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議題討論 (369)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根據對包括鹽湖城在內的八個地點的一項新的全國性研究,接種 mRNA COVID-19 疫苗的人比未接種疫苗的人罹病率低 91%。對那些仍然被感染或“被突圍”病例的少數接種過疫苗的人,該研究發現,疫苗可降低 COVID-19 症狀的嚴重度並縮短其持續時間。

研究人員表示,這些結果首次證實,即使是那些經歷過突圍性感染的人,mRNA 疫苗接種也能從中受益。

“這項研究的一個獨特之處在於它衡量了疫苗的次要益處,”研究合著者、猶他大學落磯山職業與環境健康中心 (RMCOEH) 助理教授薩朗·尤恩 (Sarang Yoon) 說。

該研究在線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期刊》上,以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 (CDC) 3 月份發布的初步數據為基礎。

該研究目的在衡量大流行期間前線人員的感染風險和感染率。

“我們將這些疫苗提供給了這個國家的一些高危險族群——醫生、護士和急救人員,”Yoon 說。“這些人日復一日地接觸病毒,疫苗保護他們免於感染疾病。儘管接種了疫苗,不幸感染了 COVID-19 的人仍然比沒有接種疫苗的人結果更好。”

研究發現,mRNA COVID-19疫苗是:

  • 一旦參與者“完全”接種第二劑疫苗兩週後,有效降低91% 的感染風險。
  • 在“部分”疫苗接種後,即在第一劑接種後兩週但在第二劑接種前,降低感染風險的有效率為 81%。

HEROES-RECOVER 網絡在八個地點招募了 3,975 名參與者。除了鹽湖城,還包括佛羅里達州邁阿密、德克薩斯州坦普爾;俄勒岡州波特蘭市;明尼蘇達州德盧斯;鳳凰城和圖森,以及亞利桑那州的其他地區。參與者在 2020 年 12 月 13 日至 2021 年 4 月 10 日之間的 17 週內每週提交樣本進行 COVID-19 測試。參與者還每週報告他們是否有類似 COVID-19 的症狀,包括發燒、呼吸急促和失去味覺或嗅覺等等。

只有 204 (5%) 名參與者最終檢測出 SARS-CoV-2(導致 COVID-19 的病毒)呈陽性。其中,156 人未接種疫苗,32 人的疫苗接種狀態不確定,16 人完全或部分接種了疫苗。發生突圍感染的完全或部分接種疫苗的參與者比未接種疫苗的參與者症狀更輕:

  • 在接種了突圍性感染疫苗的族群中,發燒減少了 58%。
  • 在發生突圍性感染的患者中,需臥床的天數減少了 60%。
  • 在突圍性感染的患者中,病毒檢測陽性率從 8.9 天減少到 2.7 天,減少了 70%。
  • 住院的三人未接種疫苗,這意味著接種過疫苗的人即使被突圍性感染也不會住院

這些發現還發現,完全或部分接種 COVID-19 疫苗的人比較不太可能將病毒傳播給他人。研究人員發現,與未接種疫苗的參與者相比,在感染時已完全或部分接種疫苗的受感染研究參與者鼻子中,可檢測到的病毒指數減少了 40%,且減少了 6 天的陽性結果。

總體而言,研究人員得出結論,該研究的結果支持 CDC 的建議,即盡快全面接種疫苗。

“我希望這些發現讓公眾放心,mRNA COVID-19 疫苗是安全的,可以保護我們免受這種嚴重疾病的侵害,”Yoon 說。

RECOVER 研究正在進行中,未來階段的結果將有助於確定 COVID-19 疫苗預防感染的時間以及新疫苗在現實世界中的有效性。一項新研究將對有資格接受 COVID-19 疫苗接種的 12 歲及以上兒童中測試相同的問題。該研究還將調查 COVID-19 疫苗如何預防目前在美國流行的新變種,包括高度傳染性的 SARS-CoV-2 Delta 變種進行分析研究。

這項名為“使用 BNT162b2 和 mRNA-1273 疫苗預防和減輕 Covid-19”的研究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期刊》上

除了 Yoon 博士之外,RMCOEH 主任 Kurt Hegmann 醫學博士、副教授 Matthew Thiese 博士和 RMCOEH 助理教授 Andrew Phillips 醫學博士是該研究猶他州部分的共同研究者。

 

參考文獻:

Mark G. Thompson, Jefferey L. Burgess, Allison L. Naleway, Harmony Tyner, Sarang K. Yoon, Jennifer Meece, Lauren E.W. Olsho, Alberto J. Caban-Martinez, Ashley L. Fowlkes, Karen Lutrick, Holly C. Groom, Kayan Dunnigan, Marilyn J. Odean, Kurt Hegmann, Elisha Stefanski, Laura J. Edwards, Natasha Schaefer-Solle, Lauren Grant, Katherine Ellingson, Jennifer L. Kuntz, Tnelda Zunie, Matthew S. Thiese, Lynn Ivacic, Meredith G. Wesley, Julie Mayo Lamberte, Xiaoxiao Sun, Michael E. Smith, Andrew L. Phillips, Kimberly D. Groover, Young M. Yoo, Joseph Gerald, Rachel T. Brown, Meghan K. Herring, Gregory Joseph, Shawn Beitel, Tyler C. Morrill, Josephine Mak, Patrick Rivers, Brandon P. Poe, Brian Lynch, Yingtao Zhou, Jing Zhang, Anna Kelleher, Yan Li, Monica Dickerson, Erika Hanson, Kyley Guenther, Suxiang Tong, Allen Bateman, Erik Reisdorf, John Barnes, Eduardo Azziz-Baumgartner, Danielle R. Hunt, Melissa L. Arvay, Preeta Kutty, Alicia M. Fry, Manjusha Gaglani. Prevention and Attenuation of Covid-19 with the BNT162b2 and mRNA-1273 Vaccines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21; DOI: 10.1056/NEJMoa2107058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麥克馬斯特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最近發現,使用腺病毒載體的 COVID-19 疫苗究竟是如何觸發一種罕見但有時是致命的凝血反應,稱為疫苗誘導的免疫血栓性血小板低下症(vaccine-induced immune 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a)或 VITT。

這些發現將使科學家走上尋找更好診斷和治療 VITT、可能預防之道並使疫苗更安全。

由於研究的重要性,研究人員的文章近日被《自然》期刊在其加速期刊審查快速發表。

“我們的研究還回答了關於抗體與凝血之間關聯的重要問題,”該研究的主要研究者兼通訊作者 Ishac Nazy 說。他補充說,它將具有診斷和治療意義。

Nazy 是麥克馬斯特血小板免疫學實驗室的科學主任,也是麥克馬斯特 Michael G. DeGroote 醫學院的醫學副教授。

使用腺病毒載體的 COVID-19 疫苗(例如來自阿斯利康和強生公司的疫苗)與由疫苗引發的異常血小板抗體​​引起的 VITT 凝血障礙有關。

該研究在分子層面上顯示了抗體不尋常地黏附在血小板的成分上,導致它們凝血觸發血塊形成。

“抗體以非常獨特和特定的方向粘附在稱為血小板因子 4 (PF4) 的血小板蛋白上,這使它們能夠與其他抗體和血小板以精確的形式對齊,從而導致凝血事件的自我延續惡性循環, ”納齊說。

“這些引起疾病的聚集物會迅速活化血小板,為患者創造一個高度密集的凝血環境,”他補充道。

在加拿大,每 60,000 人中就有 1 人會對腺病毒載體疫苗產生危險反應。

“我們研究的目的是更好地了解VITT 的特徵及嚴重凝塊是如何發展的,”麥克馬斯特血小板免疫學實驗室的研究聯合研究員兼聯合醫學主任唐納德阿諾德說。

“醫療保健的一個基本原則是了解疾病是如何發生的,並在此過程中開發更好的治療方法。”

該研究的聯合研究員兼麥克馬斯特血小板免疫學實驗室的聯合醫學主任約翰凱爾頓補充說:“我們認為這項研究很重要,因為它闡明了凝血是如何發生的,並且因為我們已經能夠識別所涉及的分子.

“下一步是開發一種快速診斷和準確的測試來診斷 VITT。我們現在的主要興趣是從凝血發生的方式向上游追溯,以防止它們發生。”

當前的快速測試會產生偽陰性結果,並且測試依賴於更耗時的測試來確認 VITT。這項研究現在解釋了為什麼快速測試經常失敗,並允許採用新的策略來改進診斷測試。

研究人員改變了 PF4 蛋白的分子組成,並使用這項技術能夠識別蛋白質上的結合區域。

這項研究團隊包括麥克馬斯特血小板免疫學實驗室的研究科學家安吉拉·胡恩和麥克馬斯特生物化學和生物醫學科學系的研究生 Mercy Daka。

研究人員感謝支持這項研究的機構,包括加拿大公共衛生局、加拿大衛生研究院 (CIHR) 和安大略省衛生部。

鄭醫師補充:

一直以來,腺病毒載體疫苗引發少數人的凝血問題原因不明,透過這項研究結果讓我們更清楚疫苗引發的凝血問題的分子層面的致病機轉,盼相關研究人員能加速研發相關檢測與迅速有效的治療對策,預防可避免的悲劇再度上演。

今天早上分別聽到兩位施打疫苗的九十多歲人瑞疑似因疫苗施打後產生的不良反應,其中有一位甚至已住進ICU觀察,實令人不捨。建議大家留意家人如果年紀太大,即便沒有慢性疾病或特殊情況,在疫苗施打與否的考量上,可能須更謹慎。

參考文獻:

Angela Huynh, John G Kelton, Donald M Arnold, Mercy Daka, Ishac Nazy. Antibody epitopes in vaccine-induced immune 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aNature, 2021; DOI: 10.1038/s41586-021-03744-4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拉霍亞免疫學研究所 (LJI) 的研究人員發現,從 COVID-19 中康復或接受 Moderna 或 Pfizer-BioNTech 疫苗的人的 T 細胞仍然能夠識別幾種與 SARS-CoV-2 相關的變種。

他們的新研究於 2021 年 7 月 1 日在線發表在Cell Reports Medicine 上證實 CD4+“輔助”T 細胞和 CD8+“殺手”T 細胞仍然可以識別病毒的突變形式。這種反應性是身體對病毒的複雜免疫反應的關鍵,它使身體能夠殺死受感染的細胞並阻止嚴重感染。

“這項研究發現,在關注的變種中發現的突變的影響是有限的,”LJI 教授、生物科學博士、LJI 傳染病和疫苗研究中心成員、研究資深作者 Alessandro Sette 說。“我們可以假設 T 細胞仍然可以作為抵禦病毒感染的一道防線。”

研究人員強調,該研究僅針對身體的 T 細胞如何對關注的變種 (Variants of Concern ,簡稱 VOC) 做出反應。研究人員強調,其中一些變種與較低濃度的抗病毒抗體有關。

目前的研究包括四種最普遍的 VOC 的數據。正在進行的研究已擴展到更大範圍的變種,包括 Delta (B.1.617.2) 變種,該變種在本研究開始後變得普遍。該團隊還與全球 20 多個不同的實驗室建立了關係,以幫助監測 T 細胞對 VOC 的反應性。

“這些變種仍然是一個問題,但我們的研究發現,即使抗體減少,正如其他研究證實的那樣,T 細胞基本上不受影響,”LJI 講師 Alba Grifoni 博士說。“疫苗仍然有效。”

