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議題討論 (389)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咳嗽服抗生素 對成人無療效有害

作者: 【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 | 台灣新生報 – 2012年12月20日 上午12:26






並非一有咳嗽症狀,就得馬上服用抗生素。瑞士一項最新研究指出,抗生素對多數成人咳嗽症狀沒有治療效果,除非出現肺炎症狀,否則不需要使用到抗生素,如果沒有肺炎跡象卻貿然使用萬博黴素等抗生素,不但沒有好處,反而會對身體造成傷害。


醫師常為咳嗽、支氣管炎患者開抗生素藥物,不過有些研究質疑這種做法沒什麼效果。瑞士研究人員以兩千多名成人咳嗽患者為研究對象,將這些人分成兩組,一組服用抗生素萬博黴素,另一組則使用安慰劑。


參與研究的民眾年齡都在十八歲以上,都有急性咳嗽症狀,症狀都沒有持續超過一個月,且也都沒有肺炎跡象。研究人員讓他們一天服用三次藥物,連續服用七天,研究人員發現,與使用安慰劑的患者相比,使用抗生素的患者復原狀況並沒有比較好,不但如此,患者更容易出現噁心、紅疹、腹瀉等藥物副作用。


研究指出,抗生素緩減咳嗽症狀、縮短生病時間的效果沒有比安慰劑來得好,代表抗生素無法有效減緩咳嗽症狀,也無法縮短病程。這項研究已於昨日發表於「刺胳針感染症」期刊。


研究人員菲利浦‧薛茲醫師強調,亂用抗生素可能造成嚴重腹瀉等副作用,也容易讓細菌產生多重抗藥性。


鄭醫師補充:


最近天氣變化大,許多人染上感冒容易出現咳嗽症狀,到醫療院所就醫,處方中非常容易被開上抗生素,但一般人對此種治療方式鮮有概念,提醒大家,除了無助於症狀改善,還可能出現噁心、紅疹、嚴重腹瀉以及讓細菌產生多重抗藥性的後遺症,不可輕忽。


一般止咳藥物效果若是不彰,含可代因的嗎啡類藥物可能也會被開上,這類藥物除可能導致便秘,也增加依賴以及成癮的風險,以營養醫學的角度來說,大量密集的維他命C補充可能是快速抒解症狀的可行辦法,有興趣的人可以參閱拒絕庸醫這本書307-308頁的內容。


上述報導的研究引用來源可以參閱:


Amoxicillin for acute lower-respiratory-tract infection in primary care when pneumonia is not suspected: a 12-country, randomise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
Prof Paul Little FRCGP,Beth Stuart PhD,Michael Moore FRCGP,Prof Samuel Coenen DMSc,Prof Christopher C Butler FRCGP,Prof Maciek Godycki-Cwirko PhD,Prof Artur Mierzecki PhD,Slawomir Chlabicz PhD,Prof Antoni Torres PhD,Jordi Almirall MD,Mel Davies MSc,Tom Schaberg PhD,Prof Sigvard Mölstad PhD,Prof Francesco Blasi MD,An De Sutter PhD,Prof Janko Kersnik PhD,Helena Hupkova PhD,Pia Touboul MD,Prof Kerenza Hood PhD,Mark Mullee MSc,Gilly O'Reilly PhD,Curt Brugman MSc,Prof Herman Goossens PhD,Prof Theo Verheij PhD,on behalf of the GRACE consortium
The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 - 19 December 2012
DOI: 10.1016/S1473-3099(12)70300-6


http://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inf/article/PIIS1473-3099(12)70300-6/fulltext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少打過流感疫苗的人有這樣的經歷:打過流感疫苗,照樣感冒。到底流感疫苗能不能預防流感?


要釐清這件事,應該先問每一年的流感疫苗的病毒組合,是在什麼時候決定的?絕不是當年知道會流行什麼樣的病毒組合,再請製藥公司趕製。因此,今年流行的感冒病毒,製藥公司能否在幾年前就知道?答案也是否定的。


我想上面的討論應該能讓大家清楚:


打流感疫苗並非不染上流感的保證!


規律適量運動、曬太陽、生活作息正常以及均衡充足的飲食提供的營養,都能確保免疫力不下降來抗流感,其他預防流感甚至是縮短感冒病程的非藥物處理秘訣可以參閱部落格相關文章: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28513&sc=1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21755&sc=1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27503&prev=27557&l=f&fid=12


http://tw.myblog.yahoo.com/jw!iG0B7fSWFRtHpEcCkQDomRU1lFw-/article?mid=11246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幾天一直有網友詢問書何時上市,可以購買?今天確定開賣,有些通路同時搭配贈品,有些通路在上市之初給予較多折扣,有興趣的人可以參考:


http://www.eslite.com/product.aspx?pgid=1001252432183153


http://www.kingstone.com.tw/book/book_page.asp?kmcode=2014150337143&lid=search&actid=wise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562872


http://www.silkbook.com/book_detail.asp?goods_ser=kk0336357


http://www.sanmin.com.tw/page-qsearch.asp?ct=search_truebooknm&qu=%E9%99%A4%E4%BA%86%E9%96%8B%E8%97%A5%E5%96%AE


看過書後有任何意見,也歡迎大家給我一些回饋,謝謝!


介紹書籍影片可以連結參閱:


http://www.youtube.com/watch?v=T389FaeLN-Q&feature=player_detailpage


除了開藥單我還能做什麼?-精神科醫師,沒說的事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鈣片+綜合維他命 補出問題

作者: 記者黃玉芳/台北報導 | 聯合新聞網 – 2012年10月10日 下午2:57






不少人擔心自己營養不均衡,每天很「認真」吃多種保健食品,但小心「越補越大洞」。一名50多歲的婦女,連續兩年每天一粒鈣片外加綜合維他命,沒有B、C型肝炎的她,卻出現肝功能異常,醫師檢查才發現她是長期吃鈣片、維他命,攝取了雙倍的銅,差點導致銅中毒。



江守山說,民眾如果服用的保健食品不只一種,一定要小心攝取過量問題,例如鈣片、綜合維他命同時吃,就會重複吃下鈣、維他命D。他建議將營養素列表計算總攝取量,向營養師、醫師徵詢正確使用建議。


他提醒,保健食品不能取代日常飲食,食物中的秋刀魚、鯖魚、土魠魚、鮭魚等深海魚,就補充魚油;牛奶、起司、豆腐、堅果、深綠色蔬菜等則富含鈣質,不一定要另外吃魚油或鈣片。銀髮族近來流行補充葡萄糖胺,也可以從肉、魚、豆類等蛋白質中攝取。至於擔心用眼過度想補充葉黃素,則可從深綠色蔬菜、奇異果、南瓜等蔬果中攝取。


