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議題討論 (389)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癮君子得牙周病 機率高出五倍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早上起床刷牙洗臉是大家都會有的生活習慣,但若因忙碌或其他因素,而忽略掉了刷牙這個重要環節,就要特別小心了,日常沒做好口腔清潔罹患牙周病的比率就會相當高,牙周病是牙齒周圍組織的疾病,刷牙不確實牙肉容易堆積牙菌膜,牙菌膜細菌所分泌的毒素會導致牙周發炎,引起牙周病。

 

 

吸菸者的患病機率會比一般人高出五倍,原因是吸煙導致輕微牙周病症狀變得不明顯,香煙中的尼古丁會使血管收縮,會減緩牙周病初期的出血現象,患者不易察覺牙肉已經發炎,病情也不知不覺地惡化下去

 

 

嚴重時會有牙齦萎縮、牙縫增闊現象

 

 

牙周病的患者會有牙齦紅腫、有口臭的症狀,嚴重的還會有牙齦萎縮、牙縫增闊,甚至整顆牙齒鬆脫的現象,在咀嚼食物時變得相當困難,由於牙齦萎縮後,導致牙齒敏感,在吃冷熱酸甜的食物時,容易感到敏感疼痛,牙周病不但影響儀容外表,而且會妨礙他們的正常社交生活,生活品質與身心健康都受到很大的影響。

牙周病可能引起全身疾病及孕婦早產 不可不慎

 

 

此外,牙周病還有可能引起全身疾病,如慢性腎炎、糖尿病,甚至是心血管疾病,研究發現,冠狀動脈阻塞和牙周細菌可能有關聯,糖尿病患者若控制牙周病可改善糖尿病情形,而罹患牙周病的懷孕婦女比正常懷孕婦女有1.5~1.9倍早產的可能。

鄭醫師補充:

吸菸和牙周病對身體都是壓力,長期下來慢性疾病容易纏身,身體退化更快。戒菸,有牙周病問題務必找專業處理,配合醫囑潔牙,遠離牙周病可以預防許多慢性疾病的發生,因為牙周病其事就是一種身體的慢性感染發炎,從局部進而影響全身器官。

參考文獻:

1.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9722693

2.Gautam DK, Jindal V, Gupta SC, Tuli A, Kotwal B, Thakur R. Effect of cigarette smoking on the periodontal health status: A comparative, cross sectional study. Journal of Indian Society of Periodontology. 2011;15(4):383-387. doi:10.4103/0972-124X.92575.

http://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3283937/#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飲食會影響尿酸值!愛喝OO小心引發痛風

 

【早安健康/ELSEVIER全球醫藥新知】痛風(Gout)的前身是高尿酸血症(hyperuricemia),尿酸過高的原因,有些是體質因素,有些則和飲食有關。《The Lancet》刊登美國哈佛醫學院(Harvard Medical School)的研究指出,痛風患者也許應該避免飲用部分含酒精飲料,包括啤酒(beer)、烈酒(spirits)等等。

 為了研究各種酒精飲料對於痛風發作的短期風險,作者招募47,150位實驗前無痛風病史的男性受試者,請受試者固定時間持續接受問卷調查,回答有關痛風發作、用藥情況、運動情況、飲酒狀況及飲食條件等問題。

 追蹤結果發現,受試者飲用部分酒精飲料越多,可能造成痛風發生的風險增加。其中啤酒和痛風風險增加的關聯比烈酒還要高;而適度飲用葡萄酒(wine)與痛風風險的增加不具關聯性

 本文出自 ELSEVIER全球醫藥新知

 新聞出處:http://www.reuters.com/article/us-alcohol-wine-idUSBREA0U1VD20140131

 研究刊登在《The Lancet》第363卷第9417期 第1277-1281頁

 https://www.hss.edu/conditions_new-data-diet-alcohol-risk-gout.asp

鄭醫師補充:

 在此更正一下,這篇研究的作者其實是要提醒大家:所有種類的酒精飲料,均會增加痛風發作的風險,即使是適量飲用,因此痛風病史的患者,最好嚴格節制任何酒精飲料的飲用:

Episodic alcohol consumption, regardless of type of alcoholic beverage, was associated with an increased risk of recurrent gout attacks, including potentially with moderate amounts. Individuals with gout should limit alcohol intake of all types to reduce the risk of recurrent gout attacks.

參考文獻:

 

Alcohol Quantity and Type on Risk of Recurrent Gout Attacks: An Internet-based Case-crossover Study

 

Neogi, Tuhina et al.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Medicine , Volume 127 , Issue 4 , 311 - 318

 

http://www.amjmed.com/article/S0002-9343(14)00032-1/abstract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飽和脂肪揹黑鍋?碳水化合物最傷心

喜歡吃肥肉、冰淇淋、奶油等「高飽和脂肪酸」的食物嗎?「高飽和脂肪酸」長期被視為是誘發心臟病、肥胖等疾病的禍源,但是根據日本《門戶網站》(livedoor)引述美國線上科學雜誌《Plos One》的一項最新研究,卻可能顛覆這樣的說法。研究直指「碳水化合物」才是導致血液「棕櫚油酸」的脂肪酸濃度上升、提高心臟病和糖尿病風險的罪魁禍首!

血漿飽和脂肪酸濃度過高 有害健康

美國俄亥俄州州立大學人類科學系教授Jeff Volek指出,食品營養界常告誡民眾,若想遠離心血管疾病,就要遠離高飽和脂肪酸食物。但是,英國也有研究發現飲食中飽和脂肪酸的攝取與心臟疾病並無直接關連的證據。

Volek教授指出,膳食中的飽和脂肪酸並不可怕,因為經過人體消化,會被轉化為人體所需的能量,代謝不了的才會以「血漿飽和脂肪酸」的方式,儲存於血液中。其實,各類食物經過消化後,剩餘的都有可能被人體轉化為血漿飽和脂肪酸。所以真正影響人體健康的,其實是血漿飽和脂肪酸累積的濃度,過高則容易伴隨肥胖、三高等疾病,進而再誘發心血管疾病。

碳水化合物吃愈多 血漿飽和脂肪酸增多

Volek教授於是帶領研究,想找出哪一種食物會造成血漿飽和脂肪酸的囤積。研究團隊設計了兩種飲食,一種含有較高飽和脂肪酸,另一種含有較高碳水化合物,結果發現,高飽和脂肪酸的飲食並不會增加血漿飽和脂肪酸。反之,令研究團隊意外的是,吃越多碳水化合物,血漿飽和脂肪酸竟然愈高!

