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議題討論 (380)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麥吉爾大學的研究人員及其義大利同事表示,使用抗發炎藥和類固醇來緩解疼痛可能會增加患慢性疼痛的機會他們的研究對用於減輕疼痛的傳統做法提出了質疑。疼痛性損傷的正常恢復涉及發炎,而用藥物阻斷發炎可能會導致更難治療的疼痛。

麥吉爾大學心理學系教授杰弗裡·莫吉爾說:“幾十年來,用抗發炎藥物治療疼痛一直是標準的醫療實務。但我們發現這種短期解決方案可能會導致長期問題。”和 EP Taylor 疼痛研究主席。

變得更好的人和沒有變得更好的人之間的區別

在《科學轉化醫學》期刊上發表的研究中,研究人員研究了人類和小鼠的疼痛機制。他們發現嗜中性球細胞(neutrophils一種幫助身體抵抗感染的白血球細胞)在解決疼痛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

“在分析患有腰痛的人的基因時,我們觀察到隨著時間的推移,疼痛消失的人的基因發生了活躍的變化。血球細胞及其活動的變化似乎是最重要的因素,特別是在稱為嗜中性球細胞細胞中, ”加拿大人類疼痛遺傳學卓越研究主席 Luda Diatchenko 說道。

發炎在解決疼痛中扮演關鍵作用

嗜中性球細胞中在發炎的早期階段占主導地位,並為修復組織損傷奠定了基礎。發炎的發生是有原因的,干擾它似乎是危險的,”莫吉爾教授說,他也是艾倫·愛德華茲中心的成員與 Diatchenko 教授一起進行疼痛研究。

透過實驗阻斷小鼠的嗜中性球細胞,疼痛持續時間可延長至正常持續時間的十倍。用抗發炎藥和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和雙氯芬酸 (diclofenac)等類固醇治療疼痛也產生了相同的結果,儘管它們在早期對疼痛有效。

這些發現也得到了對英國 500,000 人的單獨分析的支持,該分析發現,那些服用抗發炎藥物來治療疼痛的人在兩到十年後更有可能出現疼痛,而服用乙醯胺酚( acetaminophen)或抗憂鬱藥物的人則沒有看到這種效果。 

重新考慮急性疼痛的標準治療

“我們的研究結果證明,也許是時候重新考慮治療急性疼痛的方法了。幸運的是,疼痛可以通過其他不涉及發炎的方式來消除,”義大利蒙扎醫院的醫生 Massimo Allegri 說道。

“我們發現疼痛緩解實際上是一個活躍的生物過程,”迪亞琴科教授說。這些發現應該透過臨床試驗來跟進,直接將抗發炎藥與其他緩解疼痛但不破壞發炎的止痛藥進行比較。”

參考文獻:

 

  1. Marc Parisien, Lucas V. Lima, Concetta Dagostino, Nehme El-Hachem, Gillian L. Drury, Audrey V. Grant, Jonathan Huising, Vivek Verma, Carolina B. Meloto, Jaqueline R. Silva, Gabrielle G. S. Dutra, Teodora Markova, Hong Dang, Philippe A. Tessier, Gary D. Slade, Andrea G. Nackley, Nader Ghasemlou, Jeffrey S. Mogil, Massimo Allegri, Luda Diatchenko. Acute inflammatory response via neutrophil activation protects against the development of chronic pain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2022; 14 (644) DOI: 10.1126/scitranslmed.abj9954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近期一項研究發現,在大流行早期報告感染 COVID-19 的人在 13 個月後出現憂鬱症狀的可能性是未感染者的兩倍。

那些在 2020 年初報告患有 COVID 的人在 13 個月後表現出具有臨床意義的焦慮程度的可能性也是同期沒得 COVID-19 的人的 1.67 倍。

在利茲大學心理學院的 Daryl O'Connor 教授和 Sarah Wilding 博士的帶領下,研究人員調查了 3,000 多名英國成年人,他們代表了普通人群的不同階層。

該研究依賴於參與者自我報告 COVID-19,因為在大流行開始時只能進行有限的測試。然而,報告的感染程度與英國同時進行的另外兩項重要研究相似。

他們還發現,在大流行之前患有精神疾病與感染 COVID-19 的機率增加有關造成這種情況的可能原因可能包括生活方式因素,例如吸煙、與心理健康不佳相關的身體健康脆弱性,以及對政府 COVID-19 限制措施的遵守程度較低。

英國之前的研究報告稱,患者可能感染 COVID-19 後焦慮和憂鬱症狀會增加,但僅在大約六個月後。這項研究證明,該病毒對心理健康的影響可能比之前認為的更持久。

研究人員呼籲醫療專業人員在治療 COVID-19 患者時考慮他們的發現。奧康納教授說:“研究結果強調了全科醫生和其他醫療保健專業人員對這些持續時間較長的症狀保持警惕並為可能患有心理健康和身體健康的患者提供治療和支持的重要性。感染了 COVID-19。”

研究人員強調,長時間的 COVID 也可能是研究結果的一個因素,因為它的長期症狀,如疲勞、睡眠障礙、頭痛、腦霧、味覺和嗅覺喪失以及呼吸困難,可能會導致焦慮、憂鬱和健康狀況不佳。

他們得出結論,需要進一步調查以確定 COVID-19 對心理健康造成長期影響的原因。

資助者之一 Mindstep 基金會的發言人說:“Mindstep 基金會很高興資助這項研究,這是朝著證據基礎邁出的重要的第一步,以證明 COVID-19 大流行對心理健康的持續影響。我們的希望這將為受影響的人提供更好的治療和支持。”

參考文獻:

  1. Sarah Wilding, Daryl B. O’Connor, Eamonn Ferguson, Seonaid Cleare, Karen Wetherall, Ronan E. O’Carroll, Kathryn A. Robb, Rory C. O’Connor. Probable COVID-19 infection is associated with subsequent poorer mental health and greater loneliness in the UK COVID-19 Mental Health and Wellbeing studyScientific Reports, 2022; 12 (1) DOI: 10.1038/s41598-022-24240-3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根據發表於 2021 年 10 月 27 日美國神經醫學會在線版Neurology ®一項研究,在過去二十年中,因不明原因而感到腳部麻木、刺痛和疼痛的人數一直在增加。這種稱為小纖維神經病變(small fiber neuropathy)的症狀與大纖維神經病變( large fiber neuropathy)的症狀不同,大纖維神經病會導致虛弱和平衡問題。但在許多情況下,人們同時患有這兩種類型的神經病。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查看了 20 年期間在明尼蘇達州奧姆斯特德縣和鄰近縣診斷出患有小纖維神經病的每個人的記錄。然後,他們將這 94 人與 282 名年齡和性別相似但沒有神經疾病的人進行了比較。參與者平均被跟踪六年。

該研究發現,每 100,000 人中就有 13.3 人患有這種疾病,而且在研究期間比例還在增加。

“這種增長可能部分歸因於意識的提高,”明尼蘇達州羅切斯特市梅奧診所的研究作者、美國神經病學學會院士克里斯托弗·J·克萊因醫學博士說。“另一種可能性是,我們地區超重和肥胖比例的增加可能是小纖維神經病變發生率較高的一個因素。較高的體重指數或 BMI 是糖尿病和甘油三酯高的危險因素,這也可能導致神經疾病。

研究中患有神經疾病的人的平均 BMI 為 30.4,而沒有神經疾病的人為 28.5。BMI 在 18.5 到 24.9 之間被認為是健康的;25.0 到 29.9 被認為過重;30.0 及以上被認為是肥胖。

大約 50% 的神經病變患者患有糖尿病,而沒有神經病變的患​​者中這一比例為 22%。

 

患有神經疾病的人也更容易失眠比例為 86%,而沒有神經疾病的人為 54%。他們也更有可能罹患心臟病,分別為 46% 和 27%。

“根據這些發現,患有小纖維神經病變的人應該接受心臟問題篩檢,並且應該監測他們的血糖是否有糖尿病跡象,”克萊因說。

患有神經疾病的人也更有可能服用鴉片類藥物來止痛。

對於 67 名患有神經病的人,無法確定原因,稱為特發性神經病。有 14 人的神經病變是由糖尿病引起的。其他原因包括乾燥症和紅斑性狼瘡。

在研究期間,共有 36% 的人患上了大纖維神經病,這平均發生在他們患上小纖維神經病後五年。

“好消息是,大多數患有特發性神經疾病的人並沒有出現嚴重的損傷或殘疾,但他們確實有許多其他疾病並且心臟病發作的風險增加,因此開發治療和預防方法至關重要,”克萊因說。

該研究的主要局限性在於研究人員及時回顧了醫療記錄。克萊因說,應該展開一項研究,檢查所有有小纖維神經病變症狀的人,並隨時間追踪他們,以證實這些發現。

參考文獻:

 

  1. Stephen A Johnson, Kamal Shouman, Shahar Shelly, Paola Sandroni, Sarah E Berini, P. James B. Dyck, Ernest Matthew Hoffman, Jay Mandrekar, Zhiyv Niu, Christopher J Lamb, Phillip A. Low, Wolfgang Singer, Michelle L. Mauermann, John Mills, Divyanshu Dubey, Nathan P. Staff, Christopher J. Klein. Small Fiber Neuropathy Incidence, Prevalence, Longitudinal Impairments, and DisabilityNeurology, 2021; 10.1212/WNL.0000000000012894 DOI: 10.1212/WNL.0000000000012894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愛思唯爾 (Elsevier) 發表的一項生物精神病學新研究探討了大腦中血清素系統和雌二醇之間的相互作用,證明經前焦慮症 (premenstrual dysphoric disorder ,PMDD) 患者的中樞神經系統似乎從排卵期開始增加了血清素轉運體密度 serotonin transporter density,當雌二醇濃度高時)到經前週期階段(當雌二醇和黃體酮都減少時)。這些發現有可能推進 PMDD 的臨床治療。

