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議題討論 (392)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全球醫療品質評比 台灣慢性病為什麼拿下難堪名次?


天下雜誌

2018年10月30日 上午10:38

文/黃惠如

幾個月前,發表了一份震撼台灣醫界的報告。醫學期刊《刺絡針》公布1990年至2015年全球醫療品質評比,台灣僅排名45名,落後鄰近的日本11名與韓國23名。向來以全民健保方便普及自豪的台灣,錯愕地面對難堪的名次。

這份評比,突顯台灣長期重急性醫療,輕慢性病照護的後果。

這份報告最高分為100分,而台灣被評為不及格和及格邊緣的,除了白血病與膽囊與膽管疾病外,都是慢性病:慢性腎臟病50分、糖尿病58分、高血壓性心臟病60分以及腦血管疾病(中風)63分。

參與這項研究的台北醫學大學公衛學院專案助理研究員高志文指出,「台灣的危機不只是人口老化,而是慢性病化,」台灣的「慢性病化」是罹患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腎臟病的人愈來愈多,又沒有好好照顧,引發一堆併發症。

一講到洗腎就忍不住想多講的健保署長李伯璋說,台灣尿毒症最大源頭是糖尿病。糖尿病的衛教、追蹤做得不徹底,導致台灣變成洗腎島。

「我們一直沾沾自喜把洗腎病人照顧得很好,但國際上的評比根本不看這些,洗腎了,生命品質就不會好,」李伯璋強調。

術後復健沒做好,重複掛急診

台灣2018年的失能人口將達109.6萬人,會有這麼多源源不斷的失能者需要照顧,根本原因之一是,上游的醫療長期「看病不看人」,一直把人推進長照的河裡。

台灣老了,醫療體系卻沒有因應。台灣的醫療分科太細,專科醫師自豪以高超技術治療專科的病,卻往往忽視或無暇顧及病人其他複雜的健康需求。

住院往往又是失能的起點。長輩手術成功了,出院後卻失能,背後原因往往是沒有適當的術後復健和照護不足。

舉例來說,台灣髖關節骨折手術技術是世界級水準。研究卻發現,病患因為跌倒而骨折後,術後三個月僅15.7%接受復健治療,術後一年內僅17%服用骨鬆藥物。結果就是,台灣髖關節骨折的老人術後一年後5%再度骨折,美國則是兩至三年後。

「再怎麼如火如荼地發展長照,也應付不了失速膨脹的失能人口,健保會比長照早一步耗竭,」台北大學社工系助理教授王品憂心忡忡提醒。

這些無法解決的高齡醫療問題都擠到急診來。靜夜劃破天空的救護車聲音,多半乘載了一位長輩送往急診。

一年多來,作家張曼娟為了父親,已經四次隨同救護車送急診了。從第一次的慌亂到現在已經可以在急診室一一取消接下來所有行程,鎮定而嚴謹,這是中年子女的共同必修課。

奇美醫院副院長林宏榮直白地講,在健保制度下,門診「三長兩短」,病人講一個症狀就多一顆藥,病人吃更多藥,問題就更多。最後老人精神混亂、虛弱,送到急診,若急診醫師檢查、打針就讓老人回家,台灣就永遠沒辦法面對高齡化對醫療的衝擊,重複進出醫院成為宿命。台灣老人平均每年去醫院27.7次,高得離譜

鄭醫師補充:

專業人員都知道,西醫的強項是急症及手術,至於慢性疾病的照護,若無完整的配套措施,在分科精細的西醫健保體系下,慢性疾病照護的醫療品質難以達到令人接受的水平。慢性疾病的根源若沒有根本正視即根本處理,最後就是數據與主訴的開藥控制,表面有控制,但患者的健康促進難有起色。說穿了,到底這樣的醫療模式到底是在製造(或者維持)患者人數或是幫助患者痊癒?這篇報導值得所有的人(包含專業人員)深思。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小心!吃這些藥,間隔1小時才能喝咖啡 

  • 作者 : 宛家禾

 近年來咖啡館林立,咖啡儼然成為大人的國民飲料,既可提神醒腦,也有研究指出可以預防疾病。不過,如果你正在服藥,還是先確認一下藥物和咖啡是否會產生交互作用。醫師建議,服這些藥的時候,至少間隔一小時,再喝咖啡。台灣大學醫學院外科名譽教授張金堅和澄清綜合醫院人體試驗委員會主任委員蔡崇煌在新書《癮咖啡研究室》寫道,咖啡會與多種藥物產生交互作用,導致藥效降低或增強。一些藥物也有可能影響咖啡因的代謝,引起身體的不適。

張金堅和蔡崇煌在書中格外指出,在服用鎮定安眠藥、抗凝血劑和治療骨質疏鬆的藥物的期間,若飲用咖啡會降低藥物的吸收率,從而影響藥效。

支氣管擴張劑在人體內的代謝途徑和咖啡因相同,如果兩者併用,會阻礙藥物的代謝,使藥品在血液中的濃度過高,藥物過度作用,會提高副作用的風險。

避孕藥則會使咖啡因在體內的代謝變慢,咖啡因無法順利排出會導致心跳加速、噁心、暈眩等症狀。

蔡崇煌提醒,有些人習慣在早上來杯咖啡提神醒腦,如果正在服藥,一定不能以咖啡配藥物服用。

此外,由於每種藥物的半衰期不同,蔡崇煌建議藥物和咖啡之間至少要間隔一小時以上,避免產生交互作用。

張金堅和蔡崇煌認為,可能與咖啡引起交互作用的藥物的清單如下:

藥品類│成分│理由

。普拿疼類止痛退燒藥│Acetaminophen│延緩普拿能清除率
。鎮定安眠藥│Bromazepam│降低藥效
。抗憂鬱藥│Fluvoxamine│降低咖啡因代謝率,引起失眠、心律不整
。精神疾病藥│Clozapine│增加副作用,引起低血壓、癲癇
。氣喘藥│Theophylline│增加藥物濃度,引起噁心、嘔吐、癲癇
。心律不整藥│Mexiltine│降低咖啡因代謝率,引起失眠
。胃藥│Cimetidine│增加咖啡因濃度及中樞神經刺激效果
。降血壓藥│Verapamil│降低咖啡因在肝臟的代謝、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
。抗凝血劑藥│Warfarin│降低抗凝血藥效果
。骨質疏鬆藥│Alendronate│降低藥效
。避孕藥│Etonogesterl│增加咖啡因濃度及中樞神經刺激效果
。抗黴菌藥│Terbinafine│增加咖啡因副作用,造成不安、頭痛、失眠、頻尿

(資料來源:《癮咖啡研究室》,原水文化出版)

鄭醫師提醒:

以上資料並非是有服用這些藥物的人都不能喝咖啡,而是最好錯開一小時,以免因為藥物代謝與咖啡代謝競爭而造成藥物代謝困難或者副作用加強而產生不適反應。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阿斯匹靈未必能預防心臟病? 新研究:還可能腸胃出血