研究小組對參加實驗的16人進行為期4個半月嚴格的飲食控管,並每隔3周改變一次膳食設計,調整飲食中碳水化合物、總脂質,以及飽和脂肪酸的高低。

結果發現,當膳食飽和脂肪酸增加時,如增加起司、奶油等食物,甚至增加原先攝取量的2至3倍,同時搭配碳水化合物總量減少,血漿飽和脂肪酸總量並無上升趨勢,反而下降了。

棕櫚油酸囤積 誘發肥胖與心血管疾病

但是,當碳水化合物食物被調升時,如增加全穀類的份量,血漿飽和脂肪酸就會跟著增加。研究人員也發現,碳水化合物攝取量的多寡,更決定了名為「棕櫚油酸」的脂肪酸濃度。若是吃進越多碳水化合物,血液中棕櫚油酸會越多。根據既有研究指出,棕櫚油酸濃度越高,肥胖、慢性發炎病症就越容易纏身,且胰島素作用會受干擾,糖耐量減低,代謝率減弱,容易誘發第2型糖尿病。並有發生心臟疾病、攝護腺癌等疾病的風險。

Volek教授表示,這次研究的成果發現,高飽和脂肪酸的食物或許長期揹了個黑鍋,反而讓碳水化合物增加棕櫚油酸而引發心臟病、肥胖等病症的關係被忽略了。他指出,脂肪酸對人體的傷害,是要被轉化為血漿飽和脂肪酸,儲存於血液中,才會對心血管等造成傷害。而此次實驗發現,碳水化合物食物才是更容易被轉成有害脂質,儲存於血液中的食物。

 

參考文獻:

Volk BM, Kunces LJ, Freidenreich DJ, Kupchak BR, Saenz C, et al. (2014) Effects of Step-Wise Increases in Dietary Carbohydrate on Circulating Saturated Fatty Acids and Palmitoleic Acid in Adults with Metabolic Syndrome. PLoS ONE 9(11): e113605. doi:10.1371/journal.pone.0113605

http://www.plosone.org/article/info%3Adoi%2F10.1371%2Fjournal.pone.0113605

大型研究:飽和脂肪無害心臟

 

(中央社台北19日電)一項大型研究認定,沒有證據顯示飽和脂肪與心臟疾病有關係,推翻了流傳數十年的飲食建議,並稱敦促民眾避開「不健康」脂肪,以遠離心臟疾病的指導方針是錯誤的。

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於勸告民眾避開像奶油等飽和脂肪數十年後,科學家如今發現,沒有證據可證明飽和脂肪與心臟問題有關連。

一項分析大量現有資料的「大型」研究也說,所謂的健康多元不飽和脂肪,像是葵花油,整體來說,不會對心臟疾病風險產生影響。

相較之下,名為十七酸(margaric acid)的乳品脂肪,反而能「顯著降低」風險,棕櫚油與動物產品中的兩種飽和脂肪,跟心臟疾病只有「微弱關連」。

魚油中的兩種omega-3脂肪酸--EPA與DHA,以及omega-6脂肪酸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與心臟疾病風險較低有關。不過,omega-3與omega-6補充劑似乎沒有益處。

劍橋大學的主要研究人員周德里(RajivChowdhury)說:「這些有趣的結果,可能可激勵拓展新的科學調查方向,並鼓勵徹底重新評估目前的營養指導方針」。

研究結果刊登於美國「內科醫學年鑑」(Annalsof Internal Medicine),研究團隊是從72篇研究報告資料進行統合分析,這些研究報告涉及18國的60萬名參與者。1030319

 

參考文獻:

Rajiv Chowdhury, Samantha Warnakula, Setor Kunutsor, Francesca Crowe, Heather A. Ward, Laura Johnson, Oscar H. Franco, Adam S. Butterworth, Nita G. Forouhi, Simon G. Thompson, Kay-Tee Khaw, Dariush Mozaffarian, John Danesh, Emanuele Di Angelantonio; Association of Dietary, Circulating, and Supplement Fatty Acids With Coronary Risk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2014 Mar;160(6):398-406.

http://annals.org/article.aspx?articleid=1846638

鄭醫師補充:

18國,超過60萬名以上的參與者分析,這是非常有力的證據:提醒我們飽和脂肪酸使用並不會增加心臟病風險。反式脂肪酸才會。而飽和脂肪酸即使增加攝取,也不會導致血漿的飽和脂肪酸升高,精緻飲食的碳水化合物量過多,才是讓血漿的飽和脂肪酸濃度升高的原因。近幾年的研究已經顛覆過時的觀念。

前陣子,關於椰子油的爭議,主要著眼點,便是椰子油本身是飽和脂肪酸,是否適合長期使用?我想這兩篇最大規模研究發表可以平息這個爭論。此外,建議大家的食用油不要限於單一油種來源,畢竟,脂肪酸的平衡才是重點。

誠摯呼籲大家不要再給飽和脂肪酸(例如豬油、椰子油等等)貼標籤了。反式脂肪酸以及碳水化合物才是這代謝疾病的元凶。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血壓測中風 在家量更準

日本最新研究發現,在家中自己測量血壓,比在醫院、讓醫師量血壓,更能精準預測心臟病、中風風險。

研究顯示,高血壓患者早上在家中量血壓時,若收縮壓超過一百四十五毫米‧汞柱,心臟病、中風風險便會比收縮壓一百二十五毫米‧汞柱者高出許多

日本自治醫科大學心血管醫學系主任、教授桂田健一表示,根據臨床研究顯示,早上在家測出的血壓指數,可能比在診間所測出的血壓指數更能精準預測心臟病、中風發生風險。

桂田健一指出,很少有學者研究在家測量血壓是否能精準預測心臟病、中風機率,這項大型居家量血壓研究是首次研究發現,早上在家量血壓,其血壓指數可能比在醫院、診間量血壓更具參考價值。

上述研究成果已發表於線上版的《美國心臟學院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研究團隊以兩萬一千多名高血壓患者為研究對象,患者平均年齡六十五歲,約追蹤兩年,其中有一百二十七人中風,還有一百二十一人有心臟方面問題

研究分析顯示,在家量血壓時,收縮壓超過一百四十五的人,中風風險比收縮壓在一百二十五以下者還要高。若在診間量血壓,收縮壓要到一百五十以上,比較對象為一百三十以下族群。才能忠實呈現中風風險高低。

而心臟病也是一樣,在家量血壓時,收縮壓在一百四十五以上,心臟病風險便明顯上升,比較對象為收縮壓在一百二十五以下族群。但若是在醫院診間,患者收縮壓在一百六十以上,心臟病風險才會顯著增加,其比較對象為收縮壓一百三十以下族群。

鄭醫師補充:

很少研究讓我們在家就能預測自己的健康風險,這項研究提醒我們,在家量血壓,收縮壓超過145毫米‧汞柱就是心臟病以及中風的危險警訊,萬不可輕忽。

參考文獻:

Kario K, Saito I, Kushiro T, et al. Morning Home Blood Pressure Is a Strong Predictor of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The HONEST Study. J Am Coll Cardiol. 2016;67(13):1519-1527. doi:10.1016/j.jacc.2016.01.037.

