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議題討論 (389)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專家建議,在目前的新型冠狀病毒治療中應避免使用類固醇。

《柳葉刀》雜誌上發表的一篇評論文章得出的結論是,根據以往類似SARS等感染類型暴發的證據,類固醇對患者幾乎沒有好處,而且弊大於利。

他們說,臨床醫生仍應針對哮喘和其他發炎疾病等病症進行治療。

醫生通常使用類固醇來減輕發炎,這種發炎存在於新型冠狀病毒患者的肺部。在SARS和MERS爆發期間觀察到肺部發炎,這是由冠狀病毒引起的。

但是,類固醇也會損害免疫系統抵抗病毒和其他感染的能力,而這些病毒和其他感染通常會威脅生命。專家說,總的來說,使用這類藥品可能會造成重大傷害。

對MERS的重症患者進行的一項回顧性研究發現,接受類固醇治療的人中幾乎有一半需要額外的治療,例如呼吸幫助,增加血壓的藥物和血液透析。發現使用類固醇的人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從體內清除病毒。

其他研究發現,類固醇在SARS爆發中造成了傷害,在感染後長達三週的服藥人群中仍存在這種病毒。

愛丁堡大學評論文章的主要作者兼重症醫學專業學術顧問J. Kenneth Baillie博士說:“在目前的冠狀病毒爆發期間,臨床醫生在如何治療感染者方面面臨一些艱難的決定。仔細研究現有證據,我們建議不要將類固醇用於治療這種新病毒引起的肺損傷,如果使用類固醇,則應作為臨床試驗的一部分,以便我們找出它們是否正在幫助或傷害患者。”

參考文獻:

Clark D Russell, Jonathan E Millar, J Kenneth Baillie. Clinical evidence does not support corticosteroid treatment for 2019-nCoV lung injuryThe Lancet, 2020 DOI: 10.1016/S0140-6736(20)30317-2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澳大利亞拉籌伯大學( La Trobe University)領導的新研究發現了遺傳線索,可以解釋為什麼長期使用甲基安非他命(methamphetamine)比其他人更嚴重的副作用。

發表在《分子精神病學》上的研究發現,稱為BDNF的基因的變異強烈決定了甲基安非他命在大腦中的作用。這可能潛在地解釋了為什麼某些使用者會發生由甲基安非他命引起的精神病,這類似於思覺失調症(舊稱精神分裂症)

拉籌伯神經科學家Maarten van den Buuse教授說,使用動物模型進行的這項研究可能會導致識別出有罹患精神病風險的個體的方法,並且可能意味著藥物性精神病對大腦的影響方式將發生根本性改變治療。

范登布斯教授說:“藥物引起的精神病一般用抗精神病藥物治療,但是這些藥物通常無效,主要是因為抗精神病藥物副作用關係。”

“如果進一步的研究能夠提供更多細節,說明遺傳學在長期使用甲基安非他命的影響中所起的作用,我們就可以開始尋找對受其影響的人們產生真正影響的療法。”

van den Buuse教授說,這項研究專門研究了甲基安非他命對青春期和成年早期的影響,而這通常是慢性患者開始服用該藥的時候。

該發現是拉籌伯心理學與公共衛生學院與拉籌伯分子科學研究所的學者合作的結果。

參考文獻:

 

  1. David W. Greening, Michael Notaras, Maoshan Chen, Rong Xu, Joel D. Smith, Lesley Cheng, Richard J. Simpson, Andrew F. Hill, Maarten van den Buuse. Chronic methamphetamine interacts with BDNF Val66Met to remodel psychosis pathways in the mesocorticolimbic proteomeMolecular Psychiatry, 2019; DOI: 10.1038/s41380-019-0617-8

 

鄭醫師補充:

關於藥物反應的個別差異導致的副作用及療效的差異,主要跟基因有關,目前也有相關的檢測可以提供給需要的族群做參考,許多兒童在用藥產生的不良反應,其實可以透過藥物檢測基因的結果來避免,預先了解容易衍生那些用藥的不良反應,對醫師的用藥提供明確的方向,避免相關要引發的副作用及不良反應,確保療效。比較容易引發藥物副作用的包含鎮痛解熱藥、消化系統用藥、呼吸系統用藥、感染用藥、抗癲癇藥物、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本篇研究的用藥即為此類用藥)及精神科用藥,範圍很廣。透過相關的藥物基因檢測了解當事人的藥物禁忌,絕對是確保藥物治療的重要關鍵。目前國內已有相關實驗室可以提供此類檢測,客製化的醫療必須先從體質了解開始,而基因是決定體質的樞紐,基因檢測是客製化醫療不可或缺的工具及後盾。

PGx(藥物基因檢測)是一種藥物基因組學試驗,根據個體基因組成預測患者如何對藥物治療作出反應。而個體間基因差異會造成不同個體對藥物有不同反應如藥物吸收,代謝或活性。

  兩個接受相同藥物治療的人可能有不一樣的反應。例如,其中一人的身體可正常地代謝/吸收藥物,對藥物治療反應良好,但另一人藥物治療沒有效果。又或者常規藥物劑量治療下,有人發生藥物不良反應,但另一人則沒有不良反應。

  有了PGx 測試,醫師可輕易預測哪樣的病人使用某類藥物會有療效,哪樣的病人對某類藥物沒有反應,某類病人使用某類藥物可能有副作用(藥物不良反應)。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B型流感病毒與疫苗完全不吻合 醫憂釀流行

最新更新:2020/01/01 14:58

(中央社記者張茗喧台北1日電)疾管署分析近4週流感病毒抗原性發現,B型流感的流行株和疫苗株竟是0%吻合。疾管署坦言會影響疫苗效果,但仍有60至70%保護力,醫師則持不同看法,認為B型流感恐有流行風險。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去年12月24日宣布流感進入流行期,一週有超過10萬人次因類流感就醫,目前社區流行病毒型別以A型流感H1N1為主,但近一週輕症檢出B型流感已逐漸上升。

根據疾管署最新公布的第51週流感速訊,近4週流感病毒抗原性分析顯示,目前流行的A流H1N1病毒與流感疫苗株100%吻合、H3N2型病毒無檢測資料,但目前流行的B流維多利亞株卻和疫苗株是0%吻合。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時說,B流分為維多利亞株、山形株等2大品系,過去3價疫苗只能選擇其中一種品系,因此有50%猜錯的機會,但今年的公費疫苗已升級為4價疫苗,將2種品系都含括在內。至於為何出現0%吻合這個數據,羅一鈞解釋,世界衛生組織(WHO)每年選株時,會從各地的病毒株中挑出今年的代表株,用以製作疫苗,雖然目前台灣發現的B流病毒株和WHO選出的代表株在抗原上不相似,但仍屬於維多利亞品系,還是有一定保護力。

以B流為例,侵襲對象以幼兒、青少年為主,若抗原相似度高,疫苗保護力可高達80至90%,若相似度低也能保有60至70%,接種流感疫苗效果還是相當好。

若是A流的流行株與疫苗株相似度低,問題會比較嚴重,羅一鈞說,因A流比B流更容易造成重症和流行,疫苗保護力恐降至30到40%,所幸今年截至目前的相似度都是100%,民眾無需擔心。

不過,台大醫院小兒部主任黃立民卻有不同看法,他表示,疫苗病毒株和流行株的吻合度決定交叉保護力,若是0%吻合「大概就沒什麼保護力」,擔心B流恐釀流行。

為何升級成4價流感疫苗,還會有疫苗株不符的問題。黃立民解釋,同一個病毒型別有很多「親戚」,他將同一型別病毒比喻成同一姓氏的家族成員,有大哥、二哥等各種兄弟姊妹,若大哥、二哥同時流行,疫苗只包括大哥,對二哥的效果當然大打折扣。

至於B流造成的重症風險是否比A流低,黃立民說,過去確實有此說法,若B流造成的重症風險是1,那A流就是1.5,但近年兩者造成的重症風險已愈來愈接近,呼籲民眾除了要打疫苗,且即便打了疫苗仍要注意自我防護,注意勤洗手、戴口罩,出現類流感症狀務必盡早就醫,愈早吃抗病毒藥物、效果愈好。(編輯:張芷瑄)1090101

鄭醫師補充:

打流感疫苗,對A型流感的預防性較大,B型流感則難以預防,專業都知道。過去,流感引發的重症,大多以A型流感為主,但隨著大家的免疫力下降,B型流感造成的重症也越來越多。

最好的預防感冒B型流感病毒與疫苗完全不吻合 醫憂釀流行

最新更新:2020/01/01 14:58

(中央社記者張茗喧台北1日電)疾管署分析近4週流感病毒抗原性發現,B型流感的流行株和疫苗株竟是0%吻合。疾管署坦言會影響疫苗效果,但仍有60至70%保護力,醫師則持不同看法,認為B型流感恐有流行風險。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去年12月24日宣布流感進入流行期,一週有超過10萬人次因類流感就醫,目前社區流行病毒型別以A型流感H1N1為主,但近一週輕症檢出B型流感已逐漸上升。

 