 2018-08-27 20:22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一般人認為,固定服用低劑量的阿斯匹靈有助於預防心臟病,但根據美國最新的研究指出,對於大部分的人,服用阿斯匹靈不只無法有效預防心臟病,還可能有腸胃出血等傷害。

 綜合媒體報導,美國1項最新的研究將超過1.2萬名中度心臟病風險的受試者分為兩組,分別投以1天100毫克的阿斯匹靈與安慰劑,5年後發現,服用阿斯匹靈組與安慰劑組,罹患心臟病的比例皆約為4%,就算固定服用低劑量的阿斯匹靈,對預防心臟病的助益也不大。

 研究人員還發現,服用阿斯匹靈的受試者中,有1%的人出現胃腸出血的問題,比例是服用安慰劑的受試者的兩倍。而以前也曾有人針對糖尿病患者是否該服用阿斯匹靈進行研究,發現糖尿病患者服用阿斯匹靈儘管可以減少心臟病風險,但同時腸胃出血的風險也大幅提高。

 因此,牛津大學的博士阿米特其(Jane Armitage)表示,世界各地的醫生,對於阿斯匹靈的使用都仍有相當的不確定性,但基於研究結果,她不建議只有輕度心臟病風險的人定期服用阿斯匹靈。

鄭醫師補充:

阿斯匹靈是目前心臟科常用藥物,這篇大規模研究結果給專業人員一個省思,阿斯匹靈如果力無法大於弊,在心血管疾病預防上,臨床應用是否有繼續存在的價值?過去我在精神科曾處理過一位年長的精神科患者,他年輕時開藥房,聽說阿斯匹靈可以預防中風以及心血管疾病,結果天天服用,服用至少十年以上,最後在住院時,腸胃道大出血,外科醫師切除他三分之一的胃,原因極可能是長期服用阿斯匹靈導致。以上臨床案例提供給大家參考。

參考文獻:Effects of Aspirin for Primary Prevention in Persons with Diabetes MellitusThe ASCEND Study Collaborative Group

August 26, 2018
DOI: 10.1056/NEJMoa1804988

 

https://www.nejm.org/doi/full/10.1056/NEJMoa1804988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款「氣喘藥」恐致憂鬱想輕生 食藥署3度發警示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陳 鈞凱

2018年7月26日

澳洲醫療用品管理局(TGA)日前發布有少數案例疑似使用含montelukast成分藥品治療慢性氣喘後,發生精神方面不良反應。食藥署今(26)日也跟進發出提醒,事實上,這已經是食藥署第3度針對該成分藥品發出警示,食藥署過去5年來也收到28件相關精神方面的不良反應通報,包括惡夢、躁動以及失眠。

澳洲醫療用品管理局是在7月13日發布有少數案例疑似使用含montelukast成分藥品治療慢性氣喘後,發生睡眠不佳及憂鬱等,罕見案例包括自殺意念及行為,故要求將該等不良反應加註於產品資訊中。

食藥署藥品組副組長祁若鳳表示,該成分這類精神方面的不良反應其實算是可預期的副作用,國內過去在97年、98年時就跟進國外發出過警示,2度通知醫療人員及病患使用該成分藥品須注意,並要求核准含該成分藥品的仿單(說明書)中須記載「精神方面」等相關警語。

食藥署統計,國內目前核准含該成分藥品許可證共30張,皆屬於醫師處方藥,主要是作為預防與長期治療成人及小兒的氣喘,或日間及夜間過敏性鼻炎症狀的醫療用途。

祁若鳳說,這些副作用包括躁動、焦慮、沮喪、夢境異常、幻覺、失眠、記憶損害、夢遊、自殺的想法或行為等,但僅有少數人用藥後出現副作用,大部分病人用起來仍很OK,且這次國外示警並沒有發現新增的風險,因此,食藥署只是再提醒須密切監視病患服藥後的行為及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

祁若鳳指出,食藥署不建議病患自行停藥,否則可能加劇病情,民眾若有任何疑問應儘速洽詢醫師或藥師。食藥署也會密切注意該成分藥品上市後不良反應通報情形,並持續收集國內外使用該成分藥品與精神方面的相關資訊,以保障民眾用藥安全。

鄭醫師補充:

關於montelukast使用可能導致自殺風險,在2008年前有些個案被爆出,從2008年開始,FDA及各國的藥物管理機構開始要求藥商把精神相關副作用的黑框警語印於仿單上,提醒開藥醫師以及患者留意相關風險:

https://www.webmd.com/asthma/news/20080327/fda-checks-into-singulair-suicide-risk#1

https://www.webmd.com/asthma/news/20080327/fda-checks-into-singulair-suicide-risk#2

本身是氣喘患者,依但用藥開始出現躁動、焦慮、沮喪、夢境異常、幻覺、失眠、記憶損害、夢遊、自殺的想法或行為等甚至是顫抖等等可能副作用,務必儘快和開藥的醫師討論用藥以及換藥相關事宜。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只吃西瓜、生魚片等紅色食物 她可能罹患這個病

記者李樹人╱即時報導

2018年7月5日 下午3:16

怪怪的飲食習慣,到了吃到飽餐廳,只吃紅色食物,例如,紅色生魚片、西瓜,其餘東西一律不動。精神科醫師表示,這可能罹患非典型的飲食障礙,因選擇有限,可能導致飲食失衡、營養不良,如已影響健康,建議就診,接受心理諮商及藥物治療。

一名30多歲女性在挑選食物上,與眾不同,只吃紅色的,能選的東西並不多,例如,大西瓜、生魚片,如果生魚片肉質顏色偏白、偏粉紅,就拒絕食用。

專挑紅色飲食的習慣持續多年,家人擔心她營養不良,多次勸她,不要如此執著,試著吃其他顏色食物,但她依然故我,為此,人際關係也受到影響,幾乎不參加同事親友間的聚餐。

開業精神科醫師楊聰財表示,目前飲食障礙以暴食、厭食以及異食為主,均有其定義,至於專挑某種顏色食物,並未在飲食障礙疾病分類中,可以歸於非典型的飲食障礙。

楊聰財說,之所以專吃特定食物,大都與迷信、營養以及宗教有關,例如,有人不吃雞鴨等兩支腳的食物,而吃魚或是豬、牛等4隻腳動物,也有人只吃綠色食物。

楊聰財指出,小小挑食,還不至於影響營養攝取,這還無所謂,如果嚴重挑食,嚴格限制只能吃哪些食物,以致形成生活障礙、功能障礙時,建議就醫,接受心理諮商,以免長期下來,營養不良。

鄭醫師補充:

以精神科診斷來說,這的確是一種飲食障礙,然而原因何在?如何處理?