Johnson & Johnson/Janssen COVID-19 疫苗不屬於本研究的一部分,因為在該研究啟動時該疫苗尚不可用。

在這項新研究中,研究人員分析了來自三個不同群體的 T 細胞:從 COVID-19 中康復的人、接受過 Moderna 或 Pfizer-BioNTech 疫苗的人以及從未接觸過 SARS-CoV-2病毒 的人(樣本來自統計數字之前納入的)。

康復的受試者和接種疫苗的受試者都可能具有識別 SARS-CoV-2“祖先譜系”的 T 細胞。這是大流行開始時出現的原始菌株;然而,該病毒自 2019 年 12 月以來發生了突變,並且已經確定了幾種變種為 VOC。

問題是,接受過訓練識別祖先譜系的 T 細胞的人是否也會識別新的變種病毒?研究人員測試了供體組對四種主要 VOC 的 T 細胞反應:Alpha (B.1.1.7)、Beta (B.1.351)、Gamma (P.1) 和 Epsilon (B.1.427/B.1.429)。

研究人員發現,接種疫苗的個體和康復的患者都具有可以針對這些變種的交叉反應性 T 細胞。對於任何接種過兩種 mRNA 疫苗中的一種的人以及從該任何變種病毒感染恢復過來的人來說,這都是個好消息。

“通過這項研究,潛在的訊息是樂觀的,”塔克補充道。“至少,就 T 細胞反應而言,您的免疫系統仍然能夠識別這些新變種,並且您的 T 細胞將能夠做出反應。”

現在,透過發表在《自然和科學免疫學》( Nature and Science Immunology)上的獨立研究,報告了基本未受影響的 T 細胞反應性的類似結果。

研究合著者、LJI 教授 Shane Crotty 博士說,這項研究強調了招集 T 細胞在對抗 SARS-CoV-2 病毒的重要性。

“COVID 疫苗在製造阻止 SARS-CoV-2 感染的抗體方面做得非常出色,但有些疫苗在阻止變異感染方面做得不太好,”克羅蒂說。“你可以將 T 細胞視為備用系統:如果病毒通過抗體沒被殺死——但你有疫苗 T 細胞,T 細胞可能仍然可以在你感染肺炎之前阻止變異的冠狀病毒感染。”

研究人員現在正在尋找方法來利用 T 細胞反應的靈活性。由於 T 細胞已經在努力識別 SARS-CoV-2 變異體,Grifoni 說未來的“補打”注射可以通過促使身體產生更多針對變種的抗體和/或透過添加 T 細胞識別的病毒的其他部分來提高免疫力.

“T 細胞表位在 SARS-CoV-2 變種中非常保守,因此將 T 細胞靶標納入未來的 COVID 疫苗可能是確保未來變種無法逃脫疫苗的聰明方法,”Crotty 補充道。

目前的 SARS-CoV-2 研究也有可能有一天會導致一種通用的“泛冠狀病毒”疫苗。這種疫苗將訓練身體識別所有冠狀病毒共有的結構細節,例如刺突蛋白的元素。

“這項研究證實,泛冠狀病毒疫苗是可行的,”Grifoni 說。

該小組現在正在研究更大的一組 12 種不同的關注變種 (VOC) 和感興趣的變種 ( Variants of Interest ,簡稱VOI),包括 Delta 變種 (B.1.617.2)、Eta (B.1.525)、Iota (B.1.526) )、Kappa (B.1.617.1)、Lambda (C37) 和變種 B.1.526.1、B.1.617.3、R1 和 B.1.1.519。

Sette 說他還想研究感染了這些變種病毒的人的 T 細胞,看看這些 T 細胞如何對病毒的祖先株產生反應。

該研究“SARS-CoV-2 變異對感染或接種個體的 CD4+ 和 CD8+ T 細胞反應性的影響”得到了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國家過敏和傳染病研究所的支持(AI142742、75N9301900065、75N93019C000 -CoV-2 病毒進化評估計劃 (SAVE))、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資助 U01 CA260541-01、AI036214)、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 T32s(AI007036、AI007384)、Jonathan 和 Mary Tu 基金會以及臨床和意大利熱那亞大學實驗免疫學課程。

其他研究作者包括 John Sidney、Nils Methot、Esther Dawen Yu、Yun Zhang、Jennifer M. Dan、Paul Rubiro、Aaron Sutherland、Eric Wang、Ricardo da Silva Antunes、April Frazier、Sydney I. Ramirez、Bjoern Peters、Richard Scheuermann、 Stephen A. Rawlings、Davey M. Smith 和 Daniela Weiskopf。

LJI 研究結果指導 COVID-19 疫苗工作

這項研究先前於 2021 年 3 月作為預印本在線發表。 隨後,美國國家過敏和傳染病研究所所長 Anthony Fauci 醫學博士在 3 月 31 日的白宮新聞發布會上強調了這些發現。

“我們越來越了解這些 CD4+ 和 CD8+ T 細胞非常重要,因為它們與某些病毒變種發生交叉反應,”福奇說。

自該論文首次發表以來,研究人員幾乎將他們的患者世代增加了兩倍,並執行了一種額外的嚴格統計分析方法。“我們還增加了一個未暴露的提供者世代,”研究第一作者、博士生艾莉森·塔克 (Alison Tarke) 說。熱那亞大學的學生,在 LJI 的 Sette 實驗室做客。

鄭醫師補充:

這篇研究報導有點長,我幫大家宗合結論一下:

1.從 COVID-19 中康復或接受 Moderna 或 Pfizer-BioNTech 疫苗的人的 T 細胞仍然能夠識別幾種與 SARS-CoV-2 相關的變種。

2. CD4+“輔助”T 細胞和 CD8+“殺手”T 細胞仍然可以識別病毒的突變形式。這種反應性是身體對病毒的複雜免疫反應的關鍵,它使身體能夠殺死受感染的細胞並阻止嚴重感染。

“這項研究發現,在關注的變種中發現的突變的影響是有限的。"

3.T 細胞視為備用系統:如果病毒通過抗體沒被殺死——但你有疫苗 T 細胞,T 細胞可能仍然可以在你感染肺炎之前阻止變異的冠狀病毒感染。”

研究人員現在正在尋找方法來利用 T 細胞反應的靈活性。由於 T 細胞已經在努力識別 SARS-CoV-2 變異體,Grifoni 說未來的“補打”注射可以通過促使身體產生更多針對變種的抗體和/或透過添加 T 細胞識別的病毒的其他部分來提高免疫力.

4.有一天會導致一種通用的“泛冠狀病毒”疫苗。這種疫苗將訓練身體識別所有冠狀病毒共有的結構細節,例如刺突蛋白的元素。

 

這項研究證實,泛冠狀病毒疫苗是可行的。

 

參考文獻:

  1. Alison Tarke, John Sidney, Nils Methot, Esther Dawen Yu, Yun Zhang, Jennifer M. Dan, Benjamin Goodwin, Paul Rubiro, Aaron Sutherland, Eric Wang, April Frazier, Sydney I. Ramirez, Stephen A. Rawlings, Davey M. Smith, Ricardo da Silva Antunes, Bjoern Peters, Richard H. Scheuermann, Daniela Weiskopf, Shane Crotty, Alba Grifoni, Alessandro Sette. Impact of SARS-CoV-2 variants on the total CD4+ and CD8+ T cell reactivity in infected or vaccinated individualsCell Reports Medicine, July 1, 2021; DOI: 10.1016/j.xcrm.2021.100355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種植物性的 COVID-19 疫苗可能很快就會上市

 

 

 

第一種被批准用於人類的 mRNA 疫苗是在大流行期間開發的,現在研究人員正在研究另一個第一:一種基於植物的 COVID-19 疫苗。

 

 

魁北克生物技術公司 Medicago 和製藥商葛蘭素史克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植物疫苗,用於 SARS-COV-2,這種病毒會導致 COVID-19。他們最近報告的 2 期臨床試驗的中期結果看起來很有希望。該疫苗使用一種名為本氏煙草(Nicotiana benthamiana)的植物,它是煙草植物的近親。

 

 與其他 COVID-19 疫苗一樣,基於植物性疫苗的選擇是間隔 21 天注射兩劑。

迄今為止,Medicago 的試驗結果證實,受試者在接受注射後產生了強烈的抗體反應——“比從自然疾病中恢復的人所見的抗體反應高出約 10 倍,” Medicago 的首席醫療官Brian Ward 醫學博告訴 Verywell。  “而且這些抗體 [測量值] 比迄今為止報導的所有其他疫苗都要高。”

 

植物性候選疫苗的 3 期試驗於 3 月啟動,Medicago 正在世界各地招募受試者,包括美國、加拿大和英國。

 

 

該公司表示,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 (FDA) 已授予該疫苗的快速通關指定(Fast Track designation ),加拿大衛生機構已啟動審查程序。

 

 “自去年 2 月以來,整個公司一直在全力工作,我們在幾個月內就知道這種疫苗的效果如何,”沃德說。“它在猴子身上起作用,它產生了很好的免疫反應,而且給人用似乎很安全。”

 

 這個怎麼運作

 

溫室可能不太適合開發 COVID-19 疫苗,但它是科學過程的起點。對於所有疫苗,科學家必須找到一種方法來產生抗原——刺激免疫反應的分子。使用Medicago 的疫苗,植物會產生抗原。

 

 多倫多大學實驗室醫學和病理生物學系助理教授Robert Kozak 博士並未參與 Medicago 的疫苗研發,他告訴Verywell,疫苗中使用的植物對細菌和病毒等不同病原體非常敏感。 
這是一件好事。沃德解釋說,這種植物會產生所謂的“病毒樣顆粒”(virus-like particles,簡稱VLP),它們是非傳染性的。當將一點 DNA 插入植物細胞以產生蛋白質時,這個過程就開始了。 
 “這與阿斯利康和強生疫苗的作用非常相似,不同之處在於它們是在人體中作用的,”沃德說。“他們使用腺病毒將一小段 DNA 傳遞到我們的肌肉細胞中,然後我們的肌肉細胞產生 [SARS-COV-2] 刺突蛋白。”
 對於基於植物的疫苗,一旦將 DNA 注入植物細胞,刺突蛋白就會移動到表面,在那裡形成 VLP。Ward 說,它們不包含任何遺傳信息,因此無法複製且不具有傳染性。
“我們純化那些小的病毒樣顆粒 (VLP),然後將其注射到您的肌肉中……一些有助於刺激免疫反應的東西,”沃德補充道。 
 Kozak 解釋說,這些 VLP 基本上是 COVID-19 的“空殼”,它可以向您的免疫系統提供更多抗原。這與 mRNA 疫苗不同,後者僅向您的免疫系統顯示冠狀病毒的刺突蛋白。 
“但是有了這個,你就有了刺突蛋白、包膜蛋白,然後是一種叫做 M 蛋白的東西——所有構成外殼的東西,”科扎克說。“這實際上很有幫助,因為它可能更有可能建立更強大的免疫反應。”
植物基疫苗的優勢和挑戰

開發基於植物的疫苗有一些明顯的好處。Kozak 說,與許多傳統疫苗生產方法相比,植物性疫苗的生產成本更低。 

 沃德說,與其他傳統疫苗相比,植物疫苗的生產速度也更快。Medicago 還開發了一種植物性的流感疫苗,正在接受加拿大衛生部的審查。該公司表示,與使用基於雞蛋的生產方式(疫苗中常用的技術)需要五到六個月的時間相比,生產它只需要五到六週的時間。 