根據疾管署最新公布的第51週流感速訊,近4週流感病毒抗原性分析顯示,目前流行的A流H1N1病毒與流感疫苗株100%吻合、H3N2型病毒無檢測資料,但目前流行的B流維多利亞株卻和疫苗株是0%吻合。

 

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時說,B流分為維多利亞株、山形株等2大品系,過去3價疫苗只能選擇其中一種品系,因此有50%猜錯的機會,但今年的公費疫苗已升級為4價疫苗,將2種品系都含括在內。

 

至於為何出現0%吻合這個數據,羅一鈞解釋,世界衛生組織(WHO)每年選株時,會從各地的病毒株中挑出今年的代表株,用以製作疫苗,雖然目前台灣發現的B流病毒株和WHO選出的代表株在抗原上不相似,但仍屬於維多利亞品系,還是有一定保護力。 

以B流為例,侵襲對象以幼兒、青少年為主,若抗原相似度高,疫苗保護力可高達80至90%,若相似度低也能保有60至70%,接種流感疫苗效果還是相當好。 

若是A流的流行株與疫苗株相似度低,問題會比較嚴重,羅一鈞說,因A流比B流更容易造成重症和流行,疫苗保護力恐降至30到40%,所幸今年截至目前的相似度都是100%,民眾無需擔心。 

不過,台大醫院小兒部主任黃立民卻有不同看法,他表示,疫苗病毒株和流行株的吻合度決定交叉保護力,若是0%吻合「大概就沒什麼保護力」,擔心B流恐釀流行。 

為何升級成4價流感疫苗,還會有疫苗株不符的問題。黃立民解釋,同一個病毒型別有很多「親戚」,他將同一型別病毒比喻成同一姓氏的家族成員,有大哥、二哥等各種兄弟姊妹,若大哥、二哥同時流行,疫苗只包括大哥,對二哥的效果當然大打折扣。 

至於B流造成的重症風險是否比A流低,黃立民說,過去確實有此說法,若B流造成的重症風險是1,那A流就是1.5,但近年兩者造成的重症風險已愈來愈接近,呼籲民眾除了要打疫苗,且即便打了疫苗仍要注意自我防護,注意勤洗手、戴口罩,出現類流感症狀務必盡早就醫,愈早吃抗病毒藥物、效果愈好。(編輯:張芷瑄)1090101

 鄭醫師補充:

打流感疫苗,對A型流感的預防性較大,B型流感則難以預防,專業都知道。過去,流感引發的重症,大多以A型流感為主,但隨著大家的免疫力下降,B型流感造成的重症也越來越多。有些研究認為最好的預防感冒方式不是打疫苗,而是中等強度的運動:

Hyun Kun Lee, In Hong Hwang, Soo Young Kim, Se Young Pyo
Korean J Fam Med. 2014 May; 35(3): 119–126. Published online 2014 May 22. doi: 10.4082/kjfm.2014.35.3.119
PMCID: 
PMC4040429
2.
Am J Med. 2006 Nov;119(11):937-42.

Moderate-intensity exercise reduces the incidence of colds among postmenopausal women.

 
建議大家生活規律,飲食有節、睡眠充足、規律運動甚至多曬太陽,都有助於預防流行感冒。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人員在大腦中發現,根據今天在北美放射學會年會上發表的一項新研究,與不服用避孕藥的女性相比,服用口服避孕藥(通常稱為避孕藥)的下視丘容量要小得多。 (RSNA)。

下視丘位於腦垂體上方的大腦底部,產生激素並幫助調節身體的基本功能,包括體溫,情緒,食慾,性慾,睡眠週期和心率。

研究人員稱,包括口服避孕藥在內的性激素對人下丘腦的結構影響尚未見報導。這可能部分是因為尚未提供用於定量分析下丘腦MRI檢查的有效方法。

Gruss磁共振研究的放射學教授Michael L. Lipton,醫學博士,FACR博士說:“目前尚缺乏口服避孕藥對人的大腦這一小而重要部分的作用研究。艾伯特·愛因斯坦醫學院的研究中心和紐約蒙特菲奧雷醫學中心的MRI服務醫學總監。“我們驗證了評估下視丘容量的方法,並首次確認當前口服避孕藥的使用與較小的下視丘容量有關。”

口服避孕藥是最流行的節育方法之一,也用於治療多種疾病,包括月經不調,抽筋,痤瘡,子宮內膜異位和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根據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國家衛生統計中心2018年的一份報告,從2015年到2017年,美國約有4700萬15-49歲的女性報告了目前使用避孕藥的情況。其中,有12.6%使用了藥丸。

利普頓博士及其同事在研究中招募了50名健康女性,其中包括21名正在服用口服避孕藥的女性。所有50名婦女均接受了腦部MRI檢查,並使用一種經過驗證的方法測量下視丘容積。

利普頓博士說:“我們發現正在服用口服避孕藥的女性和未服用口服避孕藥的女性的大腦結構大小存在顯著差異。” “這項初步研究顯示出很強的關聯性,應該促使人們進一步研究口服避孕藥對大腦結構的影響及其對腦功能的潛在影響。”

這項研究的其他發現被Lipton博士描述為“初步”,其發現下視丘體積變小也與更大的怒氣有關,並顯示出與憂鬱症狀的強烈相關性但是,研究發現下視丘容積與認知能力之間無顯著相關性。

參考原文報導:

Radiological Society of North America. "Study finds key brain region smaller in birth control pill users." ScienceDaily. ScienceDaily, 4 December 2019. <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9/12/191204090819.htm>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研院發現關鍵酵素 驅蟲、骨疏藥成份可治僵直性脊椎炎

 

2019年12月6日 下午12:26

好醫師新聞網記者吳建良/台北報導

許多年輕人長期受背痛所苦,到醫院求診才知道是罹患僵直性脊椎炎,不得不面對往後治療的漫漫長路。中央研究院基因體研究中心研究員林國儀,與台北慈濟醫院劉津秀醫師,結合國內外醫療院所,成功找到僵直性脊椎炎的關鍵酵素TNAP,解開致病機制,並發現既有包括驅蟲和治療骨質疏鬆兩種藥物,有機會「老藥新用」再開發,為此醫療難題帶來曙光。研究成果已於本(2019)年11月刊登於《臨床研究期刊》(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並獲《自然評論風濕病學期刊》(Nature Reviews Rheumatology)撰文評論。 

僵直性脊椎炎是一種發生在脊椎關節的慢性發炎疾病,患者的肌腱和韌帶連接處會開始增生贅骨,一節節的脊椎將互相沾黏而失去柔軟度,最後便僵化如一根竹竿。目前治療僵直性脊椎炎以使用抗發炎藥物為主,尚無可有效阻止贅骨生成的方法。 

有感於此,在臺北慈濟醫院擔任風濕免疫科主治醫師的劉津秀,在看診繁忙之際,仍投入中研院轉譯醫學博士學程,並加入專門研究免疫學的林國儀團隊,希望找到根治此一醫療難題的方法。經過七年努力,原本從免疫學角度出發,後來峰迴路轉,找出僵直性脊椎炎從幹細胞到基因的訊息傳遞路徑,更找到贅骨生成的關鍵酵素TNAP。 

林國儀表示,本研究從臨床手術中取得病患的贅骨間葉幹細胞(Mesenchymal stem cell, MSC)。MSC是一種多功能幹細胞,也是成骨細胞與軟骨細胞的來源;而在MSC中的HLA-B27基因,則經證實與僵直性脊椎炎密切相關。在將MSC植入老鼠體內後,研究團隊發現,老鼠脊椎三周內便有贅骨生成。 

深入研究後,團隊終於破解僵直性脊椎炎的致病機制:當MSC中的HLA-B27基因在合成蛋白質時發生錯誤堆疊,形成不正常的結構,便會傳遞特殊訊息增加TNAP酵素,進而造成異常的骨化,最終導致僵直性脊椎炎。

 掌握關鍵酵素TNAP後,研究團隊進一步透過藥物篩選,找出pamidronate等現有的雙磷酸鹽藥物,即有助於抑制小鼠體內的TNAP酵素。劉津秀表示,pamidronate目前用於治療骨質疏鬆症,未來可進一步針對pamidronate進行抑制TNAP以阻止贅骨生成的臨床試驗,而對使用中的老藥找到新用途,理論上可以加速臨床實驗的進程,希望有機會提供僵直性脊椎炎病患新的治療選擇 

研究團隊也用臺、英兩國超過300組跨越人種的血清,找到預測疾病進程的方式。測試結果證實,TNAP酵素對不同人種皆會產生贅骨,而TNAP酵素的活化程度,也與骨化的情形成正比。 

同時,本研究也發現血清中骨來源的TNAP,可作為贅骨生成速率的生物指標。根據此一指標,合併臨床上的發炎指數(CRP),就可以預測僵直性脊椎炎患者中,容易產生脊椎沾黏鈣化的高危險群,早期對症下藥。 