近年來電視、網路購物興起,很多人會因為折扣、促銷或是名人代言,沒看到實體產品就打電話或上網下單。江守山建議,選購保健食品還是盡量選擇醫療通路、實體通路購買,比較安心。


鄭醫師補充:


補充營養品最安全的方式,最好先清楚自己自己缺什麼,補充一段時間之後,有沒有補回來,或者拿些營養來源過量甚至造成身體的負擔,都有相關功能性醫學檢測來確認,以綜合維他命補充來說,抗氧化維生素、水溶性維生素、巨量以及微量元素都有相關檢可以提供個人營養狀態提供最完整以及清楚的數據。

醫療通路的營養品至少有醫師專業把關,有相關檢測來針對個別差異做客製化的補充建議,再由專業醫師來建議應該是最保險的做法。


以綜合維他命補充來說,抗氧化維生素、水溶性維生素、巨量以及微量元素都有相關檢可以提供個人營養狀態提供最完整以及清楚的數據。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多數喉嚨痛患者 不需使用抗生素

作者: 【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 | 台灣新生報 – 2012年9月13日 上午12:02






許多人只要一有喉嚨痛,醫師可能就會開抗生素。但美國感染症醫學會(IDSA)指出,多數喉嚨痛患者不需使用抗生素,主要是因為多數症狀為病毒感染引起,因此對抗生素沒有反應。


美國感染症醫學會於本月十一日發布最新治療指南建議,喉嚨痛患者接受藥物治療前,最好先做一下檢驗,只有鏈球菌咽喉炎需要用到抗生素。


以美國為例,美國一年約有一千五百萬人因喉嚨痛症狀就醫,最多有百分之七十的患者接受抗生素治療,但鏈球菌咽喉炎所占比率偏低,小兒喉嚨痛患者約只有兩到三成是鏈球菌咽喉炎,成人比率更低,只有百分之五到百分之十五為鏈球菌咽喉炎。


新版治療指南指出,無論是小孩,還是成人患者,如果除了喉嚨痛,還出現咳嗽、流鼻水、聲音沙啞、口腔潰瘍等症狀,這就很可能是病毒感染引起,不用再特別檢測是否為鏈球菌咽喉炎。


若是鏈球菌造成喉嚨痛症狀,疼痛多半來得很突然,且吞嚥東西時會感覺疼痛,有時還會伴隨發燒。患者較不會出現一般感冒症狀。


醫師一旦懷疑患者感染鏈球菌,就得為患者進行「快速抗原檢測」,幾分鐘就能知道結果。


鄭醫師補充:


許多人(包含小朋友)看一般耳鼻喉科、內科、小兒科或者家醫科看感冒,如果喉嚨痛,有些醫師會把抗生素也開上,美其名為預防二次感染,這對治療以及患者長期的免疫力來說,不但沒有幫助,反而有害,因為濫用抗生素會增加細菌抗藥性,導致之後必須用更強的藥物才能控制細菌感染。


有些人去看過某些醫師的門診,發現只有這些醫師的藥物壓得住,其他醫師的效果較慢,必須當心是藥物過度的開立問題,其中往往包含抗生素濫用情形。


上述報導的原文來源可以連結參閱:


http://www.idsociety.org/2012_Strep_Throat_Guideline/


欲縮短感冒病程,鋅以及維他命C的補充都是臨床研究支持的療法,有興趣的人可以參閱: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27503&prev=27557&l=f&fid=12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30230&prev=-1&next=30199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國人愛吃藥 用藥量美7.2倍

作者: 【記者鍾佩芳/台北報導】 | 台灣新生報 – 2012年9月6日 上午12:06






台灣人愛吃藥,用藥量是美國的7.2倍;在美國,民眾服用藥物達五種品項以上,依法規定藥師必須進行監測,避免因為用藥而發生危險。但是,在台灣卻沒有這樣的機制來為民眾用藥把關,藥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李蜀平昨(5)日表示,應該教育民眾「正確使用醫療資源與醫療人員」的觀念,尤其,讓藥師專業發揮的空間,先讓民眾知道藥師的專業性,才有好的醫療品質,讓醫療財政負擔下降。


依據美國「醫藥研究中心」95年發表的調查報告顯示,美國每年因為醫療「用藥不當」而受害的人數估計有150萬人,其中有19萬人因此喪命,。


台灣人口是美國的1/10,由此保守估計台灣每年因用藥死亡的人數應為1.9萬人,但若從台灣民族習性及就醫習慣來推估,死亡人數可能遠遠大於這個數目。


1994年,美國用藥導致的傷害投入的費用高達766億美元。台灣用藥為美國的7倍以上,2011年的藥費竟高達1421億元。推算台灣因用藥不當而需投入的醫療費用肯定大於1421億元,死亡的人數必定超過2萬人。


民眾的「用藥安全」,應由藥師的專業來把關,而「藥事照護」是藥師專業可充分發揮專長的領域,亦是最能直接把關民眾用藥的方式,藉由藥師照護可評估患者的疾病狀態、用藥情形、用藥方式及是否因為用藥達到療效,並且可防止由用藥不當而產生的健康問題。


鄭醫師補充:


健保的方便與低廉,醫療院所藉由藥價差來賺取收入,都是直接導致本地民眾藥物過度使用的問題,這幾年台灣洗腎的人口比例一直高居世界前四名也與此脫不了關係。用藥不當除了身體危害,嚴重者甚至會致命,但鮮少人對此有警惕。


怎樣能利用健保的便利,但又不要淪為過度醫療的犧牲品,這是關心自己健康的人的重要課題。現代資訊發達,建議大家看病除了聽醫師的建議之外,自己也要作功課,透過正確的醫學資訊來幫助自己了解相關疾病的處置,能夠幫助自己及家人採取最適當以及傷害性最少的醫療建議。


如果平時能跟某些醫師保持良好的溝痛(類似家庭醫師顧問角色),可以直接徵詢其意見,即使這位專業醫師不清楚,也能透過同業諮詢來幫助我們取得醫療專業建議。必要時可以徵詢第二個或者第三個醫師的專業意見作參考。


是我曾經聽過一個藥廠代表說作一句話:免錢的最貴。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在鼓勵醫療產業的健保體制下,如何避免成為藥物過度使用的犧牲者,不容輕忽。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吃雞蛋 不會造成膽固醇上升

作者: 劉運 | 台灣醒報 – 2012年8月8日 下午4:25






【台灣醒報記者劉運綜合報導】吃蛋有益身心健康!研究人員指出,蛋對身體健康有益,它不僅對心臟好,還能幫助人們減重。科學家指出,只要人們有均衡的飲食,多吃蛋並不會讓膽固醇上升。另外,蛋黃有13種重要的營養成份,可以預防多種疾病,而雞飼料的改變,使得今天的蛋比過去營養許多。


