇大成說,2008-2011年追蹤平均46歲的571名中年人發現,體內PFOS濃度每增加1倍,糖尿病風險多2.39倍。從年輕人健康狀況也發現,血中全氟碳化合物濃度高者,頸動脈厚度增加,是早期動脈硬化指標之一,推測應為氧化壓力增加,造成內皮細胞受損。

台大環境工程學研究所教授林郁真表示,環境中的全氟碳化合物多為半導體工廠排出,曾調查新竹科學園區旁客雅溪與北部基隆河吳郭魚體內全氟碳化合物濃度,發現客雅溪吳郭魚高1、200倍,在環境中的半衰期極長,達42-92年,應多重視。

食藥署食品組長潘志寬說,會持續關注各國的法規與研究,必要時召開專家會議。

鄭醫師補充:

使用含全氟碳化合物的不沾鍋,影響關鍵就是孕婦吸收後會透過胎盤讓胎兒曝露汙染,進而干擾胎兒的甲狀腺濃度,影響小孩的智力發展與身高。

參考文獻:

 Huang H-B, Chen H-Y, Su P-H, Huang P-C, Sun C-W, Wang C-J, et al. (2015) Fetal and Childhood Exposure to Phthalate Diesters and Cognitive Function in Children Up to 12 Years of Age: Taiwanese Maternal and Infant Cohort Study. PLoS ONE 10(6): e0131910. doi:10.1371/journal.pone.0131910

http://journals.plos.org/plosone/article?id=10.1371/journal.pone.0131910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寶寶使用抗生素 日後心臟疾病風險大增

(健康醫療網/記者許碩穎報導)

爸媽們知道嗎?每次寶寶染感生病住院所施打的針劑、服用的藥物,可能對寶寶的未來發育產生影響,最新的研究指出,5歲以下的嬰幼兒因感染住院接受抗生素治療,成年後心臟異常或是有代謝症候群的風險增加56%。

五歲前用抗生素 心臟、代謝問題風險升高

發表在小兒科醫學雜誌中的研究指出,成年後,心臟疾病與代謝問題異常的風險增加,可能與兒童時期接受抗生素治療有關。研究發現,若是曾在5歲前接受抗生素治療,24歲後可能發生體重過重的問題。

風險隨著治療次數增加

研究也指出,這些風險,隨著抗生素治療的次數越多,風險也隨之增加。值得注意的是,嬰幼兒時期因「病毒型」感染住院的寶寶,心臟與代謝指標異常的風險也較高,研究認為,因臨床上區分細菌型或病毒型感染有其困難,因此生病的寶寶多會接受此類「不必要的經驗性」抗生素治療。

寶寶健康 切勿因噎廢食

但研究也強調,許多民眾有「使用抗生素會傷害身體」的迷思,是因抗生素經由肝與腎代謝,因此肝腎不佳者通常有代謝問題,但除非寶寶有先天的腎臟疾病之外,使用時控制其劑量,幾乎不會產生所謂的副作用。市面上的抗生素多有當地主管機關的核准,不至於對人體產生負面影響,寶寶生病時,切勿拒絕專業治療。

鄭醫師補充:

這項研究前面強調抗生素治療會增加肥胖以及代謝症候群風險,後面又拼命打預防針,叫大家不要害怕,不知大家是否看到其中的衝突矛盾點?

類似的研究,之前已有諸多研究已發表過,其中不乏大規模的比對研究:

 

1.Infant antibiotic exposures and early-life body mass
L Trasande, J Blustein, M Liu, E Corwin, L M Cox and M J Blase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besity August 2012 doi:10.1038/ijo.2012.132

2.Bailey LC, Forrest C, Zhang P, Richards T, Livshits A, DeRusso P. Association of Antibiotics in Infancy With Early Childhood Obesity. JAMA Pediatrics. 2014. 