Kario K, Saito I, Kushiro T, et al. Morning Home Blood Pressure Is a Strong Predictor of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The HONEST Study. J Am Coll Cardiol. 2016;67(13):1519-1527. doi:10.1016/j.jacc.2016.01.037.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常吃果糖=尿酸高!研究:恐增痛風機率

 

【華人健康網文/微笑藥師網提供】從前常會聽到醫師囑咐病風的病患,必須限制所有富含普林的食物的攝取量,尤其像是內臟,例如肝臟和腎臟、海產等等,但你有聽說過,「尿酸偏高,小心吃糖!!」嗎?今天微笑藥師網與大家分享,尿酸與果糖的關係。

常吃果糖=尿酸高!研究:恐增痛風機率

是真的,果糖真的會使尿酸值升高,尤其是臺灣人愛喝的手搖杯飲料,市售的手搖飲料通常都是加蔗糖(50%葡萄糖+ 50%果糖)、高果糖糖漿(45%葡萄糖+ 55%果糖),或是果糖,微笑提醒尿酸值偏高的民眾,真的要小心吃糖(果糖)。

為什麼我們吃下肚的果糖會跟尿酸有關係呢?為什麼只有果糖被列入罪魁禍首呢,其實主要原因在於果糖與其它糖類的代謝途徑有不同。果糖代謝第一個步驟,在果糖酶(Fructokinase)的作用下,會轉為Fructose-1-phosphate,之後會再進行醛縮化,跟葡萄糖一樣。

但果糖代謝最大的不同點在於,Fructose代謝成Fructose-1-phosphate這路徑沒有「負回饋」的機制,也就是你吸收進入身體的果糖全部磷酸化,會大量消耗細胞內的ATP。而大量的ATP被脫磷酸轉為ADP,之後再變成AMP,這樣的過程也會加速AMP經過脫胺酶轉為IMP,而間接地增加尿酸的產生。

那到底喝下多少的果糖才會讓尿酸值上升呢?以下提供一些實驗數據提供參考

在 2008 年 1 月 Arthritis Rheum. 期刊的一篇文章說,多喝含糖飲料會增加高尿酸血症的危險。這篇文章是由 Hyon.K. Choi. 和加拿大關節炎研究中心的合作團隊所做的。研究者蒐集 1988-1994 美國 Third 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 的其中 1,476 位受試者的資料,分析飲用含糖飲料和高尿酸血症之間的關係。

常吃果糖=尿酸高!研究:恐增痛風機率

結果發現:以不喝含糖飲料者的尿酸濃度為對照組,則每天飲用少於 0.5 份、0.5~0.9 份、1.0~3.9 份、和大於 4 份者,其血中尿酸濃度分別增加了 0.08、0.15、0.03、和 0.42 mg/dl,而高尿酸血症則各增加了 1%、34%、51%、和 82%。喝代糖飲料,則沒有顯著地增加血中尿酸濃度。【2】

有一篇在 2010 年 11 月 24 日的 JAMA 期刊的文章,是 Hyon.K. Choi 醫師和波士頓大學的合作團隊所發表的。研究者從一個美國長期的臨床實驗 Nurses’ Health Study 收集了 78,906 位女護士從 1984-2006 年的資料,去分析其含糖飲料攝取量和痛風罹患率之間的關係。受試者在實驗開始前沒有痛風的症狀,而在 22 年研究期間共有 778 位被確診為痛風。研究者發現:【3】

以每個月少於一份含糖飲料者為對照組,則每天喝大約一份者的痛風罹患率增加 74%,每天喝兩份以上者的痛風罹患率是對照組的 2.4 倍;喝代糖飲料則沒有明顯地增加痛風罹患率。

以每月喝少於 1 杯 (6 盎司) 果汁為對照組,則每天喝一份者的痛風罹患率增加 41%,每天兩份以上者的痛風罹患率是對照組的 2.4 倍。

將含糖飲料和果汁合計,則含果糖飲料攝取量最高的 1/5 受試者,其痛風罹患率是最低 1/5 受試者的 1.62 倍。

果糖在影響尿酸含量方面,只有攝入果糖數量較大時.其促使血尿酸升高的作用才比較明顯,少量攝入果糖例如吃水果,並不會產生如此的效果。

所以痛風或高尿酸血症的患者不必禁忌水果,每天吃200克~400克水果,其所含果糖一般不至於達到「大量」的水平。在天然食物中,只有蜂蜜中含有大量的果糖,幾乎是其含糖量的二分之一。因此,痛風及高尿酸血症者不宜經常或大量食用蜂蜜。

參考文獻:

1.Sugar, Uric Acid, and the Etiology of Diabetes and Obesity. DIABETES, VOL. 62, OCTOBER 2013.

2.Sugar-sweetened soft drinks, diet soft drinks, and serum uric acid level: the Third 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 Arthritis Rheum. 2008 Jan 15;59(1):109-16. doi: 10.1002/art.23245.

3.Fructose-Rich Beverages and Risk of Gout in Women. JAMA. 2010;304(20):2270-2278.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食道染黴菌 以為火燒心

一名46歲男性吞嚥困難、食道有灼熱感,本以為是過年期間大吃大喝導致胃食道逆流(俗稱火燒心),自行購買胃藥服用未改善。就醫切片檢查證實遭黴菌感染。醫師認為男子因患有糖尿病,致免疫力低下,食道才會遭白色念珠菌感染。

九大自由診所醫師林忠成表示,食道黴菌感染可透過藥物治療痊癒,但長期忽略未治療者,可能造成食道穿孔或出血。

林忠成說,這名男子胃部不舒服已持續1個月以上,也沒有慢性病史,本以為他可能是長期服用含類固醇的止痛藥,才導致罕見的黴菌感染,經抽血檢驗,發現糖化血色素超標,應已罹患糖尿病一段時間。

林忠成指出,食道黴菌感染大多發生在慢性病或接受化療的癌症患者等免疫力低下族群,其他如高齡、配戴不適合的假牙或長期使用類固醇等族群,也可能遭感染,但在健康的成年男性身上相當罕見。