Kozak 說, 一旦我們了解植物性的 COVID-19 疫苗在現實環境中的有效性,它們可能成為需要混合搭配疫苗的人的選擇。 

但沃德表示,成為第一個製造植物性 COVID-19 疫苗的公司也具有挑戰性。該團隊學到了很多東西——包括如何弄清楚如何“提升和反轉數百個這樣的小植物”,以便他們可以將 DNA 轉移到它們的根部。“以前沒有人大規模這樣做過,”他說。

植物還需要一定的環境條件才能生長,包括充足的陽光。這意味著並非每個國家都可以定位或擁有大規模開發植物疫苗的基礎設施。

植物基疫苗的未來 

Ward 和他的同事目前正在世界各國招募人員進行人體試驗。他們希望他們的 COVID-19 疫苗也將有助於防止病毒變種。

 該疫苗已在實驗室環境中針對不同變體進行了測試,包括源自英國、南非和巴西的變體。到目前為止,結果看起來很有希望。

“我們不知道這將在多大程度上轉化為該領域的功效,但許多其他公司……已經表明,您的疫苗產生的抗體量與它對變異的保護程度之間存在很好的關係,”沃德說。 

 沃德說,即使隨著大流行的繼續出現新的變種,適應疫苗也會相對容易。研究人員需要的只是病毒的序列信息,“顯然,我們可以在短短幾週內獲得小規模的候選疫苗,”他說。 

Ward 和 Kozak 都認為植物在疫苗和藥物領域非常有前途,並希望我們很快就會看到更多“綠色”選擇。 

 “我們非常有信心,在未來 5 到 10 年內,其他人將追隨我們的腳步,”沃德說。

 原文參考來源:https://www.verywellhealth.com/plant-based-covid-19-vaccine-canada-5187725

參考文獻:

鄭醫師補充:

看到國內外不斷有新的變種病毒導致的新疫情爆出,也發現原本研發也緊急授權通過廣為施打的疫苗的保護力根本鞭長莫及,因此不少專家對於追加第三劑不同廠牌的疫苗施打的主張已引起衛生單位正視及考慮。這篇報導提到的植物性疫苗,除了其製作原理、來源非常環保之外,其在臨床試驗得到的測試數據也令人鼓舞及期待,如果本地衛生單位想引進不同機轉的疫苗而相關疫苗製造公司有代工的計畫,不妨多留意這支環保的植物性疫苗引進的可能性,造福眾生早日脫離疫情的陰影,重拾安康平靜的生活。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邊作戰邊練兵 疫苗政策犯大錯

2021年6月17日 週四 上午6:25

疫苗政策失當,台灣如今坐困圍城,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認為,指揮中心最大錯誤在於心態保守,想藉疫情發展國內疫苗產業,一邊作戰,一邊練兵,看起根本不可行,而關鍵在於主導防疫者不懂疫苗,不懂傳染病,缺乏實戰經驗。 

黃立民表示,去年全球爆發疫情時,包括歐美各國、日、韓、新加坡、以色列等,均超買疫苗,多方投資、押寶,買了三、四種國際大廠疫苗,數量更是總人數的好幾倍。 

反觀我國,選擇了一條與其他國家完全不同的路,一開始就沒打算讓所有國人接種,只採購三千多萬劑,又過於依賴國產疫苗,從結果論來看,此作法顯然是錯誤的。 

陽交大公衛所兼任教授、前疾管局長張鴻仁說,政府一直習慣以「便宜、剛剛好」的節儉心態做事,但這種思維不適用於疫苗等戰略物資的採購和研發,「買的數量少,人家不理你,永遠要買便宜,就只能買得到那幾種。」 

「我們想要承擔的是什麼風險?」張鴻仁提醒,指揮官要向總統報告此重要問題。張鴻仁說,執政一定會挨罵,只要說清楚、做好風險溝通,「一定有人聽得懂,就會支持你。」 

指揮中心另一個錯誤為放棄幫國際大廠代工的機會,黃立民說,包括日、韓、泰都積極參與代工,除了習得技術,也能取得一定的疫苗數量,而台灣明明有機會幫AZ代工,但最後破局,其中緣由讓人想不通。 

黃立民建議,政府應積極與國際各大廠商接洽,提早購買明後年的疫苗,不要重蹈覆轍,找兩、三家廠商洽購,費用可以多一點,以確保廠商供貨時間。 

至於國產疫苗,黃立民認為,選擇蛋白疫苗等於繞遠路,但「頭洗下去了」,未來一定要走完第三期試驗;此外,應慎重考慮研發代工RNA(核醣核酸)疫苗,從中獲得技術。 

中研院生醫所兼任研究員何美鄉持同樣看法,她認為,國產疫苗即使拿到我國的EUA、開打,仍要繼續做第三期試驗,才能拿到國外正式藥證,否則未來勢必成為台灣孤兒疫苗。 

「國內疫苗不足,這是事實。」何美鄉表示,只能說上位者沒有遠見、預測失準,政府應有積極作為,可以考慮「晶片換疫苗」的可行性與歐美協商。                           

黃立民說,主導防疫者不懂疫苗、傳染病,缺乏實務經驗,還無法容忍不同的聲音,漠視專家建言,只要提出質疑,網軍鋪天蓋地攻擊,到後來「願意講真話,願意當烏鴉的人愈來愈少」,這絕非國家之福。         

黃立民指出,令人無奈的是,指揮中心到現在仍認為自己一點錯都沒有,所謂的專家小組也失去了原有功能,成為貫徹指揮官意志的工具。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第一劑、第二劑可以打不同品牌疫苗嗎?研究結果這樣顯示

2021年6月12日 週六 上午8:00

【蔡經謙報導】自今年5月起,隨著新冠病毒在台逐漸蔓延,疫苗供給問題或許是各地民眾最關心的問題之一。除了先前搶先抵台的AZ疫苗外,莫德納疫苗也有部分抵台。在國內疫苗數量依舊不足的情況下,或許「混打疫苗」不失為一個解決方案。

莫德納疫苗即將於國內開打。疫苗混打一直是不少民眾關心的議題。不過,國內目前並不開放。目前國內唯一可以採用混打疫苗措施的群體,僅有接種第一劑後產生嚴重過敏反應的民眾,才可以在施打第二劑時,接種他牌疫苗。

陳時中6/6時也針對是否放寬不同年齡與對象混打疫苗,於受訪時表示,相關科學實驗正在進行,還是要由科學證據說話。

加拿大開放疫苗混打,先腺病毒疫苗再mRNA疫苗

國內暫時未開放疫苗混打,不過國外部份國家採取的方針有些許不同。加拿大免疫諮詢委員會(NACI)已於今年6/1更新該國疫苗接種指南,若要進行疫苗混打,建議第一劑施打以腺病毒為載體製成的疫苗(如AZ疫苗),而第二劑則可以選擇以mRNA技術製成的疫苗(如BNT疫苗、莫德納疫苗)。

該指南指出,會有這個順序主要是怕會有產生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VITT)的風險,以及避免人體對某些特定抗原產生免疫反應的可能性。也就是說,不建議民眾施打完mRNA疫苗後,第二劑改打AZ疫苗。不過,民眾若第一劑接種的BNT或莫德納疫苗,第二劑則可選擇這兩款mRNA疫苗任一款施打。

而加拿大免疫諮詢委員會(NACI)之所以做出這個更改決定,則和近期西班牙與英國的研究脫不了關係。這些研究均發現,混打AZ疫苗與BNT疫苗對預防新冠病毒可能有一定的效益。

流行病學家暨中研院生醫所兼任研究員何美鄉則在《遠見雜誌》舉辦的Clubhouse討論中表示,英國在新冠疫苗供給不足時,有嘗試進行疫苗混打實驗。該實驗儘管尚未完全公開發表,但前段時間已經公布了部分的研究數據,AZ疫苗、莫德納疫苗、BNT疫苗混打後保護力及有效性皆仍維持著不錯的結果。

而前台大感染科醫師林氏璧也指出,根據西班牙的研究,600位民眾接種AZ疫苗後隔8周接種BNT疫苗,研究結果發現,效果意外的不錯。

疫苗混打一定有好處?下一頁看看更多專家分享看法

不過,疫苗混打的另一個注目點則是副作用。一篇發表於知名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的英國研究共蒐集了50歲以上民眾830人的數據,其中分為2群。一群463人疫苗間隔時間為28日,另1群367人疫苗間隔時間為84日,而在這兩大群組中再細分為2小群,分別施打AZ疫苗與BNT疫苗。

研究結果發現,間隔時間為28日的群體,第1劑牛津AZ、第2劑輝瑞BNT,副作用發生率增加到34%;第1劑輝瑞BNT、第2劑牛津AZ疫苗,副作用發生率則增加到41%。而間隔時間為84日的群體數據則暫未公布。

英國牛津大學副教授Matthew Snape表示,雖然沒有因副作用嚴重而需要至醫院治療的個案,但因為這次的研究資料均為50歲以上,若是年輕族群,副作用可能會更加頻繁。不過總的來說,疫苗混打沒有安全性疑慮。

除了上述研究外,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也公布將進行疫苗混打相關的臨床實驗,用以確保安全性和免疫原性。初步研究結果預計將於夏季結束前發表。

台灣目前疫苗不足,混打或許不失為一種選項

台灣疫苗量能至今仍嚴重不足,在疫苗數量稀少,不同廠牌到貨時間也不同的情況下,或許部分民眾認為混打疫苗不失為一種選項。台大醫院小兒部感染科主治醫師呂俊毅也表示,因為疫苗誘發抗體的機制不同,混打的效果可能更好,有可能發揮互補作用。

而對在國內第一線的護理工作人員來說,才剛施打完疫苗就要立刻上前照顧病患也令人擔憂。林氏壁指出,建議這些醫護人員優先施打AZ疫苗。根據韓國相關研究,僅接種第一劑AZ疫苗後,14天內即可達到86%的保護力。若是施打mRNA疫苗,則需接種到第二劑才能達到臨床試驗中90%以上的結果,對一線人員來說緩不濟急。

不過,由於目前疫苗混打的研究數據仍然不多,國家衛生研究院感染症與疫苗研究研究員暨生物製劑廠執行長劉士任指出,施打單一種類的疫苗仍是較能掌握安全性的做法。因為疫苗混打的副作用較難預測,仍需要有更充分的研究與數據。

參考資料:

  1. Heterologous prime-boost COVID-19 vaccination: initial reactogenicity data

  2. 日本自助旅遊中毒者

  3. An Advisory Committee Statement (ACS) National Advisory Committee on Immunization (NACI)


原文引自:疫苗可以混打?保護力更好還是副作用更嚴重?研究分析曝結果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混打AZ與BNT副作用風險最多增41% 保護力仍待研究

2021-06-03 11:23:43

 

【NOW健康 陳敬哲/綜外電合報導】新冠疫苗話題在台灣不斷討論度極高,不論是郭台銘計畫購買輝瑞BNT疫苗,或中央流行指揮中心購買的牛津AZ或莫德納,一直都有人再探討,如果不同平台疫苗混打會發生什麼事,英國牛津大學副教授Matthew Snape研究發現,混打疫苗副作用風險大增,研究論文刊登在醫學期刊《The Lancet》中。