英國薩里大學營養學教授布魯斯葛爾芬分析過去30年有關蛋的30個研究,發現蛋對於膽固醇在「臨床診斷上沒有顯著的影響」。英國的衛生署指出,只要人們有均衡的飲食,吃蛋的數量不需要設定上限,除非人們有先天上的遺傳性高膽固醇。


一個刊登在《美國臨床營養期刊》的研究指出,蛋可以幫助維持健康的血壓。去年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的科學家發現,蛋黃含有兩個重要的氨基酸,色胺酸及酪氨酸。另外,2個生蛋黃的抗氧化劑含量幾乎是蘋果的2倍,但炒蛋及煮蛋會讓抗氧化劑含量減半。


科學家指出,每個蛋黃含有13種重要營養成份。因為雞飼料的改變,今天的蛋比30年前還要健康,維生素D的含量比以前多70%,而硒的含量也比之前多2倍;缺乏它們可能引起癌症、心血管疾病及不孕症。英國衛生署發現,與30年前相比,蛋的脂肪含量減少20%,卡路里含量減少13%,膽固醇含量減少10%。


研究人員還發現,與吃貝果的人相比,早上吃蛋的人在接下來24小時的卡路里攝取量較少。研究人員指出,蛋裡的蛋白質會給人飽足感。


鄭醫師補充:


大約三年前,我曾到一個場合授課,有時間留下來聽另外一個醫師的演講內容,其中他提到降膽固醇的一種方式:第一天吃一顆蛋,第二天吃兩顆蛋,第三天吃三顆蛋,第四天吃四顆蛋,保證膽固醇一定降。


這種顛覆吃蛋可能會增加的膽固醇的觀念及作法,原理何在?


熟悉醫學觀念的人都知道,膽固醇是身體許多賀爾蒙合成所需要的原料,身體八成的膽固醇,是身體自行製造,二成的膽固醇才是直接從外來食物直接利用,自行合成的產量會考量攝取量的多寡來斟酌製造,如果外來膽固醇太多,自行合成的八成比例的膽固醇還會自動調降,因此膽固醇值還會下降。


我去查相關醫學研究,目前未有吃蛋會增加膽固醇的研究,以下列一些相關研究給大家參考:


蛋的攝取對身體健康並不壞,甚至會幫助降血壓:


http://pubs.acs.org/doi/abs/10.1021/jf8028557


蛋富含抗氧化物(包含葉黃素以及玉米黃素)的研究:


http://jn.nutrition.org/content/136/10/2519.abstract


含有色胺酸幫助心情提升:


http://articles.mercola.com/sites/articles/archive/2008/01/02/tryptophan-and-depression.aspx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搶救健保 陳揆倡保大不保小

自由時報 – 2012年7月7日 上午4:25





陳揆:支出不調整問題難解


〔自由時報記者王貝林、魏怡嘉/台北報導〕行政院長陳冲昨天提出「小病健保不予涵蓋」的「保大不保小」概念,希望藉此解決健保醫療資源浪費問題;民間監督健保聯盟(簡稱督保盟)發言人滕西華痛批,陳揆的想法只有「價格」思考,而忽視健保「價值」,最後可能是「小病不保」變成「小命不保」。


陳揆日前看到CNN報導,美國人平均一年只到醫院四次,但台灣人卻多達十四次,「究竟是台灣人身體特別差,還是把上醫院當成生活的一部分?」陳揆因此在週三政務會談討論醫療照護產業問題時,有感而發,認為醫療資源不當浪費,勢必會嚴重影響健保制度成敗。


陳揆表示,如果不拿出決心來,適當調整健保支出,就很難根本解決健保的問題,因此提出了「小病健保不予涵蓋」等想法。


健保局統計,國人一年就醫門診總次數高達三億五千多萬次,其中近四分之一看的全是感冒等小病,大約有八千多萬次門診,如果把這些小病的醫療支出省下來,健保一年可以省 下近三百億的支出。


督保盟:最後可能小命不保


滕西華批評說,政府對於健保的認知多只停留在「錢不夠」,以為只要增加「總價」或「單價」,似乎就能救健保,就如同庸醫只想「退燒」卻不知「發燒原因」一般。


滕西華表示,健保存在著保費結構不公,導致收不到合理的保費,因此收入面難以合理,政府主張小病不保,根本是「打人的喊救人」。政府長期失職,沒有提供民眾充足的自我照護教育,卻一再宣導有病就去看醫師,「保大不保小」,發燒還不能上小醫院,生病了沒有專家可以諮詢,民眾如何能自我照護?此時「小病不保」恐怕就只有變成「小命不保」了!


前健保局長:大小如何認定


前健保局局長、台大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所長鄭守夏表示,陳揆的「保大不保小」理念,似乎是說得太快了,因為二代健保即強調「收支連動」,只要好好落實「收支連動」,健保財務也就解決了大半。「保大不保小」做起來並不容易,什麼病是「大」?什麼病又是「小」?未來健保收支都由健保會去討論決定,到時候由健保會去決定要保什麼、不保什麼,反而引發更多的問題。


不過,台灣地區醫院協會理事長謝武吉認為,小病都保的做法確有誤導,不少民眾即使生了小病都往大醫院跑。如果真的要保小病,也應指定小病要到地區醫院或基層診所去看,並落實分級醫療轉診。


健保局局長戴桂英表示,從健保開辦之初,就曾有「保大不保小」的提案,只是最後這個案子沒有被採納,現行在執行面上,並未有「保大不保小」的規定。但在資源有限的前提下,想要讓醫療資源做最大的利用,這個觀念還是可以提出來討論的。


鄭醫師補充:


美國人為何就診次數很低?原因很簡單,因為醫療費用很高,看病住院若沒有保險,醫療費用的支出甚至會讓人破產,這是以價制量的結果。


保大病不保小病,對於習慣低廉的健保服務的台灣人來說,太容易引發民怨與爭議,我認為窒礙難行。


解決辦法可以嘗試小病的部分負擔增加,因小病就診太多次甚至必須自費負擔。若自以為是小病而去就診,但後來發現是大病,健保可支付大部分的醫療費用。


至於開源方面,保費結構的調整與合理性的落實,我贊成應該持續推動。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從根爛起!台大醫院長痛批 健保吃到飽搞垮醫學教育