精神科診斷不時會遭到質疑甚至詬病的原因,往往只能描述現象,貼上診斷標籤,但無法瞭解到底這種表面現象的背後跟原到底從何而來,最重要的是如何根本解決問題。在《重回健康心靈》這本書中,作者MARK HYMAN醫師提到他曾和THOMAS INSEL醫師(美國國家心理衛生研究所的所長與主任)在一個晚宴上聊到對於精神病學的聖經DSM的看法,INSEL醫師說那本書據有100%的正確性,因為DSM提供了描述症狀的完美方式,但有效性是零,主因是病因的基礎生物學隻字不提。INSEL醫師提出精神病學的新模式,稱為「臨床神經學」,涵蓋影響心靈與大腦的所有層面‧確定疾病名稱然後開立藥物治療的落伍方式,顯然是不可行的。遺憾的是醫藥界瞭解這種情況的人似乎寥寥無幾。

這個報導提到個案的狀況,有興趣深究的人不妨參考《營養的力量》這本書提到的甲基化偏低的體質,其中,包含偏食,人際關係畏縮等等,都是甲基化偏低的人所容易出現的狀況,而且甲基化偏低也可以透過客觀的營養醫學血液檢查來做確認,一旦確認,相對應的營養補充能夠啟動外基因調控,改善甲基化偏低的狀況,可能才是這個個案真正改善的契機。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WHO 正式將電玩失調症列為新型心理疾病,醫學界憂引起恐慌

作者 Emma stein | 發布日期 2018 年 06 月 19 日 12:42 |

 

世界衛生組織(WHO)18 日公布最新版的國際疾病分類標準 ICD-11,正式承認「電玩失調症」(Gaming disorder)為新型心理疾病。但要注意的是,全球超過 20 億人口都在玩電動,其中可能只有不到 1% 真正罹患電玩失調,有心理學家批評該診斷標準過於空泛,可能引起家長不必要的恐慌心態。

 據美國娛樂軟體協會(Entertainment Software Association)統計,全球有逾 26 億人口都會打電動,預計遊戲產業營收 3 年內將增長 31% 至 1,801 億美元,相信大家也不陌生現在的電視廣告幾乎被遊戲宣傳攻陷,許多大型電玩旨在讓玩家長時間參與,有時還僱用心理學家來設計易令玩家欲罷不能的遊戲內容。

 隨著因電玩出現的家庭社會問題越來越多,WHO 第 11 版國際疾病分類標準(International Statistic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ICD)正式將「電玩失調症」列為心理疾病,就像其他強迫症和成癮疾病,診斷罹患電玩失調症需符合 3 個標準:

比起和他人交談互動,電玩遊戲才是患者所有日常活動的首選。

  1. 就算朋友變少或工作效率變差,患者也無法停止玩遊戲。
  2. 遊戲玩到壓迫患者生活或人際關係,比如睡眠模式紊亂、飲食失調、體力嚴重衰退,上述幾個模式須持續至少 1 年,才可診斷為電玩失調。

 新診斷標準甫公布果然也引起兩方爭論,反對者如英國心理學會發言人 Joan Harvey 警告,並不是所有一玩遊戲就好幾小時的孩子都屬於電玩失調,新分類可能引起家長不必要的恐慌,並導致相關醫務人員被莫須有的求診人潮淹沒。提出新診斷標準的世衛組織心理健康與藥物濫用部門 Vladimir Poznyak 博士也強調,電玩失調屬於臨床症狀,只能由經過適當培訓的醫師診斷,任何非專業人士都不能做出正確判別。

 臨床心理學家 Anthony Bean 則說,將電玩失調症列為一種疾病還為之過早,根據他的經驗,沉迷電動更像出自抑鬱與焦慮,當焦慮與抑鬱症緩解時,沉迷電動的程度也跟著下降,而 WHO 新標準太過廣泛,並未充分描述電玩失調的輕度、中度與重度症狀;更重要的是,診斷電玩失調症可能變成臨床醫師非常主觀的判定,畢竟多數臨床醫師可能不了解電玩,也沒有過沉浸電動世界以知曉患者心理的經驗。樂見分類者如英國皇家精神病學院 Henrietta Bowden-Jones 博士則表示,他們看到越來越多心父母因沉迷遊戲的小孩而心煩意亂,孩子可能因此輟學、甚至引起家庭戰爭。英國諾丁漢特倫特大學行為成癮學教授 Mark Griffiths 指出,從心理學角度來看,電玩是一種非金錢的賭博行為,賭徒砸錢,玩家則靠積分,雖然對大多數人而言,玩電動只是娛樂而不是癮,電玩失調玩家所佔比例可能遠低於 1%,但這類人或許伴有其他潛在問題,如抑鬱症、自閉症,新分類將有助於上述問題合法化並加強治療策略。先不論電玩失調列入心理疾病的爭議,越來越多人黏上電玩是事實,家長因小孩戴著耳機沉迷電動而憂心忡忡也是事實,在心理學家進行更多嚴格研究前,如果遊戲已經干擾到你的社交、工作,你可能還是要自主謹慎應對。

 鄭醫師補充:

這項新的精神科診斷(歸屬心理疾患),引起的爭議不外乎這項診斷,只是現象的描述,或者問題的敘述,但沒有客觀的診斷工具可以當作標準,此外,電玩成癮的人,往往潛在就有一些未被診斷出來精神疾患,我們看到的電玩成癮只是一個面向而已。

此外,這些症狀不管多麼貼切吻合,但若當事人的功能(包含工作、學業、人際關係或者與家人的互動)沒有明顯的衰退,也不能硬貼上電玩失調症的標籤。

此外,過度的電玩依賴,反過來看,在真實的世界裡,缺乏和家人以及朋友良好的互動,也沒有更有趣或者提高成就感的活動,電玩對某些疑似成癮的人成了想當然耳的替代品。在協助當事人脫離以及改善電玩依賴的面向上,單單禁止絕對難以奏效,提醒大家留意。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驚人研究發現:原來感冒可通過一般呼吸傳播

 

Qooah
 
 

 

 

2018年1月22日 下午2:07

現時為流行性感冒的高峰期,相同大家身邊都有不少口罩人士,而且一見旁邊有人打噴嚏或咳的時候都退避三舍以免被感染。

不過日前馬里蘭大學領導的一項新研究表示原來感冒可以通過呼吸散播。首席研究員 Donald Milton 表示即便沒有咳嗽或噴嚏還是發現通過呼吸感染周圍空氣的流行性感冒病例。

他們從 142 位經歷流行性感冒的志願者身上採集呼吸樣本,而每個受試者都提供了四種潛在的傳播模式:自然呼吸、講說話、咳嗽及打噴嚏。而當中令人意外的是有高達 39% 的自然呼吸樣本中被檢出病毒。

Milton 表示即使沒有咳嗽 (特別是在發病的第一天),流行性感冒患者也會產生傳染性的懸浮粒子,而最要命的是可以在空氣中停留很長一段時間。

所以感冒季節最安全的做法是留在家中,又或者帶著口罩出街。。。

鄭醫師補充:

赤腳走在路上,容易被石子扎到腳,如果能套上鞋子,將可大大降低腳受傷的風險。當流感盛行時,唯一能保護我們的是平常設法提高自己的抵抗力與免疫力,這篇報導告訴我們,即使旁邊的人沒有咳嗽打噴嚏,正常呼吸而已,我們都可能經由空氣接觸到病毒,也就是說,病毒無所不在,難道我們都要隱居在自己的住處或者出外都是戴N95口罩以及護目鏡?這是辦不到的。此外,流感疫苗的保護力,也是碰運氣,還要保佑流感病毒不要發生變異,否則就像今年一樣,流感保護力可能低到只有一到三成,打了往往只是心安而已。

提醒大家:設法強大自己的免疫力(規律運動、作息以及均衡的飲食及營養),在流感來襲時,加強營養防護,才是根本對抗流感的生存之道。

參考文獻:

 

  • Jing Yan
  • Michael Grantham
  • Jovan Pantelic
  • P. Jacob Bueno de Mesquita
  • Barbara Albert
  • Fengjie Liu
  • Sheryl Ehrman
  • Donald K. Milton
  • and EMIT Consortium

Infectious virus in exhaled breath of symptomatic seasonal influenza cases from a college communityPNAS 2018 published ahead of print January 18, 2018doi:10.1073/pnas.1716561115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止痛藥布洛芬 恐致年輕男性生育力降低

 發稿時間:2018/01/10 00:06

(中央社亞特蘭大8日綜合外電報導)今天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PNAS)的研究指出,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布洛芬」(Ibuprofen)對年輕男子的睪丸有負面影響。


一小撮年輕男性受試者以運動員常用的劑量服用布洛芬後,出現荷爾蒙異常的症狀。這類症狀與生育力下降有所關聯,通常在中年才會出現。

研究共同作者、法國環境暨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Institute of Research in Environmental and Occupational Health)所長傑古(Bernard Jégou)表示,他與研究團隊在過往研究中探討阿斯匹靈(aspirin)、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 paracetamol)和布洛芬3種溫和止痛藥對懷孕婦女的健康影響。

他們發現在孕期服用這3種藥物,都會影響男性嬰兒的睪丸。

研究共同作者、哥本哈根大學醫院神經內科資深科學家克里斯登森(David M. Kristensen)表示,他們發現3種止痛藥都是抗雄激素,代表這些藥品會干擾男性荷爾蒙。

他說,他們因此也想知道成年人服藥的反應。由於布洛芬影響最顯著,便成為研究焦點。

傑古表示,布洛芬屬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s),常為運動員所用,例如奧運選手和職業足球員就經常在賽前服用布洛芬預防疼痛。

研究團隊招募31名男性志願者,年齡介於18到35歲間,其中14人依照運動員常用劑量,每天服用兩劑600毫克的布洛芬,其餘17人則給予安慰劑。

服用布洛芬的男性在14天內,體內黃體成長激素(LH)開始與血液中的布洛芬含量成顯著正相關。黃體成長激素由腦下垂體分泌,負責刺激睾丸產生睪酮素。與此同時,黃體成長激素對睪酮素的比例卻出現降低,為睪丸功能失調跡象。

這類荷爾蒙失調造成補償性性腺功能低下。這個症狀與生育能力下降、憂鬱症以及心臟衰竭和中風等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有關。

傑古表示,對這些僅在短期內服用布洛芬的年輕受試者而言,「這些影響確定都可被逆轉」。但他也表示,不確定長期服用造成的影響是否可逆。(譯者:中央社陳乃瑜)1070109

鄭醫師補充:

兩個重點,孕期孕婦服用止痛藥會導致男嬰的睪丸發育。即使是成年的年輕男性經常服用止痛藥,也同樣會干擾內分泌,導致睪丸功能下降,憂鬱症以及心臟的風險亦隨之提高。

現在止痛藥的取得十分方便,電視廣告推波助瀾下,止痛藥的使用過於普遍,但鮮少人知道止痛藥潛藏的健康風險,包含對男性的性功能的負面效應鮮少被了解以及提醒。

疼痛只是提醒,最好透過完整的評估找出原因,正本清源,才是根致之道,反之長期依賴止痛藥的結果,最後可能得不償失,提醒大家留意。

參考文獻:

 

  • David Møbjerg Kristensen
  • Christèle Desdoits-Lethimonier
  • Abigail L. Mackey
  • Marlene Danner Dalgaard
  • Federico De Masi
  • Cecilie Hurup Munkbøl
  • Bjarne Styrishave
  • Jean-Philippe Antignac
  • Bruno Le Bizec
  • Christian Platel
  • Anders Hay-Schmidt
  • Tina Kold Jensen
  • Laurianne Lesné
  • Séverine Mazaud-Guittot
  • Karsten Kristiansen
  • Søren Brunak
  • Michael Kjaer
  • Anders Juul
  • and Bernard Jégou

Ibuprofen alters human testicular physiology to produce a state of compensated hypogonadismPNAS 2018 published ahead of print January 8, 2018doi:10.1073/pnas.1715035115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流感病毒株預測錯誤 疫苗保護力降至三成
新頭殼newtalk | 謝莉慧 台北市報導

世界衛生組織(WHO)預測今年流行季的流感B型病毒株錯誤,造成國內公費流感疫苗的保護力從原本的6、7成降至3成,不過,衛福部疾管署今天還是呼籲民眾,國內已正式進入流感流行期,如有類流感症狀,應配戴口罩,並儘量落實生病在家休息、勤洗手等措施,待痊癒後再上班、上課,降低疫情風險。

而WHO原本預測今年流感季流行的B型病毒株為維多利亞株,但實際流行的是山形株,而我國公費流感疫苗主要是參考世界衛生組織的預測選株,因此,造成今年流感疫苗的保護力大幅下降。對此,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表示,目前流行的確實是B型流感山形株,但施打疫苗仍可提供3成的交叉保護作用,也可以降低重症或死亡的機率,所以疫苗絕非「白打」。據疾管署統計,國內上週(12月24日至12月30日)類流感門急診共97,003人次就診,較前一週增加24%;另外,急診類流感就診病例百分比持續呈現上升趨勢,近4週共計21起流感群聚案件,其中16起(76%)發生於校園。

鄭醫師補充:

沒有人知道哪一年會流行哪一株流感疫苗,而哪一年的流感疫苗是針對哪一株病毒來製作,早在幾年前就決定。因此打流感疫苗就像猜謎一樣,保護力有多寡,只有到時候才知道,這則報導就是很好的例子。交叉保護,要每年都打,才會有交叉保護的效果。前幾年都沒打,只打今年的疫苗,是不具任何保護力的。即使預測正確,病毒株若出現突變,也一樣難具理想的保護力:http://www.pnas.org/content/114/47/12578.full真正能預防感冒的方法,還是透過規律適當的運動、以及充足的營養以及規律的作息(睡足)最有效。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上季流感疫苗保護力只有1/5