林忠成提醒有吞嚥困難、疼痛或胃食道逆流者,若症狀持續好幾個月未改善,甚至出現胸痛、吐酸水、嘔吐物有血絲等情況,應立刻就醫檢查。

鄭醫師補充:

類固醇服用,罹患糖尿病,兩者都會讓免疫力受影響。食道感染黴菌,這種案例非常少,定是因為其他身體因素導致。細心得臨床工作者在病歷資料蒐集時,一定可以找到清楚的軌跡,檢查只是確認而已。

有一項韓國的研究發現,食道的黴菌感染,最常見的合併症狀就是為食道逆流。患者經常可見有併用抗生素、類固醇以及其他草藥的狀況:

Choi, J. H., Lee, C. G., Lim, Y. J., Kang, H. W., Lim, C. Y., & Choi, J.-S. (2013). Prevalence and Risk Factors of Esophageal Candidiasis in Healthy Individuals: A Single Center Experience in Korea. Yonsei Medical Journal,54(1), 160–165. http://doi.org/10.3349/ymj.2013.54.1.160

http://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3521253/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養狗比養貓 更快樂

紐約曼哈頓維爾學院(Manhattanville College)研究人員表示,養狗的人比養貓的人快樂、勤懇,也較不神經質。

英國「每日電訊報」(Daily Telegraph)報導,研究結果顯示,在幸福、正面情緒、負面情緒程度或主要性格特徵方面,有沒有飼養寵物並無顯著差異。

不過,研究發現,相較於沒有養寵物的人,寵物飼主對生活的滿意程度較高,其中養狗的人在各種安適感評量分數,都優於養貓者。

研究人員說:「目前還不清楚有無飼養寵物並未造成差異的結果,是否因為適應飼主身分或寵物對安適感沒有造成強烈影響。」

研究人員說:「養狗者比養貓者快樂,部分原因與性格、情緒管理方式和需求滿足度有關。」

另一項最近公布的研究則顯示,狗狗對飼主的愛比貓咪來得多。

幾個小規模研究顯示,當飼主與愛犬互動時,人類本身與狗狗都會分泌催產素。催產素是使哺乳動物產生愛意的化學物質之一。

神經科學家檢測了狗狗與貓咪在和飼主玩耍前後,所分泌的催產素濃度。

結果顯示,狗狗分泌的催產素平均增加了五十七‧二%,貓咪則為十二%

鄭醫師補充:

催產素,又稱擁抱的荷爾蒙,愛的荷爾蒙。催產素讓人感到安全,有信賴感。因此催產素濃度越高,越能感到愛,反之,就會越防衛,越神經質。

俗語說:貓跟房子狗跟人。對於人的興趣,狗應該比貓多些。

去年一篇研究也告訴我們:狗知道人難過或者高興,透過狗狗看人的眼神,即能產生療癒效果。

參考原文報導:

http://www.mstarz.com/articles/104122/20160202/oxytocin-levels-study-determines-dogs-love-owners-more-cats-settled.htm

http://www.today.com/health/gazing-our-dogs-eyes-releases-cuddle-chemical-t15746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Man也沒有用 男人較易感冒

【台灣醒報記者陳正健綜合報導】面對感冒,男人比女人脆弱!英文有一個說詞叫「Man Flu」,形容男人只要一碰上感冒,就會表現得要死要活,其實這並非男性有意爭取同情,根據美國最新研究,在流感盛行時,比起柔弱的女性,男性更容易罹患感冒,原因是女性體內的雌激素有助抵抗病毒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研究人員搜集了男、女性的鼻部細胞樣本,並與A型病毒和雌激素放在一起。研究發現,女性細胞樣本這一組,對病毒有更多的抵抗

研究人員推測,雌激素具有抗病毒的功用,而且只在女體內有效。所以在流感盛行期間,當男人女人同時感冒的話,男性對病毒的抵抗力比較脆弱,症狀通常也比較嚴重

另外,不只是流感,許多醫學界人士也認為,雌激素有助抵禦肝炎、愛滋病和伊波拉病毒的感染。然而,這不代表女性無須注射流感疫苗。

日前史丹佛大學的研究也指出,雄激素(睪固酮)分泌愈多的男性,抵抗病毒的能力也愈差。相反的,女性體內較少雄激素,感冒機率也比男性更低,正好與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研究相呼應。

本研究刊登在《美國生理學會》期刊。

鄭醫師補充:

男女大不同,最關鍵的男性荷爾蒙與女性荷爾蒙得不同。對病毒抵抗力,女性的雌激素比較能保護免疫系統,男性的高固酮越高,免疫力越差,提醒大家留意。

參考文獻:

Estrogenic compounds reduce influenza A virus replication in primary human nasal epithelial cells derived from female, but not male, donors

Jackye Peretz, Andrew Pekosz, Andrew P. Lane, Sabra L. Klein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多數感冒不需服藥

大部分感冒不需要特別服藥,只要適當休息,憑藉著自體免疫力,就可以慢慢恢復健康,但部分民眾可能有生病一定要吃藥觀念,就算沒有看醫生,也會自己到藥房買藥,可能未按建議用量,增加副作用風險。

食藥署表示,曾有民眾只要生病,就會喝掉一整罐感冒糖漿,但未按照建議量使用藥品,反而提高副作用影響,加重身體負荷;大多數感冒都是病毒造成,一般病患只要充分休養,維持水份與電解質平衡,一至二周就能自行痊癒

感冒藥只能舒緩症狀,不能預防感冒,增加劑量不會加快痊癒時間,市售感冒藥含有多種成分,包含止痛退燒、抗組織胺、止咳化痰等,自行前往藥局購買藥品,一定要徹底與藥師討論,絕對不要擅自增加或併用多種感冒藥。

食藥署強調,發現身體不舒服,最好先就醫諮詢專業意見,確認體質與藥品合適劑量,有任何藥品問題都應該詢問藥師;如果自行購買藥品服用,不要同時服用類似藥品,絕對要避免飲酒,以免增加嗜睡與肝臟負擔。

鄭醫師補充:

大部分的感冒是病毒引發,病毒無法用抗生素來治療,同時,感冒藥只是症狀緩解,但輕率服藥,藥物反而增加身體負擔。然而許多人一出現疑似感冒症狀,便去藥局購買成藥自行服用,有一部分是拜藥商廣告效應所致。

絕大部分的感冒,不需服藥,即可自行痊癒。要縮短感冒病程,建議可以多服用維生素C,補充鋅以及相關的補充品。

出現疑似感冒症狀真正要看去醫療診所的狀況是重症狀況,也就是高燒不退,嗜睡等等狀況出現,這類即可能是流感出現的重症,建議趕緊檢查甚至住院,因為即容易出現病危狀況。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人均藥費破7千 藥改盟轟醫院「以藥養醫」