NOWnews – 2012年6月22日 下午5:04






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台灣健保制度「吃到飽」,不但國內民調滿意度高達88%以上,國際上也是人人稱羡,但台大醫院院長陳明豐今(22)天在一場論壇上痛批,台灣健保制度固然對民眾的就醫有很大的方便,對於整個醫學教育卻有「從根爛起」的不利影響


國家生技醫療產業策進會今天主辦「台灣生技醫療產業政策總體檢」論壇,陳明豐直指,台灣健保制度讓民眾有「隨你吃到飽」的觀念,但以目前健保總額僅占GDP比重6.6%而言,是絕不可能的事,更造成醫療生態的重大扭曲。


健保是要滿足全民最基礎的醫療為主?還是為民眾提供重大疾病的醫療救濟為主?陳明豐認為,健保制度的基本原則不明,既給付到較先進、較昂貴的醫療行為,又要給付日常小病的費用,想要兩者兼顧,只好盡量打壓各項醫療的單項給付,貶抑所有醫事人員的人力成本,只求健保收支平衡。


同樣門診看一個病人,皮膚科、耳鼻喉科看一眼與腫瘤科門診做種種問診、理學檢查的收入一樣,陳明豐說,大家當然對所謂的醫美「五官科」趨之若鶩,而內科、外科、婦產科、小兒科和急診需要值夜班,工時長、內容繁瑣、風險大、醫療糾多,自然成為「五大皆空科」。


陳明豐批評,健保對不同科別的門診給付採平頭式給付,是扭曲醫療生態的殺手,讓醫學教育「從根爛起」,即使是在醫院中接受訓練結束,也只打算去一些不必值夜班的診所或自行開業,收入豐厚、不用值班,又少風險,何樂不為。


批評之餘,陳明豐也提出具體建議,認為政府應提高健保總額,打破齊頭式平等的給付原則,使更多的健保資源能用於真正救命的醫療行為,以鼓勵或吸引年輕醫師投入這些科別。


前健保局長、台大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所長鄭守夏則點出另一個隱憂,他表示目前台灣65歲以上老年人口約11%,但使用的健保醫療費用卻高達34%,10年來成長高達121%,若按經建會推估2022年台灣人口開始負成長,醫療費會更快速衝高,也是健保入不敷出的主因



年資滿十年 急診醫師爆離職潮

中央社 – 2012年6月23日 下午2:43






(中央社記者陳清芳台北23日電)一項調查指出,急診科醫師離職率為一科外科及放射病理科的4到10倍,急診醫師年資滿10年時,就出現離職潮,歷練成熟的急診醫師頭髮還沒白,紛紛離開崗位。


台灣急診醫學會上午舉行年度學術研討會,大林慈濟醫院急診部主任李宜恭發表「急診專科醫師有較高比例離開專科領域」,他說,體力負荷不來、急診爆滿或急診暴力等職場壓力、個人生涯規畫等因素,是急診醫師退出的原因。


李宜恭指出,急診、一般外科、放射病理科都是在醫院才能發揮所長的專科,這3科醫師在執業的頭10年,每年退出比率都約為3%;服務滿10年後,只有急診醫師出現離職潮,退出率約7%到8%。


李宜恭是以1997到2010年健保資料庫「專科醫師申報記錄」做分析,結果顯示,當服務滿10年,急診主治醫師的退出率是一般外科的4倍、放射病理科的10.26倍。


急診科住院醫師不算少,但為何留不住資深主治醫師?李宜恭認為,會選急診的醫師多半具有熱心、熱血的個性,喜歡自由自在,急診下班可以做自己的事,可以吸引年輕人加入,不像內外科要隨時待命。然而,任職10年後,急診經驗夠了,體力卻變差,日夜輪班吃力,就會覺得「夠了,該另做打算」。


他表示,急診專科1997年成立,現役主治醫師大都在44歲以下,超過這個年齡者,大多自行開業、改走第二個專科,或乾脆轉行;相較之下,相同年齡層的外科醫師步入職涯精華,放射病理科工作日益穩定,二者繼續累積年資。


資深主治醫師流失,李宜恭覺得是醫界及病人的損失,他認為,醫院可以採取獎勵夜班、夜間包班、轉診疏散等管理方法,減少急診負擔,讓資深急診主治醫師覺得「留下來,也很幸福」。



鄭醫師補充:


日前我和一位藥師討論到健保問題界的,他提到許多非醫療人員在看健保問題時,往往把醫界的苦水視為既得利益者得了便宜又賣乖的表現。如果以上文來看,誰是「吃到飽」健保制度下的受益者?首先是民眾,不需繳高額保費即可大小通吃,滿意度高達88%以上,第二是五官科,因為健保提供齊頭式的平等,造成內、外、婦、兒以及急診科這些醫師的付出與收入完全不成比例,而健保支出成長跟不上開源的速度,回頭就是變態地壓縮健保醫療成長。當醫療人員感覺做白工或者遭受不平等的對待,心力交瘁的結果自然造成付出意願降低,也扭曲了目前的醫療教育與訓練養成,這是制度之過,全世界醫界難得一見。


我不認為增加大家的每個月的保費是解決方式,打破齊頭式的平等有很多方式,健保應回歸保險的精神,也就是使用者付費,保險精神本來就是保大不保小。想要大小病都保,保費本來就比保大病的保險費用要高許多。不想多繳保費,也可以從小病增加部分負擔來執行。


我認為目前健保被當成社會福利制度來執行,但是沒有足夠經費,所以只能壓著醫療人員來配合!


小病也保,不須增加個人負擔的吃到飽方式,是目前健保設計最大的巨獸。不改變,健保終有一天被自己創造的巨獸啃噬殆盡。


馴服巨獸的騎士何時出現?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瑞士研究:玻尿酸治膝關節炎 無效

作者: 諶悠文╱綜合報導 | 中時電子報 – 2012年6月14日 上午5:30






中國時報【諶悠文╱綜合報導】


近年來醫界流行將玻尿酸直接注入病變的膝關節內,來治療退化性膝關節炎,不過瑞士伯恩大學研究人員十一日表示,注射玻尿酸對退化性膝關節炎患者並沒有什麼幫助,療效微乎其微。研究報告發表在最新一期《內科醫學年報》。


正常的關節靠關節液潤滑,關節液就含高濃度的玻尿酸,有潤滑及吸收震動等保護關節的作用。退化性膝關節炎患者的關節液太少,導致膝關節疼痛和不良於行,因此在患處直接注射玻尿酸,成為一種治療方式。


一九九七年,美國核准注射玻尿酸,但僅限於治療膝關節炎;在歐洲,使用玻尿酸治療的時間更早,而且用於治療更多種類的關節炎。


不過瑞士研究人員分析過去八十九項臨床試驗的數據。參與試驗的一二六六七名退化性膝關節炎病患,被隨機分派注射玻尿酸、安慰劑或不給予治療。經過約四個月追蹤,發現注射玻尿酸的患者疼痛程度有些微減輕,但其效果「不具臨床意義」,而且未發現對膝蓋的使用有所改善。


