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議題討論 (389)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荔枝不能空腹吃 印度百名孩童半夜抽搐


印度東北部小鎮穆扎夫法爾普爾(Muzaffarpur)每年夏天都有數百名兒童突然發高燒、抽搐,進而死亡,近日醫學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針對此現象研究指出,死因可能跟當地盛產的荔枝有關。

 

一開始對於兒童染怪病,專家以為只是貧窮地區營養不良或是吃到含有農藥的農作物所導致的,不過最近印度與美國的專家聯手調查發現,染病的兒童發病前通常吃了許多荔枝,回家後可能就不想晚飯,導致血糖降低,根據《蘋果日報》,正常狀況下,血糖降低後,身體開始代謝脂肪酸,製造所需的葡萄糖,但這些病童的尿液樣本顯示,約三分之二的病童體內存在著荔枝種子的毒素、次甘氨酸,使其體內無法合成葡萄糖,血糖過低時很快就出現急性腦腫而抽搐、失去知覺等症狀。 

 

在印度這個荔枝主產區的孩子,家裡大多很窮,所以當荔枝成熟的季節到來時,孩子們就會開始瘋搶吃熟透掉在地上的荔枝,而這些孩子通常身體裡的血糖就低,加上還沒吃飯,所以當荔枝進入體內後,分泌的毒素抑制身體產生葡萄糖,到晚上病發時,就會讓他們從睡夢中驚醒、抽搐,最後失去知覺。

 

雖然說吃水果對人體有益,甚至有人會把水果拿來當正餐,但其實這是不對的,有些水果更是不適合在空腹的狀態下進食,包括柿子、荔枝、橘子、香蕉等。

 

空腹吃太多荔枝會導致血糖上升,需要肝臟中的酶將其轉化為葡萄糖,如果飯前吃太多荔枝,身體很容易因為轉化不及而出現昏迷的危險,所以這種病還被稱為「荔枝病」

鄭醫師補充:

荔枝不能空腹吃,重點就是空腹時吃,正餐不想吃,等到身體在低血糖時身體啟動脂肪酸代謝而形成血糖,又被荔枝的毒素次甘胺酸所抑制,導致身體無法代謝脂肪酸產生血糖而出現低血糖,低血糖對身體來說是非常危險的,除了這篇文章提到的發燒以及抽搐等中樞神經部分,嚴重的話還會死亡。

參考文獻:

Association of acute toxic encephalopathy with litchi consumption in an outbreak in Muzaffarpur, India, 2014: a case-control study

Shrivastava, Aakash et al.
The Lancet Global Health , Volume 0 , Issue 0 ,

http://thelancet.com/journals/langlo/article/PIIS2214-109X(17)30035-9/fulltext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低血糖當心! 恐增加心臟病風險

 
 
 
 
 
 
(健康醫療網╱記者蘇湘雲報導)

 

血糖過高,可能引起糖尿病與多種併發症,血糖過低,也不是好事情。美國過去曾有研究發現,低血糖可能影響自律神經系統控制,進而干擾心臟功能。對於糖尿病患者來說,低血糖症嚴重時也可能致命。

 低血糖症發作時 易產生不適症狀

國泰綜合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陳瑜忻提醒,糖尿病病友若出現肚子特別餓、感覺心慌慌,或出現冒冷汗、頭昏眼花等症狀,代表可能出現低血糖症,此時就要提高警覺,低血糖症一旦加劇,患者甚至會昏迷、休克。

 血糖過低 心血管功能大受影響

在國際〈糖尿病〉(Diabetes)醫學期刊曾有一篇研究發現,當血糖過低,可能影響血壓、心跳速率,心臟功能也容易異常。共有17名健康自願者參與研究計畫,研究人員讓這些人出現低血糖,持續兩小時,並測試他們的心臟迷走神經反射功能變化。結果發現,當這些人出現低血糖症,血壓、心跳都出現變化,迷走神經的壓力反應靈敏度也會減弱,心血管功能可能大受影響。

 出現低血糖症時 不宜輕忽嚴重性

研究作者解釋,當身體發生急性低血糖症,大腦為了維持大腦葡萄糖供應,心肌血流量會增加,此時身體就會多製造腎上腺素、正腎上腺素等荷爾蒙,以回應低血糖所造成的生存壓力,長時間下來,這些荷爾蒙就會讓心跳加快、血壓上升,動脈血管、靜脈血管也會常常收縮,心臟工作量增加,而這些因素都會增加往後心臟病發作風險。

 陳瑜忻醫師也提醒,糖尿病病友如果運動前不吃早餐,加上用藥,很容易產生低血糖症,因此運動時,最好身上帶點糖果,也要隨時監測血糖變化,以減少低血糖症風險。

鄭醫師補充:

低血糖比高血糖危險,對人體來說,低血糖往往一不留神就會致命,這篇報導針對糖尿病患者的研究,更提醒糖尿病患者的飲食與藥物必須平衡,過與不及,不只是血糖升高問題而已,血糖太低時間太長若沒有留意往往會致命。

如何透過飲食與運動的協助,降低對藥物的依賴,加強血糖值的自我調控穩定,是糖尿病患者可以自立救濟的重要生存法門。

參考文獻:

1.

Cardiac Autonomic Regulation and Repolarization During Acute Experimental Hypoglycemia in Type 2 Diabetes
Elaine ChowAlan BernjakEmma WalkinshawAlexandra Lubina-SolomonJenny FreemanIan AMacdonaldPaul J SheridanSimon R Heller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下午就想睡?午餐吃太鹹!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不少上班族到了下午2點半左右,就會開始感覺昏昏欲睡、很累,不太想工作,這說不定是午餐食物惹的禍,美國一項研究顯示,蛋白質食物可能引起「食物性昏迷」現象,吃太多蛋白質食物、攝取過多鹽分,可能導致昏昏欲睡、精神不濟。

吃太多蛋白質、吃太鹹 容易「昏迷」

美國斯克里普斯研究院的學者認為,當腸道正在吸收及處理蛋白質、鹽分,大腦就會暫時停止一些功能,此時便特別想睡覺,這樣腸道才能充分發揮吸收作用。吃越多蛋白質食物、吃得越鹹,「食物性昏迷」現象(Food Comas)就會越明顯。

研究計畫主持人威廉‧賈博士指出,許多人都有這樣的經驗,飯後會感覺昏昏欲睡、想睡覺,不過有的人會有這種現象,有些人則不會,這項研究證明,這與蛋白質攝取量、食物種類有關。研究成果已發表於線上版〈eLife〉期刊。

食物種類 影響飯後精神狀況

威廉‧賈博士指出,在維持生理機能方面,不同食物會發揮不同功能,不過很少研究將重點放在哪些食物會影響飯後精神情況。

果蠅有一套完整睡眠代謝系統,當果蠅飢餓時,睡眠會受到抑制,移動現象會增加,研究團隊以果蠅進行研究,運用塑膠隔間觀察果蠅吃東西前後行為表現。剛開始,研究一如預期,研究人員發現,果蠅用餐後,會有一小段時間很想睡覺,接下來才會恢復正常警醒狀態。

攝取過多蛋白質食物 容易昏昏欲睡

不過進一步攝取過多蛋白質食物、鹽分,也容易昏昏欲睡分析發現,蛋白質攝取量似乎是「食物性昏迷」現象的重要關鍵,蛋白質、鹽分攝取量越多,果蠅就越想睡覺,用餐後,睡覺時間也會拉長

賈博士表示,不只果蠅,人類若攝取過多蛋白質食物、鹽分,也容易昏昏欲睡,透過果蠅實驗,可讓人更了解「食物性昏迷」現象,未來就能進一步研究食物與睡眠之間的關聯性。(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鄭醫師補充:

除了這篇報導提到的蛋白質以及鹽的攝取太多,可能導致餐後嗜睡,在臨床上,腸胃功能比較差一點的人也經常看到餐後比較容易想睡,甚至怕冷或者早上比較起不來等等,其實都有機會藉由整合療法來改善。也建議餐後想睡的當事人,降低蛋白質以及鹽的食物比例。

參考文獻:

  1. Keith R Murphy, Sonali A Deshpande, Maria E Yurgel, James P Quinn, Jennifer L Weissbach, Alex C Keene, Ken Dawson-Scully, Robert Huber, Seth M Tomchik, William W Ja. Postprandial sleep mechanics in DrosophilaeLife, 2016; 5 DOI: 10.7554/eLife.19334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天看到一則報導,提到陰道痙攣症。我把部分的資料摘錄出來給大家做參考:

陰道痙攣症,早在150年前就有醫生報告過,主要症狀是在行房時,女性的陰道因某種原因使得陰道過度攣縮咬住男性性器官,讓男士進退兩難,這是尷尬的場面。另一個情況是男生一直無法進入女生陰道裡面,這一百多年來,原因都環繞在女性的身心出了問題(就是恐懼房事)所導致的結果,後來發現性交痛及骨盆底部肌肉群亢奮是起因,但仍不知道如何預防與有效治療,所以至今仍以身心科的藥物為重心。

其中報導提到注射治療以及藥物治療,到底是什麼?既然是陰道痙攣症,注射劑便是抑制陰道痙攣,因此肉毒桿菌或者是局部麻醉劑都有研究建議。至於藥物,幾乎都是抗焦慮或者抗憂鬱藥物來治療:

1.Lahaie, MA; Boyer, SC; Amsel, R; Khalifé, S; Binik, YM (Sep 2010). "Vaginismus: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on the classification/diagnosis, etiology and treatment.". Women's health (London, England). 6 (5): 705–19. doi:10.2217/whe.10.46. PMID 20887170.

2. Pacik, PT. Vaginismus: A Review of Current Concepts and Treatment using Botox Injections, Bupivacaine Injections and Progressive Dilation Under Anesthesia. Aesthetic Plastic Surgery Journal, doi:10.1007/s00266-011-9737-5

3.Melnik, T; Hawton, K; McGuire, H (Dec 12, 2012). "Interventions for vaginismus.". The 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 12: CD001760. doi:10.1002/14651858.CD001760.pub2. PMID 23235583.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催淚電影 有益健康

英國研究人員表示,看催淚電影有助發展社會連結。這項研究可能有助解釋為何即使邊看邊哭,我們仍深受戲劇性小說作品吸引。

英國廣播公司(BBC)網站報導,牛津大學(Oxford University)研究團隊實驗顯示,悲劇電影和其他戲劇性作品會引發腦內啡產生,這是讓身體感覺良好的化學物質

他們在期刊「皇家學會開放科學」(Royal Society Open Science)中的報告寫道,這猶如天然止痛劑,且有助我們與周圍的人產生連結

率領研究的教授鄧巴(Robin Dunbar)表示,人類對於說故事的著迷,在昔日開始生活在狩獵採集社會就已形成。

欣賞小說是人類社會的標誌之一,但直到現在科學家才研究其演化基礎

研究團隊讓自願受試者觀看「倒帶人生」(Stuart:ALife Backwards),故事描述一名童年坎坷的無家可歸男子戲劇性經歷。另一組受試者觀看有關中立主題的紀錄片。研究團隊在看片前後利用靠牆蹲坐測驗測試疼痛閾值變化。

鄧巴表示:「情緒反應最大的受試者,痛閾增幅也最大,與他們組的連結感受也提升。」

他認為,我們偏好有感染力的小說,這種傾向或許已在社會群體凝聚力背景下進化,因為腦內啡效應也已在喜劇、唱歌和跳舞等方面顯現

莎士比亞學者鄧肯(Sophie Duncan)表示,這項研究顯示,「大家可以透過小說自行促進腦內啡分泌」。

她告訴英國廣播公司新聞網(BBC News):「看悲劇對人有益,對我們健康有益」。「有助提升我們體內天然止痛劑腦內啡濃度。」

鄭醫師補充:

適當的情緒共鳴以及流淚,可以幫助大腦產生腦內啡,增加與其他人的連結,這可以解釋為什麼許多小說以及電影能如此賣座的原因。唱歌以及跳舞也可以,大家不妨多多嘗試。

參考文獻:

Emotional arousal when watching drama increases pain threshold and social bonding

R. I. M. Dunbar, Ben Teasdale, Jackie Thompson, Felix Budelmann, Sophie Duncan, Evert van Emde Boas, Laurie Maguire

http://rsos.royalsocietypublishing.org/content/3/9/160288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感冒要吃才會好 細菌感染則要禁葡萄糖

 

國外有一句諺語:「感冒要進食,發燒則要禁食。」美國最新研究發現,這種說法或許有部分真實性。美國學者進行老鼠實驗時發現,老鼠一旦受細菌感染,常在餵食葡萄糖後死亡,老鼠若是病毒感染,進食後大多可以順利存活。

  

對於病毒感染 吃東西可保護身體

美國耶魯大學醫學院研究員、免疫生物學教授羅斯藍.梅鐸妥夫研究團隊發現,老鼠進食、禁食行為、攝取哪種食物會影響免疫系統對病原體反應,老鼠存活機率也會出現變化。研究成果已發表於〈細胞〉期刊(Cell)。

 

研究團隊發現,老鼠受感染時,免疫系統會對抗病原體,而免疫系統穩定度與老鼠吃了哪種食物、是細菌感染還是病毒感染等息息相關。資深作者梅鐸妥夫指出,研究顯示,對於某些感染,吃東西可以產生強大保護效果,但對於其他感染,結果可能就不太一樣。

 

 

細菌感染老鼠吃葡萄糖 死得比較快

研究人員讓部分老鼠感染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這是一種常見的食物中毒致命菌。一如學者意料,老鼠感染李斯特菌後,開始不吃東西,最後不吃東西的老鼠完全康復,但如果強迫感染李斯特菌的老鼠進食,老鼠就會死掉。研究人員進一步分析發現,老鼠若遭強迫吃葡萄糖,很容易就死亡,但若是吃蛋白質、脂肪,便不會產生這種現象。

 

 

A型流感老鼠吃葡萄糖 順利存活

在另外一項實驗中,研究人員以感染A型流感病毒老鼠做實驗,結果正好相反,研究顯示,感染A型流感病毒的老鼠若遭餵食葡萄糖,反而會順利存活,但老鼠如果禁食葡萄糖,很快就會死亡。

 

 

研究將對敗血症治療大有幫助


 

研究人員分析老鼠大腦也發現,老鼠無論死亡、存活,大腦受影響區域都不太一樣。研究作者表示,這項研究成果往後或可應用於敗血症治療,幫助提升患者存活率。

鄭醫師補充:

這項報告至少提醒我們兩件事:

感冒大部分是病毒感染,這時若是食欲提高,可以多吃些。

病毒感染也會發燒,不過發燒若是食欲不佳,極可能是細菌感染,最好順應身體的需求以及訊息,先禁食。想打點滴補充水分或者是體力,最好避開葡萄糖類的注射液,否則恢復更慢。

參考文獻:

  1. Wang et al. Opposing Effects of Fasting Metabolism on Tissue Tolerance in Bacterial and Viral Inflammation. Cell, 2016 DOI: 10.1016/j.cell.2016.07.026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看到FB照被按讚?研究:大腦感受與贏錢相同!