根據健保署統計,國人去年平均健保藥費為7千零28元,65歲以上民眾每年的平均藥費更高達2萬1千5百多元。台灣民眾真的有那麼愛吃藥?藥改盟招開記者會指出,每人平均藥費偏高的元兇,主要是醫院「以藥養醫」,讓藥品市場自由經濟受到扭曲所導致。

藥改盟發言人陳世雄表示,目前藥品單一的支付制度,是引發藥價差越來越大的主因,健保署不該一昧的砍藥價,而應針對所有藥物實施三合一制度,將溢價用於獎勵醫院,讓藥價回歸市場機制。:「三合一也就是說,過路成本加上醫院藥品管理費,加上獎勵金,這叫做三合一的給付,只要這樣做,醫院不以藥為利潤為目標,醫院就會用到病人想要給什麼藥就給什麼藥,然後再把剩餘的錢回歸到診療費要提升,服務費要提升。」

各黨總統候選人受邀代表中,唯一出席的民進黨政策會醫療小組召集人陳時中表示,針對藥改盟白皮書建議,如果將來蔡英文當選,將推動將合理的藥價差範圍入法、劃定學名藥下限價,以免藥價砍過頭,影響藥業生存;許多醫院的經營主要仰賴藥價差,所以在藥價差完全透明化同時,必須調高健保支付標準、調劑費等,讓醫師、藥師收入更為合理。他認為藥費差額負擔可行,但必須透過立法來確定遊戲規則。

針對藥改盟今天所提的政策改革白皮書,食藥署藥品組簡任技正祁若鳳代表接受,她說,食藥署重視藥界意見,會將白皮書帶回衛福部作為未來施政參考。

鄭醫師補充:

我舉雙手雙腳贊成這樣的制度改革。

我常在演講時一直強調一件事,醫師和醫院的收入應該和藥無關,因為藥開多,收入也提高,便是鼓勵醫師開藥行為,道理不證自明。若能降低不必要的用藥,且讓讓患者健康狀況提升,透過發獎勵金以及提高其他處置費或者治療費,醫療品質才能真正提升。

然而現在健保制度已變相淪為藥廠的銷售機器,即使不斷砍藥價,但因為藥價差始終存在,醫院以及醫師必須靠藥價差來獲取利潤,倒楣的就是看病的患者以及健保支出,始終難以控制。

真正要提升健保品質必須從這點來改革,請大家多支持這樣的改革計畫。會抗議阻擋的人大概就是藥廠和靠藥價差維生得醫師和醫療院所了。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慎服攝護腺肥大藥 短期增骨折、中風風險

台大醫院新竹分院急重症中心主任賴超倫醫師與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賴美淑教授所領導的研究團隊,發現沒有高血壓的病患,在剛開始服用攝護腺肥大藥物的短期間內,會增加骨折與中風的風險。研究結果分別發表在十一月份的英國臨床藥學期刊與十二月份的加拿大內科醫學會期刊。

甲型腎上腺阻斷劑是一種血管擴張藥物,用來降血壓。由於它也可以改善攝護腺肥大所引發的泌尿道阻滯症狀,近年來已成為治療攝護腺肥大的重要藥物。然而由於甲型腎上腺阻斷劑的血管擴張作用,會導致服藥初期血壓急速下降,病患可能出現血壓低下的副作用,如頭暈、跌倒、髖骨與股骨骨折與缺血性腦中風。

賴超倫醫師的研究係利用台灣全民健保資料庫,分析超過五千八百名五十歲以上台灣男性病患,結果顯示,沒有高血壓的攝護腺肥大病患,在剛開始服用甲型腎上腺阻斷劑的三周之內,與開始用藥二個月以前或二個月以後的基期相比,髖骨與股骨骨折的機率高出三成六,缺血性腦中風的風險更增加了二倍以上。特別的是,已經在服用高血壓藥物的病患,在開始服用甲型腎上腺阻斷劑之後,並沒有類似的風險,可能是原本就有高血壓的病患,對血壓下降有較高的耐受力。

因此賴超倫醫師提醒,沒有高血壓的攝護腺肥大病患,在剛開始服用甲型腎上腺阻斷劑時,要特別注意血壓的變化,以避免產生重大的併發症。

鄭醫師補充:

甲型腎上腺阻斷劑與一般抑制男性荷爾蒙生成的藥物不同,主要是改善泌尿道的阻塞,幫助排尿減少尿液滯留,殊不知藥物作用也會降低血壓,尤其是姿勢性低血壓的發生,在服藥初期經常可見。姿勢性低血壓就是躺或坐的時侯,突然起身會感到一陣暈眩無力,因為心臟來不直把血液打到大腦中,導致當事人發生跌倒的風險大增,骨折風險當然隨之提升。

至於缺血性中風,可能與藥物降低血壓有關,導致循環性統的壓力導致。比較安全的方式,建議透過整合醫學的方式幫助尿路動力的提升,同時也協助身體男性荷爾蒙正常代謝,幫助攝護腺良性肥大控制又能遠離副作用,手術是最後不得已的最後選項,大家應該都有此共識。

類似研究參考文獻: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9491559

http://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2594088/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綠茶喝多 損生殖力

上述研究成果已發表於《機能性食品期刊》(Journal of Functional Foods)。

美國加州大學爾灣分校藥理學副教授瑪塔‧賈法利研究團隊以不同劑量綠茶多酚進行實驗,想了解不同劑量綠茶多酚會對果蠅幼蟲、胚胎造成哪些影響。

研究結果顯示,當果蠅幼蟲攝取十毫克綠茶,不但體形顯得比較小,且後代數量更會急遽減少,果蠅吃下十毫克綠茶後,也會更容易飢餓,對熱氣也更為敏感,不過綠茶似乎會保護果蠅,幫助果蠅預防脫水。

研究人員也發現,果蠅一旦攝取大量綠茶,雌性後代的生殖能力會衰退,且壽命也縮減百分之十七,而雄性後代則沒有受到影響。此外,果蠅攝取十毫克綠茶後,生殖系統也容易產生異常,睪丸、卵巢都有萎縮現象。

賈法利認為,高劑量綠茶可能導致過多細胞死亡。綠茶是一項很受歡迎的飲品,多數人相信綠茶可促進大腦、心臟健康,還含有抗癌物質,不過有些研究顯示,攝取過量綠茶也會產生一些問題,有些老鼠、犬隻實驗顯示,大量攝取綠茶會讓體重大幅下降,對於胚胎發育也會產生負面影響。建議民眾飲用綠茶適量即可,最好不要大量飲用綠茶

鄭醫師補充:

綠茶固然有高抗氧化能力,但還有其他興奮性的成分,因此過度攝取,可能危害健康可能性應該存在。不過這是果蠅實驗,如有其他動物實驗甚至是對一些長期喝大量綠茶的人做身體調查以及健康數據分析,應該會更清楚相關效應是否存在?