此外,施打玻尿酸的患者在治療後不久,出現膝蓋灼熱、疼痛和腫脹數天的副作用案例較多,而且容易發生心血管或肌肉骨骼的問題,導致病患必須住院,甚至喪失行動能力。


鄭醫師補充:


瑞士的研究人員好像對於退化性關節炎的治療研究特別有興趣,兩年前也有一篇研究發現葡萄糖胺以及軟骨素補充對於退化性關節炎效果有限,有興趣的人可以連結之前部落格的討論文章: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19841&prev=-2&next=19592&page=1&sc=1


退化性關節炎的處理除了症狀緩解,重點仍在於如何抑制發炎,提醒大家留意。


至於玻尿酸治療關節炎無效的這篇研究,可以連結參閱原文摘要:


http://annals.org/article.aspx?articleID=1181877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減肥變甲亢 眼凸手抖險不孕

作者: 記者張嘉芳╱台北報導 | 聯合新聞網 – 2012年5月27日 上午4:41






醫師發現,許多妙齡女子吃雞尾酒療法的藥物減肥,因為裡面含甲狀腺素,差點造成不孕,還可能導致甲狀腺機能亢進症狀上身。



台大醫學院內科教授張天鈞表示,甲狀腺機能亢進,是甲狀腺荷爾蒙分泌過量,導致身體新陳代謝加快。坊間不少雞尾酒療法減肥藥,常刻意添加甲狀腺素,並加入利尿劑和交感神經興奮劑,以提高基礎代謝率,讓體重短時間急速下降。



「減肥藥讓人黑乾瘦。」張天鈞說,利用甲狀腺素減重,身體基礎代謝率上升,水分、肌肉快速流失,好好的一個人,反而看起來乾扁。張天鈞的門診曾收治多位廿多歲女子,因走路喘、手抖就醫,檢查發現是吃減肥藥,導致甲狀腺荷爾蒙過量。



許多年輕女性採雞尾酒療法減重,出現心悸、拉肚子、生理期不規則、眼凸等甲亢症狀。張天鈞說,曾有患者一直無法懷孕,後來停止雞尾酒療法,接受治療三個月,送子鳥終於捎來好消息。



台北榮民總醫院新陳代謝科主任林宏達說,服用甲狀腺素減重,減掉的只是水分與肌肉,瘦下來的並非脂肪,長時間服用恐會影響健康。



值得注意的是,甲狀腺荷爾蒙會透過胎盤影響寶寶。但內分泌學會秘書長陳沛隆說,孕婦如有甲亢問題,建議在醫師指示下,逐漸減少藥量,切勿任意停藥,以免流產。



不少人以為「大脖子」就是甲亢,陳沛隆說,脖子大並非甲亢唯一條件,建議民眾抽血檢測甲狀腺荷爾蒙,了解甲狀腺刺激素是否下降。


鄭醫師補充:


在門診部時會遇到一些服用減肥藥的客戶,儘管是從某些醫師門診取得,但是完全不了解自己服用的雞尾酒療法含有哪些幫助減肥的藥物。


舉例來說,我曾診治過一位客戶,她有服用兩種藥物助眠,儘管這兩種藥物完全不會增加泌乳激素濃度,但她的泌乳激素卻直線上升,導致她沒有懷孕卻乳汁分泌、月經不來等等。後來懷疑是否是她服用不明藥物來減肥,因此建議她停用之後,泌乳激素在短時間恢復正常。


利尿劑、抗憂鬱劑、中樞神經興奮劑甚至是甲狀腺素常常會被加入所謂的減重雞尾酒療法藥物中,建議大家不要因為醫師以獨家秘方為由,拒絕透露而讓步,任何處方(包含減重)我們都有權了解到底醫師開了哪些藥物,可能有哪些副作用?拒絕透露的處方的最大原因,商業機密並非第一考量,我們該擔心的是那些開藥者不敢讓我們知道這些祕方到底藏了哪些潛藏負作用的藥物。


結論:即使是跟醫師那的減肥藥,但如果沒有清楚的處方簽,仍屬來路不明,潛藏健康風險,甚至未蒙其利,先受其害。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大外科總醫師 離職轉醫美

作者: 張睿纖╱台北報導 | 中時電子報 – 2012年5月25日 上午5:30






中國時報【張睿纖╱台北報導】


「我真的累了!為了太太和兩歲兒子,決定選擇另外一條路。」台大醫院外科總住院醫師洪浩雲選擇走向醫美領域。台大醫院創傷醫學部主任柯文哲直言,外科轉醫美不稀奇,但他是台大醫院外科完整培訓、取得專科執照,仍選擇走向醫美的第一位總醫師,恐造成骨牌效應。


洪浩雲說,本來一心想走小兒外科,但在住院醫師第一年,就數度想轉皮膚科或家醫科。外科醫療糾紛多,「曾看到學長接到電話、趕到急診室看診,卻發現對方家屬拿著錄音筆在錄音。」加上健保制度給付不成比例,他感到灰心,六月底離職後,將往醫美方向鑽研。


他擔任住院醫師期間,平均每周工作超過一百小時,且接到電話就要火速回醫院,生活完全沒有品質。洪浩雲說,結婚三年完全沒有盡到丈夫的責任,現在希望可以多一點時間陪家人。日前洪浩雲在臉書發文「我為何最後決定放棄外科走醫美」,訴說自己換跑道的心情,引起不少醫學生討論,有學弟妹表示希望能跟學長一起「出走」。


曾教過洪浩雲的柯文哲指出,之前也有做了三年神經外科的女住院醫師跑去當皮膚科醫生,例子講都講不完。但洪浩雲是台大第一個接受院方完整外科訓練仍出走的案子,恐在學弟妹間造成骨牌效應,外科會因此「走山」。


今年創傷醫學部徵求三位住院醫師,至今乏人問津。柯文哲說,到七月再找不到人,主治醫師就要開始值班,未來難道真的要像台大婦產科教授謝豐舟說的,進口菲醫或承認中國醫師執照?