Matthew Snape與研究團隊針對英國50歲以上民眾共830人,想確認2劑新冠疫苗混打,能不能是有效的預防手段,研究團對將受試者分為兩組,1組463人疫苗間隔時間28日,另1組367人疫苗間隔時間84日,除此之外,兩大群組中,再區分2個小群組,分別先後接種牛津AZ與輝瑞BNT疫苗。


研究發現,在28日接種組461人中,不論在第1劑或第2劑下,出現發燒、倦怠感、關節疼痛,從輕度到中度都能看到,比較2劑都施打牛津AZ疫苗或2劑都施打輝瑞BNT副作用為10%,第1劑牛津AZ第2劑輝瑞BNT副作用發生率成長至34%,第1劑輝瑞BNT第2劑牛津AZ疫苗副作用發生率成長至41%。


確認接種後48小時內出現副作用,再持續觀察後續狀況,沒有因副作用需要入院治療個案,並且在血型學與生化學資料分析,第2劑接種後7天沒有發現血小板減少個案,但是Matthew Snape強調,此次研究個案資料都是50歲以上,如果是年輕個案,可能會有副作用頻繁發生機會。


Matthew Snape針對研究結果表示,僅是分析2次疫苗混打狀況,即便如此,已經有許多國家規劃混打疫苗,研究結果可以增加討論思考資訊,對許多人意義都非常大,可是雖然沒安全性疑慮,目前沒有辦法回答對免疫力影響,一切都不明確,要等待數個月免疫力形成,才能夠進一步分析。


Matthew Snape補充,目前也同樣針對接種疫苗後,如果定期使用乙醯胺酚類退燒藥,能不能減少副作用影響討論;Matthew Snape也說,第1劑與第2劑疫苗如果接種不同疫苗,第2劑接種隔天,有身體不舒服請假可能性,醫事人員規劃接種新冠疫苗,一定要把混打接種副作用發生率增加納入考慮。

鄭醫師補充:

施打疫苗的副作用涉及免疫力強弱,年紀越輕,免疫力越強,副作用發生機率越高。這篇研究報導只是針對50歲以上的族群做調查,混打疫苗的副作用比明顯增加,我猜跟疫苗製造的機轉不同引起免疫系統不同的作用應該有關。

之前曾有建議可以透過前兩劑同廠牌,第三劑不同廠牌的疫苗施打來增加保護力的說法,但其中並未考慮施打後的副作用。

不管如何,隨著疫苗施打的普遍,我們必然會獲得更多的研究結果來了解疫苗施打的副作用、後遺症以及保護力的種種統計資料。

參考文獻:

Heterologous prime-boost COVID-19 vaccination: initial reactogenicity data

Published:May 12, 2021DOI:https://doi.org/10.1016/S0140-6736(21)01115-6

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cet/article/PIIS0140-6736(21)01115-6/fulltext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阿爾伯塔大學(University of Alberta )研究人員在《幹細胞報告》雜誌上發表的一項新研究闡明了為什麼許多 COVID-19 患者,甚至那些不在醫院的患者,都患有缺氧症——一種潛在的危險狀況,身體的組織氧化程度降低。該研究還說明了為什麼抗發炎藥達美松(dexamethasone)對病毒感染者是一種有效的治療方法。

“低血氧一直是 COVID-19 患者的一個重大問題,”研究負責人、醫學和牙科學院副教授 Shokrollah Elahi 說。“因此,我們認為一種潛在的機制可能是 COVID-19 影響紅血球的產生。”

在這項研究中,Elahi 和他的團隊檢查了 128 名 COVID-19 患者的血液。患者包括病情危急進ICU的患者,症狀中度並住院的患者,以及病情較輕且僅在醫院停留幾個小時的患者。研究人員發現,隨著疾病變得更嚴重,更多未成熟的紅血球湧入血液循環,有時佔血液總細胞的 60%。相比之下,(平時)未成熟的紅血球在健康人的血液中只佔不到 1%,或者根本沒有。

“未成熟的紅血球存在於骨髓中,我們通常不會在血液循環中看到它們,”Elahi 解釋說。“這表明病毒正在影響這些細胞的來源。因此,為了補償健康未成熟紅血球的消耗,身體會產生更多的紅血球,以便為身體提供足夠的氧氣。”未成熟的紅血球無法運輸氧氣——只有成熟的紅血球才能運輸氧氣。

問題是病毒如何感染未成熟的紅血球?Elahi 以他之前的研究而聞名醫界,他之前已證明未成熟的紅血球使某些細胞更容易感染 HIV,他先研究未成熟的紅血球是否具有 SARS-CoV-2 受體。經過一系列研究,Elahi 的團隊在世界上第一個證明未成熟紅血球具有接受體 ACE2 和共同受體 TMPRSS2,這使得 SARS-CoV-2 能夠感染它們

該團隊與 A 大學李嘉誠病毒學研究所病毒學家 Lorne Tyrrell 的實驗室合作,對來自 COVID-19 患者的未成熟紅血球進行了調查性感染測試,並證明這些細胞感染了 SARS-CoV -2 病毒。

“這些發現令人興奮,但也顯示出兩個重要的後果,”Elahi 說。“首先,未成熟的紅血球是被病毒感染的細胞,當病毒殺死它們時,它會迫使身體通過從骨髓中輸出更多未成熟的紅血球來滿足氧氣供應需求。但是那只是為病毒創造更多目標

“其次,未成熟的紅細胞實際上是有效的免疫抑制細胞;它們抑制抗體的產生並抑制 T 細胞對病毒的免疫,使整個情況變得更糟。因此,在這項研究中,我們已經證明更多的未成熟紅血球意味著對病毒的免疫反應較弱。”

在發現未成熟的紅血球具有被冠狀病毒感染的受體之後,Elahi 的團隊開始測試各種藥物,看看它們是否可以降低未成熟的紅細胞對病毒的易感染性。

“我們嘗試了抗發炎藥達美松,我們知道它有助於降低 COVID-19 患者的死亡率和疾病持續時間,我們發現未成熟紅血球的感染顯著減少,”Elahi 說。

當團隊開始探索達美松為何具有這種作用時,他們發現了兩種潛在的機制。首先,達美松抑制未成熟紅血球的 ACE2 和 TMPRSS2 受體對 SARS-CoV-2 的反應,從而減少感染的機會。其次,達美松增加未成熟紅血球成熟的速度,幫助細胞更快地脫落細胞核。沒有細胞核,病毒就無處複製。

幸運的是,將 Elahi 的發現付諸實踐並不需要對 COVID-19 患者現在的治療方式進行重大改變。

“在過去的一年裡,達美松已被廣泛用於 COVID-19 治療,但人們對其為何有療效並沒有很好的理解,”Elahi 說。“所以我們不會重新利用或引入新藥;我們提供了一種機制來解釋為什麼患者會從這種藥物中受益。”

鄭醫師補充:

透過這篇研究報導,可以清楚了解新冠病毒為何會造成那麼嚴重的缺氧狀況,導致感染的患者經常是命懸一線,因為病毒直接對紅血球下手,一不留神便造成無可挽回的狀況。

過去達美松這種類固醇用於治療COVID-19重症的機轉大都被歸類為抑制免疫風暴的用藥,但這篇研究則顛覆這樣的說法,提醒大家留意,以下我把達美松治療COVID-19病毒重症的相關報導找出來給大家參考比對:

達美松(dexamethasone)的消炎藥被看作是救治2019冠狀病毒病(COVID-19)重症病人的一大突破。達美松是一種類固醇——此類藥物通過模仿複製人體製造的消炎荷爾蒙來消除發炎。

英國一項測試顯示,這種藥物可能挽救患者的性命——是首次有藥物在全世界範圍內有這樣的效果。該藥已獲准在英國國民保健署(NHS)立即使用。

感染冠狀病毒後,人體會在試圖抵抗病毒時產生發炎。

有時候免疫系統會過度反應,而可能會致命的正是這種反應——本來是要攻擊病毒的身體反應,結果卻攻擊身體自身的細胞。

達美松則能平息這種過度反應。

它只適用於那些已經入院且需要供氧或者使用呼吸機的病人——即病情最重的那些。

這種藥物對於症狀較輕微的人並不適用,在輕症病人身上抑制免疫系統對治療並無幫助。

 

參考文獻:

1.Shima Shahbaz, Lai Xu, Mohammed Osman, Wendy Sligl, Justin Shields, Michael Joyce, D. Lorne Tyrrell, Olaide Oyegbami, Shokrollah Elahi. Erythroid precursors and progenitors suppress adaptive immunity and get invaded by SARS-CoV-2Stem Cell Reports, 2021; 16 (5): 1165 DOI: 10.1016/j.stemcr.2021.04.001

2.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science-53136904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單日6死新高! 醫憂輕症者在家「隱形缺氧」恐猝死

 

2021年5月23日 

5月23日新增6例死亡,都是50歲以上年紀較長者,其中5人有慢性病史,一人沒有慢性病,但因年紀長發病到死亡只有短短三天。而近期陸續出現家中死亡的病例,前台北市衛生局長邱淑媞提醒,輕症和無症狀患者在家隔離有疑慮,一旦缺氧來不及送醫恐猝死。

本土疫情延燒,不只重症病患需要呼吸器救治,輕症和無症狀患者也可能出現缺氧風險,若是來不及送醫,病情恐怕急轉直下。前台北市衛生局長邱淑媞在臉書PO文指出,輕症患者血氧下降,不會感到喘氣或呼吸加速,沒有徵兆又稱為「快樂缺氧」,這樣的狀況容易猝死,台灣這波疫情已經有不少這樣的死亡案例。

 

醫師表示,有些民眾可能在一開始的輕症,並不會覺得特別喘或不舒服,可是隨著疾病進展,可能會在忽然某天,症狀突然急轉直下。而23日確診案例公布,就增加6例死亡,5男一女,年齡介於50多歲到80多歲,其中5人擁有慢性病史,但其中1人沒有慢性病,只不過年紀大,發病到死亡病程相當短。

 死亡個案2384是80多歲病患,雖然沒慢性病,但仍是老年高風險群,在確診隔天就死亡。國內累計染疫病逝已經達到23例,隨著疫情升溫,死亡個案也持續增加。

以下我把近期國外相關研究報導找出來給大家參考:

科學家仍在解決新型冠狀病毒如何攻擊肺部和身體其他部位的許多令人困惑的方面。最大的威脅生命的謎團之一是病毒如何導致“沉默的缺氧”,這是體內氧氣含量異常偏低的情況,如果長時間不被發現,它可能對生命的重要器官造成不可挽回的傷害。現在,得益於計算機模型和與真實患者數據的比較,來自佛蒙特大學的波士頓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師和合作者已經開始揭開謎底。

儘管經歷了危險的低氧水平,但許多感染嚴重病例COVID-19的人有時仍不會出現呼吸急促或呼吸困難的症狀。血氧不足會悄悄地造成損害,這就是為什麼它被稱為“沉默的”。在冠狀病毒患者中,人們認為感染首先會損害肺部,使它們的某些部分無法正常運行。這些組織會失去氧氣並停止工作,不再向血液中注入氧氣,從而導致無聲的缺氧。但是,直到現在,還不清楚到底相關骨牌效應的發生確切原因。

“我們不知道在生理上怎麼可能發生的,” BU工程學院生物醫學工程與材料科學與工程學教授,該研究的作者之一貝拉·蘇基(Bela Suki)說​​。一些冠狀病毒患者經歷了一些專家所說的“與生命徵象不相符(incompatible with life)”的血氧濃度。Suki說,令人不安的是,這些患者中的許多人在進行肺部掃描時幾乎沒有或根本沒有異常跡象。