參考文獻:

  1. Terry E. Lopez, Hoang M. Pham, Julia Barbour, Phillip Tran, Benjamin Van Nguyen, Sean P. Hogan, Richelle L. Homo, Volkan Coskun, Samuel E. Schriner, Mahtab Jafari. The impact of green tea polyphenols on development and reproduction in Drosophila melanogaster. Journal of Functional Foods, 2016; 20: 556 DOI: 10.1016/j.jff.2015.11.002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驚!台灣每年80萬人吃的抗生素 藏致命風險

皮膚病、泌尿道感染、肺炎常用,台灣每年超過80萬人次使用的第一線抗生素竟暗藏有致命危機!台大醫院今(26)天公布利用健保大數據所做的最新研究結果,發現抗生素「氟奎諾酮(Fluoroquinolone)」因會影響膠原蛋白和結締組織的形成,可能導致罕見但致死率很高的主動脈瘤或主動脈剝離的危險增加約2倍。

事實上,氟奎諾酮過去就因為造成一些病人產生肌腱發炎,甚至罕見的阿基里肌腱斷裂案例,2008年就被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要求在仿單上加註相關警語

台大醫院雲林分院急診部主任李建璋說,氟奎諾酮被普遍使用在肺炎和泌尿道、皮膚、軟組織的感染上,因比傳統的盤尼西林類,口服吸收好、效果佳、副作用少,近15年來已成為許多感染疾病的第一線治療藥物。

氟奎諾酮雖然普遍被認為是一個安全的藥物,但李建璋說,其藥理機轉上會影響膠原蛋白和結締組織的形成,人體中除了肌腱之外,富含膠原蛋白的主動脈也會受影響。

台大團隊經2年研究,利用健保大數據抓出主動脈剝離或主動脈瘤等病人,一一比照條件相符的相同病症對照組,發現若在過去60天之內曾用過氟奎諾酮者,風險十分明確。相關研究已於今年11月獲刊在國際頂尖醫學期刊 「JAMA Internal Medicine」。

李建璋說,研究顯示,60天以內曾使用3至7天氟奎諾酮抗生素、且吃的劑量越多,主動脈瘤或主動脈剝離的危險性就增加約2倍,而這兩者雖罕見、每一百萬個台灣人只有約100至200案,但致死率很高,如未接受緊急手術,死亡率高達6成。

民眾不需要過度恐慌!李建璋強調,雖然氟奎諾酮會導致主動脈瘤、主動脈剝離的風險增加,但是每6668至7704人次使用氟奎諾酮,才會增加1位主動脈剝離或主動脈瘤,估計國內每年約104至120人左右,但有些緊急時刻抗生素非用不可,利仍大於弊。

台大醫院團隊建議,有心血管疾病的病患,尤其是天生缺乏膠原蛋白的埃勒斯-當洛二氏症候群、馬凡氏症候群病人在吃抗生素前,必須跟醫師說明自己有心血管疾病的病史,能夠避免相關危險

鄭醫師補充:

1.第一線抗生素,使用機率高,到醫療院所就診,相關適應鄭榮異父用到此種抗生素。

2.抗生素會影響膠原蛋白形成,甚至引發致死率極高的主動脈瘤剝哩,一般人難以想像,連專業人員恐怕有不少人都不大清楚。

3.此研究刊載的期刊為國際頂尖醫學期刊 「JAMA Internal Medicine」,代表研究結果可信度極高。

4.感染科醫師都知道抗生素的使用三大原則:

a.能不用就不用。

b.能少用絕不多用。

c.萬一非用不可,請參考前兩項原則。

參考文獻:

Lee C, Lee M, Chen Y, et al. Risk of Aortic Dissection and Aortic Aneurysm in Patients Taking Oral Fluoroquinolone. JAMA Intern Med. 2015;175(11):1839-1847. doi:10.1001/jamainternmed.2015.5389.

http://archinte.jamanetwork.com/article.aspx?articleid=2451282

2012年的研究提醒我們此抗生素會提升視網膜剝離的風險:

Etminan M, Forooghian F, Brophy JM, Bird ST, Maberley D. Oral Fluoroquinolones and the Risk of Retinal Detachment. JAMA.2012;307(13):1414-1419. doi:10.1001/jama.2012.383.

http://jama.jamanetwork.com/article.aspx?articleid=1148331

FDA也提醒專業人員,此抗生素可能造成永久性的周邊神經損傷:

http://www.fda.gov/Drugs/DrugSafety/ucm365050.htm

此抗生素導致肌腱發炎甚至斷裂的風險可以參閱:

http://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2921747/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舔傷口有助於更快復原

舔傷口,好得快--這不再只是街坊傳聞!

環保網站ENN近日報導,一項最新研究證實,唾液中含有的黏液,在傷口癒合上扮演重要的角色。黏液會刺激白血球細胞建立起更好的防禦來對抗侵略者。

這項研究是由瑞典隆德大學(Lund University),以及來自丹麥哥本哈根、奧登斯(Odense)的研究人員組成的團隊所發表。

隆德大學感染醫學科的索倫森(Ole Sørensen)解釋說,「白血球細胞分布於口腔粘膜及身上其他地方,他們是身體對抗傳染原的第一道防線。口腔中的黏液能使白血球細胞撒出『網』來困住細菌。」

這種困住細菌的機制早在十年前就被發現,但現在,隆德大學研究團隊卻指出,口腔粘膜撒出的「網」含有特殊屬性。根據他們的研究,口腔黏膜的白血球細胞,比身上其他地方的白血球細胞所製造的「網」,可以更好地捕捉並殺害細菌

索倫森說,「似乎就是唾液中的黏液,可以刺激白血球細胞形成更有效的DNA和蛋白質網(來捕殺細菌)。」

鄭醫師補充:

常常看到動物受傷,牠們本能會直接去舔傷口,這樣做,其實可以加速傷口癒合,人也是如此,這篇報導就是很好的說明。

參考原文報導(裡面有清楚的圖片比較):

http://medicalxpress.com/news/2015-11-mucusthe-line-defence.html

參考文獻:

T. Mohanty et al. A novel mechanism for NETosis provides antimicrobial defense at the oral mucosa, Blood (2015). DOI: 10.1182/blood-2015-04-641142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香菜聞起來根本不香? 原來是基因作祟

(健康醫療網/記者許碩穎報導)香菜又叫芫荽,是大家最熟悉的提味品之一。在台灣,不少人嗜吃香菜,不論是魚丸湯還是豬血糕,都要大把大把的加入香菜提味;但也有不少人討厭香菜獨有的怪味,只要一聞到香菜就覺得噁心,在非洲,更認為香菜有撲鼻而來的肥皂味。
愛不愛香菜 地區大不同
根據德國《世界報》(DIE WELT)報導,有約2成的歐洲人認為香菜就是一種草本植物,與其他植物、香料無異。但在東南亞的情況就大不相同,不但普遍討厭香菜,有約2成的民眾不願意嘗試吃香菜。但在經常使用香料的中東地區,高達9成鍾愛這類的味道。
不愛香菜 基因決定
發表在《自然科學雜誌》的研究發現,人類的嗅覺受體基因「OR6A2」可接受含有醛類物質,而此受體基因有兩個變種,其中一個變種會強烈地突出香菜的味道,讓香菜聞起來像是肥皂味或其他難以接受的味道,而另一個變種則是鍾愛香菜味。
但研究團隊中的味覺和遺傳學研究人員都強調,不論喜愛香菜與否,並非只是由基因遺傳物質來決定,其實與文化因素、成長背景都有密切關聯。常有因原生家庭不吃香菜,但因另一半而接受香菜的經驗比比皆是,此研究的重點在於不同變種的嗅覺基因對於某種物質的嗅覺差異性。

鄭醫師補充:

相信周遭的親友,一定有人非常厭惡香菜的味道,去小吃攤吃東西,得特別囑咐店家,不准放香菜,真正的原因,原來是基因影響。

這真是有趣的研究報導,原來喜不喜歡某些氣味,可以由先天的基因決定。

參考文獻:

 

  1. Eriksson, N. et al. Preprint at http://arxiv.org/abs/1209.2096 (2012).

    Show context
  2. Mauer, L. K. Genetic Determinants of Cilantro Preference. MSc thesis, Univ. Toronto https://tspace.library.utoronto.ca/bitstream/1807/31335/1/Mauer_Lilli_K_201108_MSc_Thesis.pdf (2011).

    Show context
  3. Knaapila, A. et al. Chem. Senses http://dx.doi.org/10.1093/chemse/bjs070 (in the press).

    Show context
  4. Mauer, L. & El-Sohemy, A. Flavour http://dx.doi.org/10.1186/2044-7248-1-8 (2012).

    Show context
  5. Quynh, C. T. T., Iijima, Y. & Kubota, K. J. Agr. Food Chem. 58, 10931099 (2010).

    Show context

參考原文報導:

 

http://www.nature.com/news/soapy-taste-of-coriander-linked-to-genetic-variants-1.11398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婦人感冒整整1年 竟是黴菌惹禍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駱冠蓉/綜合報導)秋老虎的威力驚人,早晚溫差大,頭痛鼻塞你以為只是小感冒嗎?中國有一名婦人在去年秋天重感冒,一開始只買抗生素吃,後來不見成效,到醫院檢查是慢性鼻竇炎,治療後康復,短短半年又復發,而且病情加重影響嗅覺,依照之前的治療也不見起色,轉院後才發現,得到慢性鼻竇炎中的黴菌性鼻竇炎,是因為黴菌感染引起的,一般的抗生素治療無法根治,最好的方法是將黴菌從鼻竇清除乾淨。

鼻子是黴菌的溫床 戴口罩防感冒

當地醫師解釋,黴菌喜歡溫熱、潮濕的環境,而人的鼻竇內正好可提供這樣的生長環境,使之容易生存、繁殖。引發黴菌性鼻竇炎的原因有很多種,如果鼻竇本身有創傷,又長期待在衛生品質不高的環境裡,可能直接吸入藏在塵埃裡的黴菌,而發生感染,所以出入灰塵多的地方時應戴口罩,隨時保持空氣的流通。

自行服用抗生素 恐加重病情

現在很多人感冒後發燒,習慣性服用抗生素。但實際上,濫用抗生素,可因過度抑制細菌造成環境和體內正常的菌群失調,引起繼發性黴菌感染。這樣的病例並不少見,而且往往在生病初期誤認為普通感冒,而延誤了病情。潘醫生提醒,鼻竇炎和感冒有所不同,前者除了鼻塞流涕,通常還會出現眼眶附近或鼻子兩側有疼痛的症狀,一旦出現應迅速去耳鼻喉科就診。

鄭醫師補充:

黴菌到處都有,尤其是本地,為什麼絕大部分的人不會在鼻竇上長黴菌,這則報導提到婦人會罹患黴菌性的鼻竇炎?答案是當事人本身的用藥習慣偏差,她的慣性就是身體出現疑似感冒症狀便拿抗生素來吃,抗生素吃到最後,腸道菌叢嚴重失衡,好菌先被滅,之後壞菌長得快之故。

總之,疑似出現感染症狀,不見得一定是感染,而且抗生素止對細菌感染有作用,絕大部份的貿為病毒引發,吃抗生素不僅沒有幫助,還可能導致抗藥性,身體更容易被感染,提醒大家留意。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胸痛是不是心臟病引發? 驗血便知

今天公布的研究報告指出,只要簡單驗個血,就能知道求醫者的胸痛是否心臟病引起、接著會不會心臟病發,可因此避免非必要的住院。

法新社與英國「每日電訊報」報導,研究人員表示,胸痛者血液中的肌鈣蛋白量若是較低,幾乎就能排除接下來會心臟病發。研究人員測試6300名因胸痛到蘇格蘭與美國4間醫院掛急診的人,結果正確驗出其中2/3胸痛後不會心臟病發。為這2/3人驗血後,發現他們每公升血液含不到5毫微克的肌鈣蛋白。

研究團隊在醫學期刊「刺胳針」(TheLancet)寫道,換言之,低於這個門檻的人,可能就無需住院,而是會被送回家。「落實這個方法可降低可避免的住院率,對病患和衛生照護提供者都有莫大幫助。」

研究強調,以此方式測試前,應先查看病患病歷與個人檔案。

鄭醫師補充:

 troponin(肌鈣蛋白)這項檢測目前已經慢慢取代CPK-MB這項血液檢測,成為胸痛患者是否為心臟病引發的主要指標。

參考原文報導:

http://www.eurekalert.org/pub_releases/2015-10/tl-tln100615.php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健保推多付錢可選原廠藥 督保盟批荒謬