 

【華人健康網圖文提供/VOGUE】Facebook和Instagram等社群媒體的興盛,讓大家除了有個分享心情的平台,也開始追求貼文的點讚數,似乎點讚數獲得越高,就代表人氣越高或是得到虛榮的滿足感。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大腦定位研究中心近期的一項研究便發現當青少年看到自己的照片被點讚時,腦部竟然和吃巧克力及贏得一大筆錢時激活的腦區相同!?

共計有32位青少年參與該項測驗,年齡介於13-18歲間,他們使用一個與Instagram類似的圖片分享社交app,包括中性圖片〈食物及朋友〉、危險圖片〈菸及酒精〉以及自己的圖片。研究人員在12分鐘內透過電腦螢幕向他們展示148張照片以及獲讚數,其中有40張是由這群青少年提供。而功能性磁振造影(fMRI,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也同時對青少年的大腦進行分析。

該計畫研究的作者Lauren Shrman表示:「當青少年看到自己的照片獲得大量的讚時,大腦中的許多腦區同時被激活,其中激活程度最驚人的是紋狀體的一部分該學名稱為『伏隔核〈nucleus accumbens〉』,是大腦報償回路的一部分,青少年時期尤為顯著。」研究甚至還發現,當青少年看到自己照片點讚數上升時,社會性大腦區域以及視覺集中力的區域一併被激活。

另一個有趣的發現就是當青少年決定要對某張照片點讚時,其實已深受該張照片點讚數的影響。Lauren Shrman表明:「我們拿同樣照片給一半的受測者看已經有很多讚和另一半幾乎沒有讚。當青少年看到一張較多讚數的照片時,更傾向於點讚,也許足以說明他們對於訊息的反應會因同儕是否喜歡而改變,即使這些同儕有可能是陌生人或是虛擬世界的人。」

這份研究歸納出了幾個社交媒體的優點及缺點,當人們分享了積極正面的發文,那麼對於觀看者也有正面的影響;然而,當人們在看負面或是帶有危險的照片時,大腦中的認知控制與反應抑制相關區域的激活水平會較低,包括大腦的前扣帶皮層、雙邊前額葉皮質以及側頂葉皮層,這些腦區,簡單來說,就是與「下決定」相關,能鼓勵或喝止我們進行某項活動。

鄭醫師補充:
這篇研究報導特別提出來的伏隔核〈nucleus accumbens〉,與多巴胺分泌有非常大的關係,是大腦獎賞中樞的重要環節,因此社群媒體不時渴求被按讚的人,以科學角度來分析,其實跟成癮依賴沒什麼兩樣。
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有些人不時更新社群媒體的資料或照片,對於被按讚這件事樂此不疲。
參考文獻:
  • Lauren E. Sherman,
  • Ashley A. Payton,
  • Leanna M. Hernandez,
  • Patricia M. Greenfield,
  • and Mirella Dapretto
The Power of the Like in Adolescence: Effects of Peer Influence on Neural and Behavioral Responses to Social Media Psychological Science 0956797616645673, first published on May 31, 2016 doi:10.1177/0956797616645673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美合作 找到抑制漸凍人發病關鍵

 

漸凍人症的治療將有突破性的進展,國立陽明大學今天(12日)發表一項與美國科學團隊共同研究的成果,顯示蛋白質Spt4能影響漸凍人症致病基因的表達,因此,未來將可藉由研發相關藥物,抑制人體Spt4的活性,進而延緩遺傳性患者的發病時間,這項研究成果已刊登在「科學」(Science)期刊。

根據統計,全球每十萬人會有5人罹患俗稱漸凍人症的「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ALS),其中約有1成的患者屬家族遺傳型。陽明大學表示,在台灣約有1,000多名「漸凍人」,且每年新增4、500人發病。

陽明大學生化暨分子生物研究所所長鄭子豪指出,家族遺傳型的漸凍人症成因,主要是某些特定基因變異,造成運動神經元細胞的凋亡。研究團隊這次發現,人體內的蛋白質Spt4能調控致病基因的表達,只要藉由抑制Spt4,就能減緩神經細胞的死亡。鄭子豪:『(原音)一旦抑制之後,基本上來講,它就可以讓致病基因的表達能力會下降,我們希望透過這樣的方式來治療疾病。』

他表示,這項研究運用在患病老鼠的身上獲得明顯成效,可延長老鼠1到2週的壽命,因此,未來在相關藥物研發成功後,就有機會進入人體試驗。鄭子豪:『(原音)其實我們會先做一個基因檢測,我們先確定他是真的因為這個基因發生了變異所產生的結果,如果確診了之後,我們再來運用這個藥物會比較有效果。』

鄭子豪提到,相關藥物未來將用於疾病預防,但是否能用在發病患者身上,還需經過人體試驗才會知道,至於人體試驗預計何時展開,鄭子豪說,目前還無法訂出明確時程。

鄭醫師補充:

漸凍人一直以來被視為不治之症,一旦確診,九成的患者撐不過五年,致病原因也一直成謎。

這篇重量級的研究報導儘管只是動物實驗,都讓研究者充滿期待,至少動物實驗藉由致病基因的抑制,的確可以減緩神經細胞的凋亡與退化,延長生命。期望這樣的療法能早日應用於人體,核准上市,造福需要的患者,找回重生的契機。

參考文獻:

Science. 2016 Aug 12;353(6300):708-12. doi: 10.1126/science.aaf7791.

Spt4 selectively regulates the expression of C9orf72 sense and antisense mutant transcripts.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長期暴露於人工光源 可能減損骨密度

 

【華人健康網文字提供/ELSEVIER全球醫藥新知】光害是一種每個人都看的見、但卻很容易忽略的汙染。光害除了讓我們看不見夜晚天空的星星,根據《Current Biology》刊登荷蘭萊登大學(Leiden University)的最新研究,長期照射人工光源還可能為我們的健康帶來影響。

長期暴露於人工光源 可能減損骨密度

在這篇以小鼠為實驗動物模式的研究中,作者將小鼠連續暴露於人工光源下,長達6個月,並將電極植入小鼠大腦控制晝夜節律(circadian rhythms)的腦區,觀察小鼠的神經活性。

實驗結果發現,長期接受人工光源照射的小鼠,雖然一樣能活動自如及進行築巢等行為,然而生理上卻出現骨頭密度下降、肌肉強度減弱等情形;而這樣的生理變化在光源恢復正常的光暗週期後,即可恢復正常。作者表示,這項研究成果對那些需要長期暴露在人工光源下工作的人,可能是個警訊。

研究刊登在《Current Biology》第26卷第14期 第1843-1853頁

鄭醫師補充:

這篇研究報導提醒我們幾件事:

1.人工光源無法取代陽光。

2.生活作息最好正常。

3.趁著白天出去曬曬太陽,有益骨質密度以及肌力的維持。

參考文獻:

  1. Environmental 24-hr Cycles Are Essential for Health

    Lucassen, Eliane A. et al.
    Current Biology , Volume 26 , Issue 14 , 1843 - 1853

http://www.cell.com/current-biology/abstract/S0960-9822(16)30497-3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平平是喝咖啡,為什麼有些人能牛飲,有些人一杯就掛?科學家找出答案

 

為什麼有些人一天能喝下好幾杯咖啡,有些人卻喝一杯就受不了?發表在英國《科學報告》期刊的一份最新研究指出,基因決定了人們對咖啡的需求。

英國愛丁堡大學(University of Edinburgh)的研究人員和義大利、荷蘭的同僚先調查了義大利人基因和喝咖啡的情況,其中370人來自義大利南部的1個村莊,另有843人來自義大利東北部的6個村莊。結果顯示喝咖啡的量與一個名為「PDSS2」的基因相關。這個基因發生DNA(去氧核糖核酸)變異的人與其他人相比,平均每天要少喝約1杯咖啡