 

經前症候群 (PMS) 可能包括身體症狀以及憂鬱和焦慮,在月經開始前幾天會影響大約一半有月經週期的個體。大約 3% 到 8% 的月經來潮的人會經歷 PMDD,這是一種鮮為人知的診斷。PMDD 還與情緒波動、憂鬱和焦慮有關,但其症狀更為嚴重,一次可持續長達兩週。PMDD 的終生損失與重度憂鬱症患者相當。

 

以前的研究比較了患有 PMDD 的女性和健康女性之間的卵巢激素波動,有趣的是沒有發現實質性差異,這說明外周激素失​​調並不是導致這種疾病的根本原因。另一種觀點是,大腦對正常內源性激素變化的反應在 PMDD 患者中有所不同,儘管這種情況是如何發生的仍不清楚。用選擇性血清素再回收抑制劑 (SSRIs) 治療 PMDD 可顯著快速緩解症狀——大約數小時或數天,而不是憂鬱症治療的數週。

 

在目前的研究中,由德國萊比錫馬克斯普朗克人類認知和腦科學研究所的醫學博士、博士 Julia Sacher 領導,在兩個月經週期期間檢查了 30 名患有 PMDD 的患者和 29 名未受影響的對照女性。研究人員使用正子攝影斷層掃描 (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 來可觀察大腦中血清素轉運蛋白在整個週期中的可用性,反映其表達的短期變化。

 

“我們發現 PMDD 患者從排卵期到經前期的血清素轉運蛋白顯著增加——中腦發生了 18% 的變化,這是一個血清素轉運蛋白表達最豐富的大腦區域。這種增加與經前憂鬱情緒的嚴重程度有關, “薩赫博士說。

 

出乎意料的是,Sacher 博士及其同事還發現健康女性的中腦血清素轉運蛋白密度降低,這可能表明健康女性大腦在不斷變化的荷爾蒙環境中存在一種保護機制。

 

“通常情況下,假設血清素轉運蛋白密度是一種個體特徵,隨著人腦年齡的增長,十年內只有大約 10% 的變化,而不是在較短時間內發生變化的狀態。然而,對季節性情感疾患患者 (seasonal affective disorder,SAD)研究 顯示血清素轉運蛋白的季節性變化,”Sacher 博士解釋道。“儘管關於憂鬱症中血清素轉運蛋白可用性的報導好壞參半,但這可能是由於該疾病的異質性。在更同質類型的情感疾患中,如 PMDD 或 SAD,血清素轉運蛋白可用性的相對快速動態似乎擔任重要作用角色。”

 

Biological Psychiatry的編輯、醫學博士 John Krystal談到這項研究時說:“這項技術要求很高的研究確定了一種新的潛在機制,導致一些女性經前的負面情緒狀態。它還支持使用 SSRIs 治療經前不悅情緒。”

 

研究結果提供的證據證明,患有 PMDD 的人在整個月經週期中會經歷血清素轉運蛋白密度的短期變化,這說明患者可能會受益於在月經週期的特定時間服用 SSRIs 以最好地針對這些變化。

鄭醫師補充:

經前不悅可能與血清素轉運體密度增加有關,轉運體密度增加,血清素傳導變弱,經前不悅可能隨之而來。然而,想透過 SSRIs 來改善經前不悅,還是要留意三部分:

1.劑量:過去曾有研究發現 SSRIs 治療經前不悅的劑量只要一般正常劑量的10分之一即可,問題是市面上或藥廠並無相關低劑量藥物可開立。

2.有些體質不適合的人,例如甲基化偏高的體質,服用抗憂鬱劑只會更焦慮及憂鬱。

3.即便不像憂鬱症需按長期服用,但服用超過一周以上,在藥物停用時仍可能出現戒斷反應。

藥物替代方案:

1.B6可以考慮,過去許多營養醫學研究發現B6改善經前不悅的效果不下於藥物。5-HTP或是色胺酸有可能改善,但甲基化偏高患者比較不宜。月見草油、琉璃苣油琉甚至是黑醋栗油對某些經前不悅的族群也有助益。

2.即便這篇研究並未發現賀爾蒙的波動變化影響,但對於某些有雌二醇濃度較高的患者而言,補充黃體素有望改善經前不悅。

參考文獻:

  1. Julia Sacher, Rachel G. Zsido, Claudia Barth, Franziska Zientek, Michael Rullmann, Julia Luthardt, Marianne Patt, Georg A. Becker, Pablo Rusjan, A. Veronica Witte, Ralf Regenthal, Abhay Koushik, Juergen Kratzsch, Beate Decker, Petra Jogschies, Arno Villringer, Swen Hesse, Osama Sabri. Increase in serotonin transporter binding in patients with premenstrual dysphoric disorder across the menstrual cycle: a case-control longitudinal neuroreceptor ligand PET imaging studyBiological Psychiatry, 2023; DOI: 10.1016/j.biopsych.2022.12.023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uke Health 領導的一組科學家報告說,某些人在 COVID-19 後無法恢復嗅覺的原因與對嗅覺神經細胞的持續免疫攻擊以及這些細胞數量的相關下降有關。

這一發現於 12 月 21 日在線發表在《科學轉化醫學》期刊上,它提供了一個重要的見解,讓人們深入了解一個令人煩惱的問題,這個問題困擾著數百萬在 COVID-19 之後尚未完全恢復嗅覺的人。

在關注嗅覺喪失的同時,這一發現還揭示了其他長新冠症狀的可能根本原因——包括全身疲勞、呼吸急促和腦霧——可能由類似的生物學機制引發。

通常與 COVID-19 感染相關的首要症狀之一是嗅覺喪失,”資深作者、杜克大學頭頸外科和溝通神經生物學系副教授、醫學博士 Bradley Goldstein 說。

“幸運的是,許多在病毒感染急性期嗅覺改變的人會在接下來的一到兩週內恢復嗅覺,但有些人不會,”Goldstein 說。“我們需要更好地理解為什麼這部分人在感染 SARS-CoV2 後會持續數月至數年持續嗅覺喪失。”

在這項研究中,Goldstein 及其在杜克大學、哈佛大學和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的同事分析了從 24 個活體切片組織中收集的嗅覺上皮樣本,其中包括 9 名在 COVID-19 後長期嗅覺喪失的患者。

這種基於活體檢查的方法——與哈佛大學醫學博士 Sandeep Datta 合作使用複雜的單細胞分析——揭示了參與嗅覺上皮發炎反應的 T 細胞的廣泛浸潤,該組織在嗅覺神經細胞所在的鼻子中。儘管沒有檢測到 SARS-CoV-2 濃度,但這種獨特的發炎過程仍然存在。

此外,嗅覺感覺神經元的數量減少了,這可能是由於持續的發炎對脆弱組織造成的損害

“這些發現是驚人的,”Goldstein 說。它幾乎類似於鼻子中的一種類似自身免疫的過程。”

Goldstein 說,了解哪些部位受損以及涉及哪些細胞類型是開始設計治療方法的關鍵一步。他說,研究人員感到鼓舞的是,即使在長期的免疫攻擊之後,神經元似乎仍能保持一定的修復能力

“我們希望調節這些患者鼻子內的異常免疫反應或修復過程可以幫助至少部分恢復嗅覺,”Goldstein 說,並指出他的實驗室目前正在進行這項工作。

他說,這項研究的結果還可以為其他可能正在經歷類似發炎過程的長新冠症狀的進一步研究提供資訊。

除了 Goldstein 和 Datta,研究作者還包括 John B. Finlay、David H. Brann、Ralph Abi-Hachem、David W. Jang、Allison D. Oliva、Tiffany Ko、Rupali Gupta、Sebastian A. Wellford、E. Ashley Moseman 、Sophie S. Jang、Carol H. Yan、Hiroaki Matusnami 和 Tatsuya Tsukahara。

該研究得到了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 (DC018371、DC016859、AG074324、DC019956) 和杜克大學頭頸外科與溝通科學系的資金支持。

參考文獻:

  1. John B. Finlay, David H. Brann, Ralph Abi Hachem, David W. Jang, Allison D. Oliva, Tiffany Ko, Rupali Gupta, Sebastian A. Wellford, E. Ashley Moseman, Sophie S. Jang, Carol H. Yan, Hiroaki Matsunami, Tatsuya Tsukahara, Sandeep Robert Datta, Bradley J. Goldstein. Persistent post–COVID-19 smell loss is associated with immune cell infiltration and altered gene expression in olfactory epithelium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2022; 14 (676) DOI: 10.1126/scitranslmed.add0484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來自複雜性科學中心 (Complexity Science Hub,簡稱CSH) 和維也納醫科大學 (MedUni) 的研究人員首次證明,高劑量的降膽固醇他汀類藥物會損害小鼠的骨骼質量。這一發現對科學家們來說並不意外,他們在 2019 年對奧地利人口進行的大數據分析中觀察到了相關性。

“這是第一項證明高劑量他汀類藥物與小鼠骨質疏鬆症之間存在聯繫的研究,”CSH 數據分析團隊負責人、發表在《生物醫學與藥物療法》期刊上的該研究的作者之一彼得·克里梅克 (Peter Klimek) 說。“這更有可能發生在人類身上,除了之前對人口數據的橫斷面研究之外,”Klimek 補充道。