林國儀表示,本次研究是各單位合作的成果,大家共同的目標,就是為僵直性脊椎炎找到根除的治療新方法。慈濟醫院陳英和醫師提供了在手術中取出病患的贅骨,而中國醫藥大學的洪士杰醫師則協助從贅骨中取得間葉幹細胞(Mesenchymal stem cell, MSC)。此外,來自臺北慈濟醫院陳俊雄醫師提供了140個臺灣患者的血清,中山醫大魏正宗醫師亦協助引介來自英國免疫風濕科醫師Sengupta Raj提供180位英國患者的血清。 

本文第一作者劉津秀醫師,參與中研院與高雄醫學大學合辦之轉譯醫學博士學程,由林國儀及中國醫藥大學幹細胞中心醫師、中研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兼任研究員洪士杰共同指導。本次研究經費主要來自中研院、科技部及慈濟醫院。 

本研究論文:https://jci.org/articles/view/125212

是僵直性脊椎炎或生長痛、運動傷害?醫師教你辨別

記者羅真/台北即時報導

2019年12月6日 下午12:14

僵直性脊椎炎是一種好發於年輕男性的慢性自體免疫疾病,症狀經常被誤認為生長痛、運動傷害,曾有一名30幾歲男性患者延遲將近十年才至風濕免疫科就醫確診。醫師表示,如果關節疼痛超過六周、晨起有僵硬現象、疼痛部位要動一動才會感到緩解等,就要懷疑可能是僵直性脊椎炎,及早就醫。

林口長庚醫院風濕過敏免疫科主治醫師蔡秉翰表示,僵直性脊椎炎好發於16至40歲,男性發病率比女性高。常見從薦骨發炎導致下背痛,也可能有脊椎以外的地方感到不適。

蔡秉翰臨床上曾遇過患者誤以為是生長痛而赴兒科就醫,或者誤以為是運動傷害而赴骨科或復健科就醫。但罹病初期,未必能從影像檢查中看出端倪,最後才至風濕免疫科確診,影響預後。

蔡秉翰表示,生長痛的感覺會隨時間消失、運動傷害會因為休息而康復,但僵直性脊椎炎患者卻是要動一動才會緩解不適。

台北慈濟醫院風濕免疫科主治醫師劉津秀表示,高達九成五的僵直性脊椎炎患者帶有B27型人類白血球組織抗原(HLA-B27基因),帶因者發病率為一般人的171倍。因此有家族史的民眾應對於自身症狀提高警覺。

鄭醫師補充:

如果這項發現同樣適用於人體,那麼肯定是僵直性脊椎炎的嶄新療法,而且是從根調控致病機轉,值得期待。希望日後人體試驗能夠得到理想的治療效果,廣泛應用於正規治療,造福患者。

參考文獻: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您會期望過度的運動訓練會使身體疲勞,但是也會使大腦疲勞嗎?9月26日發表在《當前生物學Current Biology》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表明,答案是“是”。

當研究人員對鐵人三項運動員施加過多的訓練負荷時,他們表現出一種精神疲勞。這種疲勞包括大腦部分活動減少,這對於做出決定很重要。運動員的衝動也更加衝動,他們選擇了立即獲得獎勵,而不是花費更長的時間才能獲得更大的獎勵。

巴黎Hôpitalde laPitié-Salpêtrière的通訊作者Mathias Pessiglione說:“受到運動訓練超負荷影響的前額外側區域與我們先前的研究中顯示的脆弱區域完全相同。” “因此,該大腦區域似乎是負責認知控制的大腦網絡的薄弱環節。”

總之,這些研究表明了精神和身體努力之間的聯繫:兩者都需要認知控制。他們認為,這種控制對要求運動訓練至關重要的原因是,要保持體力勞動並達到遠程目標,就需要認知控制。

Pessiglione說:“當肌肉或關節受傷時您需要的自動控制就是停下來。”

包括Pessiglione和第一作者Bastien Blain在內的研究人員解釋說,這項研究的最初想法來自法國的國家體育,專門技術和表現研究所(INSEP),該研究所訓練運動員參加奧運會。一些運動員遭受了“過度訓練症候群”,當他們經歷了壓倒性的疲勞感時,他們的表現下降了。問題是:這種過度訓練症候群是否部分源於大腦的神經疲勞-過度的心智勞動也可能導致這種疲勞?

為了找出答案,Pessiglione及其同事招募了37名平均年齡為35歲的耐力男運動員。參與者被分配繼續進行正常的訓練,或者在三週的時間內每次訓練增加40%的訓練。研究人員在休息日進行的自行車運動中監測他們的身體表現,並每兩天使用問卷調查一次他們的疲勞主觀體驗。他們還進行了行為測試和功能磁共振掃描(fMRI)掃描實驗。

證據表明,體育鍛鍊超負荷使運動員感到更加疲勞。他們還在用於評估他們如何做出經濟選擇的標準測試中表現得更衝動。這種趨勢表現為偏向於立即獎勵而不是延遲獎勵。身體超負荷的運動員的大腦在做出這些經濟選擇時,還表現出外側前額葉皮層(執行控制系統的關鍵區域)的活化減弱。

研究人員說,研究結果表明,儘管耐力運動通常對您的健康有益,但過度運動可能會對您的大腦產生不利影響。

“我們的發現引起人們對神經狀態至關重要的事實的關注:當大腦處於疲勞狀態時,您不會做出相同的決定,” Pessiglione說。

研究人員說,這些發現可能不僅對於培養最優秀的運動員很重要,而且對經濟選擇理論也很重要,後者通常忽略了負責決策的神經機制的這種波動。這表明監視疲勞程度以防止在政治,司法或經濟領域做出錯誤的決定可能也很重要。

在未來的研究中,研究人員計劃探索為什麼在運動訓練或智力工作中施加控制會使認知控制系統在後續任務中難以活化。今後,希望找到有助於預防這種神經疲勞及其後果的治療方法。

參考文獻:

Blain et al. Neuro-computational impact of physical training overload on economic decision-makingCurrent Biology, 2019 DOI: 10.1016/j.cub.2019.08.054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流感吃抗生素反讓病毒翻5倍!這可是讓肺炎爆發的「幫兇」

  

最近,英國弗朗西斯•克里克研究所(Francis Crick Institute)的科學家們在國際期刊《Cell Reports》上,發表了關於抗生素的最新研究,證明了抗生素的濫用不僅產生耐藥性,還甚至可能成為流感病毒肆虐的「幫兇」,幫助流感病毒破壞人體免疫系統,讓流感更加嚴重。

 抗生素的使用讓死亡率不降反升

研究挑選了一批健康的小鼠分成兩組作為實驗對象,其中一組投餵混合抗生素的飲用水,另外一組投餵無添加的飲用水,投餵時間均超過4週。隨後讓牠們全部感染流感病毒,以觀察小鼠的存活現象。

 研究結果發現,約80%的未投餵抗生素的健康小鼠,在病毒侵襲後依然存活;然而,接受混合抗生素飲用水的小鼠,存活率僅僅為1/3。

 抗生素「誤殺」人體警報系統

 研究人員們給出解釋,肺部是流感病毒「侵略」的第一戰場,也是人體免疫功能反擊的第一道防線。研究人員們觀察到,當健康小鼠受到流感病毒感染後,肺部最初的免疫反應並不是由免疫細胞發起的,而是靠一種由腸道細菌驅動的訊號來觸發啟動裝置。

 接著,小鼠肺部基質細胞中的抗病毒基因Mx1(類似人類的MxA基因)在接收到「攻擊」訊號後,會「出擊」抑制病毒增殖,從而將流感病毒扼殺在搖籃之中,逐漸恢健康。

 讓人震驚的是,服用抗生素的小鼠,在受到流感病毒感染後,腸道中產生警報的有益細菌竟會被「誤殺」,從而抑制抗病毒基因的開啟,降低了肺部基質細胞的免疫系統效率,讓流感變得更加嚴重。

 為了更進一步的證實腸道細菌會被抗生素「誤殺」,研究人員將接受抗生素投餵小鼠的腸道菌群恢復平衡後,發現訊息的傳導不僅恢復正常,且重建了肺部對流感的抵抗力。

 這也就意味著,健康的腸道細菌對肺部基質細胞的免疫力,具有關鍵性作用,但在抗生素的濫用情況下,有益細菌被殺死,反而病毒沒有被消滅,這讓流感感染變得更加嚴重了。

  

使用抗生素 讓肺部病毒數量翻5倍

研究團隊成員Andreas Wack博士在研究中還發現,肺部內層是病毒繁殖的地方,腸道細菌隨時會準備發出戰鬥訊息,非免疫細胞中的抗病毒基因也隨時聽候差遣,保持「攻擊」狀態。但由於濫用抗生素,這樣一種非免疫細胞的免疫反應基本喪失,而啟動免疫細胞的「剿殺」功能則最少需要等上兩天才能啟動。

在這寶貴的兩天裡,流感病毒會在肺部內層肆虐繁殖。據觀察發現,投餵了抗生素的小鼠,在兩天內肺部感染的病毒數量竟增加了5倍,這將導致感染變得更加嚴重,生命受到嚴重威脅。因此,研究團隊建議,抗生素的使用,應該要有更審慎的把關。