研究人員隨後調查了1731名荷蘭人的基因和喝咖啡的情況,也得出了類似結果。由於義大利人和荷蘭人喝咖啡的習慣不同,基因對喝咖啡量的影響程度在兩個國家有一點差別。

研究人員分析說,這一特定基因的變化可能會抑制細胞分解咖啡因的能力,導致咖啡因
在體內停留時間更長。攜帶變異基因的人對咖啡因的耐受能力較差,能喝的咖啡也較少。

鄭醫師補充:

不只是咖啡,其實酒精或者是藥物,其實都有類似的原理,也就是特定基因的體質,對於特定物質的耐受性比較好或差。藥物方面的研究比較少,除非某種藥物會導致比較嚴重的副作用,才會有相關的專業人員做基因研究來確認。

無法耐受藥物的體質,一般跟開藥的醫師反應不一,有些醫師會減藥或者改藥,但有些醫師則會覺的多數患者服用OK,少數人的體質特異,通常醫師也是愛莫能助,患者也只能自求多福。

非藥物的整合療法,避開藥物的副作用,同時跟擺改善身體的狀況,其實是可以考慮的改善治療方式。

參考文獻:

  • Scientific Reports 6, Article number: 31590 (2016)
  • doi:10.1038/srep31590

Non-additive genome-wide association scan reveals a new gene associated with habitual coffee consumption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天吃6餐 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降3成

(中央社倫敦29日綜合外電報導)研究顯示,相較於1天吃3餐或4餐者,1天吃6頓正餐或點心能降低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超過30%

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這些日子以來,醫師花費許多時間告訴患者,要減少攝取食物而非多吃。

然而,這可能有所轉變,研究人員發現,1天攝取至少6餐,可能成為對抗心臟疾病的秘訣。

至關重要的是,即使超過男性每日2500大卡和女性每日2000大卡的建議卡路里攝取量,似乎仍可降低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

這項發現可能促使人們重新思考飲食習慣。英國健康專家長期以來建議患者3餐定時定量,將兩餐之間攝取含糖點心和高脂食物的機會降到最低。

不過發表於「流行病學年鑑」(Annals ofEpidemiology)的最新研究顯示,此舉恐使心臟健康惡化。研究人員認為,人體一次代謝少量能量較佳

兩餐之間相隔許久後攝取大量食物,較可能使新陳代謝系統超過負荷,誘發第二型糖尿病和促使脂肪堆積,也就是心臟病的主要風險因子。

反之,按時少量進食可能有益心臟健康。

然而研究人員警告,只有在攝取大量蔬果和少量垃圾食物的情況下,1天6餐才能發揮效益。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和巴爾的摩大學(University of Baltimore)的這項研究,追蹤近7000名成人長達14年以上。

當研究人員追蹤他們超過10年時發現,相較於1天吃3餐或4餐者,1天吃6餐以上者死於心血管疾病的機率少了32%。(譯者:中央社劉文瑜)1050829

鄭醫師補充:

六餐,是少量多餐。熱量攝取建議分期付款,身體負擔較小。

不能控制攝取熱量的人,不建議採用此法。

參考原文報導:

http://www.dailymail.co.uk/health/article-3762834/Could-six-meals-day-heart-disease-bay-Regular-eating-reduce-chance-dying-clogged-arteries-30.html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解熱鎮痛藥 不會縮短感冒病程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黃軍瑋報導)

感冒咳嗽、流鼻水好痛苦,許多人為了加速復原會吃綜合感冒藥;但國內最新研究發現,綜合感冒藥多為解熱鎮痛成分,對縮短感冒病程,一點幫助都沒有

 根據衛福部統計資料顯示,2014年國人因上呼吸道感染至門診就醫者高達585萬人,就診總人次更高達1512萬人次,孩童一年平均感冒6至8次,成人為2到4次。

 藥師提醒,治療感冒最有效的方式是多喝水、多休息,大約1星期可復原,感冒時最好先就醫,隨便吃藥不但對病情沒有幫助,還白花錢。

鄭醫師補充:

記得有感冒成藥的廣告詞是這樣說的:早早喝,快快好。這樣的說法對於專業以及實際的狀況來說,一點也不具說服力。

感冒藥只是紓緩感冒症狀,不能加速痊癒。而且感冒成藥既然是要,須經肝代謝,吃過多,對身體多少有負擔。

多休息,提升身體免疫力才是讓感冒痊癒的捷徑。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胃藥吃一年 30歲骨鬆跌斷腰

高醫研究發現,消化性潰瘍患者若長期服用含「氫離子幫浦阻斷劑」成分胃藥,罹患骨質疏鬆風險約為一般人兩倍,臨床曾有卅多歲男子跌一跤摔斷腰椎。醫師提醒,若症狀緩解,別把吃胃藥當「保養」,長期服用。

高醫神經外科醫師吳界欣指出,這名卅多歲男子工作日夜顛倒,經常胃痛,就醫檢查有消化性潰瘍,服用「氫離子幫浦阻斷劑」,症狀改善後,懶得回診追蹤,直接買藥吃了一年;一次酒後跌倒摔斷腰椎,才發現年紀輕輕就罹患骨質疏鬆

吳界欣表示,高醫從健保資料庫調出一九九六年到二○一○年間,共二萬七千多名十八歲以上消化性潰瘍患者,與另抽樣二萬多名無消化性潰瘍民眾比對,發現有百分之九點三五潰瘍患者後來患骨質疏鬆症,是非潰瘍患者的一點八五倍。

吳界欣說,進一步分析發現,這些消化性潰瘍患者大約在罹病一年後發生骨質疏鬆症,應與持續服用「氫離子幫浦阻斷劑」有關;與未服用該藥的患者相較,罹患骨質疏鬆症的風險也高出一倍以上。

開業醫師李玟青說,有患者潰瘍治好後未回診,自行到藥局購買服用,「氫離子幫浦阻斷劑」抑制胃酸效果佳,卻會影響鈣離子吸收,長期服用易有副作用。

鄭醫師補充:

氫離子幫浦阻斷劑只能控制症狀,但抑制胃酸分泌本來就是違反自然的一件事,不僅容易增加腸道菌叢失衡的風險,也影響礦物質的吸收,增加骨折風險。

長期胃酸過多或者胃食道逆流,短期當然可以考慮藥物控制,但若沒有根本體質的改善,那麼氫離子幫浦阻斷劑的服用無法停止,骨質疏鬆以及骨折的風險必然增加。

體質的改善,建議透過整合療法做評估以及改善,這才是釜底抽薪的根本解決辦法。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小孩感冒了 專家:吃藥不是為了治病

【台灣醒報記者林亭妤綜合報導】「吃藥,只是為了減緩不舒服的感覺而已,並不是為了治病。」美國兒科學會曾建議,6歲之前最好不要給孩子服用感冒藥。多休息、多喝水才是治療病毒性感冒的法子。長庚兒科醫師葉國偉受訪時特別說明,吃藥並不能讓感冒好轉,只是能緩解小孩子不舒服的感覺而已。

據亞東醫院小兒加護病房主任醫師楊明道指出,許多家長以為小孩感冒了就要趕緊吃藥治療,其實是錯誤觀念。「大部分的感冒是病毒引起的感染,而對付病毒感染的是自身免疫力而非藥物。最後感冒好了,並不是因為吃藥,而是免疫力作用的效果。」