“我們新研究的結果證實並證明了我們之前在 2019 年對奧地利人口進行的分析。在這兩項調查中,我們發現高劑量的他汀類藥物可能會增加患骨質疏鬆症的風險,”來自 MedUni 的邁克爾·洛伊特納 (Michael Leutner) 和第一作者說的研究。“現在,透過動物實驗,我們證明了因果關係。”

它是如何開始的

Leutner 表示,2019 年發表的論文為這項新研究奠定了基礎。這是第一次顯示降膽固醇藥物與骨質疏鬆症診斷之間存在劑量依賴關係。研究小組發現,高劑量的他汀類藥物可能會增加骨損傷的風險,但也發現了一種保護作用,低劑量的他汀類藥物可能會有保護作用。當時,搜索了超過 790 万奧地利人的健康數據庫,發現了 353,502 名他汀類藥物使用者。其中,11,701 人被診斷為骨質疏鬆症

在這項新研究中,該團隊試圖更好地理解觀察數據,並提供更多證據證明該機制在動物和人類中的作用。“作為第一份出版物的結果,我們從一個轉化項目開始,其中包括(一項正在進行的)臨床研究,以及小鼠模型的基礎科學和大數據分析,”Leutner 和 Alexandra Kautzky-Willer 解釋說,來自MedUni 和該論文的最後一位作者。

進展如何

這一次,科學家們將小鼠實驗與奧地利人口的大數據分析相結合。“我們的目標是研究小鼠持續和長期接觸高劑量他汀類藥物是否會像在人類身上觀察到的那樣對骨骼產生同樣的有害影響,”Leutner 說。

在動物試驗中總共使用了 39 隻雄性和 32 隻雌性小鼠(透過手術切除了卵巢)。囓齒動物被分為兩組:一組服用高劑量他汀類藥物,另一組則沒有。

在該項目的大數據部分,Klimek 和他的同事查看了 2019 年研究中使用的超過 790 万奧地利人的同一個健康數據庫。根據 Klimek 的說法,他們正在尋找一組與實驗中使用的小鼠組最具可比較性的人。科學家們發現 138,666 名男性和 155,055 名停經後女性接受了至少一年的高劑量他汀類藥物治療。他們將他們與未服用降膽固醇藥物的 415,998 名男性和 465,165 名女性進行了比較。

結果

使用 3D 詳細成像技術檢查小鼠的骨骼質量,發現長期高劑量他汀類藥物治療對雄性和切除卵巢的雌性小鼠的骨骼都有不利影響。骨骼的不同部位和特徵,例如體積和厚度,都受到降膽固醇藥物的影響。在雄性小鼠中,股骨小梁( trabecular femur ,也就是the spongy and porous bone海綿狀多孔骨)的骨量減少了 42%,而在雌性小鼠中,骨量減少了 34%。

在大數據分析中,Klimek 和他的同事發現,服用高劑量他汀類藥物的人患骨質疏鬆症的可能性要高出四到六倍“結果與小鼠數據和我們之前 2019 年的分析一致,”Klimek 說。

對治療的潛在影響

Klimek 和 Leutner 認為,這項新研究提供的證據證實,高劑量的他汀類藥物是最常用的降低膽固醇濃度的處方藥之一,可能會對骨質代謝造成嚴重的副作用,並對未來的治療產生影響。“我們的結果不可避免地引起了人們對骨質疏鬆症的擔憂,認為這是高劑量他汀類藥物的潛在副作用,並呼籲監測此類患者的骨質代謝,”該論文的作者敦促道。

“作為醫學檢查的結果,應該評估是否應該更早地開始針對骨質疏鬆症的特定治療,而不是大劑量他汀類藥物治療,特別是在骨質疏鬆症的高危人群中。鈣和維生素 D 濃度也應該定期監測接受高劑量他汀類藥物治療的患者,”Leutner 補充道。

當務之急

根據 Leutner 和 Kautzky-Willer 的說法,高膽固醇濃度的治療應該是重中之重,因為高膽固醇濃度與心血管疾病密切相關,因此與死亡率密切相關。

“然而,除了他汀類藥物(如 PCSK-9 抑製劑——治療高膽固醇濃度的更新且最有效的藥物,已證實具有心血管益處)之外,是否有新的降膽固醇藥物對骨代謝有更好的影響,還有待證明在人類中。如果是這樣,治療應該因人而異,特別是對於骨質疏鬆症的高危人群,如停經後婦女,”他們建議。

“根據我們的結果,醫生還應該監測高劑量他汀類藥物患者的骨質代謝,並在必要時對個別病例開始額外的骨保護治療”

便宜、簡單、快速

此外,Klimek 指出,這些論文證明了採用轉化和多學科方法進行生物醫學研究的重要性。“從大數據的角度來看,我們的結果發現,有可能發現一些最常用藥物的新副作用的具體科學。由於已經收集了數據,我們可以輕鬆且廉價地做到這一點。數據分析可以在幾週內完成,而動物實驗和臨床試驗可能需要長達數年的時間。”

“在進行昂貴的實驗之前,你可能想嘗試使用大數據重現研究——並且不對人類進行任何干預,”Klimek 建議。

參考文獻:

  1. Michael Leutner, Maria Butylina, Caspar Matzhold, Peter Klimek, Carina Cuhaj, Luise Bellach, Sabina Baumgartner-Parzer, Birgit Reiter, Karin Preindl, Alexander Kautzky, Thomas Stimpfl, Stefan Thurner, Peter Pietschmann, Clemens Fürnsinn, Alexandra Kautzky-Willer. Simvastatin therapy in higher dosages deteriorates bone quality: Consistent evidence from population-wide patient data and interventional mouse studiesBiomedicine & Pharmacotherapy, 2023; 158: 114089 DOI: 10.1016/j.biopha.2022.114089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 型糖尿病的患病率預計將繼續上升,目前三分之一的新加坡人在其一生中有患糖尿病的風險。一些生命早期的心臟代謝併發症使得識別高危險群和應用糖尿病預防策略變得至關重要。

高危險群中有在懷孕期間罹患糖尿病的婦女,俗稱妊娠糖尿病。與一般健康女性人群相比,這些女性罹患 2 型糖尿病的風險可能高出十倍。

目前已知的研究發現,每天喝兩到五杯含咖啡因或不含咖啡因的咖啡,而不是人工加糖飲料,可能是延緩發病或預防 2 型糖尿病的更健康替代品。

這可能是由於咖啡中的生物活性成分,例如多酚,它們是天然存在的植物微量營養素。生物活性成分是在植物和某些食物(如水果、蔬菜、堅果、油和全穀物)中發現的少量化學物質,可以促進身體健康。

這種常見且流行的飲料似乎可以降低普通人群罹患 2 型糖尿病的風險。然而,它是否對患有妊娠糖尿病的女性也有益仍然未知。

為了對此進行調查,亞洲女性健康全球中心 (GloW) 主任、新加坡國立大學 (NUS Medicine) 楊潞齡醫學院婦產科教授張翠琳教授與她Glow 的團隊與哈佛大學陳曾熙公共衛生學院和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 (NIH) 合作,針對複雜性的妊娠後以及過去有妊娠糖尿病既往史的女性以咖啡飲用做研究去比較隨後罹患 2 型糖尿病的風險。

該團隊透過用咖啡代替常用的含糖飲料,進一步檢查了 2 型糖尿病患者喝咖啡的情況。這項研究的結果“有妊娠糖尿病史的個體習慣性喝咖啡和隨後罹患 2 型糖尿病的風險——一項前瞻性研究”最近發表在美國臨床營養學期刊上。

在他們的研究中,研究人員追踪了 4,500 多名有妊娠糖尿病病史的白人女性參與者超過 25 年,並​​檢查了長期飲用咖啡與隨後罹患 2 型糖尿病風險的關聯。

研究發現,女性懷孕後飲用含咖啡因的咖啡與罹患 2 型糖尿病的風險呈線性負相關。與完全不喝含咖啡因咖啡的人相比,每天喝 1 杯或更少、2 至 3 杯和 4 杯及更多含咖啡因咖啡的人患 2 型糖尿病的風險降低了 10%,17 % 和 53%。

有趣的是,在他們的研究中,低咖啡因的咖啡與患 2 型糖尿病的風險無關。然而,這一無效發現可能是由於飲用低咖啡因咖啡的女性人數相對較少,因此該研究無法檢測到顯著關聯。

更重要的是,用含咖啡因的咖啡加人工加糖和加糖飲料也能降低風險,一杯代糖咖啡飲料降低 10%,一杯含糖咖啡飲料降低 17%。

“到目前為止,總體研究結果製繩,如果飲用得當(每天兩到五杯,不含糖和全脂/高脂乳製品),對某些人來說含咖啡因的咖啡可以融入相對健康的生活方式,”指出張教授。

“包括亞洲人在內的不同人群一直認為咖啡的有益作用。咖啡在新加坡是一種流行的飲料選擇,但當地的咖啡飲用文化和行為可能因人而異,例如沖泡方法、飲用頻率和所含的其他調味品在咖啡中。因此,需要更多的研究來檢驗咖啡攝取在當地環境中對主要健康結果的作用,”張教授總結道。

除了張教授的觀點,該研究的第一作者、GloW 和新加坡國立大學醫學院婦產科博士後研究員 Jiaxi Yang 博士說:“儘管咖啡可能是一種更健康的甜味飲料替代品,咖啡對健康的益處各不相同,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您在咖啡中添加的調味品(如糖和牛奶)的類型和數量。” 楊博士目前領導著 Glow 的營養與生活方式研究組。

但是,當咖啡攝取過量時應引起注意。還需要強調的是,某些人群喝咖啡要慎重。關於咖啡對懷孕、胎兒和兒童的影響知之甚少。

 參考文獻:

 

  1. Jiaxi Yang, Deirdre K Tobias, Shanshan Li, Shilpa N Bhupathiraju, Sylvia H Ley, Stefanie N Hinkle, Frank Qian, Zhangling Chen, Yeyi Zhu, Wei Bao, Jorge E Chavarro, Frank B Hu, Cuilin Zhang. Habitual coffee consumption and subsequent risk of type 2 diabetes in individuals with a history of gestational diabetes – a prospective study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2022; DOI: 10.1093/ajcn/nqac241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好膽固醇越高越好?最新研究質疑HDL預測心血管疾病能否有效

2022-12-01 17:11:39 

過去被稱之為「好膽固醇」的高密度脂蛋白(HDL)可用來預測心血管疾病,一般認為數值越高則風險越低,最新一項研究指出,實際情況可能不像科學家曾經認為地那麼有效。

根據外媒Science DailyCNN報導,近日一項刊登在《美國心臟病學會期刊》(JACC)的研究指出,1970年代的科學家認為較少的HDL和成年人心臟病發作或相關死亡的風險增加有關,但事實並非如此,因為早期研究對象僅包括美國白人,而此HDL濃度預測假定對黑人是無效的。除此之外,該研究也發現,較高的HDL與是否降低白人或黑人的心血管疾病風險均無關

 

該研究的作者之一、奧勒岡健康與科學大學奈特心血管研究所副教授Nathalie Pamir表示,人們普遍認為無論種族為何較低的HDL是有害的,而該研究結果顯示這項說法可能是有問題的。她指出,這意味著將來人們不會因為有較高的HDL數值而得到醫師讚揚

該研究團隊檢視23901 參加「地理與種族差異的中風原因(Reasons for Geographic and Racial Differences in Stroke (REGARDS))」的美國成年人數據,並針對這批參與者進行平均長達10年的追蹤,發現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和三酸甘油酯升高的成年人,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略有增加,而這與之前的研究結果一致

研究團隊表示,目前對心臟病風險的臨床評估可能會對黑人成年人的風險進行錯誤分類,可能會阻礙針對這一群體的最佳心血管疾病預防和管理計劃。他們也建議,需要做更多研究來了解是什麼導致HDL與心臟病風險之間產生關聯的種族差異。

參考文獻:

  1. Neil A. Zakai, Jessica Minnier, Monika M. Safford, Insu Koh, Marguerite R. Irvin, Sergio Fazio, Mary Cushman, Virginia J. Howard, Nathalie Pamir. Race-Dependent Association of 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Levels With Incident Coronary Artery Disease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2022; 80 (22): 2104 DOI: 10.1016/j.jacc.2022.09.027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服用他汀類藥物以降低高膽固醇濃度的患者經常抱怨肌肉疼痛,這可能導致他們停止服用高效藥物並使他們更容易患心臟病或中風。

一些臨床醫生建議補充維生素 D 以緩解服用他汀類藥物的患者的肌肉酸痛,但西北大學、哈佛大學和史丹佛大學的科學家進行的一項新研究證實,維生素似乎沒有實質性影響。

該研究將於 11 月 23 日發表在JAMA Cardiology 上。

儘管非隨機研究報告維生素 D 可有效治療他汀類藥物相關的肌肉症狀,但這項新研究是第一項研究維生素 D 對他汀類藥物相關肌肉症狀影響的隨機臨床試驗,其規模足夠大到可以排除任何重要的好處。

在這項隨機雙盲試驗中,2,083 名參與者每天服用 2,000 單位的維生素 D 補充劑或安慰劑。該研究發現,這兩類參與者出現肌肉症狀和停止他汀類藥物治療的可能性相同。

在超過 4.8 年的追蹤中,31% 的參與者報告了他汀類藥物相關的肌肉疼痛並服用維生素 D,31% 的參與者則分配服用安慰劑。

“我們原本寄予厚望維生素 D 會有效,因為在我們的診所和全國範圍內,與他汀類藥物相關的肌肉症狀是許多患者停止服用他汀類藥物的主要原因,”資深作者 Neil Stone 教授說。西北大學 Feinberg 醫學院心臟病學和預防醫學專業醫學博士和西北醫學心臟病專家。“因此,維生素 D 未能通過嚴格的測試令人非常失望。不過,重要的是要避免使用無效的治療方法,而是專注於能夠提供答案的研究。”

他汀類藥物和維生素 D 補充劑是美國成年人最常用的兩種藥物。約有 30 至 3500 萬美國人服用他汀類藥物,60 歲及以上的人口中約有一半服用維生素 D 補充劑。

“我們利用一項大型安慰劑對照隨機試驗來測試維生素 D 是否會減少他汀類藥物相關的肌肉症狀並幫助患者繼續服用他汀類藥物,”首席研究作者、衛生政策和心血管醫學教授 Mark Hlatky 博士說。在斯坦福。“這項研究中的安慰劑對照很重要,因為如果人們認為維生素 D 應該可以減輕他們的肌肉疼痛,那麼即使維生素 D 沒有特定作用,他們在服用時也可能會感覺好些。”

試驗是大型臨床試驗中的一項子研究

這 2,083 名患者屬於 VITamin D 和 Omega-3 試驗 (VITAL) 的較大參與者世代,該試驗將近 26,000 名參與者隨機分配到雙盲維生素 D 補充劑組,以確定它是否可以預防心血管疾病和癌症。這為研究人員提供了一個獨特的機會來測試維生素 D 是否可以減少在更大的 VITAL 試驗的追蹤期間開始服用他汀類藥物的參與者的肌肉症狀。研究參與者的平均年齡為 67 歲,其中 51% 為女性。

“隨機臨床試驗很重要,因為許多非常好的想法在接受測試時並沒有像我們希望的那樣奏效,”Hlatky 說。“統計關聯並不能證明因果關係。維生素 D 濃度低與許多醫學問題有關,但事實證明,給人們補充維生素 D 通常不能解決這些問題。”

對於報告他汀類藥物相關肌肉疼痛的患者

Stone 博士指出,有時了解他汀類藥物有困難的患者的秘訣是分析他們正在服用的其他藥物,確定他們是否有相關的代謝或發炎狀況,就他們充分補充水分的能力提供諮詢,重要的是,討論“藥物服用焦慮。”

參考文獻:

  1. Mark A. Hlatky, Pedro Engel Gonzalez, JoAnn E. Manson, Julie E. Buring, I-Min Lee, Nancy R. Cook, Samia Mora, Vadim Bubes, Neil J. Stone. Statin-Associated Muscle Symptoms Among New Statin Users Randomly Assigned to Vitamin D or PlaceboJAMA Cardiology, 2022; DOI: 10.1001/jamacardio.2022.4250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發表在《自然醫學》上的一項研究報告了智能手錶心電圖在非臨床環境中準確檢測心臟衰竭的能力。Mayo Clinic 的研究人員將人工智能 (AI) 應用於 Apple Watch 心電圖記錄,以識別心臟輸出功能較弱的患者。該研究的參與者隨時隨地遠程記錄他們的智能手錶心電圖。他們定期通過 Mayo Clinic 數字健康中心開發的智能手機應用程序,將心電圖自動安全地上傳到他們的電子健康記錄中。

“目前,我們通過心臟超音波、CT 掃描或 MRI 診斷心室功能障礙——也就是虛弱心臟輸出,但這些檢查既昂貴又費時,而且有時難以獲得。通過心電圖遠程診斷虛弱心臟輸出的能力一個人使用智能手錶等消費設備進行記錄,可以及時識別這種可能威脅生命的嚴重疾病,”羅切斯特梅奧診所心血管內科主任、醫學博士保羅·弗里德曼說。弗里德曼博士是該研究的資深作者。

心臟輸出功能較弱的人可能沒有任何症狀,但這種常見的心臟病影響了大約 2% 的人口和 9% 的 60 歲以上的人。當心臟不能出足夠的富含氧氣的血液時,可能會出現症狀,包括呼吸短促、呼吸急促,心率加快,腿部腫脹。早期診斷很重要,因為一旦確定,有許多治療方法可以改善生活品質並降低心臟衰竭和死亡的風險。

 

Mayo 研究人員通過修改早期為 12 導程ECG 開發的算法來解釋 Apple Watch 單導程ECG,該算法被證明可以檢測到虛弱心臟輸出。用於低心室射血(low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分數的 12 導程算法已授權給 Anumana Inc.,這是一家人工智能驅動的健康技術公司,由 nference 和 Mayo Clinic 共同創建。

當數據很早可藉由使用單導程ECG 數據的修改後的 AI 算法的曲線下面積為 0.88,可以檢測到虛弱心臟輸出。相比之下,這種準確性測量與醫療運動心電圖診斷測試一樣好或略好。

“這些數據令人鼓舞,因為它們證實數字工具可以方便、廉價、可擴展地篩檢重要病症。通過技術,我們可以以一種方便取得方式遠程收集有關患者心臟的有用信息,以滿足他們所在地區的人們的需求, ”梅奧診所心血管內科首席人工智能科學家 Zachi Attia 博士說。Attia 博士是該研究的第一作者。

“以本研究證明的方式構建從可穿戴消費電子產品中獲取數據並提供分析能力以遠程預防疾病或改善健康的能力可以徹底改變醫療保健。像這樣的解決方案不僅可以預測和預防問題,而且最終將有助於減少健康差異以及衛生系統和臨床醫生的負擔,”梅奧診所數字健康中心醫學主任、該研究的合著者、醫學博士 Bradley Leibovich 說。