鄭醫師補充:

許多人在流感罹患許多人在流感罹患時,為加速痊癒或者預防二次感染,常會被開立抗生素治療。提醒大家,抗生素只對特定細菌有用,濫用不僅無助於流感痊癒,還會破壞自體的免疫機制,造成更大的健康風險。這篇研究就是最好的例證。腸道免疫非常重要,而抗生素濫用一不小心就會抑制腸道免疫,因此抗生素的使用必須萬分謹慎,否則未蒙其利先受其害。

參考文獻:

Cell Reports, Bradley and Finsterbusch et al.: "Microbiota-driven tonic interferon signals in lung stromal cells protect from influenza virus infection" https://www.cell.com/cell-reports/fulltext/S2211-1247(19)30744-2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為了有益於地球,植物性和純素飲食的轉變勢頭值得稱道,但是讓一個長久以來已經很少攝取跟大腦健康的必需營養素的風險惡化,在線期刊BMJ營養,預防與健康營養學家警告說

更糟糕的是,英國政府未能推薦或監測膽鹼 -這種主要存在於動物性食物中營養素的飲食建議量 - ,營養學專家,營養和生物醫學科學諮詢專家Emma Derbyshire博士說。

膽鹼是一種必需的膳食營養素,但肝臟產生的量不足以滿足人體的需要。

膽鹼對大腦健康至關重要,特別是在胎兒發育過程中。Derbyshire博士寫道,它還影響肝功能,缺乏與血脂代謝異常以及過多的自由基細胞損傷有關。

膳食膽鹼的主要來源是牛肉,雞蛋,乳製品,魚類和雞肉,其中堅果,豆類和十字花科蔬菜,如西蘭花等含量較低。

1998年,美國醫學研究所認識到膽鹼的重要性,建議每日最低攝入量。這些範圍從女性425毫克/天到男性550毫克/天,孕婦和哺乳期婦女分別為450毫克/天和550毫克/天,因為營養素在胎兒發育中扮演關鍵作用。

2016年,歐洲食品安全局發布了類似的日常要求。然而,北美,澳大利亞和歐洲的全國膳食調查發現,平均而言,習慣性膽鹼攝入量低於這些建議。

“這是......鑒於目前的減少肉類和植物性飲食的趨勢是有關的,”德比郡博士說。

她讚揚第一份報告(EAT-Lancet)根據促進環境可持續性編制健康食品計劃,但建議限制攝入的全脂奶,雞蛋和動物蛋白可能會影響膽鹼的攝入量。

她無法理解為什麼膽鹼不列入英國膳食指導或國家人口監測數據。

“鑑於膽鹼的重要生理作用和某些健康聲明的授權,在英國長期忽視膽鹼的原因值得懷疑,”她寫道。“膽鹼目前被排除在英國食品成分數據庫,主要膳食調查和飲食指南之外,”她補充說。

她建議,現在可能是英國政府獨立的營養科學諮詢委員會扭轉這種狀況的時候了,特別是鑑於越來越多的證據發現膽鹼對人類健康的重要性以及對地球糧食生產可持續性日益增長的擔憂。

“需要做更多的工作來教育醫療保健專業人士和消費者關於富含膽鹼的飲食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實現這一目標,”她寫道。

“如果沒有以膳食來源本身所需的程度攝取膽鹼,那麼就需要補充策略,特別是與生命週期的關鍵階段有關,例如懷孕,當膽鹼攝入量對嬰兒發育至關重要時,”她總結道。

參考文獻:

  1. Emma Derbyshire. Could we be overlooking a potential choline crisis in the United Kingdom? BMJ Nutrition, Prevention & Health, 2019; bmjnph-2019-000037 DOI: 10.1136/bmjnph-2019-000037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發表在精神病學研究中的一項新研究得出結論,精神病診斷系統作為識別個別精神疾病的工具,以科學來看是毫無價值的。

該研究由利物浦大學的研究人員領導,詳細分析了最新版“精神疾病診斷準則和統計手冊”(DSM)的五個關鍵章節,分別是“思覺失調症(舊稱精神分裂症)”,“雙相情感障礙”,“憂鬱症”。 ,'焦慮症'和'創傷相關疾病'。

創建DSM等診斷手冊是為精神衛生專業人員提供通用診斷語言,並嘗試提供精神健康問題的明確列表,包括其症狀。

該研究的主要發現是:

  • 精神病診斷都使用不同的決策規則
  • 診斷之間的症狀存在大量重疊
  • 幾乎所有的診斷都掩蓋了創傷和不良事件的影響
  • 診斷很少告訴我們個別患者及其需要的治療方法(Diagnoses tell us little about the individual patient and what treatment they need
    )

作者得出結論,診斷標籤代表了“一種不誠實的分類系統”。

利物浦大學的首席研究員Kate Allsopp博士說:“雖然診斷標籤產生了解釋的錯覺,但它們在科學上毫無意義,可能產生恥辱和偏見。我希望這些發現能鼓勵精神衛生專業人員超越診斷思考並考慮其他解釋精神痛苦,如創傷和其他不良生活經歷。“

利物浦大學的Peter Kinderman教授說:“這項研究提供了更多的證據,證明精神病學中的生物醫學診斷方法不適合目的。經常和不加批判地報告為”真正的疾病“的診斷實際上是基於內部不一致的在很大程度上任意的標準,混亂和矛盾的模式。診斷系統錯誤地假設所有的痛苦都是由失常引起的,並且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對正常情況的主觀判斷。

東倫敦大學的John Read教授說:“也許是時候我們不再假裝醫學上的標籤對我們理解人類痛苦的複雜原因或者在遇到困難時需要什麼樣的幫助有所貢獻。

此篇研究值得所有的精神衛生從業人員省思。

參考文獻:

 

  1. Kate Allsopp, John Read, Rhiannon Corcoran, Peter Kinderman. Heterogeneity in psychiatric diagnostic classificationPsychiatry Research, 2019; 279: 15 DOI: 10.1016/j.psychres.2019.07.005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項對數千名患者健康記錄的研究發現,那些服用降膽固醇他汀類藥物的人患2型糖尿病的風險至少增加一倍。

俄亥俄州立大學公共衛生研究生維多利亞·齊格蒙特(Victoria Zigmont)表示,對中西部地區私人保險計劃中患者的健康記錄和其他數據的詳細分析,提供瞭解如何減少心臟病的努力可能與另一項重大醫療問題有關聯。

他汀類藥物是一類可降低膽固醇和血壓的藥物,可降低心臟病發作和中風的風險。根據最近的聯邦估計,超過四分之一的中年人使用降膽固醇藥物。

研究人員發現,與不服用這些藥物的人相比,他汀類藥物使用者的糖尿病罹患風險增加了一倍以上。那些服用降膽固醇藥物超過兩年的人患糖尿病的風險是其三倍以上。

他汀類藥物使用持續時間增加與糖尿病風險增加有關 - 我們稱之為劑量依賴關係 - 這使我們認為這可能是一種因果關係,”Zigmont說。

“也就是說,他汀類藥物在預防心臟病發作和中風方面非常有效。我絕不會建議人們停止服用他們根據這項研究開出的他汀類藥物,但它應該進一步討論糖尿病預防和患者和開藥者意識這個問題。“

研究人員還發現,他汀類藥物使用者而HbA1c值較高的可能性高達6.5% - 這是糖尿病的常規血液檢測,可估算幾個月內的平均血糖。

該研究發表在糖尿病代謝研究和評論雜誌上,其中包括4,683名未患糖尿病的男性和女性,他們是基於心臟病風險的他汀類藥物的候選人,並且在研究開始時尚未服用這些藥物。在2011年至2014年的研究期間,約有16%的患者--755名患者 - 最終服用他汀類藥物。參與者的平均年齡為46歲。

俄亥俄州立大學研究合著者,醫學和公共衛生學教授蘭德爾哈里斯說,結果表明服用他汀類藥物的人應密切關注,以檢測糖代謝的變化,並應獲得有關飲食和運動預防保健的特別指導。

雖然他汀類藥物對合適的患者有明顯的益處,科學家和臨床醫生應該進一步探討他汀類藥物對人體新陳代謝的影響,特別是脂質和碳水化合物代謝之間的相互作用,共同作者,醫學教授,俄亥俄州立大學綜合研究員Steven Clinton說。癌症中心。

“此外,進行大規模前瞻性隊列研究的研究人員應該考慮他汀類藥物如何影響人類健康。他們應該考慮風險和益處,而不僅僅是特定藥物正在治療的疾病,”克林頓說。

該研究是回顧性地進行的,這意味著研究人員回顧了一組患者的現有記錄,以確定他汀類藥物處方與糖尿病之間是否存在任何可能的關聯。先前的研究已經證實彼此的關聯,但這項研究設計讓人們可以一瞥臨床環境中自然發生的情況,而不是將一些人隨機分配給他汀類藥物和一些人服用安慰劑的前瞻性試驗,Zigmont說。現在是南康涅狄格州立大學的助理教授。