法新社
2017年11月7日 上午10:50

(法新社邁阿密6日電) 研究人員今天呼籲,上一季的流感疫苗注射只有1/5的人受到保護,今年可能一樣效果不佳,呼籲使用更好的疫苗製造方法。

美國學術期刊「國家科學院學報」(Proceedings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指出,2016-2017年流感疫苗注射保護力只有20%到30%,原因是H3N2毒株發生突變,但這種毒株沒有出現在藉由雞蛋大量生產的疫苗中。

賓夕法尼亞大學微生物學助理教授韓斯萊(ScottHensley)說,一旦疫苗無法配合病毒突變,有效性就喪失了

他說:「現有的2017年疫苗,跟2016年是一樣的H3N2毒株,如果本季再次以H3N2病毒為主,這可能是艱困的另一年。」

現在大多數流感疫苗蛋白都是從雞蛋中養成的病毒所純化。

根據這項研究,在2014-2015年流感季節出現了一種不同蛋白外層的H3N2病毒株,這個版本的H3N2病毒到現在仍然流行。上一季流感疫苗更新,包括新版本的蛋白質,但韓斯萊與同事發現,從雞蛋培養的蛋白獲得了新的突變。

研究人員發現,2016-2017年流感疫苗誘發的抗體,在雪貂與人類身上「對於抵禦去年流行H3N2病毒,成效不佳」。

韓斯萊說,但不由雞蛋培養的2016-2017年流感疫苗,在雪貂與人體身上產生的抗體,「能夠有效識別與抵禦新型態的H3N2病毒」。他說這項發現顯示,需要開發新的方法廣泛使用。(譯者:中央社林宏翰)

鄭醫師補充:

許多人打了流感疫苗仍得到流感,感到百思不得其解,這項研究報告解釋了一部分的原因,也讓我們知道流感疫苗的保護率甚至可低到只有兩成。也就是八成的人打了流感是沒有流感預防效果的。此外,也許目前的疫苗製造方式,無法對於病毒的突變維持辨識力,以至於還是發病。研發新的流感疫苗製造方式也許能降低這樣的發生率,提高疫苗的有效預防率。

真正要提升對流感的抵抗力,不能只靠流感疫苗,適當的運動以及充足的營養與睡眠,才是抵禦流感的最佳利器。即便染上流感,想要縮短病程,可以透過適當的營養補充也能迅速緩解,加速痊癒。

參考文獻:

  • Seth J. Zost
  • Kaela Parkhouse
  • Megan E. Gumina
  • Kangchon Kim
  • Sebastian Diaz Perez
  • Patrick C. Wilson
  • John J. Treanor
  • Andrea J. Sant
  • Sarah Cobey
  • and Scott E. Hensley

Contemporary H3N2 influenza viruses have a glycosylation site that alters binding of antibodies elicited by egg-adapted vaccine strainsPNAS 2017 published ahead of print November 6, 2017doi:10.1073/pnas.1712377114

http://www.pnas.org/content/early/2017/10/31/1712377114.abstract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頭痛猛吞止痛藥?恐釀「藥物過度使用頭痛」

 

華人健康網
華人健康網 記者洪毓琪/台北報導
2017年11月2日 下午6:22

 【華人健康網記者洪毓琪/台北報導】習慣一頭痛就吞止痛藥?神經內科醫師提醒,小心,長期濫用止痛藥緩解頭痛,長期下來不僅止痛藥的效果會日漸下降,且伴隨有潛藏的藥物副作用問題;更會使惱人的「藥物過度使用頭痛」找上門,讓頭痛症狀更為惡化,其嚴重性不容小覷!

 全台25萬人飽受「藥物過度使用頭痛」之苦 易釀焦慮、憂鬱上身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神經內科主任吳致緯表示,根據2015年刊登於《Lancet Neurology》醫學權威期刊所發表的研究結果,分析各種神經科疾病所造成的疾病負擔(用失能調整生命年,Disability-Adjusted Life Year作為計算標準)發現,「藥物過度使用頭痛」(Medication Overuse Headache,MOH)是第6大造成疾病負擔的神經內科疾病,而偏頭痛是名列第2。

 而這兩種疾病同時也是嚴重影響青壯年人口、上班族生活品質的神經內科疾病之一。事實上,除了國外的統計研究結果外,台灣本土研究也發現,「藥物過度使用頭痛」的發生率約佔全台總人口的1.1%,用台灣總人口推估,國內可能有約25萬人深受此一類型頭痛之苦,數量十分可觀。

 此外,近期的各種研究證據也指出,患有「藥物過度使用頭痛」的病患,其腦部的神經內分泌物質,還有正子攝影(18F-FDG PET)下的腦部活性,都會產生改變。且其通常也較常人有更高的比例同時有焦慮、憂鬱等情緒方面的障礙。

 

鄭醫師補充:
簡單來說,藥物過度使用頭痛,就是頭痛醫頭的症狀治療,無法根本改善,後來藥物產生耐受性,藥效不佳,藥越吃越多,但頭痛仍持續沒有根本的必然結果。的確許多頭動患者有焦慮或者憂鬱的困擾,因為壓性性頭痛患者為數不少。
如果有機會針對焦慮或者憂鬱的源頭處理,建議透過功能醫學的相關檢測了解導致憂鬱或者焦慮的體質,針對提值透過影養來做根本改善,而非只是靠抗焦慮或者抗憂鬱藥物來控制症狀,另一種藥物依賴的治療型式才不會重演,也是患者之福。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日前已經核可安非他命持續釋放型的口服懸浮滴劑用於治療ADHD,原廠商品名為Adzenys ER,核可用於治療ADHD六歲以上的患者。

這項藥品將於2018年初上市。據我所知 ,在國內同樣成分的藥物成分並沒有上市,請大家不必擔心。

參考原文報導:

http://www.medscape.com/viewarticle/885897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食藥署:特拉嗎竇止痛藥恐抑制兒童呼吸

中央社
2017年9月12日 上午11:46

(中央社記者張茗喧台北12日電)近年國際間有兒童使用處方止痛藥tramadol後,出現呼吸抑制不良反應,食藥署今天發出警語,呼籲醫師謹慎使用於未滿12歲兒童等3類患者,且女性用藥時不應哺乳,以免傷害寶寶。

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今天發布新聞稿表示,近期國際上發布含「特拉嗎竇」(tramadol)成分止痛藥品,用於兒童時恐出現呼吸系統異常等不良反應,食藥署經臨床效益及風險評估後,公告含該成分的藥品應謹慎使用於未滿12歲兒童及特殊情形的病人。

食藥署藥品組副組長祁若鳳今天受訪時表示,tramadol是一種止痛藥,在台灣及許多國家均為處方藥物,需由醫師開立處方箋才可取得,屬於藥效較強的的止痛藥。

祁若鳳說,近年因其他國家有兒童使用後,出現呼吸抑制的不良反應,目前國內雖然沒接獲18歲以下民眾使用含該成分藥品後,發生嚴重呼吸系統不良反應的通報案例,但考量美國、歐洲、加拿大等國家都已對此藥品發出警語,因此決定對此藥物進行風險評估,確保民眾用藥安全。