健保署2日表示,最快明年元旦起將試辦「藥物差額給付」計畫,原先不在健保給付範圍內的原廠藥,可以申請加入計畫,健保將給予學名藥的價格,中間的價差則由民眾自行負擔,讓民眾多一種選擇。不過民間團體抨擊,計畫根本是將買不起藥的民眾,視為三等國民。

由藥廠研發的「原廠藥」一旦過了專利期,其他藥廠就可以製造「學名藥」。由於品質相同,售價比較低,健保也會選擇給付比較便宜的學名藥,原廠藥就可能退出健保市場。不過,部分民眾與醫師還是會對學名藥缺乏信心,認為療效比不上原廠藥。

為了解決這項問題,健保署將推出試辦計畫,未來民眾只要負擔差額,就可選擇使用原廠藥。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組長施如亮說:『(原音)假設我學名藥10塊錢,那原廠藥願意來進入試辦計畫的話,我健保會幫民眾負責10塊錢,差額由廠商來訂,說他們到底要多少,等於說讓他(原廠藥)從外面再回到健保市場。』

這項計畫可能以國人常用的降血壓、降血糖等慢性病藥物為主。

對此,民間監督健保聯盟嚴詞批評這項計畫荒謬,發言人滕西華說,健保署當初實施「三同政策」強調原廠藥跟學名藥一樣好,民眾有什麼理由多花錢買品質一樣的藥品?她也反問,買不起原廠藥的人,難道就是三等國民?

滕西華說,之前捲入劣質藥品風波的都是台廠學名藥,政府應該去管理學名藥的品質,而非開放藥品差額負擔。

鄭醫師補充:

原廠藥藥效是否比較好?我想臨床醫師甚至服藥的患者都心知肚明。此政策推出,等於把心照不宣的事實公開而已。

學名藥的品質為何無法管控?我認為這才是關鍵。在此我要強調,不是所有的學名藥的藥效都不及原廠藥,但的確有不少學名藥,藥效實在差太多了。試問以健保資源去保護品質不佳的學名藥在醫療市場流通,不知哪一點說得過去?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研究:看太多A片 恐會造成大腦萎縮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為了增添生活情趣、增進伴侶間的情感以及調劑身心,有人都會藉由「愛情動作片」來達到此目的,但注意了,日前有項最新研究發現,A片、色情圖片雖然有助於提高性慾,但也可能會如同吸毒、酗酒般的上癮,進而增加大腦萎縮風險

長期處於高潮狀態 大腦恐會麻木

根據《每日郵報》指出,科學家研究發現,看A時大腦會分泌多巴胺,而這多巴胺主要負責腦中的情慾、感覺、傳遞興奮及開心資訊的傳遞,所以,當A片看太多,一直讓大腦處於高潮的狀態,等待一陣子後大腦就會變成「麻木狀態」時,就得靠更多A片才能尋求相同刺激了,而身體也會因此增加負擔,例如:發生親密關係時無法激起性慾、大腦中掌管認知、記憶的紋狀體會跟著萎縮

劍橋大學的研究人員表示,對於色情成癮者來說,在看色情資訊時,大腦掌管「上癮」的部分就會亮起燈來,而該部位受到刺激產生的歡愉感,與吸毒、酗酒者相似,所以提醒民眾,適量即可,以免看太多得到反效果。

鄭醫師補充:

這篇研究強調常看A片,等同於吸毒品。

要健康地訓練大腦分泌多巴胺,運動是最好的方式。

參考文獻:

http://www.dailymail.co.uk/health/article-3196809/It-induces-addiction-makes-men-hopeless-bed-discover-porn-affect-BRAIN.html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如何鍛鍊腹肌?

 

 有些人運動是為了健康,有些人是為了體態美觀,但你知道嗎,鍛鍊身體的核心肌群,可以同時兼顧健康與體態!健談圖文整理6項腹肌養成的居家動作,只要持之以恆,就能讓核心肌群更強而有力喔! 




人體的腹部周邊肌群是由許多肌肉組成,包括腹直肌、腹橫肌、腹內外斜肌、腰方肌、前鉅肌與髂腰肌群等,想要練成漂亮的六塊肌,除了鍛鍊肌肉,降低體脂肪也非常重要! 

鍛鍊腹部肌肉的運動方式如下: 

動作一:腹部捲曲訓練腹直肌 
平躺在地板上,下半身固定不動(可屈膝,腰椎較易平貼於地,也比較舒適),讓脊椎由頸椎、胸椎、腰椎(意識控制放在腰椎為主)開始一節一節捲曲,然後再以相反動作回復,可搭配適度阻力來增加運動強度。 

動作二:反向腹部捲曲訓練腹直肌 
平躺在地,固定上半身,下半身屈膝,讓脊椎由尾椎、薦椎、腰椎(意識控制放在腰椎為主)開始一節一節捲曲,然後再以相反動作回復,可搭配適度阻力來增加運動強度。 

動作三:平板式Plank訓練腹橫肌 
俯臥地面,上半身可用手掌或手肘撐地,下肢可用膝蓋或腳尖將身體撐起,身體脊椎保持自然曲線,維持髖關節的穩定。 

動作四:側屈訓練腰方肌 
雙腳站立地面或雙膝跪地,穩定骨盆,控制腰椎往單側方向彎曲;回到中心位置後,再往另一側彎曲。鍛鍊腰方肌時,注意動作的操作速度與阻力不宜過大,以免脊柱脫位。 

動作五:脊柱旋轉訓練腹內外斜肌 
仰臥地面,穩定上半身,將雙腳髖關節與膝關節保持90度,以水平面為動作方向,向單側傾倒雙腳與地面呈1度~89度(視訓練者當時身體負荷狀況而定),以達到旋轉腰椎的目的,反向亦然。此動作可搭配抗力球來操作,讓動作更確實。 

動作六:髖屈訓練髂腰肌群 
雙腳站立地面,將單腳(膝可伸直或彎曲)抬起接近身體,讓髖關節角度盡可能變小,再換腳施作。 

上述6個動作可視為一個循環,運動時,建議以動作的完整性為重點,並依個人體能狀況調整運動次數;如單項動作可做超過20下,則可適度增加阻力(負重、調整力臂),以增加運動強度。

鄭醫師補充:

要避免當大腹翁,小腹婆,除飲食控制外,腹肌訓練非常重要。

這邊提到的腹肌訓練方式,值得參考,但提醒大家不要只練腹肌,不練背肌,因為過度訓練腹肌,背肌肌力不足,恐有椎間盤突出風險,提醒大家留意。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