Zigmont說,這項研究得益於研究人群的各種細節,包括來自生物識別篩查的數據和一項關於教育,健康行為和種族的健康調查。她還可以訪問醫療索賠數據和藥房索賠數據。

她說,為了更好地確定他汀類藥物是否可能導致糖尿病,Zigmont小心翼翼地考慮了各種各樣的混雜因素。這些包括性別,年齡,種族,教育程度,膽固醇和甘油三脂讀數,體重指數,腰圍和就診次數。

她說,當醫生開處方他汀類藥物時,可以考慮和討論幫助患者改善健康和飲食的計劃,以便患者可以主動預防糖尿病。

Zigmont說,未來的研究也有助於更好地確定哪些他汀類藥物和哪些劑量可能導致最大的風險。她的研究不允許根據不同類型的他汀類藥物進行分析。

研究的局限性包括大多數他汀類藥物使用者都是白人,研究小組無法知道患者對醫生處方的順從性。Zigmont說,在研究開始時,也無法確定誰患糖尿病的風險較高。

參考文獻:

 

  1. Victoria A. Zigmont, Abigail B. Shoben, Bo Lu, Gail L. Kaye, Steven K. Clinton, Randall E. Harris, Susan E. Olivo‐Marston. Statin users have an elevated risk of dysglycemia and new‐onset‐diabetesDiabetes/Metabolism Research and Reviews, 2019; e3189 DOI: 10.1002/dmrr.3189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長期吃普拿疼?醫揭:比自殺更危險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民眾嚴重頭痛,甚至女性遇上經痛時,多會選擇吞止痛藥,盼能暫時緩解症狀。但有一名17歲少女在11日晚間覺得腹痛噁心不適,赴急診就醫,沒想到醫師一問才知道她吞下110顆普拿疼及數種安眠藥,趕緊安排治療。而醫師也警告,60公斤的成人一天吃超過8顆就超過安全劑量,超過14顆就超過中毒上限,長期服用危險性更高。

根據《ETtoday健康雲》報導,林口長庚醫院兒童急診科主治醫師吳昌騰表示,普拿疼中毒主要會出現噁心嘔吐,甚至全身倦怠的症狀,如果在服用1小時內就醫,還可以透過洗胃降低毒性,但若是延誤超過1個小時,藥效可能早已被人體吸收,主要器官的傷害,則是在服藥24至48小時後逐漸出現。

 普拿疼的毒性,則來自乙醯氨酚(Acetaminophen),若服用過量,可能引發猛爆性肝炎、急性肝衰竭等,嚴重甚至可能喪命。吳昌騰提醒,普拿疼長期服用過量者造成的死亡率和肝臟傷害,比服藥自殺者嚴重,原因在於自殺者一旦被發現,很快就會送醫,但長期服用者,卻是在不知不覺「吃過量」而不自知,危險性更高。

 吳昌騰呼籲,僅管身體再怎麼不適,一天都不要吃超過8顆,超過14顆就超過中毒上限,若出現類似想吐、全身倦怠等「爆肝」症狀,就可能是肝中毒,必須及早送醫。(編輯:游雅嵐)

 

鄭醫師補充:

急性過量服用乙醯氨酚會導致潛在致命的肝損傷。早在2011年,FDA啟動了一項公共教育計劃,以幫助消費者避免服用過量,警告:“如果使用超過指導,乙醯氨酚會導致嚴重的肝損傷。”

急診的醫師遇到普拿疼(乙醯氨酚)服用過量的患者都會神經繃緊,主要是因為乙醯氨酚引發的肝衰竭若沒有及時搶救,或者已經長期過量服用導致肝衰竭而不知,致死風險相當高,提醒大家留意。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由加爾維斯頓德克薩斯大學醫學分院的一個團隊領導的研究人員能夠通過針對胰島素抗性的藥物顯著減輕纖維肌痛患者的疼痛。

這一發現可以極大地改變慢性疼痛的識別和治療方式。UTMB神經病學教授Miguel Pappolla博士表示,雖然這一發現非常初步,但可能導致纖維肌痛和相關慢性疼痛形式的革命性轉變。新方法有可能為醫療保健系統節省數十億美元,並減少許多人對鴉片類藥物的痛苦依賴。

UTMB團隊的研究人員以及來自美國各地的合作者,包括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首次使用普通血液檢測胰島素抗性或糖尿病前期,將患有纖維肌痛的患者與正常人分開。然後,他們用針對胰島素抗性的藥物治療纖維肌痛患者,這顯著降低了他們的疼痛水平。該研究最近發表在PlosOne上

纖維肌痛是引起慢性疼痛和殘疾的最常見病症之一。纖維肌痛的全球經濟影響是巨大的 - 僅在美國,相關的醫療保健費用每年約為1000億美元。儘管進行了廣泛的研究,纖維肌痛的原因尚不清楚,因此除了減輕疼痛的藥物之外,沒有特定的診斷或治療方法。

“早期的研究發現,胰島素抗性導致大腦小血管功能障礙。由於這個問題也出現在纖維肌痛患者中,我們調查胰島素抗性是否是這種疾病的缺失環節,”Pappolla說。“我們發現大多數 - 如果不是全部 - 患有纖維肌痛的患者可以通過他們的HbA1c水平來識別,這反映了過去兩到三個月的平均血糖濃度。”

HbA1c值略高的糖尿病前期患者發生中樞性(腦)疼痛的風險較高,這是纖維肌痛和其他慢性疼痛疾病的標誌。

研究人員確定,轉診到次專科疼痛醫學診所的患者需要治療廣泛的肌肉/結締組織疼痛。所有符合纖維肌痛標準的患者按年齡分成較小的組。與年齡匹配的對照組相比,纖維肌痛患者的HbA1c濃度顯著升高。

“考慮到對纖維肌痛的廣泛研究,我們感到困惑的是,先前的研究忽略了這種簡單的聯繫,”Pappolla說。“這種疏忽的主要原因是大約一半的纖維肌痛患者目前認為HbA1c值在正常範圍內。但是,這是第一項分析這些人群年齡標準化濃度的研究,因為最佳HbA1c水平在整個生命過程中都有所不同。調整患者的年齡對突出患者和對照組之間的差異至關重要。“

對於纖維肌痛患者,二甲雙胍(  metformin一種用於對抗胰島素抵抗的藥物)被添加到他們目前的藥物中。他們的疼痛程度顯著下降。

參考文獻:

 

  1. Miguel A. Pappolla, Laxmaiah Manchikanti, Clark R. Andersen, Nigel H. Greig, Fawad Ahmed, Xiang Fang, Michael A. Seffinger, Andrea M. Trescot. Is insulin resistance the cause of fibromyalgia? A preliminary reportPLOS ONE, 2019; 14 (5): e0216079 DOI: 10.1371/journal.pone.0216079

 

鄭醫師補充:血糖控制不佳,的確會影響大腦的血流,主要是因為大腦的細胞也有胰島素接受體,一旦發現大腦原本血流帶來的血糖無法讓腦細胞利用,大腦便會自行降低血流量,讓大腦處於挨餓的狀態。改善胰島素抗性,重新恢復大腦血流量,可能是改善纖維肌痛症新療法的相關運作機制。因此,改善胰島素抗性對於纖維肌痛症的治療至關緊要。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牙齦痛到睡不著、卻沒蛀牙?可能是水喝太少導致唾液腺炎!

盧映慈

2019年2月26日 上午11:29

莫名的牙齦痛?

口腔內除了牙齒、牙齦之外,其實還有許多腺體,光是負責分泌唾液的唾液腺,就有腮腺、舌下腺、顎下腺3個部分;而唾液腺雖然沒辦法從外觀看到,卻藏在肌肉底下,有時以為是牙齒、牙齦疾病引起的疼痛,是來自唾液腺的發炎。

唾液腺的發炎有很多原因,可能是唾液腺管路堵塞,造成唾液無法順利流出,引起紅腫熱痛的發炎,或是唾液腺本身受到外來的細菌病毒感染,比如小孩子常見的病毒性腮腺炎等;不過細菌或是病毒引起的唾液腺發炎,多半是急性,很快就可以恢復正常功能,如果是慢性的唾液腺炎,就可能像小花一樣持續痛一星期以上,還會痛到晚上醒過來。

而慢性的唾液腺炎,可能有4個原因,分別是唾液腺狹窄、唾液腺結石、唾液腺囊腫或腫瘤,或是其他身體免疫疾病如修格蘭氏症、頭頸部腫瘤經放射線治療後遺症等。最常見的是唾液腺狹窄跟結石,這2者也會互相影響。

怎麼治療唾液腺炎

因為外觀上沒辦法看到唾腺,所以第一線檢查會用超音波,如果真的找不出原因,或是無法確認狹窄與結石的位置,可以用X光跟電腦斷層;如果想要更精確,可以使用唾液腺的內視鏡,現在的微創手術技術同樣也能利用內視鏡,就將結石去除,或是置放支架將狹窄的管路撐開。