祁若鳳指出,含該成分藥品應謹慎使用3類患者,包括未滿12歲兒童、未滿18歲的扁桃腺及腺樣體切除術後止痛,以及肥胖或具有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或嚴重肺部疾病等情形的病人;此外,女性用藥期間不建議哺乳,以避免對哺餵的嬰兒產生不良反應。

祁若鳳表示,醫師開立處方時應審慎評估病人使用的臨床效益及風險,並確實告知病人及其照護者,應注意呼吸相關不良反應的徵兆,例如呼吸緩慢或微弱、呼吸困難、呼吸聲嘈雜、意識混亂、異常嗜睡或癱軟等。

祁若鳳說,食藥署已建立藥物安全資訊主動監控機制,並有藥物不良反應通報系統,同時提醒醫療人員及病患,若懷疑因使用、服用藥品導致不良反應時,應立即通報衛福部建置的「全國藥物不良反應通報中心」,可致電通報專線 (02-2396-0100)或至網站(https://adr.fda.gov.tw)查詢。1060912

鄭醫師補充:

一般來說,tramadol屬於嗎啡類止痛藥,劑量過度使用容易導致呼吸抑制。孩童因為藥物代謝以及體重等等因素,即使沒有過量也可能導致呼吸抑制,建議對孩童以及孕期或者哺乳的媽媽在止痛控制上,儘量避免這類藥物。

參考文獻:

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25901965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沒有靈感嗎?也許你需要的是一杯啤酒

 

華人健康網
文字提供/ELSEVIER全球醫藥新知
2017年9月2日 上午10:30

 

【華人健康網文字提供/ELSEVIER全球醫藥新知】許多工作需要動腦,不論是企劃構想、作品創作、活動規劃,沒有創造力做出來的成果就容易失去識別度。然而有時候就是會遇到靈感的瓶頸,這時有甚麼方法可以協助改善嗎?《Consciousness and Cognition》日前刊登奧地利卡爾.弗朗岑斯格拉茨大學(University of Graz)的最新發表,研究團隊指出酒精飲料可能有機會增進創造力,並刺激生產力的提升。

 

研究中,受試者被分為兩組,其中一組被給予一瓶正常、含有酒精的啤酒,另一組則被給予無酒精啤酒,而受試者並不清楚自己飲用的是哪一種。接著受試者被要求進行一系列單詞關聯試驗(word association tasks)。舉例來說,作者會告訴受試者瑞士、藍色、蛋糕,而受試者必須猜測這些字詞的關聯名詞,例如起司。

 

實驗結果顯示,與飲用無酒精啤酒的組別相比,男性飲用1品脫(約等於473ml)的含酒精啤酒,或女性飲用350ml的含酒精啤酒,與較高的創意試驗測試分數有關。

 

研究刊登在《Consciousness and Cognition》的網頁

鄭醫師補充:

大部分的人會認為酒精是中樞神經抑制劑,鮮少人知道其實在低劑量飲用時,其實酒精是興奮劑,這也是為何這篇研究的領導人在接受訪問時,提醒大家,若要增加靈感以及聯想力,最好是一品脫(一杯)而不是三品脫(杯)以上。因為三杯黃湯下肚,往往就過量了,興奮大腦效果不再反而會昏昏欲睡,降低創造力。

這個方式適合對酒精自制力佳的人。

參考文獻:

Creativity on tap? Effects of alcohol intoxication on creative cognition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感染C肝病毒 糖尿病風險增

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
2017年8月13日 上午8:02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

感染C肝,罹患糖尿病風險也較高!國內研究發現,感染C肝病毒的患者,罹患糖尿病的風險,高出一般人的1.63倍,成果已刊登於《肝臟國際》期刊。

染上C肝 罹糖尿病風險增1.6倍

台大醫院、陽明大學研究團隊,自1991至2010年,針對國內7個鄉鎮,總共2萬1559人,進行C型肝炎抗體與病毒檢驗。結果發現,帶有C肝抗體陽性者,罹患糖尿病風險高1.53倍;若血中有C肝病毒,糖尿病風險更高出1.63倍。

胰島素阻抗 中風機率較高

台灣肝臟研究學會暨肝病醫療策進會會長、台灣大學講座教授高嘉宏表示,C肝是很特別的病毒,雖然感染部位以肝臟為主,但C肝病毒也會引起胰島素阻抗,造成全身性及血管慢性發炎,患者會出現血糖、血壓、血脂上升與內皮細胞異常,進而引起心血管疾病及腦中風。

肝抗體陽性者 具有傳染力

高嘉宏會長提醒,C肝抗體陽性者代表過去曾感染C型肝炎病毒,病毒可能仍存留在體內,並且具有傳染力,可經由血液或體液將C型肝炎病毒傳染給其他人。

鄭醫師補充:

C肝病毒的感染,為何會和糖尿病扯上關係?簡單來說,一旦罹患C肝病毒,會啟動身體的慢性發炎反應,同時造成胰島素阻抗,增加肥胖以及糖尿病甚至些血管疾病以及中風的風險。因此有感染C肝,務必配合醫囑積極治療。

慢性發炎對身體有諸多負面影響,但多數人並不知道自己有慢性發炎的狀況,其實在醫療上有相關的慢性發炎指標可以透過血液檢測來了解,建議大家在體檢時,可以和體檢的醫師討論把跟慢性發炎有關的指標列入檢測項目,一旦確認有慢性發炎,務必透過相關療程來協助降低身體發炎的狀況,降低更進一步的重大健康風險的發生。

參考文獻:

Lin, Y.-J., Shaw, T.-W. G., Yang, H.-I., Lu, S.-N., Jen, C.-L., Wang, L.-Y., Wong, K.-H., Chan, S.-Y., Yuan, Y., L'Italien, G., Chen, C.-J., Lee, M.-H. and the R.E.V.E.A.L.-HCV Study Group (2017), Chronic hepatitis C virus infection and the risk for diabetes: a community-based prospective study. Liver Int, 37: 179–186. doi:10.1111/liv.13194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liv.13194/abstract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吃了這些藥物較容易中暑

好醫師新聞網記者吳建良/台北報導

本週氣溫連創新高,頻頻傳出有民眾受到熱傷害,較危險群族除了戶外工作者之外,老人和服用部份藥物者,相對而言也較容易中暑。「熱傷害」中的熱抽筋和熱暈厥,多數透過到陰涼處休息、補充水分及鹽分就可緩解,但若發生體溫升高的熱衰竭未能及早察覺處置,而演變到中暑,就可能危害生命。

台北慈濟醫院職業醫學科賴育民主任,長期關注勞工的職業健康與職業相關疾病,發現台灣地區每到夏季,都會有許多因職業或戶外活動導致熱傷害(heat illness,又稱熱病)的案例。台灣屬海島型氣候,在夏季慣有的潮溼與悶熱,會使人體排汗蒸發散熱的功能減低,容易引發「熱傷害」,因此,不論是工作或是休閒活動時,都要留意「熱傷害」帶給身體的潛在威脅。