台大醫院發言人譚慶鼎表示,之前也有住院醫師接受完整培訓教育後,選擇另行開業,每個人有自己的人生規劃,台大都尊重。



救醜不救命 醫療生態走山

作者: 記者詹建富╱台北報導 | 聯合新聞網 – 2012年5月25日 上午7:48






台大醫院外科總醫師洪浩雲決定捨棄「台大光環」,改當醫美診所的醫師。院內部分醫師表示,他這項舉動具有指標效應;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則說,越來越多醫師投入「救醜不救命」的行列,對台灣醫療生態有重大影響。



卅二歲的洪浩雲在臉書上陳述要離開「寶山」(台大醫院),一篇「我為何最後決定放棄外科走醫美」文章,引起不少學弟妹共鳴。



台大醫院創傷醫學部主任柯文哲擔心,洪浩雲捨棄台大醫院這個「神主牌」,在他「開第一槍」之後,未來將有更多人追隨他的腳步,傳統外科恐面臨崩盤。



醫改會研發組長朱光顯則表示,國內內、外、婦、兒科面臨人才流失,急診、麻醉科人力也吃緊,等於是「六大皆空」。如今連台大醫院的年輕外科醫師也改走醫美,恐越來越多醫師跟進。這股「救醜不救命」的科別失衡,勢必對國內醫療生態有不良影響。



鄭醫師補充:


目前討論到台灣醫界的生態,經常提到的都是內、外、婦、兒科的醫師越來越少或者新進醫師沒興趣,也就是四大類科醫師越來越少謂之四大皆空。主要原因與健保給付型態、工作付出及收入的不對等以及出生率下降等等原因有關。


上述例子還不夠極端,我有一位同窗好友,他是急診專科醫師,而且已經作了三、四年主治醫師,最後還是轉換跑道作醫美,原因跟上述的報導內容差不多。


這樣的畸形生態發展下去,未來台灣人民的就醫資源恐怕會日趨耗竭。健保改革大概是止血的唯一出路,至少在健保之前,這些現象不存在。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研究:部份癌症由感染所引起 防感染或可防癌

中廣新聞網 – 2012年5月10日 上午9:04






據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一項最新研究顯示,人類的癌症中,有一大部分,是由「感染」所導致的。而這些感染,則幾乎都是可預防,或是可治療的,這應該可以給癌症防治工作,指引出一個新方向。


報導說,根據這項研究,全世界每六個癌症病患中,有一個是由感染所引起的。這代表「感染性疾病」造成世界上每年大約發生兩百萬例的癌症,而這個比例在開發中國家更高。


研究小組初步發現,有四種病毒感染比較容易致癌,其中包括人類乳突病毒、幽門螺旋桿菌,還有B肝及C肝病毒。這些病毒可能導致子宮頸癌、胃腸癌,以及肝癌。


法國的國際癌症研究小組說,各國應該加強努力,利用「接種疫苗」與「抗菌治療」的方式,控制感染的發生。


鄭醫師補充:


日前有網友詢問我哪些感染會增加致癌風險,上面的報導就有清楚的說明。


HPV上市不到十年,是製造藥廠主推的產品,B肝已有疫苗,大家都知道。幽門螺旋桿菌,是以抗生素來做滅菌治療,C肝目前還沒有疫苗。


此外,最近英國癌症學術研究機構發現,英國癌症死亡率大幅下降,除了癌症篩檢技術提升之外,研究人員推估與這幾年大力推廣的健康概念有關,也就是戒菸與戒酒,以下摘錄自相關報導內容:


根據英國癌症研究中心統計,從1971年至2010年,50至59歲的罹癌死亡率已減少40%,每年約有7千人被成功治癒。此外,數以萬計的人都因為早期發現、早期治療而成功戰勝病魔。

癌症中心首席醫師強森教授表示,近40年吸菸人數的減少有效減低癌症的罹患人數;此外,新藥的研發、癌症篩檢技術的進步、癌症治療技術的日新月異,包括手術、放射治療和化學治療方式益發進步,即使不幸罹患癌症,也很有機會痊癒。

癌症中心執行長庫瑪教授說,雖然吸菸人數有顯著地減少,但菸害仍是造成民眾罹癌的主要原因,他向政府請願,希望其能控管香菸廣告的行銷方式,才不會有更多孩子被其酷炫的營銷技巧所誘惑,進而嘗試吸菸。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護士投稿CNN 怨血汗醫院






中央社 – 2012年4月18日 上午10:14






(中央社記者龍瑞雲台北18日電)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日前來台拍攝全民健保專題,與此同時,台灣現職護理人員主動投稿到CNN的iReport並獲刊戴,健保制度讓全民都保,然而卻忽視醫事人員正面臨的困境。


衛生署表示,感謝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針對全民健保醫療制度專題報導,並與英國及瑞士健保制度相比,從台灣經驗探討如何拯救美國健保制度。


衛生署表示,報導提及英國是以高稅率支付龐大醫療費用,且其醫療排隊等候時間過長。瑞士健保支出占國內生產毛額(GDP)11%。在全民健保制度下,台灣醫療服務便宜且涵蓋全民。


美國的健保支出占國內生產毛額高達17%,高於其他國家,但美國人民平均壽命、嬰兒死亡率及病患滿意度卻不如他國,CNN認為台灣是一個很重要的學習機會。


與此同時,基層護理師勇敢站出來,林美琪(Maggie Lin)以「台灣護理師的黑暗期(The darkmoment of nurses in Taiwan)」為題,投稿文章到CNNiReport,並被刊戴。


林美琪受訪時表示,投稿動機因護士荒問題日益嚴重,然而血汗醫院仍是存在。全民健保制度的好是世界驕傲,連CNN都稱讚,民眾也引以為榮,而這卻忽視台灣醫療院所正面臨的困境。


文中提到台灣護理人員職場環境改變,讓護理人員陷入黑暗期,全民健保制度建立起的完美無瑕醫療制度,民眾繳納健保費用低而獲得最好治療與照顧,終致醫院醫事人力短缺,而這卻是政府不願意面對的真實問題。


林美琪表示,護理人員職業環境一直惡化,低薪資、超時工作、低護病比,護士荒、人力不足讓她們沒有權利生病,即便打著點滴、被病魔纏身仍需工作的情況每家醫院都可見。超時工作也沒有獲得加班費或休假,或有醫院用違法且不合理時薪買假。


監察委員尹祚芊表示,吃到飽的全民健保,民眾不用白不用的心態,再加上醫院不斷壓榨著醫事人員等,構成今日的血汗醫院。她嘆氣也無奈的說,健保費用又不能增加,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再這樣下去,健保恐有一天會招架不住。1010418


鄭醫師補充:


繳低廉的保費,什麼病都可以用健保給付的全民健保,在健保利用率不斷上升,保費難以調升的收支不平衡狀態下,醫療院所所得到的健保給付七折八扣,醫院基於成本考量,導致醫療專業人力過度負荷,醫療品質恐怕只會大打折扣,健保制度無法確保醫療服務品質的穩定,遲早有一天會崩盤。