他說,讓孩子具備足夠的免疫力,才是預防感冒的最佳良方,平時注意營養均衡飲食、適當的運動及足夠的休息睡眠,就是對付感冒最好的藥。

台灣兒科醫學會副秘書長葉國偉受訪時指出,感冒藥、退燒藥只是紓緩症狀的治療藥物,一旦症狀有所緩解,沒有把藥吃完也沒關係,但有些特殊藥物,醫師會指示需服用一定天數,不可自行停藥,如:抗生素或類固醇等。醫師解釋,抗生素藥物不能任意停用的原因,是身體可能會產生抗藥性。

「常有家長擔心小孩使用類固醇的藥物對生長發育不好。」葉國偉澄清,除非特殊病狀,醫師才會開出類固醇、抗生素藥物,如:鼻過敏體質的小孩使用的鼻噴劑為類固醇成分,或是中耳炎需服用抗生素藥劑,「且醫師並不會拿成人的藥給小孩,小孩專用的上述藥物,其藥劑量都是在孩子身體可以承受的範圍內。」

若發現小孩子有鼻塞或鼻涕倒流的症狀,且維持了3個禮拜以上,有很大的機率不是感冒而是過敏。」葉國偉表示,家長如果發現自己的小孩有持續、反覆、治不好的鼻塞、鼻涕症狀,通常就是小孩有過敏體質,不適用一般感冒藥的療法。

鄭醫師補充:

不知六歲以下的孩童因為感冒症狀被家人帶去看診,有多少會得到醫師不開藥的建議?應該不多吧!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太常洗澡其實壞處多於好處~研究證實:天天用肥皂洗澡,更容易產生體臭!

 
做為一個社會群體,我們太過注重衛生,以至於對住在我們身上的益菌造成傷害。大部分先進國家的居民每天至少洗一次澡,用肥皂覆蓋我們的皮膚並且用熱水沖洗。我們常說皮膚是對抗病原體的第一道防線,但這並不完全正確。住在我們皮膚上的細菌群系,不論是鼻子上的丙酸桿菌屬(Propionibacterium)或是腋下的棒狀桿菌屬(Corynebacterium)的其中一種細菌,都會在皮膚表面形成一層保護層。

肥皂對於皮膚上的細菌群系會有什麼影響呢?看看超市的架子上,很難找到不含抗菌成分的洗手乳或清潔劑。生活中觸目所及的廣告,暗示那些有害的細菌正瞄準了我們的家,必須藉由具有抗菌效果的清潔產品來保障我們的安全。這些廣告沒有告訴我們的是,一般的肥皂也有同樣的功效,而且不會在使用過程中對我們或環境造成傷害。

當你用溫水和不含抗菌成分的肥皂洗手,你無法殺死可能對你有害的細菌,你只是物理性地除去它們。肥皂和水的溫度不會傷害它們,只是較容易除去細菌喜歡附著的物質——肉汁、灰塵或是你的皮膚分泌的油脂和死去的細胞。表面清潔劑也是一樣,清潔廚房流理臺可以清除讓有害細菌溫飽的殘留物,它不會真的殺死細菌,它也不需要,加入抗菌成分不會帶來任何好處。

當抗菌產品聲稱可以殺死99.9%的細菌,指的不是在人類手上,也不是在廚具表面,而是在產品測試的壺子裡。他們將大量的細菌直接浸入肥皂液體中,並且在一段時間之後——比肥皂會接觸你皮膚的時間還久——檢視還有多少細菌存活下來。100%殺光細菌是不可能的,因為沒有人可以根據某個小實驗樣本,就證明能完全將某種東西清除得一乾二淨。

抗菌產品是廣告和科學假設的勝利,如同我們每天接觸到的許多化學物質,抗菌產品的安全性從來沒有真的被仔細檢查。我們沒有在化學物質被販賣之前證實且得知它們是安全又有效的,就像醫療藥物一樣,藥品管理局在藥品上市之後才來查驗是否具有危險性,進而禁止使用。有5萬種以上的化學物質在西方國家被販賣,只有300多種真的有做過安全測試,5種被禁止使用。也就是說,測試過的化學物質中就有1.7%被禁用,如果我們假設其他5萬種化學物質中只有1%是有害的,那就有超過500多種的化學物質不應該出現在我們的家中。

人們很容易就對這些數據和說法感到厭倦,畢竟,如果這些化學物質真的如此危險,我們不是應該會因此而生病嗎?這些化學物質是會累積的,可能具有的慢性的作用,並不一定那麼容易就被發現。此外,我們的確看到人們生病。只是我們的記憶太短暫,潛在因素太多,我們很難分辨什麼是危險和不危險。舉例來說,石棉這種天然的化學物質,在它被禁用前常拿來摻在建材中,成千上萬的人因為接觸這種一度非常普及的化學物質而死亡,而它的影響到現在依舊存在。

我不是說抗菌劑和石棉一樣具高度危險性,但它確實出現在千萬種產品中,從清潔劑到砧板、毛巾到衣物、塑膠容器到沐浴乳,而且沒有一樣是保證安全的。有一種特別常見的抗菌複合物,叫做三氯沙(triclosan),經審查多年,它產生的效果特別令人擔憂。明尼蘇達州政府簽了一個草案,從2017年開始禁止它再被使用於消費產品中。我幾乎可以確定,就算沒有一打,你家至少也會有一種產品含有三氯沙,但你最好不要接觸它。

起初,三氯沙被證實比肥皂更能消除家中的細菌汙染,但是三氯沙本身會汙染我們的水源,也就是它設法殺死細菌的地方,並且破壞淡水生態系統。三氯沙對人體的影響仍是一個待解決的議題,但就目前所知,尿液中的三氯沙含量,與人們過敏的嚴重程度有明顯的關聯:體內的三氯沙越多,我們就越有可能患花粉症和其他過敏。這是出於體內細菌群系被破壞、某種毒素的形式,或是益菌減少的反應,我們還不清楚。但不論是什麼原因,都讓我們對他廣告中所強調的衛生清潔——媽媽將食物直接放在用抗菌劑清潔過的「乾淨」桌面,餵她的寶寶用餐——有了新的解釋。

甚至有證據顯示,三氯沙會讓你更容易得到感染。我們的生活周遭確實充斥著三氯沙,甚至在成人的「鼻道分泌物」——鼻涕——中都能發現它的存在。但是這些「抗菌物質」並不會幫助我們對抗感染,鼻涕中三氯沙濃度越高的人,感染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機會就越高。使用三氯沙,實際上反而減少了身體抵抗細菌的能力,讓抗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抓緊機會,使成千上萬人喪命。

正確的洗手方式——用普通不含抗菌成分的肥皂,在溫水下搓洗15秒——仍然是非常重要的,它是維護公共衛生唯一的依靠,並且對降低感染傳播有顯著效果,別是腸胃疾病

當你忙著檢視個人衛生用品上的標示,你可能會因為看到太多你從來沒聽過的化學物質而震驚,它們似乎可以達到清潔作用,並且讓你聞起來清香。當然,就算不使用沐浴乳、乳液和除臭劑,你的皮膚也會自己照顧自己。如果在熱帶雨林中遊蕩可以讓你學到一些事情,就是只有門外漢才會每天洗澡,並且用聞起來很糟的制汗劑塗抹身體。當地人才不會這麼做,儘管他們不常洗澡,也從來沒用過除臭劑或清潔劑,但原始部落的居民並沒有體臭的困擾。

吉塔.卡司薩拉(Gita Kasthala)是一位人類學者及動物學家,她在遙遠的印尼西巴布亞省和東非做研究,發現部落社會中的個人衛生習慣可以分成三種。

第一種是與西方文化幾乎沒有接觸的族群。她說:「這些人通常會把個人衛生清潔和其他的活動合併,比如說當他們去釣魚時就順便洗澡,但他們不使用肥皂,許多用來遮蔽身體的東西也都是天然材質。」

第二種人在某種程度上已受西方文化影響(通常是透過傳教士),他們會穿著西方服飾,通常是從80年代就有的人造纖維二手衣物。「這類人通常有強烈刺鼻的體味,他們以特別的方式清洗身體,並且會使用肥皂,但他們仍舊不太清楚為什麼要洗澡跟洗衣服,他們只知道每隔幾週、幾個月就該做一次。」

最後一種人完全身陷西方文化影響,他們可能在原油基地或是伐木公司工作,並且每天都以清潔用品洗澡。「這組人通常並不會有體味,除非他們大量運動,或是天氣非常熱的時候,」卡司薩拉解釋道。「但從來沒有使用肥皂的是第一種人,即使是大量運動也不會有臭味

為什麼他們會沒有體臭呢?為什麼大部分的現代人一兩天沒有洗澡,就會產生讓人無法接受的體臭和油膩?而那些沒使用肥皂的熱帶居民則可以保持乾淨?