賴育民主任表示,「熱傷害」好發於體溫調節能力較差的老人及小孩,戶外及高溫環境工作者、服用某些慢性病藥物及感冒藥,也可能影響體溫調節能力而較易誘發「熱傷害」。

較易誘發熱傷害的藥品:

藥物(食品)

作用功能分類(來源)

酒精

抗組織胺

乙型交感神經阻斷劑

利尿劑

Phenothiazine類藥

三環抗鬱劑(TCA)

選擇性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劑(SSRI)

血管加壓素轉化酶抑制劑(ACEI)

抗乙醯膽鹼製劑

茶鹼(theophylline)

古柯鹼

安非他命

酒類、含酒精之藥物、食物、飲料等

抗過敏、感冒藥等

降血壓、心律不整用藥

降血壓、利尿

抗精神分裂藥

抗憂鬱藥

抗憂鬱藥

降血壓藥

多種用藥(如腸胃、泌尿)可能含有

氣喘、慢性肺病用藥

非常規醫用藥物

非常規醫用藥物

賴育民醫師指出,較常見的熱傷害以及症狀包括:

一、熱抽筋(heat cramps):患者的肌肉會抽筋疼痛,可能覺得虛弱,但意識很清楚,核心體溫不會升高或輕微升高。

二、熱暈厥(heat syncope):在炎熱的環境中長時間站立的人,因回流不順的血液侷限在下肢;或是過度流汗,造成血液濃稠與低血容;或是皮表微血管因炎熱擴張,使得血液侷限在皮膚。基於以上原因的共同作用,使腦部血液灌流不足,因而發生暈厥現象,核心體溫不會升高或輕微升高。

三、熱衰竭(heat exhaustion)與中暑(heatstroke):這兩個症狀代表同一個病程中(體溫上升與多重器官衰竭)的不同階段。早期症狀包括疲憊、虛弱、頭痛、意識混亂或有幻覺、步態不穩及失去方向感,然後是肌張力喪失,有時會有痙攣、昏迷;也常伴隨低血壓、脈搏和呼吸淺快、核心體溫(可量肛溫或耳溫)上升(超過攝氏三十八度)等現象。如果體溫超過攝氏四十一度,死亡率就變得非常高。

很多人都誤以為熱衰竭患者的皮膚是溼冷的,而中暑病人的皮膚則呈現乾熱狀態,這是一種武斷且危險的分類方式。賴育民主任提醒,千萬不要為了區辨二者而延誤就醫,一旦發生疑似上述的症狀,應立即送醫。而在救護車到達前,應先嘗試以下述的方法降低體溫,包括將患者移到陰涼處、搧風、以溼毛巾擦拭身體、以冰敷袋置於頸部及腋下等處。賴育民主任特別強調,不要為了做這些處置延誤送醫。

對於在高溫環境下工作的朋友,賴育民主任提到,務必要做好保護自身健康的措施,並提供預防發生「熱傷害」的四大要訣:

一、習慣吹冷氣的人突然在炎熱的戶外開始劇烈運動,因身體適應不及較易發生「熱傷害」,因此可以先做一些和緩的戶外活動或是關掉冷氣,讓身體能漸進適應高溫。

二、高溫工作者可適度依氣溫調配工作,室外溫度較高時,盡量從事室內工作,減少戶外活動,減少重體力的工作。

三、攝取足夠的水分和鹽分。

四、穿著淡色、寬鬆且吸汗的衣物。

賴育民醫師強調,「熱傷害」中的熱抽筋和熱暈厥,多數透過到陰涼處休息、補充水分及鹽分就可緩解,但若發生體溫升高的熱衰竭未能及早察覺處置,而演變到中暑,就可能危害生命。中暑是非常危險、發生得突然、致死率極高,但是卻可以有效預防的急症。賴育民主任奉勸大家,暴露在高溫戶外環境下工作或從事任何活動時,都要先評估自己身體可能會產生的危險因子,及早改善預防或向專業醫師諮詢,並且落實上述預防產生「熱傷害」的四大要訣,必定可以將其對健康的威脅降到最低。

鄭醫師補充:

這篇報導提到一些容易導致中暑的藥物,有一部分是精神科常用藥物,例如抗憂鬱劑(包含傳統的三環抗憂鬱以及選擇性血清素再回收抑制劑等)、乙型交感阻斷劑、抗精神病藥物以及經腸科經常處理的酒精以及古柯鹼、安非他命等物質濫用或者依賴的狀況。由於最近實在太熱,提醒有服用精神科用藥的人多多留意,降低中暑風險。攝取足夠的水分以及鹽份(含鉀)其實是預防中暑最重要的方法。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覺得病情好轉就停藥是錯的?英國期刊:不一定

余宗翰

 

很多人吃藥有個迷思:藥多少會有副作用,能少吃就少吃,症狀初癒就趕快停藥。這是不對的,因為當病人感覺到病情好轉時體內一般還是有很多病原體未被抗生素清滅,這時若停藥或恐剩下的病原體會對抗生素產生抗藥性,變得更為強韌,到時醫生要再醫治會更加困難,甚至延誤了病情。

 

世界衛生組織(WHO)曾發佈警訊,如果病患的疾病需要抗生素治療,務必按照醫師指示的天數療程服用完畢,即使療程中症狀都消除了還是要繼續吃,才能確定體內的病原體完全被消滅。

 

不過,根據《英國醫學期刊》(British Medical Journal)刊出的最新研究,英國布萊頓薩塞克斯醫學院(Brighton and Sussex Medical School)的感染科專家Martin Llewelyn在最新的研究中比對了抗生素療程與其療效、抗藥性之間的關連,發現縮短療程的成效並沒有比較差,也不會引起抗藥性

 

根據《蘋果日報》,Martin Llewelyn表示,「對抗生素敏感的病原體會被其他有能力抵抗的病原體取代,而這些病原體未來會持續引發感染。」也就是說,服用抗生素的時間愈長,那些有能力抵抗的病原體反而越容易在人體內滋長(抗生素幫忙排除了競爭者)。「我們鼓勵政策制訂者、教育人員和醫生與民眾溝通時,停止宣傳『完成療程』。」

 

不過,Martin Llewelyn的研究也強調,若人體的免疫系統已經遭到破壞,或者病菌生長緩慢、具有潛伏期,病患仍有必要延長抗生素的療程。另外,根據《聯合早報》,愛丁堡大學流行病學教授馬克 伍爾豪斯表示,「目前的抗生素用量高到難以維持的程度,醫生必須改變現有的處方習慣。

鄭醫師補充:

感染專科醫師對於抗生素在治療上的使用標準:1.能不用,就不用。2.萬一要使用,參考第一條。3.非不得已要使用,參考第一條。

現在可以加上這一條:能少用絕對不多用。

抗生素最好只是暫時幫助,經常使用,只會導致細菌的反撲(抗藥性)。

參考文獻:

http://www.bmj.com/content/358/bmj.j3418

Llewelyn Martin J, Fitzpatrick Jennifer M, DarwinElizabeth, SarahTonkin-Crine, Gorton Cliff, PaulJohn et al. The antibiotic course has had its day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驚!研究:瑜珈造成的運動傷害可能比想像更高

文字提供/ELSEVIER全球醫藥新知

 

【華人健康網文字提供/ELSEVIER全球醫藥新知】作為幫助身體延展放鬆、思想沉澱的方式,瑜珈是許多人喜歡進行的健身運動,然而不管是任何運動若是熱身不足或進行不當,皆可能造成運動傷害。《Journal of Bodywork and Movement Therapies》日前刊登美國梅西大學(Mercy College)的最新發表,研究團隊發現儘管瑜珈給人傳統的印象較為緩慢而溫和,然而其帶來傷害的風險可能比預期中還要高。

研究中作者自兩家瑜珈工作室中招募354位受試者,以問卷調查其年齡、經驗、每周進行瑜珈運動的時數、進行瑜珈的強度、是否感受到任何形式的疼痛或傷害,並在一年過後讓這些受試者再填一次同樣的問卷進行追蹤調查。

實驗結果顯示,10%的受試者出現肌肉骨骼疼痛(musculoskeletal pain)的情形,剛開始瑜珈運動時,疼痛大部分集中於上肢,例如肩膀、手臂等。而有21%的受試族群出現既有傷害變嚴重的情況。其中超過三分之一受試者的疼痛傷害持續超過3個月,並可能讓受試者決定完全放棄瑜珈課程

研究刊登在《Journal of Bodywork and Movement Therapies》的網頁

鄭醫師補充:

任何運動都潛在風險,所以找對教練,知道如何熱身,什麼時候不能勉強,要循序漸進等等,其實很重要,這樣才能充分享受該項運動的好處,包含這篇報導提到的瑜珈。

參考文獻:

Musculoskeletal pain associated with recreational yoga participation: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with 1-year follow-up

https://doi.org/10.1016/j.jbmt.2017.05.022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360859217301225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要說一般人不知道,甚至專業人員也不是很清楚的資訊:治療攝護腺良性肥大常用藥物Avodart (Dutsteride)可能會讓男性糖尿病,膽固醇升高以及發生非酒精性脂肪肝罹患風險提升,甚至會惡化性功能障礙。這篇最新研究的研究人員提醒開藥的專業醫師再開藥前應該完全瞭解這類藥可能潛在的代謝障礙以及性功能障礙的健康風險。這項研究發表於Hormones Molecular Biology and Clinical Investigations的期刊上。隨著年紀增長,男性的攝護腺有一定比例會慢慢肥大,導致尿液滯留以及尿流量降低,往往半夜夜尿次數增加,嚴重破壞睡眠品質。臨床上會開立alpha 阻斷劑,放鬆攝護腺以及尿道的平滑肌改善排尿,同時會開立抑制二氫睪固酮製造的藥物降低攝護腺的體積,像是 Proscar (Finasteride) 或是 Avodart (Dutsteride)等藥物。

這項研究追蹤36到42個月,具備完整的臨床前後評估以及血液檢測,確認Avodart (Dutsteride)這類藥物的確會增加代謝障礙以及惡化性功能障礙的副作用風險的確存在。建議大家要改善攝護腺良性肥大,還可以考慮整合療法的改善方案,一來避免藥物副作用,二來也能幫助攝護腺肥大症狀改善。

參考文獻:

  1. Abdulmaged Traish, Karim Sultan Haider, Gheorghe Doros, Ahmad Haider. Long-term dutasteride therapy in men with 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 alters glucose and lipid profiles and increases severity of erectile dysfunctionHormone Molecular Biology and Clinical Investigation, 2017; 0 (0) DOI: 10.1515/hmbci-2017-0015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男人白頭髮多寡 竟與心臟病風險有關?!

(健康醫療網╱記者蘇湘雲報導)

男人白頭髮多寡,與心臟病風險有關!埃及學者近日在2017年歐洲心臟病防治協會年會(EuroPrevent 2017)中發表研究指出,白頭髮較多的人,較容易出現心臟病。

白頭髮越多 越容易有心血管疾病

埃及開羅大學心臟學專家艾莉妮‧薩姆爾表示,老化是冠狀動脈疾病風險因子,且這項風險因子無可避免,一些皮膚科跡象也一樣,越老越容易出現,而出現白頭髮或許代表冠狀動脈疾病、心臟病風險上升。

薩姆爾博士補充,對於出現白髮這種心臟病風險跡象,未來需要進行更多研究,才能確認,進行這些研究,或可幫助及早發現心血管疾病、盡早介入治療。

粥狀動脈硬化、長白頭髮 生理機轉類似

粥狀動脈硬化與頭髮變白在受損DNA修復、氧化壓力、發炎情況、荷爾蒙改變與細胞衰老方面,擁有相似機轉。研究人員以冠狀動脈疾病患者為對象,想了解他們長白頭髮的情況,並探索長白頭髮是否為疾病獨立風險指標。

這項研究為前瞻性觀察研究,含括545名男性患者,這些患者疑似患有冠狀動脈疾病,因此接受多層次電腦斷層掃描(CT)幫助確診。研究人員將患者依是否罹患冠心病、白髮量多寡等進行分組。

研究人員也將白髮量多寡分為五等級,第一級為全部是黑髮,第二級為黑髮多於白髮,第三級為黑髮與白髮一樣多,第四級為白髮多於黑髮,第五級為滿頭白髮。

白髮比例越高 冠狀動脈鈣化越嚴重

研究人員分析高血壓、糖尿病、抽菸、血脂異常與冠狀動脈疾病家族史等變數。結果發現,當一個人白髮量開始與黑髮量一樣多,也就是白髮量在第三級以上,冠狀動脈疾病風險就會增加,這項變數獨立於年齡與其他疾病風險因子。

研究也發現,對於沒有冠狀動脈疾病的受試者,白髮比例越高,冠狀動脈鈣化情況也越嚴重

白頭髮比例增多 可能是心血管疾病徵兆

薩姆爾博士認為,粥狀動脈硬化與長白頭髮有相似生理路徑,兩者發生比率也是隨年齡增加,從研究結果來看,撇開年齡因素,白頭髮可被視為生理年齡指標,透過這項指標,或可了解一個人心血管疾病風險高低。

鄭醫師補充:

用白髮的比例來評估男性冠狀動脈疾病的風險,一般人比較少聽過,也提醒大家,若是有心臟血管疾病白髮比例又高的男性,對於冠狀動脈疾病的預防、治療以及改善,務必更積極。

這些文章不是叫大家不要看精神科或服用精神科藥物⋯而是提供您一些除了吃藥以外的其它各種方式,讓你可以改善你的健康。

參考原文報導來源:

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7/04/170408104609.htm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