健保既是保險,應該回到保險的精神,以保險角度來看,保險是為意外作準備,以醫療來說,重大疾病才是意外,小病若是要也要保險給付,必須多付保費,這才符合保險的精神。不然就是小病就醫,應該回歸使用者付費,也就是看小病當事人看診費用的分擔成數必須提高,如此才能抑止健保資源的濫用,讓健保得以永續生存。


有人說過,大政治家看百年,中政治家看十年,期待有遠見的為政者早日展現魄力,為幾近陳疴的健保制度注入改革的強心針,振衰起弊,健保也才能能永續經營,為醫療健保樹立真正典範!否則殺雞取卵,健保更大危機將不遠矣!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依家戶總所得開徵 葉金川:過於理想

作者: 張睿纖╱台北報導 | 中時電子報 – 2012年4月9日 上午5:30






中國時報【張睿纖╱台北報導】


二代健保明年一月上路,外界對「補充保費」批評聲浪不斷。前衛生署長葉金川昨天表示,二代健保是漸進式改革,應先執行後,再進行修改。原先規畫的依家戶總所得開徵保費則是「老鼠幫貓掛鈴鐺」且過於理想,恐怕很難做到。


前衛生署長楊志良大力主張依家戶總所得開徵保費,面對葉金川有關過於理想的說法,楊志良只回應,「家戶總所得」是眾多財稅專家的集思廣益,可行與否,應該問財稅專家最清楚,「二代健保現在都到這個地步了,也只好先做做看再說。」


外界質疑二代健保補充保費收取的項目不公,且民眾對那些項目需加收補充保費也不了解。葉金川表示,項目不公平問題可以再討論,但先開徵、增加保費收入,解決健保財務壓力,總比不進行好。


他說,不管是依家戶總所得開徵或加徵補充保費,都有不足之處。如果補充保費有不公平,家戶總所得也有,不應衛生署提出要加微補充保費,就故意凸顯這個問題。


二代健保財務是否可以撐到民國一○五年?葉金川強調,他的意見很簡單,就是「做了再說,Just do it!」二代健保應是漸進式的,先看實際執行能夠收取多少保費,再規劃三代健保,「先試看看,才知道下一步該怎麼做!」


 


鄭醫師補充:


不管是二代健保或者是家戶所得,健保的支出仍無法節制一直增加,羊毛長在羊身上,當然要增加健保費。目前健保財務最大問題仍在於無法適當節制,這部分是人性使然。昨晚我和一位復健科專科醫師談到這部分,他提到加拿大的醫療保險作得很好,但當地居民就醫,每次還是得自掏腰包,相當於八百元台幣左右的費用,因此當事人在就醫時,會考慮部分負擔的增加而節制使用。真正的保險概念應該是保重大意外疾病,如果連小病都要保,當事人必須付出高額的保險費用,但本地的健保完全不是這回事。


提醒大家健保保費只會一直增加,醫療院所並未受益,因為健保局限制成長,除了利用各種方式來刪除健保費用,醫院的專業人員服務量越來越大(因未適當節制),醫療收入未隨之升高反而直直落,這部分反應在護理人力缺乏以及薪資不合理現象,更容易印證!


期待有魄力的為政者早日面對健保存續的關鍵因素,勇於提出改革,中止健保支出持續無休無止的成長,國庫負擔陳疴,民怨四起,專業人員亦難以平衡之現象能夠止息,實為萬民之幸!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小睡片刻 K書更靈光

作者: 【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 | 台灣新生報 – 2012年3月26日 上午12:35






學生下課時間打瞌睡,可以幫助學習、記憶。美國聖母大學最新研究發現,學習新東西後小睡片刻,較能將新學到的東西牢牢記住,較不容易忘掉。


研究成果近日已發表於「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期刊(PLOSOne)。美國聖母大學心理學家潔西卡‧佩恩研究團隊以兩百零位學生為研究對象,這些學生每天晚上都至少睡滿六小時。


學生被隨機分成三組,一組記憶陳述性字句,另一組記憶的字句有語意關聯性,還有一組則記憶彼此間完全沒有關聯的字句。他們在早上九點或晚上九點學習新字句,在學習新字句三十分鐘、十二小時或二十四小時後接受考試。


陳述性記憶是指一個人記憶事件、事實的能力,這類記憶又被細分為「事件性記憶」與「知識性記憶」。一般人每天都得運用事件性記憶與知識性記憶,這樣停車的時候才記得車子停在哪裡,對其他同事的穿衣好惡,也才能多作了解。


十二小時後的考試複試結果顯示,睡覺起床後,可以記起比較多的東西,測驗成績比較好。研究人員讓學生二十四小時再作測驗,結果發現,學習、記憶新東西後小睡片刻,記憶效果會明顯提升。


佩恩表示,研究結果證實,學習新知識後馬上睡覺,可幫助提升記憶能力。由此可知,睡眠對記憶、學習非常重要。如果想將新資訊牢牢記在心裡,最好先去好好睡個覺,學習才會事半功倍。


鄭醫師補充:


學習要紮實,記憶要長久,睡眠一定要充足,上述研究充分證實這樣的論點,有興趣的人可以參閱研究全文:


http://www.plosone.org/article/info%3Adoi%2F10.1371%2Fjournal.pone.0033079


研究引用來源:


PLoS ONE: Research Article, published 22 Mar 2012 10.1371/journal.pone.0033079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用藥風險書面說明 立委擬修法

中央社 – 2012年3月25日 下午5:01






(中央社記者陳偉婷台北25日電)中國國民黨籍立法委員鄭汝芬提案修改醫師法部分條文,明定醫師須告知病患用藥風險及是否為適應症外用藥,並以書面確實告知風險,保護病人用藥安全。


鄭汝芬表示,藥害救濟法規定,如符合當時醫學原理及用藥適應性者的適應症外用藥,若產生藥害,也可申請藥害救濟;實務上許多醫生用藥沿襲經驗傳承,未必清楚是否為適應症外用藥,也沒明確告知病患用藥風險和副作用,導致用藥糾紛。


她說,民國88年時某醫院為產婦接生,醫師使用非核准用來催生的藥物,且事前沒充分告訴產婦可能的風險和副作用,也沒告訴產婦有其他經行政院衛生署核可使用的催生藥物,術後也沒全程監測母子狀況,導致胎兒出生後腦水腫、腦性麻痺等傷害。


鄭汝芬表示,醫學實務上,使用適應症外藥物情形頗普遍,醫師為病患治療前應清楚說明藥物的作用和副作用,讓病患充分理解。


鄭汝芬提出醫師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明定醫師診治病人時,應向病人或其家屬告知病情、治療方針、處置、用藥風險與是否為適應症外用藥、預後情形及可能的不良反應;若醫師開藥為適應症外用藥,醫師應以書面確實告知病人用藥風險。10103