為了幫助您了解導致無聲缺氧的原因,BU生物醫學工程師使用電腦建立的模式來測試三種不同的情況,這些情況有助於解釋肺部如何以及為什麼停止向血液提供氧氣。Suki博士後研究的生物醫學工程師雅各布·赫爾曼(Jacob Herrmann)表示,他們的研究已發表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該研究發現沉默的缺氧可能是由COVID-19患者肺部同時發生的多種生物學機制共同引起的。

通常,肺部執行維持生命的氣體交換任務,在我們呼吸時向身體的每個細胞提供氧氣,並在每次呼氣時排除二氧化碳。健康的肺部使血液中的含氧濃度保持在95%至100%之間-如果血液中的含氧濃度降至92%以下,這就要小心了,醫生可能會決定用氧氣補充來進行干預。在冠狀病毒大流行的早期,當臨床醫生首次開始發出有關沉默缺氧的警報時,血氧測量儀銷售瞬間飆升,因為許多人擔心他們罹患冠狀病毒輕症的家人若需在家中康復,必須監測他們的血氧濃度。

研究人員首先研究了COVID-19如何影響肺部調節血液流向的能力。通常,如果肺部區域由於感染的損害而沒有得到太多氧氣,則血管會在這些區域收縮。實際上,這是我們肺部進化的一件好事,因為它迫使血液改道流過充滿氧氣的肺組織,然後氧氣循環到身體的其他部位。

但是根據Herrmann的說法,初步的臨床數據發現,某些COVID-19患者的肺部失去了限制已經受損組織的血流的能力,相反,它們可能會進一步擴張這些血管-這就是很難在斷層掃描上看到或發現。

Herrmann,Suki和他們的小組使用計算肺模型對這一理論進行了測試,結果證實,要使血氧濃度降至COVID-19患者所觀察到的程度,確實需要使肺部受損區域氧氣濃度比正常區域高出甚多,導致肺部不能再吸收氧氣-進而使整個身體的氧氣含量降低。

接下來,他們研究了血液凝結如何影響肺不同區域的血流。當血管壁因COVID-19感染而發炎時,在肺部內部會形成微小的血塊,這些血塊太小而無法在醫學掃描中看到。他們使用計算機的肺部建力的模型發現,這可能會引發無聲的缺氧,但單憑此可能不足以使氧含量下降到患者數據中所見的最低濃度。

最後,研究人員使用他們的計算機模型來確定COVID-19是否干擾了肺正常運轉所需的氣體到血( air-to-blood )正常流量比率。Suki說,這種類型的失衡的氣體到血比率在許多呼吸系統疾病(例如氣喘患者)中都會發生,並且可能是導致COVID-19患者嚴重而無聲缺氧的原因。他們的模型發現,要使這種現象成為無聲缺氧的原因,這種失衡必然會發生在未出現肺部損傷或肺部掃描異常患者的肺部區域。

總之,他們的發現證實,所有這三個因素的組合可能是某些COVID-19患者中嚴重低氧的原因。通過更好地了解這些潛在的機制以及不同患者之間的組合變化,臨床醫生可以做出更明智的選擇,以使用諸如呼吸器和補充氧氣的​​措施來治療患者。目前正在研究多種干預措施,包括一種稱為“俯臥位”( prone positioning)的低技術干預措施,該措施可將患者翻過來趴著,允許肺後部吸收更多的氧氣,並消除失衡的氣體到血的比率。

Suki說:“不同的人對這種病毒的反應截然不同。” 對於臨床醫生而言,他說至關重要的是要了解患者血氧可能不足的所有可能原因,以便他們可以決定適當的治療方式,包括使用有助於收縮血管,消除血栓或改善氣體到血流量失衡的藥物。

鄭醫師補充:

近來新冠病毒感染者術節節升高,高達八成以上屬於輕症或是無症狀感染者,然而無症狀或者輕症感染者還是不能掉以輕心,因為沉默缺氧可能瞬間而至,讓人措手不及。

為幫助無症狀的感染者避免成為沉默缺氧的犧牲者,在家中隔離時,除備用氧氣、改成趴睡增加肺部吸收更多氧氣外,血氧監控也至關緊要。血氧低至92%以下,除透過氧氣補充來幫助血氧濃度提高,同時也要聯絡緊急就醫,提醒大家留意。

參考文獻:

Jacob Herrmann, Vitor Mori, Jason H. T. Bates, Béla Suki. Modeling lung perfusion abnormalities to explain early COVID-19 hypoxemia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0; 11 (1) DOI: 10.1038/s41467-020-18672-6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根據5月6日發表在《美國醫學協會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上的一封研究信提到,與未接種疫苗的同儕相比,接種疫苗可大大減少聖裘德兒童研究醫院( St. Jude Children's Research Hospital)員工的COVID-19有症狀和無症狀感染

該研究是第一個證實COVID-19疫苗接種與較少的無症狀感染之間的關聯的研究。據報導,當輝瑞-BioNTech BNT162b2疫苗在美國獲准使用時,據報導該疫苗在預防實驗室確認的COVID-19方面非常有效。臨床試驗數據發現,兩劑治療可減少症狀性疾病,包括住院和死亡。但是,與無症狀感染降低的關聯尚不清楚。

預防感染儘管需要進一步的研究,包括對無症狀的人群中進行預防,但疫苗接種很有可能會減少SARS-CoV-2傳染性疾病的傳播,”聖猶達州醫學博士Diego Hijano說道。他和St. Jude Biostatistics的Li Tang博士是該報告的第一作者,唐也是該研究的作者。

該研究招募5,217名聖裘德(St. Jude)員工,這些員工在2020年12月17日至2021年3月20日期間符合疫苗接種條件。大多數員工都接受兩次接種。

總體而言,與未接種疫苗的員工相比,接種疫苗的員工將無症狀和症狀性SARS-CoV-2感染的風險降低了79%。若僅對無症狀感染進行的分析發現,接種疫苗可將風險降低72%。

對於完成兩次接種的員工,保護甚至更高接種第二劑疫苗一周或更長時間後,接種疫苗的員工比未接種疫苗的員工感染SARS-CoV-2的可能性要低96%當研究人員僅觀察無症狀感染時,接種疫苗可使患病風險降低90%。

查找SARS-CoV-2感染

該研究源自聖裘德領導人於2020年3月開始的一項計劃,該計劃旨在保護患者和員工免受大流行性病毒的侵害。

這項工作包括針對具有COVID-19症狀或已知感染大流行病毒的員工進行針對性測試。該計劃還包括對無症狀員工進行例行的實驗室測試。至少每週一次從自我報告的無症狀的院內工作員工收集鼻拭篩檢,以進行聚合酶鏈(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反應以檢測無症狀的SARS-CoV-2感染。

唐說:“這項研究之所以可行,是因為聖裘德投入了大量資源來確定如何最好地控制該疾病並保護我們的患者和員工。” “那時或現在很少有地方提供如此廣泛的無症狀檢測。”

Hijano說:“測試對於機構COVID-19緩解計劃來說是無價的。最後,測試還是一種獨特的工具,可幫助填補關鍵的知識空白。”

數字結果

在研究過程中,納入分析的5,217名員工中有236名測試為SARS-CoV-2陽性。他們包括185名未接種疫苗的僱員和3,052名工人中的51名已接受至少一劑疫苗。

在測試的陽性病例中,幾乎有一半(108例)未報告任何症狀。無症狀病例包括20名接受過一劑疫苗的員工和三名在第二次接種後7天內呈陽性反應的僱員。唐說:“結果提醒了人們許多隱藏的病例,這使得遏制該病毒成為一個巨大的挑戰。”

該研究小組包括不同種族和性別的員工。超過80%的員工年齡小於65歲。接種疫苗組的醫療保健人員比例為47%,高於未接種疫苗的員工的25.7%。

鄭醫師補充:

先澄清一個概念:施打或接種疫苗,並不能保證絕對不會染疫,但可以大幅降低染疫得重症的風險,如今這份研究為新冠病毒無症狀和有症狀的感染率的降低背書,鼓勵大家施打疫苗。

在本地疫情緊繃之際,因目前疫苗施打還不普遍的狀況下,只能被動地採取減少接觸的相關政策,然而長期的封閉終究不是辦法,不管是人性或者是經濟面來看,都難以持久。早日讓疫苗施打普及,才是解禁的關鍵。願安全有效的疫苗能早日抵台,讓寶島大部分適合接種的人群能早日接種,早日回復正常生活。

參考文獻:

 

  1. Li Tang, Diego R. Hijano, Aditya H. Gaur, Terrence L. Geiger, Ellis J. Neufeld, James M. Hoffman, Randall T. Hayden. Asymptomatic and Symptomatic SARS-CoV-2 Infections After BNT162b2 Vaccination in a Routinely Screened WorkforceJAMA, May 6, 2021; DOI: 10.1001/jama.2021.6564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根據澳大利亞數學家,臨床醫生和科學家的研究分析,已接種COVID-19疫苗的人,其早期的免疫反應可以預測他們對病毒的保護程度,並於近日在《自然醫學》(Nature Medicine)期刊上發表

來自UNSW的Kirby研究所,Peter Doherty感染與免疫研究所和雪梨大學的研究人員已經確定了疫苗保護的“免疫相關因素”。透過測量中和抗體的濃度來作為針對COVID-19的免疫保護的“代理指標”,這有可能極大地縮短新疫苗的開發時間。

“中和抗體是我們的身體對感染或疫苗反應產生的Y型微小蛋白質。它們與病毒結合,從而降低了其感染能力,”柯比研究所的Deborah Cromer博士說。

“雖然一段時間以來我們已經知道中和抗體可能是我們對COVID-19免疫反應的關鍵部分,但我們還不知道人需要多少抗體來進行免疫。我們的研究是迄今為止最有力的證據證實特定的抗體濃度轉化為對疾病的高度保護。”

研究人員分析了來自7種COVID-19疫苗的數據,以檢查接種疫苗後不久測得的反應與保護作用之間的關係。然後,他們使用統計分析來定義免疫反應和保護之間的特定關係。他們的分析非常準確,能夠預測新疫苗的功效。

克羅默博士說,這一發現有可能改變我們將來進行COVID-19疫苗試驗的方式。

“抗體免疫濃度比直接測量疫苗效力要容易得多。因此,透過在臨床試驗的早期階段測量一系列新候選疫苗的抗體濃度,我們可以更好地確定是否應使用疫苗預防COVID -19。”

一年內可能需要使用疫苗加強劑

該分析的另一個關鍵應用是它能夠隨著時間推移來預測免疫力。研究人員預測,接種疫苗後對COVID-19的免疫力將在一年內大幅下降,因為在感染或接種疫苗後的頭幾個月,血液中的中和抗體濃度將下降

柯比研究所的戴維·科里博士說:“疫苗在短期到中期都可以很好地預防症狀和嚴重疾病,但是大多數疫苗過了頭幾個月後的功效預計會下降。”

“然而,了解對感染的免疫力與預防發展為重症之間的區別非常重要。我們的研究發現,針對重症,需要六倍的低濃度抗體。因此,即使我們的分析預測,我們在接種疫苗後的第一年內將開始對輕度感染失去免疫力,對重度感染的保護作用應更持久。” Khoury博士說。

“但是最終,為了獲得針對中度程度疾病和COVID-19傳播的最佳保護,這些發現建議,我們可能像每年使用流感疫苗一樣,每年都得加強疫苗接種。”

真實地應用模型

全球面臨的主要挑戰是病毒的進化和新變種的出現。根據實驗室研究,人們越來越關注針對優勢菌株開發的抗體在中和這些新變種病毒方面的效力較低。

雪梨大學瑪麗·巴希爾研究所和醫學與衛生學院的傑米·特里卡斯教授說:“我們研究的另一個好處是,我們可以預測免疫反應對不同變體的保護程度。”

"This analysis shows a very good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immune response -- which is very easy to test for -- and the efficacy of a vaccine in preventing infection, which is incredibly hard to test for. This means we can predict how protective an immune response will be against different variants, without having to determine efficacy against each variant in large and costly clinical trials.