3.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besity advance online publication 8 December 2015; doi: 10.1038/ijo.2015.218

Antibiotic use and childhood body mass index trajectory

B S Schwartz1,2,3,4, J Pollak1, L Bailey-Davis4, A G Hirsch4, S E Cosgrove3, C Nau5, A M Kress2, T A Glass2 and K Bandeen-Roche6

http://www.nature.com/ijo/journal/vaop/ncurrent/abs/ijo2015218a.html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接觸空汙 增早產風險

孕婦最好避免接觸空汙!美國最新研究發現,孕婦若在懷孕三十七周前接觸高濃度小粒子空汙,早產風險就會增加百分之十九

上述研究成果已發表於線上版《環境健康》期刊。

美國辛辛那提兒童醫院醫學中心、辛辛那提大學研究團隊發現,孕婦如果在懷孕後期接觸大量空汙物質,早產風險就會上升。

在城市地區,空汙來源主要來自柴油廢氣,空汙顆粒大小與健康風險息息相關,若是較小空汙粒子,很容易進入肺部,並引起各種心臟、肺部嚴重疾病

研究作者表示,雖然風險增加幅度並不大,但還是會造成影響,所有懷孕女性都可能承受這種風險。如可減少空汙濃度,讓空汙濃度降到美國環保署標準以下,女性接觸小粒子空汙所產生的早產風險,就能減少約百分之十七,整體孕婦早產率就能減少百分之二點二二。

研究團隊分析二○○七年到二○一○年間的新生兒出生紀錄,涵括近二十二萬五千名單胞胎新生兒,這些新生兒當中,有一萬九千多人為早產兒,研究比對每天空汙紀錄,結果發現,當孕婦接觸高濃度空汙,且空汙標準超過美國環保署標準,早產風險便上升。此外,年齡四十歲以上孕婦、黑人孕婦、沒有接受產前護理照顧的女性與教育程度較低的女性也較容易有這樣的風險。

狄佛蘭蔻醫師曾在二○一五年發表研究指出,孕婦在懷孕晚期接觸高濃度空汙,死產風險也會增加百分之四十二

鄭醫師補充:

空汙會造成孕婦身體以及胎兒身體的壓力,進而提高早產以及死產風險。提醒通勤的孕婦,最好避開繁忙的路上交通以及環境潛在的汙染源。除住家附近大型工廠產生的廢氣外,大陸的空汙也會隨氣流飄過來,影響本地,提醒大家留意。

參考文獻:

Exposure to airborne particulate matter during pregnancy is associated with preterm birth: a population-based cohort study

Emily DeFranco*, William Moravec, Fan Xu, Eric Hall, Monir Hossain, Erin N. Haynes, Louis Muglia and Aimin Chen

Environmental Health 2016, 15:6  doi:10.1186/s12940-016-0094-3

http://www.ehjournal.net/content/15/1/6/abstract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生育越多 老化越慢

不少女人想要凍齡,生小孩說不定就能夠幫助凍齡、延緩老化。加拿大一項研究發現,女性生小孩數目會影響身體老化速度,生越多小孩,身體老化速度越慢

加拿大西門菲沙大學健康科學系教授帕卜羅‧內龐納斯奇、博士後研究員辛蒂‧芭爾哈研究發現,女性生下越多小孩,染色體末端「端粒」也就越長

端粒長度,可看出細胞老化情況,端粒縮短速度較慢,代表老化速度比較慢,若端粒長度較長,往往也意味壽命較長

研究人員以七十五名女性為研究對象,分析她們生子數與染色體端粒長度是否有關聯。

在十三年間,研究人員兩次透過她們的唾液樣本、口腔黏膜細胞檢測其細胞染色體端粒長度,這是首次有人分析生小孩數目與人類染色體端粒長短是否有直接關聯。

過去曾有學者認為,生子數目越多,可能加速生理老化速度,但這項研究結果正好相反。研究顯示,女性生越多小孩,染色體端粒縮短速度就越慢。

內龐納斯奇解釋,女性懷孕期間,身體雌激素濃度大量增加,雌激素是一種強效抗氧化劑,可以保護細胞,有助減緩端粒縮短速度,因此這種現象可能是雌激素大量增加所造成

女性所處社會環境或許也對延緩老化有關鍵影響。

內龐納斯奇表示,在研究當中,女性自然生下越多小孩,在親戚、朋友間就獲得越多幫助、支持。

當一個人獲得越多支持,新陳代謝所產生的能量就會增加,身體組織在維持功能方面也就分得越多能量,因而造成老化速度減慢。

上述研究成果已發表於《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期刊》(PLOS One)。

鄭醫師補充:

生小孩越多,老化越慢,這真是造物主獎勵女性生產的絕佳機制。換個角度來看,生越多,得照顧小孩,身體衰老速度若過快,無法照顧小孩。

這篇文章中提到的端粒長度,可看出細胞老化情況,端粒縮短速度較慢,代表老化速度比較慢,若端粒長度較長,往往也意味壽命較長。

參考文獻:

  1. Cindy K. Barha, Courtney W. Hanna, Katrina G. Salvante, Samantha L. Wilson, Wendy P. Robinson, Rachel M. Altman, Pablo A. Nepomnaschy. Number of Children and Telomere Length in Women: A Prospective, Longitudinal Evaluation. PLOS ONE, 2016; 11 (1): e0146424 DOI: 10.1371/journal.pone.0146424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治酵母菌感染藥 流產增5成

丹麥大型研究發現,懷孕初期服用治療酵母菌感染的處方藥物,可能增加流產風險。

這項十七年研究使用的是氟可那挫(fluconazole)口服藥,這種藥物有藥丸和藥水兩種。研究並未找出這種藥物有害的證據,但有人認為,孕婦使用高劑量的這種藥可能會產生其他問題。

研究人員以丹麥一百多萬名孕婦作為觀察對象,比較服用與未服用氟可那挫口服藥的孕婦。

在懷孕頭六個月服用此藥的婦女,流產機率比未服藥的婦女高出近五十%。這些高風險孕婦包括服用一五○毫克低劑量者在內;至於服用較高劑量的孕婦,流產風險也增加。雖然每個組別只有不到十%的婦女流產,總數為七一○人,研究人員還是指出,醫師在為懷孕初期的孕婦開立氟可那挫處方時,應態度謹慎。

設於哥本哈根的丹麥國家血清研究所(State Serum Institute)的這項研究報告,今天發表於「美國醫學會期刊」。

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二○一一年曾發表安全聲明表示,懷孕初期服用高劑量氟可那挫,可能導致寶寶出現某些先天性缺陷,但單次服用一五○毫克似乎安全。

鄭醫師補充:

治療酵母菌或者黴菌藥物,原本就是毒性較高的藥物,這項研究再度證實懷孕期用藥在怎麼審慎保守都不為過。

這是大規模研究,可信度極高。

參考文獻:

Mølgaard-Nielsen D, Svanström H, Melbye M, Hviid A, Pasternak B. Association Between Use of Oral Fluconazole During Pregnancy and Risk of Spontaneous Abortion and Stillbirth. JAMA. 2016;315(1):58-67. doi:10.1001/jama.2015.17844.

http://jama.jamanetwork.com/article.aspx?articleid=2480487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孕初服抗憂鬱劑 易胎兒缺陷

孕婦若要服用抗憂鬱劑,就得多注意藥物風險。加拿大一項研究發現,孕婦若在懷孕剛開始前三個月服用專門用來治療憂鬱症、強迫症、焦慮症、創傷後壓力失調藥物「克優果」(Paroxetine),可能增加胎兒先天缺陷、心臟缺陷風險

這項研究成果近日已發表於《英國臨床藥理學期刊》(British Journal of Clinical Pharmacology)。

大約五分之一的女性在生育年齡曾出現憂鬱症狀,在國外,最近這幾年,懷孕服用抗憂鬱處方藥的女性患者有增多趨勢,從二○○五年開始,醫界多半使用「血清素再回收抑制劑」幫助懷孕女性對抗憂鬱症,「克優果」就是其一,醫界認為孕婦使用這類藥物很安全。不過曾有小型研究指出,胎兒若在出生前就接觸「克優果」,心臟缺陷風險可能上升。後續也有學者針對歐洲、北美不同族群做研究,結果雖然分歧,但學界還是傾向認為這種藥物可能增加胎兒心臟缺損風險。

在這項研究當中,研究人員發現,與沒有用藥者相比,孕婦若服用「克優果」,胎兒出現先天缺陷風險增加百分之二十三,胎兒心臟缺陷風險也上升百分之二十八

研究作者指出,對於孕婦服用「克優果」等血清素再回收抑制劑,最好抱持謹慎太多,無論用藥風險是高、是低,對胎兒來說,都還是有其危險性,因此計畫懷孕就顯得很重要,孕婦一旦有憂鬱症等疾病,最好慎選藥物或以運動方式幫助舒緩症狀

鄭醫師補充:

孕期服用抗憂鬱劑會導致新生兒先天缺陷、心臟缺陷風險,類似的研究還包含增加自閉症以及過動風險甚至是致命的肺動脈高壓風險都比較高。

然而孕期服用抗憂鬱劑增加胎兒產後以及日後的健康風險相關研究資訊,一般服藥的孕婦大多不會被事先告知,開藥的醫師也都以藥物很安全來安撫當事人,然而風險的確存在。

孕期出現的憂鬱症,一般而言還是須處理,除藥物之外,其實有非藥物整合療法可以來提供協助。為了下一代的身心健康,孕期使用藥物還是保守謹慎為上,尤其是抗憂鬱劑,絕非安全無虞。

參考文獻:

  • Anick Bérard, Noha Iessa, Sonia Chaabane, Flory T. Muanda, Takoua Boukhris, Jin-Ping Zhao. The risk of major cardiac malformations associated with paroxetine use during the first trimester of pregnancy: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British Journal of Clinical Pharmacology, 2015; DOI: 10.1111/bcp.12849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溫差大罹哮吼症 男嬰咳嗽像狗吠

氣溫忽冷忽熱,呼吸道感染患者增加,尤以嬰幼兒病號居多,台中梧棲童綜合醫院自12月以來,收治小兒哮吼症的病人數比以往增加4倍。醫師提醒,哮吼病毒經由空氣與飛沫傳播,應盡量避免出入公共場所,不要接觸疑似感染患者,並戴口罩與勤洗手,有過敏體質的嬰幼兒更要注意保暖,避免病毒上身。

1名周歲大的陳姓男嬰日前出現咳嗽、發燒等症狀,家長帶至小兒科診所看診,醫師表示是感冒引起,但男嬰服藥後無法入睡,且呼吸急迫、哭不出聲音,甚至出現類似鼾聲的呼吸聲,非常大聲,家長原以為是鼻塞打呼不以為意,隔天男嬰的阿嬤聽到孩子的咳嗽聲像狗吠,嚇了一大跳。

阿嬤擔心金孫受到驚嚇,本想帶去收驚,但家長決定再將孩子帶去另一間診所看診,醫師聽到孩子的呼吸聲,判定為急性哮吼,可能呼吸道阻塞、缺氧,建議轉院治療。童綜合醫院確診男嬰出現急性哮吼,安排住院治療,5天後才返家休養。

童綜合醫院小兒科醫師高佳慧指出,哮吼症大多是由副流感病毒所引起的阻塞型上呼吸道急症,病毒會造成氣管及支氣管發炎、喉頭腫脹,當氣流經過發炎的聲帶時,會發出很大的呼吸聲,而且呼吸會變得困難、窘迫,咳嗽時聲音沙啞,並會發出狗吠似的咳嗽聲及哮鳴。

高佳慧說,6個月大至3歲的嬰幼兒呼吸道較短且直,且呼吸道軟骨發育未成熟,很容易塌陷,加上抵抗力弱,容易遭病毒感染引起發炎腫脹;她說,哮吼症的症狀發生又快又猛,嚴重者可能出現胸骨上端、肋骨間及肋緣凹陷、鼻翼搧動、呼吸道阻塞與呼吸窘迫等現象,甚至導致缺氧,呼吸衰竭死亡。

鄭醫師補充:

二十多年前我在小兒科實習的時候,曾經碰到一位女童哮吼症的發作,讓我一輩子難忘。

這位女童前一天晚上急診,到某家醫院去看病,當時已經開始出現哮吼症狀,也就是咳嗽聲像小狗一般,但未被建議留觀或者是住院。結果女童返家後,當天中午開始出現呼吸窘迫,嘴唇發紺現象,馬上被送到急診來。我永遠記得當時急診和小兒加護病房在三個小時內,雞飛狗跳的狀況,小兒加護中心主任,從急診護護送到加護病房期間,邊擠氧氣(已經插管),邊跟家屬說明的狀況。還好後來有被救回,健康出院,不過這個病例成了難以忘懷的教案。

若家中小朋友疑似感冒症狀,已出現類似小狗吠的咳嗽聲,代表呼吸道已經出現塌陷狀況。不要遲疑,馬上送大醫院,至少留觀,能住院最好。因為稍一不慎,立即有生命危險。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