但通常第一線治療不會從手術開始,就像是腎結石、尿路結石一樣,造成唾液腺結石或狹窄的原因,很大一部分也是來自「水喝太少」,導致水中的金屬離子沈澱在管路中,造成結石。再來是有抽菸、嚼檳榔的習慣,導致口腔粘膜持續受到刺激,形成唾液腺狹窄。

什麼時候要懷疑是唾液腺炎

  • 牙齦疼痛持續1星期以上
  • 超過35歲
  • 曾經做過頭頸部的放射線治療
  • 有抽菸、嚼檳榔的習慣
  • 自己每天攝取的水分(純水)不到1000cc
  • 臉頰、下顎、舌頭下方任一處有明顯腫大,並感到疼痛

所以在治療手段上的選擇,第一步是戒除菸、檳榔,再來是規範自己每天要喝足2000cc以上的水分,並適度按摩臉頰,協助結石排出、管道不再狹窄,如果有細菌感染,就再配合抗生素治療。通常病患在1~2天內都會有明顯的改善,就不需要進行手術,除非3、4天之後還是會痛,才要做侵入性治療。

而唾液除了可以幫助消化食物、保持口腔濕潤之外,也含有許多抗體可以保護牙齒、牙齦的健康,所以如果在唾液腺炎還不嚴重的時候覺得可以放著不處理,有可能一起併發牙齒的蝕蛀,到時候治療起來更麻煩,所以如果有久治不癒的牙痛,可以考慮去耳鼻喉科做一下超音波檢查,確認自己是不是有唾液腺的問題。

鄭醫師補充:

我曾罹患過唾液腺炎,當時下頷腫起來,也有腫熱痛等發炎現象,除感到疲憊,比較難思考,體力比較差,並不知自己生什麼病。經過和醫學中心的耳鼻喉科同學聯絡後,約好看診的時間。

熱心的同學請我張開嘴巴,接著把內視鏡拿出來,邊拿還邊說我們先看看鼻咽的地方有沒有問題,先排除是否有鼻咽癌的可能性?

聽到這裡,我心裡馬上感到一陣涼意,同時也想到連受過專業醫學訓練得自己都會被這種話嚇到,那一般民眾豈不嚇呆?

還好他看完,馬上告訴我鼻咽看起來是乾淨的,在做一下超音波檢查,看起來比較像是單純唾液腺發炎腫大,抗生素開個三五天應該就可以了。

回顧當時自己的生活型態,的確過忙過累,即使自認有規律運動,但運動完還是容易感到疲憊。因此抗生素治療三天,腫消了,自己便開始調整自己的生活作息以及注意營養補充,從此未再復發。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抗骨鬆藥物恐會導致顎骨壞死

2019年2月6日 上午10:49

好醫師新聞網記者吳建良/台北報導

在高齡化的社會,骨質疏鬆症已經不再是停經婦女才會遇到的問題,隨著年齡增長,男性也逐漸產生骨質疏鬆的危機;近年來,治療骨質疏鬆症的藥物日新月異,但也發現部分的抗骨質疏鬆症藥物會產生一種罕見卻嚴重的副作用,造成口腔上下顎骨壞死,這些由藥物所引起的顎骨壞死症狀統稱為「藥物相關顎骨壞死」 (MRONJ)」。

1. 何謂MRONJ?

北市聯醫中興院區口腔醫學林璟含醫師指出,根據美國口腔顱顏外科學會的定義,有服用抗骨吸收或抗血管新生相關的兩類藥物,並且在顎骨處出現骨壞死病灶連續八周,且先前未接受過任何放射線治療者即為MRONJ。臨床症狀包含:1.骨暴露,2.局部疼痛,3.牙齦腫脹及發炎,4.牙齒鬆動。

2. MRONJ有多少機率會發生?

根據美國牙醫學會指出,目前並無法明確確定哪些病患使用骨質疏鬆症抗骨吸收用藥,導致發生藥物相關之顎骨壞死,或是哪些病患不易產生藥物相關之顎骨壞死,但研究指出相關風險因素如下:

(1) 年紀超過65歲以上。

(2) 糖尿病。

(3) 抽菸。

(4) 比較惡性疾病:多發性骨髓瘤、乳癌、攝護腺癌、肺癌…等。

(5) 化學治療、類固醇治療、抗血管新生療法。

(6) 口腔清潔、衛生不好。

(7) 牙周相關疾病。

(8) 不合的活動假牙、不合的全口假牙、不合的贋復物。

(9) 牙科方面手術,包含拔牙。

林璟含說,MRONJ的產生與藥物種類、服用劑量、使用頻率、時間長短都有相關,儘管注射型雙磷酸鹽(抗骨鬆藥物)產生MRONJ之風險較一般口服型雙磷酸鹽或非雙磷酸鹽藥物為高,但所有這類藥物仍有一定機率會導致MRONJ,因此服用此類藥物前,必須謹慎評估用藥與否隨之而來的風險輕重,因為在不用藥的情況下,增加骨折風險也會提高因骨折所產生的致死率。

3. MRONJ應該如何處置?

林璟含表示,因為目前所有治療MRONJ方法僅侷限於避免再度感染發生,止痛,及去除受感染的腐骨。所以,能夠避免MRONJ的發生才是最佳的解決之道。如果是正要開始使用這類抗骨吸收藥物的患者,應先請牙醫師檢查口腔狀況,先行必要的牙科治療,去除口內可能的感染源後才進行療程。若是已經在使用這類抗骨吸收藥物之患者,則進行牙科治療前,一定要告知牙醫師,使其避免執行一些較為侵入性的牙科治療,並應定期接受口腔檢查,加強口腔清潔維護,以避免口內發生感染。

林璟含強調,對於一些嚴重骨鬆或癌症病患而言,如何選擇適當的抗骨吸收藥物是很重要的,而最佳的治療用藥需要事前詳細評估病患的口腔狀況,並應明確告知病患相關治療上的風險及注意事項,才能達到最適切的醫療處置。

鄭醫師補充:

藥物相關的頜骨壞死(MRONJ)是一種嚴重的藥物不良反應,由患者頜面部的進行性骨破壞組成。MRONJ可由兩種藥物引起:抗吸收(包括雙膦酸鹽(BP)和核因子κB配體抑製劑的受體激活劑)和抗血管生成藥物。MRONJ病理生理學尚未完全闡明。有幾個建議的假設可以解釋其對下頜的獨特定位:炎症或感染,微創傷,改變骨重建或過度抑制骨吸收,血管生成抑制,軟組織雙膦酸鹽毒性,口腔特有的生物膜,下頜骨末端血管形成,抑制免疫力或維生素D缺乏症。牙科篩查和充分治療是降低抗吸收或抗血管生成治療患者或開始給藥前患者骨壞死風險的基礎。MRONJ的治療通常很困難藥物,最佳治療策略仍有待確定。因此,預防更為重要。

參考文獻:

Medication-related osteonecrosis of the jaw: Clinical and practical guidelines

Daniele Rosella, Piero Papi, Rita Giardino, Emauele Cicalini, Luca Piccoli, Giorgio Pompa
J Int Soc Prev Community Dent. 2016 Mar-Apr; 6(2): 97–104. doi: 10.4103/2231-0762.178742
PMCID: 
PMC4820581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4820581/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喝咖啡會得食道癌?營養師:真正4大致癌殺手在這裡 

華人健康網 記者黃曼瑩/台北報導

2019年1月16日 上午9:30

【華人健康網記者黃曼瑩/台北報導】有「癌中之王」之稱的食道癌,令人聞之色變,大家開始關注飲食與食道癌的風險關係,網路上更流傳:「喝咖啡會導致食道癌」的說法,令人擔心真相如何?不僅有此傳說,網路也曾經盛傳:「每天攝取咖啡因大於500毫克,容易導致乳房纖維囊腫、乳癌。」喝咖啡真的會導致這兩種癌症嗎?來聽營養師破解。

食道癌最大殺手3字訣:香‧檳‧酒

什麼才是食道癌的風險?食道癌可分成2類:一種是食道鱗狀細胞癌,目前已知主要危險因子是「ABCD」,即是飲酒、吃檳榔、抽菸「俗稱香‧檳‧酒」;另一種是食道腺癌,風險來自長期胃食道逆流,因胃食道逆流造成表皮變性癌變,以及多數人感到陌生的巴瑞特食道症,也會造成癌前病變,演變成食道腺癌。

預防食道癌方面,首先要避免上述的危險因子,尤其是不抽菸、不喝酒及不嚼檳榔,不但是預防食道癌的重要關鍵,避免這三種嗜好,也能預防多種癌症的發生。另外,要多吃蔬菜、水果、含維他命C食物等,以降低食道癌的發生。

咖啡本身不會致癌,避免飲用「溫度過高」

至於,喝咖啡真的會造成食道癌嗎?營養師高敏敏表示,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所屬的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於近年組成了一個來自全球10個國家的23位頂尖科學家團隊,審查過去超過1000份研究報告,發表了重大聲明後,世界衛生組織已將咖啡由2B級致癌物移除,降為第3級(無法歸類為人類致癌因子)!然而世界衛生組織表示,雖然咖啡本身不會致癌,長期喝「溫度過高」的咖啡,卻可能和特定癌症有關。