“這項分析發現,免疫反應(很容易測試)與疫苗預防感染的功效之間有緊密的關聯,相對地要去測量疫苗對感染的保護力是不可思議的難。這意味著我們可以針對不同的變種病毒預測疫苗免疫的保護性,而不必在大型且昂貴的臨床試驗中確定針對每種變種病毒的功效。

“這項研究可以透過在疫苗開發流程中更早地以更有效的方式提供必要的數據來幫助決策。”

這項研究的局限性在於,它分析了對感染和疫苗接種的早期免疫反應與預防感染之間的關係(當前可用的數據),並利用這種關係來預測免疫力在未來的變化以及對感染不同的變種病毒的免疫反應。未來的研究應力求在獲得相關數據後確認相關預測準確程度。

參考文獻:

David S. Khoury, Deborah Cromer, Arnold Reynaldi, Timothy E. Schlub, Adam K. Wheatley, Jennifer A. Juno, Kanta Subbarao, Stephen J. Kent, James A. Triccas, Miles P. Davenport. Neutralizing antibody levels are highly predictive of immune protection from symptomatic SARS-CoV-2 infectionNature Medicine, 2021; DOI: 10.1038/s41591-021-01377-8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Omega-3補充劑與高血脂患者發生心房震顫(atrial fibrillation)的可能性增加有關。這就是今天發表在《歐洲心臟雜誌-心血管藥物療法》(歐洲心臟學會(ESC)的期刊)上的一項研究的發現

研究作者,美國弗吉尼亞聯邦大學的Salvatore Carbone博士說:“目前,血漿三酸甘油脂濃度升高的患者可使用魚油補充劑,以減少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由於人群中三酸甘油脂升高的普遍性,通常可以開處方。值得注意的是,非處方的低劑量omega-3脂肪酸就可以買到,而無需開處方。”

一些臨床試驗發現,omega-3脂肪酸可能會增加心房震顫(一種最常見的心律失常)的風險。患有這種疾病的人中風的可能性要大五倍。

這些研究測試了不同劑量的omega-3脂肪酸的不同配方。因此,作者對隨機對照試驗進行了全面的對比分析,以回答魚油是否真的與心房震顫風險增加相關的問題。

該分析包括五項隨機對照試驗,研究了補充omega-3脂肪酸對心血管後來的影響。參與者三酸甘油脂濃度升高,或者患有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很高,或者已經確診為心血管疾病。共有50,277名患者接受了魚油或安慰劑,並進行了2至7.4年的追蹤。魚油的劑量每天從0.84克到4克不等。

研究人員發現,與安慰劑相比,補充omega-3脂肪酸與心房震顫顯著增加,發生率比率為1.37(95%置信區間1.22-1.54; p <0.001)。

Carbone博士說:“我們的研究發現,魚油補充劑會增加心血管風險較高的患者發生心房震顫的風險。儘管一項臨床試驗證實補充心血管有益作用,但在以下情況下應考慮心房震顫的風險這類藥物是通過非處方藥處方或購買的,特別是在易患心律失常的當事人。”

鄭醫師補充:

我還記得在大一的生化課中,有一位授課講師提到一個關於臨床研究的重要觀念:在臨床研究中發現的相關性,要非常小心,並非一定是因果關係。例如每次聽到雞叫,太陽便升起,我們可以說太陽是被雞叫起來的?

同樣的,這則研究,我們觀察到的,服用劑量較高的omega-3補充品,產生心房震顫(atrial fibrillation)的機率較高,到底是因為服用omega-3當事人因為心臟經常感到不適或者心血管疾病史,想透過服用劑量較高的omega-3補充品來改善?或者是omega-3本身導致服用者心房震顫增加?我想這項研究難以自圓其說。除非是大規模研究,以沒有心血管疾病史的人為對象,分別以安慰劑和omega-3分別服用做比對,經過幾年時間發現omega-3的服用者的心房震顫發生率的確比較高,才能證實這個結論。否則可能又會淪為太陽是被雞叫起來荒謬推論。

參考文獻:

Marco Lombardi, Salvatore Carbone, Marco Giuseppe Del Buono, Juan Guido Chiabrando, Giovanni Maria Vescovo, Massimiliano Camilli, Rocco Antonio Montone, Rocco Vergallo, Antonio Abbate, Giuseppe Biondi-Zoccai, Dave L Dixon, Filippo Crea. Omega-3 fatty acids supplementation and risk of atrial fibrillation: an updated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European Heart Journal - Cardiovascular Pharmacotherapy, 2021; DOI: 10.1093/ehjcvp/pvab008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英研究武肺重症痊癒者再回診機率高 逾12%5個月內死亡

謝文哲

2021年1月19日 週二 上午9:11

入冬以來全球又再度爆發更嚴重的武漢肺炎(亦稱新冠肺炎, COVID-19)疫情,台灣日前也出現5例的本土醫護病例,引發國人關切。然更令人擔憂的是,近日英國媒體報導了萊斯特大學與英國國家統計局研究稱,得過武肺的重症患者有極高的機率再度回診,甚至死亡。

據英國研究顯示,在武漢肺炎的重症痊癒患者中,5個月內,近1/3會因為心臟、肝臟和腎臟等問題再度回診,且有1/8的人會死亡,而根據調查結果得知,重症武肺患者痊癒後,許多人都有心臟疾病、糖尿病和肝腎疾病的問題。

據稱,這項研究是根據英國第一波出院的47,780名患者所做得調查,且是針對武肺病患所做的最大規模之研究,這些病患受到武肺的影響,140天內有29.4%的人再度生病、12.3%的人死亡,機率是其他門診病人的3.5倍,人數相當之多。

23人接種新冠疫苗後死亡 挪威警告兩種人風險過高

2021年1月19日 週二 上午9:10

為控制新冠肺炎疫情,挪威已展開疫苗接種,但有23人接種第一劑疫苗後死亡。挪威公共衛生署警告,新冠疫苗對高齡與虛弱的病人,可能風險過高。(特約記者趙新天報導)

CNN報導,挪威的醫師正在調查該國出現23位民眾,在接種輝瑞(Pfizer)與BioNTech合作研發的第一劑疫苗不久後死亡案例。其中13人已解剖檢驗。輝瑞疫苗常見的副作用包括發燒和噁心,更可能在年老體弱的接種者身上出現嚴重反應

挪威公共衛生署(Norwegian Institute of Public Health)在聲明中說:「對極其虛弱的人而言,即便是相對輕微的疫苗副作用,也會產生嚴重後果;而對可能不久於人世者來說,疫苗帶來的好處可能微不足道或無關緊要。」公共衛生署並修訂了疫苗使用準則,要求醫師在注射之前,必須仔細評估每個人的身體狀況,是否因為接種疫苗獲得的好處,大於副作用可能帶來的壞處。

挪威已有超過4萬2000人接種了第一劑疫苗。該國和許多已經開始施打疫苗的國家一樣,都把住在療養院或年紀較長的民眾,列入第一波施打疫苗的對象,沒想到出現明顯的死亡案例。監管單位在1月14日的報告中表示,挪威的29個死亡案例,將近3/4都是80歲以上長者

鄭醫師補充:

這兩篇報導提醒我們:新冠肺炎重症之後,身體後續容易有心、肝及腎臟等器官的後遺症,也增加當事人的死亡率,因此一旦罹患新冠肺炎重症,後續照顧的身體保健萬不可輕忽。

許多人把這波疫情的停損點寄望於新冠病毒疫苗的接種,然而對身體及虛弱或高齡者來說,接種疫苗最好還是保守一點,否則未蒙其利先受其害。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輝瑞-BioNTech和Moderna生產的COVID-19疫苗可能出現過敏反應的報導均已獲得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的緊急批准,引起了公眾的關注。麻省總醫院(MGH)過敏症專家領導的專家小組現已檢查了所有相關資訊,以保證即使對食物或藥物過敏的人也可以安全地接種疫苗。該小組的評論發表在《過敏與臨床免疫學雜誌:臨床》(Journal of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 In Practice)期刊上

為了回應在英國某些人接種COVID-19疫苗後可能發生的過敏反應的報導,該國的醫療監管機構建議對藥物或食物有嚴重過敏史的人應避免接種COVID-19疫苗。但是,在仔細檢查了與過敏反應有關的數據之後,FDA建議僅對具有對COVID-19疫苗的任何成分有嚴重過敏反應的個人才應禁止接種疫苗,並建議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可以在疫苗接種後15分鐘內觀察所有患者,他們可以識別和處理此類反應。美國機構建議對食物或藥物過敏的人可以接種疫苗。

為了提供過敏者的意見,MGH過敏和臨床免疫學部門臨床主任,哈佛醫學院副教授Aleena Banerji博士及其同事總結了對疫苗(如針對COVID-19疫苗開發的疫苗)的過敏反應的最新知識,他們已經提出了詳細的建議,以便具有不同過敏史的人可以安全地接種他們的第一批COVID-19疫苗。他們還概述了在對第一劑COVID-19疫苗產生反應的接種者如何安全接受第二劑的步驟。

“身為過敏專家,我們想透過向公眾保證兩種FDA批准的COVID-19疫苗都是安全的來鼓勵疫苗接種。我們的指南建立在美國監管機構的建議基礎上,並為醫學界提供瞭解如何安全管理兩種疫苗的明確步驟。在有過敏史的人中接種該疫苗的劑量”,Banerji說。

專家指出,對疫苗的過敏反應十分罕見,每100萬人中約有1.3過敏反應。他們還確定,Pfizer-BioNTech和Moderna COVID-19疫苗過敏反應的發生率相似。他們強調,疫苗診所將對所有患者進行15到30分鐘的監控,並且可以處理所有發生的過敏反應。Banerji和她的研究同仁建議,對含有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或聚山梨酸酯( polysorbate )的注射藥物或疫苗有過敏反應史的人在接種疫苗之前先與過敏者談過。他們強調,對食物,口服藥物,乳膠或毒液嚴重過敏的患者可以安全地接種COVID-19疫苗。

這篇評論的共同資深作者是MGH的Kimberly G. Blumenthal,醫學碩士,以及Brigham and Women的Elizabeth Phillips,醫學博士。其他合著者包括MGH的Paige G.Wickner醫師,Rebecca Saff醫師,博士,Lacey B.Robinson醫師,MPH,Aidan A.Long醫師,Anna R.Wolfson醫師和David A.Khan醫師; 范德比爾特大學醫學中心的醫學博士,醫學博士,醫學博士Cosby A.Stone 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的Paul Williams博士。

參考文獻:

  1. Aleena Banerji, Paige G. Wickner, Rebeca Saff, Cosby A. Stone, Lacey B. Robinson, Aidan A. Long, Anna R. Wolfson, Paul Williams, David A. Khan, Elizabeth Phillips, Kimberly G. Blumenthal. mRNA Vaccines to Prevent COVID-19 Disease and Reported Allergic Reactions: Current Evidence and ApproachThe Journal of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 In Practice, 2020; DOI: 10.1016/j.jaip.2020.12.047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澳大利亞研究人員首次發現,感染了COVID-19病毒的人具有免疫記憶能力,可以防止再感染至少八個月

這項研究是最強有力的證據,證明抗病毒的疫苗SARS-CoV-2可能會長期有效。過去,許多研究發現,在最初的幾個月後,第一輪冠狀病毒抗體消退了,人們開始擔心可能會很快喪失免疫力。這項新研究減輕了這些擔憂。

這項研究是由莫納什大學免疫與病理學系副教授Menno van Zelm與莫納什大學,阿爾弗雷德醫院和伯內特學院之間的阿爾弗雷德研究聯盟進行的多中心合作的結果,該研究成果發表在科學免疫學期刊( Science Immunology)該研究揭示了以下發現:免疫系統內稱為記憶B細胞的特定細胞“記憶”病毒感染,如果再次受到挑戰(再次暴露於病毒),則會透過快速產生保護性抗體觸發保護性免疫反應。

研究人員招募了25名COVID-19患者,從感染後第4天到感染後第242天抽取了36份血液樣本。

與其他研究一樣(僅查看抗體反應),研究人員發現抗病毒抗體在感染後20天后開始下降。

然而,重要的是,所有患者仍然具有記憶B細胞,該細胞能夠識別SARS-CoV-2病毒的兩個組成部分之一,即刺突(spike)蛋白和核衣殼蛋白(nucleocapsid proteins)。這些病毒特異的記憶B細胞在感染後八個月內仍穩定存在。

範·澤姆(van Zelm)副教授表示,該結果為任何針對該病毒的疫苗的效力帶來了希望,並解釋了為什麼在全球數以百萬計的對該病毒呈陽性的人中,真正再感染的例子如此之少。

他說:“這些結果很重要,因為它們明確證實感染了COVID-19病毒的患者確實具有抵抗這種病毒和疾病的免疫力。”

“這一直籠罩著任何COVID-19疫苗都可以提供的潛在保護,這給人們帶來了真正的希望,即一旦開發出一種或多種疫苗,它們將提供長期保護。”

鄭醫師補充:

新冠病毒疫苗即將面世,有些國家已經開始施打,許多人對疫苗是否具有保護力有助多疑慮,這篇研究提供讓人比較安心的研究結論。如果疫苗施打產生的副作用不大,且副作用機率低,應該可以放心接受疫苗施打,然而疫苗的副作用的報告,通常要施打一段時間才會陸續被報告,因此是否要搶先接受疫苗注射,建議大家不妨先觀察一下再決定。

參考文獻:

Gemma E. Hartley, Emily S.J. Edwards, Pei M. Aui, Nirupama Varese, Stephanie Stojanovic, James McMahon, Anton Y. Peleg, Irene Boo, Heidi E. Drummer, P. Mark Hogarth, Robyn E. O’Hehir, Menno C. van Zelm. Rapid generation of durable B cell memory to SARS-CoV-2 spike and nucleocapsid proteins in COVID-19 and convalescenceScience Immunology, 2020; 5 (54): eabf8891 DOI: 10.1126/sciimmunol.abf8891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喝咖啡會骨質疏鬆?原來是誤會!


三立新聞網
2020年11月21日 週六 下午4:55 [GMT+8]·2 分鐘 (閱讀時間)
 

記者許書萓/台北報導

近年來,咖啡已成許多人每日必喝飲品,走在路上,隨處可見連鎖咖啡店與特色咖啡館,五大超商更將咖啡市場視為一級戰區,不僅如此,許多民眾還會自備各種咖啡沖煮器具,在生活中隨時來上一杯。然而,一直以來,網路盛傳「喝咖啡會造成骨質疏鬆」,讓咖啡愛好者又愛又擔心,到底是不是真的?對此,食藥署網站《食藥好文網》特別發文闢謠。

食藥署表示,彰化基督教醫院營養師李婉菁指出,目前沒有直接證據顯示喝咖啡會造成骨質疏鬆,但是咖啡因具利尿作用,會導致體內鈣、鎂、鉀等電解質的流失,因此,目前僅將咖啡因列為骨質疏鬆的危險因子之一,而非引起骨質疏鬆的原因

食藥署說明,雖然沒有證據顯示喝咖啡會造成骨質疏鬆,但若攝取過量的咖啡因,會使人出現心悸、焦躁不安、失眠、頭痛等症狀,而且長期飲用含有咖啡因的飲料容易產生心理依賴,導致停用時可能出現戒斷症狀。因此,食藥署建議,每天咖啡因總攝取量不應超過300毫克

另外,食藥署也已訂定法規,要求業者於包裝上標示咖啡因含量,作為消費者挑選商品的依據。

1、現煮咖啡標示

●紅色:表示每杯咖啡的咖啡因總含量為201毫克以上。

●黃色:表示每杯咖啡的咖啡因總含量介於101~200毫克。

●綠色:表示每杯咖啡的咖啡因總含量為100毫克以下。

2、包裝咖啡標示

●「每100毫升含oo毫克咖啡因」:代表每100毫升所含咖啡因≧20毫克,所以直接以100毫升實際所含咖啡因毫克數表示。

●「20 mg/100mL以下」:表示每100毫升所含咖啡因

鄭醫師補充:

1.咖啡會利尿,但是沒有證據顯示咖啡會導致骨質疏鬆,過去研究發現喝咖啡但鈣質補充不足,鮮少日曬的人,才會骨質疏鬆,其實,這部分跟喝不喝咖啡,一點關係都沒有。

2.一般市售的咖啡,咖啡因含量較高,隨意兩杯咖啡因含量恐怕就破300毫克,提醒大家留意。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雞蛋炒的,荷包的或煮的,是全世界流行的早餐食品。然而,由於南澳大利亞大學的最新研究表明,雞蛋攝取過多會增加患糖尿病的風險,因此雞蛋所帶來的健康益處可能還不足以解決這些問題。

與中國醫科大學和卡塔爾大學合作進行的世代研究(1991年至2009年)是第一個評估大量中國成年人雞蛋攝取量的研究。

研究發現,每天定期食用一個或多個雞蛋(相當於50克)的人患糖尿病的風險增加了60%

隨著中國糖尿病的患病率現在超過11%(高於全球平均水平的8.5%),糖尿病已成為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

糖尿病對經濟的影響也很大,佔全球衛生支出的10%(7,600億美元)。在中國,與糖尿病相關的費用已超過1090億美元。

UniSA的流行病學家和公共衛生專家李明博士說,糖尿病的患病日益引起人們的關注,尤其是在中國,中國傳統飲食的變化正在影響健康。

李博士說:“飲食是導致2型糖尿病發作的已知且可改變的因素,因此了解可能影響該疾病患病率的飲食因素範圍很重要。”

“在過去的幾十年中,中國經歷了實質性的營養轉變,許多人已經從包括穀物和蔬菜的傳統飲食轉向了包括大量肉類,零食和高能量食品的經過加工的飲食。

“與此同時,雞蛋的消費量也在穩定增長;從1991年到2009年,中國食用雞蛋的人數幾乎倍增*。

“儘管人們經常討論吃雞蛋與糖尿病之間的關係,但這項研究的目的是評估人們長期食用雞蛋的雞蛋數量以及他們空腹血糖所決定的糖尿病罹患風險。

“我們發現,長期長期食用雞蛋(每天超過38克)會增加中國成年人罹患糖尿病的風險,大約增加25%。

“此外,經常吃很多雞蛋(每天超過50克,或相當於一個雞蛋)的成年人患糖尿病的風險增加60%。”

男性相比,女性的影響更為明顯

李博士說,儘管這些結果表明較高的雞蛋攝入量與中國成年人患糖尿病的風險呈正相關,但還需要更多研究來探討因果關係。

“要戰勝糖尿病,就需要採取多方面的方法,不僅包括研究,還需要一套清晰的指導方針,以幫助向公眾宣傳和指導。這項研究是朝著長期目標邁出的一步。”

編者註:

  • *在1991-2009年之間,研究人員發現,雞蛋的平均每日消費量從1991-93年的16克連續增加到2000-04年的26克和2009年的31克。
  • 研究人群包括參加中國健康與營養調查的8545名成年人(平均年齡50歲)。
  • 同期的國際雞蛋消費量為:
    • 歐洲每天33.65克
    • 美國每天28.43克
    • 亞洲每天20.56克
    • 世界每天21.45克
    • 大洋洲(包括澳大利亞)每天18.20克
    • 非洲每天5.93克。

參考文獻:

Yue Wang, Ming Li, Zumin Shi. Higher egg consumption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risk of diabetes in Chinese adults – China Health and Nutrition SurveyBritish Journal of Nutrition, 2020; 1 DOI: 10.1017/S0007114520003955

鄭醫師補充:

1.蛋還是適量吃比較妥當。對某些人來說,紅肉或蛋攝取過多,內含蛋胺酸若過量,容易淪為身體免疫細胞發炎的原料,提醒大家留意。

 2.糖尿病容易加速身體諸多系統的退化,切不可等閒視之。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接受針對病毒性急性呼吸道感染的初始抗生素處方藥(對抗生素無反應的感染類型)增加了患者或其配偶為將來的此類感染尋求護理並獲得後續抗生素處方藥的可能性,這項研究結論來自於哈佛醫學院和哈佛大學T.H.陳公共衛生學院的一項研究結果。

該分析於8月10日在線發表在《臨床傳染病》(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上,被認為是第一個衡量臨床醫生的抗生素處方模式變化如何長期影響患者的就醫行為和抗生素使用的分析方法。

研究人員說,這項發現令人震驚,因為他們認為,一旦對病毒感染不正確地開出此類處方,它們就可能成為更多抗生素使用的門戶過度使用抗生素是很常見的。先前的研究表明,門診處方中將近四分之一的抗生素被不適當地用於診斷,不需進行抗生素治療

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健康科學與技術計劃的HMS學生,主要研究作者卓石(Zhuo Shi)說:“醫生在開抗生素處方時所做出的選擇會長期影響各個患者選擇得到照護的時間。” “不恰當地開抗生素的醫生需要了解,抗生素不只是無害的小處方,而且是造成更大問題的潛在途徑。”

研究人員利用來自一家國家保險公司的客戶數據,分析了美國736個緊急護理​​中心的200,000多例初次就診的急性呼吸道感染(acute respiratory infections,ARI)。在這些中心,研究人員發現臨床醫生對ARI的抗生素處方率差異很大。在開處方者最高的四分位數中,80%的臨床醫生開具了用於病毒性呼吸道感染的抗生素處方,而在康生素開立比例最低的開處方者中,有42%的開具處方。為了了解更多處方抗生素的影響,研究人員利用了患者不選擇緊急護理臨床醫生這一事實。他們基本上是隨機分配給臨床醫生的。

在首次ARI看診後的一年中,與使用最低抗生素處方的患者相比,在最高處方組的臨床醫生所見的患者接受的ARI抗生素增加了14.6%,這是每100名患者需要多加3張抗生素處方臨床醫生分析顯示,患者ARI抗生素處方的增加主要是由於ARI看診次數增加,每100名患者增加5.6次 ARI看診,而非最高的抗生素開處方率引發隨後的ARI看診。