鄭醫師補充:


在先進國家,醫師開藥必須先知會相關作用及風險,如果沒有事先告知,服藥患者一旦出現嚴重藥物副作用或者後遺症,開藥的醫師可是會面臨高額的賠償訴訟官司,這方面的判例,精神科用藥產生的糾紛不在少數。在國內目前尚未有相關法令來規範,我建議至少開藥醫師把相關副作用或者適應症外使用的潛在危險性在知會患者或家屬的同時,請他們在病歷上簽字,一來幫助醫師善盡告知義務,二來也可以保障醫師。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術後一個月內 瘦子死亡率較高

作者: 諶悠文╱綜合報導 | 中時電子報 – 2012年3月22日 上午5:30






中國時報【諶悠文╱綜合報導】


一般人常認為瘦的人比較健康,但美國一項研究顯示,身體質量指數(BMI)不超過廿三的瘦子,手術後第一個月的死亡率,比BMI值介於廿六至廿九的體重過重者足足高出四十%


維吉尼亞大學醫學院研究員史塔肯柏與其同事分析二○○五至二○○六間,在一八三家醫院中心動過手術的十八萬九千五百多名病患,依BMI值分為五組,計算各組的死亡風險,並與中間組(BMI介於廿六.三至廿九.七)對照。


研究人員發現,約三千兩百名病患在手術後卅天內死亡,其中BMI低於廿三.一的患者占二.八%,介於廿六.三至廿九.七的中間組患者占一.五%,前者明顯高於後者。以身高一六○公分的人而言,體重要五十九公斤,BMI值才會到達廿三。


研究人員也發現,體重過重與肥胖或非常肥胖患者的死亡風險並無差別。相關論文發表於《外科檔案》(Archives of Surgery)。


史塔肯柏表示,低BMI值應該被視為手術後死亡的一個重要危險因子,原因可能是體重過輕的患者比較虛弱,或是手術前不久才大幅減重。依世界衛生組織的標準,BMI低於十八.五才算體重過輕。


其他多項研究也指出,比起肥胖病患,體重過輕的病患出現內出血、肺炎、延長住在加護病房的時間以及需要輸血的機率較高。研究認為,醫師規畫術後醫療照顧時,應該把病患的胖瘦列入考量。


鄭醫師補充:


1.BMI的算法:


體重/身高(以米計)*2,舉例來說,一個人身高160,體重59公斤,算法就是59除以1.6兩次,BMI值為23。時下的名模或者明星她們的BMI值都遠遠低於23。


2.體重太輕,健康威脅不下於體重過重的危害,在身心科門診不時會看到的厭食症,死亡率比一般人高出五倍。著名的西洋流行音樂團體卡本特兄妹的主唱就是罹患厭食症而身亡。相關文章請參閱: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25025


3.上述的研究原文摘要為:


http://archsurg.ama-assn.org/cgi/content/short/147/3/236


引用來源:


Arch Surg. 2012;147(3):236-242. doi:10.1001/archsurg.2011.310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根據最新發表的「眼科」期刊的研究報告顯示:會導致勢力快速退化的青光眼,不只是一種眼疾,更是一種 神經退化疾病,讓大腦細胞退化甚至死亡的狀況會伴隨產生,因此研究人員建議最好青光眼列為與失智症或者示巴金森氏症同級的大腦退化疾病來看待及處理。


青光眼經常伴隨眼壓升高,目前可以用藥水或者手術來降低眼壓保護視力,但研究人員發現有些人即便做過這些治療,眼壓降低,視力回復仍然有限或者效果不彰。這種現象激發研究人員想樣在眼壓之外探索青光眼的病因,新研究是把研究重點擺在一種稱之為視網膜神經節細胞(retinal ganglion cells ,簡稱RGCs)上,這是經由連結眼睛到大腦視神經,幫助人們看見的神經細胞,目前希望透過藥物或者電刺激保護這種重要的神經細胞來預防視力及大腦神經的退化,假使這項研究成功,那麼未來青光眼治療就不是只有預防視力的退化而已,而是可以挽救視力。


研究的來源可以參閱:


Elma E. Chang, Jeffrey L. Goldberg. Glaucoma 2.0: Neuroprotection, Neuroregeneration, Neuroenhancement. Ophthalmology, 2012; DOI: 10.1016/j.ophtha.2011.11.003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早晨深夜 心臟病奪命高峰

作者: 【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 | 台灣新生報 – 2012年2月24日 上午12:01





美國研究發現,早晨起床後與深夜是心臟病發作高峰期,患者較容易在這時候突然心臟病發作,甚至失去性命,背後主要原因可能與身體掌管生理時鐘的化學物質有關。


這項研究發表於「自然」期刊。美國凱斯西儲大學醫學院與貝勒醫學院研究人員共同進行老鼠實驗,研究發現,有一種稱為「Klf15」的鋅指蛋白會受生理時鐘控制,在一整天時間,這種蛋白濃度會隨時間上升、下降,而這種蛋白控制離子通道,進而操控心臟跳動。這種蛋白過多、過少都會引起心律不整,導致猝死風險上升。


研究人員指出,「Klf15」蛋白出現變化,就會影響心肌鉀離子運作,進而縮短或延長心臟肌肉收縮時間,當心臟跳動出問題,就無法充分將血液打出心臟,對血液流動便會造成衝擊。


英國國家廣播電台(BBC)指出,身體晝夜節奏往往與外在環境相互配合,人體之所以會有時差,就是身體晝夜節奏無法與周圍環境同步,因而引起種種不適現象。醫界認為,白天、晚上心律不整發生機率不同,而這次研究更發現心律不整背後的機制反應。


 


鄭醫師補充:


對心臟科而言,生理時鐘會影響心臟病發作而且找到其背後影響的機轉,這的確是重大的發現,上述研究的來源:


Darwin Jeyaraj, Saptarsi M. Haldar, Xiaoping Wan, Mark D. McCauley, Jürgen A. Ripperger, Kun Hu, Yuan Lu, Betty L. Eapen, Nikunj Sharma, Eckhard Ficker, Michael J. Cutler, James Gulick, Atsushi Sanbe, Jeffrey Robbins, Sophie Demolombe, Roman V. Kondratov, Steven A. Shea, Urs Albrecht, Xander H. T. Wehrens, David S. Rosenbaum, Mukesh K. Jain. Circadian rhythms govern cardiac repolarization and arrhythmogenesis. Nature, 2012; DOI: 10.1038/nature10852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