不是咖啡會致癌 超過65度C以上熱飲都有致癌風險

咖啡可能導致癌症的證據並不充足,並有其他科學家指出,飲品「太燙(>65度C)」小心是致癌的原因之一,而非絕對是飲品本身。一般來說,食道的耐受溫度為60度C以下,若經常飲用超過65度C的滾燙飲品,小心會直接燙傷食道的表皮黏膜細胞,反覆燙傷、發炎、結痂的過程易導致黏膜組織病變,恐造成食道癌。

【營養師叮嚀】:

營養師高敏敏表示,預防食道癌,除了飲食避免過燙、過於粗糙的食物之外,也要注意保持細嚼慢嚥,不要進食過快。以及應避免過度飲酒、吸菸,以減少對食道黏膜的刺激與傷害,從飲食及生活習慣著手,才是保持健康的根本之道。

再來看網路另一個傳言:「每天攝取咖啡因大於500毫克,容易導致乳房纖維囊腫、乳癌。」乳房纖維囊腫是一種良性的乳腺組織變化、非惡性病變。因此在正常狀況下,多半無癌化疑慮。而根據2013年學界針對咖啡、巧克力、茶等含咖啡因食物與乳房疾病間關聯性,所發表的系統性回顧也指出,咖啡因攝取量過高與乳房纖維囊腫、乳癌的形成,其實並無關係。

致癌物質分4級代表食物

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依據研究證據的充分程度,把致癌物質由重到輕分等為以下4 級:

【1 級:確定為致癌因子】

例如:菸草(吸或嚼)、檳榔、甲醛、柴油引擎廢氣、石綿、芥子氣、γ射線。

【2A 級:極有可能為人類致癌原】

例如:太陽燈、紫外線輻射、高溫油炸釋出物質。

【2B 級:可能為人類致癌原】

例如:苯乙烯、汽油引擎廢氣、電銲煙霧、極低頻電磁波(對兒童白血病)。

【3 級:無法歸類為人類致癌因子】

例如:咖啡、甲苯、氨比西林(盤尼西林之一種)、次氯酸鹽。

【4 級:極有可能為非人類致癌因子】

例如:己內醯胺(合成尼龍塑料的中間原料)。

鄭醫師補充:

喝太熱的飲品是食道癌的危險因子,咖啡本身還有諸多研究證實可以防癌。至於喝咖啡引發乳房纖維囊腫,目前無任何的研究證實兩者有任何相關。

參考文獻:

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3708462

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6474353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高血壓何時危險?醫學協會提供了廣泛不同的答案。例如,在美國患者比德國人更快地被視為高血壓患者。與慕尼黑工業大學的Karl-Heinz Ladwig教授和亥姆霍茲中心慕尼黑合作的一個團隊得出結論,儘早治療患者並不能降低患致命性心臟病的風險。它甚至可能對他們的心理健康產生負面影響

2017年,美國心臟病學會在其高血壓指南中增加了一個新類別:“第一階段高血壓”。根據新標準,建議醫生將患者置於此類(130-139 mmHg / 80-89 mmHg)進行治療。對於歐洲心臟病學會,該範圍被定義為“高正常”血壓,建議不採取特定措施。

“美國指南背後的想法是儘早降低血壓,並通過向患者提供診斷,鼓勵他們採取更健康的生活方式,”位於慕尼黑Helmholtz Zentrum的TUM大學診所的醫學和心理治療學家,也是研究員的Karl-Heinz Ladwig教授解釋道。

動機因素值得商榷

利用大約12,000名患者的數據,Ladwig和他的團隊評估了德國的情況。“在影響他們的其他風險因素的背景下,我們研究了各種高血壓類別族群中心血管疾病(CVD)死亡率的10年風險,”在HelmholtzZentrumMünchen和Ludwig-Maximilians-UniversitätMünchen擔任流行病學家也是該研究的第一作者Seryan Atasoy說。

在新定義的“第一階段高血壓”類別中,CVD死亡率風險並不顯著高於血壓正常的患者。“動機效果也值得懷疑,”Karl-Heinz Ladwig解釋說,高風險類別“第二階段高血壓”的患者,根據美國和歐洲的指南推薦藥物治療,死於心臟病的風險要大得多。“與此同時,吸煙和缺乏運動等風險因素在這一族群中更為頻繁。這表明儘管被診斷,許多人並沒有改變他們的生活方式。”

危險的抑鬱症

雖然高血壓危險人群的憂鬱發生率普遍低於一般人群,但在該組的一個分組中憂鬱症顯著更為常見:服用藥物治療嚴重高血壓的患者。在這裡,大約一半的患者報告了憂鬱情緒,而沒有接受治療的患者只有三分之一。

“我們認為這應該被視為標籤效應,”Ladwig說。“當人們被正式標記為'病態'時,這會對他們的心理健康產生影響。” Ladwig及其團隊之前的一項研究表明,就心血管疾病的死亡風險而言,憂鬱症與高膽固醇水平或肥胖相當。

新指南意味著更多的病人

“美國心臟病學會本身已經計算出,被診斷患有高血壓的成年人比例將從32%增加到46%,”Karl-Heinz Ladwig說。“這意味著需要處理額外精神壓力的人數增加14% - 儘管他們發生潛在致命的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並沒有顯著提高,而透過診斷獲得實際改善的額外的動力並不存在。” 出於這些原因,Ladwig認為在歐洲採用美國指南是一個嚴重的錯誤。

最後提醒大家,服用高血壓藥物,原本就會增加憂鬱症罹患風險:Beers, M.H. & Passman, L.J. Drugs (1990) 40: 792. https://doi.org/10.2165/00003495-199040060-00003

 參考文獻:

 

  1. Seryan Atasoy, Hamimatunnisa Johar, Annette Peters, Karl-Heinz Ladwig. Association of hypertension cut-off values with 10-year cardiovascular mortality and clinical consequences: a real-world perspective from the prospective MONICA/KORA studyEuropean Heart Journal, 2018; DOI: 10.1093/eurheartj/ehy694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健身後只攝取蛋白質?當心增肌不成肌肉反流失

民視新聞網

2018年11月15日 下午6:10

運動後為了不讓消耗掉的熱量再回到身上,許多民眾都不敢吃東西,或是只喝一杯乳清蛋白飲品,認為這樣就會長肌肉不長脂肪。

其實,這樣不全然是正確!

首先,要請你先評估自己的運動量,如果是重訓及心跳率130~140之間持續30分鐘以上的中高強度運動,是可以額外補充食物的;強度較低者,如快走、短程慢跑1~5公里等,建議將正餐分為兩小餐,在運動前後補充;如果比照那些中高強度運動的人,你當然會越運動越胖!

不管是想要減重還是要增肌,都不會建議運動後忍著不吃東西,這樣會使得運動後感到疲勞、出現肌肉痠痛

不要誤以為是自己太認真運動了,其實只要在運動後半小內補充醣類加上蛋白質,就可以有效減緩這樣的疲勞感,還可以幫助增肌;因為碳水化合物可恢復維持體力的肝醣、避免肌肉流失,還能刺激胰島素分泌來啟動肌肉合成,至於蛋白質則能修補因運動受到破壞的肌肉組織,所以運動後的補充能夠幫助增肌,也能讓剛開始想要運動的人更容易堅持下去喔!不過千萬記得,補充時間離運動時間太久就會轉成脂肪儲存囉

對於想要增肌的人,必須要提醒你,增肌有一個很基本的條件,就是整天要有足夠的熱量攝取,如果基本身體所需的熱量都不足的話,為增肌用所補充的蛋白質都會被拿來當做熱量消耗掉!

也有研究顯示,三餐平均攝取蛋白質,增肌效果是最好喔!建議可以找營養師算出你專屬的需要量並且三餐平均分配。

運動後吃什麼好?

依照台灣人的生活作息,建議可以將一餐拆為兩餐吃,醣類與蛋白質比例為3~4:1,運動前1~2小時先補充好消化、吸收的醣類食物,能提供運動時所需的能量,提高運動表現,如饅頭、吐司、香蕉、蘇打餅乾、穀物棒等;

運動後則可以選擇地瓜+鮮奶、御飯糰+無糖豆漿、馬鈴薯+茶葉蛋、饅頭夾蛋+無糖豆漿、燕麥片+鮮奶、香蕉+茶碗蒸、包子+低糖豆漿、乳清蛋白飲品+穀物麥片、果汁+烤雞三明治

 

營養師歐乃嘉也提醒,運動中過程中不要忘記補充水分,如果是在戶外或流汗很多的運動,建議適度補充運動飲料,另外像是沙拉這種高纖低醣等低GI食物可以挪到其他餐吃,而非運動後。
另外,想要增加肌肉,最好是有氧和重量訓練間隔進行,如一、三、五跑步,二、四做重訓效果會更好喔!

鄭醫師補充:

這是為什麼,有規律重訓的人,無法採用生酮飲食的重要關鍵。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全球醫療品質評比 台灣慢性病為什麼拿下難堪名次?