根據AOBiome 這間新創公司的說法,這跟一種非常敏感的細菌有關。這家公司的創辦人大衛.惠特洛克(David Whitlock)是化學工程師,專門研究糞便中細菌。2001年某一天,他從馬棚蒐集糞便樣本時,有人問他為什麼馬喜歡在泥土中翻滾。他當時也不知道原因,於是他開始思考這個問題。惠特洛克知道糞便和天然水資源中含有許多硝化細菌(ammonia-oxidising bacteria)——一種會將氨代謝氧化成硝酸鹽的細菌,他想知道馬或其他動物是否利用糞便中的硝化細菌來改變皮膚上氨的組成

大部分人流汗散發出的味道,並不是來自我們汗腺中釋放的含有氨的液體,而是來自泌離腺或臭腺這些腺體只會出現於腋下或是鼠蹊部,它們釋放出來的氣味都是為了增加性吸引力。過了青春期之後,泌離腺會製造具有費洛蒙功能的氣味,將我們的健康狀況及繁殖能力傳達給與你不同性別的對象。但是泌離腺釋放的汗水實際上完全沒有臭味,只有當我們皮膚上的細菌將汗水分解,轉化成具揮發性的難聞化合物,才會產生氣味。至於會產生什麼樣的氣味,取決於你身上的細菌組成。

藉由沖洗並使用除臭劑,我們可以除去細菌或遮蔽它們產生的味道,但也因此改變了皮膚上的細菌群系。硝化細菌是一個特別敏感的細菌族群,而且繁殖得很慢,所以每天的清潔對它們來說就像接受化學物質轟炸。問題是,根據惠特洛克的說法,沒有硝化細菌,我們排出的氨就不會轉化成硝酸鹽和一氧化氮這些化學物質不只在調節人類細胞運作中扮演重要角色,對於管理我們皮膚上的細菌也是。要是沒有了一氧化氮,依靠我們的汗水維生的棒狀桿菌和葡萄球菌(Staphylococci)就會失控。看來棒狀桿菌屬的數量增加,似乎得對我們身上的難聞氣味負責。

諷刺的是,我們以肥皂和除臭劑來確保身上維持好聞的味道,卻同時開始了惡性循環——肥皂和除臭劑除掉我們皮膚上的硝化細菌,代表皮膚上的細菌平衡被破壞了;細菌組成的改變會使汗水的味道變得難聞,所以我們得用肥皂清洗身體,並且用除臭劑來蓋掉臭味。AOBiome 的建議,就是在我們的皮膚上補充硝化細菌,以打破這個無止盡的惡性循環

想要達到這個效果,當然你可以每天在泥巴中打滾,或是在未被沾汙也未經處理的水中游泳(如果你找得到這樣的地方)。惠特洛克和AOBiome 的團隊提供了另一個選擇,你可以每天在身上噴撒他們的AO+ 清潔噴霧,它看起來、聞起來和嚐起來都像水,但是裡面含有一種活的硝化菌(Nitrosomonas eutropha)——從糞便中採集的硝化細菌

不洗澡雖然不會讓你聞起來有花香味或肥皂香味,然而許多參加AO+ 清潔噴霧試用的人發現自己身上原本自然的味道其實也很棒,其他人也這麼認為。

不用肥皂洗澡,或減少洗澡的次數,這個想法對大多數的人來說或許是非常噁心的一件事。事實上我不僅大受衝擊,甚至覺得很荒謬。洗澡在我們的文化中已經根深蒂固,承認自己沒有每天用肥皂洗澡幾乎是一個禁忌。歷史中的人類過了25萬年沒有用肥皂洗澡的日子,如今我們卻是如此依賴肥皂,無法想像一天不洗澡該怎麼辦,或許這才更荒謬。

就如同抗生素,抗菌產品已在我們的生活中佔有一席之地。但就健康而言,你的身體並沒有理由去接受它。我們已經擁有很棒的防禦系統,就是我們的免疫系統,我們應該要讓它好好做它該做的工作。本文摘自《我們只有10%是人類:認識主宰你健康與快樂的90%細菌》三采文化出版社

鄭醫師補充:

不要把所有的微生物是為草寇,大自然微生物之間的平衡,不要輕易破壞。

治療也是,我還清楚記得感染科的教授給醫師們在教育的授課內容提到抗生素使用的三大原則:

1.抗生素是能不用絕不用。

2.真的要用請節制使用。

3.萬不得已非用不可請參考第一條。

參考書目: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19130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慈濟看價差換藥 醫師反彈

慈濟醫療體系最近發出公文,指藥品招標以「藥價差最大」為準則,並以紅線標示「病人反應及療效問題等專業意見,在初審期間不列入考慮」,引起院內醫師反彈。

慈濟醫療體系最近有一百卅五種藥物從原廠藥換成學名藥,根據內部公文,慈濟體系西藥六院聯合招標,今年七月廿一日進行初審會議,初審得標藥品的三大原則為:價差最大、一家醫學中心使用、六院一年獲利大於或等於十萬元。

部分慈濟醫師收到公文後不滿,花蓮慈濟小兒部兒童社區醫療科主任朱家祥在臉書貼文質疑:「如果要換藥,是為了讓病患得著最大益處為目的,然而目前換藥廠的原則是利潤原則,與證嚴法師的生命準則違背。」

對於這次換藥,台北慈濟副院長張耀仁說,「確實有些第一線醫師會擔心臨床上的效果」,但大環境不佳,原廠藥物雖已降價,但幅度不大,管理階層確有成本考量。張耀仁指出,醫院高層仍在徵詢醫師意見,在顧及病人權益前提下還不會貿然換藥,且希望化療藥物及治療乳癌的荷爾蒙療法藥物,能維持用原廠藥。

事實上,醫院與藥廠年度議價,逐步汰換原廠藥,已是醫界公開秘密。林口長庚臨床毒物科主任顏宗海表示,只要沒有副作用、療效好,開學名藥沒什麼不對,不是便宜就不用;但也有醫師指出,遇病人嚴重敗血症,可能「生死一線間」時,還是用原廠藥比較好。

醫改會副執行長朱顯光表示,以藥牟利不可取,民眾用藥安全與品質不該被犧牲。衛福部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組長施如亮指出,若醫院無法提供病人所需的原廠牌藥品,患者可要求醫師釋出處方,選擇藥局領藥健保署也說,學名藥或原廠藥並無品質差異

鄭醫師補充:

這則報導有些衝突之處,若是所有的學名藥與原廠藥療效差不多,醫師何苦提出來反應?醫師不是不肯用學名藥,而是患者使用後臨床的實際回饋效果真的有別。

不是所有的學名藥都不及原廠藥,但熟悉內情的專業人士都知道:一般而言,藥價差越大,療效差越大,一分錢一分貨。而這次的報導提到的,就是採用藥價差最大的品項,難怪有醫師不吐不快。