所有 2,454 名研究參與者都是來自美國和 11 個國家/地區的 Mayo Clinic 患者。他們下載了 Mayo Clinic 數字健康中心創建的應用程序,以將他們的 Apple Watch 心電圖安全地上傳到他們的電子健康記錄中。參與者在 2021 年 8 月至 2022 年 2 月期間將超過 125,000 個舊的和新的 Apple Watch ECG 記錄到他們的電子健康記錄中。臨床醫生可以在電子健康記錄內置的 AI 儀表板上查看所有 ECG 數據,包括日期和時間記錄。

大約 420 名參與者在應用程序中記錄 Apple Watch 心電圖後 30 天內進行了心臟超音波檢查——一項使用聲波生成心臟圖像的標準測試。其中,16 名患者的射血分數低,心臟超音波檢查提供了準確性比較。

鄭醫師補充:

智能手錶提醒健康警訊的時代即將來臨,衷心盼望這類透過穿戴裝置即能收集當事人健康資訊,重大疾病能早期診斷早期干預的新世代預防醫療系統能早日建置完整,防患未然,造福更多需要的患者及準患者。

參考文獻:

 

  1. Zachi I. Attia, David M. Harmon, Jennifer Dugan, Lukas Manka, Francisco Lopez-Jimenez, Amir Lerman, Konstantinos C. Siontis, Peter A. Noseworthy, Xiaoxi Yao, Eric W. Klavetter, John D. Halamka, Samuel J. Asirvatham, Rita Khan, Rickey E. Carter, Bradley C. Leibovich, Paul A. Friedman. Prospective evaluation of smartwatch-enabled detection of left ventricular dysfunctionNature Medicine, 2022; DOI: 10.1038/s41591-022-02053-1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醫學院的研究人員正在進行一項縱向研究,以追踪 COVID-19“長期困擾”的神經症狀。

2022 年 6 月 15 日發表在Annals of Clinical and Translational Neurology 上的第一輪結果揭示了各種短期和長期症狀的普遍性,並發現儘管許多患者表現出改善,但大多數患者在六個月後仍有一些神經系統症狀。一部分人也表現出顯著的協調和認知問題,這是以前沒有描述過的。

在輕度至中度 SARS-CoV-2 感染後,56 名有神經系統症狀的人在 2020 年 10 月至 2021 年 10 月期間被招募參加該研究。他們完成了神經系統檢查、認知評估、自我報告問卷和可選的腦部掃描。在初次感染後幾個月進行基礎測試,並在三六個月後重複。

在他們第一次訪問時,89% 的參與者感到疲勞,80% 的人報告頭痛。其他常見的神經系統症狀包括記憶障礙、失眠和注意力下降。80% 的參與者表示這些症狀影響了他們的生活品質。

當參與者回來進行為期六個月的追蹤時,只有三分之一的人報告症狀完全消失。其他三分之二的參與者報告了持續的神經系統症狀,儘管大多數人的嚴重程度有所減輕。六個月時最普遍的症狀是記憶障礙和注意力下降。

作者指出,在六個月內出現持續症狀的人中,沒有一個人在感染 SARS-CoV-2 之前有任何先前存在的神經系統疾病的病史。

“令人鼓舞的是,大多數人在六個月內表現出一些改善但並非所有人都如此,”資深作者、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醫學院副教授和加州大學神經學家詹妮弗·S·格雷夫斯 (Jennifer S. Graves) 說。聖地亞哥健康。“其中一些參與者是高水準的專業人士,我們預計他們的認知評估得分高於平均水準,但在感染 COVID-19 幾個月後,他們的得分仍然異常。”

研究人員還驚訝地發現隊列中出現了一種新的表型。7% 的參與者表現出一系列以前無法識別的症狀,包括認知缺陷、震顫和平衡困難作者將 COVID-19 感染的表型急性後遺症標記為震顫、運動失調和認知缺陷 (PASC-TAC)。

格雷夫斯說:“這些人在 COVID-19 之前沒有神經系統問題,現在他們的身體不協調,思想可能不協調。” “我們沒想到會發現這一點,所以我們想把這個訊息傳出去,以防其他醫生也看到這一點。”

研究人員仍在調查 SARS-CoV-2 病毒直接侵入大腦的程度,但格雷夫斯表示,這些延遲的神經系統症狀更有可能是由感染引發大腦中的發炎。自身免疫反應引起的。

該團隊計劃每年繼續監測參與者的症狀長達 10 年。額外的努力將評估不同的 COVID-19 變種和疫苗如何影響長期神經系統症狀。

“讓人們的認知和生活品質在感染後這麼長時間仍然受到影響,這是我們作為一個社會需要認真考慮的事情,”格雷夫斯說。“我們仍然需要知道這種情況有多普遍,是什么生物過程導致了這種情況,以及這些人需要什麼樣的持續醫療保健。這項研究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第一步。”

參考文獻:

acqueline E. Shanley, Andrew F. Valenciano, Garrett Timmons, Annalise E. Miner, Visesha Kakarla, Torge Rempe, Jennifer H. Yang, Amanda Gooding, Marc A. Norman, Sarah J. Banks, Michelle L. Ritter, Ronald J. Ellis, Lucy Horton, Jennifer S. Graves. Longitudinal evaluation of neurologic‐post acute sequelae SARS‐CoV‐2 infection symptomsAnnals of Clinical and Translational Neurology, 2022; DOI: 10.1002/acn3.51578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麥克馬斯特大學領導的一項研究發現,無論嚴重程度如何,大多數感染 SARS-CoV2 病毒的人都會在 12 個月內康復。

然而,儘管 75% 的患者在感染病毒後的 12 個月內康復,但仍有 25% 的患者出現咳嗽、疲勞和呼吸困難等三種最常見症狀中的至少一種。研究人員還發現,症狀持續的患者也有與自身免疫性疾病相關的抗體,以及引起發炎的細胞因子濃度升高。

研究人員通過調查感染 COVID-19 後 3、6 和 12 個月從 COVID-19 感染中恢復的 106 人收集了結果。所有接受調查的患者在其他方面都很健康,並且在大流行前沒有預先存在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或任何其他潛在疾病。

“一般來說,如果他們在感染後立即感到不適,不必擔心,因為在 12 個月內康復的機會非常高,僅僅因為你在三個月內出現典型的長期 COVID 症狀並不意味著他們會永遠留下來,”資深作者、醫學系助理教授 Manali Mukherjee 說。

“然而,該研究強調,在 12 個月時,如果您仍然感到不適並且症狀持續或惡化,您絕對應該就醫。”

Mukherjee 說,具有長新冠症狀的患者應該去看風濕免疫科專科醫師,因為他們專門研究自身免疫性疾病,可以更好地評估風濕病併發症的發展和早期干預的必要性。

她說,大多數長期 COVID 患者目前由不專門研究自身免疫的呼吸科醫師或傳染病專家進行評估。

Mukherjee 說,在康復的患者中,自身抗體和細胞因子的減少與其症狀的改善相關。一年後抗體和細胞因子濃度升高的人是症狀持續存在的人。

“有時,當身體與病毒作鬥爭時,免疫系統會變得如此強大,以至於除了產生殺死病毒的抗體外,它還可以產生攻擊宿主的抗體,”穆克吉說。

“然而,身體在對抗 SARS-COV2 等嚴重病毒後的總體趨勢是恢復,而且它的節奏通常因人而異。”

鄭醫師補充:

即便長新冠患者大多數會在一年內恢復,但一年的時間對許多患者而言時間還是太長了,如何早期介入,縮短病程,讓患者儘快重拾生活品質,我認為才是重點。

參考文獻:

  1. Kiho Son, Rameen Jamil, Abhiroop Chowdhury, Manan Mukherjee, Carmen Venegas, Kate Miyasaki, Kayla Zhang, Zil Patel, Brittany Salter, Agnes Che Yan Yuen, Kevin Soon-Keen Lau, Braeden Cowbrough, Katherine Radford, Chynna Huang, Melanie Kjarsgaard, Anna Dvorkin-Gheva, James Smith, Quan-Zhen Li, Susan Waserman, Christopher J Ryerson, Parameswaran Nair, Terence Ho, Narayanaswamy Balakrishnan, Ishac Nazy, Dawn ME Bowdish, Sarah Svenningsen, Chris Carlsten, Manali Mukherjee. Circulating anti-nuclear autoantibodies in COVID-19 survivors predict long-COVID symptomsEuropean Respiratory Journal, 2022; 2200970 DOI: 10.1183/13993003.00970-2022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昆士蘭大學領導的研究發現,COVID-19 在大腦中活化了與巴金森氏症相同的發炎反應。

這一發現確定了 COVID-19 患者未來可能存在神經退化性疾​​病的風險,但也是一種可能的治療方法。

UQ 團隊由 UQ 生物醫學科學學院的 Trent Woodruff 教授和 Eduardo Albornoz Balmaceda 博士以及化學與分子生物科學學院的病毒學家領導。

“我們研究了病毒對大腦免疫細胞的影響,‘微膠質細胞’(microglia)是參與巴金森氏症和阿茲海默症等腦部疾病進展的關鍵細胞,”伍德拉夫教授說。

“我們的團隊在實驗室培養了人類微膠質細胞,並用 COVID-19 的病毒 SARS-CoV-2 感染了細胞。

“我們發現這些細胞有效地變得‘發火’,活化了巴金森氏症和阿茲海默症蛋白質在疾病中被活化的相同途徑,即發炎小體(inflammasomes)。”

Albornoz Balmaceda 博士說,觸發發炎小體徑路會在大腦中引發“火源”(發炎),從而開始一個慢性和持續的殺死神經元的過程

Albornoz Balmaceda 博士說:“這是一種沉默的殺手,因為你多年來看不到任何外在症狀。”