天下雜誌

2018年10月30日 上午10:38

文/黃惠如

幾個月前,發表了一份震撼台灣醫界的報告。醫學期刊《刺絡針》公布1990年至2015年全球醫療品質評比,台灣僅排名45名,落後鄰近的日本11名與韓國23名。向來以全民健保方便普及自豪的台灣,錯愕地面對難堪的名次。

這份評比,突顯台灣長期重急性醫療,輕慢性病照護的後果。

這份報告最高分為100分,而台灣被評為不及格和及格邊緣的,除了白血病與膽囊與膽管疾病外,都是慢性病:慢性腎臟病50分、糖尿病58分、高血壓性心臟病60分以及腦血管疾病(中風)63分。

參與這項研究的台北醫學大學公衛學院專案助理研究員高志文指出,「台灣的危機不只是人口老化,而是慢性病化,」台灣的「慢性病化」是罹患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腎臟病的人愈來愈多,又沒有好好照顧,引發一堆併發症。

一講到洗腎就忍不住想多講的健保署長李伯璋說,台灣尿毒症最大源頭是糖尿病。糖尿病的衛教、追蹤做得不徹底,導致台灣變成洗腎島。

「我們一直沾沾自喜把洗腎病人照顧得很好,但國際上的評比根本不看這些,洗腎了,生命品質就不會好,」李伯璋強調。

術後復健沒做好,重複掛急診

台灣2018年的失能人口將達109.6萬人,會有這麼多源源不斷的失能者需要照顧,根本原因之一是,上游的醫療長期「看病不看人」,一直把人推進長照的河裡。

台灣老了,醫療體系卻沒有因應。台灣的醫療分科太細,專科醫師自豪以高超技術治療專科的病,卻往往忽視或無暇顧及病人其他複雜的健康需求。

住院往往又是失能的起點。長輩手術成功了,出院後卻失能,背後原因往往是沒有適當的術後復健和照護不足。

舉例來說,台灣髖關節骨折手術技術是世界級水準。研究卻發現,病患因為跌倒而骨折後,術後三個月僅15.7%接受復健治療,術後一年內僅17%服用骨鬆藥物。結果就是,台灣髖關節骨折的老人術後一年後5%再度骨折,美國則是兩至三年後。

「再怎麼如火如荼地發展長照,也應付不了失速膨脹的失能人口,健保會比長照早一步耗竭,」台北大學社工系助理教授王品憂心忡忡提醒。

這些無法解決的高齡醫療問題都擠到急診來。靜夜劃破天空的救護車聲音,多半乘載了一位長輩送往急診。

一年多來,作家張曼娟為了父親,已經四次隨同救護車送急診了。從第一次的慌亂到現在已經可以在急診室一一取消接下來所有行程,鎮定而嚴謹,這是中年子女的共同必修課。

奇美醫院副院長林宏榮直白地講,在健保制度下,門診「三長兩短」,病人講一個症狀就多一顆藥,病人吃更多藥,問題就更多。最後老人精神混亂、虛弱,送到急診,若急診醫師檢查、打針就讓老人回家,台灣就永遠沒辦法面對高齡化對醫療的衝擊,重複進出醫院成為宿命。台灣老人平均每年去醫院27.7次,高得離譜

鄭醫師補充:

專業人員都知道,西醫的強項是急症及手術,至於慢性疾病的照護,若無完整的配套措施,在分科精細的西醫健保體系下,慢性疾病照護的醫療品質難以達到令人接受的水平。慢性疾病的根源若沒有根本正視即根本處理,最後就是數據與主訴的開藥控制,表面有控制,但患者的健康促進難有起色。說穿了,到底這樣的醫療模式到底是在製造(或者維持)患者人數或是幫助患者痊癒?這篇報導值得所有的人(包含專業人員)深思。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小心!吃這些藥,間隔1小時才能喝咖啡 

  • 作者 : 宛家禾

 近年來咖啡館林立,咖啡儼然成為大人的國民飲料,既可提神醒腦,也有研究指出可以預防疾病。不過,如果你正在服藥,還是先確認一下藥物和咖啡是否會產生交互作用。醫師建議,服這些藥的時候,至少間隔一小時,再喝咖啡。台灣大學醫學院外科名譽教授張金堅和澄清綜合醫院人體試驗委員會主任委員蔡崇煌在新書《癮咖啡研究室》寫道,咖啡會與多種藥物產生交互作用,導致藥效降低或增強。一些藥物也有可能影響咖啡因的代謝,引起身體的不適。

張金堅和蔡崇煌在書中格外指出,在服用鎮定安眠藥、抗凝血劑和治療骨質疏鬆的藥物的期間,若飲用咖啡會降低藥物的吸收率,從而影響藥效。

支氣管擴張劑在人體內的代謝途徑和咖啡因相同,如果兩者併用,會阻礙藥物的代謝,使藥品在血液中的濃度過高,藥物過度作用,會提高副作用的風險。

避孕藥則會使咖啡因在體內的代謝變慢,咖啡因無法順利排出會導致心跳加速、噁心、暈眩等症狀。

蔡崇煌提醒,有些人習慣在早上來杯咖啡提神醒腦,如果正在服藥,一定不能以咖啡配藥物服用。

此外,由於每種藥物的半衰期不同,蔡崇煌建議藥物和咖啡之間至少要間隔一小時以上,避免產生交互作用。

張金堅和蔡崇煌認為,可能與咖啡引起交互作用的藥物的清單如下:

藥品類│成分│理由

。普拿疼類止痛退燒藥│Acetaminophen│延緩普拿能清除率
。鎮定安眠藥│Bromazepam│降低藥效
。抗憂鬱藥│Fluvoxamine│降低咖啡因代謝率,引起失眠、心律不整
。精神疾病藥│Clozapine│增加副作用,引起低血壓、癲癇
。氣喘藥│Theophylline│增加藥物濃度,引起噁心、嘔吐、癲癇
。心律不整藥│Mexiltine│降低咖啡因代謝率,引起失眠
。胃藥│Cimetidine│增加咖啡因濃度及中樞神經刺激效果
。降血壓藥│Verapamil│降低咖啡因在肝臟的代謝、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
。抗凝血劑藥│Warfarin│降低抗凝血藥效果
。骨質疏鬆藥│Alendronate│降低藥效
。避孕藥│Etonogesterl│增加咖啡因濃度及中樞神經刺激效果
。抗黴菌藥│Terbinafine│增加咖啡因副作用,造成不安、頭痛、失眠、頻尿

(資料來源:《癮咖啡研究室》,原水文化出版)

鄭醫師提醒:

以上資料並非是有服用這些藥物的人都不能喝咖啡,而是最好錯開一小時,以免因為藥物代謝與咖啡代謝競爭而造成藥物代謝困難或者副作用加強而產生不適反應。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阿斯匹靈未必能預防心臟病? 新研究:還可能腸胃出血

 2018-08-27 20:22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一般人認為,固定服用低劑量的阿斯匹靈有助於預防心臟病,但根據美國最新的研究指出,對於大部分的人,服用阿斯匹靈不只無法有效預防心臟病,還可能有腸胃出血等傷害。

 綜合媒體報導,美國1項最新的研究將超過1.2萬名中度心臟病風險的受試者分為兩組,分別投以1天100毫克的阿斯匹靈與安慰劑,5年後發現,服用阿斯匹靈組與安慰劑組,罹患心臟病的比例皆約為4%,就算固定服用低劑量的阿斯匹靈,對預防心臟病的助益也不大。

 研究人員還發現,服用阿斯匹靈的受試者中,有1%的人出現胃腸出血的問題,比例是服用安慰劑的受試者的兩倍。而以前也曾有人針對糖尿病患者是否該服用阿斯匹靈進行研究,發現糖尿病患者服用阿斯匹靈儘管可以減少心臟病風險,但同時腸胃出血的風險也大幅提高。

 因此,牛津大學的博士阿米特其(Jane Armitage)表示,世界各地的醫生,對於阿斯匹靈的使用都仍有相當的不確定性,但基於研究結果,她不建議只有輕度心臟病風險的人定期服用阿斯匹靈。

鄭醫師補充:

阿斯匹靈是目前心臟科常用藥物,這篇大規模研究結果給專業人員一個省思,阿斯匹靈如果力無法大於弊,在心血管疾病預防上,臨床應用是否有繼續存在的價值?過去我在精神科曾處理過一位年長的精神科患者,他年輕時開藥房,聽說阿斯匹靈可以預防中風以及心血管疾病,結果天天服用,服用至少十年以上,最後在住院時,腸胃道大出血,外科醫師切除他三分之一的胃,原因極可能是長期服用阿斯匹靈導致。以上臨床案例提供給大家參考。

參考文獻:Effects of Aspirin for Primary Prevention in Persons with Diabetes MellitusThe ASCEND Study Collaborative Group

August 26, 2018
DOI: 10.1056/NEJMoa1804988

 

https://www.nejm.org/doi/full/10.1056/NEJMoa1804988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