解決之道:要求醫師開原廠藥,處方籤釋出,但這也要醫師配合才行。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多科看診 只要掛1科 整合醫學專科明年上路

中國時報【陳瑄喻╱台北報導】

因應台灣人口老化、疾病多重複雜化,衛生福利部拍板決議明年起推動醫院整合醫學專科醫師(Hospitalist)制度,預計每年至少花費1億元補助各醫院,增加100名到150名整合醫學專科醫師,鼓勵現有醫師轉任,以及住院醫師選擇這類新專科,讓民眾不再需要奔波在各專科之間,節約醫療資源。

民眾不累 省醫療資源

衛福部昨召開《台灣Hospitalist制度座談會》,邀請國內30多名專家研議,台北市長柯文哲也出席這項會議,並分享過去台大醫院時創傷醫學部團隊,推動整合醫療照護病房經驗。

衛福部醫事司長石崇良表示,以一名70多歲的病患而言,可能同步患有心臟、消化、腎臟等問題,依照現行的醫療體制,必須掛這3科分別治療,對於病人而言,不僅治療時間冗長,醫師也難以深入掌握其他病情。

健保給付 改論病計酬

醫院整合醫學專科醫師制度,則是由主治醫師組成相關團隊,24小時照顧病人,根據國外研究,參與該制度病人,因醫師對於病人的病情掌握度高,往往患者也能較早出院,也可明顯降低病患醫療支出,以台大醫院整合醫療照護病房經驗為例,平均每名病患可減少10萬元的醫療支出。

石崇良表示,為提高醫院意願,健保給付制度將作改變,例如將這類病患使用DRG(論病計酬支付制度)方式,避免醫院認為推動整合醫療,在現行的健保給付制度下,醫院恐怕會賺不到錢。

採雙軌制 明年可考照

石崇良表示,目前規畫醫院整合醫學專科醫師採雙軌制,一為列入專科,住院醫師畢業後可選擇一開始就投入,另一個則為已是專科醫師,進修再轉為整合醫學專科醫師,最快年底將公告計畫細節,明年推動考照制度,預計後年新專科制度上路。

台大醫院住院醫師陳秉暉表示,這樣的醫院整合醫學專科醫師制度,確實能有效降低住院醫師的工作負擔,也能讓病人得到比較全面的照顧,但若不能給予合理的給付,這個制度恐怕不容易實施。

鄭醫師補充:

這裡提到的整合醫學概念,與我在部落格提到的整合療法是不一樣的概念,整合療法是透過營養醫學的概念,找出導致疾病的真正原因,透過營養、荷爾蒙、排毒以及生活型態等等方式來根本解決疾病,很多人會誤解整合療法是反對藥物治療的,其實整合療法並不排斥藥物,只是藥物治療應該用在刀口上,才能達到所謂的最大效益。

這篇報導的整合醫學是醫師本身受過多科專科的訓練,具有多科治療及臨床照護的實際經驗,最接近這項概念的應該是家庭醫學科,但在國內醫學中心,有多重疾病的患者鮮少會診家庭醫學科來看,而是負責主治的醫師,透過相關各科會診來會整治療方針,當然會耗費許多時間及資源。

分科太細,到頭來,見樹不見林,往往治療會過於鑽牛角尖且曠日廢時,浪費醫療資源。

大膽假設:這個制度最大的反對方可能是醫院。至於原因不難推測。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服用特定藥物 須提防中暑可能(摘錄自藥害救濟基金會)
【發布日期:2014-01-22】

:藥品組

最近氣溫狂飆,濕度也高,因中暑而就診的患者增加,雖然大多數是因為長時間曝曬,又沒有適時補充水分所引起,但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個案的中暑原因其實與用藥或飲酒有關。藥害救濟基金會提醒,除了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可能是中暑的高危險群外,服用抗組織胺、降血壓藥、抗憂鬱劑等藥物也可能使中暑的機率提高,民眾應儘量穿淺色寬鬆衣物、避免曝曬、隨時補充水分、適當休息等避暑原則。
  25歲曾小姐因為頭痛、暈眩及嘔吐而至醫院求診,醫師判斷是中暑症狀;問診後發現,曾小姐雖然沒有在太陽下曝曬,但因經營小吃店,長時間身處通風不良的廚房,加上她正在服用感冒藥,其中用來治療鼻塞的抗組織胺成份,會影響身體的散熱排汗機制,可能大大增加中暑風險。
  另外一位40歲的建築工張先生,因為工作時突然暈倒而被送醫,醫師發現張先生雖然沒有慢性病,但平日工作時有飲用藥酒(例如保力達B和維士比等)習慣,酒精會增加身體產熱,在高溫環境中容易使體溫調節不及,很可能是造成張先生中暑的原因之一。
  中暑是嚴重的熱急症,易在高溫、高濕或通風不良的環境中發生;正常情況下,當外在環境導致人體體溫上升時,腦部的體溫調節中樞就會發號施令,命令皮膚血管擴張、增加排汗,呼吸和心跳也會加快,幫助人體散熱,維持體溫平衡。當服用某些藥物時,藥物的作用可能會介入這個體溫調節系統的運作,因此使得人體無法有效率地散熱,中暑風險也隨之增加。
  中暑的初期症狀包括:頭暈、頭痛、疲倦無力、噁心、視力模糊、呼吸急促、皮膚乾燥無汗等;若無法及時發現將引起煩躁不安、幻覺、動作不協調、昏迷等意識障礙。嚴重時可能引發癲癇、橫紋肌溶解、肝損傷、電解質失衡(特別是高血鉀、高血磷及低血鈣)等,進而導致器官功能發生嚴重障礙,有致命危險。
  可能影響體溫調節的藥物有哪些呢?包括:
1. 交感神經作用劑:如咖啡因(caffeine)、麻黃素等,會造成血管收縮,減少皮膚血液流量,導致散熱減低、同時增加代謝性熱能產生,使體溫上升。
2. 具有抗膽鹼作用的藥物:如治療鼻塞用的抗組織胺、治療巴金森氏症的藥物、部份治療精神疾病的藥物等,可能會抑制汗腺分泌,減少散熱。
3. 部分降血壓藥物:例如乙型阻斷劑、鈣離子阻斷劑等,可能使心血管系統應付高溫的調節能力降低;利尿劑可能影響人體水分與鹽分平衡。
4. 抗憂鬱及抗精神分裂症藥物:抗憂鬱劑會抑制排汗;而治療精神分裂症藥物會抑制體溫調節中樞輸出擴張皮膚血管的訊息,使身體較難排汗散熱。
5. 酒精飲品:會增加產熱,若散熱不及,就可能發生中暑。
  藥害救濟基金會提醒民眾,夏季應儘量避免在正午或烈日下長時間曝曬,外出時穿淺色寬鬆衣服,並戴帽子來遮陽,最重要的是隨時補充水分。老人、小孩、慢性病患者,以及正在服用上述藥品的患者,更要提高警覺,發生頭暈嘔吐等疑似中暑症狀,應儘快休息或就醫。

※容易發生中暑的高危險群

 

老年人
兒童
慢性病患者(心血管疾病、糖尿病)
戶外運動及高溫下工作者
患有可能導致脫水的疾病(如腹瀉)
生理期的女性
疲勞、睡眠不足者
因生病(如感冒)而發燒
使用某些藥物 

 

※可能增加中暑危險性的藥物

 

藥物種類

舉例(藥品學名)