這可以解釋為什麼一些患有 COVID-19 的人更容易出現類似於巴金森氏症的神經系統症狀。”

研究人員發現,病毒的刺突蛋白足以啟動這一過程,當大腦中已經存在與巴金森氏症相關的蛋白質時,這種情況會進一步加劇。

伍德拉夫教授說:“因此,如果有人已經對巴金森氏症有先兆,那麼感染 COVID-19 可能就像在大腦中的‘火’上澆更多的燃料。”

“這同樣適用於阿茲海默症和其他與發炎體有關的失智症的易罹病性。”

但該研究還發現了一種潛在的治療方法。

研究人員使用了一類 UQ 開發的抑製藥物,目前正在對巴金森氏症患者進行臨床試驗。

Albornoz Balmaceda 博士說:“我們發現它成功地阻斷了 COVID-19 活化的發炎通路,基本上是在滅火。”

“該藥物減少了感染 COVID-19 的小鼠和人類微膠質細胞的發炎,這證實了一種可能的治療方法來預防未來的神經退化性病變。”

伍德拉夫教授說,雖然 COVID-19 和失智症如何影響大腦的相似性令人擔憂,但這也意味著可能的治療方法已經存在。

“需要進一步研究,但這可能是一種治療病毒的新方法,否則可能會對健康產生不可估量的長期影響。”

該研究由 Alberto Amarilla Ortiz 博士和 Daniel Watterson 副教授共同領導,涉及昆士蘭大學和國際上的 33 位合著者。

該研究發表在 Nature's Molecular Psychiatry上。

參考文獻:

 

  1. Eduardo A. Albornoz, Alberto A. Amarilla, Naphak Modhiran, Sandra Parker, Xaria X. Li, Danushka K. Wijesundara, Julio Aguado, Adriana Pliego Zamora, Christopher L. D. McMillan, Benjamin Liang, Nias Y. G. Peng, Julian D. J. Sng, Fatema Tuj Saima, Jenny N. Fung, John D. Lee, Devina Paramitha, Rhys Parry, Michael S. Avumegah, Ariel Isaacs, Martin W. Lo, Zaray Miranda-Chacon, Daniella Bradshaw, Constanza Salinas-Rebolledo, Niwanthi W. Rajapakse, Ernst J. Wolvetang, Trent P. Munro, Alejandro Rojas-Fernandez, Paul R. Young, Katryn J. Stacey, Alexander A. Khromykh, Keith J. Chappell, Daniel Watterson, Trent M. Woodruff. SARS-CoV-2 drives NLRP3 inflammasome activation in human microglia through spike proteinMolecular Psychiatry, 2022; DOI: 10.1038/s41380-022-01831-0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根據近日發表在《泌尿學期刊》上的一項新的可行性研究,一種結合使用兩種超音波技術的新技術可能會提供一種選擇,將腎結石從輸尿管中移出,並且疼痛最小且無需麻醉

在該過程中,醫生使用放置在皮膚上的手持式轉換器(handheld transducer)將超音波引導至結石。然後可以使用超音波移動和重新定位結石以促進它們的通過,這個過程稱為超音波推進,或分解結石,一種稱為爆波碎石術 ( burst wave lithotripsy,BWL) 的技術。

與衝擊波碎石術不同,衝擊波碎石術是現在使用的標準程序,需要鎮靜劑,這項技術不會造成傷害,主要作者、華盛頓大學醫學急診醫學醫生 M. Kennedy Hall 博士說。“這幾乎是無痛的,你可以在病人清醒的時候做,而且不用鎮靜劑,這很關鍵。”

霍爾補充說,研究小組希望,通過這項新技術,移動或破碎結石的過程最終可以在診所或急診室環境中進行

從腎臟到膀胱的輸尿管結石會引起劇烈疼痛,是急診就診的常見原因。建議大多數輸尿管結石患者等待,看看結石是否會自行排出。然而,這一觀察期可能會持續數週,將近四分之一的患者最終需要手術,Hall 指出。

11 個美國人中就有 1 個在其一生中會患上尿路結石。根據一項針對同一技術的威斯康星大學醫學研究,發病率似乎正在增加。研究指出,多達 50% 的結石患者會在五年內復發。

Hall 及其同事評估了這項新技術,以滿足對無需手術治療結石的方法的需求。

霍爾說,這項研究目的在測試使用超音波推進或使用 BWL 在清醒、未麻醉的患者中擊碎結石的可行性。

29 名患者參與了這項研究。16 人接受了單獨的推進治療,13 人接受了推進和爆破波碎石術。在 19 名患者中,結石移動了。在兩種情況下,結石從輸尿管移出並進入膀胱。

爆破波碎石術在 7 個病例中碎裂了結石。在為期兩週的追蹤中,21 名結石位於輸尿管下部、更靠近膀胱的患者中有 18 名(86%)通過了結石。研究指出,在這組中,結石通過的平均時間約為四天。

研究稱,當結石從輸尿管中脫落時,其中一名患者感到“立即緩解”

霍爾說,研究人員的下一步將是與不會接受 BWL 爆發或超聲推進的對照組進行臨床試驗,以評估這項新技術可能有助於結石通過的程度。

這項技術的開發始於五年前,當時美國航太局資助了一項研究,看看是否可以在沒有麻醉的情況下在火星任務等長途太空飛行中移動或分解腎結石。該技術運行良好,以至於美國航太局將腎結石降級為一個關鍵問題。

“我們現在有一個解決這個問題的潛在解決方案,”霍爾說。

這項研究於 2018 年開始,對 Harbourview 醫學中心、華盛頓大學醫學中心 - 蒙特萊克和華盛頓大學醫學中心 - 西北的西北腎結石中心的患者進行了研究。它涵蓋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的急診醫學、泌尿科和放射科,以及華盛頓大學應用物理實驗室。

其他 UW Medicine 試驗著眼於分解腎臟內的腎結石。霍爾說,這是第一個研究使用 BWL 在輸尿管中移動結石或將它們擊碎的試驗。

 

參考文獻:

 

  1. M. Kennedy Hall, Jeff Thiel, Barbrina Dunmire, Patrick C. Samson, Ross Kessler, Peter Sunaryo, Robert M. Sweet, Ian S. Metzler, Helena C. Chang, Martin Gunn, Manjiri Dighe, Layla Anderson, Christina Popchoi, Ravi Managuli, Bryan W. Cunitz, Barbara H. Burke, Lisa Ding, Brianna Gutierrez, Ziyue Liu, Mathew D. Sorensen, Hunter Wessells, Michael R. Bailey, Jonathan D. Harper. First Series Using Ultrasonic Propulsion and Burst Wave Lithotripsy to Treat Ureteral StonesJournal of Urology, 2022; 208 (5): 1075 DOI: 10.1097/JU.0000000000002864

鄭醫師補充:

一旦輸尿管結石發作,不僅急性且極為疼痛,只要發作過,終生難忘。針對輸尿管結石,如果無法自然排出,醫療上我們可以參考現行泌尿科的處置建議:

輸尿管結石排不出?3種手術可擊碎頑石

若經醫師評估輸尿管結石狀況不適合進行保守治療或成效不佳,便可能採取以下3種手術方法,移除病患輸尿管內的結石:

1. 體外震波碎石術(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Lithotripsy, ESWL)

體外震波碎石術適用於小於1公分的輸尿管結石,通常醫師會先以X光或超音波進行定位,找出結石所在,再利用體外震波碎石術,透過橢圓形聚焦的原理,將震波源發射出的能量集中至結石上,以達到碎石目的且不傷害身體其他組織。

 

2. 輸尿管鏡碎石術(Ureteroscopy)

若透過體外震波仍無法有效擊碎結石時,醫師便可能會以輸尿管鏡從尿道進到膀胱,再進入輸尿管,確定結石位置後,利用碎石器或雷射將其打碎,再將碎石取出。

此種方法較具侵入性,常見併發症包括血尿、輸尿管發炎、輸尿管狹窄及損傷等,少數嚴重症狀可能引發敗血症。

3. 經皮腎造廔截石手術(Percutaneous nephrolithotomy, PNL)

當結石太大無法用體外震波或輸尿管鏡處理時,醫師則可能會考慮使用經皮腎造廔截石手術,將輸尿管切開,取出輸尿管上段的結石,再將輸尿管壁縫合,手術時間約1~2小時。此術需在患者後腰開幾個微小的孔洞,以利放入內視鏡,患者需接受全身麻醉,但結石清除效果佳。

比較上述三種處置方式,顯然這項新治療技術,無須麻醉,無侵入性,且疼痛度更低,恢復更快。期待這樣無痛有效的治療技術能早日被核准,造福更多為此病所苦的患者。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喝咖啡、茶會心悸?美國FDA教你搞懂9個常見的咖啡因的問題,喝咖啡更健康!

2022-09-08 18:00:37 

FDA表示,咖啡因可以成為大眾飲食的一部分,但攝取過多的咖啡因會對健康造成威脅。而每天攝取咖啡因的量又根據體重、服用藥物、個人敏感性等因素而有所不同。

 1、哪些食物和飲料含有咖啡因?

咖啡因天然存在於咖啡、茶和巧克力中,也存在於一些用作調味的植物中,例如瓜拿納、南美流行的替代茶,例如馬黛茶(巴拉圭冬青)和冬青葉;此外,咖啡因也可作為食品和飲料的成分添加物。

 2、如何了解食物或飲料中含有多少咖啡因?