研究人員發現,這並不是說他們更有可能在重複看診中獲得抗生素處方,只是每次回診都提供了另​​一次接受抗生素的機會。

為什麼?在病毒性疾病的情況下,患者錯誤地將症狀改善歸因於抗生素研究人員說,很自然,下次他們出現類似症狀時,他們認為他們需要更多的抗生素

研究資深作者Ateev Mehrotra說:“您會聽到很多人說,'每年冬天我都需要使用抗生素治療支氣管炎'。”他是哈佛醫學院布拉瓦特尼克研究所衛生政策的副教授,也是貝絲·以色列女執事醫療中心的一名整合醫學專科醫師。抗生素實際上並沒有幫助,但是患者傾向於從中受益。這種心理現象的幻想術語是'幻覺性的相關'。”

Mehrotra說:“他們得到了抗生素並且感覺好了,這不是因為抗生素起作用了,而是因為感染一直在進行。” “下一次他們出現類似症狀的疾病時,他們會回到醫生那裡再開另一個處方。”

而且該課題不僅是患者自己學習的。他們的配偶在ARIs的看診和使用抗生素方面也顯示出類似的增加。

研究人員說,不恰當地使用抗生素是一個嚴重的問題,並指出這種做法不必要地增加了支出,使患者無緣無故地出現了副作用的風險,並有助於推動耐藥性細菌菌株的增加

研究人員使用來自一家國家保險公司的遭遇數據,根據他們的ARI抗生素處方率對每個急診中心的臨床醫生進行了分類。緊急照護患者被隨機分配給臨床醫生這一事實,排除了患者可能選擇他們所知道的醫生的可能性,他們可能會給他們提供病毒感染的抗生素,從而使研究人員能夠檢查醫生治療對患者未來的影響。研究人員檢查了臨床醫生的抗生素處方率與患者ARI抗生素接受率以及其配偶在隨後一年的抗生素接受率之間的關係。研究小組的幾位成員首先將這種方法用於檢查鴉片類藥物處方的模式。

儘管有許多傳聞證據發現一些醫師表示患者要求開立抗生素會提高患者滿意度,但研究人員希望了解醫師開立抗生素處方的行為本身是否才是造成這種假象的助力。他們著手回答這個問題:容易開抗生素處方的醫生的其初始處方是否會推動患者未來的抗生素尋求行為?

分析之後,確實如此,研究人員說,這項研究強調了對臨床醫生和患者持續的明智的處方執業的衛教需求,一來可減少不正確的處方,二來降低抗生素的總體過度使用及其相關風險。

鄭醫師補充:

在臨床上,我們經常看到為數不少的醫師,習慣以預防性感染的慣性思考來為病毒感染的患者開的抗生素,殊不知此舉,為患者本人埋下潛在的健康風險超越一般人的想像,臨床一線人員對抗生素的開立若不謹慎,恐非患者之福。然而能了解及正視此危機的專業人士及大眾,其實鳳毛麟角,熟知內情者,無法不為此捏好幾把冷汗。

參考文獻:

Zhuo Shi, Michael L Barnett, Anupam B Jena, Kristin N Ray, Kathe P Fox, Ateev Mehrotra. Association of a clinician’s antibiotic prescribing rate with patients’ future likelihood of seeking care and receipt of antibiotics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2020; DOI: 10.1093/cid/ciaa1173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UT Southwestern(德州大學西南醫學中心)研究發現,經常用於評估動脈硬化的X射線檢查可以幫助醫生確定服用阿斯匹靈預防首次心臟病發作或中風的益處是否大於使用阿司匹林引起的出血風險。

這項發現今天在線發表在《美國醫學會心臟病學雜誌》JAMA Cardiology)上,可以為醫生和患者提供更具體的指導方針,以做出重要決定。

由於具有抗凝血特性,阿斯匹靈被廣泛地用於已患有心血管事件(例如心臟病發作或缺血性中風)的患者的預防措施。但是,研究負責人,內科學教授,醫學博士Amit Khera解釋說,阿斯匹靈避免心臟病初次發作和中風一級預防中的作用--尚不清楚。

在通常使用阿斯匹靈用於一級預防的數十年之後,美國心臟協會(AHA)和美國心臟病學會(ACC)的最新指南建議,由於出血風險增加,對於心臟病發風險最高的患者,應更謹慎選用。

凱拉說:“我們過去常說阿斯匹靈,是的,偶爾是。” “有了這些新的指導方針,我們已經修改建議,而且不應該將阿斯匹靈用於大多數人的一級預防。”

但是,他補充說,考慮出血的風險,目前尚不清楚如何選擇哪些患者仍可能從阿斯匹靈治療中受益最大。他說:“我們需要工具來找到阿斯匹靈最有益的地方,並抵消相關風險。”

在這項研究中,Khera和他的同事們進行了一項診斷測試-冠狀動脈鈣化(coronary artery calcium (CAC) scanning,簡稱CAC)掃描-看看它是否可以幫助醫生做出這一重要決定。CAC掃描是一種斷層掃描,可對覆蓋心臟動脈的鈣量進行評分,通常用於檢測動脈硬化和心臟病發作或中風的風險。

研究人員從達拉斯心臟研究中心收集了數據,這項正在進行的研究追踪了達拉斯市6000多名成年人的心血管疾病發展情況。最初,參與者被邀請進行三次訪問,以收集健康和人口統計資訊,實驗室樣本以及各種影像學研究,包括CAC掃描。然後平均追踪這些志願者12年,以追踪那些患有心臟病,死於心臟病,非致命性或致命性中風(統稱為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醫療問題)和/或出血事件導致住院或死亡。

研究人員使用了來自2191名平均年齡為44歲的參與者的數據,這些參與者進行了CAC掃描和隨機資訊。女性約佔57%,黑人約佔47%。

總體而言,約有一半的參與者的CAC得分為0,這表明動脈中鈣的積聚很少甚至沒有。約有7%的CAC得分超過100,表明鈣積累嚴重。其餘的中間值(1-99)

當Khera和他的同事在研究組中檢查了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簡稱ASCVD)和出血的發生率時,他們發現隨著CAC分數的升高,這兩種疾病意外均以分級的方式增加。但是,當他們使用統計模型查看阿司匹林的使用可能預防了多少次ASCVD事件時-基於最近的綜合分析收集的值(該數據為AHA和ACC指南提供的資訊)-他們發現阿司匹林的僅對於CAC評分高於100的患者的益處高於風險。這一組,ASCVD風險約為15,其出血風險為CAC評分為0的患者的三倍

同時,Khera說,這種效果僅適用於那些原本的出血風險已經很低的人,這意味著在臨床中,如指南中所述,如果某人先前有過明顯的出血發作,出血的危險因素或正在服用藥物會增加出血,因此無論其CAC評分如何,都不應服用阿斯匹靈作為主要預防措施。

Khera說,這些發現共同加強了新的指導原則,證實阿斯匹靈用於一級預防僅適用於特定患者,並且CAC掃描可以幫助醫生和患者做出這一決定。

“使用阿斯匹靈並不是一種千篇一律的療法,”負責達拉斯高血壓和心臟病委員會的主席赫拉說。“ CAC掃描可能是幫助我們訂定護理的有價值的工具,以幫助更多的患者避免初次心臟病發作或中風。”

鄭醫師補充:

冠狀動脈之鈣化現象,在動脈粥狀硬化早期就會發生,血管狹窄程度與鈣化程度成正比,當冠狀動脈鈣化越多越嚴重,則發生冠心病的可能性就越大。使用電腦斷層心臟冠狀動脈鈣化分析,可以迅速瞭解冠狀動脈血管鈣化狀況。若鈣化指數大於0,表示或多或少有冠狀動脈硬化斑塊的產生。研究顯示,冠狀動脈血管狹窄程度與鈣化程度成正比,鈣化指數越高,冠狀動脈狹窄機率越高。

這篇研究的結論是中高程度的冠狀動脈硬化,出血風險低(之前未出現出血狀況或未服用任何抗凝血劑)的患者,才可能從阿斯匹靈服用得到疾病預防效果。大部分的人並不適用,相反地,反而增加出血風險。

參考文獻:

Ezimamaka Ajufo, Colby R. Ayers, Rebecca Vigen, Parag H. Joshi, Anand Rohatgi, James A. de Lemos, Amit Khera. Value of Coronary Artery Calcium Scanning in Association With the Net Benefit of Aspirin in Primary Prevention of 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JAMA Cardiology, 2020; DOI: 10.1001/jamacardio.2020.4939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新冠病毒抗體藥物試驗有安全疑慮!繼嬌生後 美國藥廠禮來也中止臨床試驗

 

 

 

2020年10月14日 上午8:48

兩個進入最後階段的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臨床試驗,因為可能有安全疑慮而在24小時內相繼喊卡,這是科學家在漫長抗疫戰役中遇到的最新一次挫敗!繼嬌生集團時停止新冠肺炎(武漢肺炎)病毒疫苗臨床試驗,美國製藥廠禮來公司(Eli Lilly)也宣布暫停第3階段臨床試驗。

禮來在實驗室製造抗體藥物,由於住院患者13日出現一起不明事件,因此暫停第3階段臨床試驗。

美國醫藥大廠嬌生集團(Johnson & Johnson)也因為一名受試者出現無法解釋的疾病,在10月12日宣布暫停COVID-19疫苗的第3階段試驗。嬌生研究領導人瑪曼(Mathai Mammen)13日跟投資者說,這是「暫時中止」,可能跟他們的藥物無關。

臨床試驗在進入最後階段遇到問題並非不常見,事實上,最後階段的試驗目的是將受試者數量擴增至數以千計或數以萬計,以找出可能非常罕見的副作用。

上月,英國藥廠阿斯特捷利康公司(AstraZeneca)是全球第一個宣布暫停疫苗臨床試驗的公司,因為英國有一名患者確診會影響脊椎的發炎症狀。

這項試驗之後在全球各地重啟,但美國試驗依舊暫停,原因目前還不清楚。

指導美國斯克里普斯研究所(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的醫師兼科學家托波爾(Eric Topol)在推特(Twitter)發文說,聽到禮來的抗體療法出現安全疑慮讓他感到意外,因為前幾個階段的試驗都沒有出現任何嚴重的副作用。他說:「希望這只是短暫的暫停,之後很快就會取得細節,小心謹慎是好的。」

禮來發言人今天在聲明中告訴法新社:「禮來支持獨立的資料安全性監督委員會(DSMB)的決定,以謹慎地確保研究受試者的安全。」

這項研究是8月在美國、丹麥與新加坡的50多座城市展開,目的是招募1萬名受試者。

美國總統川普日前稱讚雷傑納隆藥廠(Regeneron)研發的藥物治好他的COVID-19後,讓實驗室生產的抗體藥物備受關注。

禮來與雷傑納隆上週都對他們的藥物向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提出緊急使用授權申請。

鄭醫師補充:

不管事藥物或者是疫苗的臨床測試,要通過完整三階段的測試期,還要證實安全性有效性不能過低,副作用及後遺症風險不能高過某個百分比,自然要完整的時程。目前的疫苗測試期還不充分,即便有要常搶先上市,期安全性堪慮,不建議大家搶先施打,把自己當白老鼠。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