影響

降血壓藥

乙型阻斷劑

例: propanolol,nadolol,timolol, atenolol, bisoprolol, carvedilol

阻礙心血管系統對熱調節

鈣離子阻斷劑

例: nifedipine, felodipine, amlodipine

利尿劑

例: fureosemide, spironolactone

α-腎上腺促進劑

例: clonidine, guansbenz, methyldopa

抗組織胺

Chlorpheniramine

Diphenhydramine

抑制汗腺分泌

抗膽鹼藥

抗巴金森藥物

例: benztropine, biperiden, procyclidine, trihexyphenidyl, ethopropazine

抑制汗腺分泌

抗憂鬱藥

三環抗憂鬱劑

例:imipramine, chomipramine, doxepine

抑制汗腺分泌

單胺氧化酶抑制劑

例: phenelizine, isocarboxazid, tranylcypromine

    甲狀腺素

Thyroxine

增加產熱

交感神經作用劑

Ephedrine, phenylephrine, pseudoephedrine

使血管收縮減少散熱

增加產熱

Caffeine

毒品(安非他命、海洛因等)

抗精神病藥

Thioridazine, chlorpromazine, thiothixene

抑制下視丘對熱的調節

含酒飲料

藥酒(如:保力達B、維士比等)

燒酒雞

增加產熱

(以下擬刪除)

 

影響體溫調解機制的藥物

影響機轉

藥物分類

藥品學名

增加產熱

 

 

甲狀腺素

Thyroxine

交感神經作用劑

Phenylephrine/pseudoephedrine /caffeine/安非他命/海洛因/天使塵等

含酒飲料

 

抑制汗腺分泌

抗組織胺

Chlorpheniramine/diphenhydramine/

抗膽鹼藥物

Atropine/scopolamine/ benztropine/biperiden/ procyclidine/trihexyphenidyl/ethopropazine

抗憂鬱藥

1.三環抗憂鬱劑:

Imipramine/chomipramine/doxepine等

2.單胺氧化酶抑制劑:

Phenelizine/isocarboxazid/tranylcypromine

阻礙心血管系統對熱調節

降血壓藥

3.乙型阻斷劑Propanolol/nadolol/timolol/atenolol/bisoprolol/carvedilol

4.鈣離子阻斷劑

Nifedipine/felodipine/amlodipine

1.  利尿劑

Fureosemide/spironolactone

2.  α-腎上腺促進劑

Clonidine/guansbenz/methyldopa

抑制下視丘對熱的調節

抗精神疾病藥物

Thioridazine/chlorpromazine/thiothixene

 

 

 

影響體溫調節機制的藥物、疾病

影響機轉

藥物

疾病

增加產熱

甲狀腺素

甲狀腺機能亢進

 

交感神經作用劑

呼吸疾病

 

含酒飲料

 

抑制汗腺分泌

抗組織胺

過敏、呼吸疾病

 

抗膽鹼藥物

巴金森症藥物

 

抗憂鬱藥

憂鬱症

阻礙心血管系統對熱調節

降血壓藥

高血壓、心臟病

抑制下視丘對熱的調節

治療精神疾病藥物

精神分裂症

 鄭醫師補充:

最近夏日炎炎,連飆破紀錄高溫連連,也增加中暑的風險。我把服用藥物可能會影響排汗,導致中暑的機率相關資料找出來給大家參考。

※參考資料

1.Martinez M, Devenport L , et al. Drug-associated heat stroke. Southern Medical Journal; 2002 Aug; 95(8): 799-802. (http://www.thefreelibrary.com/Drug-associated+heat+stroke.-a090569912)

2.謝昌成、蕭雅尤。運動型中暑。家庭醫學與基層醫療雜誌:第26卷第12期。P502-506 (http://www.tafm.org.tw/Data/011/848/261205.pdf)

3.李佩育、蘇淑薰。探討Beers criteria:抗膽鹼藥使用於老年人。藥學雜誌:2009;第101期。P69-75。(http://www.taiwan-pharma.org.tw/JTP/101/069-075.html)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神經和電腦專家聯手 發現大腦新區域

 

(中央社巴黎20日綜合外電報導)神經科學家、電腦專家及工程師組成的團隊今天表示,他們已彙整出「可能是至今最準確的大腦分佈圖」,力圖解除醫師長久以來對人體這塊灰色地帶的困擾

「紐約時報」(NYT)和法新社報導,這支科學團隊在大腦皮質發現近100個先前未知的新區域。研究結果刊登在「自然」期刊(Nature)。

聯合資助這項研究的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的卡斯伯特(Bruce Cuthbert)說:「這些新見解和工具應有助解釋我們大腦皮質如何進化,及其特定區域在健康和疾病的角色。」

他又說,有朝一日,這可能可使「大腦手術達到前所未見的精準」。

科學家試圖窮盡理解大腦每一面向,自孩童的大腦及往後數10年是如何發展,到它是如何受到阿茲海默症和精神分裂症等疾病改變,都將依侍此指南。1050721

鄭醫師補充:

這項研究發表凸顯兩件事:

1.對大腦以目前的研究以及治療對專業來說,很多仍屬未知。

2.因此對大腦的治療必然難以精確,包含藥物或者手術等等。

期望這項新發現能為主流醫學治療帶來新契機,幫助更多為大腦疾病所苦的患者。

參考原文報導:

http://www.nature.com/news/human-brain-mapped-in-unprecedented-detail-1.20285

參考文獻:

Glasser, M. F. et al. Nature http://dx.doi.org/10.1038/nature18933 (2016).

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aop/ncurrent/full/nature18933.html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紅肉吃多易腎衰竭

紅肉吃太多,很容易傷腎。新加坡一項研究發現,增加紅肉攝取量,可能增加腎衰竭風險。如果以雞肉、魚肉等其他蛋白質來源取代紅肉,可明顯降低腎衰竭發生機率

上述研究成果發表於〈美國腎臟病醫學會期刊〉

現在越來越多人出現慢性腎臟病、晚期腎臟病,當腎臟病到了末期,患者就需要接受透析治療或腎臟移植。目前醫界建議慢性腎臟病患者限制蛋白質攝取量,以延緩腎病病程。但少有研究證實限制所有蛋白質或限制特定蛋白質種類真能延緩腎功能惡化

杜克-新加坡國立大學醫學院學者許恩佩(Koh Woon-Puay)研究團隊分析六萬三千兩百五十七名新加坡華裔居民,想了解蛋白質攝取量與腎功能之間的關聯性,研究人員平均追蹤十五點五年,結果發現,紅肉攝取量與晚期腎臟病風險有明顯關聯性,紅肉攝取量越大,腎衰竭、晚期腎臟病風險就越高。

研究顯示,吃最多紅肉的人,晚期腎臟病風險增加百分之四十。研究也發現,雞肉、魚肉、雞蛋、乳製品等攝取量與晚期腎臟病風險沒有關聯,至於黃豆、豆類食物,甚至可以稍微保護腎臟。若以一份其他蛋白質食物取代一份紅肉,晚期腎臟病風險最多可下降百分之六十二。

研究作者建議,無論是慢性腎臟病患者還是一般民眾,都要慎選蛋白質食物,最好以魚肉、雞肉、貝類取代紅肉,對腎臟比較好。

鄭醫師補充:

以腎臟健康而言:補充蛋白質,白肉優於紅肉,因為不會增加腎病風險。而植物性蛋白甚至可以幫助保護腎臟。

參考文獻:

  • Q.-L. J. Lew, T. H. Jafar, H. W. L. Koh, A. Jin, K. Y. Chow, J.-M. Yuan, W.-P. Koh. Red Meat Intake and Risk of ESRD.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Nephrology, 2016; DOI: 10.1681/ASN.2016030248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