飲料中咖啡因會因為所使用的咖啡豆、茶葉的種植、加工方式、飲料產品的製備方式等因素而有所不同。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查看產品標示,包裝食品都會載名含有多少咖啡因資訊。

 ‧一罐12盎司(約355mL)的含咖啡因飲料約含有30-40毫克的咖啡因

‧一杯8盎司(約237mL)的綠茶或紅茶含有30-50毫克的咖啡因

‧一杯8盎司(約237mL)的咖啡接近80-100毫克的咖啡因

‧能量飲料中的咖啡因含量,每8盎司(約237mL)40-250毫克的咖啡因

 3、宣稱咖啡、茶“不含咖啡因”,就真的表示不含咖啡因?

無咖啡因咖啡及茶的咖啡因含量較低,但仍含有一些咖啡因。例如,無咖啡因咖啡通常在8盎司(約237mL)中含有2-15毫克

 4、多少咖啡因才算過量?

對於健康的成年人,FDA已將每天400毫克(即大約四五杯咖啡)列為不影響健康的量;然而,每個人對咖啡因的影響、敏感程度、代謝咖啡因的速度(分解)都存有差異。

 5、如何知道自己攝取過多咖啡因?

過量攝入咖啡因會導致:失眠、緊張不安、焦慮、心跳變快、胃部不適、噁心、頭痛、煩躁。

 6、咖啡因對健康有害?

FDA推估,攝取約1,200毫克咖啡因、0.15湯匙純咖啡因,就會出現中毒症狀,像是癲癇發作。

 7、孩子可以喝含咖啡因飲品嗎?

美國兒科學會不鼓勵兒童和青少年攝取咖啡因和其他興奮劑

 8、大量攝取咖啡因對於睡眠有幫助?

咖啡因是一種興奮劑,會變得更加警覺和清醒。身體可能需要4-6小時才能代謝掉吃進肚子的一半食物。所以,晚餐時喝杯咖啡會保持睡前清醒,不會幫助睡眠。

 9、如何因為減少咖啡因的攝取,引起不適的副作用?

如果習慣每天喝含咖啡因的飲料,但開始想要減少咖啡因攝取量,最好逐漸減少。突然停止會導致戒斷症狀,如頭痛、焦慮和緊張。與阿片類藥物或酒精戒斷不同,咖啡因戒斷並不危險,但可能會讓人感覺到不適。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怎知感染BA.5? 科學家提醒「夜間1症狀」恐中了

 

編輯 王思淳 報導
發佈時間:2022/09/01 

 

新冠肺炎持續肆虐,全球目前主流株為Omicron亞變異株BA.5。而我國疫情發展較其他國家晚,新一波BA.5疫情才正要開始。不過民眾也好奇該如何正確分辨是感染BA.5還是BA.2。然而,英國、愛爾蘭科學家則發現「感染BA.5易出現夜間盜汗的問題」。

根據外媒《The Mirror》表示,愛爾蘭都柏林聖三一學院(Trinity College Dublin)歐尼爾教授(Luke O'Neil)發現,感染BA.2主要症狀包含頭痛、喉嚨痛、打噴嚏或是身體疼痛等,但是若感染BA.5恐怕在夜間睡覺時會出現「盜汗」的症狀;此外,目前英國最新統計數據,未把夜間「盜汗」列入國民保健數(NHS)官方症狀中。

 

至於BA.5典型症狀有哪些?林口長庚醫院兒科急診主治醫師吳昌騰透漏,像是疲勞、咳嗽、發燒和頭痛等比例均有提高,並且「症狀將持續7天」。過去以嗅味覺異常也不再是指標,最典型症狀是喉嚨痛。面對BA.5威脅,不只國外專家建議,我國公衛專家均提醒「完整接種疫苗」才能夠降低重症、死亡發生率。

外媒報導來源:https://www.mirror.co.uk/news/health/covid-warning-strange-symptom-highly-27864169

鄭醫師補充:

1.根據外媒報導,即使BA.5傳染率比其他亞病毒株來得高,但染疫後長新冠的發生率反而低很多:

倫敦國王學院的 Claire Steves 博士說:“與之前的變種相比,Omicron 變種引起長期 Covid 的可能性要小得多,但感染 Covid 的 25 人中仍有 1 人的症狀持續超過 4 週。

2.BA.5的感染率高,日前有研究統計發現因為BA.5的無症狀感染者比例不低,高達將近一到兩成左右,因此容易經由無症狀的感染者傳播病毒。

對已經被感染其他新冠病毒亞變異株的人而言,因為此病毒株的免疫逃脫性強,因此即使感染過其他病毒株,甚至是Omicron其他亞型,國外的統計還是有兩成的人仍會被感染:

BA.1/BA.2染疫者有二成左右可能被BA.5重複感染,若之前從未染疫,被BA.5感染的可能性也比較高。

參考文獻:

Altarawneh et al. Protection of SARS-CoV-2 natural infection against reinfection with the Omicron BA.4 or BA.5 subvariants, medRxiv preprint

3.

Omicron BA.5的主要症狀是什麼?

 

  • 咳嗽

  • 疲勞

  • 鼻塞或流鼻涕

  • 流鼻涕

  • 呼吸急促或呼吸困難

  • 新的味覺或嗅覺喪失

  • 發燒或發冷

  • 噁心或嘔吐

  • 肌肉或身體疼痛

  • 腹瀉

  • 頭痛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歐盟:Novavax疫苗須加註心臟發炎副作用警語

 

2022/8/4 

 

(中央社倫敦3日綜合外電報導)歐盟藥品管理局(EMA)建議諾瓦瓦克斯醫藥公司(Novavax)的COVID-19疫苗加註兩種心臟發炎症狀可能性的警語,為這種迄今尚未獲得廣泛接種的疫苗增添負擔。

 

歐盟藥品管理局今天說,根據少數幾起通報案例,應在諾瓦瓦克斯生產的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苗Nuvaxovid產品資訊部分,將心肌炎和心包膜炎列為新的副作用。

 

諾瓦瓦克斯表示,Nuvaxovid疫苗在臨床試驗期間並沒有出現對心臟發炎的擔憂,將會蒐集更多數據,還說最常見的心肌炎原因是病毒感染。

 

美國疫苗研發公司諾瓦瓦克斯表示:「我們將與相關監管機關合作,確保我們的產品資訊與我們對接下來數據的共同解讀一致。」

 

路透社報導,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6月間標示Nuvaxovid存在心臟發炎風險。

 

心肌炎和心包膜炎先前被認定為美國莫德納(Moderna)和輝瑞大藥廠(Pfizer)/BioNTech所生產突破性mRNA疫苗的罕見副作用,多發生在年輕男性身上,絕大多數患者都能完全康復。

 

歐盟藥品管理局今天表示,之前已要求諾瓦瓦克斯針對這些副作用的風險提供額外數據。

 

歐盟藥品管理局上個月時,將嚴重過敏反應認定為Nuvaxovid疫苗的潛在副作用。

 

諾瓦瓦克斯希望那些選擇不接種BNT和莫德納疫苗的民眾會青睞Nuvaxovid疫苗,因為它仰賴的技術數十年來被用在對抗B型肝炎和流感等疾病上。

 

不過,根據歐洲疾病預防管制中心(ECDC)數據,自去年12月開打迄今,歐洲僅施打約25萬劑Nuvaxovid疫苗。(譯者:李佩珊/核稿:徐睿承)

外電報導連結:

https://www.reuters.com/business/healthcare-pharmaceuticals/eu-regulator-says-novavax-covid-vaccine-should-carry-side-effect-warning-2022-08-03/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對選定的闌尾炎患者進行門診抗生素治療是安全的,可以讓許多患者避免手術和住院,並應將其視為醫病共同決策的一部分。在隨機接受抗生素治療的 726 名參與者中,46% 在 24 小時內從急診室出院。在出院後的一周內,門診追蹤出每 100 名患者中僅有少於 1 起嚴重不良反應相關。

門診管理發現絕大多數的患者中被證明是安全的,並且在所有研究地點有高達 90% 的患者以抗生素治療。與住院(開刀)相比,門診管理發現與隨後的闌尾切除術無關,患者錯過的工作日更少。

這項研究是對抗生素藥物和闌尾切除術結果比較 (CODA) 試驗結果的持續分析,該試驗發現抗生素治療不亞於緊急闌尾切除術。試驗結束後,美國外科學院表示,高品質的證據證實大多數患者可以接受抗生素治療。

研究人員檢查了 2016 年 5 月 1 日至 2020 年 2 月 28 日期間在 25 家醫院接受抗生素治療的 726 名影像學確診闌尾炎患者的數據。

闌尾炎的門診管理對許多人來說是安全的,並且可以減少醫療保健的使用和成本。

參考文獻:

  1. Charles Parsons, Stephen Odom, Randall Cooper, Katherine Fischkoff, Brant Putnam, Dennis Kim, Erin C. Howell, Lara H. Spence, Ross Fleischman, Erika Wolff, Farhood Farjah, Hikmatullah Arif, Kelsey Pullar, Laura Hennessey, Alyssa Hayward, Lillian Adrianna Hayes, Vance Sohn, Bruce Chung, Damien Carter, David MacKenzie, Debra Burris, Joseph Mack, Terilee Gerry, Darin Saltzman, Debbie Mireles, Formosa Chen, Kavitha Pathmarajah, Paul J Schmit, Robert Bennion, Melinda Gibbons, Bruce Wolfe, Elliott Skopin, Heather VanDusen, Kimberly Deeney, Mary Guiden, Meridith Weiss, Miriam Hernandez, Brandon Tudor, Careen Foster, Shaina Schaetzel, Arden Morris, Dayna Morgan, John Tschirhart, Julie Wallick, Katherine Mandell, Ryan Martinez, Sean Wells, Steven Steinberg, Jason Maggi, Kristyn Pierce, Marcovalerio Melis, Mohamad Abouzeid, Paresh Shah, Prashant Sinha, Cathy Fairfield, Dionne Skeete, Cindy Hsu, Krishnan Raghavendran, Nathan Haas, Norman Olbrich, Pauline Park, Hasan Alam, Deepti Patki, Rebekah K. Peacock, Donald M. Yealy, Debbie Lew, Karla Bernardi, Naila Dhanani, Oscar Olavarria, Stephanie Marquez, Tien C. Ko, Amber Sabbatini, Estell Williams, Karen Horvath, Zoe Parr, Karen F. Miller, Kelly M. Moser, Abigail Wiebusch, Julianna Yu, Scott Osborn, Billie Johnsson, Karla Ballman, Lauren Mount, Robert J. Winchell, Sunday Clark, Thomas Diflo, Kathleen O’Connor, Olga Owens, David A. Talan, Gregory J. Moran, Anusha Krishnadasan, Sarah E. Monsell, Brett A. Faine, Lisandra Uribe, Amy H. Kaji, Daniel A. DeUgarte, Wesley H. Self, Nathan I. Shapiro, Joseph Cuschieri, Jacob Glaser, Pauline K. Park, Thea P. Price, Nicole Siparsky, Sabrina E. Sanchez, David A. Machado-Aranda, Jesse Victory, Patricia Ayoung-Chee, William Chiang, Joshua Corsa, Heather L. Evans, Lisa Ferrigno, Luis Garcia, Quinton Hatch, Marc D. Horton, Jeffrey Johnson, Alan Jones, Lillian S. Kao, Anton Kelly, Daniel Kim, Matthew E. Kutcher, Mike K. Liang, Nima Maghami, Karen McGrane, Elizaveta Minko, Cassandra Mohr, Miriam Neufeld, Joe H. Patton, Colin Rog, Amy Rushing, Amber K. Sabbatini, Matthew Salzberg, Callie M. Thompson, Aleksandr Tichter, Jon Wisler, Bonnie Bizzell, Erin Fannon, Sarah O. Lawrence, Emily C. Voldal, Danielle C. Lavallee, Bryan A. Comstock, Patrick J. Heagerty, Giana H. Davidson, David R. Flum, Larry G. Kessler. Analysis of Outcomes Associated With Outpatient Management of Nonoperatively Treated Patients With AppendicitisJAMA Network Open, 2022; 5 (7): e2220039 DOI: 10.1001/jamanetworkopen.2022.20039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記者王佩翊/編譯

澳洲雪梨聖文森特醫院(悉尼聖文森特醫院)的一項最新研究發現,長新冠後遺症有可能導致患者腦霧以及喪失記憶長達1年。該項研究針對128名患者進行為期12個月的檢查,發現至少有20%的病患會出現1年以上的腦霧症狀。而在第一線負責長新冠門診的醫師也表示,有很多出現記憶障礙的患者都是年輕人。

根據《澳洲新聞》報導,該份研究指出,部分長新冠患者會出現呼吸急促、極度疲憊、大腦損傷、頭痛以及心理健康問題。有約20%的患者則會出現嚴重的腦霧與記憶喪失症狀,時間長達1年。而這些飽受嚴重長新冠所苦的患者的症狀,很多都與「創傷性腦損傷」一樣。

聖文森特醫院的布魯教授(Bruce Brew)表示,長新冠對部分患者影響是非常顯著的,臨床上更有一位病人原本是一名商人,但是由於後遺症嚴重影響生活,導致他無法在會議期間專注於談判與合約,因此不得不賣掉自己的公司。

這份研究同時也指出,長新冠對於大腦的影響甚至可能不會在12個月內消失。布魯教授指出,「我們原本希望在1年或是更短的時間內,能看到他們的情況有所改善,但目前還沒有看到結果。」

研究還發現,出現嚴重長新冠的人,在感染新冠肺炎時不一定會出現嚴重症狀。布魯說,「有一個常見的誤解,很多人以為只要感染新冠時沒有引發重症,就不會罹患腦霧。但在我們的研究中,罹患長新冠的人,有高達9成在染疫期間沒有住院過。」

另一名在聖文森特醫院的長新冠特別門診擔任助理的福克斯教授(Steven Faux)表示,每週至少有8至10名的長新冠患者到門診就醫,而其中大多數都是年輕人。他說,「我們發現長新冠影響到很多年輕人,使他們無法正常地繼續工作。因為會使他們思緒變亂、思考變慢,症狀和創傷性腦損傷非常相似。」

鄭醫師補充:

在Nature期刊曾發表一篇英國關於長新冠患者的大腦變化,揭露了新冠病毒感染引發的認知功能下降的大腦結構的改變:

我們調查了 UK Biobank 的 785 名參與者(年齡 51-81 歲)的大腦變化,這些參與者使用磁共振掃描進行了兩次檢查,其中包括 401 名在兩次掃描之間檢測出 SARS-CoV-2 感染呈陽性的病例——持續了 141 天平均將他們的診斷和第二次掃描以及 384 名對照分開。感染前掃描數據的可用性降低了預先存在的風險因素被誤解為疾病影響的可能性。在比較兩組時,我們發現了顯著的縱向效應,包括(1)眶額皮質和海馬旁回的灰質厚度和組織對比度的更大減少;(2) 與初級嗅覺皮層功能相關的區域的組織損傷標誌物發生較大變化;(3) 在 SARS-CoV-2 病例中,整體大腦大小更小。

參考文獻:

Douaud, G., Lee, S., Alfaro-Almagro, F. et al. SARS-CoV-2 is associated with changes in brain structure in UK Biobank. Nature 604, 697–707 (2022).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2-04569-5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2-04569-5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Novavax最快7月開打!6QA一次看 專家讚3優勢:最好的新冠疫苗

2022年06月19日 

記者張乃文/整理報導

衛福部先前宣布從COVAX管道購買200多萬劑Novavax疫苗,食藥暑也已通過我國緊急使用授權(EUA)。據了解,目前仍在敲定履約到貨時程,盼在7月到貨、7月中下旬開打。不過,對於Novavax的資訊,民眾相對陌生,《ETtoday新聞雲》也整理適用對象等資訊,提供大家參考。

美國次單位蛋白疫苗Novavax上月向台灣申請EUA,食藥署17日召開專家會議審查,與會專家經審查Novavax疫苗的品質、安全及療效資料,核准Novavax疫苗專案輸入。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也說,目前仍在敲定履約到貨時程,但已先將疫苗通過EUA一事回報平台,希望能在7月到貨、7月中下旬開打。

Q1:Novavax是什麼疫苗?

A:與台灣高端疫苗同屬「蛋白質次單位疫苗」的新冠疫苗,為美國諾瓦瓦克斯(Novavax)藥廠所研發。

Q2:誰可打Novavax?

A:食藥署通過適用於18歲以上成人主動免疫接種以預防COVID-19,用法用量為施打兩劑,每劑0.5毫升(含5毫克的SARS-CoV-2棘蛋白),兩劑施打間隔3週。

WHO專家小組建議疫苗施打對象為18歲以上人士,儘管實驗中65歲以上對象數據有限,因為該年齡層較少人士參與,但考量數據指數對該年齡層為可接受的安全範圍,因此建議65歲以上民眾仍可以接種。另外,實驗也顯示,12至17歲青少年在注射2劑Novavax後,降低感染的效益達8成,且無心肌炎相關個案。

我國則是遵照專家建議,取得EUA後使用於18歲以上民眾基礎劑/基礎加強劑及追加劑接種,換言之,第一劑、第二劑、第三劑或混打Novavax都可以。不過,先前已打過其他品牌,第三劑甚至第四劑想要混打Novavax,與上一劑的間隔時間,仍有待指揮中心公布。

 

Q3:保護力好嗎?對Omicron病毒株有效嗎?

A:台大公共衛生學院許辰陽醫師曾經分享,Novavax疫苗的第三期臨床試驗報告,結果顯示,18歲以上族群施打後,預防重症性感染效益高達9成;2劑Novavax除了能有效對抗Omicron外,施打第3劑後,對抗Omicron之IgG濃度更是大幅增加9.3倍

據了解,Novavax在美國、墨西哥進行第三階段試驗,實驗期間病毒變種經歷Alpha、Beta和Delta,疫苗不論對輕症、中症或重症的防護率均高達90%。不過,試驗是在Omicron大肆流行之前,因此有外國學者認為,Novavax對於Omicron的防護還有待觀察。

Q4:Novavax副作用有哪些?

A:Novavax常見的副作用,包含注射部位疼痛、疲倦、頭痛、肌肉痠痛或關節痛。而打第二劑的不適感會比第一劑強烈,不過整體而言,副作用屬於短暫且溫和

Q5:Novavax優勢在哪?

A:WHO指出,疫苗儲存溫度為攝氏2度至8度,相較其他需要超低溫儲存和運送的mRNA疫苗,其在難取得超低溫儲存設備的地區具有相對優勢。

而這支曾被譽為「最好的新冠疫苗」的Novavax,衛生福利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召集人李秉穎曾列出3個優勢,包括「安全性好」、「預期不會發生心肌炎或血栓」、「保護效果預期可達9成」。

Q6:各國施打Novavax情況如何?

A:歐盟、英國、加拿大以及澳洲皆已投入接種行列,亞洲部分,Novavax疫苗在日本國內由武田藥品工業負責生產與販售,日本政府已簽約今後約1年內採購1億5000萬劑。新加坡則於今年5月初有首批疫苗運抵。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